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软件开发教程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软件开发教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软件技术;面向应用;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55-02
一、引言
“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原本是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基础和VB、C等程序设计课程之后,为提高其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解决所处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开设的一门软件技术综合课程,淮南联合大学是一所高职高专类院校,考虑到高职高专类学校学制时间短、专业课程多等实际情况,目前“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开设主要限于我校计算机系相关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其目的是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学生计算机软件方面的综合素养,提高他们的软件应用开发能力。技能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面向应用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实际应用技能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在“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实践中,面向应用、积极探索,采取了一种模块化、项目驱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内容
根据工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要求,《软件技术基础》的教学内容中包括程序设计语言、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开发与软件工程、多媒体与用户界面、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工具与环境等,内容庞杂知识面广,如何针对我校计算机系的专业特点和学生情况,从面向应用的角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校计算机系相关专业学生在学习“软件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之前,已经学习过的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仅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VB等,而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要求的其他方面的内容基本没有涉及,在此基础上学习“软件技术基础”,如果简单采取“黑板”+上机传统教学方法,全面介绍“软件技术基础”教学要求的内容,虽然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软件技术的有关知识,但时间短、任务重,即使能够完成,也只能泛泛地学习,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更不用说培养软件开发技能了。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必须有所选择,既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又要注意教学的实际效果。
教材方面,我校“软件技术基础”课教学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麦中凡、吕庆中、李巍、何玉洁主编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第二版),属于“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的主要特点是内容较为系统全面,教材内容的顺序为:第一章 导论;第二章 程序设计设计语言;第三章 算法与数据结构;第四章 VB环境下编制应用程序;第五章 多媒体与多媒体应用开发;第六章 软件开发活动;第七章 软件工程与软件过程管理;第八章 操作系统;第九章 几种常见的操作系统;第十章 关系数据库系统;第十一章 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十二章 网络编程;第十三章 网络协议与网络操作系统;第十四章 网络程序设计。可以看出,教材章节内容并不是按软件开发活动的过程来安排的,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照教材的顺序开展教学,则每周一次的上机实验时间在学期开始阶段将因为实验内容不足而浪费,而且上机实验的内容随章节不同而不同,学生得到的技能训练也必然是间断不连续的,无法体现软件开发过程的系统性和工程化原则。
为此我们采用了项目驱动+模块化组织教学内容的方式:首先将教学内容必须包含的部分分成四大模块,分别是数据结构模块、数据库管理系统模块、操作系统模块和软件工程模块,在数据库管理系统模块中主要介绍关系数据库系统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在操作系统部分重点介绍操作系统的特性、功能、种类、结构和资源管理;在软件工程模块则包括软件开发活动和软件工程与软件过程管理。四个模块在内容上相互独立,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教学的先后顺序。同时考虑到“软件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际的软件开发活动与上述四个模块关系密切,为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中安排了一个实际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项目,以项目开发过程作为教学的主线,根据项目开发过程需要使用的四个模块中主要内容的先后顺序,决定四个模块教学的顺序。在四大教学模块中未能介绍到的一些内容如程序设计、界面设计等则融入到项目的实际开发过程中,这样既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同时又便于学生软件开发技能的培养。另外,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掌握软件技术技能的兴趣,结合学校每年一次的软件作品展示,我们把教材中“多媒体与多媒体应用开发”、“网络程序设计”这两部分内容安排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
(一)“软件技术基础”常用教学方法
“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多门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多而杂,但作为一门课程学时安排有限,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要完成软件技术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达到培养学生软件开发技能的目的,的确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目前国内主要采用三种做法:
1、“浓缩型”。这种方法是将教学内容的每一个部分压缩成一个简单的教程,但这种教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在教学时容易产生内容讲授不深不透的问题。
2、“概括型”。这种教学方法以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展开,围绕项目开发介绍知识点,能覆盖多少就覆盖多少,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做到“学以致用”,缺点是讲解的内容不够系统和全面,容易产生明显的薄弱环节。
3、“分散型”。这种方法是一种技术一门课,因此需要安排较多的学时,同时需要精练的系列教材。
篇2
一、计算机软件立法保护的沿革
(一)计算机软件的概念及特征
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计算机程序”是指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可以由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序列,或可被自动换成代码化指令序列的符号化指令序列或符号化语句序列。计算机程序包括源程序和目标程序,同一程序的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应视为同一作品。“文档”是指用自然语言或形式化语言所编写的文字资料和图表,用来描述程序的内容、组成、设计、功能规格、开况、测试结果及使用方法。
计算机软件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它是人类脑力劳动的智慧成果。计算机软件的产生,凝聚了开发者的大量时间与精力,是人脑周密逻辑性的产物。其次,它具有极高的价值。一部好的计算机软件必然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它能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且还能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再次,它具有易复制、易改编的特点,往往成为不法分子盗版和篡改利用的对象。
(二)计算机软件立法保护的沿革
1、计算机软件版权立法保护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由于计算机软件具有上述特点,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加强了计算机软件的立法保护。1972年,菲律宾在其版权法中规定“计算机程序”是其保护对象,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用版权法保护计算机的软件的国家。在美国,美国版权局于1964年就已开始接受程序的登记,国会于1974年设立了专门委员会,研究同计算机有关的作品生成、复制、使用等问题,并于1976年和1980年两次修改版权法,明确了由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随后,匈牙利于1983年,澳大利亚及印度于1984年先后把计算机软件列为版权法的保护客体。由于软件版权具有严格的地域性,通过订立国际条约实现软件版权的国际保护就显得十分必要。目前,尚没有关于计算机软件保护的专门性国际条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曾于1978年公布了称为《保护计算机软件示范条款》的建议性文件,作为对各国保护立法的一种建议和参考,但在公布后的实践中,该师范条款并未发生多大影响。198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出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约》草案,要求参加条约的国家使之国内法律能达到一定的“最低要求”,以防止和制裁侵犯软件权利人权利的行为。但是各国专家普遍认为,缔结新条约的难度较大,且在目前情况下,大部分国家都以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只要能将计算机软件纳入版权法的国际公约中,就能达到保护的目的。1994年4月15日,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各缔约方在马拉签署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包括假冒商品贸易协议》(TRIPS),其第10条规定“计算机程序,无论是原始资料还是实物代码,应根据《伯尔尼公约》(1971)作为文学作品来保护。”另一方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1996年12月20日通过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其第四条明确规定不论计算机程序表达方式或表达形式如何,均作为《伯尔尼公约》第2条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受到保护。这两个《协议》和《条约》为国际间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依据。
2、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立法。
在大多数国家,都没有直接把计算机软件纳入专利法的保护范围,因为一开始计算机软件被认作是一种思维步骤。根据各国的专利法,不能成为专利法的保护客体。但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当计算机软件同硬件设备结合为一个整体,软件运行对硬件设备带来影响时,不能因该整体中含有计算机软件而将该整体排除在专利法保护客体范围之外,计算机软件自然而然地应当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可得到专利法的保护。固在日本1976年公布的有关计算机程序发明审查标准第一部分、英国1977年公布的对计算机软件的审查方针,及美国1978年对计算机软件发明初步形成的FREEMAN两步分析法审查法则及它们的后续修改中普遍规定:单独的计算机软件是一种思维步骤,不能得到专利法的保护;和硬件设备或方法结合为一个整体的软件,若它对硬件设备起到改进或控制的作用或对技术方法作改进,这类软件和设备、方法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专利性。
在国际上,涉及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国际性公约有两个,一个是1973年10月5日签署,1977年10月7日生效,1979年6月开始实施的欧洲专利公约,它规定对软件专利的审查标准要注重实质,一项同软件有关的发明如果具有技术性就可能获得专利。另一个是1976年6月19日签署,1978年1月24日生效的专利合作条约,它规定了软件专利的地域性限制:一个软件在他国获得专利的前提是进行专利申请。
3、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保护的立法。
在未采用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之前,人们一直使用商业秘密法对软件进行保护,当现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纷纷将软件纳入版权法保护范围时,与计算机有关的某些数据和信息仍受商业秘密法的保护。但绝大多数国家都没有专门的商业秘密法(除美国等个别国家外)。在这些国家商业秘密法的内容散见于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及侵权法中。但是国际上对计算机软件采取何种方法保护并未达成共识,各国法学家在版权法、专利法、商业秘密法、专门立法中冥思苦想,比来较去。日本、韩国和巴西都曾试图不用版权法,而采用另行制订新法的方法来保护计算机软件。他们指出无论采用专利法还是版权法来保护计算机软件,都是不合适的,力主制定专门的法律来保护。但由于美国强烈反对,迫于压力,日本、韩国和巴西最终仍通过修改版权法,把计算机软件列为保护对象。
二、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的利与弊
计算机软件立法保护的是可能受到侵害的权利人的权利。复制、抄袭或者剽窃是侵害计算机软件权利人权利的主要方式,这一点与传统的文学作品权相类似。而版权法的一大主要内容就是禁止他人非经权利人许可而复制、抄袭、剽窃其作品。因此,将计算机软件列为版权法的保护对象具有以下的优点:首先有利于满足软件权利人禁止他人非法复制、抄袭、剽窃其软件的要求。由于计算机软件本身具有的易复制易改编特点,侵害软件权利人的行为十分容易进行。但计算机软件的开发需要耗费开发者的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如不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显然不利于促进整个软件行业的发展。将计算机软件纳入版权法保护,有利于打击猖厥的侵权活动,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其次,有利于国内国际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世界上大多数建立版权保护制度的国家都是《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如果这些国家都利用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则很容易做到软件的国际性保护,而无需再耗费时间、精力订立新的专门的软件保护多边公约。再次有利于软件的创新和优化。版权法只保护软件的表达方式,而不保护构思软件的思想本身,这样其他开发者就可以利用已有软件的创作思想,从中得到启发,开发研制出新的软件,促进软件的优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再次保护范围广泛。版权法要求保护对象达到的标准不高,只需要具有独创性,因此几乎所有的计算机软件都可以受到版权法的保护。最后保护手续简便。最多仅需要注册登记,而且在我国,实行的是软件自动产生版权原则,登记注册手续仅仅是提出软件纠纷行政处理或诉讼的前提,而非获得版权的必要条件。
但计算机软件到底不同于一般文学艺术作品,其具有一般文学艺术作品不具备的属性:作品——工具两重性。说它是作品,是指计算机软件可以借助于文字、数字、符号等表现出来,并能用磁带、磁盘、光盘、纸张等媒体加以固定;说它是工具,是指计算机软件一般都具有功能性,都是为了解决一定问题或达到一定目的。且它都是通过控制计算机硬件,实现一定的逻辑运算过程,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由于计算机软件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字艺术作品的特殊性,用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的严重缺陷日益暴露出来:1.版权法只保护计算机软件的表现方式而不保护其思想内容。但计算机软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思想。软件的构思技巧和技术方案是一部计算机软件成功的关键,也是其最有价值的部分,权利人希望对这些构思技巧和技术方案享有较长时间的专有权。可是版权法不保护思想,使其他开发者能轻易的使用这些“思想概念”开发出表现方式不同的软件,这对原软件权利人是极不公平的。2.版权法中没有关于禁止使用的规定。计算机软件的价值在于其使用性,而版权法规定为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为合法,这是有悖于软件性质的。由于软件具有易复制性,其在私人之间的传递使用,必然造成计算机软件市场销售份额的减少,从而损害软件权利人的经济利益。因此,即使是为个人的学习、研究而复制使用软件,也应认定为不合理使用。3.计算机软件侵权认定困难。由于版权法所保护的计算机软件表现方式与不保护的思想之间很难划出一条明显的分界,所以使得侵权行为难以认定,纠纷难以解决。虽然在国际上有的学者提出实质性相似加接触来认定计算机软件的侵权,但是由于该标准主观性太强,于侵权认定并无多大帮助。
鉴于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存在着上述严重的弊端,许多学者开始考虑其它方法来保护计算机软件。专利法、商业秘密法就是这些学者考虑的方法之一。
三、专利法、商业秘密法的保护计算机软件的利与弊。
用专利法保护计算机软件,相对于版权法保护有以下三个比较明显的优点:第一专利法保护计算机软件创造性方法,及计算机软件所特有的源代码。源代码也称源程序,是计算机软件开发者创造的一种特有的书写计算机程序的语言,只要掌握源代码则可对软件开发者的现有软件进行任意的修改,使之成为另一个表现形式不同的软件。由于版权法保护表现方式不同的作品,则非法取得软件开发者源代码而较轻易改编成的其他软件很可能受到版权法的保护,这对软件的开发者是很不公平的,但专利法保护,软件开发者创作的源代码,则非法改编成的计算机软件是不受保护的,故在这一点上,专利法保护计算机软件优于版权法的保护。第二专利法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程度高。专利保护具有强烈的独占性、垄断性,一旦计算机软件被授予专利权后,其他相同或相似的软件就再也不能取得专利权。这对强调保护所谓计算机软件思想即软件构思技巧、技术方法的计算机软件开发者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其他计算机软件开发者再开发与已取得专利权的软件表现方式或思想相同或相似的计算机软件将被认定为侵权。第三专利权保护计算机软件的期限比较合理。专利法对发明的保护期限为20年,明显低于版权法的国际通例——作者有生之日加死后50年(《伯尼公约》)或25年(《世界版权公约》),这比较接近计算机软件的实际经济寿命,且有利于推动科学的进步。但是专利法保护计算机软件仍然有一系列无法克服的弊端,这些弊端在实践中体现的特别明显:1.专利的公开性有悖于软件开发者的意愿。依专利法规定,在受理一项专利申请后,必须将该申请的相关文件向公众公开,其中必然包括计算机软件专利申请人所提供的软件思想与表现方式,这正是大部分软件开发者所不愿意做的。2.取得专利权所应有的“三性”大多数软件并不具备。专利权的取得必须是申请的发明同时具备新颖性、创造性与实用性三大条件,但只有极少数的计算机软件能同时具备这些条件,而且专利的三性审查一般是通过专家的评估与检验,计算机软件的三性往往无法被实际测出,这又降低了计算机软件取得专利权的可能。3.专利权取得的法律手续相对繁琐。申请专利需要续行一系列的法律手续,在专利被批准前,须经过十八个月到三年的审查期限,这与计算机软件高开发、高淘汰的客观情况极不适应。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用专利法对计算机软件加以保护困难重重,所以有的学者把目光投向了商业秘密法。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对于计算机软件来说,如其核心——源代码,是符合商业秘密所独具的非公开性、商业价值性和保密性三性的。而且适用商业秘密法保护计算机软件还具有以下二个优点:第一,商业秘密法没有关于保护期限的规定。因为商业秘密的专有权是靠保密来维持的。只要权利人能保密,则其专有权的保护期就能是无限的。因此,在不泄密的情况下,计算机软件权利人的利益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第二,以商业秘密保护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权利人比传统的知识产权(专利权、版权、商标权)多了两项权利:制止他人披露和制止他人获得有关信息。所以计算机软件权利人有权制止其他人未经许可而披露、获得或使用有关信息、技术。那么,用商业秘密法保护计算机软件是否十全十美了呢?不,这里仍有两个重大缺陷:首先,属于商业秘密的,必须是“并非通常从事有关信息工作之领域的人所普遍了解或容易获得的”未披露过的信息(具《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包括假冒商品贸易协议》第39条),但是由于“通常从事有关信息工作之领域的人”的地域性限止,可能导致某项在国外已不属于商业秘密的信息在国内仍然未被披露,如果据此保护该商业秘密在国内的权利,这对国内的相关业者显然不公平的。对计算机所含有的某些商业秘密来说,也是如此。其次,商业秘密法并未规定反向研究的禁止。反向研究又叫反向编译,是通过对一计算机软件进行反编译,得到该程序的源代码。前面已经说过计算机软件的源代码是一部软件的书写语言,是软件核心秘密,其对于软件开发者而言,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技术资料。一般来说,计算机软件开发者不愿公开源代码,并采取了保密措施,因此不论软件是否公开,软件源代码都应该做为商业秘密受到保护。但是,大部分有关商业秘密所有人有权禁止和(或)获得损害赔偿的行为的立法都没有规定对反向研究的禁止。
综上,专利法和商业秘密法保护计算机软件虽然都有一定的优点,但它们仍旧存在着一系列有待各国立法乃至各国司法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因此用它们保护计算机软件仍是不成熟的,固各国学者最终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对计算机软件的专门立法保护。
四、计算机软件单独立法保护的必要性。
知识产权是人们对无形的智慧成果加以保护,对其所享有的专有权,它是将具有“社会公共财产”性质的信息纳入私权的范围,若不加注意就会出现保护过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但若保护过弱,又达不到知识产权保护的本意。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存在着诸多对知识产权限制与反限制的选择,因此存在一定程序创作者、开发者、传播者、使用者行使权利中的对峙等现实,知识产权法作为以促进科学文化事业发展,保障开发者、所有者及其他主体利益、实现社会公平为价值目标的法律,如何能统筹兼顾,真正发挥作用,唯有坚持平衡协调各种可能相互冲突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平衡是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精神。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技术、文化意识传统的多方面制约和影响,知识产权权利人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绝对的平衡状态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如何能在现行的法律模式中达到知识产权权利人与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平衡,即平衡的最优化,是立法者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在论及版权法、专利法、商业秘密法保护计算机软件时,学者们虽都认识到它们之间的优缺点,但正是由于版权法、专利法、商业秘密法保护计算机软件都不能最大效率的平衡权利人与社会公共利益,固学者们都趋向于制订一部能最优平衡保护计算机软件的专门立法。
前文已经讲过计算机软件保护的客体主要为其表现方式和思想。尤其计算机软件的思想棗技术构思是计算机的核心。本文在谈到计算机软件思想时曾以源代码为其表现性的一种。源代码对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十分重要,一项计算机软件的创新性往往是由所使用的源代码的创新性带来的。而且,使用同一源代码可以写出语句表达不同而功能相似的计算机软件。因此,软件行业强烈要求保护源代码方面的创造性成果是可以理解的。但版权法不保护作品的思想,作为作品的计算机软件所使用的源代码属于其技术构思,所以从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7条到美、日、韩等国家的版权法规都有不予保护的规定。显然,为了保护自己独自开发出来的新源代码的权利,开发者可以将其作为商业秘密采用保密的手段加以保护。但法律并不禁止对计算机软件的反向研究。因此以商业秘密保护计算机软件是不可靠的,相反在专利法方面,由于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在美、日等国出现了大量利用他人创造的源代码开发出功能相似,但并不侵害他人计算机软件版权的计算机软件,因此,美、日等国已逐步调整了对计算机软件的专利审查基准,把计算机软件本身的专利问题同计算机软件设计技术的专利问题区别对待,把源代码本身同利用源代码解决的技术问题区别对待,大大放宽了相关限制。最近十多年,在美、日都各有数百项有关计算机软件的发明获得专利权,其中包括不少同源代码有关的发明。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为实现计算机软件权利人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最优平衡,为实现对计算机软件表现方式与思想的双重合理保护,对计算机软件的立法保护应采取版权法与专利的双重模式,即所谓的工业版权法。以工业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在国际上虽然没有明确的立法,但我们推敲各国的相关法律,仍有迹可寻。如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保护采用的是版权保护方式,但却规定了受保护的软件应是提交登记,这是传统版权法所没有的。如日本版权法规定了“在计算机使用上明知是侵犯他人版权的程序复制品”则使用人也将被视为侵犯程序权之人。而在传统的版权法中,是没有使用权的,只有在专利权的权利内容中,才存在“使用权”。如美国在简单地把软件纳入版权法后,近年又通过一系列判例加入工业产权的内容。事实上,无论同意还是反对以“工业版权”保护计算机软件的国家,都从不同方面朝着工业版权保护发展。
五、工业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的构想。
以工业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软件立法保护的大势所趋,现在笔者就工业版权法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保护的立法所应具有的特点,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1、计算机软件工业版权法保护的客体包括软件的表达方式,除此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包括软件的思想。对计算机软件表达方式的保护是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的主要内容,也是现有法律体制下对计算机软件法律保护的最大贡献,在工业版权法中当然应该延续下来。对计算机软件思想的保护,历来是学者们争议的焦点,但从实践来看,对“和硬件设备或方法结合为一个整体,对硬件设备起到改进或控制的作用或对技术方法做出改进的软件”,其本身的思想是可以因具有专利性而受到工业版权法的保护的。
2、计算机软件工业版权法采取自愿登记制及审查制,要求软件公开。为避免重复开发及有利于国家对软件行业的管理,工业版权法应采取登记审查制。即计算机软件只有在经过登记并审查合格后,才能获得工业版权法的保护。主管机关应及时将通过审查的计算机软件有关资料向社会公开,供其他软件开发者在开发初期自行检索,以避免重复开发。
3、软件开发者有权选择商业秘密法保护计算机软件。这是与上面软件的自愿登记制相对应。由于登记审查制要求将软件的相关资料公开。而部分软件开发者并不愿意这样,他们认为公开软件只会使他人更为容易地获得其软件秘密。且因为软件时效性较短,诉讼成本较高,使他们不愿接受登记审查制。计算机软件工业版权法的自愿登记制满足了这部分软件开发者的愿望,他们可以自行选择是否进行登记,以取得软件工业版权保护。在不进行登记的情况下,软件开发者获得的是商业秘密法的保护。
4、计算机软件工业版权法的审查标准高于版权法,低于专利法。其审查标准为创造性、新颖性与功能性。创造性即软件是由其开发者所完成,这是计算机软件开发者取得任何有关该软件权利的前提。新颖性是指计算机软件的表达方式(某些情况下包括其思想)与其他以取得工业版权的软件有所区别。功能性是指申请取得工业版权的计算机软件应当具备一定的功能,仅仅是程序语句的组合而不具备任何功能的软件不能获得工业版权的保护。
5、计算机软件工业版权规定的软件保护期较短。由于计算机软件本身生命周期较短,也为了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及计算机软件业的发展,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期不宜过长。工业版权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期规定以十五年为佳。
6、计算机软件工业版权法的权利人的权利包括公开权、复制权、使用权、出售权、租赁权、修改权等。计算机软件开发者拥有使用权,即不经许可而使用他人的软件将构成侵权。根据使用权,软件开发者可要求一份软件只能用于一步计算机,其他任何情况下再次使用均构成侵权。计算机软件开发者的修改权是一种有限的修改权,软件开发者可以提出对软件的“补丁”或升级版本,但是否使用,由软件用户自行决定。
制定单行的计算机软件工业版权法可能与现今版权法保护计算机软件的流行趋势相背,但从长远看,笔者认为这是计算机软件立法保护的最终模式。
参考资料:
《知识产权纵横论》惠永正、段瑞春、郑成思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
《著作权的管理和行使文论集》国家版权局上海译文出版社
《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李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美国专利法判例选析》张乃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知识产权法教程》刘春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法律概论》(美)刘江彬北京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软件的版权与保护---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应用》丁国威、赵钰梅、李维宜复旦大学出版社
篇3
关键词:软件开发;能力培养;案例教学
当前计算机专业或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存在着学用脱节、实际开发能力偏弱等问题。尽管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在软件方面的课程体系上是将整个学科专业的知识按一定顺序和层次分解,使得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知识,这无疑是行之有效的。但掌握了软件开发领域的知识,并不意味着同时具备了软件开发的能力。事实上,学生虽然接受了系统的软件开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软件开发技术应用的训练,但软件开发能力低下的情况还相当普遍。要从软件开发的“菜鸟”,成长为软件开发的高手,或者称之为“高级蓝领”,必须通过长期的历练,没有捷径。但好的教学案例和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软件人才的成长和开发能力的提升有很重要的作用[1]。
1软件开发人员能力要求
由于软件开发是一项技术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因此,企业对软件开发人员能力的要求也是综合性的[2]。按照教育部对软件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3],软件学院的学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既要能将用户的需求映射到良好的软件体系结构,在进行应用软件总体设计时有大思路和大局观,也要能运用现代软件设计方法和编程技术在进行详细设计时关注细节,实现高质量的软件;在考虑软件实际应用时,既要支持国际化及本地化的应用要求,也要支持软件及运行平台升级、操作系统迁
移的应用要求;在技术应用能力上,既要对使用的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有很好的把握,也要能综合运用前期所学的操作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编程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专门技术;在软件工程素质上,既要具有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交流和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上述这些就是现代IT企业对软件开发人员的能力要求。
2案例实践教学对软件人才培养的意义
案例实践教学对软件人才培养具有以下优势:
1) 学生通过案例学习不仅对理解和掌握计算机软件的抽象概念及原理十分有用,而且对学习先进的软件编程方法、使用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提高自身的软件开发能力大有益处。
2) 学生通过对案例代码的阅读分析,可以使一些一知半解的概念突然变得清晰易懂,使一些久思不解的问题变得豁然开朗。
3) 通过案例学习,学生能够零距离接触到软件高手,深深为他们巧妙的方法、过硬的技术、认真细致的精神、追求完美的态度所折服。
3实践教学案例的设计
案例设计的内容、质量以及案例教学的水平是案例实践教学的基础,是案例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
作者简介:蔡建平,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嵌入式软件测试和数字媒体技术。
3.1案例设计要求
设计支持软件开发能力,特别是综合开发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案例是许多高校计算机软件类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
首先,这样的案例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涉及到他们前期所学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如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编程、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通信、图形图像处理、人机交互、软件体系结构,等等;另外,要帮助这些学生在通过案例学习后,建立起软件开发的大思路或大局观,对软件的质量要求(特别是可靠性要求)、维护要求(特别是软件功能扩充及升级要求)有很清晰地了解,并能够反映到软件的设计和实现上。最后,学生学习完案例后,要了解支持软件跨地域、跨平台和跨时间的应用需求,并掌握保证这些需求得以实现的相关技术,如软件的国际化和本地化、软件及平台的升级、平台移植或系统迁移等技术。
在案例设计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案例能够在各高校无障碍地推广,不要因为经费、实验环境等问题使案例设计成果没有应用价值。因此,案例设计要求全部使用开源代码或开源技术。事实上,开源软件的使用,不仅有利于通过免费的开源软件大大降低搭建实验环境所需的条件,使学生能够零距离地学习优秀软件,全面提升自身的软件开发能力和软件开发素质,而且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兴趣或学时安排,有选择地对其中的软件和技术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专门的研究,形成自身的技术特长和研究方向。
案例设计中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所选择的案例不要涉及很深的领域专业知识,又是人们感兴趣、经常接触到的东西,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希望案例涉及多种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主流技术,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客户/服务器技术、多线程技术、网络编程技术、数据库技术、图形学、GUI等众多软件技术;最后,希望所设计的案例是综合性的应用软件,以适合学生综合开发能力的训练。
3.2案例详细设计
基于上述的案例设计要求,以及早期项目的研发经历,我们选择股票软件作为软件综合开发实践教学的案例。首先,股票软件不涉及很深的领域专业知识,又是现代社会人们非常关注、感兴趣、且有可能经常接触或身陷其中的事物,学生容易入门和感兴趣;另一方面,这类软件其工作模式主要是客户/服务器的工作模式,涉及到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图形技术、用户界面技术以及数据结构与算法等众多软件技术,其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综合开发能力的训练非常合适;最后,我们所选择的股票软件Stock-0.0.9是一个早期的开源股票软件,它是一个股票软件的雏形,易于学生学习和完善,包括做第二次开发。将该软件作为案例进行实践教学可让学生接触和应用如下开源技术:
1)Linux操作系统及虚拟机技术;
2)GCC程序设计技术(包括编译技术、调试技术及集成开发技术等);
3)MySQL数据库应用技术(基于C/C++应用编程接口API的MySQL数据库开发技术);
4) 基于套接字编程的网络通信技术(支持TCP/IP协议的开源liptcp++库的应用);
5) 基于Gtk+的界面设计技术(应用Glade支持界面的设计及应用框架的生成);
6) 股票软件的结构化程序设计及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等。
在对Stock-0.0.9进行编译生成可执行目标代码并建立其运行环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和了解到程序设计的强类型机制、可靠性编程思想、软件构造方法、C/S工作模式实现手段、开发环境及应用环境升级对策、软件国际化及本地化应用要素、操作系统迁移或移植问题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真正掌握基于复杂图形用户界面的大型应用软件开发的方法和技术,理解现代软件开发方法学和现代程序设计思想,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
4案例教学实践及成果
4.1实践情况
软件学院针对教育部对软件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高要求和软件工程硕士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学院学生(特别是非在职的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性实践能力太弱等实际情况,经充分论证,确定了提升学生软件综合开发能力的培养目标,分别于2006年下半年在学院为本科生开设了“界面设计”课程,为软件工程硕士开设了“高级软件编程技术”课程。这两门选用同样案例,讲授了10多次,受益学生达800多人。在这期间,课程的教学案例和实践资源也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4.2实践成果――教材建设
学院考虑到案例实践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学案例和实践资源的成熟与完整,决定将案例和课程资源进行总结与提升,出版与之配套的实践教材,推广相关的实践教学经验,让国内高等学校计算机和软件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从中受益。学校对此工作提供了经费支持,同时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完成了《软件综合开发案例教程――Linux、GCC、MySQL、Socket、Gtk+与开源软件》的编写工作,该教材已于2011年2月出版发行。
1) 教材的主要内容。
除了有大量篇幅讲述计算机应用的主要开源技术外(如Linux操作系统、GCC编程语言、网络Socket编程通信、MySQL数据库管理、Gtk+界面设计),特别通过实际案例――Stock股票软件将这些技术融会贯通在一起,并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对软件体系结构、应用软件开发模式、软件的国际化与本地化,软件开发和应用环境升级方法以及平台移植技术等充分地介绍和实例说明,以此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可以说这是一本集各种主要的计算机开源技术应用于一体的软件综合开发实践教材。
2) 教材的特色。
① 能够满足计算机、软件工程及相近专业高年级学生在前期学习了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后,急需通过一个案例或一个项目来应用这些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进行综合性实验或实践,提高自身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需求。
② 除了对主流的计算机开源技术做了详细地介绍和举例分析外,还特别地突出了计算机开源技术在实际股票软件项目中的应用,很好地支持着案例驱动式的实践教学。
③ 教材所涉及到的实验教学资源相当丰富,覆盖面相当广,且全是开源软件或开源工具,保证了国内许多院校在办学条件不足,实验教学经费有限,无法全方位引进商用软件工具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开设出软件综合性开发的实践课程。
总之,该教材作为案例实践教材,自始至终强调和灌输现代软件开发方法学和现代程序设计思想,强调软件综合开发能力的培养。该教材所涵盖的大量技术内容、实操案例及问题解决方案,如果学生能够完全掌握并能实际地用于软件项目的开发,从软件开发能力上说已达到一个高级蓝领的要求了。
5案例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
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在学生软件综合开发能力培养上分别针对软件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生和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的学生开设了选择同样案例和教材的不同课程――“界面设计”和“高级软件编程技术”。下面我们主要以本科生为例,介绍在“界面设计”课程中案例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或课程大纲。
5.1课程设计目的
学院在四年制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计划中,为大三的学生在第二学期安排了“界面设计”的课程,60学时,2学分,共15个实验单元(每个单元4学时)。
“界面设计”课程是按照教育部对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工程化软件实用人才的要求,以界面设计为立足点,对前期所学的主要计算机技术(如软件开发、程序设计、网络编程、数据库应用等)进行综合训练。
要求学生在掌握界面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常用技术,掌握当前主流的开源界面开发工具Gtk+和开源界面设计工具Glade进行界面设计及实现等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案例――股票行情分析软件,将计算机软件开发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综合在一起,开展实践活动。
通过该实践课程,除了使学生掌握界面设计的全部流程和技术,培养学生界面的设计能力外,可使学生接触和学习基于复杂图形用户界面的大型软件开发的方法和技术,了解Linux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程序设计、编译应用、图形界面、数据库、网络通信、软件体系结构、应用软件开发模式以及平台移植等技术在实际软件开发或应用项目中的具体应用,达到增强他们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5.2课时安排
该课程设计以《软件综合开发案例教程》为实践教材,其实践教学方案主要是按照15个实验单元并依据教材内容和知识单元组织进行制定的。
第1单元:对课程设计提要求,对Linux操作系统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安排学生进行Linux操作系统的实际应用,学会Linux虚拟机的安装、配置和使用。
第2单元:对应用GCC进行软件开发知识点进行讲解,安排学生进行GCC开发应用实践,学会编写工程文件、用GCC编译C/C++程序、调试程序、建立集成开发环境。
第3单元:对网络通信及Socket编程知识点进行讲解,安排学生进行网络通信的Socket编程实践,学会在libtcp++环境下建立客户/服务器的工作模式。
第4单元:对MySQL数据库应用知识点进行讲解,安排学生进行MySQL应用的相关实践,学会用MySQL C API进行数据库应用的简单开发。
第5单元:对Gtk+用于界面设计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安排学生进行Gtk+的界面设计实践,学会用Gtk+和Glade进行简单界面的开发。
第6单元:介绍股票交易的相关知识、股票软件一般包含的内容和所涉及到的技术,安排学生学习和使用国内主流的股票软件,学会股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流程。
第7单元:对开源股票软件Stock进行分析讲解,并带领学生将Stock源码编译成可执行的二进制码,要求学生学会处理编译和连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强类型问题。
第8单元:对应用软件国际化和本地化相关知识和技术进行讲解,对Stock软件的Gtk+1.2界面实现方法进行分析,并带领学生解决Stock软件中文显示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在Gtk+的界面控件上和绘图区中正确地显示中文、英文及数字方法。
第9单元:对Stock软件的数据库应用编程、网络通信编程等实现方法进行分析,带领学生解决股票数据库的建立、股票数据的导入等问题,要求学生掌握Stock软件中用MySQL C API进行股票数据库应用、用Socket进行网络通信的开发技术。
第10单元:对Gtk+2.0特点进行讲解,带领学生解决Stock软件从Gtk+1.2到Gtk+2.0升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求学生掌握确保软件能够升级的软件设计思想和问题解决方法。
第11单元:对在Windows上进行Gtk+应用程序设计的方法进行讲解,带领学生将Stock软件从Linux上移植到Cygwin和MS VC上,并解决移植过程中的问题,要求学生掌握一般软件移植的基本要点和基本方法。
第12单元―第13单元:学生按分工要求开展独立实践活动,并撰写实践报告。
第14单元―第15单元:学生按分工要求进行PPT的实践汇报和实践成果的演示。
5.3课程设计组织
课程设计以课题组形式开展,6人一组,每组必须完成6篇报告(Linux虚拟机使用总结报告、Linux下GCC编程总结报告、MySQL数据库应用总结报告、基于TCP/IP的Socket编程总结报告、用Gtk+设计图形用户界面总结报告以及股票分析软件实现技术总结报告),指定课题组长(完成报告6),课题组其他成员分别完成报告1~5,每人1个,不能重复。
课程设计以实践为主,完成教材中所布置的实验习题。作业以电子方式交付。
5.4课程设计考核
对每位学生,课程设计考核包括四部分:
1) 电子版课程设计报告(40分),对于报告其撰写要求如下:
① 每个报告不少于1万字(不能以图表代文,论述为主);
② 报告的基础是每章的实验习题;
③ 报告可分4~5章(第一章概述,最后一章总结,其他章节自行组织);
④ 报告以教材为样式进行排版;
⑤ 报告不要出现网上拷贝的痕迹,网上摘录的要进行相应处理,严禁聊天用语、博客用语以及混乱的控制符和全角符号;
⑥ 图表要清晰,重要的图表要亲自画或截,不要拷贝。
2) 每位同学要准备总结报告的PPT汇报(10分钟的汇报),汇报成绩20分。
3) 每位同学要进行所选报告的成果演示,演示成绩20分。
4) 考勤成绩20分。考勤10次,每次2分,考勤缺席5次的无成绩。
5.5基于案例的“界面设计”实践教学效果
“界面设计”课程自2006年开设以来,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口碑颇佳,软件开发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最近,我们对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体会和感想进行了调查,学生普遍认为案例内容和实验方案丰富、实用和生动,大大地开拓了他们的眼界。通过基于复杂图形用户界面的大型应用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的学习和实践,对现代软件开发方法学和现代程序设计思想有了更进一步地理解,增强了软件综合开发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对软件开发有了大局观,对软件开发中软件设计和高质量代码编写的重要性有了新认识,对优秀开源软件和开源技术有了极大的兴趣。下面是部分学生在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中对“界面设计”的案例教学谈到的心得体会:
1)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基本掌握了Linux虚拟机的使用,以及Linux下的GCC编程,应用软件图形用户界面GUI的界面设计,网络数据库应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并能进行具有图形用户界面程序的开发,提高了应用C/S模式、管理数据库数据等实际应用能力。由于平常主要都是理论课程,实践机会比较少,大家组队进行开发就更少了。通过此次实践,我体验到了团队开发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合作开发,并大大提高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工作学习增加了丰富的经验。
2) 以前学习Linux时仅把它当作一种单纯的操作系统,没有在上面做开发,导致对Linux了解不多。经过半个学期基于Linux的股票案例学习后,我收获颇多。我主动收集和阅读了大量资料,并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我学到了如何在Linux环境下搭建开发环境、进行编程和开发,并对MySQL,GCC,Gtk+等开源软件在Linux下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加深了对Linux下编程整体流程和工作细节的理解,知道了Linux下调试程序的方法,真正了解了程序在Linux下从编译到运行以及排错的全过程。
3) 这次课程设计我们的收获非常多的,首先大家对于一款良好的软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和性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这对于我们以后在软件开发乃至今后的工作都是有益处的。其次,这次复杂的课程设计锻炼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团队合作、资料查找、学习、融会贯通以及查错能力,等等。可以说对我们的综合能力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在整个工程的过程里,大家接触了很多以前没有触及过的知识并对其有了较为深切的理解。最后,本次课程设计沟通了我们几位同学之间的感情,在辛苦工作的同时,也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4) 我觉得这门课对我很有帮助,让我学会了一个我以前不会也没接触过的有用的软件,学会了如何使用Gtk+来进行图形界面的设计。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课上听老师对一些知识的讲解,对Linux更加熟识了,对如何在Linux下安装各种有用的软件更加清楚。在课后我们组成小组,分工明确,每个人认真地负责自己的那部分的工作,查资料,学相关的知识,然后再给小组的每个组员讲,使组内的成员对大家的工作都很熟识,这样合作起来就更加的融洽,而且也可以互相讨论和帮助。在这门课上学到了很多知识,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最后作报告培养了大家的语言表达能力。总之,我觉得这门课很有意义。
5)Stock股票软件的成功运行让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信心。从最开始我们兴致勃勃地组成一个小组,憧憬着成功的那一天开始,一路磕绊,直到今天我们看到一个完整的软件,这里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有着我们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这与我们小组成员的团结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负责编译、调试和排错的组员。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不但没有将我们击垮,而且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得我们对许多知识又有了新的理解。感谢学院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门自己动手的课程,它对提高我们的编程能力非常有帮助。
6) 这次课程设计使我建立起一种坚持到底不放弃的精神。之前的我总是缺乏恒心,一旦进展不顺即想放弃。这次强迫我接触很多不会的新东西,而且时间上有限制,令我不得不一次次与失败和不顺打交道。在翻越这一道道“沟壑”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的毛躁在逐渐退去,变得越来越稳健。我想精神上的成长可能比知识的增多对我来说意义更大。
6结语
我校专家对这种模式的案例实践教学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计算机学院或软件学院学生的软件开发综合能力培养一直是高等院校软件人才培养的一个“短板”,一直缺少好的实践教学方案、好的实践教学案例和好的实践教学教材。因此,软件开发综合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在传统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做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其成果显著、资源完整,具有很好的推广和普及基础。学校为了强化该项成果在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上的转化和推广,将研究生的“高级软件编程技术”课程列为学校重点建设的精品课程。因此,我们相信,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软件开发综合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基础将进一步夯实,其成果将会进一步凝练、宣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蔡建平. 软件综合开发案例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序
[2] 陈红霞,毛京一,滕月鹏. 计算机蓝领到软件蓝领:高职软件开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10(1):135-137.
[3]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S]. 教高厅(2007)4号.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Training for Software Developments Based on Case Teaching
CAI Jianping
(Schoo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篇4
摘要: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有效支撑应用性本科和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实习基地和教师职场体验基地,建立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机制、用人单位对学校和学院教学质量评价和反馈机制。本文介绍了我院在校企合作构建特色专业课程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特色专业;软件测试;校企合作;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个应用范围很广的专业,可以从事计算机行业的几乎所有工作。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应学习的内容很多,内容涵盖很广。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三年学习内容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计算机应用领域。因此,必须对该专业定向。而专门化方向须根据市场需求方能确定。为此,我们在北京及周边等地进行专业调研,了解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能力与素质需求。并由此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化方向为软件测试。
旺盛的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机遇,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是社会需求。软件测试专业就是一个朝阳专业,社会需求较大,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将按照“就业导向明确、层次定位准确,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质量优良”的要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
以计算机软件测试方向作为高职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的研究与建设是新的探索。一个正规的软件开发项目应该包括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两大部分,而且旨在提供质量保证的测试部分应该占更大的比重,国际上标准的软件开发和测试人才的比例应该为1:1或1:2,而目前国内这个比例则为5:1。计算机软件测试专业在国内尚属待开发专业,就业前景非常看好。但由于是新专业,现有的中青年教师在授课之前基本没有系统的软件测试理论和工程实践、更无教学经验。基于这种情况,就更加应该尽快开展专业研究和建设,并借助于各方力量,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尽快掌握理论和具备实践能力,承担起教学与实践任务。
2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建设思路
由于国内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人员比例的严重失调,行业急需软件测试人才。而该专业正在创建和开发时期,没有教学经验。基于这种情况,开展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为了使软件测试专业教学更加贴近教学,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学素材、案例更符合实际需要,必须引进实际项目,聘请校外专家,及时与实力雄厚的教育集团及企业合作进行专业共建。
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是:寻找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路子,突出软件测试专业方向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技术实践水平,带动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设能够有效支撑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建立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机制,为学校摸索出一条构建特色专业课程的新路。
改革创新软件测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入研究校企专业建设内容,真正将行业所需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引进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确保专业建设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企业与学校的长期合作和双向互动,将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开展本课题研究时,我们将本着“面向实际、站在前沿、重在应用、加强合作”的指导思想,努力创造一种团结民主、互帮互学、求实创新的科研氛围,力求做到边学习培训,边研究应用,边推出成果,边总结推广,力求通过三年的研究,在课程体系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毕业生就业引导等方面,探索出一套“高职计算机应用――软件测试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3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从原来的以学科为体系的课程设置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置,即先按各专业方向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及每岗位能力从入门、基础、应用到综合的过程来设置课程。根据软件测试的特点设计了个性化的课程体系,确保学生们能够学成上岗。课程体系按以下几个模块来实施:
3.1基础课程阶段教学计划
3.2集中实训阶段教学计划
3.3职业素质培养教学计划
4专业建设研究目标
4.1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软件测试特色专业的研究,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研究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如何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的专业发展模式,培养学生的软件测试的实际应用能力,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让教师与学生的培养一起成长,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从事软件测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主要从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
该阶段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主要由教研室负责这部分课程的建设与授课、课程资料及辅助科学软件的开发。把开发小型应用系统作为教学的主线,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项目建设。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2009年9月~2010年8月)
该阶段通过构建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框架,掌握使用软件测试系统中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等。从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到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性能测试的实践活动,设计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单元测试。
第三阶段(2010年9月~2011年8月)
该阶段是软件工程与测试实验室搭建、软件测试平台搭建及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搭建。该阶段需要借助多方力量进行专业课程的构建、进行软件工程与测试实验室搭建、软件测试平台搭建等实训课程的实施阶段。
第四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该阶段是结题阶段。收集、整理子课题结题实验报告,举办课题成果评奖活动;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发表相关论文,上交申请成果评估验收;课题组结题大会,成果出版与展示等。
4.2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 结合所学课程,让学生直接参与公司项目开发,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探索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到的合作机制、教学机制、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2) 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校企合作,以及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突出软件测试专业方向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3) 以就业为导向,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通过产学结合,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标准,编写适用教材;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和校内外实训基地。
(4) 将传统的课程进行整合,理论够用为度,以讲座、学术报告等形式增加现实社会所急需内容。课程模块化教学,采用“事件驱动”式的培养方式,根据就业岗位确定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根据社会的需求大力实施订单教育。
(5) 从课程学习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阶段,贯穿实施项目教学法,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4.3专业建设的预期目标
学院与企业合作,实施实训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致力于软件测试应用人才的培养,开启我院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的先河。注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有力地促进我院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办学效益,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软件测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从事软件测试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特色专业预期培养目标如下。
5结束语
计算机软件测试专业正在创建和开发时期,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是新的探索。总之,高职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是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要,且大有文章可做。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高职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的教学改革就一定能结出丰硕果实,高职计算机教育就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鸿,金凌紫. 软件质量保障与测试[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篇5
关键词:Authware软件;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应用
一、Authware软件功能及特点
Authware是美国Macromedia公司生产的一款优秀的交互式多媒体集成软件。该软件是面向Web和在线学习的主流可视化媒体创作工具。它在丰富媒体支持创作能力,Web创作和出版、学生的学习情况跟踪和课程管理上都进行了功能的增强,允许开发者在Web、LANs和CD-ROM上创建多媒体项目。该软件从1987年诞生至今,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获奖不计其数,用Authware制作多媒体容易入门,并能创作出具有专业水平的多媒体作品,因此该软件成为多媒体爱好者的首选。它是一种解释型、基于流程的图形编程语言。此软件被用于创建互动的程序,其中整合了声音、文本、图形、简单动画,以及数字电影。目前在我国,无论是专业开发人员还是非专业开发人员,多数人都把Authware作为课件协作工具的首选。它的版本不断更新,功能不断增强。该软件之所以能成为多媒体编制的主流软件,除了其强大的功能外,容易使用是其重要优点。某些使用者可能会说用Director制作的多媒体更精彩,但是却需要几倍的时间才能掌握它,另外产品制作周期也要成倍增加。如果你学习Authware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完全可以在两个月内拿出自己的多媒体作品,当然要做出更具商业价值的产品,还需更多的投入及掌握一些相关软件。该软件不同于传统的多媒体软件,区别主要在于:[1]1、不用编写程序:它是一套多媒体制作软件,与一般的多媒体制作软件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具有不用写程序的特色,使用流程线以及一些工具图标,可制作一些程序软件才能达到的功能。如分支流程、判断流程等;2、较强的编辑环境;3、高效的管理机制:它所具有的高效的多媒体管理机制和丰富的交互方式,尤其适合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CAI)课件。该软件是美国Macromedia公司(现已被Adobe公司收购)开发的一种多媒体制作软件,在Windows环境下有专业版与学习版,此文提及的软件是一个图标导向式的多媒体制作工具,使非专业人员快速开发多媒体软件成为现实,其强大的功能令人惊叹不已。用Authware进行多媒体创作,易学易用。制作出来的作品效果好,而且图文声像俱全。根据资料归纳其具有以下特点:
1. 简单的面向对象的流程线设计,用Authorware制作多媒体的思路非常简单,它直接采用面向对象的流程线设计,通过流程线的箭头指向就能了解程序的具体流向。
2. 图形化程序结构清晰。
3. 交互能力强,程序调试和修改直观。
4. 编译输出应用非常广泛。[2]该软件程序开始时,新建一个流程图,通过直观的流程图来表示用户程序的结构。用户可以增加并管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以及视频,还可以开发各种交互,以及起导航作用的各种链接、按钮菜单。动漫类的电影也可以整合到该软件项目中。add-ins也可以用于该软件的功能的扩展,这类似于HyperCard的XCMD。通过变量、函数以及各种表达式,此软件的功能可以进一步地被开发。[3]
二、Authware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的应用
从20世纪中叶到现在,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与各个领域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计算机也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由于现在计算机与各个学科以及我们的工作、生活相互交叉和渗透,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使得计算机水平成为了衡量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的任务是概括性地全面讲述计算机学科中重要的技术知识及操作方法,主要包括:1、了解计算机的结构组成及硬件原理;2、剖析操作系统的概念及系统的扩展功能;3、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基本概念、相关技术和应用领域;4、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包括常用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安装、配置和基本使用方法,网络的连接与设置和常用网络软件的使用。[4]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够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的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下面结合笔者在观看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老师课件制作的特点,来探讨该软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 运用Authware,创造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一般以文字的形式传授我们基础知识,然而这种教学模式,缺少生动的情景描述,声音演示等,而在计算机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即学生动手操作,简单的讲解与描述不能完全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使得教学过程变得繁琐劳累,学生也会产生厌学的感觉。利用此软件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信息集于一身,形象逼真、生动新颖,充分刺激了学生的眼、耳、脑等多种器官,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营造了有趣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运用此软件制作的多媒体软件能使学生视觉听觉并用,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催化剂。譬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中Authware中的PowerPoint文件使用最多,面对目前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幻灯片演示成为了众多老师制作课件的必要途径。运用幻灯片中含有的文字、图片、图表、动画、声音、影片等素材,对计算机教学课件进行生动的优化,通过环境的设计制作,多方面的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制作出图文并茂,声形俱佳的作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诱发他们进一步深究的兴趣。
2. 运用Authware,实现人机对讲,增加课堂的信息量
Authware是一款具有超强交互性的软件,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可以充分的运用它的交互功能。充分发挥课件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使得教学内容更具体化,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亲切感,进而产生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我们在教学计算机操作能力时利用该软件交互功能中的目标区,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读句子为每个句子选择正确的图片,并把它移到句子后面的方框里。图片移动正确就会出现快乐的音乐;移动错误出现“加油”的提示,图片也会返回到原来的地方,当所有图片都移动正确,出现掌声。学生们急于放对图片,会认真阅读相关句子,于是,单词的认知能力和句子的阅读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语言材料被活化,教学效率自然也就高了。又如:利用此软件开发的FLASH课件,该课件以FLASH作为教学内容,该符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教学规律,教学内容表现多样化,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内容准确、课件易学、界面友好、安装简单色彩搭配合理。生动形象交互性较强,该课件应明确教学对象,简化界面,完善系统导航,完善课件的技术文档,并对其进行测试。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懂得计算机操作系统是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因为计算机几乎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图文声像并俱的软件的出现,为计算机教学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意思,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Authorware针对网络用户提供了一系列多媒体信息编辑、传输、网上的解决方案,为CAI教学在网上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5]
三、结论
计算机基础是理工科非计算机类各专业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为必修课。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办公工具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以理论结合实践讲解了计算机的基本内容。而上文介绍的Authware软件只是计算机应用中优秀软件之一,主要运用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件设计中,利用Authware将相关的文字、图片信息和活动视频制作成一个多媒体课件,这样不仅可以练习听说,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外的真实生活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既培养了文化交际意识,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任何的课程教学目的都是用有用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这种用图像代表文字,用声音代替老师的讲解,完全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种图文并茂、声形俱佳的多媒体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育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Authware的功能非常强大,还需要更灵活地运用,充分发挥它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Authware多媒体课件制作使用教程[M],缪亮,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2]王大印.白海波等.Authware7.0多媒体制作实践与提高[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富荣.刘小悦.Authware7.0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
篇6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可维护性;软件;硬件;结合
1 建立明确的软件质量目标和优先级
一个可维护的程序应是可理解的、可靠的、可测试的、可修改的、可移植的、效率高的和可使用的。但要实现这所有的目标,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也不一定行得通。因为某些质量特性是相互促进的,例如可理解性和可测试性、可理解性和可修改性。但另一些质量特性却是相互抵触的,例如效率和可移植性、效率和可修改性等。因此,尽管可维护性要求每一种质量特性都要得到满足,但它们的相对重要性应随程序的用途及计算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2 使用提高软件质量的技术和工具
模块化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提高软件质量,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提高可维护性的有效的技术。它的优点是如果需要改变某个模块的功能,则只要改变这个模块,对其他模块影响很小;如果需要增加程序的某些功能,则仅需增加完成这些功能的新的模块或模块层;程序的测试与重复测试比较容易;程序错误易于定位和纠正;容易提高程序效率。使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提高现有系统的可维护性。采用备用件的方法,当要修改某一个模块时,用一个新的结构良好的模块替换掉整个模块。这种方法要求了解所替换模块的外部(接口)特性,可以不了解其内部工作情况。它有利于减少新的错误,并提供了一个用结构化模块逐步替换掉非结构化模块的机会。采用自动重建结构和重新格式化的工具(结构更新技术)。采用如代码评价程序、重定格式程序、结构化工具等自动软件工具——把非结构化代码转换成良好结构代码。改进现有程序的不完善的文档。改进和补充文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程序的可理解性,以提高可维护性。采用结构化小组程序设计的思想和结构文档工具。软件开发过程中。建立主程序员小组,实现严格的组织化结构,强调规范,明确领导以及职能分工,能够改善通信、提高程序生产率;在检查程序质量时,采取有组织分工的结构普查,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能够有效地实施质量检查。同样,在软件维护过程中,维护小组也可以采取与主程序员小组和结构普查类似的方式,以保证程序的质量。
3 进行明确的质量保证审查
质量保证审查对于获得和维持软件的质量,是一个很有用的技术,还可以用来检测在开发和维护阶段内发生的质量变化。一旦检测出问题来,就可以采取措施来纠正,以控制不断增长的软件维护成本,延长软件系统的有效生命期。为了保证软件的可维护性,有4种类型的软件审查。
在检查点进行复审。保证软件质量的最佳方法是在软件开发的最初阶段就把质量要求考虑进去,并在开发过程每一阶段的终点,设置检查点进行检查。检查的目的是要证实已开发的软件是否符合标准,是否满足规定的质量需求。在不同的检查点,检查的重点不完全相同。如图1所示。
验收检查。验收检查是一个特殊的检查点的检查,是交付使用前的最后一次检查,是软件投入运行之前保证可维护性的最后机会。它实际上是验收测试的一部分,只不过它是从维护的角度提出验收的条件和标准。
周期性地维护审查。软件在运行期间,为了纠正新发现的错误或缺陷,为了适应计算环境的变化,为了响应用户新的需求,必须进行修改。因此会导致软件质量有变坏的危险,可能产生新的错误,破坏程序概念的完整性。因此,必须像硬件的定期检查一样,每月一次或二月一次,对软件做周期性的维护审查,以跟踪软件质量的变化。周期性维护审查实际上是开发阶段检查点复查的继续,并且采用的检查方法、检查内容都是相同的。为了便于用户进行运行管理,适时提供维护工具以及有关信息是很重要的。
维护审查的结果可以同以前的维护审查的结果、以前的验收检查的结果和检查点检查的结果相比较,任何一种改变都表明在软件质量上或其他类型的问题上可能起了变化。对于改变的原因应当进行分析,例如,如果使用的是复杂性度量标准,则应当随机地选择少量模块,再次测量其复杂性。
对软件包进行检查。软件包是一种标准化了的,可为不同单位、不同用户使用的软件。软件包卖主考虑到他的专利权,一般不会提供给用户他的源代码和程序文档。因此,对软件包的维护采取以下方法。使用单位的维护人员首先要仔细分析、研究卖主提供的用户手册、操作手册、培训教程、新版本说明、计算机环境要求书、未来特性表,以及卖方提供的验收测试报告等,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本单位的希望和要求,编制软件包的检验程序。该检验程序检查软件包程序所执行的功能是否与用户的要求和条件相一致。为了建立这个程序,维护人员可以利用卖方提供的验收测试实例,还可以自己重新设计新的测试实例。根据测试结果,检查和验证软件包的参数或控制结构,以完成软件包的维护。
4 选择可维护的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对程序的可维护性影响很大。低级语言,即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很难理解,很难掌握,因此很难维护。高级语言比低级语言容易理解,具有更好的可维护性。但同是高级语言,可理解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第四代语言,例如查询语言、图形语言、报表生成器等,有的是过程化的语言,有的是非过程化的语言。不论是哪种语言,编制出的程序都容易理解和修改,而且,其产生的指令条数可能要比用COBOL语言或用PL/1语言编制出的少一个数量级,开发速度快许多倍。有些非过程化的第四代语言,用户不需要指出实现的算法,仅需向编译程序或解释程序提出自己的要求,由编译程序或解释程序自己做出实现用户要求的智能假设,例如自动选择报表格式,选择字符类型和图形显示方式等。总之,从维护角度来看,第四代语言比其他语言更容易维护。
参考文献
[1]李文龙,把您的秘密藏在Word文档内[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1)
[2]小乌云,给Word文档精确“减肥”五小招[J],网络与信息,2005,(4)
[3]丁剑洁,基于度量的软件维护过程管理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6
篇7
>> 谈谈网络中的IP地址与MAC地址 基于源IP地址的策略路由的研究与实现 TD―LTE网络IP地址与VLAN ID规划方法的研究 校园网IP地址动静结合的探讨与研究 IP地址欺骗与防范技术研究 浅谈《IP地址与域名》 基于IP地址的子网划分算法研究 基于Netfilter/iptables的IP地址隐藏技术研究 局域网IP地址冲突的研究 浅谈企业网络IP地址的规划与实施 关于对IP地址的分析与探讨 互联网IP地址分配链条及使用现状研究 可持续交通消费的接受和使用行为研究 孕妇使用产品的安全与可持续设计 农药安全合理使用与可持续植保的发展 IP地址段的平稳迁移 企业IP地址管理系统的应用 如何查看邮件的发出IP地址 基于伙伴系统的IP 地址自动分配协议的研究 基于IP地址段的网站内容监控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Huston G.自治系统号(ASN)探讨[EB/OL].(2006-11-27)./CMS/Pub/Tech/tech_zh/2006_11_27_23390.htm.
[4] Hill B.Cisco完全手册[M].肖国尊,贾蕾,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5] Cisco System,Inc Cisco Networking Academy Program.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第三、四学期)[M].3版.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大学,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陈永鑫(1979-),男,四川人,成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与自动控制的设计与研究;
苗 放(1958-),男,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副所长,兼任成都市信息系统与软件评测中心技术总监,四川省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顾问,是四川省科协青年联合会成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篇8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可维护性;程序;语言
软件是计算机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为了方便用户,为了使计算机系统具有较高的总体效用,在设计计算机系统时,必须全局考虑软件与硬件的结合,以及用户的要求和软件的要求。
1.建立明确的软件质量目标和优先级
一个可维护的程序应是可理解的、可靠的、可测试的、可修改的、可移植的、效率高的和可使用的。但要实现这所有的目标,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也不一定行得通。因为某些质量特性是相互促进的,例如可理解性和可测试性、可理解性和可修改性。但另一些质量特性却是相互抵触的,例如效率和可移植性、效率和可修改性等。因此,尽管可维护性要求每一种质量特性都要得到满足,但它们的相对重要性应随程序的用途及计算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2.使用提高软件质量的技术和工具
模块化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提高软件质量,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提高可维护性的有效的技术。它的优点是如果需要改变某个模块的功能,则只要改变这个模块,对其他模块影响很小;如果需要增加程序的某些功能,则仅需增加完成这些功能的新的模块或模块层;程序的测试与重复测试比较容易;程序错误易于定位和纠正;容易提高程序效率。使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提高现有系统的可维护性。采用备用件的方法,当要修改某一个模块时,用一个新的结构良好的模块替换掉整个模块。这种方法要求了解所替换模块的外部(接口)特性,可以不了解其内部工作情况。它有利于减少新的错误,并提供了一个用结构化模块逐步替换掉非结构化模块的机会。采用自动重建结构和重新格式化的工具(结构更新技术)。采用如代码评价程序、重定格式程序、结构化工具等自动软件工具――把非结构化代码转换成良好结构代码。改进现有程序的不完善的文档。改进和补充文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程序的可理解性,以提高可维护性。采用结构化小组程序设计的思想和结构文档工具。软件开发过程中。建立主程序员小组,实现严格的组织化结构,强调规范,明确领导以及职能分工,能够改善通信、提高程序生产率;在检查程序质量时,采取有组织分工的结构普查,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能够有效地实施质量检查。同样,在软件维护过程中,维护小组也可以采取与主程序员小组和结构普查类似的方式,以保证程序的质量。
3.进行明确的质量保证审查
质量保证审查对于获得和维持软件的质量,是一个很有用的技术,还可以用来检测在开发和维护阶段内发生的质量变化。一旦检测出问题来,就可以采取措施来纠正,以控制不断增长的软件维护成本,延长软件系统的有效生命期。为了保证软件的可维护性,有4种类型的软件审查。
(1)在检查点进行复审
保证软件质量的最佳方法是在软件开发的最初阶段就把质量要求考虑进去,并在开发过程每一阶段的终点,设置检查点进行检查。检查的目的是要证实已开发的软件是否符合标准,是否满足规定的质量需求。在不同的检查点,检查的重点不完全相同。
(2)验收检查
验收检查是一个特殊的检查点的检查,是交付使用前的最后一次检查,是软件投入运行之前保证可维护性的最后机会。它实际上是验收测试的一部分,只不过它是从维护的角度提出验收的条件和标准。
(3)周期性地维护审查
软件在运行期间,为了纠正新发现的错误或缺陷,为了适应计算环境的变化,为了响应用户新的需求,必须进行修改。因此会导致软件质量有变坏的危险,可能产生新的错误,破坏程序概念的完整性。因此,必须像硬件的定期检查一样,每月一次或二月一次,对软件做周期性的维护审查,以跟踪软件质量的变化。周期性维护审查实际上是开发阶段检查点复查的继续,并且采用的检查方法、检查内容都是相同的。为了便于用户进行运行管理,适时提供维护工具以及有关信息是很重要的。
维护审查的结果可以同以前的维护审查的结果、以前的验收检查的结果和检查点检查的结果相比较,任何一种改变都表明在软件质量上或其他类型的问题上可能起了变化。对于改变的原因应当进行分析,例如,如果使用的是复杂性度量标准,则应当随机地选择少量模块,再次测量其复杂性。
(4)对软件包进行检查
软件包是一种标准化了的,可为不同单位、不同用户使用的软件。软件包卖主考虑到他的专利权,一般不会提供给用户他的源代码和程序文档。因此,对软件包的维护采取以下方法。使用单位的维护人员首先要仔细分析、研究卖主提供的用户手册、操作手册、培训教程、新版本说明、计算机环境要求书、未来特性表,以及卖方提供的验收测试报告等,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本单位的希望和要求,编制软件包的检验程序。该检验程序检查软件包程序所执行的功能是否与用户的要求和条件相一致。为了建立这个程序,维护人员可以利用卖方提供的验收测试实例,还可以自己重新设计新的测试实例。根据测试结果,检查和验证软件包的参数或控制结构,以完成软件包的维护。
篇9
一、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设计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专业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然后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确定课程体系,最后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们逐步构建起了产学合作,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实施“双证书制”教育的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1.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改革的起点,也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行动指南。《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就是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院确定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在IT产业第一线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及应用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高职的性质与功能都是由课程具体体现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目标是建立一整套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软件人才培养,如果脱离企业和社会,闭门造车,培养的人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高职课程改革的深化和突破在于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产学结合重点体现在以就业为导向,开设产学结合的课程上,通过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能力分解,以技术应用能力或面向工作过程的能力为支撑,明确一般专业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核心专业能力要体现在掌握本行业主流技术、先进技术和新技术等方面,重点是培养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然后分析学生必须经过哪些技能训练,才能够掌握这些技术能力和关键能力,必须有哪些理论支撑才能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课程群和课程链,再从这些专业课及实训课中推出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按理论以够用为度的原则,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更新,加大实践技能训练的比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力争使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保持零距离。
实践证明,软件编程人员若不是从事系统分析和算法研究等高层次工作,熟练掌握了一种或几种编程工具的高职学生,特别是通过认证的学生,完成具体的编码工作是完全可以胜任的。有鉴于此,我们构建了“宽基础、多方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公共必修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训练课)和选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以及认证课三大部分,并针对专业核心能力,形成纵向的,由简单到复杂的技术培养和训练体系。职业技术课要参照企业对员工技能的要求、著名培训机构和认证机构的课程体系,针对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群和专业课程链,供学生选修,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非常明确的学习路线,能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使学生学有所长,利于其就业,也能够形成专业特色,便于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培养。如软件技术专业可以以Java程序员、.NET程序员、C++程序员、数据库管理、软件测试五条主线组织以主干课程为中心,关联交叉课程为依托的课程模块。删减与专业方向关联不大的课程或者将其改为选修课,例如汇编语言。整合内容相近的课程,调整教学内容,减少重复课时,如可以将“C语言”与“数据结构”整合为一门课程。与此同时,拓宽专业口径,大幅增大有特色的限选课的比重,可让学生在计算机系内跨专业选修。采取这种“宽基础、多方向、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既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的应变能力,又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树立信心,成为职业生涯的成功者。
产学结合的另一种形式是课程置换,施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如我院与IBM软件学院合作开办软件测试专业,在我院2005级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引入IBM软件学院测试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课程置换的方式将IBM课程融入到教学计划中来,对不适合高职学生的课程进行替换与简化,对动手能力培养比较关键的实践课程,在课时与师资配备上进行加强,利用IBM的丰富案例资源与技术资源进行教学,培养出的人才纳入IBM人才库。
3.完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依据职业技术岗位对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设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和毕业实习三个部分,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认知实训和基本操作实训完成,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则要通过综合应用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实现,使能力的培养由浅入深、逐步递进。为了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我们加大了专业实训课的比重,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为1∶1,部分操作性强的课程教学在实验室进行。
毕业生实行“一教双证”,即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必须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这不仅符合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就业政策,也符合当前企业的要求。目前,计算机类的证书有行业和企业的认证,如“微软”、“思科”、“Adobe”等认证,也有政府部门,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信息产业部的认证,这给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考证机会,这就要求学校认真进行市场调查,以便引导学生考取社会认可度高又有助于学生就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4.建立与课内教学相结合的课外教学体系
课外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它能实现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目标。一是能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组织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多模式、多层次人才。二是解决相对基础的教学内容和门类众多的应用技术的矛盾,让学生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三是能够增强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
(1)开设网上课堂
充分利用校园网的功能,开设网上课堂,要求学生围绕所学知识,通过自学、自问、自解、自判等过程,完成课外练习,当学生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时,由专业课老师轮流进行在线辅导,及时为学生解惑答疑。加强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如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将各种课程资源如课程大纲、试题库、习题库、课件库和教学录像等上网,便于学生预习复习,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将一些新技术的电子培训教程(如电子图书、教学光盘)上网,帮助学生在课外掌握专业新知识。
(2)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学科竞赛
借助专业实验室,建立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基地。从各专业挑选学生组成课外兴趣小组,各教研室指派老师负责指导学生的科研选题,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每学期组织几次课程竞赛或综合性的学科竞赛,对优胜者予以奖励并组织他们参加国家和省级学科竞赛,力争取得好成绩,借以扩大学校的影响。
三、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在对软件企业的发展规划、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软件人才的需求状况等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按“夯实基础,增强学生的发展潜力;强调适用,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原则设置了如下的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
公共必修课包括计算机数学、英语、体育等。本模块的课程必须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
职业基础课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本模块的课程要以职业素质为基础,注重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力求专业针对性和社会适应性相结合,要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职业技术课按专业方向提供专业课程群,并根据市场需求可搭配成多种专业课程链供学生选择,学校加以指导和调控,这种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便于满足用人单位“订单式”培养和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具体设置如下:
“Java程序员”方向: Java程序设计基础、JSP、XML程序设计、J2EE、Oracle数据库管理与维护、软件开发过程与项目管理。
“.NET程序员”方向: 、、C#、XML程序设计、、SQL Server 2000数据库、软件开发过程与项目管理。
“数据库管理”方向:关系数据库与SQL语言、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与维护、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数据库需求分析与规划、Java语言、网络数据库设计、Oracle数据库管理与维护。
“C++程序员”方向:C++程序设计、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基于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开发过程与项目管理、Java程序设计、基于.NET的Web程序设计、源程序阅读训练。
“软件测试”方向:电子商务核心知识、Java 2编程技术基础、DB2通用数据库基础、软件测试、网络与Web技术导论、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使用 Rational 测试工具进行功能性测试、使用 Rational 测试工具进行性能测试、使用 Rational TestManager 进行有效的测试管理、Rational团队管理工具。
选修课包括限选课和任选课,其中,限选课包括互联网实用技术、图像处理、电脑组装与维护、多媒体实用技术、数据库基础与应用、实用操作系统、计算方法、英语、计算机英语、Delphi程序设计、JSP、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2EE、Oracle、Visual C程序设计、技术、软件测试技术、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会计应用软件等。任选课包括演讲与口才、人际交流、文献检索、书法与美术等。本模块的课程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面。调查发现,许多毕业生就是靠某一个专门的技能就找到一份工作。
认证课包括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培训考试、等级考试和IT厂商的产品认证等。如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就可以取得相应模块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课程体系改革的保障和配套措施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水平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目前,高职院校较为缺乏具有在软件公司从事过软件开发经验的教师,大多数老师难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开发的实训和承担一些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必须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鼓励老师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应采取多种途径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如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送相关老师去培训机构培训和到合作企业参与项目开发;请有关专家来学院作新课程培训和举办有关软件产业发展、软件技术、软件企业管理模式和软件营销等专题讲座;发挥现有教授、副教授的作用,以老带新,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教学和科研开发能力的提高,成立以系为依托的科技开发公司。
在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可以招聘校外具有扎实的软件知识功底和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的教师以及合作办学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使得专兼职教师人数比为2∶1。这样既解决学院师资实际开发经验欠缺的问题,又能发挥兼职教师了解IT企业要求的优势,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熟悉企业的运作方式,适应市场需要,从而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构建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从根本上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上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做到两者互相渗透、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做”中“学”,老师在“做”中“教”。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模式,主要的、基本的知识在课堂上讲授,以便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系统化的知识,同时,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开发具体的软件,一方面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的教学中,全面深刻地掌握相关原理和概念,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要更注重实效性。要从问题出发、从应用出发,对工程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计算机基础、网络数据库、VB、组装和维护等),可因地制宜地采用实验室或实践教学基地现场教学、单元教学、真实企业案例教学或者项目式教学等教学形式,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任务设计、完成任务、归纳总结、实践应用的步骤来组织教学活动。采用真实企业案例教学,组织学生对开发成功的项目,从设计思路、设计技巧、程序结构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在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学习的目的性更强。而采用项目驱动方式教学,可利用合作企业的项目或者已实际应用的成熟系统,在企业软件工程师的指导下,将学生组织成多个项目小组,对学员进行项目开发培训,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开发技巧与项目设计、开发文档、系统测试等知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尽早感受企业真正的工作流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以教学促科研,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学手段也要注重实效性,所有课程都要全部或大部分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要充分发挥校园网和校内实验实训场所的作用,让学生用计算机作实验、提交作业、复习、考试、阅览,师生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网上答疑、批改作业。
3.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体系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每一门课程上,可结合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组织相关教师组成项目组,围绕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课件库、习题库、案例库、教学录像和考试题库等内容开展建设工作,成果全部上网。主干课程要有校企合作自编的教材,并编写与课程相配套的实验实训教材。
4.加强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
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开展中小型综合性实验,建立集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专业实验室,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学院应在资金、人力和场地等各个方面给予资助和支持。专业实验室由相关教研室管理,便于教师开展教学实验和科研,把科研项目纳入实践性教学工作中,可作为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参与其中,改变目前毕业设计流于形式的状况。学生在企业实习基地实习期间,也可以让学生把实习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采用学院和企业的“双导师”制。如果学生带着开发设计出的成果去求职,学生就业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5.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套在年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概念。这一提法源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已无法适应和涵盖信息化社会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这一客观现实,从而以“会计信息化”取代“会计电算化”。这一提法的诞生不仅仅是概念的转换。更是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的从形式到内容的根本性变革。同时对新时期会计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离职高专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中,会计信息化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也应与会计所面临的环境变化、会计市场需求情况相适应。培养出能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的新型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会计信息化含义及特点
会计信息化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经济运行、管理提供充足适时的信息。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它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
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从范围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涉及财务部门,还涉及其它管理部门。从功能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涉及会计核算还涉及会计预测、决策和会计监督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从技术手段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采用计算机技术还要以通讯和技术网络等现代技术为主,进行网络和现代信息系统的构建。
二、高职高专现有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财务管理和熟练运用会计软件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及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等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时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会计手工操作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处理技术进行会计核算、监督、预测和决策能力。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仅仅是设置了计算机文化基础、会计电算化等几门课程,设置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2.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尽合理。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是“两条线”运行,一条线是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即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另一条线是计算机应用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会计软件应用等。虽然开设的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但“两条线”运行的课程体系,难以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会计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这就需要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通过构建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来打通这“两务线”,不断完善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实现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不服合理。适用教材偏少。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会计专业教师紧缺。导致会计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专业课程不涉及信息技术知识。目前,适合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材偏少,有些课程不得不选用计算机专业的教材,在课时、教学内容、实验环节等方面都与会计专业的教学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而会计电算化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比较浅、实用性较差,除软件开发商提供的演示软件外,专门支持会计电算化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不多,学生只是利用会计操作性软件进行单纯的账务处理。把手工实训改在了机房,用计算机操作代替了手工操作。缺少专门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分析、软件开发的教材,难以培养学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分析能力。
三、解决的途径
1.基于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以考虑从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建立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为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再次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增强团队精神。作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以提高下列几种能力为目标: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会计软件操作使用能力——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能力。
2.科学设置课程内容:(1)完善会计基础理论教学,设置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为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2)设置会计信息化理论教学。可以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开设计算机理论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软件应用等课程,使学生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网络、计算机系统分析等基础知识进行了解。(3)会计信息化实务教学。研究开设《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与实用》、《软件技术基础》等几门课程借助EXcEL建立预测、分析模型,解决在财务管理、会计工作中若干问题,为决策提供数据参考。(4)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专项实训、教学实验、顶岗实习三个部分。专项实训主要是结合《会计专业信息技术应用专项实训》课程,使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了解软件技术、数据库等知识,能够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处理会计业务。教学实验围绕学习过的会计、会计信息化理论知识来掌握。注重能力的训练,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上机模拟实训等。另外,开设信息技术应用专项实训、企业经营决策ERP沙盘模拟对抗训练等实训课,进行有针对性强化会计信息化实训。顶岗实习使学生们进入工作角色,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既得到了实践的锻炼。又可以作为教学过程的延续。
3.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传统教学手段中,“黑板+粉笔”是主要教学手段,计算机做为辅助手段,在信息化教学中,将计算机做为主要手段。“黑板+粉笔”是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幻灯片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力求使教学手段多样,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增加教学实验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于信息化教学中的《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可以通过上机来完成学习目标。加强会计专业教师计算机理论与操作知识的培训,必要时可参加专门的培训班。也可以由学校组织会计及计算机教师共同开发项目,相互交流和学习,共同提高,完成教学任务。
4.编写适合高职高专会计信息化培养适用的教材,如《会计信息化实验教程》、《会计信息化原理》等。
四、改革中注意的问题
1.针对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教学目标。然后进行课程设置,否则,盲目照搬别人的作法,有可能收效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