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律渊源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法律渊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诊所法律教育的公益性美国自1830年起,律师在法学院的集中训练开始逐步取代了学徒模式,其后案例分析教学法正式确立,并成为美国法律学校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但自20世纪60年代起,法律现实主义运动学者对案例教学法提出了质疑[2],而诊所教育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和生活的多变性,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另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促使教师和法学院学生意识到将法律规则运用于实践,通过提供法律服务来培养自身法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不完整、经验上的不足,缺乏教师的指导和其他机构的帮助,在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以致不能能为当事人提供最有利的法律帮助。在这些矛盾凸显之后,美国的法学家开始意识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借助法学院师生的力量。同时,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前身———判例教学法已随着法学教育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人们开始怀念学徒制,诊所式法律教育在这种背景之下逐步形成[3]。从上述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起源及发展可见,诊所式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工作密不可分,诊所教育目标本身即带有公益性。
(二)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需要如前所述,尽管与早期的法学教育传统方法“讲义教学法”相比,案例分析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获得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但是它也有着明显的缺陷:忽略了法律实践中许多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会见当事人、事实调查、法律咨询、调解、谈判等,而且也忽略了在判断力、职业责任心以及理解法律和不同的法律职业人的社会角色等方面对学生们的培养。另一方面,即使是专门面向实践技能训练的诊所式法律教育,其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也同样无法提供真实案件的效果。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可以有效弥补这一欠缺。从会见当事人开始,咨询,到正式接受委托,事实调查,乃至参与谈判、诉讼,都由诊所学生担当主要的角色;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一个具体处理方案的失策乃至一个细节决定的失当,都可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后果,在可能产生的法律责任所加诸的压力下,学生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是毋庸置疑的。
(三)法律援助的庞大需求与资源匮乏的矛盾法律援助是一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但目前我国法律援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缺口很大。据统计,2010年全国法律援助机构的平均工作人员只有3.75人,法律援助机构平均受理审批法律援助申请222件,按照最低审批所需工作日计算,仅这一项工作所牵涉的人力之大就无需多述[4]。以广东为例,广东是一个人口大省,常住人口达9194万人,同时也是全国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工)最多的省份,约2000多万,占全国的1/4。但政府能够投入的经费有限,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至2006年10年中,全省各级政府投入经费共1.985亿元[5]。按照这一数据,平均每万人的法律援助经费只有约2000元/年。上述数据充分显示,无论从投入的人力还是财力来看,法律援助工作仅依靠政府投入是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因此,作为政府提供法律援助的有益补充,利用高校师生资源,诊所式法律教育过程中所提供的法律援助能够起到一定填补缺口、缓解矛盾的作用。
(四)诊所式法律教育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有利条件一是诊所学生普遍珍惜实践机会,工作热情很高。从实践经验来看,诊所学生非常珍惜接触、真实个案的机会。学生还没有直接面对生活的经济压力,赤子之心使他们更能同情当事人的际遇,尽管没有经济收益,但他们投入法律援助工作的热情高涨。二是诊所法律援助的机制相对灵活,能填补政府法律援助之不足。从法律援助的可获得性要求上来说,主要体现在经济困难标准和范围的规定上。但政府提供的法律援助对于经济困难证明的要求较高,尤其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要回到户籍所在地开具经济困难证明,不仅手续繁琐,经济成本(主要来回的交通费)和时间成本都较高。三是诊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是一种保护下的独立,工作的风险大大降低。诊所学生毕竟涉世未深,欠缺实务经验,如果完全放手让其独自面对社会矛盾尖锐激化的局面———诉讼纠纷,很可能出师未捷即已折戟沉戈,搞不好还可能要承担失职的法律责任,这不仅可能会使遭受挫折的学生心理上产生阴影,也会给诊所法律援助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而诊所教师能够以其丰富的实务经验与社会经验,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与支持,使诊所学生获得“保护下的独立”,降低风险。诊所学生在羽翼未丰之时,未具备独立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能力,诊所教师的帮助是不可或缺的。
二、诊所式法律教育结合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案源稳定性问题在我国诊所法律教育实践中,案源不稳定是很多法律诊所开设的法律援助中心面临的困境之一。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当事人的角度上,由于学生无论在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执业经验上都有明显的欠缺,即使有教师的指导,部分当事人还是会对案件胜诉率的把握上心存忧虑,因此,他们不放心将案件交给学生。其次,从学生方面来说,现实中并不是所有案件都适合学生办理,对接收到的咨询个案必须要加以选择。最后,由于我国诊所法律教育总体上还在起步阶段,社会宣传力度还不够,很多人对学校诊所教育以及所提供的法律援助还不是很了解。如果一直缺乏真实案源,学生就无法通过真实的案件、真实的当事人真切地在办理过程中掌握基本实践操作技能和了解司法制度体系,更别提法律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益心的培养,诊所教育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甚至失去存在的意义。故此,案源不足是诊所式法律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纠纷类型的单一性问题诊所式法律教育中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普遍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受案类型的单一性。一方面,由于法律援助资源不能冲击正常的法律服务市场,只能针对于特定人群与特定类型案件提供援助,而这些人一般面对的法律纠纷往往集中于劳动争议、人身损害赔偿、离婚、刑事案件等,案情一般也较为简单,而复杂的案件类型如房地产纠纷、公司有关的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则不会涉及到。这就使得诊所学生办理案件的类型偏向单一,无法获得全面的锻炼。另一方面,法律援助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刑事案件,但由于诊所学生并非执业律师,不能到看守所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这使得他们的受案范围进一步收窄。
(三)经费保障问题与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相比,高校开设的法律诊所(法律援助中心)更经常面对经费不足的问题。据中国诊所法律教育网站的资料显示,高校的法律诊所援助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一是从学校的行政开支中列支;二是来自校内师生的捐款;三是来自社会的捐助。例如,复旦大学的法律援助中心建设初始的经费来源包括:中心成员捐献了自己的奖学金、生活费近1000元,复旦律师事务所捐赠500元及法律系一些开支的报销。但是都存在经费不足、不稳定的问题。经费缺乏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法律诊所的发展。
(四)诊所学生开展法律援助的法律保障问题法律诊所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主体是学生,但在校学生走出校门从事法律援助工作会经常遭遇各种制约。一是调查取证权利受限。由于学生并不具有律师身份,到有关部门调查取证的权利就受到限制。这使得学生法律援助工作的效果受到一定影响。二是出庭权利受限。由于社会上有部分不具有律师资格的人非法从事有偿法律服务,许多地区的法院、劳动仲裁委员会都订立了对公民的限制规则,例如,有的法院规定公民必须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有的劳动仲裁委员会要求公民要当庭提供免费的协议。三是学生人身份没有得到尊重。个别法院或者仲裁员不了解诊所学生法律援助的情况,对出庭的诊所学生不信任,对其人身份也不认可,在调解过程中绕开学生,容易使当事人对学生人产生误解或不信任,不利于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
(五)人员流动性问题考虑到法律援助工作对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完备性的要求,学生参加法律诊所课程和参与法律援助一般已经是大三,而学生大四大多已要找工作、考研等,参与办案的时间很难得到保障,毕业后去向就更难确定。而许多案件,从一审到二审再到执行,起码是半年至一年,如果涉及发回重审则时间更长,走完全部程序可能会持续两年以上。随着参与办案的学生毕业离校,案件跟进可能会出现衔接上的问题。此外,很多法学院有关法律诊所的课程一般只安排一学期,当课程结束后,学生就会将精力重新投入到新的课程学习上,并从相关的实践工作中退出。这样,高校法律援助中心里工作人员的稳定性就很难得到保证,中心的主要精力就不得不用于培养新的学生上,那么法律援助中心的办案质量、成员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受到限制[6]。
三、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法律援助环节的路径
完善法律援助工作环节是诊所式法律教育的重要内容,实践中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诊所教育的效果。为此,需要有切实的方案解决或至少是缓解这些问题。
(一)建立多元化案源渠道没有足够的案源,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实践的机会,诊所工作只有单纯的值班等待咨询,诊所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技能没有应用的机会,容易使学生产生“无用武之地”的倦怠心理,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走出校门,多方面开拓案源是必要的。笔者所在高校的诊所学生自发组织,通过与社区办事处有效沟通,定期到社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为了有效吸引更多群众的关注,他们还与本地的社工组织联系,一同组织活动。通过与社区建立长期联系与合作,加大宣传力度,打开局面,是开拓案源的有效途径。另外,法律诊所还可以与当地司法局的法援处联系,定期组织诊所学生参与法援处的值班,在执业律师的指导下参与值班咨询。由于诊所的机制相对灵活,部分不符合法援处受理条件的案件可以转交诊所处理。
(二)开源节流,拓宽法律援助经费来源法律援助既然是着眼于社会服务,就不能因为经费问题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法律援助经费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解决:一方面,法学院可以合理配置现有教学资源,整合部分实践课程,适当调拨资源给法律诊所用于法律援助工作。另一方面,高校法律诊所应当积极争取各方面社会资源的支持。法学院应当借助其教师与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在其所辐射的地域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形成较好的声誉并获得所在地域公众的认可。法律诊所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得到各项社会资助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法律诊所普遍未形成足够的社会影响,社会资助渠道并不畅通。故此,提高诊所自身专业服务能力,是获得社会资助的条件之一。
(三)各方面协调,保障诊所学生法律援助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诊所学生人身份问题需要诊所的法律援助中心与其他部门协调解决。以劳动争议为例,对于公民,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原则上只要求不能收费,但各地往往另有特别规定。例如,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于公民资格要求就比较严格,其的《劳动仲裁委托人暂行规定》(以下称《暂行规定》)第六条第一款确定了可以作为人的范围;而根据第十条的规定,学生人一般也不属于有正当理由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许可的其他公民。所以,只能以“有关的社会团体或者所在单位推荐的人”的身份担任劳动仲裁案件的人。根据《暂行规定》和本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的做法,笔者指导诊所学生担任人时一般按照以下规程:由政法学院与当事人签订免费的《委托合同》,政法学院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供上述合同,并出具关于指派学生担任人的信函。另一方面,学生人并非律师,调查取证的权利受到很大的限制。解决的办法暂时只能是申请法院、劳动仲裁委员会调查取证,或者让当事人自行取证。如果上述方案都无法实现,案件处理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首先直接的影响是当事人可能会因此对学生人产生不信任感,觉得诊所无法有效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但随着《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这一诉讼权利得到程序上的保障,学生人取证难的消极影响会减弱。
篇2
关键词:血缘关系;现行刑法;唐律疏义;血亲
中图分类号:DF902,DF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唐律疏义(以下简称唐律)与现行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相距1400年,时间似乎使二者之间变得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二者的民族根基与作为调整手段的功能是一致的。站在血缘关系的视角,透过历史的尘封,我们看到了二者之间一脉相承的源流关系,惊喜于中华法系的伟大进步,也为无视传统法律文化精华而痛惜。
一、血缘关系与刑法基本原则
1、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对同罪异罚原则的抛弃。
唐律作为封建等级制度在法律上的反映,明确规定同罪而异罚,主要体现为“八议”、“上请”、“减”、“赎”等规定。八议中的议亲、议宾是直接根据血缘关系确定的,亲指“皇帝袒免以上亲及太皇太后、皇太后缌麻以上亲,皇后小功以上亲”(《唐律疏义.名例》),袒免以上亲指己身以上以下各五代的血亲,小功以上亲指从己身数起上下四代血亲和三代以内的姻亲,缌麻以上亲指从己身数上下五代以内血亲和二代以内姻亲,宾指先朝王室后裔。这些人犯了罪,除“十恶”大罪外,法定为流罪以下减等处理,死罪则由官员查清案情、犯人身份、相关法律规定和拟定裁判意见,上报皇帝批准。
皇太子妃大功以上亲,八议者期以上亲及孙,犯流罪以下法定减等处理,死罪则上报皇帝处理。有上请权者的亲属,流罪可减等处罚。七品以上官的亲属,流罪以下皆可赎。可见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犯罪,可通过议、请、减、赎等血缘特权而逃避刑事制裁,同罪而异罚。
刑法第四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这实际包含了法律地位的平等和适用法律的平等,血缘关系不再成为司法特权的依据,这是现代民主政治在法律领域的反映,是对唐律公开肯定司法特权原则的抛弃。
2、刑法抛弃了唐律的血缘连坐原则和单罚家长原则,确立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刑法第五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没有犯罪行为的人当然不承担刑事责任,有犯罪行为的人应受到与其责任相适应的刑罚。
唐律规定,若家人犯谋反、大逆重罪,不论其他家人是否知情、是否参与、是否首从和是否故失,只因罪者与家人有血缘关系,“除恶务尽”,近亲要斩,远亲要流,物财没收,“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十五岁以下及母女、妻妾、祖孙、兄弟、姊妹若部曲、田宅并没官,男夫年八十岁及笃疾、妇人年六十及废疾者并免;伯叔父、兄弟之子皆流三千里,不限籍之同异。”“诸谋叛者,绞。已上道者皆斩,妻子流三千里;若率部众百人以上,父母、妻、子流三千里.” (《唐律疏义.贼盗》卷十七),这就是依据血缘而形成的“缘坐”。
唐律规定,若家庭成员共同犯罪,不问事实上的首从,默认家长是首犯,其他人无罪,由家长单独承担法律责任,“若家人共犯,止罪尊长”(《唐律疏义.名例》卷五)。而家长的地位一般是按血缘来确定的,唐律规定为除“八十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者外,家庭中辈份最高的男性成员。
这说明唐律根据血缘关系,一方面把家庭中无罪的人定为有罪,另一方面又把有罪的人定为无罪,希望通过血缘关系强化家长的管理责任和皇帝的权威。这与现行刑法和民主政治是格格不入的。
二、血缘关系与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
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从以上二条看,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没有考虑到血亲之间的犯罪的特殊性,但在现实生活中,血缘关系确实影响着罪意,影响着人们对此类犯罪的法律评价,而司法人员必然陷入法律与现实的矛盾之中。请看案例:
2001年4月4日,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对蒋来方故意杀害儿子蒋继锋一案宣判,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蒋来方有期徒刑五年,以包庇罪判处蒋继锋之姐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判处蒋继锋之母俞慧丽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案情如下:受害人蒋继锋生于1975年,父母对其娇生惯养,养成了自私暴戾的性格,成了家人和邻居十分讨厌的"问题少年",父亲的管教往往是一顿暴打。蒋继锋随着年龄的增大,开始反抗,从15岁开始用殴打父母兄姐、砸家里物品的方式逼迫家人为其提供赌博、挥霍的钱财,经常将父母打得头破血流,情节特别恶劣。2000年2月5日,大年初一下午,蒋继锋向父亲要了1000元去赌博,输光后,第二天,蒋继锋又向父亲要1000元,父亲立时拿不出这么多钱。蒋继锋顿时拿出铁棒,对着父亲大叫,要他出去借,少一元,打一棒,并声称要引爆液化气,父亲想跑,却被逆子赶上一顿暴打,父亲又一次头破血流。2月9日,父亲叫来朋友,合力将蒋继锋绑住,想好好教训蒋继锋,被绑后的蒋继锋冲着蒋来方破口大骂:"有种就别放我,哪一天放掉我,我就把全家杀光。"蒋来方非常害怕,等到他人离去后,把蒋继锋勒死了。俞慧丽和蒋爱芳知道后,三人商定,对外宣称蒋继锋外出未归,并一起将尸体埋在家里。数日后三人自首。[1](P。A4)
此案的处理,基本符合现行刑法第232条、310条,但公众对此案的法律评价分歧很大,有二大疑问,第一,父母在被蒋继锋殴打威胁的十年中,为什么法律未能对父母提供有效救济?第二,蒋继锋对父母对社会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和侵犯,其主观恶性很深,在国家不能有效阻止侵害、消除危险的情况下,父母作为受害人实行自救,为民为己除害,在方式失当时,老来失子,全家受刑,为什么要蒋来芳一家承担全部的苦果?能不能处罚更轻一点?甚至只作缓刑处理?
篇3
关键词 英文电影;法律英语;法律英语教学
引 言
英文原版电影中自然融合了文字(英文字幕)、声音(电影对白及各种音效)、图像(人物表演及各种场景展示)等各种信息传播媒介,被广泛运用在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中,其带来的教学效果有目共睹,在此不再赘述。如何将英文原版电影引入法律英语的课堂教学中,以不断创新法律英语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法律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对法律英语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法律英语的语言综合能力等,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加以探讨的问题。
一、英文原版电影在法律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英美法学界所公认的法律英语是指普通法国家(CommonLaw Countries)的律师、法官、法学工作者所使用的习惯语言(Customary Language)。作为一门课程,法律英语是法律科学与英语语言学间的交叉学科,法律英语开设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扩展法律专业的英语词汇量,熟悉本领域的专业术语,了解法律英语的语法、句法及文本特点,而且还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英美法系国家基本的法律制度,这一目的重点在于培养学习者在法律环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及交际能力。
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学习法律英语的学生不可能对英美法系国家的法院体系和法律制度进行亲身的体验,为了弥补这样的缺憾,将英文原版电影引入法律英语课堂不失为一个解决办法。在法律英语教学中所使用的英文原版电影指的是对我们掌握法律英语语言、熟悉法律运行环境以及了解英美法律文化和制度有帮助的英文原版电影。
英文原版电影在法律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英文原版电影可以激发学生对法律英语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法律英语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满堂灌”,学生“记笔记”,显得比较枯燥、单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不够,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较少,压抑r学生对法律英语的学习兴趣。经典的英文原版电影集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为一体,可以极大地愉悦观众的心情,因此在法律英语教学中,适时、恰如其分地穿插一些电影片段进行教学,无疑会克服学生对法律英语的畏惧和抵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法律英语的学习,变“要你学”为“我要学”,积极地阅读和翻译法律文献,从而提高自身的法律英语水平。
2 英文原版电影可以活跃法律英语教学的课堂气氛。
传统的法律英语课堂教学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课堂上的唯一信息源,学生只是被动的信息接收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限制,语言练习的机会很少,难以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学生处于一种受压抑的学习氛围,势必在心理上产生障碍而影响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达到运用所学知识在不同场合下对不同对象进行有效地交际。法律英语教学是一门实践课,为了克服传统法律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就必须采用一种新的模式来代替它。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足够多的机会积极地参加语言实践活动,满足其表现欲,使其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得以提高。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不能把自己看成是不断向学生传递信息的源泉,而应是组织学生大量参与使用语言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学生使用语言创造机会,提供指导,英文原版电影的引入无疑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生动。丰富的课堂活动和轻松愉快的氛围会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将其心理机制调至最佳状态来提高学习法律英语的效率。
3 英文原版电影可以提供真实的法律英语的语言运行环境。
现代英语教学理论重视和强调语境化教学,一个具体的语境会使学生联想到具体的语言,帮助他们正确全面地掌握语言知识,促进灵活使用语言的能力。英文原版电影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丰富,电影源于生活,其本身就是对人类生活的再现与模拟加工,它可以使学生不自觉地置身于影片构设的语言环境中,不自觉地去重复影片中人物的语言,模仿说话人的语气。在法律英语课堂中引入英文原版电影,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和了解英美法系国家的律师、法官和法学工作者使用语言的习惯和方式,而且在观赏经典影片的过程中习得英美法律文化及法学专业知识。
二、如何将英文原版电影运用到法律英语的教学中
为了在法律英语教学中发挥英文原版电影的作用,教师和学生要完成各自应承担的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首先,教师要充分备课,结合法律英语的教学主题,挑选出适合学生观看的法律英文电影;电影挑选完毕之后,教师课前必须将影片先观看一遍或几遍,并有目的地去备课,对影片中出现的涉及法律英语的人物称谓(如法官、检察官或律师等的不同词汇表达方法)、故事梗概(案情介绍)、精彩对白(法庭上律师的辩护词)、部分词汇短语(法律英语专门术语)等,都是教师必须熟悉的内容,并在课堂上学生观看影片的过程中适时地使用暂停键,提醒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注意。同时要提出一些在观看过程中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看,以求提高观看效果。如在法律英语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美国的法学院的招生过程和法律课堂教学过程,老师在进行该专题的讲授的中可穿插放映美国电影《律政俏佳人》的片段,让学生对美国法学院的入学考试(LSAT)、美国法学院的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美国法学院的诊所教育(Legal Clinical Education)以及学生的实习(Intemship)等内容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要求学生就中美两国的法学教育做出自己的对比和评价。又比如,在讲授陪英美的陪审团制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美国影片《金牌律师》的有关片段,使同学们对陪审团成员的挑选、陪审团的职责范围、陪审团的工作、法官对陪审团的指导以及陪审团的裁决等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比较与中国的陪审员制度的不同。再比如,在学习到劳动就业歧视等方面的内容的时候,可以给同学们放映《费城故事》的有关片段,使同学们对民事审判的听审过程加以熟悉,了解英美法国家的法庭审理过程,观察双方律师如何进行案情陈述、法庭辩论、证据提交以及如何做出结案陈词等。同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想像力,取得直观、生动和深刻的效果,使得学生在观赏法律英语电影的过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其次,学生在观看原版电影的过程中,要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去看,观察故事中的人物,注意人物使用的对白,思考片中的法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在观看完电影之后,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回答问题和讨论等任务。如在观赏电影《金牌律师》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写出案情摘要和评述等,也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就控辩双方提供的证据加以列举并做出分析和评价;或让学生就同一案例的同一问题,彼此陈述自己的见解,发现对方的矛盾,以便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谋求最佳的解决对策,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训练其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某一案件中的各个角色(原被告双方的律师、检察官或法官等),处理案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篇4
关键词:特色课程;自主研发;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16-2
第八次高中课改在必修教材基础上增编选修教材,供学校和教师选用,给了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自,而对于有着多元化追求的当下的学生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是学校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总和。年轻的金陵中学河西分校自2003年创办就以课程为载体,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在必修之外增设选修课程,校本选修课菜单如下:
国家课程规范化、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是基于办学宗旨,应学生需求,最终服务于学生而构建的学校三维课程体系。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特色课程开发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生命为本”、“学生第一”的教育思想。
“生命为本”是“生本教育”的基础。从某种意义而言就是以学生为本,我们的教育必须以学生鲜活的生命为本。以尊重学生的地位为本,尊重学生的潜能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为本,全面关爱学生的成长,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规律,一切服务于学生生命的健康,让他们快乐充实自由的成长。
2.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而创造力要靠教育培养和实践来挖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目的或宗旨的教育”。教育实践本身,应该贯穿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经济逐步发展的今天,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以课程为载体,通过课程设置有意识强化创新理念,培养创新能力。
3.“为一生奠基”校训。
本着“既要对学生的现在负责,又要对学生的将来负责”的培养目标,学校全方位关注学生现有的生存状态,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同时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基础教育阶段激发兴趣,培养个性,让兴趣和个性最终转化为特长,为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终身受益,从而培养“基础合理、素质全面、个性鲜明”的现代公民。
反思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校本课程坚持知识性与趣味性、时代性与实用性的整合,注重生活化与生本化,重视学生自主发展,课程体系已初具规模,课程研发初见成效。
在特色课程建设中,我们感到不足的是:
1.教育资源使用不够充分。
学校作为“中央教科所华教远程教育示范学校”、“江苏省第四批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书法特色学校”、“南京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依托金陵中学百年教育的品牌,倡导人文关怀,注重人文素养,追求科学精神,拥有教职工360名,特级教师占2%,高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占33%,受地市级以上表彰的教师占63%,35-45岁的中青年教师占57%,还拥有一支由各学科特级教师组成的专家队伍。新加坡教育部长访问我校时称“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和新加坡最好的中学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等方面在一个层次上”。分校骨干教师的潜能有待进一步开发,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在与金陵中学课程体系的对接,本校、分校优势互补以及资源共享上存在缺陷。
2.课程设置开放度不够高。
现有特色课程体系包括绘画、文学、剧社、航模、机器人等15个课外社团等活动性课程,营造了个体成长和生命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学科教学案、学科衔接教材、竞赛校本教程、课堂前置作业优化,完善了国家课程;陶艺课程、书法校本教程、创新教育教程、智慧阅读课程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但是,仅有这些还不能满足当下学生的多样需求,而教师专业化成长要求执教者适应时代需要和学生需求。
3.过程管理没有完全到位。
面对特色课程,师生的积极性在选课时极高,而执行过程中,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系统准备不充分。教学进度安排前紧后松,有时甚至无米下炊;与国家规定课程相比,教学管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缺少实时监控。
从个性化、衔接性、创新性、整体性、融合性、延伸性等诸原则考虑,力求为在校的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凸显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珍视、关爱和尊重,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校本特色课程基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作二度开发(菜单见文后)。
篇5
一、高入园率引发的幼儿园管理问题
(一)班级超额突出
“入园难”背后折射出的幼儿园与幼儿数量的不均衡。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随着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幼儿数量显著增多,但幼儿园数量与教学面积并未增加。对于一些民办三级园和部分乡镇民办二、三级园而言,为推进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幼儿入园率,必然采取扩班的方式。通过调研发现,部分幼儿园超额现象严重,班级活动室面积难以达标,甚至看到一个十几平方米的教室里摆满了桌子,坐满了小朋友,整个教室充满了闹哄哄的声音,幼儿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二) 活动区域狭小
幼儿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同时也要为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提供空间,实现开发大脑潜力,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目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外在环境在创造力的开发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但是,从现实调研情况来看,由于班级人数过多,生均面积过小,幼儿班级空间创设活动区极小,活动区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甚至有的幼儿园还存在老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的小学化倾向。
(三)幼儿教师教学技能缺失
对于幼儿教师而言,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高超的技能技巧。比如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能够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准备合适的教学具,启发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因此,幼儿教师需要不断地吸取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跟上时代的变化。但是,由于幼儿人数过多,教师人数过少,班级师幼比严重超标,致使教师疲于应付工作,鲜有时间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和自我提升,这也造成了部分幼师职业幸福感的降低。
二、高入园率引发一系列幼儿园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公办幼儿园数量不足
公办幼儿园由于教育质量高,管理到位,师资稳定,收费低廉,是很多家长的首选园所。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公办幼儿园数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以南岸区为例,公办幼儿园仅有5所。在同部分公办幼儿园园长交流中,有的园长也提到:“今年除了本单位教职工子女,一共对外招生105个孩子,结果拿着各种条子的家长就来了120多个。”公办幼儿园数量的不足是造成高入园率的重要原因。
(二)民办园利益驱使
民办幼儿园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收费幼儿园,走特色高端路线的民办园,理念新潮,设施齐全,走小班化路线,受高收入家庭的追捧,但收费相对较高;一类是小规模低收费幼儿园,此类幼儿园园内条件简陋,幼师质量难以保证。这些民办幼儿园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入托难问题,但由于民办幼儿园除了以保育费来运转,其他的经费来源几乎是赤字,其生存和发展的必然就是“以生养园”。怎样能最大程度招收生源,降低成本,收取利益,是投资者优先考虑的问题,这也直接造成幼儿园生源数量严重超标。
三、应对高入园率的基本对策建议
(一)增加财政投入,严控班级人数
2011年来,南岸区通过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以街镇普惠性幼儿园建设为重点,累计投入1.3亿元,3年内新建15所街镇普惠性幼儿园,新增学位超过5000个,“入园难”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
但鉴于近几年外来人员数量的增多,新增的幼儿园还是难以完全满足入园需求,部分幼儿园报名人数过多现象依然存在,为了公平还需要摇号入园。这就可能需要政府继续加大财政投入,通过深入调研,在选取合适的地方增加园点。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增设奖励机制,鼓励民间办园,提高全社会幼儿教育参与度。对于幼儿园办园而言,办的是教育而不是企业,做的是一项利国家、利民生的事业,需要幼儿园管理人员严格按规定招生。不能仅仅为了私利,降低办学质量。相信通过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适龄儿童定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
(二)科学创设活动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中有动作,有情节,有玩具和游戏材料,符合幼儿认知的特点,能唤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幼儿积极的感知、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促进幼儿的发展。”由此可见,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游戏,在游戏中能使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独立性、自信心等各种能力得以提高。幼儿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多少知识,而是培养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也提出,基础的活动课程需要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各种不同形式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满足儿童的学习、发展要求。
活动区的设立首先建立在幼儿园有足够空间的基础上,还需要幼儿园管理人员和幼师拥有正确的幼儿价值观和科学的育儿观。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准绳,开展保育和教育,创设合适的活动区。比如可以通过让集中教育的时间变少,变短,合理利用班级空间、公共区域、走廊的闲置区域,操场的闲置区域创设活动区等方式,让活动、游戏的时间变多、变长,让孩子的手、脚动起来。通过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活动中身心健康发展。
(三)提升幼师专业素养
时代在发展,时代的不同阶段对幼儿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幼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角色多样化,传道者的角色、授业解惑者的角色、管理者的角色、示范者的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这些角色的成败都离不开作为研究者角色的深入钻研。幼师的工作对象是幼儿,而他们是动态的,发展的,老师应根据工作对象的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这也需要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了解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最新资讯。
读书是最好的学习,南岸区也有部分幼儿园开展了2月一次的读书活动,通过为老师们购买优秀书籍,如《捕捉儿童敏感期》《窗边的小豆豆》等,以小家为单位开展读书分享会,使老师在研讨、分享中获得更大的收获。培训也能加速教师的成长,针对性的开展国培、市培、区培,切实落实好区级教研、片区教研、校本教研,让每个老师都有参培、提升的机会。同时,作为幼儿园应该严格控制师幼比,它可以让老师更大范围地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不仅增加师幼互动的频率和意义并能及时对一些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篇6
关键词:心理学;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动机;旅游需要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由满足自身的基本生存需求转变为追求精神享受与物质享受并存的状态。在物质需求满足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更高的精神层面的诉求,旅游自然就成为了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最佳选择,如在忙碌的工作之闲,出外走走看看;专门抽出整段的空闲时间,环游世界;背起行李,做一个悠闲的背包客,走遍美景……这些都是人们热爱旅游的表现。在人们发起的旅游热潮的大市场中,旅游企业要想在旅游市场中立足并且做大做强,就必须紧紧把握住旅游者的旅游心理以及当今旅游发展态势。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在旅游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活动,旅游业也成为世界公认的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的同时,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就成为了旅游业开展成败的关键,旅游产品的打造也成为了市场竞争的焦点所在。当前,各旅游企业纷纷想出妙招,将普通的旅游资源附加上特有的文化因素、地域特色、特定群体等,打造出独一无二的特色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这些都体现了旅游组织者紧紧抓住旅游者的旅游心理。心理学研究与旅游业发展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心理这一交叉学科的研究与发展使得旅游开发者能够准确分析旅游者的心理,把握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从而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创造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在这种趋势下,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新思路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二.心理学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其研究涉及认知、情绪、行为等许多领域,心理学与其他学科有极大的交叉性与包容性,将心理学应用到旅游业中,形成了旅游心理学。旅游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旅游和旅游业的一门新型学科,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产生及发展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旅游者心理、旅游工作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旅游管理心理、旅游地居民心理、旅游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及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心理问题等等[1]。在现代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研究旅游心理学有助于旅游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不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旅游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旅游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领导的艺术,能为科学地开发旅游资源和安排旅游设施提供心理学依据,有助于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的竞争中获胜,开拓出更多的新颖、独特、能紧紧抓住旅游者的旅游产品。
现代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可持续提供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尤为重要的。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旅游资源本身的特点、旅游市场的可拓展空间,还要充分的抓住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心理倾向,把握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和旅游动机,从旅游者的角度充分地开发出独特的旅游产品,实现人性化与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逐渐增多,游客的需求逐渐显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只有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新角度、超越性的开发,才能不断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确保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多种功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多种需求,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已经成为旅游业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在现今旅游心理学研究逐渐深入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以心理学的原理为依据,从心理学的视角发现旅游资源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创设一种富有吸引力的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新视角——心理学视角,来更好地认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注重旅游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多层次性,找到新形势下旅游资源开发的突破口。
三.基于心理学视角的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分析
(一)现今的旅游资源开发依据
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发展旅游业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核心,以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为着力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的经济技术系统工程[2]。目前所了解的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区位论、经济学与市场学、特色发展、旅游者行为、增长极、点轴开发、网络开发、景观生态学和系统理论等。这些都是从经济的角度去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根据以上的理论基础,目前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模式主要有根据地域分异规律,构建最鲜明的旅游特色;根据区位论,确定最佳的区域旅游开发模式;根据系统论,制定最优的开发结构体系;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发展模式等等[2]。作为旅游业的重要支撑体,旅游资源开发已经成为各地区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另外,依照资源类型对旅游开发模式进行探讨也是从功能角度的一种认识途径,根据资源类型进行分类的旅游开发模式主要包括,以知名景区为依托的开发模式、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开发模式、以便利交通为依托的开发模式等等[3]。
以上介绍的旅游开发模式都是对旅游资源本体价值的认识,是从旅游资源方面来进行分类。这些能够发挥旅游资源的价值和潜力,我们可以通过旅游地营销、公共媒体宣传、对旅游地进行舞台化建设等等,来促进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
但是鉴于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以及旅游者的旅游品位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经营者,不仅仅要从经济的角度去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更应当多多关注旅游者这个群体的变化,抓住其心理需求,从旅游者心理的角度去进行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以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从新的角度去开发旅游资源,找到与其他竞争者不同的创新之处,抓住顾客的需求心理,才能够在市场上迅速占有一定的席位,并争取更多的客源。
(二)基于心理学视角的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为动机对旅游活动的影响甚大。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多样性、层次性、发展性、交叉性与周期性等对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对旅游活动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旅游心理学研究逐渐深入的形势下,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也逐渐增加。从一种创新的视角——旅游心理学的角度来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分析讨论,来发现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思路,这一视角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拥有比其他旅游开发模式更大的优势。
1.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旅游资源开发,能够充分的把握旅游者的旅游心理,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全新的视角。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心理变化与行为走向都给旅游企业与旅游服务者以启示,把握住旅游者的旅游心理,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寻找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思路。
2.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有助于旅游企业有针对性的展开旅游活动,增强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使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中立足。旅游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和买方市场的形成,使旅游企业间竞争的焦点集中到争夺旅游客源市场上。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运用心理学原理去分析旅游者的心理趋势,了解其需要和变化,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凝聚团队的力量。这些能够为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强大的基础和动力。旅游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拓展其市场,赢得客源,争取旅游者,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要。把握旅游者的旅游心理,旅游企业采取各种营销手段激发旅游者的心理反应,激发起购买欲望,促成购买行为的实现。
3.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旅游资源开发,能够为科学地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心理学依据,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应当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导向,为旅游者创造独特的经历和体验。安排旅游基础设施方面,要注重旅游设施建设的心理因素,考虑旅游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给旅游者提供方便、舒适的环境,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
4.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有助于创新旅游产品,为旅游者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同大多数的产品相比较,旅游产品具有明显的特性,即无形性、季节性、不可储存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独特性等等,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旅游产品还具有心理性。研究旅游心理学有助于旅游业提供满足旅游者现实的和潜在需求的旅游产品,为旅游企业提供把握旅游需求的理论依据,给旅游企业打开旅游产品创新的思路。
5.基于心理学视角来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有助于提高游客满意度,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转变旅游服务观念。通过对旅游心理活动的分析研究,为了旅游工作透过现象深入地了解旅游者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心理学视角的旅游资源开发,能够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工作者的服务心理也是旅游活动能够成功的关键。旅游心理学正是从旅游管理心理、员工心理的角度,引导员工培养良好的心态,与旅游者建立良好的关系[3]。
6.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有助于构建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开发商和当地政府之间的和谐关系。旅游资源开发,必须要考虑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开发商和当地政府多方之间的关系。在旅游项目开发中,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心理会发生很大变化,旅游心理学对在这一过程中旅游地居民的心理变化进行关注、研究,找出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为政府制定旅游政策、旅游开发商的发展决策,以及旅游地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等提供理论依据[3]。
四.基于心理学视角的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旅游者的旅游心理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消费结构的转变则显示了旅游成为了人们生活消费中的重要部分。旅游这一消费行为是人们在业余闲暇时间,在可自由支配的费用的前提下,在渴望外出活动(观光、游玩、休闲、度假等)的心理需求的支配之下所进行的活动。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研究显示,人的行为的产生,其直接的心理动因是其动机,而对于产生动机尤其是旅游动机的原因,大部分研究认为是人们的需要[4]。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从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到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几个方面来看,旅游者的旅游心理无外乎也就是根据这几个层次的需求层层递进,逐渐上升,由生理到精神各个方面。就目前我们所了解的旅游者的旅游需要,主要包括求健康心理、求知心理、交际心理、购物心理、业务往来心理、探险猎奇心理、研究考察心理及其他心理,这些都是由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所推动进而发生的。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旅游的动力,动机的产生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旅游需要(内部条件),二是目标刺激(外在条件)。其中以旅游需要主导的旅游动机成为心理类旅游动机,它对人们的旅游是一种推力;以旅游目标主导的旅游动机称为目标类旅游动机,它对人们的旅游是一种拉力[5]。由这两种动力的组合,激发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而构成了旅游者进行旅游行为。
在现今,人们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最初的简单的观光游览已经不能够满足多数旅游者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着重于在旅游过程中能获得身心全方位的放松,并倾向于休闲度假、体验、寻求惊险刺激、冒险求真等项目,对于旅游产品的个性化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给旅游企业带来极大的挑战。旅游企业要想在旅游市场上立足,就必须充分地开发旅游资源,满足游客需求。通过对旅游者的旅游心理的准确把握与深入分析,细分旅游市场,把握市场定位,开发出能够满足各类旅游者需求的旅游资源,努力提高旅游者的游览质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进而推动我国的旅游市场快速、健康发展。
(二)旅游资源开发中旅游者的需要及动机分析
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就是发现人们的需求并契合人们需求的过程,旅游资源开发的出发点就是人们的旅游需求,旅游资源开发的最高标准和最终归宿也是人们的旅游需求[6]。开发旅游资源的最终目的就是生产出能够满足某类旅游者的需求的旅游产品,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客源,充分地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以吸引其他更多的旅游者,稳定并拓展客源市场。
1旅游动机和旅游需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随着旅游活动成为大众化的活动,旅游业也成为全世界公认的发展迅速的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近年来,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旅游企业日益注重对旅游者的调查与回馈总结,试图从旅游者活动的角度去开发旅游资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旅游者的活动不是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以固定居住地为轴心向外延伸并未满足个人消费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7]。由旅游者个体的需要产生旅游动机进而做出相应的旅游消费行为,这一关系链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研究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和旅游动机是十分必要的,从旅游者消费行为理论出发探讨旅游者消费动机的差异性与旅游需求的多层次性所引起的旅游消费行为的不同,从而揭示对旅游者动机与消费行为匹配的新认识,从而确定目标旅游市场,开发相应的旅游资源。
人们通过旅游能够满足自己回归自然的需求,在大自然的清新环境中体会河流、山川、森林、海滨等的美丽景色,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回归本性。通过旅游能够满足人们追求生活新鲜感的需求,帮助人们摆脱孤独感和压抑感,帮助人们充分展示自我。充分抓住现代人们通过旅游来满足自身求补偿的心理需求,根据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需要,能够帮助旅游企业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准确把握市场动态,了解市场需求,开发出赋予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眼球。
2旅游动机的多样性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多角度性
心理学认为,动机会直接产生行为,旅游动机是产生旅游行为的直接原因。目前关于旅游动机的定义是众说纷纭,较为有说服力的是1999年谢彦君对旅游动机下的定义,他认为旅游动机是旅游行动产生的心理原动力,是旅游行动的驱使力量,它由旅游需要催发,受社会观念和规范标准的影响,直接规定具体旅游行为的内在驱力[8]。由于旅游动机的原发性,影响旅游动机的最大因素就是旅游者本身的个性化特征,即旅游者自身的个性化因子,主要包括家庭、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性格、气质、文化背景、国籍、风俗习惯、交往人际圈等的影响、这些都与旅游动机直接相关,从而使得人们的旅游动机根据人的不同特点而具有多样性,并且根据现今社会人们的旅游需求的变化,对旅游产品要求的高级化,也使得人们的旅游动机越来越趋向不同。这些都给予旅游企业以重要的提示,那就是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多角度考虑、全方位策划、从细节性出发,使得简单的旅游资源开发成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以满足顾客需求。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层次性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层次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对旅游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例如,有对基本的自然风光、山川河流美景的追求;有对在享受美景的同时参与休闲体验的更高层次的需求等等。由最普通的观光旅游到景点精品游,到体验游到最高层次的享受生活游,旅行社可以根据旅游者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发出不同的旅游路线,满足顾客需求。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充分的把握人们的需要层次,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开发出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满足人们的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及时的把握住人们需要发展的脉搏,准确地定位消费者的需要层次,准确地预见消费者的发展内趋势,开发出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旅游资源,开发迎合人们需要发展趋势的旅游产品。
另外,需要平衡理论[6]告诉我们,旅游资源的开发者在开发某一种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深谙各种人群的生活工作状态和旅游消费需求,掌握不同类别的旅游者群体所具有的旅游心理,从而做到旅游资源开发的有针对性,在抓住游客的心理需求的同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
五.基于心理学视角的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思路探讨
旅游资源开发,在当今旅游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必须求新求异,转变传统开发思路,寻找新的着眼点开发出能吸引众多旅游者的旅游产品。这就要求,旅游资源开发者抓住旅游者动机与旅游需求,把握旅游者的旅游心理,设计能够刺激旅游者旅游欲望的旅游路线,开发更多优质的旅游产品,创造属于不同群体的旅游者的旅游主题。从分析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及设施建造的需求入手,研究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规划和旅游设施设计等问题可以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研究运用旅游心理学原理精心设计和安排旅游设施、创新开发旅游资源、合理组合旅游产品、可以使得旅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1]。
1.充分发挥文化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旅游者的旅游意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文化水平和程度的限制,旅游者的这一心理需求给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文化依据。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而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极具这一特点,并且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包罗了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管理学等多项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在旅游业发展方面,旅游文化能够提高旅游品位,将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要素色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出来;通过各种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来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这也说明旅游组织者对旅游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开发水平往往成为旅游活动的成败关键。
旅游者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更多的是文化消费者,因此,旅游业的核心产品也只能是文化产品,旅游资源的开发者不仅要了解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和功能,还必须了解不同的旅游者对追求的文化特征,尽可能满足不同类别旅游者的精神世界的文化旅游需求。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属于社会人文资源,是旅游资源构成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质量的高低,对旅游产业的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充分的发挥文化资源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对旅游资源本身质量的高低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可以将开发地的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赢得旅游地居民的认可,并吸引旅游者的兴趣和眼球。如传统的手工工艺品的利用与开发,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既能够给旅游地居民带来经济收益,也能够满足前往旅游的游客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兴趣。
2.通过改变旅游者的态度来影响其旅游行为,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满足旅游心理需求
旅游者的动机行为受其旅游态度的影响。态度的改变包括方向的改变和强度的改变这两个方面。例如,一个旅游者对某一种旅游产品或服务的态度从消极的转变成积极的,这表现的就是方向的改变;对某一种旅游产品或服务的态度从犹豫不决变得坚定不移,这就是强度的改变。要使旅游者改变对某种旅游产品的态度,最简便的方法便是改变旅游产品本身,然后以某种方式确保旅游者发现这种改变。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旅游组织者必须考虑到这一方面,全面地考虑旅游产品或服务对旅游消费者的意义。
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中,对旅游景区的布局、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服务的提供等方面都要充分地以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为前提来进行。开发有新意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大力宣传,加强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吸引旅游者的注意,进而激发起旅游者的动机,在此前提下,提供适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引导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如,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地旅游景区选择的名称的与众不同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则远远大于普通名称的吸引力,这就体现在改变人们对旅游产品及其提供的服务的知觉,通过改变人们的知觉,来影响人们对旅游产品的态度,进而促使行为的改变。
3.根据旅游者的心理需求精心设计旅游产品、合理安排旅游设施
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多样性的,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来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的不同旅游需要。将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开发组合旅游产品,实行组合旅游路线售出;根据旅游者的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特殊需求;旅游设施设备的建造与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旅游企业对旅游者的关注程度,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以为游客提供便利、舒适、满意的服务为基准,来具体安排旅游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徐文燕,赵艳辉.旅游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5.
[3]全华.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187-190
[4]徐雅琨.旅游需求的文化心理动因分析[J].学术试点,2010,(11):75-77
[5]权小勇.旅游消费动机的心理根据[J].经济论坛,2008,(1):70-72
[6]刘冬梅.旅游资源开发的心理学视角[J].商业现代化,2009:201-202
[7]张玉蓉.基于心理学角度的重庆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
篇7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高职院校创业法律教育
一、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创业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
以供给侧改革的视角综观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高职院校创业法律教育供给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普遍开展,但其教育的重点放在创新意识的培养、创业项目的选择等方面,对创业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如何防控存在明显的供给不足。针对这一状况,许多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等,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相关法律服务。但由于师资力量欠缺、课时有限等问题,法律教育仍是当前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之一,创业法律教育无法面向更多的学生开展,创业法律教育在量的供给上明显存在不足。
2.高职院校创业法律教育供给不优。
在已经开展创业法律教育的高职院校,由于法律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时间精力有限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创业法律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手段相对陈旧,对社会发展需求、学生创新创业需求和学生学习特点等研究不足,导致创业法律教育吸引力不足,满足不了学生对创业法律知识的学习需求。高职院校创业法律教育普遍存在供给不优,实效性不强的困境,无法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灵活化的法律教育服务。
二、供给侧视域下高职院校创业法律教育的路径创新
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运用“用户需求”“有效供给”等供给侧改革核心理念于高职院校创业法律教育中,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实施途径等方面思考改革创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灵活化的创业法律教育服务,可增强高职院校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
1.线上线下并举,保证创业法律教育充足供给。
在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模式下,以课程为依托开展创业法律教育仍然是最有效的途径。除了传统课堂以外,利用信息技术开辟网络课堂,线上线下并举,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扩大创业法律教育的受益面,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创业法律教育服务。(1)在必修课中充实创业法律教育相关内容。高职院校可尝试在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强化“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在此基础上,开辟“就业创业中的法律规范”专题,凸显创业法律教育。(2)开设创业法律教育选修课。高职院校可集结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开设创业法律教育选修课。以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为例,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便着手开设《大学生创业法律基础知识与实务》选修课,18课时、1个学分,每期可提供500多个学生的选修需求。教师团队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可为有兴趣、有需求的学生提供比较系统的创业法律教育服务。(3)建设创业法律教育网络空间。除了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建设创业法律课程网络学习空间,以系列微课等形式开展网络教学,打造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库,网络学习空间不仅可以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及时、便捷的咨询辅导。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在开设线下选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优化教学资源,依托网络平台打造创业法律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该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由系列原创微课、习题库、试题库、案例库等组成,学生网上选修课程可认定学分,突破线下选修课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方便学生随时学习,教师随时答疑解惑,是保证高职院校创业法律教育有效供给的有益尝试。
篇8
[论文关键词]远程法律教育 独立学院法学教育 利益相关者
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属于本科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办学的新力量。远程法律教育,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手段在高校开展法律教育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坐堂教学上时间和空间的界线。远程法律教育为推动我国法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使更多的人能够享有优秀的法律教育。为了解远程法律教育在独立学院中运行的模式与效果,笔者于2011年1月至4月,分别对广西九所独立学院中开设法学专业的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以下分别简称为相思湖学院、行健文理学院、漓江学院)这三所独立学院进行调查,结合与这三所独立学院教研室的交流,了解到如下情况:
一、远程法律教育集中在司法考试领域
广西的独立学院目前没有开设函授课程,也不能招收自考和在职的考生,只能通过高考招收本科生,因此独立学院并没有开展对外远程法律教育的动力。根据调查,广立学院还没有主动制作远程法律教育课程的计划,还处于接受远程法律教育的阶段。广立学院接受的远程法律教育主要是司法考试培训,其运营的模式也有自身特点。
(一)远程法律教育在独立学院开展的目的是为了补充独立学院法律职业教育方面的不足,培训的内容集中在司法考试领域
司法考试是我国统一组织的从事特定法律职业的资格考试,从事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和取得律师资格应当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司法考试作为唯一国家承认的法律职业准入资格,将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教育连接了起来,成为法律职业教育与本科法学教育合作的重点,学生也非常渴望获得相应的辅导。故,虽然当前大学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间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两者在司法考试上产生了明显的交集。
(二)远程法律教育在独立学院中运营的模式有自身特点
司法考试培训机构授权本地的商,商在学内进行宣传,并通过与独立学院的合作,让学校推荐学生参加辅导班,学生则享受相对低的报名费,同时对学校进行反点。在管理上,由司法考试培训结构授权当地的人会将辅导材料发到学生手中,并组织学员学习集中上课,时间一般在星期六、星期天。远程教育开展的时间集中在大三下学期。司法考试培训的远程教学方式能够在全国被广泛地采用,其原因在于其“权威性”。司法考试培训中,真正吸引考生的是司法考试辅导方面的权威老师,这些老师长期从事司法考试辅导,有良好的教学经验、解题经验并且对出题老师有相当的了解,他们是司法考试辅导班真正的卖点。这些老师基本集中在北京等大城市的辅导学校,如果按照传统的面授方式,学生则必须到北京等地上课,学费高达数万。当然也有的曾经尝试在本地进行面授,但是因为成本过高,结果大多数都没有能经营下去。与传统的面授教学相比较,远程教学方式更容易操作,商只需要租借有多媒体设备的场地,有一个人管理播放即可,在人力和设备投入非常低。相对的,远程教育收费往往只有一千多元,学生往往也比较容易接受。
二、远程法律教育在独立学院中开展的模式及利益相关者分析
根据米切尔评分法,要确认利益相关者首先要确认谁是利益相关者以及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并将特征分成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在此基础,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决定型的利益相关者、预期型的利益相关者和潜在型的利益相关者。通过米切尔评分法分析,首先可以发现学生和司法考试培训机构属于决定型的利益相关者,它们同时拥有对合作问题的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他们对远程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有非常强烈的欲望,也是利益的最直接相关者。其次,学校属于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它具备合重要性和紧急性。在合作中学校虽然拥有影响合作的地位和手段、并且学校的需求在合作中也必然受到相应关注。但是,司法考试辅导本质上还是培训机构和学生的民事合同,学校的道义上和法律上的直接索取权是较低的。最后,在司法考试远程教育中还存在一个被人忽视的潜在的利益相关者,那就是教师。当前在司法考试领域开展的合作对学生、学校和司法考试培训机构有利,对教师无直接利益。
(一)从司法考试辅导机构的角度,合作有利于获得客源
司法考试难度大,通过率低,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大量的知识学习,复习压力大。相应的这一块的市场也很大,每年有近30万的考生参加考试,司法考试培训学校应允而生,它们针对司法考试的特点和每年的变化制定相应复习方案和复习资料。当前司法考试辅导领域的竞争已经属于商业上的红海,各地不同机构的商对客源非常的渴求。通过三者的合作,表面看起来可能收费变低,但是学校推荐学生报名往往人数众多,可以保证充足的客源摊平成本进而形成雪球效应,这是司法考试培训机构非常愿意的。
(二)从学生的角度,选择专业的辅导有利于通过考试,并且远程教育的费用更低,更容易接受
根据调查,75%的学院多数学生愿意获得专业的机构在专业问题,18%的观望,只有7%的表示不需要的帮助。学生看到了本科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的差别,期望获得更专业的帮助,以增加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另外,学校统一组织报名,往往报名费会比社会上低不少,在享受相同服务的情况下,能少花钱是最能打动学生的。
(三)从独立学院的角度,选择合作既可以相对提高竞争力又可以有一定经济收入
据调查,广立学院办学时间最长的也只在十年左右,还处于发展阶段,其教学培养模式很大程度上模仿母体学校。但是独立学院与一本、二本类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在生源、办学经验、科研力量等方面都处于下风。为了扬长避短,独立学院都往往将人才培养方案定义为“应用型实践型”,作为职业准入资格的司法考试合格证件就自然成为了独立学院极的重要目标。相思湖学院、行健文理学院、漓江学院与社会上的不同司法考试培训机构都进行过合作。这样,学院避免了准备司法考试的工作,还可以收取一定的管理费。
(四)教师并不在合作的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中,远程教育对教师具有潜在的利益,但是教师对远程教育没有直接利益诉求教师是大学教学任务的承担者,如果激励得当,他们可以对远程教育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远程法律教育存在问题
(一)独立学院远程教育开展的效果不理想,司法考试通过率不高
司法考试的全国通过率在近几年基本都超过20%。本科生通过司法考试后根据不同考分可申请A证或C证(C证要求学生户籍在国家规定的地区方可),要求分数为360分和315分。广立学院的生源大量来自国家照顾的地区,大量的学生只要拿到315分就可申请C证,在通过率上有优势。但是,实际情况是广立学院司法考试通过率都不理想。以漓江学院为例,06级法学(62人)得到司法考试A证的只有2人,07级法学(87人)得到司法考试A证的有4人,加上可申请C证的人数后,总体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两所独立学院的通过率与漓江学院类似。
(二)远程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外部监控
司法考试的远程学习采取的是播放视频,学生按照培训机构制定好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按照这些培训机构的宣传,感觉是类似正常学校的授课教学方式。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般学校的教学是典型的外部控制教学,学习监控由教师来完成,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监控学生的学习。但是经过调查发现,当前远程教育的外部监控形同虚设。学习监控是指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达到学习的目的,而对学习活动进行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一系列过程。没有学习监控,学生往往就容易松懈,曾经出现一个班50个同学报名参加同一个辅导班,最后只有10个同学能坚持下来的情况。通过对参加过司法考试的同学进行调查,过半数的同学认为教学的监控是最重要的。外部监控的缺乏等于将教学监控全部交给学生,在面对高难度和高强度的司法考试时候,一些学生本身就容易气馁和松懈,这时候没有人督促和打气,这些学生往往就会失去对自己控制。
(三)远程视频教学交流的单向性弊端难以解决
网络教学本身最大的特征是能够保证同步交流,但是当前的远程视频教学和网络教学都是单向的。在实践中,教与学之间的交流,信息的相互交换是完成教学设计的保证。但是在当前的司法考试远程教育中,学生只能听和看,但是却不能与老师进行交流,至多能在网上提问,沟通有限。在远程学习过程中,信息交互是促进学生产生概念交互,进而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环节。信息交流的阻断,使教学交流留于表面,因材施教难以实现。
四、根本原因在于利益相关者诉求不一致
在校大学生刚刚进行了几年的法律学习,有暑假充足的时间进行复习,又有专门的辅导班,其通过率应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什么反而会不高了?教学监控不力和学生本身素质固然是重要的原因,但是学校、司法考试培训机构、学生和教师利益诉求的不一致也是导致这一情况的重要内因。
(一)司法考试培训机构的商更注重短期利益和降低成本
司法考试培训学校一般会通过授权的方式在全国各地找商,这些商通过支付加盟费的方式获得权,支付费的方式为每年支付一次。在此情况下,商为降低成本和获取更高利润,普遍采取雇佣在校学生负责播放视频的方式。因为,如果要进行教学监控必定要雇佣专门的法律老师,则必然要大幅提高人力成本,这是商难以接受的。更有甚者,有的辅导班直接让听课的学生负责,学生负责的代价仅仅是不收取个人的报名费。教学的监控需要聘请教师,这样又会增加成本,商当然不会主动聘请。
(二)学生需要的不仅是司法考试复习资料,更重要的是需要学习监控
不少学生都是首次参加司法考试,对相关的辅导班都只是道听途说,缺乏相应的认识和了解。在司法考试培训机构天花乱坠的广告和学校的大力推荐下,其选择缺乏自我判断。无论是学习目标的确定与修改、学习材料的选择与组织、操作加工策略的采用和改变、产品结果的检查与反馈,都需要监控系统综合各个方面的信息分析与判定,发出协调与行动的指令。学习活动监控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成分就是自我监控。在当前司法考试复习中,学习的效果主要还是看学生自我监控的力度。要通过司法考试,考生就在必须一定时间内进行海量知识的记忆和突破,复习的状态类似高考,可是在几年的大学生活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已经很松散了,要完成自我监控,需要教师指导鼓励、辅导班的监督考核等进行帮助。学生需要一种合理的外部监控以推动自我监控的完成。遗憾的是学生的这种核心诉求往往自己都意识不到,当然也就得不到满足。
(三)虽然合作对学校有利,但是独立学院本身并没有主动开展远程法律职业教育的动力
一方面,独立学院不能开设函授课程,不能招收自考和在职的考生,没有校外的学生使独立学院没有开展远程教育的动力。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本质是民办教育,投资人出资办学的目的有强烈的逐利性。同时,独立学院没有公立学校那样的财政拨款作为办学支持,所有的办学经费都需要自筹自资,使得一些独立学院在成本计算上不得不有所考虑。在开展本科教育时,如果要购买远程教育就必然要花钱,这样就增加了办学的成本,这是投资方往往不愿意接受的。只是由于司法考试的存在和法学就业的压力,使得独立学院法学教育不得不寻找司法考试培训机构的帮助。这就解释了,独立学院只是坐等司法考试培训机构与其联系,在将学生送到培训机构后也极少管理的原因。
(四)教师作为教育的媒介,利益诉求无法得到体现
司法考试的复习一般从当年的三月开始,至同年九月结束,复习的时间一般在半年左右。要保证在半年中学习的热情,是需要外部的激励与老师的辅导。一方面,司法考试培训机构并不会专门聘请教师,导致远程教育中没有教师的辅导,使得学生感觉不到自己受到重视,努力得不得相应的承认,学习的激情逐渐减退。另一方面,独立学院教师的精力无法集中到法律职业教育上。独立学院的法学教师多是年轻教师,正处在忙于搞项目、发文章、提职称的阶段。在没有额外收益的情况下,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并不容易。基于以上原因,造成了教师在远程教育中的缺席。
五、提高独立学院法律远程教育效率的措施
任何经营管理活动要兼顾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或参与,行业的发展应该以追求各个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局限于满足某一利益主体利益;应该追求长远的利益而不是短期的利益,它体现了行业发展的效率和公平的原则。
(一)独立学院需要对利益的平衡起到更大作用
独立学院是预期利益相关者,在当前的情况下对学生和司法考试培训机构都能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法律远程教育的顺利开展符合学校的短期利益,因为这种远程教育本质是由学生和司法考试培训机构担当了本应学校承担的法律职业教育的责任和成本。同时,法律远程教育也符合学院的长期利益,因为它增强了学生就业的能力并提高学院名声。如果放任学生和司法考试培训机构双方博弈,就会因为双方实力的不平等,而导致培训机构不负责任的行为。独立学院应当为远程教学提供相应的人力和物力帮助,引导合作取得成功。
(二)教学监控的成本,需要多方共同承担
首先,独立学校可代表学生的利益与司法考试培训机构进行交涉,要求司法考试培训学校提供相应的教学辅导和教学监督。同时,独立学院也应当将日常教学进行改革与法律职业教育接轨。其次,司法考试培训机构和它的商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学院应当让司法考试培训机构了解商的短视行为,必将危及其长远发展,短期利益应当与长期利益平衡,与学校共同承担教学监控应当是双赢的选择。再次,应当考虑商的利益,为其分担成本。独立学院应该担起属于它的教育责任,与培训机构共同承担监控的成本。良好的监控才能有良好的通过率,良好的通过率会扩大市场,这符合商的短期利益。最后,学生应当认识到司法考试复习中自我监控的重要意义,加强自我监督。
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 法律 实践教学
伴随素质教育在我国全方位的展开,高职院校也进行了教学模式的系列整改,但在高职院校的法律教育方面,所采取的方式,还是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传授,而实践教学这一素质教育所大力提倡的教育方法却沦落为课堂理论的教学辅助形式。这种教学理念上的错误意识,与现代的职业院校素质教育改革的初衷,形成了根本上的相反。因而在法律技能全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加注对素质教育的培养有着其必要性需求,只有将素质教育落实到位,那么法律的实践教学才可能经历规范化的革新道路,取得法律教学上的优异效果。
一、高职法律实践的教学形式及问题现状分析
(一)高职法律实践教学的形式体现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呼吁院校进行推动实践性教学模式,因为实践教学可以检验和巩固学生自身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到实践中。在目前法律课堂的实践教学形式共有两种:首先是模拟法庭,这种形式是令学生参与到法庭模拟审判的一种教学手段,其利用不同角色的安排,对庭审中存在的各项工作问题进行模拟,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第二种形式为案例教学。它通常是根据教师在实践需求较强的法学课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对一些典型性的现实案例,在课堂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最后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提升学生自身法学素质的一种实践教学手段。
(二)高职法律实践教学的不足
1.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法律实践存在的诸类教学方法,都为了一个目的进行,便是令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法律,知晓法律的含义。而在教学中多数教师习惯以自身法律认识来影响学生,忽视法律教育的基本是为了培养将来适用于社会的全能型法律人才,一味的指导学生跟着自身理念进行,那么对法律教育所提倡的批判精神就形成了根本上的忽略。
2.模拟法庭真实度低。由于教学场地方面的限制,模拟法庭的建设不到位。在部分学校中存在应付教学评估,而设立的模拟法庭,其硬件俱不达标,使得法庭模拟效果的物质保障严重不足。在此环境下,学生对于角色融入很难到位,令模拟法庭的训练无法呈现真实法庭的精彩辩护场景,甚至影响学生对于法律意识的严谨态度。
3.教学案例过于简单。作为法律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的案例教学,因其简单易操作性被广泛运用于课堂,但也正是其简单性而影响了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价值。无法就学生说、写、辩的基本法律技能完善训练,对社会事实的法律实践,造成相对的低弱,毕竟案例分析无法达到亲身实践法律的成效。另外因教学案例的更新周期慢,部分教师所用案例过于老旧,使得案例教学与社会发展下的生活现实距离更远。
二、完善高职法律实践教学的方法探究
(一)建立规范化法律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
实践教学应对每一门实践课程进行目的与要求的明确,统筹教学大纲,精细教学内容。以合理方式建立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是改变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最好方法,因而建立社会调查,加注学生专业见习与课程毕业实习方面,完善的教学大纲与监督机制,已成为当下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改制环节。
(二)加强案例教学的规范组织性
案例教学的规范,应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首先是在案例的挑选上,要具有针对性的挑选能够服务教学目的的案例,使教学案例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其次还要关注案例的趣味性和综合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投入兴致,以训练学生利用案例综合分析,培养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另外还要注意案例的真实性。将案例最大化完全真实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法律是如何进行案件处理和作用发挥的,教师不能够为了案例的完美性和教学便利性擅自修改案例,应真实的令学生感受到司法实践的程序及问题,并就问题出现原因进行分析,这对学生培养严谨的证据意识及作风有着现实的作用。最后在教学案例的使用中也要细分为导入深化案例与训练案例,以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分析能力。
(三)加强模拟法庭效果的提升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应首先做好模拟法庭的硬件方面建设,配备专有场地,准备完善国徽及审判桌椅与庭审人员服装及法槌等道具,做到真实法庭的庄严。其次严格按照真实法庭审判过程进行,模拟审判中,各审判组、控辩双方都不可私下进行交流。以保证在开庭过程中举证、辩论、控辩的现场,发挥出真实感,避免去形式化的模拟情况出现。另外应做到学生人人参与,进行人员分组和不同案例选取。让学生都能够体会到参与模拟的实景感受。
总结语
根据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职法律实践教学研究发现,完善法律实践教学是所有高职法律院校发展都应加强重视的现实问题。因为其具有着指导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并且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的良性手段,制定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体制是必然的要求。目前各院校就实践教学虽没有共同规则,但可就实践形式的各种内容手段及方法步骤,进行积极探索交流,以寻求出一条适合高职法律实践教学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冯秋香.法律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思考[J].经济师,2009,(4):135-136.
[2] 盛高璐.高职院校法律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46-47.
[3] 王勇.对我国高职法律实践教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17):120-122.
篇10
[关键词] 失眠症;焦虑症;过度觉醒
[中图分类号] R7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b)-0029-03
目前相关失眠的研究多数集中于原发性失眠,而伴发于焦虑症的失眠却研究甚少。目前多数研究结果显示,原发性失眠患者存在过度觉醒,通常采用心率变异性、脑电频谱、尿游离皮质醇变化反映机体觉醒水平[1-2]。本文通过对正常睡眠人群(Normal sleep ,NS)、原发性失眠患者(primary insomnia,PI)及焦虑症伴发失眠患者(anxiety insomnia,AI)的心率变异性、脑电频谱功率值、24 h尿游离皮质醇浓度对比与分析,来初步探讨焦虑症伴发失眠的可能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6月~2012年5月71例大坪医院睡眠门诊、住院患者及门诊体检人群资料,将其分为三组,其中,PI组26例,男9例,女17例;AI组25例,男10例,女15例;NS组20例,男8例,女12例。纳入标准:①PI组及AI组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Ⅳ)》相关标准诊断,夜间多导睡眠监测总睡眠时间< 6 h,入睡潜伏期> 30 min,睡眠效率< 80%。②NS组夜间多导睡眠监测总睡眠时间> 6 h,入睡潜伏期< 30 min,睡眠效率> 80%,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13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17分。③各组受试者无影响皮质醇分泌的疾病(如库欣综合征、异源性ACTH综合征、艾迪综合征),无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冠心病),无高血压、糖尿病。④各受试者测试前1周无服用精神药物、影响心率药物、影响皮质醇分泌药物,无饮用酒精性饮料、含咖啡因饮品及茶类饮品。经统计分析,三组间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体重指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24 h尿游离皮质醇检测 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Access皮质醇试剂盒对尿液进行顺磁性微粒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测量受试者24 h尿液总容积,并充分混匀后,取其中5 mL作为检测样本。
1.2.2 心率变异性分析 采用重庆康如来公司MK-TCH型便携式心电监测仪对受试者进行心电监测,监测时间> 23 h,测试时嘱患者不得过度走动,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呼吸平稳,按照CMF、CM1、CM5三通道方式按放电极,使用康加来公司相关配套软件进行分析。时频指标包括:RR间期标准差(SDNN)、爱丁堡指数(pNN50)、5 min平均心率标准差(SDANN)、相临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频谱指标包括:低频(LF,0.04~0.15 Hz)/高频(HF,0.15~0.40 Hz)比值、高频。
1.2.3 脑电频谱分析 采用澳大利亚康迪32导E型睡眠监测仪对受试者进行整晚监测,电极按放参照国际10-20系统标准,脑电采样频率为265 Hz,监测房间保持安静、遮光、恒温(18~25℃)。第1晚受试者在监测室进行适应性睡眠,以排除“反首夜效应”及“首夜效应”影响;第2晚受试者按日常作息规律入睡,取第2晚睡眠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在使用profusion软件初步分期的基础上,由一名技师按照成人睡眠分期标准(2007美国睡眠医学会睡眠及相关事件评分手册)对各睡眠分期进行纠正与确认,将睡眠分为非快眼动期(包括1、2、3期)与快眼动期,选取脑电C3-M2通道前3个非快眼动周期进行脑电频谱分析。脑电频谱分为delta(0.50~3.75 Hz)、theta(3.75~6.75 Hz)、alpha(6.75~12.50 Hz)、sigma(12.50~14.75 Hz)、beta(14.75~30.00 Hz)、gamma(30.00~60.00 Hz)6个频段。脑电频谱采用METLAB 7.6(R2008a)软件进行分析,对各取样数据去除清醒期、微觉醒、体动等干扰后进行快速傅利叶转变,计算各频段指标为相对功率谱,例如,beta相对功率值=beta频段功率值(μV2/Hz)/总频段功率值(μV2/Hz)。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LDS);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心率变异性比较
与NS组相比,AI组及PI组HF、SDNN、SDANN、rMSSD、pNN50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F/HF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PI组比较,AI组HF、SDNN、SDANN、rMSSD、pNN50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F/HF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三组24 h尿游离皮质醇比较
与NS组相比,AI组及PI组24 h尿游离皮质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PI组比较,AI组24 h尿游离皮质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3 三组脑电频谱相对功率值比较
与NS组相比,AI组及PI组delta相对功率值降低,theta、alpha、sigma、beta、gamma相对功率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PI组比较,AI组delta相对功率值降低,beta、gamma相对功率值出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3 讨论
传统的观点认为,与原发性失眠不同,焦虑症伴发失眠属于“继发性失眠”,患者出现的失眠只是焦虑症的伴随症状,两者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失眠及其他睡眠障碍被划归为焦虑症其中一个诊断指标,临床治疗上仅关注于焦虑症的治疗。而目前大量的证据显示,失眠与焦虑症相互作用,相对独立,在焦虑症得到有效治疗明显缓解后,失眠症状却可能长期存在并继续恶化,并可能增加焦虑症复发的几率[3]。因而,有观点认为,焦虑症伴发失眠与原发性失眠同样具有独立性,并提出“共病性失眠(comorbid insomnia)”来取代以往的“继发性失眠”[4-6],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也在2005年发表共识报告支持这一观点[7]。由于原发性失眠的单一性,目前国内外对失眠的研究均集中在原发性失眠;而焦虑症伴发失眠由于异质性大,以及上述传统观点的影响,对其研究很少。精神疾病与失眠症关系极为紧切,精神疾病相关的失眠占所有慢性失眠患者总数47%以上,其中,与焦虑症相关失眠约占慢性失眠患者总数24%[4]。因此,分析探讨焦虑症伴发失眠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现认为过度觉醒状态与上行网状激活通路、下丘脑-垂体-肾上皮质腺(HPA)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3个方面过度活跃相关[1-2]。脑电频谱分析相对于普通的睡眠分期能更为敏感、精确地反映脑皮质激活水平,其中,beta、gamma高频脑电波被认为与加强的信息、感知处理、延期记忆相关,与脑皮质觉醒水平升高相关;delta低频脑电波则与睡眠平衡系统中促眠压力成分相关,与脑皮质觉醒水平下降相关[8-9]。心率变异性分析能反映交感-迷走神经平衡性变化, LF/HF主要反映交感神经活性,FH、pNN50、rMSSD反映迷走神经活动性,SADNN、SDNN与心率变异性总体变化趋势相关,心率变异性总体变化趋势增大反映迷走神经活动性增加,减小则反映交感神经活动性增加[10]。24 h尿皮质醇水平能反映长时间体内皮质醇整体变化情况,从而准确反映HPA轴的变化情况,具有无创性的优点[11]。
目前对原发性失眠及焦虑症伴发失眠患者的觉醒水平与正常睡眠人群相比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2-13]。多数实验结果认为,原发性失眠及焦虑症伴发失眠比正常睡眠人群的觉醒水平高,其原因可能与采集心电、脑电数据时间过短及采集、检测皮质醇标本的方式有关。本研究采集24 h动态心电结果来分析受试者心率变异性,采集前3个非快眼动睡眠脑电结果来分析受试者脑电频谱,避免采集数据时间过短造成误差;通过采取24 h尿液测定皮质醇浓度,避免因抽取血标本而出现的应激反应对皮质醇浓度的干扰,同时因抽血检测仅反映标本采集即时浓度,因此,通过测定24 h尿皮质醇浓度能更准确反映其总体变化趋势。本研究通过比较得出原发性失眠及焦虑症伴发失眠患者比正常睡眠人群的觉醒水平高的结论,具有可信性。
本研究显示,焦虑症伴发失眠出现比原发性失眠更高的觉醒状态,但尚不能确定为单纯焦虑症、单纯失眠症所致或两者共同作用所致,其原因可能为焦虑症与原发性失眠发病机制存在交叉,即焦虑症本身存在过度觉醒现象,其蓝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及HPA轴均存在过度激活[13-15],与失眠本身存在的过度觉醒产生叠加效应所致,但由于焦虑症共病性失眠其本身机制尚不明确,存在争议性,因此,焦虑症伴发失眠出现的过度觉醒具体机制有待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确认。降低原发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能有效改善其睡眠[16-17]。因此,探讨能否通过降低焦虑症伴发失眠患者过度觉醒水平,从而改善其症状,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Dieter R,Kai S,Bernd F,et al. The hyperarousal model of insomnia: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and its evidence [J]. Sleep Medicine Reviews,2010,14(1):19-31.
[2] Michael H,Bonnet,Donna L. Hyperarousal and insomnia:State of the science [J]. Sleep Medicine Reviews,2010,14(1):9-15.
[3] Geneviève B,Hélose C,Katia L,et al.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 on concomitant anxiety [J]. Clinical Psychloogy Review,2011,31(4):638-652.
[4] Reddy MS,Arindam C. “Comorbid”insomnia [J]. Indian J Psychol Med,2011,33(1):1-4.
[5] Robert N,Glidewell,William H,et al. Comorbid insomnia:reciprocal relationships and medication management [J]. Sleep Med Clin,2010,5(4):627-646.
[6] Bruce R,Hannah G,Lnnd LM,et al. Comorbid insomnia [J]. Sleep Med Clin,2009,4(4):571-582.
[7] NIH. State-of-the-Science Conference Statement on manifestation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in adults [C]. NIH Consens State Sci Statements,2005,22(2):1-30.
[8] Daniel J,Buysse,Anne G,et al. EEG spectral analysis in primary insomnia:NREM period effects and sex differences [J]. Sleep,2008,31(1):1673-1682.
[9] Bastien CH. Insomnia:neurophysiological and neuro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J]. Neuropsychol Rev,2011,21(1):22-40.
[10] Phyllis K,Stein,Yachuan P. Heart rate variability, sleep and sleep disorders [J]. Sleep Medicine Reviews,2011,16(1):47-66.
[11] Alexandros N,Vgontzas,Constantine T,et al. Chronic insomnia and activity of the stress system:A preliminary study [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1998,45(1):21-31.
[12] Fang SC,Huang CJ,Yang TT,et al.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daytime functioning in insomniacs and normal sleepers:Preliminary results [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8,65(1):23-30.
[13] Anne KG,Tommy C, He′ le`ne B,et al. Evening vs. morning wake EEG activity in adolescents with anxiety disorders[J].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2009,23(1):112-117.
[14] 何勤,刘红艳.焦虑症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特点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9(6):104-106.
[15] 王振,肖泽,萍陈妞,等.焦虑症的生化病理机制探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1):1-3.
[16] Thomas R,Timothy R,Ron P. Insomnia:pathophysiology and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J]. Sleep Medicine Reviews,2007,11(1):71-79.
- 上一篇:民间文化教育
- 下一篇:小学教学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