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语言文学学习总结

篇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151-01

前言

汉语言文学对我们日常交流、沟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好汉语言文学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高中阶段的汉语言文学,其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形式的汉语言文学,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意义

对于汉语言文学,我们从小就有接触,如在小学、初中阶段,通过古典故事学习汉语言文学,或者通过古诗词学习汉语言文学,因此,对我们学生而言,汉语言文学是我们接触最早的东西。对于高中汉语言文学包括古代诗词、现代散文、小说等各个领域,学好高中汉语言文学不仅能为今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提高我们的精神内涵,这对我们的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对国外语言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如英语、韩语、日语等,我们有很多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我们从小就接触了,现在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学习,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英语、韩语、日语等国外语言上,忽视了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这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造成一定影响,由此可见,学好汉语言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策略

2.1确保学习的系统化

对于汉语言文学,其基础是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必须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只有构建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结构,才能获得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效果。因此,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首先应该对汉语言文学内容进行整理,组建知识架构,从而保证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良好记忆和衔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时,应该坚持基础—提升的原则,只有打好汉语言文学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高层次汉语言文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在系统化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时,不能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否则就会造成汉语言文学学习不完整,举例来说,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同学会忽略汉字、词组等最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在学习其他内容时,往往会因为汉字、词组等基础知识学习不到位,从而对其他内容的学习造成一定影响。其次,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应该明确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顺序,这样才能在实际学习中针对性进行,才能在学习中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另外,系统化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时,还有助于我们记忆,有很多同学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认为记忆是一个难点,有很多知识难以记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记忆汉语言文学知识时,并没有采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没有对知识进行理解性记忆,也没有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这样记忆起来就会感觉很困难。通过系统性学习汉语言文学,能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完善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结构,这就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记忆有极大的帮助。

2.2抓住学习重点

对于高中汉语言文学,其内容十分丰富,理论知识比较多,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十分繁杂,这就要求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学会对学习内容进行整理,抓住学习重点,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侧重点,汉语言文学也是如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针对汉语言文学的重点内容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在我看来,汉语言文学的重点有三方面,一是名词术语,这一方面主要是学习汉字、词汇、拼音,这也是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二是汉语言中的关联词、连接词,在汉语言文学中往往会利用一些关联词进行句子之间的衔接,学好这些关联词,对于日常生活的交流、沟通有极大的帮助;三是对句子、句式的分析,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拼音、词汇、句子、文章的学习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只有学会了句子、句式,才能更加准确的理解文章。

2.3注重动手练习

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仅仅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及学习重点是不够的,还应该加强动手练习,只有经过实践的理论知识才能得到证实,才能真正转换成我们的东西,因此,在实际学习中,我们必须注重动手练习,在练习中寻找是否有遗漏的知识,以此来提高汉语言学习效果。

3、总结

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必须确保学习的系统性,加强对重点内容的学习力度,并注重动手练习,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汉语言文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针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其他同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国景.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J].青年文学家,2013,(05):165-166.

[2]刘萍.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5,(17):37-38.

篇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教学 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已经在 2001 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这也是凸显我国文化和艺术之美的关键阶段。因此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逐渐被学生们所追捧,同时这一课程的学习也成为各个高校中文专业最为基础的内容。但是在现阶段教学的情况中观察,汉语言文学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想要保证高校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顺利发展,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校园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帮助高校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进步。

1、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课程教育中教育理念模糊

在现阶段的高校中想要保证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快速发展,教师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还需要保证校园中的领导、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深刻的掌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当前的社会中,很多教师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依然比较模糊,并且对于教学的核心内容,以及教学理念的掌握相对比较模糊,因此很难在教学的过程中良好的把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向,所以难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尽管现阶段我国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最新的改革,很多校园中的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最新的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这些教学方式进一步的研究却没有得出良好的结果,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进步,导致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出现了问题。

1.2课程教育体系结构欠缺

现阶段我国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其大致的教学方向主要就是为了建立起经济适用的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主要就是由于现阶段汉语言文学在教学中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还没有得到良好的完善,并且课程的内容以及内部学习因素的结合都需要合理的优化,因此校园中的课程和整体效果难以得到良好的发挥,导致高校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人才质量的需求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最新的形式之下,汉语言教学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需要树立起课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观念,并且宏观和整体的把握课程中的内部结构,这样才能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发挥出良好的指导和作用。

1.3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在我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承,以及精神风貌的传播都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我国社会的进步,加强各族人民对于我国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因此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成为我国社会中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桥梁。但是在最新的改革和形式之下,很多汉语言文学的教师都在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研究水平,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汉语言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结构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且在其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教学经验,但是依然存在着理论和实际相悖的现象。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都难以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甚至很难教会学生如何将成功的教学理论使用到实际的工作之中,即便是给予良好的教学,学生在实际的使用中也难以合理使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际内容脱节,出现教学内容空洞,学生难以长足发展的现象。

2、汉语言文学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2.1树立汉语言文学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认识与观点,我们要切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依据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基本教育理念:扣住汉语言文学教育核心,提升 学生汉语言文学素养,倡 导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建设富有活力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要在日常教育实践中践行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全面、系统的进行学习,从宏观上把握汉语言教育的发展方向,用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此外,我们还要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本质,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教育是由文字、语言、文章等众多元素构成的,其中言语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工具性,其次是人文性、符 号性。在课改形势下,它的工具性特征愈发突出。“学科应用性是衡量学科体制健全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汉语言文学教育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文工具,提升学生应用汉语言文学的能力,并将之灵活的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2.2完善汉语言课程结构体系

我们要依据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趋势与大方向不断完善课程结构体系,使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能够与时俱进。“在建立好学生的道德体系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我们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内在各要素的结合方式,使之更合理、更科学,唯有建立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我们才能高屋建瓴,从宏观上掌控课程内部结构,为汉语言文学课程优化、课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在课程结构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仍然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要以学生汉语言素质的发展为核心,课程结构构建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为学生预留更多自主学习时间,努力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完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知识结构,从而提升汉语言文学课程整体功效,切实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发展学生的个性。

2.3强化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思想

理论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是乏科学性的。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切实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思想。我们要将教育理论研究转化为课程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思考,形成教学理论,将教学理论再回归到教学实践,实现从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在教学实践中寻找最佳教学模式与方法。此外,我们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反馈,学生的反馈也是检视教学理论是否科学、有效的重要途径,我们只有不断分析与总结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才能发挥教学手段的应用价值。

2.4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技能

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师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技能。首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现代社会发展迅速,这要求汉语言文学教师要不断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理论素质,更要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学的应用能力。要求我们能够真正的把学生作为中心,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质与应用语言的能力进行设计,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动性,将学习化为一种内在发展需求。其次,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新模式的创新必须要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以最优学习质态参与到汉语言文学学习中,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从课堂的权威转向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成为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伙伴,这样才能促进课堂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3、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是培养中文类大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最重要的课程。它的教育培养目的是发扬与传承人类的人文精神风貌,探索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坚守国家、民族以及个人的精神认同和社会义务,具有很明显的社会人文教育印记。

参考文献

[1]陈岩春.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8):136-137.

[2]张枫.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赤子,2014,(9):83.

篇3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多元文化间的相互渗透与影响对于文化选择带来了多重不确定性。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难度把握不易确定,由于文化的趋高性影响,大学生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甚至出现崇拜洋文化而忽视本土文化的现象。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内容上大多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往往与现实联系不甚紧密,同时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或由于文字艰深或因为数理化太难往往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以简单虚化的语言形式挑战专业的规范性,致使产生专业本身很难解决的问题。即专业厚度与社会速效需求之间,课程深度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为专业内容的确定带来不稳定性。

2、教学资源未与时俱进,教学理念陈旧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重点放在了课本知识的体系上,但是在新时期的今天,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方面进行创新,从而达到增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吸引力,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目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在熟悉课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与人文故事,将其应用衔接于课本知识中,从而既丰富了课堂知识内容,又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可以在合适的时间,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将其与课本中的知识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3、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学方式与方法具有滞后性

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在科学技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化观点与现象也呈现出了时代特色。但是在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与多元的文化背景与现象不相协调,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与时代性。汉语言文学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进行了积极的引导,然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启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增强。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大学生对于新媒体充满了兴趣。注重大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在上网、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积累知识,思考遇到的问题,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与综合素质。

二、优化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建议

解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实困境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实效性和长期性。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和实际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加以考虑:

1、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体系

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科学化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汉语言文学的实效性与服务育人功能的体现。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学科建设、大学生文化教育、应用型能力培养的诸多功能。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又要将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有机集合。高校是培养社会发展、建设,综合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在高校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最终会走向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转化为能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信念与理想而不懈奋斗。因此,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计应该体现出时代特色,与社会企业所需求人才的标准与要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关注其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其应用文写作功底,口语表达能力。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大学生知识体系构建、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2、转变教师观念,提升自身素质

汉语言文学的教师既承担着传授系统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任务,而且其有着培养大学生公文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制定明确的理想信念与人生职业规划。提高学生的高尚人格和文化底蕴,首先需要汉语言文学的教师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结合时代特色与文化气息,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制定相应的读书、学习任务与目标,定期组织全体同学进行交流心得与体会,教师予以评价。然后给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汉语言文学的大学生应该注重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提高。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德、学、才、识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是社会进步、企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知识贮备扎实、口才较好、文笔过硬、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高素质人才。汉语言文学课程开设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学习、接受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使其在所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与理论水平,形成自己对于世界与外物的独特认识与见解。因此,汉语言学生的教学在给学生灌输文化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可以选择具有创新型的主题,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讨论、辩论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各自的见解。同时可以结合学习内容组织演讲比赛,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与应变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口才的提高,本质上是其知识储备情况,应用问题能力的一种体现,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与热情。

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言;使用技巧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特点

(一)汉语言文学的目的性特点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旨在强化学生的沟通技巧,并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站在更加专业的角度欣赏文学作品,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弘扬与发展。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能够通过语言应用技巧的练习,促进自身语言把握与分析能力的提升。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体特性

就现阶段情况来看,参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学生通常为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均对汉语言文学抱有极大兴趣。

在各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开展,重点针对文科专业的学生,对理科生并无硬性要求。由此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主体,完全是可以确定的。文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探析汉语言文学蕴藏的内涵其实是比较得心应手的,这是由于他们本身具有良好的文科基础,对字词句以及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推敲有显著的优势。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交际性

作为人类用于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随着交流经验的积累,人们的思维、思想等均将发生巨大改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某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并通过语言的沟通与交流,表达情感,将汉语言的魅力传承下去。如此一来,汉语言文学会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愿意从不同的途径去发现、探索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与意义,共同促使汉语言文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汉语言文学中所呈现的意境

(一)意境的起源与作用

在古代,诗人为使整首歌更具特色,通常会借助各种语言来营造一种气氛,使读者浮想联翩,这种气氛便是意境。据了解,我国诗文主要通过一些诗句或词语来营造意境,作者当下想要表达何种情感,想要透过诗词传达何种思想,便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多半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观察与探索,再运用恰当的字词句加以描述,并通过感悟,使诗歌的整体情感得以升华。语言运用越精妙,表达的清感便会越真切,读者也会更加身临其境。

(二)意境烘托中心思想

将意境带入诗歌中,不但能够提升整首诗的美感,还能从侧面烘托作者想表达的内心情感,使整首诗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我国自古以来,便有以诗言志一说,许多著名作家均透过文章来刻画自己,表达凌云壮志,如杜甫、李白等。他们往往用诗歌抒发内心情感,表达思乡之愁,感慨怀才不遇,或者来表达豁达,开辟仕途之路。一些作品通常会通过意境的描述,使内心情感更为深刻,烘托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意境构建的常见问题

意境的构建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构建意境时,学生往往会出现以下两方面问题,分别“有境无意”和“有意无境”。有境无意指的是文章中虽然自带意境,且美感度高,但却华而无实,并没有表露出真情实感,过于空洞。有意无境则是指过于抒发自身情感,忽视了对情境的设置。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作者本身经验积累不够,缺乏丰富的实践支撑。

三、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的应用

(一)增加阅读量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积累大量的文学知识。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众多,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化本质也不相同,要想更好地驾驭语言意境,还需要增加阅读量,熟练掌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及作品创造的时代背景。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通过创作的时代背景,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情境,从而能更好地运用语言意境。

(二)掌握语言规律

由于我国的人口较多,地域分布广泛,少数民族及各个地方的方言都独具特色。在众多语言中,普通话是最通用的,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在使用普通话,因为不同地区的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如南方人很难分清卷舌,会不自觉地将一些读音弄混,而北方人对卷舌的敏感度较低。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北方人来说也很不容易。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是为了在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语言的规律,正确运用语言,进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语言规律。

(三)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

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而意境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体验诗歌的美感,进入作者创造的艺术境界。而营造意境,不仅能使美感体验更加深刻,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四)背诵经典文学作品

众所周知,一门语言的掌握。离不开词汇量、语句语法的积累。背诵经典汉语言文学作品,势必会强化其语言运用能力。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诸多经典名著得以流芳百世,完全可以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背诵,加深对汉语言文学作品中,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影响,通过深刻记忆,便能在自己笔书写过程中引经据典,加深文章深度,提升文章层次,使笔下的文章更具生命力。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是学习、鉴赏汉语言文学作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引导学生发展主观积极性,从而更为透彻地掌握语言应用于意境分析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史怡乐.论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J].青年文学家,2015,09:140-141.

[2]熊丹.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意境[J].剑南文学(上半月),2015,04:33-34.

篇5

1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随着新课改深入实施,汉语言文学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精神文明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然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科学,它体现着人类历史人文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表着着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深刻了解文学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对其深究,了解其蕴含的精神以及文化,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新课改背景下,引入应用性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汉语言文学在实际教学中有着一定的推动意义。当前,社会在不断进步,为了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解决现代企业用人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体系中,不仅要保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质和特征,并且还要为社会培养出新型综合性人才,因此这就提出了应用性教学途径,为汉语言文学培养针对性人才。

2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在教学改革研究中,该文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有效的整合和分析,特别是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当代文学这些方面,并依此提出了采用应用性教学的策略,在保全该学科特色的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整个教学过程中,重点采用应用性教学,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增强对学生就业观的指导和分析,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实效性。采用应用性教学,在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以正确、合理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然而就汉语言文学本身来说:它要求培养学生要具备“写、说、读”的硬功夫,在教学内容中以模块的形式逐步学习。在应用性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写作能力,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各类文件的写作水平加以提高,并能熟练运用各种文学格式,提高应用文写作的能力。这种应用性教学,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用性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不仅为社会岗位培养了更多的实用性人才,也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3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结合我国中华民族精神,蕴含了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人文科学学科,有着十分高的价值和地位。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只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到语言文学中所蕴含的典故和意义,体会其中所富含的精神,才能更好的结合我国国情、历史来完善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同时,汉语言专业自创设至今,经过进百年的发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基本已经固定,所以优化改革汉语言现今的教学模式,能更全面的增加该专业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显得更为重要。但由于该专业的特殊性,在应聘时很难找到自身专业在工作中的职业定位,导致在就业中面临十分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汉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当前社会需求与形势,从全方位来培养学生。另外,汉语言文学通常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于汉语语言能力的运用和分析能力,而对于实践方向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过多的涉及,这些原因往往就导致了该学科的应用性相比其他专业缺少实际的应用性。在一般的汉语言文学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是不断的讲授课本或者资料中的理论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在被灌输的这一堆理论知识后点死记硬背。这种只适用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太过枯燥,导致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十分无聊,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普遍不高。因此,现今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方式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革,需要通过转变其教学模式,来达到与社会接轨的目的。

4应用性教学的几点核心应用

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教学改革,将学生满足更多的岗位需求为原则进行培养,不断为社会培养出综合性人才。因此,基于新课改背景下,要将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和本质特征与教学策略相结合,促进学生在掌握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采用应用性教学中必须要从具体实践中展开教学计划,发挥应用性教学的实效性。笔者通过自身多年教育实践经验,归纳并总结到一些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方式策略,希望通过以下分析,有助于提高和改善汉语言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性人才。

4.1模拟情境,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汉语言课堂上应采用理论课程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中专门设计让学生实践的版块,用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实际情况,模拟一些类似于招聘会、面试、会议形式、商务交流等形式来和学生互动,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模拟情景对学生进行锻炼。让学生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对语文学习有更深的理解,同时能够发现自身的缺陷,并及时改正优化。这样一来,不仅锻炼巩固了在课堂中学习的内容,也提升了学生自己的口才和应变能力,使得综合能力全面提高,这种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未来投入到工作中时能更加的从容自信,为以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2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

不仅教师需要做出努力,学校方面也应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实践是提升理论的重要手段,在将来的人才招聘过程中,实践经验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招聘人员通常通过应聘者的实践能力来侧面了解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的局限性,导致大部分学生很难得到实践平台去学习实践。所以,学校方面应主动为学生搭建各种实践工作的平台并进行合理的安排,用来帮助学生来实践所学理论。例如: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由学生组织的小型模拟招聘会、应用文写作比赛或者汉语言知识竞赛等。教师要让学生从实践中增长知识和视野,在合理安排实习的同时,有助于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去,增强了自身的经验,并且提高了自身的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大环境。

4.3保证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现在主要使用的汉语言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进行理论的讲授与板书,让学生单纯的听讲或者抄笔记,并没有过多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为此,教师需要对教材和课程做更透彻的研究分析,多听取学生的意见,通过收集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结合当今社会的流行方向,将更多的时尚元素与教材内容相融合。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建立起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通过参加学生问题讨论,多与学生交流。互动教学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将学生都吸引到课堂中来,在讨论中各自交换想法,达到学生之间知识互补的目的,并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不再厌倦抵触汉语言的学习。教师通过与学生互相沟通讨论,了解学生,从而能够通过学生个人情况来制定实际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并可以保持课堂的活跃气氛,有助于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4.4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完善逐渐成熟的新式教学方法

汉语言这一门课程,对于知识的概括率比较高,其所包含的知识范围也比较广泛,以至于涉及到的知识层面比较浅。在日常的汉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重点集中在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使用能力的培养上,并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保证学生在学习时能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打破专业的局限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社会中具有更广阔的前景以及更强的人才竞争力。

5汉语言教学中提高应用性教学的对策分析

为了促进应用性教学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断创新和改革,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通过加强教学体制改革、改革教学方法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重点研究,具体表现在:

(1)在教学体制改革中,学校要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体制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在课程安排上,要设置选修和必修两种形式,丰富学科科目,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满足实用性要求;另外还需要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形成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体系,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在教学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进行改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采用小组合作等方式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在课堂上努力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来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相互促进。

(3)完善教学评价中,根据汉语言文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内容不同,注重对学生写作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通过学生在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形成正确的评价结果,有助于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工作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配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改革,有助于推动中文教育工作的不断优化,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以理论为指导,实践为手段,全面推进现代化的教学思想。

6结语

篇6

关键词:茶文化;传承;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我国汉语言和中华文化的学科。在我国高校教学体系中,最初汉语言文学仅存在于本专业学科内容,后来,随着其文学影响力越来越大,汉语言文学随之被安排在各个专业必修科目中,甚至于连专科也不例外。汉语言文学在各个专业中的广泛渗透与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学趣味性和感染力是分不开的。而我国传统茶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在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上与汉语言文学有许多共鸣,因此可以给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一定的建议。汉语言文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点对象,因此传统茶文化传承与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结合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承有着很大的帮助。另外一方面,茶文化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文化思维,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提高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层次,促进了教学创新。总的说来,传统茶文化传承与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结合是在文化融合现象越来越密集的当今时代下最富有创新和最互利的举措。

1茶文化内容及其传承的意义

1.1茶文化内容

茶文化最初是由饮茶之风所带起来的文化活动,由于茶叶本身具有清心静脾、提神醒脑的功效,因此,非常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且在唐朝时被频繁写入诗词中,以彰显文人的气节与品性。文人对茶的推崇奠定了茶文化的文化属性,为以后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茶文化思想与我国的宗教还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的结合被称之为茶禅文化。文学同宗教都为茶文化注入了深厚的思想内涵,让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特别和极具魅力的文化之一,同时也让茶文化彰显出专属于中华文化的文明礼仪和精神价值。现如今,茶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已经非常贴近,茶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的重要媒介,比如在节日的问候中茶叶是非常好的礼物,在饭局上,茶是促进交流的绝佳饮品。在学术上,茶文化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被称为“茶学”。目前我国高校茶学的内容主要分为茶学科和茶文化两大部分,其中茶学科包括茶叶种植和烹制,而茶文化主要是茶叶发展历史及其在艺术、文学等方面的应用。茶文化精神是整个茶文化的核心,在每个不同的时代下都有不同的表现。目前的茶文化精神更加强调对人秉性的推崇,主张人在生活中能够更加重视自己内心的需求,不必因周围的杂事而乱了本心,对他人持有宽容、仁爱之心,以此促进生活的和谐与进步。

1.2茶文化传承的意义

茶文化代表的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因此茶文化传承也就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弘扬和壮大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关系到国家生存与发展,而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关系着这个国家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是否光彩与骄傲。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没有民族文化的国家是缺少根基与信仰的,很难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我国拥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但是,随着国家的改革开发和时代进步,很多西洋文化受到年轻一代的热烈追捧,我国自有的文化却正在成为冷门,这使得民族文化传承变得岌岌可危。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最特别的一个分支,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的精神灵魂,又与其他外来文化有许多共鸣之处,因此,茶文化传承既能够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进程,又能够很好地吸收外国文化的精髓,从而弥补自身文化的不足。

2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现状

2.1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在汉语言文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文学的视角学到我国历史内容,而这些历史内容也反过来也促进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思维境界上升了一个高度。同其他学科相比,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教学内容渗透了以“人”为本位的人文精神,体现出对人类情感、价值、尊严和人格的探索。初高中语文教师教授的是以字、词、句、段为主线的相关文学知识,而汉语言文学教师不同,他们教授的是以人文情怀为核心的文化内容。通常情况下,汉语言文学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分析历史背景,还要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对人文现象做出分析和想象,从而让学生具有人文素养,这也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魅力所在。除此之外,汉语言文学培养第二大特点在于其十分注重学生对于文字处理能力的培养,能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让学生掌握更能适应社会变化的文字处理能力,以后在进入到社会工作环境中能够将文字处理能力作为自己特长从而赢得领导的赏识。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培养为旨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因此,一定程度上也帮助学生抵制了低俗的生活习惯,让学生以一种高雅、文艺的姿态去面对每天的学习与生活。

2.2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现状

就目前高考志愿填报数据上看,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并不太受到学生的喜爱,且很多就读此专业的学生是因服从调剂而被分配的结果。很多学生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等同于出高中的语文,认为此专业在社会上的就业面比较狭窄,不利于以后自身的发展。这些都属于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偏见,而因为这些偏见的存在使得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变得十分被动。同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繁琐,且理论课程占据绝大多数,让学生有上高中语文课的感觉,容易滋生学生对本专业厌烦的心理。如果以上这些情况无法及时改善,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计划将会很难实现预期目标,最终会阻碍整体高校的汉语言文学培养机制,也不利于我国高校教学事业的进步。

3传统茶文化传承与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结合策略

3.1利用茶文化教学增加户外学习的机会

汉语言文学教学由于理论教学占据绝大多数,导致教学授课几乎都是在课堂上完成,使得教学缺乏趣味性。高校可以为汉语言文学教学增加茶文化教学科目,为学生提供亲近大自然、考察实地茶文化的机会。汉语言文学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教学,因此,在其教学中增设茶文化科目不仅是高校承担传承我国传统文化责任的表现,而且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注入了新鲜的元素,是教学的创新,也容易增加学生对汉语言教学的好感度。高校可以集体组织学生对茶园进行观光,欣赏茶艺表演,让学生对我国茶文化形成一定的认识和感悟。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角度对于一天的茶文化活动作出总结,对其中的细节进行文化鉴赏,让学生劳逸结合,既能收获到快乐又能同时学习到茶文化知识,最后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能力。

篇7

【关键词】汉语;教育思潮;传统

1关于现代教育思想

1.1现代教育思想的结构

本文是基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讨论,所以我们要先理解什么事现代教育思想,首先这是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思想而言的。一般认为现代教育思想起源于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理论型的教育思想,主要是指由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的教育思想,这是我国教育界的一大特点,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没有系统的教育理论指导,我国的教育工作根本就无从开展,不知从何下手。这也是现代教育思想区别于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政策型的教育思想,这主要是指我国在宪法大纲以及教育法律法规上确定教育必要性和对教育的具体规范,从中体现出教育思想,政策型教育思想是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大纲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国民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践型的教育思想,这主要由广大第一线坚持在教育工作岗位的老师通过实际的教学,经过理论思考而形成的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思想。实践型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用于解决当前教学工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的理论指导。

1.2 现代教育思想的功能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由以下功能组成:认识功能,对现代教育产生最基本的认识,启发人们的思考,从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遇见功能,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前瞻性,让人们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教育思想是对教育活动的规律性的总结,因此,掌握了教育思想就等于认识了教育规律从而实现其预见功能;导向功能,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调整功能,通过认识教育思想进而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可以使人们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育活动和行为;评价功能,为教育评价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尺度;反思功能,教育思想课促进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进行自我观照、自我分析、总结等,使教育工作者能客观理性的分析评判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效果,有利于提高教育工作和的素质。

2现代教育思想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其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所以教学工作不但要重视理论性的讲解,更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技能的运用,特别是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主张学生不但要学习好理论知识,更加要懂得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际技能的运用。另外作为汉语言文学在系统的学习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而且由于其理论性的东西多,导致在课堂上会让学生有枯燥之感,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设计上应有所改变。

2.1 以学生为本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一切以老师为中心,“名师才能出高徒”就是最好的体现。“师本位”观念下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是围绕老师来进行的,老师是知识的支配者和掌控者,学生知识被动的接受知识【2】。这种观念在现代来说必须加以改变,“师本位”的观念已不符合时代的潮流,按照现代的观念,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按照的观点,事物的内部因素才导致事物变化发展的主力,而学习是需要学生肯学,教学效果才能有效体现,老师只是客观的推动因素。因此在课堂设计上,我们要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去学习。

2.2 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十分地广泛。因此,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并加强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性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提高学生对古代和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实际阅读水平并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普通话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还要大胆地运用各种多媒体等新型教学辅助工具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教学效率。最后,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做到了如指掌,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地调整,尽量丰富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内容。

2.3创设相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情境

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的就业领域较为复杂,例如文秘岗位和新闻工作岗位以及广告策划等等。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这些工作岗位的特点和优势,创设相关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新闻会的情境,启发学生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的角色该如何运用自身的语言艺术来提高整个新闻会的效果。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记者的形式进行提问,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际的工作当中的魅力和作用【3】。同时,学生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而且还培养了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情境教学的设置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教学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3.对未来的展望

现代教育思想对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单是理论型的人才,还能理论联系实际。在当前,对高素质人才,要求不但要有知识的广度,还要有相关专业的深度;理论知识要扎实,实际技能的应用也要过硬。汉语言文学作为时下的“冷门”专业之一,在目前的高考志愿填报表上并不受待见,但是墙内开花墙外香,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的设立和创建,汉语跟随着孔子的影响已逐渐的被广大国外人民所熟知,并在国外掀起了一阵阵汉语学习的浪潮,因此,未来汉语言文学一定会成为热门专业,这样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但要有系统的理论学习,还要有实际技能的应用。

4.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教学对我国未来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还要进行积极地创新,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在21世纪的今天,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想培养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就必须突出其自身的专业特色并根据实际的人才需求进行不断地调整,才能够体现出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核心专业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陈永春.关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少数民族文学课的建议――以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学实践为例. 民族教育研究,2011,(5):43- 46.

篇8

一、高职汉语言文学学生写作能力培养遇到的问题

(一)学生写作基础较差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写作基础普遍较差,虽然有一些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中专、职高的毕业生,这些学生的文学功底本来相对较低,在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对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高,使得他们在平时不注重学习和锻炼,写作水平没有得到多大的提高。同时,由于学生生源比较复杂,写作基础也参差不齐,教师在进行写作训练时不知从何练起,给写作教学也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教学方式的单一性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中习惯性的把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作为授课的依据,重视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分析,认为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就能够提高写作能力。但是实际上,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只是学生培养写作能力的基础,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主动性的去参与,学生才是真正写作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写作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还会让学生形成被动写作的习惯,即教师没有写作要求时,那么学生就不会主动去写作,这样就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更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对我国的高职学生汉语言文学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写作训练缺乏延续性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学生要想提高专业知识水平,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训练,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特点,因此,要想学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就要持续不间断的进行学习。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能力的写作能力更是如此,学生需要在积累一定的理论知识后,经过不断的锻炼,才能循序渐进的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教学往往不具备延续性的特点,只是在大一有写作课程时,并且在教师布置写作任务时学生才会动笔,在写作课结束后,学生就很少再去进行锻炼了,直到该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学生才会重新学习写作,这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很不利。

二、高职汉语言文学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策略

(一)重视基础写作能力的培养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比较复杂,学生的写作功底普遍较低,在写作中容易犯基础性的错误,比如错别字、病句以及条理不清等等。对于不常见文体的写作更是连基本的格式都会出错,这种基础写作能力巩固不牢,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重视基础写作能力的培养,打好了基础才能做到更上一层楼。重视基础写作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基础写作能力有哪些要求,明确各种文体的格式,加强平时的写作、阅读训练,教师对学生的写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要做认真的检查,不能因为学生的错误小就不指出来,这样会让学生一直存在这样的错误,教师的严谨加上学生的认真,那么就可以克服写作中的一些常见错误,从而提高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

(二)提倡写作的个性化

基础写作能力能够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学生的写作基础牢固了,就可以根据自身思想状况、写作基础水平的不同进行个性化写作,个性化写作不但适应高职教学改革的要求,更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学生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要。高职教育善于培养专业型人才,虽然不强制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要为社会培养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编剧,但是写作能力的培养能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学校可以开展专业课程,比如散文写作、小说写作、编剧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爱好来选择课程,使学生在锻炼写作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有针对性,有个性的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文学活动的形式,鼓励学生写作,成立有写好的学生组成的社团,进行写作经验方面的交流等。

(三)加强职业语言能力的训练

由于高职学生需要具备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写作训练应该更具有职业性,每个工作都有每个工作的职业语言,因此,高职学生应该重视职业语言能力的训练。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方向很多,有的学生当教师,有的当秘书,有的当销售人员,无论是哪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语言。因此,学生在平时应该关注这些职业语言,教师应该加强学生职业语言能力的训练,比如在课堂上模拟工作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锻炼语言能力等,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有着很大的相通性,学生对职业语言运用自如,在写作中就会有所体现,在未来也能更快的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当中去。

(四)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但不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要求,也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因此,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学方法应该和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相一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重视学生实用文体的教学和训练;其次,教学方式应该因人而异,由于每个学生的写作基础不同,对写作的喜好程度不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最后,应该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对写作教学来说,实践甚至比理论更重要,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却不能依靠经验写出文章,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总结

受到教学方式、学生知识结构、学习基础等方面的影响,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需要克服一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抓住重点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岚,李蓉.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验与思考—— 以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例[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高岭,王宁宁,马骏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篇9

前言

面对新时期教学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逐渐成为了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优劣已经成为了衡量教师工作和学生素质的重要依据。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学科,主要教授学生掌握中国语言基础知识,学会分析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锻炼学生扎实的汉语言和写作功底,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着重研究学生汉语言文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方法,对开展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和实现汉语言文学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切自主学习活动的源头,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陶行知曾经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学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1]。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

首先,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下,学生能够放松身心,集中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同时也消除了以往的课堂限制,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个人特长、施展才能、展示自我,学生得到了认同,产生了满足感就能更好的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老师和同学真诚的关心和帮助也是对学习中出现困难的学生最佳的帮助。

其次,开展合作学习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建学习小组,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实现学生学习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发挥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小组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的带领下,不仅能够促进组内学生的进步,激发其进取心,也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实践证明,开展合作学习较学生单独学习学习效率和质量都更好,学生通过小组间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取长补短、相互交流,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2]。

第三,引导学生间学习本文由收集整理竞争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竞争才有进步,竞争与奖励也是刺激学生学习,激发学习斗志的有效手段。适当开展学习竞争,通过小比赛的模式诱导学生展现自我表现欲、自尊心和荣誉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汉语言的学习过程中。

第四,开展启发式教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够把握教学重点,在上课之前能够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故事,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带着好奇心和疑惑学习知识,不仅能够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在疑惑和解惑之间学会自主学习,同时也不失学习兴趣。

第五,使用灵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也容易引起学习疲劳和精神不集中。通过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图像、声音等不同感官方式,向学生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3]。学生更容易被吸引,精神也更集中,学习自主行也大大提高。

2、优化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落伍,面对当前教学改革下的新教学要求,优化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

首先,帮助学生制定自主学习的计划。制定自主学习计划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首要环节,但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够做到尽善尽美。这就需要授课老师从旁指导,帮助学生合理安排自主学习内容,从而保证学生科学、有序的进行自主学习,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丰富教学内容。汉语言教学不能是枯燥无味的,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疲劳、精神不集中,学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能够让学生在舒适和放松的课堂氛围下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顺利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三,注重实践。实践能够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举措。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实践中检验所学内容,获得各种能力的提升[4]。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更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展现学生的活力,让学生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

第四,经常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学生的自主学习着重于考验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信,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经常被鼓励的学生容易产生被认同感,荣誉感和自信心也增强了,在课堂上学习情绪高昂、积极踊跃,学习效果良好[5]。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采取鼓励手段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对学生的鼓励也需要做到客观和正确,不能一味夸赞,一面学生产生骄躁的情绪,影响自主学习效果。

最后,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教学。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达到辅助教学的良好效果,也能够让学生耳目一新,在学习中充满新鲜感。通过声音、图像等与教学的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技巧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技巧是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的重要性。大部分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够迅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影响学习效率。老师不仅需要知道如何教导学生,也需要从学生的角度研究如何有效自主学习。教授学生自主学习的技巧可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能够迅速融入学习过程中。但是需要注意指导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老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以往的学习方式,按照每个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6]。当然,指导的过程中并不是老师一味讲解,需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合理利用学习资源、领悟适合自身的自主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定期总结、分析和反省的良好学习习惯,从思想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学会高质量的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

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 人才培养 写作实践 分方向教学

自各个高校建校以来,几乎有80%的高校建立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并且每年都以稳定的比例吸纳新生,生源状况良好。同时,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受欢迎程度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对汉语人才的大量需求。再者,根据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调查发现,人才市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需求稳中有升。因为,这类人才既可以到大学、中学从事教育工作,也可以到新闻、出版、编辑部门从事文化宣传和管理工作;既可以到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工作,也可以到政府机关从事行政工作。所以,只要有母语存在,中文这类人才就不会萧条。这也是许多高校都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原因。

但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一直延续着20 世纪50、60 年代通过借鉴苏联学校的知识型传授为主的课程体系而确立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尤其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面的拓展能力,而写作能力就是最能彰显本专业人才优势的素质之一。因此,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明确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

独立学院是依托母体学校专业现有的专业特色,根据独立学院生源特点而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与母体学校实现错位培养。

我们的生源主要来自于浙江,因此要立足于浙江,适应浙江省各行业对具备实用写作能力人才、具备中文背景的管理人才的需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较好的人文修养、较强的现代意识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在新闻传播领域、出版业、文化宣传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承担各种实用文章的写作能力,具有较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表达、交流及社会活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能力。

本专业的定位是,形成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核心,基本理论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前两年系统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后两年在此基础上分新闻、文秘两个方向教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重心,重在提高学生在新闻写作、文秘写作等应用性写作方面的水平,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力。

现代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重视实践,但不等同于职业技能培训,前者是靠素质与修养支撑其技能,能力是逐渐绽放的,具有极强的职业迁移性和自我发展的潜力,后者是靠技能曝光其素质与水平,能力是立竿见影的。

二、确立培养计划的基本框架

结合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在安排制订课程体系时,按照“通识基础+专业教育+实践训练”的思路,合理安排课程体系结构,科学分配学分。

我们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分为5个课程板块:一、公共教育课。其中必修课包含“两课”、英语、计算机、数学等课程,其选修课包含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学校特色类、综合能力类等各色课程。二、学科基础课。其中必修课包含语言、文学、文学理论、基础写作等课程,其选修课包含了必修课程之上的一些提高深化的课程,如美学、中西文论、词汇学、文献学、口才学等。三、专业方向课。侧重在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分出了两个方向:新闻写作、文秘写作,由学生自主选择。每个方向都设置了一系列相应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四、集中实践环节。该板块包含了校内外写作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等课程。五、课外教育教学活动。该板块包含公共基础模块、课外科技活动模块、课外社会活动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其中包含有学年论文、学科竞赛、创新实验、专业技能证书、专业教育讲座等。

三、优化整合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在保证汉语言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完整的基础上,对主干课程中理论性强、内容偏难的课程进行整合,如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等课程较抽象、难懂,学生不容易消化理解,适当增加了学分;调整课程开设的前后次序,增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在专业方向课中加强了应用技术和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与母体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相比,母体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重点是“文学创作与评论”方向,而我们是“新闻”与“文秘”两个方向,更加注重实用性。在专业拓展方向上,实践性课程较多,同时设置的相关课程为获取中高级文秘资格证书、对外汉语证书,通过公务员考试提供支撑。在集中实践环节中整合了校内外写作实践,配合专业社会实践,增加了实践的内容。同时结合专业讲座,创办校园文学大奖赛和编发院报、系刊以及公开发表作品实现;鼓励学生参加教师教研、科研课题和学校以上的科技竞赛。另外,有系统地组织专业前沿讲座、读书报告交流会、调研报告交流会等,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四、突出实践教学特色

根据上述培养思路和培养模式,我们的特色体现在建立从课程实践到社会实践再到专业实习的梯级实践体系。

1.课堂实践

在开设《基础写作》课程时,让学生亲身观察自己的周边人或事,采取写片段的方式进行写作练习(如“校园一角”“我的室友”等),然后学生互评或教师点评。在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时,通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学生策划活动内容,采写新闻,还对刚入校新生进行采访后写报道的方式,掌握新闻写作的要领。在开设《中文工具书使用》课程时,组织学生到校图书馆查询资料和书籍,掌握工具书使用方法,教师现场指导等等。

2.假期社会实践

所谓假期社会实践,是指利用双休日、“五一”“十一”黄金周、短学期社会实践以及寒暑假,鼓励学生积极走向社会,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每年的寒暑假,我们都组织假期实践小分队,分别深入各地方报社、社区等,让学生全程参与当地相关部门的暑期各项活动的策划、组织和执行。通过这种形式的假期实践,学生既认识了社会,又锻炼了自身的组织沟通能力,同时还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热情为社会服务。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加深了他们对专业的认识,而且还为实践教学的第三个梯级——专业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工作和学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根据历年的经验总结,我们认为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比较合理和有效,理由有二:第一,学生已经基本学完相应的专业课程,有了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学识,欠缺的主要是实践的检验和锻炼。其次,第四学年只安排少量课程,学生拥有宽裕的时间去支配和安排,可以长时段地去实习,可以到新闻媒体和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践,实地采写新闻报道、拟写公文、处理文书档案等,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深化专业实践,也增进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了解和认识,为就业铺设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把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和与其相关的新闻学、秘书学嫁接,并以写作能力培养贯穿四年的教学中,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是我们探索的培养模式,目的是最终要摸索出一条符合当前实际需要的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新路子,真正实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唐贤清. 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

[2]彭松乔. 问题与出路——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