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经济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电视机一直显示开机画面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方法如下:
1、电视机的系统出问题或者崩溃导致电视机死机、卡机,所以一直显示开机画面;一般可以将电视机断电,然后重新接通电源再开机,即可恢复正常。如果重启多次仍然出现该问题,则需要联系电视机的售后服务,安排专业工程师上门为电视机刷入新系统才能解决。
2、电视机的硬件出现问题导致电视机开机死机,停留在开机画面;比如主板芯片故障、内部电路故障、处理器故障、存储器故障等,建议联系电视机的售后服务进行全面的检修即可解决该问题。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电力体制;市场经济;电价改革;主辅分离
电力体制改革是打破电力行业传统的垄断方式,由电价改革、主辅分离等合力推进的变革。电价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电力体制改革要以电力市场建设为平台,以电价改革为核心,以大用户直购电为突破口,积极稳妥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可见,电价改革成了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控制点。除了电价改革外,由于电力行业的垄断优势,旗下的三产、子公司等在经营管理上存在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符合的现象,需要引入市场竞争,使这些企业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以此盘活整个行业资产。
一、电力体制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电力体制改革始在2002年,经历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开始引入了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只是阶段性的,改革任务尚未全部完成,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发电企业、供电企业和电力用户的利益分割层次不齐
中国电力进行体制改革前,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都是由国家统一经营,各个业务环节的利益由国家统一协调,这样国家在合理确定各方利益的基础上,有利于电力工业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在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为标志的电力体制改革实施以后,发电企业从传统的垄断的电力系统中分离出来,并参与“竞价上网”的市场竞争,而电力工业的输配环节仍然由电网公司(电力公司)垄断经营,垄断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之间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利益协调机制,来保障整个电力工业的合理有效运行。第一,电网企业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来提高自身利益,在竞价上网的过程中会逐步压低发电企业的利润空间,特别是在目前销售电价和用电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的前提下,电网企业的垄断优势十分明显。而且,上游发电企业自厂网分开后,价格受到限制,又受煤价波动的影响,利润空间逐步缩小,现状是“市场煤、计划电”,在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之间发电企业面临更大的挑战。第二,电厂与电网之间的规划不协调。厂网分开后,电网建设和电源建设由原来的国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划分为两个独立的系统进行,而电源建设和电网建设又密不可分,电厂建在哪里,电网就要延伸到哪里。目前电源规划的权利在省,而电网一般由国家电网公司或区域电网公司投资,那么各省在进行电源规划和布局时,就要务必和电网公司的电网规划达成一致。第三,存在电网电费回收与电力用户成本费用之间的矛盾。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许多用电大客户面临成本收益入不敷出的境况,导致电网企业电费回收存在很大问题。
(二)煤电价格联动机制不强
根据中国能源结构的状况,中国电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直到2020年都将以煤电为主。但是,由于煤价是由市场经济所控制,而电价则是国家控制,造成了“市场煤”和“计划电”的价格双轨制,为了实现煤、电行业双方在价格上的协调,国家发改委2004年12月15日《关于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意见的通知》,2005年初“煤电联动”方案正式出台。根据方案,原则上以不少于6个月为一次煤电价格联动周期,若周期内平均煤价比前一周期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相应调整电价,如果不到5%,则下个周期累计计算,直到累计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煤电联动”政策自出台以来,已经在2005年和2006年先后实施了两次。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并不能有效平衡双方的利益冲突。首先,由于煤炭运输等因素的影响,给煤炭价格的测算增加了难度,导致“煤电联动”的实施往往滞后于市场变化。而且“煤电联动”实施后,电煤涨幅的30%仍由发电企业承担。其次,电价变动的影响广泛,国家上调电价的压力较大,迫使国家不得不下大力气去控制电煤价格,导致了电煤“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发电企业带来了很大损失。所以“煤电联动”政策的可操作性受到了置疑。
(三)主辅不分导致利润空间层次不齐,影响企业做大做强
目前,电力供电不仅仅经营主业售电,还参与电力施工、电力设计、房地产、酒店等等其他行业,在电力供电垄断优势下,这些企业有较低的成本费用,本可以做大作强,但是,由于依赖于行业优势不能很好的进行现代公司治理,使电网经营资产存在效率低下等现象,影响主业资产利用效率以及主业做大做强。
二、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
(一)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
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是公平竞争、资源优化配置。但是目前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距目标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还没有形成。
(二)经济危机迫切需要电力体制改革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大用户用电量不断下降,自2009年1月份,国家电网经营区域统调发电量(含蒙西电网)完成1877.4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3.39%。2月份,国家电网经营区域统调发电量(含蒙西电网)比上月略有减少。3月份,国家电网经营区域统调发电量(含蒙西电网)完成2102.7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85%。公司经营区域内宁夏、山西和内蒙3个省级电网统调用电量下降幅度超过10%。4月份,月度用电水平较2008年同期和上月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降幅依次为:华中0.27%、华东1.41%、南方4.04%、西北6.33%、华北7.38%和东北8.53%。5月份,随着气温升高,负荷水平较4月份有所上升。分旬看,5月份全国发电量同比降幅呈振荡趋势。上旬降幅为4.11%,其中五一假期降幅为7.08%;中旬降幅减小明显,仅为0.57%,主要是气温较去年同期偏高及“5.12”地震,剔除地震因素后,中旬降幅为1.47%;下旬降幅再次加大至5.66%,主要是端午小长假不同步,端午假期降幅为7.4%,剔除端午节因素后,下旬降幅为3.3%。由于电费成为企业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大企业不负成本收益,用电量不断下降,使电力工业企业和供电企业都面临严峻挑战。
三、电力体制改革的内容
电力体制包含电价制度、产业制度等等,现行的电力体制在进行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之后面临着发电企业、供电企业和电力客户利益分配以及主辅分离的问题。解决各相关群体利益分割问题的关键落在了输配电价体制改革的肩上,建立合理的输配电体制是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控制点之一。并且,由于电力企业基本属于垄断行业,除了基本的供电外,经营不同的辅业,辅业在垄断主业的庇佑下,难免存在效率低下,经营不善等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应进行主辅分离。
(一)推进以输配分离为核心的电价改革,试点大用户直购电
电价主要包括上网电价、输配电价、销售电价。目前中国的电价主要有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对于中间环节输配电价没有合理的核算方法。但是由于对于大用户来说电费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之间的差距较大,输电电价平均占比例较小,考虑输配电价分离,采取大用户直接购电的方式,一方面缓解大用户面临的成本危机,另一方面,完善电网建设,而且大用户直购电并不是最终模式。大用户直购电是以考虑双边交易为思想,以培育市场机制为重点,以自主协商和集中报价撮合方式来实现准入用户与发电企业直购电。在国电公司系统终端电价中,发电占71%,输配占29%,在国外这一关系与中国正好相反,发电一般约占40%,输配约占60%,既然发电利大而网络效益又无从体现,投资者必然要“重发轻送”,导致目前输配电网建设严重滞后。电价信号没能正确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作为经营各级电网的电网经营企业,电网公司今后将主要经营输电业务,取得输电收入。而且,在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下,需要试点实行直购电,而推进大用户直购电需要合理的输配电价。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输配电价形成机制既非常必要,又迫在眉睫。
(二)以电网建设为主,实行主辅分离
主辅分离不仅是指与电网有关的电力设计、修造、施工等辅业务单位,还包括旗下的地产、酒店等其他服务性产业,都要与电网企业脱钩,进行公司化改造,参与市场竞争。也就是说,是整个电网与三产、多经的分离。一方面,不仅仅是主辅分离盘活了企业资产,把有限的国有资本投入到主业上去,使企业在主业上做大做强;另一方面,电力企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企业,不仅有企业寻求利润的需要,还要完成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由于主辅存在多种利益关系,价值链繁多,存在完成社会责任的因素。因此实行主辅分离是适应市场公平竞争、有效运营的选择,但是这是一个逐步摸索的过程,要从开展清产核资、界定产权这些基础性工作入手,以电网建设为主,逐步推进主辅分离。
(三)加快电力市场建设,优化调度方式和电源结构
市场化改革体现了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导向作用,能有效缓解部分地区紧张的供求关系。电力体制的表现形式有计划经济的因素,只有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才能有效地调节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上游发电企业受成本收益原则的困境,以及下游产业之间价格扭曲无法有效传导、市场终端用户需求响应不足的矛盾。加强区域网架建设和跨区联网,进一步推动跨省、跨区电能交易,规范交易秩序,按照有利于公平竞争的要求完善交易与调度机构组织体制。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核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鼓励高效、环保机组多发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尽快建立并实施节能、环保、经济的发电调度方式。
四、电力体制改革的影响
(一)电力体制改革对电力工业的影响
电力体制改革通过不断完善上网电价,大用户直购电和煤电联动的形式,使电力工业参与了市场竞争,不但产生市场煤,同时,把计划电部分划为市场电,保证电力工业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配置,使企业做大做强。
(二)电力体制改革对工业结构的影响
电力体制改革有助于加快工业化进程,电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性。中国目前正处在重工业化时期,工业产品以高耗能产品为主,电力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比重较高。根据2000年投入产出表计算,中国采掘业、金属产品制造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对电力的直接消耗占全部中间消耗的11%-18%。这说明,电力供应和电价水平已经成为促进或制约这些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电力体制改革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
电力由于其在各行各业中利用的广泛性,因而国家可以通过对行业用电的调控,来实现对产业的优化调整。目前国家正在加大对高耗能行业的调整力度,就可以通过加大高耗能行业的电价,减少用电高峰时高耗能行业的供电,来规范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而对国家要扶持发展的产业,也同样可以通过对其电价和电力供应进行调整,来提高对该产业的支持力度。同时,体改后的三产参与到市场中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提高社会产业利用率。
(四)电力体制改革有助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体改带来的电价调整对于不同发电企业采取竞价上网的电价,提倡了环保的发电形式,同时,对于高耗能企业采取高电价的方式限制。
综上所述,电力体制改革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进行的一场变革,其实施肯定需要实践的检验和不断完善。同时,电力体制改革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情,需要从中国的国情和现状考虑,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电力管理体制、电价形成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听之任之,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
发展、不断加以完善,最终达到资源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酒店;企业员工;家风;职场竞争力;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02
近年来,酒店行业的发展紧随社会经济的步伐,酒店行业人才的建设力量也在随之不断加大。查阅相关研究发现,目前绝大多数酒店企业当中,都具有着一个相同的现状,那就是酒店本身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在与日俱增,然而酒店行业市场规模的扩大又导致酒店从业人员的流失率高居不下,很多酒店员工职业意识相对薄弱,不能对自身的职业规划做好明确的定位。同时,市场需求也为酒店行业的服务水平提出了全新的高要求和明晰导向,很多岗位的操作等要求也就随之上升,而员工一旦对此不重视,则对于酒店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酒店企业作为员工之“家”,家风的建设可以浅显地解释为等同于“家教”,需要在教会员工掌握相关岗位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学会怎样做人,这就要求酒店本身要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通过人文底蕴的熏陶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职场竞争力,如此才能实现酒店的发展与员工的双赢。因此基于酒店员工家风建设探讨提高员工职场竞争力的策略,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酒店家风文化与职场竞争力概述
(一)酒店家风文化
我国具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家风”最初起源于“家教”,此处的家教并非针对学科知识的教育,而是人文教育,也就是基于如何做人的素质教育[1]。因此,“家风”所追求的,并不仅仅是现代教育当中的学科教育,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与信仰洗礼,进而通过优良道德环境的创设实现家族价值升华的途径。将其嵌入到企业中,可以将其视作企业文化,而关于企业文化对现代企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具有着为数众多的研究成果,良好的企业文化风气能够通过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精神追求而形成良好的企业环境,提升企业员工的归属感与成就感。
在现代社会,企业成为了助力社会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酒店行业的兴起,更是应现代旅游业发展之需的坚实保障。因此做好家风文化建设,能够直接提升企业文化价值,并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宏观角度来看,更能够辅助社会正能量的发散,助力中华民族复兴的崛起。
(二)职场竞争力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当前的“就业难”问题,更是将人才之间的竞争态势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职场竞争力的提升,成为了现代人才立足于职场的优势,其覆盖面之广泛绝不仅仅包括着人才的知识文化水平,同时更大范围覆盖到人才的素养、道德、价值观与精神内涵等等方面。然而众多研究都是立足于企业员工个人视角来审视职场竞争力的提升策略。对此本文认为,决定一个人职场竞争力水平的因素远远不能局限于此,企业的责任不容推卸。现代企业为了能够吸引并保留更多的优质人才,纷纷加大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机制来激活人才的最大潜力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大动力。因此,员工职场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中便有了企业的重要地位。尤其是酒店业的发展于近些年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态势,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在自我意识不断提升的同时,酒店企业还需通过相应措施来帮助员工提高职场竞争力。
二、酒店员工家风建设对于提升员工职场竞争力的意义
家风对于一个家族风气的影响已经无需赘述,随着现代社会人本理念的渲染越来越剧烈,现代企业也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所谓的家风,重在风气,完全由内在修养折射到外在的表现而形成,包括员工的情绪、态度与行为等等,同时还涵盖了企业制度与员工共识主导下的文化思维[3]。因此,企业家风一旦顺利对接企业文化,则势必会对企业的员工造成巨大的影响,其中也就包括员工的职场竞争力。
一方面,家风文化具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其嬗变成企业风气之后,便能够直接形成作用于企业员工心理的构成,进而直观反映出员工的思想状态。在此氛围之中,能够直接对员工起到潜移默化的内在影响,在时间的推动作用下,便能够形成统一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如此不仅能够提高员工职场竞争意识,更为企业管理的实施,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
另一方面,家风文化具有着严格的自律作用,一旦家族成员违反家族约定,则无疑就是家之不幸,所有家族成员也就会因此而自责甚至是心疼与蒙羞。企业文化与此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也能够有效推动企业员工的自律,也就是提升职场竞争力的意识[4]。实践证明,所有企业员工的态度都在极大程度上受到企业文化“主流”的影响,大到价值观、认知与理想抱负,小至工作态度与行为细节等等,都会在企业内部风气的影响下而逐步趋于一致。
三、基于酒店员工家风提高职场竞争力的策略
(一)提高管理者对酒店文化建设的认识与重视
对于酒店来说,领导层是家风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其对于酒店文化建设能够起到最为直接的决定性作用。而员工职场竞争力的提升对于酒店家风文化的依赖又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酒店管理者应当形成对酒店文化建设的清楚认识与高度重视,梳理酒店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激励机制,确保为酒店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并形成良性循环,使员工的职业竞争敏感度不断上升。
(二)通过加强酒店文化创新推动员工职业竞争力的创新
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要求不断提高,“创新”成为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酒店同其他行业企业的共同之处在于应对市场竞争的地位与状态,酒店的外在形象固然重要,而文化特色的建设更是酒店应当重点发展的对象。文化的创新,除了能够增强酒店的核心竞争力之外,尤其重要的一方面是能够将创新意识融入到每位员工身上,使企业文化获得更大创新空间的同时,不断推动酒店员工职业竞争意识的创新,进而为员工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发展渠道,使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加强以人为本管理提高酒店员工职业竞争意识
酒店作为服务行业,其核心竞争力直接取决于客户的认知与评价,从此角度来看,若没有满意的员工,势必无法“成就”满意的客户,但毕竟员工也是普通人,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思想,其职业竞争意识的提升完全是建立在拥有归属感的前提下。因此,需要酒店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并以此形成家风环境,最大程度对员工予以人格的认可和尊重,深入挖掘每位员工的潜力与创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确保员工能够形成高度的职业竞争意识以高度的工作积极性来推动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酒店影响力的拓展,进而打造良性循环机制促进酒店与员工的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志国,张刚.努力打造温馨的“家”油站――浙江石油开展“家文化”建设纪实[J].中国石化,2014(10):101-102.
[2]丁莹.我国经济型酒店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3(03):116-119.
[3]王洪,常芳.注重“软技能”培训 提高职场竞争力[J].职业,2013 (15):133.
篇4
内容摘要:可竞争市场理论是产业组织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对政府管制的政策思路及其措施的影响巨大。本文在对电信网络的构成以及电信产业巨额沉没成本来源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一个电信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全新理论框架。即将电信网络中的物理网络和业务网络分离,物理网络由国家政府经营,业务网络由电信运营商经营。以此降低电信产业的沉没成本,使电信产业真正成为可竞争的产业。
关键词:可竞争市场理论 电信产业 沉没成本 产业组织理论 电信网络
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由于电信产业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被人们一直认为是自然垄断产业。单个企业或少数几家企业生产经营比更多数量的企业能够更有效率的向市场提供同样数量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都是寡头垄断的。在我国也是如此,而且政府更对整个产业结构进行规制。一方面,国家政府赋予特定的企业垄断供给权,并限制其他企业进入电信产业,从而保持其垄断性的结构。但另一方面,在电信市场中,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以及有效供给量都不是由充分的市场竞争而形成的。政府限制其他企业进入的做法虽然保护了处于垄断地位的电信运营商的生存,却导致其能够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谋取垄断利润,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福利。比如,电信运营商制定高额的垄断价格谋取垄断利润。尽管政府已经进行了一定的价格规制,但是“漫游费”等费用仍然没有取消,并就单次通话费用来看,我国的电信服务费用也要高于世界多数国家,费用透明程度仍有待提高。其次,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问题。随着网络的建设,通话质量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存在人为互联互通障碍,影响网间通话质量;同时电信服务质量也需进一步改善。再次,网络设施重复建设。原中国联通董事长杨贤足曾经在某次全国政协会议中的小组讨论会上说“电信网络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其浪费数额相当于建几个三峡了”。目前我国的电信运营企业都是国有企业,重复建设导致国有资产的浪费。最后,产业内部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不充分。根据2009三家运营商的中期财报显示,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中,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分别具有60.83%、10.45%和28.72%的市场份额。产业结构的失衡与市场竞争的不充分有很大的关系。
如何解决上面提到的我国电信产业内部亟需解决的问题,产业组织理论的可竞争市场理论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思路。可竞争性理论认为,在可竞争的情况下,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引发的竞争压力,将对在位垄断企业构成威胁,从而影响垄断企业的行为。如果潜在进入威胁大到一定程度,将迫使在位企业选择获得利润为零的可维持价格。从而打破垄断,促进垄断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因此,政府管制政策的重点不必强调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而是允许这样的潜在进入者的存在。本文基于可竞争市场理论,提出一个调整电信产业组织结构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电信产业目前所遇到的问题,为政府对电信产业的管制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可竞争市场理论
可竞争市场理论(水,2001)(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莫尔(W.J.Baumol)以及帕恩查(J.C.Panzar)和韦利格(R.D.Willing)等人提出来的。可竞争市场理论是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和沉没成本(Sunk Cost)两个基本概念的分析为基础,推导出可持续、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形态及其内生。所谓完全可竞争市场是指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能够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沉没成本是指企业进入市场时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在退出该市场时无法收回的部分。比如,专用性的设备,用于研究开发、广告或无形资产投入等。沉没成本的大小直接决定企业从市场中退出的难易程度,进而影响企业决定是否进入一个市场的决策。如果一个市场中存在着巨大的沉没成本,企业想要从该市场退出就会非常困难,因此,企业在决定是否进入该市场时也会非常谨慎。
在完全可竞争市场中沉没成本为零,因此如果在这个市场中存在超额利润,那么潜在进入者就可以迅速的进入这一产业,获取高额利润,然后在在位企业还来不及作出反应前快速撤出,同时不会消耗任何多余的成本费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打了就跑”策略(Hit-and-run entry)。在位企业所需的反应时间越长,潜在进入者获得的超额利润就越多。即使在位者反映非常迅速,潜在进入者只有短暂的获利机会,也会吸引一定的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因为这种策略的实施只会获利,而不会有任何多余的成本付出,而且这种策略还可以反复进行,以实现反复多次获利。因此对于完全可竞争市场中的企业来说,要想去除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唯一的办法就是制定超额利润为零的可维持价格,同时保持高生产效率。无论出于何种市场结构形态之下,即使是在寡占市场和垄断市场,甚至独家垄断都是如此。
可竞争市场理论有着比较严格的前提假设:首先,它要求市场进入是完全自由没有任何限制的,新进入的企业可以很快替代原有企业;第二,它要求进入是绝对的,即在在位企业还没有作出反应前,新企业的进入已经完成;第三,退出市场也是完全自由的,没有沉没成本的存在。很显然鲍莫尔等人提出的可竞争市场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市场形式,与现实中的市场形式相去甚远,也正因为如此,可竞争市场理论一提出就遭到了很多的批评。对这一理论最主要的批评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该理论对新企业进入产业后所采取的行为及其结果的一些假定不符合实际。特别是它假定在产业内现有企业作出降低价格的反应前,新企业能够独立建立自己的业务,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与现有企业相竞争,能够顺利夺取它所需要的业务量,这些假设与现实状况差距太大。二是认为沉淀成本为零的假设也是不符合实际的(王俊豪,2001)。尽管可竞争市场理论提出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市场形式,在现实中很难达到,但是其对政府管制的政策思路及其措施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政府的管治政策与其说强调合理的市场结构的建立,倒不如关注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因为根据上述分析,只有潜在竞争压力的存在,在位企业就不会获得垄断的超额利润,就会形成有利于消费者福利增加的长期均衡。而要确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降低沉没成本。为此,鲍默尔等人在主张,要积极研究能够减少沉没成本的新技术、新工艺,同时还要排除一切人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自上个世纪70年代,可竞争市场理论对美国航空业放松规制和英国、瑞典等国的铁路改革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电信产业可竞争性的建立
根据可竞争市场理论,我们提出一个对电信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一个理论框架。
(一)电信产业的沉没成本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电信产业是有着巨大沉没成本的产业。下面我们从电信网络的构成角度来分析电信产业的沉没成本。
电信网络由物理网络(传输网络)和业务网络两个部分组成。所谓物理网络就是普通意义上所指的电信网,它泛指所有利用有线和(或)电磁、光电系统,进行文字、声音、数据、图像或其他任何媒体信息传递的网络(陈芳烈等,2007)。业务网络可以理解为电信业务,即为了满足特定的电信需要,由主管部门或经过认可的私营机构向其用户提供的服务(孙玉,2007)。陈代云(2003)用分层模型对电信网络进行了解释。电信网络存在四层。第一层是网络基础设施,由线路和输送设施组成(包括电缆、无线设施、卫星设备等),主要提供容量和带宽;第二层为网络服务,由网络交换和控制设施组成,主要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提供包括语音电话、数据和图像传输等在内的电信业务;第三层主要是提供增值业务的接入服务;第四层主要提供内容信息服务。第一层和第二层为基础电信业务,第三、四层为增值电信业务。其中第一层次指的就是物理网络,而其他层次指的是业务网络。做一个形象的比喻,电信网络中的物理网络就仿佛是连接两个城市的高速公路,而业务网络就仿佛是在一条条高速公路上提供各种运输服务。电信产业的巨大的沉没成本指的主要就是建设物理网络所需要的成本。一方面,传输网络的建设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原信息产业部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2005年通信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累计2246.4亿元、2173.4亿元和2071.3亿元。而这些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大部分都用在了传输网络的建设上。同时,通信网络设施的使用的专用性非常强。通信网络设施用途的指向性很强,一旦投入就很难再移作他用,从事其它生产活动。这些都导致了电信产业具有巨大的沉没成本。
(二)基于可竞争市场理论的电信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电信产业是一个具有巨大沉没成本的产业,新企业很难进入该产业,同时原有企业面临的潜在竞争几乎没有。那么,根据可竞争市场理论,政府对电信产业的管制是否可以转变思想,将管制的重点放在减少,甚至去除电信产业巨额的沉没成本上呢?目前我国电信产业的所有运营商提供电信服务都是先建设自己的电信网络(物理网络,即铺设光缆、建立机站),然后再利用这些网络设施提供电信服务。就仿佛一个运输公司要提供两地之间的运输服务,则先要铺设两地之间的高速公路,然后在这条自己铺设好的高速公路上提供运输服务。如果按照这种方式,两地之间有多少的运输公司在提供服务,就要有多少条高速公路,重复建设自然就会产生。庆幸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这种方式的公路运输服务。两地之间的高速公路都是由国家出资建设的,当然只建设一条就够用了。而各种类型的运输服务公司就在国家出资建设的高速公路上提供运输服务。因此,在路网建设中,我们没有看到两地之间有多条高速公路这样的重复建设情况,相反的是,各个地区,各条高速公路之间的互联互通非常好。在运输服务产业,也不存在建设高速公路这样的沉没成本,因此,产业内部有许多运营服务公司竞相竞争,也不存在有寡头垄断的局面和获得巨额垄断利润的情况。 提供电信服务的情况与提供运输服务的情况比较相似,因此,是不是可以由国家政府出资,像铺设路网一样在各个城市、各个地域之间建设基础电信网络。然后引入多个运营商利用同一个基础电信网络提供各种电信服务,彼此之间展开竞争。也就是将上文提到的电信网络中的物理网络和业务网络分离,物理网络由国家经营,业务网络由电信运营商经营。这样,一方面,所有物理网络都由国家政府统一建设,“两个铁塔并立”的重复建设情况将会降到最低,并且各个网络之间互联互通都由政府统一安排,互联互通的障碍也会降到最低。另一方面,由物理网络建设而产生的电信产业巨额沉没成本由国家承担,电信产业将真正的从寡头垄断产业变为垄断竞争产业。因为,如果这样,从事电信服务将不再需要巨额投入,就可以引入更多竞争者进入电信产业参与竞争。即使不引入更多的竞争者,现有的电信运营商也会感到巨大的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压力,从而放弃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这样讲有助于形成更加合理的市场竞争局面,提升社会福利。
参考文献:
1.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俊豪.对可竞争市场理论的评述.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4)
3.陈芳烈,章燕翼.现代电信百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4.孙玉.电信网络总体概念讨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5.陈代云.电信网络的经济学分析与规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矿井 电气事故 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TD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267-01
1.引言:
本文通过分析矿井电气常见事现象及防治措施,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即过流事故、电气失爆事故和人身触电事故。
2.井下电气过流事故
过流可分为允许过流和不允许过流两种。通常所说的过流是指不允许过流,过流会使电气设备绝缘老化,降低使用寿命,造成电气设备烧毁,容易引发电气火灾。常见的过流主要有短路、过负荷、断相三种。
2.1 短路过流、过流故障原因及保护措施
在电网和电气设备中,若不同相线之间通过导体直接短路或通过弧光放电短路均会产生过流,短路过流的大小取决于电网电压、短路点的电阻及短路点的位置,一般是额定电流的几十倍以上。
造成过流的原因主要有三种。第一线路绕行中因绝缘击穿而造成短路,即绝缘老化,电源受潮,做电缆头时不符合要求,电缆本身质量问题,以及过电压等。第二异物砸伤、挤压设备以及保护措施不当。第三就是误操作,包括不同相序的两回路电源线或变压器并联;误将不停电的线路视为停电线路进行三相短路接地连接;检修完毕的线路送电时,忘记拆除三相短路接地的地线等。
保护措施:当供电线路中发生短路事故时,由短路保护装置切断电源,可以防止事故发生。
2.2 过负荷电流、过负荷电流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过负荷电流即电气设备的工作电流不仅超过了额定电流值,而且超过了允许的过负荷时间。过负荷在电动机、变压器和电缆线路中较为常见,是烧毁电动机主要原因之一,过负荷电流一般比额定电流大1-2倍。
造成过负荷电流的主要原因有三种。第一电源电压过低,电动机为输送额定功率,当电源电源过低时,其实际负荷电流必然增大,温度随之增高当超过其允许温度时电动机被烧毁。第二重载情况下启动电动机,因启动电流过大而使电机过热被烧毁。第三机械性堵转,在井下采掘机械中由于堵转,可能烧毁电动机。
保护措施:当发生过负荷电流事故时由过流继电器、过热继电器实现过负荷电流保护,或者在功率较大的设备上安装软启动装置来降低启动电流,以达到保护电动机的目的。
2.3 断相电流、造成断相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断相电流即三相电动机在运转过程中出现一相断线,这时电动机仍然会运转,但由于机械荷载不变,电机的工作电流会比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大得多,从而造成过流。
造成断相的原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熔断器有一相熔断。第二电缆与电动机开关的接线端子连接不牢而松动脱落。第三电缆芯线有一相断线。第四电动机定子绕组与接线端子连接不牢而脱落等造成的断相事故。
保护措施:防止这类事故的措施是采用晶体管断相过载保护装置,由断相保护电路保护。
3.井下电气设备失爆事故
井下电气使用过程中常常由于电气设备失爆而产生火花,而引起煤矿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因此必须加强井下电气设备的失爆管理。
3.1 煤矿井下常见的电气失爆现象有:
(1)外壳严重变重变形或出现裂纹,焊缝开焊以及连接螺栓不齐全、螺扣损坏以及螺纹拧入深度少于规定等,使其机械强度达不到规定要求而失爆;
(2)隔爆接合面严重腐蚀,隔爆间隙超过规定值或有较大的机械伤痕、凹坑,连接螺丝没有压紧等,达不到不传爆的要求而失爆。
(3)电缆进线、出线口处没有使用合格的密封圈或没有密封圈,电缆接线孔没有使用合格的封堵档板,或没有封堵挡板而造成失爆;
(4)在隔爆外壳内不经批准随便增加元件或部件,使某些电气距离小于规定值,造成相间弧光接地短路,使外壳烧穿而失爆;
(5)外壳内部两个隔爆空腔由于接红柱、绝缘套管烧毁连通,内部爆炸时产生过高压力而使外壳失爆。
总之,电气失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安装、维护、检修等不符合要求以及使用不当等造成的。
3.2防止电气失爆具体要求
(1) 井下电气设备防爆管理工作,由防爆设备检查组全面负责,集中统一管理。
(2) 防爆电气入井前应由指定的考试合格的电气设备防爆检查人员检查其安全性能,取得合格证后方可入井。
(3) 在日常生活中,应进行经常性维护检查和定期检查,明确规定检查内容和日期,检查中发现得问题及时处理,做好记录。
(4) 防爆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和修理,必须符合防爆性能的的各项技术要求。防爆性能受到破坏的电气设备,应立即处理和更换,不得继续使用。
(5) 运行中的防爆电气设备应进行编号,实行排版管理,有故障的设备应由专人负责。
4.人身触电事故
人员在井下施工作业,经常遇到人身触电事故,因此如何避免井下人员人身触电事故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尤为重要。通过以下几点来预防人身触电。
4.1将电气设备的导体安装在一定高度;对导电部分的高压电气设备无法用外壳封闭的,必须围以遮栏,防止人员靠近,同时,在遮栏门上装设开门即停电的闭锁开关。确保工作人员开门进入高压电气室时,电气设备电源断开;井下电气设备的带电部件和电缆接头全部封闭在外壳内部,即制成封闭型,并在操作手柄与盖子之间设有机械闭锁装型,以保证不合上盖子,便不能接通电源;合上电源后,便不能打开盖子;各变(配)电所的入口处或门口,都要悬挂“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的牌子。
4.2对手持式或人员经常接触的电气设备采用降低的工作电压。照明、手持式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和电话、信号装置的额定供电电压都不应超过127V,远距离控制的额定电压不应超过36V。
4.3采取技术措施,防止人员触电。严禁井下配电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在中性点不接地的高、低压系统中,设置漏电保护装置和保护接地装置。
4.4加强职工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素质, 严格执行安全用电的各项制度,杜绝违章操作。
小结,本文通过阐述井下电气常见的事故,希望能提高井下作业人员对电气事故的认识,并能了解如何避免电气事故以及预防措施,减少煤矿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 陈雄,矿井灾害防治技术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7
篇6
经济停滞常态化是当代资本主义典型特征
记 者: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一典型特征,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体现得并不典型,您如何看待这一情况?
何自力:传统的经济危机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这种经济危机具有明显的周期性,19世纪时大都以10年为一个周期,20世纪前半期则演变为5年左右一个周期。经济危机的周期通常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一次危机经历四个阶段后会进入一个新的危机周期,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遂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典型特征。
从逻辑上讲,如果经济危机可以永远周期性地发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每发生一次经济危机,都可以期待其会走出萧条,经过复苏而走向繁荣,资本主义经济可以在危机与繁荣的循环交替中永远存在下去。事实证明这个逻辑并不存在。自上世纪70年代走上去工业化轨道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逐渐发生变化,这就是生产过剩性危机演变为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与之相伴的经济波动和停滞失去了周期性,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特征也越来越不明显,经济的持续停滞成为常态。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呈现常态化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典型特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重要标志。深刻认识这一转变的表现和成因,对于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正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的主要表现
记 者: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何自力: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停滞成为常态,其表现如下:
去工业化导致西方国家丧失物质生产能力。产业结构从早期的制造业占居支配地位发展到高度服务化,加工制造业趋于萎缩,大部分普通消费品、日用品、工业制成品等在西方国家已不生产,消费品需求主要靠进口来满足,外贸赤字迅速扩大,产业竞争力严重衰竭。
福利制度难以为继。随着去工业化和经济衰退的加剧,福利保障越来越缺乏足够的财力做支撑,福利水平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高福利已名存实亡,劳资矛盾和冲突不断激化,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政治动荡不断加剧。
经济过度金融化,金融危机频发。金融自由化使经济过度金融化,金融资本凭借对资金供给的控制而支配实体经济成为金融寡头,通过形形的金融衍生工具巧取豪夺,财富以惊人的速度膨胀,结果是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脱节,最终金融危机爆发,经济陷入全面衰退。
服务业难以支撑经济繁荣。制造业衰退,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是目前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一国经济的基石说到底是满足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孤立的服务业不可能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制造业萎缩了,服务业必然紧随其后而萎缩,整个国家的经济将迅速陷入衰退且不可逆转。
政府债务负担不断加重,公共开支难以为继。产业空心化和制造业衰落以及资本家逃税行为,使政府通过增大公共开支来支持福利制度变得非常困难,被迫举债以维持公共开支,结果债务雪球越滚越大。目前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都背负着巨额债务,在经济持续衰退的背景下,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会坠下。
经济持续下行,复苏和新的繁荣遥遥无期。金融危机期间,西方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挽救遭受重创的经济,但成效甚微。目前西方国家投资疲弱,消费不振,出口乏力,通货紧缩严重,经济增速低迷。
失业率居高不下。金融危机导致严重失业,2013年9月美国的失业率为7.2%,青少年失业率为21%,黑人失业率12.9%,西语裔为9%。目前,欧元区17国失业率为10%以上。
中产阶级分化,橄榄型阶级结构转变为金字塔型结构,阶级对抗加剧。美国过去20年来的贫富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如今最富有的1%家庭拥有全社会近40%的财富,而底层80%的家庭只拥有全国16%的财富。随着中产阶级的没落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平衡作用的消失,西方社会仿佛回到了财富占有极端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阶级结构重新表现为穷人和富人两大集团的对立。
政治体制病入膏肓,政府运作效率十分低下,难以应对经济和社会危机。西方政治哲学对政府的作用采取不信任的态度,政府仅仅被看作保护私人财产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守夜人”,否定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必要调节和干预。在实践中,当社会出现重大经济或社会危机需要政府出面干预时,激烈的党派纷争严重限制了政府的干预能力,致使政府缺位和难以发挥作用,任凭危机不断恶化。美国是典型例子。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具有客观必然性
记 者:您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何自力:受几个深层次因素的影响,工业资本主义衰落直至陷入停滞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有其必然性。
一是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偏重市场调节,轻视必要的政府干预,这与其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密切关系。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是私有制与雇佣劳动制度,私人资本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私人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具有对抗性。私人资本的本性是追求最大利润,它构成了私人资本从事所有经济活动的唯一动机和目标,决定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即资本利益至上。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私人资本最愿意接受的市场竞争秩序是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对任何限制和约束其谋求私人利益最大化行为的制度安排,本能地予以抵制,拒绝承担任何以牺牲私人资本利益为代价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反对政府基于维护社会利益而对私人资本利益进行的干预和调控。
当代资本主义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密切联系,企业与社会高度融合,国内与国际联为一体。但是,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得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具有不可调和性。例如在就业问题上,机器替代劳动与保持充分就业就是一个突出矛盾。对政府来讲,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必须实现高水平的就业,而对私人资本来讲,利润最大化是唯一的追求目标,为此,私人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用新的技术、新的机器代替工人,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做给资本家带来了丰厚利润,却给社会带来了失业人口不断增大的问题。资产阶级政府为制止失业人口不断增大,需要对资本家用机器替代劳动的行为进行干预和限制,这必然遭到资本家的抵制。他们要么用手投票,通过选举政治把自己的人推到国家立法机构,让这些人维护自己的利益;要么用脚投票,将产业转移到别的国家,最终将失业问题甩给政府。可见,只要私有制存在,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是得不到根本解决的,由此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二是以权力制衡为特征的政治法律制度。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力量强大而政府地位弱小,与西方的政治制度也有密切关系。在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安排中,立法是基础,司法是保证,行政只是立法和司法的从属和执行机构。表面上看,社会各种利益群体都有自己的代表参与立法决策,决策过程显示出民主性,但事实上,真正能够影响决策的只是少数财力雄厚的利益集团,决策最终体现的是少数利益集团的意志和要求。西方政治制度中的政府是行政机构,基本职能是落实议会批准和通过的各项政策和法规。由于政府行政职能受到立法机构的严格制约,而立法机构又控制在少数利益集团的手中,体现少数人的意志和要求,因此,政府在本质上只是为少数利益集团服务的工具。西方的多党制与三权分立制度相适应,主要任务是隔几年为政府机构选择一个掌门人,哪个政党能够执掌政府权力,就看哪个政党能够代表大资本利益集团的意志和要求,或者看大资本利益集团支持哪个政党,愿意为哪个政党捐出巨额竞选经费。西方国家最有势力的利益集团既操纵议会的立法过程,又控制政府行政部门首脑的选举,政治体制沦为利益集团的驯服工具。在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中,私人资本利益集团占有社会资源,绑架公共权力,不允许政府过多干预和限制自己的权力。在这套制度中,不同党派为各自代表的利益集团的私利在立法机构激烈争斗,相互掣肘和拆台,很难就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达成一致,决策效率极端低下,致使作为执行机构的政府难以有效发挥职能,很难及时应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矛盾。
三是以新自由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是流行于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以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发表的一系列论著中阐述的新自由主义思想为代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宣扬个人高于社会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将个人自由视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反对公有制,极力主张全盘私有化;倡导经济自由主义,迷信市场自行调节,断言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配置;反对国家干预,认为国家干预只会扭曲资源配置,降低资源配置效率,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大行其道,在该思潮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强化市场调节,削弱国家干预的政策措施,遂使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向更加偏向市场主导的方向转变。这种模式对私人资本的经济行为缺乏有力约束,对宏观经济波动和失衡状态缺乏有效调控,对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难以积极化解,导致经济和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篇7
【关键词】 胺碘酮;心律失常;临床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120
难治性持续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在急诊治疗时, 对治疗方法和药物的有效性要求较高, 一旦出现药物副作用过大或治疗方法不当的情况, 就会随之产生致命性的不利因素。有相关研究指出, 静脉注射胺碘酮的效果较好[1]。作者对此合理的安排了治疗和实践, 现将本院接收的204例难治性持续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资料做以回顾, 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9月接收的204例难治性持续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 经过相关标准均确诊为难治性持续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排除心脏和肺功能以及其他器官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和可能对本次研究产生影响的患者, 204例患者中, 男120例, 女84例, 年龄最小39岁, 最大70岁, 平均年龄(53.2±5.2)岁, 所有患者在病情发作时的收缩压均≤90 mm Hg(1 mm Hg =0.133 kPa),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02例。
1. 2 方法 观察组患者使用碘胺酮静脉注射, 具体为在生理盐水中加入碘胺酮进行静脉注射, 同时观察患者的血压和心电, 如果14 min内未产生效果, 可以同样方法再行一次, 生效后可维持缓慢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和心电是否有异常产生, 如果产生异常要及时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2]。对照组患者采用碘胺酮口服制剂治疗, 初次用药后效果不明显可采用同样方法再行一次, 治疗时同样注意对患者的血压和心电进行观察[3]。后对两组均进行48 h的心电和血压观察, 结束后将起效情况治疗结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起效情况 观察组患者在对心电和血压进行检测的48 h内, 95例在最初用药后难治性心室颤动和伴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性心动过速停止发作, 7例在最初3~4 h内仍有发作, 为此7例做电复律治疗, 后再采取原方法治疗, 未出现难治性心室颤动和伴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性心动过速发作, 全导联体表心电图显示用药前QT间期较用药前基线值无明显延长。对照组患者在检测的48 h内, 75例在最初用药后难治性心室颤动和伴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性心动过速停止发作, 27例在最初3~4 h内仍有发作, 为此6例做电复律治疗, 后再采取原方法治疗, 未出现难治性心室颤动和伴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性心动过速发作, 全导联体表心电图显示用药前QT间期较用药前基线值无明显延长。其他患者因副作用和不良均退出治疗。
2. 2 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对照组2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分别为轻微头昏7例, 恶心8例, 呕吐7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57%, 21例患者及其家属因不良反应退出治疗;观察组患者6例出现不良反应, 分别为2例出现头昏, 3例出现恶心, 1例出现呕吐,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 经过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逐渐减轻,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难治性持续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在急诊治疗时, 对于治疗方法和药物的有效性要求较高, 要求药物起效快、副作用少并且安全性高, 相关研究指出急诊静脉用胺碘酮效果较好[4]。因其可减慢心室率, 并且具有抗交感神经和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可有效控制难治性持续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静脉注射胺碘酮也有一定的副作用, 注射时会产生负性肌力作用, 但该现象会被药物的外周血管作用和扩张冠状动脉作用抵消, 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5]。本研究中, 急诊静脉注射碘胺酮不良反应发生率(5.88%)低于常规治疗(21.57%)(P
综上所述, 急诊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难治性持续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效果明显, 且副作用相对较少, 值得在急诊时借鉴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龙凯.使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当代医药论丛, 2015, 8(1):149-150.
[2] 薛立光, 宗学莉, 孙慧琼.胺碘酮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快速心房颤动的临床价值评估. 中外医疗, 2015, 9(11):116-117.
[3] 李潺.胺碘酮治疗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 10(20):137-138.
[4] 顾植i.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疗效分析.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5, 10(25):58-60.
篇8
关键词:井灌配电;无功补偿;计量装置
中图分类号:U224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在农村的配电网所现有的井灌专用设备已年久失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设备亦缺乏无功补偿。这将很难适应现代农电管理的要求,难以适应提高广大农村用电客户的经济效益的需求。农村的井灌配变是属于较稳定的季节性的负荷,其配套所使用的计量和无功补偿设备的改造,既要满足国家和电力行业的相关规定,还要以比较高的性价比去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因此,能否合理地选择农村的井灌配变计量和无功补偿配置的模式,并且使这项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直接关系到农村用电管理的规范性、农村配电网安全性以及经济效益是否得到提高。
2 功能的选择
2.1 自动投切的方式
目前,电容器自动投切装置大致有三种模式:接触器投切、可控硅投切、可控硅过零投切与接触器相结合方式。利用接触器投切电容器难以控制“过零”投切造成的较大冲击电流,接触器接点容易被损坏;利用可控硅代替接触器可使投切过程无冲击电流,但可控硅长期工作造成发热,并产生一定的谐波,抗冲击能力差,经常造成可控硅元件损坏;利用可控硅完成投切过程后将接触器投入,系统电流较小时还可用它发出投切补偿电容的命令,防止反复投切,避免可控硅发热及冲击电流损坏接触器接点,这种方式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投切模式。
2.2 谐波的分析
目前,已经有些低压无功的自动投切装置采用“傅立业变换技术”监测电网谐波含量,谐波含量一旦超出一定的允许值就会退出已投电容。这样保证谐波过大时不会损坏电容器。农村配电网的井灌专用配变在安装的无功补偿装置时应注意谐波和无功倒送的问题。首先,电容器具有一定抗谐波的能力,谐波的分量如果过大会减少的电容器的寿命。正是因为电容器对谐波的放大作用使得系统谐波受到的干扰程度加重,所以,动态的无功补偿控制环节更容易受到谐波的干扰进而造成控制失灵。其次,电力系统不准许无功倒送,避免增加线路及变压器的损耗,避免加重线路的负担。
2.3 电器的主接线
据统计,农村的井灌配变容量大部分在315kVA或者以下,相应的,它的配电装置电气主接线就应力求简单,以便节省电流互感器、空气开关、避雷器等设,配电装置应采用HR型的刀熔开关来作为短路的总保护,而出线则采用熔断器加增空气开关配置的方式;低压母线应采用避雷器为防雷保护或者吸收过电压,采用换相开关和电压表测量三相电源相、线电压,采用电流表来测量负载的电流,采用功率因数的监测表来监测功率因数变化情况。配变二次引线,采用集束导线抑或电缆,来降低回路损耗。
2.4 电能的计量管理
据统计,农村井灌配变的现用计量装置约有百分之三十是旧型号的淘汰表计,后换成电子式电能表系列,计量表计在更换以后,表损将会有一定的降低。农村井灌配变由于多处在野外,所以用电监察难免十分困难,为了防止窃电的产生,必须在配变的低压接线柱上外加装玻璃钢或者塑料防窃电箱。对接线柱和引线进行一定的封装。把计量装置的改造同防窃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把计量装置改造同客户配置的规范有机结合起来;把计量装置改造同提高计量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有机结合起来。经过试验,其效果较明显。
3 效益分析
3.1 节电效益
对配电网所举行的无功补偿,提高了功率因数,并且平衡了无功功率,目前,配电网无功补偿的容量一般按照供电部门的要求而达到的功率因数进行确定的,并不仅依据用户用电是的实际节能效益、支付电费的最小经济的功率因数、最佳的电能质量来确定的。节电效益受无功补偿容量及电网无功功率减少值影响,另外还受运行时间和无功经济当量的限制。若无功经济当量不变,无功补偿容量越大,年节电量越大。根据计量技术的管理规程要求,要将计量的一次设备或者二次回路进行改造,独立出来使成为“计量专用”,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互感器的二次回路负荷、功率因数等,满足要求。以此来减少试验或其他仪器设备的缺陷故障为电能计量装置的安全可靠运行和准确计量所造成的影响。
3.2 投资回收
投资回收期是无功补偿装置总投资和节约电费之间的比值。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的节能政策的推进,各地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网架结构随之趋于复杂。根据电网结构、运行参数、负荷性质等,广大地区开始实行科学的灌配变计量及无功补偿装置的配置。投资回收是对采用措施所进行的反馈活动,它既受无功补偿装置的价格的限制又受农村电价的影响。据计算,一般农村投资回收期为3.5年。
3.3 降损效果
无功补偿和农村井灌配电装置的使用,作为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一种受到高度重视。它对提高系统的电压水平和降低线路损耗、大力改善电厂功率因数以及增强系统的稳定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无功补偿提高了电压、减少了线路上无功的流动。使得降损效果非常明显。线损率是线损电量占供电量的百分数,是供电局的重要考核指标,无功补偿对于改善考核的指标线损率,效果明显。但是精确计算无功补偿后线损率的改变,不仅计算量大而且无必要,在电力网的实际运行中,用电量便计量统计出的供电量和售电量之差得到的线损电量称为统计线损电量,其中,有些是电能在输变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另一部分则是由于管理工作的原因所造成的,则可通过降低这部分的消耗来降低线损量。
结语
在深刻研究农村井灌配电的装置特点后,不断深入探索,研究发现。本文便是针对农村的井灌配电装置特点而提出的新的农村井灌配变的计量和无功补偿装置模式。农村这一新装置——井灌配变配电的改造,对全国电力部门来说,可以全面提高输配电网供电能力,而且还能降低系统的损耗,不断改善电压的质量。对广大用户而言,井灌配电装置的改造能够提高用电设备的出力,这样便可大大节约电量,进而减少电费。避免因为功率因数的过低而引起的电力部门对其的罚款,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灌溉成本。目前,在成功完成试点的工程项目基础上,运城市已经在农村的配电网推广出2097套新型井灌配变的计量和无功补偿配电的装置。相信这一项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将会带来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对农村的配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亦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并且无功补偿可以提高系统的电压水平,增强电网的稳定度,最大限度的降低线损,由此产生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摘要】:现场直播报道逐渐成为彰显电视媒体特色和优势的信息表达方式,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以权威核心媒体为代表的各大电视台纷纷推出现场同步直播报道,在传送地震现场信息、动员社会援助、普及救助知识等方面均有卓越表现,本文以此为例,分析电视媒体竞争力的突破所在。
现场直播,在电视80年的历史中,已经从体育比赛扩展到各个领域,演变为告知重大事件的一种常规手法。但即使如此,在这次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现场直播报道依然给电视、给特定电视媒体带来了强劲的竞争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回顾电视发展史,往往是一场对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报道,成就了一个媒体的名声与长远的影响力。海湾战争与CNN,抗击SARS与CCTV新闻频道,一个重大事件发生时所做的成功的直播报道,往往就是奠定其影响力的基础。
本文以2008年汶川地震现场直播报道为例,分析电视媒体的现场直播报道在新闻的时效性、影响力、舆论动员等方面的卓越表现。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这次建国以来最大强度的自然灾害使整个中华民族面对空前的救援考验,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国内电视媒体采取紧急行动,自觉的及时打破常规版面,推出持续性的全天候大直播,直播不仅迅速、全面、丰富、深入的报道了抗震救灾全程,推进了捐助支援、恢复重建的进程,其自身的创造性举措和突破性变化也为中国电视史的发展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舆论将这次直播视为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标志性举措,称其以非同寻常的方式增强了播报手段和组织机构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们对报道理念、传媒特性和运作规律产生了新的认识,所有的传媒人通过这场考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洗礼。
一、迅速启动、及时反应,做足“新”闻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地震爆发。7分钟左右,即14点35分左右,北京始有震感。有震感后11分钟,14点46分,新华社发出第一条快讯:“12日14点35分左右,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这条消息在通过通讯社新闻系统传递给媒体用户和非媒体用户的同时,也通过新华网和新华短信,发给了成千上万个受众。14点53分,新华社再次发出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6级地震。”而电视媒体中,CCTV在15点整点新闻中第一次播报地震发生的消息后,15点20分即开出了直播窗口,开始了没有结束时间预期的现场直播报道。[1]
时效性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特性,在汶川大地震中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新闻是检验传媒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的历史契机。以中央新华社为代表的权威媒体了包括震中、震级等要素的相关消息,提供汶川孤岛的信息和照片,掌握第一时间的权。CCTV在启动现场直播后进行的高强度、高流量现场直播报道,使官方媒体握有了现实领导权,这种对媒体综合素质和应对能力的直接检验使电视媒体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优势。电视可以打破常规版面的应急性能、新闻现场声画同步的直观感触、表达手段的多元化发展(连线前方记者、滚动字幕、邀请专家进演播室)都体现了电视媒体在直播突发性事件上的成熟化倾向。
二、以情动人、用事实说话
在传达灾区现状、提供救援信息方面直播平台成为关注度最高的互动平台,在此次直播中权威媒体打破了以往邀请熟悉宏观减灾情况的专家参与直播的惯例,更多的采用了邀请参加过地震和其他救灾实践的专家,在演播室提供更为具体有效的救灾方法和防疫措施,除了提供给观众与灾情有关的背景和进展之外,还提供给救灾人员和灾区的干部群众相关的实用知识,影响更直接,效果更明显。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这种动员令如果没有事实的支撑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主持人、现场记者的潸然泪下、部队官兵和医生为赶赴灾区救援而长途跋涉、社会各界踊跃捐钱捐物、亲民爱民的党政领导亲临一线指挥……这些鲜活的画面通过直播传入千家万户,胜过一切语言。
如四川卫视的《紧紧握住的手》,用比较大的篇幅报道一个获救的小女孩,获救后就是不松手,经过心理医生的疏导她才展示了手心里面的2颗解放军的帽徽,在被埋在废墟之后,营救她的解放军是她最信赖的人。整个报道围绕握住的拳头展开,特写非常细腻感人,立意也很高。[2]
5月12日到14日的收视率统计也充分反映了受众对直播报道的兴趣和依赖。据AGB尼尔森统计,东方卫视做了全天直播后,5月14日18点30分东方新闻的收视率上升到2.8,而平时这一个时段1都不到。再以5月18日AGB尼尔森对上海电视市场各频道收视率及占有率(18:00-22:59时段)的统计为例,当天晚上,东方卫视18:00-19:30做的是抗灾直播报道,19:30-23:58转播的是央视的赈灾晚会。由于全天直播的效应,当天晚上的东方卫视即便转播央视的赈灾晚会,仍然留住了大量观众,收视率保持在3.0左右,在没有抗震救灾大直播报道前,东方卫视晚间的收视率一般在1上下。[3]
这次现场直播的显著之处就是在于将信息的搜寻、选择、组合等等直接展现在传播行为中,与报道同步进行,观众可以与主持人一起急切的搜寻信息,一切与现场完全同步的模式更加具有冲击力、感染力,体现了直播的价值和影响力。一般的报道模式提供的只是信息碎片,而在突发事件的特殊背景之下,人们不满足于传媒把信息碎片整合好后再提供,哪怕是细碎的信息碎片,只要它以信息流的方式呈现戳来,受众愿意与寻找信息的进程同步,在接收信息中自行组合,个体判断,高流量的现场直播报道更容易成为受众的第一信息源。
电视媒体与平面媒体体现解释能力的方式确有不同,平面媒体需要更多地采用分析报道、深度报道、观点报道、评论等等方式,而电视现场直播报道融多种因素、手段于一体,以特有的方式体现解释能力。处置唐家山堰塞湖的直播报道,是这次直播报道中延续时间最长、涉及现场最多、技术含量最高、关注度也最高的。从最开始关注到底发生了什么,堰塞湖是什么,到后来发现是一号危险的次生灾害,人们关注能否人力干预处置、如何处置;从期望专家和工程人员可以乘直升机上堰塞体,到紧急时刻1800人背炸药连夜爬山;从最初的开挖与爆破两个方案,到后来泄洪道挖成后,4个将军又上去增加处置措施。惊心动魄的20多天里,这一连串事件交替变化,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报道,把报道有什么与解释是什么紧密结合在一起,用图表、解说、现场、专家介绍等方式,不断地说明、解释。既报道了正在解决的进程,也有效地回答了人们心中的疑问。处置唐家山堰塞湖的直播报道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应急动员过程。有这样的报道,不仅使应急撤离的人们有了更多的理解,全国、全世界都同步看到一个奇迹的发生。[4]
三、前所未有的舆论总动员
“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5]
“社会动员”(“Social Mobilization”或“Mass Mobilization”),实际是指社会学中的群体有组织地集聚和运动的现象。人员有组织性地调集和运动,这正是应对突发事件时所需要的社会过程。在形成这种集体行动的过程中,实际上,舆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情况下,舆论动员就是指为了实现迅速解决危机的目标,通过舆论传播的方式,影响、调动、组织大众及其他社会资源参与和行动的过程。[6]
为了集结最广泛的群众力量,许多电视台都设计了与受众进行互动的环节,捐款信息通过电视字幕滚动播出,短信平台上也不断的播出来自观众的声音。“危难时刻,普通人之间的彼此关爱,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能量”、“没有条件可创造条件、没有常规可以独辟蹊径,只要我们勇于担当,只要爱与责任同在,就一定能战胜困难”、“以生命的名义我们心手相连,为了我们共有的家园早日康复,让我们早日行动,让我们拿出勇气、和衷共济,共度难关”。这些质朴、真诚的话语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普通民众,在这种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精神鼓舞之下,中华民族表现出空前的坚强和凝聚力。
汶川大地震期间全国各大电视台相继进行的现场直播报道开启了真正的同步传播之门。 当电视媒体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能迅速做出反应,并自如地运用全天电视直播,这既反映了中国电视媒体的不断进步,同时反映了中国电视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的应急反应能力在不断提高。大灾面前,媒体的力量也很强大,它将为全民动员、抗震救灾提供很好的宣传和激励,同时也给今后突发重大事件的媒体应急反应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参考文献
1、龙太江:《从“对社会动员”到“由社会动员”———危机管理中的动员问题》,《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2期
2、陆晓华:《电视,天然为现场直播报道而生——CCTV汶川地震现场直播报道与电视竞争力》,《新闻记者》,2008年6月
3、陆志坚:《为集体“失踪”的房产企业感到耻辱》,光明网2008年2月14日
4、濮端华:《论战时舆论动员》,《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廖卫民:《论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动员——以南方雪灾为例》,《新闻记者》,2008年3月
6、苏晓洲:《唐山13农民“侠客行”》,《中国青年报》2008年2月17日
7、吴开松:《当代中国动员机制转化形态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3期
8、何小兰:《大地震 大直播 大收视——从电视打破常规版面看媒体的应急机制》,《新闻记者》,2008年7月
9、郑永廷:《论现代社会的社会动员》,《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专著: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 陆晓华:《电视,天然为现场直播报道而生——CCTV汶川地震现场直播报道与电视竞争力》,《新闻记者》,2008年6月
[2]何小兰:《大地震 大直播 大收视——从电视打破常规版面看媒体的应急机制》,《新闻记者》,2008年7月
[3] 何小兰:《大地震 大直播 大收视——从电视打破常规版面看媒体的应急机制》,《新闻记者》,2008年7月
[4]陆晓华:《电视,天然为现场直播报道而生——CCTV汶川地震现场直播报道与电视竞争力》,《新闻记者》,2008年6月
篇10
【关键词】实体经济;金融支持;制度障碍
一、引言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常态下,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没有改变。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尤其在新常态下,稳健的实体经济是一国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保障。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趋于放缓,同时加之金融改革迅速推进,金融资源供给有所增强,但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也凸现出来,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依然较多,除了传统的渠道不畅、激励不足,还面临经济增速下降与社会融资多元化的挑战。另外,金融供给不平衡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凸显,社会资本脱实向虚、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风险频繁。鉴于此,本文尝试对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指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难点和侧重点,并从政策调控、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内生动力等几个方面提出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二、新常态下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难点
总体来看,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逐步提升,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存在一定制度。目前我国正规金融占整个社会融资的绝大部分,但正规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服务中小企业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传统商业银行限于自身体制原因,对中小企业支持不够,而地方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有限,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不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需求,造成间接融资渠道不畅。与此同时,我国直接融资渠道还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中小企业尚无法通过直接融资获取资金,与此同时,我国民间融资有待规范,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国家虽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但相关制度细则未出台,使得民间资本受到严格的进入管制。
其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够的主要表现为渠道不畅。目前,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可以发起成立中小金融机构,但同样由于银监会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政策规定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实施效果有限,造成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从渠道看,由于制度性的规范,民间资金极易偏离实体经济发展方向而过度追求投机性,以致演变成犯罪行为,反而易造成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再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民间融资具有天然的逐利性,更像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表现为近年来房地产和艺术品收藏市场的虚假繁荣问题严重,投机性的资金需求持续攀升,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问题产生,导致民间资金无法有效进入实体经济行业,加之外部需求的萎缩,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究其原因,在于民间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回报激励。另一方面,正规金融体系也因为民间融资市场的变化而产生了套利空间,正规金融体系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流向民间融资市场,使得原本获取信贷较难的实体经济更难生存。综上所述,当前实体经济领域的融资无法形成对正规和非正规金融资源的吸引力。
三、新形势下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思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改革日益向纵深推进,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需要继续加强。总体来看,目前无论是制度,还是渠道不畅和激励不足的问题,都是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模式为主导、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不足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在加强上述体系的同时充分发挥间接融资的作用,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主要思路如下。
一是加强政策调整,遏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适时破除体制机制约束,拓宽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提高实体经济收益水平。既要发挥好正规金融体系作用,又要引导民间融资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要重视顶层设计,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准入,在完善监管的前提下继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领域,要综合采取各类手段降低直接融资门槛,支持创业型中小企业,降低债券发行门槛。规范民间融资发展,尊重民间金融等融资方式在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引导民间资金设立相关投资管理机构,遏制虚拟经济的严重泡沫化。
二是优化财政和市场支持手段,支持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转型升级领域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调控手段。积极运用财政手段,促进金融机构提高风险判断和定价能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财政补贴力度,有效吸引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要完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市场正常利润率回归。
三是增强内生动力。要继续调控房地产政策,完善调控机制,引导楼市健康发展,加大处罚违规炒作行为,完善市场监管,强化市场流动性管理。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减轻企业负担,加快落实营改增各项要求,清理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切实增强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
四是督促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要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金融的新需求,推进服务创新,金融功能服务。要创新信贷理念,加大加大信贷投入,支持生产流通型骨干企业发展,大力提升小企业信贷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和改进小企业贷款管理方法,多渠道支持商户群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伟,陈斌开.银行信贷与中国经济波动:19932005,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3期),2009年4月
[2]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金融研究,20lla,第1期
[3]周小川.金融业要注重支持实体经济,金融时报,20llb,12月21日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