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文学常识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言文学文学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语言文学文学常识

篇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研讨式

我国历来重视语言文学的研究和教育。从先秦至清代,中国的传统教育就以语言文学为重要内容。及至清末“西学东渐”后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语言和文学也是最早设立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因此该专业的课程教学很容易受到传统教学法的影响,容易出现教法陈旧、教学理念落后等现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学能够主动学习知识,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认为,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加强研讨式教学。下面以文学文本解读课程为例来阐述这一问题。

一.从讲授式教学到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方法据说最早源于德国,现已成为欧美国家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方法。这种方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在课前创设问题,布置学生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自主发表见解,对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发现真理,掌握知识和技能。从教育心理学来看,通过认识过程是可以掌握认知结构的,因此,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参与研究过程,可以培养他们的认知欲望,从而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引下,逐步开始独立“行走”,从“学会”走向“会学”。研讨式教学方法就是要求发掘学生创造的潜力,使学生成为自我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占据主体地位。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只能充当课堂教学的“导演”,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演员”。这种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共进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师生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和谐共进、教学相长。一般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围绕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面对面讲授,从而达到传道、授业和解惑的目的。诚然,这种忠实于教材的教学方法也可以传播知识和弘扬文化,在教育史上也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现代的教育使命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他们探讨问题的兴趣和掌握知识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上进行大胆变革。事实上,传统课堂教学太过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种教育方法有许多不足之处,因为当代社会知识老化速度很快,过去陈旧的知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时代要求,所以学生必须要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具备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能够适应迅速发散、升级,甚至是裂变的知识发展”[1]。所以教育理念的变革势在必行,即从讲授式教学向研讨式教学的变革就理所当然了,而作为传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要想在新的时代继续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必须在课程教学方法上向研讨式教学转变。也就是说,通过研讨式教学,我们可以培养学生探讨中国语言文学知识殿堂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自我探索知识规律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增强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另外,研讨式课堂教学方法也是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在研讨式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以及课外查找资料的自学能力等,都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我们甚至可以说,研讨式课堂教学正是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来达到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真正目的。

二.从教师中心论到学生中心论

在研讨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创设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和求知欲望。在研讨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对问题发表的各种见解,平等对待每一名积极参研讨的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研讨,使师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摸索着前进。20世纪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的必要,这种情形以大学为最坏。”[2]但是,近一个世纪过去了,这种“只管教”的教学方法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在很多大学课堂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教师是一枝粉笔一本教材,学生是一支钢笔一本笔记,教师台上只管不停076地讲,学生在台下只顾不停地记。到了考试的时候,学生不停地背笔记,考完之后,所以背诵的知识与笔记,一起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这种灌输式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没有任何好处,也不可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学方法的最后结果是,学生在毕业时可能变成了学习的“板鸭子”。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一定要从教师中心回到学生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例如,在“文学文本解读”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鉴赏不同体裁文学作品时良好的审美心态和纯正的艺术趣味。我们可以在课前告知学生要解读的经典文学作品篇目,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自己去欣赏和体悟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相互交流,从别人的发言中来汲取知识的营养,达到对文学作品认知和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文学课堂成了填鸭式的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机械地记录一些条条框框的笔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学生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没有理会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微之处,没有以文学理论常识来深化审美体验,没有培养学生从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把握审美意蕴的能力。古往今来,所有先进的教育思想都告诉我们,教师的善“教”是为了学生的会“学”,或者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所以,“最理想的教学艺术不是如何讲授得生动有趣,而是懂得如何启发和引导”[3]。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欧洲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一个平庸的教师只懂得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知道教人发现真理。课堂教学的真谛不在于讲授的知识,而在于激励和鼓舞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教师应该指点他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大量劳动建成的现成大厦,而是指引他们如何去做砌砖的工作,从而带领他们一起来建造大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反复强调,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教学生学知识。与其把学生当作北京鸭填入大量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开发中国语言文化的宝藏。因此,在文学文本解读课程中,我们与其告知学生一些名篇名著中的“闪光”之处,不如告知学生欣赏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摸索、去探究、去揣摩。

三.从知识传授为主到问题分析为主

在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体现为如何把传统文化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要传道、授业和解惑。但是,研讨式教学不能停留于知识的传授,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对所要研讨的选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以“文学文本解读”课程为例,该课程的研讨式教学应采取以课堂讨论为主,辅以适当练习的方式。课前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指定经典文学作品,使学生基本熟悉所要研讨的对象,为学生的课堂讨论作为知识准备。课堂上,教师则以精选的经典文学文本为个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品味。讨论时,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该课程以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解读为单元,每单元安排学生的自我练习,充分突出文学文本解读课程的实践性。具体来说,该课程的研讨式教学可以这样安排:其一,发动学生课前阅读作品。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发动学生在课前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案例,让学生提前预习,对要所要讨论和分析的作品有所了解,这样课堂讨论才会深入。特别是长篇小说或戏剧,只有先布置学生课前研读,课堂讨论才会深入。其二,课堂精讲部分文学作品。为提高学生的鉴赏兴趣和能力,在讲授过程中强调以审美的方式读解文学文本,通过文学语言、意象等层面的辨词、会意、识味、涵咏,给学生打开一个文学审美的天地,让学生体会一种新奇感,唤起学生进行审美探究的兴趣。其三,充分开展课堂教学讨论。教学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鉴赏,培养学生文学文本解析、鉴赏能力为目标,实践性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程讲授到讨论、阅读和课程考试,均突出对鉴赏实践能力的要求。其四,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文学文本解读”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而那些经过历史筛选的经典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我们要鼓励学生开展经典作品解读实践,鉴赏不同民族和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研讨式课堂教学改变讲授式教学的单向度模式,使之变为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的双向度模式,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权,争取使每一名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甚至是“我会学”,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平等意识和对探索知识的尊重。“这种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定位,它要求学生象教师一样上台讲课,因而学习目标较高,有很大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可激发其高度的热情、强烈的参与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以求达到目标”[4]。研讨式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强调学生以自我学习为主,迫使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风.教育理念与研讨式教学[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3(3):5.

[2]陶行知.教学做合一[J].乡教从讯,1928(1):2.

[3]郭汉民.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2):109.

篇2

关键词:地方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四个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17-03

古汉语教学一直是语言课教学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从20世纪80、90年代以外,大多数研究者关于古代汉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材建设、理论探讨和教学语法体系研究等方面。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到古代汉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应将文化有机地融入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趣味性,提高古代汉语教学的效果。但是,多数研究者关注的都是对一般院校都普遍适用的教学看法,极少有人从地方文化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古代汉语教学。笔者认为,针对地方院校特殊的区位和民族特征,地方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应做到四个结合,即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结合地方方言和民族语言,扩展教学的视野;结合地方文化丰富教学内涵;更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有特色的教学,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一、结合各专业特点,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

古代汉语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专业、对外汉语专业、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对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不同,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从专业实际出发,制定适合本专业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让学生通过学习古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的能力;文秘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则要强调古代汉语的工具性,即如何让古代汉语为今后所从事的秘书工作服务。同时由于文化和地域的差异,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和文秘等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设置又应该区别于经济发达的中心地区的古代汉语教学。比如当前保山学院有三个专业开设古代汉语课程,分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语文教育专业(专科)和文秘专业(专科)。对于本专科层次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不一样的这样几个专业,虽然古代汉语课程都是这些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很显然,我们应该结合几个专业的专业特点,制定出适合各个专业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确立为: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的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没有今注的古代白文,提高古典文献阅读水平,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相关课程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等奠定扎实的基础;能够比较准确地解决中学文言作品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具备一定的中学语言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的能力。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可以确立为: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的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及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发掘整理和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而准备素质条件;能够比较准确地解决中学文言作品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并顺利地进行中学语文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文秘专业的教学目标可以确立为: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能运用语言学原理,整理所获得的语言材料;掌握领会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及文化修养。三个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培养目标不一样,因此课程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汉语言文学专业侧重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其他课程奠定基础;语言教育专业侧重的是培养学生进行中学语言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能力;文秘专业侧重的则是运用古汉语的语言规律指导处理语言材料的能力。

二、结合地方方言和民族语言,扩展古代汉语课的教学视野

我们知道,古代汉语属于语言类的专业主干课,其主要传授的内容离不开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这几大块内容。音韵,显然是古汉语的语音,这是古汉语教学中的一个硬骨头,在目前的古汉语教学中,关于音韵的教学普遍存在老师害怕教,学生害怕学的困惑。但是,作为老师,害怕教,我们却不能不教;作为学生,害怕学却不得不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在讲授古汉语音韵时,一般通过介绍上古、中古、近古语音的区别和联系向同学介绍古今汉语语音上的演变发展。但是,学生大多都是学了就忘,能够真正理解的太少。然而,如果我们结合地方方言和民族语言来进行古汉语的音韵教学,就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们以学习古今汉语声调演变为例,我们知道古汉语的四个声调是平声、上声、去声以及入声,而现代汉语的四声则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从古四声到今四声,汉语的声调系统是如何演进与变化的?关于古今声调的演变规律我们有这样的口诀:“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四声”。平声、上声和去声在古今汉语中的区别不大,但是入声字是古代汉语有而现代汉语无的东西,因此,在介绍古汉语入声字的时候我们不仅要介绍入声字的特点,更有注意传授入声字的识别方法。入声字的识别上既要联系普通话的读音,也要联系各地的方言。比如,在云南方言中读阳平而普通话中读去声的字一定是古入声字,例如“肉”、“木”、“六”等字。

在古汉语词汇的教学上,地方方言和民族语言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要素,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会及时地反映社会的瞬息万变,汉语也不例外。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是最大的。从词的构成上来看,汉语词汇由以单音词为主发展成了以复音词为主的形式。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许多多反映新生事物的新词新语。然而,从古汉语词汇到现代汉语词汇,我们还是能找到许多“联系点”,清晰地看得见语言词汇发展的脉络。有些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中至今还存在着许多古汉语词汇,通过与这些汉语方言词汇和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古汉语借词。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古汉语词汇的本义和引申义。比如白语的一些汉语借词都保留了古汉语的本义:白语表示肚子饿的词汇是“腹饥”、表示砍柴的词汇是“斫薪”,表示台阶的词汇是“陛”等等,这些词语古汉语词汇保持了出奇的一致性。通过与这些民族语言词汇的对比,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古今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

在古汉语的语法教学中,地方方言和民族语言也不能小视。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要素。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形式从古到今都是基本保持一致的。比如:“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和“沛公居山东时。”(《史记·项羽本纪》)采用的是“主—谓—宾”的语法结构,这也是我们现代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语法结构形式。然而,我们知道,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现象十分普遍。比如: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等等。我们在给学生讲授这些语法现象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的举古文中出现的例子,学生往往不太容易接受。但是如果我们结合当地方言或者是民族语言,举出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那么一个个生硬的语法现象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比如我们可以请班上的白族同学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来问“你吃饭了吗?”这样一句话,我们就会发现白语中 “你吃饭了吗?”这句话的语序是“你饭吃了吗?”,这就是与古汉语中的疑问句中宾语前置较一致的现象。而腾冲方言中疑问句也常常采用宾语前置的语法结构。例如“你哪儿靠?”说的是“你去哪里?”可见,通过与方言和民族语言的对比,我们能形象生动地说清楚古汉语的语法问题。

三、结合地方文化,丰富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涵

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提高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以继承和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对于地方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在阅读古代文献,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我们应该从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继承和弘扬地方文化。

在进行汉字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汉字的结构与地方的文化巧妙结合,让学生在轻松的地方文化欣赏中了解汉字的结构。比如“婚”、“娶”、“妻”等字和古代的婚俗密切相关,而这些婚俗在我们云南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方还存在。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婚”字的解释是“婚,妇嫁也。礼,娶妇以昏时,古文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意思是“婚”字是指女子出嫁,因为古代的结婚礼都是在太阳落山后黄昏时举行,所以“婚”字中带有一个“昏”字。这种婚俗在大理比较典型,大理民间有“黄昏姑娘”这样的民谚,说的是娶新娘子要在黄昏的时候进门;即便不是黄昏时候进门,行拜堂礼和换装礼也一定要在黄昏和天黑以后。丽江宁蒗的摩梭族的走婚也是在夜晚进行的。而在我国各地的婚俗中都存在的晚上“弄新房”的习俗更是“结婚”字中“昏”的体现。“娶”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字左边为耳朵形,即后之“耳”字,右边为“又”,即人的手。《说文解字》对“取”的解释是:“取,捕取也,从又,从耳。”而对“娶”字的解释则是“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这个字反映的是古代的一种抢婚的习俗。抢婚习俗也是云南民俗中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在保山的瓦房乡徐章等地,解放前都还存在男子夜晚用被子“裹”女子的婚俗。又如“美”、“尾”、“羌”等字与古代的服饰文化有很大关系。“美”字的甲骨文其字形下从“大”,“大”是正立的人形,头上戴着羊角或羽毛之类的装饰物;“尾”字的甲骨文则像一个人长了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羌”像一个人头上戴着羊角状的装饰物。这些特征在保山的文化典籍和少数民族的服饰中都可以找到。比如保山著名的“九隆神话”中就有“衣皆著尾”的记载,白族、彝族、布朗族和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至今都还有衣尾的装饰。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民俗文化的介绍无疑会让学生对汉字的学习产业更浓厚的兴趣,对汉字的构造也有更深刻的了解。

在延伸性的文选的选择上我们更要紧密联系地方文化,比如针对保山学院的学生,我们选取了一些有关云南或者保山的古代文献,诸如晋·常璩的《永昌郡》、保山籍文人张含的《升庵序》、南诏阁罗凤的《南诏德化碑》等一些非常具有保山地方文化特色的文选,让学生在学生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认识家乡文化,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保护与传承地方文化作贡献。

四、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有特色的教学活动,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地方院校的学生的生源多数是来自省内,且多数是中学时候成绩不是很拔尖的同学。学生的底子相对于发达地区的院校的同学要薄弱,加上学生普遍认为他们的专业课程中,语言类的都比文学类的难学;古代的都比现代的难学。古代汉语既是语言类课程,又是“古代”的课程,当然是被学生列入到了头等难学的课程中。我们承认,古代汉语课程由于其本身较强的理论性,加上与现代汉语的一些差异性,确实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但是难并不完全等于“不好学”,只要我们教育者肯下功夫,多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做文章,不断增加古代汉语教学的趣味性;我们就可以将古代汉语的“难学”转化为“好学”,将学生“害怕学”的情绪转变为“喜欢学”的热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努力:

(一)采用新型教学手段,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古代汉语课程由于教学内容都是一些离现实生活较远的古代的东西,加上学生先入为主的怕学心理,如果我还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低。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比如在汉字的形体演变这一章节的教学上,我们可以通过丰富的幻灯片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的整个形体演变过程,同时也可以链接东巴文等一些象形文字材料;在古代文化常识等章节的教学上我们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在古诗词格律等章节的教学上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音频资料等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从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授课的信息量,让学生了解更丰富的学科知识。另外我们也可以借助其他的一些现代通讯工具,例如通过手机短信、QQ、E-mail等搭建交流平台,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教师可以及时的了解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学习心得、学习方法等的交流。这样一些新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逐渐接纳和喜欢上枯燥的古代汉语课程。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古代汉语课程说到底其实就是一种工具课。无论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还是语文教育或者是文秘专业,从长远的培养目标来说,学习古代汉语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就是指导实践,要么是指导阅读古代文献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要么是指导中学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要么是指导公文写作或其它语言文字材料的处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要把握学以致用的原则,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例如在音韵、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介绍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方言或者少数民族语言,寻找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与古代汉语的相似点,并尝试写小论文,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也督促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古汉语的相关知识。在古诗词格律的教学上,可以让学生根据近体诗的格律特征和词的词谱自创一些简单的格律诗、词作和对联, 让学生在创作的艰辛中体会古典诗词的音韵美,同时也收获成果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在介绍古代的姓氏时,可以让学生去图书馆或去家乡查阅族谱,分析不同年代的取名的特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古代取字的一些常见方法为自己或同学也取一些字,这样的实践活动就像一些小小的文字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古汉语知识。

(三)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社会是一个尊重个性的社会,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方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古汉语课程的教学,更应当切忌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还学生以阅读和思考的个人空间。比如,在进行文选的学习时,可以请一些同学先来解说分析,然后全班同学讨论和质疑,教师最后才作简单总结。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自觉性,同时也能集思广益,发现学生观点中的闪光点。在作业的布置上也应该以灵活的形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多布置主观题和创作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研究思考后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以上是笔者对地方院校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的一点粗浅的思考,恳请方家批评指正。当然,关于古代汉语课教学的思考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古代汉语教学者的一个长期的课题,只要我们立足学生实际,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多个方面下功夫,一定会使我们的古代汉语课程越来越受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吕志.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综述[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2.

[2]张春燕.试论文化与古代汉语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01.

[3]陆蓉秀.秘书专业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尝试[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01.

[4](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篇3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设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电影电视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学科专业齐全,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在教育部学位中心 2013年最新公布的学科排名中,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八。1999 年,文学院正式招收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其中的影视编导与播音主持艺术方向于 2002 年开始招生。“九五”期间,经严格论证与审批,文学院获准建立电影学(含电视)和影视文学两个硕士点。2003 年,文学院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设立影视文学博士点。2011 年,戏剧与影视学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 年,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被江苏省教育厅遴选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13 年,根据教育部 2012 年本科专业目录,我校的戏剧影视文学(影视编导与播音主持艺术方向)更名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播音与主持艺术是南京师范大学校考艺术类专业,与国内同类专业或方向相比较,其显著的特色是:课程体系建立在播音主持艺术、影视编导与制作与汉语言文学三个平台之上,依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实力雄厚的文学、语言、艺术教学平台,以宽口径教学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级复合型媒体人才,多年来走出了一条有扎实专业基础、显著文化特色、学界一致好评、业界广泛认可、社会影响深刻的育才之路。在每年毕业的三十名左右学生中,三分之一左右会选择到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研究生;三分之一左右会选择到中央台、上海文广、江苏广电总台、湖南文广、山东卫视等国内一线卫视频道就业,同时在江苏、山东、安徽等省份的诸如南京、合肥、济南、苏州、无锡、徐州、扬州、常州、盐城等地市级电视台举办的主持人大赛中,荣获为数众多的冠亚季军并最后签约为城市电视台的新闻主播;此外,还有三分之一左右会在江苏省武警总队、消防总队、边防总队、省公安厅、省气象局、东方航空、中国国际航空、华谊兄弟影业、幸福蓝海影业等政府机构和知名企事业单位从事传媒类岗位工作。

(一)培养目标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具备主持采访、影视制作、创意策划和文案写作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电媒体、网络新媒体、影视公司、出版发行机构、政府和企业宣传部门及其他单位从事节目主持、出镜采访、影视编导、企划撰稿、策划执行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招生人数及学制

2016 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面向江苏省、山东省、安徽省、浙江省招收本科生 30 名(文理不限),其中面向江苏省招生 20 名,面向山东省、安徽省、浙江省招生 10 名;学制 4 年。

(三)报考条件

考生必须符合所在省份 2016 年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报名条件,身体健康,五官端正,形象气质好,无色盲、色弱,男身高 1.70 米及以上,女身高 1.60米及以上。凡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需按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持报考所需的证件,到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地点办理高考文化及艺术专业考试报名手续,领取艺术专业考试的相关材料,并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考试(校考)。

专业考试报名采用网上申请的形式。凡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须登录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按要求进行网上报名(网址:add.njnu.edu.cn/,报名前请先仔细阅读报名须知 add.njnu.edu.cn/home/index)。考生在报名系统完成报名信息填写后须进行网上缴费(2015 年 12 月 10 日起开放缴费)。

建议使用银联缴费通道,目前仅开放储蓄卡(无法使用信用卡)缴费,完成缴费后请点击返回商户。网报截止时间:2015 年 12 月 30 日(2015 年 12 月 30 日 23时 59 分关闭报名系统)。完成后,用 A4 纸打印该专业报名表并签字确认,该表将作为考生专业考试报到的必要凭据。

(四)专业考试

1.报到时间:2016 年 1 月 19 日上午 8:00-下午 16:30

2.报到地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市宁海路 122 号随园校区南大楼)

3.报到要求:凡报考本专业的考生,须持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2016 年艺术专业考试通知书、《专业考试报名表》(由网报系统生成,且考生本人须签字确认)及 2 张近期免冠 1 寸彩色照片前来办理报到手续。

4.考试时间:2016 年 1 月 21 日起(具体时间详见准考证)

5.考试地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市宁海路 122 号随园校区南大楼)

6.考试内容:

(1)指定稿件播报(当场随机抽题)

(2)话题评述(当场随机抽题,限 4 分钟内完成。评述时不得带书面提纲)

(3)综合素质考查(当场随机抽题问答,文学常识问答)

(4)才艺展示,在下列考试形式中任选一种:

①器乐(自带,钢琴演奏不列入考试范围)、舞蹈、小品、曲艺或声乐等(伴奏乐请用标准 MP3 格式作为文件存储进入普通 U 盘,现场备有 MP3 播放器,提供 U 盘中的 MP3 文件读取,考生不可带入任何具有录放功能的电子产品);

②朗诵自备文学作品(在诗歌、散文、童话、寓言、小说片段等形式中任选一种, 2~3 分钟)。

专业考试四项满分为 300 分,其中指定稿件播报、话题评述、才艺展示项满分各为 80 分,综合素质考查项满分为 60 分。

7.专业考试成绩将于 2016 年 4 月底前公布,考生可通过我校的本科生招生网查询,对于合格考生将书面通知考生本人。

(五)文化考试

考生须按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参加 2016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文化考试方案及科目均按考生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文件规定执行。

(六)录取办法

对报考我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高考文化分(江苏考生要求英语单科成绩不低于 50 分)达到生源地所在省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专业合格且无色盲、色弱的进档考生(如考生所在省份另有专业统考或联考要求,考生还需参加所在省份的专业统考或联考且成绩合格),将其高考文化分与专业分相加成综合分,按照综合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若综合分相同,则按文化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若文化分仍相同,则按语文、数学 2 门科目的原始分之和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

录取办法以我校在本科招生网上公布的招生章程为准。

(七)有关事项说明

1.我校为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填报联考、统考与单独考试(校考)专业志愿时可能不在同一批次,请广大考生根据所在省的志愿填报办法报考我校。

2.考生报考期间,往返路费、食宿费一律自理。

3.本简章内容如与教育部和考生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关于 2016 年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文件精神相抵触的,均以教育部和考生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文件为准。

4.认可我校 2016 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考试成绩的高校,我校将在本科生招生网上公布其相关信息,请广大考生密切关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咨询电话:(025)83598452

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咨询电话:(025)83720759、83598534

篇4

论文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包含《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两门基础必修课和一系列选修课,是中文系排名第一的主干课程。但和丰富的教学内容相比,《古代文学》课时却被严重压缩,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分配《文学史》与《作品选》的讲解时间、各段之间的教学时间及各种文体之间的教学时间,争取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完整和合理地讲授出文学史和经典的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包含《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两门基础必修课和一系列选修课。不计选修课,单从《文学史》和《作品选》来看,《古代文学》课程在整个高校中文系也是属于重中之重的专业课。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在诸多专业课程之中,《古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文学概论》等七门课程被定为专业主干(核心)课程。而从学分和课时设置来看,古代文学凭借16学分、288学时的权重,远超排名第二的《古代汉语》和《外国文学史》[1],成为名副其实的中文系第一主干课。但和古代文学大量的教学内容相比,排名第一的288学时仍然显得捉襟见肘。从先秦到明清近代,数千年的文学史和汗牛充栋的优秀文学作品,远非288个学时所能讲毕。在此情形下,古代文学的教学想要面面俱到,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且大多数高校在《文学史》和《作品选》之外,还开设有多门选修课,由古代文学任课教师结合自身的学术专长,对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专门文体进行讲解,开设了诸如《诗经》、《楚辞》、《史记》、“唐诗”、“宋词”等选修课,以之辅助《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教学。故此,《文学史》和《作品选》的讲授内容须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而无需面面俱到。从课时分配来看,一般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段和唐宋文学段分配学时较多,元明清段分配较少。讲授内容主要以作家介绍、作品艺术风格的分析、文学现象、文学史流派、文学理论、文体衍生变异等为主。 

具体来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合《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为一体的课程:“史”是对文学发展脉络的叙述,“作品”则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为文学课的落脚点。大致说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时间,一般是平分给《文学史》和《作品选》,二者各占一半。具体到某一阶段,则会有一些出入。例如在讲授元代文学时,笔者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发现只有极个别的学生会在课后阅读《作品选》中的戏曲作品,绝大多数学生对元杂剧丝毫不感兴趣,也就没有自主地去阅读《作品选》。因此在讲授元代文学时,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多讲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诸种文体之种,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诗词。最为典型的便是唐诗宋词中的一些名篇,有些篇目是学生在小学、中学的语文课堂上就学习过的,甚至有些作品在孩子入学之前,便被家长拿来作为启蒙读物来教授孩子。因此,学生对这些作品熟悉、有感情。而先秦段如《诗经》、《楚辞》等作品,因时代久远,文字艰涩,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对其熟悉程度自然不能与唐宋段相比。而元明清段虽然阅读难度降低,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唐、宋段相比,也大为降低,这既因学生对戏曲的兴趣没有诗、词那么高,同时也因为有“一代之文学”之称的明清长篇小说,篇幅较大。大学生的课后时间多花在对英语、计算机等科目考级、考证的准备上,他们不太愿意花过多时间去阅读长篇小说。对于作品的陌生,使得一些学生在考试答卷时,只能空谈一些通过死记硬背得来的文学史概念、常识,而不能通过具体的作品来加以印证。因此在教授先秦、元明清段文学时,作品的讲解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间的分配上,也要适当倾斜于《作品选》,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作品的阅读,找寻自己的感悟,而不是仅仅止于被动地接受文学史教材所提供的结论。对于中学教材已选的一些篇目,不能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便一笔带过;恰恰相反,对于大多数将来要走向中学讲台的高师学生来说,此类篇目更需要精讲、细讲。对一些重要的篇目,最好是要求学生背诵。事实证明,这一看似落后的教学要求,却最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的道理在今天并不过时。 

文学史的教学内容,大多数高校是按照从先秦到明清近代的时间顺序讲授。这种做法易于把握每段文学的总体风貌,但也容易遮蔽文体发生、演变的历史。在按段教学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突出文体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李炳海先生指出:“文学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在知识上具有系统性。不仅如此,这门教学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对于相关的文学现象,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具体落实到文体上,就是不仅要知道某种文体的生成根据、发展演变,而且要了解文体名称的由来。而对于文体名称进行追本溯源,正是文学史教学和研究的薄弱环节。”[2]以时间顺序进行教学,并无不可,但要有意识地突出文体的变迁。比如,在讲授到唐代近体诗时,要对历代诗体的发展作一综述,让学生了解《诗经》、《楚辞》、汉魏古诗、齐梁新体诗以来的诗体演变轨迹,从而更好地理解唐代近体诗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又如,在讲授元杂剧之前,应对中国戏曲的发展、成熟作一系统介绍,将中国戏曲成熟之前的诸种艺术形式如原始社会歌舞、春秋战国的优伶伎艺、秦汉百戏、南北朝“代面”等歌舞戏、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等略作介绍,指出以上艺术形式可以归纳为说唱艺术、歌舞戏、滑稽戏三类,而元杂剧正是在综合这三类艺术形式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 

另外,教师还应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关注学术界最新动态,及时将学界已经有定论的新成果加以吸收,不能一本讲义用数十年而不变。比如,袁行霈先生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在介绍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著述时,说:“至于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说还有‘《诗说》若干卷’,可惜已失传,只能从前人的诗文和《儒林外史》中看到只言片语。”[3]1999年,失传已久的《诗说》被复旦大学学者周兴陆于上海图书馆发现[4],这自然可以修正文学史教材的旧说。又如,《寒花葬志》是明代归有光的散文名篇,还被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但今天我们所见的版本实为删节本,删节本把寒花当做归有光普通的侍女,遮蔽了她为归有光之妾的事实。复旦大学邬国平教授从上海图书馆所藏《归震川先生未刻稿》中找到足本《寒花葬志》[5],补出今本所无的“生女如兰”等重要内容,这就颠覆了对《寒花葬志》的传统认识。在《作品选》教学时显然也要将此成果及时加以吸收,对《寒花葬志》进行新的也是正确的解读。如此教学,既能传授学生最新的知识内容,也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研究型学习。 

 

注释: 

[1]古代汉语和《外国文学史》均为7学分,126学时,见http://cllc.gxnu.edu.cn/wwwroot/jdnewsview.asp?id=733,2010年12月12日。 

[2]李炳海:《关于中国古代文体的思索》,学术交流,2010年,第7期。 

[3]袁行霈主编,黄霖,袁世硕,孙静本卷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页。 

篇5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理念;转化;方法;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99-02

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形势下,高等院校课程教学的变革越发显得异常的急迫。其中,《古代汉语》教学由于远离当代及知识点相对零散等自身固有的特点,更需要加紧改革,不仅要在内容上予以调整,而且也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多种尝试,使其更加具有时代性和生命力。关于《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方法多元化的设想,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知和探索。

一、要进行教学理念的彻底更新——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

《古代汉语》课程的改革首先要致力于教学理念方面的更新,即必须改变以往只注重单一的知识传授为注重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的并重,也就是说要变单纯的知识传播向知识传授与人才素质培养结合方面的转化与过渡。具体说又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重视《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功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宽泛,内容也异常繁多。它既注重语言知识本身的讲授,同时又注重传统文学与文化的传承。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认真协调和处理好这几方面之间的关系,既要做到几方面知识的结合与并重,同时也要做到脉络分明、重点突出。如何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更好地介绍与宣传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古代文化知识的滋养与熏陶,确实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2.注重《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古代汉语》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在它的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人文素质的培育因素。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有效地接受到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宗教传统、文化教育、艺术审美等诸多方面的知识熏陶,这对于他们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无疑是有着非常重要而积极的作用的。也就是说,本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特殊作用。

3.注重《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功能。《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很好地加强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它所涉及的领域异常深广,尤其是在文学、音韵、诗词格律、诵读以及传统文化方面,这一功效就越发显得突出了。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十分注重知识的吸收学习,同时也要在素质提升和审美情操的培养方面狠下工夫。《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在这方面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彻底改变以往教师单纯教、学生机械记的传统做法,变为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模式

在以往的高校教学中,通常是以教师全程讲授、学生机械记录作为基本模式的,这在《古代汉语》课堂上尤其如此。彻底改变这种固有的模式,突出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既是教育理念上的根本革新与转变,同时也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项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在具体实践中,可以运用多种办法来进行尝试:比方说,可以预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并主动加以思考归纳,然后再由教师总结。这样做有助于彻底改变以往教师单纯教、学生被动机械记录的传统做法,还可以通过布置课外阅读及配套练习等方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分量。总之,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模式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理念方面的变革,能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在他们迅速拓展知识的同时也大大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三、教学内容侧重点必须予以彻底转变

为了配合上述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核心与主体这一理念真正得到最充分的落实,还必须在课堂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与调整。这其中主要就是把教学内容上的单纯传授知识转移到注重学生能力素质方面的培养上来。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加大学生主动阅读、分析以及做练习的机会和比重,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充分地发挥和调动起来,实现单位时间内学习效率的最大化。一般说来,在教学内容侧重点进行改革的尝试阶段,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程可以占全部课程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四、进一步注重讲、拓、练、考四者间的相互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突出讲、拓、练、考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讲”侧重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作用,它是知识传授与接收链条中最重要和关键的一个环节;“拓”是指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师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布置和预留一些课外自主查阅的内容,以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和拓展延伸某些知识点;“练”更是侧重体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学生强化所学知识并使之转化为能力的关键环节;“考”则是验证学生接收和掌握知识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是对“讲”与“练”效果的最直接检测。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教与学整个过程各部分教学环节的系统完整链条。它们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循序渐进,各有侧重,缺一不可,使得整个《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过程呈显出活泼新颖和扎实有效的良性循环状态。

五、可以适当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

关于《古代汉语》课是否应该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过去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是利弊并存的,不能一概而论,也不可心存偏见从而失之偏颇。

1.其有利之处在于: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时间,减轻教师板书的负担;能够大幅度地提高课堂信息量,加强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能够增强教学的形象化,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抽象教学形象性差并枯燥乏味等弊端;可以做到图文并茂,文字、图形与表格的相互结合,使得形式多样,重点突出,还可以丰富和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由以往的机械被动学习向积极主动学习方面转化。

2.其不利之处在于:比较注重形式,形式大于内容,从而对于教学主体内容造成不应有的冲击与伤害;容易喧宾夺主,挤占课堂讲授时间,冲淡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不注重推导详解的过程,导致学生印象不深刻,有时只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往往一堂课下来记不住多少有用的东西。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古代汉语》课堂上,对那些不需要做过多过细讲授且信息量偏大的环节可以适当考虑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在讲授古代文化常识和古文字字形演示等方面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往往效果要更好一些;而在那些需要做重点、深入、细致讲解的部分如古音韵、古代词汇和训诂知识等方面则还是以传统讲法为好。

篇6

关键词:文言文 模式 主体 合作 探究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模式处于中介地位,因此,努力探索学科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占着很大的比重,因而,探索文言文教学有效课堂的模式,就显得相当重要。

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文言文,在推动国民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启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一直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和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

为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国家出台了《基础教育课改革纲要》,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是近年来,加大了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力度,更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种可以让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我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理论以及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有效课堂之2/3模式。即要求每节课教师讲课时间累计不得超过三分之二,至少留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课堂训练、学生自我总结和消化;要求参与师生互动的学生面不得少于三分之二,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思考、探究、讨论问题;课堂训练的难度上,三分之二以上的题目为基础题和中等题,选题上,常考点和典型题目(题型)必须占三分之二以上,讲评上,正确率低于三分之二的题目必须讲透;要求每节课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达到最大化受益;要求教师每节运用多媒体授课(包括资料展示)的时间不能超过三分之二。

根据这一模式,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我初步探索出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有效课堂之2/3模式为:读——讲——论——练。?这种模式就是读、讲、论三个课堂环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所用的时间是整节课的2/3。最后一个环节是练,通过练习,让学生牢固掌握文言文知识,以便更好地向课外扩展,所用的时间是整节课的1/3。

第一步——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这条经验是宝贵的。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入门之径。宋人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熹《读书之要》)

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课堂中要多给学生一些读的时间,因为任何方式都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自读实践。

文章不是无情物,而蕴含在文中深远的意境、高妙的立意、细致的刻画等往往需要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言文教学中更应注重朗读,有些文章学生初看不懂,讲解会使句子变得浅白、淡而无味,削弱了文章的意境美。只有通过指导后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出作者所表达的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文言文的朗读要保证足够的时间。要充分利用早、晚读的时间,在上课之前让学生不断地读,课堂上也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在翻译之后,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让繁琐冗长的串讲让位给读。

总之,我们应该还给学生朗读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开窍,在读中陶冶情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如坐春风,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营养中。

第二步——讲。

为避免“庖丁解牛,不见全牛”的肢解式文言文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应废除“讲读”式教学模式,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讲为主,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要把文言文翻译、理解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自讲,是学生讲,学生听,互相协作,共同进步。具体操作如下:

1、课前预习:请学生参照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作家资料、文体特征等文化常识,并且正音,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工具书、参考书等自主翻译,找出翻译时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自然接触到这个语段所涉及的每一个知识点。

2、课堂安排一定时间(如5分钟),请同桌、前后桌同学交流看法,解决疑难问题,标记不能解决的问题。

3、自讲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①阅读,以订正读音,明确讲解范围。

    ②提问,以解决在准备自讲阶段没能解决的问题,并且使自讲者在进行下面的环节时尽量连贯。

③翻译,尽量直译,翻译时只看教材,不准看参考书。

④讲解,讲实词,讲虚词,讲活用,讲句式,即使书下注释中已经提到的知识点,也可根据自讲者自己的理解再强调一下。

⑤探究,学生讲解后,其他同学如果有疑问或不同意见,可以当即提出;自讲的同学要给予解答,如不能解答,可以请其他同学或教师予以解答。

对学生没注意到的语言点,教师可以着重补充。对学生不能解决问题,教师要重点讲解,并且可与随机提问、板书等结合。这样做可以引起各层级学生高度注意,突出重点、难点,并且激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优化讲授效果。

通过自讲,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进行了听说训练,又使得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问题,从而能够比较科学地敦促每一位学生学好文言文。

第三步——论。

论,即讨论。讨论有以下意义:

1、 质疑——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变“教”为“学”

著名教授袁振国先生说:我们的教师应具备四种意识:问题意识、过程意识、综合意识、课程意识。而问题意识应该是第一位的。所以我认为: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授了多少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了多少个为什么;不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的精益求精,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 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上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批判了多少;不在于学生考了多少分,而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信心。用《语文课程标准》的话说,就是“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而,我们在课堂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2、析疑——培养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力,变“死记”为“活学”

析疑,顾名思义就是分析和解答疑问。学生探索疑问的过程,是展示信息多元化、学习方法、团结协作的过程。教师可结合课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引导辩论可以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促进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还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师要明白“教是为了不教”的最浅显的教学原则,大胆地发动学生自己破疑。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向分析、放心解答,不必事事庖代,要明白知识的传授永远不如技能的传授的道理,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渔。

以上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应该占用课堂2/3的时间,剩余的1/3时间,就用来巩固知识,进行有效课堂的训练。

第四步——练。

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听、说、读、写是人类使用语言的四种方式,也是人类语言能力的四个组成部分。文言文的学习也是一种语言的学习,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课堂练习是很有必要的。它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课堂练习具有帮助学生为加深记忆痕迹而联系旧知识的复现功能,具有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汇集、归纳、比较的综合功能。

为此,在课堂剩下的1/3时间里,可以有选择地进行三种训练。一种是教师自行设计课堂练习,这种练习一定要紧扣本节课重点字词,重点句式来设计;一种是完成配套用书对应课文的练习;还有一种是课外延伸练习。通过当堂练习,检查学生对文言知识掌握的程度。

通过读、讲、论、练四个环节,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只要能坚持做下去,我相信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专家认为,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对话、交往的舞台,是引导、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场所;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所以,我们要把课堂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展现自我,展现自我的个性,使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真正的训练,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这样,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书目】

1、《对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学科教学模式的思考》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姚守梅

2、《优化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王远达《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