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状况调查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保护状况调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保护状况调查

篇1

[关键词]矿山环境保护 综合治理 资料搜集 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 TD16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233-1

1概论

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就是评估矿山建设及生产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制定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采用工程和生物等手段使矿山环境得以恢复或重建的技术方案的总称。这是一个涉及矿山地质、矿产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岩土设计、结构设计、绿化设计等多学科的工程,目的是通过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为矿山环境保护、规范化管理和矿山生态恢复提供依据。

要做好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主要是通过收集资料和对矿山范围及其周边进行野外调查。资料的搜集可以明确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现状调查可以查明现状条件下矿业活动引发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从而为矿山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规划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2资料搜集

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资料搜集,应该包括地质资料、水文资料、矿山资料、矿山设计资料、矿山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成果资料等。

2.1地质资料主要包括:矿区普查地质报告、矿区勘探地质报告。

(1)通过这些地质资料可以了解矿区所处行政区地理位置、地理坐标;周围交通及基础设施、城镇乡村;气象、水文;地形地貌(主要是所处地貌单元,地貌形态特征,特别是与矿山工程有关的微地貌特征以及周围可开发利用的地貌景观资源);土地类型及植被情况。

(2)可以概略了解矿区区域地层岩性和岩浆岩、变质岩的分布。

(3)可以详细了解矿区地层层序、厚度、岩性、产状、相互接触关系,含矿岩系中的含矿层位及其走向、倾向,矿层(体)产状、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岩浆岩的种类、规模、分布范围,特别是成矿后期对矿体(层)和围岩造成破坏的岩浆岩以及与成矿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有关的变质岩类型、特征、分布情况。

(4)概略了解矿区区域地质构造的分布发育、特征;

(5)详细阐明评估区基本构造形态,褶皱、断裂破碎带的性质、特征、产状、规模、分布情况与矿山工程场地的关系,重点是活动断裂。

(6)工程地质方面包括:岩土体结构类型及特征,矿层顶底板围岩的稳定性;构造破碎带及小构造发育分布情况,重点是切穿矿床破坏围岩稳定性的断裂;软弱岩层及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层位、分布;矿床围岩蚀变带分布、种类、特征(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矿床中,矿床与围岩之间常分布有宽度不一的蚀变带,是影响围岩稳定性的薄弱带);风化带厚度、风化程度、分布,随地形的起伏变化;构造破碎带、围岩蚀变带、风化裂隙带三带组合关系;残积层岩性、厚度,第四系覆盖层岩性厚度变化及特殊土发育分布特征;地震加速度值、设计地震分组、各类采矿工程及矿山设施的抗震设防烈度。

2.2水文资料主要是指矿区的水文地质报告。

该报告可以明确阐述评估区所处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水文地质结构特征,矿层(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的位置,矿层(体)顶底板围岩隔水性(岩性、厚度、稳定性),矿床的进水与隔水(阻水)边界条件,补、径、排条件和充水条件,老窿、老硐和岩溶裂隙的充填情况,断裂构造与破碎带的含水性、导水性,地表水体分布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2.3矿山资料包括:矿山专题性地质资料与生产科研成果、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评述矿山勘查阶段、设计阶段、生产阶段完成的矿山地质工作成果及工作程度。

2.4矿山设计资料主要:矿山开采设计方案、矿山开发规划方案、矿山开发利用方案。

通过这些资料的收集,可以了解

(1)矿山类型,矿区范围与面积(矿区面积是指矿界范围之内在地形图上投影的平面面积),矿山建设规模。工矿企业的分布;土地类型及土地利用等。

(2)矿山开发历史与现状

建矿时间、矿山开发进程阶段(新建矿山、改扩建矿山、生产矿山、闭坑矿山)的状况,开采区层位、开采范围、开采深度(开采水平)、实际生产能力,采空区(范围、面积、累积厚度、多矿层结构及埋深),矿山闭坑年限。

矿山开采工程类型、规模、布局,包括露天采场境界和地下采区、选矿厂、尾矿库(坝)、排土石场、尾矿输运管线、污水处理设施、建议运输矿路、供水工程、炸药库、工业场地(管理区)、生活区等。

矿山开采方式、开采顺序、首采区,露天采场和地下采区工程要素,开拓运输系统及外部运输,采选方法和生产工艺流程,矿山废渣、废水、粉尘的排放处理方式方法,矿山生产服务年限。

2.5环境资料主要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成果

阐述本矿山开发和周围矿山开发及其他人类工程活动(公路建设、城镇建设、农田建设、抽取地下水)对评估区地质环境影响,曾发生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3矿山环境现状调查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是指建矿以来,在矿业活动及其它人为、自然因素影响下,已发生和现存的主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含地质灾害)。主要包括:

3.1矿山土地资源环境调查

矿山工程建设及工程活动压占损坏土地情况。

3.2地貌景观调查

破坏地貌景观(海拔高程、相对高差、采坑、弃渣)、植被和土壤环境污染(包括范围、面积、类型、程度、危害等)。

3.3矿山水资源环境调查

矿山开发对地下水均衡系统影响破坏(地下水位、水量变化、水质污染)和地表水影响(河、渠、湖、水库水量变化和水质污染),以及对工农业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影响程度评估。弃渣中矿石化学成分。

3.4矿山地质灾害调查

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3.5综合分析:通过现状调查,确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编制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图,为矿山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规划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4工作总结

通过收集资料和对矿山范围及其周边进行野外调查,可以确定评估范围,根据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进一步确定评估级别,为矿山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规划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建设项目监测

引言

环保验收工作是项目环保建设过程中确保环保法律执行、环保制度得以实施而需要进行的最终检查环节。因此,环境验收工作在项目环境管理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环保验收工作的前期工作与基础性工作,环保验收监测工作长期为建设项目的竣工以及环境保护验收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是保证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得以落实的根本,其中验收监测工作建设工程污染的首次检测工作。

1、做好监测前的准备工作

在接到客户的监测委托任务之后,首先要提供如下相关方面内容的自老: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监测结果批复建议,所在地预审建议以及初步环境保护设计方案,诸如生产工艺、使用原材料、工艺流程等相关图表。设计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还涉及到环境保护生产公司、流程图、固液废弃物处理等相关材料处理建议。同时还要收集相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自身也是对工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档案及相关项目建设中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法规要求进行检查的过程。

在进入监测现场勘测之前,必须认真的阅读相关资料,同时在现场监测过程中进一步核实环境监测评估批复具体包括哪些内容,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将监测现场的详细情况一一列出。在现场监测过程中将之与环境皮肤中的清单内容进行一一对应,确保各项内容都符合要求,同时还要了解多类净化设施的运行情况以及现场监测条件等。

另外,在监测细节方面,需要在监测现场对监测工作的采样位置、采样井、采样平台等相关监测条件等提出明确的要求。

例如,废水的处理,对厂方提供的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单元、尤其是最初的进水以及出水位置。另外,对废水采样井处理时,一定要工程单位在现场打开井盖,对废水采样井中水流的大小、排出口的设置情况进行检查,确认其符合相关标准。同时还要在排口安装污水流量计,将实际测量数据与厂方提供数据一致性进行检查,当出现较大差异时,必须给出对应解释,同时要求厂方对采样井进行清理。

在废气的处理方面,其采样点的选择要执行《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 397—2007)中相关要求的规定,在勘查过程中要带好记号笔,在管道外将开孔位置、孔径等详细标出。在标注过程中,要求采样位置必须避开对测试人员造成危险影响的场所,必要时可以要求厂方设置专门的采样平台,通常要求采样平台有足够的工作面积,满足工作人员的操作、安全性等要求。

噪声的处理,首先要对产生噪声的声源位置、实际设备台数、隔声降噪措施以及厂区噪声敏感点等,在将这些关键点位置明确标出的基础上,还应该对噪声监测点、监测设备以及厂外界特征等进行标出。当需要对生产厂房的废气进行监测时,还需要对项目边界大小、噪声与边界距离、监测区域内电源分布情况以及现场参与人员等情况进行标出。

2、确定环保验收监测工作的相关标准

2.1 环境监测验收的根据

环境监测验收的检测包括当前有效的国家与地方所确定的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法规、办法、技术规定;与该项目相关的环境保护技术性文件;国家、地方、行业管理部门相关的批复性意见;工程建设过程中与环境保护设计改动的报批手续与批复类文件;建设项目方相关环境设施的运行情况检测报告以及委托检测授权书;其他相关问题以及资料、文件等。

2.2 验收监测评价标准与主要监测内容

验收监测的评价标准通常列出了国家、地方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具体名称、编号、等级以及相关数据限值等。验收的监测内容可以大致上按照废水、废气、噪声以及固废进行分类,对监测因子、监测频次、监测点位置布置,采样监测方法、验收质量控制措施等,最好能够附上相关监测点的位置图片。

2.3 环境保护管理监测的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管理监测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建设初期、建设过程以及试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执行情况;环境保护设施、竣工与运行情况;运行过程中潜在的突发性环境污染状况;工业生产过程中固(液)体废物的处置与回收状况;生态建设及环境恢复状况;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处置及落实情况;施工过程中是否存在扰民现象及问题等。

3、监测报告编写的验收

验收监测报告必须根据验收监测的结果、验收工作的世界需要来进行编写,其主要内容除了上述验收监测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以及所附的相关批复意见书之外,还需要加上其他的相关内容。例如,在环境验收监测过程中对环境运行工况分析情况、监测工艺生产过程中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工业生产负荷是否达到竣工验收的监测要求;对生产质量控制与保证情况等情况进行检测;验收监测结果及评价,相关的监测结果包括具体的排放浓度、排放速率、排放气体量、年排放总量、无组织排放、环境敏感区域质量监测值的监测等。在此基础上,形成完善的监测与评价标准、指标等,对多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结果是否达标进行评价,对与主体工程相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除污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根据环境管理状况,对监测内容进行逐条编写、说明。

4、杜绝公众参与调查的形式化现象

作为环境工程验收监测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能够反应出项目建设过程中以及项目建成试运行过程中污染物排放给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而言是人民群众对项目环境影响知情权、参与权以及监督权的一种体现。

(1) 对于被调查公众及对象的选择应该在经济、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选择,由于这方面的内容影响到个人、集体以及环境监测执行人员,为了避免出现公众调查公众形式化、虚假化的问题,确保受调查对象人员包括受项目影响群众、了解工程项目的技术人员、项目参与环境保护监测人员。

(2) 得到的公众调查意见结论必须包含如下内容:公众对建设项目的基本态度;建设前期以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社会及环境影响;工程营运过程中遗留的环境影响问题;工程项目试运行过程中造成的突发污染事件;企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偷排污问题。

结语:

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环境监测工作基础之上,在具体的环境验收工作中,主要针对生产项目的具体特征,考虑影响生产项目环境影响的相关因素,设置对应的环境监测节点,以提高监测效果的完善性。同时,在监测过程中还要尽量采用新型的检测技术及手段,提高监测的精确性。(作者单位:运城市环保局环境保护监测站)

参考文献:

篇3

 

工业化一方面使人类有能力大规模地开发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又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市场经济也在加剧环境恶化,因为自然环境和资源是开放获取的、无所有权的,它的“零”价格使之很容易被过度使用以致枯竭[1],因此环境问题变得愈加严峻。

 

旅游业曾经被认为是绿色产业,它赋予高山、河流、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以经济价值,是环境的“保护者”。但学者发现,发展旅游对当地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其中最明显、最直接的就是环境问题。旅游学者对于如何降低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众说纷纭,但都达成共识:社区居民应该参与解决环境问题。

 

1.旅游社区参与

 

作为当地环境的所有者,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有效参与关系着社区旅游发展的成败,所以“要在社区内开展旅游业,传统产业的东道主必须成为自愿的合作者”[2]。同样,社区居民参与环境保护是保护当地环境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国内外都在积极探索建立旅游社区的环境保护模式。

 

随着旅游的深入发展,社区内部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包括经济地位、社会心理、权责分配等方面。这些因素导致了社区内不同群体环境保护中有着不同的参与意识和行为方式,即使在同一个旅游社区中,环境保护参与机制也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本文将以巴马旅游社区为对象,从环境保护意识、参与方式和动力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不同群体在环境保护中的参与差异。

 

巴马是“世界第五大长寿之乡”,它的长寿秘密归功于当地独特地理和气候、阳光、空气和磁场、土壤和水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业,巴马从以往的贫困县变成了热点地区,但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游客消耗了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大规模的建设造成了森林、河流的退化,也降低了空气中的湿度和负氧离子的浓度;部分当地居民率先参与到旅游经营中,社区内出现了贫富差距、利益分配不均等矛盾……因此,分析巴马旅游社区居民环境保护的参与状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调查组于2013年4月在巴马坡月镇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坡月位于盘阳河沿岸,毗邻百魔洞景区,是巴马主要的旅游地之一。此次调查共发放了 1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回答者为当地的居民,年龄跨度从青少年到老年人,其中大多为中青年(15-59岁之间,占69.6%);男性居多,占60.8%;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以中小学学历为主。另外,有35.3%的被调查者在当地从事旅游经营,如旅游餐饮、宾馆、旅游商品、景区等,旅游经营的企业性质涵盖了个体、集体或合伙、外来企业及政府性质。

 

2.2 方法

 

经过实地调查发现,政府和外来企业在旅游发展中占有绝对优势,集体或合伙企业在利益分配和决策中有一定的影响力,而旅游个体经营者和未参与旅游经营者较少或者没有与参与当地旅游发展。因此,综合经济、决策能力、规模等因素,本文定义以旅游企业性质为基础的参与程度由高到低为:政府>外来企业>集体或合伙企业>个体>未参与。

 

交叉分析法又称立体分析法,是在纵向分析法和横向分析法的基础上,从交叉、立体的角度出发,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一种分析方法。本文将采用交叉分析法分析不同企业性质背景的居民在环境保护中的参与差异。

 

3.社区居民对环境状况的满意度

 

在“对旅游发展中的环境状况满意度”一题中,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进行测评,再对比以往的相关研究,发现近六年来当地居民对环境的满意程度呈下降趋势:4.0(2009年[3])3.88(2011年[3])3.18(2013年)。他们的不满主要反映在对环境破坏(47.1%)、噪音污染(29.4%)等问题上。59.2%的居民表示反对污染环境的企业进驻村里,如果政府引进一个项目,可以给村民们带来丰厚的收益,但是会污染水源和环境,58.33%的村民表示不同意,不利于当地的长远发展。由此可见,大部分村民已经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重视当地的长远发展。

 

4.环境保护的参与差异

 

4.1 参与意识的差异

 

由表4-1可知,总体而言,在巴马旅游发展中,居民认知的决策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政府>外来企业>居民>旅游者,环境问题的责任由大到小依次为:政府>外来企业>旅游者>居民。

 

在问及“旅游发展中的决策者”时,无论是否从事旅游经营还是参与何种旅游经营的被调查者都表示“政府”是最主要的决策者,其次是“外来企业”。随着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越高,居民对政府和外来企业决策权的认知程度就越高(不同参与者认为“政府”和“外来企业”是决策者的比例:未参与(828%,406%)<个体(931%,310%)<政府(100%,0)≦合伙或集体(100%,50%))。来自合伙或集体、外来投资和政府性质旅游企业的被调查者忽略了居民和旅游者在当地旅游发展中的决策权。此外,个体经营者对于自己在社区中的决策权认知程度不高,但仍认为其决策权应该在旅游者之上。

 

相应地,在“环境问题的负责者”一题中,参与程度越高,认为“政府”应该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人数越多(不同参与者认为“政府”是环境保护责任人的比例:未参与(859%)<个体(862%)<合伙或集体(100%)=外来投资(100%)),但从事政府性质旅游企业的居民则对“政府是环境保护责任者”的认可不高(50%),他们认为“外来企业”应该承担更多的环境保护责任(100%)。此外,个体经营者对于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感较低,认为其责任低于旅游者。

 

总之,政府和外来企业被认为是旅游发展中的主要决策者和环境问题的责任者;随着参与程度的提高,这种认识也更为集中;但个体经营者和政府背景的旅游从业者在权利感和责任感上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

 

4.2 参与方式的差异

 

尽管不同企业背景的被调查者在参与意识上存在差异,但当地居民已经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此基础上,表4-2反映了当地居民对待有环境问题的发展项目的应对方式,包括了个体行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配合)、集体行动(集体向政府、企业抗议)、有组织行动(选代表分别和政府、企业谈判)以及其他。整体而言,当地居民偏向于有组织行动(对政府谈判667%,对企业谈判占421%),其次是个体行动(368%)、集体行动(351%)以及其他(123%)。随着参与程度的提高,环境保护的参与方式由分散向集中转化。未参与旅游经营的居民和旅游个体经营者表现出更强的个人主义,分别有306%和 40%选择了在项目中不配合,这种个人主义的反应方式在其他企业性质背景的被调查者中未见。旅游集体或合伙经营者和外来旅游企业从业者的集体行动和有组织行动倾向比较明显,而且更偏向于有组织行动中的“与政府谈判”。对于政府背景的旅游经营者而言,其参与方式一致认为应该选取代表向企业谈判。表2表明,随着参与程度的提高,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从个体行为转向集体或有组织行为。

 

4.3 参与动力的差异

 

通常认为,经济利益通常能有效地激发当地人自发的保护环境。但如果单一的运用经济手段,环境反而可能被破坏。因为经济刺激可能会引发当地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贪欲,他们就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忽略环境承载能力;同时,经济利益刺激了当地对劳动力、技术和资本的购买能力,而这会大大扩大自然资源的消耗[4]。因此,当地居民的全方位参与才能真正保护环境,其中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参与是保护环境的关键[5]。在考察当地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动力因素中时,假设给予当地居民经济利益、管理权和所有权,调查居民参与意愿与这三因素的关系,结果如表4-3所示。

 

总体上来说,居民参与环境保护意愿的动力因素排序为:经济利益(89.5%)>所有权(46.3%)>管理权(22.1%)。在经济利益方面,所有被调查者的环境保护参与意愿与经济利益呈正相关,即参与程度越高,经济利益对保护意愿的刺激越明显。如果提高管理权,未参加旅游经营者、旅游个体经营者以及政府性质的旅游从业者的保护意愿会提高,其中政府背景的被调查者的意愿提高更加明显,而集体或合伙经营者以及外来企业者的保护意愿对于管理权并不敏感。合伙或集体经营者的环境保护意愿完全与所有权相关,只有少于一半的政府性质、未参与旅游经营以及个体被调查者认为所有权会提高他们的保护意愿,外来企业的保护意愿对所有权的反应度最低。总之,目前当地居民保护环境意愿的刺激因素以经济利益为主,政府性质的旅游从业者和旅游合伙或集体经营者分别在管理权和所有权提提高的基础上,会提高环境保护意愿。

 

5.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在巴马旅游社区的案例中,随着旅游的深入发展,近年来居民对环境的满意度在降低;政府和外来企业被认为是旅游发展中的主要决策者和环境问题的责任者;随着参与程度的提高,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从个体行为转向集体或有组织行为;在环境保护意愿的动力因素方面,目前经济利益是主要刺激因素,政府性质的旅游从业者和旅游合伙或集体经营者相对比较重视管理权和所有权因素。

 

5.2 建议

 

(1)提高当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地居民的权利和责任意识较为薄弱,在旅游发展决策和环境问题解决中过度依赖政府和外来企业。因此需要加大环境政策的宣传,加强居民知识文化的培训,提高居民的公民意识。

 

(2)协助居民建立自组织。在面对有环境问题的旅游项目时,尽管随着参与程度的提高,当地居民的应对方式已经表现出一定的组织化趋势,但广大的未参与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个体经营者仍然较多地停留在个体行为,单纯的采取不配合或漠视的态度。因此,应该协助居民自发形成自组织,有效的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沟通。

 

(3)对待不同参与程度的居民,分别给予相应的经济利益、管理权和所有权。在整个旅游社区中,应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分配份额,加强政府背景旅游从业者的管理权,给予旅游合伙或集体经营者更多的所有权。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居民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意愿。

篇4

论文摘要:本文按照一般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的工作流程,简要概述了在验收监测工作中总体负责验收监测的项目负责人的主要职责,并对各项职责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便项目负责人能够更好的完成验收监测工作。

前言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以下简称验收监测)是环保竣工验收的前期工作和基础,是检验建设单位执行“三同时”制度的重要手段。多年来环保验收监测工作为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提供了技术支持,为防止建设项目产生新的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作为总体负责验收监测工作的项目负责人,不仅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能熟练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环境标准以及采样、分析、质控和报告编写技术,从而才能圆满的完成验收监测工作。

1收集资料

项目负责人接受验收项目后应充分了解项目所处行业的特点,着手收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委托处理废水、固体(液体)废物的相关文件、合同以及设计和施工中的变更情况及其相应的报批手续和批文等资料。项目负责人对所收集的资料要进行认真研究,充分了解项目的工程概况、主要工艺过程、产排污状况及环保设施状况,同时还应掌握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中对项目建设提出的各种意见和要求,从而确定现场勘查的范围、顺序、路线、重点调查的项目、环境质量的监测内容和环境管理检查的项目等,为进行现场踏勘做好充分的准备。

2现场踏勘

现场踏勘是验收监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主要踏勘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建设项目概况

了解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规模、生产工艺、主要原辅材料、产品、地理位置、周边环境情况、厂区周边居民分布及敏感点情况等。

2.2主要污染源

按照建设项目的工艺流程逐项勘查主要污染源,内容包括: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物、电磁辐射等污染源的产生情况、主要污染因子、排放量、处理情况、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口的规范化和相应指标、污染源在厂区平面布设中的具置及与相应敏感点的方位和距离等。

2.3环保设施

对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的现场勘查主要是对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的要求和行业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批复意见,逐一检查建设项目环保设施和措施的建设和落实情况。

2.4环保管理检查

环境保护检查主要是对建设项目在立项、环评、设计、建设、施工和投入试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执行国家环境保护“三同时”各项规章制度及有关管理办法、管理程序的非测试性工作的考核。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项目建设前期、建设期间和试生产阶段执行有关环保制度和规定的情况;

(2)环保设施的建设、竣工及运行情况;

(3)潜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情况;

(4)工业固(液)体废弃物处置和回收利用;

(5)生态恢复、绿化建设及植被保护情况;

(6)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保护办法或处理办法的落实情况;

(7)公众舆论调查;

(8)有关环境保护档案的检查;

(9)环保组织机构及规章管理制度的检查;

(10)清洁生产水平及管理水平等其他情况的检查。

2.5勘查意见

现场踏勘要认真仔细,对现场勘查中发现的在项目选址、生产品种、生产工艺、生产规模等方面发生重大改变或未按环评批复意见履行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的建设项目,项目负责人应将勘查中发现的问题形成书面勘查意见报请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查。

3验收监测方案的编写及审定

项目负责人根据收集的资料和现场踏勘的情况编写验收监测方案,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验收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总论、建设项目概况、验收监测内容等。

3.1总论

总论中主要简述建设项目的概况和验收监测任务的由来,对于分阶段验收的项目,对项目的总体情况和已经进行过的验收内容作简要叙述,同时,对验收监测的目的、验收监测依据以及验收监测工作技术程序等内容进行简要概述。  3.2建设项目概况

建设项目概况中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的工程概况、生产工艺流程、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和环保设施、“三同时”落实情况、环境保护敏感区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结论、建议及相关批复的意见、评价标准与考核指标、监测期间对建设项目单位的要求等内容。

3.3验收监测内容

验收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废气、废水、噪声、工业固(液)体废物的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电磁辐射和振动等监测内容,厂区附近环境质量的监测内容,环境生态状况调查与分析的内容,国家规定的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情况的调查与监测内容,企业环保管理检查的内容,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内容等。

4组织现场调查与监测

项目负责人依据验收监测方案,即可组织进行现场调查和监测。

在进行现场监测前,项目负责人首先要与建设单位联系,根据企业生产状况确定具体监测时间,同时要求建设单位确保生产负荷达到验收监测要求,并根据验收方案提供包括开孔、供电、搭建监测平台等监测条件。

在进行现场监测期间,项目负责人首先应组织监测人员按照验收监测方案的要求布设点位,进行现场监测。其次,项目负责人应根据验收方案中制定的环境管理检查的内容,逐项进行核实、确认。另外,还应对现场监测期间的企业生产状况、环保设施的运行情况等进行现场调查和巡视,对现场监测过程中出现的突发和异常状况进行妥善处理,并做好现场记录和拍照。

5验收报告的编写及审核

验收监测报告在验收监测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现场工况、环保设施等现场调查的内容,对污染物排放浓度及排放总量、环保设施的处理效率、环境管理意见的落实情况等做出评价,同时给出该建设项目验收监测的结论,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6资料存档

验收监测报告审核合格后,项目负责人需将所有现场监测和样品分析的原始记录、监测结果报告单、验收监测方案及报告等资料存档保存。

7结语

验收监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监测机构体现技术监督和技术执法的重要一环。随着各项减排措施的落实,对验收监测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未来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的内涵还会进一步扩展,在为环境保护提供有效技术支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决定验收监测质量的关键因素,项目负责人必须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要在验收监测过程中切实负起责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从而高效、有序、保质保量的完成验收监测工作,为环境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魏山峰.关于验收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2005,21(5):1-2.

[2] 刘方,敬红,滕恩江,唐亚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中的环保检查[J].中国环境监测,1995,15(1):10-11.

[3] 赵文平.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时的环境管理检查[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4(4):36-41.

[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M].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1.

[5] 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M].北京:国务院,1998.

[6]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M].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0.

篇5

二、统一监督管理北京地区内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固体废物、有毒化学品以及机动车等的污染防治工作。

三、负责北京地区内核安全、辐射环境、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拟订有关法规和标准;参与核事故、辐射环境事故应急工作;对核设施安全和电磁辐射、核技术应用、伴有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中的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四、监督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重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破坏恢复工作;监督检查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环境保护工作;监督检查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工作;审核新建市级自然保护区。

五、协调解决本市重大环境问题;调查处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协调解决区、县之间的区域、流域环境污染纠纷;组织和协调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负责环境监理和环境保护行政稽查;组织开展全市环境保护执法检查活动。

六、根据国家标准和本市具体情况,制订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和国家规定项目外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并按规定程序;审核城市(含城镇)总体规划中的环境保护事项;组织编报本市环境质量报告书;定期本市大气、水等环境质量状况,本市环境状况公报,参与编制本市可持续发展纲要。

七、制订和组织实施各项环境管理制度;按照国家规定审批开发建设活动环境影响报告书;指导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监督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指导区县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

八、组织环境保护科技发展、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示范工程;管理本市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认证;组织实施本市环境保护资质认可制度;指导环境保护产业发展。

九、负责环境监测、统计、信息工作;制订环境监测制度和规范;组织建设和管理本市环境监测网和环境信息网;组织对全市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指导和协调本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篇6

一、介绍环境污染的重大事件,增强学生环保的责任心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如:2002年9月11日,贵州都匀坝固镇多杰村上游一个铅锌矿尾渣大坝崩塌,上千立方米矿渣流入清水江,大量农田被毁,严重污染环境;2008年9月8日,山西省襄汾县新塔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库发生特别重大溃坝事故;2009年8月,湖南武冈县文坪镇、司马冲镇因工厂污染,导致上千儿童血铅超标;2010年7月3日下午,福建省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2011年6月初,美国康菲公司与中海油合作开发的中国近海最大油气作业项目蓬莱19-3油田发生了严重漏油事故。把这些问题结合课堂内容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现状,以及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他们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二、利用生物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在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师通过深入研究,挖掘出与环境保护有密切关系的内容来,可利用其对学生进行很好的环保教育,使学生既获得生物学知识,又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例如:讲“光合作用的意义”时,通过列举有关数据来说明植物光合作用可维持整个大气含氧量和二氧化碳的量的平衡。又如:在讲授“碳循环”知识点的时候,在一开始上课,引导学生得出“全球气候正在变暖”的结论。什么原因导致了气候变暖?我们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讨论,去解决问题。再如:讲“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时,结合教材出现的关于DDT对环境的污染的例子和生物圈Ⅱ号的资料告诉学生,我们的生物圈是不能替代的,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教师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通过调查当地环境状况,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在生物教学中除了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渗透之外,还可紧密联系当地实际,组织学生对当地环境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使学生亲自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紧迫性。例如,给学生介绍河西堡火力发电厂、金川公司等的生产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相信很多学生对于甘肃省金昌市的环境污染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见解。引导学生调查中注意工厂周围的绿色植物是否蒙上了一层灰色的尘埃?灰霾天气空气中有无刺激的气味?可想而知,在如此严重的刺激性气味中生活的人们健康状况会是怎样的。要求住在工厂附近的同学,注意观察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的情况,以便及时向环保部门反映,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工厂的排污、排气的治理。这些学生耳闻目睹的环境现状都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使学生增强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积极参与环境宣传工作,把环境保护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篇7

呼伦贝尔市地处中国东北部,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在我国首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中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大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体现出呼伦贝尔重要的生态地位。受寒温带和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呼伦贝尔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其特定的脆弱性,如果不进行严格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很容易遭受破坏。因此,培养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成为中学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阶段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环境教育成果,往往影响孩子的一生。中小学教师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是保证环境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

1 调查目的和意义

调查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欠发达且生态脆弱地区中学教师的环境道德水平,找出存在的问题,提高中学环境教育效果。对中小学教师的环境意识、水平进行调查,了解其环境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培训措施,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环境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呼伦贝尔地区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2 中学教师环境道德现状分析

本调查利用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27份,其中有效问卷599份,有效率为95.5%。问卷中涉及个人基本情况、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行为及对环境道德建设的态度与意愿等五个方面。从居住地看,多数教师生活在在城市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分别占31%和52%,其余居住在县城的教师占10%,生活在城郊或农村牧区的教室占7%。城镇地区是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教师生活在其中,会有比较深刻的体会。男教师占35%,女教师占65%。女教师多是各个学校的普遍状况,调查中也反映了这种情况。教师年龄44岁及以下的占64%,45岁及以上的占36%,调查教师的年龄以中青年为主,这部分教师是目前以及未来学校师资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环境意识,环境素养将决定今后呼伦贝尔地区环境教育的水平和效果。从学历层次看,大专及以上学历占被调查教师的99%,层次较高。

2.1 中学教师的环境道德水平整体较高

问卷显示,95%的教师能够明确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必须加以保护;97%的教师关注近年来当地环境质量(如空气、水等)的变化;71%的教师认为在我国当前保护环境比发展经济重要;74%的教师在看到河流排污、噪声污染等污染现象时能够向有关部门反映;88%的教师愿意参加社区或单位组织的环保活动;99%的教师对看到别人乱扔垃圾表示反感;84%的教师能够将垃圾扔到垃圾箱中。可以看出,呼伦贝尔市中学教师的环境道德水平整体较高,绝大部分教师具备良好的环境素养,具有较强烈的环境保护意愿,能够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维护环境秩序,这些优秀的品质是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基础。

2.2 中学教师环境道德存在的不足

尽管绝大多数教师具备了进行环境教育的基本素养,但同时也发现,还有一些教师,在以下几方面存在不足:

(1)环境知识欠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高。能够准确说出“世界环境日”的仅占43%;对“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判断分歧较大,选择“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的教师仅占48%,23%的教师选择“水土流失、沙漠化”,14%的教师选择“水污染”,19%的教师选择“大气污染”,8%的教师选择“固体废弃物污染”,尽管所有选项都是当前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但是从全世界的角度看,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应是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另外,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一些常见的环境现象或问题认识不清,如12%的教师不认为大量捕食青蛙和蛇会破坏生态平衡,24%的教师认为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是为了人类的利用而存在,5%的教师认为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不花钱的自然资源。显然,这些教师的环境基础知识比较欠缺的,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比较低,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如果把这些不准确或不科学的认识或思想传递给学生,对学生正确环境价值观的形成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2)环境保护态度积极,行为滞后。多数教师的环境保护态度非常积极,但涉及到具体的环境保护行为时,许多教师会受到现实的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无法做到“知行合一”。如基于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影响而明确表示不购买私家车的教师仅占21%,54%的教师表示暂时不会购买,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26%的教师已经或正在创造条件购买私家车,已经购买还会继续使用私家车的占4%。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呼伦贝尔市地处中高纬度,冬季寒冷漫长,出行不便,所以私家车成为人们最为方便保暖的出行方式;另一方面,公共交通体系不完善,交通网络不发达,冬季等车时间长,乘车拥挤等原因导致人们更愿意乘坐私家车出行;更关键的是一些教师对汽车尾气影响环境的严重性认识不清,或者是“无所谓”的态度,所以认为开不开私家车不会对环境产生太大的影响。

(3)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有待于进一步养成。教师环境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体现在日常行为中。通过对教师日常行为习惯的调查发现,好的环保习惯还没有形成。如“在超市是否自备购物袋”,选择“为环保而自备购物袋”的教师仅占49%,还有3%的教师选择不会自备购物袋;看到公共洗手间的水龙头滴水,有4%的教师认为与自己无关;在没有垃圾箱的公共场所,有10%的教师会把手里的果皮(或其他废弃物)扔在僻静的角落,4%的教师选择“别人扔在哪里,我就扔在哪里”;面对别人送来的一只活的榛鸡(又名“飞龙”,国家保护鸟类),24%的教师选择“与家人一起吃掉”,16%的人选择“不吃也不管”,愿意与家人讲道理,将榛鸡送有关部门的教师仅占48%。说明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教师还只是把环境保护停留在口号中,仅有意识,而并没有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见图1)

(4)面对环境事件,缺乏解决问题应有的勇气和责任感。如“如果看到某单位正在向河中排放有恶臭的污水,您会怎样做?”4%的教师选择不予理睬,17%的教师选择与其他人谈论此事,还有一些教师表现得更为悲观和无奈,认为“没办法解决”,“反映了也不会起作用”;又如“如果您家附近有一座工厂,噪音很大,已经影响了您的休息。在这种情况下,您会”,6%的教师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关紧门窗忍一忍”,8%的教师选择设法搬家。这些消极的态度和处理环境问题的方式,是缺乏勇气和社会责任感的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行为,是极为不利的。

(5)对环境道德建设的态度不够积极。13%的教师选择不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世界环境日”、“植树”等环保活动,或者认为环保活动可有可无。有关环境保护的信息和知识的获得渠道(见图2),排在前三位的是广播电视、网络和报刊杂志,把“与亲人、同事之间的交流”选项排在第一位的仅占3%,所有选择该项的教师仅占29%,说明教师在平时与亲人或同事交流中,谈论环境保护的话题比较少,可见,环境和环境问题还没有引起中学教师的足够重视,所以,谈论较少。如果教师的环境意识淡漠,对环境道德建设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3 中学教师环境道德建设措施

3.1 加强中学教师环境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

中学教师作为环境教育的主要实施者,需要接受系统的环境教育培养和培训。首先是环境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中学教师需要了解环境,认识环境,明确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了解当前全球、中国以及呼伦贝尔市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掌握一定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进而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提高自身的环境道德水平。环境教育培训要纳入教师培训计划,成为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工作。培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网络课程,继续教育等。培训机构需要在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环境类课程,使中学教师特别是非环境专业的教师能够较为系统地丰富环境知识和提高环保技能。

3.2 学校、社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给予中学教师充分的环境教育关怀

中学教师的环境道德修养关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所在的学校、社区以及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培养教师的环境素养,提高教师环境道德水平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大环保宣传的力度,适时组织教师参与当地的环保活动,引导中学教师成为真正的环保人士。通过参与活动,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当地的环境状况,了解当地主要的环境问题,从而引发教师对环境的思考,激发自身的环保热情,提高环境素养。教师会将先进的环保理念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传递给学生,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学生,引导学生。

3.3 加强自律,将环境道德规范内化于心

篇8

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部分流域污染仍然严重

据环境监测显示,2010年,我国七大水系的408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9.6%,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占16.4%,下降2.0个百分点。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上持续好转,部分流域污染仍然严重。

城市空气质量逐步改善,

部分城市污染仍然严重

2010年,在环境监测的330个城市中,有2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占监测城市数的82.7%;有53个城市为三级,占16.1%;有4个城市为劣三级,占1.2%。

生态系统建设取得新进展,

城乡绿化快速发展

2010年全国完成造林592万公顷,森林面积大幅度增加,森林质量明显提升。201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已达149.45万公顷、绿地面积133.81万公顷、公园绿地面积40.16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22%、绿地率34.1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66平方米。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继续保持双下降

2010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05年减少12.4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减少14.29%。

政府十分重视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逐年提高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已由2000年的1010.3亿元增加到2009年4525.3亿元,增长3.48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1.02%增加到2009年1.33%,增加0.31个百分点。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提供的支持)

2005~2011年中国生态小康指数

评价指标 权重 2005

年度 2006

年度 2007

年度 2008

年度 2009

年度 2010

年度 2011

年度 2011年度

比年增减

对周边环境状况评价 25 54.3 50.8 50.5 50.7 54.6 57.3 59.6 2.3

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评价 15 78.5 82.3 82.4 82.6 86.1 87.2 88.1 0.9

环境保护的政府投入、执行和效率认同度 30 47.2 44.6 44.5 45.0 48.2 52.0 54.2 2.2

环保意识与参与程度的自评 20 46.7 54.4 54.8 55.4 58.0 60.5 62.8 2.3

篇9

关键词 农村社区环境;环境保护;环境自治意识

农村社区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该区域内的土地、大气、水、动植物,还包括人工修筑的交通道路、各种建筑物等。农村社区环境保护是指对农业或与农村相关联的环境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活动。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放在城市,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主要放在城市和工业,广大农村的环境问题却长期不为人们所重视。我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在我国人口结构中占有很大一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社区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务必重视农村环境问题,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本研究通过对农村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了解农村社区的环境现状和村民的环境保护态度、意识,揭示农村社区存在的环境问题。

一、调查方法

(一)实地走访入户,随机调查

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采取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菜园村进行了实地走访入户调查。该村是个人口相对密集的农村,全村共有175户人家,总人口803人。随机抽查各个群体,包括年轻男性和年轻女性、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为确保调查结果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要求被调查者如实回答问卷的问题,每个群体均占调查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二)问卷

根据对部分村民的访谈结果自行编制问卷,本次问卷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和对环境保护的关心程度,自身的环境保护行为,社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三)问卷收集整理

本次调查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回收的问卷有95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100%。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身边环境的了解,不同群体表现的态度

在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100位村民,对身边环境的认识有着不同的态度,不仅表现在思想上的差异,在年龄上也有不同的认识。例如,在“环境问题,比如说污染,科学技术总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上,有53%的人持同意的态度,而这53%里面有85%是属于年轻人群体。这种认识具有思想上的差异,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老年人和年轻人的社会经历不同;二是老年人和年轻人所接受过的教育不同;三是在整个村落里,由于大家长时间居住在一个环境中,对外界的接触认识较少,缺乏对生活的一种相对标准,在很多问题上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二)对环境污染的认识

环境污染,一直是我们身边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环境污染的关心程度,不仅关系到我们切身利益,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历程有着很大的影响。虽然有很多人的态度是积极的,关心的。但还是有部分人在面对环境污染的一些知识,表示不关心,或者不知道。在面对“汽车尾气和牛羊放屁产生的气体会导致气候变暖”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就有5%的人选择没听说过,更有17%的人选择不知道。而在村落里,由于村委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及时强调保护环境卫生的重要性,没有一种思想上的制约,导致了村民平常的不良生活习惯成为一种自然行为,觉得别人做了这件事没什么影响,结果自己就跟着一起做了

(三)村民环境自治意识不强

经过调查统计发现,在该村落里,村民环境自治意识不强,农村社区环境管理意识不高,这是导致农村社区管理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全体民众的参与是农村社区环境管理健康发展的动力所在。现一阶段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农民对于村落的主人翁意识不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这直接导致了农村社区环境管理建设工作中没有足够的动力支持。

(四)调查发现的环境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农村的社区环境存在很大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饮用水的安全问题。在村落里面,由于经济等各种原因自来水并没有普遍使用,村民大多使用井水,甚至存在用河水的现象。饮用水水质超标主要集中在总大肠菌群指标上面,这是由于饮用水受到了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工业污水等的污染。水源水井大多缺少必要的提示和保护措施,直接暴露在雨水之下,容易造成污水的直接渗透。

在调查的村落中发现,使用自来水的有78户人家,使用手压井水的有25户人家,使用地窖的有10户人家,其他饮用水的有5户人家。而在这些被调查的农户中,在使用非自来水的情况下,有16户人家是不经过过滤处理而饮用的,还有7户人家是有喝生水的习惯。该村附近5公里内有一条河流,河流的上游总有两家工厂,一家是水泥厂,还有一家是糖蔗厂,这两家工厂的污水排放口设立在旁边的一条河流,而这条河流正是下游该村的生活用水主要来源之一。

2.生活垃圾问题。生活垃圾未能得到及时的处理,这是由于村落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垃圾集中收集和清运体系,不能够做到很好地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多以“垃圾堆”的形式散布在山涧沟渠中,直接暴露在空气之中。生活污水也是未经处理而被村民随意排放,这是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下水道系统。生活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而被农民直接排放在河边田间,会渗透到土壤里,最终污染水源,威胁居民的健康。

3.畜禽养殖污染。被调研的村落的养殖业主要为养鸡和养猪。养鸡的养殖方式主要为放养,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笔者调查发现,在该村里面,养鸡养鸭的有25户人家,养猪的有13户人家,而养狗的则有10户人家。养猪虽然是圈养,但是粪便池工程没有完全建立,也无法让粪便得到充分的利用,发挥其应有的效益。畜禽粪便的直接排放,一方面会造成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养殖一般离居民住宅较近,会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和寄生虫卵也对人群健康造成较大威胁,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

4.农业污染。农业污染主要指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对土壤、水源造成的污染。化肥、农药的使用一方面造成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制约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人们长期食用这样的农产品也会影响自身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会造成土壤肥力的下降,不利于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地膜的大量使用和焚烧秸秆也对土壤危害极大,不仅造成大量的白色污染,还会影响土壤的肥力。

5.工业污染。该村所在县是一个农业大县,重工业极不发达,只有一个发电厂;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如纺织厂和造纸厂。纺织厂有大量的工业烟尘、粉尘,这极不利于职工的身体健康。造纸厂所用的原料为桔梗,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为了节省成本而只经过粗略的处理而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流。发电厂采用燃烧桔梗、树根等发电,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工业废气排放到大气中,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周围生存环境。这些都说明了该县存在特别严重的工业“三废”污染,严重影响周边农村社区的环境。

三、结论

农村社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饮用水安全问题、生活垃圾问题、畜禽养殖污染、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很多村民对环境问题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缺乏一些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环境自治意识不强。政府应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把保护农村环境作为维护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系统地研究农村社区环境保护工作,着力解决农村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善农村环境状况2。农村社区环境保护必须要动员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应加强农村社区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村民环境保护的意识,调动农民参加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和支持环保工作的自觉性。

篇10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 《农业环境保护》 教学改革

一、前言

《农业环境保护》阐述了各种农业污染的现状与防治对策,重点培养学生从事农业环境保护研究和解决实际农业

环境问题的能力,它已成为许多高等农业院校面向环境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开设的必修课。

目前,很多高等农业院校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仍采用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主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问题只能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授课内容和加强实践环节来解决。笔者根据三年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作了一定的探讨和创新,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检验教学改革效果,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看法进行调研。调查问卷涉及学生对四项教学改革的态度及效果,采用抽样调查法,研究对象为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04级学生。以花名册为抽样框,进行随机抽样,样本数为150,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7份,回收率91.3%,其中有效问卷135份,有效率98.5%。调查问卷均为自填式,组织学生以匿名方式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为2008年4月。

二、教学改革内容

(一)充分利用网络教学

网络资源现已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通过网络寻找农业环境保护发展的最新进展,搜集我国优秀农业环境保护地区的基本资料做成网页,并浏览与农业环境保护相关网站,把做好的网页和收藏好的网址链接做成小网站,上课时针对所学内容留给学生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浏览教师制作的网站,把有用的资料归纳整理发在论坛上,每节课后教师通过“广播”形式点评学生的帖子以便学生形成全面正确的结论。每两周在网站上帖出一些关于农业环境保护知识的习题,使学生更好地消化课堂知识[1]。教师公布自己的电子信箱,便于学生课下与教师交流。调查问卷反馈情况如表1所示,学生对网络教学有很大兴趣,满意率达83.71%,认为网络教学方便快捷,便于沟通。但是这种教学需要学生的电脑拥有率较高,对少数没有电脑的学生而言这种良好的教学效果无法体现,因此有3.70%的学生表示较不满意,没有学生表示不满意。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课堂教学采用动态的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在原有基本课件设计的基础上引入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环保经验,利用照片、动画、视频等素材剖析发达国家农业环保的特色,以及各国采用先进技术和措施后农业环境有所改善[2],同时对比我国农业环境保护所采用的政策和举措,阐述我国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课堂上我们介绍最新的国际农业环保知识与进展,以及我国生态环保型效益农业和农业经济发展状况[3],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为学生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每过一段时间把每章复习重点内容归纳制成网络课件,便于学生巩固和复习。与传统的黑板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有着更大的优势,调查结果显示,满意率为85.19%,学生普遍认为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改变了以往死板僵硬的上课气氛,提高了授课效果;但同时也有11.11%的学生感觉一般(见表1),反映信息量增大,上课做笔记的时间减少,因此不得不增加课下学习时间。

(三)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

完整的教育生活是在教育实践中生成的[4],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对农业知识的了解也仅限于书本。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接触农村,获得鲜明真实的印象,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本内容。教育实践的形式应是多样化的[4],加强《农业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实践,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基本农业环保实验,如农田灌溉污水内有机物监测、农田土壤内重金属定量分析等,另一方面要经常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考察中,教师要注意前期准备,设计考察题目和步骤;中期认真督促,做好记录;后期作好总结,认真分析[6]。如进行学校所在区域内农业环境保护状况调查,到周边农村进行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农田畜禽粪便污染监测等。在实际观察和观测的基础上分析环境、评价环境和预测环境,组织学生撰写有关农村环境问题的总结报告或课程论文。我们组织学生去山东省莱阳市参观龙大集团养殖事业部有机肥厂,通过观察生产流水线,让学生认识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的新技术,同时也了解到新型农业环保企业如何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结合起来。

调查数据显示,达95.56%的学生比较满意(见表1)。主要因为许多学生认为实践学习能开阔视野,丰富经验,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另外,实践教学环节还使学生在大四就业时受益匪浅,在面试时专业技能表现良好,因此有很多学生在实习单位直接签约就业。

(四)调整完善授课内容

在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三农”问题的解决和“三农”权益的保障,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都离不开法治手段,而走科技兴农之路更需要法律的有力保障[5]。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引入一定的法律知识,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之相互渗透,让学生了解国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的内容,掌握农业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法规和环境侵权事件中民事或刑事责任的承担。因为环境污染行为具有独特性,其侵权造成的环境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与一般侵权责任不同,有明显的独特性,这需要在授课时重点强调。我们要不断加强农村环境侵权的案例分析,加深对农业环境问题的再认识,提高对农业环境事件的分析能力,学会用法律手段捍卫受害人的正当权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因此教师应具有全新的教学理念,把可持续发展观贯穿教学始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道德观,培养新一代人的环境意识,这是农业环境教育得以实现的主观因素[6]。

结果显示:20.00%的学生认为课程体系改革满意,48.15%的学生认为课程体系改革比较满意,21.48%的学生认为一般,10.37%学生认为较不满意或不满意。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对该课程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有助于提高环境意识,增强法律观念,能更深层次的学好该门课程。

三、结语

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农业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明显,每项教学改革学生满意率均超过65%,其中学生对加强实践环节学习尤为欢迎,95.58%的学生表示满意,而对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学生的满意度也分别达到83.71%和85.19%。学生普遍认为,教学改革不但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锻炼了动手能力,对以后考研和就业都有很大帮助。农业环境保护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陈旧思维方式和新科技知识交互过程中,很多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笔者仅对《农业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但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仅限于山东省内一所农业院校,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希望能与同行们共同探讨该课程的改革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翠娟.利用网络上好《环境保护》课程[J].化学教学,2003,(11):36-37.

[2]武春霞,杨静慧,杜长城等.日本农业环境保护对中国盐碱地改良的启示[J].2008.14(3):43-44.

[3]毛艳玲.新形势下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环境管理,2005,(2):31-33.

[4]刘旭东.从知识的教育学到实践的教育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7):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