茶艺的传承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艺的传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差异
成本作为一种资源耗费,是企业为获得一定经济效益所付出的代价,最终从企业收入中得到补偿。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需要补偿的成本越低,企业的经济效益越高。因此,长期以来,传统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把精力放在“节约一个螺丝钉、一根绳、一个信封”上,并以成本的升降作为评估业绩的重要依据。所谓传统成本管理从时间上看指鲁宾?库帕和罗伯特?卡普兰在1984年创立ABC(Activity—Based Costing)之前的各种成本管理体系。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1 传统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传统成本法指企业支持成本分摊的方法,所谓支持成本指支持产品或服务完成的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之外的成本费用。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根据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一般分为三部分,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再根据直接费用直接计入,间接费用分配计入的原则,对所发生的制造费用按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到相应的成本对象中去。传统成本核算系统的主要局限性在于它运用了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动因,而企业以不同数量、规格和不同复杂程度生产多样化的产品组合时,这样的分配比率将导致不准确的产品成本。而如今,许多企业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技术,以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并能快速、高质量地生产出个性化强、品种多、批量小的产品。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生产状态由“多人操作一台机器”转变为“一人操作多台机器”。因而,固定制造费用占有的产品制造成本比例大幅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管理者对制造费用的核算作革命性变革,要求把成本核算的重点从直接人工转移到制造费用的合理分配上,以便提高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和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2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作业成本法(ABC)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在ABC下,作业成本可分为四个层次的产品单位成本。即①与生产单位产品有关的直接耗费,包括原材料、直接人工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与产量成正比例关系。②生产批次成本。即与生产批别和包装批别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生产某批次所需要的生产准备成本、清洁成本、质量成本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生产批次的多少。③产品维持成木。即与产品种类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获得某种产品的生产许可、包装设计等方面的成本。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产品的范围及复杂程度。④工厂级成本。即与维持作业生产能力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折旧、安全检查成本、保险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组织规模和结构。
(1)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实现投资者报酬价值最大化而运行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作业集合体,企业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而资源消耗的同时又是价值的积累过程,最终商品或劳务既是全部作业的集合,也是全部价值的集合。作业链同时又表现为价值链。ABC涉及两阶段的制造费用分配过程;第一阶段,把有关生产或服务的制造费用归集互作业中心,形成作业成本;第二阶段,通过作业动因把作业成本库归集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去,最终得到产出成本。
(2)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程序。
①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成本。将能够直观地确定为某特定产品或服务的资源成本划为直接成本,直接计入该特定产品或服务成本,其余部分则列为作业成本。
②确认和计量耗用资源的作业。作业是指为提供服务或产品而耗用企业资源的相关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如订单处理、产品设计、员工培训、材料处理、机器调试、质量检查、包装、销售、一般管理等。
③计量作业成本。根据资源耗用方式的不同将间接资源成本分配给相关作业,计算出各项作业的成本,即作业成本。
④选择成本动因,即选择驱动成本发生的因素。一项作业的成本动因往往不只一个,应选择与实耗资源相关程度罗高且易于量化的成本动因作为分配作业成本,计算产品成本的依据,有如:人工小时、机器小时、机器准备次数、产品批数、收料次数、物料搬运量、订单份数、检验次数、流程改变次数等。
⑤汇集成本库。即将相同成本动因的有关作业成本合并汇入“同质成本库”,如动力与维护费用可归入一个成本库。
⑥作业成本分配。其计算公式为:
分摊成本=某作业成本(库)分配率\被某产品耗用成本动因数量。
⑦计算产品成本。将分配某产品的各作业成本(库) 分摊成本和直接成本(直接人工及直接材料)合并汇总,计算该产品的总成本,再将总成本与产品数量相比,计算该产品的单位成本。
3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
(1)间接费用界限的差异。
在传统成本法下,间接费用指制造成本,就经济内容来看,只包括与生产产品直接、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全厂生产、销售产品和筹集生产资金的支出作为期间费用。在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则是完全成本,所有费用只要合理有效,都是对最终企业价值有益的支出,都应计入生产成本。它强调的是费用支出的合理有效,而不论其是否与生产直接、间接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期间费用归集的是所有不合理的、无效的支出。
(2)信息准确性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计算成本的主要目的是把辅助部门归集的制造费用以一种平均线性方式的分配到各产品,没有考虑实际生产中产品消耗与费用的配比问题,只能是一种“绝对不准确”(absolute inaccu2racy)的信息。作业成本法计算出的产品成本信息可视为一种相对准确(relative accuracy)的信息。作业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时着眼于费用、成本的来源,将间接费用的分配与产生这些费用的原因联系起来。在分配间接费用时,选择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成本动因),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并将按人为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比重降到最低限度,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如果把产品的成本视为靶心,作业成本法虽然不能每次都击中这靶心,但是却能始终如一地击中靶的外环和中环。
(3)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方式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下的管理生产系统是一种由前向后推的生产系统。即生产从原材料开始进入第一生产工序,第一工序完工后的半成品转入到第二生产工序,依次类推按部就班,直至最终形成完工产品,从而传统的成本质量管理一般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半成品和完工产品的质量检测上,出现问题,及时修补或剔除。
而作业成本法下的生产管理系统一般为适时生产系统,它与传统生产不同,是由后向前拉的一种逆推似的生产系统,企业的生产程序环环相扣,衔接非常紧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收益,也使得企业减少了存货带来的费用。作业成本法下的质量管理是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质量管理( Total QualityControl,简称TQC),要求各个生产环节的工人把好自我生产关口,实现自我质量监督,发现废次品,立刻在本生产工序中纠正。
(4)分配基准特性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主要采用单一的人工工时等财务变量为分配基准,而忽略了一套良好的非财务变量,因而丧失了一些改善公司管理的有利机会。作业成本法的分配基础是多元的,不但强调如人工工时、机械工时、生产批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等财务变量,也强调如工艺变更指令、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等非财务变量。采用多元分配基准,提高了产品与其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使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以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增加“顾客价值”。
(5)适用条件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适用于产品结构单一、制造费用的数额相对较小,且其发生与直接人工成本有事实上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业成本法一般适用于间接费用所占比重较大、产品品种繁多、产品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较好地实施了适时生产系统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度不满意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
4 结论
作业成本法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成本法的缺陷。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相比较,分配基础(成本动因)不仅发生了量变,而且发生了质变,它不再仅限于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而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它不仅局限于多元分配基准,而且融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并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质量检测时间等)。这种量变和质变、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分配基础,由于提高了其与产品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能使作业成本能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
篇2
关键词:采茶戏;传承;意义;解决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性经济的开发,现代文化浪潮的冲击,戏曲演员的转型和人们审美观的改变,采茶戏逐渐被冷落排斥,严重影响了南方戏曲文化传承和发展。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采茶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促进采茶戏继续健康发展已经提上了日程。因此,研究如何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成为艰巨任务。
1 采茶戏的历史意义
采茶戏是流行于江南和岭南一些省区的戏曲类型,是我国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之一,产生于清代的中期至末年,迄今为止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茶文化、地理环境、历史演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南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戏曲文化,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本地唱腔,表演上幽默诙谐、形式上载歌载舞,喜剧性强,赋予了浓郁了乡土气息,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采茶戏是客家人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一项珍贵的客家文化遗产,为客家方言都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采茶戏同时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见证,同其他民族文化共同成为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采茶戏的现状
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关于茶的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舞、采茶歌的出现,如果没有歌舞的出现那么采茶戏流行在各个茶叶种植的地区了。所以采茶戏不仅是与采茶有关系,而且是与茶叶的文化结合了形成了一种戏曲文化。历经多年的发展到如今,采茶戏经历了许多波折,它所展现的艺术含量和艺术品质也得到了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跟传统戏曲一样,它并没有系统的书籍和课堂,它依然依靠口口相传、手手相传、心手相传走到如今。由于现代文化的多元化,采茶戏处境尴尬。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人们在文化休闲的同时,拥有了更宽泛的选择,大多数的年轻都对时下兴起的事物感兴趣,对采茶戏这种古老的形式,越来越被年轻人所遗忘。采茶戏除了专业的演出人员及家属之外,最大的观看群体绝大部分是“50”年以前的人,所以采茶戏的群众基础薄弱。
专业演出的团队青黄不接,演出的人才匮乏。几乎每一个采茶戏地区都面临着老演员退出舞台,新一代无人代替的问题。还有许多剧团的老演员由于观众群体关注度不高,加之采茶戏发展惨淡,导致他们无心演出,渐渐退出了舞台。剧团体制落后,与时代脱轨。剧团的竞争能力逐渐减弱,现行的体制导致剧团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关注度不高的情况使得这一剧种的创作型人才流失。虽然说戏曲最大的魅力在于唱念做打,但是由于是地方戏曲,采茶戏不如豫剧、京剧这类广为人知的戏曲,所以创新才是最能保持这个艺术形式的办法,也只有如此才会使剧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
3 如何将采茶戏传承发展
我们应该在坚持传承采茶戏的精髓和特点的同时大力进行创新。将内容形式、传播途径、传播手段以及团体的体制等方面加大功夫,这样会极大促进采茶戏的发展和推广。
3.1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和政府的资金投入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各市各地区的党委和政府要制定政策,保证剧团的正常运转。加大资金扶持,保证剧团的正常开支。政府还应该建立起地方保护发展的基金,用于采茶戏剧目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工作,以及创作出版优秀剧目,奖励突出的贡献人才。
3.2 大力推进采茶戏的创新发展
在坚持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是弘扬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一面我们积极推进采茶戏的艺术形式和剧目内容的创新。对传统剧目进行重新编排,将舞台效果以及表演形式做大胆的创新突破,将原来较为单一的形式发展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形式。例如,将经典的剧情和曲目编辑成现代人喜欢的音乐剧,将传统形式的戏曲改编成小品、快板等。将这种赋予了时代气息、符合现代人的欣赏眼光的新节目、新形式展现在现代人眼中。
3.3 将采茶戏带入校园
采茶戏进校园起到了教化的作用。孩子们通过校园认识了采茶戏,接受了这一具有当地特色戏曲文化。这是一次对采茶戏的再认识、再学习、再研究、再实践的过程。这种传统的文化瑰宝进入校园得到传承的同时,也渗透了许多其他城市的传统文化元素,带动了整个传统文化的共同传承。而且随着这种进校园的活动开展,必将挖掘出一大批热爱采茶戏的人,这样也使得这种面临绝境的戏种得以保留和传播。
采茶戏,经过三百年的洗礼犹如一坛好酒,依旧散发着香气。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暂时遭到了冷落,但是人民和政府正在携手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让我们共同期盼采茶戏迎来它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Gottfried Benn:Nietzsche,In:Ich bin nicht innerlich Annhrungen an Gottfried Benn[M].Stuttgart:KlettCotta,2003,S.97.
[2] Michael Stark:Gottfried Benn in:Deutschsprachige Autoren(100 Portrts)[M].Stuttgart:Verlag J.B.Metzler,2004,S.14.
[3] Vgl.Christian Schrf:Das Ausstrahlungsphnomen Gottfried Benns Nietzsche Rezeption,Berlin:De Gruyter GmbH & Co.KG.2009,S.231.
[4] 贺骥.贝恩:承前启后的形式主义诗人――贝恩诗选[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7.
[5] 尼采(德).悲剧的诞生 Die Geburt der Tragdie [M].杨恒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8,73.
[6] 王江松.悲剧哲学的诞生――从悲剧角度透视尼采哲学的尝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5152.
[7] Vgl.Dieter Hoffmann:Arbeitsbuch deutschsprachige Lyrik 1916―1945:Vom Dadaismus bis zum Ende des zweiten Weltkriegs,Tübingen; Basel:Francke,2001,S.279,280
篇3
关键词:调查 课程改革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0-183-02
1 引言
《船舶防火防爆技术》课程是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特色专业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下设子专业――船舶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自2008年设立以来,教学效果良好。然而,由于课程开设时间短,存在着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设置等各方面的问题,加之本课程属于船舶工程与安全工程交叉课程,在全国基本没有多少可以借鉴的经验,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无止境,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如何优化,是我们船舶安全专业教学团队面临的挑战。如何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适合船舶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我们组织了这次针对该课程的满意度及需求调研。
2 课程调查
本次调研自2012年4月-6月,对在校的2009、2010级船舶安全技术管理学生共计140人,采用纸质问卷的调查方式。调查内容见表1。调研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本专业学生对《船舶防火防爆技术》课程的地位以及教学满意度情况。
(2)本专业学生对《船舶防火防爆技术》课程教学合理性看法。
(3)本专业学生对《船舶防火防爆技术》课程的评价以及期望。
3 调研结果及分析
3.1 对课程的地位以及学习兴趣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1)从课程地位认识方面来看。有104人(74.29%)认为本课程在整个专业的学习的中占重要地位。有30人(21.43%)认为其重要性一般,仅有6人(4.28%)认为该课程不重要。因此,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本课程的重要性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2)对课程学习兴趣方面,从对学生调查的结果看,有71人(50.71%)对本课程有较大兴趣,64人(45.71%)兴趣一般,5人(3.57%)不感兴趣。因此,有一半学生对课程感兴趣,还有近半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培养。
3.2 对课程教学合理性调查结果分析
(1)从教学内容方面看,近半数学生比较认可课程内容的安排,1/2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抱有一般的态度。对于教学内容的信息量,1/3的学生认为知识面和信息量丰富,六成学生认为知识面和信息量一般。因此,从教学内容角度来看,学生对课程内容有较高的优化需求和期望。
(2)从教材选用方面看,结果显示,近1/3的学生对教材不认可,四成的学生抱有不积极态度。究其原因在于本专业属于新设置专业,现有教材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康青春主编的《防火防爆技术》,已使用三届(船舶安全08、09和10级)。在教材使用中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该教材虽为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但侧重点放在化工类专业,对化工生产中的防火与防爆知识介绍得较为具体和全面,这与课程教学目标有较大的偏差。船舶建造生产的防火防爆安全与化工生产差异很大,涵盖机加工、焊接、切割、涂装等各个领域,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补充这方面的相关内容。另外,目前缺乏船舶建造防火防爆方面的专业教材,因此编写《船舶防火与防爆技术》课程相关配套教材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3)对于课程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的调查。从教学方法来看,一半的学生对教学方法不置可否,其余三成持肯定态度,还有一成半的学生持否定态度。这说明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没有突出的表现,因此还有待提高。目前本课程主要采用老师讲授为主,穿插一些事故案例于教学之中。学生反应课堂不够吸引人,不足以调动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手段有待进一步改进。比如,在怎样真正做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一切环节是围绕学生而设计和进行等理念方面还存在认识和行动方面的差距;在真正做到让学生感兴趣、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方面还有欠缺,使得教是围绕学而教,而不是围绕教而教。在教学方法上,需要进一步增加情景教学,设定目标教学。所以,需要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切实解决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如何实现能让学生感兴趣并学好的问题。
从实践环节的调查来看,总体反应与教学方法的调查结果反映一致。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目前还没有开设真正意义上的动手实践环节。只是在课堂进行安全实例教育与讨论,因此实践环节落后是本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
3.3 对《船舶防火防爆技术》课程的评价以及期望调查结果分析
对任课老师的总体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七成的学生认可老师的教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反应较好,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超过六成半,但也有1/4的学生对老师和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不置可否,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该课程的讲授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从学生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期望统计分析来看,学生们提出课堂讲授内容要切实结合船舶行业特征,整合船舶企业生产现场的火灾危险源与火灾爆炸事故案例,开展事故应急救援演练,伤员急救等实践环节。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掌握船舶企业常用灭火设施与设备的实操与安全管理,密闭舱室的测氧与测爆操作等等。
4 结论
通过这次对《船舶防火防爆技术》核心课程的满意度及需求调查,我们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1)绝大多数学生对《船舶防火防爆技术》课程的地位重要性持认可态度,学习《船舶防火防爆技术》课程的兴趣有待培养。
(2)近半数的学生比较认可课程内容的安排,半数的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抱有一般的态度。近1/3的学生对教材不认可,四成的学生抱有不积极态度。学生对课程内容有较高的优化需求和期望。急需编写《船舶防火与防爆技术》课程相关配套教材。
(3)《船舶防火防爆技术》课程实践环节薄弱,必须开展学院内部的教学资源合作,加强课程实践教学。
(4)学生对任课老师的教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总体评价较高,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超过六成半,课程的教学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5)学生对《船舶防火防爆技术》课程的期望值较大,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学任务,调整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积极编写《船舶防火防爆技术》课程相关配套教材,改变教学资料与教学内容不配套的现状。
总之,《船舶防火防爆技术》核心课程的建设将按照学院示范性院校建设要求,针对岗位群对学生综合能力需求,结合本课程特点,依照船舶行业安全生产要求对课程进行情境性、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改革。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整合相关课程体系,力争将《船舶防火与防爆技术》课程建成在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师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方面有所创新,并达到在省内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特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丹,何应林,杨金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课程需求调查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46-50.
篇4
民国教育立法可谓完善,并在增进女子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实际的教育状况并不能完全随法律规定之本意,女子教育的推行情况始终受到性别观念的阻碍,以及城乡差异所造成的实际困扰。
1913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曾提出:“中华民国人民依法律有受初等教育之义务。”但这部草案未获通过。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依法律有受初等教育之义务。”1915年,北洋政府公布了愕办义务教育令》,1920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呈请以山西省为模范推行义务教育,大总统令教育部转伤各省施行。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规定:“已达学龄之儿童,应一律受义务教育,其详以法律定乙”“未受义务教育之人民,应一律受成年补习教育,其详以法律定之。”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再次重申:“六岁至十二岁之学龄儿童,一律受基本教育,免纳学费。其贫苦者,由政府供给书籍。已逾学龄未受基本教育之人民,一律受补习教育,免纳学费,其书籍亦由政府供给。”
但是,由于战乱、财力的影响,民国时期的义务教育法令没有被严格推行。从法律条文的表述上也可见一斑,从明文规定的“义务”到不提“义务”二字表明义务教育的愿景虽然美好,但在现实中缺乏强制推行的条伟‘义务教育分期进行之规划,于民国八年教育部通咨定之。自民国九年起分为八年,至民国十七年止办理完竣。在各省中,除山西已著成效,吉林省城长春城已在试办外,均筹分年递进之办法,……未能如期增进。”分年递进的做法不过是为了最终不了了之的缓兵之计。即使在模范省份山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乡村失学儿童仍在50%以上。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教育上的城乡差异皆是如此。由于乡村学校的教育投入、教学条件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提并论,农民家庭经济负担能力差、教育观念滞后,农民子弟入学率尚且如此,农民女儿的入学率则更加难以有所期望。
例如:1929年南京市的小学中女生数在初小中已占到41.50%,在高小中占39.60%;但时至1934,1935年南京郊区及乡村的女生比例还是无法与城市持毛《南京市郊乡村小学之调查》数据显示,市郊小学女生占学生总数的37.72%;铭〔宁自治实验县乡村教育初步调查》显示乡村小学学生中女生只占学生总数的19.62%。
篇5
面对潮州工夫茶现在的传承危机,笔者意识到潮州工夫茶文化的传承刻不容缓,深感有责任有义务去做好这一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传承文化教育、文化传播工作。
从潮州工夫茶文化的文化内涵中我们应该传承什么呢?笔者认为,潮州工夫茶的文化归结起来有三个方面:礼人、忘我、养生。这三方面集中国茶道文化于一体,蕴含了潮州工夫茶文化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道的存在形态。潮州工夫茶之所以能存在,能为潮州人所传承,就在于它能发挥其文化功能。随着潮州以外的地区对工夫茶产生需求。不仅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还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认为,可从两大方面入手,来更好地传承潮州工夫茶文化。
一、在校园开展茶文化教育培训
各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新经验,把茶艺引进校园,为校园文化增加了新鲜内容,为素质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也为普及茶文化拓展了新的空间,这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潮州工夫茶艺可以与德育结合。潮州工夫茶艺集中体现了工夫茶道的核心思想“和”上。其突出功能是让茶人与茶客融为一体,且有“茶德”、“茶理”之道德导向。一杯好的潮州工夫茶的产生需要集体合作,从布置场地、准备器具、材料,到传杯递盏、分赠客人,收拾场地道具等一系列活动要集体的力量和有效的配合,这是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好途径。茶艺表演则以小组和班级、学校为单位组成,通过组际、班际、校际比赛,激发集体荣誉感,培育团队意识。同时,老师辅以解说潮州工夫茶制作工艺和历史,介绍古今著名茶人,介绍名茶产地和典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祖国的感情。
(二)潮州工夫茶艺活动与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结合起来,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学茶过程中还可以观察到一系列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现象。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茶园、茶厂,参加种茶、采茶、制茶劳动,访问茶馆、茶店,在实践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
(三)潮州工夫茶艺是对日常生活技巧的提炼,是生活的艺术化。开展茶艺活动,是美的创造。如茶室环境的布置,伴之音乐、花道等艺术形式的配合,茶具茶叶的选配,茶艺员的形象设计,身体动作的韵律,茶叶的变化,品饮的感受等等,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从不同角度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水平。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可以由浅入深进行美学欣赏和创造。茶艺还可以兼容其它艺术类别,例如歌舞、音乐、朗诵、讲解、对联、谜语、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茶艺表演配合进行,使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文化内涵,特别是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展示才艺的舞台。
(四)潮州工夫茶艺是一种艺术性的劳动,是训练劳动技能的有效手段。如针对不同品饮对象、不同茶叶品种的沏泡方式、茶水比例、烧水方式和浸泡时间,都需要根据经验掌握分寸;茶席设计、茶器放置差距、如何移动茶具、冲水投茶的动作幅度与力度也要从实用与艺术的角度准确把握。当一杯好茶从一系列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时候,学生会由此而获得创造性劳动的成功喜悦,也体会到泡好一杯茶的不易,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乐于动手,认真严谨,规范踏实,敢于创新,追求完美的行为习惯。
传承潮州工夫茶文化精髓,寻回教育之本和文化之根,从校园的教育培训中,帮助他们确立好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潮州工夫茶文化的熏陶下,将优秀的潮州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承下去。
二、利用茶艺馆做为茶文化传承的渠道
(一)开发工夫茶艺馆
茶馆作为茶文化的物质载体,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不断变迁,茶艺馆便是现代意义上的茶馆,它将饮茶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发展成富有文化气息的品饮艺术,对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茶叶消费,提高社会休闲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经营者和顾客。现今都市生活的节奏高压紧张,人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心灵的距离却越来越遥远。于是,一股飘溢着茶香的清新之风又在各大城市的休闲餐饮业中吹拂,在街市上的茶馆、茶室,也为我们的生活添加了悠然清香。茶不再是闲人雅士的寄情之物,茶馆、茶室成了凡人俗士的归心之所。光顾茶馆、茶室,不单纯是消费,更是为了消闲、怡情、修身。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道的集大成者,代表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借助工夫茶艺馆的经营模式,开发工夫茶艺馆的市场,不管对工夫茶文化本身,还是对中国茶文化事业都有重大的意义。工夫茶艺馆秉承了工夫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市场开发中突显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工夫茶艺馆不同于一般的茶馆。工夫茶艺馆是工夫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是现代工夫茶艺馆的经营目标是向群众传授品茶技艺和传播茶文化知识。因此,工夫茶艺馆可以说是工夫茶文化事业的前哨阵地,对工夫茶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二)工夫茶艺馆开发传播的策略
工夫茶艺馆作为工夫茶文化重要的物质与精神载体之一,能起到了很好的中介传播作用,所以工夫茶艺馆想要真正发展壮大起来,就要深度挖掘和运用工夫茶文化。
1.茶馆选址与设计
茶馆经营的成败主要很大程度取决于室内外经营环境能否给人留下良好印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老经商哲学已经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现代风水学更重视对茶馆所在地理位置的研究,包括附近商业环境、交通状况、顾客消费圈、竞争店情况、采购环节等综合考虑和理性分析。因此我们要从环境、格调等方面注重茶馆的审美。
2.工夫茶艺馆的市场定位
工夫茶艺馆立足传播工夫茶文化,提供舒适高雅的饮茶环境。一般的情况下,没有人会因为口渴而去茶艺馆饮茶,他们去茶艺馆往往是为了休闲放松和突出自己的文化品位。工夫茶只是一种载体,通过这种载体,工夫茶艺馆需要把一种独特的格调传递给顾客。小巧玲珑的茶具,严格考究的冲泡技艺,谦让融洽的氛围等,构成了高品位的工夫茶文化。因此工夫茶艺馆的目标市场适宜选择知识分子和高收入人群,如对工夫茶文化有兴趣的学者、商人或白领阶层等。目标群体确定为知识分子和高收入人群,是由于这一部分顾客不仅有一定经济基础,承担得起在工夫茶艺馆的消费水平,而且他们的社交或商务活动都追求环境的高品位,工夫茶艺馆正好能够满足人们这种需求
3.工夫茶艺馆的品牌塑造
工夫茶艺馆的主旨就是传播工夫茶文化,其品牌核心就应该把工夫茶文化的内涵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服务和营销方式上充分体现出“和、敬、精、乐”的文化内涵,突出工夫茶艺馆的品牌核心。随着物质产品的极大充裕,消费者在多样化选择中认同的不再是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更注重文化价值。当今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发展潮流中,每一个市场品牌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工夫茶本身就已经蕴涵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工夫茶艺馆具备形成自己文化品牌的基础。
4.工夫茶艺馆的绿色营销
茶本身就是一种绿色食品,工夫茶是用乌龙茶叶冲泡的,乌龙茶本身有预防蛀牙、消除危害美容与健康的活性氧的工效,饮用乌龙茶还能瘦身,抗肿瘤、预防老化等作用。但由于工夫茶冲泡程序过于讲究,对水资源造成的浪费较多,因此,工夫茶艺馆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要形成节约用水的绿色营销观念。比如,可以把洗杯的清水储存起来,用于浇花或清洁卫生;倒掉的茶水经过过滤可以用来洗手,有很好杀菌去污能力。冲泡过的茶叶可以晒干,制作成精美的“茶包”或小巧的“茶枕头”,再把这些当成小礼品赠送给喝茶的顾客,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工夫茶艺馆秉承了工夫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精神内涵,是弘扬工夫茶文化的窗口和前沿阵地。潮州工夫茶馆开发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工程。所以,需要多方努力进行持续开发,这样,潮州工夫茶将会在持续地展现其魅力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文化和财富。
结语
潮州工夫茶文化,历经岁月洗历而留陈,纵千百年而流传。 “让潮州文化进校园”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提高个人文化素质。而茶艺馆作为文化产业,更能助推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潮州工夫茶文化的传承之路在继承其文化内涵之上借助创新文化品牌产业的支持定能蓬勃地发展弘扬。
参考文献:
[1]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潮学研究.1995(4):P29;
[2]陈向军.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P155;
[3]陈香白.潮州工夫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
[4]林伦伦,吴勤生.潮汕文化大观.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
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茶文化;传播与传承;茶艺表演
1我国音乐与茶文化的关系
1.1二者同属于文化体系
自夏朝开始,中国便开始出现“礼乐”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制礼作乐”以及“礼乐之邦”等说法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礼乐体系对古人的重要意义。据我国近现代历史学者来看,我国音乐发源于炎黄时期,并得到后世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事实上,我国有着璀璨而丰富的音乐文化,比如先秦时期的石磬音乐和编钟音乐、秦汉时期的乐府音乐和歌舞百戏、唐宋时期的曲子词音乐等。相较之下,“炎帝尝百草”之后,茶开始与华夏儿女结下了不解之缘,但这并没有意味着我国茶文化得以形成。事实上,茶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一直到唐代茶圣陆羽编写《茶经》这本茶学典籍之后,才标志着我国茶文化的初步形成。我国音乐(文化)与茶文化同属于传统文化的分支,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2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
我国音乐文化与茶文化虽然同属于传统文化体系,但是二者却有着很大的差别。二者在内容、形式、发展历史、影响范围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就音乐文化来看,音乐主要包括器乐和声乐,不同地域的音乐有着诸多差异(比如我国的汉乐和西方的爵士乐、摇滚乐等)。就茶文化来看,茶文化主要可以分为物质器物层面(茶叶种植、茶品、茶具等)和精神文化层面(茶文化习俗、茶文学作品、茶典籍等)。音乐文化主要是一种听觉艺术,其主要作用于人类的听觉感官;相比之下,茶文化则主要作用于人类的嗅觉和味觉。除此之外,音乐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而茶文化是兼具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一种文化形式,二者均可以给人的精神感受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音乐可以使人闻歌起舞、感同身受、潸然泪下,茶则可以使人感受到舒适惬意、自然放松,同时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
1.3二者呈现出融合趋势
由于音乐和茶文化均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分支,因而二者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会出现相互重叠的现象,并逐渐呈现出一种文化融合的趋势。比如说,茶艺音乐、茶道音乐、禅茶音乐等就是这种文化融合趋势下的产物。但这并不意味着,茶文化音乐就是将“茶”和“音乐”这两个元素进行简单相加。二者是文化的交叠和融合,并非内容或形式上的加减乘除。当茶人步入茶室或者茶楼之前,首先就会听到缓和雅致的轻音乐,音符的节奏律动和茶室的摆设布置在无形中营造了一种天然的饮茶意境,从而使茶人真正放松身心,舒缓疲劳的身躯。由此可见,茶文化音乐是基于茶文化理念和音乐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给茶人的心灵带去一阵暖风。
2音乐教育对茶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作用
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提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点,由此看来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同时还要重视诸如美育在内的其他教育内容。音乐教育属于其中的美育(即“美感教育”)的范畴,因而音乐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幼儿园到大学,音乐教育基本上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涯,为学生培养了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茶文化是我国引以为傲的文化,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逐渐沉迷于物质世界中无法自拔,茶文化也因此淡出人们的视线。茶文化与音乐文化同属于我国传统文化,并且呈现出融合趋势,因而借助于音乐教育传输茶文化理念将有助于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当前,音乐教育对茶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2.1音乐教育可以为茶文化传播提供更坚实的土壤
从现阶段茶文化的发展可以看出,很多社会人士对茶文化、茶思想都不太重视,当问及与茶有关的典故时,有人竟十分茫然。很显然,这一现象透露出茶文化的循序渐进,要想更好地传播我国茶文化,还需要从现阶段的教育做起。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思想和言行对祖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将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植入到教学内容中,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帮助给他们自觉树立文化保护意识。从近几年的学术论文中不难发现,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曾尝试着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美感和鉴赏能力的学科,我们同样可以将茶文化导入到其中,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能够意识到茶文化的重要性,并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自觉肩负起传播和传承我国优秀茶文化的重担。
2.2音乐教育可以发掘潜在的茶艺表演者,推动茶文化传承
茶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并且茶文化艺术形式也曾为我国历史舞台上散发着特殊的光芒。但是现代化脚步的加快导致人们出现“短视”的问题,他们开始忽视文化的重要性,进而导致我国很多传统文化艺术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比如茶艺表演。通常意义上的茶艺表演主要由乐器演奏者和歌舞表演组成,茶艺表演可以深化茶人对茶文化的认识。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借助茶道音乐和采茶歌等音乐形式培养学生对茶艺表演的兴趣,并从中发掘颇具天赋的人才进行培养,从而为我国茶文化的传承做出一定的贡献。当然,在此过程中,教育单位不妨与民间茶艺表演机构合作,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场所,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推动茶文化的传承。
3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传播传承过程中的应用
在具体开设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学工作者应该对茶文化加以了解,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整合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培养其对茶文化的兴趣。要想更好地促进茶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我们建议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音乐教育:
3.1创新教材内容,加大文化比重
在中小学,音乐通常作为一门“副科”存在,音乐教材更是多年也未进行调整和创新。随着时代的变化,音乐内容也出现了很多变化,要是一直按照原来的教材进行教学,就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促进我国茶文化的传承,教材编撰人员可以结合我国茶文化进行编写,将与茶文化相关的音乐内容编入教材。比如说,可以在教材中加大茶文化的比重,介绍我国各个地方的采茶歌(唱腔、歌词等)、并可以适当地融入现阶段的茶艺背景音乐和茶文化轻音乐,培养学生对于我国茶文化的认识。当然,还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学校经常在临近考试时会将音乐课砍掉,将其挪让给“语数外”等科目。很显然,这种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缺陷,这会导致学生不重视音乐课,对音乐课产生抵触心理。
3.2利用多媒体,调动课堂氛围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多媒体也逐渐进入到很多学校,多媒体成为了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有助于推动教学内容的展开。近年来的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很多音乐教师通常采取一种“唱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并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师大都由其他科目老师担任,因而这些老师在示范歌唱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专业的问题,比如气息不稳、“走音”层出不穷等。这种不专业的教学方式很可能会在较大程度上误导学生,使学生也出现此类错误。为了避免此类问题,教师不妨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播放茶文化音乐的精选有声读物、音频和视频等,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直观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帮助学生对茶文化音乐形成全面认识。
3.3开设趣味茶吧,培养学生兴趣
很多情况下,一周一次的课堂教学并未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对茶文化音乐的兴趣。而且根据人类的记忆规律来看,人们在学习之后的两到三天内进行巩固可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因而,趣味茶吧的开设将有助于学生在课下进行音乐学习。音乐教师在布置茶吧时,应该注意结合茶文化的特点进行摆设布置,从最大程度上营造出一种自然舒适的茶意境。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学习音乐,一边饮茶一边感受茶乐的律动,身心也会放松下来,这对于结束了一天繁重学习任务的学生来讲是十分有益的。当然,学生在茶吧内可以欣赏到各类茶艺音乐,并接触到一些课堂上未曾接触的音乐内容,进而感受到茶音乐的魅力。
4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和茶文化均属于文化范畴,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重合,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茶文化音乐。音乐教师应该认识到音乐教育与茶文化之间的关联,并积极主动地将茶文化内容导入到教学过程中,使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相结合,这样可以使教师在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茶文化保护意识。为了更好地促进茶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教师也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于茶文化音乐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肖艳芳.浅析民族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之间的联系[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12):233-233.
[2]谢向颖.分析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体现[J].北方音乐,2013(9):141-141.
[3]郎启训.对当前云南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反思———从传承民族文化谈起[J].文教资料,2009(35):218-220.
[4]张笼.浅谈高校音乐教育对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作用[J].文摘版(教育),2015(3):167-167.
篇7
一、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地,其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西汉时期,在我国的川渝地区开始掀起品茶浪潮,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品茶已经开始在全国流行起来,使茶叶成为家家户户的“饮料”。根据调查显示,我国从最初种植茶叶至今,已经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茶逐渐成为家家户户都不可缺少的物品之一,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现代社会,品茶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是人们陶冶情操,提升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品茶过程中,人们还可对茶文化进行了解,并通过品茶来提升自身的内涵。因此,无论是茶叶和茶具的选择,还是茶叶的冲泡、品饮,都有非常严格的讲究。
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品茶的方式有所不同,品茶的特征也有所区别,而最具代表性的品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煎茶法,一种是点茶法。自从茶文化在我国兴起以后,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代是我国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时期,这与唐代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唐代诗人的诗词作品中,也有对茶、茶文化、茶具等的描述,如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雾》、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和《浣溪沙.籁籁衣巾落枣花》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茶文化在清朝时期的发展是最为深入的,茶馆遍及大街小巷,并成为不同人群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此外,在众多的茶馆中,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茶馆,通过融入不同学派的思想和文化,使茶馆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且茶馆的形式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茶艺空间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一)传统字画
字画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元素,其能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深刻的呈现出来,在传承中国民族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的字画中,能将字画设计者的情感体现出来,通过阅读字画,能够领会设计者的思想情感。在茶艺空间设计中运用字画,不仅能够对茶馆起到装饰作用,提升茶馆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还能使茶馆别具特色和韵味,使茶馆富有美感。比如,在茶馆中挂上《撵茶图》、《斗茶图》、《煮茶图》等,不仅能够利用画作对茶馆进行装饰,还能增强茶馆的专业性,通过对画作内容进行描述,并融合对应的茶文化知识,能够让品茶的人从中学习到与茶有关的知识。同时,由于古代的画作都具有很明显的社会性,所以其中包含了深刻的哲学观念,能够满足人们对审美的要求。通过将人的情感融入文字、绘画中,能够将设计者的内心活动生动的展现出来,让品茶者领会到其情感表达。因此,将字画这种传统文化应用到茶艺空间设计中,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茶文化进行传播的作用,是对茶文化的传承。
(二)传统家具
传统家具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其拥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传统家具中的传统文化元素非常丰富。明朝和清朝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传统家具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在现代很多的茶馆中,为增添茶馆的古典气息,常常会采用传统家具作为茶馆内的重要家具,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在茶馆的家具中使用木制的圆桌子、圆凳,或者方形的桌子和板凳等,以及屏风、木衣架等。通过在现代茶馆中使用传统家具,能够实现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从而使茶馆更具艺术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吉祥图案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代表意义的吉祥图案,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之情。吉祥图案具有抽象性,其结构基本以动植物为主,通过对动物、植物进行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图案,并赋予这些图案生命力。吉祥图案最初是用于陶瓷作品中的,随着其不断发展和流传,后来逐渐开始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有所应用。将吉祥图案应用于茶艺空间设计中,能够使茶馆更具活力,使茶文化更具流动性。比如,在茶馆的屏风、门窗、茶具等应用吉祥图案,不仅能够使茶馆整体更具协调性,还能使品茶者在看到吉祥物以后,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提高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性。
(四)传统饰品
饰品在茶馆中能起到陈设、装饰的作用,将其运用于茶艺空间设计中,能够使茶馆的内涵更加丰富,并提升茶馆的协调性。因此,在运用传统饰品时,设计人员应根据茶馆的整体风格和未来的经营发展方向,合理选用正确的传统饰品。比如,茶馆中装饰用的花瓶、花篮等可采用传统的竹编、拥有传统文化图案的陶瓷类花瓶、花篮。而茶艺师则可佩带传统的发簪,以增加茶艺表演的古典韵味。茶具则可选用古代的斟茶用具,使整个茶馆的陈设富有古典气息。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相融合,能够使茶馆同时兼具古典气息和现代气息,在现代茶馆中能寻找到传统文化的踪影。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品茶,能够陶冶品茶者的情操,提升茶馆的精神内涵。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丰富的,且不同的传统文化所拥有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茶艺空间设计中,不仅能对茶馆起到装饰作用,还能丰富茶馆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对茶艺空间进行设计时,应根据茶馆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传统字画、传统家具、吉祥图案,以及传统饰品等传统文化元素,使茶馆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让品茶者受到艺术的熏陶,对茶文化进行传承和传播。
参考文献:
[1]朱华.传统文化元素在茶艺空间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福建茶叶,2017,(01).
[2]赵砺,杨红宇,李昀桐.传统文化元素在茶叶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J].福建茶叶,2017,(01).
篇8
(一)培养茶文化人才是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二)培养茶文化人才是社会沟通发展的需要
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三)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
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四)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扩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整体来讲,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茶文化存在着散、乱、杂的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各自为政,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随意杜撰、抄袭模仿,扰乱了市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专业少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立了我国至今唯一一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从2011年的招生计划来看,该专业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数几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培养茶文化的专科学历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茶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专著和论文少
从国内最大的购书网站当当网,以“茶文化”为主题搜索图书,只能找到113本图书;从CNKI上以“茶文化”为篇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也只能找到2272条搜索结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条记录。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茶艺师。茶艺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主要是对茶艺操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艺方面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然缺乏生长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外部保障机制
1.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茶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为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从人才培养方面,在产茶大省的农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支持茶叶企业和研究院所定向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从人才应用平台方面,在旅游开发、外宾接待等场合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市场对传统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资金保障
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面讲,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和适当的企业补助等。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励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支持茶文化发展的企业。
3.社会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是自娱自乐,不能闭门造车。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文化传承,而是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价值,促进和推动茶文化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茶叶企业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小组,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二)内部保障机制
1.活跃茶文化的科学研究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茶文化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性乃至严肃性,自科学者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学者也没有把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联系开来,这就导致茶文化一直处于被动的传承阶段,而几乎没有学术创新。要培养传统茶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留在传统茶文化领域,就必须活跃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氛围,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2.创新课程体系
农业院校可以在茶学专业加大对茶文化相关课程的教育力度,将原有的选修课升格为必修课。也可以在全校开设茶文化和茶艺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茶的故乡在中国,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学习茶艺。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关键词: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现状;对策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茶产业迅猛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将野一带一路冶升格为国家战略全球主题多次在重要场合重申野文化自信冶2017年1月中央办国办联合颁发的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曳要求各地区部门实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现在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强呼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统一的文化体我国现阶段茶文化仍处在动态变化发展中[1]茶文化的发展壮大重在加大教育以培养人才重在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加强茶文化研究工作[2]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了从初等中等到高职高等教育以及职业培训和各种短期培训等多层次的茶文化教育体系[3]与此同时不少高校将茶文化教育结合社团活动进行纷纷在学校内设立了茶文化社团使其服务于学生素质教育但是现实中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困难存在人才流失缺乏资金和教师指导不足等问题本文着眼于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现状结合自身经验和文献调查全面分析了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出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1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的意义
1.1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茶文化的表现形态为茶艺茶艺之美在茶艺演绎茶席设计茶形之美茶器之精上并辅以插花及民乐令人心旷神怡学生在茶文化社团活动中经常组织茶艺活动将真山真水名人真迹融为一体精湛的茶艺技巧平和的茶人精神与茶浑然一体学生将感受茶文化的和谐之美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1.2有利于学生竖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物质文明越发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发贫乏大学生表现尤为突出[4]学生在遇到学习不如意就业难等问题时如不能理性地进行情绪疏导和调节容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焦虑等消极情绪而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以茶为修习心性的载体饮茶艺术包括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因素茶艺重在泡茶的技术偏向审美享受而茶道则旨在通过茶艺展示的严谨与周围环境的影响达到修身养性在社团活动中专业教师对社团成员讲解茶人的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向学生灌输茶文化的精髓影响学生思想向乐观积极方向发展茶性温和茶文化社团主张通过饮茶的平台来沟通彼此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谊饮茶可清心达到洗涤内心浮躁的目的不断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行动以便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理性处理问题茶文化社团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学习不同的茶知识体验不同国家的茶文化参加无我茶会从赠茶品茶中感知乐于奉献的茶人精神茶文化微妙地融合儒道释三家的哲学色彩蕴含了诸多传统美德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在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的新时期开展茶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5]
1.3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茶与一定的历史文化相融合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社会的规章制度与法令下至各种民间的风俗风气与习惯以及以茶为内容所产生的各种茶诗茶楹联和茶画都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展其人文知识[6]
1.4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茶文化社团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指导的学生社团在社团内部社团成员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社团活动内容由社团成员集体协商修订在活动过程中全体社团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来完成形成团结协作的工作意识社团更好地发展需要社团组织者发挥自身的组织决策能力有利于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7]茶文化社团的成员来自校园各个专业在社团活动中社团成员通过授课讲座参加各种茶文化活动等获取知识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熟知各类茶的品质特点掌握每种茶类的冲泡技巧并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参观考察行业品牌营销等活动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例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社团提供茶艺师培训茶艺培训传承和传播了茶文化丰富了业余生活近年来茶文化在社会中颇受欢迎社会的各项活动也会邀请社团参与我院茶文化社团曾多次参与野中华茶艺技能大赛冶野青青经贸窑茶韵悠悠冶等竞赛活动和杭州茶都品牌促进会的二十四节气茶会浙江省茶叶学会的敬老茶会等志愿者活动并多次接受相关企业邀请参与品牌宣传茶叶营销等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逐步接触活动的组织执行并通过茶艺表演等增进自身的自信心
2存在的问题
2.1管理组织松散
广大兴趣浓厚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社团其运行更多依靠学生的热情兴趣与爱好管理组织较松散缺乏严格的规定和程序有较强的自发性社团成员组成复杂联系松散随意性强社团内部的管理活动开展一般均由社团成员自主决定学校分管部门一般只提供建议干预较少另外高校中学生社团的数量及种类繁多难于管理
2.2社员流失快
茶文化社团主要是围绕茶艺教学以及茶知识普及等方面开展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且缺乏乐趣很多社员几次活动之后便不再积极参与社团活动[8]另外社团活动缺乏场地器材导致组织的教学和表演活动效果不佳这些都影响了茶文化社团的进一步发展
2.3负责人领导力不足
高校社团负责人一般为本科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其经验丰富但学业较一年级新生繁重精力不足导致对社团的领导力不足限制社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低年级学生时间充裕想法丰富往往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社团工作但其缺乏经验社会实践能力不强
2.4缺乏场地
资金和教师指导支持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往往缺乏必要的场地支持开展活动要经过繁琐的申请程序且高校活动场地较紧张例如本院茶文化协会茶艺学习和表演往往需要宽敞有大桌子环境幽静的场地由于茶具场地等物件限制一旦要进行茶艺教学或表演排练就要和其他社团竞争场地场地紧缺限制了社团活动的开展经费困难更是阻碍社团发展的重要瓶颈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会费的收取[7]茶文化社团所需购买的茶具茶叶服装茶席等价格都比较高收取的会费远远不够在教师指导方面一些学校并没有茶学相关教师因而部分高校茶文化社团开展教师指导工作存在困难另一方面茶文化社团的指导教师大多属于兼职没有相应的报酬导致其对社团的指导有限限制了教师的积极性
3对策
3.1完善茶文化社团内部制度
抓好骨干培训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社团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社团建章立制要涵盖干部职责社团部门职责社团成员职责等方面体现权益和义务统一奖惩分明社团工作才会相得益彰[9]使社团成员共同维护野同甘苦共患难荣誉分享责任分担共存共荣的共同体冶同时建立健全社团培训体系提高社团成员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应遵循因材施教各因其才与时俱进的多元指导思想针动性采取不同的培训手段同时抓好骨干队伍的培养发挥学生社团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
3.2重点扶持优秀社团
学校重点扶持活动开展好组织制度健全经考核优秀的社团并给予一定的经费奖励场地奖励或给予优秀教师指导资源奖励等凝练社团文化让社团文化走出校园走向各个高校走向社会以保持社团长久可持续发展
3.3提供资金补助和教学指导
高校茶文化社团要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加强对社团的指导以及对社团经费的管理茶文化社团经费有限要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刀刃上社团要有选择地开展活动在大型活动开展中可以向社会企业等寻求帮助例如我院茶文化社团可以参加相关企业的商演来增加社团经费[10]
3.4完善社团建设
积极宣传社团文化加大茶艺社团建设力度例如我院茶文化社团利用社团节结余社费购置了多套茶具茶服茶席等基本上能满足社团学员们正常的教学需求对于大学校园内茶文化社团的宣传不应只局限于某个系的学生圈子而应该利用有效媒体广为宣传吸引更多的学生青年加入充分发挥校园中媒体的宣传作用如贴吧匝匝海报宣传单等方式普及茶文化知识推介茶文化社团
3.5整合高校茶文化社团资源
茶文化社团可以和现有社团进行合作如绘画协会书法协会棋类协会器乐协会等合作学习表演等这样既有利于管理又有利于丰富社团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另外可充分利用大学城的优势来扩大发展空间形成规模效应加强与其他学校茶文化社团间的交流打破校际界限共享社团资源共享活动成果共享场地资源经济资源管理资源品牌资源等联合开展活动学会分工合作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网络[11]
3.6提高社团活动质量
打造品牌社团社团活动能够加强成员间的联系提高社团凝聚力同时也能提高社团认可度从而吸纳更多的优秀学生关注社团加入社团支持社团社团才能更好地发展提高活动成效要求要做到2点院一是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活动的举办的目的和形式集思广益创新社团活动理念结合院系专业特色举办精品活动避免野重复活动冶寻求强强联合弱强联合同时茶文化社团要积极创立自己的品牌活动走活动品牌化之路对一些野杂牌冶活动进行清理整合提升形成一种良好的活动氛围二是要在活动过程中积极组织服务克服困难力争最好的结果只有精心策划加上不懈努力总结提炼成功活动经验活动才会取得更好的实效[12]
参考文献
[1]张琳洁.现代茶文化现象研究[D].杭州院浙江大学2004.
[2]余悦.加强茶文化学科建设的理性思考[J].农业考古2005464-65.
[3]伍萍宋丽丁以寿.中国茶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初探[J].农业考古2006530-33.
[4]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院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J].中国教育报2004352-54.
[5]何海兵.论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20024118-121.
[6]康日晖.茶文化社团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商情20122198.
[7]周玲侯艳居倪萍等.以茶艺团建设为龙头培养高素质特色人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97184-186.
[8]任孔冰.高校学生社团发展问题及应对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1018200-201.
[9]樊立君余华珍.新形势下高校社团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520191.
[10]苏建国.高校社团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924346.
[11]邢光晟毛波杰张庆华.高校学生社团科学发展问题刍议[J].江苏高教20105125-126.
篇10
一、 活动时间:4月16日——5月22日
二、 活动流程:
(一)开幕式
1.活动流程:
(1)活动时间:5月7日
(2)活动地点:知音广场
2.活动内容:
(1)茶艺表演。由茶艺表演团成员表演并示范给现场的观众,让观众切身感受到茶具,服装等专用用具用法。茶艺表演期间还同时进行古筝表演,营造更好的气氛效果,在茶香与音韵中,引起更多人的兴趣
(2)茶叶展示。由茶叶公司提供各种茶叶,在品茶盛会中展示,并讲解其功效特点
(3)免费品茶。我们会设立免费品茶区,茶叶可自购,也可通过赞助,赞助茶叶会注明赞助公司。活动现场进行品茶鉴茶游戏(辨别何种茶叶)
(4)茶的历史发展展示。在活动现场挂有茶发展历史的图片和文字,为同学们展示茶的起源和发展,是同学问更了解茶的文化,知道它的博大精深,有助于茶文化的传承,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操
(二)茶道演讲比赛
1.活动时间:初赛4月24日 决赛5月14日
2.活动流程:
1、预赛:报名同学于指定时间按时到场,进行十分钟简短演讲,内容为和自己对于茶的理解。根据演讲的状态和演讲内容深度进行评选,选出10人进入决赛。
2、决赛:进入决赛的同学进行更加详细的演讲,除此之外,演讲结束后还会进行知识的问答。最后综合评定,决出名次
3、最后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发奖状与奖品。优胜奖若干,发奖状。
(三)花茶飘香
1.活动时间:5月21日
2.活动地点:三号楼前
3.活动参加人员:青岛农业大学在校师生
4.活动安排: 9点活动正式开始,免费向同学们讲解有关喝花茶养生的知识
根据不同同学的需要免费赠送品尝养生花茶
(四)你追我赶对对碰
1.活动时间:5月22日
2.活动地点:五环体育场
3.比赛流程:(1)将比赛人员分为4大组,将4大组各分为两小组,一小组为茶,一小组为功能属性。
(2)为茶的一组同学在游戏开始后要根据自己代表茶的特性去抓与之对应的功能属性的一组同学(每次所代表的茶和功能属性随机抽取)。
(3)比赛一大组为时15分钟,根据茶的组抓到的对应功能组的同学人数是否过半判定输赢
(五)茶艺培训
1.活动时间:5月15日
2.活动地点:教室
3.活动参加人员:全体在校学生
(六)茶文化协会茶与人体健康专题讲座
1.主讲人: 丁兆堂
2.活动对象:全体同学
3.讲座时间:5月8日
4.参加人员:对茶文化感兴趣的同学
5.活动地点:教室
(七)韵香茶具讲座
1、主讲人:赵永厚
2.活动时间:5月20日
3、活动地点:教室
4、参加人员:全校对茶感兴趣的同学
5、活动流程:
1、由专业人士或对茶有研究的同学向大家讲解茶具的历史,分类,如何辨别茶具的好坏。
2、播放音乐,烘托现场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