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学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双语教学的利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双语教学的利弊

篇1

【关键词】 幼儿 双语教学 利弊分析

【作者简介】 王艳兰,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直幼儿园园长,从事幼教管理工作;秦小红,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直幼儿园业务园长;程俊焱,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直幼儿园业务园长。

【中图分类号】 G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3-0056-02

一、幼儿双语教学是幼教发展的必然趋势

低龄幼儿双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幼儿在早期就获得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基础。现代科学研究表明,0―6岁是幼儿潜能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每个幼儿都有在大脑中形成两个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如果在语言中枢发展的关键期内,给予幼儿一个习得第二语言的良好环境,则幼儿第二语言中枢的机能很容易在激活中得到发展。

从地区分布上看,幼儿双语教学基本上与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格局一致,即沿海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及省会等大城市,双语幼儿园数量多、质量好,一些地区已经开展了相当规模的实验,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发表。但内陆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及中小城市双语幼儿园数量较少、质量较差,农村地区几乎没有真正的幼儿双语教学。

从宏观管理上看,各地市对双语幼儿园及其师资,普遍没有统一的规范和管理。双语幼儿园没有特别的资质审查,许多幼儿园仅仅是开设了外语课,甚至只是教幼儿学了几个单词,就冠以双语幼儿园的名字或曰开展了双语教学, 其目的往往是出于经济利益, 满足家长的心理, 吸引更多的生源。大多数幼儿园对幼儿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一定的认可,同时又存在许多模糊的认识,还有发自内心的担忧。实践中由于担心效果不好而不敢开展幼儿双语教学的幼儿园为数不少。

从研究机构的设置上看,各地的幼儿双语教学研究基本上是自发的、零散的、孤立的,缺乏互相合作、统一配合,造成实验与研究上的重复与低效。

国外双语教学已取得了丰富经验。许多国家双语教学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成效好,形成了多种双语教学理论流派,出现了有代表性的十多种类型的双语教学模式。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认真分析和鉴别,找出适合我国的真正的精华。

二、在幼儿早期实施“双语教学”的利弊分析

1. 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理论界定

双语教学可以定义为是一种把两种语言(一般是学的母语和目的语)同时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系统。目前我们正在实施的所谓的双语教学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双语教学,甚至大部分只是单纯的外语教学。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地用外语去教授其他的学科知识,而只是简单地学习一点语言知识或培养一点语言基础和能力。并不是说随便在课堂上讲几句外语就是双语教学了。真正的双语教学要求是比较高的,单纯的外语教育只是其中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

2. 在幼儿早期实施“双语教学”的利弊分析

对于幼儿早期开展“双语教学”到底是利多弊少还是弊多利少, 专家们的观点各有所异。赞同者认为:在3~10岁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大脑的可塑性很强, 尤其在自然交际的环境下, 他们在语音习得方面比成人占有更大优势,比较容易学到较好的甚至接近本族语者的语音,语言习惯也比较容易形成。

然而,有的人对此却持相反的看法,认为幼儿时期如果太早对他们进行双语教学是拣了芝麻放了西瓜、既不利于学好母语,也不利于非语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台湾也有教育专家指出,语言学习最好由近到远,先学好母语再学英语。年龄过小的幼儿不仅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够完善,而且也处于第一语言的掌握时期,语言还不够成熟,此时实行双语教学易使幼儿出现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冲突,对于两种语言的学习都不利、且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1. 现今存在的问题

(1)从师资来源看,双语幼儿教师队伍的构成不是很复杂, 但普遍未受过双语教学专业训练。未掌握双语教学原理和技能技巧,未形成合格的双语教学素质,难以满足双语教学的需求。

(2)从待遇方面看,尽管双语幼儿教师所从事的双语幼儿教育工作远远复杂于单语教育, 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从一般的道理上讲,理应获得较高的报酬,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只有少数园所的双语教师可以象征性地多得到一些报酬。

2. 问题解决方案

(1)制定规范, 统筹双语幼儿园的管理。针对目前幼儿双语教学管理上的放任自流与双语幼儿园鱼目混珠的现状,建议各市、区教育局等幼儿教育管理机构,规范对幼儿双语教学的管理,制定双语幼儿园的最低标准,严把双语幼儿园的审批关,逐步减少名不符实、质量低劣的所谓双语幼儿园对幼儿双语教学的不良影响。

(2)提升对幼儿双语教学的认识。目前存在的关于幼儿双语教学的许许多多模糊的、甚至错误的认识,干扰了双语幼儿教育的顺利开展,因此必须予以澄清、提升与纠正。要引导人们认识开展幼儿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价值,分析幼儿双语教学与母语教育、外语教学以及幼儿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和归因幼儿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沉默期、负效应等,坚定对幼儿双语教学的信心和恒心。

(3)建立研究机构,开展立体合作研究。鉴于目前我国幼儿双语教学研究基本是自发,分散、低效,缺乏合作的现状, 建议设立相关的研究机构(不是行政机构),形成研究网络,如建立各级幼儿双语教学研究中心或双语幼儿教师协会之类的组织,以各省市地的幼儿园为依托,开展切实、深入、有效、立体、连贯的幼儿双语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实行科研与实践结合、专家与幼儿教师结合、园内与园外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踏出一条中国式的汉、英幼儿双语教学之路。

(4)加大投入,以政策保障双语幼儿师资的标准。全面提高双语幼儿教师的素质,突出英语口语训练。集中力量,突破教材编译难点。在我国的双语师资培训中要十分重视这方面的训练,培训课程要涉及双语教学基础理论、双语教学交际技巧以及一门有关语言学习经验的专门课程。

四、幼儿双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1. 注重幼儿语音、语调的培养

学前双语教学的重点应当始终放在发展幼儿的语音和语调方面,注重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学前幼儿听觉敏锐模仿力强,他们能模仿英语的语音,能分辨出语调。这就要求:1、加强双语教师自身的语音、语调的培训,有条件的幼儿园可聘请外籍教师进行教学;2、借助原声磁带、DVD、VCD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幼儿从小就形成纯正的外语发音;3、创设优良的双语学习环境,包括环境布置、师生日常交流等。

2. 了解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注意幼儿句子的发展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幼儿在能说出某种结构的句子之前,已能理解这种句子的意义,这意味着他已感性地掌握这一方面的句法,对句法的掌握是衡量幼儿语法和语义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在幼儿面前使用的句子应该与幼儿的理解水平相一致,适当提高自身句子的难度,对幼儿的句子理解和句子产生都会有积极的影响。

3. 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教学方式应游戏化、生活化和情景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出,学前幼儿的双语教学旨在培养其对学习的兴趣,同时由于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因此,游戏不但是适合学前幼儿特点的活动形式,而且是促进其语言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

综上所述,虽然幼儿具有学习第二语言的潜能,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他们可以顺利地学好第二语言,这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全方位的努力,以培养幼儿双语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孩子在快乐、自主、优良的双语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生理、心理优势,全面健康快速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2

论文关键词:国际结算,双语教学,利弊分析

 

一、引言

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同时针对一些特殊专业和方向还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至10%”。无疑,这是针对新形势下,教育部给各高校下的“新任务”,目的是为了要培养外向型、应用型的国际人才。随着我国对于国际事务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国家不仅仅需要能够掌握各门专业知识的人才,更需要这些专门人才能够走向国际,迎接机遇与挑战。那么首先考虑到的就是要过“语言关”。因此,双语教学“遍地开花”,各高校纷纷开始开发双语课程,而双语教学也就渐渐成为各高校进行对外宣传,提高知名度的一件“法宝”,进而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相关基本概念

(一)《国际结算》的性质

国际结算是一项国际银行业务,指为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或跨国转移资金而通过银行来完成的跨国(地区)货币收付活动。《国际结算》课程教授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国际结算的工具、国际结算的方式和国际结算的单据。

(二)双语教学的概念和起因

现在针对双语教学的理解,一般都来源于由西格恩(Siguan)和麦凯(Mackcy)(1999)给出的定义:“‘双语教学’这个术语教育学论文,是指一个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体系。其中的一种语言往往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①]那么,在我国,这两种语言,多数则为汉语和英语。

之所以会提出双语教学,根据不同的课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种解释:一种是指双语教学是“手段”,即一般指的是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学习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时,为了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以“双语”作为新型教学手段;另一种是指双语教学为“目标”,即一般认为是针对外语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在校学习的目标即为掌握外语,那么通过“双语”甚至于“纯外语”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另一门语言(外语)应用方法和技巧这一目标的过程。

三、《国际结算》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利弊分析

(一)有利之处:

1. 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现行的本科《国际结算》课程教授的核心部分就是在于国际结算工具和国际结算的方式这两大块。其一,国际结算的工具就是票据。票据起源于欧洲,成熟于欧洲,国内有关规范票据的法律法规,包括票据的制成、行为等在国际上均以国外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其二,国际结算的方式包括三种:汇付、托收和信用证核心期刊目录。其中任何一种方式的应用都有相应的国际惯例和规则进行约束。因此任课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的备课过程中,为了加深对于课程的理解,上好课,那么就必须要多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双语素质,过“双关”——专业关与语言关。

2.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国际结算》双语教学从一开始就可以吸引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这部分学生之所以能够对双语教学产生兴趣,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专业课本身的重要性。《国际结算》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身就比较抽象,有一定的难度,初学者看着厚重的课本已心生恐惧,更何况还用双语进行教学。因此部分学生为了学好专业课会格外用心;二是源于对于英文的兴趣。部分学生偏科严重,唯独对于英文有兴趣,因此,利用双语进行专业课的教学,则可以通过他们对于英语的兴趣来带动专业课的学习;三是挑战精神作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少数学生平时表现一般,但是对于双语课程却兴趣满满。因为他们认为有难度的事情才值得挑战,而双语教学则是其中一件有难度的事。

3.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国际结算》课程的双语教学利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一来因为提高了专业学习的难度,比如《国际结算》中票据的制作,根据案例教育学论文,或许学生可以较为顺利地完成中文版的票据制作,但是换成英文格式,很多学生则无从下手了,因此就强迫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上的教学;二来因为双语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吸收消化专业知识,也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教授,因此课堂就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有利于专业与课程本身的建设

目前《国际结算》课程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高校或是才刚开设此课程,或是选择采用中文教材进行教学。为了提高《国际结算》的教学质量,学校就必须着手努力建设一支合理的师资队伍,开发合适的配套教材、教辅,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等,这样就有利于这一课程及相关专业的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1. 师资跟不上

《国际结算》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若进行双语教学,除了类似一般课程中要求教师要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和英文基础之外,还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国际结算实践经验。比如在讲授国际结算方式之一——信用证时,就要求教师除了能够依据UCP600解释信用证的操作过程,实际上更需要教师能够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熟悉信用证应用的背景、具体操作流程以及如何催证、审证、出货和制单交单等等环节。前面的两个要求已经让任课教师备课量翻番,压力倍增,更不用说还要兼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问题多多。

2. 能接受的学生面不广

目前高校的在校生中,从小学开始接触英语的为数不多,即便是后来英语学习好了,也不一定在专业方面好。所以,在进行《国际结算》双语教学时,仅有小部分学生能够真正听懂并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余下的大部分学生或死记硬背,或一知半解,或干脆放弃,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

3. 教材建设落后

“好马配好鞍”,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双语教学就应该搭配使用适合的双语教材。目前很多高校在《国际结算》课程的双语教学中仍然是采用中文教材,或是不适合本校实际的外文教材。诚然纯粹的中文教材让学生无法确切掌握《国际结算》的国际通用表达和应用,达不到教学效果。同样教育学论文,不同层次的高校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不合适本校实际的外文教材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4. 考核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国际结算》(双语)这门课程的考核,由于各种原因,仍然是以笔试为主。那么如何体现双语教学的初衷,如何考查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如何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四、解决的方法

(一)建设高素质的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将《国际结算》课程的建设纳入院校发展的总体规划,针对上述的《国际结算》课程的特殊要求,学校就要从三大方面来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是积极引进国内或国外高校该课程的主持人或是骨干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同时带动本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二是,定期选派参与双语教学的教师参加培训或是到国内,甚至国外进修学习或是交流,以提高教师的双语以及专业素质;三是,提供教授本门课程的教师进行企业实践交流的机会,进入银行或是外贸企业感受学习真实的操作环境,才能为学生带来实际生动的讲解,深入浅出,提高教学效果。

(二)分院校分层次教学

《国际结算》课程的双语教学不能一刀切,应以学校、专业、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为评判依据,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

1. 分院校选择是否进行双语教学。教育部,各教育厅、教育局等教育管理机构应该对于全国各所高校进行评估,针对学校类型、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和学生素质等方面进行考量,选择出已具备双语教学素质的学校、专业和课程作为全国重点建设的试点。而尚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予以一定时间,到期再行评估核心期刊目录。各院校也应该量力而为,必须具备了相应资格条件了,才可以开课,这样才不至于使双语教学到处泛滥。

2. 分层次进行双语教学。已具备开课资质的院校、专业和课程在开课时还应该针对学校、系部和班级的具体情况,选择开课的课时安排和双语教学中双语的比例。比如同是《国际结算》这门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或许专业较强,而英语程度较弱,那么在进行教授的时候可以先英文少些,再逐步增加英文比例;相对地,英语专业的学生则或许英语程度较高,而专业度就不够,那么在进行教授的时候,英文比例就可以多些教育学论文,而侧重介绍讲解相关的专业背景,增进他们对于本课程的了解。当然不同班级也是应该区别对待的,总之,切记不可流于形式,而不注重教学效果。

(三)开发校本双语教材

不同层次的高校可以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原版的《国际结算》教材或是本校编写的双语教材。目前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鼓励教师参加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双语教材,这是一种好的做法。毕竟本校的教师对本校学生的情况最为了解,可以针对性编写合适的教材,便于教学。不过需要提醒注意的一点是,如若校本教材只是一种单纯的“模仿”,那就毫无意义了。因此比较好的做法就是通过《国际结算》精品课程的建设或是精品专业的建设来带动本门课程相关教材的建设,从而既保证了教材的质量,又能充分体现各高校的自身特色。

(四)灵活设置考核方式

为了能够充分考查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以及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从学生最关心的考核方式开始进行改革。采用多种考核方式,除了期末的笔试之外,应加大平时分的比重。比如将平时分分成考勤、课堂提问、小组表现和作业等等,综合考查学生的成绩。

总之,《国际结算》课程的双语教学是大势所趋,不过“万丈高楼平地起”,或许各院校应该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寻找一条适合本校发展的道路,切不可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麦凯,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2]辛立秋.地方院校《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期

篇3

关键词:医学双语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96-02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指出: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为此,国内高等医学院校竞相开展双语教学,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理论方面取得较大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双语教学的概念和必要性

1.双语教学的概念。双语教学一般是指在专业课教学中,以国外原版教材(通常是英文原版教材)为基础,采用母语和外语(目前主要是指英语)两种语言同步或交叉授课的一种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2.医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当前在科学技术、医学发展等方面我国仍比发达国家落后,这就要求医学生能阅读大量国外专业文献,熟练应用专业外语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从而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把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提高自身竞争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因此,开展医学双语教学是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是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1]。

二、医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在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中,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主要是由本专业非常优秀且具有一定外语功底的教师为主,而这些教师由于受中国传统教学的熏陶,往往是语法和阅读能力较强,而听、说等运用外语的能力相对较差,不能够运用外语思维去表达专业知识,再加上医学专业词汇较多、拼写较长,更增加了教学难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2]。

2.学生英语水平较差。对医学生而言,专业课学的是新的知识和技能,掌握起来本来就有一定难度,如果再要求用英语去理解和表达,学习过程就“难上加难”。尽管大学生通过了英语四、六级,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较差,如果用较高比例的英语去讲解连用母语都难以理解的学科课程,并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和教师都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压力[3]。

3.教材的局限性。目前高等医学院校选用的教材包括国外原版教材和自编教材,二者各有利弊。国外原版教材的优点是具备较多前沿理论发展与介绍,可以避免我国教材内容滞后的弊端,使学生学到“原汁原味”的专业英语;弊端是原版教材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与国内教材重在要点和便于复习有所不同,与我国学生学习任务重、英文水平较差的现状不匹配,且国外原版教材费用昂贵,超出目前多数大学生承受能力[4]。国内自编教材更为学生、教师熟悉,教学更容易,可能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会更好,同时在价格上更容易为学生接受,但是如果没有经过高水平的翻译,中国式英语恐怕对学生无利可言。

4.教学手段陈旧。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教学手段陈旧,仍以传统板书,“灌输式”教学手段为主,不能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同时缺乏学生互动,导致双语教学的效果明显降低。

5.缺乏英语环境。尽管现在我国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多,英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然而大部分学生只能在课堂上接触有限的英语,由于英语环境的缺乏,导致学生英语提高有限。

6.缺乏有效的评价系统。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对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采取笔试、问卷调查、网上评价等方式。不论是英语笔试还是英语加汉语笔试,都不可能反映双语课堂英语交流沟通情况;问卷调查和网上评价无法回避被调查者的主观性。

三、对策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聘请有医学专业教育背景的外籍教师上课,让同学们原汁原味地感受国外大学的课堂教学氛围;(2)加大引进不但精通专业知识并且英语好的教师;(3)在专业教师中选拔基础较好的教师进一步加强英语培训,或送到国外培训一年以上。

2.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一定时期内采取英语/中文教学模式,考虑以下办法提高双语教学效果: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可事先给出关键性英文医学术语;在上课之初可给一个简要的中文提纲;对于一些关键词或关键点可在用英文讲解后再用中文作些解释;讲课结束时可用中文作简要总结[5]。

3.编写适合于我国医学生的双语教学材料。以我国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为准对国外原版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编写出“地道英语+中国特色”的双语教材。

4.丰富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教案和课件,教学内容同时用中、英文显示,可以相互转换,结合有中英文内容翻译、英文朗读、图片、动画、视频等功能,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使授课内容变得丰富、生动。

5.营造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仅在双语教学课中讲英语是一种“孤岛效应”,只有在整个医学院出现浓厚的外语氛围,才能使医学双语教学“水涨船高”,如建立校园英语广播、校园英语简报、校园标志双语化等,开辟英语角、英语园地,进行医学英语演讲比赛等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和空间[6]。

6.建立有效的评价系统。评价系统应多元化和全方位,在学生方面,除期末考试成绩外,课堂提问成绩、病例分析报告、课外指定外文参考用书的阅读和笔记、小组学习讨论中的发言情况、课程结束后的全面总结以及实验报告等,都应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方面,除评价其相关专业知识外,专业外语水平,如能否用流利的英语准确讲解医学知识,能否用英语在课堂上与学生无障碍沟通和互动等,应是评定双语教师教学成绩的重要一面[7]。

参考文献:

[1]胡晓艳,向丽,姜梁.对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求医问药,2012,10(11):626-627.

[2]周铁军,向丽,杨成万,等.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1723-1725.

[3]鲍依稀,谢友红,陶昆.对高等医学双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4):423-425.

[4]姜东辉,曹赋韬.医学双语教学的研究和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2):133-134+156.

[5]彭伟莲,唐晓鸿.关于医学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3):151-152.

[6]张晓波,陈超,黄国英,等.医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模式及策略[J].医学教育探索,2004,3(4):42-44.

篇4

一、工商管理专业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的经济互相融合的程度也不断加深。据商务部的数据表明,200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7606.9亿美元,越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几近70%,其中进出口9690.8亿美元,外资企业出口5638.3亿美元,占总出口的58.2%,进口7916.1亿美元,外资企业进口4726.2亿美元,占总进口的59.7%[2]。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不论是从我国对外贸易的总量及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还是从外资企业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都表明“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涉外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高校人才的培养将步入与世界接轨的知识型社会,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直接步入国际竞争与合作,国际交流能力成为当代大学生迎接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这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高了新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如何满足全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外语需求?如何培养更多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双语人才?这些都是摆在全国各个高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各位同仁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以开放的胸怀和科学的态度了解世界多元化文化,熟悉国际交往的规则,掌握地道流利的外语,已经成为全国各个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为此,教育部专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做出指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贸易、法律等工具,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至10%。”作为应用型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和市场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尤其是涉外的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及贸易公司等,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外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竞争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为了迎接国内、国际市场的挑战,培养能够步入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的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积极贯彻教育部精神,推进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改革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中西部地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双语教学的实践工作,其中一些重点大学的双语教学工作开展得更早。如北京联合大学商学院在2001年教育部出台相关双语教学指导意见之前就开始了双语教学的试验。还有一些院校走得更远一些,他们已经在某些课程中开始全英文教学与双语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将国际贸易课程开设为全英文和双语教学模式,并将其建设为精品课程,其特色的办学模式使他们的国际贸易课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3]。

而在中西部地区高校当中,由于受到地理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人才短缺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起步较晚,且大多数学校的双语教学尚处于试点阶段,其中工商管理专业是试点的重要领域。以我校为例,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出台近2年之后,即2003年,才制定了《吉首大学关于加强双语教学的实施意见》,并于次年在全校范围内起动双语教学的试点工作,同年成立国际交流学院并与英国的UCE(现在的伯明翰城市大学)和哥拉斯哥大学在工商管理、计算机技术等专业建立合作办学的项目,并于2006年开始互派相关专业老师进行学术交流,目前尚处于磨合阶段。学生刚刚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但有些课程的双语教学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如笔者所带的《InternationalMarketing》双语教学中,由于事先没有进行英语水平的筛选,学生的英文水平极度不平衡,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效果好,应该加大英语在教学中的使用比率,而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则恰恰相反,这对双语教学的整体效果极为不利。总体上来说,尽管学校和院系为鼓励双语教学,而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性的措施,但是因为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双语教学规模和效果离预期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比较多。

三、中西部地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西部地区高校由于所处的地理区位的原因,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条件较差,导致了“优秀的人才东南飞”、“筑巢却引不来凤凰”的现象。与此同时,连那些素质较高的学生生源也一样被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给“引”走了。基于上述种种原因,中、西部地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双语教师相对紧张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专业精深,英语好,还要求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充分理解和运用原版教材。因此,师资队伍条件是能否顺利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而目前能够满足条件的教师极其有限,且绝大多数没有出国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大部分专业学科教师的外语能力并不全面,表现为虽然词汇量大、语法好、阅读能力强,但口语、听力、写作能力欠缺;而外语水平较高的基础英语教师则因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而无法胜任双语教学工作。目前,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是影响和制约中西部地区高校普及推广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

(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英语技能拥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若是因为学生英语水平差距较大而制约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英语应用能力又没有得到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双语教学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学生有相当多的属于“高分低能型”,而在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学生则更是不堪,有许多大学生甚至属于“低分低能型”。虽然高校学生学习英语多年,但相当部分的学生英语技能水平仍然相当低,难以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另外,由于教学评估的需要,各学校盲目攀比双语课程开设的数量,而忽视了对双语教学的规划性,缺乏对双语教学对象的选择性,严重地制约了双语教学的效果,使其出现了明显的形式主义,为双语教学而进行双语教学。

(三)双语教材相对短缺

教材是实施教学不可或缺的要素,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尤为重要。一般来讲,双语教学的教材多选用外文的出版教材,这些原汁原味的外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外语使用环境,教育部也将高校使用外文的教材纳入高校教育水平评估体系[4]。就工商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而言,使用原版的英文教材有利于学生掌握西方国家先进的经营方式和不断更新的经营理念。然而,国外的原版教材本身具有出版国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特点,其基本理论部分能够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但具体涉及到我国特定的内容时,则仍显不足。如笔者主讲的InternationalMarketing,采用的是菲利普·R·凯特奥拉的教材,当讲授到政治法律环境一章时,学生就非常困难。而目前国内的相关教材建设则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内容的适用性有待验证。

四、完善中西部地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管理机制

开展双语教学是一项持续工面的计划,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改革。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工商管理专业要适应WTO和国际化的要求。

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能够步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专业性管理人才;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要采用与国际相关专业接轨的教学计划,从工商管理专业整体的角度,基于其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做出整体规划,克服单门双语课程与工商管理专业整体课程体系之间的矛盾,并在专业教学计划改革中着重考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知识需求进行统筹安排。

同时,为了确保双语教学实施的效果,必须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措施对双语教学各环节进行长期有效地监控,包括对双语课程主讲教师资格与水平的审查,对双语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做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正确实施,而不是流于形式。

(二)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激励机制

在中西部地区工商管理专业进行双语教学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的师资队伍是推动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关键。因此,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双语教学对师资的要求,应尽建立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培养、激励机制。对于急需的双语教学师资,可以优惠的待遇引进海归人员,加强向社会公开招聘力度。同时加强对现有工商管理专业具有潜质的专业教师进行英语培训,鼓励和支持这些教师去国外进修或开展学术交流,以保证双语教学的标准化和高质量。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对现有的基础外语教师进行课程的培训。除此之外,还需要提高双语教学的课酬,加大激励力度,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三)建立基于外语水平的学生分流机制

据笔者在课堂上的随机调查,相当部分的学生反映英语水平跟不上双语教学的进度,从而畏惧双语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基于这一情况,课前对学生进行分流,实施“分笼喂养”的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课前学生分流主要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外语出题测验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或依据其英语四、六级的成绩,从中选拔比较优秀且自愿参加双语课程的学生,以使学生的外语水平达到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从而有效地避免有的学生厌学情况,防止其在放弃外语学习的同时放弃专业知识的学习。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慢慢提高英语授课的比例,最终达到进行双语教学的目的。

(四)建立双语课程教材建设的资助机制

教材,作为实施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在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位置,在双语教学中则更是如此。目前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多采用外文原版教材和教学参考用书,由于地域文化的原因(如前文所述),并不能完全满足我国双语教学的需求。因此,加强双语课程教材建设、完善相关的资助机制就很有必要。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资助对原版的英文教材基于其利弊进行改编。这样一方面可以掌握国外先进理论和管理理念,以达到工商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目的;同时对涉及到本国的特定内容时进行改编,使之符合本土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因而,改编教材既能保证语言上的原汁原味,又能按照我国的教学大纲进行量体裁衣。

篇5

关键词:双语教学;影响因素;国际企业管理

自2002年教育部在一些学校全面试点双语教学开始,双语教学逐渐得到了普及和重视,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在相关的学科领域积极开展双语教学。但双语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在实践的双语教学课堂上,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依然存在。

一、 教材因素分析

双语教学中,教材选择是关键。一本合适的双语教材,不仅能够降低教师的备课难度,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高校双语教学课堂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第一,外文原版(或影印版)教材;第二,中文翻译版教材;第三,教师自编讲义教材。这几个版本的教材在实际教学中都各有利弊。

外文原版(或影印版)教材的优点是,学习起来更加接近教材母语,同时能够掌握外国的教学思路和学习思路,方便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能够更有效地与国际接轨,这种教材适合与国际化接轨密切的学校,例如,香港的一些高校。对于大陆一些普通高校来说,这种教材显得比较厚重,少则300~400页,多则600~700页,在使用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既要求教师能够在厚重的教材中有效地抓住重点,又要求学生在课后能够进行自主学习阅读。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较少,最终整本教材只能讲解一半甚至更少。若想通过一学期40~48课时的时间,把外文原版教材消化吸收好,难度很大。除此之外,外文原版教材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非常灵活,不同于中国版教材的章节重点分明,对于习惯了中国版教材的学生来说,学习阅读时很难把握重点。

中文翻译版教材的作者基本都是中国人,所以在教材编著上依然能够清晰看到中国式英语的影子和中国式教材的模式。学生在使用这种教材学习时,普遍感觉比较容易,能够读懂句子,能够掌握重点。但这种教材的最大缺点是,不利于与国际接轨,教师和学生长期使用这种教材,依然无法跳出中国式英语的模式。

教师自编讲义教材,是开展双语教学初期比较常见的一种教材。其特点是,有效地规避了外文原版教材厚重的缺点,同时又避免了中国式英语的尴尬,除此之外,还解决了外文原版教材版本更新较快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所讲授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最新的专业英语内容供学生学习。这种自编讲义教材的不足是:没有书本的感觉,较难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这种教材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一本好的自编讲义教材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外文原版阅读,并能有效进行取舍。

综上,在双语教学中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相应的教材,如果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自主学习能力强,可选用外文原版教材;如果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相对较弱,可以选择中文翻译版教材,学生可以掌握核心的英语专业理论、词汇;如果学生特点鲜明,以上两种教材都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可以选择教师自编讲义教材。双语课能够取得预期效果的主要因素源于教材,在经济管理类相关课程(例如国际企业管理、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营销等)的双语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方式占很大的比重,因此,在这些课程的教材选择上笔者更倾向于教师自编讲义教材。核心理论内容可以从外文原本教材中有选择地影印,案例可以从互联网中选择最新的外文原版案例,一方面最新案例的选用提高了专业知识与经济实际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因素分析

教师因素对双语教学课堂具有引导性作用。如果教师是专业+外语型人才,在授课时,必然会引导学生向专业+外语的方向发展;如果教师本身专业精通外语薄弱,或者外语精通专业薄弱,最终都将无法培养复合型人才。就目前情况看,高校对双语教师该怎样选择呢?

第一,提高纯外语教师的专业水平。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专业词汇,提高专业的外文综合运用能力,不适合纯外语教师教学,当然精通专业知识的外语教师例外。因此,纯外语教师可以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听课学习专业课的授课技巧,从而更好地进行双语教学。

第二,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外语水平。专业课教师,专业水平和授课能力方面基本上都能过关,但是英语的运用和表达方面,却有很大的问题。这须要通过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外语水平来解决。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国高校双语教师比较紧缺。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政策吸引更多适合双语教学的留学归国人员任教,同时可以通过培训加强专业课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的队伍建设。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创新课堂授课方式等增强双语课堂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互动式教学的双语课堂效果很好。对于英语水平好的学生,尽量鼓励其用英语回答相关的专业问题,对于英语水平薄弱的学生,可以通过让其阅读一些简单的句式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来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热情。

三、学生因素分析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考验双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最终标准。由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和英语水平的差距,对专业英语知识方面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会有不同,如果不能在双语课堂的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双语课可能成为学生最头疼的课程。由于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的匮乏,大部分学校很难达到每班20~30人的小班授课,大部分都是合班上课,70~90人一个班甚至100人以上一个班的情况都存在。大班的双语课存在严重的浑水摸鱼,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笔者建议,可以通过选课的方式来解决因学生水平不同而产生教学效果差异的问题,一是设立中英两个班,同一门课程,分设双语班和中文讲授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二是设立两个双语班,一个班的教材可以选择稍难一些外文原版教材,另一个班可以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教材。

除此之外,双语课堂的授课技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教师要加强双语课的授课技巧。从目前的情况看,双语教学大都是教师单独讲授,不仅备课工作量大,上课时的体力消耗也是一大考验,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水平,提高其听课效果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笔者在实际的双语课堂教学中发现,情景设置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例如,在进行国际企业管理的双语课讲授中,将学生设定为特定公司的总经理,让其针对该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关注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进而激发其自觉寻找相关词汇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除此之外,类似的模拟联合国大会、模拟500强企业峰会、模拟世界贸易博览会等情景设置都可以在双语教学中采用。

综上,双语教学需要一个坚实的教学体制基础。不仅学校要有配套的教学规划,教师要有高级的水平,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观、未来生涯规划等都会对双语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更多强调提高学生双语水平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中国高校的教育制度和方式,提高学生双语课堂参与、讨论的能力,提高学生站在国际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听课和应试的能力。本科阶段的双语教学只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双语教学更应该在研究生教学阶段普及,研究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和更强烈的追求学问的意识,学习自主性强,双语教学比重的增加会提高研究生的整体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韩秋.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37-38.

[2]王芳.香港与内地高校的双语教学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2015,(1):67-71.

[3]李婷,唐洪.民族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5,(2):19-20.

篇6

【关键词】双语教学效果 保持型教学 教学形式 学习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23-02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表现日益突出,中国的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即懂得专业知识,又具备国际视野和英语沟通能力的人才。而高职院校是培养各行各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地方,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国际化职业素养的培养。

国际商务专业开设的国际商务课程,由于其课程内容的外向性特点,更是决定了其被开展双语教学任务的必然性。我校已对该课程施行了多轮双语教学。在该课程的双语教学中,使用了国外的原版教材,让学生接触了该课程领域的最新观点和理念,并接受世界多元文化的熏陶,并有利于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和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为其今后的国际化职业发展奠定较好的专业基础,也为其适应今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生发展作好相关铺垫。

一、双语教学的含义和教学形式

(一)含义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定义,双语教学( 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用非母语进行教学。这里的双语教学由“专业课程”和“非母语”二个要素构成,缺一不可。目前,在中国的高校双语教学,非母语主要是英语。因此,我们所讲的双语,主要是对专业课程用英语进行教学。

(二)双语教学总的教学形式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分类,双语教学形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浸入型双语教学:即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

2.保持型双语教学:即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 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 其它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3.过渡型双语教学:即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 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三者中,浸入型的教学要求最高,其次为过渡型,最后为保持型。在课堂上使用英语的比重也应该是浸入型最高,其次为过渡型,最后为保持型。

二、目前影响中国高职双语教学效果的几大问题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实施了一些双语课程教学,但几年下来实施效果不尽理想。究其原因,应是以下问题所致:

1.双语教学目标设定过高,脱离实际,完成难度大;

2.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节奏较难把握;

3.原版教材难度过大,与高职学生的基础不相匹配;

4.师资问题等等。

三、改进高职双语教学效果的教学形式探讨——以国际商务课程为例

(一)选择适合高职的教学形式——保持型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表明,在高职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应首先降低教学要求,对高职学生采用较低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保持型教学模式,这是鉴于目前高职院校的双语教学基础决定的:

1.实施对象——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相对于本科学生而言,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其双语学习的能力较弱。要使这样的学生,突然在某个课程中完全浸入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不大可能。

2.实施环境——中国的英语语言环境不具备开展浸入式教学

中国的英语语言环境与传统的双语教学国家如印度和新加坡的不能类比,若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若采用高难度的浸入型教学模式,不大现实。过渡型教学模式也不适合高职层次的学生。

3.高职双语教学项目并没有全面铺开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只在某些课程开设了双语教学试点,并没有全面铺开。这样的状况也决定了只能使用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

4.双语教学中英语手段的定位——教学手段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本质就是工具。在对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中,英语教学只是一种手段,专业内容和知识的掌握才是课程主要教学目标。因此,高职双语教学中,判断项目的优劣标准不应该以在双语教学中使用多少百分比的英语作为判断标准,而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他们的双语教学模式,看最后掌握的教学效果如何。

以国际商务课程的双语教学为例,课程教学中采用了100%的英语原版教材,这有利于学生接受国外最新的专业理念,但却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在日常的课程授课中,教师若也采用100%的英语教学,估计大部分的学生最后将学而懵懂,不解,最后一无所获,这就与双语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因此,对高职专业学生的双语教学,总的采取保持式教学形式比较恰当。

(二)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其他多种教学形式使用——以国际商务课程为例

双语教学难度较大,在教学中,若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则更加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办法,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鉴于国际商务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和外延性,在该课程的双语教学中,教师曾使用以下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体性,从而使学生克服了学习双语的畏难情绪,取得了较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1.分组辩论(英语)

关于全球化的利弊争论和关于货币体系改革方向等主题,都可以作为课程的辩论主题。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开拓自己视野,形成自己观点,另一方面,通过外文资料的查询,提高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辩论前,让学生查资料,做好相关准备。辩论中用英语进行辩论。

2.分组作主题研究,并用英语完成PPT汇报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贸易政策、对外直接投资和货币体系等问题,都可以让学生去作进一步的主题研究 。首先把学生分成几组,就所选择的主题,让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成员共同用英语向全班同学作PPT汇报。

3.网络平台的学习、交流

由于双语教学难度大,教学节奏较难把握,教学进度较慢,教师经常会觉得课内教学课时不够。因此,教师可利用网络平台,如建立网络课程等形式,加强与学生的课外交流。也可把学生平时的作业成果放在网络平台上展示,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督促他们注重其作业的完成质量。

4.配套习题集的编写和合理使用

双语教学中,使用国外的原版教材固然很好,可以让学生接触该课程的国际上的最新观点和思想,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但因其的稀少,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多。特别是针对高职学生层次而言,基本没有难度相当的教材可供选择。因此,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选择尽量合适的原版教材,其不足性,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可由授课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和学生的基础程度编写合适的配套习题集,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要求。

总之,高职双语教学的难度虽然较大,但可以通过选择适合高职的保持型教学形式,及其他多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形式等等手段,切实提高高职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韬.对涉外经济管理类专业双语教学的探讨[J].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9(2):28-30

[2]李利.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4):41-44

[3]梁伟娥.高职院校双语教学刍议[J].中国建设教育.2006(4):20-24

篇7

关键词:“双语”教学;医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48-03

“双语”教学在我院开展已经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了,本人从事“双语”教学也已经10年了,主要的授课对象是临床医学专业的英文班学生,主讲病理学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感到授课效果不是很理想,平时提问和期末考试英文班的成绩常常不如普通本科班,对这些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考量。前些年我代表学院参加在大连理工大学举办“辽宁省高校教师双语教学的培训”,并与该校经验丰富的老师和其他学院的老师进行交流,不禁提出这样的问题:“双语教学真的适合医学生本科生吗?”

一、回顾历史,分析“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关于其定义种类繁多,广义双语教学是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而狭义英语教学采用第二英语讲授专业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此为狭义的双语教育。我国的双语教学基本上是狭义。大多数的院校都是采用第二种语言进行专业课程的讲授,外语专业的教学除外。从本质上分析,“双语”教学切记不能本末倒置,教师仅是单纯用一种语言教会学生学好外语,这就成了我们常说的狭义双语教学。要从根本上理解双语教学的意义,双语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掌握两门语言,提高综合素质。目前,英语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学生掌握一门外语,尤其是英语格外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广义双语教学,不仅教会学生掌握第二语言,同时不忘自己母语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前,我们所谓的“数理化”时代逐步向“计算机”、“英语”时代迈进。地球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另外,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发展,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许多国家的官方语言都是英语,许多国际的会议和学术的交流均采用英语,所以不会英语的年轻人被认为是新一代的“文盲”。同时,我们不能否认目前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和重心仍在美国和欧洲,特别是医学专业,我国仍是比较落后的国家,要想达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必须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必须进行不断的语言交流,交流的障碍势必影响这种学习的效果。我们国家的英语教学完全不能满足这种专业交流的需要,正如很多跻身于考研的独木桥学生,考上研究生后,感觉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学习很吃力,因为很多知识的吸收需要大量地阅读英文专业文章,不仅要读,还要写(撰写论文),还要说(参加会议的交流),从应试教学一下子提高到专业的听、说、读、写,很难适应,所以为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医学本科授课采用了第二外语——英语,传授医学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程。综上认为在医学本科生采取“双语”教育是医学发展的需要,是为满足那些准备进一步深造的学生的需求,是可行的,但不是必须的。因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需要的更多是基层的医疗服务人员,能够掌握好基本的医疗技术和专业知识,服务于广大群众是第一要务,“双语”教学应该定位于“锦上添花”的教学。

二、反思我国英语教学,如何选择适合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

我国历来非常重视英语的学习,但很多本科生仍不能比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面对这样的现状,特别是医学专业,从高中的应试教育,一下进入大量专业知识的学习,不用说英语教学,就是母语教学,都让老师和学生感到吃力,我们该如何开展专业知识的“双语教学”?在这方面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价方案》有明确的说明,在关于教学建设与改革栏里对课程建设的内涵说明。实施双语教学可以采取“半外型”和“全外型”的教学模式。在开始教学的初期阶段,我校采用的是“全外型”教学模式,但选用的教材还是中文教材,结果出现了很多问题。一个30人的班级,只有30%左右的同学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只有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授课效果比较理想;英语不好的同学听不懂,索性不听课,课后自己看书;有的学生能听懂些,但理解不透彻;有的甚至考试时读不懂题意,造成期末考试成绩相差悬殊。基于此,学校调整了教学模式,采用交错运用外语和汉语组织课堂教学,要求外语比例在60%,汉语40%,让学生既吃透教材,又了解专业知识的“半外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面对现状,采取哪些措施达到“双语”的目的

1.对教师的要求。双语教师承担双重任务,首先是学科内容,其次是外语。而我国的双语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工作都是个人的爱好,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医学专业更是难上加难。面对这种现状,我校组织不同形式进行英语口语的长期或短期培训,选择英语口语比较好的专业老师,进行双语教学,这些教师存在的问题是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深入,所以我院采用“老带新”的方法,加强这些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近年来学校引进很多留学归国的博士,他们有多年的留学经历,语言不是问题,在此基础上,传授专业课程,效果明显改善。其他院校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要求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有留学经历,这在某方面对双语教学的实施是一种保障。

2.教材的选用。通常双语教材分为国外引进教材、国内出版教材、学校自编教材和翻译教材。这四种教材瑕瑜互见,各有利弊。国外教材语言纯正,可读性和实用性强,但是教学内容和国内教材不同步,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全部完成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顺序也和国内的教材不同步,和教学大纲出入较大,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比较困难,不能适应将来的职业医师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再有就是费用很高,很多学生不能承担,所以就出现了复印的“侵权”行为。国内出版教材。近几年,市面上的医学专业双语教材虽然聘请了外国专家参与编写和翻译,翻译的语言能力和篇幅长短都比较适合学校学生的认知能力,但是这些教材的策划和出版的周期比较短,各个教材知识进度参差不齐。学校出版教材。大部分高校目前使用的是自己学校编辑的教材,基本都是东拼西凑的东西,教材质量很难保证。翻译教材,既能避免学科损伤,又能满足教学的要求。但专业书籍的翻译难度还是很大的。所以,很多学校采取买版权,再依据各专业的大纲,有选择地进行复印和编辑,进行整理。

3.对学生的要求。有的学校是以入学的分数为准,划分“双语”教学班和普通班;有的学校是大学一年级或大学二年级由学生自愿报名,试行一年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有的学校是选择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的学生为授课对象,同样的课程有“双语授课”,也有全汉语授课,由学生自愿选择;我校是在入学时报名选择英文班的学员进行“双语教学”,他们先进行一年的外语学习,再进行专业课的学习,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减少了难度。不同组合形式效果也不一样,学生自愿选择,效果会好些,实现因材施教,对于医学专业,必须要进行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否则会出现专业英语也没学会,专业知识也没学懂的“鸡飞蛋打”的结果。

4.对教学方法的要求。目前许多高校都在进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改革及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协作学习”。这些教学模式比较适应大学生的思想模式,但是如何运用到双语教学中,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双语教学的方方面面与“单语教学”都有所不同,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重新的设计、调整。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造适当的学校氛围、情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教师的外语要求。许多教师反映这种模式在许多公共课中运用的效果很好,但对于医学专业课开展,难度相当大。因为按照大纲的要求,学生用母语把其中的内容讲解出来,就已经非常难,我校在临床专业开展了PBL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主动性确实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对知识的把握程度还有待提高,如果进行双语教学,更是难上加难。

篇8

根据笔者调查,市面上在封面或者在前言中出现“双语教材”或“双语教学”字样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材约有三十多种。为使研究更具目的性,笔者把明确面向本科的双语教材予以排除。“由于我国进出口贸易体制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尽管双方都是在国际贸易惯例这一共同框架下运作,但是实际操作程序中仍存在很多本国特色的东西”。①所以直接采用原版的英文教材不适合基础稍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会产生与国内学科标准、学生英语能力和高职教育目标需求不一致的问题。根据表1所列的代表性教材,面向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材的出版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现一一分析其利弊。

1.原版改编教材

改编的原版教材不是简单地减少内容,而是结合国内教学特点,使之更加符合国内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环境。改编版的原版教材选取了原著的精华,删减了一些不适合我国国情的内容,体系与内容保持原版教材风貌。改编版加上了中文单词表与注释,可节省查字典的时间,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但改编只能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无法加入原著没有的内容,不能完全与我国的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相符。根据表1所示,目前只有一种教材,且不是面向高职学生。此种模式对于高职来说,不宜采用。

2.国内自编英文教材

自编教材能紧扣教学大纲,从选材到编排体例都由编者自行设计。这样既可以吸收国外先进的学科知识,又增加了符合教学大纲与中国外贸国情的内容,使之更具有针对性。自编英文教材语言更通俗易懂,符合我国学生的认知能力。但编写工作量极大,撰写者尽管在英语方面可能有很高的造诣,但仍然会存在语言不地道的问题,不少地方有中式英文的痕迹。这样的教材给高职学生阅读弊大于利。

3.国内英汉混编教材

所谓混编教材,即书中英语与汉语的比例大致相当,英汉的比例取决于读者的理解水平。表1所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教材主要有以下三种编写形式,归纳分析如下:

(1)全英版本。其章节设计、教材结构与论述方法符合国内师生教学习惯,书后或在章节后列出重要专业术语中文解释,好处是强迫学生接受大量英文,缺点是纯英文教材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学生要经常查找相关词义,对于基础差、耐心不好的学生来说,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笔者在试用这类教材时常发现学生花很多时间查找字词,从而影响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2)中英对照版本。分为两种形式:全文对照与章节对照。好处是有利于自学,能透彻理解原文,但是所有内容都有对应的中文翻译,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对母语的严重依赖。同时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点众多,因为篇幅的关系,国际贸易知识的介绍往往比较浅显,也会影响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3)混编版(英文+中文注释),书页左边是原文,右边留出一部分空间对难懂的文句和背景知识用中文作出注释。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不完全依赖译文,又能很好地理解课文。为确保相同篇幅最大增加专业知识的含金量,笔者建议采取混编注释形式。

总体来说,以上选取的双语教学教材主要面向高职院校,但大多数实质还是本科教材,表现如下:其一,在教材编排上按学科理论结构体系编排,不符合高职院校按职业群的应用结构体系编排的原则。其二,在内容上是本科教材的简编删减,高职教材的重点应围绕职业需要,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为应用服务,以够用为度的原则。其三,缺少职业教育特点,无明显“教、学、做”一体化特征,与职场工作过程联系不密切。

二、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教材编写的几点建议

“无论何种形式的双语教材,都应该考虑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要达到的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实际外语水平和知识结构。”②笔者所在课题组于2009年开始编写《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校本教材,结合笔者主持的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经贸类课程双语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1.立足产学结合,设计教材体例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英语工作环境的高级应用型外贸人才。这要求高职教材编写不能像普通本科教材那样追求学科的完整性与理论的系统性,而应按照岗位要求和学生职业能力养成为目的构建教材,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贯穿教材始终。为跟上外贸一线的工作实际,笔者特地对相关外贸企业进行了调研,了解外贸岗位要求与最新特点,按照工作流程优化课程结构,结合高职教育的最新理念,开发出教材的基本框架(如表2)。该框架遵循国际贸易业务岗位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设计了以广州某公司一笔CIF外贸出口业务作为全书贯穿式项目,按照国际贸易业务的一般程序,分成贸易准备、出口合同订立、出口合同履行、业务善后四个子项目。按照子项目下涵盖23个具体任务(项目二以出口合同签订所应掌握的知识逻辑安排任务顺序,项目三以出口合同执行先后安排任务顺序),把国际贸易业务能力巧妙地隐含在各个任务中。教材整体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材设计与编写,体现高职特色,同时能符合教和学的现实需要。在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业务洽谈、运输、投保、商检、报关、制单、合同的签定和履行等技能,实现与企业“零对接”。

2.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材结构

教材的过程结构设计即遵循职业教育与教学的规律,按照学生心理结构的特点,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设计教材的教学过程。本科教材结构设计一般采用以下三大步: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对于侧重应用高职教材,笔者建议采用新的三大步:提出问题(以任务为向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出一般规律或概念。具体来说,在《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每个任务单元中采用如下步骤:提出任务(任务描述与分析)相关知识介绍(为解决任务提供知识铺垫)任务实施与心得(解决问题并提供经验)独立业务技能训练(巩固实际技能)。先提出具体任务再介绍如何实施,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了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充分体现了任务驱动式教学规律。教学实践证明,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教学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容易使学生进入快乐学习的状态。

3.按照学生英语水平,设置教材难度

Krashen的“输入假设(InputHypothesis)”认为,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①即学习者接触的是可理解的语言材料,其难度略高于学习者当前已有的语言知识。也就是说,要达到双语教学的目标,学生的英语水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若输入的语言比学习者的语言水平高出很多,学生则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形式上,而无法应付学科专业知识的吸收,这样会对双语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笔者对120名大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学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后关于教材所作的调查结果如下:(1)你认为全英文教材的难度?A太大(40%)B有点大(48%)C适中(12%)D容易(0%)(2)你认为使用哪种教材更好?A中文教材和英文教材并用(37%)B只用全中文教材(5%)C中英文混合编写的双语教材(52%)D只用纯英文教材(6%)以上调查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有很多概念比较抽象,本身就不容易理解,采用全英文更显抽象,学生不易接受。他们喜欢中文和英文混编的教材,或中文和英文对照的教材。笔者认为,采用混编教材比较符合高职学生需要。具体做法如下:在保证专业术语与基本概念完整准确的基础上,采用较为简练的英文句式和较为常见的英文词汇编写全书。对较难的理论知识与重点句进行翻译,对专业术语、基本概念标有中文注释(具体比例要符合高职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根据笔者的经验,中文注释或译文的总量约占全书内容的20%—30%为宜。当然,专业也是考虑因素,例如商务英语专业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就不一样)。中文注释建议加括号放在所要解释的单词或术语之后,且须与所在句子的语境一致。这样学生可以不完全依赖译文,更直接、更准确地来理解专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可以大幅度节省篇幅。实践证明,这种全英加中文注释或者译文的混合双语教材,浅显易懂,符合高职学生特点,适合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大部分学生的需要。当然,在保证专业术语与基本概念准确性之外,还要保证英语语言的规范性,避免中式英语。如有可能,可请国外有关专家进行审稿。

4.把握好教材英语语言与专业知识的权重

双语教学的实施并不是以牺牲专业学科知识为代价来提高语言技能。它的教学目标应“使上双语课的学生在学科学习上不亚于上常规课的学生,而在此同时他们的英语能取得长足的进步;而且这是要在不增加学时的前提下做到的。”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要培养的是学生以外语语言或外语技能支撑的专业技能,而不是仅仅培养学生的外语语言技能。不能为学习英语而降低专业课程的难度,减少专业课程的内容,甚至将专业教材编成英语语言教材,这就是舍本逐末的做法。目前一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材的编写是以英语的知识结构和语言能力的训练为主旨,“往往都把侧重点放在英语语言的培训上,内容设计围绕英语词汇、语法和翻译来展开,对贸易实务知识的探讨点到即止。”①为此,笔者建议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介绍专业知识,确保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不输于普通教材。同时围绕外贸专业知识点来设计相关练习,题型设计上建议采用单选、多选、判断等形式,不宜采用中英互译等以考察语言掌握为目的的题型。练习设计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对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构成挑战,不断引导学生实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目标。

5.突出教材的实践性

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设计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进行设计,使理论知识融入技能操作训练中,实现“做中学”,凸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高职教育理念。如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教材中增强实践性,笔者的做法如下:

(1)加入典型案例项目1(贸易准备)与项目2(出口合同磋商和订立)理论性较强,为此笔者在知识介绍中穿插典型案例,可引导学生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选案例要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建议案例放在相关的知识点介绍之后,以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高职教学理念。

(2)融合外贸函电知识使外贸流程更具体贸易双方相距遥远,双方主要借助外贸函电进行沟通,借此推动国际贸易业务的开展。为增强贯穿式项目的真实性与情境性,在贯穿式项目任务设计中,建议在主要外贸业务节点添加双方往来信函。在跟学项目任务实施中,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操练。

(3)添加外贸单据,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项目3(出口合同的履行)无不涉及到单证的处理,单证的制作质量决定着外贸业务的成败。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引入相关单证制作内容,可以增加外贸流程的连续性,增强实践教学环节,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制作、商务英语函电应成为一体,不可分割,但国内教育界考虑到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教学组织的方便,把它分成三门课程。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引入函电与单证内容,主要为增加贯穿式项目的真实性,增强“教学做”一体化服务。因此在添加相关单证与函电内容时要把握好“度”,即知识点介绍不要过全过细,只作为一般的认知;实操要求不要过高,只做基本的操作,以免喧宾夺主,主次颠倒,影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目标的实现,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操作还得由单独开设的课程完成。

篇9

【关键词】高职;经济法;教学方法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既有经济头脑又有法律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社会需要的。因此,各高职院校的改革都在顺应这一时代要求。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 经济法课程已成为涉及面宽、实用性强、受益面广课程。改革法学院校及普通本科院校的教法,探求实用的教学方法,提升高职学生学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成为此门课程需要解决的第一问题。

一、高职经济法教学现状

现阶段高职院校经济法教材普遍粗糙,教学内容的编排跟不上当代经济的发展。由于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前提,科学的教材才有助于提高高职经济法教学质量。当前,高职院校所用经济法教材版本很多,但都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教材内容过于繁杂深奥;有的教材内容跟不上时展。并且有部分教师全部照本宣科;忽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使用相同的教案,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职经济法教学方法的最新研究

(一)抓好课件的制作,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笔者认为,课件的制作不能只求精彩漂亮,必须实用。《经济法》课程源于社会生活和相关法律,而社会在不断发展,法律也逐渐的顺时而修改,但经济法教材往往滞后于这种改变,这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不便。如果采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就能够做到电子教案与现行法律的同步。由于多媒集多种媒体于一身,如集文本、静态、动态的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媒体,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可以通过图片、文字的演示,通过超级链接各种相关资料和互联网上的最新信息,传递给学生大量的信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这就大大的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这种教学也非常节省时间,使老师便于集中精力给学生讲解重难知识点,并且它可以随现行法律的改变而及时更新。

(二)增设专门的仿真案例讨论课

仿真案例讨论课是在课堂上给学生建立一个仿真环境,并由学生扮演独立的当事人。这种教学方法首先是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案例讨论过程是教师引导并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就告诉学生结论或答案,讨论结束时老师还要及时作总结和点评。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前有针对性地选取案例,这些能更好的找到有代表性、说服力要强的教学内容。案例是载体,教师通过案例可以实现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案例可以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三)组织学生到法院进行旁听以及为社会提供法律咨询

和法律服务

所有这些目的都是希望将学生真正纳入到学习的过程中,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体验独立解决问题的感受,从中得到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训练。

(四)汉语、英语同步教学在课堂上的使用

这主要针对经济贸易类专业,尤其是非法律专业的学生。之所以运用双语教学,主要是要拓宽学生在经济法学方面的国际视野,同时培养这种能力。教育部认可双语教学意在通过外语的形式更好地研习英美法的相关法律制度,掌握准确的知识背景。经济法很多法律制度内容与英美法有相关性,通过双语教学使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体会。同时,双语教学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需求,高职教学要从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内容体系,转变为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较强适应性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通过使用上述教学方法,学生能较为轻松迅捷的掌握社会经济活动中有关经济法律的常识,掌握处理相关问题的方法技能,较好的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实现目标和利益最大化。

参 考 文 献

篇10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国际化人才已经广为各行各业所追捧. 现代酒店业更是以其发展速度之快、行业人才需求之多成为国际化人才青睐的行业.国外有关研究表明,近年来新增的劳动就业人口中,每 25 个人就有 1 人就职于酒店. 据统计,全球酒店业就业人数超过 1 200 万人,相当于全球旅游业总员工人数的 5%.

早在 2007 年,我国旅游酒店数量就已超过14 000 家,以 1∶ 1. 36 为基准,2007 年我国所需酒店业从业人员至少为 217. 6 万. 2010 年,我国酒店客房数超过 160 万间,年均增长幅度超过 20%,加速了酒店行业对优秀管理人才的渴求. 根据中国旅游业统计年鉴,全国酒店总数的年均增长率为 12%左右. 至 2015 年,我国对酒店业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将超过 500 万. 饭店等级越高,所需精细化服务也就越多,这一比率也将越大.

可见,我国酒店业正处在迅速成长的阶段.就目前五星级酒店而言,英语能力提升是中级及以上酒店管理人员业务技能的硬指标之一[1].如何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英( 外) 语水平,为酒店行业输送合格的管理人才,是该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旅游业、会展业的发展以及各类大型会议和活动的举行,至少熟练掌握一门主流外语的酒店管理学生将大大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2 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双语课程面临的机遇

2010 年以前,酒店管理专业隶属旅游管理学科. 大部分高校虽然具备开设酒店管理本科的条件,但多以方向专业招生. 如工商管理( 酒店管理方向) 、商务英语( 酒店管理方向) 等. 在这样一种缺乏专业独立性的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作为附属方向专业,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其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都受到其他主流专业的影响,往往依靠旅游管理、工商管理、英语等专业的师资进行常规教学,逐渐形成“学校容易忽视、学院比较忽略、学生不太放心”的边缘化局面.

然而,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表明: 酒店业正以空前的发展速度支撑旅游业和地方经济. 国家政策的支持,让酒店管理专业逐渐回归主流.2011 年,我国出台了最新的高校专业目录文件,酒店管理被正式划分到目录内专业,这是时展趋势,也是社会发展所需.

3 酒店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的差异化分析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酒店管理专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这也让具备条件和能力开办该专业的院校意识到酒店管理专业开设在更新传统教学体系、调整师资结构及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中的重要性. 但是,酒店管理专业由于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各地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的双语课程比例和结构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必须依据院校的性质、针对的学生群体等因素进行科学的制定.

3. 1 双语课程建设的比例差异分析

根据调查走访、电话访问、数据整理、资料搜集等方式得知,学校层级越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相对较强,对未来的工作和学习目标较为明确,对专业课程的理论性要求较高. 双语课程的建设必须面对学生的现状,结合实际情况,做到教材与教法适应现状[2]. 基于此,酒店管理双语课程的建设比例必须得到合理控制,以满足学生和教学需求. 见表 1.

3. 2 双语课程建设的结构差异分析

双语教学理论基石主要来源于语言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 作为双语教学实践的主体,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双语理论意识[3],并充分了解行业需求和地方特色,从而形成特色双语教学能力和模式,培养出与行业接轨的人才.

在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略滞后于旅游管理专业,其双语课程体系的开发和结构的调整也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目前,我国各大院校由于师资的约束,即使开设双语课程,也以“英 - 汉”双语课程为主. 这也是在我国注重英语教学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然而随着酒店行业的飞速发展,英语固然重要,但早已不是唯一重要的语言.这也说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从行业需求这个出口为基准,找到建设高校双语课程的供给入口. 由于地区差异和旅游业发达程度不同,我国各省市所需要的酒店管理人才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对于服务地方的院校来讲,“英语 -汉语”模式是主流,但为了学校及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了解地区动态,关注行业趋势,从而建设符合服务地方经济的双语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吉林地区的高星级酒店业主要国际客源市场以韩国、朝鲜等邻国为主,此类地区的酒店管理专业适合建设“韩 - 汉”双语专业技术课,对英语的学习则可纳入专业基础课程体系. 以此类推,广东地区可建设“粤语 - 英语”、西南地区可建设“英语 - 汉语”、“日语 - 汉语”等双语课程.

4 酒店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的实践创新

无论是综合型大学还是应用型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由于行业需求的特殊性,从其就业层面看,其实践性要高于理论性. 酒店行业特别注重从业人员语言水平的高低. 据调查,员工晋升的核心条件之一就是外语的掌握程度. 可见,掌握一门基础外语是行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酒店从业者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为酒店行业输送人才的主要渠道,我国各大院校非常有必要根据行业需求调整传统的课程体系.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内容[4],从“出口”找“入口”,注重应用型教学,将外语教学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形成有特色的双语课程. 对于办学成熟的综合性院校或地方性大学,建设双语课程群,更是高校和行业发展的共同需要.

酒店管理双语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要有保障体系的支撑才能将理论化为实践,使学生受益. 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和应有的奖惩制度是保障本专业双语课程顺利建设的硬性条件,而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则是保证双语课程良性开展的后台保障.

4. 1 硬件保障体系构建

4. 1. 1 教师队伍的建设

建设满足双语课程的师资队伍是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可采取与校内其他学院( 外语学院) 保持密切合作的“内培”方式. 对于办学条件成熟的院校,也可将现有专职教师派送到行业锻炼或国外进修,以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4. 1. 2 奖惩制度的建设

为鼓励酒店管理教师积极投入双语或多语型教师角色的转变,建议建立符合学院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奖惩制度. 实行责任到人的制度,对于可开设双语课程的专业课可提前让专业教师准备,通过到其他高校进修或出国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语言水平,对于进修效果明显、教学技巧有所提高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在教师队伍中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 反之,对于有能力完成但不支持学校或专业双语课程发展的教师要做出恰当的教育,以保证双语课程建设过程的可操作性.

4. 2 软件支撑体系搭建

除了上述硬件保障渠道的构建,为教师营造能够获取资源的条件,为学生营造学习专业和语言的更好机会在酒店管理双语建设和实践的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4. 2. 1 “教”———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培养双师型人才

无论综合型大学还是一般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支撑. 酒店管理双语课程的建设也必须注重其实践性,这是酒店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双语课程建设的本质区别. 此外,通过双语课程建设也可创造让学生在酒店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为学生和行业架起一座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桥梁[5]. 从教师层面看,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让教师有机会去酒店、旅行社、航空业及各级旅游行政部门接触外宾,了解学生今后工作将面临的常见语言环境,会让教师比较有依据地制定教学计划,为学生创造更加贴近岗位、更加具有应用价值的专业知识框架.

4. 2. 2 “学”———加强国际院校合作,开辟国际交流渠道

酒店管理在我国始于 90 年代,但其国际办学却走在许多传统专业的前面,这也是酒店管理人才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所需. 目前,无论发达城市( 如深圳) 还是欠发达城市( 如西南地区) 的酒店管理教育成熟院校均已经或正在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 这为学生学习双语课程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平台. 双语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有优越的师资队伍,其效果和成果的最终体现在于学生. 因此,为其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热情,是保障双语课程顺利开设的基本条件.

4. 2. 3 “用”———强化第三学期学习,增强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传统的大学教育将一年分为两学期,学生一年之中至少有 2 ~3 个月的集中休息时间. 现在,全国教育界专家正在争论利用寒暑假开展第三学期的利弊.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讲,第三学期的开设是非常必要的. 除了行业实践的需要,让学生将学校所学双语课程知识运用到实际环境中,通过与客交流强化口语水平,强化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