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障儿童教育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培智教育概述
(一)培智教育概念
培智教育又称特殊教育,通常是指对心理、生理和各种语言组织能力欠缺等丧失了正常行为能力的人进行的教育培训。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一般指给有智力障碍的学生进行文化课、技能课等课程的教授。
(二)培智教育的特殊性
1.培智教育主体特殊
培智教育主体是智力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儿童是指智力水平有一定程度的缺陷或障碍,智力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儿童(本文所提及的智障儿童是我校――常州市光华学校的智障儿童)。有时在表面不能判断是否有智力问题,要从该类儿童对于周围环境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中发现问题。
2.智障儿童的特殊性
由于生理上有一定缺陷,导致智力水平较低,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有以下特殊性:
(1)身心健康发展缓慢。由于脑部的一定缺陷,导致大脑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如在体育运动总表现出身体协调性不好、语言交流时有一定的迟缓反应等;在接受知识和事物时,注意力分散、记忆速度慢等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大,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影响心理健康的发展。(2)识字能力较弱,在我校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识字能力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智障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儿歌支持培智教学的意义
儿歌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通过历史进程发展形成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许多传统儿歌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如“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必定大雨到”“大头大头、下雨不愁、别人有伞、俺有大头”等朗朗上口的比较实用的儿歌。这些儿歌对于培智语文教学的支持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智障儿童心理素质
智障儿童一般呈自我封闭状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非常困难。通过儿歌教学的培养,可以更好地让智障儿童打开心扉,从感情的世界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结构,从而让智障儿童从内心走出来,拥抱这个世界。
(二)提升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特殊群体的教育,从兴趣入手,抓住每个智障儿童的兴趣爱好,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用儿歌的方式刺激智障儿童的感官,充分提升智障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兴趣为主的前提下学习,提升学习接受能力,激发学习主动性。
(三)丰富智障儿童心理需求
有些智障儿童同时还有自闭症的现象,不愿与人沟通交流。而儿歌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浓缩的表现形式,附有爱的儿歌,如“妈妈您别说我小,我会穿衣和洗脚。爸爸您别说我小,我会擦桌把地扫。奶奶您别说我小,我会给花把水浇。现在我呀长大了,会做的事儿真不少。”这首儿歌让智障儿童可以从自我认识当中对家人充满感恩的心,培养其自身对于爱的理解。满足智障儿童爱的需求,得到温暖的心理体验。
三、完善儿歌教学手段的措施
(一)儿歌选用
儿歌本身是有利于智障儿童健康成长的工具,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许多儿歌被改得面目全非,完全失去了儿歌本身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意义。所以在儿歌的选用中,杜绝不健康的儿歌进入学校;在创作的儿歌中,如教学生识字过程中,避免牵强附会的儿歌出现,影响儿歌质量的同时,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采取循序渐进的引导
篇2
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
“爱佑·一汽-大众奥迪上海宝贝之家”位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大院内,一条长长的走廊洒满阳光。“希望墙”上,贴满了爱心留言与照片。这天是周二,照例是志愿者的探访时间,孟冬青是其中一员。她熟练地抱起一位小孩,把气球交到他们的手中。走廊上飘来一阵音乐,是迈克尔·杰克逊的《You'Re Not Alone》。
出生于1968年的孟冬青,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回到自己的老家东北。主修化学的她,在一家事业单位继续从事水分析工作,“很清闲,12个月的工作量,3个月就完成了。经常是一杯水,一张报纸,过一天”。这在外人看来舒服稳定的生活,对孟冬青而言既难受,又空虚。直到孩子到了该接受教育的年纪,她开始认真思考生活的去向:“这辈子就这么混下去,太没意思了。”
于是,她毅然辞去了工作,在2001年,带着儿子来到了上海。在上海的前十年,孟冬青一直从事着教育培训行业,她所在的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叫做“快乐小陶子”,推广儿童阅读,这是她与儿童公益最初的结缘。在实施的过程中,她渐渐感受到还是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儿童阅读固然需要,但可能不是最迫切的。”随着生活逐渐稳定,孟冬青从事公益的愿望一点点积累,“你是社会人,就要为社会承担一些责任”。
2011年起,她开始关注宝贝之家(“爱佑-奥迪上海宝贝之家”正式运营前名称)的微博,那时的她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一个人面对孤残儿童。直到2012年初,她看到一个志愿者组织“爱舍之家”,在征集照顾宝贝之家孤残儿童的志愿者,她觉得时机成熟了:“我在想,一群人来做会比较有力量。”
一晃三年过去了,如今,她已经成为了志愿者队伍的主导:“除了日常照顾孩子之外,“爱佑-奥迪上海宝贝之家”有时候也需要我们接送孩子,或者做一些召集和宣传的工作。通常志愿者们都是周二来,遇上忙的时候,也会保证每个周末来一次。”孟冬青说。
教与育,明天更漫长
孟冬青表示,关注儿童公益,只因为她天性喜欢小孩,一直以来所从事的职业,也大都和孩子们有关。她认为,和孩子在一起的那种快乐能让自己获得满足。“可能有的人觉得你做公益是付出,其实不是,每次跟孩子在一起,心里面就是很充实的感觉。”
然而,一开始成为志愿者时,孟冬青也是有些害怕的。“这里有智障的孩子,有失明的孩子,他碰你一下,你心里最柔软的那一块就会忍不住发抖,但是两三次之后就慢慢放下了包袱。”孟冬青感受到,被孩子们需要的过程是很快乐的,和孩子熟悉了之后,他们会主动找她抱,粘着她,这让她打消了一切的担忧和恐惧。渐渐地,她会比较关注那些不漂亮的、性格也不是很乖巧的孩子,他们是“边缘中的边缘”。有时候,碰到孩子尿裤子,孟冬青也是撸起袖子就帮忙清理。“以至于走的时候身上都是异味,也顾不得客户会闻到。”
许多孩子在这里停留,又从这里离开,他们成为了孟冬青牵挂的源泉。有个河南的孩子叫冰心,12岁。她来上海做手术,在等待住院治疗的期间里,孟冬青陪着初来上海的冰心去了昆虫馆游玩,“她特别乖,喜欢粘着我,我们一见如故。”小冰心治疗结束后回到了河南,之后便渐行渐远渐无书,但孟冬青时常会记挂着她,“有时候会想,她的青春期是谁在陪伴她,像这么敏感无助的孩子,她的人生需要很多人的帮助。”
孟冬青在日志里写下这样的话:“宝贝之家的孩子是不幸中的幸运者,他们能够接受治疗和收养。但是他们更要经历情感的依恋、断裂、再建立。”在她看来,如今的公益机构机制内,许多病残孤儿会经历各种机构的“辗转”。在找到新家之后,他们跟大人们建立的感情很快又会被割断。“一方面小孩已经懂事了,看到他的那种眼神确实会很心疼。但是说实话,在现有的条件下,很难有一个机构能够把他们治好、养大再帮他们找一个家庭这一整套做下来。”孟冬青提出,“爱佑·一汽-大众奥迪上海宝贝之家”只是负责治疗和短暂的收养,“但是‘教’和‘育’的过程是不是需要一个合作的机构来完成?这也是一条漫长的路”。
对于孟冬青来说,“爱佑-奥迪上海宝贝之家”独特的地方在于这个平台的保障性。她始终认为,公益不应该是苦涩的,应该让人在付出时收获自己的一份快乐。“这里有爱佑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一汽-大众奥迪的投入,不用担心正常运转,志愿者最重要的职能是能分担工作人员的压力。”而“爱佑-奥迪上海宝贝之家”保障了孩子们的基本生活,让有爱心的人找到一个平台发挥自己的力量,孟冬青懂得儿童教育,她知道如何与孩子们更好的相处,“每次来我都喜欢摸摸孩子的后背、小手,多跟他们亲近。可能你影响不了他的人生,但是你可以影响他人生的一段。”就好像她对小冰心的期望,“等她长大了的时候,她会想到有一天,有个上海的阿姨带她在上海玩。她回想起来,人生有温暖的东西”。
“九零后”的公益种子
被问及“爱佑-奥迪上海宝贝之家”为生活带来了什么改变时,孟冬青表示,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她的幸福感,“会让我觉得我对孩子来说是重要的,对工作人员来说是被信任的,那么我对这儿就有一点价值。”另一方面,每次活动时,她会在网上写日志,在微信发消息,也“荣幸地影响了一批人”,许多人在她的号召下加入志愿者的队伍。在红十字会引发的信任缺失、公益“倒退”的氛围下,孟冬青觉得很多民间机构有责任跟进。在情感信任、程序规范的基础上,可以把微小的力量放在合适的地方。
这天和她一起来陪孩子的,其中一个是她以前的下属,名副其实的“八零后”,而另一个则是这位“八零后”的家长。孟冬青很欣慰,在志愿者队伍里,不乏年轻人的身影。算下来,在孟冬青影响下成为志愿者的已经有二三十人了。孟冬青自己的孩子已经18岁了,这个有着1米8个头的小伙子,有时也会同母亲一道来“爱佑-奥迪上海宝贝之家”看望孩子。“他过年的时候跟我来值班,孩子叫他叔叔,他就脸红一下,叫他爸爸,他就脸更红了。”在孟冬青看来,公益的种子有必要在“九零后”的心里播撒开来,而在自己的儿子身上,这样的公益之心,已经得到了延续。“我想告诉他,人是要懂得付出的,而不光是索取,你以前从妈妈这里索取,等到你有能力了,就要为社会付出一点力量。”
“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在成长过程中,不知道在哪就埋下了一颗种子,有一天,时间、温度什么都适合的时候,就发芽了。不管是关注流浪狗,还是关注孩子,关怀老人,在我看来都是公益。只要你找到那颗属于你的种子。”这就是孟冬青本然而为的公益观。
卢敏捷&吕燕&孟冬青
公益造就新生
孩子代表未来
记者:“爱佑·一汽-大众奥迪上海宝贝之家”的独特之处在于什么?
卢敏捷:“爱佑·一汽-大众奥迪上海宝贝之家” (后文简称“宝贝之家”),作为汽车企业与民间基金会共建的公益实体,在国内属于首次尝试,它也是我们探索的一种新型公益合作模式。 成立之前,我们进行了为期近一年的评估和考察。在筹备、成立和运作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让它成为一个可持续、可参与的公益平台,才能吸引社会各界力量的加入,并且源源不断地把帮助和关爱传递下去。参与和传递,是公益事业最需要并且最难做到的,它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2013年6月1日,是“宝贝之家”成立一周年。令人欣慰的是,虽然只是短短一年时间,“宝贝之家”接收的210名病患孤儿中已经有139名孩子成功完成被救助,恢复健康。而参与过项目的爱心人士中,既有为患儿无私奉献、悉心呵护的“宝贝之家”工作人员,也有吕燕、蔡、陈数、赵胤胤这些奥迪英杰汇成员。今年一周年活动上,还有刘德华先生亲自录制的公益倡议视频和公仔作为节日礼物送给“宝贝之家”的孩子们。未来,我们还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宝贝之家”模式的复制和拓展,帮助更多需要关爱的病患孤儿改变命运、重获新生。
记者:作为奥迪英杰汇成员,你的公益观和奥迪的公益观,结合点在哪里?
吕燕:奥迪做“宝贝之家”,是一个长期坚持性的项目,他们把这些孩子集中在一起,给他们看病,让孩子慢慢恢复到一个正常人,再让各方面的人士来领养他,那么这个孩子就有希望了。而不是说,我把他治好了就不管了。我做公益也是这个态度,不是像网上炒作的那样“一次性”的消费公益,那是作秀,而不是做实事。对于一个腰缠万贯的企业家来说,仅仅拿出一点钱,真的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付出。每个人都有善心,而奥迪给我们提供一个透明、可参与、可信的平台,不但实现了我们做公益的愿望,并将这股热情,转化为长期坚持的动力。
记者:为什么你对儿童公益领域情有独钟?
吕燕:因为孩子是未来,是一个国家长久的希望,这种感受自从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愈发强烈。他们不像成年人,可以自理,有自己的是非观。他们还在牙牙学语,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我们为他们做的任何事情都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儿童公益领域,是要付出很长的时间投入的事业。“宝贝之家”非常好地做到了有始有终,为所有孤残儿童后面的路着想,把一切安排得很好。
孟冬青:说实话,我很敬佩这样的企业,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这样的担当。去年,这里救助了170多个孩子,那就是170条命,170段人生。实际救助外,一汽-大众奥迪对我们价值观的影响也很重要。一个企业,在促成这件事上起的作用是很关键的。我去过北京同类的机构,横向比较下来,差别还是蛮大的,就正规程度和细节完善方面而言,“宝贝之家”是其中的佼佼者。
企业携手公益
记者:一汽-大众奥迪与公益的结合由来已久,如何看待企业在公益事业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所承载的社会责任?
卢敏捷: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我们一直坚持最真诚的投入和可持续发展。“宝贝之家”项目的成功,让公益平台的示范效应真正得到显现。“持之以恒、一丝不苟、行之有效”是我们的信念。2013年,一汽-大众奥迪会再次投入1000万元资金用于救助更多病患孤儿。除了企业自身参与及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以外,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品牌担当意识,也是国际化企业所必须具备的涵养。企业在社会中有着更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能量”作用。去年十月到十二月,我们分别组织了三期“宝贝之家”开放日活动,面向全国的媒体、经销商、奥迪英杰汇成员,甚至用户发出志愿者倡议,呼吁各界人士利用周末的时间陪伴病患孤儿度过温馨的一天,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在开放日当天,志愿者不但对“宝贝之家”有了更具体、深入的了解,更有机会通过活动安排为弱小的生命送去一份光热。我们始终希望,通过我们的引领和发起,能动员更多、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公益事业当中。今年,我们还会持续开展相关行动,将更多关爱和力量传递给病患孤儿,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吕燕:首先,一汽-大众奥迪有这个能力,作为发起人牵头、出资并完成“宝贝之家”的设施建设,这是一个前提。没有财力支持,光靠你有爱心是做不到的。我希望更多有影响力的大企业挑起这个担子,如果中国的大企业都能这么做的话,中国所有需要救助的孩子,至少有一半会受益。一汽-大众奥迪给了我们勇气和信心,也为我们营造了爱心的氛围,让我们有更高的热情,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孟冬青:企业做公益,跟个人相比,做一个项目肯定启动得更快,而且影响力会更大。在“宝贝之家”成立之前,一年可能救助十几、二十几个孩子,现在这里一年直接救助数量能达到一百到两百个。我认为,一汽-大众奥迪是个充满正能量的企业,它的募集能力很强,做公益能做到扎实和深入,以后影响力更是会逐渐蔓延开来。
榜样的力量
记者:对于一汽-大众奥迪来说,最理想的公益模式是什么?
卢敏捷:对于我们来说,理想的公益模式,是在不断发展社会公益项目的过程中,使一汽-大众奥迪的品牌力量得到全面的丰满。近几年来,社会公众对企业的关注视角有着非常显著的转变,“品牌力”、“企业社会责任”、“社会公益”等热词,已经超越“销量增幅”、“排名”,成为衡量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汽车行业的领跑者,除了参与和支持,事实上,更多的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公益模式,惠及公众,回馈社会。一汽-大众奥迪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一套清晰而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CSR+”,它不仅包括了企业的基本责任(CSR),更是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企业对社会的回馈和奉献(+)。我们通过长期可持续地开展在环保、儿童及青少年、文化艺术等等这些领域的社会公益项目,同时为公众提供可参与的公益平台,双向地参与支持,力求真正全面地达到公益的目的和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让更多参与者、受益者感受到我们的品牌情感和进取的品牌形象。
记者:如何理解奥迪品牌文化核心的“进取精神”,在“爱佑·一汽-大众奥迪上海宝贝之家”的体现?
卢敏捷:在“宝贝之家”项目上,进取精神意味着可持续性和清晰完整的规划,孩子的成长是长年累月的积淀与培养。“宝贝之家”第一阶段的发展计划为期三年,每年投入人民币1000万元,待机构正常运营后,凭借优质的医疗资源、完善的机构设施和专业的运营团队,年救助、养护病患孤儿将增长至250名。今年是该阶段的第二年,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我们真诚有效地把每一份关爱落到实处,139位宝宝的康复和社会公众的鼓励认可,是对我们这份坚持的最好肯定。公益事业,这一关系到人与人本身、社会公信力、企业良知的领域,不仅需要更为严格苛刻地把每一件惠及公益本身的事做好,更要力求领跑。“宝贝之家”是“爱佑新生”项目建成的首家病患孤儿寄养中心,它也是中国汽车企业第一个拥有实体的公益项目,我们希望能够表率企业与民间慈善机构之间建立的全新合作模式,不仅为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搭建可参与的公益平台,也为其他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