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编程速成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控编程速成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明确培养目标,确定数控技术专业实训内容
1.培养目标
数控技术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机械制造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数控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夹具设计及生产技术服务、数控机床操作、二维和三维CAD/CAM软件应用、产品检验、数控机床维护保养、数控加工车间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具有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并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能够获得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或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部分学生能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为确定专业面向岗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多次召开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访谈会。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若干学习领域课程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将学习领域分解为多个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分担该学习领域部分能力要求,最终实现工作过程知识的完整重构。
通过广泛的调研得知,目前企业最急需的就是综合素质高、职业道德好、具有数控高级操作工岗位能力、能熟练运用机械加工工艺及CAD/CAM软件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此,学院结合行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将数控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确定为数控操作工、机械工艺员、新产品试制工、机床维修工和设备管理员。
2.实训内容
数控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确定为以下内容:机械制图综合实训、钳工实训、CAD/CAM实训、PLC实训、普通机加工实训、数控机床控制类实训、零件的综合工艺类实训、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设备检测和维护实训和企业顶岗综合实训等。
以“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为例,其学习情境设计思路是:首先根据零件形状、结构的不同,将被加工零件分为回转体零件、平面轮廓零件、箱体类零件和综合零件四类,每一类型零件再根据零件复杂程度和加工难易程度细分为多个学习情境,如右表所示。
对上述八个学习情境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选择后组织教学,在教学实施时,教师指导工作量随着学习任务难度的增加逐步而减小,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程度逐步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表 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教学安排表
二、优化数控设备配置,注重实用性
1.开展多种数控系统教学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决定了数控实训教学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实施校企合作。企业使用的数控系统就是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的数控系统。
单一数控系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在应聘上岗时受到企业现状的限制,就业竞争力受到较大的制约。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实训中心现有数控机床25台,数控系统有日本的FANUC、大森系统,德国的西门子系统,国产的有武汉华中“世纪星”数控系统和广州数控系统。另外我们还购买了上海宇龙仿真软件,它具备多种数控系统的仿真能力,可以实现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加工零件的全过程仿真。通过这些设备和软件组织教学,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各种数控系统的编程与操作技巧。
与具备单一数控系统操作能力的员工相比,具备多种数控系统操作能力的学生更受企业青睐,他们工作适应性得到提高,就业机会大大增加,一些毕业生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2.数控设备配置注重实用性
数控设备的配置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配置数控机床要以实用为主,不要盲目追求高档设备,尽量达到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二是机床要有网络化连接,企业今后的主流趋势是计算机编程,与机床相配的电脑中要安装企业进行加工所使用的主流CAD/CAM软件,如ProE、Mastercam和UG等。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技能水平
教育部于2006年11月16日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部16号文件),指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一是学院老师“走出去”,去企业顶岗实践;二是能工巧匠“引进来”,作兼职教师;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培训基地。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特色非常鲜明的高职院校,2003年,学院作为山东省高职高专院校的唯一代表首批参加并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学院先后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山东省骨干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省技能人才培养先进单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积极探索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的有效方法。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有: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专业教师定期去生产企业挂职锻炼;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共建培训基地。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实训教学
1.“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清楚加工一个零件所需要的知识点,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意识,高标准对待实训。
2.“情境式教学”
将学习领域分解为多个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融“工艺分析、编程训练、操作示范、操作练习、产品加工、技能考证”于一体。
3.“工学结合”
采用企业实际生产的零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零件的加工过程。让学生制定加工工艺,编制加工程序,然后与企业实际工艺路线比较,分析其优缺点。
4.采用行为导向“六步教学法”
“六步教学法”是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所经历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进行教学活动。
篇2
为期两周的金工实习结束了,带着一些不舍,我们离开了工业培训中心.两周的时间太短,使我们无法接触到全部的工种,但这忙碌而充实的两周确实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获益匪浅,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熟悉了一些基本的工业加工方法和流程,掌握了一些常用机器的操作方法.这对于一个工科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和经历,对以后走进工厂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实习期间每一天都有新鲜的内容,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战.在实习基地,我第一次有了走入工厂的感觉,一台台陌生的机器井然安放,想到自己将是它们的操作者,不觉兴奋异常.它们中的一些年龄比我还大,代表了八十年代的生产力,有些已在现实生产中被淘汰,但对重在了解其工作原理和操作的我们工科本科生来说还是很有教育指导意义的.尽管如此,我发现要自如地操作它们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轻而易举,这才发觉自己的差距还很大,要走的路还很长.
在实习前期,我接触了两种重要的机床-车床和铣床.由于接触的是比较旧式的机器,人工操作还占了很大比重,也正因为如此,它们上面的按钮,手柄和转盘都比较多,我们花了不少时间用于熟悉机器,然后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实物加工.车工是在车床上利用工件的旋转运动和刀具的移动来改变毛坯形状和尺寸,将其加工成所需零件的一种加工方法.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要求加工精细的零部件,主要是为了让我们熟悉对机器的操作,我们的任务就是在一个圆柱体毛坯两端分别加工出一个槽和一个球体.在经历了几个失败的作品后终于加工出了一个较符合要求的作为作业上交,粗略地看还能大致辨认出是个球体的形状,但是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能对车床的作用和操作方法了然于心.另一种工业重要机器是铣床,利用铣刀对工件进行切削加工,可加工平面,台阶,斜面,沟槽,成形面,齿轮以及切断等,还能钻孔和镗孔.机器不多,我们三人一组操作一台机器,任务是把一个圆柱体毛坯加工成个立方体.这次我们三人配合得很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美中不足的是楞边处理得不太平整.这项实习内容让我体验了团队合作的效率和第一次亲自成功加工出零件的,虽然回宿舍后不得不费好大劲处理被溅满机油的外衣.
之后我们开始接触更高级一些的机器-数控车床,分为三个工种: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数控线切割.在进行实机加工时都要在电脑上先编辑好程序,然后再把程序导入机器进行加工,不管是从加工效率,加工精度,都比前面的普通车床高了好多.这其间也使我学会了简单操作几种重要软件,如Solidwork,Powermill等.唯一让我感到头痛的是编程问题,好不容易写出程序了结果在电脑上就是模拟不出来,之后经过多方求助之后才算勉强完成任务.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关于快速成型技术的介绍,这属于一种高新技术了,当前在国内尚未得到推广.那台号称"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利用特殊石膏材料的快速成型机引起我极大兴趣,惊叹人类的聪明智慧并意识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尚存的差距.
篇3
一、三个误区
1.误区一
在课改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全盘摒弃系统学科知识体系,采用项目化典型示例教学模式,虽然表面上符合课改精神,然而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却出现实验进程缓慢、实验计划不能顺利完成、学生知识技能掌握不牢固、不能灵活运用等问题。
2.误区二
忽视学生的基础问题。在课改实验过程中如忽视了这个问题,课改将不能真正完成,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改如不能建立在学生必要的基本知识与必备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那么课改如何进行,其作用又如何实现呢?
3.误区三
课改体现理实一体化,既然有了技能训练,还需要技能实训这一环节吗?课改中的理实一体化与技能实训是两个概念,其作用是不尽相同的。课改实验是针对若干典型产品的制作而实施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突出的是“做中学”与“学中做”, 体现某些典型产品从材料选用、处理、制作工艺及加工的整套制作过程,涉及到该产品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突出的是在老师规划指导下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合作精神,而技能实训强调的是针对某一工种单项技能的专门化强化训练,突出的是操作技能与操作技巧。两者的作用不相同,虽两者相互依存,但不能互相替代。
二、课改实验必须解决好四个实际问题
1.课改调研问题
在课改背景下通过调研可帮助我们解决“教什么”“如何教”“何时教”即解决课程设置问题。通过调研,一方面,可了解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产品类型、产品升级及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特别是对初、中、高级典型产品示例的确定提供可靠依据;另一方面,通过走访毕业生可了解他们满足现有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可了解其后续发展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储备,并为课程设置提供参考依据。
2.学生“双基”问题
所谓双基即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精心调查、研究与分析,对于学习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基本知识与技能应为:具有基本机械基础常识、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电工电子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控编程基础;具备识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车、铣、刨、磨、钳等基本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与交往能力等。
3.师资培训问题
教师在课改实验中起到关键与引导作用,在课改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二是教师要能吃透课改精神,把握课改尺度;三是具备调研、分析、精心选择典型产品示例的能力;四是具有调控并驾驭课改实验过程的能力,因此,在课改前必须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课改理念培训、知识与技能培训、调研与分析能力培训、下企业培训、制订课改计划与课程标准培训等。
4.课改实验设备问题
实验实习设备是课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有力支撑,为此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先后添置了铣床、车床、磨床、火花机、线切割机、塑料注射机、激光快速成型机、模具雕刻机、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等,建立了模具拆绘室,模具装配室、工程材料成形实验实训室、模具CAD/CAM/CAE室、模具钳工实训室、金工实习室、车工实训室、数控加工中心等实验实训室。2010年上半年学校成功申报江苏省《模具制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获得近千万元的设备资金用以采购现代先进实验实训设备,为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破解三大难题
1.观念转变问题
思想观念转变的确很困难。教师们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反复劳作,已形成根深蒂固的教学思想,要转变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们通过大量的学习、参观、调查、培训,分析传统学科体系带来的不足与弊端,得出课改是势在必行的坚定理念。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课改理念已完全扎根在每位教师的脑海里,思想转变了,干劲足了,课改工作正朝着预定的目标有序进行着。
2.校企合作问题
课改工作,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离开了企业的参与,课改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学校与企业合作成了实现课改目标的关键。学校与著名模具企业进行交流,本着双方共盈的合作宗旨,有步骤地聘请企业专家或技术工作者来校讲座。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学生到企业学习、实践。
3.经费保障问题
课改需要经费,学校在课改上投入了大量经费,包括课改调研起动经费,培训经费,课改实验材料、设备投入等。学校通过政府拨款、省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企业合作、社会赞助、学校自筹等途径筹集资金,成功解决了课改经费问题,使得这一难题得以顺利解决,确保课改工作顺利开展。
篇4
关键词:办学理念 内涵建设 企业顶岗 企业文化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2013年7月,我参加了由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2013年全国高职高专骨干教师(企业顶岗)(湖北黄冈)专业培训班,我们从以下几个模块进行了培训:
模块一高职教育的教学现状及改革的趋势;
模块二机电一体化技术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
模块三机床电气安装、调试、故障诊断及维修
模块四三维造型设计、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机电一体联调
模块五企业顶岗培训,熟悉相关行业企业先进技术、生产工艺与流程、管理制度与文化、岗位规范、用人要求。
一、 机电类专业培训班承办单位简介
机电类专业培训班由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承办。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是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的教学单位之一,专业设置齐全,共开设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含电气自动化技术方向)、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制冷与冷藏技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供用电技术等七个专业,在校生3000余人。其中,拥有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1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的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正在建设2个省级实训基地,建设了4门省级精品课程,聘请了2名楚天技能名师,获得了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和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机电学院注重实践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校内实训中心设备总价值2000余万元,建筑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正在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制冷与冷藏技术两个专业省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其中拥有实训室50余间,理实一体化实训室30间、创新实训室3间、TCL实训室1间。实训中心与深圳市博宝科技有限公司在校内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中心软件、硬件建设先进、齐全,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校外,与湖北彤鑫发动机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加工技术实习工厂,与三环气门驱动(湖北)有限公司、TCL空调器(武汉、中山)有限公司、芜湖欧宝机电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专业共建基地,与富士康科技集团、上海美维、深圳赛意法、格力、美的、正泰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实习就业基地,校外实习就业基地达120余家。
二、高职办学理念、教学方法、人才培养质量
(一)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7月8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熊发涯副校长做了“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题的报告。报告围绕“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深化校企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科学规范管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其中,我对“深化校企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印象最深刻。熊校长从“建立三层合作、四方共建、互利多赢”的办学体制机制,践行对接“十百千万”的老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思路;深化 “三双”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多元互补”的教学质量共同评价与持续改进新机制四个层面进行了阐述,报告中提到“与十县对接、与百村共建、促万户致富”让我觉得黄冈职院真正做到了校企合作,很好的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真正做到了为社会服务。
(二)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探析
7月9号,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院长助理夏学文教授做了“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探析”的报告。夏教授首先引入了高职教学存在普遍的问题 ,即“生源数量减少,学生素质较低;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师努力的教,学生茫然的玩;教师教了很多,学生学到很少;学生学了专业,就业却是转行”,“讲了不一定清楚,清楚不一定记住,记住不一定理解,理解不一定行动”。 为了让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夏教授从“大学生成才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和“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及启示”两份材料中给我们展示了学习情境的构建和任务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夏教授通过实际情景的设置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如站位法、辩论法、小组讨论法等,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次讲座使我受益匪浅,启发了我的教学思路,对我以后的教学起到指导作用。
三、机电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
(一)宇龙机电控制仿真软件的应用
“宇龙机电控制仿真软件的应用”由黄卫庭老师主讲。机电类专业是高职教育中一个分布面广、在校生规模大的专业,机电控制中电气线路设计和实践中有各种短路、过载等潜在危险,设备昂贵、更新快等特点。宇龙机电控制仿真软件的应用能很好解决机电控制中电气线路设计不合理而引起的各种短路、过载等潜在危险,也不用购买昂贵的设备供学生实训,可有效的降低教学成本,使教学更直观、形象,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职业教育应跟随时代的脚步,以信息化带动机电专业职业教育现代化,机电专业的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黄老师的讲解,我感受到了机电专业职业教育的巨大变化,如果条件允许,在职业教育中推广仿真教学能很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CAD/CAM先进制造技术
CAD/CAM先进制造技术结合了当前先进的3D打印技术进行讲解,充分体现了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紧密结合,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3D打印技术: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简单的说就是把一件物品剖成极多的薄层,3D打印就是一层一层的把薄层打印出来,上一层覆盖在下一层上,并与之结合在一起,直到物件打印成形。3D打印通常是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来实现的。过去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现正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已经有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
四、企业顶岗锻炼
(一)按照日程安排,我们来到了三环气门驱动(湖北)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姜部长简单介绍公司概况,生产制造先进技术,全自动数控热敏锻挤压技术,等离子氩弧焊,摩擦焊接,感应淬火,盐浴软氮化,钻深孔和充纳技术。气门制造方面三环在全世界遥遥领先,2007年至今员工人数增加300多人,而产量提高近2倍,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得益于设备的改造。
首先,姜部长带我们参观了工厂,先参观实验室,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很多自己学校也有的实验设备,可以测出零件的强度、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疲劳强度、冲击韧性等。然后又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参观了各分厂。
接下来,我们听取了企业技术行家做的报告:三环气门驱动(湖北)也有限公司沈伯利做了设备管理的讲座,包括:运筹、后勤工程、可靠性工程、人机工程、行为、统计技术、管理逻辑等,从维护体制的发展史、设备管理发展的背景、设备管理的业务、设备管理的困惑、一级二级保养、设备点检等做了具体讲解,总之,设备管理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学科。
气门生产改造技术是三环气门生产中的先进技术,罗总给我们介绍了气门生产中锥面加工的改造。
夏部长介绍了企业生产模式发展方向及设备改造,设备改造主要有机床的部件或动作改造;手动机床的数控改造;数控机床的自动上下料改造;通用机床专机改造。并介绍了三环改造设备配置,设备改造人员配置;机床的组成及MV21改造案例 。
通过学习,我收获颇丰,特别是夏部长介绍的德国真空连线的引进与应用,在短短半年的时间,能够利用15万的成本让德国的真空连线生产线在三环建成并投入使用,让我们都很震撼。
去车间顶岗锻炼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安全操作,很好的完成任务,我们都按规定着装,姜部长把我们分成了3个大组,我分在机械改造车间,通过改造之后的专用机床,自动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生产效率由原来了三个人操作一个工序。变成一个人可以操作两个工序。产品合格率,产量都得到提高。
(二)我们第二站来都了芜湖欧宝机电有限公司,在这里,我们受到了公司领导的热情接待,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带领我们观看公司纪录片,了解公司文化和公司发展历程,随后带领我们参观了厂区和生产车间,又给我们安排好了顶岗实习岗位。
我们就在装配车间、加工车间、壳体车间不同的岗位上完成了预定的顶岗计划。通过顶岗锻炼,我觉得收获真的很大,不光增长了实践方面的知识,也拓宽了我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领域,开拓了视野。
五、结束语
篇5
[关键词]工程训练;以学生为中心;训练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37-04
工程作为实际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具有建造性、人文性、生态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等本质特征。因此,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克服目前存在的学术化、学科化倾向,担负起工程自己的教育使命,回归工程本身。或者说,高等工程教育要超越“科学范式”(强调工程科学与理论分析),确立“工程范式”(强调工程教育的实学性、集成性和创新性)。
为此,我国参照《华盛顿协议》,按“国际实质等效”的要求,从2006年开始试点工科专业的国际认证,并于2013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会员。《华盛顿协议》是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6个协议中最权威、国际化程度较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协议,该协议提出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通用标准对工科专业学生毕业时的能力要求,正是对工程本质特征的反映。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于工科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一、工程训练面临的问题
工程教育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实践性。我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理论课程的实验和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工程训练、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两大部分。然而,在我国本科工程教学体系中,存在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现象。2009年,中国工程院了一个调研报告,对国内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批评:一是一些本科院校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盲目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导致学校建设目标趋同,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二是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被不同程度地削弱,使工程训练达不到最基本的要求;三是教师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学生创新能力不强,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
由于高校与企业联系不密切,企业难以容纳大批学生实习等问题,生产实多是走马观花,学生很少有动手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因此,工科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虽然我们在不断进步,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滞,但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如:
(一)功能定位单一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功能几乎是所有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存在的核心要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种教学理念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能力。
(二)训练目标不明确
训练目标与工科专业培养未来合格工程师的要求有差距,目标仍然以验证理论知识和掌握加工工艺为主,对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组织管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要求比较模糊。
(三)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盲目,训练目标模糊,导致训练体系层次偏低,训练内容与理论教学和其他实践环节脱节。对学生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方案与思路创新等方面的训练不足。
(四)师资及硬件资源投入不足
师资队伍无法满足工程训练要求,软硬件资源投入不足。真正的工程师只有由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工程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来。而我国工科教师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大部分教师热衷于申请课题、,对教学工作,特别是实践教学投入不足。
造成上述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核心理念未能深入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心中则是最主要的。由此,需要回答的问题有(但不限于):
1.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导向?
2.如何设计训练体系?
3.训练体系如何与专业培养计划中的理论教学和其他实践环节贯通?
4.如何建设工程训练所需的师资队伍?
二、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训练体系的反向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导向就是用期望全体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反推出所需的培养过程、培养要素和培养环节,以及对应的持续改进机制。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在工程教育国际认证语境下,培养目标可表达为学生毕业5年左右,成为所工作领域的合格工程师,即解决“能做什么”的问题。而在“科学范式”教育模式下,通常是教师(强调工程科学与理论分析)根据自身的认识,主观设定学生需掌握的知识,制订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实际上决定了学生毕业时掌握的知识,这会造成毕业生能力与培养目标脱节,更与社会需求脱节。
(二)毕业生的能力要求
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是指学生完成学业时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即学生产出,实质上是学生毕业时“能有什么”的问题。本文对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参考体系是《华盛顿协议》的通用标准,具体为:
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运用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的能力;
3.具有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4.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5.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9.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0.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三)训练体系的反向设计
训练体系的反向设计是指:调研内外需求,由需求确定培养目标;然后,由培养目标决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把毕业生能力要求分解、落实到培养计划的各个环节(包含工程训练),形成课程体系。这里的课程体系是广义的,即为各个教学环节。尤其要注意的是,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改变讲课、实验、实习相分离的传统做法,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的条件,实现讲课、实习、训练一体化。这样,在新生入校后,执行该培养计划,在质量保障体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下,就能保证学生在毕业被授予学位时实现各能力培养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成果导向,解决“能有什么”的问题;进而有效达成培养目标,解决“能做什么”的问题。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能力达成、训练体系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三、训练模式的重构
重构训练模式与其他实践环节的贯通,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实现手段。在学生产出导向视角下,机械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必须摒弃“金工实习”的传统观念,树立“大工程观”。按国际工程认证通用标准划分训练层次,即认知、基本制造技术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机电综合训练。随着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现代机械产品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机械产品,而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要开发以机械、电子、控制一体为核心,以工程性、综合性为特点的训练项目。
为满足专业补充标准的要求,还要对机械类专业的训练进行特殊设计和创新训练,设置课外创新训练课程。创新训练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对初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机械创新设计基础知识、机械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电路板设计等基础性的专题培训,夯实其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对中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原理方案创新设计、机械系统创新案例、DSP系统设计、传感器应用技术等提高型专题培训,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对高级训练阶段的学生开展大团队创新项目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这样,就纵向形成了“认知、基本制造技术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机电综合训练和创新训练”为主线的递进式、五层次训练体系。
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的训练还覆盖能源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工程、轻化工程等工科专业,训练中心还要按专业模块划分训练环节,以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横向形成多模块训练体系。
训练时间的安排要灵活,可实施分段训练。如,对安排4周工程训练(金工实习)的机类专业学生,可令其先进行一周的认知实习,再用2周时间与工程材料及热成型工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课程结合,在完成图纸设计、教师审核后,分组、分批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最后一周则可与现代制造技术实习结合,完成工程实战。
根据以上思路,训练资源必须重新配置。要淘汰老旧落后设备,大量增加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机电综合训练、创新训练所需设备。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
“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理念对工程训练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基本上属于研究导向型,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方面的培养,很难胜任“工程范式”下的教学模式。因此,为了培养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必须完善工科教师的培养机制。一要大力推动对工程博士的培养;二是利用省部共建引入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支持,组织教师参加新技术培训;三是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模式,引导教师校企联合开展工程应用研究,提高他们的工程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传授给学生。
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在高校中是十分严重的。口里重视教学,实则以论文、科研项目为教师评价体系权重的最大指标,广大教师怎么会安心教学?所谓“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讲的是教学以科研为基础,科研为教学服务。科研不为教学服务,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一句空话。要以教师爱岗敬业、安心教学为前提,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与职称晋升机制,能很好地调节教师在教学、科研和其他方面的投入。
工程训练中心需要教授、博士,更需要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现场操作技师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高校工程训练中心指导教师普遍存在职称、学历低,年龄老化,人员严重不足的现象。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事业编制的限制,大力实行人事制,从企业招聘全职工程师、技师;也需要从学校相关院系聘请机械、电子、材料、管理、自动化等专业的教授、博士,兼职帮助工程训练中心开展教学设计与建设工作。
五、典型训练环节的实例与推广
为探讨校外实习的部分环节在校内训练中心完成的可行性以及工程训练与理论教学贯通的可行性,2013年,我们对长沙理工大学机制专业2010级学生现代制造技术实习进行了改革试点。该级学生第四学年秋季学期开设数控技术、现代制造技术实习(时间为2周)。数控技术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完成零件的编程,并通过数控仿真系统的虚拟制造考核(到工程训练中心)。实习环节在训练中心进行了1周,每个学生完成了3个零件的加工(线切割1件,数控机加工1件,快速成型1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剩下一周时间再到大型先进制造企业参观,整体实习效果好,解决了到企业不能动手的问题。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我们对机制专业安排在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的为期4周的实习进行了调整,实施过程及主要时间节点如下:
1.第一学年夏季学期机械工程导论与认知实习同时进行,时间1周。也为第二学年春季学期工程材料及热成型工艺课程教学做准备。
2.第二学年夏季学期进行2周的基本制造技术训练和先进制造技术训练。
3.第三学年秋季学期开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A、机械设计课程;随后进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由课程任课教师与专业教师联合指导,完成正确的CAD图纸。在此过程中,数控技术任课教师介入,选择适合线切割、数控车、数控铣和加工中心加工的零部件重点指导。
4.第四学年秋季学期开设数控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完成零部件的编程,并通过数控仿真系统的虚拟制造考核(到训练中心),要求理论教师先期熟悉训练中心的虚拟制造系统;在现代制造技术实习环节(2周)时到训练中心完成零件的加工,时间1周。以上分段完成了4周的训练。现代制造技术实习的另一周时间要到大型先进制造企业进行参观实习。
该实例的流程及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如图1所示。
对2015级学生,可全面实施图1所示的计划,学生将得到系统的工程实践经历。这使学生从2013年试点时只能完成3个零件的加工,发展到现在能完成机械部件乃至系统的设计制造,并得到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实施工程的能力训练,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认识专业责任和专业伦理。
[ 参 考 文 献 ]
[1] 袁广林.高等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基于工程本质属性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9):18-21.
[2] 李晓强.工程教育再造的机理与路径[D].杭州:浙江大学,2008.
篇6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工业设计与制造已经很难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工业设计与制造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不少成就,但其中还有一些问题和难点等待解决。本文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概述模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模具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优化模具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与措施。
一、模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模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应当遵循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要改变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从实验验证与演示参观变为基本技能的训练及专业综合技能的训练,使得学生不仅掌握模具专业的基础内容,而且具有相应岗位要求的综合技能以及较高的职业素养。结合模具专业理论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来看,学生的学习训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模具理论知识与职业素养内容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相结合的基础阶段;二是在固定的实训周内针对模具实践操作内容进行反复练习的中级阶段,这也是模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体部分;三是模具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高级阶段,此阶段要以模具专业综合技能练习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模具专业综合技能的应用能力。
二、模具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模具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重点,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改革后的模具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则以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操作技能为重点,突出模具专业核心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强调的是专业技能教育以及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改革后的模具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如下:一是重视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的训练。在每节基础理论课上都穿插课内实验与实践环节,教师通过演示与讲解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二是重视模具专业技能之外的能力培训。除了重视一般的模具专业技能训练外,学校还重视对其他技能进行培训。例如,重视培养模具相关数据信息查阅、收集、整理、归纳分类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写作能力。三是重视专业核心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具专业的核心能力主要指模具CAD和CAM软件应用能力,其应用流程为:先在计算机上利用CAD软件进行三维造型的描绘,接着利用CAM软件进行数控编程和仿真设计,然后进行数控和电加工实训,最后是模具设计快速成型及实际操作成型。
三、优化模具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与措施
下面,从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对模具专业的兴趣及实际操作能力、加大对模具实验室的投入等方面,探讨优化模具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与措施。首先,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教师在模具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与引导者,而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大多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与实际教学水平至关重要。中职院校要对模具专业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与培训,模具专业基础知识与相应岗位现场操作要求相结合的培训内容,能使教师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以便教师更好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其次,培养学生对模具专业的兴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模具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比较枯燥,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对模具专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享受自己设计与制造模具的成就感,同时还要让学生看到模具行业的光明前景。要加强学生对未来岗位要求的认识,让学生学会规划未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再次,加大对模具实验室的投入。学校应当加大对模具实验室的投入,重点引进模具岗位上正在应用的先进设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模具设备,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与讲解,而不是简单地依靠多媒体演示或是课本讲解。
四、结束语
社会对高技能模具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加,中职院校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提高模具专业课堂教学质量。要注重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对模具专业的兴趣及实际操作能力,并加大对模具实验室的投入,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整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模具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于保敏,贾耀曾,胡烨.就业导向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2]徐政坤,卢端敏,宋斌.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0(06).
[3]李军,赵寒,危淼.现代学徒制改革教学项目设计———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
篇7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mold industry and analyzing the professional capacity needed for jobs in mold industry, this paper proposes a training program for mold industry personnel. The program combines school education with real operation.
关键词: 模具;人才;培养方案
Key words: mold;personnel;training program
中图分类号:TG7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9-0162-02
1行业产业概况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模具工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近十年来,中国模具工业的一直以每年15%左右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随着汽车、摩托车、家电、电子产品、建筑业等工程塑料件需求量的快速增长,中国模具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以天津为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天津市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明显加快,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实现了现代化企业制度,调动了职工和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加快了企业发展步伐。同时一批国有中小模具企业也加入了改制的队伍。一批民营模具企业迅速崛起。天津市模具行业已形成国有、合资、集体、民营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截止至2009年底,可统计到的模具生产厂家有500多个。大环境的发展为模具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可是不利因素也制约了模具行业的发展,缺乏具有掌握高新技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高精度模具加工制造技术方面的人才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既能设计又会制作的模具技术人员、高级模具工人更是少之又少。以百人左右的模具制造企业为例,设计人员占企业人员的10%,其余为制造人员。因此各种档次的模具制造人员是我们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
2未来发展人才需求趋势
以模具行业每年增长10%的发展速度计算,以天津为例:模具企业到2010年将达到550家,从业人员将到达18000人,模具产值也将超过十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将以每年1000人递增。以大、中型企业发展看,达到这样的水平是完全能做到的。
3专业对应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
高职模具专业主要担负着为模具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具有模具工艺设计、工艺实施、技术管理能力;具有模具数控加工编程能力;具有注塑模具、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具有一定钳工操作能力、模具修配能力;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制造及管理能力;具有熟练运用CAD/CAM软件进行模具造型设计和加工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文字表达、人际交往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模具专业将根据模具行业企业现行发展和正常运行的模式,梳理出目前在模具行业从事有关模具技术和制造的创新岗位群,技术和基层管理岗位群和制造岗位群,并相应确定所学的知识及技能。
3.1 创新岗位群随着模具行业的迅速发展,模具正在向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模具本身也正在由单一的设计和制造向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由模具独立生产出的产品也越越来越多,那种只要求会编制工艺或只能操作已远远不能适应。快速成型技术,工业设计,产品造型等技术已在模具专业开始应用。
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教学也要随着形势变化不断去适应这一变化,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不再只是简单的绘图和操作机器,还要深入了解由模具做出的产品在市场中的表现,这就要求在市场机制下,懂得模具企业生存的环境,掌握创新理念并落实到学习当中,对材料、信息、价格、快速成型、快速制模、模拟分析、造型艺术都要进行了解和吸收,为学生自主创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2 技术和基层管理岗位群现今的企业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懂技术、会操作,还是班组的骨干。也就是说全面型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技术和基层管理岗位群是学生就业重要的方向之一。
3.2.1 技术岗位技术岗位主要包括模具设计和工艺编制两部分,工艺编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成品或零件的工艺分析及制订工艺过程,也就是编出制造零部件的生产过程的步骤即程序,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机械制图,模具材料及热处理,工程力学等基础平台上,掌握二维、三维绘图和实体造型能力,掌握选取模具材料和产品材料的能力,掌握选取模具设备型号和使用的能力,了解在现场如何解决所出现的技术问题的具体做法。
3.2.2 基层管理岗位如今各企业纷纷将高职生作为基层管理的重要骨干来培养,在学会工艺过程后,积极让学生参加现场管理,也是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能力。现场管理提高了学生在企业发挥班组长或班组骨干的能力。
3.3 制造岗位群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模具专业就业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懂技术会操作,是培养高职生成才的重要目标,通过学习和实训,使得他们具有如下能力:模具制造和装配及调整,型腔模具、冲压模具的维修和使用,中高级钳工应具备的能力,模具机械的使用与调整,模具数控机床编程和操作,特种加工机床的使用等。
4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4.1 指导思想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加强产学结合为手段,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和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充分展现模具专业在制造业和制造类服务业领域的特色和优势,提升模具专业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4.2 建设目标建设以实用技术培养为目标、以企业需求和典型生产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规范和质量意识为贯穿、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具有产学结合特色的、国内领先的模具专业。通过构建“核心技术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工学结合特征的、适合生产性实习的核心优质课程。
4.3 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正在提速,二十一世纪,技术与工艺的全球化脚步越来越快,职业教育只进行单一的职业岗位培训已经远远不够。培养复合型人才,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学生具有胜任新工作、适应新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提高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关键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4.3.1 根据岗位需求,创新“岗课联动,互融互通”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与企业的合作中,聘请行业、企业内在专业领域工作多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产品设计人员、生产工艺员、模具调试工等作为我们相关专业实践课程的兼职教师,并与专任专业教师组成“专项工作组”,挑选企业的典型项目和典型产品,将其引入教学环节,以企业实际项目和实际产品制造为内容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另一方面,依靠校外实训基地,将模具专业教学搬进企业,利用其技术的前沿性和专业技能的适用性,让学生实际感受企业工作生产的氛围让学生参与产品设计、工艺制订、产品生产制造、质量检验,强化学生的企业经历培养。
4.3.2 完善校企合作,加快实现“校企联动,订单定向”的辐射效应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自2008年起模具专业就和世界五百强之一的麦格纳公司在天津的企业---麦格纳(天津)模具技术设备有限公司开始商谈,为该企业定向培养学生,采用以“2+3形式,即两天在校学理论三天在企业进行实训,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校单独为他们组建教学班,针对其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经过近两年的运转,学生不论从学习上有所提高,实践中获得了极大的丰富,企业对学校和学生非常满意,认为这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学校为学生找到了就业单位,学生找到了这样规模的企业感到满意,企业也缩短了寻找和培养技能人才时间,实现了三方共赢。现已办了两届,达到了预想的结果。模具专业正在将这一新的办学方法逐步推广,扩大它的辐射面。
4.3.3 强化基于工作过程学习,发挥“双证联动,半工半读”的作用随着“核心技术一体化”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体现其中的核心技术职业资格一体化”。最终,使高职毕业生能真正掌握就业本领,培养“短过渡期”或“无过渡期”高技能型人才。在促进学历教育的同时,同时也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特别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拿出一半的课时,用于学生的动手训练。在通往职场中,要经历基础学习,专业基础学习,专业能力学习,设计室设计,实训车间操作,企业顶岗实习若干阶段,最终获得学历证书,各种操作技能证书。充分反应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围绕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才能达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如此精心培养的高职模具专业学生必然在今后的职场上成为各个企业的骨干和精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主编.必由之路― 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8
论文摘要:以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为切入点,以创新设计和创新竞赛为手段,论述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并提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我校开展以创新设计为手段的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通过机械cad/cam专业教学实践,创造性地将学生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传统优势与创新设计相结合,在落实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培养的学生具备了较扎实的创新设计能力。通过创办cad协会及积极开展创新设计教学活动,创造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学习氛围,通过举办创新设计竞赛,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提供实践的舞台,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机械cad/cam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现阶段的教学工作欠缺厚实的物质基础和实践条件,还不足以形成一套系统的运行管理机制,经费使用方面也欠缺保障,跨部门的组织工作难以协调,虽然在教学中已形成创新的风气,但未能上升到教学模式的层次,受益面有限。
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课程实施必须思考的问题。我校机电系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韶关学院省级重点实验室——现代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整合实验室资源,
建立创新设计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基地建设则是实现实训和实习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以前,学校的实验室按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单独设立,实验内容分散且有相互重叠之处,学生为完成实验而实验,尤其是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偏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相对偏少,学生思维方式僵化,教学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学生接收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适应社会挑战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通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我校将现有的实验室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建立了以省级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创新设计实践基地。该实验室既建立起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又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实践基地。它包括现代设计实验分室、现代制造室、测试与分析室及机电一体化室,完成了机械类专业从设计、制造、测试、分析及机电一体化等相关学科实验教学。建成的重点实验室年均可接纳学生、教师2000多人次,可同时容纳教师、学生100多人进行实验和科研工作。尤其是引进了大量的现代实验设备,如快速成型机、加工中心、ansys分析软件和测试仪器、特种加工设备和常用cad/cam应用软件,以适应不同年级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验需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我们更新实验课程,压缩演示性实验,增加动手操作性实验,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转变;打破单一课程的局限,把设计与制造有机结合,开设cad/cam一体化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实验”。
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成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实验基地,也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地。通过技能培训和科技创新培训,围绕先进实用设计制造技术开设各类工程实用技能培训,培养学生适应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工程应用能力;通过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并组织参加校内外的各项课外科技活动和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立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
高校能否为国家培养出合格人才,关键在于教师,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更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还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如果一名高校教师只能单纯地从事教学,不能开展科研活动,不仅本身的学术水平难以提高,在教学上也会因为知识狭窄而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我校机电系教师积极参加各项科研活动,组织各类科技学术讲座,增强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的意识,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并且开辟了第二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建立大学生科研工作基地,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所在。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另一方面根据专业特点,要求现有的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产品设计和开发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到厂矿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专业训练,提高工程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机电系已有4名“双师型”教师,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进行创新技能培训
教育模式应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化的步伐,过去长期实行的专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同时,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欢迎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适应能力广的复合型人才,其中创新能力强是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它需要具有多面性的知识体系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此,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创新”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对口”人才培养,增加了校内公选课和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定期开设创新技能知识讲座,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先后成立了“cad协会”和“电子协会”,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各项交流活动。同时,举办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班,对成绩合格者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形式多样的创新型技能培训,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竞赛为中心,
加强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
学校成立了cad协会并积极开展创新设计教学活动,创造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学习氛围,通过举办创新设计竞赛,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提供实践的舞台。将培养手段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机械cad/cam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cad协会和电子协会鼓励学生科技创新,经常性地举办校内创新竞赛,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广东省和全国的创新设计大赛。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我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广东省和全国的多次创新设计大赛中,我校获得省级一等奖4项;在广东省第七届“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中获自然科学类二等奖1项;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竞赛获奖3项;广东省机械创新设计竞赛获奖12项;在中南地区港澳地区首届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造大赛中,2005年获得广州赛区3项一等奖,选送到广西参加中南六省选拔赛获得2个一等奖;在200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有2组获广东赛区三等奖。cad协会的比赛作品有9项获得了国家专利,是同类院校中的佼佼者,反映出我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已初见成效。
建设开放性实验室,
形成新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既保留了优良的验证性实验,又更新了实验内容,增强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但常规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已不适应要求,尤其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像一般的基础性实验按实验指导书的规定完成即可,它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对优选出来的创新作品需立项并进行制作,以参加更高层次的创新设计竞赛。现代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对高年级学生及有项目参加创新竞赛的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时间进入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这种实验管理模式的意义还在于:(1)实验室开放不仅对学生技能训练,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具有重要作用;(2)实验室开放内容贯彻了“因材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和要求确定开放内容,内容包括: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课外科技活动实验;(3)较好地实现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加强了对学生实验素质与技能、创造性思维方法和严谨治学态度的培养;(4)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通过开展“开放实验交流答辩会”等活动,促进学生实验小组之间的沟通,分享实验成果和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5)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学生参与开放实验项目取得优异成果者,可向教务处申请学分。学校每年评选一批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成效突出的开放实验项目作为优秀项目,对参加者和指导教师实行奖励。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是实验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也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其思路是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开放式实验、创新实验、科研和各类社会活动,提高实验教学水平,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
面向21世纪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创新品质和发展能力,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基本技能,培养在制造行业生产一线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技术运用与改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通过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系统地对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及培养目标进行积极的探索。几年的实践表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对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白彦茹.浅谈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11).
篇9
三维CAD的现实价值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地位逐步提升,在二维CAD初步普及之后,更加突显出三维CAD的作用和价值。
以数字化造型代替传统的实体模拟,保证了宇航、飞机、舰船、汽车等产品的精确外形,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设计制造的必不可少的造型工具。
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个性需求,快速响应市场竞争的变化,及时提供声、光、仿真互动等多媒体竞争工具。
以数字化设计和电子样机取代传统的实体试验机,实现材质性能、应用功能、制造效能的虚拟分析验证,提供智能化的创新工具。
工程设计人员所掌握的现代3D技术与设计制造流程的信息化、智能化有机结合,必将成为现代制造业推动设计革命的先进生产力。
从应用行业和专业领域来看,2D系统的应用模式大体上相似,主要用于样图设计、工程绘图和生成各种格式的细目表。3D的应用,在不同行业和专业领域则有很大的差别。对于宇航、汽车、造船等行业来说,实现数字化产品的3D曲面造型,取代成本很高、周期很长,精度较差的实体模型是他们攻关的重点。许多机电、民用、大型工程项目则十分看重3D软件能提供用户满意的、可做运动功能演示的电子样机。在诸多制造业信息化领域中,如CAM、CAE、CAPP、CAT、ERP等都需以3D的数字化产品数据和几何模型作为信息化的共享基础。
企业应用三维CAD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已经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三维设计符合人的思维习惯。目前市场上国外的主流设计软件UG、Pro/ENGINEER、CATIA和SolidWorks等无一不是以强大的三维功能见长。国外的汽车、航空航天、造船和机床等行业均已全面采用三维CAD软件进行产品虚拟设计和制造,三维CAD成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核心与基础。三维CAD作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的核心构件,可以提供完整的三维产品模型数据,以适应不同应用的需求,如二维/三维关联绘图,可以根据需要将三维产品数据生成工程图纸; 利用三维产品几何数据可以产生高度真实感图片,提供市场部门、客户、供应商使用; 可以在互联网上预览产品(3D Viewer); 三维产品数据可以直接传递给制造部门进行数控加工编程; 可以提供给专用程序进行有限元分析,三维产品数据可以输出至快速成型设备,制作样品等等。利用三维CAD/CAM技术,可以降低产品开发风险,提高产品设计成功率; 同时与Internet技术配合使用,可进行设计过程的协同。从采用三维CAD与目前广泛的应用三维CAD相比较而言,用户得到的好处非常明显。
近来年,我国在积极开发自主版权三维CAD软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有五六种国产三维CAD系统先后投放市场。主要有CAXA实体设计三维CAD软件、清华英泰三维CAD系统、天喻产品设计CAD软件、开目KM3D-CAD软件、新洲Solid 3000等。这些产品经石油机械、工程机械、电力工程、家电轻工以及军工科研单位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CAD发展历程
1.推动中国三维CAD发展的外籍主力军团
国际上第一个CAD软件产品“CADAM”,是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1967年开发、1972年投入使用的,并于1978年交由IBM公司对外经销,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市场。第一代三维CAD软件产品CATIA,是由法国达索公司于1977年开发的,1982年推出主机上运行的V1版投放市场。1986年美国波音飞机制造公司成为达索的用户,此后CATIA行销全球各大航空、汽车公司,成为高档三维CAD软件的代表。此后又经历了十多年才推出适于Windows NT的普及型的CATIA V5版。
达索公司起步发展CAD/CAM,是从引进美国二维CADAM系统开始的,同时自己动手自主开发三维飞机造型系统。他们背靠法国强大航空工业的技术基础和资金支持,以不到十年的时间从向美国进口信息技术的国家,转化为向美出口先进三维造型技术的国家。此后达索公司即以高屋建瓴之势,引进、收购、兼并国内外先进的CAD/CAM技术,如美国的CADAM公司、Solidworks公司微机版三维软件、Denel的Delmia制造仿真软件、Spatial公司的ACIS几何平台软件、以色列著名的制造业管理软件Smarteam,还在美国成立一个以PDM、PLM为主的ENOVIA公司。
近年来,达索十分重视中国业务的发展,领先一步与国内CAXA集团联合成立了“中、法联合的PLM软件研发中心”,发展普及版的PLM V5平台,并与清华大学共同建立了软件研发基地。达索现有员工4000人,其中2000人从事研发,经营领域跨越全球的宇航、汽车、电力、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等七大行业,在21个国家中设有89个办事处,年收入7.5亿欧元,净利润1.4亿欧元。
Autodesk公司是当前全球制造信息业中的佼佼者。20年前由几名年轻的大学生合伙开发了一个面向小型企业和个人用户的微机版二维CAD系统,这一点和许多国内CAD公司的发展背景很相似。它们抓住全球网络化微型机“Wintel”大发展的机会,到1987年已销售10万套,并在美国二板市场上市,发行股票250万股。1994年在全球累计发售100万套,一跃而居全球榜首。20世纪90年代末,该公司为推动三维CAD的发展,曾开发了面向机械行业的MDT系统,因为系统不够稳定,行销不对路,不久停止发展。尔后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Spatial的3D几何平台ACIS系列作为软件组件,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又推出了新一代的Inventer 3D-CAD软件,受到了全球各地的中小用户欢迎。
据称,到2001年全球已有400万用户,其销售额累计装机量稳居全球第一。2005年该公司的股票飙升,被称为“华尔街奇迹”。Autodesk公司分支机构遍及全球150个国家,有雇员3642人,2001年财政年收入达9.36亿美元。近年来该公司特别重视在中国发展业务,成立了适应中国特色的“中国特别事务委员会”,扩展其在华业务。在3年时间里,Autodesk已将中国的正版软件从15万户提升到30万户,年增长率达50%。
UGS与PTC是两家很有技术特色的三维CAD软件公司。UGS进入中国时间较早,在许多大行业里(如汽车、军工、宇航、机械等)均有一批老客户。近年来,在信息化浪潮冲击下,经过大规模的兼并改组,经过一翻“练内功”之后,已推出新一代产品,拼搏于中国市场。UGS公司的三维系统,兼顾了原来UG-II和I-DEAS两大系列,该公司为面向中、小型企业发展收购了微机网络版的Solidedge软件,为今后发展打下了战略的基础。
PTC公司是第一家将特征技术、实体造型、参数化技术引入三维CAD开发之中的公司,是PLM、协同设计等新概念的倡导者。近年正在努力奔走,寻找进入中国不断变化的市场契合点。
我们相信以上这四家公司是推动中国三维CAD发展的外籍军团的主力部队。
CAD软件是发展变化非常快、竞争十分激烈的一种商品,从事这一行的企业不像传统制造业的大公司,稳居宝座若干年。所以如何发展好CAD产业,仍然是要我们认真学习思考的一个尖端课题。
2.国内CAD应用工程的十年
在信息化和网络化高速发展、微机进入工厂车间和千家万户的背景支持下,CAD/CAM作为新时代先进生产力的生产工具也几乎遍及国营、民营、军工、民用等领域的大小企业。一批生产销售智能化信息装备的产业群体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初统计,全国已有了323个开发CAD软件的课题组。1991年,原国家科委联合8个部委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大力协同开展CAD应用工程”的报告。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科委会同18个部委成立了全国CAD应用工程协调指导小组,组织编制了《1995年~2000年CAD应用工程发展纲要》,并纳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一个划时代的“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以信息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作为重中之重项目正式出台。
历经“八五”、“九五”,联合了32个省和行业,组织了600个示范企业和3000个重点企业,使得我国CAD系统的推广应用与产业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到本世纪初全国重点企业的CAD普及率达95.6%,覆盖率为92.8%;
企业推广应用CAD技术的投入产业效果十分显著,达到1∶44;
自主开发的CAD/CAM应用软件有一百多种,年销售额达6.5亿元,其中2D市场占有率达80%,销售套数累计30万元以上;
建立了专业的服务于制造业信息化的产业体系,其中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8家。
3.美、德、中CAD普及推广的情况
在美国制造业基本实现CAD普及之后,对制造业所做的调查(1998美国WamWare公司)显示: 企业开发了以3D实体为基础的设计,所占比例为30%~50%; 企业发出全尺寸的图纸,占50%; 3D模型+部分尺寸图,占40%; 只发出3D模型的企业占5%。
德国在20世纪末,对8000个制造企业推广普及CAD情况做的调查显示: 实现2D绘图占65.5%,应用3D实体设计占3.8%,应用3D曲线设计的企业占2.2%,实体与曲线混合应用的企业占1%,应用2D+3D的企业为27.6%。
2004年6月,在计世资讯的《2003年中国CAD产业技术报告》中提出: 国内企业二维应用普及率达72.8%,三维应用普及率为54.2%,并认为二维CAD全国市场拥有量可能达30万套以下。同时,报告也指出了CAD的应用率偏低的现实状况: 二维CAD的应用率为39%,三维CAD的应用率为29.2%。
统筹处理好3D和2D的发展与融合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投入开发3D曲面造型和多轴数控加工软件,涌现大批优秀人才和领先的成果。然而在市场化大潮的冲击之下,人们发现优秀成果要转化为市场欢迎、用户满意的现代软件商品,还有一个艰巨的认识过程和发展改造过程。
为落实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目标,我们还要面向装备制造业的改造,面向中小企业,面向新兴产业,坚定不移地推广普及二维CAD。要对已有的几十万套二维CAD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正版化,要为数以百万计的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人和职员提供数字化的工程图和细目表。面对这样艰巨、复杂、时间紧迫、又是大有作为的需求,如果认为3年左右即将没有采购二维CAD的需求,可能是为超越现实的遐想。
从国外发展历史上看,至今已上市的三维CAD和二维CAD仍是独立存在的两个系统。只是根据各自的条件和需求,在2D和3D之间建立了一个数据转换的接口。从发展前途看,大家都认为2D与3D应当融合为统一的无缝集成的系统,但最终会以何种体系结构实现两者的统一,还在实践探索之中。
国外在这方面有许多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的。Autodesk公司副总裁卡尔先生在中美高层专家研讨会上讲,过去发展3D技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几何造型上,忽略了工程结构、性能分析、加工制造及生产管理等多方面的需要,在参数化设计、特征造型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未来的3D技术将会包容现有2D技术,但是要一个过渡时期,现在看来,CAD造型技术只能解决产品设计一小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真实设计中所需要工程数据结合的问题。制造业应用CAD技术分为三部分,第一是造型(form),第二是零部件配合(fit),第三是功能(function)。Autodesk已将CAD研发重点转向零部件配合和功能方面所需要的技术,以便更有效地提高用户生产力。
20世纪90年代,许多人曾预测二维CAD会很快被三维CAD所取代,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今天在全球范围内,二维和三维CAD的比例,依然是7∶3,而且这种局面还将长期存在。二维是人们认识和交流图形信息的最低成本方案,在世界许多地方,三维CAD应用受实际制造能力和制造成本等多方面限制,所以我们对二维CAD的改造和推广也不能忽视。我们相信3D会带来一场设计上的革命,但是不能拔苗助长,要促使3D和2D技术逐步融合。2D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发行和维护支持的空间,现有2D工程图纸是从产业革命开始发展起来的,人们已经习惯将它作为产品表达的规范标准,不可能一下子就扔掉。
回顾国内在“甩图板”目标实现的后期,也有人发出“CAD还能搞下去吗”的疑问。现在需要我们实事求是、理清思路,要以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应用作为准绳,动态地把握3D和2D的发展和融合,防止左右摇摆。
从绘图工具到智能化软装备
CAD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源头。实践证明要从2D转化为3D,需要从技术、组织、投资和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才能奏效,这是一场使CAD从自动化的绘图工具升级为智能化的设计技术装备系统的重大改革。
以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看,要实现CAD软件从绘图工具到智能化软装备的升级,需要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认真调查,解剖典型,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目前各方面的情况还不够清楚,需要实事求是地搞清现状,防止过热,克服浮燥。把引进技术和自主版权结合起来,把CAD与CAM、CAPP、PDM、PCM、EAP、项目管理、物料管理、SCM、CRM并行集成起来,以“合内外之道,举时措之宜”。
二是改进企业文化,调整生产关系。包括经营管理模式、业务流程、人际关系、职责、岗位、成文与不成文的规章约定,以适应信息化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三是重视培训。国外许多公司的主要经验是重视培训,既要培训专业人员,也要培训管理人; 要培养年青人,更要培养资深的技术骨干。技术科学日新月异,培训学习永无止境。
案例一:三维CAD提高工程机械行业创新能力
在机械工业研究院的主持下,由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和CAXA共同努力,进行了自主版权三维CAD应用的验证实验。验证用的典型考题是天津鼎盛工程公司的LX2000路面铣刨机传动及工程装置系统,系统包括3个部件(传动系统、铣刨总成、罩壳总成)共138个零件。(如图1所示)
通过验证,CAXA实体软件基本覆盖了以下各项工程机械行业应用三维CAD的需求:
零部件快捷三维建模;
三维标准件库的周期;
零部件装配,机构的干涉检查及运动模拟;
三维图向工程图的转化,图纸的打印输出;
技术文件输出(零部件报表生成或图纸管理);
产品零件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
装配过程的操作性,装配后期修改的灵活性验证;
零件渲染及过程动画显示、产品说明书、图册编制的运用
车间生产线装置过程演示;
与工艺部门数据的传输和集成。
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 国产三维CAD软件创新设计能力强,工程设计功能完善,完全符合工程机械行业产品设计的要求; 它缩短了企业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工程设计效率3倍; 建议“加大在工程机械及其配套企业推广国产三维CAD软件的力度”。
案例二:石油机械行业推广三维CAD的成效
胜利油田是我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是中国石化集团的支柱企业。它们在已实现普及二维CAD之后,面临大量新型石油机械产品开发设计任务。其中,对于出口国外的产品,用户特别要求能在订合同时看到三维真实图形的动态演示,迫切要求装备三维的辅助设计软件。
作为“打造数字化油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胜利油田在“九五”期间完成“甩图板”的基础上,从2001年起开始在全油田机械相关单位大力推广应用自主版权的CAD/CAM/CAPP软件,目前总计已有超过500套(或节点)正版软件(其中三维CAD软件80套)。
篇10
生产实习是大学生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也是每位大学生都会经历的事情,那么你实习完有写实习心得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生产车间实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生产车间实习心得体会范文【一】通过机械实习,我了解许多课本上很难理解的许多知识。机械的传动构造,一些机器部件的构造原理等等,了解了许多常用工具。
通过电工技术实习,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这些都是平时在课堂理论学习中无法学到的,我主要的收获有以下方面。掌握了几种基本的电工工具的使用了解了电动机传动和点动控制、顺序控制、逆反转控制的概念和原理,掌握了交流继电器的原理和接线方法;掌握了西门子plc一些简单编程。本次实习,培养了我动手实践能力和细心严谨的作风。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六个月的实习期虽然很短,却使我懂得了很多。
不仅是进行了一次良好的校外实习,还学会了在工作中如何与人相处,知道干什么,怎么干,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完成工作任务。同时对冰箱这方面也有了实际操作和了解,为我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在那里经过半个月的培训让我知道对一个企业而言,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企业经营好比一湖清水,管理规范好比千里长堤。水从堤转,才能因而得福,如果大堤本身千疮百孔,水就会破堤而出为祸一方。军中无法,等于自败,企业无规,等于自乱。经过这几个月实习下来,使我受益良多,具体的实践体会如下:
1、是要有坚定的信念。
不管到那家公司,一开始都不会立刻给工作我们实习生实际操作,一般都是先让我们看,时间短的要几天,时间长的要几周,在这段时间里很多人会觉得很无聊,没事可做,便产生离开的想法,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坚持,轻易放弃只会让自己后悔。其实对于些困难我们要端正心态,对于我们前进道路中的困难,取决于我们踏脚的位置,那样困难也能变成我们飞速成长的跳板。
2、要认真了解公司的整体情况和工作制度。
只有这样,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3、要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和与人沟通。
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与同事相处一定要礼貌、谦虚、宽容、相互关心、相互帮忙和相互体谅。
4、要学会怎样严肃认真地工作。
以前在学校,下课后就知道和同学玩耍,嘻嘻哈哈、大声谈笑。在这里,可不能这样,因为,这里是公司,是工作的地方,是绝对不允许发生这样的事情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就会出错,工作出错就会给公司带来损失。所以,绝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要学会像这里的同事一样严肃、认真、努力地工作。
5、要多听、多看、多想、多做。
到公司工作以后,要知道自己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关键是看你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态度对了,即使自己以前没学过的知识也可以在工作中逐渐的掌握。态度不好,就算自己有知识基础也不会把工作做好,四多一少就是我的态度,我刚到这个岗位工作,根本不清楚该做些什么,并且这和我在学校读的专业没有必然的联系,刚开始我觉得很头痛,可经过工作过程中多看别人怎样做,多听别人怎样说,多想自己应该怎样做,然后自己亲自动手去多做,终于在短短几天里对工作有了一个较系统的认识,慢慢的自己也可以完成相关的工作了,光用嘴巴去说是不行的,所以,我们今后不管干什么都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6、要学会虚心,因为只有虚心请教才能真正学到东西,也只有虚心请教才可使自己进步快。
总得来说在实习期间,虽然很辛苦,但是,在这艰苦的工作中,我却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明白,今后的工作还会遇到许多新的东西,这些东西会给我带来新的体验和新的体会。因此,我坚信:只要我用心去发掘,勇敢地去尝试,一定会能更大的收获和启发的。三年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回忆,我迈步向前的时候不会忘记回首凝望曾经的岁月。
转眼间,我已经开始实习已有半年之久。但工作中我重新对我们现在相处的社会有了新的了解。通过实习,我得到了一次较全面的、系统的锻炼,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工作以来,在单位领导的精心培育和教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无论是思想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收获。思想上,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各项法规。在工作上,对工作热情,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组织交际能力,出色完成各项工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学习上,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从没有放弃学习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不但掌握和提高了操作和业务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理论水平,学习理论的同时,更加钻研业务,把学到的知识融会到工作中去,使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回顾我的实习生活,感触是很深的,收获是丰硕的。在实习中我学习到了许多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我采用了看、问、自学等方式,对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了公司业务开展的特点、方式、运作规律。同时,对公司的服务品牌、企业使命以及企业精神都有了初步了解。
最后,我想说的是,上面只是我工作中取得的一点成绩,这与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我始终坚信一句话“一根火柴再亮,也只有豆大的光。但倘若用一根火柴去点燃一堆火柴,则会熊熊燃烧”。我希望用我亮丽的青春,去点燃周围每个人的x感召激励着同事们一起为我们的事业奉献、进取、立功、建业…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如今有不少同学实习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可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作铺垫,不可能会有应付瞬息万变的社会的能力。经过这次实践,虽然时间很短。可我学到的却是我一个学期在学校难以了解的。就说如何与同事们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于是在实习时我便有意观察前辈们是如何和同事以及上级相处的,而自己也虚心求教,使得这期间的更加有意义。
此次的顶岗实习为我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让我在实际的社会活动中感受生活,了解在社会中生存所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为以后自己的奠定啦坚实的基础。
生产车间实习心得体会范文【二】为期半个月的生产实习结束了。这半个月来,我们经历了很多,学到了很多,同样也领悟了很多。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生活学习都在学校,接触的是课本是公式,很难有机会接触工厂的实物以及流程,我一向觉得我们学的漫无目的,我们所学的到社会就是鸡肋。但透过这半个月的生产实习,我的这些错误观点都改变了。书本上的知识是基础是保障,没这些知识公式的支持你在工作岗位上会很迷茫会不知所措的去摸索结果还会是一只半解。
我们是在1002工厂实习的,该工厂属于军工厂,在我们心里它是很神圣的。该工厂主要致力于测量的研究,生产各种型号的水准仪广角仪经纬仪。在实习的先前几天是由几位老师给大家讲解仪器的使用方法,我学到了s3水准仪,j6经纬仪的使用方法。其间,我们还自我动手拆装仪器,了解了仪器的基本构造。透过前几天的实习我明白了要不断的丰富自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使你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一个人在自我的职位上有所作为,必须要对自我职业的专业知识有所熟悉,不仅仅要学习先进的技术他要要学习好基础知识,同时对自我业务所在范围内的业务技能也要熟练掌握。
随后几天我们戴上鞋套走进了生产一线,我们走了4个车间,不仅仅参观了总装车间,检修车间,也参观了打磨车间等基本生产线。在生产车间里,我们都收起了往日的懒散,各个都很严肃认真的聆听学习着师傅的教诲和每一个基本动作。师傅在休息之余,还和我们讲起了工厂的见闻,教导我们要认真学习专注每一个学习的机会。透过对生产车间的观察学习,使我意识到在工作岗位上一丝不苟的重要,你自我的一个闪失一个不注意就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会影响一个团队的正常工作。
实习的最后2天我们一齐进行了实地测量。这个任务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这次测量也培养了我们同学间的分工协作的潜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测量中我们每个组员都分别独立的观察,记录每一站,并准确进行计算。做到每步都检查无误,这样做不但能够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能够提高测量的效率。我们怀着严谨的态度,认认真真完美的做好每一步,直至贴合测量要求为止。培养了我们严谨的科学作风。
半个月的实习真正做到了让我们从一个学生到一个公司职员的转变,使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社会,真正的工作。实习时间不长,但却教给我们在学校永远学不到的,在实习期间,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对我们实习带给的帮忙,在你们的帮忙下,我们学到了很多,是我们深知,毕业只是求学的一小步,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
生产车间实习心得体会范文【三】在实习期间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的学习和总结经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总结了经验。
实习中的感悟
首先、毕业实习的顺利进行得益于扎实的专业知识。
x
人单位在招聘员工的第一要看的就是你的专业技能是否过硬。我们一同过去的几位应聘者中有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学,有一部分同学就是因为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比别人逊色一点而落选。因为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如果一个人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他在这个特定的岗位上就会很快的得心应手,从而减少了用人单位要花很大的力气来培训一个员工。
第二、在工作中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要有一套学习知识的系统,遇到问题自己能通过相关途径自行解决能力。因为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各种各样,并不是每一种情况都能把握。在这个时候要想把工作做好一定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从而掌握相应技术,来解决工来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这样的学习能力,一方面来自向师傅们的学习,向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学习。另一方面就是自学的能力,在没有另人帮助的情况下自己也能通过努力,寻找相关途径来解决问题,(举例说明)
第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顺利工作的保障。
在工作之中不只是同技术、同设备打交道,更重要的是同人的交往。所以一定要掌握好同事之间的交往原则和社交礼仪。这也是我们平时要注意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为顺利工作创造了良好的人际氛围。
另外在工作之中自己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例如: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对相关技能知识的标准掌握等。所在我常提醒自己一定不要怕苦怕累,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通过这次毕业实习,把自己在学校学习的到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的实践中去。一方面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为顺利进行毕业设计做好准备,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接轨做好准备。毕业实习是我们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它为我们顺利的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为国家、为人民更好服务做好了准备。
对自己的要求
经过过去一个月的实践和实习,我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在未来的日子,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继续学习,不断提升理论素养。
在信息时代,学习是不断地汲取新信息,获得事业进步的动力。作为一名年轻人更应该把学习作为保持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途径。走上工作岗位后,我积极响应单位号召,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学习理论、技能知识和社会知识,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用精良的业务知识提升能力,以广博的社会知识拓展视野。
二、努力实践,自觉进行角色转化。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也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使理论得以检验。同样,一个人的价值也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人的品质,彰现人的意志。
从学校走向社会,首要面临的问题便是角色转换的问题。从一个学生转化为一个单位人,在思想的层面上,必须认识到二者的社会角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时代只是单纯的学习知识,而社会实践则意味着继续学习,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时代可以自己选择交往的对象,而社会人则更多地被他人所选择。诸此种种的差异。不胜枚举。但仅仅在思想的层面上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而是必须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潜心体会,并自觉的进行这种角色的转换。
三、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个月的实习期很快过去了,是开端也是结束。展现在自己面前的是一片任自己驰骋的沃土,也分明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学习,深入实践,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创造业绩,继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最后感谢单位领导和部门领导以及师傅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我会继续努力的。
生产车间实习心得体会范文【四】在这实习的时间里,我收获了很多的东西,这些都是我在学校里和课本上找不到的,此刻我们即将踏入社会,这些实践性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让我们脱离了书生的稚气,增加了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的更深入的了解。
在以前的头脑中,我认为的工作都是很完美的,我想企业和工厂就应都是挺漂亮、挺大起的。此刻不都是在讲环保、讲生态化吗,将来的工作环境肯定是整洁美丽的,工作就应也是搞笑简单的。我就是怀着这种憧憬到了我们的实习工厂。一下车我就傻眼了,天哪!这个地方到处都是刺鼻的气味,第一天由工厂领导带我们参观了生产线、工人师傅给我们进行了入厂安全讲座。第二天我们就正式进入车间参加生产。我们四人一组,每个车间的师傅负责带我们生产学习,此刻的化工厂自动化程度比较高,工人劳动相比较较简单,但是一般一个岗位一班就一个人,一班的时间是8个小时,也就是说,工人师傅要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一呆就是八个小时。一开始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对于我们来说,在学校里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和同学朋友,这八个小时单调的工作难以想象,但是随着与工人师傅共同工作的时间久了才明白自我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我们此刻吃穿不愁,但是真正到了社会上,首先我们的自我养活自我!然后的为家庭担起相应的职责!我们务必靠自我的劳动来实现这些!这时我们就不会觉得这八个小时是多么的漫长了,因为这八个小时的背后是我们劳动换来的收获。
在实习时的工作学习同时让我认识到社会是残酷的,没有文化、没有本领、懒惰,就注定你永远是社会的最底层!但同时社会又是完美的,只要你肯干、有进取心,它就会给你回报、让你得到自我想要的!
总之,虽然实习的时间很短,但对我来说,收获是很大的。我会更加珍惜我的学习,并且用实习的心得时时激励自我!
生产车间实习心得体会范文【五】毫不掩饰地说,通过这次的实习它给了我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也是对这几年大学里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在实习中我的理论同实践进行真实地接触,思维和现实有了结合点。这些都对我的观念起着或潜移默化或震撼的作用。从这次实习中,我体会到了实际的工作与书本上的知识是有一定距离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的再学习。只是作为工科的学生也许一周多的实习时间远远不能够对一个企业做深入地了解,只能是肤浅的、粗略的了解一下产品工艺的简单流程,和一些先进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业技术。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产品品种类繁多,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也各不相同,但不管何种产品,从原料加工到制成产品都是遵循一定的生产原理,通过一些主要设备及工艺流程来完成的。因此,在专业实习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其生产原理,弄清生产的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的构造及操作。其次,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通过实习过程见习产品的设计、生产及开发等环节,初步培养我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经过在x一个多星期的实习让我亲眼见到了许多平时在学校里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机床,让我对各种各样的机床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此次实习我们参观了东风发动机的几个生产车间,见到了许多加工机床。在工厂里实习让我们有了走近机床仔细观察它的机会,通过观察让我对机床的组成部分及各个部分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见到不同的机床由于它在零件加工中的作用不同而被放在了不同的位置上,并且我还知道同一批机床加工同一个零件随着零件加工的工序安排的不同,机床的摆放也不同,此时加工零件的工序是否安排得好就可以看出来了,工序排得好机床的利用率就高就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并且还可以提高零件的加工效率。
除了见到许多车床外,还认识了许多种零件的加工方法,有:平时常说的钻、镗、铣、车还有插齿运动,在东风的曲轴生产车间我见到了多种不同的钻床,有些是通用的有些是专用的,加工方法也有许多,有多孔同时进行加工的,有铣平面和钻孔同时进行的,还有双柱和多柱立式钻床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多柱可以进行多工步的加工。我还见到了多种多样的钻套有可换的还有固定的,夹具也有许多,老师也为我们介绍了各个夹具的定位和夹紧。在东风的总装厂我们见到了由柳工人自己设计的装配线,在装配厂里两条线同时运行,从前面进去的是零部件顺着加工线走。感觉到非常有意思,真的是大开了眼界。
- 上一篇:呼吸道暴露后的处置措施
- 下一篇:经济全球化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