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的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法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法的知识点

篇1

关键词:治安民警;政治素养;业务素养

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部门作为国家重要的行政执法部门,承担了大量的治安、交通、消防、户口、边防、出入境、计算机安全保护等国家行政管理职能。在基层派出所,民警除了执法办案、接处警、治安防控、纠纷调处外,还要完成维护稳定、协查办案等任务,其管理面之宽、工作之分散、任务之繁重,使治安民警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之中。但是,治安民警的工作涉及到人民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他们是与公众接触最频繁的警种,其执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警察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从而最终影响法治国家的建设。法谚有云:奉法者强则国家强。考虑到治安民警执法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治安民警强则国家强。

面对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治安民警自身要求不严制约严格执法,业务素质不高影响规范执法,缺乏人权意识干扰文明执法,法律意识淡薄削弱公正执法。治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漏洞百出,这与治安民警的执法素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治安民警执法素养的问题所在

(一)政治素养

治安民警是法律的执行者,是统治阶级统治国家的工具,中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统治阶级、是国家的主人。治安民警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其自身的使命感和神圣感,将直接影响执法水平。

1.自身定位不准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治安民警心目中,仍然存在“官管民”的思想,“民不与官斗”的谬论频繁而严重的冲昏了他们理智的头脑。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不少治安民警没有搞清“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这也是他们经常以“管人者”自居的原因,暴力执法、英雄执法、随意执法等不规范现象也因此而产生。

2.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强

法律程序是对治安民警的一种指引,同时也是对其进行的一种外部约束。但是由于治安业务的复杂性,外部约束往往存在死板、无法操作的问题。面对规范化不能解决的问题,每个治安民警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杆秤,这将指引他们向着公正、平等、文明、正义的道路迈进。然而在治安执法过程中,治安民警利益思想严重,吃拿卡要是常有之事;治安案件背后往往牵连其它案件,草草结案是常见之举;治安民警责任感差,办案后果组织抗,办案手段千奇百怪,只争功名、不担责任。

(二)业务素养

治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业务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决定了治安民警必须具备全面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水准,懂得越多、技术越全面,执法时才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1.法律素养差

法律的生命在于解释,治安民警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必须熟练的掌握法律知识,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执法。但是,由于治安民警法律素养差,对法律的解释可谓是五花八门,同案不同处的情形时有发生;重实体轻程序思想严重,导致只为追求结果而置办案程序于九霄云外;常以有经验为荣,凭主观遐想和经验主义为依据,忽略客观事实更是屡见不鲜。

2.道德素养低

康德说过: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治安民警与民众打交道,处理日常纠纷是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基于治安案件的特殊性,治安民警往往必须容情于理,准确把握情与理的平衡。可治安民警自身道德素养就不高,破口大骂、粗暴蛮横已成为其“特长”,要以其自身的道德标准来处理案件,结果可想而知。

3.技术水平不合格

公安队伍是一直经过专业训练的队伍,要想进入公安队伍,必须有相关的专业技能,对治安民警来说也不例外。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受治安民警工作负担大、任务繁杂、人手严重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中国特色的辅警队伍应运而生。辅警办案的便捷化和非规范化,这也将影响治安民警的技术水平和执法效果。例如:笔录不规范,错别字多,用语不通顺;与民众交流说不出理,讲不出道,拿不住点;身体素质差,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时,反应迟钝,应对能力差。治安民警的所有这些非规范化操作,都与其技术水平不合格息息相关。

二、提高治安民警执法素养应注意的几点

治安民警作为公安队伍最基层民警,他们是公安队伍的形象,法治国建建设的基石。目前,公安队伍正逐渐完善“大基层,小机关”的建构,治安民警的队伍正在逐渐壮大之中,为了使民众相信警察、依靠警察、尊重警察,提高治安民警的执法素养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要谋其政,先正其位

治安民警要充分认识到人民警察是人民的“公仆”,牢记宗旨观念,树立服务意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管理,不能以权压人、以势欺人,而要以理服人,依法管人。在治安行政过程中,治安民警应该推崇“服务”意识,摒弃“管理”意识。

(二)使命立其心,责任伴其身

治安民警要有使命感,自从选择了警服,就等于选择了政治,选择了法律,选择了服从。人民赋予警察的权力,治安民警必须珍惜,完成任务不是最终目的,维持社会的长治久安才是其职能所在。认真处理好每一个案件,不骄不躁,不枉不纵,该有的名利力争拿到,该承担的责任必须承担。

(三)思必及法,言必循法,行必合法

普通民众必须依法严格要求自己,作为执法的治安民警更不能怠慢。要执行法律,就必须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彻底的吃透法律精神,以法律塑造自己,用法律保护自己。治安执法必须以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治安处罚必须按法律的规定作出,程序与结果同等重要。万事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据证据和事实,重视客观现实摒弃主观臆断。

(四)以德服人,依法治人

治安民警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养成优良的执法道德素养。这主要包括:良好的政治修养,独立客观的法律人格,平等公正的执法品格。法律乃善良公正之属也,治安民警的所有执法行为都必须以善良和公正为基准。

(五)会说话,会操作,会应对

语言是执法者和执法对象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是警务部门和警务人员文明执法所应具备的首要素质。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治安民警和普通民众的交流很重要,为了化解纠纷,防止矛盾加剧,最终解决“进不了门,谈不上话,交不上心”的尴尬局面,逻辑思维与语言训练不可或缺。治安民警业务范围广,每个治安民警的业务不求最精,但求都会。在应对突发性事件时,治安民警必须沉着冷静,因此,心理训练和实战模拟必须经常进行。

三、结语

篇2

知识的要素化,即知识进入生产力系统而成为其构成要素,并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居于首要地位。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许多知识已成为生产力要素,但尚未成为第一要素。当科技发展至现代,知识在生产力系统中地位日益提升,立基于现代科学的高技术,已成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正是在此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也是知识经济区别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

生产力要素不等同于生产力,分散存在的各种生产力要素只有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在现代社会,无论哪个国家的生产力,都以企业生产力作为其最基本、最普遍的存在形式。企业的类型尽管千姿百态,但无一不是生产力诸要素的组合体。它把静态的生产力诸要素以某种方式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组合起来,使之获得动态的生命形式,成为现实的生产力。高技术只有寓于企业生产力之中,才足以显示其在生产力系统中所处的第一生产力要素的地位。正因为如此,企业作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是知识要素化的关键性主体和载体。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企业是技术成果吸收转化的中坚主体,1953—1973年间,美国技术领域中80%、欧洲技术领域中70%的革新思想都来源于企业内部。[16]

基于上述,知识要素化的法律调整,应当集中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并且注重于以下几个问题:

1、企业财力投入。企业实现技术进步,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越来越重视以技术进步来增强竞争力,纷纷增加对技术进步的投入。例如,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来源中来源于企业的比例,在美国1960年为33.3%,

1980年上升为49.4%,1995年进一步往上升为59.4%,2000年则上升到73.8%;在芬兰,1999年达到64%;在新加坡,1994年达到63%.可见,企业已成为技术进步的首要财力支柱。而我国现阶段,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的比重还不到30%.1993年我国大中型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支出总额仅有248.6亿人民币,而德国西门子公司1992年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却达53亿美元,(相当于400多亿元人民币)。为此,应当引导和促使企业扩大对技术进步的投入规模,以确保知识的要素化有稳定的财力支持。

2、企业组织创新。为彻底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加速企业对技术成果的吸收和转化,必须使企业集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职能于一身。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企业组织创新措施:一是企业内部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发达国家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都是如此。而我国,据1997年的资料,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只相当于美国的17.5%、日本的12.5%,有47%的大中型企业没有研究开发机构。弥补这种企业组织缺陷,才可以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二是企业之间建立研究开发联合体。在发达国家,有的是为了突破某项关键技术,由一些大企业组成短期联合体;有的是为了提高行业整体竞争能力,由几家本行业的大型企业与相关中小企业联合组成的长期稳定的研究开发联合体,其中有许多联合体已成为行业性的研究中心;有的是为了提高某个地区部分行业(主要是中小企业较多的行业)的技术水平,组织综合性的研究开发联合体。这些企业研究开发联合体,已成为政府资助的重点对象。[17]我国为弥补单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提高行业整体和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有必要推行这种组织形式。三是企业与大学、科研单位合作,既可以是就具体项目进行联合研究开发,也可以是组成紧密型或松散型的研究开发联合体,这有利于扭转目前科技力量主要集中于吕学和科研单位的局面,把科技力量转移到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主战场。

3、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企业职工的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既是知识要素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实现知识要素化的必要条件。经合组织国家在职业培训方面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2.5%,如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每年用于职工培训的开支超过10亿美元,通用电气公司实施“6希格玛”培训计划的投入达3—4亿美元。在发达国家,企业对争夺人才和培训人才都同样重视,而我国企业大多只重视争夺人才而不愿花大力气培训人才。我国为改变这种状况,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应当激励与约束并重,一方面对企业职工培训事业从政策上给予优惠,从条件上给予扶持和帮助,以提高其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促进竞争以加大对企业开发人力资源的压力,并落实《劳动法》(1994年)中关于职工培训是企业义务的规定,强化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责任。

五、知识的产业化及其法律调整

知识的产业化,是指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要素的知识(高技术)进入一定产业领域并在其中作为核心技术推广和扩散,形成向市场大批量供给技术含量高的商品的企业群,亦即以高技术开创新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从前提看,知识产业化是知识要素化的延伸和扩展,在知识体系中,唯有成为第一生产力要素的高技术,才有直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功能。从过程看,知识产业化是通过高技术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而实现产业结构高技术化,不仅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都由于高技术的武装而提高各自的技术构成,而且第三产业由于高技术的注入而不断提高其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特别是高技术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一直对产业结构调整起作先导作用;从结果看,知识产业化是技术成果由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发展到转化成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和劳务大批量地进入消费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从而最终完成技术成果的商品化过程。[18]

知识产业化是当代世界上产业结构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农业经济时代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工业经济时代是工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业将取代工业的主导产业地位。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发展的当代,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就是把产业结构建立在现代最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使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即工业经济后期发展起来的以高技术产业为典型的知识产业将占最大比重,工业的比重次之,农业的比重最低;并且,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依赖于知识的创新,尤其是高技术的发展。我国正处在工业经济的中期阶段,生产力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几十年,产业结构与知识经济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9.9%、49.1%、31%,从发达国家(3%、36%、61%)、中等国家(14%、38%、48%)和低收入国家(37%、34%、29%)的结构看,我国大致处于中等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之间的水平。高技术企业的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发达国家已高达40—60%,我国还不到5%.产业结构的低级化,在我国主要表现为高技术产业的弱小和传统产业的落后。与此相应,我国的知识产业化,肩负着发展高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双重任务。

基于上述,我国知识产业化的法律调整,应当注重下述几个问题:

1、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技术产业由高技术企业群所构成,建设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有利于高技术企业的相对集中和整体组合,以形成高技术企业的群体优势。在世界上,创建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是高技术产业化的象征。美国的硅谷和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就是其典型。研究它们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就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超前或同步进行专项立法是其建设和发展的保障。如日本为建设筑波科学城,于1970年制定了《筑波研究学园都市建设法》及其《施行令》;为在1990年建成一批技术城,于1983年制定了《高技术工业集积地区开发促进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并且区域布局不平衡,高技术产业不可能全面铺开,集中力量建设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产业整体高技术化和高技术产业泛化的必经阶段,以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立法的需求就更为迫切。目前,科技力量密集、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城市、部分开放城市和少数中等城市都设立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共有220个,其中国家级的达到53个。这固然反映了各地政府对高技术产业开发的重视,但就僵资源配置的战略部署来看,也显露了明显的地方特色。如何协调地方利益,是高技术开发区立法的一个重要课题。正是由于在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中,地方走在了中央前面,目前对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仅有国家政策性规定和地方性法规或规章,而无专项法律。为此,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制定一部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基本法,确立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特殊法律地位,就各种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和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和基本问题集中作出规定;并且,针对特定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特殊问题进行特别立法。具体来讲,统一的高技术开发区立法首先要重视当前高技术产业化的重点,以此来审核设立高技术开发区主体的资格,这些重点领域包括:信息、生物及医药、新型材料、先进制造、先进能源、先进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航空般天、现代农业、现代交通[19];其次,明确中央和地方,地方与地方的权限划分,把设立高技术开发区的权力集中到国家主管部门,解决目前高技术开发区遍地开花、过多过滥、有名无实的问题;第三,应当在法律上明确企业是高技术开发区的主体,开发区管理部门的职能是建设各种基础设施和提供各种服务,并且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应当明确界定,以消除目前存在的“婆婆”过多的现象;最后,应当建立起客观的考核制度,对开发区的运行绩效进行评估。

2、中小型技术开发企业。任何高技术产业领域都有其龙头企业,这是高技术的收益递增特性决定的。龙头企业会占领大部分市场份额,但它不同于垄断。如果要说垄断,也是自然形成的垄断,MIT的经济学家施马兰茨认为这种垄断并不是非法的[20].在高技术产业,龙头企业并不能占有全部市场,中小型企业有存在的价值空间和能力,需要有中小型技术开发企业作重要支撑,特别是中小型技术开发企业对降低高技术产业的风险有重要意义。在美国的硅谷中,就存在着大量的中小型技术开发企业。我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应当重视发挥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功能。为扶持和促进中小型技术开发企业的发展,应当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为重点。德国为此制定了《中小企业研究与技术政策总方案》,设立专项基金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提供资助,还对中小企业的职工培训提供政府补贴;美国有上万家专门从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在国家小企业局的担保下向中小企业发放利率优惠的贷款;日本政府设立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中小企业信用公库、国民金融公库等专门的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或者为民间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美国、法国等国家还开辟“第二板块市场”,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技术开发企业)提供直接融渠道。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赋予中小型技术开发企业以融资权,为中小型技术开发企业开辟多元融资渠道。从税收、财政支出、贷款援助和直接融资等各方面建立和完善中小型技术开发企业资金扶持政策体系。此外,还应当运用反垄断的法律手段,为中小型技术开发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无论是以创建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跳跃式技术进步模式还是以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为代表的渐进式技术进步模式,对于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亦即引进技术的产业化,是实现追赶型发展的一条捷径。美国原是世界上科技

落后的区域之一,由于从英国引进大量先进技术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进行创新,才在80多年(1861—1945年)的时间内以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不曾有过的速度发展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科技大国。即使在现在,美国还在有选择地引进日本、台湾和韩国的先进技术。战后的日本,能在几十年时间内从战争废墟中建成与美国竞雄的经济和科技大国,也同大量引进欧美先进技术紧密相关。从1950年到1975年,日本以15亿美元从美国购进技术专利,并加以消化吸收和创新,生产出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仅售到美国去的部分就赚利150亿美元。根据国外一般情况,消化吸收经费应当为技术引进经费的3倍,日本在经济振兴时期达到10倍多。而我国在重视技术引进的同时却消化吸收不够,现有消化吸收的项目仅占引进技术的10%.为此,应当在继续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以提高引进技术的产业化速度。

4、开拓新产品市场。利用高技术生产出的产品进入市场销售,是实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终环节,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如果不能在市场上大批量销售,知识产业化就不能最终完成。并且,新产品的大批量销售,又可形成对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强烈需求。在经济与科技的互动过程中,“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开发研究市场营销”的技术推动模式,与“市场营销开发研究技术研究基础研究”的需求引发模式同样重要。为此,应当把技术和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新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维护公平的新产品市场交易和竞争秩序,扩大新产品的市场需求。

六、知识的异化及其法律调整

知识的创造,旨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社会,然而,知识的使用中难免造成危害自然和社会的后果。此即从知识的正力量中分裂出来的异已力量,它同知识的正力量相反并且减弱、抵消甚至超出知识的正力量,它存在于知识的结构、表述、传递、形式化和社会化之中。这种知识异化是人的异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以知识高度密集为特征的高技术领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知识经济的实践已表明,技术也是一把双刀剑,任何重大技术突破在带来福祉的同时会带来负效应。例如,信息高速公路虽然助成了信息的公开、传播快捷和存取方便,却同时对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社会通信的安全造成了威胁;遗传学在抗病虫害和各种药品中发挥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人造生物制品致使生命彻底毁坏的可能性;克隆技术可推动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但对人类自然生育传统构成冲击。高技术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却带来了能源消耗加速、环境污染等问题。现代社会中频频发生的高技术犯罪、高技术战争、高技术事故等现象,都与高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对于高技术的负效应,还应当明确以下几点认识[21]:(1)高技术的负效应具有普遍性。就高技术负效应发生的原因而论,有人为性负效应与自发性负效应之区分。前者是指由于对技术使用不当,亦即误用、滥用或恶用,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后者是指在技术的正确使用过程中自然引起的与正负效应伴生的不良后果。对任何一项技术而言,使用得当,可以避免人为性负效应的发生,但如果不采取其它相应措施,就不能避免与主观愿望相反的自发性负效应的产生。所以,从原则上可以说,几乎任何技术活动都有某种现实或潜在的负面效应。(2)高技术的负效应虽然源于高技术,但不能归咎于高技术本身。技术的发展固然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但技术的应用则是由人决定的。技术本身具有中性,无好坏之分,但技术的应用则不是中性的,其目的和后果有好坏之分,并且其后果取决于其目的。即使是自发性负效应,人类也能够采取多种措施将其控制、消减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技术无善恶,善恶全在人。(3)高技术的正负效应可以相互转化,高技术带来的负效应问题,最终还得依靠高技术来解决。将高技术用于国防和战争,是许多国家致力于高技术发展的最初动机,许多高技术也正是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发展起来的。当今世界上出现的大量军用技术进入民用领域就是高技术的负效应向正负效应转化的典型。高技术发生负效应虽然有其社会条件,但其根本依据还在于技术自身固有的自然规律和功能,因而技术问题最终要利用技术的相生相克机制来解决。所以,要实现高技术的负效应向正效应转化,不能单纯寄希望于社会条件的变革。(4)高技术的创造者和应用者对高技术的负效应负有道德责任。既然高技术的负效应是在应用中人为造成的,高技术的应用者当然对此负有道德责任。至于高技术的创造者对于高技术的负效应是否负有道德责任,则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高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不存在好与坏、善与恶的问题,高技术的创造者对高技术应用中的负效应就不应当负道德责任。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高技术的负效应是在应用中造成的,但不应当否认高技术创造者的道德责任。这是因为,高技术的研究开发,既渗透着复杂的社会因素,还受到科技人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科技人员比其他人更清楚地了解其创造的高技术在应用中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高技术正负效应的转化。在实践中,有的高技术负效应,甚至有的负效应就是科技人员的有意所为,如计算机病毒的制造。并且,高技术的负效应问题最终要依靠高技术来解决,而这种技术仍要由具有道德责任感的科技人员来创造。因而,高技术的研究开发也就反映了科技人员的道德选择,这就具有了把高技术的研究开发纳入道德轨道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科技人员不是没有灵魂的创作机器,科技活动不是超功利的,尤其在高技术日益表现出强大的经济功能时,高技术的发展会受到科技人员或其所在集团的利益的左右。科技人员在科技活动中只有遵循社会整体利益优先的道德选择,才有助于解决高技术的负效应问题。还应当看到,科技人员的道德责任是有限度的,其在科技活动中的道德选择受到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高技术的许多效应已超出科技人员力所能及的范围。因而,不能要求科技人员对高技术的一切负效应都承担道德责任。

基于上述,高技术领域知识异化的法律调整,应当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技术应用控制重于技术研究开发控制。高技术的负效应同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全过程都有联系,法律对高技术负效应的控制就应当实行全过程控制,把高技术运行的各个环节都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但是,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而技术应用不具有中性;并且,技术应用较之技术研究开发,其与负效应的联系具有直接性和明显性。因而,从技术应用上控制高技术负效应易于从技术研究开发上控制。这就要求法律把技术应用作为控制高技术负效应的重点,尽可能减少和排除对高技术的误用、滥用和恶用。

2、防范重于治理。高技术的负效应既具有客观必然性,也具有人为性和可控制性;既具有不可补救性,也具有可转化性。因而,法律对高技术的负效应应当事前防范与事后治理相结合。鉴于高技术发展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许多负效应一旦发生就会给人类带来不可恢复性甚至毁灭性的灾难,对负效应的事前防范比事后治理更为重要,并且,某些对人类和自然有极端危险性和毁灭性的负效应,对其防范应达到万无一失的要求。这也是各国现行立法的选择,如原子能立法中的核技术国家垄断制度和核技术应用范围从严限制制度,环境立法中的环保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

3、完善技术评价规范。世界上极少见绝对有利无害的技术,人们只能在对技术成果作利害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应用尽可能利多害少的技术,以尽可能减小技术的负效应。这需要有合理的技术评价规范来指导和规范人们对技术应用的选择。传统的技术评价规范主要着眼于技术成果的有效性、经济性和独创性,却很少考虑技术成果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不利于对技术误用、滥用、恶用的防范。随着技术负效应的扩大,人们在享受技术利益的同时,也尝到了技术危害的苦头。于是,重构技术评价规范已成必然。新的技术评价规范,在保留传统技术评价规范的内容的同时,应当增加技术负效应评价的内容,即既要指出技术的副作用,预测其副作用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危害;并说明对这种技术如何实行社会控制,对可能导致危害后果的技术还要规定其应用范围以及技术创造者在技术交付使用和推广前的说明义务。合理的技术评价规范对技术正负效应的预测,不仅要着眼于当代,还要着眼于后代;不仅要从经济上考虑,还要从社会和生态上考虑。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于某些技术上可行甚至经济上合理但对社会和生态发展有现实或潜在危害的技术,在寻求到有效防范手段之前,就应当理智地放弃应用。

篇3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前景;结构设计

引言

一、装配式建筑的方案设计

建筑设计的过程是复杂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但建筑的作用一般只有一个,是做住宅、办公、商场、还是剧院。此过程一般都是建筑外观设计,明确设计任务,考虑到建筑信息化,主要是建立项目的工程信息。最好还能给详细设计软件提供统一的设计模板,模板可以是一个配置文件,可以是一个数据库,里边规定了本项目中应用的一些构件属性的限制值。比如使用的入户门宽不能小于多少,梁、柱的承载力不能小于多少等等。设计室负责人将从设计师的草图中挑出相对较好的创意,通过各种绘图软件进行精细效果图的绘制,建筑项目的信息化从这里的开始。

二、装配式建筑的详细设计与并行化

设计精细的效果图的目的是为了进行详细设计,数字模型工程师能够使用BIM 软件使建筑模型由精细效果图变为三维建筑信息模型。这种模型包含各种基本的建筑构件以及构件的尺寸、材料、强度等等物理特性。在装配式建筑的详细设计的过程中,基本包括3 个专业:建筑、结构、设备。BIM 软件的发展使建筑、结构、设备进行并行设计成为可能。

2.1构件的详细设计、分析与制造流程

装配式建筑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建筑信息模型,应包括装配体、子装配体和单个设备等相关的所有数据,都会与三维模型的数据联系在一起,包含在一个统一的建筑信息模型中,同时连装配体如何装配,装配的顺序都会有所说明。在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有包括建筑构件设计、构件生产工艺、构件装配工艺、后期的构件维护工艺人员参与其中。经过BIM 软件系统仿真后获得结果,知道满足需要为止。

2.2设计领域的改变――并行化

并行工程已经在制造业十分成熟了,但在建筑行业,并行工程的提法还很少见,并行技术是绿色建筑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建筑设计的并行化是面对建筑领域的绿色倡导,同时降低成本,缩短时间的唯一捷径。

实现并行工程,需要建立一个并行工程集成管理环境。其中关键方面包括以下几点:

1)建筑软件(包括建筑、结构、设备专业)的信息化。BIM 软件的大力发展,为并行工程提供统一的协同平台与数据管理平台,便于各个专业充分在数据层面表达自己的设计。

2)建筑的详细设计过程改变。详细设计过程变成一个类似敏捷开发的过程,逐次修正迭代。一个项目在详细设计阶段由众多专业的工程师参加,每个专业都会对模型做出本专业的修正,但每次修正表现在整体的模型上不一定总是积极的,出现消极冲突的时候,就需要相关专业的人员对修正进行讨论迭代,趋向于共同解决消极修正,以此避免建设过程中的设计冲突返工。

3)分布式管理、统一协调、持续的跟踪,也就是人的作用。随着并行工程的进行,工程内部系统复杂程度进一步加剧,问题也多样化,分布式管理便于信息收集、统一协调,并与信息整理,持续跟踪便于问题的解决。

随着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大力推广,并行工程一定会得到重用。

三、装配式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中的BIM 与射频技术

装配式建筑的统一制式,有利于BIM 软件的管理,同时装配式建筑的大空间的移动离不开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射频技术的大力支持,射频技术是BIM 数据从虚拟三维计算机空间输出到现实的捷径,两者都是装配式建筑转向绿色全寿命周期建筑的关键技术。

3.1 BIM 技术

BIM 技术是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的核心管理技术,避免在虚拟的三维空间中产生阶段性的信息孤岛。建筑设计多专业协同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数据管理是BIM 技术的优势,装配式建筑需要的管理系统正式这样管理系统。BIM 以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数据为核心,对装配体、子装配体和单个设备等相关的所有数据继续管理,同时提供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的接口,便于导入数据到分析软件进行建模计算,也可以实现一些耦合软件,在整体与构件之间做分析。

3.2射频技术与物联网技术

射频技术能随时随地的记录构件的几何、物理信息。因装配式建筑是在工厂内生产,项目地组装,会涉及到构件的生产、仓储、物流、安装与验收,各个环节都需要能随时识别出构件的身份,避免产生阶段性的信息孤岛,减少人工信息录入出错的可能性,有利于BIM 模型信息及时更新。同时射频技术有利于工程材料的物联网监控管理,极大方便构件的动态运输。

3.3维护的技术难点

在装配式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中,建筑的维护、加固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轻型装配式物流中心仓库有过替换的实际工程,但是又太多装配式建筑还没有发挥出这一优势。如何找到那个合理的“千斤顶”是装配式建筑能够像机械一样做替换的关键。

四、结束语

未来预制装配式技术的发展,应充分发挥工厂预制件和现场装配的优势,将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应用到建筑上,使结构与建筑及设备等专业密切配合,充分优化建筑性能与功能。 随着低碳、节能、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深入人心,预制装配式建筑会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结构设计人员,应密切关注国家建筑产业政策,转变观念,积极推进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应用,从而推动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栗新.工业化预制装配式(PC)住宅建筑的设计研究与应用[J].建筑施工.2008(03)

[2]严薇,曹永红,李国荣.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与建筑工业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05)

篇4

神经性厌食;神经;内分泌

神经性厌食(Anoreria Nervosa,简称 AN)是一种为了减肥或维持体重强迫自己进行节食或禁食的行为。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国内外很多科学家对此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本文结合文献报道对神经性厌食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简述如下。

1 发病原因

1.1 社会心理因素

这主要是由于女孩子在青春期时就存在着“瘦”的文化压力,以瘦为美的观念,使她们在追求瘦的道路上出现了病态心理。

完美主义和自我强迫症的人格特点,也是AN患者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她/他们无法忍受自己体重的增加,便采取节食、禁食等方法控制体重,继而出现厌食的表现,如看到饭菜就恶心、厌恶,甚至饮水都会呕吐。

减肥带来的惯性效应也是造成AN患者的一种心理因素。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AN患者都有强烈的对食物和体重的错误认识,对自己身体的需求,出现认知障碍,把身体对营养的需要当作一种缺陷,表现为活动量过大和不知疲倦。未成年的AN患者缺乏自主意识和自我意识,许多患者错误的认为他们的身体以某种形式受控于父母,自我挨饿可能是一种证实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的努力,只有通过异常的自我约束行为才能发展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

1.2 神经系统病理因素

下丘脑是调控食欲的中枢,损伤和刺激试验产生了“双中枢”学说,即下丘脑外侧区是摄食中枢,下丘脑腹内侧区是饱食中枢,两个中枢通过神经通路的联系共同调控人的食欲引起摄食或停食的行为。弓状核在此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可能接受来自神经体液的刺激参与摄食调控,在弓状核中有两种神经元产生作用:抑制食欲的前黑皮素神经元(POMC)和促进食欲的神经肽Y和豚鼠相关肽共表达神经元,这两个神经元都投射到下丘脑神经核参与摄食和能量代谢的调控。

另外,血糖浓度也是影响双中枢的因素之一,摄食中枢中的血糖敏感神经元兴奋会引起摄食,饱食中枢中的血糖敏感神经元兴奋会终止摄食,他们发现在厌食大鼠的摄食中枢中学堂敏感神经元数量减少,饱食中枢中血糖敏感神经元数量增加,最终会使大叔难以产生饥饿感而导致摄食减少。

1.3 内分泌病理因素

1.3.1 瘦素 瘦素(leptine)是肥胖基因的编码产物,是人们发现的第一个脂肪细胞分泌信号分子,主要通过与体内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研究发现,其受体主要分布在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等,与摄食和生殖关系密切。体重增加时,瘦素分泌增加作用于下丘脑POMC,经黑素皮质受体引起一系列对肥胖的反应,即降低食欲使其摄食减少,代谢加强,体重减轻。体重减轻时,瘦素分泌减少,作用于下丘脑,使神经肽Y增加,作用于Y5受体,引起摄食增加,代谢减弱,体重增加。AN患者可能与下丘脑摄食中枢的功能异常有关,而瘦素正好是作用于摄食中枢的重要激素之一,故猜测AN患者可能与体内瘦素分泌或者受体结合的功能异常有关,但Hebebrand等认为在一些AN患者体内的瘦素水平并没有增高,有些急性AN患者体内的瘦素水平甚至还是下降的,因而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瘦素在内分泌的功能维持上也起着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表明,禁食后的小鼠在给予瘦素刺激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都被相应地激活,其中对于性腺轴的作用特别明显,瘦素与卵巢排卵和维持正常的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从这方面也可以解释AN患者内分泌失调特别是月经紊乱的原因,间接地证明瘦素与AN密切的关系。

1.3.2 Ghrelin Ghrelin 是肠道激素的一种,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由外周分泌的促进动物食欲的一种激素,Horvath等人的研究表明外周给予Horvath可以促进人和动物的摄食以及生长激素的分泌,可见其对生长激素的调节和机体稳态的维持其着重要的作用。Ghrelin 主要由胃分泌,它通过生长激素促分泌受体作用于下丘脑,在禁食阶段,Ghrelin分泌增加,促进个体摄食,在饱食后,血中Ghrelin浓度降低。由于Ghrelin特殊的生理作用,猜测Ghrelin浓度的改变可能与AN有关,但是Miljic的研究表明从外周向AN患者注射Ghrelin后,并没有引起患者明显的摄食行为,却对AN患者产生促进睡眠的作用,在AN患者体内Ghrelin的浓度高于正常水平,具体机制还未明了,猜测肯能与受体数量、质量和分布异常引起Ghrelin代偿性增加有关。

2 临床特点

此种病征患者90%~95%为女性,体重比正常人平均减轻15%以上,同时还表现为强迫性参加体育锻炼,服用泻药或利尿药,内分泌紊乱如女性闭经等。据MURPHY等人的总结,AN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病态面容,由于进食少营养不良造成;②少发、脱发等秃头症表现;③皮肤干燥,指甲易碎;④心率减慢,低血压表现,严重者可致心衰;⑤胃排空减慢导致便秘;⑥停经表现;⑦电解质和体液平衡的破坏导致肌肉减轻及关节腔积液。

3 治疗方法

由于对AN发病原理还没有彻底明确,所以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对症治疗,其治疗原则是在入院初期为患者控制食量和体重,让患者通过学习掌握新方法,集中精力克服饮食紊乱的心理因素,随着患者恢复至目标体重,饮食和体重的控制权逐渐转交给患者,便于让患者学会如何控制自己饮食和体重,整个康复过程会持续2~7年,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3.1 营养治疗

其治疗目的是重新建立患者正常饮食行为习惯回复患者的营养状况,维持患者的正常体重,其方法包括每天提供大约1500卡路里热量的食物,可适当增加每天进餐的频率,对其饮食进行监督,可允许吃一些零食,嘱咐患者高纤维或低钠饮食。

3.2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包括家庭治疗和患者治疗。家庭治疗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家庭及生活成长环境与患者心理特点的关系,掌握患者发病的心理诱因和精神障碍。医生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病情如是由于患者客观原因(如精神性疾病或家庭环境)应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若是主观因素如为了追求所谓的“骨干美”则应该及时纠正错误的想法,引导其走出误区,步入正轨。

篇5

作者简介:熊娟梅,女,硕士,副教授,酒店管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服务心理学和营销心理学教学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规划办课题“高校网络心理辅导与咨询模式研究”(编号:2009B347)、武汉市规划办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培养研究”(编号:2006K054)的科研成果。

越来越多的旅游职业院校已经认识到,国际化的“工学结合”正是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战略发展的“新蓝海”。全国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之路走得比较好、比较远的知名院校,包括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桂林旅游专科学校、上海旅游专科学校、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等,湖北省也有很多院校走在前列,如武汉商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也将旅游管理类专业海外就业、海外带薪实习、海外学历进修、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旅游教育国际化的突破口。笔者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从人才培养模式、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对外吸引力等方面分析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过程存在的问题,研究国际化的实现路径,得到了一些感悟,在此与大家分享,酒店职业教育国际化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操作:大力推进国际化工学结合、选择高端的合作伙伴、探索多样的合作形式、以国际视野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外语教学,等等。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和发展首先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在最初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但仅局限于校内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和集中实训,并没有明确工作岗位、岗位标准及训练要求,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操作还存在一些困惑。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校企合作研究,发现仅仅依靠校内实训和集中实习还不能实现人才培养最优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依据高标准的岗位要求来制定,必须有高标准的示范、实训和实践。因此,教师首先应有远见卓识,率先掌握国际标准的工作要求,把国际标准引入教学,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最终走出校园,走进企业,顺利上岗。

了解和掌握国际化标准,人才培养就应按照国际化要求来进行。随着人们出行的快捷和方便,空间距离越来越不是问题,国内酒店高星级国际化,所需求的就是国际化标准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旅游国际化人才应具有综合能力,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还需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巧,对旅游酒店专业大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职业教育倡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接受国际一流的服务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发展学生多元文化的融会贯通能力,使其成为适应国际化环境的酒店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提出“工学结合、按照岗位标准进行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岗位标准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学校就能以准职业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良好对接。

二、探索与实践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

1.大力推进国际化工学结合,不断为学生创造更多优质的海外研修、实习机会。

(1)推动海外培养工作。先后与加拿大温哥华首相酒店管理学院和西三一大学、英国伯恩茅斯大学等院校签订学生培养合作协议。2013年11月与台湾东南科技大学签订学生共同培养协议,2014年初派学生前往台湾学习。

(2)拓展境外实习就业。为使学生亲身感受国外文化和工作氛围,积极为学生寻求境外实习、就业的途径。自2010年开始,与阿联酋迪拜法国雅高集团的铂尔曼酒店、诺夫特酒店、意大利哥斯达邮轮、澳门葡京酒店、威尼斯人酒店等企业建立友好交流与合作关系,学生实习就业稳定。从2011年开始,我们与澳门葡京酒店合作,派出实习生8人,学生的工作得到酒店方高度认可。2012年,我校召开了澳门葡京酒店、新葡京酒店专场招聘会,经过层层筛选,录用了酒店专业16名学生。

2.高端合作,开拓国际视野。选择企业合作伙伴时,注重合作企业的高端品质和国际化职业理念,特别青睐国际连锁品牌酒店。目前,合作伙伴有法国雅高旗下的铂尔曼酒店、诺富特、喜达屋旗下的喜来登酒店、威斯汀酒店、澳门葡京酒店、威尼斯人酒店等。选择武汉本地企业也是如此,合作企业有万达威斯汀酒店、万达嘉华酒店、光谷华美达大酒店、金盾大酒店、保利白玫瑰酒店、纽宾凯大酒店等。

3.探索多元化的合作形式。

(1)合作实习,合作就业。①选派学生去境外、国外实习;②学生在海外和境外就业。到目前为止,学生分别在澳门、新加坡、意大利、阿联酋迪拜等地就业。

(2)合作共建。①共建专业实训室。引进企业共建实训场地,推动企业冠名,宣传企业文化,实行企业化管理,实现校企共赢;②共建职业人的养成教育。进一步推动“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把企业文化引进课堂,在课堂教学和实训中引入企业管理“五常法”和工作守则;③实现专业共建,资源共享。与企业联手,共同编撰专业教材、专业实训手册;共同合作研究,申报课题,研究企业发展。

(3)合作培养。①硬件条件国际化,创设一流的专业实训条件。学校斥巨资,兴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酒店信息管理系统――Opera系统软件实训室;②培养标准一流化。参照外企标准进行人才培养,开设高端服务礼仪课程,注重沟通技巧实训,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4.以国际化视野构建教学体系。美国教育家普遍认为,课程的国际化不仅包括开设更多的外语课程或学习其他国家的历史和地理等知识,更重要的是“用国际视野”教育学生、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变化,并使学生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可见,核心就是抓好课程建设。

(1)重建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为学生就业创业增加核心竞争力,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一些最实用的高端技术类课程,使学生掌握最先进、最高端的酒店管理技术,了解最前沿的信息和文化。①在湖北省内率先引进国际酒店信息化管理,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目前最先进的酒店管理系统Opera软件系统实训室,学生走出校门就能适应最高端酒店管理系统的要求,并且利用有利资源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对企业管理人员及其员工进行培训;②开设《国际旅游文化》课程,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国际旅游文化及其发展趋势;③开设《西餐文化》、中西菜肴等课程。特别是西餐文化,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更注重学生在西式宴会设计与服务能力的培养,从西餐摆台、西式宴会主题设计到菜单设计、酒水品鉴与服务等服务流程都要掌握牢固。实践证明,这样的培养效果良好,2013年我校作为湖北省唯一的代表队参加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两名选手均获二等奖;④增设《西点烘培技术》课程,为培养学生的酒店服务技能,我校引进西式烘焙设备,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

(2)实行分层教学。我国各类院校都非常重视外语教学,开设大量的外语课程,引入国外原版教材,都体现出我们了解世界、希望与异国进行交流和对话的愿望。外语水平直接决定着国际化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外语又是国际化的一个瓶颈,它制约着国际化进程。因此,除公共英语课程之外,还特别开设酒店专业英语课程,同时加大课时数量。每周6课时,一共4个学期。尝试英语的分班差异化教学,加大外语教学力度,提高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通过“洋课堂”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环节加入国际化元素。与全球十余个国家的运营团队合作的经历,以及服务世界重大活动的使命感、荣誉感,同样让学生获益匪浅。

(3)坚持英语早自习。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从入校开始,就必须坚持英语早自习,由专业英语教师提供丰富的“自助式”学材,供学生按需求取用。实施单元考评,将成绩纳入英语综合评定体系。

(4)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学习。例如,设立英语角、举办英语情景剧比赛、英语记单词大赛,等等,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促进酒店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5.国际视野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在国际化视野下办学,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基于此,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培养力度,特别重视国际化的交流和学习,拓宽国际化培养途径。①派教师出国接受培训或学习,加强专门的语言培训;②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讨论与交流,提高国际沟通能力;③选用对本土文化、资源特色有精深造诣的教师,并鼓励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从本地酒店资源和酒店市场的角度在教学与研究方面进行深入钻研。此外,还可吸引留学人员回国任教,引入国外专家、教授给学生授课。

(1)推动国际合作。2012年,在校领导的带领下,由科研处、外事外语系和酒店管理学院等人员组成的办学考察团,先后考察了英国伯恩茅斯大学、瑞士酒店管理学院、加拿大温哥华首相酒店管理学院和西三一大学,并且与英国伯恩茅斯大学和加拿大温哥华首相酒店管理学院签订校校合作协议,内容涵盖教师培训、学生培养等。2013年8月,酒店管理学院8名专业教师远赴英国伯恩茅斯大学进行为期三周的酒店管理专业培训,圆满完成专业课程的培训并取得WEST(啤酒及烈酒类品酒师服务二级证书)、RSPH(皇家协会食品安全二级证书),为我校的国际化办学奠定了一定的师资基础。

篇6

关键词:国际;电力体制改革;经验;启发

一、国际电力体制改革概览

1.英国电力改革

英国电力改革始于撒切尔政府时期。“改革前英国电力工业是按1957年的电力法,由国有化的中央电力局统管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发、输和配电。其特点是集中、统一、垄断和国有。”1983年《能源法》的颁布拉开了英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序幕,它允许非公企业加入电力行业, 国家电网可供多种所有制的电厂使用。地方电力公司可以进行电力分销,允许它从私人电力公司购进电力。此后,英国再次修订《电力法》,建立起电力产业管理体制新框架,电力产业进行了重新组合,将国家发电资产重组成三大电企:原子能电力公司、电力生产公司、国家电力公司;将电力生产与电力传输独立,把国家输电资产归属于国家电网公司,从宏观上保障全国电网正常运行,并且调配全国电力。1988年,电力产业实行私有化。

2.美国电力体制改革

美国通过法律的形式相继实行发电市场自由化,允许非公企业介入发电与电力市场,赋予电力企业同等进入输电网的权利。为了更好地将电力行业引向市场化,美国在电力行业引入竞争机制, 建立市场化运营模式。发电领域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策,许多独立发电商得到迅猛发展;电网面向全员开放,电价实行竞价上网;管理模式上打破垄断经营,废除垂直管理,实行发电与输电业务独立,输、配电独立管理,独立结算;强化政府监管,“联邦政府电力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制定电力工业法规并实行监督”。电力体制改革使美国电力行业得到健康发展,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3.欧盟电力体制改革

欧盟在1996 年要求成员国进行电力体制改革,“欧盟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要建立竞争性和高效率的电力市场,确保欧洲的能源供应安全,提高欧盟电力和经济总体的竞争力,提高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并形成欧洲统一电力市场。”德法等国相继进行了电力机制改革。德国从1998年实行自由化改革,第一步卸下高价购买国产煤的经济负担,然后重组与出售电力相关产业,筹集资金用于电力体制改革,通过电力自由化改革有效缓解了德国居高不下的电价;法国在2000年进行电力体制改革,为了推动电力自由化改革,法国颁布了《电力市场自由化法》,打破法国电力垄断体制。

4.日本电力体制改革

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电力改革步伐进行得比较慢,于2003 年修订《电力事业法》,提出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供电商,奠定了日本电力体制改革的大方向。从2004年开始相继赋予用电大户、小户、居民用户等自由选择的权利。

二、国际电力体制改革经验共性分析

1.从本国国情出发推行电力体制改革

国际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引入市场竞争模式,打破旧的垄断模式。首先,各国尊重电力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有尊重电力行业发展规律的改革才是富有实效的;其次,电力行业究竟该怎么改革,这决定于各国的电力行业发展现状与具备的条件。上述各国国情不尽相同,所以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盲目的实行“拿来主义”,而是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国电力改革的道路。总之,任何一国电力体制改革都要从自身国情出发,在借鉴别国经验时要充分考虑两国间的差异性,汲取适合自身发展的成功经验。

2.依法推进电力体制改革

综合上述分析的几个国家及国际上电力体制改革实践,我们发现国际上电力体制改革首先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保障下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做到依法改革。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电力体制改革推进有了大方向,这有效消除改革随意性带来的资源浪费与负面影响,提升电力体制改革的成功率。所以电力体制改革必须法律先行,依法改革。

3.发挥政府对电力体制改革的引领与组织职能

国家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有效的引领与组织,政府是一个国家一切行为实施的引导者与组织者。纵观国际电力体制改革,没有一个国家的电力体制改革不是在政府的引领与组织下进行的。政府要在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进行宏观谋划,制定具体可行的改革方案,落实改革具体环节。此外,大多数国家的电力行业涉及国家利益,由国家或地方政府部门垄断经营,改革将触及多方利益,它关乎着国家的发展与民生,所以只有在政府的引领与组织下,才能公平、有效地推进电力体制改革,让全社会受益。

4.改革电力管制方式

电力管制是指政府部门对电力行业的控制,改革电力管制方式就是努力转变政府对电力行业活动的管理方式。传统的电力管制主要是由相关部委与各级政府机构构建的垂直垄断模式,它对电力行业活动的管理具有范围广、低效、不公开等特点,这种管制方式只适用于国有电力垄断经营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人们越来越注意发挥市场经济规律杠杆作用,要求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国际电力体制改革注重将政府部门的垄断经营转向宏观调控,对于行业发展的管制主要依靠经济手段,政府的职能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和宏观调控,相对传统的管制方式,它体现出时代特点,具有高效、公开等特点,能够充分调动电力企业的经营热情,发挥电力企业的主观能动性。

5.改革电力资源定价方式

电力行业要打破传统垄断局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革电价是关键。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统一分配电力资源、输送电力产品与筹集经费,电力资源价格主要决定于电力产品与电力服务所产生的直接成本,而电力基础建设成本未能很好地得到体现,从而造成某些国家电力运营成本高于出售电力资源价格,电力行业负利润运行,成为政府的包袱与负担。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需要打破电力资源定价方式,各竞争电力企业根据市场经济活动规律与用户需求来确定电力资源价格,采用灵活的电价确定机制。

6.有序稳步推进改革

我们不难看出国际上每个国家电力体制改革都要经历有序、稳步推进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短期改革行为是低效的。因为任何一种改革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涉及电力行业领域,它还触及相关的体制与政策,受人们惯性思维与生活方式、理念的制约与影响;另外电力体制改革是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总的经济运行质态与社会政治稳定局面;电力行业改革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发电、售电、传输与使用等诸多环节,需要做好电力行业相关配套改革。任何一个电力体制改革成功的国家都经历了有序、稳步、渐进的过程。

三、国际电力体制改革成功经验对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启发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由于起步相对较晚,“目前,我国电力行业尚未真正引入竞争机制,电力供求等方面的矛盾不断积累,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剖析国际电力体制改革成功国家的共性经验对于加速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1.确立改革理论指导体系

成功的实践活动离不开鲜明的理论指导。国际电力体制改革实践告诉我们电力体制改革需要我们建立电力体制改革理论指导体系。当前形势下,电力体制改革面临着复杂的形势与诸多问题,例如市场信息不对称,企业合谋,政府监管失当等,这损害了电力行业形象。我们要加强对国际电力体制改革成功案例的研究,汲取共性经验为我所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力体制改革理论体系,并且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实践中不断调整,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2.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市场运营模式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实行了厂网独立运营,但这种独立不够深入,只是简单的分离,与电力市场公正、透明的要求相差较远。虽然我国对电网与发电企业进行了改革,初步形成竞争局面,但还存在很多有待改革的问题。例如:电网内部竞争机制缺乏, 输配分离尚未成熟, 企业化运行格局尙不完善,垄断格局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变,发电市场自由化程度远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所以当前我们要客观认识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现状与市场化运营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杠杆在我国电力市场的调节作用,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市场运营模式。

3.确立改革原则、明确改革目标

无论哪国电力体制改革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电力体制改革首先要明确改革的原则,坚持“宏观设计, 先主后次,由难到易,有序推进,配套跟进”的总原则。改革目标的确立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完善, 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 大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影响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进程。另外,电力行业自身还存在着较多问题:电力相关技术不够先进,发、输、配能力有待提升等。这些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所以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既要有宏观的总目标,还要有具体、明晰、可控的阶段目标,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才能实现改革预期,力减盲目改革带来的不定风险,有效节约改革成本与社会资源。

4.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电价机制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所以进行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各不相同。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稳步增长期,电力资源需求大,所以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要将促发展、利民生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电价确定要考虑市场因素,也要综合各方因素,坚持“有利”原则。要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步发展,要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有利于调动一切力量,要有利于贯彻国家能源布局调整与协调战略等。

5.确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电力行业的垄断性决定了政府对其监管的必要性、重要性。”垄断形成的不良影响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以消除。政府必须要担负起应有的职能,确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电力监管体系。我们要努力改变先前的行政管制体制,确立基于电力市场规则的监管机制,努力打造“公正、透明、专业、诚信、独立、有效”的电力监管机制。

国际电力体制改革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要加强个性研究与共性分析,为处于关键期的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切实推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进程,使电力行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水利部农电局,电力体制改革英国[J].农电管理,2000(05).

[2] 水利部农电局,美国电力体制改革[J].农电管理,2000(04).

[3]仲福森, 刘云涛.欧盟电力改革最新进展:聚焦产权拆分[J].电力技术经济,2008(06).

[4] 来有为.我国电力体制改革面临问题及其监管体系催生[J].改革,2012(03).

篇7

[关键词]铁路企业;预付款电子支付卡;资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9[文献标识码] A

1法规依据

开发铁路预付款支付卡项目有铁路法规依据。前铁道部《铁路运输收入管理规程》第六条四项3款、第十二条五项规定:铁路运输收入构成中包括旅客、托运人、收货人预付款;铁路客货运输费用在付款人和收款人自愿的原则下可签订协议按预付办理。

开发铁路预付款支付卡项目与中国铁路运输总公司(前铁道部)现行运输收入管理政策不相悖。《铁路运输收入管理规程》第二十五条规定:铁路运输收入进款必须坚持专户管理的原则;按规定日期上缴上级收入管理部门;各级单位必须努力压缩资金在途时间。运作铁路预付款支付卡项目,运输收入部分仍然实行专户管理,按规定日期足额上缴运输收入进款,并能够大力压缩运输收入资金在途时间,从根本上防止运输收入进款拖欠。

2概念和目的

铁路运输企业独立开发铁路预付款电子支付卡项目,是将铁路运输收入预付款管理与电子支付手段相结合,发挥铁路客货运输及多元经营的优势和特点,广泛吸纳、积聚铁路内外企业、团体和个人的资金,快捷、优质地服务广大旅客和货主,保证运输收入完整、安全和及时解缴。巨额预付款收入可以形成铁路运输企业的长期沉淀资金。

铁路预付款电子支付卡的作用不仅仅是核收预付款。铁路预付款支付卡及其连接的电子设备,功能齐全,集资金的预付、缴纳、使用、清算、拨付、结账、查询、统计分析于一身,广泛用于铁路企业系统的购票、客运、列车、货运、餐饮、旅游、房地产等。铁路预付款电子支付卡应先在部分铁路大货主和团体旅客中推介使用,发展外延再逐步扩展到铁路局多经、集经、餐饮、旅游、房地产等单位,继而广泛链接到与铁路运输经营有联系的路外单位、企业、团体和个人,实行“铁路预付款一卡通”,最终实现铁路局运输主业与多元收入一体化管理。

铁路运输主业与多元经营的预付款余额部分及其利息收入可作为铁路运输企业经营使用,以提高铁路运输经营及其资金的整体效益。

3优势特点

铁路预付款支付卡是电子支付的一种形式。目前铁路运输企业已部分实行了旅客购票电子支付及少量的货物运费电子支付,但二者的本质特点和作用并不相同。笔者认为,现行的客货电子支付是银行业“银联卡”的使用外延到铁路客货运输费用的支付和结算,即旅客货主先在银行存款,然后以电子支付的形式缴纳客货运输需求费用。银行业吸收了旅客货主的部分资金,但是铁路运输企业实质上并没有一元钱的预付款沉淀。

本文建议实行的铁路预付款支付卡项目有以下优势特点:

一、自主管理。铁路预付款支付卡的基本优势特点是不经过前铁道部诸多部门、银行等层层环节,而是由铁路运输企业独立投资、管理、订购设备、程序设计、推介、运作,按照《铁路运输收入管理规程》等规章规定,旅客货主的资金直接通过铁路预付款支付卡存入到铁路收入专户,并便捷地支付、结算预付客货运输费用和多元消费费用。如发生纠错处理情况,也可在铁路企业单位内部快捷地完成。

二、设备和技术成熟,安全稳定。银行、交通、电力、商场等早已普及应用预付款支付卡的设备和技术。如大型商场的购物卡应是预付款性质的支付卡。

三、使用便捷,提升形象。铁路预付款支付卡容易使各个层面的广大群体直接认知和接受,并可借以提升铁路运输和多元经营的社会形象,促进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

四、开发、维护成本低。初步估算,铁路预付款支付卡开发的前期成本仅相当于前铁道部已开发的旅客电子支付购买车票项目前期成本的五分之一以下。预付款的部分利息收入足以支付运行维护成本。

五、资金效益巨大(另见下文)。

六、促进铁路运输经营管理及其财务管理实现电子化、现代化。由于预付款支付卡的电子信息技术的科技特性,使用铁路预付款支付卡在方便客户预付、缴纳、结算铁路运输经营款项的同时,对于提高铁路运输经营单位的资金核收、账务处理、报表编制的电子技术化水平、减缓铁路财务、经营职工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大有裨益。例如,现行铁路局收入稽核部门管理预付款客户账簿是以营业站为单位进行总账管理的,如实行预付款支付卡管理,即可对所有旅客货主的预付款进行明细管理,并能够对预付款客户的资金使用情况、支付项目情况和铁路运输经营产品的销售情况等等进行实时查询、统计和分析。

4效益评估

铁路运输企业积极开展铁路预付款电子支付卡项目,潜在的运输经营资金效益相当可观。

一、推介使用铁路预付款支付卡项目的前期主体是通过铁路货物运输的大型企业、货主和团体旅客,其将吸纳巨额运输收入及预付收入。个体旅客通过电子支付购买车票发生的资金量与此无法比拟。

二、巩固现行的预付款收入。郑州铁路局现行年收入进款约250亿元,其中三分之二为货运收入(包括建设基金),货运预付款年流转额有50余亿元。

三、新增货运预付款收入。当前,由于种种原因货运方面大型企业办理预付款的积极性有限,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货主没有办理预付款业务,这部分货主可称为散户和小户,但占货主数量的大多数。铁路预付款支付卡项目可吸纳的潜在预付款总量保守估算年流转额在百亿元。

四、新增旅客购票预付款收入。据了解,目前铁路局客运预付款业务基本没有开展,或有少量客运预付款存留在车站收入和财务部门(主要是客票代售点票款安全抵押金)。郑州铁路局客运年收入进款约83亿元,如开发用于普通旅客购票的预付款支付卡,按百分之十估算,应吸纳每年数亿元的预付款流转额。

五、预付款时间效应。开展铁路预付款支付卡项目可将旅客货主的资金较长时间沉淀在运输企业内部。预付款数量与预付时间是倍乘关系,如一家货主预付款100万元,提前预付10天与提前预付3天相比,预付款资金产出的时间资金效益应为3倍以上。这将大幅提高比预付款流转额更为重要的预付款余额。

六、外延预付款收入。铁路预付款支付卡的长期业务要包括铁路运输主业以外的多元经营。铁路预付款可以在铁路经营或合资经营的运输服务类公司、招待所、酒店、旅游公司、物资公司、工程公司等单位之间进行出纳和结算,而且,多元单位与地方相关单位又有需求资金的链接。目前,这部分资金效益尚无法估算。

综上所述,开展铁路预付款支付卡项目新增加的资金效益,客观估算,每年预付款可达百亿元之多,相当于铁路运输企业开办了一家规模银行。

5实施途径之要点

一、可行性论证。开展铁路预付款电子支付卡项目、实现运输收入与多元收入一体化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要有路局财务、收入、客货运输、信息技术、多元等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等共同参与可行性论证与方案设计。

二、采取“铁路主业领导下的公司运作”模式。“铁路主业领导”是为了严格执行法规政策,规范业务管理,保证资金安全;“公司运作”是为了在成本投入、资金运用、政策激励、人员调配等方面与市场接轨。

三、由铁路局独立开发、运作、管理铁路预付款电子支付卡项目。如与地方单位合资合作开发,铁路运输企业必须绝对控股。预付款支付卡及其刷卡设备的制作经考核后由高资质的路外大型企业制作。

四、依次开发,分段实施。铁路预付款卡项目的开发顺序应是由点及面的单一项目与综合项目;运输项目与多元项目;货运项目与客运项目;企业团体项目与个体项目;最后完成铁路预付款“一卡通”的开发和运用,即企业或个人持铁路预付卡可广泛用于管内的运输、购票、餐饮、旅游、房地产等营业项目。

五、纳入运输收入管理范围。铁路预付款支付卡的计算机软件设计运用与输入的票据管理、进款管理、审核管理、会计管理、统计分析管理系统接轨。铁路预付款支付卡及其票证、销售收入、注资收入、抵用、结算等纳入运输收入管理范围。

六、铁路预付款电子支付卡及其刷卡设备、计算机系统与当地铁路车站、多元经营单位核收营业进款系统链接。铁路支付卡销售收入、注资收入统一由营业车站按运输收入款项(代收款)管理,当日存入专户,解缴局运输收入专户。

七、铁路预付款电子支付卡系统连接铁路局收入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实时统计、审核、监督、统计分析预付款资金运行情况。

八、铁路预付款电子支付卡的推介、发放、注资由铁路客货营业窗口办理,也可委托其他资质好的路内外单位办理。

九、铁路局制定旅客货主使用铁路预付款电子支付卡在铁路客货运输和多元消费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铁路内部推介、发放、管理铁路预付款支付卡的激励和制约政策。

十、铁路预付款电子支付卡可办理资金注入、抵用、转移、注销、挂失,但不宜办理资金透支(资金透支不符合现行有关运输收入规章规定)。资金的账务处理按现行规章规定主要由计算机程序完成。

十一、铁路预付款电子支付卡的程序开发、推介、发放、运作、维护等工作要投入必要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篇8

摘 要 目的:探讨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切除术的难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0年9月收治的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切除术患者123例的资料,采用顺逆行反复交替的方法,行胆囊切除术或胆囊大部切除术。结果:常规胆囊切除102例,胆囊大部切除18例,中转开腹3例。结论:采用适当的手术技术可以安全地完成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的腹腔镜切除手术。

关键词 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 腹腔镜 难点 并发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4.039

资料与方法

2008年5月~2010年9月收治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切除术(LC)的患者123例,男57例,女63例,年龄40~75岁,平均52.8岁,均为萎缩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其中上腹部手术史8例,下腹部手术史26例。

方法: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闭合法建立气腹,设定气腹压力9~14mmHg,三孔法,入腹后先了解术中困难因素,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对策。术中见胆囊质地硬,壁明显增厚,与周围粘连,分离粘连后若胆囊三角组织尚疏松,则仔细解剖出三角内结构常规切除,若三角内组织严重瘢痕化,质地坚硬,无法分离出三角内结构,先分离粘连,建立手术空间,再分离胆囊周围粘连,显露胆囊及胆囊壶腹,尽可能显露胆囊管近端,了解肝外胆管及壶腹、胆囊管之间的解剖关系。手术原则:解剖不清不随意离断条索状组织;未看清肝胆总管前不给“胆囊管”上夹;Calot三角解剖不清时,采用胆囊底部的逆行分离或顺逆相结合的方法;萎缩性胆囊炎解剖Calot三角时,以哈氏囊上解剖为好,对胆囊三角解剖变异,不主张解剖出胆囊管及胆囊完整切除。术毕,Winslow孔常规放置引流管。

结 果

常规胆囊切除102例,胆囊大部切除18例,中转开腹3例。手术时间平均95分钟,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讨 论

结石性胆囊炎是指胆囊内或胆囊颈部发生结石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取决于结石的部位、大小、是否引起感染、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和程度。60%的病人无明显临床表现,于查体或行上腹部其他手术而被发现。

LC与传统手术相比的优点已得到公认,是一种安全、可靠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方法,然而萎缩性胆囊炎由于长期反复的炎性发作,使胆囊与周围组织器官粘连,以及胆囊本身萎缩,囊壁纤维化增厚,浆膜下层间隙消失,同时胆囊三角内解剖关系模糊,给实施LC带来一定的难度。

腹腔严重粘连的处理:腹腔粘连是由于腹腔手术史及腹腔内炎性改变所致。第一穿刺点应远离原切口5cm以上,有上腹部手术史者,应选在脐下2cm的位置;下腹部手术史者,应选在脐上2cm的位置;中腹部切口者,应选在切口外5cm的位置。先分离胆囊周围粘连,暴露胆囊后,牵引并以胆囊为中心贴近胆囊进行分离,原则以满足手术为准,不必分离腹腔所有粘连,分离方法以钳夹电凝撕脱分离为主,少量多次,避免大块分离。

胆囊三角区的显露:萎缩性胆囊炎胆囊壁明显增厚纤维化,且常充满结石,用抓钳在胆囊底部和颈部进行牵引暴露几乎不可能,此时可将用于牵引底部的抓钳按压遮挡视野的周围脏器,术者则尽可能将胆囊向右上腹推压,以产生最佳张力显露三角区,若仍无法显露三角区,则可于胆囊中下1/3处将胆囊前壁横行剖开,吸引器吸尽囊内积液,将胆囊内结石清除并收集至标本袋中,再牵引切开的胆囊壁进行显露。

胆囊三角的解剖与处理:在分离三角时宜先切断胆囊动脉,使三角内张力下降,增加胆囊与肝外胆道的距离,使分离更加安全,若胆囊动脉与胆囊管紧密粘连,则不必强行将两者分离,可将两者同时分出,一并钳夹切断。必须要将三角内组织完全游离至胆囊床下缘,确认无误后再横断胆囊管。若胆囊三角内结构完全瘢痕化,应自胆囊膨大部近胆囊颈处将胆囊横断,将结石取尽至标本袋中,再适度纵行切开胆囊膨大部的前面囊壁以利显露,从胆囊腔内寻找胆囊管开口的位置,并用丝线镜下8字缝扎胆囊管开口处的黏膜组织,若无法准确判断胆囊管开口位置,可用丝线贯穿缝扎胆囊壶腹部,缝合时须掌握进针深度防止缝到胆总管。若缝合困难则可将明胶海绵填塞入胆囊管开口,将生物蛋白胶1ml喷涂于明胶海绵上以封闭胆囊管开口,凝固后再加量将三角处完全封闭,以防止流入胆总管。

胆囊的游离:萎缩性胆囊炎囊壁瘢痕化,胆囊床浆膜下间隙通常完全消失,从胆囊床分离胆囊较困难,此时若强行分离易深入肝实质,造成难以控制的出血,可不完全切除胆囊后壁,将残留的后壁黏膜电凝破坏即可。

并发症的防治:LC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血管损失、胆管损失等。由于结石在胆囊管和胆囊颈嵌顿并反复发作,引起胆囊炎和胆囊周围炎,常使Calot三角处严重粘连,有时在该处形成一团炎性纤维瘢痕组织,胆囊呈纤维化萎缩,解剖层次消失,胆囊周围及Calot三角粘连严重,甚至呈“冰冻样”改变【sup】[1]【/sup】。胆管、胆囊管、肝总管粘连在一起,分不清彼此的解剖关系,严重者可发生胆囊胆管瘘、胆囊结肠瘘、胆囊胃瘘。另外,胆囊结石嵌顿和萎缩性胆囊炎可影响胆囊动脉的解剖与分离,造成手术困难和发生意外大出血【sup】[2]【/sup】。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患者胆囊三角解剖不清,炎症累及胆囊动脉,动脉充血水肿时,或患者年纪较大,血管硬化,解剖分离胆囊动脉时牵拉、钳夹不当,可能拉断胆囊动脉,胆囊动脉残端回缩至肝总管深面,在显露和止血上均有困难。出现这种情况时,快速吸尽积血,准确钳夹出血点,此时钳夹的组织应尽量少,在看清肝总管的情况下在钳夹,以防夹到肝总管。

参考文献

篇9

这次会议既是一次招商引资工作推进会,也是一次招商引资方法培训会,为我们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日趋复杂的经济形势树立了新理念,明确了新重点,交代了新办法,提出了新要求。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欢迎大家阅读。

 

同志们:

刚才,我们一起收听收看了全省招商引资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这次会议既是一次招商引资工作推进会,也是一次招商引资方法培训会,为我们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日趋复杂的经济形势树立了新理念,明确了新重点,交代了新办法,提出了新要求。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X省长讲话精神,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近年来,我市通过招商引资,推动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散到聚、从小到大发展,形成了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制鞋X个千亿级和X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积累了招商引资的经验做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形成了浓厚的招商氛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尤其是各县(市、区)和市直、县直各部门共同努力、狠抓招商引资的结果。当前,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已经进入了新阶段。要准确把握招商引资工作新变化、国内外产业发展新趋势,总结提升招商引资已有的好办法、好经验,进一步练好内功,学好本领,紧密结合X产业发展实际,持续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努力在推动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中适应新要求、创出新业绩、推动新发展。要对我市产业缺乏竞争力、创新力和整体实力的现状保持清醒认识。

面对疫情冲击,我市企业抗风险能力还比较弱,今年上半年我市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尽管近年来我们引进培育了一批科技型、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和外贸型企业,但总量较少、规模较小。我市工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由2018年的X%,到2019年的X%,再到今年上半年的X%,呈逐步减少趋势。尽管有减税降费政策带来的影响,但主要原因还是我市工业不够强、不够大。做好新形势下招商引资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下面,就贯彻落实好省会议精神,我讲以下几点意见。

第一,明确招商任务,强化责任落实。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是招商引资工作的责任主体,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相关负责同志是分管行业的领导责任人。尤其是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对招商引资工作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亲自组织实施,抓好工作落实。刚到X工作时,我和同志们一起研究确定各(县、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年要招引X个X亿元以上的主导产业项目,分管负责同志招引X个X亿元以上的主导产业项目。目前来看,当时确定这样的目标是切合实际的,我们要继续坚持好这一有效的做法,确保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二,创新招商方式,注重招商实效。一要坚持围绕主导产业招商。总体来看,目前我市围绕主导产业招商引资碰到了“天花板”、进入了“瓶颈期”,推动主导产业提档升级难度较大。我们一定要咬紧牙关,突破提升,绝不能改变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刚才,X县在发言时讲到,他们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宁可让产业集聚区空起来,也不随意落地企业,经过五年努力,才初步形成了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我们要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聚焦主导产业发展,想方设法促进前几任培育的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决不能随意改变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把特色丢失。比如,我们为什么对夏邑印染产业园项目紧盯不放、全力推进?主要原因是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抓好夏邑印染产业园建设,才能巩固提升既有招商成果,才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才能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跨越发展。近几年,我们扎实推进X电镀生态产业园建设,也是出于这个方面的考虑。X市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围绕煤化工精细化发展,积极谋划推进招商项目,向着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X市要进一步坚定煤化工主导产业发展不动摇,积极引进和培育煤化工及配套企业,促进煤化工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我多次讲过,如果不能把冷链运输核心技术和项目引过来,X制冷产业就会缺乏核心竞争力,就难以实现长远发展。可喜的是,随着英诺二氧化碳制冷机组项目建设投产,X制冷产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X县一定要瞄准制冷机制造向前推进,着力在发展制冷机等核心零部件上求突破,着力在降低成本、提升价值链上下功夫,切实提升制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各县(市、区)要聚焦主导产业发展不动摇,尤其是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肩负起发展壮大主导产业的责任,在前任领导招商引资、发展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围绕主导产业招商,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瞄准高质量发展方向,进一步做优存量、做大增量,推动我市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要在坚持质量和效益第一的前提下不断扩大规模,切实巩固提升招商引资成果。

二要注重招商实效。近年来,各县(市、区)积极探索政府入股、厂房租赁等方式,注重招商引资成效,招引了一批优质主导产业项目。比如,夏邑的恒天永安智能纺织项目,示范区的北汽福田项目。要突出招大引强。瞄准产业领先企业,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结合X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努力引进一批具有资源整合力的“头部企业”。要落实X省长提出的招商重在谈产业发展前景、谈自身产业优势和产业生态等要求,谋划好细分行业招商项目,学习借鉴X、X县招大引强的经验做法,切实提升招商引资的能力和水平。

要在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上下功夫。坚持把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作为积蓄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举措,通过“”做优存量,通过招商引资做强增量,着力招引一批“头部企业”、引领型企业。各县(市、区)要围绕自身主导产业,绘制好产业链招商图谱,明确招商重点方向,找准招商引资突破口,建立完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储备库。比如,示范区要依托X项目,在招引电池生产企业和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上下功夫,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打造良好产业生态。要按照由生产车间打造生产基地,由生产基地打造配送中心,由配送中心打造资金结算中心,由资金结算中心打造研发中心的思路,招引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落地发展。

三要着力招引农业产业化项目。各县(市、区)一定要把农业作为优质资源,把粮食作为核心竞争力,把优质农产品加工转化作为独特优势来推进,并结合县域特色农业,着力引进一批在国内外有地位、有网络、有研发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水平。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新形势下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X政﹝2020﹞X号)精神,以创新的做法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比如,省里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工业用地可以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这既是优化土地保障的创新做法,也是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关键举措。同时,省里意见规定:坚持集约节约利用,盘活现有土地存量,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前提下,现有工业项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征收土地价款差额。各县(市、区)要切实用好这些政策举措,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效。目前,全市各产业集聚区粗放型用地现象较多。我们一定要抓住这次政策机遇,研究透政策,运用好政策,切实盘活低效用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要在吃透政策的基础上,做好业务指导。各县(市、区)要做好政策宣传,引导支持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提高现有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助力企业加快发展。

另一方面,是加强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平台化建设。我在市委X届X次全会上提出,各产业集聚区要加强“两个平台”建设,一个是公共服务和资源要素配置保障平台,另一个是基础设施模块化建设、规模化经营、集中式处理保障平台。目前,各产业集聚区的公共服务和资源要素配置保障平台都已建成,下一步要进一步强化整合。近年来,我们着力建设的印染产业园、电镀生态产业园、食品产业园公共基础设施,不仅能够降低生产企业的建设运营成本,而且有利于打造良好产业生态,助力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和“二次创业”。这些平台我们要进一步建设好、运营好。同时,要加快市人才公寓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两区”建设,聚集更多咨询、检验监测、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生产业企业,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篇10

關键词:经济法学;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5-0010-06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新型教学方式。

作为金融法学、经济法学等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主持者或者主要建设者,一直在经济法学课程中推行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三课混合教学法,现在将这些年的混合教学改革心得体会付梓成文,希冀对同类法学课程的教学会有所启发。

一、经济法学的混合教学法

(一)经济法学的微课

经济法学的微课,又称微视频课堂,是指综合运用摄录、信息、软件、图像编辑等技术,将经济法学内容碎片化、微型化、结构化、体系化的视频课堂,也就是经济法学教师以视频为载体围绕经济法学某个知识点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微课可以在网络线上调用,也可以在传统课堂使用。

(二)经济法学的慕课

慕课的英文简称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经济法学的慕课,就是经济法学的网络在线开放课程。经济法学的慕课,是线上课程,可以集聚经济法学教学的所有必要资源,在网络上展示开放,有兴趣者均可以选用。

(三)经济法学的翻转课堂

美欧国家的“FlippedClassroom”、“InvertedClassroom”,我国翻译为“颠倒课堂”或者“翻转课堂”。经济法学的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利用微课或者慕课来学习经济法学的基本知识,线下课堂则是老师用来开展针对性答疑、解决课程重点难点的理解、实务操作训练、案例剖析、未来趋势分析、理念提升、思想升华等教学活动。

(四)经济法学的混合教学法

混合教学法,就是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结合起来进行经济法学课程教学。

经济法学课程组,先将经济法学的教学进行规划,将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策划,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形成全面的教学方案,准备教学资源和教学资料。再将经济法学的知识点全部制作成为微视频课堂,所有的微视频课程形成一门完整的视频课程。而后将经济法学微课视频、教学资源和资料传送到网络平台,形成慕课。然后引导学生使用微课堂和慕课进行知识学习,教师施行翻转课堂教学。

经济法学的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实现经济法学课程的线下和线上混合教育,通过互联网+教学的方式,将经济法学课堂变成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融合性课堂。

二、经济法学课程的设计与教学资源准备

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网络课堂,课程的设计和准备是经济法学课程成功的前提。重过程,轻设计,课程要成功很难。重设计,重过程,重反馈,重修改,环环相扣,课程成功机会才大。

(一)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原则

经济法学课程设计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便利教师教学;理论精深,案例新鲜,以案说法;以内容取胜,注重形式,形神合一;微课精致,慕课完备,线下实践,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2.课程的十化

经济法学课堂将实现十化:内容主题化;载体问题化;视频微型化;资源网络化;体系完整化;任务多维化;帮助多元化;交流社区化;绩效能力化;互动及时化。

内容主题化,就是将经济法学知识细化为一个一个主题,每一次微课讲授一两个主题,主题突出,内容精细。

载体问题化,就是每次课程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讲解问题的解决之道,务求问题切实解决,学生掌握解决问题方法。

视频微型化,就是每个微课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时间在五至十五分钟,视频大小在几个MB,节省空间有利于流媒体播放。

资源网络化,就是将所有的教学资源均传送至网络平台,在网络传播,感兴趣者均可以选用经济法学网络课程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

体系完整化,是指所有的主题、问题、视频、教学资源等内容都上传至网络课堂,形成一门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科学严谨的慕课。

任务多维化,就是学生学习的任务不仅限于视频观看,还包括案例分析、论文书写、测验考试、实验实务操作、口才辩论、模拟法庭等,改变过去看书做题的教学法。

帮助多元化,是指教师帮助学生的渠道和方法多元化,教师既可以通过面对面方式帮助,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讨论区答疑、直播、视频、网络会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帮助。也可以是同学与同学在慕课讨论区互相答疑解惑,懂的同学在线帮助不懂的同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线上和线下帮助结合,帮助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受空间限制。

交流社区化,一般指在网络慕课平台建立专门的如讨论区等交流社区,或者建立钉钉群、QQ群、微信群,学生成为这些虚拟社区的成员,在社区里进行交流,人天各一方,却能集中互动。

绩效能力化,就是考核不是一张卷子定分数,考核的不仅是学习能力,还要考核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未来预测能力等,从知识考核为主转向以能力为主的综合考核和全面考核,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互动及时化,在网络时代能较好的实现。经济法学慕课建设好,社区形成后,学生可以随时提问,而教师即时就可以看到学生的问题,教师或者助教就可以及时作出解答,甚至可以实现远在天边答在眼前的效果,甚至于即问即答,实时互动,不必在同一空间,却可在同一时间心连心。线下课堂也是互动为主,改变灌鸭式教育,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规则、资料与资源的准备

1.教学规范

混合教学也要实现法治化,经济法学教学的各类规则要齐全,课程组要制定一系列规则,如混合教学实施方案、微课制作规范、慕课教学规范、考核评价方法、实践教学规则、法律诊所规则、法律实务操作规范等。教学规范,规范教学。

2.资料完整

经济法学教学资料准备,包括且不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参考期刊与书籍、电子教案、PPT课件、多媒体课件、视频素材、音频素材、图像素材、案例库、试卷库、习题库、思考题库、司法文书库、论文库等,教学资料是混合教学的原料,越充足越好。很多材料还要PDF化、媒体化,以便于传输和网络传播。

3.空間建设

混合教学的空间资源建设。混合教学要有物理空间资源,如多媒体教室、模拟法庭、法律诊所、会议室、集体活动场所、专门的录播教室、辩论室等。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对教学的充分投入,这些空间的资源一般的大学都完全能满足混合教学需求。

4.网络资源

教学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引用。中国互联网的大发展,为经济法学混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政法委、监察委、公安部、检察院、法院、司法部及国务院各部委署办都建立了网站,法学会、学术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出版社、期刊杂志社等都有自己的网站,MOOC平台也蓬勃发展。这些国内网络资源,加上世界各国的网络资源,为经济法学混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

5.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建设,经济法学课程组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法制办、司法部门、公司等单位建立了五十多个实习基地,为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方便。

6.技术支持

经济法课程组与一部分网络公司和科技、软件公司建立了联系,为本课程建设提供外部技术支持。浙江财经大学现代教学技术中心及其工作人员也为本课程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持。课程组的负责人和成员也积极学习和了解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所需的基础技术知识,为顺利开展混合教学积累技术和技能。

三、经济法学微课的制作

微课资源建设一般要经过规划、课程团队组建、经费筹集、技术团队选择或者制作公司签约、技术培训、课程设计、视频拍摄录制、剪辑加工、微视频审核修改、课堂或网络、教师和学生应用、评价反馈等环节。

微课堂,重在原创,胜在创新。重在内容,案例教学。讲授流畅,理论系统,重点突出,形神兼备。场景美观,富有意境。

(一)课程知识的碎片化和系统性

经济法学的微课是由系列的微视频课堂构成的一门完整的课程,具有知识点的碎片化和系列微视频构成课程的完整性特点,即单个视频知识碎片化,系列视频则链接成体系化的课程。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标准、教学设计方案是碎片化依据,也是系统性化的保证。

微观上,为便于网络媒体传播和学生学习,课程组把经济法学的知识点碎片化,形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或技能点。一个微视频课堂教学内容少,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或技能点。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中国的经济法律越来越多,中国的经济法学知识点也越来越多,将全部的知识点都讲授并不实际也不必要。课程组将经济法学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而又是体现经济法特色不可少的知识点或技能点解析出来,对每个知识点的内容、素材、案例、场景、情境等进行精心细致的设计,务求每个知识点都精致、对应的案例都经典、展示场景都美观、蕴含的情境都深刻。

从系统性看,一个个微视频课堂展示的一系列知识点,组成了一门全面完整的经济法学课程。经济法学微课结构,至少包括经济法学基本理论、市场主体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经济纠纷的解决等板块。经济法基本理论部分的内容涵盖经济法的定义、特征、调整对象、基本原则、法律关系、法律渊源等内容。市场规制法律主要为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广告法、房地产法、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等。宏观调控法律分为金融法律和财税法律,金融法律包括货币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金融公司法规、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保险法、信托法、票据法等,财税法律则涵盖预算法、政府采购法、国债法、社会保险法、增值税法、消费税法、关税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车船税法、车辆购置税法、税收征管法等。

经济法学课程知识广泛丰富,受经费、视频容量、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都制作为视频,课程组仅能将经济法学课程主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制作成微课视频。微视频课堂是经济法学课程的骨骼框架、五脏六腑、大部分血肉组织、主要经络动脉,至于细枝末节则要慕课来完善补充了。

(二)微课的设计、制作、修改

微视频课堂成功,五成靠内容和案例的设计,三成靠授课视频讲授,两成靠制作与修改。没有内容的课程是没有灵魂的,有了内容讲授不好难以吸引学生,而制作精良的微课视频备受学生青睐。

1.微课的内容和形式设计

(1)内容取胜

微视频课靠内容取胜,没有内容的微视频课是没有生命力的。微视频内容要包含经济法学的主要知识点和技能点,也要包括案例、习题等内容,要将经济法学理论、经济法律知识、经济法律案例、经济法习题、幽默故事、法律趣话等提炼出来,要设计适合网络传播的网络语言、音频语言、视频语言、肢体动作等表达方式,这个事前设计过程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微课视频的成功与否,微课的好坏则决定则慕课的成功与否。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是课程设计师。

从这几年的改革来看,案例教学比纯粹讲理论的效果要好得多,如果能做到每个微视频课程讲一个小案例,与经济法学理论与知识结合起来,那么这种微视频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2)场景和意境

微视频的内容有了,微视频的形式,如场景、情境等,也是不可少的,好的形式对微视频课是锦上添花。同样的知识点、学识和教学技能相近的教师,在不同的场景和情境中,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设计和选择一个与课程相适宜的场景,营造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将会大大增加课程的体验度和吸引力。

经济法学课程的场景可以布置成法庭模式、律师事务所模式、法律顾问室模式等,在场景中可以增加国徽、独角兽、宝剑、天平、法官袍、法槌、律师袍、警徽等徽记或者标识,一般在场景中都会摆放一些书籍,增加课程书香气息。如果在场景里增加一些绿色植物,既美化,又增加轻松愉悦的意境,则在严肃中不失活泼。

2.微课的制作

(1)微课教师的选择

微课教师既要是经济法学的专家,又要是授课高手,还要熟谙视频讲课方法,语言如果幽默风趣,说不定就成为网红教师,带动一门课程的走红。

视频课程主讲教师首要对经济法学专业理论和法律知识有较深入的研究,对本课程的知识有系统的深刻认识和掌握,对教学的内容要手到捏来,口出成章,深入浅出,对度的把握恰到好处。

要想微视频课堂引人入胜,优选适应网络教学和有娴熟视频教学技能的教师进入教学团队将是微视频课堂成功与否的最关键一步。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的微视频课堂。科研好的教师在线下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的好有的不尽如人意,同样的,科研好的教师如果网络教学技能不强的话,也难以胜任视频课程教学。线下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也未必都能胜任网络视频教学,线下课堂教学有些技巧未必都能用于网络视频教学,如果这些教学技巧恰恰是线下课堂致胜法宝的那些教师,在网络视频教学时就会失望了,因为这些教学技能在网络视频教学中效果不明显甚或失效了。

选用有较厚实专业经济法法学理论和法律功底而又掌握了娴熟的网络视频教学技能的教师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网络视频教学教师选好了,视频课程也就成功了十分之三了。

(2)微视频课的讲授

如果一门课程,一种讲课套路到底,微视频课堂将会呆板化,学生很快会视觉疲劳,因为不是面对面,教师不会看到学生,也不会当场觉察到学生的这种疲劳,即便通過网络互动知道了学生的视觉疲劳和其他需求,也很难做出及时调整,视频授课讲师就需要把学生的视觉疲劳考虑在前,在拍摄视频过程中就要注意尽量避免学生的这种疲劳,以熟练的视频教学技能激发学生的课程兴趣是一门微视频课堂的生命力所在。

视频课程讲授技巧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传统线下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面对面,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迅速观察到对方的神态和反应,并洞察对方的心理,教师可以即刻调整教学方法和讲授内容,马上适应学生微妙变化,掌控教学节奏,也可以讲些趣事和笑话,调节课堂气氛,因为人数少线下传播面窄,有些话讲得大胆些也无伤大雅,有时候教师讲错了,也可以当场及时纠正错误。

视频课程的非现场教学,一方面不容教学内容诸如教学知识点有任何错误,视频中显示的教学内容、文字表述、专业知识绝对不能出现任何差错,任何一点差错,眼光雪亮的成千上万人马上就会揪出错来,课程的严谨性、严肃性、正确性和权威性立刻就会被质疑,乃至于被弃选。另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人少,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调整比较容易,而且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教学方法适应也比较快,但慕课选修人数众多且口味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性对比于传统课堂教学可以用“十分巨大”形容并不为过,设计适用于一百人以内的教学内容和设计要适应千万人的课程内容,后者的难度显然更大,这不仅对教学内容设计老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对视频教学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对于百人以内的线下课堂讲课,视频授课无疑更难,视频主讲教师不仅要具备线下课堂教学的所有教学技能,还要掌握网络视频课程讲授的新技能,不仅要学会在镜头面前讲课,而且要熟练掌握镜头面前讲课技巧,甚至有必要进修下影视表演技能。

线下课堂教学语言与网络视频教学语言有共同的地方,也有很大的差异。线下课堂教学语言口头化,相对可以随意些。网络视频教学语言既要有口头化又有偏书面性,同样一个笑话,在线下课堂就很有趣,在网络视频里可能就很突兀,不仅不好笑,甚至适得其反。同样一句话,线下课堂表述会很成功,在视频课堂教学同样表述可能会很失败,同样一个专业知识点,网络表述的技巧就与线下课堂的表述不同,视频主讲教师要适应网络视频教学的独特性,娴熟运用网路语言、视频语言和影视表演技能来授课。

用通俗的语言、网络化的语言、一定的表演技巧对着镜头来熟练表述讲授专业的经济法学知识,是考验教师功力的。从网络视野看,线下老教师碰到的是新问题和新技能,线下老教师的多年教学功力是线上教学的基础之一,学习和掌握线上教学技能,才能适应网络化教学要求。视频主讲教师不仅是个教师,而且是个演员,既要掌握教学技能,也要掌握一定的表演技能,这样的视频主讲教师才有可能讲授好微视频课堂,其主讲的课程相对就有吸引力。在知识点相对比较固定的情境下,授课教师的教学技能是维系和提振课程吸引力的关键因素,能熟练使用网络语言、视频语言和授课技能强的教师将是微视频课堂生动化、趣味化、可持续性的师资保障。

3.微课的制作、反馈、修改

微视频课程是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基础。内容是微视频课程的基础,设计是微视频课程成功的前提,讲授是微视频课堂的关键,场景是微视频课堂的形式要件,技术团队是微视频课堂的技术保障,应用和反馈是微视频课堂的质量提升过程。

微视频课程实际上就是个小电影,就是一集短电视剧。经济法学专业教师不懂摄像、摄影、后期制作等专业影视技术。经济法学课程组就花费巨资委托专门的视频课程制作公司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视频制作。这样的微课才会在视频质量上有保障。微课的设计、讲授固然重要,一个好的拍摄和制作技术团队则能保证视频的质量。

微视频课制作好了后,可以先让教师和学生进行使用。教师和学生使用后,会提出很多意见。课程组可以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约谈等形式征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教师和学生的应用、评价、反馈意见则有助于微课视频的优化,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对微课视频进行修改。七分拍出来,三分改出来。

四、经济法学慕课的建设和运营

(一)慕课平台的选择

慕课常见的问题有:登陆不了慕课,掉线,卡顿,做了测验没成绩,看视频没计分,发不出帖,抑或资料错乱,视频播放不了,缺乏互动,技术人员不见了,诸如此类。好的平台,运行平稳、流畅,技术支持及时。学生看得舒服,用得清爽,做得安心,投诉少,老师烦心事少。选择一个好的平台是慕课传播的前提。

近些年,慕课平台如雨后春笋出现。教育部门和社会组织成立的平台较知名的就有50多个。全国性平台有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超星尔雅、好大学在线、MOOC中国、智慧树、优课在线、学银在线等。有些省、直辖市、自治区或单独或联合建立了慕课平台,如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课程共享平台、福建省高校在线教育联盟网络教学平台等。一些公司也建立了慕课平台,如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等。

慕课平台的建设是渐入佳境,爱课程等慕课平台的资源不断丰富,技术支持越来越强。平台的资源、板块设计、各种软件、小程序等都与大学的在线教育相适应。慕课平台越来越成熟。

经济法学课程作为浙江省高校本科课程,课程组选择在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课程共享平台建设经济法学课程慕课,浙江省平台还算比较平稳。经济法学中的金融法和财税法学部分的内容已经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上线。爱课程平台,无论从稳定性和技术支持,还是生源新引力上,都是个非常好的平台。

(二)慕课的建设

一门好慕课相当于一门课的百科全书,只要是经济法学的教学资料、教学资源都齐全、全面完整、新颖前沿、精深细致、案例丰富、习题充足。

经济法学慕课大致包括课程信息、教学计划、课程资料、班级管理、练习考试、讨论区、课程评价等板块。

经济法学课程信息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学分、课程简介、课程概述、课程目录、教學团队、教学设置等内容。

经济法学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电子教材、章节教学内容、微视频、教学案例、PPT课件、教学标准、教学安排、教学网站汇集、实验方案、实习规则等。

班级管理则是分班管理、名单导入、学生日常管理等内容。练习考试板块包括试卷库、网络练习题、复习思考题库等。讨论区是学生提问、教师答疑、教师发起专题讨论、学生之间交流的板块。课程评价板块则是对学生的慕课使用情况进行考核、统计成绩等。

课程组将已经准备好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资料上传至慕课平台,准备充分的话,花费一些时间,就可以完成经济法学课程的慕课建设。

(三)慕课的运行和维护

1.组建团队每天维护

课程组中专门设立慕课的运行和互动小组。课程负责人作组长,专业教师为骨干,研究生为助教。小组专门负责慕课的运行、维护和互动,做到每天有人值班,学生的问题不过夜,做到日事日毕。而使用课程的各个学校的教师则采用SPOC的方式来负责自己学生的管理、互动和考核。

2.课程内容及教学资料的持续更新

课程组根据社会发展、法律修订、法院新判例,更新教学内容,作出新的教学设计,及时制作新视频、编写新习题。网络慕课内容实时更新,及时将新理论、新法律、新案例、新视频、新课件、新习题、新资料更新上线。

3.良好的互动

课程组将优选多平台上线,分平台建立网课服务团队。制定服务管理办法,设值班人员,实时维护,在线维护,时时互动,在线答疑,及时解决学员学习中的问题与困难。

建立问题分层解决机制。慕课教学需要组建足够数量网络维护团队和互动人员,可以将一部分经济法学专业研究生吸收为团队成员,负责解答一部分网络论坛的问题,研究生可以对简单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对较难的问题则提交给教师回答,如果教师单人还不能回答的,则提交教学团队集体讨论后回答。问题回答得越及时,互动多互动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会越浓,学生的兴趣越浓就对课程的黏性越强,对课程感兴趣的学生越多课程的传播面会越来越广,课程的可持续性就越好,课程的良性循环生态就越好,课程的生命力就越强。

五、经济法学翻转课堂的实施

翻转课堂的策略是,线上学知识、线下翻转课堂、课外学做法律人。

(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习惯转变

教师是课堂设计者、团队组织者、关系协调者、答疑解惑者、思维引导者、意见倾听者、程序矫正者、课外活动联系者,教师切实成为学习资源的整合者和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的促进者。

学生是知识自学者、能动者,提前观看视频,预习和学习微课视频,自主学习经济法律理论和知识。学生也是课堂主体参与者、提问者、实践者。

传统的线下课堂,学生在课堂听课,平时游戏玩乐,平时不学习或者少学习,不做或者少做作业、测验和考试,习惯于在期末考试月或者考试周拼命。翻转课堂教学后,慕课就是本课程的百科全书。教师要求学生做出严格的时间计划和完成进度表,关注学生进度,督促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课外学习、平时学习、平时考试、时时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进而养成终身学习习惯。

(二)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安排

在教学组织上,根据学生人数,实施分班次、分组教学,推行小班教学、小班翻转或者大班教学、小班翻转三种教学班级组织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发挥教师引导、启发作用,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安排上,教师按照教学进度和固定周期,一般在学期初就将全部视频等教学资料在网络课堂上,并保证在整个课程教学周期内可供学生随时查看。学生课前根据教师安排进行知识点的预习。线下课堂上,教师组织针对特定知识单元或专题的教学研讨或实践教学。有针对视频知识点的深入剖析,也有扩展性、前沿性的介绍与引导。

(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1.线上学知识

学期初教师建立钉钉群、QQ群或者微信群,将学生加入群,将当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发给学生。老师每周布置下周视频观看任务和课外任务、发放本周实务案卷材料或者案件分析材料,学生在课外登录慕课平台学习各章节经济法学理论和经济法律知识,线上完成视频观看、测验考试、笔记发帖、专题讨论等任务。

时下,很多大学都在缩减课程的线下课堂授课课时量。教师无法在较少的时间内讲授海量的专业知识。慕课是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涵盖了经济法学的基本理论、法律知识、典型案例、习题考试等,应有尽有。学生认真学习经济法学慕课,可以系统完整学习选修课程的理论、知识,把握学科趋势,形成系统完整科学的专业理论和知识体系,逐渐掌握预测未来的能力。

2.线下翻转课堂

线下课堂,教师通过提问、测试方式,检查学生网络学习情况。在教室里,学生可以提问,将线上慕课没有搞懂的问题,面对面与老师交流,老师答疑解惑。线下课堂老师就可以讲解重点难点,针对性辅导。线下课堂,老师可以讲解最新的理论、知识、案例。

线下课堂,教师可以锻炼学生的技能,进行法律实务操作训练。课程组准备了法院、律师事务所和公司法务常碰到的60个案例材料,包括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案件。每周课堂上进行案例经办实务训练。课堂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演讲、论辩、模拟庭审、证据质证等实务训练。学生通过翻转,分析能力、辩论技能、证据调取技能、法律实务技能、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律师事务所交流、法院旁听、与检察院进行法庭对抗赛、公司见习法务,将各种实习基地利用起来,让实习基地的社会导师与学生多接触,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线上学知识,线下做实务,两者结合,学生的知识面广了,眼界开阔了,理念提升了,技能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课外学做法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