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服务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心理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心理服务

篇1

[关键词]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116-02

引言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广大人士的高度关注。如今的信息化高速发展,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中国的家长们在拼命的为生计奔波的同时,也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的这一大问题,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上埋下很大的隐患。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地域、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扶困助学”学生有显著的强迫症状。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青少年在心理服务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个体当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想要达到的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的缺乏状态,当青少年想象中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衔接不上的时候,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就会产生,这种现象在现在的社会真的是遍地开花,全国各地的心理咨询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个体当前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其想要达到的心理健康状态之间差距的觉察和确认。它是个体生存发展过程中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普遍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备良药,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顶梁柱,应该多多注意他们的心理问题,培养优秀的人才。

西方国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已持续多年,并且仍再进一步深入,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普遍存在于人群之中,在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时候,可以通过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对其进行界定。中国也应该开始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演变到至今,已经不是一个小问题,应该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如今的青少年生活的环境是一个信息量非常庞大的环境,在课堂上学习的东西毕竟只是沧海一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才是能够影响青少年内心的东西,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人,由于正在处于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对很多事情都没有分清是非的能力,然而,却处在纷杂喧嚣的环境里,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中国现如今如果再不重视这个问题,中国的未来将真的会垮在下一代的手里,到时候亡羊补牢已为时太晚。

一、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

(一)科普宣传(80.0%)、健康教育(77.2%)、同学朋友咨询(74.7%),是中国青少年首选的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同学朋友(79.6%)、学校心理专家(72.4%)、父母家人(66.5%),是大学生首选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而学校心理中心(71.2%)、社区心理中心(56.3%)、单位心理中心(55.0%),是同学们首选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由此可见,青少年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会更加倾向于科普宣传、向同学朋友倾诉,这就告诉我们在对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这件事上,必须采用“隐蔽”的方法,真正起到对青少年的心理进行治疗的效果,尽量减少青少年对于心理健康治疗的畏惧,消除外界条件的一切障碍。

(二)据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最关注的心理健康项目是:人际关系(91.3%)、自己的身心管理(87.0%)、学业问题(87.0%)。我们根据数据进行分析:一方面,如今的青少年注重自己的人际关系方面远高于关注自己的身心管理和学业问题方面。这个结果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青少年对学业的忽视无疑是对这个社会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打击,虽然说人际关系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人都应该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样自己未来的路才能少一点曲折,相对通畅一点。但是,青少年应该始终铭记学业是人生当中真正派得上用场的,在这个基础上,人际关系才能帮你打开一扇扇的窗子。另一方面,青少年最关注的心理项目――人际关系遥遥领先,说明了如今的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非常的薄弱,渴望能够在心理健康服务中,通过改善自身,来获取更多的人际。这个方面也是不可忽视的,人际关系是人生中的必需品,没有它我们将会在这个世界上寸步难行。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强度排列的前三位分别是:服务项目(2.99)、非专业服务(2.73)、态度与方式(2.71)。同时在调查样本中84.3%的青少年希望有固定的机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83.2%的青少年认为有必要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从中可以得出:一方面,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方面将心理需求的服务项目放在最高的位置,青少年在进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服务时,首先会考察的就是该种心理需求服务的服务项目有哪些,所以,国内在进行心理需求的研究时一定要注意着一个大的方面;另一方面,如今的青少年已经相当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希望有固定的机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在生活中也会自觉去了解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知识,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这种需求已经达到了最高,国内的各大相关部门再不出手,就会错失良机,造成不可弥补的错误。

二、应对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新举措

(一)首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内容和结构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开发评价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标准化工具。对于这个方法,也就是要从根本上发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有从根本上发现了问题的根源,才能着实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如何深入,就要进行详细周密的思考,设计多套评价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标准化工具,将这些东西引入校园,与学校进行配合,从而发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求问题,再制定出多套解决方案。

(二)将基础心理学的需要理论与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联系起来,提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个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基本需求的观点。要想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青少年的自身先下手,在思想上应该认识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同学校和媒体进行联合,任何事情都必须事先通过宣传,相关部门应该借助相应的平台向青少年们传播有关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重要性和一些相关知识,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当中真正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因为,毕竟能够意识到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青少年的人数为数不多,如果仅仅只是针对于那一小部分人,那么问题的根本始终得不到解决。必须让青少年对心理健康需求服务的问题铭记在心。

(三)在全国范围内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进行横断面调查,获得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与特点的系统资料。在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方面的前提是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与特点进行全方面的了解,这就需要我们打入青少年这个大群体中,以抽样调查的方法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然后,对抽样调查的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具体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做出相应的措施,来满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探讨客观健康、健康相关生活方式、服务可得性、生活质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影响,从中筛选出客观健康、生活方式和质量、服务可得性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质量。

篇2

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紧密相关。

一是家长缺席。大量研究发现,约有50%左右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来自于家庭,甚至成人的不少精神障碍也可追溯到原生家庭的问题。目前的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着三大误区:第一,教育要求失度。表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开发,轻素质提升;重体能健康,轻心理素质培育。第二,教育内容失重。家庭教育中父母盲目施压,忽视性格培养,对孩子过高期望。第三,教育方法失控。缺乏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缺乏有效沟通,习惯选择简单粗暴的家庭暴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从特定角度看,我国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此密切相关。

二是学校缺位。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学校心理卫生工作十分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已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但在贯彻执行上存在一定差距,学校重分数而忽视心理健康培养的倾向仍普遍存在,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仍是压倒一切的硬指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项经费,硬件和软件建设跟不上;心理老师的待遇和职称评定无标准;心理老师缺乏专业知识的正规化训练和培养,缺乏识别能力和不能开展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

三是社会缺项。目前,社会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认识仍然不足,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神经病,对问题儿童不理解、不同情,以异样的目光看待他们,甚至加以嘲笑、侮辱。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卫生社会资源的配置严重不足,无论是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还是人才队伍都无法满足需求,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看病难”问题十分突出。

鉴于以上原因,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共同营造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举全民之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相关单位要运用报纸、电视、宣传栏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网站、小视频等新媒体广泛开展青少年心理知识文化宣传,提高全县人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通过专题宣讲活动、知识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观的形式深入社区、农村进行宣传,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倾全校之师,为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水平保驾护航

完善学校心理服务平台。按比例配置专兼职心理教师,规范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和行业管理,对心理教师专业知识培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使青少年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工作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设立青少年心理辅导站或接入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着力构筑青少年心理辅导站或接入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吸纳社会各界的专家、心理工作者担任志愿者或者购买第三方服务,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并向青少年广泛宣传热线号码,鼓励其有需要时拨打求助。

三、尽全家之能,发挥家庭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探索建立以心理健康、沟通技巧等为主要内容的家长学校,并做到“六有五落实”:有领导小组、有校牌、有工作制度、有考核、有档案资料、有活动经费;领导、管理、师资、教材、教学五落实。落实政府主管、教育部门主抓、妇联等相关单位协同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协调相关部门共同重视和支持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工作。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和主渠道,定期开展家长培训,确保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1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

篇3

(西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西昌 615000)

[摘要]四川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性,与非民族地区相比,其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既存在与非民族地区的共性,同时也存在其自身的独特性。本文分析了四川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并找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

[

关键词 ]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紧张、竞争的加剧,青少年面临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也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若不及时解决,不仅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严重的会衍生出各种行为障碍或人格障碍。西南民族地区青少年面临的社会环境与非民族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该地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成因都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西昌市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西昌市29个城市社区和10个集镇社区。共计39个社区,对社区青少年共计发放问卷350份,其中有效回收298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85.1%.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情况调查表,内容涉及性别、年龄、家庭类型、家庭经济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学生心理心理压力的种类等内容。统计结果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

2 民族地区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四川民族地区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学习适应问题

目前,民族地区青少年面临的学习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学习适应性问题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时间管理问题、学习策略问题、考试心理问题等。导致青少年学习适应问题主观上与其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策略不当等有关, 客观上则与学业负担过重、传统课程教学、应试教育下的升学压力、父母师长的高期望等密切相联系。另外,长期以来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相对落后,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及其家长越来越意识到与非民族地区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巨大差距,这种认识一方面导致民族地区学生的自卑、焦虑;另一方面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加。这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愈加突出。

2.2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除了缺乏社会人际信任、交往技能缺失、个人主义等影响因素外,在民族地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也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因。

2.3情绪困扰问题

青少年是人生中情绪波动变化最大的时期, 情绪困扰是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强迫、神经质等情绪障碍问题。青少年情绪困扰问题的频繁发生与其自身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有关,同时与社会过度竞争、人际关系紧张、学业或就业压力过重等密切联系。

2.4婚恋与性心理问题

青少年性成熟既包括性生理的成熟又包括性心理的成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的性生理成熟有所提前。因此,青少年存在性生理成熟的提前与性心理成熟的延迟的矛盾。本来民族地区青少年性教育相对落后,造成了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再加之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些使青少年在面对性问题时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甚至引发性犯罪等现象。

2.5职业心理问题

青少年职业心理主要表现为职业规划、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等多个方面。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民族地区青少年的职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个人职业规划、职业价值观偏离职业现实、职业能力不强等。民族地区青少年职业心理问题主观上与其职业认知片面、职业价值取向等有关, 客观上既与民族地区社会的职业地位、社会文化环境等有密切关系, 也与当前社会上用人单位及群众个人对不同职业存在的偏见等因素有关。

3 影响因素

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形成既有和非民族地区相同的影响因素,同时还具有民族地区独特的影响因素。

3.1家庭

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和高要求给子女带来高压力,如要求子女每次考试得高分,要求子女进入重点学校或是重点班等等,父母主要是基于学习给子女造成过大的压力。

其次,家庭中,父母感情不和以及父母与子女在思想上的差距,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

再次,父母的文化程度也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民族地区更多的家长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学历较低的父母由于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有限,容易忽略孩子的心理情感需要,往往采取极端、粗暴的教育方式,这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子女跟随老人生活,父母与子女接触和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使很多青少年缺少父母的关爱,这也是造成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有研究证实,在不完整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不论在学习成绩、品德行为还是性格特征方面,消极因素和存在问题均高于完整家庭中的子女。

3.2学校

学校中的学业压力、教师素质、学校同辈群体等因素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有重大影响。一方面,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导致学习负担过重, 从而给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造成障碍。另一方面,民族地区个别教师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特别是变相地体罚学生, 这样会使学生精神压力增大, 自尊心受挫, 从而使学生形成不健康心理。再一方面,学校为了追求学生分数,而忽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民族地区很多学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但并没有充分开展此项工作,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监控不够,很多时候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

3.3社区环境

通过对西昌市社区青少年的调查显示:青少年对社区环境作出积极评价的仅占27.6%。这也就意味着,目前民族地区的社区环境并不令人满意。而造成社区环境不佳的原因又主要包括:社区治安环境令人担忧、没有提供给青少年相应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缺乏等多个方面。

由于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因此在民族地区的社区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服务几乎没有。被调查的绝大多数青少年反映:他们在遇到自身无法化解的心理困扰时不曾想到过寻求社区机构的帮助,他们不知道社区是否能够提供这类帮助。有少量的青少年反映,社区应该向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但认为社区并不能够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社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缺乏,使得青少年遇到心理问题时缺乏及时有效的解决途径,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

3.4个体因素

遗传因素和人格特征同样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遗传因素对青少年身心发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个人因素中的归因风格也会影响到其心理健康状况。归因风格一旦形成,就会对青少年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社会认知、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戴健林、姜渝萍.广州市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

[2]郭云霞.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科教文汇,2010(10).

[3] 孙清萍. 山东省社区青少年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6(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和谐社会视野下西南民族地区心理服务的多元文化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YJA190001)。

篇4

团员青年和志愿者抗震救灾的信息平台

地震无情人有情。中青网作为共青团所属青少年网站的骨干网,及时推出了“抗震救灾,团员青年在行动”和“抗震救灾,我们都是志愿者”两个专题,突出宣传共青团组织抗震救灾的通知精神,集中报道团员青年和志愿者投身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各省市招募志愿者的相关信息和联系方式,号召广大青年和网民积极参加到抗震救灾的行动中来。

灾区青少年,我们和你在一起

在汶川地震发生的翌日,中青网联合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组织和机构向全社会发出紧急倡议书,号召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抗震救灾行动,为重建灾区校园奋斗努力,用爱心为灾区青少年撑起一片蓝天。灾难面前,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坚强、乐观和感恩之心都让世界为之动容,感动不已。中青网特别策划了“孩子,我们一生一起走”专题,让这些废墟上顽强绽放的“花朵”,鼓舞我们战胜灾难的信心;让各地同龄人的真挚关爱,温暖灾区青少年的心灵。“让我们一起找亲人”寻亲墙则集中地震灾区与亲人失去联系的青少年的信息,希望通过网络的平台帮他们早日圆与亲人团聚的梦,

携手同心,汇聚大学生爱的声音

中青之声网络电合了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大等近百家高校广播站,充分发挥网络电台的优势,“声”援灾区,向地震灾区人民传递高校学子的问候与祝福,中青网还依托中青校园通讯社,选登大学生通讯员的文章和消息,真实反映当代大学生心系灾区、情系祖国之情,报道各高校大学生奉献爱心,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的情况。

点亮心灯,关注灾区青少年心理康复

大地震不仅破坏了美好的家园,也给灾区人民,特别是幼儿和青少年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创伤。中青网配合团中央相关部门紧急行动,在5月13日就推出了“12355灾区青少年心理康复”专题,详细介绍地震灾后心理自助常识,提供地震之后青少年心理救助与心理重建的专业指导知识。这是汶川地震发生之后,首个重点关注青少年心理救助的网络专题,中青网子网站――青少年心理生理网,随后又建设了“远离心灵‘余震’,重建‘心’的家园”灾后心理援助专题,共同为帮助青少年开展灾后心理自救互救行动,抚平心理创伤,重树生活信心,适应灾后生活,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篇5

1体育活动能够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者对体育活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普遍认为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改善青少年的负性情绪体验,提升积极情绪体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1. 1体育活动对负面情绪的改善作用Simons等(1988)研究表明,有氧锻炼组相比控制组的学生,其心境状况改善的程度更高,那些锻炼前存在情绪问题的学生改善的尤为明显,这提示体育活动对心理不健康人群具有更显著的效益。曲毅(2003 )对中学生实施一段时间运动处方干预后,实验组学生在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几个负性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无干预组[z}。也有研究者发现,参加一次120 min的锻炼可以有效降低焦虑。此外,Mcphie等(2012)研究发现在青少年早期,体育活动可以提高自尊,从而降低其抑郁水平。

1. 2体育活动对积极情绪的提升作用张娜等(2013)认为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愉悦感,从而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Yook等(2015 )对46名平均年龄11岁的小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结合正念瑜伽的体育活动干预,结果表明实验组参与者在心理弹性、对人际关系焦虑、主观幸福感方面得到明显提升。  Dursu。等(2015 )对听觉失常的少年进行3个月常规滑冰干预后,其自我观念、睡眠质量和积极情绪状态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2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认知发展    

研究者对体育活动与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普遍认为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青少年注意力、记忆力和执行功能等的发展,进而提高其学业成绩。

2. 1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注意力的发展

Hillman等(2009)要求20名儿童完成20 min的中等强度有氧锻炼,并采用Flanke:任务检验锻炼和认知功能的关系及ERP指标的差异。结果发现有氧锻炼组儿童能够收集更多的注意资源,表现为P3波幅更大。等(2014)对44名小学生进行3周的高强度体育运动干预。结果发现在课间进行体育活动后,相比无体育活动对照组,实验组的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显著提高,表现为开小差,说闲话,多动的症状显著下降叫。宋姗姗(2014)对初一和高一学生进行为期18周的体育锻炼干预后发现,持续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注意力,具体表现在注意分配、注意稳定、注意广度上以及信息加工速度和抑制转换能力上。  Vanhelst等(2016)通过测量273名青少年的日常身体活动,结果发现有关注意能力任务成绩与长时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呈现显著正相尹。

2. 2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记忆力的发展

Kamijo等(2011)对43名小学生进行为期150 d, 70min/<1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干预,包括提高运动技能的游戏、实心球等体育活动,结果发现被试的工作记忆任务成绩显著提高。从神经科学层面也获得了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记忆力发展的证据。Chaddock-Heyman等(2012)通过功能磁共振技术扫描34名男孩完成认知控制任务时脑区激活情况,发现有氧体适能高的儿童具有较高的记忆力和较高水平的前额叶和顶叶脑区激活,该研究间接揭示了体育活动可以改变儿童的脑功能。等(2015)让55名青少年以中等强度在跑步机上行走,并在这之前、之中、之后进行了改进的侧抑制任务和改进的n-back任务的测试,来评估他们在这3个时期的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结果表明,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工作记忆的反应时均有所提升。

2. 3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执行功能的发展Best(2010)让2组儿童分别进行静态的电子游戏和需要结合运动的电子游戏,其后比较2组儿童的执行功能。结果发现2组儿童执行功能有显著差异,说明手脑并用的游戏更有助于提升儿童的执行功能。陈爱国等(2011 )对体育活动与认知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一次30 min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够诱发儿童执行功能脑激活模式的变化。提示短时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儿童的执行功能。殷恒蝉等(2014)开始关注不同的运动方式对执行功能的具体影响,发现“武术+跳绳+8字跑”和“花样跑步”均对小学生执行功能具有促进作用,且随体育活动干预时间的增加,效果更为显著o Tsukamot。等(2015)研究发现,进行高强度间歇运动可显著提高青少年完成Stroop任务的成绩,提高其执行功能。

3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心理社会性发展    

研究者对体育活动与青少年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普遍认为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提升青少年自尊心,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3. 1体育活动对青少年自尊的提升作用关于体育活动和自尊的关系,大约一半的研究都表明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心。Kort-Butle:等(2011)对参加学校课外活动与个体自尊的关系进行纵向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参加学校课外活动对个体自尊水平的提高具有稳定的作用。陈斐斐(2012)研究发现,身体自尊的大部分维度都与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相应指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于拓和毛志雄(2013 )对北京市青少年身体锻炼与自尊关系的研究中提出,影响小学生自尊发展的一个重要催化剂就是身体锻炼。  

Eather等(2016 )对%名平均年龄为15. 4岁的青少年进行为期8周的体育对抗训练,结果发现参与者在自尊和一般身体自我概念上表现出积极效应。

3. 2体育活动对问题行为的改善作用吕晓昌、魏平和季浏(2007)研究发现,不同健身处方能矫正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有研究者发现,定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会降低危险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如减少内隐问题行为、辍学、物质滥用和反社会行为。最近一些学者认为体育活动可能并不是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行为表现,而可能是通过一个或者几个中介变量产生影响作用。体育活动与自我效能、自尊等心理因素有关,而这些心理因素又可能影响青少年的行为表现。如中学生自尊与各类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体育活动通过自尊可以显著预测部分问题行为。    

对体育活动与青少年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青少年心理社会性发展不仅仅是自尊心的发展,还将涉及到情绪情感、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

4青少年体育活动心理效益的发生机制    

Tomporowski等(2011)总结了一个理论模型(图2),认为体育活动影响青少年行为表现的路径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体育活动可以直接影响认知能力和行为表现,也可以通过体质因素、健康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中介变量施加影响。同时,性别、年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还可以作为调节变量影响两者的关系。该模型比较系统地汇总了体育活动与青少年心理发展可能的作用机制,但是该理论模型仍有待今后的研究验证。关于青少年体育活动心理效益的机理解释方面,目前主要有3种假说:心血管改善假设、胺假说、内啡肤假说。心血管改善假说认为,体育活动能够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增加心血管的收缩性和通透性,有利于器官充足供氧,保持神经纤维的传导通畅,改善心理健康水平。胺假说认为,体育锻炼刺激了神经递质的分泌,如多巴胺的增加,进而对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内啡肤假说认为,体育活动促进大脑分泌一种具有类似于吗啡作用的化学物质(内啡肤),进而引起快乐感,获得心理效益。目前这3种解释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还需要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提供具体的证据。

篇6

对于大多数全科医生来说,当身为父母的人担心自己青少年的孩子有行为问题的时候,总会感到很棘手。全科医生所面临的困难是难以区分青少年的正常行为和心理问题。其实这种挑战不仅仅只有中国才有,世界各国的全科医生也面临同样的挑战[1]。2000年澳大利亚开展了一项《全国心理健康和幸福调查》,该调查显示,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流行率大约为19%[2]。

病史

一位姓刘的女学生,今年16岁,两年前她随父母一起从中国移民到澳大利亚。他们一家人工作非常勤奋,整天从早忙到晚,辛苦地经营一家食品店。父母对她的学业非常地关心,希望她今后能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直到3个月前,刘同学还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学生,在学校成绩拔尖,绝大多数课程都得到A的成绩。

不过,最近3个月以来,刘同学变得越来越具有“破坏性”,而且她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在家里,她经常跟妈妈争吵,变得非常粗暴无礼,这与她以往的性格相去甚远。上个星期学校校长给她爸爸打电话,询问家里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校长的电话让刘同学的父母非常担心,于是他们决定带刘同学来你的诊所看病。

你先跟刘同学的父母交谈了一下,得知这个孩子的一些表现。刘同学的睡眠情况不是很好,她经常很晚才睡觉,深夜里跟朋友煲电话粥,在网上跟朋友聊天,早上不愿意起床去学校。她父母说她穿衣服的风格跟以前都不一样了,而且经常跟学校的一群新朋友混在一起,而一般人都认为这些都是“坏孩子”。

你请刘同学的父母在候诊室里稍候,然后按照惯例,跟刘同学在诊室里单独地谈谈。你询问刘同学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她说自从移居到澳大利亚以后,就一直感到心情很不好。从中国的学校转到澳大利亚的学校,学校是陌生的、周围的人也是陌生的,这让她感到很发憷。在最初的那个阶段,她感到学校没有一个人理她。她说那是自己最困难的阶段,而且那个时候她脸上和后背长了不少“青春痘”,她认为自己很难看,对自己的看法越来越消极。她说自己不喝酒,也没有使用,饮食习惯也没有改变。不过她说最近半年自己的体质量减轻了3 kg。

健康检查

你给刘同学做心理状态检查。她看上去很安静、很内向。她坐在那里,眼睛看着下面,不断地搬弄自己的手指。她的情感是忧伤的。她不认为自己有任何妄想,也不认为自己有幻觉。她对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定位还是比较清楚的。你给她做躯体健康检查,结果表明她是一个正常的健康女孩,只是在脸颊和背部有比较严重的囊肿性痤疮。生命体征也都正常,其他躯体检查也没有发现不正常的情况。她的体质量是57 kg。你一边检查,一边告诉她检查的结果都是正常的,你这种“实况评述”的做法是安慰她,让她放心地知道自己是正常的。

辅助检查

你给她安排了血液检查,结果证实全血计数检查、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检查、尿液检查都是正常的。

提 问

问题1:在给青少年做全面评估的过程中,你应该询问哪些关键的医学方面和社会方面的问题?

问题2:你应该给刘同学做哪些鉴别诊断?

问题3:如果你考虑给青少年使用抗抑郁药,必须要考虑到哪些关键问题?

问题4:在管理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哪些与家庭有关的关键问题?

问题解答

问题1的解答

在青少年中心理健康障碍的流行率很高,但是很多卫生专业人员经常不能识别出青少年的这些问题。全科医生给青少年看病的过程,实际上是发现他们心理-社会健康问题的绝好机会,全科医生可以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做出诊断,并可以给青少年提供早期干预的服务。

有一个非常有用的筛查工具,名称为HEADSS,全科医生可以用这个工具来采集青少年的心理-社会病史[3-4]。这个工具的名称是六个敏感的筛查方面的缩写。全科医生在使用这个工具之前,应该先与青少年建立起很融洽的关系[4]。

HEADSS青少年心理-社会筛查工具:

H 家庭情况(Home situation)

了解青少年的家庭情况是很重要的,可以让全科医生知道青少年病人和谁在一起生活,他们之间相处状态如何。

有证据表明,与家庭的关系不好和(或)无家可归的情况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危险因素。

E 教育/就业/经济情况(Education/Employment/ Economic situation)

很有必要掌握青少年病人在学校的行为、他们的学习成绩以及他们的行为和成绩在近期的变化。

询问青少年病人在家里遇到的压力或者在学校和工作场所受欺负的情况,这可以让全科医生洞察到青少年可能遭遇到的社会紧张性刺激因素。

A 活动(Activities)

兴趣爱好和活动参与可以预防心理障碍的发展。

对女性青少年来说,询问饮食情况和身体锻炼情况是非常适合的。同时通过了解饮食和锻炼情况,也能了解青少年病人是否有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D /吸烟/酒精(Drugs/Smoking/Alcohol)

在了解青少年的行为危险性方面,掌握物质使用方面的详细信息,这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了解的信息包括使用什么物质、使用的频率是什么、使用物质的社交场景是什么。

S 性活动(Sexuality)

某些性活动(如性失禁)可以是精神病学诊断的依据。此外,有必要提供性传播疾病的筛查服务和妊娠检查。

S 自杀危险/心理学症状(Suicide risk/Psychological symptoms)

在给青少年病人看病过程中,自杀危险评估是必须要做的内容。

问题2的解答

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障碍包括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物质滥用障碍、行为障碍。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国际研究的结果,指出10%~20%的儿童和青少年有一个或多个心理或行为问题[5]。因此,当你遇到刘同学这样近期有行为改变的青少年病人时,必须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正常青少年:青少年表现出暂时的偏离行为(比如常见的冒险行为和违法行为),这是正常的。我们知道大多数青少年并没有心理健康问题,不过“问题青少年”中有四分之一需要进行精神病学诊断,并需要进一步的干预治疗。

刘同学近来的行为改变,是家长和学校都能够观察得到的。她不愿意上学、课堂上举止不当、改变穿衣的风格、结交朋友上的变化,都是非常常见的青少年行为变化。不过,刘同学还有睡眠上的问题、心境低落的问题,而且自信心也有变化,那么就很有必要进行下列鉴别诊断。

抑郁:青少年的抑郁不总是表现为典型的抑郁症状,如心境低落、睡眠紊乱、缺乏、体质量降低、食欲下降。青少年的主诉更倾向于躯体化症状,或者行为上的改变。在刘同学的案例中,她在表现出很多常见抑郁症状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些行为的改变。全科医生应该注意到一个关键点,即她刚从中国移民到澳大利亚,让她面临着很多适应问题,包括对环境、学校、社交网络的适应,在诊断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病人的这个背景。刘同学近来面临的这些生活紧张性刺激,提示全科医生考虑到她出现心境障碍。

物质滥用:年轻人的物质滥用问题,不仅仅物质依赖问题,而更经常是让青少年面临短期内受到伤害的危险。在青少年中,狂饮酒精是非常常见的。在澳大利亚,大约10%的青少年使用安非他明。刘同学的躯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都没有发现物质滥用的证据,而且她也否认使用酒精和非法药物。如果发现青少年有物质使用的情况,那么全科医生一定要进一步了解使用物质的种类和方法,以便掌握滥用行为的危险程度。而且,最好进行尿液筛查。

进食障碍:青少年和成人的进食障碍诊断标准是相同的。按照特定的进食障碍诊断要求,病人的临床特征包括自我强迫地饥饿、使用泻药、过度锻炼、固执地追求苗条体形,以及各种与适应不良行为相关的躯体症状和体征。

适应身体形象的变化,这是青少年心理-社会发育过程中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2011年《澳大利亚年轻人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一的年轻人担心自己的身体形象。虽然刘同学对自己的外表形象有负面的想法,但她主要是关注自己脸上的“青春痘”。通过询问我们知道刘同学体质量减少了3 kg,不过她否认自己改变饮食习惯。需要注意的是,进食障碍往往与抑郁同时存在,因此很有必要继续观察刘同学的饮食习惯和体质量变化。

精神病:在青春期和成人早期,可以出现各种精神病。因此,全科医生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以便能够尽早地诊断和管理精神病。在当下,刘同学没有表现出严重语言杂乱无章的情况,也没有思维和行为的严重混乱。而且,她也否认有负性症状,如妄想和幻觉。

刘同学学习成绩下降、衣着变化、争辩行为,可能与精神病发作的前驱阶段的症状是相同的。精神病前驱阶段通常出现在精神病症状发作前一年。前驱阶段的症状往往是很不特异的,如注意力降低、社交回避、古怪行为、忽略个人卫生、学业失败。因为这些前驱行为很不特异,所以很难做出精神病的诊断。不过,全科医生在今后对刘同学的随诊过程中,要一直保持警惕。

问题3的解答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使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全科医生应该识别出可能影响青少年的各种环境因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认知行为疗法和人际关系疗法是对轻度和中度心境障碍的青少年病人的一线管理措施。

对4~6次心理学治疗无效的病人以及严重抑郁的病人,可以考虑采用药物治疗措施。药物治疗应该是综合性管理计划的一部分,在用药的同时,必须严密监测任何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并对副作用进行恰当的管理。自杀想法和自杀行为是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在开抗抑郁药处方之前,必须要对青少年病人及其家长/照顾者进行教育,告诉他们识别自杀想法和自杀行为的步骤[6]。

在澳大利亚,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是最主要的抑郁治疗药物。对于青少年病人,一线药物是氟西汀(商品名为百忧解)。澳大利亚药物副作用顾问委员会提供的指南,是全科医生给青少年病人开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临床指南。该指南要求全科医生要采取适宜的副作用监测措施,并在整个药物治疗过程中,持续地评估病人的心理状况和一般疗效。药物管理的关键时间是开始用药或改变剂量的24 h内,以及用药的7~10 d内[7]。

如果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无效,或者病人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全科医生应该先寻求专家的建议,然后再决定改换其他的抗抑郁药。应该避免让青少年病人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TACs),因为这类药会在服药过量时导致心脏毒性反应,并可能导致死亡。此外,目前的文献表明,三环类抗抑郁药对青少年抑郁的疗效不可靠。

问题4的解答

保密问题:对使用全科医学服务的青少年来说,保守他们的秘密是非常重要的服务内容。很多青少年之所以不愿意寻求医生的治疗服务,是害怕医生泄漏他们的隐私。当你把刘同学的父母请出诊室,并与刘同学单独谈话的时候,你一定要向这位青少年病人清楚地说明你为她保守秘密的原则,并且要核实她是不是明白了你的保密承诺。全科医生必须按照承诺去做;只有在明确的例外情况下,并且同时也得到青少年病人容许的情况下,才能向其他人(包括最亲近的人)提供涉及病人的信息;这些例外情况是指青少年可能伤害自己或别人的情况[8]。鉴于抑郁病人中自我伤害的比例比较高,所以说明特定情况下向别人提供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为了保护青少年病人的安全。

在需要刘同学的父母参与的情况下,要使用一些技术来确保刘同学本人仍然有自己的授权能力。比如,你可以让刘同学选择怎样把信息告诉别人,是让全科医生去跟她父母讲,还是在全科医生在场的情况下她自己跟父母讲[3]。

篇7

摘 要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锻炼有利于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减轻青少年的焦虑心理,体育锻炼还有利于缓解青少年在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压力,从而积极的应对生活中的考验。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青少年的情绪也会影响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所以,在传统认识观念中都关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消极情绪的缓解作用,要想真正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将缓解消极情绪和预防环节结合起来。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 作用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智力和心理都有积极影响,在体育锻炼中青少年可以获得更多交往沟通的机会,有利于消除文化和阶层上的差距,帮助青少年融入集体生活,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一、体育锻炼对积极情绪的影响

青少年阶段的孩子他们的心理是不成熟的,喜怒哀乐也不稳定,在观念认知上会出现偏差。青少年的孩子们正在上高中,这个阶段的学生不仅有学业上的压力,也有来自父母的严格要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产生焦虑、抑郁等等一系列的不良情绪。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够缓解这样的消极情绪,在情感上青少年也会有体验。研究表明,不同的时间段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体育锻炼十分钟紧张感就会消失,如果持续锻炼一百分钟在心理上就会非常的愉悦。在实际生活中,长期坚持锻炼的青少年心理喜悦感平均高于不锻炼的青少年。所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和家长要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快乐幸福的氛围中成长。

二、体育锻炼对自信心的影响

自尊、自信心主要指的是从整体上对自己的评价,自尊、自信心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如果能获得成功,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在体育活动中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心,教给青少年要尊重爱护自己和别人的身体,改变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青少年在锻炼过程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能力。当然,短时间的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很微妙的,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自身要将体育锻炼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提升自尊心,建立自信心。

三、体育锻炼对道德品质的培养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国人的道德品质和素质培养是热点讨论的问题,面对突发性的状况,很多人会视而不见,这样的事件在道德和法律中间任意穿行。在路上遇到老人摔倒是该扶还是不惹麻烦,这到底是人情冷漠,还是现代社会诚信的缺失,等等,这样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解答。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案例都对我们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提出了新的考验,处于青年的学生还没有正式接触社会生活,仍然活在校园的象牙塔内,他们的道德品质还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并且,针对青少年的道德考验也是非常少的。那么,面对如今的社会现象,教师和家长如何正确的教育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不仅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关键性作用,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有积极影响。

体育虽然是娱乐、强身健体的项目,但说到底,体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体育和其它学科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对学生的德育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青少年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这样的过程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在体育游戏中任何同学都要遵守规则,不仅要尊重每位同学,还要听从裁判的指挥。在体育锻炼中很多项目都是小组内合作完成的,在小组比赛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要树立集体责任感。在竞技体育中教师也要教导学生要团结互助,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潜移默化中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就会树立起来。

四、体育锻炼对健全人格的培养

在体育锻炼中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不仅身体上,在心理上都是一种考验和锻炼,青少年想要在体育竞技中取得好的成绩,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基础条件,然而,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在日常的锻炼中,青少年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顽强的意志也是必要因素。在锻炼过程中会受到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考验,不仅要抵得住严寒酷暑,还要在心理上积极的暗示自己,鼓励自己,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比赛过程中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青少年要有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共同享受成功带来的幸福感是非常容易也是大家所期盼的。但是,竞技体育有输有赢,这就需要青少年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经得起困难挫折的考验,在反复的锻炼过程中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提高竞争能力的基础上,要提高自己的胆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学校和家长首先要正视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在学生生活中转变传统观念,将体育锻炼真正的落到实处,只有这样,体育锻炼的各项技能和作用才会呈现出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素质、能力,从而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更好的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篇8

从心理治疗着手:

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

小徐(化名),小时候是一位乖巧的孩子,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对他宠爱有加。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自己开始了放纵,养成了许多坏习惯。导致价值观扭曲,仇视家人,仇视社会。到会所时,经老师的心理矫正后,他自己写到:曾经想用自制鸟枪打死舅舅,未遂;曾经计划炸某乡政府,未遂;偷某老师的手机,得逞经会所教育后,不仅改掉不良行为,而且,在亲友的资助下办起了建筑公司。灾后重建中大显生手,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现已经是拥有近百万资产的老板了。

据悉,龙泉快乐家庭教育会所从2005年6月成立以来,已经经历了四个多年头。会所本着“教育无痕,贵在有方”的宗旨,取得了可喜成绩。会所从成立到现在,先后接受了600余名有这样或那样困难的青少年。其中,吸纳了有抑郁倾向的问题青少年13名,被确诊为抑郁症的2名;有自闭倾向的青少年15名,被确诊为自闭症的2名;有沉迷于电脑游戏的青少年41名,其中,有深度网瘾的6名;有多动倾向的青少年29名,被确诊为多动症2名;而对这些青少年,会所针对具体个性,从心理治疗入手,良好习惯训练开始,同时强化不良行为的矫正和相关知识的弥补使他们走出了阴影,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100%的会员都有非常显著进步。其中,先后被大学录取的30余名;升入上一级学校的110多名;找到了一份固定的工作,就业自谋生路的50余名。

热心公益事业:

巡回培训和关爱留守儿童

在致力于公益事业方面,会所做了一些工作,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好评。先后在龙泉驿区房管局、水务局、龙泉驿河社区、航天小学、同安福圣社区、茶店小学、双溪小学举行纯公益家长培训,参训家长达到3800人次。

据了解,这样的讲座都是由李均董事长亲自准备、亲自主讲,因为其理论高度和实际案例非常能说明问题,受到参会家长的高度赞扬。李均在茶店小学的讲座刚一完,几个家长就围了上来,用自己教育孩子的实例跟李均进行认真的交流。一位在龙泉湖开农家乐的家长,还坚持不让教育会所一行人走,邀请到他开的农家乐里举办相关的家庭教育知识讲座。不仅如此,会所工作人员一行走进龙泉中学,举办3场讲座,让家长明白,爱分数但更爱孩子,分数是爱孩子的副产品。其中,《高中生十大心理矛盾及对策》等受到了参会家长、学生的一致好评,许多家长明白了怎样管理孩子高中的学习与生活。

在结合家长培训的同时,还专门举行3场与同学面对面交流,即:首先围绕高中的班级文化建设与高中同学进行班级文化的探讨;其次,专题讨论现代高中学生“十大心理矛盾”;再次高中学生的三大问题解密(与前途和将来有关的学习问题;与人格成熟、有关自我完善的问题;与性发育有关的青春期问题)。年轻的高中学生,思想非常活跃,与会所工作人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李均董事长立即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解释、说服与探讨,让这些学之骄子心服口服,收到了与平常班队会无法相比的效果。受益的高中学生达到1800多人次。不仅如此,会所还利用暑期在会所举办了国学经典诵读,《论语》鉴赏等,受教育的青少年达300余人次。

当前“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已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同时,会所也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今年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龙泉家庭教育会所先后两次出资5000余元,承办了由区关工委主办的“留守儿童”暑期快乐游,并义务为同安、黄土等街镇提供“留守儿童”教育、咨询和关爱工作相关服务。在两次“留守儿童”暑期快乐游活动中,让90多名“留守儿童”真实地感到龙泉的飞速发展。

服务社会:

以关注家庭教育为己任

功夫不负有心人。龙泉家庭教育会所同时也得到了许多单位和学校的理解、支持。如:某小学学生袁某,因学校搬迁,对新学校和新老师的不熟悉而产生对学习的恐惧感,进而发展到不进班里学习,深夜逃出学校,给管理住校老师带来不少的麻烦。学校及时与会所联系,并派专人与会所配合教育袁某。会所董事长李均亲自出面,不仅无偿帮助他,帮其矫正心理问题,而且由会所出资帮助他,让他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先后经过五次心理矫正,效果显著。像茶店小学这样关心、支持会所工作的还有许多学校和单位。

篇9

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人际交往 影响

一、网络与人际交往

网络高效、方便的交流方式恰恰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的要求相符合,因此网络一出现,便注定了会与青少年有着密切的联系。网络使得青少年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之外获得了更广阔的空间。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空间。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来了解学校的情况,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以及和老师交流,这就为青少年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途径。网络还可以提供各类信息,满足了青少年对信息的需求。网络开拓了青少年的视野,加强了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但是,网上信息泛滥可能会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进而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还可能会使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下降,而且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人际交往是指由协同活动的需要而引起的交往者之间的互相沟通、互相认识及相互作用的复杂而多变的联系过程。人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交往就成了人的基本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在相互联系中彼此传递信息以达到相互了解和产生相互影响的作用,从而形成了这样或那样的人际关系。

二、网络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影响

人际关系的好与坏,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与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际关系好的人,可以由此而达成自己的目标,而一个人际关系相对较差的人,在达成目标时得到的只有阻力。在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中,人际关系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青少年作为社会的成员之一,对于自我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各种服务功能去接触各种各样性格、能力、家庭环境不同的人,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从而提高自我认识。通过MSN与外国朋友进行交流,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还可以为以后与外国朋友交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什么样的场合应该说什么样的话,不应该说什么样的话,外国人都忌讳些什么,在与他们交流的时候,这些问题都得认真地考虑,否则,就会产生误会,从而阻碍了交流的顺利进行。

2.消极影响

现在的家庭,许多孩子很少有朝夕相处的玩伴,家长也常常忙于自己的事情,很少主动去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与孩子交往起来缺少共同语言,致使他们的情绪低落,沟通困难,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向网络寻求帮助,以发泄自己的不满。因此,不正确的网络活动就会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的交往产生障碍。

青少年是一个不具有足够的自制力和充满好奇心的群体,他们总是沉浸在一个朦胧的世界里,但是他们最终会了解社会就需要通过成年人来教育他们。青少年往往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其主要的原因是与这些人交往时,很容易获得一种平等的感觉。

网络的沟通是在表象记忆和幻想中进行和保持的。这个交往只是一个层面,而不是交往的全部内容,而青少年几乎没有这种判断的能力,处理不好虚拟的归属感和真实的归属感,因此,他们会不顾一切的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中。如果青少年长时间的沉浸在这种虚拟的网络中,就会使青少年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冷淡的状态。

三、结语

数字技术的通信手段使得信息的传递不再需要直接的人际交往,电视、多媒体就成了信息交流的理想途径,甚至于网络技术可以制造出虚拟现实,人们只需在个人空间范围内就可以顺利地完成信息的交流和共享。由于青少年还未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无法阻挡虚拟网络活动的诱惑,以至于网络影响了青少年正常的人际交往。因此,我们要正确地引导青少年去认识网络,并适当地对其加以控制,重视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使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做到真正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整,从而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张向葵,李力红.青少年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

篇10

从3月23日到4月30日,国内发生六起校园伤害事件。据统计,校园意外伤害每一天都在发生,我国平均每日至少有一个班的学生因为意外伤害受伤或者失去生命。此外,从幼儿园、初中、高中到大学,各种人身伤害、自伤、自残和自杀事件频频刺激着国人的神经;青少年犯罪事件层出不穷,有些学生自甘沉沦,流落社会混日子,还有的女大学生迫于无奈而步入歧路……一件件一桩桩无不令人震惊!

青少年作为弱势群体,一直以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呵护。一系列血淋淋的事件,令国家机器迅速动员起来。然而,事后的遏制始终比不上“防患于未然”。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校园安全问题,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在政府部门陆续出台应急措施之后,我们仍然需要寻找出治本之道。

可以预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法律的制定和落实,将成为校园安全问题综合治理中的重要议题。目前,在积极推动相应校园安全法规的制定的同时,在现行的环境里,怎样落实措施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构成社会综合体系

学校除了传授知识,更应给学生安全的成长空间,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全社会深切与诚挚的呼吁!

5月12日,广东共青团权益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针对近期多起危害校园安全的突发事件,通过了《团省委关于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学生中开展应对危机能力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

团省委副书记陈宏宇在会上指出,做好权益工作,关键在于狠抓落实。他强调,全省各级团组织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团权益工作会议精神,最大限度地践行和实现“三个结合和一个制度性安排”。他指出,做好青少年权益工作必须注重将典型个案维权和普遍性维权相结合、打造活动载体与非活动方式相结合、重点青少年群体和特色工作相结合。他要求各级团组织今年要重点抓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青少年面对面”活动、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广东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和《广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宣传实施和执法检查,以及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摸底排查和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

记者了解到,省团委把《广东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和《广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宣传实施和推动执法检查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为了推动这些法规得到明确有效的落实,将积极推动人大的执法检查,促进推动条例的真正落实。各地团组织将依托摸底排查的组织架构,会同公安、民政、司法、教育等部门,建立信息动态监控系统,建立健全预防犯罪工作信息的动态收集和反馈机制,并通过信息、简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全面广泛的宣传,为各级党政和职能部门开展预防工作提供借鉴。

时任团省委权益部部长冯永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根据团中央的要求,我们将制定青少年自护手册,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编写,并且免费下发。教育他们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以及自身应对危机的能力。同时,还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进行干预,免得他们走上极端。另一方面,就是加大校园的法制宣传教育以及全社会的法制宣传力度,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关注青少年的良好氛围。法制教育,我想这是最根本的。我们会配合公安、工商、教育、文化部门,开展对校园周边以及内部环境的治理。比如公安部门对于校园周边一些闲散人员、不稳定人员的清理,文化、工商部门对黑网吧依法进行打击,教育部门赴校园宣传,防止校园内部暴力事件发生等。”

冯永忠表示,共青团是青少年利益的代表和维护者,维护当前的校园稳定,将青少年的利益诉求以及掌握到的有关青少年权益工作的情况,及时反映给相关部门,是团组织应当做到位的事情。

记者观察:强化校园安全,在注重制订法规与条例之余,最重要的还有具体措施的落实,这涉及到跨部门的运作。校园安全问题其实构成了社会综合工程体系了,仅仅依靠学校、共青团组织和警方乃至保安,是无法全面保证校园安全的,必须形成由公安、工商、教育、文化、民政组成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

保障安全,绝不能靠运气,如何保障?期待学校加紧落实校舍建筑安全、防火安全、自然灾害防范、校园门卫制度、水电设备安全、教学及实验活动安全、体育及运动器材安全、校外教学安全、交通安全、饮食饮水卫生安全、防暴力及反人身侵害等校园安全管理规范。

希望社会各界广泛而长久地关注校园安全,关注度不要只是在发生重大意外时才升温。

防微杜渐,宣传教育优先

5月26日,由团省委、省综治委预防办主办的“12355在行动”集中活动周――中小学校园安全及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在广州市白云区启明中学举行。

在活动中,广东武警总医院何日辉等心理专家为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检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了解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特点。之后,何日辉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授、心理游戏参与、冥想体验心灵动力、个人成长发展经历讲述、提问与解答互动、感悟体会分享等环节,引导、帮助学生释放压力、放松心情,树立乐观向上、努力奋斗的积极心态。同时,他还对个别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进行了面谈和矫治。广东省青少年军校校长温元麟则组织了一场应急避险求生技能培训,详细讲授了正确应对校园意外伤害、暴力、抢劫、台风、洪涝、火灾、地震等各种天灾人祸的态度和对策。同时,主办方还向学生派发了《青少年自护小知识》宣传折叠手册,重点介绍了一些常见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和可能遇到的危险处境的自护基本常识。

冯永忠指出,近年来特别是今年,校园意外伤害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他希望全省各级团组织认真按照团中央和团省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各地实际,精心组织,充分发挥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和12355志愿者的作用,开展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宣传教育活动。

记者观察: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安全是成功教育的先决条件。校园安全不是来自偶然!校园安全措施永不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