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预防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性病的预防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篇1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体检;慢性病;预防措施

在全世界范围内,慢性病是除最贫穷发展中国家外其他国家的主要疾病负担,是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3亿高血压患者(去医院检查而知道的);心血管患者1995年 约为1500万人;脑血管患者900多万人;糖尿患者 1995年约1500万,1997年3500万;恶性肿瘤每年新发160万人,当年死亡20万。病毒1.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心身压力综合症(亚健康)等慢性疾病普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淮安市钵池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为水渡口街道,总人口21708例,60岁以上2664例,2013年我院安排为60岁以上老人共700例进行了体检。体检项目:身高、体重、腰围,体格检查。腹部B超肝胆脾肾,心电图、胸透、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

1.2方法对社区700例老年人进行身高、体重、腰围,体格检查,并免费为他们测量血糖、血脂、血压,以及血常规、肝功能的检验。

2结果

根据体检结果总结发现,在这70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患有慢性高血压并的老人有316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85例,体检前不知道自己有异常的老年人有299例,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者有99例。患有冠心病的患者22例,患有高血压伴有糖尿病的患者18例,患有高血压并伴有冠心病的患者6例。说明当前社区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情况十分普遍。

3社区老年慢性病预防措施

3.1社会的关注和宏观调控

3.1.1当地卫生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老年人患病的特点与普遍的危险因素制定慢性病的卫生策略,对整个慢性病的患病区域进行卫生规划,合理的分配有关慢性病的卫生资源人才,积极推进全人群与高危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的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有关慢性病的卫生和监督政策。

3.1.2卫生主管部门必须加强老年人慢性病信息管理。加强对老年人慢性病的信息的收集,加工、储存及维护,随时使老年人慢性病的信息保持最新状态,随时供有关部门使用,以支持卫生部门及时取针对性的管理活动和制定相应的政策。

3.1.3卫生主管部门应该加强老年人慢性病专项资金投入及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很多社区卫生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投入太少,无法缓解老年人的经济负担,造成老年人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其投入专项资金应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结合,同时拓宽慢性病的筹资方式,积极发动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并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建设有助于减径和防治老年人慢性病的一些基础的娱乐设施,体育锻炼设施和活动场所。

3.2社区的医护人员自我管理与完善

3.2.1社区的医护人员要通过自身的学习,积极参加医学学历教育,使医护人员在依法取得各种医师资格的同时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积极参加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增强自己的医疗专业的素质,特别是加强老年人慢性病方面知识的学习。

3.2.2在平时的生活中主动向社区的老年人进行健康宣教,尤其是患病老年人宣传喝酒吸烟等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对身体的影响,平时加强与老百姓的互动,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老年人的慢性病的意识和认知。

3.2.3加强对患病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消除焦虑,与他们进行良好的心理沟通,做好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树立战胜慢性病的信心,在治病和护理的过程中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合理安排病房,诊断、开药。

3.3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的自我管理

3.3.1当地患病老年人要认识慢性病的普遍的危险因素,针对这些普遍的危险因素进行健康行为的培养,对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吸烟、喝酒、饮食、睡眠等)进行纠正。同时自己主动进行对慢性病知识的了解,主动去获得慢性病的认识,积极的去进行与医生进行交流,正确认识自己患的慢性病,要时常进行慢性病的全面体检。对自己患有的慢性病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要主动去治疗疾病,不要拖延。同时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让自己保护乐观积极的心态,去轻松开心的过完每一天。

3.3.2加强体育锻炼,消除体力劳动就等于体育锻炼的错误思想,老年人可以通过给自己制定一个体育锻炼的计划表,保持每天自己的锻炼的强度,从而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达到一个健康的状态。

3.3.3患病的老年人要与老伴、子女、邻居、医生等保持积极的沟通,.让别人知道你的慢性病的情况,从而得到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减轻自己和家人的心理负担。

3.3.4由于患病的老年人需要长期的服药,因此老年人每天必须按时服药,遵循医生的医嘱服药,同时不要乱用药物,避免药物过敏症和药物副作用的出现。

3.4建立老年人慢性病的三级预防体系

3.4.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慢性病尚未发生时针对普遍危险因素采取措施,在上述研究中本人已经分析了当地患病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危险因素,因此慢性病的一级预防的目的就是消除当地这些慢性病的普遍危险因素,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其具体内容为:①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进行健康行为的培养,对不良生活行为(吸烟、酗酒等)进行纠正,普及科学营养膳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积极改善睡眠质量。②认识和收集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和慢性病的知识,认识到积极进行慢性病预防与治疗的重要性。

3.4.2二级预防亦称发病前期的预防,二级预防的核心是早期诊断,而早期诊断的基础是早期发现。而做好老年人的二级预防需要:①向群众宣传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和有病早治疗的好处;②提高医务人员对老年人慢性病"三早"的业务水平;③开发适宜老年人慢性病筛查的检测技术。④老你人在平时也要进行必要的慢性病的体检,积极就医。

3.4.3三级预防是疾病的临床期阶段,为了减少慢性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的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慢性病三级预防一般由住院治疗和家庭康复两个阶段组成,住院治疗的目的在于积极治疗慢性病、促进康复,防治病情恶化,减少合并症,防治伤残,争取患病者不残。

参考文献:

[1]王丽.延边地区老年人健康素养和健康状况的现况调查研究[D].延边大学,2013.

篇2

慢性病已成为威胁社区居民及其家庭生活的主要健康问题。资料表明,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主要死亡原因[1]。社区对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社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不仅对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全社会的健康促进也有决定意义。

社区对慢性病有效地预防控制在目前形势下主要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实现的。慢性病的发病和进程除受生物遗传因素影响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且慢性病不易根治,这样对慢性病控制和预防逐步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重点。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仅要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且肩负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任。社区慢病管理就是其中的一大项。

多年的实践证明,对待慢性病,单纯采取医疗手段,往往收效甚微,投入大量的卫生资源,如增加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新的治疗方法等,对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2]。慢性病的发病必然和生活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把预防工作渗入到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各个领域中去,从社会经济、文化、心理到个人的生活行为方式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彻底改变卫生服务方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同时进行必要的治疗,将是防治慢性病的一种有效而又节省卫生资源的策略。

从心理和社会方面对慢性疾病进行全方位的预防,是控制慢性疾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开展健康教育,做好三级预防,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控制慢性疾病应当选择的对策。

一级预防:消除和控制引起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可预防疾病的发生。一级预防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展健康教育,包括向社区居民讲授与慢性疾病有关的一些解剖、生理知识,介绍一些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引起的后果,简单介绍有关疾病的内、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应该用什么药,用药的目的和方法。要指导居民形成良好的养生习惯,指出在饮食上、活动上、生活方式上和处理人际关系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应该戒除哪些不良行为和习惯;应当建立怎样的生活模式。要向他们说明,导致一些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消除这些危险因素应当采用的方法。要向居民讲明,如何控制和治疗一些与严重疾病有关的疾病,如与冠心病有关的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肥胖等。要向居民讲明,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最好的防病治病方法。

二级预防:二级预防的关键是要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病症的复发和加重,积极改善疾病的预后。为此,要加强社区监测和家庭监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师承担着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重大责任,要进行慢病管理,首先要在社区进行慢病筛查,然后把筛查后的慢病进行分类管理,进行随访。全科医师的慢性病随访工作就是社区监测的具体实施,他们要告诉居民强化个人的保健意识,平时应注意定期体检,感到身体不适要及早就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及时做好双向转诊工作。让居民真正做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

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疾病发展到比较严重阶段后应当采取的预防措施,这个阶段应当充分利用社区、家庭的资源,为患者提供尽可能满意的支持,应对患者积极进行治疗,必要时应采用康复治疗和开展病后医护咨询,以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和残疾的发生。

对慢性病的防治不能只着眼于某一致病因素,而是要控制多种危险因素,这就必然涉及到社区、家庭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动员各种力量,形成一种合力,才能收到切实的预防控制效果。

把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与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结合起来,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改善环境卫生,做好社区的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做好计划免疫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对提高社区整个居民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预防控制慢性病的重要手段。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消除环境污染,建立社区居民文明卫生的生活行为,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及卫生服务设施,对于预防控制慢性疾病更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中国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慢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径,将疾病预防的重点落实到社区、家庭,具备大医院不可能有的优势,能成为慢性病防治最好的平台。

赛罕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自治区政府的非营利性公益卫生事业单位。自成立以来,中心秉承着为社区居民提供人性化卫生医疗服务的宗旨,在区卫生局党工委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努力强化设施建设、机制建设、内涵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新思路,转变服务观念,改变服务模式,拓展业务内容,最大程度地满足辖区居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逐步成为集社区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全科医疗机构。

1、赛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带动基本医疗的发展。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药品种类少、病员数量下降的情况下,赛罕中心成立以党员干部为主的医务人员下社区服务团队走街串户,开展健康宣教,为群众建立健康档案,为辖区居民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筛查高血压病人,糖尿病人。通过面对面宣教、访视跟踪服务等形式,主动找出病人并与他们建立联系。? 同时加强了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报告及处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等工作。

2、赛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认真组织开展专项工作,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疗技术,要求党员干部积极带头参与讲医疗技术课。我中心多次组织全中心职工开展各种专题培训学习,以横幅、板报、宣传栏、宣传中心服务内容及服务项目,积极营造良好的社区医疗氛围。

例如:2012年8月18日下午,在自治区赛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潘文峰的带领下,与六位工作人员一同前来自治区为老服务中心慰问老人。

在服务中心,他们进行了《老年健康知识讲座》、《测血压》、《做心电图》等内容的讲座活动。生动讲解了老化的概念、如何正确搭配膳食及五种天天都可以吃的食物。特别在老人饮食上做了“十要”要求,如:适量运动、注意安全防摔到、心理平衡等内容。老人一边认真听讲一边心里默默的记着,当老人还在意犹未尽时,一场丰富多样的讲座就在精彩中落下尾声。

慢性病防治和管理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全面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一方面要面对慢性病现患病人进行治疗和管路,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全人类的慢性病预防工作。以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营造有利于慢性病的环境,控制和减少慢性病的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命质量。

3、健康干预与促进(又称健康改善) 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帮助个人采取行动,矫正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与一般健康教育不同的是健康管理中的健康改善是个体化的,即根据健康评估中得出的疾病危险因素,由医生进行个别指导,并追踪效果。根据健康评价的结果,做出健康计划并对不同健康状况的个人给予不同的健康管理干预。由于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危险因素组合,因此个人健康计划会针对个体危险因素筛查出个人健康管理处方,使每个人都能更有效地针对自身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其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从而有效地控制疾病并改善自身的健康。

社区卫生服务的提升,不仅依靠目前政府部门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时,不断的迎合群众需求,不断的拓宽思路是工作提高的原动力。慢性病规范管理,加强了团队在慢病管理中对患者生活干预、指导的权威性,强化责任医生团队整体素质,对居民进行追踪式管理,进行个体化健康及疾病管理,使被管理者化被动为主动,双方合作,达到管理目的。提高了慢性病的综合防治规范管理率及检出率。

4、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是被WHO 公认的控制慢性病的有效举措,但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贡献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有:居民的健康观念落后,缺乏相应的健康知识与技能;居民生活方式普遍不科学,饮食结构不合理;医疗机构不能针对慢性病特点提供特色化的优质服务以满足社区群众需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多依靠政府财政补给,但由于资金不到位,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施简陋,影响了业务的顺利开展。

社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最终的目的是要改善人们的健康意识、健康行为、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增进人们的健康水平。同时,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费用,完善我国的健康保障体系。健康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和行业,一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健康管理的出现应对时代的需要,体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拥有广阔的前景。在新的一年,我中心将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结合中心服务特色,将预防与康复作为侧重点,期待通过预防措施逐步减少各类慢性病的发病率,社区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5-0033-03

MS是以糖尿病或糖调节异常、高血压、血脂异常、中心性肥胖为主要内涵,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以多种代谢性疾病集结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临床症候群。这些代谢性疾病大多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MS的患病率快速增长,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解姜山社区居民MS患病现况及干预措施,笔者于2009年9月对姜山社区30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对宁波姜山9个生活社区30岁以上常住居民以随机抽样方式抽取2853人,男1678人,女1175人,年龄30~75岁,平均(57.38±12.62)岁。

1.2MS诊断标准采用《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的MS诊断标准:(1)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2)血脂紊乱:甘油三酯≥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

1.3方法所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相关资料均来自于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健康档案和慢性病健康档案。

1.3.1建立健康档案依据姜山卫生服务中心制定的慢性病管理方案,由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医生根据健康体检信息逐户为筛查出来的患者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并根据危险因素进行分级、分层管理。危险因素包括:(1)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血压水平、年龄、性别、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超重和肥胖、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缺乏体力活动、c反应蛋白、心血管病病史;(2)靶器官的损害(TOD)、左心室肥厚、动脉壁增厚、血清肌酐升高、蛋白尿;(3)糖尿病患者,如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血糖≥11.1mmol/L;(4)并存的临床情况如脑血管病、心脏疾病、肾脏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和视网膜病变(出血、渗出及视盘水肿)。

1.3.2开展健康教育教育形式多种多样,我们采取每月举办1次老年慢性病患者联谊活动,组织专题讲座,发放健康教育的宣传资料、科普书籍、健康处方。指导患者如何正确测量血压、如何进行每日摄盐量的计算、食物的搭配和运动的选择。以简洁的语言向患者讲解MS的常见症状、并发症、治疗原则、预防措施、如何规律用药及如何规律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力求深入浅出,使患者易于掌握和接受。

1.3.3生活方式的干预积极引导患者改善饮食习惯,提倡低盐、低脂饮食,保持饮食清淡。每日摄盐应小于5g。减低动物脂肪摄入量,以植物油脂为食用油的主要来源。积极参加适宜锻炼,如步行、慢跑、游泳等,避免久坐少动,以控制体重。改善生活方式,彻底戒烟,少饮酒,尤其避免喝烈性酒。生活规律,按时作息,防止过度疲劳和紧张。

1.4统计方法所有资料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X2检验。

2 结果

2.1年龄与MS的关系随着年龄增长MS患病率增多,特别是50~岁以及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最高,见表1。

2.2性别与MS的关系本次调查2853人,其中男1678人,女1175人,患病率男性为15.08%(253/1678),女性为19.23%(226/1175)。

2.3职业与MS的关系患病率工人8.86%(21/237)、离退休人员19.84%(124/625)、农民23.09%(281/1221)、干部职工18.18%(14/77)、餐饮食品业13.45%(13/99)、商业服务3.70%(20/547)、家务12.77%(6/47)。

2.4文化程度与MS的关系患病率文盲或半文盲35.26%(57/162)、小学29.37%(138/471)、初中15.96%(142/890)、高中或中专13.40%(113/841)、大学6.01%(29/489)。

3 讨论

篇5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社区健康档案;生活质量;改善效果

慢性病又名慢性非传染性病症,它并非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多种病症的代名词。像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均属于慢性病症[1]。由于此病症的发病人群多以老年患者居多,再加上此类病症具有病程时间长且易反复发作等特点,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能使其肾脏、心和脑等重要器官受严重威胁,从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影响[2]。社区健康档案管理是服务设施中的一种方法,通过将患者的病情分类,并予以针对性管理方案,能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探究对老年慢性病患者予以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对其改善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前未实施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的老年慢性病患者46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63~81岁,平均(77.6±2.3)岁;病程1~7年,平均(2.7±1.8)年;冠心病15例,糖尿病17例,高血压14例。另选取2013年1月后实施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的老年慢性患者46例为研究组,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64~82岁,平均(78.5±2.4)岁;病程1~8年,平均(2.9±1.7)年;冠心病14例,糖尿病19例,高血压13例。根据上述所述,把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为患者构建健康档案,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及基本情况,并依照患者的具体病症状况予以分组。健康管理模式实施前,社区人员可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的膳食结构优良率和服药依从性、疾病知识知晓率和生活方式优良率等进行了解,并通过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予以正确合理的干预措施,其中包括:生活方式指导、健康教育和疾病治疗指导等。同时,社区医护人员还要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对老年群体的活动特点予以充分利用,对活动地点及时间合理选择,并向患者发放治疗及预防宣传手册。对知识水平低下患者,社区医护人员可采取模拟训练及操作演示等方法对患者实施教育。加强教育宣传工作,设立社区健康宣传板,以画报的形式将预防措施、注意事项和用药方法等展现出来,这样便于患者阅读。对伴有紧张、焦虑等心理素质低下患者,社区医护人员可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向患者简单介绍疾病相关知识,耐心解答患者的疑虑及担忧,对于患者的倾诉要做到细心聆听,时常鼓励安抚患者,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此外,社区医护人员还应做到定期随访观察,对患者的饮食控制及服药情况予以了解,对治疗过程中发生的问题采取及时处理。在走访过程中,社区医护人员还要监测患者的疾病指标情况并将其整理成档案,这样能为后期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此外,每个月社区医护人员都会对社区居民的心率及血压情况进行检测,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合理的家庭管理方案,同时,没三个月都会对患者的体重、身高及血糖情况进行检测,并对估算患者的健康指数,每隔7天对电话随访1次,这样能对患者的病症状况及生活改善情况予以及时了解。

1.3评价标准

实施SF-36(生活质量评定表)对实施前后患者的膳食结构优良和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优良和疾病知识知晓等指标改善情况。生活方式优良率:患者谨遵医嘱,饮食习惯合理化、运动锻炼适当;服药依从良好率:定期复查、药物服用定量定时。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观察患者实施前后的指标改善情况

实施前,患者的膳食结构优良和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优良和疾病知识知晓等指标改善情况与实施后相比,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比观察实施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

实施前,(74.5±8.1)分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实施后,(82.3±11.1)分为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经对比,实施前明显低于实施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病因复杂、易反复发作和治疗时常长等,是慢性疾病的主要特点,再加上受外因因素的影响,如老年患者的年龄较高、其机体抵抗能力较低等,很容易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又或者是饮食控制不合理及不遵医嘱服药等,从而使治疗效果受影响[3]。健康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是表示,将针对性干预措施落实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从而达到健康管理、延缓及阻碍病症的目的。健康档案管理是一种服务机构,通过对患者病情状况的全面评估,并将其设置成档案,再根据不同的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指导工作,这样不仅有助于患者的病症的改善,而且还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4]。从上述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老年慢性病患者予以健康档案管理,能使患者的的膳食结构优良和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优良和疾病知识知晓等指标情况得到改善,使其生活质量也明显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健康档案管理模式的实施,对慢性病症的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的实施,还有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治疗过程及病情变化情况的全面掌握,对治疗方案的调整能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还能节省医疗中开支及资源。由于现下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仍处于发展阶段,为了能使其更加完善,本人提出以下几点意见:①设立电子健康档案,通过互联网实施综合干预;②健全社区健康监测网络,对检测实施计划予以制定;③为每位患者制定一张健康卡,将患者的基本医疗信息输入健康档案内,这样便于医护人员的患者信息的提取,避免救治时间受延误。

总而言之,将社区档案管理应用到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即能加快患者病症康复,而且还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何红球 单位:桂林市人民医院北门社区

参考文献

[1]陈冬雅,钟雪花.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实施健康管理模式后的改善情况评价[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8):192-194.

[2]彭柳媚,胡于俊,周子英.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0):1549-1551.

篇6

预防肝炎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已被证实为肝癌诱发因子,尤其是乙肝和丙肝在我国的肝癌患者中检出率很高,我国现有肝癌患者80%以上来自于慢性乙肝或慢性丙肝,可以说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形成肝癌的基础,慢性病毒性肝炎能直接促使肝细胞的癌变。因此有效地预防病毒性肝炎,将在很大程度上阻止肝癌发生的生物学基础,这也是预防肝癌发生的最主要手段。饮食搭配合理,拒绝霉变食物

①饮食要多样化:首先应注意饮食中营养物质的平衡,保持饮食多样化,食物的品种要多。②饮食要富于营养:食物要粗细粮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少米精面、动物性脂肪和低纤维食物。③忌食霉变、腐烂的食品。④有异味的动植物油不宜食用。⑤米糠纤维的防癌作用:米糠中不仅含丰富的B族维生素,能够保护肝脏,而且米糠纤维吸附致癌有害物的效果非常好。⑥尽量少吃炸、熏、烤、腌的食品。不吃含防腐剂、合成色素、各种人工香精的食品。如熟肉、香肠、罐头、果酱、花色糕点、花色饮料等。

不滥用损肝或有致癌性质的药物

导致肝损害的中西药物有很多种,长期服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以及避孕药物是导致肝损害甚至肝癌的主要毒性药物。此外,治疗银屑病的乙双吗啉等也可能引发肝癌。常见可致肝损害的中药有: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千里光、苍耳子、川楝子、苦楝皮、贯众、防己、黄药子等;西药有苯妥英、呋喃妥因、氟烷磺胺嘧啶、氨苯砜、酮康唑、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扑热息痛、双氯高灭酸、吡罗昔康、舒林酸、恶丙嗪、丙戊酸、卡马西平、拉贝洛尔、尼克丁酸、氟他胺、双硫仑、替尼酸、丙基硫氧嘧啶等。

保证饮水卫生

被污染的饮用水中的化学物质能诱发癌变,应定期检验,确保饮水卫生和安全。在高发区农村结合爱国卫生运动采用多种措施,改善饮水环境。城市选用未被污染的水源作为自来水的水源,并防止环境污染。不饮生水、反复煮开的水,注意清除水壶中的水垢。

戒烟限酒

烟中含有的致癌物对肺癌的发生有直接作用,与肝癌等其他肿瘤的产生也有一定关联。饮酒损害健康,特别是对肝脏、胰腺和胃的损害均很大。酒进入人体后,90%以上要经过肝脏代谢,大量饮酒造成肝细胞受损,肝功能异常。过多饮酒能导致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而肝硬化是肝癌的主要诱发因素。尤其是有慢性肝炎病史者,更应该彻底戒酒。

饮食保健

科学研究显示,五谷杂粮、绿茶、咖啡等对肝癌的发生有一定抑制作用,可考虑适当食用。适当补硒,针对低硒人群采用富硒酵母、硒多糖、富硒盐补充硒元素,提高血硒水平。

适当锻炼,保持情绪乐观

适时进行体育锻炼,使生命充满生机和活力。保持精神愉快,胸襟开阔,乐观向上,避免过度抑郁和脾气暴躁,能有效提高人体各器官的免疫功能,进而避免肝细胞的癌变,预防肝癌。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还要关心病人的心理状态,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卫生知识和心理常识的宣教。

篇7

科学家开发治疗糖尿病新技术

日美两国科学家联合开发出一种能够人工生成大量胰腺β细胞的新技术,据称利用该技术有望设计出人工胰腺植入糖尿病患者体内,摆脱每天注射胰岛素之苦。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研究小组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没有植入β细胞的糖尿病实验动物在实验进行10周后死亡,而植入了β细胞的动物则存活了30周以上。实验证明β细胞对分泌胰岛素、控制病情至关重要。

科研小组成员日本冈山大学田中纪章教授介绍说,在新技术的支持下,他们正在开发一种人工胰腺,内部含有大量这种人工生成的β细胞,植入体内可自行分泌胰岛素。他们计划1到2年完成设计并进行动物实验,然后进行人体临床试验治疗糖尿病。

美国发现2型糖尿病的新疗法

美国华盛顿大学与国际生化研究院Livechem集团近日宣布,医学界研发出一种由天然海洋植物萃取、具有抗氧化及抗炎能力的海洋合成物,该种合成物具有独特的高效双极性特点,能有效地影响生物系统,治疗心血管病及2型糖尿病。

过胖、遗传因素、慢性炎症等多种危险因素均会导致心血管病及2型糖尿病的形成。新研究发现这种天然海洋植物可促进血液循环,安全地分解由心血管病引起的血液障碍物,并可明显形成血液再生通道。此外,它可通过降低血液内的不良胆固醇,减少脂肪积聚和软化心脑血管,能够用于治疗上述两种疾病。

2型糖尿病与前列腺癌生存相关

根据美国治疗放射和肿瘤学会年会上的一项报告,2型糖尿病病史与前列腺癌的侵袭性不相关,但它可预测前列腺癌患者较差的长期生存。

美国Fox Chase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分析了1989年4月至2001年10月之间因局限性前列腺癌接受放射治疗的1512例男性患者。其中206例有2型糖尿病,并接受饮食、运动、药物或胰岛素治疗。

研究负责人说,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之间的初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评分、Gleason评分和T分期无差异。5年放疗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评分反映非糖尿病患者的生物化学衰竭率为27.2%,糖尿病患者为23.8%。非糖尿病和糖尿病患者的癌症远处转移分别为7%和4.9%

虽然2型糖尿病男性的治疗结果无显著差异,但是糖尿病对总体结果有不良影响。非糖尿病患者的总死亡率为19.1%,2型糖尿病患者的总死亡率为22.8%。即使在调整了其他治疗前因素之后,这种差异仍然有统计学显著性。糖尿病与其他死亡危险因素,例如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相关。本研究样本太小,观察不到胰岛素是否是一个因素,但临床前数据提示胰岛素可刺激前列腺癌细胞增生。

ACEI和ARBs可降低2型糖尿病发生的风险

美国科学家根据随机对照研究的分析结果发现,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s)可降低患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克雷格・科尔曼博士说,本研究明确显示通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心脏病或心力衰竭患者的两类药物ACEI和ARBs也可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已知这两类药物可减缓糖尿病患者肾病的进展,但是对糖尿病的预防效应是一个新发现,这可能会影响医生为高血压患者选择药物。

研究人员研究了涉及66000多例患者的6个ACEI研究和5个ARBs研究的综合数据。他们在《糖尿病治疗》杂志上报告,这两类药物都可降低糖尿病的发生,但是都不能降低死亡、心血管或脑血管事件的几率。

手机能帮助治疗糖尿病

牛津大学新陈代谢和内分泌中心的研究员们开发出了这样一种系统,可以利用手机帮助糖尿病患者随时监测自己的病情。此系统是牛津大学与e-San公司共同开发的一套服务监测系统。糖尿病患者可以将手机与“血糖标准表”连接起来,将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编写成一个简短的“日志”,发送到网上,手机可立即收到糖尿病患者血糖标准的信息。患者的手机可以看到一个个人网页,显示出糖尿病患者最近病情发展趋势,包括危险的血糖含量。这些信息也允许糖尿病医生访问。

此系统的发展很有潜力,就像使用电子医学手段监测人的健康状况一样,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一种趋势。现在,这套系统只有几百个患者使用,每个患者每个月大约的花费是49英镑。

新观点

流感增加糖尿病死亡风险

每年秋冬季节是流感高发时期,也是疫苗接种的关键时期。巴斯德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对控制血糖都非常重视,但对流感和肺炎却疏于防范,而这两种疾病对糖尿病患者恰恰都可以构成比较大的健康危害。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资料显示,流感及其可能导致的肺部感染(肺炎)是造成糖尿病死亡的重要诱因之一,糖尿病患者感染流感后的死亡风险要比普通人高出3倍。专家指出,控制血糖和预防流感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都很重要,在冬春流感高发期到来之前,糖尿病患者应及早接种流感和肺炎疫苗进行预防。

绝大多数人接种疫苗后不会有任何不良反应,少数人在接种部位会出现局部红肿或低热(一般在37℃左右)等正常副反应现象,一般在24小时之后自行消失。需要提醒的是,接种任何疫苗都要到卫生防疫部门指定的正规接种点接种,以确保接种安全可靠。

母亲承受压力孩子易患糖尿病

瑞典研究人员发现,母亲承受过产生严重精神压力的不幸事件以后,生下的孩子相对更容易罹患1型糖尿病,内在机制是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胰腺内生成胰岛素的细胞。至于这种自体免疫反应的触发因素,医学界尚未掌握。

瑞典林科平大学安内利・塞帕研究指出,母亲如果经历过离婚或暴力之类的事件,她们生下的孩子2岁半以前出现自体免疫反应风险的几率大约上升3倍。这项研究涉及近6000名儿童及其家人。塞帕作出的解释是,母亲承受压力,她们的孩子或许也会承受压力,增加体内特定激素的生成量,进而对生成胰岛素的特定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其原因在于,“心理压力与自体免疫反应之间的关联不太可能用现有与1型糖尿病相关的多种风险因素加以解释”。塞帕的研究小组认定,至少就生命早期而言,心理压力可能是与糖尿病相关自体免疫反应的一个触发因素。所以,不仅母亲需要“减压”,儿童也需要减少所承受的压力。

女性糖尿病患病率高过男性

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显示:女性糖尿病患病率高于男性,女性糖尿病死亡率也明显高于男性。有医生认为,女性寿命较长也可能使得发病率比男性高一些。此外,体力活动少,而且在50~70岁时容易产生肥胖,所以糖尿病发生率和死亡率都在增高。

同时,糖尿病的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80到84岁年龄段糖尿病死亡率最高,80~99岁年龄段糖尿病患病率最高。人口老龄化对糖尿病死亡率的影响比其他危险因素要大。

吸烟者更易患糖尿病

据美国威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的专家发表的一份研究称,“瘾君子”更容易患糖尿病。涉及全美国的一份健康抽样调查显示,吸烟5年以上的人患糖尿病的几率比不吸烟的要高出11个百分点。“我们知道,胰岛素能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肌肉和脂肪等组织细胞,并在细胞内合成糖原或转变成其他营养物质贮存起来;又能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供机体利用。但是我们发现吸烟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量大大少于不吸烟者”,专家说。

锻炼可减少腹部深层脂肪

研究人员对久坐超重的成年人的研究发现,开始利用踏车和固定自行车进行锻炼者,蓄积在腹内器官周围的脂肪,即内脏脂肪往往会减少或至少不会增加。相比之下,仍然坐着不动的人,其内脏脂肪在半年时间内增加了很多。

生理学家克里斯・斯伦茨说,这项新的研究证明,即使一般性的锻炼,比如快走也会抑制内脏脂肪的累积。而且,锻炼最多的人(相当于每周慢跑20英里)不仅减掉了内脏脂肪,而且腹部表层脂肪也减少了。斯伦茨说,运动强度似乎不如运动量那么重要。每周进行3小时的一般性锻炼(相当于快走)的人与每周进行2小时较大强度锻炼的人相比,其效果是一样的。总体来说,这两组人的腹部脂肪都没有大幅增加。运动量最大的人,相当于每周进行3个小时的慢跑,其内脏脂肪平均减少7%,腹部表层脂肪减少得更多。而保持终日久坐的人在半年时间里内脏脂肪增加近9%。这些人的大部分锻炼是在踏车和固定自行车这样的健身器材上进行的。

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第四军医大学杨林硕士等近日临床研究发现,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明显疗效。这一结果为临床治疗该病开辟了新途径。

研究人员采用目前报道较少的中药制剂治疗的新思路进行研究,将68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血浆胰岛素及空腹血浆C肽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予快速强化控制血糖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临床最常用的甲基维生素B12500微克肌内注射,隔日1次,连续3个月;治疗组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25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20天。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加强饮食和运动指导。3个月后,参照《中医常见病诊疗常规》,着重检测神经病变中神经传导速度指数变化等情况。结果发现,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最为相关的正中神经、桡神经、腓神经、胫后神经及腓肠神经五大神经的传导指数,两组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水平。

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在运动中最好关闭胰岛素泵

近期的报告显示,1型糖尿病患儿和青少年运动时开放胰岛素泵没有益处,可增加迟发低糖血症的风险。

Schneider儿童医疗中心的医生建议,为了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方便,在无计划的延长运动中应拿掉或关闭胰岛素泵,排除改变基本频率的需要并可能降低迟发性低血糖症的风险。

受试者在标准早餐和胰岛素注入后2小时左右在踏车测力计上运动40至45分钟。他们在运动前、后摄取20克碳水化合物。每个受试者均以随机、交叉方式开放泵运动一次,关闭泵运动一次。研究组发现,运动中迟发性低糖血症比急性低糖血症更常见,运动中开泵时低糖血症风险有增加的倾向。医生建议,在延长的运动中应拿掉或关闭胰岛素泵,并在运动后监测血糖浓度数小时。

新动态

我国糖尿病防治面临三大挑战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显示,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约有1.8亿人,其中五分之一来自中国。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第二高的国家,仅次于印度。现在,我国的糖尿病患者还在以每天3000人的速度增加,预计至2010年将达到8000万至1亿人。

目前我国糖尿病防治面临相关知识普及率低、诊断率低及控制率低等三大不容忽视的问题。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年龄在35至74岁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中,近3/4不知道自己患病;就诊患者中,治疗达标的患者又仅占1/3;胰岛素的使用远不及美国等发达国家。

专家分析认为,主要原因一是专业治疗机构、人员和设备等资源不足;二是公众和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了解不够,存在治疗不及时、用药选择时机不当、擅自停药、频繁换药、忽视饮食和运动等误区,从而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并发症发生率高、发生早、发展严重。

慢性病10年内致死近4亿人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今后10年全世界将有3.88亿人死于心脏病、癌症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报告同时提出,如果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有3600万人能够避免死于慢性病,并且预防方法简单而价格低廉。

世界卫生组织题为《预防全球疾病―一 一项必要投资》的报告长达182页,这份报告给世界敲响了警钟:慢性病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无关痛痒,甚至可能成为与艾滋病并驾齐驱的头号“健康杀手”。

报告首次对肥胖症、哮喘及癌症等主要慢性病可能导致的死亡人数进行了预测,全世界每年死亡的人数中有五分之三的人死于各种慢性病。报告预计,今年全球死亡人数在5800万人左右,其中有3600万人将死于慢性病。

相对于慢性病带来的巨额医疗费用和可能导致的贫困加剧,预防可以说廉价而且经济效应显著。报告预测了有效的慢性病预防措施能给各国节省的费用。以中国为例,如果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今后10年中国将节省360亿美元。如果没有任何预防措施,这项费用将高达5580亿美元。

一成糖尿病足患者只能靠截肢保命

2005年10月13日召开的2005年全国糖尿病学足学论坛上,来自美国以及国内的500多名专家参加了此次论坛。与会的国内外专家认为,糖尿病患者要对足部感染引起足够的重视,穿宽松鞋子、常修脚,避免撞伤而引起脚部感染。

广州地区的糖尿病平均患病率达到6%,比全国患者率高出了2.5个百分点,有的区域甚至高达10%。南方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薛耀明表示,广州人的糖尿病发病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的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足,其中10%~14.5%的患者不得不通过截肢来保命,截肢后30天内的死亡率高达10%,而80%的截肢患者都是因为足部溃疡引起。

国际糖尿病联盟2型糖尿病全球指南

在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的大会上,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了2型糖尿病全球指南。

这一全球指南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保持在6.5%以下,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并就此提出了有关对患者进行教育、患者自我监测血糖水平以及积极使用药物和胰岛素来达到目标水平的明确建议。该指南还提出了在预防措施失败的情况下发现眼睛、肾脏和足部出现问题的成本效益合算的办法,这样就可以尽早展开治疗。

在西方医学鼻祖家乡的糖尿病学盛会

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第41届年会于2005年9月10~15日在希腊雅典举行,此次参会的人数为12844人,创EASD年会的历史记录,中国有200余位学者参加。

本届年会开幕后的第一场大会报告,由东道主希腊雅典大学Katsilambros教授所做,题目为“营养因素对糖尿病患者的急性与慢性效应”。他特别提出了东地中海地区国家习惯用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而日本人习惯食用低脂、低饱和脂肪酸、高ω-3不饱和脂肪酸(鱼)的食品。这两种饮食对糖耐量和心血管系统均有好处。

大会公布了一项大型临床试验结果即PROACTIVE(匹格列酮对心血管事件作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研究纳入19个国家5238例患糖尿病合并有大血管病变的患者。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匹格列酮,观察历时36个月。结果显示,用药组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下降10%,各种原因的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卒中的发生下降16%,并可减少改用胰岛素患者的人数。此项试验结果提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既使对已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依然有效,但并不理想,提示我们对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必须及早进行。

抗击禽流感 全球共努力

2005年11月7~9日在瑞士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WHO)总部,举行了一次全球性的防治禽流感和人流感会议。这是首次由WHO、世界银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召开的国际会议,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医学专家、公共卫生专家、兽医专家、政府官员等各界人士出席了此次会议。

篇8

【关键词】 社区保健;疾病控制;健康宣教;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86-01

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是教育人们如何照顾自己避免生病,控制传染病传播、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在工作中和家庭中发生事故,防止交通事故等。还包括老年人的家庭护理慢性病病人的社区照顾等[1]。社区卫生服务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有利于将预防保健落实到社区、家庭和个人,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如何发挥社区保健的作用,近年来发现通过普及健康知识是有效的手段,本文就本社区中健康知识普及对社区居民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作用略作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地区人员稳定,住户在100户以上的社区两处,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样本中年龄结构老中青少比例相当,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

1.2 方法 成立专门的健康宣教小组。根据健康档案中暴露出的高危健康问题及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普及健康知识。如定期到社区举行讲座;到居民家中进行随访;对发病居民进行治疗、预后、康复等干预。健康宣教计划的实施从2011年1月至今。参与分析的数据信息截止到2012年12月底。现对两组样本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下呼吸道感染这五种常见病的发病率、转诊率、复发率、好转率、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进行比较。

2 结 果

观察组中普及健康知识后的发病率、转诊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及两年前为实施健康宣教前的相关数据,好转率、知识知晓率则明显高与对照组。知晓率高的分组发病率、转诊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3 讨 论

3.1 本研究显示,健康宣教对控制常见的社区慢性病及传染性疾病具有明显的效果。普及健康知识后社区居民的相关知识知晓率提高约80%,居民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下呼吸道感染的防范意识普遍增强,达到全部居民总数的85%;70%的居民能说出基本的保健常识。研究还显示,冠心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在普及前高于其他的疾病,其发病率和复发率低于其他知晓率低的病种,表明知识的普及程度、掌握的程度与发病及复发率成反比。这进一步表明健康知识的普及是社区疾病控制预防的有效手段。另外,国内外均有研究证实了健康教育对疾病控制的重要性。例如,高血压健康知识普及的重要性,有报道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比正常人群增加了近10倍,其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可能增加5倍。改变高血压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对发生高血压的高危人群进行提前干预,可以控制约75%以上的患者发生并发症。社区中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是最为有效便利的方法[2]。

3.2 普及知识的方法可以通过知识讲座、高危人群登门拜访、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定期体检、小区广播。改变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心理干预保持良好心态等[3]。要让居民对健康知识产生知、信、行[4],使居民能主动参与,具备一定的应急能力,改正“有病才治”的错误观点,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减少医疗支出。

总之,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防护能力,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减少危险因素,对于多种疾病的预防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但本次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参与分析的病种尚不全面,样本数据仅反应本辖区情况。研究的结果不能反映全部的问题,还有待补充。

参考文献

[1] 何宪平.社区卫生服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11.

[2] 刘莹.高血压病与社区健康教育[J].继续医学教育,2012,9(25):64-66.

篇9

关键词:高血压;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47-01

原发性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高血压患病率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控制高血压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环节,也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的最有效的措施,高血压能否有效地控制主要是患者服药依从性问题[1]。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高血压病服药情况,探讨影响依从性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有目的性地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提供客观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08年6月~2009年6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0例。入选条件:符合1999年WHO/国际高血压联盟关于高血压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确诊高血压病病程在半年或半年以上正进行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意识清楚,对答良好,理解力正常。

1.2 方法:比较服药依从性差与服药依从性好(依从性情况采用戴俊明等[2]推荐方法进行评价)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经济状况、家庭及社会支持、对高血压知识的掌握程度、担心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上的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

2 结果

服药依从性好170例,占38.0%(190/500);服药依从性差占62.0%(310/500)。影响依从性因素:平均年龄大、经济收入少、缺乏家庭及社会支持、对高血压知识的掌握程度差、担心药物不良反应,与性别构成无关,见表1。

3 讨论

服药依从性是指患者的服药行为与临床医嘱符合程度。高血压是一种需要长期服药控制血压的疾病,服药依从性差不仅仅会影响疗效、转归,而且还促使病情加重。但是临床观察发现高血压服药依从性良好只有29.7%[3]。本文依从性佳为38.0%,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大、经济收入少、缺乏家庭及社会支持、对高血压知识的掌握程度差、担心药物不良反应等。

高龄患者由于患者自身对药物知识的普遍缺乏,或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下降,加上药物品种繁多,且一种药物可有不同的商品名等因素,使高血压患者对药物的名称、剂量、使用方法、服药时间分辨不清,导致患者误服、漏服、多服。按合理选择用药,减少用药种类及药物更换次数,确定优先治疗目标[4],尽量使用长效药,控释剂、缓释剂,将服药同生活中某些必做的事相联系,可避免遗忘,例如晨起和午睡后正是血压的高峰值,将药物放在醒目位置,可提醒老年人立即服药。督促家属参与、帮助患者用药。

对高血压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影响治疗行为的重要因素,患者对长期用药不理解,对服某种降压药从小剂量逐步到大剂量,或改服某种降压药时,又需逐步减至小剂量时改服等方面都不规范。在媒体广告影响下,存在私自乱用药,也是影响服药依从性的因素。因此,开展健康教育是高血压有效治疗的基础和前提,通过耐心、细致的宣传、发放宣传资料等方法,反复强化直到患者自愿采纳有利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5],提高服药依从性。服药后有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的不良反应如性低血压、电解质紊乱、脚面浮肿、干咳、消化不良等而自行减量或停药。因此,治疗需要结合病情、病理生理改变、药物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加强与患者沟通,就诊时细致讲解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其有相应的心理准备;或用药前估计可能发生的副作用,提前给予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 孔灵芝.我国慢性病流行现状及负担[S].昆明.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会议论文汇编,2002

[3] 戴俊明,卫志华,张蓓燕,等.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药物利用与依从性关系分析[J].高血压杂志,2001,9(1):65-67

[3] 杨国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7(7):40-41

[4] 申屠光明.影响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海峡药学,2008,20(12):108-110

篇10

关键词 社区护理干预 高血压 并发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61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6月对300例单纯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并发症及血压变化进行对比观察。在所辖区3万户居民(约9万人)所建健康户卡及入户调查中统计患高血压居民7000余人,从中选择患单纯性高血压(无并发症)居民共计4000余人。按随机抽样原则在每个局宅抽调60人(共5个居宅)总计3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150例,干预组年龄59.5±12.5岁,男:女为1.8:1;对照组年龄58.6±13.8岁,男:女为1.7:1。

方法:定期、定点集中或上门诊疗,每个局宅所在的社区服务站的全科医师及护士对管辖内抽调的高血压患者每2周集中或上门诊疗1次,并进行高血压防治相关知识教育、答疑。表格记录,效果评价采用单项对比法进行。观察前后各做1次防治知识问卷调查,了解其对疾病的知晓率、尊医行为。医学干预对Ⅰ、Ⅱ、Ⅲ期高血压治疗处理后及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及时反馈及统计。对其并发症导致的受损器官进行适当的康复指导及功能训练,检查各项干预措施实施情况。对收集的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结论。见表1。

统计处理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统计软件SPSS14.0。

护理干预内容:按时检查,饮食控制,服药方法,自我监测。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服药,不滥用补品和补药。通过宣教及问卷调查危险因素知晓率。对不良生活方式等行为干预,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低盐,低脂,限烟酒,参加体力劳动和锻炼,减少脂肪,控制体重。现场问卷调查。

结 果

经过2.5年的观察及干预,患者血压平均值明显下降(P

讨 论

高血压发病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引起的循环系统并发症的死亡率在齐齐哈尔地区近3年均排名第1。

随着国家对社区服务重视程度的提高,居民的健康保健意识增强,社区护理干预已被居民认可,并养成良好遵医行为,有效控制了血压,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了医患关系,增强了社区服务的凝聚力,护士已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社区护理干预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预防措施,及时地为防治疾病奠定了基础,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节省了社会医疗资源,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