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教育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初中班主任工作任务详情
初中班主任每天所面对的都是初中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教师,首先要做到全面了解初中学生的个人信息。这里的个人信息包含很多内容,例如学生的身体状况、学习状况、家庭状况、性格特征等,还要对学生的家庭做以简单了解。通常学生的日常情况可以很容易通过观察了解到,但还有一些学生的隐藏情绪、生理或心理的变化等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能力,通过与家长沟通等办法,掌握学生各方面情况。由于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情绪很不稳定、通常很敏感、自尊心又强、所以在处理问题方面,初中班主任要做到讲究方式方法,掌握分寸。此外,班主任还要抓住初中学生的重点目标,围绕学习成绩来开展各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管理过程当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初中教师要带头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用实际行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班级管理。例如,通过小组竞赛的方法开展学习,或者成立互助队,由成绩较好的学生带动成绩较差的同学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来促进学生间交流,增强整个班集体的学习兴趣。从宏观的角度看,班主任的作用就是连接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纽带,上传下达,保证学校的发展有条不紊。
二、初中班主任管理与教育艺术
在管理初中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掌握如何管理初中学生的方法和诀窍,用心了解学生的近况,因材施教,在提高自己管理水平的同时,发掘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争取做到教育艺术与实践管理相结合。所谓教育艺术指的是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完成有效地管理。
(一)管理艺术
1. 建立班级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是一个团队、一个组织。要想对一个班级若干名学生有组织有纪律地开展教学活动,就必须要建立切实有效的管理班级措施,通过落实制度做到班级管理的有条不紊。在制定班级制度的时候,不是由班主任一个人说了算,而是要充分融合班里每一个同学的意见,将班级管理制度定为日常遵守的准则,形成一种良好的班级风气,从而进一步利用这种好学守纪的班级氛围来进行其他多方面的管理。这样可以促进班级文明建设,使班级的规范化管理结合相应的文明制度,形成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2. 建立班级委员会。
管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外界干预管理,一种是内部自我管理。班级委员会是一种内部自我管理,也是一种新兴的管理艺术,建立这种班级委员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更好地锻炼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班级委员可以由各科老师推荐出平时表现较突出、成绩较优秀的学生来担任,也可以选举出管理能力较强,能够调动大家积极性的同学来担任。由于他们了解初中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状态,又对相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心理相对熟悉,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予班主任建设性的参考意见。通过班级每位同学的选举,综合各科教师的意见选定班长,由班长带领其他班干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将班级治理得更好。
3. 班主任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班主任在对待学生管理问题上不仅仅要全心全意,更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管理班级的同时,向同学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带动学生互帮互助,一起建立一个文明和谐的班集体,对所有同学都公平看待,不带有歧视或偏见的眼光,处理班级事物时应做到赏罚分明,与学生建立充分的信任关系,在友好、尊重、开放、民主的环境下开展工作。
(二)教育艺术
1. 改善教学技能水平。
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不能仅停留在学习方面,还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只有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听从管理。教师要站在服务于学生的角度,做好连接学校与学生的纽带,处处为学生考虑,打造更加和谐、文明、有特色的班集体。
2. 教育素养的提升。
初中班主任是一个特殊的角色,想要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就必须努力提升专业素养与管理技能,不仅要拥有广阔的知识面,为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难题,还要了解学生心理,给予他们生活上的指导,这就对教师的素养有了极高的要求。
篇2
关键词:班主任;管理艺术;教育艺术;成才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班级管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主导者,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和管理。新形势下,基础教育处在转型期,班主任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班主任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青春期,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对事情有一定的判断力,但自我约束能力欠缺,并有一定的叛逆性,可见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尤为重要和艰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讲究方法,讲究教育艺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主要探讨班主任管理与教育艺术,以期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快乐成才。
一、班主任要有高超的管理艺术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班级管理也是一门艺术,班级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管理水平。
(1)班级管理制度化。哈佛大学校训是:让制度看守班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日常管理离不开制度,需要制度来维护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班主任应在学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实际,采取学生建议,制订符合实际的制度,为班级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通常制订的制度,有成文制度和非成文制度,成文规定就是常规管理制度,非成文规定则包括风气、氛围、习惯等。但班级管理中完全按照制度去做,容易使师生关系变得紧张,尤其是初中生。他们的逆反心理较强,完全靠制度执行,会使学生与班主任产生对抗,师生都会身心疲惫。所以班级管理中不能忽视一些价值观的内容。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终极目标是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班主任常规管理应富有灵活性。
首先,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成长。班主任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学生进行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所以班主任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行民主管理,班级制度来自于学生,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同时班主任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审美兴趣等,并尊重学生。作为班主任,不能完全按照制度管理,不能为了保证制度的权威与不可侵犯而伤害到学生,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当然这不是说制度可有可无,不是说制度不重要,而是说班主任工作中应灵活把握,在执行制度时多一些技巧。例如,有一次自习课进行小测验,快放学前收卷,学生很是兴奋,有的交流感受、有的交流答案,还有的学生因为答案对上而高兴得手舞足蹈。我观察了几分钟后说:“我们班的个别学生非常富有表演天赋,我以后可以给你们提供相应的舞台让你们展示。但任何表演都有时间限制,请注意言行。”学生听后迅速安静下来。其次,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学生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班主任要及时正确地给予引导,将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不能因为学生的错误而认为这个学生就是坏孩子,不能因为一次错误就让学生抬不起头。但班主任也不能纵容学生的错误,因此,要让学生弄明白,犯错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但改正错误更是他的职责。这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对待问题的态度才是关键”。对班主任来说,学生出现了错误不是问题,问题在于班主任采取的方式和态度。班主任应对学生的错误有正确的认识,并能进行正确引导,公平维护制度。班规是参考学生意见定出来的,学生开始并不排斥,后来之所以会排斥就因为班规执行中存在不公平现象。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讲究班规面前人人平等,也可以将自身纳入到班规管理中,这样以身作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纪律性。
(2)发挥班干作用。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并且班干部来于学生,对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非常了解,班主任通过班干部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班主任应认真选拔班干部,组建班委会,让班委会自己管理自己的集体,达到学生自治管理、民主管理的目的。这既是一种锻炼,又是一种管理艺术。
(3)掌握管理方法。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掌握管理的方法与艺术。首先,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氛围。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比较自尊。班主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用学生的眼光看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走进学生心里,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给予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育契机,在与学生心与心地交流中,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其次,奖惩分明。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个学生。第三,让学生学会关爱,形成班级合力。要引导学生学会关爱,班主任在管理中必须渗入爱。爱是一种情感教育,形成学生心中的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渗透自然而然地形成的。班主任关心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只是一些浅显的东西,真正的爱应该是思想上的共鸣,给学生精神上的渗透,使学生受到爱的熏陶,学会关爱。第四,刚柔相济。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这告诉我们班级管理中不仅要有“严”,还要有“宽”,做到刚柔相济。班级管理中运用宽容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宽容其实是另一种严格,当然要达到效果,必须注意宽容的分寸,灵活使用。
二、班主任要有高超的教育能力
管理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作为班主任不但要有高超的管理艺术,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能力,达到教育与管理的融合,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1)具有较高的素质。班主任兼有教师和管理者的身份,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知识是财富,班主任除了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通常情况下学生对班主任知识能力的评价会影响到班主任的威信。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班主任在课堂上才能口若悬河,谈论古今,深入浅出,才能把道理讲得更为透彻,才能更具有趣味性,更富有感染力。
(2)较高的教学水平。班主任也是一位教师,教学与育人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的纽带,教学水平越高,纽带就越结实,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越近,教师就可能获得更高的威信,对学生影响就会越大。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致力于养成教育。首先,班主任要进行励志教育。班级管理工作中,有时班主任讲的道理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还可能会引发学生反感。这时教师要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就要采取更好的策略。如帮学生制定奋斗路线图,包括目标、实施目标、克服困难等,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完成。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身边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恰当地为学生提供榜样,能用别人好的言行、好的行为影响他们,激励学生改变自身的不良言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找一些相似的个案,给学生讲述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其次,进行学习指导。班主任要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如增添能量法,要求班主任多用鼓励的语言为学生增添能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任何时候,班主任都应该尊重学生,不在公开场合数落学生的缺点,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或者采用鄙视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对班主任产生仇视心理,应耐心引导学生,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障碍法,学生遇到了难题,班主任与学生一起分析查找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目标分解法,可以把学习中的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这样易于学生完成,从而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总之,班级管理工作是繁琐而复杂的,班主任起着重要作用,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中心。日常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用心钻研管理与教育艺术,运用适当的方法,相信班级管理工作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萍,袁雪梅.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和教育艺术[J].中国教育技
术装备,2011(34).
篇3
关键词:中学教育;教育管理;沟通艺术
初中生处于青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心理与生理开始逐渐走向成熟,他们的个性心理有着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因此容易出现叛逆心理与行为,所以,身为初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增强和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唯有借助有效的交流方式,方能够走入初中生的心里,方能了解他们的想法。
一、运用表扬艺术,提高师生沟通的有效性
在初中阶段,为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而表扬则是沟通里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表扬作为一种促进性的强化方法,可以使学生保持心情的良好,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进取心。但是需要教师引起重视的是,教师不要过多的对某一位同学进行表扬,如此容易导致其产生自大狂妄的心理,而起反作用。此外,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当学生有进步的时候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在表扬中充实自己、壮大自己。
此外,教师表扬初中生的时候,应该做到客观、真实,做到不夸张,也不忽视,做到实事求是、适度、及时。初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微小进步,尤其是对于后进生而言,表扬对于他们而言显得更加的重要。因此在后进生有了进步的时候教师应该在第一时间送上自己的关心话语及表扬,让他们在情感上有所依托,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运用沟通艺术,增强批评的实效性
以表扬为主的教学方法显然是积极的,但是教师也应避免走进“只有表扬而没有批评”的误区。我国当代教育家孙云晓曾经提到:只有表扬而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可见批评这一沟通方式在教育中也有着其不可磨灭的作用。但这里所说的批评是要讲究艺术性的,尤其是对于叛逆期的中学生而言,这里的艺术性就显得更重要了。那么我们的教师应该怎样做呢?第一,不要直接地严厉的加以批评,否则会收到事与愿违的结果,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第二,批评要讲究策略,避免采用简单且粗暴的批评手段,可以由间接批评取代直接批评,这样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很能提升师生之间的情感。
在初中生产生错误行为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文学典故与名人轶事进行说理,或者利用类似的批评现象,促使学生联想到自己的身上,从而进行对比,还可讲一些反映批评目的的真人真事,使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反思。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发现有一位学生利用书本的掩护,掏出手机来上网,老师在发现之后,不直接点名加以批评,使其脸面扫地,而是换一种喻意方式,对全体同学说道:“平时我很喜欢用手机上网来浏览我感兴趣的网页,可是如果我在为同学们上课的时候也不放弃这一爱好,请问我这一行为大家认为妥当否?”让同学们可以稍加发言,教师再加以观念的表达。接下来这位用手机上网的学生也会默默地收起手机,认真听课了。这就达到了应有的目的。
三、应用谈话艺术,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
1、巧用“闲聊”艺术,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所谓的“闲聊”指的是老师灵巧地把交流的主题加以淡化,让学生在一种较为轻松的氛围进行交流沟通。在闲聊的时候,教师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第一,营造轻松环境的原则。老师可选择学生“闲聊”正酣时,借机的加入他们的闲聊中,最好先默默倾听,摸清楚学生的聊天内容,做到尊重初中生的闲聊;第二,扮演普通聊天者身份的原则。在加入学生聊天行列时,老师应该作为一名普通聊天者,同时要注意借学生的“话”加以发挥,然后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有效的点拨和启示,让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达到“形闲而神不闲”;第三,教育性的原则。老师应该注意让闲聊的变为可以增长见识,扩大知识面的一种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很好的达到师生间的一种情感沟通,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2、应用谈心艺术,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
谈心是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谈心和演讲不一样,演讲大多是一人在表达,谈心则是双方畅所欲言、各自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念。在学习与生活当中,初中生不免要遇到各色各样的问题,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谈心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了。所谓的谈心并非是那种刻板、严肃谈,有时的无拘束性的聊天、聚会与娱乐中的笑谈,这些都是极富效果的谈心办法。当初中生觉得教师变得可爱、随和与亲切,与自己非常投机的时候,便会放下戒备之心,向你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与疑惑,使教师了解到他们的一些看法与观点,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的融洽。
四、结语
总之,初中生正处在一个思想、心理和个性等成长的转型关键期,身为一名初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增强和学生间的沟通,以便及时掌握初中生的内心想法,有效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帮助初中生解决困难,树立信心,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更好的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蒋士会,欧阳修俊.课程与教师的关系考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2]贾小丽.教师与学生用心沟通[J].学周刊,2011(25).
[3]张辉.教师与学生沟通艺术探讨[J].新余高专学报.2009(03)
篇4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音乐艺术;教育
1 民办高校中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
首先,许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只注重专业学习、道德等方面,而对于音乐艺术教育却不重视,认为这只是音乐专业生的任务,虽然艺术类学生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则处于一个边缘的状态。其次,大部分的民办高校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程度,而不同专业学生的艺术修养程度本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虽然学校会开设许多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但在教育的过程中方法单一,针对性不强,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导致音乐艺术教育价值的无法实现。最后,民办高校的资金链是不可或缺的,由于无法花费一大笔的资金为非艺术类学生聘请一批既具有高音乐艺术教育理论水平,又具有创新意识和深厚人文底蕴的专业教师来授课,造成师资力量的缺乏和薄弱,以至于民办高校中抓音乐艺术教育,就存在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无招”的现象。
2 加强民办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措施
2.1 丰富文体活动,拓宽艺术社团组织建设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发组成的一种特殊的群众组织。学生社团具有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对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建设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发现,一部分民办高校对于学校的一些大型文艺汇演、活动,整场演出活动就仅由学校主设的艺术团一手包办,其他院系学生根本就没有施展的机会,这样不仅使学校的活动失去了创新,更是严重打击了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积极性。民办高校应鼓励学生创建音乐艺术方面的社团,如舞蹈团、合唱组、乐队组合等社团,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利用课余或节假日的时间开展一些兄弟院校、班级之间的音乐艺术比赛或联欢活动,以达到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的目的。在学校的大型活动中,只要节目足够创新、精彩,不管你是那一类学生都能到学校或学校以外的平台施展才华。
2.2 完善音乐艺术教学及活动场所设施
民办高校对音乐艺术教学和活动场所设施投入力度还不够,在民办高校工作这几年发现,音乐艺术专业学生有专用的舞动室、钢琴室可供练习,为保护相关设施、设备,管理部门不准非专业学生进入,非专业学生想开展活动和排练没有可供给的场所,并且经费支持有限,这样大大局限了学生的发展空间。民办高校应建设大学生参与音乐艺术活动的固定场所,并且给予一些师资指导和经费支持,以达到音乐艺术教育的成效。
2.3 开设音乐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
大学公共选修课是高校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民办高校很少开设音乐艺术类的公共选修课程,首先,可能是因为教学场所有限,再者就是师资力量的缺乏所导致。据笔者所知,民办高校其实有许多音乐艺术类专业毕业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开设一到两门的音乐鉴赏、音乐常识、音乐史和简单舞蹈类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音乐知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解决了师资上的困难,同时提升了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教学能力,并且加强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
3 如何将音乐艺术教育与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创新结合
3.1 音乐艺术教育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是一种特有的产物,它是创造者对现实生活的写照,能诉说出人类情感的表现。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用语言无法表达自己情感的情况,如果用音乐来表达是不是会更好呢。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喜欢边听音乐边做事情。那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只要能有效运用音乐艺术教育功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带着思想去欣赏、去聆听,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与之产生情感共鸣,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并通过音乐艺术的陶冶教育,提升人的思想情操。
3.2 音乐艺术教育能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前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愈发严重,通过相关报道可以看出,他们缺乏受挫能力、适应能力、自立能力,学习倦怠,意志薄弱,缺乏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自信心,依赖性强,生活没有方向感等。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学生管理工作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心理教育时,运用音乐艺术教育能有效调解净化学生的心灵。音乐艺术以独特的音符、优美的旋律,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和紧张的心理,提升学生的受挫能力和抗压能力,进而让学生以健康心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总之,音乐艺术教育能缓解人的焦虑、忧郁、紧张等心理,改善人的情绪,对培养高校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作用。
3.3 音乐艺术教育能提升学生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受教育者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而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存在缺乏责任心、自私,想法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要能顾好自己便可以。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音乐艺术教育,来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音乐艺术教育丰富了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创新,能激起学生的共鸣,有效深入学生的心灵,对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能力有重要的帮助。而当前是一个讲究团结合作、交流沟通的社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重视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音乐艺术教育在培养人际交往、团结合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音乐艺术活动中的人员合作,让学生明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有效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多创造音乐艺术团队活动机会,将音乐艺术教育这一独特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3.4 音乐艺术教育能增进学生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情感升华
众所周知,学生对教育管理者存在着一种潜意识的隔阂与抵触,对待学生管理工作者也是一样,对待自己的辅导员他们不可能像对待好朋友那样做到无话不谈,有些学生甚至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不敢去请求辅导员的帮助,这就是大部分学生对老师存在的怪异心态。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开展一些学生喜爱的音乐艺术相关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去策划、组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积极参与到其中,融入学生当中,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团结协作完成活动,使他们感受到辅导员对他们的用心和关心。这样学生管理工作者就大大提升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对于以后与学生的学习与相处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建华.浅谈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J].艺术教育,2006.
篇5
【摘要题】学术平台
【关键词】中国/影视艺术教育/建构/教学模式
【正文】
影视艺术教育是当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新时期中国高校本科教育与时俱进的一个侧面和缩影。随着高校专业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影视艺术专业在全国各大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综观中国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其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伴随着“火热”的影视艺术教育也越来越显突出,促使影视教育者去分析“火热”的影视艺术教育背后所存在的“疾症”,去探寻影视艺术教育本质和教学规律,去思考影视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未来模式。因为,今天的影视教育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下一个时期中国影视娱乐和影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直面今日中国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探寻影视教学的规律,建构影视艺术教学模式,是影视艺术教育者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现状分析
中国的影视艺术教育在短短的十年之内迅猛发展,影视艺术专业迅速扩容,创办影视专业的院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从重点综合性大学到一般普通院校,从影视专业性院校到大多数院校遍地开花。影视艺术专业已成为各个高校的“香饽饽”。“各级各类学校都借助各种形式介入影视教育的领地,不管原有学校基础如何,特性怎样,都似乎响应时代潮流建设影视专业。”[1]这种格局的出现,与时展的文化潮流、教育管理观念的解放、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这种现象与社会“关联”的背后,有着教育产业化、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功利”性因素驱动。影视艺术专业属应用型学科,进入“门槛”不高、教学设备的投入可大可小、一般基础性师资转型相对较快;同时,开设影视艺术专业生源多、收费高,更多的是迎合办学主体“功利”性的追求和缘于经济利益的刺激。在这种背景下掀起的影视艺术教育的大潮,必然会出现“经营粗放”、“教学泛化”、“人才档次不高”、“缺乏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等弊端。认真分析当前中国影视艺术教育和影视教学的客观现状,其带有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有规模,但缺师资
现在创办影视艺术教育的大学与院校,很大一部分是从2000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伴随艺术教育和影视教育的大潮应运而生的。泛概念的影视艺术教育和兼容跨类的新闻、传播专业一起,使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走上了规模发展的快车道,它以一种不可遏制的势头进行着规模化的扩展。许多院校把早期的人文学院、中文系、新闻系和公共基础部的部分专业和师资与影视相嫁接,创办出广播电视新闻、影视广告、影视美术、影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摄影摄像、动画、播音主持、录音艺术、影视表演、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等多种影视专业。影视艺术专业的规模急剧扩张,影视艺术专业的师资很大一部分在边教边学中由大文科专业转向过来,师资队伍的影视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创作积累相对缺乏,部分师资在影视方面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在电视理论的学养和电视创作实践方面的积累)不很丰厚,许多教师在影视专业教学中照本宣科、缺乏时代感和系统性的教材,更缺乏影视专业创作的经验,有的院校的专业教学点甚至没有一个接受过影视艺术学历教育或乏有从事过影视创作实践的教学师资。有的院校的专业教学点大量聘用一线的编导和记者作为影视教学专业课的主要师资,虽然这部分师资往往以经验和体会补充了教学的内容,但缺乏电视的系统性理论基础、很难把体会和经验上升到学理层面,同时在教学时间上也不能给予充分的保证。因此,影视专业的规模和数量的扩展与影视艺术专业的师资尤其是“双师型”师资的奇缺,成为当前影视艺术教育的第一个大问题。
(二)有数量,但缺质量
影视艺术专业旨在培养一批既有学理素养并具有应用技能的创造性人才。影视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有别于理工和文科类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影视专业招生上理应实行定量控制。然而,不少院校被热流般涌起的影视艺术类生源所驱使,不断推出影视艺术专业、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忽视自身的学科实力、专业技术与设备师资条件,不切实际地扩大招生。西南某学院的二级影视学院,在短短几年内其8个影视艺术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规模之大、专业之齐、学生数量之多,在全国独立学院中绝对处于领先地位。学生数量的增多、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必然带来后续教学培养的整体无序性、培养目的不明确、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影视教育的质量。为此,许多院校培养出来的影视专业学生普遍是影视通识性人才,影视理论研究与影视策划能力不强,影视创作思维与创作技能薄弱,同时也存在知识与能力的“撇脚”。诚如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杨飚所言:“新闻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没有及时跟上快速前进的传媒实践。学校培养了很多人才,但这些人才往往不适应传媒的要求。”[2]杨飚虽从新闻人才培养的角度指出了教学的质量问题,同样也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当今影视艺术教学上的质量通病。对影视教育来说,培养一个合格的记者、编导、主持人和制作人才,或是一个媒体策划和影视文化管理者,决不仅是换换课程这么简单;它与专业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和培养理念、课程结构、师资设备等有着相互连动的耦合关系。
(三)有体系,但缺创新
拥有影视艺术专业的院校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在专业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知识和课程结构等方面都已建立和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各个院校的教学体系在理论上大体一致,都在于培养:具有扎实、宽厚的本学科与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了解本学科与本专业前沿成果与发展动态,具备适应宽口径专业或相关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知识、能力与素质;具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或就业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信息处理与社会调研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等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完全实现上述的人才体系目标。因此,多年以来形成了相对有区分度的两大类影视艺术教学体系,正如曹廷华概括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影视教育围绕着‘通才’和‘专才’两个方面展开了教育,专业院校比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更加注重电影本体的技能化教育,综合型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更加注重电影本体的素质化教育,培养的目标更多的是在文学,中文,新闻,戏剧的基础上进行嫁接或者是升华”[2]。诸多院校影视专业的教学培养体系基本上是沿革这两类。所以当“回过头来看,我们培养的影视专业人才并不具备太大的优势。甚至把西师,川大,川师的学生在一起比较,我们的差异性并不大。把成都,重庆,上海,广州,北京的学生相比较,我们之间的特色并不明显。把全国相当的影视传播专业的学生相对比,除了个体的差异比较明显外,整体的差异比较小。我们预想的竞争实力也没有达到所渴望的期待指数。新闻单位对影视传媒的人才似乎是越来越不重视,受到的批评和争议也越来越多”[2]。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年来不少影视艺术教学还是按照借鉴一般教学的惯性进行影视人才的培养,影视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教学缺乏创新,各院校的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各校应有的特色和“核心产品”,百校一面,十多年不变,压抑了各院校影视艺术教学的创新、桎梏了影视育人教学模式的与时俱变。
(四)有通识,但缺能力
影视艺术院系的确为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和媒体业输送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他们成为中央、省、市各级广播电视媒体的主体力量,成为中国影视界、演艺界和国有及民营影视制作公司的“中流砥柱”。同时,各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和影视传播专业还培养了一大批“种子”,这一大批“种子”正活跃在当今各级各类的影视传媒界,成为支撑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和媒体业的基石。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各院校影视专业的扩招,近几年来,影视艺术和影视传播专业的毕业生不论是出自注重“专业影视技能技巧的艺术院校”、“影视理论人才教育的重点大学”或是“培养影视通识性人才的一般院校”,其影视理论素养、影视策划和影视实践创作能力普遍隐含着下滑的危机和趋势。周星指出:“不少大学在影视专业上丧失大学气象,不切实际地上马播音主持、影视表演,具体到细微程度,并不见得有基础,只是招生有吸引力,但自身学科力量如何却不去考虑。”[1]实际上这类现象在影视艺术教学中普遍存在。例如,我国较早开设影视动画专业的高校有“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同济大学,杭州商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等17所大学”[2]。近几年新上马的院校还有中南民族大学、江南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湖北工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等。然而,在2005年6月1日到6月5日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国内影视动画专业的学生拿得出手的成型作品少得可怜,优秀的作品数量也是“凤毛麟角”。以影视动画学生的作品数量与全国开办的影视动画专业数量相比,则极不协调。这一事例虽然不能代表影视专业教学的全部,但从一个侧面说明现在学生创作能力之薄弱。正如曹廷华指出:“我们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学生不适应传媒的需要,一个原因是理念和意识的局限,另一个局限是实践的大量缺乏和技能上的不能更新。”[2]影视艺术专业教育的大众化,必然会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水平,影视业不仅需要精通影视业务的通识性人才,同时也需要有实际创作能力的创造性人才,而我们的影视教学很难满足这两者(尤其是后者)。
(五)有成品,但缺“出口”
近五六年来,影视艺术专业和泛影视专业的生源火爆,不少高校不断拓展扩张这类专业,正所谓多一个专业就多一个就业机会。但是,招生热门的专业未必就有社会“抢手”和紧俏的就业岗位。在当今的社会里,可供影视艺术毕业生选择的影视艺术工作领域还是比较多的。然而,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影视和媒体专业学生毕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虽说影视艺术和影视媒体尚属时展的朝阳产业、从业的专业需求量比较大,但是受目前我国企业体制属性的制约及影视专业就业观念的影响,影视艺术专业和泛影视专业的毕业生相对于工科、文科等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面还比较狭窄,就业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许多影视艺术和泛影视专业的毕业生漂浮于社会上、游离在各大电视台与社会影视制作公司之间,也有的影视专业毕业生离开了心仪的影视传媒改事其他的职业。影视艺术和传媒专业的成品“出口”瓶颈,直接影响着影视教育与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影视教育者必须直面和思考的紧迫现实问题。
二建设思路
我国影视教育和影视专业教学发展所折射的上述问题,既有社会大背景的因素又有影视艺术教育本身的问题。对于影视教育者来讲,如何在众多的影视艺术专业的培养格局中探究影视艺术教育的规律,从教学改革入手创立影视艺术教学的特色,开创影视艺术教学的新格局,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和首要探究的课题。创建影视艺术教学新模式,就是要建立一个影视特色鲜明、以特取胜的人才教学体系,围绕特色着力夯实文学和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这一重要基石;开掘和探究知识与能力之间高效转化的教学创新机制;拓展学、产、研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一)突出特点、以特取胜
影视艺术专业属于设备、经费投入需要量比较大的专业,而国内许多非影视艺术专业性的高等院校,均是在“穷国办大教育”的状况下开办影视艺术专业的。因而,在有限投入的“校”情下,更应该强调和突出自身的教学特质与专业特色,有选择地建设、有重点地突破,力求独辟蹊径,出奇制胜。要坚持把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作为影视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基石;要夯实这块基石,就要突出特点、以特取胜,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把特色扎根在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从而使影视艺术教学体系独树一帜、独步天下。创办影视艺术专业,要兼容艺术院校“专业影视技能技巧”的专业化和重点大学“影视理论人才教育”的学理化特征与优点,从各院校的实际出发,体现自身教学的特色和学校的个性,突出特色。只有坚持影视教学的共性和各院校自身影视教学个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有可能建设成为区域一流的影视院校,争取实现国内一流的发展目标。
(二)师资与学科齐头并进
开掘和探究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机制,是影视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实施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强盛的师资和学科。当前各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拐点”上,大多数院校都完成了量的积累、正从量变“拐”向质的提高阶段。质的提高成为下一轮各影视院校教学竞争的核心。影视艺术的师资有四类,其中三类缺一不可:一类是将帅之才,是既能“文”又能“武”的学科带头人,这类人数量不多,但决定着教学与学科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另一类是“文”将才,是头脑型的研究和策划型学者,是影视前沿的理论与影视策划的研究者,是培养学生影视文化学养和学理的骨干师资,是专业的中坚力量,是院系教学水平的基本保证;还有一类是“武”将才,是专业技能的教学骨干、完成教学能力转化和影视作品创作的基本力量。在强化师资和学科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占领影视艺术专业双语教学的“高地”,注意吸收日趋增多的“海归”人才。这是下阶段打造影视师资和学科特色及教学创新的新亮点,也是影视艺术教学接轨国际的本质体现。
(三)全面整合影视教学资源
拓展学、产、研三位一体的影视教学体系是影视艺术教学模式创新的最终落脚点。要实现学、产、研的一体化,必须全方位地整合影视专业、师资结构、课程结构、知识内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教学等资源内容,必须优化发挥教学资源的整合作用,有效引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学生创作的能动性,从而把教的理论和学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影像产品。
探究影视艺术教育的规律、建构影视艺术教学的模式、创建影视艺术教学特色,不仅体现在对影视艺术教育本质属性的理想理论创新认识上,更要扎根在影视艺术教学目标的实践过程中。影视艺术教学目标的创新,就在于造就和培,养创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一届又一届具有广博文化素质与影视创作能力、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和实践与竞争能力、体现影视与传媒特色及能力突出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一、个别教育:树立精细化理念,深入了解学生
小D是这样一位学生,一头板寸,大大的眼睛,身材匀称结实,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名运动健将。但个性倔强,叛逆心理较严重,尤其表现为对老师的明显的敌意。小D同学一年来一直是令我比较头大的学生,他从来不愿意与老师多说一句话,违反校纪校规向来不会承认,即使我已经介入调查违纪事件并基本掌握情况时,他也不会承认,除非拿出铁一样的证据,但往往又找不到有力的证据。总之,与他“周旋”要花费我相当的精力,所以近一年的时间都没有把他“驯服”,心里总觉得不踏实,想方设法要了解他,解开他敌对老师的心结从而能慢慢转化他。经过暗中调查,我了解到小D同学的爸爸长期出差在外,家里基本都是只有妈妈在照料他,说到照料,其实妈妈对他的关心也相当不够,只顾自己茶余饭后打牌娱乐,不会花时间去好好教育,以前会在物质上拜托老师,让老师多关照。所以小D也许一直认为老师只要学生家长送礼就不会难为学生,也就是说他从小就看到了社会上存在的但又阴暗、矛盾的一面,因而使得他没把老师当回事儿。了解了这一情况后,我更加觉得要得到他的信任,让他慢慢接受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二、个别教育:利用特殊时机,采用特殊手段,走入学生心中
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我是有责任一定要好好转化小D同学的。于是我开始不定期的找小D同学谈心,但每一次谈话基本都是我的“个人专场”,效果并不明显。我开始意识到如果以一般的方法来教育,成效肯定是微乎其微。于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出现了,那就是校准实习生欢送晚会。我从侧面了解到,小D其实一直跟一个女生关系比较密切,对方就是比他高一个年级的女孩子,但是同学们反应他们虽然有像早恋的苗头,但是并没有交往过当,平时还是安分守己的。这次的准实习生欢送晚会,系部要求其他班级各派3名学生代表前往参加实习生欢送晚会,参加学生名单是由班主任定的。我自从知道小D同学对本校的高年级一位女生互相有好感后,就很关注他的男女生交往情况。觉得这也许就是跟他建立友好关系的机会,因为我感肯定,这次的欢送晚会,就算我没有把参加名额给他,他肯定宁愿旷课也会去看。我想,何不就给他个名额,让他既不需要旷课又可以去看心仪的女生,正好他又是班级的活跃分子,在明年的实习生欢送会上,也许可以为自己班级的晚会节目献计献策。于是我定了班级的文艺委员、副班长、小D去参加晚会,把名单交给了班长,让班长在班里宣读。晚会结束后,我久久不能入睡,突然,手机短信响了,屏幕上显示的内容让我笑了。“老师,今天的晚会我本来打算宁愿旷课也要去看的。谢谢你,真的。”
三、个别教育:利用学生特长,助推学生成长,实现学生转化良性循环新局面
事后,我还是像往常一样进出班级,可是有一阵子没有主动找小D同学谈话,但从他看我的眼神里,我能感受到有些东西正在慢慢变化。不久,又到了举行校运动会的时候,运动会报名工作也进行的异常顺利,不像往年要做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而以前那个怕苦怕累不肯为班级荣誉多出力的小D,这次主动报名参赛,最终,在全班在校的最后一次运动会中表现突出,为班级争得了荣誉。眼见又迎来了实习生欢送晚会,在当天晚会的最后,班主任寄语环节,我们班上台给我献花的学生中有小D的身影,当他捧着一束鲜花走到我面前,深深的鞠了一躬,在喧闹的会场,他的声音显得尤为清晰,对我轻轻的说了一声“老师,谢谢你!”
四、结束语
从这个真实的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在新的环境要真正接受并认可一位新的班主任要很长一段时间,一开始会顺从不反抗,然后就慢慢试探,熟悉了老师的习性后就开始在有些事上面跟老师对着干或者帮老师分担。在笔者当班主任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是这样,而小D同学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他打从一开始就对班主任不友好。这就要求我们换个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与他交流,一般的说教他是不会接受的,只有从他身边的事上着手,真心诚意的付出关心,赢得他的信任。而处理男女生交往问题,也要视情况而定,一味的“棒打鸳鸯”未必行得通,在保证原则性问题的基础上,给他们一点理解和空间可能会事半功倍。其实,班主任平时接触的个别教育案例数不胜数,但是如果能另辟蹊径,做到以下几点可能会使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轻松不少:一、变“喋喋不休”为“简洁明快”;二、变“挖苦讽刺”为“给足面子”;三、变“老账新算”为“就事论理”;四、变“指责抱怨”为“自省关爱”。
作者:周燕 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土木工程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课程的教育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万祥.班主任工作创新艺术100招[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王勇.班主任语言艺术例谈[J].教育艺术,2009(10)
[5]唐思群,屠荣生.师生的沟通艺术[M].教育出版社,2004
篇7
表扬;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1―0021―01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直接管理者,也是一个班级的灵魂,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工作既有章可循,但又没有固定的模式。尤其是在中学,班主任要建设好一个班集体,除了平时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外,更需要有一定的教育管理艺术。
一、要注重培养并发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用自己的行动去说服学生,胜于一百句空话。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更多的是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因而要发挥我们的主动精神,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以我们的身教去感知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行为。其实,学生平时不仅是在用眼睛来看你,同时也在用心灵感知你,在用实际行动模仿你的行为。作为班主任,要多一些亲自动手,少一些指手画脚;多一些实际行动,少一些批评指责,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这就是人格的魅力,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胜过无数次严厉的指责和批评。
二、批评要讲究灵活驾驭、宽严相济的艺术
批评,是班主任一种常用的教育方式,但如果火候掌握得不好,往往会令学生出现对立情绪,从而使批评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作为班主任,在批评学生的时候,需要站在理智的角度和较高层次思考良药与忠言,注重批评的艺术性,良药不是越苦越好,忠言也非越逆耳越好,学生其实更愿意接受不苦口的良药和不逆耳的忠言。学生所犯的错误,其实大部分都属于无心无意导致。当无意间犯错的时候,他已懊悔,也深恐老师的批评。因此,作为班主任,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注意目的明确,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好时间、地点、场合、措辞方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在指出他的不足的同时,更应当懂得如何恰当地帮他指出和这点不足相对立的长处。
每个人在他存在的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长处是别人没有或不足的,学生也同样如此。作为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应首先对学生的优点加以肯定,然后,再用提示、暗示、对比等方式,自然委婉地把话题转到学生的问题上。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老师不仅注意到他的问题,而且还看到了他的优点和长处,他就会觉得老师是公正而又值得信赖的,从而消除了对批评的抵触情绪,也就比较容易认同和接受老师的批评。
三、表扬要讲究张弛有度、适可而止的的艺术
表扬是思想教育不可缺少的方法。在班级管理中,表扬应该是班主任常用的教育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也都需要别人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往往一句不经意的赞扬或鼓励,可以影响或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注意呵护学生的自尊心,细心留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找准机会,向学生指出并给予肯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了解和重视。比如,对待学生考试成绩,应把它看成是学生的一种隐私,不在班上以任何形式公布,成绩出来后,不排名次,只给学生一个“进步榜”,列出考试进步者,这样他们的自尊心就会得到呵护,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进步的步子会更大。
篇8
关键词:高等艺术教育;柔性管理;可行性
前言:对于艺术教育来说,往往能够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文特色,要做好高等艺术教育,应有正确的管理方式,我国现有高等艺术教育所采用的管理方法为刚性管理,难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而与艺术联系较大的柔性管理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高等艺术教育引入柔性管理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一、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实际上就是融入了人本思想的管理方式,它的发展是建立在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上的,主要通过引导的方式完成管理工作。对于柔性管理而言,其实质就是确保稳定与变化的新型管理方式。要将柔性管理应用到高等艺术教育中,还要掌握柔性管理基本特征:第一,教学机构扁平化、网络化,由于柔性管理具有这样的特征,使得所有学生都处于相同地位,教师与学生相互间的沟通能力也更强[1]。第二,优化授权,重心向学生转移,由于受到扁平化结构影响,掌握在教师手中的权利可以不断向学生转移,学生也能够掌握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第三,学生组织呈现柔性化,培养体制带有弹性化特征。对于学生组织来说,在拥有柔性化特征以后,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不受限制,学生交际面也会随之扩大。
二、高等艺术教育引入柔性管理的可行性
(一)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
现代社会提倡“以人为本”,这也是高等艺术教育追求的目标,将柔性管理融入到高等艺术教育中,艺术教师也会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客观、平等的对待每一名学生。在柔性管理实施中,首先应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公平性的融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所处的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领导者。艺术教育不能限制学生思想,应该让学生自由展现自己的天赋,发挥自身想象能力。对于高等艺术教育来说,在实施柔性管理的过程中,还要重视体现教师价值,认可教师参与,让教师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所处地位,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同时,还要不断凸显教师个性,为柔性管理的实现创设良好环境,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认可度[2]。由此可见,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引入柔性管理,有利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实现。
(二)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
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学生素质相对较高,艺术氛围较好,这些也为柔性管理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实现奠定了良性基础。对于高等艺术教师来说,多数都拥有一定的民主意识,良好的文化教养,一定的敬业精神,也十分热衷于艺术。随着柔性管理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应用,也为学习型组织提供了可能,在学习型组织建成以后,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艺术教育发展指明发展方向,同时,也可以尽快实现教师愿望,增强学生艺术创作能力,为学生未来规划奠定基础,在学生得以发展的以后,学校也会随之发展,可见,柔性管理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很多好处,能够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实现,增强学校与学生的竞争能力。
(三)有利于实现刚柔并济
对于高等艺术教育来说,在融入柔性管理以前,所采用的管理方式仅为刚性管理,但随着刚性管理的应用,高等艺术教育也要避免将刚性管理全部去除,而是要采用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这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无论是刚性管理还是柔性管理都是组织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两者都对做好组织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要做好柔性管理,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就要体现民主性,注重集思广益,尤其是管理者一定要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做好管理工作,在刚性管理中融入柔性管理也是做好高等艺术教育的关键[3]。艺术专业师生思维较为灵活,想象能力较强,对待事物的看法与常人并不完全一致,再加上一些需求信息较为隐蔽,无法令人看透,但随着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实现,可以有效消除刚性管理的弊端,管理工作开展的也会更加顺利,可见,柔性管理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刚柔并济。
(四)有利于民主治校的实现
怎样做好高等艺术院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学校管理者重点研究问题。高等艺术院校师生思想与常人并不相同,如果一味的采用刚性管理势必会引起师生不满,更不利于学校发展。而在柔性管理被应用到校园中以后,由于其中含有人本主义思想,所以也有利于实现民主治校。所有教师都可以参与到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中,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同时,学校的各个组织也会掌握一定的实权,不再仅有虚拟权利。为保证所有的规章制度能力深入人心,在制定中一定要让具有经验的教授参与进来,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柔性管理机制的可信度。
三、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柔性管理是高等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应用柔性管理的同时也要避免将刚性管理全部剔除,只有做到两者相结合,才能做好高等艺术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崔雄.高等艺术院校的管理特色探讨[J].艺术教育,2014(11):33-36.
篇9
教育管理是指在既有的社会环境下,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现有教育资源(人、财、物等各种资源)进行科学配置,提升教育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教育方针、目的。教育管理的本质是将资源进行整理、规划、再整合的转化过程,教育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南京艺术学院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管理也紧跟时代步伐;而作为直属二级学院的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在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方面也大胆尝试,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进行海量信息资源的高效处理,有效提升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从而推动整体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改革。
2“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是随着知识社会不断进化而演变及其催生的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互联网+”依托互联网技术及手段与传统行业相联合,对生产要素进行重组和优化、更新现有业务体系、重构传统模式,进而对整个社会进行转型、升级、进化。“互联网+”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充分融合,提升社会效率,进而实现社会的整体发展进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观念及作用早已渗入到各个行业,对各个行业进行效能提升,同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及理念的不断渗透,教育管理行业也在发生着颠覆传统的变化,尤其是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不管是在传统的观念里,还是实际的生产教学中,艺术类教育管理领域都是以传统教育见长。“互联网+”给艺术类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边界、过程以及教学评价都带来颠覆传统的改变。
3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特点
南京艺术学院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在艺术类教育管理方面经过百年的积淀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经验、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也显得有所欠缺。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作为公办直属二级学院,承担面向全省中专、技校、职业学校、文化艺术学校对口单独招生的任务,为其提供高层次、多专业的艺术类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创立了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口碑和品牌。随着时代的进步,作为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领头羊,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不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办学理念、教育管理模式都走在了前列,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3.1教学模式
在日常教学模式下,走出了传统教学模式,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部分专业将日常教学带入企业生产一线,采取教学与实习并举的方式。将本来枯燥无味的知识灌输演变成生动活泼的生产一线,实现知识的“华丽转身”;将老师的言传身教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3.2“实训工场”取代传统教室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下,“一间教室,一本书”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大部分专业采取“实训工场”取代传统教室,工场里有满足所有教学所需的软硬件条件,老师可以边讲解具体的知识理论,边用工具进行展示,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3.3行政管理制度完善
为适应当前艺术类教育的特点,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根据自身特色制定了一系列教育、管理制度,完善自身状况,从而确保日常教学、学生管理的有序进行。尤其是现阶段“艺考热”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后,作为艺术类高职的排头兵,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在教育管理制度完善方面一直紧跟时代步伐。
3.4教育理念的转变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教育理念的转变显然也要适应时代的步伐。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教育理念的转变显得更为重要,艺术讲究的是“个性的展现”。怎样在大众化教育的前提下,实现“个性的展现”,对教育理念的转变提出更高的要求。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在教育理念方面也走在了前列,以学生为本,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积极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创新“互联网+”时代下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更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艺术素养、职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教育管理模式能否顺应时代潮流,能否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合格大学生成为关键。为此,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在创新“互联网+”时代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4.1教学理念、方法的创新
作为全省艺术类高职人才的主要培养单位,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采取顺应时代潮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效应,创新教学方法、转换教学理念。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设计不同的、适合教学环节的教学课件,主动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有区别地认识到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2科研领域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一环,而高等职业教育科研领域的协同创新又在整个协同创新领域占有独特和重要的位置。作为独立的公办二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各个专业间并不是独立建制,大部分专业存在学科交叉,跨学科跨专业在校内各专业间很普遍。在完成重大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时,科研协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协同创新一方面使得校内资源共享机制得到逐步完善,另一方面使校内和企业间基于双方互利的协同创新机制得以加强。科研协同创新还体现在建立校内科研协同机制,从内部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从而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科研协同创新,还要加强协同创新统一平台的建设。有了协同创新平台,学校与科研院所、学校与企业间才能更好地开展深度合作,最终实现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4.3构建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教育模式
“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借助计算机网络,将传统行业向外延伸。教育管理同样可以借助“互联网+”这双强有力的翅膀,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模式实现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南京艺术学院为了弥补课堂讲课只有45分钟的缺陷,向外延展课堂,建立线上的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不仅可以线下选修所要学习的课程;通过线上还可以补选(复习)已经在课堂学习过的课程,或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通过线上学习,可以实现线下所有的功能,如网上选课、复习、答题、考试等。除了网络教学平台,还有学生一站式管理平台,实现老师对学生数字化管理的功能需求。
4.4加强信息化办公水平建设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必然要求教育管理者具有一定的信息化技术技能;“互联网+”的发展与参与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实现网上办公,提高办事流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实现与数字化学生管理的无缝衔接;通过“互联网+”实现学生虚拟课堂的学习与管理。当然,要实现这些具有“互联网+”时代背景的功能,教育管理参与者平时要加强信息化技能的培训,尤其是相对基础比较薄弱的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教师。
篇10
【关键词】艺术类 高校 学生 特点 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05-02
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管理一直是困扰高校的一个难题。艺术类专业学生是高等院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长期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中一直就有“艺术生难管!”的说法,艺术类学生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如何才能对艺术类学生实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准确把握艺术类学生的心态和行为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课题。艺术类学生有其区别于普通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独特个性。这种特殊提醒我们:如不加强对艺术类学生的有效教育和管理,势必对学风和校风带来严重影响,所以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
1.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特点
1.1文化基础薄弱
艺术类学生考试方式以专业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一般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专业学习,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就使得艺术类学生存在对文化课重视不够的现象,势必导致多数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较窄,缺乏人文素养。所以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2思想活跃,理想信念弱化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学习。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偏离正确轨道。
1.3自我观念突出,集体意识淡薄
艺术类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更强,更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不少大学生认为,搞艺术就是要追求个性,就是要放荡不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灵感,才能创造美。同时艺术类大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呈现个性化和独立化,处理问题时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一切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
1.4情感丰富,组织纪律不强
艺术类专业的特点要求艺术生具有发散的思维、丰富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但有的学生却以为搞艺术就应该天性自由、散漫,认为限制多了,会抑制个性思维发展,影响创作灵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使得部分学生缺乏应有的组织纪律性。
1.5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虽不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但比较追求与众不同的特点,包括行为举止、待人接物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和爱好进行。在取得成功时会喜形于色甚至“得意忘行”,但在遭遇挫折时容易一蹶不振自暴自弃。
2.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2.1发挥专业课教师专业教学的独特优势,打造一支教学一线教育管理主力军
打破以往“教育管理是班导师和辅导员的事”的传统观念,把专业课教师推到教育管理的主阵地上来,形成专业课教师与班导师、辅导员三者管理合力机制。艺术类专业课教学大多采用小班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就像“师徒”一样,学生对老师也比较尊敬和信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师德教风对学生优良学风的形成、正确人生观的确立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动态等也能在课堂中充分表现出来。因此,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努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人师表,严谨务实,把教育管理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以优秀的品质、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影响和感染学生。
班导师、辅导员要主动与专业课教师联系,交流沟通学生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的难题与困惑,寓教育管理于艺术教育之中。
2.2非专业课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尝试艺术化教学方法
“艺术类学生难管”是管理者的共识,也一直是非专业课老师最头痛的事。由于艺术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课堂纪律较差,在教学上也给老师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师生之间都有些对抗情绪,甚至发生罢课等矛盾冲突。首先,教师要改变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偏见,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尊重学生,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2.3创建以班导师为核心的亲情化与规范化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
师爱是亲情化管理的基础,班导师要有一颗关心爱护学生的责任心。只有走入学生中间,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用心感化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支持。一句亲切的问候、一番温暖的鼓励或是一次敞开心扉的谈话,都可能使学生态度发生改变。例如召开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茶话会,组织参观实践等,营造“家”的感觉和氛围,使学生在“家”中寻找到归属感及幸福感,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我,相互交流,彼此了解。还可以开展班级之间的集体性活动,如辩论赛、体育竞赛等,让学生主动为班级出力,为集体争得荣誉。
2.4依托学生干部队伍,加强辅导员工作的深度与广度
首先,要选派有丰富的大学生教育管理经验并具有艺术专业背景的老师担任艺术类大学生的辅导员。辅导员应采用艺术化的教育管理方式,既尊重个性,又严格管理,增强对学生的亲和力,提升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其次,要将思想觉悟高、专业素养好和号召力强的学生吸纳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辅导员应注重发挥学生干部的示范导向作用,同时加强学生党支部和团支部建设。这样,辅导员就可以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主动深入课堂、宿舍为学生服务,更多地参与班级活动和实践活动,密切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更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把实践经验逐步提升到理论研究上,为艺术化、科学化管理打下基础。
2.5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根据艺术类大学生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状况,学校应为他们开设“大学语文”等基础课程,增设“社会学”“艺术哲学”等专业拓展课程,同时还应有计划地组织中国传统文化等系列人文通识讲座,聘请著名专家、学者到校举办人文知识讲座。通过专业讲座、文艺汇演、影视评论和社会实践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从中汲取艺术精华,提升人文素养。针对艺术班女生多的特点,可以开展“女性养成教育”、“成功女性访谈”等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主动性。
2.6积极培育学生艺术团体,加大教师指导力度
鼓励艺术类学生利用自己的特长积极参与艺术节、校运会、晚会等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大胆创新,勇于表现。在培养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的同时,让学生在活动的氛围中享受奉献的乐趣,感受专业的魅力,体验工作的成就。如播音专业学生在学校“大学生礼仪大赛”等大型活动中充分展示了他们的风采。针对学校文学类社团较多而艺术类社团不足的现状,鼓励学生创办形式各异的艺术团体,如常工电视台、校园广播台、主持人工作室等,并且在硬件设施上给予一定的投入,为社团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这些活动,既有助于学生拓展专业知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风、校风建设。
2.7建立健全学生咨询工作体系,构建心理健康与危机预防体系
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情感特征,切实加强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生入学时,要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入学时就表现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面谈和疏导,并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特别要关注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有既往病史、学习困难等几类学生,随时对心理压力较大、出现情绪波动和遭遇突发事件(丧失亲友、失恋)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危机干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还应重视心理健康的宣传与普及教育,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和广度。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辅导要同时兼顾,扩大心理咨询的范围,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3.结束语
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学校、学生和家庭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只有积极地开展教育与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和总结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经验,拓宽工作思路,不断创新,才能使教育管理工作取得更大更新的成绩,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技能型的艺术人才,最终实现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丹. 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J]. 大众文艺. 2011 (12)
[2]孙贵斌,付晨夕. 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方法研究 [J]. 成功(教育). 2011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