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慢性病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慢性病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呼吸慢性病管理

篇1

【关键词】 护理管理;网络健康教育;社区慢性病;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又被称为社区卫生护理、社区保健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和护理相结合的一种健康教育,其一健康为中心,以社区的人群为对象,重点在于预防疾病、延长人群生命,并控制慢性病进展[1]。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看病难已经成为公众的话题,慢性病患者也正呈逐年上升趋势[2]。如何有效地控制慢性病的发展,是社区工作的关键。我院在社区护理干预中,使用网络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社区2011年1月~2011年6月180例慢性病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排除有失语、认知障碍、严重肝肾疾病、肿瘤、严重心肌疾病的患者。纳入对象:患者有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疾病从首次诊断至今在3年以上。使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9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38例,患者年龄在33~78岁之间,平均(41.26±4.28)岁。患者疾病包括:糖尿病16例,高血压29例,冠心病20例,脑卒中11例,呼吸系统疾病13例。个人经济收入:月收入2000元以下者44例,2000元以上者46例。

实验组患者9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40例,患者年龄在31~81岁之间,平均(42.78±4.58)岁。患者疾病包括:糖尿病19例,高血压27例,冠心病23例,脑卒中7例,呼吸系统疾病11例。个人经济收入:月收入2000元以下者40例,2000元以上者5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月收入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社区护理管理。实验组患者给予网络社区健康教育,建立QQ群,通过QQ、邮件等方式,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给予不同的饮食、用药、运动等健康指导,并及时跟进患者的就诊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半年的的焦虑和抑郁状态。焦虑抑郁状态采用国际通用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

1.3 数据处理 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即(x±S),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取95%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半年的网络健康教育,实验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比较

3 讨论

使用社区健康教育,是对社区患者进行管理的必须方式,以往在健康教育中,我们多采用讲课、宣传册等方法,通过实践发现,这种方法存在有较多的弊端。患者由于工作较慢等,没有时间参加小讲课,而宣传册并不能做到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更不能及时跟进患者的病情变化。

使用网络健康教育方法,通过对社区每位慢性病患者进行建档,是用QQ等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为其制定更好的健康教育方法,包括饮食、运动等方方面面。护士能够对患者的情况随时地了解,患者有各种疑问时,也能够及时地与护士交流和沟通。而QQ群还能够使社区内慢性病患者彼此交流和沟通,无形中为患者建立了新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其能够相互鼓励,共同积极地,面对疾病。

通过网络健康教育,社区内慢性病患者得到了更好的照顾和护理,其能够得到更多的信心积极地面对疾病,并形成良好的遵医行为,其焦虑和抑郁状态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进一步说明了,护理管理使用网络健康教育能够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给予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篇2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通常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力低下,因此很容易受到结核杆菌的侵袭而并发肺结核,以往针对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通常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的护理措施必不可少。优质护理服务是目前普遍认可的新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提高患者康复速度、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预防医患矛盾的发生[1]。为了提高我院的护理水平并进一步了解优质护理服务的价值,我院对120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患者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对照双盲平均分配的原则抽取120例于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患者作为科研对象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入选的患者中包括75例男性患者和45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为(35-70)岁,平均年龄为(55.5±10.7)岁;患病时间(2-10)年,平均(5.3±1.5)年。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男女比例、患病时间、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如给予入院宣教、测血压等。而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进行全程优质护理服务,具体为:(1)患者入院后即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其主管医师和护士并对病房的基本情况和相关制度作简要说明,按时为患者测量各项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态度要热情,病房要调整至合适的温度和湿度。(2)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的发病机理、治疗方案、后期并发症的发生及预防等,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采取个别和集中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并制定各种宣传资料,保证每个住院的患者都对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主动配合医务工作者的治疗和护理(3)按时为患者做各种护理,。及时为患者吸氧和清除痰液。由于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患者居多,其多有免疫力降低、肺功能差及缺氧情况存在,因此护理人员要按时为患者吸氧,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吸痰。(4)进行心理辅导。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结核属于慢性疾病,因此患者在长期遭受病痛折磨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焦虑、悲观的负面情绪,护理人员要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5)出院时要为患者准备好出院指导及口服药物说明,嘱咐患者要定期复查。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 l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在住院天数、对疾病知识掌握度、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等方面和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占优势,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篇3

【关键词】纳络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疗效

Naloxone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Ⅱ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53 cases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aloxone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combined type II respiratory failure. Methods: 106 cases of type II respiratory failure combined COPD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herapy, the treatment group therapy in the control group based on the use of naloxone treatment.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clinical symptoms, signs, pulmonary function, blood gas analysis and other indicators of improvement observed i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Naloxon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Ⅱ respiratory failure; Effect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以气流受限为特征,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在急性加重期常并发呼吸衰竭,II型呼吸衰竭常常表现严重的低氧血症伴二氧化碳(CO2 )潴留,使患者出现呼吸阻力和动力的不平衡【1】。由于本病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尽快缓解其症状,我院自2007年6月~2009年6月对53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纳络酮收到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对象106例II型呼吸衰竭患者均为住院病人,血气分析符合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动脉血氧分压50 mmHg),且符合2002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诊断标准【2】。随机将106例II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6例,年龄48-75岁,平均63.5岁,平均病程10.5年,对照组53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龄53-76岁,平均66.7岁,平均病程12.0年。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比、临床表现及血气分析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常规应用氧疗、有效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祛痰及对症治疗,观察组加用纳络酮。具体方法:纳络酮开始以0.4 mg/次静脉推注,然后0.8mg/次-1.2mg/次,均加入到250 ml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维持到神志转清,14d为1疗程。对照组常规应用呼吸兴奋剂,可拉明和洛贝林加入到5%的葡萄糖或者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观察患者咳、痰、喘症状、意识状态、血压、肺部体征等;检测出血情况和临床症状缓解(神志清醒或呼吸困难改善)的时间及住院时间;行治疗前、治疗后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PaC02,Pa02)、血糖、血电解质及肝肾功能等检查。

1.3疗效判定显效:治疗24 h内,神志清楚,呼吸平稳,气促缓解,紫绀明显改善;呼吸频率、心率均下降;PaC02≤55 mm Hg,PaO2≥ 60 mmHg。有效:治疗24 h-48 h,神志清楚,气促、咳嗽好转;PaCO2在56-59 mm Hg ,Pa02≥60 mm Hg。无效:治疗48 h后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恶化,行气管插管,或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或因多器官衰竭死亡;PaC02≥60 mm Hg, Pa02≤60 mm Hg。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3. 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假设检验采用配对设计资料比较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的比较对照组治疗喘和喘鸣音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4.2%、62.3%,治疗组治疗喘和喘鸣音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88.7%,两者在总有效率的比较上,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

表一、两组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改善情况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气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PaCO2、PaO2值有明显改善,而对照组血气分析变化不明显,治疗组的效果较对照组明显。见表二。

表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比较(X±S)

3讨论

纳络酮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化学结构与吗啡极相似,是体内阿片受体的拮抗剂,它可阻断β-内啡呔,逆转大脑功能的抑制状态,改善脑缺氧,增加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亦能降低自由基损伤,保护细胞正常结构,恢复自主呼吸,使机体内的高碳酸血症得以改善。纳洛酮对4型阿片受体均有拮抗作用,它本身并无明显药理效应及毒性,给人注射12mg后,不产生任何症状;注射24mg只产生轻微困倦【3】。

COPD特征性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黏液高分泌、纤毛功能失调、气流受限、肺过度充气、气体交换异常、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最后常常导致呼吸衰竭【4】。患者轻度缺氧时可使脑血容量增加,使脑部氧的供应改善,严重缺氧或持续缺氧者,可产生缺氧性脑细胞水肿,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脑间质水肿,颅内压增高,进一步加重脑缺氧,形成恶性循环【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喘和喘鸣音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4.2%、62.3%,治疗组治疗喘和喘鸣音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88.7%,两者在总有效率的比较上,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

参考文献

[1]夏曦 张琦.纳络酮与低分子肝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贵州医药,2009,33(7):637-638.

[2]杨勋 赵苏.纳络酮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华中医学杂志,2008,32(1):28-28.

[3]杨向东 曹振芳 李华.肝素与纳络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J].疑难病杂志,2007,6(1):12-14.

篇4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干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或治疗不适当, 会使病情加重, 临床表现为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等, 极易诱发呼吸衰竭, 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1]。本次研究选取河南省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1年9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40例患者, 其中的2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和相应的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7月期间, 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 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2例, 女性患者8例;年龄56~86岁, 平均年龄(65.2±4.9)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1例, 女性患者9例;年龄57~86岁, 平均年龄(66.1±5.2)岁。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气促、咳痰等临床症状, 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主要包括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脉搏、心电及血压等常规体征表现, 给予患者支气管扩张剂、抗感染、祛痰、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治疗, 依据患者的病情, 可给予超声雾化特布他林吸入治疗。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选择适合患者的头套用于固定, 采用S/T模式, 呼吸频率为16次/min, 起始吸气压为8 cmH2O, 呼气压为3 cmH2O, 通气时间为3 h/次, 3次/d。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7 d。

1. 2.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①治疗前护理:在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前, 护理人员要耐心、细致的为患者讲解无创正压通气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 消除患者的不安、紧张情绪, 多于患者沟通交流, 取得患者的信任, 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②治疗中的护理:依据患者自身的情况, 选择适合的头套, 操作呼吸机要娴熟, 调整参数及使用设备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 保证患者的舒适性。在治疗过程中, 指导患者如何有效的咳痰, 定时给患者翻身、引流的处理, 如果患者病情需要, 可给予雾化吸入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要时刻注意患者的皮肤颜色及发绀情况, 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脉搏、血压、呼吸等情况, 依据患者的病情变化, 调整呼吸机的参数。③饮食护理:饮食主要以高蛋白、高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日常多食用水果和蔬菜, 避免食用刺激性强的食物[2]。④并发症护理:在治疗过程中, 要注意胃胀气、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等情况, 防止出现面部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

1. 3 观察指标 在治疗7 d后,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pH值、二氧化碳分压、动脉氧分压指标。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x-±s)表示, 用t进行检验, P

2 结果

在治疗7 d后, 两组患者的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二氧化碳分压要高于对照组的二氧化碳分压(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7 d后的pH值、

二氧化碳分压、动脉氧分压指标比较( x-±s)

组别 例数 pH值 二氧化碳分压(mmHg) 动脉氧分压(mmHg)

观察组 20 7.2±0.3 48.9±4.6 84.6±3.6

对照组 20 7.3±0.2 58.1±3.5 65.5±3.7

t 0.547 2.165 2.175

P值 >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出现呼吸衰竭, 从而引起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情况, 最终导致患者出现生理功能及代谢功能紊乱, 即呼吸衰竭综合征。本次研究采用的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其作用原理是通过呼吸机提供双向的压力支持通气, 临床主要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的治疗, 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 而且可以改善低氧血症, 以及二氧化碳潴留[3]。

本次研究观察组在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前, 护理人员及时的给予患者指导相关的医学常识、健康教育及饮食护理和心理疏导, 提高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在治疗过程中, 正确的使用呼吸机,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同时, 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 并给予适宜的治疗, 最大限度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二氧化碳分压要高于对照组的二氧化碳分压(P

参考资料

[1] 武秀华.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动脉压的作用.临床肺科杂志, 2012,17(7):1322.

篇5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创通气;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呼吸衰竭;肺部感染控制窗

[中图分类号]R5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09)11-0030-02

机械通气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但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过长增加了与气管插管相关的并发症,导致撤机困难甚至治疗失败,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笔者采用进口呼吸机有创一无创序贯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治疗AE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2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我科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55例,排除合并自发性气胸、大量胸腔积液、肺血栓栓塞症、低血压休克,有28例在临床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立即拔除气管插管序贯BiPAP面罩支持通气,为序贯治疗组。采用传统撤机方法的27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55例COPD伴发急性高碳酸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均给与抗感染、解痉、平喘、祛痰等治疗,同时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通气时间>72 h。待患者神志完全清醒、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序贯通气组拔出气管插管,立即给予面罩BiPAP压力支持通气。撤机拔管后第1个24h内,除了排痰和进食时以鼻导管吸氧外,患者须坚持24 h面罩通气,待病情稳定后,夜间面罩持续通气,白天可间歇治疗。对照组治疗方法: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继续按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方法机械通气呼吸支持;稳定4 h并在确认患者有自主咳痰能力后,在充分清除声门下间隙潴留物基础上拔管。

1.3 观察指标 记录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例数、总机械通气时间、撤机成功例数、住院死亡率。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序贯组与对照组动脉血气比较 序贯通气组治疗后24 h、撤机时与治疗前相比,患者动脉pH值、PaCO2与PaO2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

2.2 序贯组与对照组撤机后主要指标的比较 序贯通气组与对照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75±10)h和(127±11)h,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和对照组患者撤机成功率、VAP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6

【关键词】 产后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其病情发展迅速,如不能及时救治,容易发展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本文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22例产后出血并发DI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预防、救治方法及补液治疗的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成功抢救22例产后出血并发DIC的产妇,年龄22~39岁,平均(30.59±3.59)岁;孕周23~41周,平均(36.68±4.61)周;出血量1000~8000 ml,平均(3670.45±2241.74)ml;剖宫产13例,阴道分娩9例;16例行子宫全切或次切除术,6例保留完整子宫;10例院内发生,12例外院转入时已发生。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0年我国第七届血栓与止血会议的标准,对诊断DIC指标要求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①血小板降低(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并发DIC的危险因素

本组病例中均有导致产后出血的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见表1。

2.2 急救处理和预后

一旦确诊为DIC,应积防治休克的同时快速寻找病因,去除病因;纠正微循环障碍;重新建立凝血与纤溶间的动态平衡。原发病的治疗是防治DIC的首要问题。[1]本组病例中,11例(50%)行子宫全切术,5例行子宫次切除术,6例保留完整子宫。经过积极治疗,2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3 讨论

3.1 产后出血并发DIC的预防

产后出血与DIC二者互为因果,因此应该积极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当存在有易引起DIC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产后出血、流产、刮宫术、胎盘早剥、子痫前期、羊水栓塞、胎死宫内等,一旦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时,要警惕产科DIC的发生。同时重视对孕产妇尤其是高危妊娠患者的产前、产时、产后的管理和监测可有效预防DIC的发生。

3.2 早期识别DIC的发生,去除病因

产后出血并发DIC,病情发展迅速。产后出血患者若出血不凝,使用宫缩剂治疗无效时应考虑DIC,要尽早识别DIC的发生;根据DIC发生不同时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积极处理原发病。产后出血并发DIC的患者均应入住ICU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加强监护;积极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

3.3 补液治疗及护理

产后出血并发DIC多因急性失血,很快进入失血性休克,补充血容量是治疗休克的最基本手段,产科失血性休克能否成功救治贵在及时、迅速、配合、有效。补充血容量时, 在有良好血流动力学监测下,按估计失血量增加 10%~ 20%计算,补液时:①在出血后1~2 h补足失血量的1/3 ~1/2。②按全血量∶晶体量=1∶3的比例输入。③ 最好输新鲜全血。[2]由于产后出血病情发展迅速,高凝期不明显而迅速进入消耗性低凝期,凝血系统被激活和微血栓形成,常有出血(不凝血)表现。此阶段补充凝血因子至关重要。[3]护理措施:①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保证快速输血输液。②有效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③充分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避免输液过多、过快而引起肺水肿。④根据需要合理安排输液顺序,确保输血安全。⑤根据各项监测指标调整输血输液速度。⑥准确计算失血量、出入量,警惕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⑦ 积极配合各种抢救。

总之,产后出血并发DIC的发生、发展迅速,是产科的急危重疾病,因此重视其预防和护理,实施快速、有效的救治,减少孕产妇负性事件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庄依亮.现代产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824-836.

篇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常见的肺部疾病, 主要体征为气道阻力增加、不完全可逆气流等, 病情进展性发展。近年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明显增加, 患者多伴随Ⅱ型呼吸衰竭, 治疗若不及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机械通气是抢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效手段, 然而机械通气成本较高, 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 因此患者多不愿意接受[1]。无创正压通气是近年来临床普遍使用的通气手段, 效果确切, 为对无创正压通气的使用效果及护理方法进行观察, 作者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7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研究, 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患者, 男47例, 女29例, 年龄38~72岁, 平均年龄(55.32±3.64)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规范(草案)”相关诊断标准, 排除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及其他心脏疾病患者, 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进行血气分析, 符合呼吸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 排除分泌物过多、消化道出血、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及排痰不利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38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比较。

1. 2 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抗感染、化痰止咳、营养支持、舒张支气管、呼吸兴奋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持续低流量吸氧等综合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无创正压通气, 利用呼吸机, 经患者口鼻, 采用鼻罩或者面罩通气, 面罩及鼻罩大小、形状根据患者面部具体形态选择, 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 吸痰管或者纤维支气管镜吸痰, 针对患者的呼吸情况对PSV水平及吸入氧浓度(FiO2)水平进行调节, 控制呼吸频率在28次/min以内, 动脉血氧分压维持在65~90 mm Hg (1 mm Hg=0.133 kPa) , 二氧化碳分压控制在40~65 mm Hg, 根据患者康复情况适当降低PSV水平, 患者可自主呼吸时, 每次通气时间可>18 h。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急促、心率加快、气短、呼吸肌动作过快等症状改善情况, 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pH, PaCO2, PaO2各血气指标情况进行观察。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观察组患者心率下降、呼吸频率下降、气短改善、呼吸肌动作放慢等例数明显多于参考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H, PaCO2, PaO2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病症, 死亡率较高, 而呼吸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及时改善患者呼吸衰竭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治疗效果并不显著, 而机械通气虽然能够有效改善通气, 然而可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 因此探讨更为有效的方法改善患者通气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2]。无创正压通气具有无创、方便、符合生理要求等优点, 因此在临床使用广泛。在患者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预防并发症及意外事件的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

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微创正压通气治疗同时接受优质护理干预, 患者接受治疗前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主要包括病情、理解能力、意识状态及合作程度等, 判断患者是否可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治疗前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说明及解释, 使患者明白无创通气治疗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获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告知患者治疗开始时可能出现憋气感觉, 需要适应。教会患者如何迅速摘下面罩;具体详细的指导患者吃饭、饮水及咳嗽等, 无创通气治疗时, 保证正常的痰液引流及饮食量。将床头抬高30°, 患者取半卧, 保持上呼吸道的通畅[3];选择合适的呼吸机及口鼻面罩;鼓励患者扶口鼻面罩, 采用头带将面罩固定, 头带松紧以可插入1~2个手指为宜。

篇8

【关键词】 序贯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3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53-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属于一种能够预防以及治疗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存在的气流受限。气流受限主要呈现进行性发展,并伴有气道以及肺部对于有害颗粒或者气体产生慢性炎性反应增加[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常可分为急性加重期以及稳定期,临床表现为全身性症状、慢性咳嗽、气短或者是呼吸困难等,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本次研究中针对病患临床使用序贯机械通气治疗之后,病患缺氧情况出现显著好转,心率以及呼吸频率都有明显改善,气促症状得到减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病患100例,年龄范围60-73岁,平均63.5岁。其中男53例,女47例,患COPD最长时间为39年,最短时间为3年,COPD判定标准与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指标相一致,所有病患在住院时都有显著的低氧血症症状以及二氧化碳潴留,当中12例病患处于昏迷状态,有谵妄、躁动情况者45例,嗜睡病患43例,所有病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心率平均120次/min。

1.2 方法

1.2.1 临床治疗 对所有病患持续进行低流量氧气吸入,注射抗感染药物,静脉进行糖皮质激素注射,解痉、祛痰平喘等操作,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在使用机器之前,需要消除病患内心恐惧情感,使病患最大程度地放松,根据病患的脸型选择大小合适的面罩或是鼻罩,根据病患实际生理情况适当调整呼吸机频率,呼吸频率大约14次/min,等到患者病情稳定之后能够适当增加氧气流量,调整为2升/min,通气时间持续1天至6天不等。详细记录病患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临床表现症状与生理变化等等。

1.2.2 护理 心理护理:因为COPD病患有较长的病程时间,并且自身体质不佳,经常出现疾病反复发作的情形。所以,病患对疾病治疗信心不足,常常出现消极怠慢等情绪。医护人员在进行护理时需要保持亲切、热情的态度,向病患以及病患家属介绍治疗的具体内容。和病患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使得病患能够充分相信医护人员,在治疗的过程中积极与医护人员协调配合。观察病情:仔细观察并且详细记录病患的神情状态,呼吸频率与深度等。COPD合并呼吸衰竭病患经常会出现缺氧呼吸困难的情况,病患经常神志清醒,但反应却跟不上心智显得相对迟钝。如果有神志不清、梦语等临床症状时,护理人员需要进行最先判断,判断症状发生原因,将判定的结果及时告知医生[2]。

1.3 统计学分析 本组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手中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当P

2 结 果

100例病患经过机械通气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分析结果数据差异明显,病患在治疗前的体内酸碱值、动脉血氧分压比治疗之前有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比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氧分压因为明显下降,容易造成患者缺氧,引发新陈代谢失常以及心率紊乱情况[3]。治疗过程中尽早使用机械通气能够显著降低酸中毒以及缺氧情况。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需要在旁加强监督操作,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调整呼吸机数据,避免出现人机对抗以及造成人体对机器的过分依赖。一旦病患身体好转之后,需要培养锻炼病患自主呼吸的能力,尽早地撤离机器将机械通气的最大治疗功效发挥出来[4]。在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病患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各项护理操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病患保持良好顺畅的呼吸,良好改善病患的心肺通气功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感染发生,并且适当地进行低氧治疗,改善缺氧以及二氧化碳潴留的情况,有效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5]。在本次研究中,100例病患治疗前后的身体指征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的差异显著,显示机械通气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临床治疗当中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忠,沈策,顾杰.序贯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在COPD有创机械通气撤机中的作用[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12(04):159-160.

[2] 杨铮,杨玉萍,赵芝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9,21(13):247-249.

[3] 叶钢,孙亚雄.有创序贯无创机械通气脱机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31(09):385-386.

篇9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效果。方法:摘取前来本单位门诊就诊的慢性病患者30例进行观察研究,对患者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观察效果。结果:通过对慢性病患者开展自我管理干预,患者的健康状况有效提高。结论:鼓励慢性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能够有效加强患者的自我保健以及疾病控制的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病;自我管理;综合干预

慢性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近年来,患病人数持续增高,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根治手段,很多患者都会选择社区或者门诊进行疾病的后续治疗,而自我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保健手法,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病保健中,该种方法强调患者要对自己的健康进行有效的自我保健管理,在日常的生活中彻底贯彻自我管理保健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不但能够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提高,同时也能够改善疾病预后的状况,防止医疗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本研究对我单位门诊中就诊的慢性病患者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摘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前来本单位门诊就诊的慢性病患者30例进行观察研究,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6.3±4.6)岁,患者所患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骨关节疾病等。

1.2 方法

对前来本单位门诊进行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开展自我管理课程,主要自我管理方法如下:

1.2.1 自我管理课程形式

主要的课程形式就是采取小组讨论,将30例患者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每次讨论的时间不能超过40分钟,将小组患者的讨论座位采取圆圈式进行排列,方便患者之间的面对面交流。

1.2.2 自我管理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一定要有教授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内容,从沟通、运动、心理、饮食以及药物治疗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讨论,使患者能够通过在课程中的热烈讨论,加强自我管理意识。每个星期可以进行一次课程,并且课程内容与内容之间要有连贯性,使患者能够充分了解并且掌握自我管理的内容。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要遵循下述原则: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对其他成员的病情要保密、准时出席课程、制定每周计划。

1.2.2.1 消极情绪管理

慢性疾病大多数都为终身疾病,无法根治,需要患者长期服用药物控制病情,因此,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必然会产生消极情绪,影响治疗。因此,在慢性病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积极的心态对抗疾病,一般来说,可以对患者进行下述心理指导来进行消极情绪自我管理,第一,应用心力管理。出现消极情绪,患者可以采取冥想、将心情记录下来或者思考以往感动的、鼓舞的事情,使自己能够有效转移注意力,激励自己。第二,应用呼吸管理。出现消极情绪的时候,患者可以采取深呼吸的方法放松自己,同时,学会圆唇呼吸法以及腹师呼吸法,运用呼吸使自己的身心能够得到放松,转移消极情绪。第三,应用放松肌肉管理。患者可以采取肌肉放松的方法进行消极情绪的释放,渐进式放松,从而能够达到缓解情绪的目的。第四,应用分散注意力管理。如果患者出现消极情绪,也可以采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可以进行运动、看电视节目、听歌或者阅读等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忘记消极情绪的影响;也可以找朋友或者家人倾诉,诉说自己的感受,有效释放负面情绪。

1.2.2.2 运用交流沟通解决问题

从慢性病患者的角度来看,与朋友或者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够使他们清楚自己的健康状况,出现紧急状况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应有的帮助,使自己及其家属都能够减轻心理压力。有效地交流沟通如下:①勇于表达内心的感受。在交谈中,尽量采取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这样才能够引起别人的认同感以及使诉说者正面面对自己内心的感受。②分辨关键所在。进行交谈的时候,一定要分辨清楚到底是什么事导致自己感到烦恼不安,清楚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在交谈中说到重点。

1.2.2.3 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良好健康的饮食习惯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在自我管理中,培养患者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课程中要教授患者在饮食方面坚持低糖低盐低脂的饮食习惯,戒烟酒,同时还要忌刺激性食物,多喝水,保持体内的酸碱平衡,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

1.2.2.4 适当锻炼进行自我管理

适当的运动锻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疲倦状况,使患者的心血管功能以及肌肉力量都能够有所增强,同时,还能够锻炼患者的平衡度。患者应该要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先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如打太极、慢跑等,循序渐进,要坚持,直到达到目标,通过锻炼管理,可以使患者的消极情绪以及疲劳状态消除,同时也能够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打好身体基础,更加有利于病情的控制。

1.2.2.5 药物治疗管理

用药治疗是为了能够控制患者的病情,有效舒缓症状,避免出现进一步的问题。慢性病患者通常都是患病时间较长,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控制病情,并且几乎都是长期服药,因此,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药物副作用以及不良反应,导致患者难以长期坚持服药。因此,慢性病患者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叮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可以将药物放在显眼的地方,将药物的服用时间、剂量、每天服用次数以及注意事项等写在纸条上面,然后贴在药物的包装上,保证正常用药。另外,患者也可以要求家属提醒用药,加强自我管理,有效控制病情。对于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患者一定不能盲从,要与医生商量是否合适自己进行治疗。

3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慢性病患者开展自我管理课程,使患者能够详细了解慢性病的相关知识,正确掌握自我管理技巧以及卫生知识,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加强锻炼能够有效打好身体基础,有助于控制病情。另外,慢性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用药依从性,改善健康状况。从本研究中对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教育,都能够加强自我参与意识,有效提高自我保健以及控制疾病的能力,提升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焯然,张洁,陈贤梓. 个体化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J].护理学报,2009,16(7B):69-70.

篇10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现状分析;患病率

近年来,随着医疗改革深入发展,医疗保险覆盖面越来越广泛,医疗保险体制越来越完善,对于参保人员所享受的待遇越来越人性化。严重慢性疾病门诊就是其重要的分支体系。一般我们所指的“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此为广义的慢性病;而什么是狭义的慢性病,即为本文中所涉及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它是经有关专家确认、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局批准的部分诊断明确并需要门诊长期取药或治疗的疾病列为基本医疗保险部分门诊慢性病。确认为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的药品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

随着现代社会多元化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慢性病患病率和发病率明显快速上升,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在短短四年的慢性病门诊管理过程中,病人人数呈直线上升,病种呈多元化发展,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我对2006年4月至2010年6月已申报并确认为慢性病的患者作了简单的统计: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慢性病患病人数呈逐年直线上升趋势。这组数据让我们医务工作者不得不深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在长期与患者接触交谈中我了解到以下三个原因在病人发病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遗传因素(家族史);(2)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工作环境、吸烟与饮酒、运动等等);(3)精神因素(生活工作压力、应激状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使患者能尽早来就医。

从下页表1中可以很明显的读出,在基本医疗保险所设定的慢性疾病病种中,患病率居高不下且有上升趋势的前三位是:严重高血压、严重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这与我们上述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而下页表2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患病年龄段的分布,其慢性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段的增加而呈现一个波状起伏,高峰值位于50~59岁年龄段,其次是60~69岁年龄段。慢性病主要在中老年人中患病居多,这一结论与中国人口老龄化这一现状密切相关,而且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社会现状。

从1993—2003年,中国共进行了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比较三次调查结果,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椎间盘疾病、胆囊疾病的患病率出现上升的流行趋势。尤其是心血管疾病,上升的幅度更加显著,患病率居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的首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1]。全球范围内大约60%的死亡原因是由慢性病引起的,其中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危害的重中之重,深入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已经刻不容缓[2]。

作为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专管医生,有责任对这一现状进行深思并探索出解决办法。在医疗体制趋近完善的当今社会,我们要改变“重医轻防”的思想,要将慢性病防治结合的观念融入到各个领域,提高人们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认识,真正提高预防工作在慢性病防治中的重要地位。首先,我们要做好健康宣教,针对高发人群进行高发病知识的宣传,并指导其干预高危因素的发生,降低患病率;其次对已发病的患者,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医务工作者要指导其从生活方式及常规治疗等多方面配合,以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或控制率,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死亡率;同时,我们更应该加大基本医疗保险的宣传力度,让每一个患者真正感受到医保政策的优越,真正感受到保险保平安,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让病人能做到有病及时医治;最后,我们还应该重视潜在人群的患病率,即发病年龄年轻化趋势。遗传因素、工作压力、生活方式等多方因素使得青中年人中不乏慢性病患者,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一群体,他们是社会、家庭的主力军、中坚力量。有些因素我们人为控制不了,但有些因素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并且可以避免的。比如说生活方式,我们现在提倡低碳社会,为了自身健康着想,应该摈除不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从根源上切断与这些危害我们健康的不良因素的相关性。重视这一群体的健康体检(半年至一年一次)已经刻不容缓,要真正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或干预)。 转贴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