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保护利用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建筑保护利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物建筑保护利用

篇1

第一,利用现代精密测绘仪器及技术进行对文物建筑的相关情况进行测量、收集、记录等,比如全站仪、GPS全球定位系统、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等技术,都可以在文物建筑的测绘中进行应用,尤其是利用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可以对文物建筑进行连续数据采集,在测绘过程中还可以运用点云编辑软件等相关的软件信息系统,对建筑的三维模型以及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同时还可以建立文物建筑的保护管理系统,对文物建筑的各种监察资源进行管理。第二,对文物建筑的现状变形进行监测。由于文物建筑大多经过了许多年的时间,各种自然灾害、气候状况等,都会对文物建筑造成一定的损坏。因此在勘察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文物建筑变形情况的监测,对破坏的情况进行判定,有助于后续保护方案的制定。对现状变形进行监测是文物建筑勘察测绘的重点内容,一般是利用监测部位的现状位置和理想位置之间的比较来得到变形的情况,变形监测是一种长期的过程,需要连续性地进行监测,来确定变形的规律,并且能够对建筑的变形趋势进行预测,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由于在实际的监测过程中要考虑到文物的安全性,因此会对变形监测的结果产生一定影响,现在的文物测绘一般是为了满足单次维修工程的需要,对于变形的长期监测基本没有涉及,所以在这部分内容中还应该加大力度。此外,在勘察测绘过程中,还有些其他方面的测量,比如要对文物建筑的梁架情况进行探测,可以采用针测设备对大木的性质和承载力进行检查,对建筑上的各种壁画的病虫害腐蚀情况进行分析等。

二、对文物建筑进行法式勘察

法式勘察是文物建筑勘察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那些能够反映建筑类文物的形式、材料、工艺、风格等方面进行勘察,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法式勘察也是确定文物建筑特征和设计规律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对文物进行保护和修缮工作。对于建筑类文物的保护工程而言,法式勘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文物建筑形制以及建筑的构件进行勘察,建筑形制和建筑构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展演变的过程都比较清晰,可以为文物建筑的分期、对文物建筑的特征进行分析提供一定的帮助。不同的文物建筑具有不同的特性,比如寺庙建筑,其特征具有比较典型的壁画、形状、构件形式,所以对于这类建筑大多是进行形制勘察。而建筑构件则主要是文物建筑的一些装饰题材、梁枋等。文物建筑的形制变化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建筑结构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的变迁过程,也反映出建筑物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以及历史史实。

三、对文物建筑的残损进行记录

法式勘察的过程中就对应着文物残损的记录,建筑的特点也影响了残损病害产生的形态和位置。因此,在文物建筑的勘察过程中,可以利用法式的角度来解释各种残损的现象,归纳各种残损的机制,有助于对文物进行相应的保护。残损记录是在对文物的残损情况进行考察之后,对文物的残损进行分类,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料来表示文物残损的信息,如残损的原因、程度、大小等。残损记录有助于为后续的保护方案设计提供资料。不同的文物建筑有不同的结构体系,决定了建筑有不同的残损规律,比如,有的汉式文物建筑,墙体只是维护作用,在材料选取方面一般选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建材,如黄土楼地面、边玛草墙等。对文物建筑的残损进行记录时,要加强对那些容易发生病害的结构的记录,比如基础及地垄、建筑物的墙体结构、建筑的木梁架、建筑的门窗、饰物、壁画等,对于比较常见的残损类型要有清楚的了解,同时要从文物建筑的材料、结构等方面进行残损的分析。进行残损记录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要加强残损量的统计。建筑类文物的保护修缮和一般的建筑工程是不一样的,文物建筑的保护与修缮量和残损量、修缮的方法都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加强残损量的统计十分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修缮的工程量,也对保护工程的设计和概预算、编制工程量清单产生很大影响。残损量的统计是在文物建筑的勘察现场进行的,因此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方案。由于不同建筑的残损类型也不同,比较复杂,因此应该根据残损的不同类型,参照各种建筑构件的残损点的界限,将残损的统计标准划分成一些小的版块,进行小范围的统计,然后进行整合。比如对于砌石墙体的残损统计,则可以将其分为裂缝、松动等常见类别,再进行相应的统计。同时残损的统计要根据建筑构件本身的建筑形态进行调整,结合勘察中初步选定的维修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统计工作,为后续的修缮保护提供依据。

四、初步制定保护方案

根据勘察的结果制定初步的文物保护方案,也是勘察设计中的一个内容,不同的文物具有不同的保护措施和技术,比如对于寺庙建筑,应该要保护其内部的壁画图案、形态结构、梁架等,根据勘察结果中显示的残损情况来确定是采用相应的技术进行仿真重建,还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维护修缮等。在进行保护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需要根据文物建筑的具体情况,如损毁是否严重,确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并且根据保护措施的制定,来确定文物建筑保护人员的数量以及专业,根据人员的需求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并且要根据保护方案的实际情况加大对文物建筑保护的各种物资和资金的投入,为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篇2

关键词:上海近代文物建筑;修缮方案编制;保护修缮;

中图分类号:G26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俗话说“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上海是近现代中国的“缩影”,具有深厚近代城市文化底蕴。上海不仅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发源地,也是中国近代工业、近代文化的发祥地。上海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兼容并蓄,海纳百川,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西交融的海派文化。今天还留存在上海的大约二千万平方米的近代建筑,就是上海的历史和文化的最好见证。

保护和利用好上海近代文物建筑,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历史变迁,这些文物建筑的结构和原有饰面日益残破,其载有的历史信息逐渐消逝。而每一幢文物建筑都有着不同的故事和独特的个性,合理的、有针对性的修缮方案对整个建筑的保护、修缮、合理利用起关键的指导作用。

一、上海近代文物建筑

上海近代建筑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有大量的各个国家不同风格的建筑,也有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以及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上海文物建筑依据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分别被国务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各区县人民政府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包括重要的机构旧址、名人旧居、宗教建筑、工业建筑、金融商贸建筑、文化教育娱乐建筑、医疗卫生体育建筑、典型风格建筑、住宅建筑等品类。

二、上海近代文物建筑修缮方案编制原则和要点

1、编制依据

文物建筑修缮方案编制必须基于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研读修缮设计方案、设计图纸、上海市文物局《行政许可决定书》、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物中心《保护要求告知单》、勘察报告、房屋质量检测报告、大楼原有设计资料、历史照片、历年来维修记录等资料,认真细致地考证原有文物建筑构造特色、施工工艺、施工用料等相关工作,有效保护原建筑历史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严格按规定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程和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文化部第26号);《优秀历史建筑修缮技术规程》;《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北京文件)》;《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等相关专业规程和技术标准。

2、保护原则

文物建筑修缮相关原则有:真实性原则;可识别性的原则;可逆性的原则;可读性的原则;最小干预原则;缜密性的原则;全面保护原则;最大限度保护建筑原存部位的原则;合理利用原则;坚持“四个保存”的原则;“不改变文物原状”;“修旧如旧”等原则。

修缮方案根据文物建筑的特点、部位,按设计方案和专家意见遵循相应修缮原则。

3、文物建筑的常见问题

文物建筑其具有时间跨度大,建筑水平参差不齐,形式复杂,类型多样等特点。常见问题有建筑的重点保护部位和保护项目的损坏;建筑使用功能改变、布局与结构的局部调整;建筑物发生变形、倾斜、沉降,影响使用安全;建筑构件损坏,导致结构承载能力不足;建筑内外装饰损坏,影响正常使用;建筑原有设备、设施的损坏或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外部环境因素影响,造成建筑不能正常使用等等。因此,文物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具有条件复杂、难度大的特点。

4、文物建筑的常见施工内容

文物建筑修缮施工重点是保护部位的保护和修缮施工,如:外立面修缮、室内保护部位修缮、屋面修缮、原有结构修缮或加固等。对于外滩建筑群等一些合理利用的文物建筑,要保护、恢复原有的建筑风貌和建筑特色,在使用功能上将空调、消防、监控、网络等现代化的设备、系统有机的融入到文物建筑中,从而实现建筑风貌与现代功能,保护修缮与合理利用的协调统一。相关常见施工内容如下:

外立面修缮部位。花岗石、大理石、水刷石、清水砖、泰山砖、斩假石、水泥拉毛、涂料、面砖、鹅卵石墙面;门窗、铁艺、落水管、砖雕、石雕、各种花式线条等修缮施工。

室内修缮部位。木饰面、花岗石、大理石、水磨石、马赛克、墙地砖、木地板、石膏线条、平顶花饰、油漆、贴金、沥粉、门窗、壁炉、五金、金属件等特点部位修缮施工。

屋面修缮部位。坡屋面(屋架、梁、檩条、椽子、屋面板、屋脊、凡水、天沟、瓦屋面、金属屋面、天窗、封火墙、女儿墙、烟囱、雨水管等修缮施工)、平屋面(结构层、隔气层、保温层、防水层、保护层、伸缩缝、沉降缝、分仓缝、女儿墙、烟囱、凡水、出水口等修缮施工)。

结构修缮和改造加固工程。静压锚杆桩、树根桩、基础钢砼加固、裂缝及损伤的修补、混凝土碳化修复、钢筋除锈、种植钢筋、墙体钢筋网片加固、柱梁加大截面钢砼加固、柱梁板碳纤维加固、柱梁板粘钢加固、楼板补缺、新开洞口等。

安装工程。给排水、强弱电、通风空调、消防、报警、网络等。

其它。脚手架搭设、室内装饰、市政配套、绿化景观等。

5、保护措施

根据上海市文物局《行政许可决定书》、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物中心《保护要求告知单》明确重点保护部位和保护内容,并针对保护部位现状进行分析,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外立面保护。外立面窗修缮时加强原有外墙饰面的保护。对重点保护的外立面门进行围护封闭。

室内保护。根据现场情况,对需要保护的墙面、花饰采取覆盖、封闭等措施进行保护。对有价值的五金件、灯具采用保护性拆除修缮,待施工后期恢复。

非保护、保留部位拆除中保护措施。拆除中如遇到疑似历史上的原始痕迹的部位,马上暂停此处拆除工作,并及时通知监理、设计和业主方,经确认后方可继续拆除;现场拆除过程中如有不清楚是否拆除之处,先行与设计和业主方沟通后方可进行拆除。

结构加固与保护。文物建筑加固需避开保护部位,加固方案必须考虑结构整体性能的提升。施工中加强建筑物的沉降观察。加固前,对局部破损结构采取临时支撑等措施,保证原有结构安全。加固工程应严格按通过评审的设计图纸施工。

6、重点保护部位修缮措施

重点保护部位修缮原则。坚持“四个保存”的原则,即保存原形制,保存原结构,保存原材料,保存原工艺手法,尽可能真实完整地保存文物建筑的历史原貌和建筑特色,原汁原味地保留文物本身的历史信息。

修缮施工前,应对结构、装饰、设备的损坏程度,进行全面、详细检查。必要时采用仪器、工具作探查、取样,定量、定性的检测。并形成反映建筑残损状况的图纸、照片、文字资料。

重点保护项目的修缮,应制定周密的专项修缮方案,包括施工方法、工艺技术措施和质量要求等。应加强隐蔽项目的查验,发现其结构、构造、材料质量与设计不符合,应保护现场。待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后,方可继续施工。

重点保护项目的材料、工艺和施工方法,应进行现场试样,待专家确认后方可大面积施工。

7、施工进度编制要点

文物建筑施工进度编制要符合文物建筑评审顺序和施工顺序,要为设计方案深化、修缮方案评审、小样制作评审、重点部位保护和修缮、材料定加工等工作留出时间,避免因赶工对文物建筑的修缮造成不利影响。

8、施工机械、施工工具选择要点

正确拟订修缮方案和选择施工机械,根据重点部位保护修缮方案选择配套的修缮工具,施工方法在技术上满足修缮施工质量要求。

9、现场平面布置要点

根据文物建筑的特点和保护区域,科学的布置现场,合理规划施工通道,避免在保护区域进行材料堆场和加工,楼板上严禁大量材料或垃圾集中堆放。

10、主要施工管理人员和劳动力选派要点

项目经理、主要施工管理人员选派具有上海市文物局颁发的施工上岗证,重点保护项目修缮施工选派具有同类项目修缮经验的技师和专业队伍负责施工。

11、施工质量要点

修缮施工应严格按主管部门批准的设计、修缮方案进行。如有变更,应及时告知主管部门,并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工程质量和技术措施完全符合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范和规程的要求。

12、施工安全要点

根据文物建筑的特点和施工内容,编制工程相关的应急预案,对外立面脚手、拆除工程等重大危险源,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三、修缮实例

1、和平饭店四方锥形铜皮屋顶修缮

笔者编制了由我公司承接的和平饭店外立面修缮及环境整治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修缮方案,并在专家评审会上进行了方案介绍。

1.1、和平饭店屋顶概况

和平饭店北楼,原名“沙逊大厦”,享有“远东第一楼”的美誉,曾二次被评为“世界最著名饭店”。1996年被评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平饭店绿色尖屋顶是外滩建筑中最醒目的,金字塔形铜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标志作用。

和平饭店北楼采用钢框架结构,尖顶为工字型钢屋架,斜屋面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承重构件材料为型钢、钢筋混凝土二种。塔楼方形锥顶用瓦楞紫铜皮饰面,长期以来已氧化成绿色,后期屋面又进行了仿铜锈色油漆。原有瓦楞紫铜皮厚度约1mm,瓦楞紫铜皮顺水搭接,并采用铜钉固定在实木洋松上,实木洋松通过连接件固定在钢筋混凝土斜屋面板上。屋面有部分瓦楞紫铜皮有脱落、起翘、变形、缺损,部分铜饰件缺损、变形,木基层腐烂、缺损等缺陷。

部分瓦楞紫铜皮整张脱落

1.2、铜板面油漆饰面处理

铜板表面采用脱漆剂对原有漆面进行脱漆。原有漆面为历次维修涂刷,漆面较厚,需多次脱漆处理。首先,涂刷第一遍脱漆剂,待油漆浮起后,以人工用铲刀对铜板表面起壳的漆面进行铲除。反复进行脱漆处理后,达到70%~80%原有油漆面清除。屋面铜板为瓦楞造型,对于凹面内残余油漆,使用角向磨光机及钢丝抛光皮进行打磨清除。脱漆完成后,用细砂皮对铜皮进行打磨,清除铜皮面锈渍,保证铜皮面平整。同时,使用清洁剂对铜皮面进行清洁。

完成以上工作后,对洁净的铜皮面进行封底漆涂刷。待封底漆涂刷完成后,以细砂皮对铜皮面打磨,平整。清理完成后,进行铜面氟碳面漆涂刷一遍。待完成头遍面漆完全固化后,再次进行细砂皮打磨平整。后进行氟碳面漆第二遍涂刷。待面漆涂刷完全完成后,对面漆表面,涂刷亚光油,达到对漆面进行保护的目的,使其不褪色、不变色。

1.3、屋面瓦楞铜板整形、修缮、缺损部分恢复

对于屋面原有瓦楞铜板起翘、变形部分,我方采用整形,归位,加钉固定的方法加以处理。现场施工人员对屋面部分瓦楞铜板,拆卸后按原样进行整形复原,对缺损木基层部分进行修补。而后,将整形完成后的屋面铜板进行归位,用按原样加工的铜钉进行固定。对铜屋顶整体,木基层缺损部分进行修补,铜皮面进行加钉铜钉加固。接缝处以银焊进行焊缝,完成后打磨平整。

对于铜屋面部分铜板损坏无法修复及铜板缺失,我们采取按原样更换的修缮方法。对损坏及缺失部分铜板进行现场放样,根据现场的实际尺寸及规格由专业厂家进行冲压、折边,加工成型,然后运至现场,我们再进行安装施工。

1.4、原有浇铸铜饰件缺损,变形修缮

锥形铜屋面部分原有浇铸铜饰件缺失,我方按原形进行翻砂制模,浇铸成型后在现场按原样进行复原。部分铜饰件基层出现铁涨,混凝土风化缺损;致使铜饰件变形、脱落。对于以上情况,我方对混凝土损坏部分进行清除,将铜饰件整形归位后,对基层进行扎钢筋,混凝土浇捣。完成后,对表面进行环氧树脂封闭。防止再次发生风化现象。

1.5、类似项目的应用

小桃园清真寺四个半球形屋顶修缮也采用氟碳漆,借鉴了和平饭店的修缮经验。

2、上海银行营业部修缮工程

2.1、工程概况

“联合大楼”位于四川中路261号,原名四行储蓄大楼由盐业、金城、中南、大家银行联合设立的四行储蓄会投资建造。该大楼为地下1层、地上8层(局部塔楼9 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大楼占地607m2,总建筑面积约为5854m2。由匈牙利籍著名建筑师由邬达克设计,1928年建造完成。1994年大楼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单,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楼外观为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外立面采用三段式处理,底层、二层和半地下室上部合为一体构成基座,设贯通的汉白玉壁柱;三至六层主体部分饰深褐色泰山砖,与基座构成明度对比;六层作挑檐,水平檐线与下部的腰线构成统一;七、八两层及塔楼与基座上下呼应。

2.2、外立面修缮

外立面重点保护修缮主要包括外墙汉白玉、泰山砖、水刷石、门窗、金属件等特色装饰部位。

大楼东、南立面保持相对完好,西立面则破损状况略严重。整体上大理石、柱式、花饰等有比较明显的风化、局部开裂、缺损等现象,墙面有开裂、剥落、锈污等现象。修缮时先拆除后来附加的多余物,对外立面涂刷了涂料的部分,清洗剥离到最初的层次,并按该层复原。对外墙吸附性污染采用高压水枪清洗,局部污染严重的采用化学清洗剂,去除锈斑和油迹。汉白玉大理石修缮,局部风化缺损部分、细裂缝部分维持现状,仅作材料加强处理。水刷石修缮,起壳面积在0.5以下时,采用注入法环氧树脂修理,对大于0.5,特别是有裂缝的水刷石墙面局部凿除重做。先预设与原墙面相近的配比、颜色、粒径制作小样,待小样确认后,修补部分新的水刷石根据试验得出配合比进行修复,严格把握冲洗时间,控制新老墙面差异。泰山砖修缮,缺损程度不大,可以进行修复,局部损坏严重时,采用挖补镶贴修缮,对色泽、纹路保持原样。重点保护的门窗、金属件以清洗修理为主,对无法修复的,按原有风格重新加工安装。

2.3、室内修缮

室内重点保护修缮部位主要包括两个门厅、底层大厅、101和201房间、金库、七层会议室的空间格局及装修、楼梯间及其他原有特色装饰等为内部重点保护部位。

底层门厅、大厅墙柱面石材、铜门、铜花式、马赛克地坪、穹形天花为原物,保存较好,局部有污渍。对所有石材墙、柱面、地坪采用物理方法清洗大理石去除污垢,用大理石专用胶和石粉进行嵌缝、修补,最后进行打磨抛光,使大理石饰面变得石纹清晰、光亮。历史原物天花、梁的花饰线脚修复,原涂料出白,重刷白色乳胶漆,原线条金箔修补。铜门、铜花式保存较好采用清水清洁保持原状。

楼梯间地面踏步马赛克、墙裙釉面砖、扶手为原物。清洗、整修马赛克地面、墙裙釉面砖,对破损缺失处根据现状复制补缺。扶手及金属栏杆以清洗修理为主。

101和201室房间天花、墙裙基本保存完好,地坪有所变动,壁炉架有保护价值。七层会议室墙裙、壁柱为原物。八层会议室平顶线条为原物。吊顶按历史原物花饰及线脚修缮翻新,局部贴金箔。木护壁、木门套、门扇拆白,表面开放漆,恢复原有柚木本色。木地板按原始资料复原。石材壁炉清洗、清洁。

文物建筑的机电更新中,要做到设备、管线对保护区域产生最小的负面影响。为了妥善解决底层门厅和大厅墙面、地坪的保护与新增设备的矛盾,我们将空调出风口安装在原有大厅柜台中,并根据底层空调出风口的位置,利用地下室合理布置相应管线,原有大厅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四、结束语

上海近代文物建筑是上海历史文脉的积淀,做好文物建筑保护和修缮意义重大。文物建筑应得到科学地保护及一丝不苟的修缮,需要各专业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让我们带着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同共参与到文物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使我们的文物建筑延年益寿、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通知》200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文化部第26号)2003年

篇3

【关键词】文物建筑;外墙;修缮

一、项目实施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各类建设活动迭起,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飞速推进。文物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载体越来越被广泛的发掘。1930年产生了中国关于古建筑保护最初的法律《古物保存法》。1980年专门了《关于加强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并批转了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古建筑和文物古迹保护管理的报告》。我国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正在逐步开展。

某高校体育馆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长35米,宽21.3米,高15.1米,建筑面积2748平方米,建筑层数两层,上层为球类馆,下层是健身房。屋顶采用三绞拱钢架与钢筋混凝土,大跨度空间和别具一格的山墙、屋顶造型、孔雀蓝琉璃瓦屋顶随三绞拱的弧线轮廓而转折,形成轮舵式的山墙和三重檐歇山顶,四隅设亭。二层内有看台,外有观景台,利用密檐高差采光通风。整个体育馆融使用功能、建筑艺术和当时先进的建筑技术为一体,堪称我国20世纪30年代体育馆建筑经典佳作。

体育馆自建设至今已逾七十年。建筑物已至高寿。由于该建筑当时的设计、施工水平很高,建筑的基础、结构依然十分稳健。主要问题在于:屋面瓦破损严重,普遍性渗漏;内外墙粉刷层酥碱、残损,局部窗鼓、脱落,局部机械性外伤;混凝土及砂浆自然老化,收缩裂缝普遍;墙体受雨水和地下水浸害盐化严重;楼地面部分老化或使用不当引起的开裂、破损;木门窗自然碳化、受潮糟朽、开裂或变形;铁构件腐蚀生锈、机械性受伤变形;长期使用过程中对建筑物的不当干扰和功能性增删;历次修缮中的不科学干预和损害;建筑物供排水系统局部滩痪,供配电、供水系统老旧等等。外墙粉刷层酥碱、残损;混凝土及砂浆自然老化,收缩裂缝普遍;墙体受雨水和地下水浸害盐化严重。基于文物本身的特殊重要性和其面临的生存危机,抢救和保护工程不容懈怠。

二、外墙保护方式

修缮前场馆外墙体因长期受自然环境影响,出现粉刷层酥碱、空鼓;灰尘、大气污染物腐朽锈斑;局部砌体已经开裂;外墙憎水功能衰减。

实施墙体清洗分有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相结合的几类方法,在不损伤历史建筑原有风貌的这一前提之下,选用了高压水枪清洗此物理方法来清除原有外墙涂装的乳胶漆、真石漆等当代漆料和日积月累下来的灰尘及大气污染物的腐朽锈斑。施工中采用高压水枪先进行清洗,而不是采用锐器凿铲方式,几乎没有引起墙体的修缮性伤害。

清洗后,针对现已发黑起霉、酥碱、鼓涨、裂缝等墙体,根据其损坏程度,采取择砌、剔凿挖补等方法进行加固处理局部鼓涨部位。先将其剔除干净,掸净杂物,后用改性环氧树脂结构胶填补,后用水泥砂浆抹面,批平。对于墙体裂缝部位,实际施工当中沿着裂缝走向两边切割,凿除裂缝部位,清理碎杂物,后用改性环氧树脂填补凿除部位,后用水泥砂浆抹面批平。为了取得较好的修复感官和功能效果,反复进行了不同材料和工艺的小样实验,最后选择高分子聚合物混合砂浆,突出砂面粗糙质感,最后用无色透明氟碳漆罩面防水憎水处理,前后用九道工序,既还原了墙面历史时代,又彻底修复墙体病害,增强了今后墙体表面的防水憎水功能。

三、工程小结

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了体育馆的历史信息和艺术、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能保则保,最小干预;文物建筑的最大价值在于传递历史信息。尽管在修缮中我们难以避免对建筑的干预,但要尽最大努力去保存其真实的历史信息;

(二)谨慎处理文物建筑的修复后可能造成的“失真”问题,工艺方法、表面质感、色彩力求与原物一致;

(三)不得不“干预”的部分尽最大努力减少其影响;历史建筑不仅仅是供人们观赏的收藏品,其本身是为人类提供使用价值的。同时,随着当代科技的进步和需求水平的提高,老式的场馆设施已经无法满足今天现代化的需要。因此提升功能也是合符时代要求的。

但是,任何增加的设施,都不可避免会对历史建筑产生“干扰”。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要遵循文物保护的基本法则来展开,把影响减小到最低

(四)注重真实历史信息的“辨识”;妥然处理历史建筑审美价值趋向,再现民国时期建筑物的历史风貌。

(五)现代材料和技术运用于文物保护取得较好效果。对实施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分析不同工艺产生的结果,从而决定不能实施的方案,选择最优方案。

参考文献:

[1]胡明星、董卫,《基于Gls的古村落保护管理信息系统》,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

篇4

【关键词】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策略

文物古建筑是我国建筑文化和精神的承载体,其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是我国建筑文化最为直观的反映形式。纵观世界建筑发展史,我国古建筑可谓别具特色、独树一帜,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所以确保我国古建筑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人为或者自然因素所造成的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工作迫在眉睫。

1、文物古建筑保护的内容

1.1 保护“本体”

文物古建筑本体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其是保护的重点内容。而就文物古建筑本体保护的具体内容而言,其主要包括文物古建筑的平面布局、立体造型以及风格和艺术特征等等。通常而言,历代朝代均有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其不仅是建筑制度的反映,也是区域和民族信仰与地区特点等的反映,所以保护文物古建筑本体的原状是保护的重点。针对当前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原则而言,其只需要遵循不改变原则来对这些建筑进行保养、修缮和迁移,确保文物古建筑的“原状”。另外,当前的文物古建筑已经历经时间的变迁而与现代文物建筑有较大的差距,并且大多数的保护修缮工作已经对古建筑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也极大的影响了其艺术和技术价值,所以必须要恢复建筑本体的原状,再现繁荣历史的精华。

1.2 保存古建筑物的材料和结构

在保护文物古建筑的时候,针对不同结构形式的古建筑需要选取对应的建筑材料。相应的古建筑形式和风格需要采取对应的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形式。通常而言,材料、结构和艺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紧密的联系。文物古建筑的材料主要有木、石、砖、瓦和灰等五种材料形式,其中的木石为天然建筑材料,砖、瓦等建筑材料则需要经历加工环节才可以得到,而灰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材料形式。木料缺乏是当前古建筑修缮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大体积的干木料材料更是严重缺乏,但是湿木材却无法确保古建筑修缮的质量。

另外,文物古建筑的结构形式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具体反映。木结构作为古建筑中运用的主要结构形式,其物理和力学性质直接关乎建筑整体的安全性,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古代工匠的工艺和技术水平。随着当前社会发展速率的加快,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日益增多,同时先进的建筑科学技术也日益增多,这直接决定了建筑类型,而一旦在修缮的过程中改变了原有古建筑物的结构形式,那么就会降低古建筑物的科研价值。

1.3 保留原有建筑工艺

为了更好地保存文物古建筑的完整性,除了在建筑材料、结构与行制等方面进行保存外,还要切实确保传统建筑工艺与技术的质量。通常而言,确保原建筑的材料、技术和工艺等是文物古建筑修缮的重要原则,其是确保文物古建筑修缮质量的重要原则。如果传统修缮技术无法解决当前的修缮问题时,可以借助当前的保护和修缮技术来加固文物古建筑,所以新建筑材料和工艺均需要经历前期试验,以确保保护修缮措施的正确性。另外,借助现代科技数的应用可以解决传统技术所无法解决的古建筑保护修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其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技术手段的一种创新,具有传统技术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可以代替传统技术,而应该各有侧重、各展所长,充分利用二者的优势来提升文物建筑保护的质量。

2、文物古建筑修缮原则

2.1 坚持原样性

“修旧如旧,延年益寿”是当前所有文物建筑物必须要坚持的一个重要修缮原则,同时也是古建筑保护修复的根本宗旨以及一切保护修缮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大凡是文物古建筑均饱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所以只需要通过观察即可了解这些建筑精髓,所以古建筑物的修缮工作就必须要确保其原有的历史文物和信息,使其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而不应达到“返老还童”的效果,从而不可大片重建或者拆迁。文物建筑作为重要的不可再生建筑资源,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代表着当前社会生产和风俗习惯的发展状况,一旦出现破坏就会产生无法挽回。因此,文物古建筑的修缮工作要本着坚持原样性的原则,切实按照建筑原有的构造特点以及损害情况来进行全面修缮。另外,古建筑是我国灿烂建筑文化的真实反映,所以我们必须要尽力去维护和保证它的真实性,确保其原状。

2.2 保持文化性、思想性

文物古建筑非常重视格局的布设,尤其是体现着风水学思想。风水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是对建筑经验和地理环境认识的总结和概括,同时也包含着易学的哲学理念和观念,其在我国建筑中处处存在,故其可以在古建筑构造中来加以运用。但是,当前的修缮技术却逐渐淡化了风水思想,甚至被成为迷信而遭到摒弃。在了解风水学的基础上,必须要确保其文化性和思想性,切不可全盘否定修缮过程中运用那些前人的建筑思想和理念,否则无法达到原样修缮的效果。因此,在古建筑修缮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更好运用前人的风水等思想和观念,尊重古人修缮的原则,以实现原样修复的效果。

2.3 尊重民族性、地域性

无论是古建筑、还是现代建筑,他们均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所以文物古建筑的修缮必须要注重尊重当地的民族区域特色和手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汉族本身就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所以我国建筑的地域性特别强。因此,在文物古建筑修缮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充分了解和学习当地建筑的地方和地域特色,以提高文物古建筑修缮的质量。

总之,文物古建筑作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建筑艺术和文化的直接承载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建筑饱经岁月的侵袭而逐渐出现破坏,部分甚至出现了毁灭性的破坏。因此,为了可以使我们的子孙后代可以切实体验我国古建筑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就必须做好其保护修缮工作,以确保文物古建筑永放璀璨文化光芒。

参考文献:

[1]祁伟成.中国古代建筑的修缮原则及技术传承[J].建筑,2011,15(11):27-28.

[2]姜丛梅.结合古建筑修缮工程实例浅谈古建筑保护修缮方法[J].江苏建筑,2015,23(3):57-61.

篇5

关键词:古建筑;修缮;研究

项氏宗祠,位于北仑区柴桥街道后所村城南项家,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项氏宗祠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堂号惇叙堂,坐北朝南,总占地490平方米,保留正厅建筑面积198.5平方米。2009年6月25日被北仑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仑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因年久失修、后期改动较大等原因,维修工作存在很大问题和不确定性。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性,最大限度地体现其文物建筑的价值,主要作了以下方面的研究:

1?建筑形制

项氏宗祠,现保留正厅,其余建筑为后期建设。正厅面阔五间,为歇山顶一层平屋。明间和次间内侧梁架为抬梁式,四柱七檩;次间外侧和梢间内侧梁架为穿斗式,七柱七檩;梢间为四柱披屋,由梢间内侧前、后金柱分别向外侧各设一双步梁,内侧前、后檐柱分别向外侧各设一弯梁,四角飞檐起翘,构造较为独特。

2?价值评估

2.1?历史、人文价值

后所村为“千户所军”安营扎寨之地,最早称为后所城。明洪武年间,倭寇剽掠东南沿海,朱元璋命大将汤和濒海筑城,以防备倭寇。清顺治十八年(1661),后所城迁移到睡龙宫山南麓平地(今后所村所在地)。后所村姓氏众多,包括项氏在内的多数人家均为“千户所军”后裔。项氏始祖项信禄,明洪武年间(1368~1398)从温州平阳迁入。现保存有清康熙己卯年(1699)的“锡畴令范”木匾一块。项氏宗祠对于研究当地项氏家族发源及地方宗族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2.2?艺术、科学价值

项氏宗祠总体格局完整,结构布局合理,保留相对完整,地方特色浓郁,此歇山顶结构做法在整个宁波地区保留的宗祠类传统建筑中属于唯一孤例。对于研究宁波乃至浙东地区的传统宗祠建筑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实例,是重要的历史遗存。

3?现状主要问题及残损情况

项氏宗祠,由于长年来受风雨侵蚀,年久失修,以及后期使用者的改建,房屋的部分结构或构件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缺、腐朽等现象。经勘察,主要有以下问题:

3.1?正厅

现状主要残损情况:

(1)地面:室内地面现后浇水泥地。

(2)墙体:现墙体大部分为后期改动,后开门窗洞,后做门窗。

(3)装修:现门窗全部为后做。

(4)柱梁结构:主体梁架结构清晰,缺失面板和部分枋,靠墙柱子部分腐烂严重。

(5)屋面:屋面瓦垄不齐,瓦件碎裂约30%,出檐椽子腐烂严重,椽子腐烂约40%,封檐板残损严重。

3.2?天井

前后天井及两侧过道地面,现为后浇水泥地,标高抬高。

前天井东西两侧后搭工棚。

西边后搭建砖房。

东北角后搭厕所。

3.3?排水

现排水系统杂物堆积,排水不通畅。

3.4?消防

现建筑内没有消防设施,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3.5?配电

现建筑内电线老化,电线布置零乱,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4?修缮指导思想与原则

4.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遵守最大程度保护文物建筑的真实性、最低限度干预的原则,依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充分研究项氏宗祠的历史,深入分析其建筑特色,进行全面的现场勘察和调研,充分体现原古建筑的建筑特色和风貌特征,更好地反映其历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消除各种隐患,对后期改动构件的修复等必须是在对现场留存痕迹进行考证、对比,并加以论证的基础上加以实施。维修时尽量使用原构件,以延续真实的历史信息。新加材质应采用原材质,同规格,同尺寸。

4.2?针对建筑的现状和残损情况,根据《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本工程的性质为修缮工程,属于文物保护工程三级。

5?修缮主要内容及措施

5.1?地面工程

建筑室内凿除地面现后浇水泥地,采用老石板铺装,老阶沿石四周围合。

5.2?构架工程

柱梁结构,经过初步判断靠墙体部分柱子和梁架腐烂霉变,但具体数量还需等揭瓦后再作仔细勘察,特别是对梁与柱、檩条和柱的连接处要进行全面勘察,腐烂严重的木柱、檩条、梁架等要按规定调换或墩接。根据残留痕迹,缺失的面板和枋要复原。

一般采用通用做法:

(1)大木作。大木构架各部分选材标准必须符合《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70-96)表4.0.3和《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5-2003)的相关规定。a、所用木材含水率应低于18%,并按规范要求对构件进行防火、防虫、防腐处理。b、柱子等需更换、墩接、修补的,均应采用同原料优质木材;当柱根槽朽严重,自柱地面向上未超过1/4时,采用墩接方法,一般采用半榫墩接和抄手榫墩接;凡朽烂超过1/4的必须更换。c、构件榫卯等应符合《营造法原》及其他相关标准要求,做法调整应与设计方协商。

(2)小木作。有关要求同上,施工中应注意遵循老保留构件尺寸及工艺特点。

(3)需复原及改造之处,分别参照原有榫卯结构及构造形式予以恢复;尽量多利用老构件,局部残损可采用嵌补等方法;新做构件应严格参照原老构件进行复制,保持建筑原有风格特征。

5.3?装修工程

门窗现全部为后做,应根据残留痕迹和同时期老门窗做法,进行复原制作。根据判断两梢间前后设格扇推窗,其余没有窗户。新作门窗所用木材含水率应低于12%,以免日久变形走样。

篇6

关键词:护国战争纪念馆;文物;防雷工程设计

引言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护国战争纪念馆,位于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永宁街道五顶山社区(原棉花坡镇五顶山社区)陶家大院,大院始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到今160年,为大院总占地面积8655平方米。护国战争纪念馆虽几经沧桑,至今仍然保存较完整。该建筑物呈四合院布局,有三朝门、三重堂、四事院、八天井、大小住房并杂屋38间,展示了川南民居建筑的传统文化。

1 防雷措施原则

护国战争纪念馆内均为砖木结构古建筑,通过对护国战争纪念馆进行了防雷现状调查及防雷保护设计现场勘查,我们了解到,该建筑年代均较久远,高度大约为12米左右(到顶端最高处),建筑的房顶是典型的瓦房顶,无任何防雷设施。根据《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关于雷电防护分级的规范要求,本次防雷工程的防护级别可做如下划分三类建筑物,应设直击雷防护措施及采取防闪电侵入措施。根据《文物建筑物防雷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试行)》要求,文物建筑物防雷需采取直击雷防护措施,当文物建筑具有低压电气线路和电子系统时,应加装防LEMP措施,同时防雷装置应具备人身安全防范措施。

2 建筑物防雷设计方案

从整体上看,护国战争纪念馆的防雷问题主要存在下述几个因素:

建筑构造:护国战争纪念馆属于清咸丰年间建筑,年代久远。其建筑结构为砖瓦木质结构建筑,屋脊由小青瓦堆砌而成,无任何防雷接闪措施。

所处位置:护国战争纪念馆位于山丘上一块较大平地,两侧是多层建筑物,前后空旷,故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空旷环境,导致雷击概率增加、雷击强度增大。

接地不理想:由于建筑年代都较为久远,当时的人们对科学防雷的认识还不是很完善,因此护国战争纪念馆的相应建筑没有采取接地处理措施。

综上所述,需对护国战争纪念馆进行有效的防雷保护措施。

2.1 直击雷防护

2.1.1 防护方案说明

古建筑防雷,与一般意义上的防雷有所不同。针对护国战争纪念馆来说,建筑是采用砖木结构,同时覆盖小青瓦,呈四合院布局。整体而言这一类建筑的雷击防护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对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按照目前的防雷技术规范要求,其防雷措施十分严格。其防直击雷的措施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避雷网(带)应按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易受雷击的部位布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20m×20m或24m×16m的网格。所有避雷针应与避雷带相互连接,同时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25m。当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但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25m。同时,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欧姆。

根据实际情况,接闪器选择直接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带结合避雷针的方式,避雷带的主材可采用Φ10圆钢作为主材,避雷带主要安装在建筑的屋脊等易受雷击的部位,避雷针则主要安装于屋脊两端建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以保证其对屋檐及檐角的有效保护范围。

2.1.2 防护方案

本方案考虑在建筑物屋顶的屋脊主梁上设置一条避雷带,避雷带采用Φ10圆钢作为主材。具体实施方案即每隔1.0米在屋脊设置一个支撑杆,避雷支撑杆根据现场的情况结合古建筑防雷整体的美观与协调要求,采用定制专用避雷带支撑卡。避雷支撑卡整体呈现“丫”形,将“丫”形的底端固定于屋顶上,另一端设置成U形,从而形成一个与屋脊相匹配的固定装置。然后用同材质的圆钢从每个支撑杆的“U”形槽口中穿过,避雷带之间通过焊接方式连通。与此同时,用有效高度为1.2m,特制的避雷针,将之安装于屋脊的两端(可根据现场确定避雷针的固定方式,即墙体抱锢或直接固定于屋脊上),并将避雷带以焊接方式保证其与避雷针有效连通。(备注:避雷带的具体制作安装工艺也可根据现场最后确定)

在上述雷击接闪器的安装完毕后,对所有的焊点做防腐防锈处理。

然后分别用35mm2的BVR双色线作为接地引下线,从避雷带末端的接地端子处引出,沿房边引下,分别连接至地面部分的人工辅助接地体的引出线上。与此同时,该地网的引出线还应按规范要求,宜与附近的埋地金属管道(包括水管)等有效连通,以增加泄流通道,提高雷击防护能力。接地引下线需做穿管处理,在固定后应刷和外墙相仿颜色做旧处理。

根据对护国战争纪念馆附近的现场勘测,结合直击雷防护的要求,需要在纪念馆后面两侧各做一人工辅助地网,再在俩小院天井内各做一人工辅助地网,地网的实施方案附后。

2.1.3 接地系统的处理

存在问题:无接地装置。

规范依据:依据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第5.2.6条规范:接地装置应优先利用建筑物的自然接地体,当自然接地体的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应增加人工接地体。

施工规范依据如下: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第5.2.7条的规范要求:当设置人工接地体时,人工接地体宜在建筑物四周散水坡外大于1m处埋设成环形接地体,并可作为总等电位连接带使用;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第6.2条的规范要求:人工接地体在土壤中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5m,宜埋设在冻土层以下。水平接地体应挖沟埋设,钢质垂直接地体宜直接打入地沟内,其间距不宜小于其长度的2倍并均匀布置,铜质和石墨材料接地体宜挖坑埋设;接地装置宜采用热镀锌钢质材料。钢质接地装置宜采用焊接连接,其搭接长度应符合以下规定:扁钢与扁钢搭接为扁钢宽度的2倍,不少于三面施焊;扁钢与钢管、角钢互相焊接时,除应在接触部位两侧施焊外,还应增加圆钢搭接件;焊接部分应做防腐处理;接地装置连接应可靠,连接处不应松动、脱焊、接触不良。

2.1.4 施工方案

地网的形状可依据施工现场所处的位置确定,大致可为“环”形、“一”字形。先开挖接地沟槽,地沟长度约为20米。由于是在风景区施工,考虑到建筑物四周地理限制,接地网可施工区域面积有限,因此本方案设计考虑专用的高性能铜包钢专用接地棒作为垂直接地体。该专用接地棒在接沟槽内每隔3米进行安装,并在沟槽内浇注降阻剂10袋,垂直接地极之间用4mm×40mm的热镀锌扁钢焊接。然后用热镀锌扁钢作为地网引出线。以上工程完工后,将所有焊接点做防锈处理,再向地网沟槽内回填充实土壤对地面恢复处理,完成地网的建设工程,使其达到≤30Ω的规范要求。

(备注:护国战争纪念馆区域共需建设4处接地地网,分别纪念馆后面两侧各做一人工辅助地网,再在俩小院天井内各做一人工辅助地网。由于地网施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接地沟的长度以及材料用量可根据施工实际适当进行增减或调整,以最终达到接地电阻要求为准)

2.2 感应雷防护――交流电源防雷方案

2.2.1 供电线路的浪涌保护

存在问题:主要电源线路及重点设备供电电源的多级防雷。

规范要求:由于整个供用电系统的雷电防护等级属于B级,依据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第5.4.1条的规范要求:在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或直击雷防护区(LPZ0B)与第一防护区(LPZ1)交界处应安装通过Ⅰ级分类试验的浪涌保护器或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作为第一级保护;第一防护区之后的各分区(含LPZ1区)交界处应安装限压型浪涌保护器。

整改依据:同样依据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第5.4.1条5.4.2条的规范要求:电源线路多级SPD防护,主要目的是达到分级泄流,避免单级防护随时过大的雷击电流而出现损坏概率高和产生高残压。通过合理的多级泄流能量配合,保证SPD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设备电源端口的残压低于设备端口耐雷电冲击电压,确保设备安全。同时,浪涌保护器安装的数量,应根据被保护设备的抗扰度和雷电防护分级确定。

整改措施:由于整个系统处于雷暴高雷区,为了确保防雷效果,同时依据的规范要求,护国战争纪念馆的电源线路需采用安装电源浪涌保护器的措施,以避免因为电源线路带来的雷电侵害。

根据护国战争纪念馆的供电方式,可以在整个纪念馆的总配电箱处安装一个三相电源避雷器,型号为BSPB380-60P作为机房电源供电的第一级保护。该型号的电源避雷器为箱式设计,性能可靠、外形美观、安装方便。该级防雷器不仅能有效消除高强度雷电流对电源系统及设备的冲击,同时对因电压波动过大造成的供电线路中存在的浪涌过电压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2.2 电气设备、SPD接地网整改

存在问题:无接地装置或接地阻值不符合要求。

规范依据:依据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第5.1.2条的规范要求:需要保护的电子信息系统必须采取等电位连接与接地装置。第5.2.6条规范:接地装置应优先利用建筑物的自然接地体,当自然接地体的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应增加人工接地体。

问题分析与整改措施说明:不同用途的接地系统,共用一个总的接地系统时,接地电阻应满足其中最小值的要求。对功能性接地,为保障其正常稳定工作,一般由电子信息系统设备决定,常见要求R≤2.0Ω、1.0Ω。对于保护性接地,按其重要性和安全性决定。防雷接地R≤30、10、4Ω;防电击接地R≤4Ω;防静电接地R≤100Ω;防电蚀接地R≤10Ω。对于配电系统,如电力线路、设备的接地电阻由地电位和入地电流计算决定。根据规范要求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由于被保护的供配电系统主要是一些照明、生活等用电设备的供电,并没有集中的电子信息系统设备,因此,对于其电气保护与感应雷防护接地而言,其接地电阻应按规范确定为R≤4Ω,本方案也以其为要求进行相应的电气保护与感应雷防护接地系统的设计。

接地网可依据施工现场所处的位置确定,大致可为“环”形、“一”字形。先开挖接地沟槽,地沟长度约为40米,沟槽内每隔3米安装一个铜包钢专用接地棒作垂直接地,并在沟槽内浇注降阻剂20袋,垂直接地极之间用4mm×40mm的热镀锌扁钢焊接。然后用热镀锌扁钢作为地网引出线。以上工程完工后,将所有焊接点做防锈处理,再向地网沟槽内回填充实土壤并对地面恢复处理,完成地网的建设工程,使其达到≤4Ω的规范要求。

(备注:由于地网施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接地沟的长度以及材料用量可根据施工实际适当进行增减或调整,以最终达到接地电阻要求为准)

3 维护

每年雷雨季节前应对接地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主要检查连接处是否紧固、接触是否良好、接地引下线有无锈蚀、接地体附近地面有无异常,接地电阻工作是否正常。必要时应挖开地面抽查地下隐蔽部分锈蚀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4 结束语

文章对四川省泸州护国战争纪念馆的实际出发,依据现代防雷技术,详细阐述了护国战争纪念馆防雷工程设计依据,防雷设计的内容,对文物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随着社会现代的发展,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和规划的不断更新,使得文物建筑物内遭受雷击的概率不断增加、雷击方式不断变化,应用现代防雷技术,结合文物建筑特点,做出详实可行的防雷设计,以便更好的保护文物建筑,为保护古代文化的延续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2]05D501.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图集[S].

[3]86D563.接地装置安装[S].

[4]GB50165-92.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S].

篇7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与维修;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K92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1978年的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力的不断增强,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而且也迎来了建国以来文物保护的,特别近十年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古建筑保护更加重视。盛世修文物,这是对我们时代的颂扬,同时也是对我们文物保护工作的一种肯定。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对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是整个文物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重视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前期调查

我们面对的古代建筑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历史财富,每一座不会言语的古迹后面,都隐藏着一段动人的历史传说。文物建筑又像一个古老的容器,千百年来积蓄了多少灿烂的历史沉淀。我们在触动这些历史的承载体前,稍有不慎,将会使那些有价值的历史、科学、艺术成份全部或部分消失,这是非常严重而又不可挽回的损失。曾经有一些古建筑经过维修,确实焕然一新,但由于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前期调查研究,没有留下必须的档案资料,结果这些建筑仅仅剩下一个空壳,那些历史的印记在维修过程后遗失掉了。

二十年来,浙江省古建筑保护与维修工作得到较大发展,从方案上进行把关。首先从前期调查研究抓起,对每一处需要进行维修的工程,都进行了全面的实测和调查,包括古建筑所处的周围环境,水文地质,古建筑的群体和单体,建筑的材料、构造、装饰、残损情况等内容。这些第一手材料不仅仅是保护与维修的依据,而且将作为古建筑的档案永远保存下去。

在对建筑本体进行细致记录的同时,对建筑附属文物的调查记录也被列入调查内容,如碑刻、题辞、牌匾、家俱、有关史籍文献等都进行应进行认真搜集和整理,使其成为古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大量现场调查和实测的基础上,进入古建筑具体维修方案设计工作。只有科学地、合理地设计才能保证文物建筑维修工程的可靠性。这项工作近年来主要由省内外有相关文物资质的单位技术人员承担,每项维修工程都具备了现状图、设计方案图、施工说明等技术资料,这些技术资料又要经过国家或省级专家和有关政府部门的严格审查。有的方案反复修改以臻完善,使方案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和经验,对古建筑的态度相当谨慎,以免造成损伤,为维修的古建筑留下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图纸、照片等资料。

三、古建筑受损害的原因分析

由于古建筑建造年代久远,受当时条件所限,除结构设计可能与现代建筑相比存在着不合理外,还普遍存在着因年久失修而形成的大量隐患。包括木质结构老化、糟朽、劈裂从而使承载力降低; 由于屋顶瓦件松动出现的渗漏使椽子望板糟朽、屋面变形、木架歪闪; 后期人为活动以及自然原因,使建筑基础产生的不均匀沉降,墙体的支撑力下降;院落排水不畅,造成墙体开裂甚至坍塌; 空气污染造成的砖、石严重风化等等情况。

1.科学的分析与论证相结合

要在勘查中摸清底细,进行科学的分析计算,在论证的基础上,做出古建筑当前安全状况的判断。应注意易造成误判的一些假象,如判断是稳定性损伤还是发展型损伤时,要弄清问题部位险情是建筑原设计的缺陷,还是后人在修缮改造时所为,还是自然外力所致,这对于使文物保护措施合理性尤为重要。

2. 常规与特殊相结合

在检查大木架时,要分析大木裂是建造时不堪重负,还是后期在外力的作用下而出现的损坏或木结构脱椎等,是初期木料湿造成的早期开裂,还是地震或外力造成的后期结构损伤,都是较容易忽视。

3. 综合分析与全面考核相结合

对古建筑不能只看局部,要综合全面判断。有时因为看到有些痕迹就轻易做出“渗漏严重,挑顶大修”的等结论,在这方面如果设计时不加分析,在方案审定中又略有疏忽,容易出现一些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勘查中要详细认真,尽量防止以“条件不具备”、“时间紧”等理由而轻下结论的现象发生。对于地基下沉和墙体开裂现象更要分析是早期还是后期形成的,是初期设计问题,还是因地震或是周边排水不畅、或是施工造成的,只有确定“病因”,才有可能“对症下药”。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古建筑保护与维修

城市化进程中的古建筑保护极为不易,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特别是大规模建的影响,对古建筑保护需要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层面予以落实。

1.城市改建与古建筑保护并重。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城市较多为古城,在古城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建设时,应采取城市改建与古建筑保护并重的原则。浙江杭州是七大古都之一,历史资源丰富,有胡雪岩故居、坚匏别墅、河坊街、六和塔、灵隐,岳王庙等,同时也有民居、寺庙、宗祠、塔等建筑类型,数不胜数。最初的城市大规模建设中,这些地区的古建筑群并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因拆迁、基建等原因而损毁较多。最近十几年来,政府部分秉承着“保护和发展并举,文化和经济并重”的原则,以保护古建筑为前提下的城市建设开发。

2.城市中的古建筑的维修和保护实例---胡雪岩故居案例分析

城市的古建筑应定期对其予以日常保养维护,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并将因环境、时间、人为等因素所造成的损伤降至最低。维修中应遵循古代建筑工艺流程,在严格考证的前提下,对部分建筑进行适当的修复,建筑也应仿照原建筑的形制、材料、做法。

1999年初,杭州市政府决定重修胡雪岩故居,胡雪岩故居修复工作是严格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按原样、原结构、原营造工艺、原使用材料、修旧如旧的要求来恢复建设的,修复后的故居,基本再现了120多前胡雪岩故居的鼎盛风采。

当时维修平面主要根据杭州籍建筑师沈理源在1920年测绘的胡雪岩故居平面图和相关图片的基础上,这些资料成为修复的依据和指南,并进行全面考古发掘。按图纸恢复圆洞门、砖雕,并挖出了池塘等。同时,调集文献资料,梳理历史疑难,并聘请罗哲文、杨鸿勋,郭黛妲3位国内著名文物建筑专家为高级顾问,整个修复工作经得起历史考验在对胡雪岩故居进行保护和维修时,做到整合周边资源,完善配套服务。首先,对故居周边的民房和道路进行合理规划,使之与故居成为和谐的整体。其次,故居内的服务设施需要完善,如导示牌和介绍。历史街区河坊街和吴山广场商圈都极好地弥补了胡雪岩故居周围配套服务设施不全的弊端,而这条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不但满足游客对文化的探寻,也符合现代人对旅游中购物娱乐餐饮要素的要求,是富有时代感的线路,为杭州旅游的一个亮点。

五、结束语

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因此,要做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首先,重视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前期调查,其次要详细分析建筑受损的原因,才能做到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

另外,还要有较强的文物保护意识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在维修古建筑的过程中还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能使得古建筑的保护措施更加的合理和有效。

在城市建筑和发展中,要时时关注周边的古建筑,以免在城市化进程受到更严重的损害。

参考文献:

[1] 张璎,任忠清.古建筑保护面临四大难题——专访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张五四[J]. 北方消防. 2003(12)

[2] 冀治宇.中国古建筑文物保护问题及对策浅议[J]. 古建园林技术. 2001(03)

篇8

在我国很多学者做了相关BIM的研究并取得了成果。例如,清华大学的张建平教授完成了“基于IFC的建筑工程4D施工管理系统”的研究,并成功地将其应用到了国家体育场等大型的项目中;另外,清华大学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了国家“十一五”项目“建筑设计与施工一体化信息共享技术研究”和“基于BIM技术的下一代建筑工程应用软件研究”,侧重于BIM应用软件的研究,正在推出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设计、建筑成本预测、建筑节能设计、建筑施工优化、建筑工程安全分析以及建筑工程耐久性评估等一系列应用软件[9]。在鸟巢、水立方这些近年来举国瞩目的项目上,已经运用了BIM。在水立方的设计中,设计人员用BentleyStructural和MicroStationTriForma有效实现了维伦第尔式空间梁架(Vierendeelspaceframe)的建模和计算,2005年赢得了美国建筑师学会(AIA)颁发的建筑信息模型奖。然而国人似乎更加津津乐道于这些建筑具有震撼力的表皮和外国建筑大师对中国文化的借鉴。其实,这些建筑留给中国建筑界的最大财富,可能正是信息时代以数字信息模型为基础的全新工作方式。从历史建筑的数字化保护研究领域来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历史建筑保护也跨入了信息时代,数字技术开始应用于建筑遗产的保护研究。信息化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维激光扫描、信息化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给传统的历史建筑保护模式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10]。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信息时代,数字化遗产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共同推进的目标,遗产的数字化、可视化和信息化等技术正在文博部门广泛开展。世界各国成立专门的机构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历史建筑保护研究。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推动“世界的记忆”项目,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文化遗产数字化,这是信息技术与文化遗产结合的关键时期。虚拟现实系统成为人们承载历史记忆的方式之一[11],1995年英国巴斯举行了虚拟遗产会议(VirtualHeritage)展示历史建筑的虚拟现实系统。1997年在芬兰的倡议下,欧盟国家就开始为信息社会“第二发展阶段”描绘蓝图,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其基本内容之一。美国对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非常重视,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开展“美国记忆”项目,各方协调合作将其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源发展为数字资源库,并通过互联网向全球传播。同时一些硕博士论文和专著开展数字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的理论研究,探讨信息技术对于建筑遗产的管理与运行机制[12];研究可视化等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冲击和影响[18]。同时也有一些研究是针对BIM技术在遗产保护领域的实际应用,如PrabhuVenkatesh以多伦多市区历史建筑改造为例探讨BIM技术在文物建筑整体改造过程中的实际应用[13]。Kim,J和Jeon,BH提出用BIM和参数化建模等技术复原传统的韩屋构造[14]。国内历史建筑保护与信息技术结合最早是从故宫和敦煌开始数字化遗产保护。随着GIS软件功能及GIS数据处理方法信息技术的推广,GIS在地理信息系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1],这些信息技术对文化遗产保护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人居环境研究中心进行了GIS技术在北京旧城保护研究。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也开展了基于GIS技术的苏州古城规划。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合作成立了GIS中心,并编制国内第一个专门用于历史街区保护的信息管理系统(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15],胡明星和董卫老师翻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理信息系统手册[16],并开展GIS应用于历史街区的现状调查、保护规划编制、保护和管理的全过程研究。武汉大学建筑系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也做了相关探索和研究,把GIS技术和历史建筑价值评估等现状研究工作紧密结合(图1)。另外,有一些国内院校的硕士论文集中在数字化、GIS等技术手段与历史建筑保护的结合,研究构建古村落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信息系统[17]、探讨利用GIS技术分析旧城区土地性质、面积、空间分布等变化[18]、利用现代信息技术(3S)手段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管理综合信息平台,通过该系统为文物日常管理、抢救性保护以及修复实施和管理监测工作提供支撑[19]。另外也有一些研究集中在根据古建筑的模式化特征,分析研究应用参数化技术的方法,尝试将参数化技术应用到古建筑的设计过程,建立古建筑的参数化模型,选用GDL(GeometricDescriptionLanguage)参数化技术研究中国古建筑大木的参数化设计[20]。以及建立参数化古建筑构件库来实现古建筑三维模型的精确重建,实现古建筑的数字化存档,为古建筑工程的复原、修复提供技术支持[21]。并探讨参数化在建立单个古建筑模型时的技术实现。计算机领域也有研究通过对实体扩展数据的研究和对ESTL文件的定义,利用面向对象技术、ObjectARX和OpenGL等开发技术,研发古建筑的三维建模组件和虚拟仿真平台[22]。在实际建造案例中,目前所能找到的将设计的具体信息公开的案例有鸡足山佛塔寺项目,此设计中用BIM完整地做了一套重檐歇山顶仿古建筑模型,并运用于施工。清东陵景陵修缮设计方案中也探讨了建筑信息模型在古建筑修缮过程中的实际应用[23]。研究历史建筑的结构、表皮以及设备管线等模型信息分“层”复原,扩充建筑数据采集的任务量与最终成果的信息涵盖量[24]。可见国内历史建筑数字化技术与实践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由于我国起步较晚,历史建筑的各类信息和基础数据仍然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分析、共享,也无法解决面临海量信息处理的难题。历史建筑的知识库不仅数据量大,而且根据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革新变化很快,需要建立追踪监测机制。

2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纳入云服务平台的可能性

历史建筑保护一直以来是城市规划、建筑学的研究重点之一,也是城市规划和政府决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目前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和信息时代的差距仍然较大,历史建筑信息大多数仍停留在纸质文档,或者是单个计算机的电子文档,这些文档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数据库,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对相关数据和资料的查询需求;传统的测绘及保护手段不能满足人们管理与保护古建筑的需求,二维的观测也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古建筑的全方位认知。随着计算机科学和激光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维激光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里全方位引入现代信息工具已经迫在眉睫。

2.1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数字化和信息化

目前的历史建筑保护开始运用数字化技术,BIM则可以统筹这些数字化技术,加速文物建筑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其实BIM的内涵及外延早已超出了模型的范畴,也延伸出了建筑行业,甚至到整个工程行业。因此BIM的实用性十分适用于历史建筑保护的工作。从时展的脉络来说,BIM把以2D图纸为基础的保护手段转变为3D模型为基础的保护手段(图2)。目前历史建筑保护管理系统还只能局限于一个单位内部,无法做到所有参与方的协同合作,数据可视化和关联性差,技术层级不够,迫切需要形成统一规范的数据仓库,在海量信息中自动搜集到相关的信息。BIM为历史建筑保护的协同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BIM的应用对于实现文物建筑保护及文物建筑管理,提高文物建筑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文物建筑保护全面信息化和现代化,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利用BIM,往下统筹历史建筑的各项数字化保护技术,往上整合到云服务平台,很多技术细节迫切需要立项深入开展研究。

2.2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海量数据分析

历史建筑的数字化保护已经将建筑学和计算机学科紧密结合。而近年来云计算的风起云涌给我们带来了服务模式与技术上的创新思想和理念。云计算的设计思想就是把分散的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系统构成资源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服务。云服务是基于云计算的各种服务,在基于云计算的云服务平台中,计算压力从客户端转移到服务终端,应用服务也由技术商提供远程支持。这种新型的计算资源组织、分配和使用模式,有利于合理配置计算资源并提高其利用率,实现绿色计算。云计算为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效手段,通过云计算平台提供的“云服务”经由网络可以提供给包括城市管理部门、行业部门以及大众用户各种资源信息[25]。云服务技术与云服务系统使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与城乡规划的协同研究符合城乡规划的发展趋势[26]。数字地球和智慧城市为历史建筑的数字化保护指明了方向,基于云服务平台的建筑信息模型为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实现实时、动态、高效的时空信息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引入云计算技术统一化的数据访问和开发技术,实行各种不同系统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保障信息的有效沟通和整合,从而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获取与更新功能,实现真三维动态建模与可视化功能,使得历史建筑向智能化、智慧化、语音化、真实化方向发展。

3基于云服务系统的历史建筑管理信息系统

历史建筑保护地域性强,需要强大的数据库支撑,而且根据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革新变化很快。历史建筑保护的先进技术包括虚拟复原技术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历史建筑保护的材料选购、价格计算也需要数据分析;历史建筑的分类、寿命分析预测也需要运用数学模型。这些工作需要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同时,依托历史建筑综合数据库,规划设计、文物保护和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及时掌握各种能反映现状的动态资料,建立一定的监测机制。目前历史建筑的数字化保护技术多限于GIS、数字化测量、虚拟现实系统等方面,GIS可以对历史建筑模型的空间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处理,参数化技术可以解决历史建筑信息数据的数字提取,数字化测量技术解决了传统历史建筑测绘方式不可比拟的存储和传递优势,虚拟仿真平台的交互性、沉浸感和构想性在建筑的多媒体展示方面更显其优越性,这些技术信息都是针对历史建筑保护过程的某个片段,不能实现历史建筑保护过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缺乏在历史建筑保护全生命周期中对历史建筑的现状、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做出完整的分析和评估的研究。BIM模型中包含的建筑信息可以被用于模拟历史建筑保护更新中的状态和变化,其普及与完善将对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产生变革式的飞速发展。历史建筑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历史建筑数据库为核心,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城市规划及系统科学、历史建筑资源管理和保护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应用于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事务的图文一体化技术集成系统。

3.1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历史建筑保护模式

从历史文化角度对城市中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已成共识,但仍需要着眼于拓宽视野,从历史建筑的生态观、历史文化观、法制观和经济价值观等方面,对当今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从更广阔长远的视角挖掘当今的城市建设中历史建筑的价值并提出相应的数字化保护对策。这种价值发现和挖掘是系统的过程,其模式与方法研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建筑所蕴含的各种价值,提高现代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历史建筑实体的保护层面,将基于数字技术研究方式进一步发展成为能支持对于历史建筑的协同研究过程、管理过程和保护实施过程的新型研究和保护模式。根据文物建筑保护方案建立和维护BIM模型,使用BIM平台汇总各项目团队所有的维护相关信息,将得到的信息结合三维模型进行整理和储存,以备项目全过程中各相关方随时共享。探索数字测图和各种检测技术在历史建筑实体保护应用中的可能性,通过调研和测试,用相关技术对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的适用性进行评估和总结。将历史建筑信息管理系统与历史知识库等进一步集成,借助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使历史建筑研究过程、管理决策过程、以及实施优化过程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历史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水平。

3.2基于云服务的历史建筑空间数据库和数据分析技术

历史建筑的空间数据库的构建对于数字化保护至关重要。这其中要运用扫描技术、CAD技术、3dsmax建模技术、VRML虚拟现实技术、PhotoShop后期处理等。按照前期信息建模研究所确立的建构标准和方法,分别建构建筑遗产单体数据库、维修历史档案库以及既往研究案例库中。以“三库”中蕴藏的大量建筑遗产知识为研究对象,运用人工智能原理分析知识间相互关系、知识的表达方式和检索方式,从中总结出基本规律,从而建构数据库框架模型。采用云计算技术,建立历史建筑云数据中心,以在线信息服务的方式支撑历史建筑保护相关专题信息系统建设。系统集成多源、多维、多尺度、多时态的信息,通过这个数据库可以显示历史建筑的相关数据及属性,特别是其现状影响信息,包括平、立、剖面,通过虚拟建造、信息化建模实现建筑的可视化和信息数据的可查询化,并对其进行统计和分析,满足多领域、多部门的应用需求。历史建筑转化为数字信息后需要的是信息方面的技术,包括信息建模技术(XML)、数据库技术(SQLServer)、虚拟现实技术(VRML)、信息集成技术(Internet)等。海量基础数据全过程统计分析、方法选定、特征归纳、维护分类等需要功能强大的、能根据需要及时更新的、实现集群计算的动态数据分析软件。在历史建筑转化为数字信息的研究基础上,引入数学和计算机理论,研究多维矩阵分析理论对一些涉及时序和PanelData的经典模型以及我们自己提出或改进的一些模型,对演化计算及其收敛性证明过程,实现数学模型的多维矩阵表达。进一步研究并实现基于多维矩阵理论的算法的程序表达,同时尽可能多地实现多维数据可视化。使用户直观地理解、分析数据,最终能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数据,深入地了解包含在海量历史建筑BIM数据中的信息和内涵。

篇9

【关键词】历史性建筑改造;古旧建筑

1.历史性建筑概述

1.1历史性建筑的含义

“历史性建筑改造”包含保护与再利用两层含义,是指历史性建筑为适应新的功能需要而进行的,对建筑体量、结构、外观及室内设计等方面的改造与调整。改造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筑肌体的加固、修缮等;二是改建、增建等、三是已有肌体在新建筑中的循环利用。

1.2历史性建筑改造的意义及必要性

历史性建筑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且具有生态意义,对历史性建筑的改造利用就是资源的再利用。在我国,有大批具有少量历史文化含量的文物建筑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中被清荡殆尽。上海是我国近代建筑遗产最丰厚的地方,却仅仅存留398处各级保护建筑,而截止1989年,英格兰登录的保护性建筑是我国的7.4倍。由此可见,对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迫切和必要。

1.3历史性建筑改造的类型

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由于被保护建筑的自身历史价值、历史地位、建筑质量、被损程度和人文历史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一般采取三类修复方式。第一类是修旧如旧,即尽可能地恢复被保护建筑的原有风格,甚至使其焕然一新,这种做法一般用在寺庙和名人的故居等,原有的用途未被改变或作为参观等使用;第二类是新旧对比:强调修缮的时代痕迹,使得修缮的部位可以明显地区别于原有部分,这种方式在欧洲的古老建筑中比比皆是,但在国内较少被采用;第三类是用现代的空间艺术语言与已存在的历史建筑进行对话,这种方式已越来越被普遍地接受,尤其在古建筑扩建、改建的过程中使用得较为广泛,如罗浮宫的扩建工程。

2.历史性建筑改造原则

2.1“以人为本”的原则

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形式、空间布置、城郭形式都是讲为人服务的。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南方居所,亦或是紫禁城。建筑都是围绕不同人的需要和为了人的不同需要展开的,以人为本是贯穿其中的。历史性建筑的改造也应以“以人为本”为原则,不论是再利用的形式还是改造再利用的功能都应首先满足人的需要。

2.2再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目前,我们仍在理念上将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与城市建设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保护就是为了再利用,单纯保护会浪费大量土地,在使用中保护才是最好的选择。历史性建筑的物质生命质量,特别是物质功能质量是其社会价值的基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的建筑保护纷纷将改善与提升例行性建筑的物质功能质量作为基本任务,以提升他们的社会生存质量与生存意义,促进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上海外滩就是很好的例子,外滩功能经过“置换”后,不仅为政府获得了大量建设资金,同时又重新恢复了其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

2.3根植于过去,可持续地为未来服务

“《威尼斯》讲到:保护文物建筑,务必要使它传之永久。但建筑保护的目的并不是使之传之永久本身,而是为了利用它们。传之永久也只是为了后代仍能利用它们,可持续地为未来服务。”认为历史性建筑该原样保留的固然已经重视到了古建保护的重要性,但保护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利用。我们要正确使用改造的权利,在尊重建筑本身性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可持续的改造,使建筑服务于当代,服务于未来。

3.历史性建筑再利用设计手法

3.1意大利历史性建筑改造

意大利的历史性建筑改造手法一般为:建筑内部空间的优化与功能的置换,历史与现代装饰的渗透融合,传统与现代思想的融贯。旧建筑往往已经丧失了它原有的使用功能,因此,功能的置换是旧建筑再利用最常见的形式。在欧洲,历史性建筑保护强调的是建筑整体形象,而不是在意其原有功能是否被延续。意大利的维罗纳城堡博物馆是一个经典之作。内纳通艺术研究中心的改造项目也是一个成功的设计,保留旧建筑的同时,新建筑的主要结构都尽量安排到地下。

3.2法国历史性建筑改造

建筑保护的现代萌芽正源于19世纪的法国。法国很长时间的建筑保护思想都是基于杜克的。1844年,杜克主持巴黎圣母院修复时,提出了“整体修复”的“风格性修复”理论。基于该原则,建筑修复需竭力搜寻初始建筑师在古迹上留下的踪迹,力争完全回复出来既往时代的形式,以完美表现那个时代的风格。杜克还认为,任何修复都必须在对建筑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彻底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够进行完美的修复建设。

3.3英国历史性建筑改造

英国的建筑保护比法国整整晚了50年,但有其优越性。英国建筑师威廉莫里斯,将时代性同建筑保护联系起来,说明了风格性修复在时代性上是自欺欺人的不道德性。莫里斯这一“旧的就是旧的,新的就是新的”的提法,在对旧的建筑进行修复时必须展现增补措施的明确可知性与增补物的时代现代性,以展现旧肌体的史料原真性,进而保护其文化价值的思想对建筑遗产史料的存在意义极具理论意义。

4.对中国历史性建筑改造的建议

4.1中国古建筑面临的现状问题及改造建议

目前,国内的旧建改造呈现出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等问题。比如:认为改造对象只应是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而忽视一般性的构成历史文化环境的建筑;对旧建筑的改造缺乏传统文化环境的思考和保护。历史性建筑的改造应该具有美学上的新原则,“整旧如旧”和“整旧如新”都背离了改造的初衷。上海新天地改造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新旧分明”的多样性。另外,历史性建筑改造改造手法不能简单的模仿借鉴,而应该针对建筑的外形追求理念上的创新。古旧建筑的循环运动是其基本特征,通过循环使环境资源转化和再生。因此,建筑改造要将新的元素融入原有的建筑空间中,形成新旧文化的交融与置换,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赋予建筑新的生命力。

4.2旧城改造与古建保护协调建设

当前,中国的旧城改造更新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很多旧城区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古旧建筑成为了拆除的目标。这是对建筑历史及文物价值的极大破坏。英国文物建筑学会指出,该国上世纪70年展起来的旧区改造,对具有文物性质的建筑之破坏,远远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法西斯炮火摧毁的还要多。如此,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在当代加剧变相上演,旧城改造应该与古建保护协调进行。

4.3靠社会力量,走市场化的积极再利用道路

对历史性建筑的保护是需要财力的,而仅仅依靠政府,根本无法实现保护的目的。因此,对古旧建筑的保护应该寻求一种新的途径,那就是靠社会的力量,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把对历史性建筑的保护融入到民众的生活中去,让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任务和建筑师们考虑的事情,而是民众自发的积极响应的事情,形成市场化的历史性建筑再利用。

5.结语

中国历史性建筑改造道路任重而道远,仅仅靠学术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城市管理者对好的政策的落实和社会大众的积极参与,形成一个历史性建筑保护的有效的综合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M].2004.

[2]陈学文,王艳婷.意大利古旧建筑改造再利用浅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7.

[3]国际建筑协会,雅典[J].

篇10

试析良渚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略谈白苏二公西湖诗之异同

西兴镇运河史迹考古调查

运河南端的商埠文化探讨与保护

《桐乡县志》类例要释

临安城遗址考古工作的思考

浅谈临安城遗址保护工作

浙江南宋墓葬俗管窥

杭州文物考古述略

淳安芹川村的选址及风水意向

“建德人”遗址保护与利用的调查

越窑研究概述及其方法论的探讨

杭扇与古都杭州的渊源关系

香积寺石塔雕刻艺术浅析

试论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世界遗产:定义突出的普遍价值

农村乡土建筑保护存在的困难和对策

城乡一体化视野下农村乡土建筑保护浅见

杭州余杭区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浅谈富阳古民居保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淳安古建筑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建德新叶古民居保护和利用的对策思考

试论良渚文化时期的原始宗教与良渚文明

关于苏轼大麦岭题名刻石真实性的商榷

富阳山基村传统造纸遗存及其保护调研

博物馆陶艺教学资源的发现与拓展初论

杭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观察与思考

飞来峰“隋神尼舍利塔”考证

六和塔南宋台座砖雕与《营造法式》

清代钱塘江海塘的遗迹——四季青碑亭

试论良渚文化时期的原始宗教与良渚文明

关于苏轼大麦岭题名刻石真实性的商榷

圣果遗韵——杭州凤凰山圣果寺遗迹研究

金银觅珍——杭州博物馆馆藏南宋金银货币考

浅析运河余杭段文化遗产的保护及申遗工作

建德传统村落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浅析文物执法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作用

杭州市半山镇刘文村发现一座土墩墓

跨湖桥陶器——江南地区史前制陶工艺的辉煌成就

浅谈绞胎陶瓷器的发展与演变

从杭州半山出土玉石器管窥越国贵族用玉等级

关于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若干问题的探讨

透过“良渚共识”谈南宋皇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

飞来峰摩崖造像环境地质病害现状及修缮加固方法

辛亥前后中日两国群体思维的比较与解析

画如其人——由作品管窥唐云磁性人格

19艺魂长伴海云洞——姚虞琴部分书画捐赠作品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