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的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A)―0013―01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曾批评一些教育者说:“我们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过孩子的心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了。”我时刻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常用“假如我是一名学生”来提醒自己,认真思考自己的言行,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告诫自己,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不少人认为,现在的学生不好教育。由于社会、家庭方面的消极影响,使一些孩子从小产生自卑心理或心理负担过重。他们有的自私自利,有的旷课逃学,厌恶学习,有的不思进取,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思想,这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使我体会到,要从根本上教育好孩子,必须从情感上下工夫。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我班有个学生,非常调皮,经常犯错误,屡教不改。我多次批评他,但收效甚微。后来我改变了方法,空闲时和他一起学习。有一次,他得病了,我领他到医院看病,因他家没人,我又把他领到我家,给他做饭,让他吃药、休息。从此后,这个学生改掉了很多坏毛病,学习上踏实了,也热爱集体了。可是一天早晨,他给我留下一封信,离家出走了。他在信中写道:“老师,我又干了一件错事。昨天下午,我碰到几个小学同学,他们给我抽烟,正好被政教处主任抓住……老师,您相信吗?我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却丝毫没有面对现实的勇气。我要出去一天,让自己清醒一下,从错误的道路上回过头来……”我想他已经知道错了,可能不会跑得很远,大概只是怕再见到老师而已。我立刻给他家打了电话,让家长不要着急。后来,我们发现他在学校周围徘徊。这件事使我明白了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篇2
【关键词】版画艺术小学美术教学应用
一、我国的版画艺术概述
版画是绘画形式的一种,是用刀具或化学药品等在版上刻出或蚀出画面,再复印于纸上;或是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在铜版、锌版、木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出来的图画,有木板、石版、铜版、锌版、麻胶版等品种。版画最早起源于中国,鲁迅先生在《木刻纪程》小引中说:“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唐朝最有代表性的是雕版佛画、佛经,唐咸通九年(868年)运用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卷首画是历史上最早的版画,之后宋元时期版画主要用于招贴和书籍插图,明代戏曲小说插图发展最盛,清代版画没有前代那样繁盛,但是形式开始多样,尤其是木板年画得到普遍发展。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版画只是以印刷复制品的形式存在,没有形成独立的版画艺术。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倡导“中国新兴木刻运动”,这是中国现代版画的开端。鲁迅先生对推动我国现代版画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曾在给青年木刻家方善境的信中提到“小学生也做木刻,为手工之一种也”。可见,鲁迅先生一早就看到了版画艺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二、版画艺术应用于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1.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美术课上,老师为学生准备的都是笔和纸,然后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们用笔在纸上自由发挥。而版画艺术则相对复杂一些,并且需要学生手脑并用。学生们要现在脑子里勾画出作品的大致轮廓,然后要用刻刀在木板上进行制作。虽然会耗费一些体力,但大多数学生觉得这种做法相较于传统的在纸上作画,更为有趣。因此,更会乐于进行制作。2.培养学生的能力。版画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结合画的载体创作出天马行空的作品,这就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可以制作版画的也不只是木板,其他生活中的一些废弃垃圾也同样可以进行创作,取材方便也是版画艺术的一大特点。版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开动脑筋,深入思考。3.传承艺术文化。版画历史较为深远,一路发展下来,种类繁多,这种技艺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进行传承,才能将这门艺术做到源远流长。将版画艺术融入小学美术教育中,让孩子们从小就介绍这种艺术的熏陶,不仅是对他们情操的陶冶,更是有助于艺术文化的传承发展。
三、版画艺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途径
1.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小学阶段,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深远影响,使得不少师生对版画艺术都不够重视。这就需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版画艺术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加深对版画艺术的接触与教学力度,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及艺术修养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2.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素质与修养。学校要与时俱进,注重培养教师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对已经在岗工作的教师要注重培训提升,加强他们的学习意识,而不是永远一套讲义、一种教学思路。而对即将招聘或引进的人才,要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道德修养方面的考察。传道、授业、解惑,传道为第一要义,为人师表首先就要从自身做起,端正人生态度,积极努力,才能培养出热爱生活、乐观向上优秀学生。3.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老师只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学生们想画什么、想刻什么,都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无需设置条条框框或主题思想。版画艺术的特点和最终目标就是要记录下学生此刻最真实的想法,给他们留出想象的空间,放飞他们的想象力。老师只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才会上前予以指导。要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制作版画的乐趣和版画艺术的魅力。4.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小学生刚开始接触版画可能会对版画的认识不足,因此需要教师从旁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教师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点、一点慢慢深入研究版画艺术,从简单的作品开始,体会完成作品带来的乐趣,逐步将更多技艺教给学生,让他们从基础作品逐渐过渡到加入自己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熟作品,从而最终实现版画教学的目的。
四、结束语
版画这种艺术形式是视觉艺术的一种,它的制作相对简单,取材广泛,它对学生在色彩、布局方面的锻炼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作为美育教育的一部分,将版画艺术应用于小学美术课堂中,既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不失为一条丰富小学美术教学的优选路径。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摘要:民间艺术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教育相融合,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能广泛吸收优秀现代的艺术的营养,通过规范的艺术教育途径,使其不断得到发展,创造出更高级的艺术形式。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任何一个民族都在不断的发展并变化着,它所体现的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也会随之变化。文化变迁无关个人情感,而是一个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作为文化艺术中的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也是世代人民所创造、所传播并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同时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需要我们珍爱、继承和发扬。
谈到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就说明它有可发展的艺术价值,那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民间艺术,同时它有什么可发展的艺术价值。提起民间艺术我们都会很自然的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如农民、乡土文化、祭祀;具有清新、质朴、稚拙特色的劳动群众创造的艺术作品等内容。例如:装饰建筑物的图案、彩绘、木石雕刻、、陶瓷器皿、竹木器皿;、印染花纹、刺绣、剪纸、织锦、年画、泥塑、皮影、木偶、花灯、风筝、版画等。也可以说民间美术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美术。民间艺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所存在的艺术价值。实际上不但是“审美”意义上的艺术,更是“实用”意义上的艺术,所以它不应被时代所取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下去。下面是我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关系的几方面阐述。
一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民间艺术与艺术教育关系中,艺术教育更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学习民间艺术所提升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民间艺术崇扬美善,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和道德感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 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民间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这些民间艺术活动都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民间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艺术教育是这些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前民间艺术的传承是通过师徒、父子关系口口相传的传授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而学校的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系统,通过学校艺术教育与民间文化的连接,艺术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民间艺术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进行系统教授。 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加强热爱家乡的意识,对发扬地区文化,传播民间艺术有不可小视的价值。所以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当中,江苏大学较早的在民间艺术方面有所研究,在2002年,江苏大学成立了民间美术研究所,该研究所以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为宗旨,致力于民间美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将民间美术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绝活技艺融入到教学之中,并以此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各高校在教学中对民间美术保护和发展的认识会较好一些,但也有待于我们重新正确的认识民间艺术的传承在学校艺术术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与价值。
二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现代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许多的民间艺术都在逐渐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所谓“遗产”也正说明了这些艺术文化的传承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的年青人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所忽视,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科技社会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学校艺术教育把民间艺术对现代年青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学校艺术教育中介绍民间美术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品反映出人类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及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保护与继承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时提高认识多元文化的意识。同时,学校的艺术教育也是培养一批民间艺术爱好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继承和弘扬优秀民间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高校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担负起这一重任。
三 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民间艺术做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它保持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状态,包含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并不是要建立在丢失与变异的基础之上,而是要最高限度地保护其原有的面貌。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艺术既要生存,也要有所突破和发展,从而去适应人们不断发展的精神和审美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在艺术教育中挖掘整理,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体制相结合生成更佳传播形式,使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命从而得以新发展,在这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艺术教育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地方局限性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的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对民间艺术文化的调查,挖掘可开发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与民间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艺术内涵;学习创作具有符号性的作品,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现代文化联系起来,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民间的文艺活动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最大平台,一般都由群众自发组织、演出的节目,开展的活动,基本为当地有代表性且为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戏曲、当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学习研究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最佳时机和最大平台。对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展开应充分利用到这一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对民间传统文化进全面的了解,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形成对某一艺术表现形式的改进和创作见解,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生活的有机融合。
所以,民间艺术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做出顺应潮流的改变,在学校艺术教育中要重视民间艺术的民族形式,继承一切优秀艺术的传统,在不改变其原有面貌的同时,将其精华列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在继承的前提下去发展,去革新。同时,也要坚持民间艺术的开放性,积极应对文化变迁,努力加深同现代艺术教育的融合,广泛吸收优秀艺术的营养,使其不断得到发展,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2]杨恩寰,民间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8
篇4
谈到对于传统艺术的继承,中国京剧院著名演员刘秀荣举例自己带团出访日本的体会,她说日本为了让下一代了解能乐和歌舞伎,学校必须定期有专门的时间去观看,并且要求非常严格,不准有丝毫懈怠。这种强化的作用毋庸置疑地推进了对于民族意识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中小学教学中,注入民族文化的元素,推崇、推广民族文化,应该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作为一名普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如何让孩子们从小对传统音乐产生兴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在实际教学中把传统音乐艺术采取渗透领入,潜移默化使孩子们产生兴趣并热爱到继承,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重担在肩。
以京剧做例子,京剧用歌舞演绎故事,是包括历史、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美术、杂技等各艺术行类的综合体现。了解京剧,了解我们这一伟大的艺术,就了解了我们这一伟大的民族及历史!
我曾经教过《京调》一课,为了使同学们对本课感兴趣,上课伊始,通过播放中国的四大戏曲,让同学们找出京剧。这样同学们既感受了不同的戏曲音乐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我抓住这个有利契机,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的国宝――京剧。京剧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挽救和推广是很有必要的。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戏开始进京。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史称“四大徽班”(四大徽班从扬州进京)。四大徽班和以后陆续进京的徽班,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从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与豫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京剧为榜首)。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服饰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创造舞台形象艺术的手段十分丰富,用法又十分严格。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同时也相应地减弱民间乡土气息,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其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多年从事儿童戏剧研究的程式如老师,赞赏地提到当年郑小瑛为普及交响乐而为中小学生演出的情况,她说:“我们也可以在京剧演出前介绍各种乐器,告诉孩子们如何吹、如何唱,把京剧里的锣鼓点表达的是什么讲给学生听。一旦他们了解了就会喜欢看了。”当介绍京剧的伴奏乐器时,为了使同学们进一步提高兴趣、加深印象,我利用乐器实物向同学们介绍了京胡的高亢、二胡的吟哦、月琴的潺潺、以及板鼓、锣、镲等打击乐器的喧闹气氛,同学们很快了解了不同乐器所带来的音响效果,从而,从视听角度来说,给同学们增加了深刻印象。当复听全曲时,为了进一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我用笛子亲自吹奏了《京调》主题。我的情绪高昂全身心的投入演奏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并将课堂的欢乐气氛推向了,同学们个个手舞足蹈,被戏曲音乐所陶醉。熏陶是一个过程,更需要一定的载体。我给学生播放少儿京剧,让同学们欣赏,同学们一下喜欢上了戏曲音乐。少儿京剧被小观众们的成功接受,说明传统文化艺术同样可以在新时代焕发青春魅力。于是,我利用这契机对孩子们进行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教育,使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我国的民族艺术增加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又如我在教授《地方戏曲》一课时又以京剧为主,做到内容多而不杂,丰实而不花。精选的剧目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觉得戏曲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抓住学生进教室的那一刻好奇心,精心设计听说看唱,环环相扣的教学纽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介绍京剧服饰时,让学生试穿一下,顿时拉近了学生与戏曲的距离。越剧柔美细腻的唱腔学生学的十分投入。《坐宫》的一段男女对戏,让学生尝试戏曲表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对戏曲音乐产生了浓浓的兴趣,使民族音乐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篇5
【关键词】感情;教育;音乐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054-02
音乐教育是用来传达感情艺术,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给人们的感受首先是情绪上的反映,如愉快、烦躁、激动等等,而情感又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某种态度。因此,我们要不断重视感情艺术在音乐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和实践。
1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
1.1 音乐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探究音乐的起源,无论是异性求爱说、巫术说,还是模仿说、劳动说等都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是一门音响的艺术,也是一门情感的艺术。西方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曾说过:“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首先表现出的是它的音响性,通过音响中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它的情感性。所谓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当中,情感性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情感虽不是音乐专有的,但是音乐却特别专注于表现情感。第一,音乐不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形式,只是表现从中体验到的情感;第二,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是抽象、直接的;第三,音乐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还具有欣赏性,在音乐欣赏中,感情胜于理智。
1.2 音乐教育在人的学习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有很多事例表明,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是学哪个专业的,要想成为一名高素质的知识分子,就必须接受一定的艺术教育,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若要成为某一方面的大师级的人物,就更应如此”。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这样总结音乐对他的影响:“音乐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音乐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对人类,尤其是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要教他们怎样认识音乐,听音乐,听懂音乐,还要教他们如何区分好与坏的音乐。”好的音乐能使人塑造完美人格、丰富人的感情,身心健康发展等;不好的音乐却能使人脾气暴躁,身心不能得到健康发展。一方面,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改变人的运动、生理、思想,提高人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人的情感以及健康身心、肢体语言等,有教育人的功能。另一方面,音乐能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协调性,增强孩子的集体责任感、合作能力及交流能力。音乐中的旋律感情控制能陶冶人的情操;音乐中的节奏却能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以及身体的协调性。
1.3 现代的科学证明音乐不仅表达出世人的情感,还具有调节人情感情绪的作用。快速愉悦的音乐可以使人兴奋;节奏徐缓、音调优美的音乐可以使人趋于安稳;旋律动听的音乐可以使人解除疲劳,放松心情。音乐通过声波的物理传播作用于人体,以特定的频率、声压等直接作用于耳膜、大脑及人体的各个器官以实现调节情感情绪的目的。如当人感到疲劳的时候,听维瓦尔第的《春》、德彪西的《大海》等轻松流畅的的音乐能增强大脑皮层抑制过程,调节兴奋抑制过程,使其趋于平衡,加快疲劳的消失;当人感到失望时,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欢乐颂》等能激发人的力量,给人以希望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2 情感艺术是提高音乐教育课中的重要因素
2.1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已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艺术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音乐教育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情感艺术疏通了教师与音乐,学生与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方面的渠道。情感艺术是引导式与自然流露相配合,与音乐紧密相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产生的情感呼应就有了音乐知识内容的积累,音乐兴趣的提高,寻找到适合于自已,并与性格相吻合或有差异的音乐去聆听,感悟。
2.2 音乐叫人的情感经历了一种不同程度的全新体验,并逐渐获得了超越现实、超越音乐本身的情态境界。在音乐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任音乐的旋律来触动心弦,任音乐的节奏来拍打心肺,任音乐的效应来融化情感,最终我们将在音乐的熏陶中进入一个全新的情感世界。通过聆听各种富有情感内涵的音乐,使我们在音乐中感受、体验和分享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与愿望,使我们的情感在音乐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3 着重采用具有丰富情感的音乐教育内容。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选择最好的歌曲教授,如民歌就是一个很好的教授内容。民歌具有很深刻、精彩和丰富的内容,它不仅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时代特点,还有以情动人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不仅是了解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生活、风俗的途径,还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表达着自己喜怒哀乐的感情。这些具有强烈感彩的民歌记录每个阶段人们的生活情况。歌唱少数民族民歌时,要注意唱出蒙古族民歌具有开阔、稳健、剽悍性格的特点;维吾尔族民歌富于装饰性,活泼、欢快,带有切分性的舞蹈节奏的特点;彝族民歌清新动人,带有朴实、细腻的感觉,节奏丰富的特点等表达各少数民族人民的感彩的民族特点。除了要选择最好的歌曲作为教授内容外,更要注意教授的方法,要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法,时刻保持引起孩子兴趣的活动和语言,使他们容易理解、接受和喜欢。
2.4 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情感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感素质,它包含情意、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中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素质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篇6
1什么是高校思政教育汉语言艺术
汉语言,即汉民族共同语言,是当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而对于语言,在当前的国内外学者中都有不同的定义,但是各种不同的定义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即认为语言具有交流功能。国内外学者对于语言的研究,给汉语言艺术的运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支撑,这样给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汉语言的运用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在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中,汉语言艺术的运用能够极大的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如何运用好汉语言艺术的作用,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首先要在表述的内容和形式上达到精准的地步,使整个语言更加的顺畅,在不违背语言规范的基础上,遵循正常的语言逻辑,尽力使汉语言的表达更加的生动形象,真正的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以及内心,从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水平及质量。并且汉语言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的最终归宿就是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意识状况的提升,因此需要教育者将深奥的道理通过通俗易懂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们传达,从而促进高校学生对深层次的思想的进一步理解[1]。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汉语言艺术,就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讲座、一对一谈心和动员大会等多种形式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生动、形象以及精确的语言,将深层次的思想道理通俗的表达出来,从而走进大学生的内心,在情感上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在思想上得到一定的升华。
2高校思政教育中汉语言艺术的特征
(1)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汉语言艺术所具有的首要特征就是科学性,即在进行高校思政教育时,必须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理论为导向,深入贯彻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科学性这一特征,首先体现在内容选择的科学性,教育者在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的基础上,需要做到科学性,在通常情况下,教育会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以理服人,对在思政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要依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关的处理,必须坚持用词的准确性,从而使高校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相关的思想教育知识。
(2)其次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汉语言运用必须要具有贴近性,因为在当前的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政工作教育中,会出现一定的阻碍,例如枯燥的思想讲座以及单调的理论分析,极大的脱离了当前大学生生活的实际状况。但是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已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大学生,在他们的身上具有更加浓厚的时代气息,他们更加倾向于对时代潮流的发展方向,对社会上的思想变化有着极度的求知欲,他们的思维更加敏捷,在单调枯燥的说教面前,他们有着极度的抵触心理,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亟需进行创新,特别是在其中的汉语言的应用方式和艺术手法进行改革创新。因此教育者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在汉语言的应用上,要增强自身的教育观念,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进行创新,从当前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通过通俗易懂、来源于生活的时代语言,不断提升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中的学习积极性,使广大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实的感受到真实的思想教育,使当前的社会主义理论真正的影响到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3)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汉语言运用的艺术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语言是高校思政教育进行的重要媒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语言艺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更为突出的收效。所以,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运用好启发性语言,使高校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先进的思想理论,提高在思想理论上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正确的引导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良性发展。
(4)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的语言还需要带有一定的艺术性。对于艺术性这一特征,不仅要求教育者在实际的工作中使用的语言内容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并且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还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即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只是照本宣科的进行,适当的应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同时在形式的选择上要注重语调的适当变化和修辞的运用,贴近大学生语言运用的习惯,使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能更好的接受这些深奥的道理。比如对于理工科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多使用通俗易懂、幽默的语言,引起他们的关注,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高校思政教育汉语言艺术的分类
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按照教育的最终目的,可以将其中的汉语言艺术分为启发性、引导性、鼓励性以及批评教育性的四种类型的语言艺术。
3.1启发性的语言艺术
启发性的语言艺术,主要是指进行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启发大学生对自身思想状况进行思考,分辨自己当前的思想状况中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从而使大学生对于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错误的思想意识有一个辨别能力。这类语言艺术能够促进大学生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中来,从而有效的提升他们的思想修养,促进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例如在进行对学生进行“坚定远大的理想信念”的思政教育时,一味的说教只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教育者可以通过当前鹦哥岭的大学生对自己远大的理想信念勇敢坚持的实例来对学生进行启发,从而能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3.2引导性的语言艺术
引导性的语言艺术,是对在思想意识上出现偏离的学生,运用较为委婉的语言对他们进行启发引导,使他们自身认识到自己思想上的偏离,使其进行自我反省,从而完成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这类语言艺术的运用,对于大学生的内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容易引起他们的感激心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改正,及时的纠正自身思想意识上的偏离,最终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发现学生在考试作弊这一状况出现时,如果教育者依旧使用以往的批评教育会使大学生的自尊心受挫,对这一思想教育产生抵触心理,最终与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发生偏离,教育者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理解他们急于求胜的心理,引导性的进行劝诫,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3.3鼓励性的语言艺术
鼓励性的语言艺术,是教育者在进行思政教育时,运用赞扬、鼓励式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每个人都不喜欢被批评,喜欢接受赞美与鼓励。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育者适当的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鼓励性语言的运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信心,从而达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个学习较为落后的学生的一句不经意的鼓励性的话语,可能会给这位学生的一生带来重要的影响。
3.4批评教育性的语言艺术
批评教育性的语言艺术,是在对学生所犯的错误的评价,运用批评教育性的语言,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引导其发现导致错误发生的根源,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避免同类错误的再次出现。但是在运用批评教育性语言时,教育者必须要事先要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尽量防止对学生产生误会,从而影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在进行批评教育时,教育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包容的心态进行批评教育,以真诚的语言、宽容的心情,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进行反省。并且在运用批评教育性语言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避免戳中学生的软肋,从而引起不必要的矛盾,比如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就不能用到“你家里是怎么教育你的”等等语言。
4汉语言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篇7
一、要善于表扬
老师应深入了解后进生内心深处犯错误的动机和目的,分析问题原因,对症下药。学生的生活条件、环境是复杂的,形成问题学生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为此,教师必须科学、准确、全面地分析,把握不健康心理的病结,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取得好的转化、矫治的效果,不要老是盯在其犯的错误上,要注意批评的应是学生错误的行为,而不是针对人,否则,一味的批评、指责、训斥,学生容易自我否定,自卑,甚至学会撒谎、出现逆反的敌对与反抗行为。作为老师应注意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去审视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学生的心理,思想中并不完全都是消极的因素,也有积极的因素,即闪光点。如果教师能透过消极因素的迷雾,善于捕捉发现差生的闪光点,点燃他们心灵中的星星之火,星火燎原之势势必形成,必将驱散消极因素的迷雾,现出金子般的耀眼光华。在工作中,我对这样的学生采取多表扬少批评,多赞许少指责的原则,对他们小小的进步点点的成功,我都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会发至内心地体会到进步的高兴和成功的喜悦,进而充满信心,扬起学习和生活的风帆。
二、要及时表扬
对后进生的积极行为,老师应及时的表扬奖励,以强化刺激,因为学生心目中,因果关系是紧密联系的。例如,我班有这样一个学生,入学时成绩较差,考试经常不及络,纪律也较差,常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老师曾多次对他批评教育,但收效甚微,任课老师也都对他不满意。有一次学校开运动会,他在参加校运会时,一人夺得全班男子团体总分的三分之二,并打破了两项校运会记录,为本班获得男子团体冠军立下了汗马功劳。抓住这件事,我在班里大力表扬他为班集体争光的事实,还称赞了他的这种集体主义精神。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个学生变了,迟到、早退少了,也没有再旷课。我趁热打铁,再次表扬了他,他说,老师这么看得起我,我不能再给老师添麻烦了。虽然认识还较浅,但毕竟他从自卑中找到了自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也有被人赏识的一面。从这个例子,我体会到,每个人都不会自甘落后,我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耐心、有爱心,善于及时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对学生的表扬要及时,不能时过境迁才表扬,否则,表扬会使学生莫名其妙,这样的表扬不会有好的印象,更谈不上教育的作用。
三、表扬要注意方式方法和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
篇8
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满足于主观与情感的需求,是感性的形象、跳跃、生动;数学学科是思维的体操,是抽象的、严谨的、理性的,这两者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数学与艺术的融合,在引导学生发现并发掘艺术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观念有重要的影响,它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去学习数学。数学与艺术的结合不仅仅是将数学知识、数学理念以及数学方法形象地展示出来,更是一种数学文化传播,使小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一、数学与艺术融合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现状
数学教育本质上就是数学文化的熏陶,《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了将“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到整体教材中”。由此可知,教学文化已经成了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艺术和数据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数学和艺术之间有着相似和共同之处。数学与艺术融合作为数学文化的一种体现,有必要运用到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
目前,国内的多套小学数学教科书中都编写有教学文化,一般在数学常识、数学史以及数学游戏中体现,而数学与艺术融合的部分很少。很多教材中数学与艺术融合的显性呈现都是比较单一的,仅仅是局限于建筑中的平移、转换得出美妙的图案。仅有少数的教材中融合了一些建筑、图案、五线谱、黄金比例等内容,导致数学文化呈现内容十分有限。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数学与艺术融合的途径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数学和艺术融合的教材很少,数学和艺术的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推进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从音乐、建筑、动画、美术等一些艺术角度,指导学生结合艺术的素材与数学相融合,来感悟艺术中暗含的各种各样的数学文化,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普及了很多艺术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数学与艺术的融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1)创建课堂情景
创建良好的课堂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将数学与艺术融合运用到创建课堂情景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中,金字塔的建筑过程就是艺术与数学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三角形的周长、面积等计数,教师可以将《埃及的金字塔》融入到“三角形”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知识,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2)数学知识拓展
进行数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可以作为课堂的拓展,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其他的学科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例如,在《三角形和圆》这一节课中,可以融入桥梁的下部结构施工过程中,钻孔桩的施工工艺里面,利用到圆的周长、体积、底面积的计算,教师在讲解“圆”课堂教学中融入了桥梁工程概论,进行课堂知识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加深了对“圆”的理解。
2. 课外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举办数学课外兴趣活动,小学数学在课外活动中经常运用到的是建立兴趣爱好小组,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金庸小说中包含着许多数学问题,在《射雕英雄传》中,提到了许多古代数学题目,如“九宫图”“立方招兵”“百子图”等各种各样的数学难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小说,统计出所包含的数学知识,由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3. 结合生活实际
(1)加强动手实践能力,在生活中感悟数学真理
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使学生被动接受,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做学习的主人。《藏在琴弦中的比》的艺术元素,其中的弦乐器包含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维。当毕达哥拉斯发现音调与弦长的变化时,首次将音乐引入数学。在生活中,父母要和学生看一些数学故事,陶冶学生的数学文化情操。
(2)加强观察能力,发现数学知识
数学是研究结构、数量以及空间的一门学科,但也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无处不在。在生活中,一些商场打折、促销等都充满着数学知识,像《三角钢琴的学问》,家长要带领学生一起观察钢琴中的奥秘,白键和黑键的数量,逐渐地引入数列的知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9
关键词:民族艺术;美术教育;审美取向
随着世界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充分带动本民族的艺术文化走向新的高度。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随之加强。不少人在吸收他国文化艺术形态过程中开始忽略民族艺术。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艺术无国界,求他但不能舍我。因为我们的民族艺术经历千年的洗礼,如同硕大的砾石经过风雨的磨砺呈现出美玉一般,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艺术宝藏。这都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并将其发扬光大。在国际舞台上,只有自己民族的东西才能博得喝彩,相反,他人的东西真正用在自己身上又有几分话语权呢?因此,本文拟从民族艺术的重要性,来谈谈如何借助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能力。
何为民族艺术?它是由民族共同体艺术家所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总体,每一个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艺术,每一种民族艺术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民族艺术具有该民族所具有的艺术构造方式及表现手段。
民族艺术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让人们充分了解本民族美的文化,并给予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工作者创作的养分,使得创作赋有民族特色和世界眼光。例如,“衣食住行”这个古人创造的词语,揭示了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而“衣”字又排在首位,对人们来说有着突出的意义。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服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的旗袍可谓一朵奇葩屹立在世界服装界,是什么成就了旗袍在今天服装界的地位呢?这主要还是源于其自身强烈的民族色彩和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它体现了一个民族对服装的诠释,具有着鲜明的东方色彩。而且,旗袍的设计也体现了艺术设计者们对民族艺术的关注,它选用的纹样、花式和制作工艺等等,无不体现民族特色。又如,苗族的蜡染,用蜡绘花于布而染,花纹分明。由于特殊的制作工艺,在蜡冷却后产生的自然龟裂纹,染色后形成一种特有的装饰效果。试问,用这样的民族布艺来搭配服装又怎能不令人耳目一新呢?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可进一步领会民族艺术美的内涵。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性化设计思想已成为21世纪的主导,但怎样从五花八门的设计中脱颖而出呢?这就需要设计元素的重新组构,寻找自己的特色,而民族艺术与民族精神的加入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我们可通过实例来进一步说明。
正如图(1)所示,中国联通的标志设计,选用了中国红与中国结为搭配元素。两个具有鲜明中国民族艺术特点的设计元素重新组构,充分凸显民族文化,给国人一种亲切感。在标志造型中,又有两个明显的“心”型,上下相连,体现着心与心的交流。
图(2)是靳埭强先生在八十年代为中国银行设计的标志。该标志采用外圆内方的“孔方兄”为构图元素。这一元素主要代表金钱滚滚的银行。而且,在图形中的“中”字赫然,简洁明了地传达标志的含义。从整体上看,标志选用了红色,并在设计中融合了“天圆地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设计思想。这些民族文化的加入,使得整个设计更有中庸之道,大气沉稳,并且多了一些人情味,少了一点铜板臭,创造出一种温馨和亲和的形象。①
由此可见,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设计者们对传统民族艺术元素的提炼也随之加大。设计出具有鲜明民族艺术内涵的现代作品,不但对现代设计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如此一来,在面对民族艺术时,人们如何正确评判它就直接决定了民族艺术价值的发挥。这种根据自身的评判标准来对事物个性特征、构造方式和表现手段等等作出评价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
每个民族大都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具有鲜明的群体特性。这直接影响了审美观念的发展。再加上世界的融合、文化的碰撞和艺术的交流等等,都带领着民族艺术迈向一个新的高度,也使得审美观念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简单的说,一件好事可以引起他人的注意,而一件坏事同样可以引起注意。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世界,一个民族的艺术往往会或隐或现的体现其民族特色与地方特点。这种民族特色优势,很容易引起外人的兴趣和关注,但它给别人呈现出的可以是有价值的、高品位的,也可以是浅薄的、粗俗的,甚至是伪民俗化的。
须特别指出的是,在当前中国的民族艺术领域中,有人为凸显民族性、地域性的行为,这表现出了浅薄和粗俗的一面。他们搜奇寻异,亏幽探秘,甚至对一些荒诞愚昧的东西大加展示,或牵强附会,任意夸饰,不顾应有的文化底蕴作表面文章。这样的民族艺术可能会引起其他民族或其他国家的注意,但这不过是满足人类的猎奇心理,而并非真正的美学欣赏。这样的民族艺术无疑是自己给自己的一耳光,又怎么禁得起时间的推敲,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消失在这大浪淘沙之中。
因此,虽然任何优秀的民族艺术都是具有独立的品格和丰富的审美内涵,但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才能正确评判它,才能为民族艺术披沙拣金,充分发挥其价值并发扬光大。
而要树立正确审美取向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借助美术教育是方法之一,即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能力。
在传统的民族艺术教学中,传授方式一般以“技”、“艺”两种方式,虽然它们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有着重要的部分,但形式仍偏陈旧。在这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老一辈的方法固然重要,但也要大胆尝试新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认知和领悟民族艺术的能力。
第一,构建民族艺术的教育理念。
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清楚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固有的教育教学理念,拓宽知识面,主动去探究和把握民族艺术深层次的东西,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他们对民族艺术的兴趣,努力做到理念先行,真正从思想上认识民族艺术。如此一来,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第二,开发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其内容的兴趣程度。如果是老一套的灌输模式,既枯燥又乏味,学生在学习当中会产生一种抵触排斥心理,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我们大家想看到的。这就要求我们美术工作者要紧随时代步伐,了解新东西、掌握新东西和运用新东西,通过自己的智慧把民族艺术的内容艺术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地理解和认知民族艺术的内涵。
此外,在笔者看来,教育是人与人的沟通。这就需要教师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考虑学生。当你自己是一名学生时,想怎样学习民族艺术。这种投其所好的学习方式会带来不错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加入民族电影鉴赏课,或者是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些民族工艺品并将其在校内外展览,展示他们对民族艺术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我成就感。我们的目的不是让他们做的有多么好,多么精美,而是为了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学习民族艺术。
中华千年的灿烂文化,为我们留下了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这对艺术工作者来说,既是一笔丰厚的物质财富,亦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历史给予了我们财富,我们就不能辜负它对我们的厚望,我们要将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就必须树立科学的审美取向,正确认知和理解民族艺术的内涵,方能充分发挥其价值,这也是美术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尤其是在这个世界文化交流碰撞的年代,美术教育对民族艺术的传播将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共同的努力。
注释:
①钱定平.《logo的文化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5
参考文献:
[1]宋生贵.当代民族艺术之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
[2]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1 .
[3]郭黎莅.关于民族艺术与美术教育的思考.河南郑州:河
南省美术馆,2008.
[4]童铧彬.民族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 浙江绍兴:浙江
绍兴贸易经济学校,2008.2
篇10
[论文关键词]艺术教育 艺术行为 艺术实践 艺术素质
一、艺术教育现状
艺术教育的内容一般分为:(1)艺术理论知识;(2)艺术专业技能;(3)艺术行为。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机构大概有师范类艺术院校、专业类艺术院校和综合类艺术大学等。不同的艺术教育机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有强调艺术理论知识的,有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还有理论和专业相结合的。有一种观点认为:针对艺术教育,完成教学工作无须过高的专业技术要求,重在教育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掌握,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艺术教育,而不应以掌握某种专业技能为目的。过分强调技能训练,最终可能会过分依赖技能手段而丧失艺术创作的真实感和纯粹性。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艺术教育如果没有技术含量作为保证,就不能称为艺术的教育。没有良好的技术水准,必然导致低水平的艺术创作。就算掌握再多的理论知识也只是纸上谈兵,不能实际运用。
二、艺术实践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艺术教育过程中更应该重视艺术实践的教育。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都必须通过“艺术行为”来体现。艺术教育的现状往往过分强调理论或是过分强调技能,从而将知识教育、技能培养与艺术对于个人的要求(个人艺术素质)分离开来,忽略了艺术行为对于从事艺术创作的人的价值。前文所述的两种观点,无论是重理论还是重技能,笔者认为都忽视了以下问题:首先,艺术教育应该是针对人的教育;其次,艺术教育应该是以艺术为前提的一种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即一种更加强调自我的、开放性的、非形式规定的教育。在理论和技能的前提保障下,我们更应该重视艺术实践的教育。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解决艺术对于个人所具有的意义及个人的艺术素质。美国的一位艺术教育家玛丽·埃里克森曾经谈到:“与其说艺术只是一件东西,还不如说艺术是一种活动。”艺术行为就是通过艺术的各种实践来实现的。艺术应该认为是一种活动的思想,一种变化的、充满活力的形式。所以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实践应该是最为重要的教育方面。
当然又会存在一种观点,艺术专业的学习和训练不就是艺术实践么?比如声乐练声、绘画练习素描、演员练习形体台词等等。但是这种“实践”其实是片面的。笔者所说的“艺术实践”,并不是指艺术院校的学生所进行的艺术技能学习与创作实践,而是指学生把自己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有一些动手参与的部分,更要有动脑思考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像普通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而是通过思考如何从生活中去挖掘自己身边鲜活的事物,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实践变为自己的艺术观点、思维方式,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段。所以光靠着学生闷在房间里苦练声乐、绘画、形体台词,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求学生把审美的思想,个人对于艺术的理解、思维方式、观察角度与自己的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相结合,明确技能和自我的关系、自我和艺术的关系、自我和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关系等等,从而达到提高审美修养、个人艺术素质的目的。因此,艺术实践不是一个简单的动手实践的过程,而是一个思想实践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三、艺术实践深入分析
为什么要提出艺术实践这个问题呢?笔者要从对艺术的基本认识来探讨。艺术实践不单纯的是一种机械的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或者对专业技能的反复熟练,而是必须进入到社会生活中,带着一种艺术的审美,对视觉、形式的思考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冲突等。现有的艺术教学方法一般是在原有“艺术精英”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听一些比较枯燥的艺术理论知识和美学概念,或者是教师传授的一些艺术创作经验。一些学生因此把自己当做一个局外人,完全没有进入到对艺术的兴趣和艺术本质思考的过程中。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学生或者艺术创作者,每个人都要有强大的艺术感受力。这种来自内心的对生活对自我情感的一种表达就要靠艺术实践来实现。艺术的本质是通过艺术的活动实现对现实的体验,通过某种情感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谋和。艺术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艺术体验方式和思维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关联。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意义就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的体验性特征要求我们的艺术行为,首先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目的。从事表演艺术的学生之所以从声台行表学起,不仅是为学习基本的表演技能,其目的还在于培养用听觉、视觉、触觉、感觉等多种方式对事物进行体验和传达的能力,建立艺术的行为意识。
笔者认为艺术教育应该从课堂走向生活,不能用大量苍白的知识和僵化的技巧掩盖生活的缺失。艺术教育应该使学生意识到个体生命存在的快乐,使他们意识到这种快乐并不遥远,而就在他们的身边,甚至是与生俱来的,学生由此将获得一双发现的眼睛。学生要动态地了解艺术的常识、美学的原理、专业技巧与自己参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挖掘自身的各种精神体验和创造力,通过各种方法和媒介加以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方法或者一种体验是绝对的。答案就是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得到确立,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对生活的艺术洞察力、艺术的思维方式和独立创作的能力。我们可以把它概括成为:从艺术教育到生活,再从生活到艺术教育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更加全面的艺术实践的过程。德国的艺术家博伊于斯曾经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成为视觉艺术世界中的一句经典之语,很多艺术家都曾经被这句话所鼓舞而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会独立思考、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会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文化源心的人才。在艺术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知美、感知艺术,特别需要通过艺术实践从各方面用多样化的形式创造和表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