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心理护理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性病的心理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心理护理
在新的护理模式中,社区护理工作已不是简单的上门测血压、做宣教等工作,而是包括了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这些创造性活动需要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来完成,有效沟通则是实施心身整体护理的关键,通过有效沟通来提高社区护理质量,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1.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慢性病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他们对自己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愈后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一帮助一放松。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鼓励病人看些小报、书籍,进行散步、下棋、打太极拳的活动,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例1:男,65岁,患糖尿病史4年。病人不知道自己患此病的严重程度和愈后情况,因此焦虑不安,经用上述原则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理想效果。
2、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孤寡老人,没有儿女。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加之很少有人来家看望,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不愿出门等。
护理原则:交流―帮助。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他的交往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邻居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户外活动,多参加老年人的集体活动等。
例2:男,68岁,患高血压病5年。平时很少讲话,常在家静卧。我们就主动同他交谈,有针对性地将他与邻居集中一起进行社区讲课、宣教、座谈等活动,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病人与邻居建立了感情,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
3、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心理在患病后得到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自我保健和预防意识不高,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预防、保健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例3:男,70岁,脑溢血后遗症3年。平素生活能力很强,患脑血管病后左侧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思想负担较重,认为年龄偏大,恢复无望,遂产生悲观心理,甚至不想活了。经与家属配合,关心病人,讲清道理,积极配合家庭护理、加强营养和功能恢复训练,一年半后,生活能够完全自理。
4、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癌症病人,认为无药可治已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护理原则:同情―关心。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严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篇2
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 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 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3、使病人感到安全 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人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二、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慢性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慢性病人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病人角色;一旦是确诊断,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恨不得立即服上灵丹妙药,于朝夕之间把病治好。这时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格外关心,向医护人员寻根刨底,向病友“取经”,或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地把握病情。但是,目前许多慢性疾病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特效治疗方法,所以迫使广大慢性疾病患者只好无可奈何地去适应漫长的疾病过程。
对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 、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例如,慢性病人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病人自然就会情绪好转。又如,慢性病人除每天口服药物外,还经常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这对那些痛阈低的病人来说也常常引起焦虑。技术熟练的护士常常取得病人的信赖,即说明其中也包含了心理护理。再如病人的饮食,不仅要考虑到病人的营养需要和禁忌,也要讲究色、香、味、形、量以及就餐的环境条件等。经验证明,在良好的心理护理配合下,病人不仅能遵嘱就餐,而且还有饮食疗法的意义。另外,幽雅的环境、舒适的治疗条件,也具有心理护理的意义。慢性病人大都空闲时间多,就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组织必要的活动,如欣赏音乐、绘画、看电视、听广播等,活跃病房生活。对于因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病人,更要多安慰、多鼓励;以垂危病人更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加强基础护理,使之生理上舒服,心理上也减轻对病危的恐惧。
三、病人术前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无论手术何等重要,也不论手术大小,对病人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病人意识到了这种紧张刺激,就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的临上手术台时还可出现四肢发凉、发抖、意识域狭窄,对手术环境和器械等异常敏感,甚至出现病理心理活动。如准备在局麻下做腹部手术,就应告诉病人术中牵拉脏器时会感到不适和牵拉痛,届时应有思想准备,并行深呼吸,努力放松,可以减轻疼痛等。对术后如需用鼻饲管、引流管、导尿管及需在身上附加仪器者,术前也应向病人说明,使病人醒来后不致惧怕。
篇3
[关键词] 老年慢性病 心理特点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146-01
随着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增加,同时老年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也逐年增加。因此,做好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已成为护理领域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结合自己几年来的从业经验,现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2010年8月-2010年10月在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住院的老年慢性病患者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57-87岁、平均61岁。其中冠心病18例,高血压16例,糖尿病14例;住院时间22-57d、平均35d。患者的主要心理表现为焦虑不安、心情烦躁、悲观消极、孤独寂寞、依赖性较强等等。
2 护理 根据老年慢性病患者焦虑不安、心情烦躁、悲观消极、孤独寂寞、依赖性较强的心理特点,在护理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消除患者的孤独情绪 老年慢性病患者由于受疾病的折磨,多力不从心,自己料理生活能力较差或不能自理,子女又不能终日陪伴在身边,故在心理上易产生老而无用及孤独寂寞感。对此,应采取同情、理解的态度与其交流思想,耐心开导,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孤独情绪。在生活上对其关心体贴,如端茶、喂饭、洗漱、擦身、按摩、翻身、协助大小便,使患者感到温暖,增加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2.2 解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 应通过与患者、家属或单位同事交谈,对其心理、生理及社会状况有较全面了解。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其有正确的认识,不盲目地恐惧。涉及患者的诊断、治疗、病情和愈后问题时,要科学、严谨、有理有据,避免随意乱说或不懂装懂,尽量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2.3 注意饮食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饮食应保证足够营养,强调定时定量,有消化不良或咀嚼功能差者应进软、烂、碎、糊状食物,一日三餐饮食量可酌情减少,在三餐之间增加两次点心等辅餐。应重视患者的水摄入量,要适时、适量饮水,每天饮水总量2000ml左右,以白开水或茶水为主,也可多次饮用饮料,每次不超过300ml,其饮水量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就寝时间及实际夜尿情况考虑。实践证明,在良好的心理护理配合下,患者不仅能遵嘱就餐,而且起到饮食治疗的作用。另外,老年慢性病患者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情绪。对此类患者,医护人员应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
篇4
1 一般资料
我院自实施访视护理工作以来,除门诊患者外,一直做到对每一位慢性病患者进行住院探视,出院后访视工作。现已访视了50例患者,男 22例,女 28例,病程10-30年不等,年龄为21-86岁,分别是1型糖尿病2例,2型糖尿病10例,高血压2、3期16例,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15例,冠心病5例,脑卒中患者2例。均经临床确诊,其中1例在2013年末去世。
2 方法
2.1访视时间安排: 每天下午有一班次专职进行访视工作,凡慢性病住院者予探视,出院者予访视,并认真填写探视、访视记录单,必要时医护人员随时出诊。根据访视情况,如患者病情、饮食、睡眠、休息、用药、心理等方面及时向医生汇报,以便进一步实施治疗、护理方案。
2.2住院探视内容:
(1)收集患者信息:通过查阅病例,与医生和管床护士沟通,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健康史、检查诊断、有无传染病及合并症等,包括患者的身心状况,有无特殊的心理问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等,逐一将信息收集齐全[1]。
(2)与患者沟通交流:首先向患者作自我介绍,说明探视目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为出院后进行家庭访视做准备。探视护士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发生、发展、愈后做祥细介绍,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解释,认真听取患者的讲诉,以在交谈过程中了解患者的要求,同时取得患者的心理需求,对疾病的相关知识作部分介绍,运用真诚的态度,温和的话语安慰和鼓励患者,使患者产生高度信任感及接受治疗的勇气和信心,真正达到访视目的。
(3)整理资料、反馈信息、制定措施:访视护士将探视过程中收集的各类资料进行详细整理,并做好记录以针对性做好实施访视护理措施的制定,并建立访视卡。使家人及临床医生均对此患者的病情有所了解,以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3实施访视内容:
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护士采集的病种建立的访视卡予逐家逐户实施访视护理,为他们制订访视护理方案及康复措施,包括作息时间、食谱等;协助脑卒中恢复期活动受限者进行功能锻炼、针灸等,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测血压、血糖、做心电图、肌内注射、输液等,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氧疗;对患者进行保健、康复知识的宣教,使家属及陪护人员能够确切反应患者情况,协助搞好家庭访视护理工作。除此外,由于慢性疾病病程长,症状顽固,病情反复,病人长期处于不适状态,首先访视护士能够了解慢性病患者心理上的不良反应:
(1)自责内疚的心理: 这部分患者因为反复就医常年治疗又需花费资金,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责内疚,情绪变得异常悲观。
(2)焦虑、情绪不稳定易冲动: 因长期服药,情绪变得不稳定,遇事易激动,甚至与病友、医务人员发生冲突。有点好生气、爱唠叨、甚至哭泣。有的反复念叨:“我为什么得这种病?”或“老天爷为什么和我过不去”。虽然家属和医务人员都尽最大努力给予生活护理,但患者仍情绪不稳定,有时一言不发,闷闷不乐,有时大哭大叫、睡眠不佳、食欲不振。
(3)愤怒、悲观、失望心理:患者因觉得自己的病没有根治的可能,情绪变得异常悲观、沉默、抑郁寡言,加之饮食习惯要改变,又加重愤怒的心理。同时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对事业失去信心,对生活缺乏乐趣,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
(4)怀疑、拒绝、满不在乎心理:有的患者总认为无非是血糖高点、血压高点等不适,对身体无大影响,便对临床诊断持怀疑心理,回避现实,不愿看到自己与他人有何不同,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心理,拒绝改变饮食习惯,不用药、不复查,大大咧咧,不以为然,不愿接受现实。
(5)药物依赖和抗拒治疗的消极心理:有60%的病人特别迷信某种药物,不管药物的价格贵贱,也不管是否有副作用,认为要治疗病非他不可,有40%的病人由于长期用药或某种药物副作用反应大而难以忍受,故而对某种药物产生惧怕心理,甚至干脆拒绝服用药物而偷偷将药扔掉 [2]。也有的病人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且重,治疗效果不佳,便对治疗用药产生对立态度,认为无药可医,迟早都会死,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沮丧占据了整个破碎而冰冷的心。
其次,针对患者的心理实施访视对策:
(1)访视护理,首先要抓好四要素:前提、基础、关键和核心。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前提;访视护士与病人家属的默契配合是实施访视护理的基础;正确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是访视护理的关键;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诊断治疗,激发病人潜在的生存意识,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访视护理的核心;以此达到恢复病人最佳身心状态的目的。
(2) 宣传、教育,调动病人的积极性,提高应激能力:a.向患者宣传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症状和体征,使病人心理上有充分准备,避免陷入焦虑、忧郁之中,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满足患者的需要。b.用乐观主义精神激励病人,使患者热爱生活,做生活的强者,指导患者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微笑面对一切。c.让患者认识到慢性病虽无特殊治疗,但只要掌握疾病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注意,疾病虽不能痊愈,但病人还是能够恢复和维持一定的健康水平,并且能够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d.说服患者遵医嘱坚持治疗,在治疗和护理中实施高质量的技术服务,根据患者的年龄、性格、病情耐心地进行解释和指导,切忌简单化。一方面宣传药物的治疗作用,患病服药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解释药物的副作用。对抗药心理严重的患者,我们主动热情地帮助患者服药,并进行耐心解释和指导,同时在药物的名称、颜色和剂型等方面做一些改进,使患者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而提高药效。对个别患者我们结合其病情需要将一些有关的生化检查结果告诉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的病情确有好转,感染和激发患者的积极情绪,增强其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e.向患者宣传生动事例,让相似病例的病友现身说法,启发患者,增强其积极心理因素,提高自身内在的康复能力,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3)访视与家属配合:访视,哪怕是电话咨询患者,一定要详细了解病情,了解疾病的进展,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慢性病治疗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与家属的配合是分不开的,家属除了在精神上支持,生活上照顾患者外,更重要的是起了医疗和护理的作用,细心指导家属积极参与协助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与治疗,家庭护理的好坏决定了疾病的预后[3]。亲人患了慢性病,家人会更忧愁,这是人之常情,但面对现实,家属应控制自己,尽快消除恐惧和顾虑,因为慢性病患者对家属的表情、态度以及举止言行都十分敏感,无论亲人的病情如何,家属在患者面前都要镇静自若,使患者得到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教会患者家属简单的心理疏导方法及疾病基本知识,从医疗和家属两个角度开导鼓励患者树立对疾病的治疗信心,使他们学习到有关慢性病医疗知识及简单疏导方法,让他们了解患者的病情,理解病人,从各方面帮助患者,使患者感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情感支持: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室内要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病情稳定后经常到户外散步,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避免过度疲劳[4],不远离亲人,特别是父母、孩子、妻子或丈夫,良好的情感支持有利于患者的心理健康。
(5)建立网络:设24小时值班电话,并建立急救网络卡。提高了患者有长期与疾病斗争的信心,以消除患者心理上的不良反应,让患者明白随时可以接受治疗和护理,提高了遵医率,提高了医疗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提高了医院的声誉度。
3 结果
50例慢性病患者经过实施访视护理,显效的40例(80.0%),有效6例(12.0%),总有效率为92.0%(46/50),未好转3例(6.0%),死亡1例(2.0%)。慢性病患者病情结果见表1.
篇5
【关键词】 慢性肺心病;护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肥厚与扩大,伴或不伴右心功能不全的心脏病。肺心病的并发症较多病死率高,病情变化快,因此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同时做好护理工作。现将我院68例肺心病患者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护理
1.1 临床资料 我科收治的慢性肺心病患者62例,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在40~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3岁。所有患者均处于急性发作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心悸、心衰等。
1.2 一般护理 主要治疗、心理、睡眠及饮食情况,以助于观察和判断病情。在急性发作期,由于缺氧、二氧化碳潴留、感染、酸碱平衡失调、水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导致,应有效地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患者采取半卧位或坐位,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我们还应该了解患者的心理,必要时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
1.3 吸氧护理 合理的给氧是肺心病患者治疗的关键。给氧时既要纠正缺氧,又要能防止给氧不当而加重二氧化碳潴留。鼻塞给氧宜从低浓度开始,一般从25%~29%的给氧浓度开始,氧气应加温、加湿。无二氧化碳潴留者可适当提高给氧浓度,但不宜超过40%。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在给氧时应注意:一般在心绞痛发作时应加大给氧量,疼痛缓解时减量,同时密切观察病情,防止二氧化碳潴留。
1.4 呼吸观察与护理 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呼吸节律的改变及有可能是呼吸衰竭的早期现象,当我们发现患者有上述症状是应严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的变化,特别注意:患者出现紫绀、烦躁不安、意识变化等症状,应立即进行床边监护。
1.5 口腔护理 肺心病患者在急性期时多张口呼吸,空气在未经鼻腔湿润、净化直接进入呼吸道,同时,长期大量抗生素应用,二重感染时有发生。我们采用让患者每日使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与湿润,让患者有一个健康的口腔。
1.6 饮食护理 肺心病患者常因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功能不全,静脉淤血而导致水肿、消化功能降低,因此,合理的饮食十分重要。低盐饮食、合理限制摄入水量、高质饮食。(控制钠盐摄入防止钠水潴留,减轻水肿;在严格控制钠盐摄入的情况下,如肾功能又未受损害,可不必控制水的摄入,利尿剂效果欠佳时,应严格控制水的摄入,防止水中毒;肺心病常因胃黏膜缺氧而造成厌食,所以必须给以清洁、易消化,色香味俱佳的膳食,增进食欲。于此同时,我们还鼓励患者多进食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以及易消化的食物,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2 结果
我科收治的62例慢性肺心病患者中,3例患者因年龄较大,同时呼衰、心衰的形成无法纠正而死亡占4.8%,其余59例患者均病情痊愈或好转出院。在对62例慢性肺心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护理慢性肺心病患者中,心理护理是极为重要的,让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对生活及治疗的树立信心,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 讨论
我们在护理慢性肺心病患者时应细致观察病情变化,重点在于观察呼吸、心率的变化,同时要及时发现呼吸衰竭与心力衰竭的早期病变。当患者出现鼻翼扇动示有缺氧,是呼吸衰竭的早期表现。如果进一步发展,出现四肢末梢及口唇黏膜明显紫绀,并逐渐加重,是呼吸衰竭加重表现。患者出现呼吸幅度深节律快可能有酸中毒发生,呼吸窘迫、紫绀、辅助呼吸肌的参与,可能是呼吸窘迫综合征。如有呼吸节律不齐、深浅不一或暂停,那么有可能是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先兆,肺性脑病除了有心衰、呼衰等临床表现之外,还将发生神经精神症状。因此,我们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精神状况与神志情况,一旦出现嗜睡、躁动不安、神志恍惚说明已进入肺性脑病。如我们能够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病情可能控制,但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昏睡、昏迷或抽搐等症,那么死亡率较高。护理人员对患者态度要良好热情,每日多巡回病房,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尽量给予解释,避免患者受到各种精神刺激,鼓励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建立起护患之间的信任感,使患者能够合理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提高其生活质量。缓解期主要防止感染,恢复体力,做好饮食护理,进行卫生宣教和生活指导,加强锻炼。在护理工作中须全方位开展多层面的服务,提倡人道主义服务。积极开展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仁人之心,关爱患者;济世之术,服务患者,人人健康是护士执著的追求。
总之,我们在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观察及护理过程中,应全面了解病情及临床常用药物的用法、用量以及毒副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治疗工作,提高肺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参 考 文 献
[1] 叶任高.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
[2] 耿巧梅.老年肺心病患者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4040.
篇6
【关键词】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护理; 肺心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缺氧、缺血性肺源性心脏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善变、并发症多和病死率高等临床特点[1]。因此,科学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对改善临床症状和预后尤其重要。笔者回顾本院49例经临床确诊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住院病历,分析综合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本院2011年5月-2012年6月49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住院病历,经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和胸部X线检查确诊,符合叶任高著《内科学》[2]中关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本组49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42~78岁,平均(53.4±12.6)岁;原发慢性支气管炎28例,哮喘16例,矽肺4例,陈旧性肺结核1例;病程3~24年,平均(8.7±3.5)年;并发心衰25例,肝功异常13例,肺脑7例,低钠血症3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心电图显示RV1+SV5≥1.05 mm,肺型P波;胸部X线显示肺纹理加深或肺气肿影像,右肺下动脉干扩张。几乎所有的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反复咳嗽、胸闷或气促症状。
1.2 护理措施
1.2.1 基础护理 嘱咐患者采取舒适,卧床休息以减少机体耗氧量和改善心肺功能;保持病房安静,空气清新,湿度和温度适中;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详细记录神志、呼吸深浅、水肿、液体出入量等变化。
1.2.2 心理护理 由于本病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多数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多疑、敏感、焦虑和恐惧,尤其在行为退化、角色减退或缺如等方面表现明显。因此,护理人员要以和蔼的态度、通俗的语言耐心讲解疾病发生、发展、治疗、预后及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嘱咐家属配合以稳定患者情绪,降低情绪波动引起心率加快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树立信心以最大程度配合治疗。
1.2.3 呼吸道护理 多数患者平素体虚,久病体弱,尤其是老年患者肢体活动较少,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咳痰不畅会加重肺部感染和气管堵塞。因此,护理人员要嘱咐家属定期为其翻身、扣背,让患者练习咯痰动作以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自主咳痰无力或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给予雾化吸入抗生素和祛痰剂,必要情况下配合机械吸痰,注意无菌操作、负压强度和抽吸时间,抽吸时要轻柔。
1.2.4 用药护理 常规给予扩血管、抗感染、强心、解痉平喘、利尿、化痰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措施。护理人员应根据病情需要限制输液量,补液≤1000 ml/d,严格控制滴速;遵医嘱给药,密切观察临床疗效和药物毒副作用;监测电解质以预防低钾血症等症状出现;使用抗感染药物时应预防真菌感染;使用强心和扩血管药物时,密切观察心率严防心律失常和氧分压降低等副作用。
1.2.5 吸氧护理 患者肺部通气低下极易引起通气血流比失调,从而加快病情发展。因此,在呼吸道护理基础上,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配合持续低流量、低浓度吸氧改善通气血流比尤为重要,吸氧流量控制在1~2 L/min,浓度控制在25%~30%为宜,面罩给氧不足情况下给予鼻导管吸氧。对于PO2≥50 mm Hg或症状较轻患者,根据病情需要予间断给氧或不给氧。
1.2.6 并发症护理 肺心病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护理人员应强化呼吸道护理、吸氧护理和药物护理措施,预防因高浓度吸氧或镇静剂使用不当均可导致肺性脑病的发生;嘱咐舒适或半卧位以减少回心血量,稳定情绪,控制滴速和观察药物毒副作用以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
1.2.7 营养护理 根据患者体质、饮食习惯和病情需要制定科学的膳食计划,常规宜清淡、高营养、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如青菜香菇汤、小鲫鱼汤、瘦肉粥等,少食多餐以补充营养,提高机体抵抗能力。心衰水肿明显的患者,根据需要低盐饮食。
1.3 疗效评定 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者为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轻微改善,心功能改善1级以上者为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未见任何改善,心功能改善不足1级,甚至加重者为无效。
2 结果
本研究中49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在常规扩血管、强心、解痉平喘、化痰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基础上,配合系统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其中显效32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84%(45/49)。
3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与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导致肺结构和肺功能异常有关[3]。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科学的综合护理措施改善肺功能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强化基础护理以确保生命体征稳定;心理护理以树立治疗信心;呼吸道护理和吸氧护理以改善肺部氧气供应,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用药护理以降低药物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并发症护理以确保治疗安全可靠,疗效确切;营养护理为后期治疗和预后提供营养支持。本研究49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护理总有效率91.84%,与吴霞[4]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值得临床对护理措施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 沈红梅.慢性肺心病病人的护理干预[J].全科护理,2009,7(36):3358.
[2] 叶任高,陆再英,谢毅,等.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
[3] 李新珍,吴渭芳.人性化护理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732-2733.
篇7
关键词:护理干预;慢性肺心病;睡眠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11-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从而导致右心室继发性肥大,最后引起心力衰竭的心脏疾病,它是呼吸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多为老年人,其特点为病程很长,反复发作,且并发症极多,容易引起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情绪。而且慢性肺心病患者常有咳嗽、胸闷、心悸、气急以及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睡眠质量[1]。临床上常适当的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精神和体力状况,有利于治疗[2]。
本文针对护理干预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慢性肺心病的患者100例,男56例,女44例.将两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都为50例患者,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
1.2 诊断标准: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3],且有睡眠障碍者。
1.3 排除标准:有脑血管意外的患者;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有原发性心肌病的患者;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有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以及主观上不愿参与研究的患者。
1.4 研究方案: 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常规的慢性肺心病治疗,包括常规的基础治疗(抗炎、镇咳、解痉、平喘等)。护理干预组除了接受常规的基础治疗外,医院还会对其加强基础护理(如舒适的病房环境等);重视起疾病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及脑电图,仔细检测各项生命指标);适宜的心理干预(通过细心讲解,家人陪伴,鼓励达到解除患者焦虑,紧张,悲观等复兴消极情绪的目的);睡眠行为干预(松弛疗法,音乐疗法,适宜安眠药物);饮食护理等。治疗持续两周,观察治疗效果。
1.5 疗效评定:根据匹茨堡睡眠指数量表进行睡眠质量的评估,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以及日间功能障碍等7个项目,分别进行评分。总评分越高,睡眠质量越低。
1.6 统计学处理:本组数据的统计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量资料统计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护理干预组的总评分为4.41±2.33分,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12±2.94分,两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
组别N总分 护理干预组504.41±2.33 对照组507.12±2.94 表示与上一组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异化以及肺功能的异常,从而导致肺血管内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进而引起右心肥大,扩张,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继发性疾病。其原发病以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气肿为主,多发于老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上升。临床表现可分为代偿期与失代偿期,常有呼吸困难等表现[4]。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由于肺心病高发于老龄人群,并且一般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不是十分理想,一般都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因此,护理人员要特别关注对患者进行心理开导,主动和患者沟通、聊天,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对于子女不能全程照顾的患者,更要付之关心和照顾,缓解孤独寂寞感,使患者感受到温暖;还要对患者介绍肺心病的相关知识,消除患者因疾病所产生的恐惧感和悲观情绪,力求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另外,对于经济有困难的老年人患者,更要像亲人一样照顾,并且及时向医生反馈相关信息,尽量使用价格便宜疗效好的药物,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从而安心的接受治疗。
由于该病多发于老人,且病程长,患者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紧张甚至悲观以及孤独等负性消极心理。这些消极的心理加上呼吸困难,胸闷等临床症状会严重减低患者的睡眠质量。而睡眠直接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相关,睡眠质量降低会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增加并发症及疾病恶化的可能性。通过适当的护理干预,纠正患者的呼吸功能障碍等不良临床症状,同时通过心理干预及生活护理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努力增强患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和预后[5,6,7]。
4 结论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慢性肺心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我们的研究结果也很好的支持了这一观点。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17-1022
[2] 黄席珍,吴全有,于丽.肺心病患者的睡眠呼吸障碍及对策[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1):47-48
[3] 倪居,云琳.内科护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22-24
[4]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1
[5] 李翎,吴丹.心理护理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的作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8):542-543
篇8
【关键词】 肺源性心脏病 护理 肺结核 病情变化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支气管及肺部疾病、胸廓运动障碍或肺血管异常所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增大,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最终导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肺结核在肺心病的病因中,仅次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而居第四位。由于肺结核广泛破坏性病变所致的肺纤维化、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大疱、肺空洞、肺不张及胸膜增厚等毁损性病变,双侧广泛胸膜纤维化及钙化,脊柱结核所致严重的胸廓变形等均可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乃至右心功能衰竭。这是晚期肺结核最严重的并发症,有的作者将其称为结核性肺源性心脏病或简称结肺心。近年来,由于肺结核发病率升高、未治愈肺结核患者病程延长,从而使结核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升高,并已成为肺结核的主要死亡原因。
(一)一般护理
1.心理指导 结核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长,反复多次住院,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护士对患者要进行适当引导和安慰,关心体贴患者,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患者共同制定康复计划,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
2.合理休息与 肺心病患者由于心肺功能不全,合理的休息是很重要的。如患者出现心悸、口唇发绀、下肢浮肿等症状应绝对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减少机体耗氧量,有利于减轻呼吸困难和心脏负担。病情好转后,可适当增加活动量,但不能过度劳累。
3.皮肤护理 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形成压疮,应加强皮肤护理。给予定时翻身、更换,并用温水擦洗皮肤的护理,昏迷患者及尿便失禁患者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衣服及被褥,预防压疮发生。
4.营养支持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加强营养的重要性。由于肺结核合并肺心病时患者呼吸频率增加,能量消耗增加,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降低,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加重病情。
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心衰及水肿者,根据浮肿情况进低盐或无盐饮食。饮食宜少量多餐,避免因饱餐使心脏负担增加。
(二)保持呼吸道畅通
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相对湿度60%左右为宜。湿度过低,可使呼吸道黏膜干燥,痰液不易排出。应通过雾化吸入、服用稀释痰液的药物、翻身拍背等促使痰液排出,以保持呼吸道畅通。叩背能间接地使附着于肺泡周围及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教会家属叩背方法:将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屈曲呈120°,指腹与大小鱼际肌着落,利用腕力,由下而上,由边缘至中央有节律地叩拍患者背部,促使痰液由细支气管流入大气道排出。力量适宜,切忌用力过猛。吐痰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三)氧疗
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以改善低氧血症。流量为1~2L/min,浓度为25%~30%。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吸氧的必要性以及持续低流量吸氧的机制,不能随意加大流量。有条件者可进行家庭氧疗。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常伴有呼吸衰竭,患者有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而二氧化碳潴留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主要靠缺氧刺激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调节呼吸运动。若高流量吸氧,使缺氧骤然解除,反而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
(四)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注意患者神志变化,如有神志恍惚、嗜睡、谵语或兴奋不安、头痛等症状出现,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治疗。
(五)用药护理
向患者介绍各种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对应用强心药者,应指导患者监测心率、心律的情况,准确记录出入量;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以免加重右心负担;监测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
(六)预防感染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诱发肺心病急性加重的主要因素。因此,指导患者①避免感冒诱因,气温变化时及时增减衣服;②在感冒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避免与上感患者接触;③如果有上感症状及时到医院就医,避免感染加重。
参 考 文 献
篇9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护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临床中的多发病和常见,主要是因为肺组织、胸廓、肺血管出现慢性病变,进而导致肺部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右心室扩大和增肥、右心室肥厚、肺动脉血压上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病死率较高,所以加强患者临床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对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非常重要。我院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做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00例,全部患者均满足《慢性肺心病诊断标准》中的相关标准[2],并经过多普勒彩超和X线检查确诊。全部100例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44~69岁,平均年龄(57.4±2.6)岁,病程3~18年,平均病程(7.3±1.2)年。按照数字随机方法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为50例;在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治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感染控制,呼吸道保持畅通,对二氧化碳潴留和缺氧M行纠正等。
1.2.1对照组 患者在治疗期间采用临床常规护理,包括口腔护理、吸氧以及日常护理等。
1.2.2实验组 患者则在治疗期间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2.2.1基础护理 病房环境应保持干净整洁,病房应保持充足的光线,空气应保持流通,常通风换气,同时还应对病房的湿度和温度进行合理控制;冬季应加强病房的保暖工作,夏季则应加强防暑工作。
1.2.2.2病情观察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和熟悉,在对患者进行查房和巡视时,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包括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以及神志等;同时还应对患者的口唇青紫、呼吸困难等现象进行认真观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病突然,病情危重,发展变化快,而且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所以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对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包括肺性脑病、右心衰竭、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肺源性休克以及心源性休克等。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夜间巡视,交接班应定时,熟悉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应在患者床头进行早间交接班,并对患者的吸氧、神志以及意识等进行详细记录。如果患者需要进行输液治疗,护理人员则应对输液速度进行合理控制。加强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让患者的呼吸道保持畅通。
1.2.2.3呼吸道护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因为肺部分泌物聚积,痰液浓缩,所以患者发生窒息的几率较高;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指导,让其掌握科学和合理的排痰方法,如果患者神志清楚,护理人员则应对患者进行科学指导,让其有效咳嗽,并给予祛痰药物治疗,告知患者应多喝水,进而更好排除痰液。如果患者排痰无力,护理人员则应对协助患者排痰,并进行吸痰和雾化吸入治疗,避免痰液堵塞而导致窒息。肺部组织感染是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因素,所以对感染进行控制对于疾病治疗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操作时,应严格执行相关的无菌操作要求,并及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进而来对感染进行有效控制。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吸氧治疗,对于老年患者来讲,不宜采用高浓度吸氧治疗,因此应控制氧浓度为25%~30%,速度为2 L/min,进而让呼吸中枢抑制有效减少,让肺性脑病的发生率有效降低。
1.2.2.4饮食护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肺部组织生理功能降低,营养状况不理想,所以应对钠盐和水分的摄入量进行严格控制,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让机体免疫力得以有效提升。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和合理的营养食谱,摄取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患者饮食应该以容易消化、高热量、高纤维素和高蛋白食物为主;并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糖量较多的食物应少吃,应多进食高蛋白和高维生素食物。如果患者食欲差,则应适当采用促消化食物治疗,告知患者多次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并叮嘱患者应戒烟戒酒,不能进食刺激性和辛辣的食物。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观察。临床疗效的判断标准为:肺部感染有效控制,心肺功能改善显著,全身水肿消退明显则为有效;心肺功能、肺部感染症状没有变化或者加剧则为无效。通过我院自制调查表来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总分为100分,患者得分为为90~100分则为满意,得分为60~79分则为一般满意,得分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比较,以率(%)表示,若(P
2结果
2.1临床疗效观察 经治疗和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94.0%(47/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80.0%(40/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观察 对照组中,满意22例,一般满意13例,不满意15例,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70.0%(35/50);实验组中,满意40例,一般满意8例,不满意2例,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96.0%(48/50);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
3讨论
临床中在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常用的方法主要为积极控制感染和对症治疗,临床研究结果发现,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加强科学和合理的护理干预,能让临床疗效得以有效提升[3-5]。
分析本研究结果发现,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面,实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总之,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能让临床疗效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雪梅.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观察与护理体会[J].今日健康,2015,14(11):250-250.
[2]孟青.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5,34(20):159-160.
[3]史继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护理体会[J].今日健康,2015,14(10):322-322.
篇10
由于慢性病患者一般年龄偏大,病程长,易复发长期遭受疾病折磨,都具有焦虑、悲伤、紧张、怕家人抛弃的心理[1]。护士应富有同情心,态度和蔼,语言亲切,让患者感受到情感的援助。指导患者以正确地认知观和应对方式对待老年期的各种应急事件,提高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心理分析
1.1 焦虑、抑郁 老年人一旦退休后,基本上生活在狭窄的家庭范围中,单调松弛的日常生活,家庭成员的小型化,使老人得不到照顾,在外也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强烈的压抑感和孤独感使许多老人精神忧郁、悲观厌世,产生孤独、寂寞、自卑感;身体各器官、系统的老化,特别是脑及神经系统的老化,加上经济条件的下降,家庭失和等造成心理上的各种消极情绪,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明显改变,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少言、消极悲哀、失眠早醒或彻夜不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2]。
1.2 失落、无价值感 老年慢性病患者认为退休后,对社会、家庭没有贡献了,常出现失落感,使其感到在社会地位上毫无价值;由于独立生活能力差,许多事情都需要别人照顾、帮助,抵御病痛和耐受医疗干预的能力弱,对病情的估计大多较为悲观,甚至认为自己成为家庭及子女的累赘,降低了对自己未来的期望。
1.3 经济环境 经济收入高低对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及生活状况直接发生作用。近年来随着物价的上涨,不少老年人颇感适应生活的困难,再加上因为慢性疾病反复住院接受治疗而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拖累了家属,经济问题所带来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是影响老人精神状态的重要因素,导致老人心理疾病或者器质性疾病。
1.4 悲观、恐惧 由于老年患者一般文化程度较低,加之慢性疾病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或患不治之症,给老年患者造成严重生理障碍,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差,悲观厌世,对疾病恢复丧失信心,表现为精神紧张、偏执、暴躁,缺乏主动配合治疗的意识或拒绝治疗等。
1.5 自卑、敏感 对过去的同事、朋友相遇时未主动打招呼就认为是不爱理自己,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或嫌弃自己;老年慢性病患者情感脆弱,以自我为中心,稍有照顾不周,就认为周围的人对自己不关心不体贴,常为一些小事或照顾不周而伤感或感到孤独;对环境及周围事物或陪伴者产生误解。
1.6 依赖性增强 由于老年人生理上的改变,表现为:行动不便、记忆力差、反应迟钝、敏感性降低,故老年人适应能力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使其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及孤独的心理;由于机体的衰老和脑功能的衰退,适应能力降低,处理事情时缺乏灵活性;生活自信心较差,许多事情不愿自己动手,盼望子女或他人帮忙,生活起居依赖别人照料[3]。
2 护理
2.1 消除其不安情绪 老年人的焦虑不安多因生活秩序扰乱而引起,我们应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主动热情地迎接他们,耐心细致地介绍病房环境、规章制度及经治医生、负责护士。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其个性、爱好、饮食、起居习惯,有无特殊生活习惯。利用语言技巧及实际行动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并在其家属的配合下采取适当的方式消除患者的焦虑不安。
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社区护理人员采用问卷的形式,以交谈的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初步掌握其心理生理及社会状况,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记录及全面评估,制定护理计划,为患者的身心康复提供依据;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主动介绍自己,与患者沟通时要做到语气温和且诚恳,同时应注意善于倾听,诱导患者进行交谈,不可随意打断患者的谈话,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作出相应回答,有利于加强患者对社区护理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3 语言沟通 对待老年患者应耐心,态度诚恳而温和,与患者交谈时称呼恰当,言辞恳切,患者离休后往往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尊心极强的老年患者,我们要满足其自尊心,说话的声音要大而不急,回答询问要慢,耐心倾听老年人的主诉,对老人所讲的事情要表现出聚精会神,对老年人的健忘及反复唠叨要给予谅解,不能表现出厌烦的情绪。当老人感到你可以成为交谈的朋友,愿意把自己的忧虑、苦闷告诉你时,使可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2.4 情感支持 良好的情感支持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前提。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在适当的情况下对患者家属及陪伴者进行健康指导,告知其与患者交流中需注意语气,态度应关切,行动应表现体贴,使老年患者克服心理障碍,遇事豁达开朗且宽容。通过有效的情感支持及心理疏导,使其消除失落感,使其坦然地接受现实,心理状态可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2.5 避免患者过分依赖 老年患者过分依赖多由患病或心理因素而引起。社区护理人员应鼓励老年患者最大限度地发挥残存的功能,延长独立生活的时限。护理人员或陪伴者注意不要过多插手、包揽,以免老年患者因依赖而丧失残存功能;积极鼓励患者培养其情趣爱好,以增强对生活的兴趣和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加强锻炼使其恢复或部分恢复自理能力,以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2.6 非语言沟通 语调舒缓平和,会使患者感到亲切和信任,举止大方、文雅、面带微笑、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会给患者舒适感和安全感。而面部表情过于丰富、夸张、手势过多等都会给患者以粗俗、不端庄的感觉。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行为特征,做好心理护理,促进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早日康复,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孟翠华,常秀云.老年慢性病患者社区护理效果的评估.齐鲁护理杂志, 2001, 7(5):386.
- 上一篇:对特殊孩子的教育
- 下一篇:工地食品安全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