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服务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安全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安全服务

篇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食品行业不断暴露出食品的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因此,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我国出台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检测条例,有效促进了我国食品安全发展。在新形势下,只有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才能更好地促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保证我国餐饮行业的持续发展。

1食品安全监管发展及现状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食品的安全问题是政府形象的保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公共问题,因此,积极地进行食品安全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来看,欧美以及亚洲的一些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措施,有效保证了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在我国食品行业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也制定了一些食品安全监管方式,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2009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它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分工,构建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制以及食品安全评估,促进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提高了食品安全监测的力度。在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相关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承担相关的监管工作,严格遵守了《食品安全法》的要求。积极采用全新的食品安全监管理念进行相关的食品安全监督工作,随着相关工作的开展,相关的监管范围也在逐渐扩大,覆盖了我国31个省市以及8个菜种18个食品辅助原料,为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又出台了《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以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有效完善了我国餐饮服务食品监管机制。

2积极进行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必要性

在社会不断发展中,由于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机制不够完善,出现的许多的食品安全事件,例如:苏丹红、口水油、毒猪油等,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近几年来,我国由于食品所引发的疾病在餐饮服务中占据了70%~80%之多,从2010年以来,由于食品安全引发的问题共276起,其中食物中毒的人数有11000万多人,死亡人数190人,与之前相比较,有所增加。因此积极进行我国食品安全监测势在必行。近年来,地沟油、麦乐鸡事件的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引起了我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餐饮服务中,材料到餐桌,是餐饮服务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材料的加工及消费中的不合理环节,都会对食品的安全造成影响。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测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同时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不仅能够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提供良好的决策依据,还为一些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标准。

3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控制和检测分析

在餐饮服务中,都是通过及时加工、销售、服务等方式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在我国餐饮行业中,相关的服务门槛较低、服务部门的销售管理水平低、缺乏安全以及风险意识,同时,不具备良好的诚信服务以及责任意识。另外,实际的食品材料采购过程以及加工销售中,相关的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操作存在缺陷等问题,都会导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我国一些地区的学校食堂、建筑工地的食堂等,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在整个食品消费环节中,由于食材的品种较多、制作复杂,一定程度上给食品安全检测工作造成了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相关的条件限制,不能及时对加工后的食品进行相关的检测,也就不能保证其质量。2)由于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制作过程复杂,需要加入大量调味剂以及添加剂等,难以对其进行检测。3)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复杂的化学反应,就会出现不可检测的物质,增大了检测的难度。4)餐饮服务的人数过多,形成一个庞大检测主体,但是,由于检测资源的限制,不能及时进行检查。因此,在实际的食品安全检测过程中,都会采用国际标准的食品安全检测方式,对食品进行安全检测,即:食品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全程监控、风险分析以及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简称:HCCCP)。所谓的HCCCP全程监控体系,是一种通过政府立法、对相关的企业进行食品安全控制系统,在过程中它以科学为基础,然后对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并制定合理的措施,积极地对相关的控制点进行控制,因此,食品的加工销售就会在监控中,就能形成有效的管理。

4新形势下我国餐饮服务食品监管工作的开展

就目前来看,我国食品安全的危害来源主要包括:生物性质、化学性质及物理性质三种。生物性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细菌的危害、寄生虫等;化学性质的危害具有一定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一些天然的毒素、人为毒素以及残留的农药等,都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物理性质主要包括了一些有害的放射性的物质。我国餐饮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评估,把握不同地域危害形成的因素,才能更好地对食品进行监管。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由浅入深积极地进行食品安全监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①加强相关检测机制基础设施的建设。②加强对于危害的预测,并且及时进行控制。③积极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实现食品危害信息共享。④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以及不断完善相关的食品安全监测机制。⑤积极配合相关的食品安全检部门的工作,加强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意识。

5结语

篇2

1、充分利用村官的专业知识优势,定期组织学习,掌握食品安全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2、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奥运环保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每季度进行一次专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活动,活动形式以举办宣讲会、发放宣传材料为主,积极配合2011年北京奥运会的顺利开展。

3、开展“食品知识进农家”活动,建立各村食品安全公示栏,及时更新食品安全有关信息,提高我镇村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4、对本村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做到底数清,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台账,将各村台账电子化、信息化、联网化,为县、镇、村三级联网做出贡献。

5、充分利用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平台,以大城子镇食品安全服务队名义在信息网上食品安全知识。

6、发挥服务队食品安全监督作用,对本村食品经营户经营行为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并及时上报;遇到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及时上报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协助村民作好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工作。

食品安全服务队

2011.1.21

篇3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 食品安全 科技创新体系

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是随着人们对已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深入研究,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多、更深入的对食品问题的知识而不断加深的。因此,随着对食品安全问题理解的加深,食品安全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

1、食品安全内涵的发展

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世界粮食大会上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在其中第一次提出“食品安全”的概念。

200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安全是指所有那些危害,无论是慢性的还是急性的,这些危害会使食物有害于消费者健康。”在对这个定义的注释中,特别强调“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两词有时会被混淆。食品安全是不可协商的,质量概念则涉及那些对消费者而言的其他方面的特性。这些特性既包括那些负面的性状,如腐败性,污染物,变色,变味等,亦包括那些正面的性状,如食品的产地、颜色、风味、组织状态,以及加工方法等。

2009年2月28日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可见营养要求也渐渐被包含进食品安全的范畴。

一般认为,食品安全是食品中不应包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不安全因素,不可导致消费者急性、慢性中毒或感染疾病,不能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食品安全的范围包括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食品卫生安全;食品安全在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餐饮消费等环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

2、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与发展规律

科技创新能力在微观层面上是指企业、学校、科研机构或自然人等在某一科学技术领域具备发明创新的综合势力,包括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研发经验、研发经历、科研设备、经济势力、创新精神等七个主要因素。其中专业知识水平是科技创新最基本的条件;知识结构是本单位科技人员具备相互配合所需要的各有所长专业知识;研发经验是科技人员及本单位从事某一领域科技攻关研究和开发的成功经验和成果;研发经历是科技人员及本单位从事某一领域科技攻关研究和开发的时间和空间;科研设备是本单位开展科研试验需要的硬件设施;经济势力是本单位开展科研试验和相关活动需要的经费来源;从宏观层面上,科技创新能力是指由创新主体结构、创新组织结构、知识管理水平、分配制度、风险控制能力、知识产权保障制度等组成的科技创新机制的综合能力。①本文认为,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科技创新体系,应该由基于不同职能的相应研究管理机构体系,作为研究资金的投入体系及国际合作交流体系与社会食品安全知识体系四个部分共同构成。

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既植根于民族的精神文化之中,又存在于社会的法制体系与政策环境建设之中,同时受到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影响,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服务食品安全的科技创新体系,由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社会性和长期性,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2.1 保障食品安全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依赖于有效的激励和资金投入机制的形成 形成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各方面资本投入为辅的格局。国家财政在基础研究的风险承担上,社会资本在发现市场和民众需求方面,是相互补充和影响促进的作用。政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食品产业命脉的领域要积极作为,加强支持和协调,总体确定技术方向和路线,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高新技术的产生和使用有一定风险,需要相应的投资体制来保障其顺利进行。

2.2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保证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食品种类多样,加工方式不同,贮藏、包装要求各异,对食品安全的技术研究要求也具有多样、复杂的特点。高新技术可以提升食品安全检测水平和速度,使食品安全监督部门的监管鉴定效率大幅度提高。科学从新技术、新工艺研发、研究成果推广、国内外技术合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预警机制研究等多个层面支撑和引导着食品安全,科技对食品安全的保障是全过程的,不间断的。②

3、建立解决食品安全的科技创新体系

3.1建立食品安全研究机构独立于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的基础体系

我国的卫生部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局,其主要职责是:依法承担食品安全相关工作,组织拟订食品安全标准,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监测、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拟订食品安全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的条件和检验规范;指导规范卫生行政执法工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和学校卫生的监督管理;负责公共场所、饮用水等的卫生监督管理;负责传染病防治监督;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组织查处违法行为;督办重大医疗卫生违法案件。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所能主导,各地区和各级食品安全管理与科研机构需要一个统一完整的协调机制。

3.2 构造食品安全科技研究与群众科普相结合的社会知识体系

群众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和提高,是对自身消费权益保护的有力工具,也是对管理机构食品安全管理的有力补充。及时发现食品安全事件隐患或者涉及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才是及时处置食品安全事件的关键。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改变仅以价格优先的购买价值观,向质量和价格并重的方向转变,使消费者自觉地购买安全、无公害食品,引导公众自觉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注释:

篇4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社会共治行动,建立健全网络餐饮监管制度,实现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信息公示真实完整,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线上线下同标同质,网络餐饮服务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

二、组织领导

成立市局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行动工作的组织协调。

组长:

成员:

联络员:

三、工作重点

(一)检查整治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未按规定备案;未建立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审查登记、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制止及报告、严重违法行为平台服务停止、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等制度并在网络平台上公开;未建立投诉举报处理制度,公开投诉举报方式;未设置专门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未在每年对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未对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食品经营许可证进行审查,未登记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及联系方式等信息,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经营许可证载明的经营场所等许可信息不真实;未与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签订食品安全协议;未如实记录网络订餐的订单信息,包括食品的名称、下单时间、送餐人员、送达时间以及收货地址;未对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的经营行为进行抽查和监测;未对送餐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培训等。

(二)检查整治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无实体经营门店;未取得合法有效食品经营许可证;存在超范围经营行为;未在网上真实公示菜品名称和主要原料名称;采购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及原料,使用有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及原料;未在自己的加工操作区内加工食品,将订单委托其他食品经营者加工制作;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容器、餐具和包装材料等。

(三)检查整治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未在餐饮服务经营活动主页面公示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食品经营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等信息发生变更的,没有及时更新;未在网上真实公示餐饮服务提供者的名称、地址、量化分级信息等。

(四)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备案率100%,食安(客)封签覆盖面达到30%。

(五)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常识和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宣传,鼓励平台将点餐行为与“积分”相结合,激励消费者点“小份”“半份”“套餐”,养成点餐不浪费的良好习惯。

(六)及时办理“12315”投诉举报,聘请送餐员做义务监督员。

四、工作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1年4月)。各地要对本辖区的网络餐饮服务市场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方案措施,明确工作重点,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篇5

为切实做好全市高考期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任务

1.详细了解高考期间供餐计划安排,包括就餐人数、就餐地点、拟供食谱等;对食谱进行审核,对易污染的食品进行必要的快速检测,确保食品安全。

2.督促承担接待任务的餐饮单位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及食品加工操作规程培训。

3.检查餐饮单位所用的食品原料、半成品及成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是否建立索证索票制度,记录是否规范。

4.检查用于储存食品及原料的冷藏设备和餐饮具消毒、保洁设备运行是否正常;餐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是否在用前洗净、消毒,保持清洁。

5.对食品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和健康状况进行检查。

6.检查食品加工制作过程有无可能出现交叉污染的情况。

7.对考点周边的食品经营单位进行排查,消除安全隐患。

8.认真对通讯电子市场及销售考试用具店铺进行检查,对无证或超范围经营、销售涉嫌考试作弊器材的商家、销售假冒考试用具以及对存在各种虚假宣传,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的中介机构,要坚决进行查处。

二、主要措施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为明确职责,对高考就餐点采取定人定岗定位监管,责任到人,确保饮食安全。XX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同时成立2020年XX市高考期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XX

领导小组下设餐饮服务重大活动保障办公室,XX任办公室主任。

具体分工:XX负责与XX市高等院校招生委员会联系,确定具体用餐日期、餐次和用餐人数,提前审核用餐菜单,全面布置、安排食品安全保障工作;XX负责食品安全保障调度工作;XX负责监管人员的督查工作以及其他工作;XX负责第一中学一楼食堂用餐点的全程监督,XX负责第一中学二楼食堂用餐点的全程监督,XX负责第一中学招待所用餐点的全程监督,XX负责第二中学用餐点的全程监督;XX负责XX大酒店的全程监督;XX负责保障活动汇总工作;检测中心负责高考期间的食品快速检测和餐饮具的检测工作;城区、XX、XX、XX分局负责辖区内通信电子市场及考点周边的食品经营单位进行检查,排除考生作弊、假冒考试用具及饮食等隐患。

(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高考前,监管人员要提前介入,对供餐单位进行食品安全检查,发现问题要求立即整改。高考期间,根据具体的分工情况,监管人员要全面进入各自的工作岗位,对食品安全进行全程监管,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督促承担接待任务的餐饮单位做好接待方案和预案。

2.督促承担接待任务的餐饮单位要保证闲杂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后厨,防止污染事件的发生。

3.督促承担接待任务的餐饮单位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供应必须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禁止使用以下原料:

(1)发芽、发青的土豆及四季豆等容易产生毒素的蔬菜;

(2)死亡的甲鱼、乌鱼、河蟹、各种贝类及虾类;

(3)病死、毒死、死因不明及无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畜禽肉类;

(4)凉菜及外购的散装直接入口熟食制品。

(5)监管部门在食谱审查时认定不适宜提供的食品。

4.每餐提供的所有食品必须进行规范的留样,其数量为每种不少于125克,贮存于冷藏环境中,保存时间不少于48小时。接待单位必须提供足够容量的容器、冰箱专门用于上述样品的保存,并有留样记录。

5.早餐提供的豆浆必须煮沸后提供;供应的鸡蛋必须煮熟煮透后方可提供。

6.餐具、用具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要有专门的消毒设施,有消毒记录。监管人员应对使用的餐饮具进行快速检测。

三、保障时间

2020年7月6日至7月9日

四、保障地点

XX市第一中学一楼食堂、第一中学二楼食堂,第一中学招待所,第二中学食堂、XX大酒店。

五、工作要求

1.全体参加此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人员要充分认识这次保障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职责,服从指挥,保障期间要坚守工作岗位,认真履行职责。

2.严格把握关键控制点,不放过一丝一毫安全隐患。

3.发现问题要及时汇报,在紧急情况下必须立即采取果断措施解决问题。

4.工作人员手机24小时开通,严禁中断联系。

5.保障活动期间不得请假。

篇6

一、我国食品物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食品物流安全是指食品从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整个流动过程需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食品物流安全按监管的主体不同,可分为政府监管和非政府监管两种模式。在我国,食品物流安全的监管主要是政府监管模式,即政府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对食品的市场准入、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多个涉及食品物流安全的环节进行直接监督与管理,从而来保障食品安全和食品市场的稳定运行。目前,我国的食品物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真空”与“交叉”监管并存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分工目前正处于新的《食品安全法》颁布后的过渡时期。目前基本沿袭着食品安全分段管理的模式,在种植养殖、批发零售、餐饮加工等环节由不同的政府机构负责监管,其中农业部门、质量监督和检验检疫部门、商务部门分别负责食品供应链的种植养殖环节、食品加工环节、食品流通环节,而工商行政部门负责各个环节经营主体的经营执照颁发(经营许可),卫生部门除控制卫生许可外,同时按照新食品安全法规定实施对食品安全的综合协调。此外,海关、质量监督和检验检疫部门同时监管进出口食品安全。具体职能分布由表1列出。

这种模式存在政府职能界定不清,“交叉”与“真空”监管问题突出。如如集散批发环节的渠道参与主体批发市场,对其进行监管的部门包括商务、食药管理和卫生等部门,造成严重的“交叉”监管;而食品加工环节的渠道参与主体食品加工企业,在其食品添加剂使用过程中并未得到政府的有效监管,造成滥用问题突出,形成监管“真空”。

(二) 食品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

食品物流安全监管主要涉及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准入制在食品物流安全监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食品市场准入机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生产环节的市场准入、流通环节的市场准入及加工环节的市场准入。食品生产环节的准入制度主要包括产品认证、农资投入品准入管理和产地准出制度;食品流通环节的准入制度主要包括绿色市场认证、索证索票制度、购销台帐制度和大型市场自主检测;食品加工环节的准入制度主要包括QS产品认证、HACCP认证、ISO质量标准认证、食品卫生许可证。

虽然我国已制定的食品物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名目繁多、涵盖范围较广,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并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市场准入制度。例如食品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认证不具有强制性;流通环节中索证索票和销售台帐制度虽有强制性,但目前尚形成统一标准;购销台帐仅为形式上的质量跟踪服务;(2)大型市场的自主检测缺乏客体持续监督和主体积极性,缺乏规范的制度;(3)加工环节尚未形成强制性市场准入和非强制性准入相结合的市场准入制度。

(三) 食品物流安全综合管理与协调机构缺乏权威性

《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国务院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议事协调机构――食品安全委员会,并且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具体的食品安全综合管理与协调职责。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部门之间权责利益矛盾的存在,卫生部门并不能发挥权威主体的作用,不能严格规定和划清各个部门的监管区域,导致合作协调机制缺失,责任体系和追究机制不健全,使得食品安全的链式供应与食品监管部门各自为政之间的现状依旧存在。

二、美欧食品物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

食品物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基础,与我国实行的“分段监管”相对应的是“统一监管”,主要包括以美国为代表的多部门分工监管、共同负责的食品物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以欧盟为代表的由单独政府部门进行统一监管的食品物流安全监管模式。

(一) 美国食品物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

美国食品物流安全采用政府多部门分工监管、共同负责的监管模式。美国在食品物流各环节中涉及的食品安全管理职能机构达20多个,但起主要作用的有美国农业部下的食品安全检验局(APHIS)、卫生部与人类部下的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和环境保护署(EPA)。此外,海关、司法部、联邦贸易委员会等机构也不同程度的承担了对食品物流安全的监管职能。同时,美国的食品物流质量安全具有强大的法律支撑,相关法律条例多达35种,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在综合法律中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对食品物流安全的规定,如《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等,二是在单一性法律中专门就食品物流安全问题做出规定,如《鲜活农产品法》等;此外,在食品物流过程的质量控制中,生产环节采用农药残留监测计划(PDP)、贝类卫生计划(NSSP)、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QC)等;流通环节采用食品安全全程监测、连锁责任追究、市场食品质量安全自检等;加工环节采用HACCP认证、长期定向监测、监督抽样、强制检验等。美国食品物流安全政府机构职能如图1所示。

(二) 欧盟食品物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

欧盟食品物流安全采用设立专门部门(欧盟食品安全局)独立监管的模式。欧盟食品安全局由四部分组成――管理委员会、执行主席和员工、科技委员会、咨询论坛,主要职责是开展食品物流安全风险评估,独立地对直接或间接与食品物流安全有关的事件提出科学建议,提出食物法规的建议。同时,欧盟为统一并协调内部食品安全监管规则,陆续制定了包括《食品安全白皮书》、《食品卫生法》、《欧盟食品安全卫生制度》等在内的20多部食品安全法规,形成了强大的法律体系,直接或间接的从国家法律角度对食品物流安全进行了规范;此外,在食品物流过程的质量控制中,生产环节采用农药残留检测制度、行业协会自查制度、良好生产实践指南及食品投入品管理制度等;流通环节采用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市场准入制度、通用及专项标识管理及绿色壁垒等;加工环节采用HACCP认证、企业资格认证、标准化生产制度、产品有机认证等。欧盟食品物流安全政府机构职能如图2所示。

(三) 美欧食品物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特征

从美欧食品物流安全监管模式可以看出,食品物流安全的政府监管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合理分工和职能清晰的多部门协同监管,从而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物流安全,其模式特征主要有:

1. 统一管理。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食品物流安全监管体制逐步趋向于统一管理、协调、高效运作的架构,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

2. 全程监控。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的各个环节都有潜在的安全隐患,只有通过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食品物流安全监管才能向公众提供最安全的食品。因此,在产前,对食品生产加工的投入品,特别是农业生产的投入品,如农药、饲料添加剂、动物疫苗实施严格的控制;在产中,制定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等生产规程指导食品的生产;在产后,重视对消费者食品安全卫生知识的教育,增强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3. 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是保证食品物流安全监管效率的前提,发达国家的法律较为细化,操作性强,监管主体分工明确,权责分明,且有一套协调配套的制度,各级职能部门按照法律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范围行使管理权限,各司其职,相互协作,效率较高。

三、完善我国食品物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的主要对策

目前,我国食品物流安全政府监管基础薄弱,因而必须在研究国外食品物流安全监管模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现实情况,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食品物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

第一,构建基于市场环节的市场准入,形成封闭的食品物流体系。目前我国的食品物流中,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均未形成严格意义的行之有效的准入、食品加工环节的市场准入尚在推行中。而食品物流中产品从原料到成品的过程存在材料、产品的一致性和各环节分离性的矛盾,要达到有效保证食品安全,必须从食品物流各环节入手,设置共同防御机制(即封闭机制)。因而政府应该在食品物流各环节逐步推进政府主导的、强制性的市场准入认证。

第二,加强单一食品物流安全管理部门的权威性。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协调有效是保证食品物流安全监管效率的前提。目前《食品安全法》已明确由卫生部门统一负责食品安全的综合管理与协调,应进一步加强其作为统一管理部门的权威性,构建一套协调配套的制度,使得执法主体分工明确,权责分明,各级职能部门按照法律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范围行使管理权限,各司其职,相互协作,效率提升。

第三,建立食品追溯制度与“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有效保证问题食品退出流通环节,是食品物流安全监管的一项重要职责。《食品安全法》从生产和经营两个方面确立了不安全食品的召回制度,同时还明确规定了不安全食品责令召回制度。而建立“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有赖于其他制度的配合,首先有赖于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追溯系统和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如推行包装标识管理,就可在客观上保证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的实施;其次必须完善针对不安全食品生产者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第四,建立食品物流安全预警机制。目前,中国的食品安全事故均是由消费者或媒体披露,监管部门未能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不能有效的防范和杜绝问题食品进入流通领域。鉴于此,建议设立市场科研、咨询、预警机构,评估食品物流安全风险和向公众通报信息,并应对非预查性食品物流安全问题。

第五,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和健全媒体、社会监管渠道。长远来看,消费者、优质食品生产厂商和监管部门之间的利益是一致共赢的。政府应该积极培育消费者、食品生产厂商和监管部门良性互动的食品安全认知与实践文化,构建消费者、食品生产厂商和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共赢博弈机制。积极引导社会监督力量、食品生产厂商和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促使食品行业中信息尽可能形成公正、透明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同时,政府应鼓励社会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普及工作,倡导健康的饮食方式,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鼓励新闻媒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1] 焦志伦,陈志卷.国内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系比较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P59-65

[2] 蒋抒博. 我国食品安全管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纵横, 2008 (11): 30-33.

[3] 杨澜. 农产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学, 2008.

[4] 王立新.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07.

[5] 王中亮.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 上海经济研究,2007(12): 19-25.

篇7

关键词:权限;访问控制;视频服务器

1. 基于数据库访问安全的访问控制模型

为了达到安全访问数据库的目的,在传统的数据库访问方式中加入加密和认证安全技术以及防火墙技术,形成新的数据库访问结构,而基于数据库访问安全的模型中数据库的安全访问控制是以的形式在起作用[1]。

1.1 数据库访问安全

数据库访问安全DASP是用于对抗恶意DBM各种威胁的应用层防火墙。DBMS被认为是不可信任的,所以必须控制并记录所有外界信息流与DBMS的交互过程。没有DASP的环境中,客户端将直接与DBMS进行交互;而有了DASP后,客户端不允许直接与位于物理隔离环境中的DBMS进行交互,而只能与位于物理隔离环境边界上的DASP进行交互,所有信息流只能在DASP的监控和管理下,与后端DBMS进行交互。这样就使得所有DBMS与外界的交互必须经过DASP的各种控制,从而达到一定的安全性保障。

1.2 数据库访问安全的作用

为了不因为安全访问系统的介入而增加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的复杂度,采用的形式。有很多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HTTP、FTP、POP3以至包罗万象的SOCKS。同HTTP和FTP一样,数据库安全访问作用在应用层。之所以称之为是因为系统接收数据库应用的数据库访问请求,把请求映射到系统对于数据库的访问,而系统不对这些请求进行过于复杂的处理。同其它系统一样,这种具有能够加入安全控制的特点,同时系统对外接收数据库访问请求,而数据库系统可以只接受的访问请求,起到隔离和安全保护作用。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可以加入到已经开发应用的信息系统中,极大提高原有系统的安全性能而不需要重新开发。这是因为接收的是标准的数据库访问同时通过标准的数据库访问API对数据库进行访问。这也和通用的系统很类似。

2.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将用户划分成与其职能和职位相符合的角色,通过将权限授予角色而不是直接授予主体,主体通过角色分派来得到客体操作权限从而实现授权,因此减少授权管理的复杂性,降低管理开销,为管理员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实现复杂安全政策的环境,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以其显著的优势被认为是自主型访问控制和强制型访问控制的最佳替代者[2]。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RBAC是目前主流的访问控制模型,它比传统的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更优越,同时也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基于角色的访问策略根据用户在系统中的活动来管理用户对信息的访问,这种访问策略首先要求标识出系统中的角色,角色可以定义为与一个工作实体相联系的行为和职权的集合[3]。在标识出角色之后,就可以将对客体对象的访问权限授予各个角色,而不必再对每个用户分别声明其允许执行的访问权限,用户根据他的职责被分配以相应的角色而获得对客体的访问权限,这大大简化了权限的管理工作。这种策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3. RBAC模型在视频服务器系统中的应用

RBAC模型在系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登录系统的用户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主要流程如下[4]:

(1)用户登录,激活相应的客户端模块;

(2)通过数据库访问服务器查询数据库,进行用户身份认证,认证用户的合法性以及用户的权限级别;

(3)进入系统,根据用户自己的权限实现相应的访问控制功能;

系统使用者根据自己的权限类型,通过访问流程,调用相应的功能模块实现相应的操作[5]。系统中用户信息及其权限信息都是以表的形式保存的数据库中,系统中独立的数据库访问模块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控制[6]。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对信息系统的安全访问控制技术也在逐步的探索中完善起来。随着RBAC模型的发展完善,应用规范的逐步建立,必将出现各种新型的RBAC模型,RBAC技术必将在各领域迅速发展并获得充分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益民,杨子江,平玲娣等。安全管理系统中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的实施方法[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38(4):408413。

[2]黄益民,平玲娣和潘雪增,一种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扩展模型及其实现;计算机研究与发展[J],2003,10,1521-1528。

[3]李黎,王小明和张黎明,基于角色的统一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23,54-58。

[4]张黎明,王小明和李黎,几种基于角色的授权模型特征比较[J],微机发展,2004,11,12 6-129。

篇8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安全;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028-02

合作社是自愿联合起来的人们通过联合所有与民主控制的企业来满足他们共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需求与抱负的自治联合体[1],源于18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英、法等国。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同类服务的提供者和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它是营利性的特殊企业法人,产权本质是法人财产权,治理结构是企业法人治理[2]。多年来,学界对其存在状况、治理结构、妇女参与、发展方向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讨,但以其参与农产品安全公共服务为视角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将对此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发展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进步农民的集合体,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联合社员的力量共同应对外部竞争,解决农户分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帮助社内成员共同地卖东西,共同地买东西,是一种优越的连接农民与市场的组织形式,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倡导、立法的支持以及市场主体的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其活动区域已打破了传统社区的局限,跨村、跨乡、跨县的专业合作社不断涌现,服务和合作的领域、内容也不断拓宽、深化,开始由技术合作性向技术经济合作性升级,其职能也已不仅仅为社内成员提供以农产品或者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为纽带的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而是扩展延伸至公共服务等领域。资料显示,全国有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万多个,加入的农户达到2 363 万户,带动非社员农户3 245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社员增收幅度比一般农户高出20%~50%[3]。

二、农产品安全的挑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发展空间和舞台

农产品是指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属初级产品。近年来,瘦肉精、毒蔬菜、毒大米等农产品安全事件时有出现,因食用有毒有害物质的农产品而引发的人畜中毒,以及对外销售农产品因农(兽)药残留超标被拒收、退货、停止贸易往来的现象时有发生。国家农业主管部门调查发现问题多是由农业种植、养殖中滥用化肥和农药不合理施用,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引起的。总结发现,流通到市场上的农产品安全问题主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完全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兽)药、饲料添加剂、化肥、激素等使用量大,农产品原材料受到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二是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技术、设备、工艺等使用和管理不当产生的质量问题;三是中国对农产品的安全检测主要抓产后安全性检查,忽视“产前―产中”过程的质量监督监测,产前―产中过程主要在农产品原材料的产地,多集中在农村,而农村设立的承担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和产地环境检测机构和组织少,国家严禁的农药、兽药不能及时查处,质量监督检测漏洞;四是食品流通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当而存在安全问题,如超过保质期等。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这些都已经成为我们加强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重要资源。当前,农产品安全的形势仍然严峻,结合各地实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创新仍有很大空间。如果能够抓住机遇,有可能为未来的公共服务模式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农产品安全三方互动模式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日益扩大使政府包办一切的公共服务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非政府组织将成为与政府和市场并行的公共服务供给体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农村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具有参与农产品安全服务的潜质。

(一)三螺旋理论及其观点

三螺旋概念最先出现在生物学领域。最早由鲍林和科里提出,华生和克里克对其进行了发展,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奖。随后,亨利・埃茨科维兹和洛埃特・雷迭斯多夫在其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官产学“三螺旋”理论,用其来分析“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被学界认为,开创了一个创新研究的新领域、新范式。该理论不刻意强调谁是主体,而是强调产业、学术界和政府的合作关系,强调这些群体的共同利益是给他们所处在其中的社会创造价值[4],政府、大学、产业三方都可以成为动态体系中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每个机构范围在运行过程中除保持自身的特有作用外,可以“起其他机构范围的作用”,相互作用,互利互惠,形成彼此重叠三螺旋区域(如图1)。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产品安全服务的条件

1.地利人和。农村是农民集中居住区,是农产品产地,更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发展的土壤。农村近邻之间、农民之间、村庄之间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成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具有特定目标和特定心理特征的群体,形成了一定的农村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这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资源,便于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合作社和各种生产活动,而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和集体行动的成功又在不断地巩固和扩大着这种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形成了“地利人和”的优势。

2.便于组织农民培训,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农民文化程度低,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的理解和使用存在困难、信息化程度相对低,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不够畅通,知识有效性差等问题使得农业生产与国家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和“绿色农业”存在很大差距。这需要一个组织担负起对农民进行有目的、持续系统的培训任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它贴近农村,贴近农民,便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面对面给农民讲课,举办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向农民提供最新技术和经营信息。

3.便于进行农产品安全检测服务。农村是农产品原材料的源头之一,农产品需进行产前、产中、售前检验,但农产品检验技术手段复杂,成本昂贵,单个农民家庭无法承担检验成本[5]。农村专业合作社可以发挥其规模优势,开展检测服务,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进行跟踪检测,监督和检查农村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贮藏等可能出现安全隐患的各个环节,从源头上将农产品安全危害降到最低。这也符合农民增产增收的终极诉求。

(三)理想中的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三方互动模式

“大学―产业―政府”的三螺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论意义上的研究工具,可借鉴它来分析和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时期参与农产品安全服务中的模式。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然条件和优势,建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政府”三方相对独立但又充分互动的三螺旋服务模型具有现实社会意义(如图2)。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政府各自独立的运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补充力量,协助开展农产品安全监督检测。三方对农产品安全进行多种手段并用的综合性、互惠性监督管理,开展农产品安全服务,并且以持续发展的眼光看,随着社会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公共关注与科学发展理念的纳入,农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社会环境、资源造成的破坏将越来越多地为人们关注和批判,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三方互动安全服务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安全服务的正面影响,但由于其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使它不能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负面影响[6]。此时,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增多,社会公众将越来越多地起监督和约束的作用,确保不损害人类生存环境与健康。社会公众是受损者,他们必然要维护自身权益,成为农产品安全监管制衡机制的主体之一,“社会公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政府”三螺旋理论上会应运而生,从而形成一个“双三螺旋”模式(如图3)。

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在不断发展中,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其发展问题,只要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有助于农民增产增收,都应去尝试。

参考文献:

[1]唐宗馄.中国合作社政策与立法导向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2003,(43):2.

[2]赵德成.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7,(4):19.

[3]孙政才.努力提高依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水平[EB/OL].agri.省略.

[4]曹艳华.基于三螺旋理论的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模式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2007,(6):15-18.

篇9

一、创建意义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着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政府形象声誉。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商务部下发《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在全国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活动,创建数百个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含县级市、区)、数千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和数万个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店、食堂)。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示范创建要求,县政府决定开展全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四创”(争创示范县、示范镇、示范街、示范单位)活动。开展这一活动,对于创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落实监管责任,规范经营秩序,全面加强我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镇(街、区)、各部门要从全面履行食品安全责任,确保公众饮食安全的高度出发,提高认识,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全力推进,确保示范创建工作落实到位。

二、创建目标

年,每个镇(街、区)要在餐馆、快餐店、小吃店、饮品店、食堂等5种业态中各创建2个示范单位,有条件的镇(街、区)率先争创省级、市级示范镇(街、区)和示范街。力争年底前,我县成为市级示范县,全县创建1-2个市级示范镇(街、区)、2-4个县级示范镇(街、区),1-2条市级示范街、4-8条县级示范街,5-10个市级示范单位、10-20个县级示范单位。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我县成为省级示范县,全县创建1个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镇(街、区)、1-2条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4-8个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所有镇(街、区)全部达到市级示范镇(街、区)创建标准,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全业态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群体,充分发挥示范的引领带动辐射作用,促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三、创建标准

(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要达到以下标准:

1.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健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领导组织与工作机构,县、镇、村三级层层签订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责任书,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考核目标达到100%;

2.健全县、镇、村三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网络,配备专门的执法监督队伍,监管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

3.建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队伍,设立投诉举报网络,及时处理群众投诉举报;

4.辖区内餐饮服务单位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100%,其中B级以上达到80%;

5.辖区内餐饮服务食品及餐具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日常监督抽验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

6.农村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到位,农村50人以上(含50人)集体聚餐要到镇(街、区)政府(办事处、管委会)进行备案,备案率达到90%以上;

7.应急管理体系组织健全,辖区内食品安全应急网络覆盖面达100%;

8.辖区内连续3年以上未发生较大食品安全事故;

9.公众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满意率达到70%以上。

(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镇(街、区)要达到以下标准:

1.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纳入镇(街、区)政府(办事处、管委会)重要议事日程,制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计划,层层签订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责任书,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考核率达到100%;

2.每镇(街、区)配备1-3名专、兼职食品药品监管人员,明确监管职责;

3.辖区内村(社区)聘任食品药品协管员和信息报告员,全面负责食品安全知识宣传、信息报送等工作;

4.辖区内餐饮服务单位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100%,其中B级以上单位达到80%;

5.镇(街、区)农村50人以上(含50人)集体聚餐备案率达到90%以上;

6.辖区内连续3年以上未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7.辖区内餐饮服务单位无制售假劣食品,无非法渠道进货等违法违规行为;

8.公众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满意率达到70%以上。

(三)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要达到以下标准:

1.餐饮服务单位相对集中、基础好或影响大的街区;

2.街区内不存在无证经营的现象;

3.街区内所有餐饮服务单位均诚信守法经营,无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4.配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

5.街区内餐饮服务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均达到B级以上;

6.街区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比例达到50%以上;

7.街区内连续2年以上未发生较大食品安全事故;

8.公众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满意率达到80%以上。

(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要达到以下标准:

1.诚信守法经营,无违法违规行为;

2.内部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健全,明确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能够全面承担食品安全责任;

3.符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能够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风险,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较高;

4.建立并严格执行采购查验、索证索票制度,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可追溯率达到100%;

5.建立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采购记录、查验记录,食品添加剂使用专用台账;

6.消毒设施配备符合要求,并有效使用,消毒记录健全;

7.定期组织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培训,培训档案健全;

8.量化分级管理被列为B级以上;

9.从业人员健康证持证率达到100%,健康查体档案健全;

10.连续3年以上未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四、评选办法

每年份,由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商务部门按照规定标准,开展示范县创建标准自查,组织示范镇、街、单位的考核初选,符合条件的确定为“县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镇、街、单位”并逐级报市、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商务部门抽查复核,最终确定市级、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镇、街、单位”。

五、创建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县政府对创建工作负总责,加大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监管机构,理顺监管体制,落实监管和创建活动经费,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各镇(街、区)、各部门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动员广大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良好创建氛围。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会议等形式,组织全县餐饮服务从业人员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与餐饮服务单位签订《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责任书》,加大对失信企业曝光力度,进一步强化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二)突出镇街,三级联动。要充分发挥镇(街、区)政府(办事处、管委会)的创建主体作用,重点抓好示范镇(街、区)的创建活动,采取“自上而下推动、自下而上创建”、“众星捧月”等创建工作模式,推动各类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着力解决好基层食品安全问题,以此引领带动全县形成县、镇、村三级联创格局。全县所有镇(街、区)政府(办事处、管委会)要做到:有监管人员,有活动计划,有工作部署,有创建措施,有检查考核,有明显成效,全面提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水平。

(三)打假治劣,规范秩序。按照国家、省、市三级关于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部署,针对监管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组织开展好学校食堂、小饭桌、小餐饮以及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检查餐饮单位是否具有餐饮服务许可证,食品原料采购、贮存、加工,以及凉菜制作、餐饮具消毒、人员健康查体状况是否符合要求,落实餐饮单位原料采购索证索票管理制度,对未取得许可证从事餐饮经营的单位要依法进行取缔,对不符合要求的餐饮单位要责令限期整改,对逾期不整改的要严肃查处,切实规范市场秩序。

(四)重视检验,加强监测。高度重视餐饮服务食品技术监督工作,尽快完成县级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改革工作,配备人员,增加仪器设备,落实检验监测专项经费,全面开展监督抽验工作,为行政监督提供技术支撑。在镇(街、区)食品药品监管站配备快速检验检测设备,积极开展日常快速检验工作。不断强化财政支持,配置高、精、尖的检验检测设备,进一步提升检验能力,着力提高抽验工作的科学性,提高监督抽验工作的针对性、靶向性和覆盖面。

篇10

一、责任对象。

餐饮经理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公司的食品安全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二、责任内容。

1、牢固树立餐饮服务股是公司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全面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杜绝发生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患。

2、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政府有关食品安全的政策和工作部署。

3、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成立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健全落实好食品安全工作规章制度。

4、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食品安全工作,及时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要制定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方案。

5、建立食品安全监督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层层落实到分管人员。

6、定期、不定时对各餐厅食品原料采购验收验发、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食用油的使用进行飞行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备案。

7、要求各餐厅制定突发食品安全的各项紧急预案,做好备案。

8、当发生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时,能按预案及有关规定及时向科和有关部门上报情况,并迅速组织处理,上报处理情况。

本责任书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责任部门: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