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口腔医学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口腔医学专业;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92-02
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对所有课程进行合理组织和编排形成的结构序列。课程体系构架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能力结构的合理性和实现程度。因此,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改革的核心。“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近年来根据德国的教学改革经验提出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由“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整合“行动领域”形成“学习领域”,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实现“学习领域”的目标。这样,可以打破学科系统,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设计课程,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使学生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有助于在短学制下,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实用的技能型人才。
一、改革的意义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得到普遍认同。然而,高职高专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相对薄弱,口腔医学专业教育基本是本科的压缩版。以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为主,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各门课程虽各有关联但又都自成体系。三年制口腔医学专业的培养定位是面向基层培养口腔全科医生,因此,学生要具有应对基层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
高等医学职业教育有别于本科教育,“职业性”是其根本特点。职业性是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高级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特殊使命。课程体系必须以技能为本,突出技能性。只有突出了技能性,才能体现职业性。一方面,课程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而不能以学科的理论体系为中心;另一方面,行业职业素质又需要专业理论基础。因此,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专业理论课程要以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为目的,以“够用”为原则,不过分追求系统性。
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独到之处。由此,职业教育课程应追求“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而不是学科结构的系统化,课程开发中就需要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突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
如果能寻找一条既体现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特点,又顺应口腔医学发展趋势,在学制短的情况下,达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目的的道路,对基层口腔医疗的发展会有较为深刻的影响。
二、改革的基本做法
1.学习相关文件,掌握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2.开展医疗行业调研:遵循课程体系形成的基本规律,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中首先进行市场调研。调研的对象有各级口腔医疗机构、行业专家、行业从业人员、毕业生等。通过对口腔门诊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全面分析,弄清楚口腔医学岗位包含的主要工作项目,以及完成这些项目需要哪些步骤、方法,以及所需知识、能力、职业素养等。
3.确定改革的基本思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1) 课程体系设置应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职业标准接轨。课程体系的建立,应根据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按照就业岗位群所需技能,根据原卫生部颁布的口腔助理执业医师职业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2)根据医学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确保各项能力目标的实现。(3)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提高课程设置的有效性。(4)打破学科型课程主要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实施方式。(5)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创设尽可能与工作环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三、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三年制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在研究的基础上,口腔医学专科形成了“人文模块+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的课程体系。“专业模块” 我们进行了大幅度地“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将原来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材料学、口腔药物学、口腔设备学等9门课程整合为口腔颌面外科学基础与临床、口腔内科基础与临床、口腔修复基础与临床等4门课程;此外,为了满足学生职业生涯成长的需求,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化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还建立了“能力拓展模块”,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就业兴趣自由选择职业方向。
口腔颌面外科、口腔内科、口腔修复是目前临床三个主要的工作岗位,围绕其工作顺序的每一个环节整合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性知识进行整合,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陈述性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将原来的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分别在主要工作岗位所需知识的结构中进行安排,避免重复。
整合后的课程充分体现了如下特点: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从职业岗位分析到教学计划制定与论证,均为校企双方合作开展,校企共建贯穿始终;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完成,而不是关注知识记忆的习惯,并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以“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确定课程设置。
四、 改革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
为适应新的课程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教学观,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和改革,运用各种新颖、独特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从单一的技能训练向整体行为导向教学发展,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技能运用能力,为学生进入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新的课程体系在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改革。每门课程考核结束进行电脑阅卷,详细分析和总结,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建立严格规范的技能考核体系,项目达标考核、操作技能考核、综合技能考核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考核质量标准采用行业质量标准,真实反映岗位工作要求。
五、建设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始终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我院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现口腔专业教师的职业情感、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发挥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的骨干作用;建立各种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参加临床实践,参加教学改革。目前我院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与职称结构合理,临床―教学―研究水平适应专业发展的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2).
[2] 姜大元.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吴会敏.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技术与市场,2009,(6).
[4] 孙翰英.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5] 孙薇.高职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思考[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4).
[6] 李奉华等.口腔执业考试与口腔医学教育[J].中国医学工程,2006,(3).
篇2
关键词:口腔牙周病学;专业学位;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93-02
口腔牙周病学是口腔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研究牙周病的病因机制、诊断分析及其预防和治疗的学科。牙周病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并重、对临床操作能力要求很高的一门学科。近年来,牙周病学研究获得长足进展,引起了牙周病学界和整个医学界的高度关注。一些发达国家还因此改变了医疗保险的策略,将定期进行牙周病的检查和治疗作为保险付费的重要前提。我国当今虽然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但从事牙周专业的医务人员严重匮乏,民众对牙周病更是缺乏认识。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学专业委员会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统计,全国专职从事牙周病治疗的医师仅200人左右。2010年厦门全球华人口腔医学大会报道,国内牙周专科医师为400~500人,面临的是至少5亿的牙周病患者[1,2]。牙周病患者多而牙周专科医师少是目前国内牙周病治疗面临的最大挑战。所以对于牙周专科医师及研究生的培养显得极其重要与迫切。然而,在中国的大多数牙科学院里,牙周病学不是像口腔颌面外科、正畸、修复专业一样是一个独立的大学科,往往是和其他学科(如牙体牙髓,儿童牙科)合在一起的,培养的模式是口腔内科专业研究生的模式,致使牙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完善。如何有效、高质量地培养口腔牙周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国内牙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参考国外牙周专科医生和研究生培养的资料,特提出对我国牙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点拙见,期待其对我国牙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具体工作能够提供些参考。
一、国内牙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国内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起步比较晚,2000年才开始正式招收口腔专业学位研究生[3]。我国在口腔医学专业型硕、博士培养上有明确的培训要求,即专业硕士学位要达到高年住院医师水平,博士要达到初年主治医师水平。为了达标,各院校都相应制定了专业培养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口腔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存在一些弊端,加上国内牙周病学发展相对缓慢,在实施牙周专业学位培养的临床训练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临床型和科研型界限不清,致使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模糊,培养模式缺陷,多数研究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于基础科研的实验研究,只有很少的时间在临床工作。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研究生毕业后临床技能甚至不如同期的本科毕业生,难以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如何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科研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区别开来,如何有效、高质量地培养口腔牙周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2)部分院校管理部门和导师还一定程度地片面重视论文水平,致使应该用于临床的时间大部分都被研究实验所占用,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导师面临科研压力,期待专业研究生完成课题,导致轻视临床培训的现象。专业型研究生的导师不仅从事临床工作,同时承担科研任务,迫切需要研究生协助做课题。大多数导师认为,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临床基础,研究生期间更应注重科研技能和科研思路的培养。很多导师依然用旧的培养观念要求、培养学生,案例教学不够,实习安排不足、不系统,或不认真安排带教指导教师,或有的导师招研究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帮自己做课题,不顾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一入学就将大量的实验安排给学生,使学生没有机会参加临床培训。(3)对于应届生直升硕、博士者,有限的三年时间中除去半年基础课和一年半做实验的时间,用仅有的一年左右时间完成正常本科生用3~5年才可完成的毕业后医师规范化培训,达到高年住院医师或低年主治医师水平,常常顾此失彼。(4)我国《执业医师法》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与现行实习医生的临床训练之间存在着严重矛盾,也导致愿意接受实习医生的患者数量每况愈下,实习训练机会严重不足。(5)临床考核时流于形式,考评委组成不严肃,许多院校考核时由导师选择考核专家,由于碍于导师面子考核怎样都能通过,达不到临床培训的目的,使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承担相应的临床工作。(6)目前国内牙周医师工作压力大但收入偏低,研究生往往会选择口腔其它专业,选择牙周专科的研究生相对不足。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牙周病患者是美国的10倍,而美国的牙周专科医师却是中国的13倍。(7)目前在美国的牙医学院和牙科协会,牙周病学专业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且是与口腔颌面外科、正畸、修复专业同等的大学科。但是在中国的大多数牙科学院里,牙周病学还是和其他学科(如牙体牙髓)合在一起的,使得牙周专科研究生的培养不专业、不系统。中国牙周病专科医师和研究生的培训制度才刚开始走向系统化和专业化。
二、对牙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1.建立并完善岗前培训制度。口腔牙周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①研究生导师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直接指导;②研究生临床指导小组成员的临床辅助指导;③研究生入学后专业课程授课和自学(包括阅读大量的文献);④实验室模型的训练;⑤研究生临床治疗患者;⑥参加各种病案讨论;⑦参加各种技术的学习班。然而,目前由于缺乏系统的临床岗前培训,研究生结束第一年的课程进入临床时往往茫然无绪、无所适从。根据上述情况,牙周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进入临床前,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院、科室规章制度介绍,院内感染控制,患者初诊处理及复诊程序,诊断及牙周治疗计划制定。同时,制定完善的管理规定及考核标准,由每次课程带教教师记录出勤及作业完成情况,并按考核标准将作业分为优、良、中、差四档,被判为中和差的需要重新完成操作,直至合格。在岗前培训结束时还要进行最终考核,由科室主管临床的副主任直接负责,随机抽取岗前培训中的内容进行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临床,不合格者将推迟进入临床,直至考核通过。
2.牙周临床实践头等重要。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一名牙周专业学位研究生要达到一定的临床能力,必须要有大量的时间用于临床实践。目前,按照我国的牙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供非专业及本专业相关科室的学习、轮转的时间不足。而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经验的获得必须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还需要一定数量的病例积累或较好技术操作以及相应的技术设备等因素。对临床技能的训练是牙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研究生经过一学期严格的岗前培训并在考核合格后,分到各自的导师所在科室开始接诊患者,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操作。指导教师要针对临床上对所诊治的每个患者提问,指导每个步骤,并且严格评分写评语。评分的内容可包括:对待患者的态度、对病情理解程度、处理是否适当、患者满意程度等。指导学生学会收集有意义的病案,包括照幻灯片、拍照片等。每周1次病案讨论需要学生报告病案,回答指导教师的问题,并做文献报告。同时科室应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段病例考核制度,对于阶段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暂停临床工作,由导师负责重新进行临床培训,科室1个月后重新进行考核,合格后方可再次进入临床工作。阶段考核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情况、操作水平、操作质量起到了很好的监控作用。
3.合理安排学科轮转。牙周专科是口腔其它学科的基础,牙周医师需要较广的知识面和熟练的技能,但同时也应具备与口腔科其他医师交流的能力和技巧,相互学习。牙周患者的治疗往往会涉及到口腔全科、牙体牙髓、种植、正畸、修复等学科,要达到治疗成功、患者满意的优质疗效并非易事,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合作。这种多学科的结合也是今后口腔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4]。众所周知,患者不愿意就诊于口腔科的最大原因之一是对疼痛的恐惧。牙周科医师应尽最大努力,并应用最先进和安全的方法减少患者的痛苦。在不断提高传统的表面麻醉、局部麻醉、吸入笑气镇静的条件下,静脉基础麻醉也越来越受到牙周科及其他手术医师的欢迎。牙周研究生教学中,应增加麻醉科轮转项目,要求学生能掌握基础麻醉和全身麻醉的要领和紧急情况的处理。鉴于牙周学科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密切关系,以及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临床水平的重要意义,可选择一个学期安排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科轮转,轮转的科室由研究生及导师协商后决定。轮转的科室一般包括:正畸科、修复科、颌面外科、种植科及麻醉科。通过合理选择安排相关科室进行轮转,一方面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扩展了知识面,提高了临床上处置复杂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更好地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协作。
4.强化读书报告制度。读书报告这种学习形式是培养研究生独立自主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乃至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5]。科室按导师分成小组,每组每周安排一次读书报告,内容可以包括:①文献学习。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培养牙周专科医生的基本要求,而理论的主要来源是阅读大量的文献。大量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理论视野,提高阅读速度及培养学生对文献的选择和鉴别能力,以便在众多的文献中能找出其精华,为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②临床病例讨论。如牙周治疗过程的失败、困惑,治疗中的感悟及体会等。③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汇报。主讲研究生汇报后要接受其他研究生的提问和质疑,最后由导师负责进行点评。读书报告为研究生提供了思考问题、锻炼表达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另一方面也通过相互交流达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作用。
由于牙周病学涉及面广,发展迅速,对牙周医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牙周专科医师和研究生不但要有坚实的口腔医学知识基础,而且要具备对全身疾病的认识和了解,以便掌握这些疾病在口腔的表现。近年来,牙种植学的广泛应用,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牙周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使牙周病学成为最有活力和最有发展潜力的口腔医学学科之一。美国的牙周病专科医师培训制度相对比较完善,据美国牙周医师协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riodontology,AAP)报道,全美牙周专科医生大约6000人,有牙周病学专业的大学30多所,每年约250位牙周病学专业的学生毕业。这些学生一般是在取得牙医学博士(DDS)学位后,再进入牙周专科医生培训项目。学制一般三年,通常学生可选择获取牙周专科结业证书或者加上硕士学位,后者则需要做较多的科研工作,完成论文并进行答辩。我们不妨多借鉴美国等国外牙周专科医师培养的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训,培养出一批基础理论扎实、基本技能娴熟、基本操作过硬的牙周医师。
参考文献:
[1]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一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19.
[2]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二次令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25-26,35-38.
[3]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4-8.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民办职业技术学院快速蓬勃的发展,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作为新兴的民办医学类高职院校,在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备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兴校强校的方针政策。为了适应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二级学院临床学院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本文拟就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所开设的《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和改革作简要探讨。
1研究对象
高职高专药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学生。
2研究方法
根据学院领导提出的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技能型医学生“三贴近”原则(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质考试)的创新理念,从“六个统一”(学大纲、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学重难点)方面,对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3实施步骤及过程
3.1调整教学大纲
本研究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临床医学概论》[1],在原课程教学大纲基础上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编纂适合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临床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需求的材。课程安排由原来第三、第四学期每周4学时改为第三学期每周6学时进行;总学时由原来的144学时调整为108学时。根据学院领导提出的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技能型医学生,课程大大增加技能实践课学时,理论学时由原来的120学时减少到70学时;实践教学课时由原来的20学时增加到38学时。同时,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增加24学时校外临床医院的见习课,真正做到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
3.2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较多,包括诊断学、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内科学常见病、外科常见疾病、妇产科常见病、儿科常见病、老年常见疾病等内容,教师备课需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诊、内、外、儿、妇”的理论及实训课的教学,部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涉及内容少或不考的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如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等。
3.3调整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以前均以传统的教学方法(LBL)为主,调整后根据不同科目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外科学在“LBL”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S教学法。CBS方法不仅强调理论知识,而且更强调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2]。PBL代替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的封闭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挥出最大潜能[3]。部分涉及执业助理医师资质技能考试、操作性强的内容,如诊断学体格检查部分,应当改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此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而且节省了上课学时,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心肺腹部听诊部分内容则直接利用现代化仿真模拟听诊系统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为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水平,本课程教学应当增加24学时的医院临床实践见习课。
3.4调整教学资料
本院《临床医学概论》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校内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限于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及师资的差距大,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案、讲稿、课件、教学重难点,最后形成“六统一”的教学光盘以便资源共享,并在2012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班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每周四下午课题研究组进行集体备课交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得到快速提高,其对《临床医学概论》教师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4实施效果
我院目前所开设的非临床医学专业有口腔医学、口腔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为普通高职和五年制高职两个层次。基于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学大纲、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学重难点的“六个统一”,缩小了因学生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而形成的教学效果的差距,有利于顺利开展本门课程的教学督导、同行评价和教学互评三级教学评价。高职院校应围绕“三贴近”教学理念,在本课程建设的“六个统一”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快速提高教学效能。其有利于本门课程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缩小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差距;有利于内科学教研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临床医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总之,高职院校通过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探讨,使其更加适应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4]。
5结论
我院通过对高职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围绕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建设的“六个统一”研究,建立了一支由内科教研室独立承担《临床医学概论》教学的师资队伍。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解决了该课程以往由不同教研室教师任教造成的教学安排繁琐和学生为适应不同教研室教师教学风格和方法而形成的困惑;同时为培养新型实用型、技能型医学生及帮助学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卓人,刘淼.临床医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宋淑亚,崔为发,牟青杰,等.高等(本科)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2(12).
[3]陆亚琴,张桂林.PBL与传统教学方法在影像专科《临床医学概论》临床思维教学中的比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4).
[4]刘亚莉,赵丽,牛丽凤.高职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与分析—以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3(9).
篇4
一、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国家政策鼓励,就业形势严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明确提出了要更新教育观念,实行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此来提高学生质量。我国现阶段及以后一段时间内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是技术性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技术性人才的数量及质量,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观念的改变,对从事医学技术类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郑州市的一些企业的走访和调查发现,企业现有员工的水平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技能型的人才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及行业竞争力。这是企业应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法宝。
3.医学相关类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很多医学相关类高职院校的前身是中职学校,尤其是医学技术类专业很多是小专业,其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不齐,教材陈旧,实训就业基地匮乏,教师进行教学时多重理论而轻实践,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医学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这是实现企业和高职院校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高职医学技术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1.校院合作,创新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人才培养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不同的国家,校企合作“双主体”的方式不同。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模式对我国的影响力最大。澳大利亚“TAFE”教育确立的学习、工作多循环的终身教育模式,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越来越被人们接受。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医学技术类专业采用的是传统的“2+1”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理论,一年到医院或是企业顶岗实习。但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个别专业也开始尝试一种新的工学结合的“1+1+1”教学模式,即1年在校进行基础理论学习,1年到医院或企业临床教学,1年在医院或企业顶岗实习;或是“1+0.5+1+0.5”模式,即1年在校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半年到医院或企业临床教学,实习过后回校再进行1年理论学习,最后半年到医院或企业顶岗实习。这两种模式理论和实践交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又能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理论的不足,相互弥补,更好地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2.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相对高职医学技术专类专业来说是个很好的教学模式。企业和高职院校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模式协议。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选定教材,设置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依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教学,并派专人去学习企业文化和最新的技术;企业也要派专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专业指导,或者兼职给学生上课,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企业的员工,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可以独当一面。此外,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专业课教师及实践课教师,适时修正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篇5
关键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问题;对策研究
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在我国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这是继我国1989年批准设置第一个专业学位――工商管理硕士(MBA)后,批准试点的第四个专业学位。根据(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精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今后将成为中学专任教师和校长或中、小学管理人员的任职和担任较高职务的资格条件之一,并将与中小学教师的高级职称评定联系起来,故而从1997年教育硕士招生以来,备受社会关注。但作为试点不到十年的新生事物,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毕竟存在着诸多缺憾或不足。因此,找出这些缺憾或不足,并给予相应的解决对策。对当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一、现存问题
1.关于教育硕士招生。教育硕士招生一般是按照外语、教育学、心理学三门国家统考的科目分数来划定;政治理论、专业课作为参考分,由各高等学校自行命题;作为考查入学者综合能力的面试关,往往被各培养单位所忽视。从招生录取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录取分数偏低的现象,外语录取分数偏低尤为明显。以2002年为例,在招收教育硕士的29所师范院校中,外语录取最低分不足20分的院校有10所,其中外语录取最低分为11分的有3所。从录取与实际考试人数比例来看,教育硕士的录取率也较高。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统计数字表明,2000年实际考生7354人,录取3778人,录取率为51.37%;2001年实际考生10 451人,录取6262人,录取率为59.92%;2002年实际考生12 465人,录取6970人,录取率为55.92%。由于目前教育硕士入学相对较为容易,所以吸引了一大批非教育岗位上的工作者报考。虽然说,这批人员不占大多数,且从理论上来说,他们能够在职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并非坏事,但是他们获得学位后,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这些非教育岗位上的工作者不具备教学能力而侥幸获得教育硕士学位后,再持证从事教学工作,那后果更是不堪设想。2001年,国家规定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全部实行全国统一联考,规定在每年的六七月份报名,十月份组织考试,第二年的春季或秋季入学。如此以来,虽然国家规定教育硕士必须脱产在校学习一年,但是由于教育行业具有寒暑假,且暑假结束后为新学年开始,因此报考者需要在工作上作两年的安排。这在基础教育中,尤其是重点中学的一线教师,是不现实的。虽然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硬性要求必须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报考,但是各基础教育教学单位往往指派非骨干教师或对入学影响较小的课程教师报考。这样便与国家试办教育硕士,培养基础教育事业高层次人才的初衷相脱节。而这批获得硕士学位的非骨干教师或对入学影响较小的课程教师学成返回后,又会对骨干教师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到他们的教学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基础教育教学的质量。
2.关于教育硕士培养。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的教育硕士培养过于重视理论探究,而忽视与实践结合。教育硕士指导教师往往采取培养学术性全日制研究生的办法来培养教育硕士。为详细调查各教育硕士试点单位在教育硕士培养上的总体情况,2001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对各培养单位已经获得学位的教育硕士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目前教育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不足是:“(1)理论与实践脱节,两者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2)科研手段还不够先进;(3)应增加紧密结合教学第一线的课题研究,加强实践性研究成果的推广。”由此可以看出,三点中有两点是针对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而提出的。
3.关于教育硕士的发展规模与速度。影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发展规模的客观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试点单位的数量、开设的招生方向、招生对象、录取人数。在招生试点单位数量上,由1997年的16所师范院校,发展到1999年的29所师范院校,2003年再次扩大到包括部分非师范院校在内的41所高校。在招生专业方向上,1997年为七个(教育管理、数学、语文、政治、物理、化学、生物),且规定原则上每个单位招生方向不得超过三个;2000年增加了三个(英语、历史、地理);2001年又增加了四个(音乐、体育、美术、现代教育技术),从而使2001年招生专业方向总数达到14个。在招生对象上,也从1997年的普通高中在职教师和管理人员,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与三年以上第一线教学经历人员,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扩大到可以招收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其他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与管理人员以及有中学教师职务的地方教育研究部门或政府机关教委系统的教研员或干部。同样教育硕士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也同样惊人,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录取人数由1997年的72人,扩大到2002年的6970人。
4.关于教育硕士师资。“师”与“生”质量的相关性,是一种不言自明的正相关。然而在教育硕士培养师资方面,我们还不能说探索到比较科学的方法。目前各培养单位的教育硕士培养师资来源无外乎以下几种: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方向上的原有研究生导师;其他学科、专业方向原有研究生导师;外聘部分中小学骨干师资及基础教育管理工作者等。如此以来,就使教育硕士培养师资问题凸显:学历层次较高、学术能力较强的高校各学术性学科、专业方向上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对基础教育情况了解不够;基础教育实践能力强、能够将实践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且具备较高学历或学位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及管理工作者少之又少。更为严峻的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一条为培养教育硕士师资而设置的道路。
二、对策研究
1.严格教育硕士招生制度,突出专业学位特点。(1)实行专业课全国统考制度。我们认为,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轻视专业课考核是不应该的。相比与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全国综合水平测试,教育硕士的专业课实行统考并非不现实。事实证明,历年来在招生中,决定考生是否能够被录取的决定性因素还在于统考课程。(2)增加面试在录取中的比重。应当说,作为选拔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硕士招生,单凭卷面成绩是很难考察到应试者的教学以及科研的真实水平。所以,在初试后,还应该借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复试中的面试成绩。(3)调整教育硕士招生中报名考试及录取时间,使之与基础教育教学的时间同步进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专业学位,无论是培养单位,还是考生所在的基础教育教学单位,都存在学期入学的时间限制。因此,硬性地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入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考试与其他类型专业学位的入学考试联合在一起,是不可取的。(4)收回招生自。2001年前,国家对教育硕士招生是统一划定分数线的。2002年,国家为了促进高等学校主动适应发展需要,扩大高校办学自,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决定不再划定全国统一的录取分数线,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确定录取标准。虽然国家同时提出会将各单位的录取分数公布于社会,并将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但是仍然出现了外语录取分数最低分为11分的现象。这大概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以家庭为本和重视五伦关系,所以“高校招生考试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关键在于排除人情的困扰”。②而要排除人情关系的困扰,最有效的方法是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统一划定录取标准。
2.加强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案例教学。在培养中,笔者认为当前最为重要的是尽快建立起高水平的教育硕士教学案例库,真正实施案例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我国专业学位的案例教学发展远远滞后。哈佛大学商学院以MBA的高水平而蜚声世界,而其MBA的教学又以拥有大量的典型案例而著称。1908年至今,哈佛商学院累计了5000本以上的案例。这些案例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设计用于哈佛MBA的教学。一个哈佛的MBA在2年的学习中,要读完800个案例。专业学位培养拥有其共性,可以说没有大量的成功案例,是很难想像能够办好专业学位的。在案例教学中,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缺乏典型的有教育效力的案例,二是缺乏能够正确运用案例指导学生的教师。对于成功案例的来源无外乎两类,一是引进国外成功的案例,二是生产本土案例。当然引进国外成功案例也需要进行本土化,方能为我所用。至于生产本土案例,笔者认为可以发挥教育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桥梁、纽带以及指导作用。如果全国40多家教育硕士培养单位每年能够提供一个成功案例,由指导委员会审查并汇编成册后,再发给各培养单位,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那么,若干年以后,中国的本土案例会日益丰富。这样既可加强教育硕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可避免因教材的老化而带来的知识陈旧,同时还可以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有了成功的案例,还必须具有能够正确运用案例来指导学生的教师。当前我们这方面的教育硕士指导教师是较为匮乏的。所以,如何尽快建立起相应的培训体系在当前是至关重要的。
2.适当控制教育硕士发展速度及规模,使教育硕士真正能够在基础教育中起到表率作用。培养教育硕士不应单纯地理解为基础教育师资的再培训,而应当是为基础教育培养精英师资的教育。质量是精英教育的生命线,这是任何时候都不可违背的真理。没有质量的数量是不可能产生效益的。教育硕士作为一种新型的专业学位在我国创办的时间不长,尚处于试点起步阶段。但是,试点工作期间并没有很好地贯彻“高质量、小规模”的方针。有学者曾经指出;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教育硕士每年在校生达8万人左右,而我国不足1万人,在全国1000余万名中小学教师中所占比例太小。笔者认为,在教育硕士的培养上我们不能硬性地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盲目攀比。因为欧美国家专业学位的发展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而中国的发展时间尚不到十年。跨越式发展也应当掌握一定的适度且应量力而行,否则,不但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反而会将这一新型学位扼杀在襁褓之中。所以,“教育硕士试点工作必须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要办出特色和水平,要闯出牌子。起步阶段,宁可少一点,但要好一点。”
3.设立教育博士学位,加快教育硕士师资培养的步伐。提到设立教育博士学位,必然会涉及到专业学位终极性的问题。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在专业学位中,硕士学位作为终极性学位的为数很多,但是也不乏专业博士学位。在我国所设立的专业学位中,建筑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兽医等就设立了专业博士学位。1921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建立了第一个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使美国成为设立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最早的国家。为提高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专业学位教育的师资队伍必须以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为主,并要不断提高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就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发展而言,如果单纯依靠教育学博士学位体系来为其培养师资,真可谓杯水车薪。因此,设立教育博士学位对于尽快提高教育硕士师资至关重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设立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可以与教育硕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相互沟通。亦即无论是教育硕士,还是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均可报考教育博士。教育博士可以设立基础教育管理方向、基础教育教学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方向、高等教育教学方向等。
三、结语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而加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是确保并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重要保证。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着学历(学位)结构偏低、素质不高、骨干教师青黄不接等问题,国家一方面抓普及,促使教师学历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另一方面,在上个世纪末,在我国教育界许多专家、学者的强烈呼吁下,吸引国外办学经验,设立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较短的时间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得到了飞速发展,正逐步成为骨干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以及研究水平,从而带动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任何一种新生事物一般都会经过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坚信,随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必将会成为我们国家教育发展的推动机,从而为我们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