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的防治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性疾病的防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慢性疾病的防治

篇1

一、猪痢疾

此病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猪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拉血痢、消瘦、脱水、死亡。猪血痢在一个猪场发生后,有的猪经过潜伏期后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有些猪还可能处在潜伏期,未表现出症状,外表显得十分正常。如果只对表现有症状的注射药物(百痢金针、百痢星),注射过药物的猪只,其发病症状可能暂时消失,但处于潜伏期未表现出症状的猪只,经过—定时期,又表现出临床症状。这样就会出现部分治愈,部分又发病,再治疗再发病,周而复始,永无终结的态势。

控制方法是: 对出现血痢的揞进行隔离单独注射用药,如注射百痢金计或百痢星;剂量按说明书用,每日二次,连用3天; 对可疑病猪、假定健康猪群和健康猪群进行统一混饲给药,如:呼肠舒,连续用药3~4周,按预防量用。

症状得到基本控制后,全群饲料添加呼肠舒,连续使用3~4周,按预防量用。

停药3周后,饲料继续预防添加呼肠舒,用4周。

每周用衙康1:1000比例稀释带猪消毒5~7天次。

二、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此病主要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引起的一种猪慢性呼吸道病。其特征是鼻甲骨萎缩。临床主要表现为喷嚏,鼻塞等鼻炎症状和颜面变形或歪斜。发病后死亡率虽不高,但可使猪生长速度减慢、饲料利用率和机体抵抗力下降。本病通常还有,其他多种病原菌协同参与如产毒素的多杀巴氏杆菌(D型)和其他病原菌。由于是多病原菌病,因此常规疫苗效果特别是单价波氏杆菌疫苗效果不佳。波氏杆菌与多杀巴氏杆菌D型多价复合曲剂苗的保护率也只有60%~80%。因此疫苗预防需要配合药物防治。

慢呼清饮水,连用5~7天。

病猪隔离,肌注德利先,或强力先,或喘必康,或泰诺康,每天1次,连用2~5天。

控制方法:饲料中添加强力先预混剂{或呼诺玢)预混剂,或呼肠舒.或泰舒平)+支原泰妙,连用5~7天,剂量按说明书上的治疗量用。病情稳定后上述中任选一组药方用预防量,再混饲4~7周,请注意,在使用磺胺类药物时,时间超过7天以上的,需在饮料中加入等量的碳酸氢钠用衔康按1:1000。周比例稀释带猪消毒5~7次。

三、猪附红细胞体病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子人、猪等多种动物的红细胞或血浆中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国内外曾有人称之为黄疸性贫血、类边虫病、亦兽体病或红皮病,以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发热为特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本病的病原猪附红细胞体的分类有争议,通常把它归属于原虫类血孢子虫,抗血孢子虫药对本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被感染的宿主红细胞中央或边缘可见到单个。数个甚至几十个虫休,血液涂片姬姆萨染色呈淡红或淡紫色,确实,采血样涂片观察,由于多方原因,常常较难看到虫体,不能排除有些地方将弓形体病误诊为本病。

控制方法:用衔康1:1000带猪消毒,每周5~7次;

对于表现有明显症状的猪只采用贝尼尔(血虫净)深部肌肉注射(本注射液局部刺激性较强)5~7毫克/公斤体重,隔天重复用药—次。本品具有拟胆碱样作用,对胃肠道平滑肌或子宫平滑肌有收缩作用。因此,为预防流产对怀孕晚期母猪治疗可预先使用阿托品。

肌注德利先(或强力先注射液,或通辽)+冷静,或弓形康+宁静,或安迪欣。

篇2

【关键词】中医药;慢性病;防治;临床应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1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等作用的推动,城市化逐渐成为现实,社区逐渐成为防治疾病的重点。我国的慢性病患者逐年上升,发病率持续升高,年龄也显著提前,据临床资料显示,我国约1/3人数被不同程度的慢性病困扰着[1]。所以,如何以社区为单位,尽可能的控制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病情变化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的的关键内容。

慢性病是由于人体的微小损伤长期的累积,不由细菌、病毒等引发的疾病,其最大的特点是慢性进展害,被称之为“隐秘的流行病”。所以,其特有的阶段性、进展性特点决定其是一个较复杂的因果网络系统。如糖尿病,其致病原因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也有可能是饮食结构所致,也有可能是机体的胰岛素水平差异所致;而其后果不仅是血糖偏高,还可能出现视网膜病变、冠心病等等并发症。所以,慢性病的一个多系统的进展过程。

1 慢性病的防治策略

目前来讲,常规的药物是不能够根治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但可以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入手,以便更好的控制疾病的恶化。需要说明的是,新医学模式需要树立新的诊疗观念。应该要求一些服务形式从医疗形式逐渐的转化为预防型模式。医生需要从以前单纯的诊断疾病逐渐的发展为对社区人群的管理。做好预防保健等策略,使得治疗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现代就单纯的治疗疾病已经不符合医学的发展要求了,对于慢性疾病的防治应该逐渐的生活化,这样能够更好的改善病人的机体状况.更好的保证人类的健康。随着当今医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对于一些慢性疾病虽然还没有更好的做到逆转病理状态,但是能够利用替代方法来进行治疗。这些技术手段造福了人类,成为了当今医学的一个新亮点。如采用理疗方法治疗骨性关节病等。

2 中医药理论的临床应用

中医的精髓在慢性病方面主要体现在“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等理论上,从“整体观念”角度分析,对于慢性病需要从患者、社区、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的结果,从治疗的情况看,需要从饮食、药物、情志、生活习惯等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调节才能达到效果。从“辨证论治”角度看,需要依据患者的不同各体差异,结合因地、因时、因势制宜。如糖尿病,从治疗上,患者需要定期定量服药,注意饮食的摄入,平时禁止食用含糖分高、低蛋白质、高脂肪的食物。社区要做好糖尿病的宣教工作,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讲座、随访检测血糖等工作,国家需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大力鼓励创新,尽可能的寻找新型的中成药制剂,降低西药对肝肾等的损害。而对于不同区域,不同体质和不同季节发病的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方法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强调的是对疾病到健康过程中机体整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全方位动态把握,调节诊断、治疗的实施策略,融治病于自然生活中。

3 运用“治未病”的中医药思想

这是预防慢性病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古人就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2],明确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这其中的未病是相对于已病而言的,指的不仅是人体的健康状态,而且包括未表现出来的疾病发作前的状态,现代运用在社区预防慢性病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已病早治”。 “未病先防”强调的是在疾病未发作前的预防,如服用阿司匹林药物来预防心血管意外,每日练习太极拳等增强机体免疫力。“既病防变”指的是对于已经发现的疾病尽可能的去治疗防止其进一步的蔓延进展,如糖尿病后就要早期将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防止日后的并发症,感染了乙肝病毒后就要积极治疗肝炎等,防止其后可能出现肝硬化。

4 小结

尽管中医药对于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存在很多优点。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就以上的理疗很难用现代的科学来阐述这一理疗,在国内外的相当的社区不大采纳,且缺乏有效的制度和行为规范,缺乏询证医学的支持[3],在国际的舞台上难以发挥其内在作用。但是其所拥有的理疗是符合社区慢性病等特点和病变演化进展的,所以,中医药可以用作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内容之一,但是,需要我们不断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德俊.城市社区居民慢性病防治对策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 制,2007,15(5):487-490.

篇3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药疗法;治未病;标本兼治

中图分类号:R25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6-0011-0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慢性炎症增强有关[1]。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据WHO预测,至2020年COPD将排到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到2030年会成为全世界第3大死因。现代医学目前尚无特效药物遏制其反复发作、渐进加重的病势。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增强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复发,改善生活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从数十年探索中,用中医“治未病”理念指导,较好地发挥了中医药特色优势,在COPD防治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有所感悟,探讨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1洞悉渊源,明确含义

中医“治未病”思想和概念来源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y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这是中国早在二千多年前就认识到防病的重要性,也是中医学独有的原创性观点之一,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和应用,已经形成了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理论和法则。“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及愈后防复四个层次系统。

2关口前移,截断慢支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COPD,均由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久治不愈,逐渐加重发展而成。要预防COPD的发生,首先就要用中医“治未病”理念指导,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尽早治愈慢性支气管炎,截断其发展为COPD的路径。

3急性加重,标本兼治

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COPD患者大多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以痰、瘀、热为标,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本。急性加重期虽以标为急,但如不顾本虚只是祛邪,则将出现正气不支,无力抗邪,病势缠绵难愈的胶着状态。甚至日趋恶化,难收残局。为此,笔者在数十年临床中,在中医“治未病”理念指导下,打破“发时治标,缓时治本”的治疗常规,而是标本兼治,祛邪治疗痰、瘀、热时,紧紧抓住肺、脾、肾功能的恢复,可使临床疗效大大提高,不仅病情恢复较快,且不易复发。笔者经验方研制的院内制剂咳喘停合剂、咳喘停袋泡颗粒[3]、咳喘停2号合剂、咳喘停2号袋泡颗粒之所以能进入玉溪市医保用药目录,多年来在防治支气管炎、COPD等疾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注重了祛邪不忘扶正,标本兼治。

4病情稳定,重在于防

COPD稳定期患者依然存在慢性炎症反应,呼吸肌疲劳,免疫力低下,营养障碍等,表现为反复咳嗽、咯痰、喘急等症状,并逐渐出现活动耐力下降,从而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生活质量严重降低,出现病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成了一个患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内外著名慢阻肺专家钟南山院士,多次在全国呼吸病年会上,呼吁广大中医同道,在COPD稳定期的防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和贡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治未病”理念,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笔者从数十年临床、科研中认识到:脏气虚弱,痰瘀互结是COPD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根本原因,稳定期肺脾肾三脏虚弱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故稳定期治疗以扶正补虚为主,兼以化痰平喘、活血化瘀标本兼治。用自拟补肺健脾益肾汤施治,取得较好疗效。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肺固表、益气健脾;羊藿、五加皮补肾固本;苏条参、甜绞股兰、鱼腥草养阴清肺;紫丹参活血化瘀;陈皮理气化痰。诸药合用,共奏补肺固表、健脾益肾、化痰平喘、理气活血之功,使正气恢复,痰瘀自除,肺脾肾功能复常,病症得以缓解。临床科研表明,本方可以改善肺脾肾虚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肺功能减退,降低COPD急性加重频次,改善患者活动能力及指脉氧饱和度;可以用于COPD稳定期患者的治疗,临床应用安全,效果肯定,值得推广[4]。本院以本方为基础,制成膏方固金膏,经临床科研观察,并有简便、快捷、口感好等特点。以上方药,多年来用于临床,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此举一例佐证:玉溪市峨山县小街镇有一位姓李的65岁男性肺心病患者,过去多年来每年都要大部分时间频繁入院治疗,家中虽子女较多,却都因父亲沉重的医疗负担而负债累累,老人的病却日趋加重。自从6年前笔者诊治后,充分重视免疫功能的不断提高,每年坚持服用约700元左右的固金膏,并戒断烟酒,注重科学生活,身体日渐好转,6年多来未再入院治疗。

5特色外治,增强疗效

穴位贴敷方法包括冬病夏治和不分季节穴位贴敷,这是防治COPD操作简便且效果显著的中医药外治法之一。笔者认为可不分季节广泛开展,因为在COPD防治中,根据不同药物的穴位贴敷,可在病情加重期起到既病防变的作用,在病情稳定期起到瘥后防复的作用,可根据病情需要及时施治,如此可大大拓展COPD穴位贴敷治疗的机会,增强防治效果,进一步突显21世纪预防为主的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穴位贴敷疗法,是药物经皮给药治疗疾病、提高免疫功能的中医药外治法之一,是把所需药物制成一定剂型(药膏、膏药、药粉等),然后贴敷于某个或某组穴位上,利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药物的渗透作用和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对机体的调节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中医“肺主皮毛”的理论,阐明了从卫表、皮肤入手,防治肺脏疾病的理论依据。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中药贴敷腧穴后,通过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祛邪扶正,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5]。现代研究认为,中药穴位贴敷能提高Igg,IgA、IgM水平,增强COPD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6]。穴位贴敷产生的刺激作用和生物学作用,能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导到神经中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刺激整个机体的功能,有效地调节免疫系统,增强吞噬作用,控制病情[7]。

中药足薰洗是祖国医学独特的外治疗法,也称为“足浴疗法”,药物通过足部皮肤、腧穴到达经络脏腑以治疗疾病,与内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外治之宗”吴尚先所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更因其舒适、无痛苦、疗效好,易被慢性病患者接受,可大大提高长期治疗的依从性。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五脏六腑和体表各组织器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经络相表里。肺主皮毛,故药液中的有效成分能通过局部皮肤进入体内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人体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足部分布着300多个腧穴,是三阴经的起点和三阳经的终点,阴阳交会,十二正经循环相通,中药足部薰洗时药物可通过皮肤、腧穴吸收,循经入脏腑,再通过脏腑的输布,到达病所,发挥治疗作用。

中医学认为,脏气虚弱,痰瘀互结是COPD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根本原因。肺脾肾三脏虚弱为本,痰瘀互结为标。稳定期以正虚为主,故治疗上以扶正补虚为主,兼以化痰平喘、活血化瘀。笔者的科研课题:“中药足薰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功能的影响”,用前述补肺健脾益肾汤化裁足薰洗48周后表明:可以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增加6min步行距离,减少COPD急性加重次数,减少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可以用于此型COPD稳定期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肯定,值得推广[8]。

6康复训练,强基固本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这也是COPD患者“治未病”瘥后防复的重要环节。结合COPD患者的自身实际,可选择肺康复训练、八段锦、太极拳、步行等不同锻炼方式进行。此就肺康复训练和八段锦作一简述。

肺康复训练要点:患者每天进行2次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20 min。在缩唇呼吸锻炼时,应该用鼻吸气,呼气时嘴唇应收拢形成口哨样。在腹式呼吸锻炼时,在进行吸气动作时胸部不动,尽可能提胸;在进行呼气运动时腹部应内陷,尽可能呼出气体。其原理是:肺康复训练是临床中防治COPD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利用缩唇呼气能让患者终末气道的压力得以有效保持,避免小气道出现陷闭;利用腹式呼吸锻炼则能让患者的呼吸肌活动度增加,让患者的最大通气量提升[9]。

八段锦是传统保健功法,是一种全身性锻炼,具有改善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动作简单易行,习练时讲究呼吸形式。其呼吸方法是根据动作的开、合、提、落、屈、伸、升、降、旋、收等原理,配合各种合理的呼吸,以鼻吸口呼、腹式呼吸为主,能够有效地锻炼呼吸肌,长期坚持锻炼可以逐步改善肺功能,同时调节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从整体上提高COPD患者的身体素质。临床研究证实,坚持八段锦功法锻炼可以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肺功能,从而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锻炼24周后疗效显著[10]。

7规劝戒烟,工作到位

烟草与COPD关系的研究表明,吸烟是公认的COPD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吸烟可导致肺部及全身系统的炎症反应,吸烟可影响气道功能,可直接或间接引起肺功能的损害。控制吸烟是惟一最经济、最有效的可以减缓COPD进展、改变疾病长期预后的干预性手段,也是在中医“治未病”理念指导下,COPD防治的关键环节。可见,吸烟对COPD患者的危害是致命性的,规劝患者切实果断戒烟,是我们工作义不容辞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用中医“治未病”理念指导,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COPD的防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中医“治未病”应当定位在防,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255-264.

[2] 虞舜,于莉英,点校.黄帝内经(素间)[M].四库全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10.

[3] 范德斌,秦雪屏,白红华,等.咳喘停袋泡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60例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9):16-18.

[4] 范德斌,秦雪屏,徐金柱,等.补肺健脾益肾汤结合西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90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2,30(12):83-85.

[5] 范德斌,白红华,徐金柱,等.截咳膏子午流注穴位贴敷治疗燥邪伤肺型咳嗽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1):19-21.

[6] 潘继红,黄玮.“伏九丸”穴位贴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1,17(6):68-70.

[7] 张长擎,梁铁军,张伟,等.穴位贴敷平喘对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迁延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7,47(5):12-14.

[8] 徐金柱,范德斌,秦雪屏,等.中药足薰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功能的影响[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2):12-13.

篇4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关键阶段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214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155-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虽然常见,但也属于疑难病症之一,目前的治疗效果不理想。特别是病症发展到中期、晚期,患者的体例、肺功能会明显下降,治疗也更苦难,且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论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的3个关键阶段,期望能更好地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效果。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

外界环境的所含的微生物、空气质量、温度变化都是呼吸系统出现疾病的主要外在因素。现代西医与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机论述,实质都是正虚修复不利、伏邪隐损、外邪侵损。在青壮年时期,外邪侵袭的机会比较少,不能形成足量的质与量的损伤呼吸系统及结构的伏邪,此阶段人的机体正气很旺,可很容易就修复好受损的组织结构,呼吸系统不易患病。随着年龄增长,机体正气逐渐衰弱,不能很好修复外邪、伏邪反复侵损,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时常发生。呼吸系统有五种常见疾病:①肺间质纤维化;②肺毁损;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④肺癌;⑤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部分患者最终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因为这些患者的身体特征与受到的外邪集合起来,使病情有病程更长、进展缓慢、病情隐蔽的特征。西医证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衣原体、支原体、病毒、细菌感染有关,并受到外感风寒、空气污染、吸烟等外在因素影响,与中医的论述实质上是一致的。邪气至多一能在人体内形成伏邪,是因为正虚,伏邪持续隐损就会加重正虚,正虚可有津液、阳、阴、血、气等偏重,但以阳虚为主,虚在出现在肺内,肺虚导致其他肾脏虚弱,其他肾脏过虚又影响肺脏,形成恶性孙欢,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加重。此时的病位还在肺部,肺虚一方面不能将邪气祛除,另一方面不能修复受损的组织,最终造成呼吸系统的组织结构逐渐被破坏,功能降低,导致呼吸困难,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防的关键阶段

“治未病”是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最有效措施,预防疾病应从发病源头开始。既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原因是正虚修复不全、伏邪隐损、外邪侵损,那么有效预防就应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扶正帮修复、祛除伏邪、避免外邪侵袭。避免外邪侵袭方面,有些因素是人为不可抗拒的,比如:空气质量、环境污染等。但是与个人生活习惯有关的因素就可自行解决。另外,还可借助中医药的干预,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根源是慢性支气管炎或雷系慢性感染疾病,比如:咳嗽变异引起的哮喘、慢性肺结核、反复发作的支气管炎等,其中慢性支气管炎最常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正邪僵持,有伏邪将成之势,通常只有不能治愈的咳痰、轻微咳嗽,病情可逆,如果在早期进行有效保健及治疗的话,很易痊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就会被阻断,不会向严重方向发展。但是患者通常因为病情较轻,常被忽视,就失去了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最佳时机,伏邪很可能在此时形成。伏邪如果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阴损病症进行就开始了,病情就到了不可逆转阶段,越拖延越难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或类似慢性感染疾病病机都是正虚邪侵,只有外邪祛尽、扶正到位才能治愈,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细致的治疗过程,只有采用中医扶正祛邪方式予以防治才能产生好的预防效果。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关键阶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依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加重期、缓解期等多个阶段。各个阶段的防治方法各不相同,并且对疾病的防治作用也各不相同。笔者将对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两个关键阶段分别做详细论述。

3.1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加重期,其特点是症状加重、病情危急,医生及患者对该阶段患者的治疗都十分重视,多采用西医的消炎、平喘、扩管、祛痰、抗感染等方式治疗,短期内治疗效果很明显。但从整体来看,其临床治疗中存在一些不足:中医的扶正祛邪疗法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并没有发挥最大作用。因为西医对中西缺乏客观认识,或者是中医医生的惰性及应用能力欠缺原因,对急性加重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只重视西医的“应急式”治疗,不能有效祛除积存在患者体内的伏邪。只要伏邪、正虚存在,如果遇到一定质及量的诱发因素,就可能再次发病并加重病情。其实,在患者的急性加重期,如综合利用中西医疗法,可提高治疗效果,特别是对该疾病的远期疗效很有好处。在防治急性加重期患者时,首先应辨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虚实性质,再借助中医的扶正祛邪疗法的思路融入整体的中西药应用,比如:西医的提升免疫力、营养支持等疗法都在扶正范畴内;祛痰、抗感染等疗法都在祛邪的范畴内。这样的化就能真正实现中西药协同、中西医结合,实现需扶正的被扶正,需祛邪的被祛邪,长期、短期的治疗效果都会很好。

3.2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因为患者的病症相对平稳,患者及医生对疾病的治疗都缺乏足够的重视,并且忽视了必要的护理。其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占该疾病病情的进展期的比例比急性加重期要多,由于缓解期在整个病程中占据大多数时间,并且,环节之时表面现象,实际并且是一直隐蔽发展的,坚持在缓解期扶正祛邪才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的关键阶段,也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的重要时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缓解期进行扶正祛邪,是中医的强项,但针对不同的患者,需要细致摸索适合的治疗方案,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该阶段对患者采取中药治疗以扶正祛邪,对长远疗效有很大好处,可减少住院率、降低复发率。扶正祛邪疗法没有固定的方法,只要能实现扶正所虚之阳、阴血、气及祛除积存在患者身体内的毒、淤、湿、痰就可以,辅助健身锻炼、饮食调理都能帮助实现这一目的。

总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在早期准确诊断,其病程较长,且发展缓慢,可为预防预留充足时间。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键阶段,可将西医与中医扶正祛邪疗法有机结合,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44岁,自诉2009年1月停经,经当地医院检查怀孕,期间身体状态良好,胎儿发育正常。5月中旬,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身目发黄,并进行性加重,食纳下降,恶心呕吐厌油,遂在当地医院检查乙肝小三阳,转氨酶404.7 mmol/L,超声提示宫内活胎,肝实质弥漫性病变。为求进一步诊治入住我科。入院症见:身目重度黄染,时有恶心,食纳差,小便黄,大便干结,肝掌征(+);产科检查:宫底平脐,胎方位欠清,胎心140次/min,心律齐,无宫缩。入院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入院后即下病重医嘱,监测生命体征,间断上氧,乳果糖10 ml口服以润肠通便,思美泰护肝退黄,改善肝内胆汁淤积,门冬氨酸钾镁保护细胞膜。中药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佐以清热利湿;产科会诊意见:因患者病情发展迅速,正处于肝衰竭状态,不宜继续妊娠。征得患者与家属同意后于6月6日行引产术,术后调整治疗方案用谷胱甘肽促进肝细胞生长,凯时改善肝脏微循环安体舒通利尿,头孢他啶抗感染。7月23日患者好转出院。

2 护理措施

2.1 基础护理 因患者入院时即处于肝衰竭状态,为了防止病情恶化,6月6日行中止妊娠术。为了促进康复,我们强化了对患者的基础护理。(1)保持病房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2)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悬挂绝对卧床休息标致,向患者宣教卧床休息的重要性。(3)使用气垫床,鼓励患者自行翻身,每2 h护士为患者按摩受压处皮肤,每班床头交接皮肤完整性。(4)帮助患者搞好个人卫生,帮助患者在床上洗头、擦澡、洗脸、漱口、刷牙;使用刺激性较小的洗发膏、洗澡液,禁用肥皂;指导患者用软毛牙刷刷牙,防止牙龈出血。(5)治疗时间集中安排,保证患者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患者在6月7日出现了骶尾部皮肤发红现象,分析原因是引产术后,患者由于情绪低落加之感觉乏力拒绝护士翻身,仰卧位过久所致。经改变,局部涂以红花酒精后,局部潮红消失;护士对患者进行了预防褥疮知识的讲解,取得了患者的配合,在以后的时间里,患者能主动翻身,未再出现皮肤异常。

2.2 病情观察 患者入院后即下病重医嘱,测T、P、R、BP、神志、瞳孔、胎心、q 8 h,并记录24 h尿量。及早中止妊娠是本病的治疗关键,6月6日为患者行引产术,积极做好抢救的各项准备,包括吸氧、心电监测、留置导尿,建立静脉通路、备血、完善各项实验室检查;引产术后注意观察阴道流血情况和子宫恢复情况;高度警惕肝昏迷,注意患者神志、性格、定向力、记数力有无异常变化,如果患者出现烦躁,定向力和记数力异常,双手扑翼样震颤,则提示患者有肝昏迷前驱症状,应尽早采取抢救措施,并加床栏,防止患者坠床。

2.3 饮食护理 患者入院后查肝功能异常,我们根据检验结果为患者制定食谱,总原则为:低动物脂肪,高纤维素、高维生素C,高钾,增加乳果糖的摄入,宜清淡稀软食物,忌辛辣、生硬食物,鼓励患者多食水果蔬菜。患者引产术后适当增加动物蛋白的摄入,为了补充水分,食谱上多选用鸡汤、鱼汤、排骨汤;指导患者早餐和中餐应丰富,但晚餐不宜过饱;定期查肝功能,根据检验结果调整食谱。

2.4 给药护理 患者入院后的给药途径有三种,静脉给药、口服给药、外用给药。

2.4.1 静脉给药 患者入院后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是静脉给药,如思美泰护肝退黄,改善肝内微循环;门冬氨酸佳美保护肝细胞膜;头孢他啶抗感染;前列地尔改善肝内微循环等。针对患者输液量大、输液时间长的特点,我们特制定以下护理措施:(1)严格三查八对,所有护肝药物均需现配现用;(2)严格按照医嘱规定的时间用药,如头孢他啶组液体医嘱规定用药时间是q 8h,我们每8 h给药1次,每班交接;(3)尽量减少创伤性操作,对患者采取静脉留置术;(4)输新鲜血浆时仔细检查血浆袋内有无凝血块;在输血浆前,先测量体温,体温正常再融化血浆;输血浆先慢后快,确定患者没有输血反应后把输血浆的速度调整为患者能够耐受的最快速度,防止血浆变质。

2.4.2 口服给药 患者入院后的中药治疗原则为清热利湿退黄,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我们为患者制定的中药服药原则是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上午的服药时间为10∶00,下午服药时间为16∶00,因为中药较苦,放在这两个时间上可以减少对进餐的影响,服完中药后用温开水漱口,减少苦味刺激。另外,患者还口服乳果糖润肠通便,口服氯化钾补钾,口服多潘立酮促进胃动力,口服双歧四联活菌片剂改善肠道菌落,口服螺内酯利尿;我们都按时发药到床头,看药入口。对患者进行药物知识的宣教,争取患者主动配合。

篇6

[关键词] 贵阳市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及防治对策

1.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特点

1.1潜伏期长。高血压病在出现症状以前患者可能有几年至十几年血压升高的病史。在高血脂、吸烟等冠心病易患因素的作用下,往往要经过数年至数十年患者才出现明显的心肌缺血症状。在出现症状以前患者往往对易患因素并不重视。

1.2病程长,不易根治,需要长期的医疗及护理慢性心血管疾病不仅造成患者身体上的损伤,而且导致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慢性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后期,医疗费用急剧增加,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专人照顾,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1.3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 多数慢性心血管疾病由多种病因长期作用而致病。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慢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和护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1.4突然恶化危及生命的可能性大,当心血管疾患者出现心肌受损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机率大大增加,随时有猝死的可能。

2.社区护理的必要性及其对策

2.1开展社区护理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慢性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长期性必然对患者本身及家庭和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独生子女将面临着赡养两对老人的局面,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这个负担将由家庭转给社会。慢性心血管病人处在反复“住院一出院”循环往复的过程中。社区护理是将临床、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生活护理等融于护理学之中,把保健送到千家万户,因此社区护理对于促进慢性心血管病人康的复,为患者提供方便、有效和连续性的服务十分重要。

2.2开展社区护理有利于慢性心血管病人的康复慢性心血管疾病一经诊断均可在社区进行治疗护理和康复。病人住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里会感到安心舒适,可以与家人在一起,得到家属、朋友的关照,同时病人不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各种权益不受限制,对慢性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社区护士通过进入家庭,缩短了与病人的距离,加深了感情的沟通,有利于护士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更详细的了解,便于心理护理的开展。

3.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内容。

慢性心血管病患者的社区护理除了执行医嘱等常规护理外,更重要的是开展下列工作。

3.1发掘和评估健康问题。每一个慢性心血管病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不尽相同,社区护士必须先行判断,确立其问题,然后再研究解决其问题。如高血压病或慢性心衰患者喜吃咸食,冠心病患者好吃高脂饮食,必须尽快让其改变饮食习惯。

3.2进行健康教育在询问和评估的基础上,让患者和家庭了解他们的病情,对医疗保健作出决定,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如吸烟、饮酒是心血管病的易患因素,要让患者了解其危害性,从而自觉地改变这些不良行为。在健康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仔细听取患者的诉说,找出其最关注的问题和想法;(2)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清楚准确的信息;(3)教育是个连续的逐渐的过程,指导行为改变从小量开始;(4)患者是参与者,共同承担责任完成预定目标。

3.4药物管理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赖于病人对药物的依从性。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住院期间的药物依从率为63.4%,出院后对出院带药依从率为77.3%,门诊随访期间的药物依从率为43.7%。心衰患者也有20%~58%不遵医嘱服药。病人往往因自觉症状消失而中止服药或因外出和旅行等不服药,也有的病人认为与感冒药并用效果不好,而暂时不服心脏病药。医护人员应调查病人不遵守医嘱服药的原因,反复说明遵医嘱的重要性,还应进行服药指导,说明药品名、用量、目的、功效、主要副作用,提高患者的医嘱依从性。

4.结论

由于贵州地形地势的限制,导致了交通上的不便利,所以社区的护理工作只有在较大的城市有所开展,还有很多的小城镇几乎没有社区卫生室。所以开展全面的社区护理工作还得靠国家的惠民政策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努力。所以全省还有很大部分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没有得到护理。而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其医疗护理的长期性,医院的护理远远不能满足其健康需要。只有开展方便、有效和连续的社区护理,才能向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护理服务,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使慢性心血管病人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立红,许萍.对冠心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研究[J].齐齐晗医学院学报,2001,21(7):165-167.

[2]姚崇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1,17(7):410―415.

[3]李良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及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8):354―355.

篇7

云南省宣威市中医医院外二科,云南宣威655400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选取4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钻孔引流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提出并发症防治措施。结果:本组患者治愈率为97.5%,死亡率2.5%;40例患者中血肿复发率为7.5%,颅内积气发生率5%,继发颅内血肿发生率5%,脑脊液漏发生率为2.5%。结论:钻孔引流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确切,但术后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为此需采取积极的预防对策,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并发症;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R722.14+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5-0107-02

慢性硬膜下血肿即颅内出血在硬脑膜下腔集聚至少3个星期,表现为头痛、颅内高压等,其发生率在颅内血肿患者中占10%[1],常发病于老年人群中。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常见的治疗手段为钻孔引流术,该方法操作简单,疗效明确,但术后易出现脑脊液漏、颅内积气等多种并发症,不仅加剧患者痛苦,而且不利于预后[2]。为此分析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4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其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在62~84岁,平均年龄(70.6±1.4)岁;有明确外伤史33例,伴有糖尿病6例,伴有高血压13例;临床表现:头痛或头晕24例,不同程度意识障碍11例,昏迷1例,偏瘫3例,精神及行为异常13例,单侧肢体麻木12例。

1.2方法本组40例患者术前均接受颅脑CT检查,提示血肿都发生在硬膜下腔,检出双侧血肿14例,单侧血肿26例;脑中线移位超过1cm(包括1cm)者22例,移位不足1cm者18例;不均匀混杂密度13例,一等密度或略低密度2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钻孔引流手术治疗,局部麻醉,常规消毒铺巾, CT提示均一密度患者,行单孔引流;不均匀混杂密度患者,行2点对穿引流。根据颅脑CT检查结果确定钻孔位置:血肿最厚处,距离血肿后缘2厘米处,钻孔直达硬脑膜,硬膜用电凝常规止血,骨缘用骨蜡止血,硬膜呈十字形切开,慢慢进行减压操作,放置8号导管,且尽可能把尿管放到血肿前缘部位,促进排气。留置引流管,将其稳定固定,随后逐层缝合头皮。术后留置引流管3d,术后1星期拆线,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延迟引流管拔除、拆线时间。术后当天给予患者补液(至少2000ml)、生理盐水(至少1000ml)输注处理,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3疗效判定[3]①评价手术治疗效果: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头颅 CT 示血肿腔残液量<30ml)、好转(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头颅 CT示 血肿腔残液量>30ml,而<60ml)、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抽出血肿不足 10ml或死亡)。②统计并发症发生率。

2结果

2.140例患者治疗效果评价本组40例患者中治愈39例,治愈率97.5%,其中一期治愈37例(92.5%),二期治愈2例(5%);死亡1例,死亡率2.5%,死于继发心力衰竭。

2.240例患者并发症统计本组40例患者中血肿复发3例,占7.5%,并发脑脊液漏1例,占2.5%,并发颅内积气2例,占5%,并发继发颅内血肿2例,占5%,并发颅内感染1例,占2.5%,并发癫痫2例,占5%。

3讨论

3.1慢性硬膜下血肿成因及治疗对策慢性硬膜下血肿是发生在硬脑膜和蛛网膜间的出血,多数人认为与Mittenzweig静脉撕裂伤相关,随后相关研究表明硬膜下损伤出血、静脉窦等也可能导致慢性硬膜下血肿,且与颅内压降低、脑萎缩、凝血障碍等因素密切相关。慢性硬膜下血肿在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4]。本组40例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上。

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关键在于清除血肿,临床治疗有效方式以手术为主,手术指征为:①患者出现高颅压、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或大脑半球受压等症状及体征;②颅脑CT检查提示硬膜下血肿厚度(双侧或单侧)在10mm以上,单侧血肿引发的中线移位在10mm以上[5]。随着微创技术、CT技术的深入研发和利用,微创钻孔引流术因其操作简单、治愈率高等特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受患者年龄、操作技术等影响,术后可能出现血肿复发、颅内积气、继发颅内血肿等诸多并发症,不利于患者康复。

3.2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3.2.1血肿复发本组血肿复发发生率为7.5%,主要原因是老年患者存在脑萎缩,钻孔引流术后大脑出现膨起困难,而血肿包膜比较坚硬且厚,致使硬膜下腔难以有效闭合,血肿腔内血凝块没有完全清除,从而导致血肿复发。防治对策:①钻孔引流术中必须彻底冲洗硬膜下腔,彻底清除血肿腔内血凝块,同时冲洗时动作轻柔且准确,严格控制冲洗速度,保护被膜免受损伤。②术后及时给予患者止血剂治疗,尤其是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及时输血,且延长止血剂应用时间。③术后给予患者等渗液或生理盐水输注等处理,促进脑复张,有利于血肿腔快速闭合。④若患者出现血肿复发并发症,要行二次钻孔冲洗引流术,从原切口入路切开原骨孔行冲洗引流治疗[6]。

3.2.2颅内积气本组颅内积气发生率为5%,主要是因为钻孔引流术后患者颅内压降低,而受压脑组织还没有恢复,导致空气进入血肿腔,加上术中引流管留置不当、排气不畅等,从而引发颅内积气并发症。若颅内积气量不多,可通过调整患者及引流管位置排出气体,同时拔管后2个星期内可自行吸收。若颅内积气量较多,出现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则需头颅CT复查后行再次引流术。预防对策:①于血肿最厚处钻孔,切开硬脑膜后及时置管且用棉片明胶海绵阻塞骨孔,同时用等量盐水充填血肿腔,头皮缝合完整。更换引流袋时先夹闭引流管。②二孔引流。一孔位于血肿最低位,以引流血肿,另一孔位于血肿高位,用于排气。

3.2.3脑脊液漏本组脑脊液漏发生率为2.5%,主要表现为术后引流量在150~300ml之间,与脑脊液类似。主要由引流管放置时损伤蛛网膜引起。为此手术操作时保护好蛛网膜,术后5d便可拔出引流管,避免引发颅内感染。

3.2.4继发性颅内血肿本组继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率为5%,均为硬膜外血肿,主要原因包括:①清除血肿时速度过快,受颅内压骤降、硬脑膜塌陷影响,造成硬脑膜和颅骨间小血管撕裂;②手术操作失误,人为造成硬脑膜剥离出血。防治对策:①彻底止血,颅骨钻孔直径约1.5cm,同时骨蜡止血时规范操作,以免造成硬脑膜剥离。②严格控制术中硬膜下血肿引流速度,避免颅内压骤降引发颅内出血。同时血肿清除后给予缓慢降压处理。③根据手术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引流管(软硬度、直径适宜)[7]。

综上所述,钻孔引流术疗效确切,是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有效手段。但受手术操作不当、患者年龄等影响,术后可能出现血肿复发、颅内积气等并发症,为此需提高手术操作技术,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肖德勇,郑广顺,栾晓祖,等.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及手术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34):124-125.

[2]刘序斌.老年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及相关因素分析[J].北方药学,2013(07):131-132,74.

[3] 马军,张建国,马慧荣,等.微创治疗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 88 例[J].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08,21(4):294 .

[4]White M,Mathieson C S,Campbell E.Treat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aerma -tomas -a ret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mini-craniectomy versus burrhole drainage [J].British Journal of Neu-rosurgery,2010(3):356-358.

[5]梁宇迪,邓景阳,曾志明.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医学创新,2014(04):122-124.

[6]张丰进,谭天林,付顺强,等.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防治体会[J].西南军医,2010(05):921-922.

篇8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中西医结合疗法 健脾活血方/治疗应用 拉米夫定/治疗应用 生活质量

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是指个体在躯体、心理、社会功能诸方面的主观感觉和满意程度,与发病率、死亡率相比,更侧重生命活动的具体内涵。测定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助于全面评价其生命活动及医疗效果。在新千年的肝脏病学领域内,QOL被认为是肝脏疾病研究的重要内容,又是评价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是疾病负担较重的一种疾病,在各型病毒性肝炎中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为严重。随着人们对QOL的逐步重视,目前已逐渐将QOL作为CHB患者结局评价的一个指标。目前已有CHB患者QOL干预方面的相关报道[2-3],但多为单纯西医或中医治疗方案的干预研究,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对QOL干预研究的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对CHB患者的QOL状况进行了调查,并观察在传统西药拉米夫定抗病毒基础上结合口服健脾活血方药治疗对CHB患者的抗病毒效应及QOL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样本来源 按就诊的顺序随机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门诊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期间接诊的CHB患者86例,男75例,女11例;已婚52例,未婚31例,离异3例;文化程度:大学以上7例,大学(含大专)50例,中学(含中专)27例,小 学2例;平均年龄为(31.25±10.11)岁。发出调查表86份,回收合格答卷86份。正常组为同期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体验的健康人35例。其中男31例,女4例;已婚21例,未婚12例,离异2例;文化程度:大学以上2例,大学23例,中学10例,小学0例;平均年龄为(30.25±12.16)岁。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2组间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按2000年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4]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年龄在16~70岁;(2)1周内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3)小学以上学历;(4)既往无精神病史,现无合并其他心身疾病史;(5)愿意参加该心理测验;(6)CHB患者中不包括重症肝炎、肝硬化患者;(7)符合《2000年拉米夫定临床应用指导意见》治疗标准者[5]。

1.3 排除和剔除标准

(1)有其他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或有免疫性疾病、遗传性肝病、骨髓抑制、肾功能异常、严重器质性疾病、精神病、嗜酒、吸毒的患者;(2)半年内用过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细胞毒药物或类固醇激素的患者;(3)妊娠;(4)对核苷类药物过敏者;(5)依从性不好,失访或放弃治疗者。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CHB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拉米夫定+中药治疗)52例,对照组(拉米夫定治疗)34例。

2.2 给药方法

对照组:口服拉米夫定片剂,100mg/片,每日1片。试验组:在按对照组方法服用拉米夫定的基础上,口服我院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的经验方健脾活血方[太子参30g,白术15g,云苓15g,川萆薢10g,炒鳖甲30g,土鳖虫(研末冲服)3g,丹参18g,楮实子12g,菟丝子12g]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两组均以2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期间不服用保肝及其他抗病毒肝炎治疗药物,因特殊原因需服用其他药物时给予记录。

2.3 研究工具

包括肝炎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中文版。其中一般资料调查表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水平、医疗保健种类、患病时间等。健康状况问卷是由美国医学结局研究组(medical outcomes study,MOS)开发的一个QOL普适性量表,具有简明适用的特点,在MOS系列量表中使用频率最高,被广泛用来测量、评价不同人群、不同状况和临床个体患者的QOL。SF-36量表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生理机能(physical functioning,PF)、生理职能(role physical,RP)、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MH)、情感职能(role emotional,RE)、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ing,SF)、精力(vitality,VT)、躯体疼痛(body pain,BP)、一般健康状况(general health,GH)。通过上述多个维度的综合分析来帮助判断患者的QOL。本研究所使用的是中山医科大学方积乾教授主持研发的SF-36中文版[6],该量表具有比较理想的心理学测量特性。量表采用评分法进行评分,然后经标准化处理。每项目最低分0分,最高分100分。得分越低表明QOL越差,反之越高。

2.4 研究程序

采用一问一答的调查方式,应用标准化的量表评定法,由调查人员进行量表的填写。全部调查对象均填写健康状况调查问卷,治疗对象填写CHB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调查表。每名治疗对象于服药前及服药24周、48周后分别接受评定1次,同时观察患者HBV DNA转阴、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的情况。

2.5 质量控制

调查人员必须是具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内科医师,调查前进行调查方法程序等的培训,调查过程中互相监督和复查验收,资料收集完成后由项目主持者逐份核查。

2.6 实验室指标检测

①肝功能:采用OlympusAU 4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②HBVM: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均采用ELISA法;HBV DNA采用PCR法,试剂由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2.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CHB患者与正常组QOL比较

表1结果显示,CHB患者除PF外多个维度得分均显著性低于正常组(P<0.05或P<0.01)。

3.2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24周、48周后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变化比较

表2结果显示,治疗24周、48周后,试验组的HBeAg阴转率、HBeAb阳转率、HBV DNA阴转率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

3.3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QOL变化比较

表3结果显示,治疗48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可不同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但试验组在除RE、MH以外的多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CHB患者与正常组QOL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QOL in CHB patients and healthy volunteers (±s)s/分

组别(groups)NPFRPBPREGHVTSFMHQOL总分CHB组(CHB)8677.8±23.433.8±39.4②68.6±29.6①27.3±11.0②55.2±18.9②54.7±25.1②53.7±23.0②60.3±20.3②56.1±19.2②正常组(normal)3586.1±10.284.7±10.182.6±17.9〖〗83.3±33.175.2±16.473.6±15.585.5±12.970.0±16.7〖〗75.2±16.4

统计方法:成组资料t检验;①:P<0.05,②:P<0.01,与正常组比较(vs the normal group)

表2 两组治疗24周、48周后患者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变化比较表3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QOL变化比较统计方法:方差分析;①:P<0.05,②:P<0.01,与治疗前比较(vs preT in the same group);③:P<0.05,与对照组比较(vs the control group)

4 讨论

将与健康相关QOL的评估作为一项重要的医学观察指标,已日益成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其他临床研究的新标准[7]。以往对药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主要关注的是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对生存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已认识到医学的目的不应只是延长生命,传统评估医学资源投入效益与临床疗效的生物医学指标如生存率等已显得过于局限[8]。近年来,中国肝病专家强烈呼吁国内学者应重视治疗结局的研究,在临床医疗服务中应重视生存质量的评价。由此可见,药物对生存质量的影响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显示,CHB患者除PF维度外,其他维度得分均显著性低于正常组(P<0.05或P<0.01),提示CHB患者QOL的多维度功能受损。试验组HBeAg阴转率、HBeAb阳转率、HVB DNA阴转率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试验组在除RE、MH以外的多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提高CHB患者的抗病毒效应,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也较单纯应用拉米夫定治疗有优势。

多年来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一直缺乏特效药物。拉米夫定系新一代核苷类药物,具有强有力的抑制HBV逆转录酶的作用,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9]。尽管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有一定的作用,但疗效仅为70%,且其疗程较长、易发生病毒变异,对患者的心理有较大影响[10]。本研究发现,采用健脾活血中药处方可协同拉米夫定发挥抗病毒效应,提高了抗病毒疗效,从而较大程度地提高了CHB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健脾活血中药协同拉米夫定发挥抗病毒效应的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剑鸿,邓启文.住院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4):218.

[2]易露茜,杨旭,王小万.拉米夫定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1(3):396.

[3]刘卫东,刘军忠,辛丽虹,等.慢性肝炎患者临床综合治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2):1574.

[4]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S].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

[5]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指导小组.2000年拉米夫定临床应用指导意见[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249.

[6]行为医学量表手册[S].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编辑委员会,2001:19-24.

[7]朱元珏.评估生命质量逐渐成为临床试验的新标准[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753.

篇9

【摘要】

从慢性病的定义和特点、慢性病防治策略、慢性病控制现状、中医药的临床效应特征、慢性病防治对中医药的需求及慢性病的防治途径等六方面展开论述,试图阐明重大慢性疾病防治与中医药整合调节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重大慢性疾病 中医药 整合调节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510 颁布了《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的全球报告。该报告指出,慢性病不仅危害高收入国家,在许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慢性病的影响也在逐步增大。如果现在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和治疗各种慢性病,那么到2015 年将可能拯救3 600 万人。采取行动以减慢和遏制慢性病的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当务之急[1]。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慢性病发病率快速增长,发病年龄明显提前,慢性病的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70%以上,并呈持续上升趋势,约25%的城市居民患各种慢性病。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和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中医药长于治疗慢性疾病,慢性病防治给中医药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病防治中的优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以下6个方面加以阐述。

1 慢性病的定义和特点

慢性病指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不由细菌、病毒和其它致病微生物引起发病,而由于人体中微小损伤长期积累形成的一大类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慢性牙病(龋齿、牙周病)、骨质疏松症、神经精神病、慢性肝肾疾病、慢性骨关节病、良性前列腺肥大和先天异常等。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转变,人类的慢性疾病由30 年前的十五种左右上升到七十余种。

慢性病被专家称为“隐蔽的流行病”,其病情发展具有隐蔽性,人们往往在查体时发现患病;同时慢性病具有阶段性特点,一般来讲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症状缓解阶段,出现症状后服药,用药来控制症状,症状缓解后放松治疗,结果疾病并未从根本得到控制,还在发展,只是更加隐蔽;第二阶段是合并症阶段,由于没有有效治疗,长期服药会引发许多合并症,许多人自作主张,大量吃药,结果药越吃越多,病也越治越多,出现多个系统损害;第三阶段是恶性循环阶段,由于前阶段不能从根本上治疗慢性病,最终使病情加重,只有住院治疗。

慢性疾病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复杂性。它不是一因一果简单的病理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因果网络系统[2]。以糖尿病为例,从诱发因素来看有遗传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饮食结构不合理所致;从结果来讲,除血糖超过正常外,还会有白内障、糖尿病足、冠心病等并发症。现实中可能出现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的复杂病理特征,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甚至会出现各要素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病理现象。

2 医学发展决定慢性病防治策略为“重预防、治未病”[3]

18 ~19 世纪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到20 世纪50 年代以后,各种慢性病成了人们健康的最大威胁。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生物学因素外,还与人的生活习惯、心理活动、行为方式、环境污染有着紧密联系。许多科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认识和防治复杂性疾病。

现阶段,常规的药物和手术对抗治疗不能根治糖尿病、肿瘤等慢性复杂疾病,但可以从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入手,强调健康维护,控制疾病发展。更重要的是,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树立预防战略观念和新的诊疗观念,要求医学服务形式从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医学服务模式从医疗为导向朝向预防为导向转变。

医生从单纯的诊治疾病发展到对人群健康和疾病进行管理,强调对疾病到健康过程中机体整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动态把握度,调节诊断、治疗和保健的实施策略,融治病于自然生活。单纯对抗性的治疗方法已明显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对慢性疾病的防治生活化、常规化将会极大改善病人的机体状态,最终保证人类健康。

3 国内慢性疾病控制现状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一些慢性疾病虽不能逆转其病理状态,但可以通过替代方法进行有效治疗,如肾脏疾病的透析治疗,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移植,冠状动脉等血管介入及搭桥手术等。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拯救了大批病人的生命,成为现代医学的亮点。

但是这种疾病终末期的救治与干预是一种高成本创造技术的治疗干预模式。重视疾病终末期的干预,忽视预防,对国家、社会及人民有百害而无一利。医学需要更新理念、转变模式、做好疾病的预防与管理。

与现在世界上十分重视预防和治疗各种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相比,许多专家学者对慢性疾病还是不够重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2005 年有280 万人死于艾滋病,1750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如果10 年后我们再来关注慢性疾病,去研究预防和治疗方法,那么问题将可能变得更加严重,到那时我们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将会更多。

4 中医药的临床效应特征

中医药临床的精髓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和“治病必求于本”,是几千年来使其能够服务于人民的重要因素。中医独特的“欲救其死,勿伤其生”理念,调节机体的各个方面,恢复机体的和谐有序,更合理地治疗慢性综合性疾病的思维方式已经被国内学者认识并认可[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方剂》项目也证实中药方剂具有多组分、多靶点效应,具有多因微效、增效减毒、整合调节的临床效应特征。如项目首席科学家王永炎院士所述:方剂的潜能蕴藏于整合之中,不同组分配伍产生不同的效应,重新整合朝向多模式组方。针对全息病证,解读多组分与多靶位的相关性。组分配伍配比优化设计可融整合调节、对抗补充于一体,启动自组织、自稳态的整体功能,求得方剂和谐自然的整合效应[5]。此种效应特征使得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占据优势。

5 慢性病防治需要中医药

中西医学体系的差异表现在对疾病认识的理论、思维、诊治过程与所关注的结局方面,两者各有所长。既往西医学重在“以病论治,针对病因”,强调“标准、统一”,长于诊断。近来其治疗疾病的理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治疗单一疾病向一体化管理转变,认为对病人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的过程中,应该由病人、医生、护士及其病人家属组成团队并肩作战,缺一不可。在这一点上,中西医学逐渐趋同。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糖尿病这四种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来说,它们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迄今为止,仍然无法阐明它们的病因机制,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不可能把所有疾病病因都搞清楚,或者弄明白如何避免所有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疾病负担。但既然是多因素作用,就意味着干预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可能实现相同的目标[6]。

因此,将重点集中在这些疾病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吸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体育锻炼上,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控制,可以取得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中医药的介入可望为慢性病防治带来益处。

前已述及,中药具备了解决慢性病多因素致病难题的临床效应特征,但能否真正起到慢病防治作用,目前还缺乏令世人信服的证据。

6 慢性病防治途径—循证为先并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维特点以及在此思维下的治疗方法对日益增加的慢性疾病预防保健有着独特优势。尽管如此,因其理论体系和治病原理难以用现代医学理论加以解释,故未能得到国内外的普遍认可。另一方面,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使中医药缺乏标准、规范化和普遍适用性,限制了其进入国际市场。循证医学和实践的理念将为中医药带来巨大变化,在慢病防治领域也不例外。

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塞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研究”就是一项中医药的循证实践[7]。采用大规模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的实验设计,在全国设立东、西、南、北、中15 个临床试验分中心,共计75 家医院同时进行实验。利用中心随机化系统,阿司匹林肠溶片为对照,主要以非致死性再梗塞、非致死性脑卒中及心血管病死亡等终点事件发生率为评价指标,计划在两年内完成4 000 例样本,进行上市中成药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疗效评价。研究中注意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群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的链接,强调标准化和个体化的结合,研究者报告结局和患者报告结局互为补充,有望用现代科学方法证明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冠心病)的疗效和优势所在。

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融入中医药学,在其指导下建立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并处理慢性疾病的防治问题,才可能充分发扬中医药学优势,弥补不足,并有望成为一条防治慢性病的新途径。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若使更多的人免于死亡或免于过早死亡,应该及早开始预防各种慢性疾病,预防胜于治疗。“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中医药临床中的原则和先验,努力认清中医药学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慢性病防治中积极实践,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 璐,孔灵芝.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1):1.

[2] 严广乐,苏式兵.系统科学视角下中医药干预慢性疾病的研究思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1):90.

[3] 苏式兵,王汝宽,李 梢,等.医学发展趋势和前景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1):112.

[4] 孙利华,莫卓华.中医药对我国疾病谱的应用前景广阔[J].中国药业,2005, 14 (9):4.

[5] 张伯礼,王永炎,商洪才.组分配物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和方法[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9):89.

篇10

摘要:为了解决慢性疾病患者长期护理和康复的需要,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关键词 慢性病 健康教育 社区服务分析慢性疾病发生的原因,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自我健康教育,让他们知晓防治慢性病的科学知识,从而达到自我监测,自我管理疾病的目的。

1 分析慢性病发生的原因

很多的慢性疾病的发生都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吸烟、喝酒、进食高脂食物、高糖、高盐的食品等等,这些都是不良的生活方式。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疾病。因此减少和改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预防这些疾病的最好办法。而社区护士就担负了这些功能。

2 树立慢性病患者健康理念

健康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根据科学家使用的一个公式来表达的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健康状况=函数(环境+医疗保健+个人生物因素+生活方式),这里面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医疗保健包括预防、治疗、康复和自我保健等。个人生物学因素包括机体生理、遗传等。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活动、睡眠、娱乐、社交、及不良嗜好行为。从公式的内容来看,有的因素是个人不可以控制。比如环境、个人生物学因素等。而个人的生活方式,则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这一因素对健康状况的好坏起到关键的作用。社区护士根据这些,提醒人们,应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健康在你手中,最好的医生是你自己,多靠自己,少依赖医生等。

3 促进疾病恢复

由于慢性疾病病程长、恢复缓慢,患者缺乏信心,影响治疗和康复,如得了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需要终生与疾病做斗争。然而每位患者的身边不可能随时都跟着医生和护士。因此引导这些慢性疾病患者进行自我健康教育,让他们知晓防治慢性病的科学知识,从而达到自我监测,自我管理疾病的目的。护士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况,从生理、心理上关心患者,定期上门随访,建立爱心联系卡.使他树立治愈疾病信心,并指导功能锻炼,使患者尽快融入社区大家庭。

4 深入社区加强慢性病病人的健康教育

建立慢性病人自我管理小组。定期都开展活动,请专科医生来讲授慢性病防治方法,或者彼此交流控制慢性的心得。为了鼓励大家的积极性,还组织慢性病人到农家乐等去联欢、智力竞赛。一年多来,组员们不但自己控制良好,还把学到的知识向周围人宣讲,成了推广健康自我管理模式的“种子”。 自我管理模式弥补了医疗资源不足的缺口,同时也减少了社区护士人员的不足。专家指导、社区实施、居民参与,疾病控制的社会支持系统是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