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特殊孩子的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特殊孩子的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特殊孩子的教育

篇1

关键词: 特殊家庭儿童 教育现状 教育策略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随着环境的变化及进城务工人员收入的增加,随之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农村家庭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的家庭结构悄然发生变化,一些农村家庭在由传统的感情维系转向物质和财富支配的过程中,出现了破裂,使农村特殊家庭的盗吭黾樱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等都在增加。这些家庭由于家庭成员发生了变化,导致家庭氛围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对儿童的学习、生活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使他们不能像其他儿童一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在他们的教育方面产生了一些困难。在现实生活、学习中,针对班级特殊家庭儿童的管理和教育不得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刻不容缓。

一、农村特殊家庭(组合家庭)儿童面临的问题

综合各方面原因,造成组合家庭儿童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1.疏忽孩子,情感缺失型。部分家长每天忙于工作或生意,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孩子的日常起居和生活表现,又不能及时和孩子沟通和交流,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变化和想法,对孩子的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关心和了解不够,没有尽到家长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导致孩子自由发展,缺乏自律意识,形成散漫型的性格特征,没有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做事我行我素,不负责任。

2.各人顾各人,互不干涉型。许多重组的家庭,双方结合之前一方带一个孩子或者双方都有孩子,两个不同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组合在一起,双方家长、各自孩子虽然表面上结合在一起,但他们没有经过认真沟通和时间的打磨,内心深处还未完全融为一体。在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往往是厚此薄彼,重视自己,忽视对方的,或教育方法不当、处理方式不慎,容易在重新组合的家庭中产生意想不到的矛盾和问题。长此以往,为了减少夫妻矛盾,维系家庭,家庭中的一方减少对另一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或者干脆置之不理,放任自流,忽视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这样的家庭虽然完整,但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往往缺少一个完整家庭带来的幸福感,使他们的性格发展不健全。另外,有些父母在重组家庭后有了爱的结晶,往往把大量时间精力和关爱给予重新生育的孩子,忽略对原来孩子的关爱,致使原来的孩子心理无法得到满足和平衡而向不良的方向发展。

3.方法合理,和谐发展型。事物总是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特殊家庭中也有将家庭矛盾处理得当,夫妻关系协调发展,生活和睦幸福的。生活幸福指数较高的家庭,家长的综合素质普遍较高,他们会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教育孩子。经常会开展一些如看电影、逛公园、家庭旅游等活动,并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积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尽量以说服教育为主,做到多鼓励,少批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为孩子创造温馨的学习环境。这样的家庭环境往往为特殊儿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培养他们看待事物、分析事物、区别好坏的能力,为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二、单亲家庭和离异家庭儿童教育的现状

1.过分溺爱。由于家庭变故,抚养孩子的一方在内心深处总认为对不起孩子,害怕孩子受到委屈,就想通过各种办法弥补孩子缺失的爱。一些人认为可以用金钱和物质代替对孩子的关爱,以慰藉自己欠缺孩子的父爱或母爱,倾其所有满足孩子的欲望,认为这样做就是对孩子的弥补,久而久之,导致孩子形成自私、依赖、懒惰的性格,如果有一次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就可能会不满意。

2.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有些家庭,在家庭变故后,抚养人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任其自由发展。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正处在义务教育学习阶段的学生。我校六年级学生张某,父母离异后随父亲生活,周末回家家长不督促孩子做作业,孩子整天玩手机、看电视也不管,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足够的耐心,疏于对孩子家庭教育的同时,忽视与学校和班主任的联系,对存在的问题不闻不问,对孩子的学习教育灰心丧气,至于学习成绩,那是其次的。最终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越来越差,成了问题学生。

3.“高压”管教。家庭变故后,很多家长通常独自带着孩子生活,把全部的理想和希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或人生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急切,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希望孩子各个方面都比别的孩子强,只要孩子做得不好或犯错误,就会进行惩罚教育,形成“高压型”家庭教育。周末,害怕孩子看电视或过多地外出活动而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以提高学习成绩或培养孩子的特长,一旦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下滑,就加以惩罚。长此以往,家长的高压管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反而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开始和家长对着干,甚至做出过激的事情。

三、特殊家庭儿童教育的对策

1.精神上鼓励。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许多特殊家庭,也产生许多问题儿童。如单亲家庭的家长在经受了家庭的变故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后,往往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加之本该由双方承担的家庭的重担落在一方的身上,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要兼顾孩子的教育,往往自顾不暇,身不由己,对孩子的关爱严重缺失。这些问题孩子急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爱。老师不仅要尽好自己的责任,还要扮演好学生“父母”的角色,和他们交朋友,充当老师、父母、朋友等多重身份。经常找孩子谈话,让他们懂得虽然他们得不到父亲或母亲的呵护,但所有老师和同学都关心和爱他们,以缓解他们精神上的压力。

2.多关爱孩子。K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最宝贵的品质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尤其要关心每一名特殊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尤其是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要关注学生,要用博爱之心关爱每一个学生,让所有学生,特别是让特殊家庭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深深的爱。

3.提高认识,注重细节培育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为此,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培养特殊家庭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阳光心理习惯。要求学生课前精心准备,课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倾听,学会与他人合作,课后能及时复习,按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强化自律意识,不违反记录,不影响他人的学习和生活,争做阳光文明学子。

4.多开展集体活动。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特殊家庭学生运动会、经典诵读等活动,让全校所有特殊家庭的孩子都参与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他们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沟通、交流,扩大他们交际的圈子和范围,使他们压抑的情绪得到有效的释放,进而心情愉悦地投入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中,健康成长。

5.改变家长传统观念,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对特殊家庭的家长而言,应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为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共同做出努力。无论是日常生活问题还是教育问题,双方父母都应该站在孩子心理角度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采用多种有效方式充分挖掘孩子的真实想法与观点,并相互传授经验和感悟。继父母应该对孩子一视同仁,不应存在偏心行为。这样,让孩子对生活有归属感、对家庭有认同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学会接受家庭成员的同时,接受来自家庭成员正确的意见、建议,从而学会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注重孩子的个人想法。如重组家庭的孩子自尊心和防范意识增强,需要家长站在孩子内心真实想法角度维护孩子的自尊。中国式家庭父母喜欢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家庭的孩子作比较,本来重组家庭的孩子较为多疑和多愁善感,假设加以比较的话,不仅会进一步致使重组家庭孩子丧失自信心,还会增加孩子的负面情绪,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重组家庭家长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并积极塑造良好的家长形象,从而逐渐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

6.学校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特殊家庭儿童的教育。对学校而言,首先应该全面系统地了解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记录特殊家庭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并定期家访,深入了解他们在家的情况。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教育课程或者培训活动,定期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测试。班主任应该加强与特殊家庭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并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展开心理疏导和额外学习辅导,了解特殊家庭学生的内心感受、所思所想,以及他们的困惑和所求,以便对症下药,解开他们心里的枷锁,帮助他们卸下沉重的心理负担,勇于面对生活和学习,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应培养一批说服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并定期派遣教师家访特殊家庭,这样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特殊家庭家长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又可以让学生在得到家庭关爱的同时,深切地感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大家庭的关心、帮助、支持。

特殊家庭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在对待这些家庭儿童的过程中,我们要多鼓励和关爱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教育活动,只要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结合,就能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使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快乐、健康成长。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在学生的立场,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针对他们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疏导不健康心理,时时提醒他们,矫正他们的不良言行。只有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并且在不断地学习、探索、积累中更加趋于完善,才能让农村特殊家庭儿童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宋炳焱.教育遗忘的角落――浅谈重组家庭孩子的现状及应对教育[J].中华少年,2015(23):217.

[2]王超.离异家庭和组合家庭对青少年人格形成的个案对比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3]朱卫红,黄希庭.重组家庭对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01):34-35+38.

篇2

那么,家长的这两种态度,对特殊孩子的教育是否有不同的影响呢?答案显而易见。举我校的例子来说,3年2班的王培杰和林锦辉两名自闭症学生,年龄相仿,刚进校时各方面能力相差不多,但因为双方家长的关注程度大大不同,2年以来,王培杰同学在生活自理、劳动卫生、写字各方面的进步明显比林锦辉同学多很多。

特殊儿童的特殊性,要求特殊儿童的家长比普通小孩的家长对孩子要花更多的心血,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因为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是低水平的,他们的进步是缓慢的,是需要外界和自己的一丝不苟的努力的。这外界,不仅包括学校和老师的力量,还有家长的力量。

拿我从教的生活语文课程和生活适应课程来说,语文课要培养孩子对文字的认读、书写和语言各方面能力,生活课要培养孩子的观察、劳动、动手操作等生活适应中的各种能力。无论是对生字的认读,还是让学生学习一个单一的穿鞋的过程,对这些特殊的孩子都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和目标,如果仅靠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孩子会很快地遗忘。而且课堂上由于老师资源和精力的限制,很容易忽略某些学生,或者无法做到多遍的巩固。例如学习穿鞋子,老师在示范后一个一个教,一节课下来,平均每个学生最多1-2遍。但如果有家长陪读的学生就不一样了,在老师关注其他学生的时候,家长可以指导自己的孩子多练习穿鞋的步骤、动作,来巩固学习的内容,这比他们待在位置上发呆要好得多,因为他们大部分注意力是极容易走散甚至是没有注意力的,特别是自闭症的学生。

为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特殊教育的很多课程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从课堂延伸到了生活和家庭中。家长如果关注孩子的学习,就能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课堂教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实物和事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学习《厕所》这一课,学生在课堂上认识了男厕所、女厕所的各种标志,老师也带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辨了学校里的男女厕所。但这是否就代表他们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呢?他们可以在离开学校以后,在外面的超市、饭店等公共场所辨认这些男女厕所,从而正确地运用吗?这时候家长就可以很容易地发挥作用,在放学回家或者周末的时间,带着孩子去这些公共场所,指导孩子在生活中运用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漫长的寒暑假生活中,更是家长帮助孩子复习和巩固所学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大好时机。

又如《毛巾 肥皂》一课,在课堂的学习结束后,家长可以让孩子在家里面指认毛巾、肥皂,并运用它们洗脸、洗手,巩固对二者作用的认识。

可以说,家长是改变特殊教育教学中学生“学用脱节”现象的良药。

因此可以看出,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外,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都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积极的配合能减轻老师的负担,更能帮助自己的孩子取得长远的进步。

在特殊教育学校,许多孩子需要教师对他们制定专门的个别教育计划,这就更需要家长的参与了。在个别教育实施的每个阶段,孩子的进步程度、能力表现,家长需要与教师经常保持沟通,介绍孩子在家中的表现,让教师在了解之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步的计划和做总结评价。

家长的心态积极与否,对教师的影响也很大。如果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松自己的教育职责,使得教师也会忽视与家长的沟通。这就会失去许多重要的信息。

篇3

一、社会工作介入前孤残儿童教育概况分析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是成都地区收养孤儿,弃婴和无家可归的残疾儿童,为他们提供康复、学习和生活护理为一体的国办福利机构,目前有近六百名孩子生活在这里。福利院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为孤残儿童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尽力让孤残儿童在生活、康复、医疗、教育上都得到很好的照顾。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在我院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他们在情感上非常敏感、孤独、自卑、胆怯;性格上或易怒或孤僻内向或固执少语,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语言认知能力都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

(一)教育方式及成效分析。

1.进入普通中小学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

福利院对健康的孩子或者有轻度残疾的孩子,都依托当地的普通中小学或是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育。这部分孩子,很难真正融入班集体生活,很多学生学习动机弱,没有学习的兴趣和获取知识的渴望。通过问卷调查,有86.7%的孩子不愿意在院外生活和学习;83.5%的孩子认为自己与同龄人不同,有自卑情绪;78%的孩子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我们希望这些孩子能和同龄人一样接受普通的社会教育,使他们能早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但是因为孩子自身的情绪、心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福利院孩子普遍学习成绩差,个性强。我们忽略了孩子准备没准备好的问题。

2.有针对性开展院内不同的特殊教育项目。

对中度和重度残疾儿童,按照年龄大小,残疾类型开展了祖母项目、小姐妹项目、特殊教育班和青少年项目,分班组进行教育活动,每个班组大概8-10人不等。在项目里接受教育的孩子,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个特殊环境下,儿童群体内部个体的情绪会传染给周围的人,从而对同辈群体造成影响。在项目班学习的孩子很多无法驾驭自己的情绪,而是由情绪控制自己,这种情况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在项目教育中,1-2个老师面对的是几个儿童,普遍性的教育忽略了个体的成长。

3.通过家庭寄养的方式开展家庭教育。

为了让孤残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感受家庭的温暖,2000年10月,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开始推行一种全新的照料模式――家庭寄养。寄养家长都具有一定的育儿经验,有一颗无私奉献的爱心,她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家人和亲戚朋友的大力支持,但是她们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对于现代的育儿知识,尤其是对有特殊需要的孤残儿童的教育、康复训练方面的知识欠缺, 不能很好的根据这些孤残孩子的特点提供适合其残疾类型的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

(二)影响孤残儿童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1.传统教育方式的制约。

我们现在所进行的特殊教育大都是集体教学,这对孩子的五大领域的发展非常有用,但由于残疾类型和个性的不同,需求也不同,如果一直采用一种教学模式,可能无法兼顾孩子的不同能力和教育需求。

2.早期教育的缺失。

儿童福利院内的孩子因为从小在集体环境下长大,没有固定的照顾者,大部分孩子缺少早期的教育和生活模仿,从而形成了一个教育发展的断层期,这将严重影响他们今后对他人的信赖感和自我信任,会造成今后教育的适应性困难。

3.社会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

社会在给于这些孩子关心、爱护的同时,却往往会带有同情和施舍的元素,社会对“孤儿”的刻板印象,让他们更愿意树立一道屏障,拒绝和外界的交流,这对他们进行系列的教育非常不利。而且福利院的孩子大多是身体带有残疾,身体的残疾甚至影响到他们智力的发展,他们会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多了一份自卑,从而阻碍了他们与别人的正常交往,也会造成教育效果的不明显。

二、社会工作介入后孤残儿童教育概况及成效

在进行特殊教育中,对每个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通过教学前仔细的评估,教师不仅全面的了解孩子的能力需求,同时需要了解他们的情绪、性格、偏好等,更加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性。为需要服务的儿童量身设计各自的教育方案。重点培养每个孩子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一个主题活动中,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独特的特别化教育目标及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个案工作的模式,对每个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努力使教育目标最贴近孩子的能力需求及兴趣爱好,让每个孩子发挥他最大的潜能。同时尽量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使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逐渐修正对自我的非正确认知,修正非理性信念,从而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使教育效果非常明显。

例如:贝贝是一名性格内向的双下肢缺失的残疾孩子,因为下肢佩戴义肢而导致步行时姿势异常。为此孩子非常自卑,对他人的看法非常敏感,又因为性格内向而不善于表达,不愿与同学交流玩耍。教师通过了解评估,为贝贝设计了促进沟通,增强自信的教学计划。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社会工作的技巧,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课堂中及时发现和鼓励孩子的优点,不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尊重孩子的想法,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身体的缺陷并不影响自己的社会参与和交往等。

通过1年的个别化教育教学的实践,贝贝不但沟通和交流的意愿明显提高了,还逐步建立起了对武术的兴趣爱好,目前已经能代表班级参加武术比赛,对自身的缺陷有了正确的认识。

篇4

【关键词】特殊教育儿童 家庭内部教育 走访调研

一、特殊教育儿童的现状分析

家庭教育作为儿童的第一教育,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任启蒙之师。而特殊教育儿童,他们比普通家庭儿童更需要一个温暖的家庭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在特殊教育儿童的一生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孩子的特殊性,孩子的家长必须要承担其他家庭常面临的紧张和压力,还要加上抚养特殊教育儿童的额外压力,因此他们要经受比一般家长更大的压力。在经过了五天对桂岭镇特殊教育儿童的家庭走访,我们也了解到了一系列相关的情况:

关于对平安村几户特殊教育儿童的家访:

桂岭镇平安村是贺州市的众多贫困村之一,全村8500人左右,适龄儿童600人,在校学生618人,其中幼儿150人。在平安村,75%的青壮年农民人士选择外出打工,所以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较多,留守儿童一般由爷爷奶奶或是哥哥姐姐照顾,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在此,我们了解到,平安村的特殊教育儿童占全村儿童的0.5%,且全部为留守特殊教育儿童。

通过我们对这几户家庭的访谈,我们了解到许多因病致贫返贫的家庭,家长为了治疗特殊教育儿童,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外出打工也是迫不得已。同时,山区的落后,资源的匮乏,家长们并没能受到更多的教育,所以也并不能给孩子更多的教育保障。而在这里的特殊教育儿童并不能受到必须的特殊教育,仅有1名可以跟着正常儿童一起上课,已在桂岭镇中心小学上到了三年级,成绩优秀,并能够很好地和大家相处。

二、桂岭镇平安村特殊儿童家庭内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意识薄弱

在几天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在平安村,无论是哪类家庭,家庭教育普遍薄弱,而这又要分成3类去分析:

(1)监护人文化背景欠缺。监护人作为孩子从小最早接触到的人,应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就我们在平安村了解到的情况却并不如人意,平安村的特殊教育儿童占全村儿童的0.5%,在这区间内的78%的特殊教育儿童家庭,孩子的监护人普遍为长兄长姐,祖父母,他们所接受过的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上的几乎为0,初中以上的也仅仅占到了11%。这样的文化背景并不能够对这些孩子起到典范作用,也没有办法去真正的以特殊教育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在他们眼里认为保障孩子的温饱才是最重要的,并不对他们报太大的希望。

(2)家长默认了不完善的全纳教育的存在。据了解,学龄残障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为4.53%,学龄特殊需要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不到2%。在平安村,能够接受正常教育的特殊教育儿童也只有1名,其他情况严重的儿童在学校并不予以录取。针对这点,大多数的家长默认了这种情况的存在,如果孩子不能够接受到正常学校的录取,多数家长将放任孩子在家,不接受任何教育。

(3)没有特殊教育概念。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评估制度等不能适应为残疾儿童少年今后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基础的需要。全区58所特殊教育学校(含3所民办学校)仅有111所开展了职业教育,占19%,而高达8l%的特殊教育学校根本没有开展职业教育。平安村作为仅有一所普通小学的贫困村,在特殊教育的领域还落后于其他地区,并没有针对教育,仅有11%的特教儿童会与正常儿童一起上课,89%的特殊教育儿童则放弃上学,家长在教育方面并没有太高的要求,所以很容易就错过了孩子恢复的黄金阶段,以至于孩子成长压力比其他正常孩子要大许多。

三、桂岭镇平安村特殊儿童家庭内部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关于平安村特殊教育儿童所面临的众多教育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家庭教育意识。家庭教育既然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家长的作用则不容小觑。将家长的整体教育意识增强,才能贯彻落实到孩子的身上。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树立家长对待孩子进行良好教育的观念才是当务之急,只有将这些观念根深蒂固到家长的脑海里,特殊教育儿童的前景才有希望可言。我们将会定期回访桂岭镇平安村的特殊教育儿童的家庭,向家长们推广有关于特殊教育儿童家庭教育的教育方式,并讲解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重视全纳教育。针对于桂岭镇平安村的家长默认不完善的全纳教育问题,我们认为,除了要对平安村家长们定期的开展特殊儿童需要教育的知识讲座以外,我们还建议贺州市政府要加快对于完善教育机构的专业化问题,鼓励社会就业学生学习专业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上岗就业,在教育机制完善的前提下,创造新颖独特的康复训练,正确引导特殊教育儿童,给予他们所需的特殊教育,让乡镇儿童也能一样的接受到所需要的特殊教育。

3、贡献一份力量,呼吁社会团体加强支持意识,特殊教育不容小觑。经我们对于贺州市桂岭镇平安村的调查走访,我们发现,有92%的乡村人民对待特殊教育儿童处在一个模糊的概念,有相关了解的人民群众仅占8%。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用自己的力量,联合桂岭镇社区机构呼吁并宣传,定期在乡镇组织关爱特殊教育儿童的活动,宣传特殊教育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让大家了解,并不断重视起来,让他们的教育前景变得更为敞亮。

篇5

一、把握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状态

特殊家庭长大的孩子过早地承受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人情世故。其性格、行为、习惯、情绪等方面受到家庭或者社会不利条件的影响,这些学生普遍遇事比较冲动,且不够理智。调查表明,在特殊家庭生活的儿童患心理疾病的概率要高于正常家庭的儿童,两者之间相差近10倍。这些儿童的情绪容易变得消极,常常会压抑自己的情感,喜欢独处,待人处事冷漠。有时候会出现焦躁不安、情绪波动起伏较大等问题。另外,在特殊家庭环境下生活的学生经常受到不良事件的刺激,当这些刺激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学生就会表现得手足无措、坐立不安,如果这些刺激经常出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为了适应这种“威胁”,就会采取独处,封闭自己,不与其他人交流等方式来保护自己,使人体的生物机能受到损害,最后身体与心理都将受到疾病的折磨。

二、分析特殊家庭学生学习问题

特殊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都不是太好。因为其特殊的家庭背景构成了不利的学习环境,另外由于家庭的各种原因,家长对孩子的监管力度不够,容易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另外,家庭矛盾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这一类学生在课堂中不能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并且在课后不能独立、按时地完成作业,长此以往,孩子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开始逃学和旷课,学习成绩下降。另一方面,特殊家庭的不利环境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危机”,使学生变得冷漠、孤独、自卑、怀疑、彷徨等,致使部分学生开始出现一些问题。此外,父母对于孩子的监管力度不够,不能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任其自由发展,这些中小学生就容易出现品德低劣、行为偏激和自我封闭等问题。更有甚者,个别中小学生会出现反人类、的倾向,进而危害社会。

三、维护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社会、学校是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三大殿堂。这三者对于特殊家庭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对特殊家庭孩子品行的矫正,学校、家庭、社会要通力合作、各尽其责,以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开设“家长信箱、家教热线”。针对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的不良表现,家长和教师要经常沟通,制定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解决方案。并且学校要定期组织家长会,请心理教育专家介绍家庭教育方法,让优秀学生的家长分享自己的育儿经。同时,邀请不同层次的特殊家庭孩子的家长进行座谈,共同商榷学生的成长问题,相互交流管理、教育经验,让家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避免孩子走入歧途。

第二,组织家访,上门辅导。学校应当要求全体教师不定期地对问题学生进行家访,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地制定学校教育方案。

第三,开设家长学校,特殊家庭孩子行为、思想、品格的转变与家长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成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第四,学校要建立心理辅导室。学校邀请了专业的心理教育专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除此之外,还开通了“悄悄话”电话专线,为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为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出努力。

篇6

特殊的爱,献给特殊的你们

雅斯贝尔斯曾说:“爱把生命提升到真正存在的境界。”在许文锋的特殊世界里,这是他和聋哑孩子相处的真实写照。一直以来,无论在生活上,还是课堂中,他始终用自己的爱心、耐心、恒心和细心,唤醒孩子们心底对知识的渴望,对成长的信心,对未来的期待,找回属于他们的人格尊严。他坚信,只有通过心与心的沟通,才能让这些聋哑孩子的精神世界张扬着一种乐观进取、积极上进的明快底色。

1993年7月,刚刚毕业对特殊教育不是很了解的许文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了肇庆市启聪学校。当他第一次接触到这一群特殊的孩子时,他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这里,没有一般学校琅琅的读书声,孩子们有口不会说、有耳不能听,主要是依靠手语进行交流。他的心感到一阵酸楚,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油然而生,他默默地对自己说:一定要对这些特殊的学生献出更多的爱,让他们学到知识、掌握一技之长,日后能自食其力。在孩子们充满期盼的目光中,许文锋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作为班主任,他常常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开解他们的烦恼,增强他们自学成才的信心。孩子们一个不开心的眼神、一声咳嗽,都牵扯着他的心。

在课堂上,为了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许文锋经常运用实物、图片、幻灯片、演示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非常喜欢上他的课。许文锋深情地说:“学生虽然不会说话,但他们的眼睛会告诉我一切,他们不幸残疾,却同样求知若渴。每当我上完一堂课,都会发现他们的眼睛越来越明亮,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洋溢着兴奋的表情,这是我感到最欣慰的!”许文锋凭着对学生满腔的热爱、对工作满腔的热情,在特殊教育的三尺讲台上踏踏实实地耕耘着。

跋山涉水,不放弃每一个聋哑孩子

不放弃每一个孩子,这是许文锋在特殊教育领域多年来始终坚持的一个信念,因为他相信,系统的学校教育不仅能使聋哑孩子自强自立,而且能够快乐生活。接受良好的教育,是聋哑孩子实现生命价值的绝佳途径,即使是残缺的生命之花,照样可以盛放!

许文锋深深认识到聋哑孩子上学的重要性,在上天关闭了这些特殊孩子正常就学的大门的同时,启聪学校为他们打开了广阔天地的另外一扇窗。每年暑假,许文锋都会深入到农村招生,向家长宣传党和政府的优惠政策,努力给家长灌输聋哑孩子不比普通孩子差、通过学习照样可以自立的思想,争取家长的支持。

2001年,许文锋和同事去四会一个山村招生。那是一段漫长的路程:先搭公交车去镇上,然后再搭摩托车到村子。许文锋到达孩子的家里之后,刚说明来意,便遭到了孩子父母的拒绝。许文锋耐心地向他们解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政策以及政府的助学金政策,但孩子的父母依然拒绝。许文锋非常无奈,在准备离开的时候,他突然看到了蜷缩在墙角的那个聋哑孩子,她穿着又脏又旧的衣服,脸上满是污垢,面黄肌瘦,正怯怯地望着他。许文锋的心再次被刺痛,他斩钉截铁地对孩子的父母说:“这孩子因为身体的原因肯定遭到不少同龄人的白眼,再不去学习,这一辈子就废了。上学费用的问题,你们不用担心,我向学校申请一定想办法帮你们解决。”最终,孩子的父母被许文锋的诚意和执着打动,同意让孩子去上学。

“很多人问我,辛苦么?说不辛苦是假的,的确辛苦,但是辛苦后是快乐。我就是想让每个聋哑孩子都享受到教育的权利,都能掌握一技之长。”没有响亮的口号,没有华丽的辞藻,这是许文锋最真挚的心声,最无私的爱,如春风细雨,无声地滋润着学生们的心。

学生成才,是我最大的幸福

聋哑孩子虽然在听说方面有缺陷,但是在感知觉、形象思维和观察能力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他和学校领导、同事一起,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教育方法,根据学生的特殊性和成长规律施教,挖掘他们的潜能,不仅让聋哑孩子养成了坚强的品格和自立自强的精神,而且掌握了实际的生存技能,逐渐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在高三学年,许文锋还积极组织科任教师利用周末、节假日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督促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复习,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启聪学校首届高三毕业生傅元、冯火盛两位同学参加了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聋人大专班单考单招考试,取得了优异成绩,被该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录取。

篇7

关键词:用心用爱;特殊幼儿;引导

踏上幼儿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已经有五年时间了,这期间遇到过不少比较特别的孩子。他们作为班级里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老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做好特殊幼儿的引导工作,直接关系到整个班级愉快的班级气氛和孩子们的学习环境。

所谓的“特殊幼儿”,他们身上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孩子好动,破坏力较强,经常故意损坏东西;有的孩子有暴力倾向,时不时会出手打人;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爱和其他幼儿玩,甚至不喜欢参加任何活动;有的孩子特别自私,一旦小伙伴不听他的安排就大发脾气,自己不玩,也不让其他幼儿玩……当然,特殊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有的可能有一个,有的可能同时存在几个。那么,如何做好特殊幼儿的引导工作呢?

一、首先要对特殊幼儿尊重,富有耐心和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教师热爱孩子是教育成功的秘诀。聪明、听话、机灵的孩子的确讨老师喜欢,但是,我们的爱也应该撒向特殊幼儿。特殊幼儿身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难免会受到周围人的指责、排挤,甚至看不起,他们的内心其实是很脆弱的,更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同时,我们面对特殊幼儿的时候,一定要真诚和尊重。真诚和尊重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必要准则。特殊幼儿作为平等独立的人,他们也需要尊重。如果老师用简单粗暴的态度,甚至讽刺、挖苦的方式对待他们,必然会伤及孩子们的自尊心,造成对孩子的伤害。

特殊幼儿是一个长期、艰巨和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注意反复提醒,坚持持之以恒,最大限度地给特殊幼儿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他们的缺点是在经历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后日积月累起来的,不可能一朝一夕就改掉。总之,我们时常捧着一颗爱心,坚持理解、真诚和尊重的原则,特殊幼儿就不会拒我们于千里之外,我们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发挥集体的作用,用心感染特殊幼儿

有的特殊幼儿之所以不合群,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在集体中没人喜欢他,没人和他玩,干脆就躲得远远地。作为老师要努力营造团结向上的集体氛围,对特殊幼儿“不抛弃、不放弃”。班集体作为以幼儿为主体的一个小社会,其他幼儿都要向特殊幼儿伸出友善和帮助之手,特殊幼儿才会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融入集体之中。我们班有个小女孩,她是一个非常内向、非常文静的孩子,记得小班第一次家访,妈妈让她跟我问好,她躲在妈妈身后,怎么也不出来。上学后,她每天都哭,不管是集体活动,还是户外游戏都看不到她的身影,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和她一起玩了,后来,我请班里另一位比较活泼的小女孩带着她,不管什么时候都带好她,慢慢的,她的笑容多了起来,变得合群了,甚至有时都能看到她高高举起的小手。在集体中,要让特殊幼儿感到的是关爱而不是远离,教师要善于运用良好的班风、传统和优秀幼儿的模范行为感染和影响特殊幼儿,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促进他们向优秀幼儿靠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在好孩子的帮助之下,特殊幼儿一定会受到感染,向好的方向转化。

三、家园合作,用爱共同引导特殊幼儿

做好特殊幼儿的引导工作,仅靠学校一方是不能完成的,要依靠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包括老师、家长以及校外教育机构等。其中取得家长的配合,发挥家长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特殊幼儿的问题原因很多与家庭的因素有关。比如,家庭离异后重组的家庭,可能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家长却没注意到,日积月累,孩子把内心伤害表现为内向、不合群、多动、暴力自私等。教师应该经常和家长联系,及时交换孩子的情况,让孩子家长积极参与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支持班级工作。作为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开放日、开家长会、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加强和家庭的联系,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教育手段。当学校、家庭这两种教育形成同一方向的合力时,引导特殊幼儿的教育效果才会最佳。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我们的孩子正处在茁壮成长的特殊时期,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很多未知的潜能,我们应当用平等的爱去对待每一位孩子,特别是那群特别的孩子,相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之下,所有的特殊幼儿都不再是“特殊”,都能改善他们的不良行为,都能向着积极、向上、快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之所以受别人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信任。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要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定要使学生与自己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这样才便于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特殊家庭的孩子本身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的性格秉性或多或少有所欠缺。如邓某同学学习成绩差、衣着邋遢、自卑、自闭。刚接触时发现同伴们对她异样的眼光,常在背后议论、讥笑她。了解到具体情况以后,我选择了一节实践性较强的实验课,让她配合参与完成实验操作。其他同学合作自主完成。由于其他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差,使她的优点可以通过实践展示出来。通过这节课的配合使她对我产生了些的信任,也使大家对她“另眼相看”。多次创造机会让她展示自己,使大家看到人人都有长处,应该平等和谐地相处。消除歧视给特殊家庭的孩子一个和谐平等的环境,才能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以真爱唤醒内心,健全学生人格

特殊家庭的学生以邓某为例,她的童年是极度缺失爱的,常常表现出自闭与自卑。孩子的世界总觉得缺失了一方天空,年幼的时候或许对父爱母爱没什概念,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的缺席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身为一位中年女教师,极容易使孩子与“妈妈”这个名词自然衔接起来。生活中,天冷时提醒她加件衣服,自己略小的衣服可以转送予她,闲暇时教她搭配穿着。课堂上,创造机会让她去表现自己,体会自己被肯定后的愉悦,问题回答地精彩时,给她竖起大拇指或轻抚她的头,你会发现她的眼睛在瞬间会变地特别明亮。现在很多的同事都关心她,呵护她,在学校他感受到了爷爷奶奶所不能给予的如师似母的爱。三年的时光飞逝,孩子脸上的笑越来越阳光,课堂上的表现越来越自信。

三、培养学生自立自强,从容面对困难艰辛

教育的基础是爱,但教育不能只有爱。特殊家庭的孩子他们生活中的困难艰辛不是生活在美满幸福家庭中的孩子所能体会的,对于未来更是坎坷重重。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对孩子自立自强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特殊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动手能力很强。如邓某同学小小的年纪,家里的家务,地里的农活已干得“得心应手”,但自立自强不仅表现在动手能力上,更重要的一方面体现在心理承受压力的程度与能力上。我常利用课余时间找她聊聊家常,谈谈心事,了解她生活或学习上的困难,在帮助其解决困难的同时使其慢慢明白:只要自己去努力,多几分坚强,上天就会赐予我们阳光和雨露。三年前她的学习成绩还是一塌糊涂,通过共同的努力,现如今课堂上她也是活跃起来,争先恐后,有了自信。

四、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会学生宽容与理解

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的阳光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一颗热爱孩子的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理决定了他们不是会出现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受特殊家庭环境的影响,极易出现一些偏激的思想,对学习不上进,有厌学现象。教师以宽容与理解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学习,并将这种态度授予孩子。在校时,同学之间难免出现磕磕碰碰、吵吵闹闹的情况,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在这种情况下,我总是不急于批评,而是让学生换位思考,想一想再处理。这本身就是一个宽容与理解的过程。特殊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生活中遇到的嘲讽可能会更多,唯有宽容与豁达,才能使他们走地更远,更坦然!

五、建立长期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机制

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于农村小学而言,是迫不及待需要直视和面对的问题。孩子是有思想的,但他们的心智并不成熟,很多家庭的不幸和矛盾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农村小学配备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进行引导,这显然是在当下还不太现实。但农村小学特殊家庭的学生的确占有一定的比例且不小。规模较大的学校也采取由专人负责,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定期将这些孩子集中起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每个家庭不同,每个孩子的思想不同,每个孩子的处境不同。有条件的学校请专业的心理教师,结合每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的特点建一个档案,教师平时关注这些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变化,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用我们的爱心引导这些孩子。只要学校牵头建立一个多元的、长期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才能有助于这些孩子更阳光地成长。同时呼吁社会、家庭给这些孩子充足的“阳光”使他们无忧的成长。

篇9

案例一:孩子打架之后。

强强和明明是两个较调皮的小朋友,平时也常常在一起玩耍。有一次,因为争抢玩具,强强用手抓了明明的脸,明明的脸立刻出现一道道抓痕,让人看着非常心疼,老师马上带明明去医务室对伤口处理。放学后,老师向明明妈妈说了这件事,也找了强强妈妈谈了这件事。告诉她们这两个小朋友还是好朋友,强强也不是故意的,家长不要责备孩子。但毕竟明明受伤了,从教育的角度强强应去看望明明,让强强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关心同伴。强强的妈妈放学后即刻带着强强去看望明明。第二天,明明奶奶接明明回家时候,情绪很激动地指着强强大声说:“强强,你妈妈给你留指甲是让你抓人的吗?”老师马上上前劝阻,强强被吓坏了,哇哇大哭。强强妈妈来接儿子看着儿子哭得泣不成声也很心疼。这件事发生以后,尽管老师在中间做了大量调节工作,但两家长见面却像仇人一样,装作看不见。倒是强强和明明,早就忘记这件事,好像没有什么发生一样,还是继续一起玩,一起闹。

通过这件事,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总结经验,引领家长反思做到几点:首先,遇到这种事要理性处理,不必为孩子事伤身心。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小朋友咬伤、抓伤、打伤,作为家长肯定会非常心疼,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此时,家长一定要保持理性。三四岁的孩子处于行动思维阶段,不会用语言来解决矛盾和与人沟通,当两个人之间发生矛盾或者过度兴奋的时候,他们最直接的反应是用行动解决或表达,而非语言。而且孩子做这些动作时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没有处心积虑,没有要报复谁或者欺负谁的想法。他们可能前一分钟还在争斗,下一分钟又玩在一起。其次,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受伤孩子一方的家长,不要把对方孩子的这些行为看成是有意的行为。如果是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幼儿园,家长更是应该依靠老师来解决,尽量避免直接与对方家长理论,更不能向对方孩子施加压力,用训斥、恐吓等方式对待孩子。这样做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相反,还会把双方家长牵扯进来,使原本孩子之间的无意行为,演变成两个家庭之间的矛盾。最后,作为伤害方孩子的家长,遇到这样的情况也要积极主动向对方家长表达歉意,带着自己的孩子去看望慰问受伤的小朋友,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事情尽快解决,而且可以引导孩子懂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之间发生矛盾不可怕,关键是家长如何处理,如果处理得当,坏好事,将成为孩子接受教育的良好契机。

案例二:当孩子身边有位 “特殊”的同伴。

说到这个“特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特殊的,尤其是孩子。每个孩子有着不同的遗传基因,不同的长相特点,不同的身体条件,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不同的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应该说每一个人都有其特殊性。这里的特殊是指智力发育迟缓、患有自闭症等某些生理或心理疾病的孩子。如果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家长会怎么想呢?如果这个特殊的孩子对同伴影响不大,家长或许不会太在意,如果有某些方面的影响,家长可能就会担忧:怕自家的孩子被伤害,怕自家的孩子会模仿他或者学习不好的行为。班里曾遇到这样一个事例:有个智力发育迟缓的小男孩,各方面能力明显弱于同伴,行为较为古怪、脾气暴躁又喜欢打人。一学期下来,部分家长了解知道了这个小男孩,会提议调座位,不让自家孩子和该小男孩坐同桌。面对这种特殊的孩子要平等对待,这给教师很大的压力。但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认真对待这种事情的发生。如何与家长沟通这方面事呢?

首先,告知家长现代全纳教育理念,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全纳教育理念已经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认可,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内,所有儿童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正常化的环境中成长才是最有利的,这样的理念已经得到了实践证实。其次,让家长明白“特殊”这个词只是存在于我们大人的意识中,孩子的脑中却没有什么“特殊”的概念,孩子在接纳有特殊需要的同伴时那么的自然。就如案例里的这个小男孩,如果小朋友懂得多帮助他谦让他,他是不会伤害同伴的,家长怕被欺负是多于的担心。基于这点可以让家长在家提醒孩子在园多多帮助这有特殊需要的同伴。最后,指导家长同步教育好孩子,激发做个有爱心的好孩子。以讲故事形式让孩子多了解特殊群体,培养孩子懂得尊重每一个生命。而且班里有个特殊需要的同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对所有小朋友的发展都十分有益。再说,“特殊”同伴的存在也会冲击着我们大人的思想意识,考验着我们的理念和爱心,考验着我们的宽容与接纳精神。

案例三:我家的孩子太老实,容易吃亏。

教学生涯中,经常有家长反馈:“我家孩子很老实,别人说一他不敢说二,会不会容易被骗、被欺负,老师,帮我们多看管下孩子。”“老师,我家的孩子太老实了,在幼儿园被欺负,他不敢向老师说,回家也不敢说,容易吃亏。”……..这种情况担忧的家长不在少数。其实即使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家长也同样会有这样的担心。毕竟家里通常就一个孩子,全家人都让着他,没人和他争抢,现在到了幼儿园,都是家里的宠儿,几十个“小太阳”放一块儿,谁会让着谁呢?甚至,有的家长会教孩子在园被欺负了要以牙还牙。作为家长,对孩子有所担心可以理解,但教孩子欺负别人的做法却极不可取。

篇10

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91-02

1979年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作为一种特殊群体存在于社会中。进入二十一世纪,“独生子女”群体比例更是越来越高。他们在父母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父母恨不得把所有的爱都给他们,导致这些孩子存在着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闭锁的心理问题。比如: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面对考试,他们经常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事事依赖父母,不能独立做事。在学校里与同学的关系处不好,不会相互关心爱护,不会理解和同情别人,缺乏责任感。本文旨在对影响独生子女心理的发展因素及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健康心理的策略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家庭不良因素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不和睦的家庭氛围,是导致孩子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1)过分的呵护和溺爱。由于独生子女成长环境比较特殊,他们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父母家人整天围着孩子团团转,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孩子养尊处优,俨然是家里的“小皇帝”。这样造就了小孩子心高气傲,孤芳自赏,瞧不起任何人,大有“天下之大,舍我其谁”之慨。

(2)过高的要求和期望。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考试要争第一,分数要得一百,比赛要获冠军。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忽视了选择和自主的权利。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日趋升高的期望,导致一些独生子女长期隐蕴着一种愤怒、反抗、冷漠的心理,致使人格的扭曲。

(3)不良不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的分歧、敌对情绪,争吵不休,紧张冲突,甚至家庭的离异破裂,让孩子长期处于矛盾、困惑、焦虑、心神不宁的状态中,从而导致心灵的孤独、疲劳和逆反心理的形成。

2、学校不良因素影响

学校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教师单调、乏味的施教,偏激的教育教学方法等造就了孩子逆反的心理。

1、教师的“偏爱”与“偏恨”。优等生常生活在教师“和颜悦色”、“和风细雨”的教育环境中,而劣等生的处境则是“横眉冷眼”和“风霜雪夜”。这样的遭遇与家庭中的待遇竟有天壤之别,学生身心受到严厉的打击,情绪一落千丈。长此以往,学生产生了对教师的不满和排斥、背离,甚至反道而行。

2、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许多孩子像机器一样,每天都重复着“上学—书本—作业”的单调生活。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占了上风。

二、培养独生子女健康心理的策略

1、家庭教育的对策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的摇篮教育,是最微妙、最细腻、最有感情的爱的教育。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父母要特别注重对孩子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训练,要做以下几点:

1、改变观念,摆正家长与独生子女的关系

在家庭中,千万不要把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平时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量不要使孩子产生特殊感,要使孩子感到他和其它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

2、降低期望值,让孩子个性全面发展

家长要避免对孩子期望过高,应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降低期望值。在对儿童提要求时,要注意从孩子的实际水平及发展状况出发,制定发展目标计划,确保他“跳一跳、能够得到”,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实现小的目标,然后家长再一步一步地提高要求,使他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让孩子自由健康地成长。

3、对独生子女应该严格要求

在实际生活中,要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要从小培养孩子养成热爱劳动和独立生存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学习吃饭、穿衣。督促孩子多做一些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又能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让孩子去经受锻炼。从小让孩子吃一点苦,正是为了使孩子将来经得起各种艰苦环境的磨练,同时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

4、对孩子的教育要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一致,就会使孩子无所适从,难以收到积极的教育效果。只有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坚持一致性,才能让孩子感到教育的合理性、坚决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校教育对策

学校教育不仅是教孩子一些基础的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常规的学科教学活动中渗入对独生子女心理教育的内容,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促进独生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

1、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课文都渗透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例如:学习《蓝树叶》后知道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不要小气;学习《校园里的画》学会克服嫉妒心理,与同学们和睦相处;学习《丰碑》懂得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学习《放弃射门》学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高尚体育精神;学习《窗前的红气球》体会同学之间真诚的感情等等,会起到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品德课中,教育学生在交往中要宽容,要主动,如:懂得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主动和别人交朋友,对于每个孩子都非常重要。在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劳动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2、课外活动

丰富的课外活动既扩大学生视野又丰富学生的知识,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活动的能力。学校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等形式,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来进行,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独生子女是在特殊的家庭生活环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共同努力互相协调,通过平时的点点滴滴,来培养、引导,一定能培养出具有优秀的健康心理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 谢杨. 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 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1).

[2] 祝卓宏. 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指导系列[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3] 若海. 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J]. 独生子女, 2005(12).

2012年 10期《 教育科研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