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美术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编写逐渐从单一的绘画,向多门类、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结合高校师范课程,所培养的应是走进学校的美术教师,而现阶段高校美术课程设置与中小学美术课程脱节较严重,这就要从高校的课程设置着手,调整高校师范美术的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使其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相接轨。
美术课程设计,通常是指学校设置美术课程类型和对不同的美术类型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进程、评价等设计的总体方案。
1、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意义
高校师范院校承担着中小学的师资培养任务。因此,做一个热爱美术教育事业、甘当人梯的普通老师是师范类高校的教育目标。其次,其专业设置面广,无论是国画或是油画,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无论是工艺还是实习等均为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师范生根据教学目的及其特点,全面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高师课程设置应该以各门美术技能专业为主,与教育学、心理学、中外美术史等相结合,形成立体交叉思维、教育模式。
通过自己的实习,发现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折射出的问题更严重。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发现现在的中小学除课堂正式教学外,兴趣班开设的也较多。除了素描色彩之外大多都有版画、泥塑、陶艺、书法、篆刻、手工制作、拼贴、剪纸,小学还有儿童画创作课。
2、怎样使高校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相接轨呢?
(1)首先大学教学与课程设应该与社会的发展及教学的更新相适应。课程设计应紧追时展的步伐,课程的开设应具有鲜明的预见性,把学生培养成多元化的全能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大学应该不断地进行课程更新以切实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相配套。比如,开设一些多媒体、手工的操作实践课、VIDIO(影视制作)、电脑设计课,学习flash动画等相关课程。针对小学涉及一些手工制作、拼贴、剪纸,儿童画创作等课程。这样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才能运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这片领地。
除了教学设施与方式要配套外,还要提高美术学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在力求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适应当今对基础教育理论的扩充,以最大限度地扭转美术学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低的这一现状。
(2)调整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
A、要修订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
综观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现行的美术教育课程计划,可以发现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仍偏重技能性训练方面的内容,如造型表现训练的课时占很大比例;美术创作至今仍然是师范类毕业生的重头戏,也是评价其能力的重要标准。很明显该课程计划还是以培养专门从事艺术作品创作的艺术家为方向的,仍然保留着专业美术院校课程设计的痕迹,在目标上有大同小异之感。现在把美术创作定为是评价毕业学生能力的课程科目,就不如改为以美术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能力,更符合《标准》对美术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因此,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该注意这些方面问题:既注重以美术教育学科为中心,又要兼顾实用艺术、综合艺术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既要注重各类艺术的审美和艺术表现过程的教育,又要兼顾基础技能的训练;既注重比较宽泛的艺术学科知识的教育,又要兼顾学生独特美术个性需求的发展。同时,还必须对学生从事美术教育必需的教学组织、实施和教育科研的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使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清晰化,才能够设置出适应当前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体系,才能防止高校师范美术教育办学方向偏离轨道。
B、重整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实践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很大程度上偏向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计,多以专业画种或美术门类为设置主线。高师教育是以多门课程为基础,技法课和理论课相结合,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相互结合、渗透、融会的一种学科。
这样的体系难以与《标准》[1]的目标要求、课程结构和内容相适应。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尤为重要。《课程标准》[3]指出“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标准》规定的美术课程,其内容和量及涵盖的面更为宽阔。教师除了应具有造型艺术的知识及技能外,还涉及了实用艺术、表情艺术和综合艺术的知识。所以,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减少单独开设的技能课程的门数,把一些技能课程、史类课程和相近课程进行合并,以确保有课时空间来调和课程结构。合并后的技能课程其知识性、体验性的掌握,比技能性掌握更重要。如版画与雕塑、油画与水彩,其体验的过程比技能的掌握更重要;技能传授,教师的演示比口述更重要。比如说有48学时的雕塑课程或48学时的版画课程,那在这个时间里能够培养雕塑艺术家、版画艺术家出来吗?不能。
3、通过课程调整对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体系的要求与建议
通过课程的改革调整使高校课程同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接轨,这就要求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走出过于专门化的美术教育,尤其是专门技术化的狭小天地。从纯艺术领域到实用艺术领域,从理论领域到技术领域,从审美领域到创造领域,从普通教育领域到艺术教育领域都应涉及,从而建立一套完备的课程体系,使其更加完善与发展。
由于调整后课程体系容量大,在课程内容的难度上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要与专业美术学院拉开距离,从而才能保证教育科目的课时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篇2
关键词:课程性质 三维度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一. 亮点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相比较200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课标用“修订”一词为自己定位,从总体思路和架构上来说,新版课标与2001年版仍然以一贯之。2001年启动美术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至此为美术学科本体进行明确定性,将美术学科提到与其他人文学科同等重要的位置。相比之下,2011版美术课标中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视觉”一词的提出,既凸显了美术学科本体的优势,“观看提供了一种其他感觉不能提供的确定性”,又“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课程标准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课程形态,却是课程设置和实施、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寸土寸金的基础教育课程中,以“人文性”为美术学科定性稍显力道不够,也使美术学科在与其他学科相比时边界特征稍显模糊,2011版课标中提出的“视觉性”使得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有了依托和载体,义务教育美术课标用“视觉性”为美术学科定性,不仅明确了美术学科本体的特质,而且意味着美术学科在义务教育中承担着为学生提供对图像资源、人际交往解码能力的义务,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图像语言进行表达。
“视觉性”不仅反映了美术学科本体的特质,更体现着现代社会的课程原则观,近代西方美术教育课程原则观一直在儿童中心、学科中心、社会中心之间摇摆,西方的教育家越来越认识到美术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不是指向一极的,而是综合化的,于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DBAE美术教育理论,从此美术教育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便一发不可收拾,21世纪初西方美术教育又增加了视觉文化教育,不仅使西方美术教育目的进一步摆脱了极端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了跨学科整合,摆脱了美术学科专指造型艺术一域的狭隘观。我国的视觉文化教育尚未大规模开展落实,但在新版的美术课标多次提到“视觉形象感知、理解和创造”、“视觉性”、“图像传达和交流”以及“视觉文化意识”,美术课程不再是仅仅画一幅画、做一个手工和画得像不像,做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与整个文化、世界、思维和表达都有关,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另外“视觉”一词也极大地扩充了“美术”的内涵,提升了“设计・工艺”在美术学习模块中的重要性,也把美术课程的触角延伸到了主流之外的民间美术、乡土资源中去。
二、亮点二:“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方法”
2011版美术课标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了“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在我国“有效教学”理念是与2001年全国范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钟启泉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对“有效教学”理念和策略进行了深入解读,主要从提高教学效益出发,围绕学生的进步、教学的可测量化、教师的反思意识、教学活动的具体进程等方面探讨了有效教学。针对“有效教学”的涵义,国内学者多围绕“有效”这一泛化、模糊的概念做出了不同解读,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钟启泉、程红为代表的从关注个人、社会对教育需求到教育目标到教学实践这一维度来考量“有效教学”,另一类是以龙宝新为代表的从教学理想到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到具体教学形态来阐释“有效教学”,第三类则是从教师教学行为这一维度来探讨,认为“有效教学”,基本上等同于合理的教学决策,旨在“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自律的学习者”,(《学会教学》)“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任,成为自主思考者,发展对学科整体性的理解,并提出寻找重要问题的答案”。而第三类则是截取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这一剖面,从教师教学决策到对学生产生影响这一直线关系中阐释有效教学。
目前针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针对具体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的较少,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解决教学实践层面问题的初衷。有效教学不仅是把“美术变成一个动词”,把课堂这个场子搞热,它还涉及逻辑严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师生互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
新课标前言部分就开宗明义“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既凸显了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教育理念,也是有效教学策略的体现,课标第三部分分学段设置课程内容中也多次提到“游戏”、“体验”、“乐趣”、“装饰”、“美化”一系列关键词,美术学科要与其他学科拉开距离,凸显美术感觉化、情感化,强调愉悦性,“愉悦性”既体现在第一、二学段的美术课教学建议多与游戏结合,也体现在第三、四学段的美术课教学建议更多体现出跨学科探究。2011版课标不是矫枉过正地把美术教育转向完全“以儿童为中心”的另一极,教师讲得激情四射,学生呼声一片,或者是不考虑所教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一味迎合学生爱好,任其自我发展,而是既有“愉悦性”的基调,又有“有效教学”的规约。
篇3
一、当前学前教育美术课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较为陈旧
美术教育是培养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没有自由发挥的想象力就无法培养形象思维。但我国目前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美术专业,大多仍在使用以前的教材进行教学,在内容上并没有及时调整和更新,绘画教程机械简单,多以临摹为主,理论内容单一,缺少想象力的发挥,难以进行个性化的绘画创作。总体来看,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不符合新形势下美育教育的需要。
2.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在职业院校中,大多数教师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学时,会对基础知识和技巧进行理论性讲解,偏向于纯美术绘画技能的学习,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跟着画,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较少与具体的幼教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忽略了学生技能的运用。实际上,美术基础理论的传授并不是美术课程的最终目标,而是应该向学生强调美术课程中的知识在学前专业上的技能运用。
3.缺少足够的实践时间
不论哪个阶段的学习,都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美术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缺乏实践活动,学生只能掌握书本上的美术理论知识,学到的是模仿教师传授的绘画技术、描摹对象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而最重要的形象思维得不到发展训练,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不知道应该真正从幼儿的好动天性方面去教学。实践活动是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大篇幅地讲解书本知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时间,也很少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考虑到将来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要求与特点
1.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课程、评价体系都必须围绕着其课程改革的目标展开。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大都是以绘画基础、儿童画、手工等内容作为培养手段,但不论课程如何设置,都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改革就是让学生掌握幼儿教师的美术基本功和激发幼儿思维的基本方法,同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陶冶生活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特点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给我国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本,二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潜能开发、智力培育,三是更加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的教育,四是课程更加注重生活化、社会化,五是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等等。
三、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
1.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
W前教育美术课程的设置首先要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起来,合理安排二者的学时,适当进行调整。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理论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很多相关专业知识,所以,需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学时可以分主题模块,一个理论知识对应一次实践课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大美术课程与其他相关技能的培养。学校可与幼儿园联系以每月一次的主题活动开展美术课程实践,比如进行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区角布置等,让学生走进幼儿课堂,在实践中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2.增加富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程及思维训练方法
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美都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富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程,就是以美术课程为主要载体,以地方特色为背景,将古人传承下来的各种资源加入到教学中,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删减,使得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可以对当地的风景、伟人事迹、民俗等进行艺术加工。
3.采用趣味化教学模式
喜欢绘画的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关注常人不屑于关注的事物,而且常常涉猎面很广,旅游、探险、考古、摄影、民俗、各门类艺术等等,从工作到生活各个方面。这些连带的丰富的兴趣爱好不但可以极大地丰富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同时也拓展了一个人的发展空间,增强人的社会竞争力。因此,美术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一个切入点,以点带面,培养一个人广泛的兴趣。美术课程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是如果采取填鸭式教学模式,反而会使美术课程变得呆板无趣。所以,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自然条件等,向学生展示不同境界的美,也可以组织学生出游写生、进行手工比赛、根据所处学期的节日进行主题绘画创设教学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好玩的方式,比如讲故事、做游戏等,创设情境,定好主题模拟体验,进行主题教学。只有采取灵活、有趣的教学模式,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热爱,使得美术课程的教学环境更加愉悦、放松,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4.教学方式多元化
“美国老师从来不担心学生画出蓝月亮,怕的是他们画的月亮与天上的月亮一模一样。”这是詹华如《美国教育为什么有后劲》中说的。很显然,他们的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技术传授,相反,是被当做突破规范思维的训练手段,其结果是让他们挣脱了思维的枷锁。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目前许多美术教师会在课前搜集一些富有吸引力的素材,让学生根据素材完成作业,严重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如果教师让学生自主绘画,或是提供给学生一个主题,学生就可以遵循自己的内心进行创作。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一组为教师组,一组为儿童组,让儿童组的学生尽可能提出各种问题,教师组的学生进行示范讲解,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不仅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校可多设置一些美术选修课,或是成立与美术相关的社团,通过举行艺术比赛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教学模式中可以加入一些生活的元素,如折纸、制作收纳盒等,这些制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学会生活中的一些小技能。
5.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美术的特殊性,在进行美术评价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作品评价没有硬性统一规定,因人而异,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针对学生在外实习的实践,考评体系应该更加全面,考评内容应包括美术教案,课程设计,幼儿园区域设置,幼儿园环境创设,园方、家长、幼儿评价等。只有通过这些直观、丰富的书面材料,才能反映出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承担起一名幼儿教师的教学责任,也更能体现出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教学水平。
四、小结
篇4
关键词:美术;欣赏;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46-01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是美丽的,儿童也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美的享受、美的冲击,他们更渴望去创造美、去表达美的喜悦。小学美术教育,应该顺应他们对美的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给小朋友创造一片美的天空,激起他们一次又一次美的遐想。
一、小学美术课堂欣赏教学的特点
1、色彩感受到重视。小学美术课堂美术欣赏的过程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实际需要制定丰富多彩的课程设计,从而使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从多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了解到,色彩鲜艳的美术作品更能受到小学生的喜欢。美术作品中色彩与其他因素相比更能直观的被学生接受,吸引学生的眼球,所以在小学的美术课堂上,教师更愿意将一些带有红花、绿叶、蓝天、白云等事物的作品进行展示,可以起到很好的吸引学生的作用。事实也证明,绝大部分小学生画出来的都是一些色彩艳丽的作品。
2、注重细节,缺乏全局意识。通过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绝大部分只注重对某些小细节的欣赏,而忽略作品的整体,缺乏全局意识。他们关注的部分也只是自己喜欢的。例如,在美术欣赏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风筝》,可以想象,绝大部分学生会集中关注风筝的颜色和花纹,而不会关注全局,即风筝整体和陪衬物。在小学生的眼中,美术作品的主要欣赏部分就是其色彩和花纹等,而非作品本身。
3、习惯对自身生活做出联系。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习惯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所看到的作品进行联系。比如,都市中的小学生通常想到耸立的高楼、纷繁的街道、色彩艳丽的服装店与夜晚城市璀璨的灯光等等。而农村的学生则会更加喜欢蓝天白云、碧野青葱、小桥流水这样的景象。这种欣赏特点因生活经验和环境不同而迥异,但都是天性使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个人特点有区别教学。
二、目前小学美术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大部分地区对美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地方甚至不开设美术课,更不用说美术欣赏课了。而且美术教师理论水平普遍存在着缺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美术欣赏课模式单调,无法调动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这些现状大致有以下几种:
其一,美术欣赏课不被重视,语、数、外等主课业挤占了美术欣赏课的空间。当前,我国小学生课业负担已经十分沉重,语、数、外老师为了教学质量,挤占了大量美术课的时间。在小学美术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数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而由于美术欣赏课被占据,使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得不到满足,时间长了兴趣也随之而减少。
其二,美术教师的配备是制约美术欣赏课发展的“瓶颈”。美术欣赏课应由接受过高等或中等美术教育的专业教师担任。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欣赏能力。同时,尽管有的教师是专业毕业,但由于对美术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其学习期间对理论理解的偏差或偏科现象使他并未真正具备一个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表达方式。因此直接影响了欣赏活动教学,所以美术教师必须“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四、结语
总之,一堂生动活泼的美术欣赏课,除了需要老师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更需要有教学的技巧,有能够加深学生印象的活动方式。只有让他们感受到欣赏课的生动、有趣、有意义,只有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上来,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才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对美向往和渴望。
参考文献:
篇5
一、校本研修的优势
(一)校本研修具备针对性
校本研修的主要目标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因而其研修方案与研修计划具备较强的针对性,直接用于解决教师在自身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校本研修的内容由教师实际工作中的不足来决定,可涉及教学技巧、教育观念、师德建设等各个方面,无论教师在工作中出现了何种问题,都能够通过参加校本研修得以解决。由此可见,校本研修最大的优势是针对性较强。
(二)校本研修具备灵活性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其内容与形式等各方面都可进行灵活选择,教师的研修内容可预设,也可在研修现场决定。其形式也较为灵活,可组织教师进行集体研修,也可通过个体形式进行分散研修。而其研修场所可在课堂中,也可在课堂外。总而言之,校本研修极具灵活性,教师可依照自身需求进行选择,从而为其进修提供较大便利。
二、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关键意义
农村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创建主要针对的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校本研发的实际意义就是坚持学校教师为根本,并且将校领导、学生、学生家长、相关的教育人士作为发展的主体,从而结合学校的教学理念以及当前的设备设施构建课程。针对教学资源匮乏的地区,学校教师是课程创建的核心。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的教学目标、学校所具备的教学资源、课程设计的根本内容、对课程设计的评价方式,都是当前农村初中教师需要考虑的根本问题。课程设计是一项系统且庞大的工程,需要保证多方面的有效配合与引导,加强及时沟通,全面贯彻落实提升初中美术教学效率的根本方针。农村初中教师需要掌握课程设计的主要理论与技能,由此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三、农村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农村教育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大幅度的进步,农村地区美术教育也相应呈现出良好趋势。但就整体发展状况而言,农村地区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仍旧面临较大的挑战。在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地区大部分学校已充分意识到校本研修的重要性,但因为地区局限性,往往易出现资源匮乏或信息缺乏即时性等问题,无形中影响了校本研修效果,也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一定阻碍。为解决此类问题,农村学校需要对校本研修制度予以创新,为农村美术教师提供更多专业发展平台。
(一)结合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课程发展观明确强调,坚持以“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为目标,由此在备课中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经验以及教学活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部分农村学校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缺少足够能力的美术教师,由此导致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以及造型表现能力较弱,学生美术基础较为单薄,难以完成所设定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时刻遵循学生主体地位与学生生活经验,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变迁中的家园》的过程中,需要参考实际的要求与方式:通过合作,制作校园沙盘模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三维立体空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但是当前农村学校的学生难以收集到相关的制作沙盘的材料,因此不能完成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由此,可以将教学目标变成“了解环境艺术的作用与意义,学习环境艺术壁画、雕塑小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因为雕塑小品也是装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利用身边易得材料尝试与体验创作,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结合地区特色,灵活运用教材
美术课标更为注重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108--需要灵活运用教材,挖掘本土资源与教材之间的关联,实现整合分类,促进美术课堂与学生之间的关联。例如,在教学《与建筑相伴》期间,了解壁画是公共环境中大型艺术作品的一种,体验壁画与环境、与历史、与文化的联系;体验集体创作的乐趣,共同讨论主题、内容、形式,完成壁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农村学生对此类画相对陌生,并且没有专业的工具,因为一节课程让学生准备专业工具并不实际,因此依照教材的实际需求完成壁画的制作也不可能。怎样实现教学目标,完成装饰画创作,又可以替代绘画工具是当前思考的根本问题。由此想到种子拼贴,黄豆、绿豆、红豆都是天然的颜料,并且这些材料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能收集到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课程作业转变成为种子进行装饰画创作,引导学生运用铅笔起稿,之后再运用种子将所绘制的线条填满,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进而作品的完成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势利导,运用乡土气息开发艺术课程
“校本”是当前学校对国家课程教育教材的最关键补充,校本课后练习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学会怎样运用知识,是提升训练技能不可缺少的主要手段。结合当地差异性编制适合学生的校本练习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在近几年课程不断推进的阶段,对校本练习编制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应当高度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民间美术具有较强的乡土气息,并且也是经过世代传承下来的艺术结晶,绚丽多彩的民间美术是文化创建的主要资源。在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期间,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的校本课程都可以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在《泥土的味道》教学期间,本课在赏析传统文化、了解特定工艺的过程中,更要结合区域文化特征,特别是本土的地域文化、民间文化,那么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宜兴紫砂壶等地域文化便可成为泥塑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教学重点,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验,提升学习兴趣。在实际作品呈现的期间,学生也会因此感觉十分自豪,这样的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乡土气息、人文色彩,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美术的魅力。
(四)注重文化挖掘,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期间,一些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校本课程有所继承和创新,如我国的剪纸,剪纸历史的部分也加入了关于纸的介绍,纸是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的蔡伦发明造纸术,让学生全面了解关于剪纸的相关内容。在介绍各类剪纸作品时可以发现学生对文字类型的《百福图》《百寿图》有极高的兴趣,却难以对文字内容产生深入了解。部分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老师,其中的文字属于中国吗?”还有的学生会问:“这些文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讨,并且适宜地介绍相关篆书的历史、文化背景,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字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属—楷书—行书”的发展过程,在探讨“福”与“寿”为什么有那么多种书写方式时让学生了解秦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对中国发展的主要贡献。并且这些福与寿的一百种书写方式也都是秦统一六国之前人们所运用的文字,由此就会全面消除学生心中的困惑,并且学生对中国文字发展的历史也会有全新的认识,由此可使学生感叹祖国的伟大,并且明白剪纸背后的历史故事。
(五)实施多样化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学生日常学习的主要基础,只有科学、合理地选择评价内容,那么教学评价的价值与作用才可以得到全面的发挥。教学评价的有效落实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并且还可以将知识转变成为素养与质量。如在给学生讲解完有关线描写生的知识之后,教师应当为学生创建具体的绘画命题,从而使学生可以依照题目自主完成绘画作品。学生在实际作品完成的过程中可以应用所学习的“波浪线可以表示水面”“可以将主物体放在画面中间”“绿色可以表示森林”等知识。同时,教师还需要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看看学生是否能将所学习的美术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的生活美的创造中,并对生活事物运用美术技能进行美的装饰。不仅如此,在教学评价当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对学生作品进行生活化的评价,并且作品的色彩也可以适当增加生活元素。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 新课程 美术 整合教学
新课程提出了“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多元智能理论对实现“三个发展”,尤其是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挖掘各学科的人文资源,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利用各科感觉的相互沟通,发展学生的知觉能力,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升华,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更有利于学生综合思维与综合研究能力的培养。
一、语文与美术的融合
美术与语文之间架起桥梁,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又符合学习者的需要。通过美术与语文进行综合性与探索性的学习,促进美术领域不断地深化与扩展,使美术内涵得以深化与外延的扩展。在教五年级《元宵节里挂彩灯》一课中,我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元宵节的风俗民情、传说故事、传统文化、传统活动,以及描写元宵节的诗文、故事、歌曲等内容。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条件、能力等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到书中、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搜集资料,在轻松的环境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综合统一;然后回到课堂中互相交流所找到的资料和所学到的知识;接着我引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作品的创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分工合作,收集整理资料,创作各自的作品,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并踊跃进行汇报交流。在主动参与中,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观察力变得更加敏锐,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学生都能创作出风格各异的图画,令人耳目一新。
二、社会生活与思品教育与美术相结合
美术来源于生活,形象地反映生活。新课程尤其重视与学生经验的结合,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切身体验,深入思考,积极地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大胆地表现美、创造美。美术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美术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教学中的某些观点融入美术创作教学中,举一反三,立竿见影,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才能促使我们学生真正全面地发展。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综合性学习内容。第七册美术教材中《家乡的桥》这一课教学时,我结合家乡时事――崇启大桥的建设设计。通过课堂交流,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实了教学内容,使学生亲身体验设计崇启大桥,特别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激起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正因为与时代精神相联系,这一课就拓展为充满人文精神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并且,学生带着自己为家乡设计新时代大桥的豪情,合作完成一件件充满创意的作品,有绘画,有泥塑,有纸工,有泡沫等综合材料,五花八门,件件都倾注着学生爱家乡、爱启东、爱崇启大桥的情感,展示了学生创造的智慧,体现了综合学习的魅力。
三、科学与美术的融合
自然环境中有着无穷无尽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自然世界没有感知生活的基础,也不可能产生丰富的想象,也就没有了生活气息的作品,生活也就绝对没有美感了。因此绘画创作的过程都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的过程。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可以拓展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领域。秋天到了,秋风送爽,各种颜色、不同形状的叶子像蝴蝶般飞满校园。这时我让学生不失时机地发动采集各种树叶,在美术课上召开一个色彩斑斓的赏叶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对采集来的叶子进行选择和归类,例如按颜色归类、按形状归类,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归类内容说给大家听。在介绍树叶名称和树叶归类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发展了语言能力。把叶子进行归类后,让学生探讨:可以用这些美丽的叶子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在群体合作的氛围中画画自己喜欢的树叶,用树叶贴画,还可以和同伴一起自制叶片标本。对此,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展示自己成果时的一张张自豪、喜悦的笑脸,真令人感动。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音乐与美术的融合
音乐与美术同属艺术,艺术家们一直在探索音乐与美术的联系与整合。在现实的艺术活动中,所谓音乐中的画面和绘画中的音乐感,往往是艺术家们经常谈论的问题。德国美学家费歇尔说:“人的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感官的分枝,多少能相互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是共鸣。”这种经验表明了美术与音乐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在美术课堂中,我应用音乐来培养学生想象力,来增强学生美的感受,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向立体化发展。声形并用,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使学生融入美术作品中。在耳濡目染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感受能力。实践证明,以美为本,是一条科学的教育之路。把音乐融入到美术课堂中,可以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效果。实践证明,打破学科界限,将音乐融入美术课,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更好地拓展艺术空间,增强艺术趣味,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操作能力、表演能力得到了同步提高,使他们的身心得到了艺术的洗礼和熏陶,并赋予了他们用美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看待整个世界的能力。
五、计算机与美术的融合
创新,是现代教育的新使命。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普遍运用于美术教学将成为新世纪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教育发展改革纲要》明确提出的“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技能”,这就为美术教师带来时代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让现代教育理念融入到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这就要求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现代计算机美术技能。计算机辅助教学,从使用对象看,不仅是教师操作,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例如我在教二年级下册电脑美术《画花边》中,运用Windows画图板,让学生使用臂刷工具勾线,用填色工具对勾出的图形填上自己喜好的颜色并对这个纹样进行复制、粘贴形成连续纹样。直观、生动、形象的图形通过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激情顷刻间变为形象的画面,学生易于接受,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减轻了心理压力,将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唤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情趣和思维,最大限度地作用于美术课堂,让学生在美术教育中真正实现愉快式教育,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表现自我提供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从而使美术教学更为生动、活泼。总之,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是一种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可塑性强,它以生动的形式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肯学、乐学,同时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对艺术创造力的兴趣。
在新课程的视野下,美术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种知识在美术课堂上相互交汇,融合,升华,取长补短,这种综合性的美术教学模式的呈现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社会现实,能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成果表现形式多样化,既能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又能使美术课堂成为开阔学生眼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阵地,发挥“1+1>2”的倍增效应,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篇7
关键词:造型; 设计; 欣赏; 综合
新课程改革有关规定,美术教材内容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以上四类课的教学各有特点,其教学行为应分别进行设计。下面,我就针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中的四、五、六年级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总结。
1造型·表现领域
造型与表现可以看成学习领域中的两个维度,造型是指与视觉造型有关的一切活动,表现则是指与造型活动有关的全部过程。
1·1四年级造型·表现
四年级的课程总数上下册共有40课,每册共20课,其中,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共有34课。在四年级的美术课程中,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内容居多,在造型·表现领域中,课程设置通过绘画方面、制作方面、电脑美术方面三个方面让学生感受物象造型,使学生明白构成一件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包括色彩,线条,点及色彩的对比,点的组合等等。
以四年级上册第三课《美术的节奏》为例,节奏本为音乐术语,但节奏同样是构成美术作品形成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从大自然到生活中感受,无论大于小,粗与细,疏与密,曲与直,通过对比来感受景物或者一件美术作品中物象造型的节奏,而这些对比,恰恰是构成一件美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点,线,面,色彩,线条的对比。美术运用形、色、线、轮廓等反复呼应和对比,构图安排和形象的特征及动态来显示作品内容的节奏。本课内容意在锻炼学生的想象力,除了在纸上想象绘画,也可制作四方连续图案来表现有节奏感的图案作品。
1·2五年级造型·表现
五年级的课程总数上下册共有32课,每册16课。其中,有关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共有22课。五年级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总结起来内容有对色彩、纹样、图案、形体对比的简单领会,进一步学习国画、泥塑、静物写生还有生肖图,还有对微观世界肌理效果的表现。
1·3六年级造型·表现
六年级的课程总数上下册共有24课,每册共12课,其中,有关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上下册共有12课,其课程的内容出现了透视、速写、国画、明暗关系、浮雕、插画和泥塑。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在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远近的奥秘》中,明确的向学生揭示了透视的规律,使学生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在了解透视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简单的线描方法表现景物的透视变化。
特点:四年级美术课程造型·表现领域里,课程内容都是通过对图片的分析结合教师的讲授,使学生运用描绘,泥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能够表现物象造型特点的活动。五年级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相对于四年级来说程度更进一步,课程内容更加专业化,充分反映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六年级造型·领域的课程在内容方面更加深入,对物象造型的表现较四、五年级更为专业化,涵盖了透视、明暗关系、国画、油画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
2设计·应用
此领域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2·1四年级设计·应用
四年级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上下册共有17课。四年级美术课程设计·应用领域课程的比例略低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设计·应用领域课程的主要内容以物象造型为基础,通过设计进行表现。本领域内容主要为手工制作,结合生活运用废弃或废旧的材料进行拼贴结合等制作。
2·2五年级设计·应用
五年级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上下册共有10课。其课程内容具体为:纹样与图案的设计,陶泥(十二生肖、陶瓶、陶罐等)雕塑及风筝的制作,利用废弃材料制作台灯等会发光的玩具,还有制作会跳的玩具。
五年级上册中第九课《陶泥的世界》一课中,通过欣赏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陶泥塑造立体的生活用品,指导学生在表现的过程中运用揉、搓、粘等技法,利用点、线、面的组合塑造物体,培养设计意识并表现物象造型。
2·3六年级设计·应用
六年级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上下册共有9课。大致内容为:服装、剪影的图案设计,利用废旧材料进行乐器的工艺制作,形体切挖一课中涵盖的透视元素,电脑美术中电脑画图程序画图板工具的运用。
特点:在设计·应用领域中,主要目的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为主要目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废旧材料和裁剪、拼贴等多种形式,个人或小组完成作品。使学生学会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
3欣赏·评述
此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通过这一领域的学习,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得以逐渐形成,进而促使审美能力和审美品味的提高。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的欣赏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以直观的方式进行欣赏,一是以理性的方式进行鉴别。
3·1四年级欣赏·评述
四年级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程上下册共有9课,主要内容为,线条和色彩的对比;画面主体与背景的互换;图案效果的表现;秦始皇陵兵马俑圆雕的欣赏。
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十课《漫画与动漫欣赏》为例,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其绘画提点是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和寓意等手法表现幽默、诙谐的画面,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人某事。本课要求学生了解漫画及动漫特点,读懂漫画含义,并根据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创作漫画。
3·2五年级欣赏·评述
五年级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程共有2课。主要内容是对古代陶瓷艺术及古代青铜艺术作品的欣赏,认识中国古代陶瓷、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做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陶瓷和古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象征,欣赏青铜艺术的三种方法:造型-不同造型的青铜器有不同的用途;纹样-不同的纹样反映当时人们不同的人事活动;文字-作为研究历史提供重要资料。学生学习欣赏陶瓷艺术的方法:从器皿外形,纹饰,釉色进行专业鉴别。
3·3 六年级欣赏·评述
六年级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程共有2课,其主要内容为: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了解油画和国画表现方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
上册第十二课《中国画与油画》,通过欣赏图片及文字资料,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中国画与西方油画的发展历程,各自所形成的特点,包括工具材料,表现方式,绘画内容及装裱形式等,使学生了解并能够独自欣赏作品。
下册第十二课《我国古代建筑》中,我国古代建筑有其地域性特征,在建筑外观造型,结构,群体布局,装饰色彩也各有不同。
特点:通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四、五、六年级欣赏·评述领域课程特点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对美术作品及所收集材料的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进而促使审美能力和审美品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欣赏不是一个个体的孤立的行为,而往往是在一种群体互动和交流的环境中进行的,学生应该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与他人交流和共享。
4综合·探索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4·1四年级综合·探索
四年级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很少,上下册共有两课内容。主要内容为纪念册的制作和制作不同颜色的人造光的照射作品。
4·2五年级综合·探索
五年级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共有3课。主要内容是对美术学习记录袋(档案袋、学习资料收集袋等)、元宵节彩灯、旅游线路图、旅游宣传海报或宣传画及舞台布景的欣赏学习和制作学习。
五年级下册中第十五课《舞台布景》是综合·探索领域里比较典型的一课。舞台是指观众席前面的演出场所,根据演出内容舞台的设计也各有风格。以我国戏剧舞台布景为例,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因此戏剧舞台也体现着中国民族风格的特点。
4·3六年级综合·探索
六年级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共有4课,主要内容是对文物和古建筑的研究,学习校园规划知识制作建筑模型,制作毕业纪念币和纪念册。
六年级上册第九课《保护文物》、第十课《爱护古建筑》都是综合·探索领域里的典型课程。通过对图片,文字的欣赏分析,了解文物的用途和作用,讨论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了解古代建筑、文物的意义以及保护文物和古建筑的方法,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特点:综合·探索领域提供了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探究发现的能力。
篇8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学课程;创新能力;色彩心理
大自然是由各种各样的色彩组成。色彩的色相、冷暖调、名度以及纯度的不同,都会引起人们各种各样的联想,从而赋予不同的情感。将色彩心理学的内容应用到高校美术教学中,不但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抹除学习障碍,从而让学生更加的享受学习过程。
1 高校美术教学现状
我国的高校美术教育发展迅速,美术专业在各类院校都有开设。这种发展形势虽然可以让更多的人们接触到艺术,但是它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缺乏创造性,在传统色彩教学中,强调的都是墨守成规的、一成不变的知识理论,而对于实际的运用和分析没有足够的重视。现代色彩基础课程,仅仅运用原来的经验以及实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的要求。学生在进行学习前就或多或少的了解到了身边的色彩理论,虽没有统一学习但是也有所涉及,如果老师只是秉承传统的教学模式,定不会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色彩基础课程应用不足。近些年,一些院校将色彩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混淆,通常讲授完色彩基础课程后,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会再进行色彩教学。学生对色彩的常识学习也只是色彩的属性,而如何将这些常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老师并未涉及或涉及不多。比如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中,老师强调的是广告的创意、构图以及版面的安排,而对于色彩的搭配老师通常不会讲解,这样会导致学生在日后自己的设计中,对于色彩协调性的掌握会有所欠缺,从而设计的产品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3)忽视学生思维的培养。目前各个高校的美术教学课堂仍旧存在着讲解“一副范画”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只是继承原来的理论,将设计的重点、老师的感受为学生进行讲解,然后再给学生布置作业,并给学生的作品进行指导和打分。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老师只是强调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而忽视了学生本身对作品的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都是继承老师的思想和模式,而没有自己的创新,这点是很可悲的。
2 色彩和色彩心理概述
美术是一门运用线条、造型以及色彩等方法再加上丰富的联想以及细微的观察,从而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形式。色彩是绘画的语言,线条虽然重要,但是色彩更能体现人的内心情感、从而表达出最真实的想法。
2.1 色彩的艺术形态
色彩的艺术形态主要有三种,即色彩意象、色彩和谐和对比关系三种形态,下面对三种形态进行分析:
(1)色彩意象。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看到色彩时,不但可以看到他的颜色,如红色、蓝色、黑色等,而且还有心理上的感受,这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觉。比如红色,容易引起人视觉上的注意,因而在公共场合会有一些红色的公共标识用于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比如森林中禁止烟火的标志、医院禁止喧哗以及不要吸烟的标准等等。通常鲜艳明亮的颜色会用于紧急情况,用于明视。
(2)色彩和谐。色彩和谐强调的是如何使画面看上去更佳的统一、和谐、赏心悦目。在进行一幅画的创作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达到色彩的和谐,如何搭配色彩的冷暖、色泽、主要色彩等问题,为的是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比如在进行色阶搭配时,可以选择邻近色这样比较和谐。在颜色少的情况下,接近色搭配起来比较和谐而且不单调,而颜色出处较大时,就需要用消色过度,从而更好地衬托色彩。
(3)对比关系。处于色相环中相对位置的颜色为对比色。对比色可以让对方的颜色更佳的突出,更佳有美感。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黄色旁边是紫色的衣服,就会显得黄色更佳鲜艳;而紫色旁边如果有黄色就会将紫色显得更佳有魅力。
2.2 色彩心理效应
(1)民族地域的影响。不同的国家、民族会由于政治、经济、教育甚至生活习惯的差异,从而在气质、爱好甚至色彩上会有所差异。东方人偏爱红色,认为是喜庆、幸福的象征,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喜欢使用红色。中国的封建社会喜爱黄色,认为是帝王颜色,普通老百姓不能使用,但是在基督教国家,认为黄色是卑鄙的象征。
人们对色彩的喜爱也会因为环境的不同而有区别。比如北方的农村由于气候影响、室内采光等原因,会比较偏爱鲜明的颜色。
(2)年龄的影响。一般儿童喜欢鲜亮的颜色,比如红色、黄色。四到九岁的儿童偏爱红色,十岁的儿童则更喜爱绿色。婴儿时期儿童对颜色的喜欢主要是由生理作用引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因联想的作用而引起。比如农村的儿童喜欢青绿色,主要是因为青绿色是植物的颜色、是对生命力的联系。青年或老年人会因为生活经验等原因,对颜色喜爱会加入更丰富的联想。
(3)个人差异。对年龄的喜爱也会因为个人差异而有所不同。比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喜爱的是“五彩刻丝”、“翡翠洒花”等,而林黛玉喜爱的是净花裙、月白小皮袄等,这些都是作用颜色衬托的方法来描写人物性格。又比如京剧中运用脸谱色彩表现人物忠奸、美丑等。
3 高校美术教学中色彩心理的应用
(1)让学生学会欣赏色彩并感受色彩心理。在高校的美术教学中,老师可通过美术鉴赏课让学生鉴赏大量的美术作品,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色彩心理感应。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将理论讲解和作品的演示结合在一起,更加直观的教学。可通过播放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大量图片,让学生以一种色彩心理的形式感受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心理变化。
(2)培养学生观察色彩所带来的感应。高校美术教学中色彩心理应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色彩、驾驭色彩的能力。老师可通过美术课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观察色彩的能力,加强色彩心理思维,并学会如何合理运用色彩心理联想的能力。通过美术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感悟体验色彩心理的魅力。学生学习了色彩心理课程后,当其重新回到自己所熟悉的街道,他会以另外一种眼光观察商场、高楼、橱窗的色彩设计。
(3)学习色彩心理,调节学生情绪。通过对色彩心理的学习和观察,我们可以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比如一些性格活泼、对色彩敏感的学生可正确运用色彩,而一些性格不稳定的学生,则喜欢运用不平衡、甚至刺激的颜色。对于这些性格不稳定的学生,老师可通过控制色彩用量的方式,使学生调出稳重的色彩。运用色彩心理学对学生情绪进行调节、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其身心得到审美的熏陶。
(4)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电脑软件进行色彩创作。通过电脑软件绘画的速度和视觉效果立等可现,传统绘画方式很难达到这种效果。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将自己的作品展现在网上并对他人作品做出评价,通过评价互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创作出更加有创作性的美术作品。
4 总结
色彩心理学有其独特的教学规律,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发现。在高校美术教学中运用色彩心理不但可提高学生正确观察色彩的能力,提高其悟性、增长美术技能,而且还可以通过色彩塑造自己,让自己创作的作品更加的具有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魏佳.色彩心理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3(01).
篇9
关键词:青少年 绘画危机期 因时施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78-01
学生从小都喜欢绘画,这是他们感知世界的一种途径。美术教育会影响他们的审美取向。进入青春期的少年,开始逐步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对儿童画、漫画等美术作品的热情会有所减退,兴趣爱好出现了分化,这一时期被称为“青少年绘画危机期”。好奇、矛盾、羞涩的心理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这时他们既画不出结构准确,线条精炼的“成人画”,又不满足描绘色彩鲜艳,线条稚嫩的“儿童画”。如果把握不好他们在这一时期的绘画心理,因时施教,就会使他们丧失对绘画的兴趣。
一、绘画技法的基础训练是解决危机的前提
青春期,大脑及身体各器官开始发育成熟,生活体验加深,观察力加强,感受力提高,由于缺乏实践,所以动手能力很差。“眼高手低”是他们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在绘画实践中表现出信心不足,兴趣减退。
“眼高手低”是相对而言的,并非“眼高”到了可以观察和分析复杂事物的构造。所谓的手低是因缺乏系统、专业的训练导致“眼高”的畸形心理。要想在美术教学中解除这一心理困扰,就必须通过绘画基础训练,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确保能够用“手”将观察到的和心中所想的事物表达出来。
这一时期的绘画基础训练应该是速写写生。根据这一时期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让学生在静物写生中感知构图、线条、造型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绘画的兴趣。这种兴趣便是化解“绘画危机”的前提和基础。
二、想象思维的层次训练是解决危机的基础
青春期少年开始用理性的思维来观察、分析已知事物,对“画理”、“画法”有了初步的解读能力,能够感受到透视、解剖、构图等一般规律,但在绘画中仍然会表现出这一年龄普遍存在的情感特征――稚趣、童真。同时他们会不满足于直观感受到的形象,会憧憬更完美的表达,所以这个时期展开想象思维的拓展训练非常重要。
这一时期是训练想象思维的关键时刻。想象思维是人类大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进行的思维活动。我们结合这一时期学生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分步骤展开想象思维的训练,利用他们已掌握的写生技巧,遵循审美规律,不断添加组合,想象创意画的内容。最初可以根据画面中的物象简单添加,让形象更加生动而富有情趣,再将有情趣的物象合理组合,创造出生动丰满的画面,这样逐步拓展,层层递进富有趣味性的训练模式,会充分调动他们在“绘画危机期”的兴趣,在绘画中获得巨大的愉悦感。
三、写生与想象相结合的训练是解决危机期的有效手段
枯燥的写生和单纯的想象都不能满足危机期学生们的心里愿望,只有将写生技巧和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对绘画的积极性。在写生训练中,针对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程度,不断调整写生内容,引导他们观察其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写生训练,同时在写生作品中添加想象的内容,将神奇的想象借助娴熟的绘画技巧形象地表达出来,这样既满足了他们对写生作品的兴趣,又让他们在快乐的想象中提高绘画技巧,同时克服了“眼高手低”的心理困惑,这样的训练模式更符合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既有科学严谨的写实又有超越时空的幻想,帮助学生们在写实与创作中顺利度过“青少年绘画危机期”。
四、青少年绘画危机期教师要注重掌握学生心理特点
青春期会出现独立性增强,兴趣爱好广泛,但很难对事物充满热情,适时进行丰富的课题设计和不断改变绘画材料,会让学生对美术课保持新鲜感。在课程设计里增加刻画细节的内容,细致的刻画,会让形象更精彩,从而唤醒他们的情趣。在课堂要求上,强调多观察、多分析,激发好奇心;在课时安排上,延长作品完成时间,训练学生的耐心与细致,引导他们的兴趣。
每个人的心理成熟期有早晚之别,生长环境大相径庭。这就需要我们因时施教,细化教学内容。青春期的少年,优点与缺点尤为凸显,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他们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五、结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时代的青少年心理特征不同,不同时期的青少年所思所虑不同。应对不同时代、不同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适时调整教学模式。
青春期会给学生们带来迷茫与困惑,通过美术教学让他们感受到美学的无穷魅力,解放心灵,提升美术素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是这一时期美术教学的基本任务。这也是我们探究青春期美术教学模式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国动画教育的问题很多,但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课程设计重复与单一。
很多院校的动画专业所沿用的都是国外的教学模式,并且不能兼顾地方文化和艺术的特色,不能将地方传统的民间艺术与文化融合在动画教学之中,从而很难有民族化风格的突破,在国际动画市场竞争中很难保持独立和优势,也不能适应中国动画产业对动画人才的需求。中国动画的历史证明,只有坚持民族化的创作之路,才是中国动画的最终出路。
(二)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
在当代社会,只有重视民族文化才能使动画在创意与设计中突破西方文化对动画创作的影响,技术的应用应当服务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同时,对于民族化的创作不能只是简单地模仿民间美术的形式,更应该抓住民间艺术的精髓,民间艺术中所蕴藏的文化是中国动画创作取之不竭的创新之源。
(三)学生长期以来深受日、美动画的影响。
尤其是时下接受日、美动画成长起来的大批年轻人,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会受到日美动画的影响,进而模仿日、美等国的动画形象。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由于国家片面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文化的创新,二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教育弊端造成的动画人才的缺乏。因此,只有改变动画教育的现状才能从根本上开启民族动画的创新之路。
(四)中国动画受众的偏儿童化现象。
大多数中国人一直认为动画是儿童的专属,同时中国的动画制作人过于缩减动画的受众群体,导致很多动画的设计制作幼稚而说教,缺乏思想深度和精神内涵,说到底这和动画教育脱不了关系。
二、中国动画教育的民族化改革
国产动画要重振中国学派的东方气韵,必须将动画技术与中国各地的民间艺术形式相融合,只有具备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动画片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同时,动画片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在当代社会应当充分发挥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作用,承担起民族文化的传播任务。
(一)高校的动画专业应当充分借鉴本土艺术文化发展民族特色。
高校动画专业的开设不能一窝蜂地向一个方向发展,更不能走模仿日、美动画的路子。就像中国的地方戏剧,每一个地方都有相对独立的一套戏剧种类,中国动画也应当借鉴戏剧发展的形式,充分借鉴地方传统与文化,发展具有中国色彩的动画风格。尤其是地方高校,在承担地方文化传承的同时,将地方文化融入动画专业的教学之中,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动画的民族化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在民族化品牌树立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而在中国每个地方都有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这种种文化构成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在建设民族化动画的过程中应当从地方文化入手,充分发挥驻地高校的优势,在动画专业的创作指导过程中重视本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比如,本土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动画形象创作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越是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作品,往往民族色彩越是浓厚。同时,在故事题材的选取中也可以借鉴地方的故事传说,越是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动画往往越能带来视觉上的新鲜感,从而为中国动画学派的成长夯实基础。
(二)在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加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学习。
古代的绘画在思想上更多的是受到儒家、道家和禅宗哲学思想影响的三位一体的表现方式,今天则更多的是受到西方现代哲学影响的将现实、批判和表现相结合的表现方式。现当代艺术中对于苦难现实的描绘一是受徐悲鸿提出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影响,二是西方绘画方法的传入导致写实主义的盛行,三是由于古典文化与哲学思想的缺失,三者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艺术现状。当然,“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不断觉醒,更多年轻的艺术家开始探求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民族文化思想的关照”。国产动画的发展在经历的对美、日动画的模仿之后,当代社会逐渐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与思想的重要性,转而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动画的新鲜血液。因此,高校动画专业的开设应当加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教育,只有了解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才能明白中国民间艺术色彩与形式的构成关系。
(三)应当努力培养中国动画的受众群体。
中国动画应当从各个层次建立民族动画的受众,只有拥有广泛的受众才能改变中国动画的市场面貌。这就需要中国动画的教育应当抓住中国文化的精髓,找到动画与受众相连接的关键点,也就是能唤起受众情感、思想等方面共鸣的民族符号。“从艺术创作与欣赏的角度来看,一件艺术品要想获得认可,不仅需要艺术家,同时更要有观众的参与,并且其艺术作品和观众的期望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接触点,否则,观众不仅会对他们的艺术作品感到困惑不解,而且还会表现出厌烦和漠不关心”。动画的创作同样如此,在动画创作的过程中,应当上升到艺术的角度探讨设计的思路,用好的动画艺术迎接受众的“回归”,改变中国动画片说教色彩和儿童色彩过于浓厚的局面。
(四)开设中国民间美术和本土民间美术课程。
中国历史悠久,很多传统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往往存在于民间美术的形式之中,并与西方的文化艺术具有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观念。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母体艺术,拥有自身所特有的文化艺术符号,而这些恰是动画专业的每一个学生所应当熟悉和知晓的。这是动画创作民族化道路的源泉,在熟悉中国民间美术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本土民间美术的形式将为动画民族化打开更多的创新之路,同时对各地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依托地方高校建立动画艺术品牌。
高校动画教育要实现自身的民族化建设,就应当建立高校的动画品牌。高校动画艺术品牌的建立既要依靠本土文化,又要依赖这种文化所生存的土壤。因此,地方高校建立动画品牌,不仅能为教学提供方便,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为学生提供可供学习借鉴的优秀本土动画形式,这种承载着地域文化特色的动画艺术并非原封不动地照搬民俗文化,而是结合当代审美和时代要求进行合理的借鉴和吸收,并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质和审美风尚。高校在创立动画品牌的同时应当充分考查本土文化艺术的种类,并对这些文化艺术形式进行有目的的传承和发扬,在引入本土文化形成民族动画品牌竞争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文化传承作用,从而使创作出的动画作品更有文化和精神内涵。
(六)建立高校动画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高校应为当下动画专业的学生搭建一个作品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并利用这个平台与社会和市场建立一定的联系,改变教学和实际应用相对分离的状态,为动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高校亦要利用此平台吸纳社会资金的注入,实现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品牌共享和共赢,使各项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