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特色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教育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教育特色

篇1

一、强调专业性高师美术教育的专业就是培养中学美术教师,在实施专业教育时,要从指导思想、学生文化素质及教师思想观念等方面强调专业性,这是体现高师美术教育办学特色培养高质量毕业生的重要措施。第一,美术教育系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不愿当教师的原因除了教师的经济待遇低以外,还由于近年中学美术教师缺额大,教育部门下达了可观的招生指标,加之高考文化线和专业线分别低于文理科和纯美术专业,容易报考成功,因此多数考生是怀着“先上师范跳出农门,学点实用美术技能,拿到文凭再跳槽”的报考动机来应试的。因为不热爱中学教育,学科知识学得再好也当不好教师,甚至越学越不想当教师。由此可见,必须在整个学程始终贯穿热爱、忠诚美术教育事业和良好师德的专业思想教育,同时经常到中小学见习,接触和熟悉中小学美术教育。第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性的另一个特征是学生要有宽厚的文化素质,教师的知识结构犹如大树,文化素质是根系,学科知识是树干,教育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形成繁茂的树叉和树叶。在以电子计算机发展为标志的现代信息社会中,文化素质显得更加突出,如知识与学科的不断综合,科学与艺术的日益交叉,文化素质与学科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所萌发的智能迁移优势,对学生的发展和深造还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常常看到一些画得较好而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入校后进步缓慢,反之,画得一般而文化素质较好的,若干年后专业提高很快且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逐年提高考生的文化分数线显得尤为重要。另外,要开设大学语文和文学作品赏析等文化课,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第三,强调专业性还必须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在教师们看来,无论美术教育还是美术院校,专业就是指绘画技法的训练,尚未真正理解美术教育的专业属性。因此除了在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及课时分配等方面强调教育的专业性以外,还必须引导教师对美术教育在整个学校文化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对人的素质开发的意义以及目前高师美术教育所处的重要位置等一系列问题加以关注,另外,要求每位教师在技法教学的同时将本技法的艺术思潮演变、材料史及教育史的内容贯穿其内,促使其转变思想观念。否则,高师美术教育的专业性将名不符实。

二、突出师范性高师美术教育必须牢固建立在高师培养目标和为普九服务的基础上。美学家洪毅然先生曾将美术教师的优劣分为四种:1、教得好也画得好为好教师;2、教得好画得一般为次之;3、画得好但教得不好再次之;4、教得不好也画得不好最差。自己画好画与能够教好别人画画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不同学问,做到后者并非易事,其难度和要求都不亚于前者。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与其它高等美术教育之间只是专业性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术分工、分配去向的不同,不存在学术水准和水平上的高低之分,二者都是同一层次上的不同的专业。从世界高师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看,光会画还不够做教师的条件,所以在美、英、德、日等国,美术教育学科的地位很高并设有博士学位(其余美术专业最高为硕士)。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师美术教育的专业要求应比一般美术专业的要求更高更宽,如审美教育的实施,视觉形象思维的启迪,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美术教育的目标等等,另外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为此,高师美术教育在办学方向上必须突出师范性,改变纯技法传授的教学,建立以现代艺术理论和教育理论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式。每门课融审美、技法理论、技能技巧和教学法为一体,再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研究看清各课程的异同长短,使学生在高层次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和超前意识。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改变仅以画论高低的观点,建立起“理论、技法、教学”三位一体的考核制度。唯此,高师美术教育才有自身的特色。

三、坚持多能性近年来,江苏省基础美术教育为适应改革开放,从建设者素质的需要出发,重建了全新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体系结构。新编的中学教材涉及到美术欣赏、技法理论、中国画、素描、水彩画、版画、装饰画、三大构成、美术字、包装和广告设计、产品、服装和环境设计、剪纸、烹调等近三十种专业课程。加上十几门公共和教育课程共约四十多门课,都是学生担任中学美术教育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若将两年时间全部用于学习近三十种专业课,也会因课时不足导致教学的“蜻蜓点水”走过场。因此,必须从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程序方法等方面作一系列的调整。笔者认为坚持“多能一专”,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又一特色。这与高师本科“压缩饼干”式的小美院分专业课程和一般美术院校的翻版“一专多能”之说有本质的区别。“一专多能”的做法是不惜耗时专攻一门专业必修课,一味追求单画种表现技法的完善,“多能”也只是安排若干单元将各画种“走一遍”,所以事实是贬低了“多能”而过份强调了“一专”,其最突出的间题恰是脱离了高师的教学目标。而“多能一专”是指“多能”以后的“一专”,“多能”是基础,“一专”是提高,只有全面、宽厚、多能的基础才能建起坚固的专业宝塔。在拓宽专业领域的基础上,再有重点地加强基础性和实用性的课程教学,这不仅是普通美术教育的需要,更是科技智能深次化的需要。新“多能”包括两方面1、广义的指教师必备的能力:①审美能力②专业能力③教育能力(班主任、学校宣传工作和组织课余活动)④语言表达能力⑤教学科研能力⑥适应能力(操作电脑、更新知识和不断自我完善)⑦创造能力(教学创造性和专业创作);2、狭义的指美术各门课程的技能掌握。可以把门类繁多的专业课程精简归纳成两大类(理论和技能),分别以综合课、专业必修课、任选课、活动课和多种艺术讲座的形式进行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的知识教学,使学生能灵活掌握和应用各课程,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新“一专”也有两层含义:1、在多能的基础上对某一专业课程有所侧重,如中国画或油画等。2、精通某课程中的某单元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前者可放到专业特设课、活动课及课余加以训练提高。后者可选择中学美术教育中重点的、难度大的内容作有侧重的,提高性的专业技能训练。如素描侧重结构的教学,色彩侧重水彩的教学,国画侧重写意花鸟和山水的教学,版画侧重纸版的教学,工艺设计侧重构成、装磺和纸立体的教学,史论课侧重审美和鉴赏的教学等等。

篇2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多民族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孕育了风格各异的民族艺术,这些民族艺术都是各族人民对其从事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进行的总结创作,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风俗习惯、精神内涵及民族感情,也是本民族经验积累和知识传承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房屋建筑、传统技艺、文化习俗等因为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正不断消失,失去传承。

就广西贺州地区来说,地方高等院校已经开始承担起了保护及传播当地民族民间艺术的重任,但如何帮助当地少数民族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培养民族艺术的继承人,使优秀的民族艺术能在本地区、本民族得以继续发展和传承,并能使更多的人领略到其艺术魅力,这仍然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

1 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特色美术教育的必要性

广西贺州地区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地,有着非常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各个少数民族都有独特的染织、刺绣及服饰搭配艺术,都有极具民族特色的器物和建筑,都有令人陶醉的民俗活动,正是这些特征体现了各民族富有内涵的独特的具有时代特点的优秀民族文化,同时这也为当地美术基础教育提供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资源。近年来,随着贺州扶贫工作的快步开展,各个偏远山区贫困村正逐步进行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瑶族的过山瑶和土瑶村落,他们长期生活在山多地本文由收集整理少、交通闭塞的环境里,为适应环境建造了非常具有地域特点的建筑,也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服饰文化,并通过这些特有的元素传递着本民族本支系的历史、精神和文化,这是他们自成体系的传承,然而在发展中,这些非常有价值的传承与现代文化必然会不可避免的发生碰撞,导致许多有价值的东西逐渐消亡,因此,少数民族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进行现代化建设时,加强特色美术基础教育,根据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在美术基础教学过中适当融入本民族艺术文化知识,通过观察、欣赏、创作、讨论、评述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本民族优秀艺术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培养学生观察、审美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认同感,并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自觉地参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贺州地区美术基础教育的现状

在发展民族美术教育方面,广西一直进行着改革创新,使用具有广西本土特色的美术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增强了对本土民间艺术知识的涉及,然而,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美术教育每周所分配的课时非常有限,美术课程内容却是包罗万象,涉及非常广,对于贺州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特别是相对偏远的乡镇小学和自然村村小学,因为基础条件差,许多教师都不愿意到当地工作,专业的教师就更稀缺了,当地的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各个科目都必须懂一点,但又不精通,有些美术课程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化难度过大,在当地又极难购到专业教学纸张和工具,多种因素综合造成教师上美术课时只能照本宣科,肤浅的进行讲解,加上不一定都有能力结合当地的特色资源进行教学,学生便只能粗略了解书本的知识,漫无目的没有想法的进行技能联系,往往忽略了身边的艺术,身边的美,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兴趣。

3 美术基础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美术教育不等同于单纯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美术作为文化的产物,文化的载体,现阶段进行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只是一种国民美术教育,它的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美术学习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为业[1],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应该是使用美术教育的方式引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鼓励学生去体验,在教学和作业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观察、审美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欣赏身边的美,学会去保护、发展、传播身边的美。因此,适当吸取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美术素材加入到美术课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亲切感和熟悉感,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本地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弱化过于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以学习基本知识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和色块平涂等方式去表现生活中常见的,能经常接触的内容,在学习中体验本民族文化艺术魅力,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这样能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也避免了各种因素造成的“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艰难”现象的发生。

篇3

【关键词】大学;美术;地方特色;民族文化

一、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

我国各个地区的民间艺术反映除了不同地区和文化人们的传统文化,,地方传说,民族习俗等多项内容。总结所有的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有绘画,雕塑,特色服饰,传统工艺和建筑等多种内容组成。

因为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风俗习惯和情感认知以及群众气质有所差异,所以在我国各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品种和风格。比如说有些地区的雕塑,刻画艺术用于灯具和家俱的制造上,有的地方的年画和窗花的地方特色用于装饰用,地方特色文化和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的各项庆祝活动,少数民族的节日,剪纸,民族歌舞等都能够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简单来说,地方特色是形成我国民间艺术的基础,地方特色发展成民间艺术,高校美术教育要结合地方特色内容才能更好的和民间艺术融合,由此实现自我提升。

二、融合地方特色文化对大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最近几年我国各个地方的民间文化正在走向衰落,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民间艺术无人传承,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艺术特色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审美要求。所以大学将现代化的美术教育和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相融合,能够公开并普及民间艺术的家坊和作坊式传承,还可以解决民间艺术的传播继承问题,最关键的是能够将地方特色的艺术文化理念引入到高等学校的教学中来,继承并发扬,实现创新和发展,塑造新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大学的美术教育也会因为更多地方特色文化的加入,有更多的创作灵感,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大学美术教育当中引入地方特色文化,能够改善现今民间艺术的生存状况。很多年轻人受外来文化吸引,忽视了本土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并运用地方特色文化,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感受优秀的民族文化,提升地方特色文化的地位

其次,社会环境发展要求大学美术教育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合。地方特色性文化能够影响一个地区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其精神文化精髓和支撑。现代化信息发展加速,文化特色发展滞后,很多民族文化还没被了解就已经消失。保护并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不仅能够保护艺术的多样性还能够传承本土文化,引导学生追求本土文化的渊源,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文化的传承。

再次,融合地方特色艺术文化能够强化学校办学。我国高校的教学培养目的就是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培养面向社会发展的具有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大学教育要走区域化,多样化以及特色化的办学道路。各地方高校因为所处的不同的地理位置,都会接触并感受到很多民族文化特色的影响,应该利用自己教学和传播的教育优势,大量的了解掌握民间的特色艺术形式,承担历史众人,大力发展民族文化特色的美术资源,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进而培养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专业美术团队,这也是现在高校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

三、地方特色文化在大学美术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合理安排民间特色文化课程。民间特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艺术价值高并且教育资源丰富,大学美术教育可以和地方特色和自然文化相融合寻求入手点。现在的大学美术教育,学生接触的更多的是西方的知识体系,对本民族内的文化和美术特点了解不够。大学美术教育中中可以将特色的地方文化艺术融合到其中,选择学校所在地区的特色资源,比如土陶,染织,刺绣,剪纸,木刻都可以融入到教育当中,丰富教学资源,实现文化传承,达到教学提升。

其次,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在大学内融入民间特色文化不能只在表面的理论层次上进行,应该深入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要组织学生不断实践,实现发展,完成研究和创新。所以,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地方特色文化艺术形态融合到课堂上。比如说云南的大学可以在课堂上加入云南漆艺的操作教学,将涂、裱、刮、磨、撒、堆、刻等传统技法介绍给学生;福建的学校可以将漳州民间木版年画带到课堂上,通过向学生具体的讲解,使其在掌握地方特色医术形态的同时,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更多的灵感和创新,实现艺术的发展。

再次,要加强实践考察活动。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深入到民间进行考察,了解地域文化,使学生欣赏并学习优秀的地方特色医术。可以通过录像等技术记录民间艺人的操作技术,访问老人对当地特色文化的了解,掌握地方艺术的历史。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并接近地方特色文化,还能够提升其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见识,提升学习兴趣。

四、结论

大学的美术教育除了要培养美术人才之外,还肩负着传承民族艺术,发扬民族文化的重任,要在实现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实现教育多方面发展的目的。在大学美术教育中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艺术,不仅能够促进教育发展,弘扬民族特色,还有利于学生个人文化和艺术素质的提升。

美术课程。

参考文献:

[1]威廉·F·派纳.解读课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26.

[2]阿瑟·艾夫兰.西方艺术教育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251.

[3]许宪生,许俊杰.福建漳州民间木版年画潜在市场分析[J].艺术市场,2006:122、120-123.

篇4

一、海南昌茂花园学校的中小学美术特色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更新理念,确立特色发展思路

新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学校美育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功能,营造学校的美育文化,深化学校素质教育,已成为学校认真探讨的重要内容。对此,学校制定了走特色发展之路的教学策略,把特色教育作为学校美术学科建设的核心,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美术教育活动,开启了学校美术特色教学的艺术大门。

2.搭建平台,开展特色教学活动

学校制定了“一年一主题、一步一台阶”的教研策略。从2001年至今,先后举办了版画教学研讨会、水墨画教学研讨会、陶艺教学研讨会、书法教学研讨会等专题教学研讨交流活动,委派相关教师参加国家级以及省、市研修活动,为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提高的平台,使广大教师拓宽了思路,开拓了眼界,促进了特色教学的开展。

3.以校为本,开发特色教育资源

特色教育的创建,离不开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因此,学校根据海南特有的文化艺术环境,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育资源。学校开展了“海南昌茂花园学校中小学美术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研究”专项课题实验,组织编写了第一和第二期地方美术特色课程,让海南的自然文化、名胜古迹、地方风情、改革开放的建设成果异彩纷呈地展现在教室,让海南黎族编织、原生态的陶艺制作、海口骑楼小街、古朴的海南剪纸等艺术形式引以为豪地走进学校的课堂,很好地开发和应用了地方艺术特色的课程资源。同时,还充分利用社会教学资源,邀请部分知名艺术家走进校园讲学和协助开展美术特色教学,促进了学校艺术活动的开展和艺术水平的提高,进一步营造了良好互动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

4.资源共享,推进特色教育发展

推进艺术特色教育,离不开教育资源的推广应用与共享。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学校美术老师们工作积极主动,克服各种困难,深入研究各自特色项目的学法、教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如杨晓春老师的儿童画与剪纸教学,黎琳瑛老师黎锦编织与剪贴画教学,韦家锐老师的国画与书法教学,隋祥老师的版画与陶艺以及科幻画教学,司佳明老师的美术高考专业辅导教学等,正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教有特色,才促进了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获,使学校办学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成果。

二、海南昌茂花园学校的美术教育成果

近些年学校学生有1500多人次参加全国以及省、市和国际书画展览并荣获不同奖项。有十几位同学的绘画作品代表中国在捷克、日本、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展出;有380多人在教育部、中国科协、文化部等单位举办的各项比赛展评活动中荣获一、二、三等奖;有1100多人荣获省、市各级部门举办的绘画、书法大赛的一、二、三等奖,有数十位同学的美术作品在国家级专业报刊上发表,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近年来,海南昌茂花园学校美术高考成绩不凡,先后有数十位同学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广州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中国知名院校,为培养海南艺术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篇5

一、皮具设计特色教育开发的文化资源

狮岭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与皮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4000家大大小小的皮革皮具成品制造和原料生产企业,以及皮包、皮箱、皮带、皮鞋等众多式样的优质产品,直让人目不暇接。从皮具的款式,用料,制作工艺,制作流程,包装,销售策略以及狮岭人几十年辛勤创业过程中积聚下来了丰厚的“狮岭文化”资源。“皮具文化”具有着人文、经济、科技、艺术各种教育价值,挖掘其中潜在的教育功能,经过梳理和加工成为现实的课程资源,开发出特色鲜明的皮具设计特色教育。

二、国内学生学习皮具设计的状况

皮具设计是狮岭镇的特色产业,也是狮岭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将它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和内容可供参考。考察我国有关皮具产业特色镇的学校开发的教材,他们都立足于学校办学的方向,各自研究自己的开发特点,却没有体现地域性和适时性,综合起来看,他们有以下特点:

(一)没有体现地域性。没有从地域的自然、人际交往、文化特点出发,开发校本课程;没有通过活动与体验,使学生对自身生活的周围环境有了全面了解,加深对社区的认识,提高对社区的感情。

(二)没有体现时代精神。从开发的这些校本课程看,他们都只是注意从学习的季节性角度出发,只是根据自然的发展规律实施选择学习的活动,课程内容没有体现时代精神。

(三)没有突出综合性。地域社会的多样性决定了课程的多样性与综合性,这一点在所有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没有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们只是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了学校的特色,没有从考虑学生兴趣与社区的需要出发选择不同的内容。

三、整合狮岭镇皮具文化资源,开发美术特色教育

农村初中担负着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任务。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初中新课程体系,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农村青少年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非常迫切。由此,我们开始意识到开展“皮具设计”美术特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整合狮岭镇皮具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与教师和学生们沟通,研究出最适合的教学方法。课题组成员深入狮岭皮具厂,请厂长共同研讨开发,编写了《皮具设计课程纲要》,并依据这份《课程纲要》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课程内容的来源是皮具厂有关资料、书籍,教师、学生调查、收集与整理的资料。皮革皮具美术特色教育的开设与实施的过程,坚持学校办学目标和学生需要相统一,始终尊敬老师、学生的课程决策权。紧紧围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皮具这一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工艺品为载体,开发出一系列课程供学生选修,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得到艺术熏陶,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从而对自己和他人的知识经验及价值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进而融合语文、科学、社会与历史、艺术等各类知识。

(二)校企结合,开展皮具设计活动

狮岭皮具文化课程资源是本土特色和现代特色相结合的新美术文化,在狮岭地区特定背景下产生,学生通过对家乡狮岭镇的皮具文化进行欣赏和探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促进学生把学习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关注家乡皮具产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获得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能力。“皮具设计”课程也要求对皮具的文化底蕴与市场营销前景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开放的国际意识。

(三)在网络环境下的皮革皮具美术特色教育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现代教学传媒技术应用

当今社会,现代传播媒体迅猛发展。广播、电视、计算机等已广泛服务于社会、学校、家庭;当今时代的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在一个由现代媒体组合而成的社会大教育环境中。

而如今教学媒体日新月异,其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因而现代教学传媒技术的先进性,直接影响着人类教育行为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多维发展。

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媒体技术非常有优势

(1)英语是一门语言科学,课文中以英美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为主,语言点多,单词量大,这就给学生的学习英语带来了重重阻碍。因此不少学生感到英语难学,不敢开口说英语,更不用说用英语去交流了,对英语课常常是望而生畏。现代教学传媒技术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技术于一体,能够将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且媒体资料的速度快、随意性强,和时代联系紧密,便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利用现代教学传媒技术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不断地了解社会,调整自我,提高自身素质,使学生在兴趣阅读中,巩固和内化所学语言知识,实现自动化的语言应用技能。

(2)现代教学传媒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等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它能把文字、图像、音像、动画等传播媒体集于一体,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是先进的、多功能的辅助工具。这与教师单纯地使用教科书、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可向学生提供当时当地无法看见或感知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因此可以使课堂的感染力更强。从一定程度上讲,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单纯的只是叫学生记单词、背课文、背语法点,而是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将单纯的知识熟记、知识再现的教学方式转换为理解型的思维教学。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配合多媒体教学,实现学生网上学习、教师网上指导答疑,相互交流,做到教学相长。

(3)利用现代教学传媒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所具有的交互性特点,不仅能实现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储存与反馈,还能调控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现代媒体技术选择不同的章节、难易各异的内容进行学习;对重点的内容一次弄不清楚、弄不明白的可重复播放;还可以参与练习。总之,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从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选择知识。现在是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Internet查阅相关的英语知识,比如收听BBC,VOA等电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现代教学传媒技术还可以对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起到积极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数字化教学材料,具有可以长久保存、通过网络技术或其它通讯手段广泛传播的特点,便于学生自学和教师交流。信息知识的传递手段方式对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教学中,许多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耗费心血编写的教案,由于传播后保存不善,缺乏交流,随着岁月的流失而遗失,从某种意义上讲,造成了知识和经验的浪费。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的智慧和经验都将以电子技术的方式记录,后继的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发展和授课对象的要求,吸收经验,更新完善。

二、在英语课堂上要正确应用现代教学传媒技术

现代教学传媒技术的运用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媒体及手段。课堂教学的主角是教师和学生,教科书、黑板等传统媒体仍然是课堂教学中主要的教学媒体。教师需要处理好传统教学法与现代媒体教学法的关系,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媒体技术是对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

(1)先进技术是教学辅助手段。对现代媒体技术的利用不能走死胡同。我们要看到,先进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从根本上是不能取代教师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英语教学锦上添花。而在现实的课堂上,有些老师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过分强调外表华丽,内容中看不中用或者是用了一些不恰当的动画等,这样在使用中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结果显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某些老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僵化地使用现代化媒体教学,使教师成为现代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如果把教师比作教学过程的“导演”,现代媒体只能算是“道具”,导演利用先进的道具,目的是充分挖掘学生这个“主角”的潜能,使其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只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之一。

(2)媒体资料的选择要慎重。现代教学传媒技术对教学资料的运用包括录音资料和电影资料等。这些资料对英语教学帮助很大。但我们在资料的选择上要慎重,特别是当前的一些影视作品,能否成为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利用,是值得商榷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进行认真的挑选。

(3)任何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选任何一种媒体作为辅导手段都具有其本身的局限性。比如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上课,课堂笔记记录困难:信息量大、速度快,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吃力,长期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易丧失新鲜感,等等,这些都是不利于教学的。

因而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如何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把优秀的英语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相互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并且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来努力应用现代教学传媒技术;在英语课堂上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为目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观念不仅仅是教学设备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现代化、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概念、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不能取代其他教学手段,要让它发挥独特的作用,才能尽显其优势,同时促进英语教学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篇7

摘 要:东北有很多独具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珍品,它的艺术高度具有不可取替的当代价值,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工艺美术教学要广泛借鉴和吸收民间工艺美术的营养,将东北特色的工艺美术与高校工艺美术教学相融合。

关键词:东北特色;工艺美术教学; 融合

东北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东北民间工艺种类繁多,百花齐放,独具东北特色。东北的民间艺术家们曾创造出不胜枚举的艺术珍品,让人赞不绝口,叹为观止。其中的工艺繁多,比如:抚顺地区的满族剪纸、阜新的玛瑙雕刻工艺、海城岫岩地区的玉器雕刻工艺等等。这些智慧的创造在今天仍对我国的工艺美术发展和工艺美术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保护和传承东北家乡频临消失的传统工艺也是我们美术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为了保护和发扬我们东北自己的民间艺术,最首要的方式就是将东北特色的民间工艺与高校工艺美术教学相融合。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走出去,在东北大地上,开展有目的的社会调研考察,对周边的和更大范围的自然专业资源进行详细考察,调查研究,摸清各地专业资源的发展情况和现状,结合工艺美术专业的内涵定位,找到自然专业资源同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对位开展的交汇点,寻求合作,力争建立实习基地,开展人员互派往来,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活动。例如:

(1)考察省内多家专业画廊,对工艺、装饰绘画的市场需求情况和人才能力要求进行考察;

(2)对朝阳市喀左地区紫砂矿和阜新玛瑙装饰资源进行考察调研;

(3)Ω顺满族剪纸艺术进行探访和调研;

(4)对海城岫岩地区的玉器工艺品制作工艺进行考察;

(5)对东北传统的染织工艺、蜡染和扎染等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现状进行考察等等。

其次,东北工艺美术要与实际教学相融合,在积极开发社会、地域资源的同时,也要努力挖掘校内现有的资源和在建资源,在人力投入上,依据课程设置的具体需要,在改革期间将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外出培训和学习,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拓宽眼界;同时,对于专业建设需要的社会特殊技能型专业人才,我们也将采取外聘兼职授课、开展专业学术讲座、人才引进等不同手段进行合作交流;在财力投入上,对现有教学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的同时,我们将在教学改革期间力争投入足够资金购进相关专业设备和多种工艺原材料充实教学活动,如装裱机、切脚机、紫砂陶泥等;在教学环境方面,为了更好的实施工艺美术专业的对位性分类教学实践,在现有的专业教室基础上,力争新开辟1-2个专业实训室,有力保障校内分类教学的指向性,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时间进行专业实践,制作出有专业含量的工艺美术作品。

为了更加行之有效的推进本项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除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外,我们在分类教学推进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专业需求和地域现实状况,尝试可以将较为完善的社会工艺技术引进到校内,采取合作或租借场地等适当形式开展技术交流,实习基地现场教学,形成初步的教学实践和社会需求的一体化产业链。在学术支持方面,还应该不定期请专家进行专业技术指导,通过科学的工艺美术专业对位性分类教学计划的实施和人才培养,在课程改革和教学环节改革的推进下,工艺美术专业学生将会得到系统的、合理的、指向性强的专业教育。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可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能够深度地开发利用学科特质,挖掘创造出工艺美术精品;

(2)形成对工艺美术艺术作品的深加工和再创造能力;

(3)形成对材料深化利用与工艺深化的能力;

(4)形成定位准确的工艺品设计理念,强化产品市场设计意识。

通过东北特色工艺美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分类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传统工艺美术门类的专业内涵同高等学校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的联系将更加贴切合理,高等学校在教学环节发挥其系统教学主张的同时,能够兼顾传统工艺美术门类的学科特点,将东北特色工艺美术门类的专业内涵自然渗透到高校教学环节之中,使学生对工艺美术专业不再感到陌生和遥远,积极参与到各自喜欢的工艺门类教学中去,专业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将变得更加明确清晰,在这样的教学体制下培养起来的专业人才势必会形成过硬的专业能力和深度的专业认知,在其步入社会工作岗位后,对市场的需求和工艺品的定位将会更加明确,形成符合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先进生产力,进而提升东北特色工艺美术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民族传统工艺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回归热潮,已经在逐渐升温,东北特色民间工艺也将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复苏,它与高校工艺美术教学的融合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广大师生走向民间,多问多看,点滴积累,多一份传承,多一份文明。在高校合理的工艺美术教学形式下,东北特色工艺美术行业也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篇8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美术教育工作

一、基层群众文化的美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当前国家城乡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较为严重,基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其教育工作中所需的美术涉及工具等资源不完善,尤其是美育教育工作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处于劣势。对于农村收入水平有限的民众来说,并不会主动购买或是参观各种美术馆藏品、艺术品。[1]同时基层政府在当前形势下,更注重将资金投入到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中,对于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缺乏。这种基层建设整体水平的落后,导致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美术教育工作的难以完善开展。[2]第二,基层美术教育工作开展难度大。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在近年来尽管逐步开展,但进展缓慢。在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中,农村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薄弱点。但是基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基础群众文化建设又必不可少,这就给当前的美术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基层民众对美术教育整个概念的陌生与疏离,使教育工作的开展转为被动局面,而强硬的灌输现代城市美术文明产业文化则会使基层民众产生排斥。[3]

二、基层群众文化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

新时期下,社会对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要求越加高标准,人们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要均衡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但当前国家的基层教育工作中,人们从观念上就对语数英等应试考试学科与其它诸如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区别对待,对美术的学习成为了一种爱好。[4]在此情况下,基层政府对社会资源分配就相对不均衡。因此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需要着力完善美术教育这一薄弱点,避免“木桶效应”。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基层工作,有效强化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一,基层政府科学规划。基层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首先依赖于基层政府对美术教育工作的重视。面对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点,美术教育应该受到更多程度的关注与资源分配。其次,基层政府教育部门对于地区整体的美术教育工作要做出合理的工作安排,科学规划美术教育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拓展美术教育规模,使基层教育工作能够协调发展。第二,招聘高素质美术教育工作者。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得益于美术教育活动的有效组织。而美术教学工作的进行,离不开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与教育计划的实施。当前基层群众文化的美术教育工作中,严重缺乏专业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并举的人才,因此当前的工作重点即是做最大的努力,有效提高基层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同时,国家与政府也要提高基层教育工作者的福利待遇,一方面通过优厚的薪酬与福利保证基层人才招聘的生源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基层美术教育从业者水平的必要举措。第三,整合社会资源。其一,合理分配城乡资源。城乡资源的分配不均衡,是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历史问题,因此当前现实情况下,只能尽可能的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分配。国家政府对于经济水平落后,教育工作薄弱的基层要坚持三农工作的进一步有效开展,基层政府要落实各项三农政策方针,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合理分配城乡资源。另一方面,基层相关组织也要加强宣传工作,广泛宣传美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民众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爱好。同时呼吁广大社会民众高度重视基层美术教育工作的薄弱现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开展对基层美术教育工作的物质、资金、人力支持;其二,结合特色民俗文化。美术学习的教育工作需要一套完整的养成计划的系统实施。相较于城市美术教育完备的基础设施资源来看,基层既没有林立的博物馆,又缺乏全方位覆盖的额互联网信息查询渠道。因此,只能选取组织相对简单但教育效果良好的工作计划。诸如,举办农村特色画展,开放文化馆等。各大基层特色风格迥异,地域美术各有优势,比如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可以融入其民族特色、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民俗文化也是基层美术教育工作展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既充实了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内容,又活跃了基层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承。[5]

三、结束语

本文就基层群众文化中美术教育工作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进一步开展做出了分析与探讨。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美术教育从业人员缺乏,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基础群众文化工作的完善开展,举足轻重。而基层美术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也需要依赖基层政府科学规划、招聘高素质美术教育工作者、合理分配城乡资源、结合特色民俗文化等。美术教育工作是群众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备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各阶级的共同配合。

参考文献:

[1]肖笛.政治视野下的中国基层美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2]王江平.重庆市社区文化建设对策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3]夏长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3.

[4]范江华.如何有效开展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从基层美术教育实践有感而发[D].新课程学习,2014(02).

篇9

关键词:高师;人才培养;美术教育;现状;思考

自高校扩招以来,各院校的美术专业迅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专业人才。近几年,随着一些高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美术教育专业的扩大招生,美术教育专业中一些弊端慢慢显现。模仿美术学院按专业分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背道而驰。高校为学子提供了高等教育的机会,现在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存在问题分析

1.招生要求降低

近年来,广西美术术科统考对文化课成绩要求有降低趋势,高校录取的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中不少都是学画时间2年左右的,初中开始学画的几乎没有。很多学生学画的原因是文化课成绩不佳。甚至有少数学生仅靠“突击”几个月学画就考进高校,美术基础较差,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首要任务。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

新升本科院校属于应用型高校,旨在为地方经济和教育服务。当前,部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往往照搬美术学院按专业分工作室的模式,学生经一年基础训练后被分成国画、油画、水彩、版画等方向进行小班教学。美术学院的定位是研究型高校,宗旨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和创作能力强的艺术家型专业人才。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一专多能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在定位属性上必须明确师范性特征,这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了解中小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掌握美术和各学科知识、综合素质强的教育人才。目前,部分高校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定位有偏差,生硬模仿美术学院的模式,忽视了自身的师范性特征。

3.课程模式化、办学无特色

当前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沿用了苏联的契斯恰科夫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对描绘对象进行全方位的客观描绘,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画得像不像不是检验绘画的唯一标准。“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教育理念盛行,一些教师把素描等同于石膏像、静物、人头像的客观写实训练。现有的课程设置提倡写实素描,忽视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让各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融入课堂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如白描、创意素描、创意默写、写意素描等。写实素描仅仅是素描的一种形式而已,中国传统的佛像、青铜像、兵马俑等同样是优秀的绘画素材。

4.实习监控不到位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存在见习时间短、实习课程设置少等问题。实习相关的课程仅有教学技能、班主任技能,实习也仅有1周时间,这制约了实习的教学效果。现有的教学督导制度缺乏校外实习的督导评价,无专任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成绩评定不完善,无实习质量监控报告,无实习情况统计分析。

二、思考与对策

1.完善教学理念,明确师范性

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中不能忽视师范性。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具备广博的美术知识和娴熟的绘画技能,具备美术鉴赏、艺术批评素质,以及各种教育理论知识的综合人才。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绘画创作实践训练学生手与脑的配合,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更聪明、更自信、更富有想象力与创造意识。通过绘画培训可以提高学生对色彩和立体的认知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为他们将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改变只重视绘画技能训练的局面,增加相关知识型课程的课时量。其一,加强普通话、书写技能、教学设计与策划等技能训练。其二,增加实用软件课程,如Photoshop、CorelDRAW等课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技能。其三,开设艺术批评课程,提高鉴赏能力。其四,加大教育见习实习力度,提高教师技能和实践能力。其五,注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学法等相关学科选修课的开设。

2.注重办学特色,开设民族美术课程

课程设置的西化让我们忽视了民族传统美术。当代性和国际化并非与传统割裂,东西方文化融合是内在精神的融合。中小学美术教育有责任改变现状,必须从教育抓起,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身边的本土特色民间美术。现有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中也有很多民间美术课程。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开设民间美术课程也是很有必要的。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有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美术元素,如左江岩画、铜鼓、程阳风雨桥等。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所处的桂中地区,也有独具特色的金秀瑶族文化,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应该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金秀瑶族文化研究基地,将相关的民族特色美术引入课堂,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办出特色。3.加强实习监控体系建设教育实习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检验。加强实习监控体系建设,改变不重视教育见习实习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构建完善的教育实习管理制度;其二,密切与各中小学的关系;其三,培养专任实习指导教师;其四,优化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地方中小美术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篇10

小学美术教育对于在求学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也是他们接受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术的教与学都需要利用很多的设施与资源,其中包括了课程教材和美术工具。合理的教材与足够的工具是实现高效美术教学的首要条件。为此笔者对广西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设施作了一些调查。

首先,课程教材。广西部分农村小学使用的是人教版2013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基本上每位学生都配备有美术课本,问题在于教材的内容多不符合学生的实情:教材过于“城市化”、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美术工具要求多,大多数学生因家庭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购买。若选择使用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省编教材(其中包含了许多广西特色的民俗民间美术内容)或许会更恰当。其次,美术教学设施。由于条件有限,农村小学并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美术教具非常缺乏,这样一来导致教师教学的展开十分困难,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也并不宽裕,无法购买课本中要求的美术工具,他们的美术工具大概只有图画本、铅笔、红色水性笔和黑色水性笔。基于上述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略显艰难,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到学习美术的乐趣,这样的情况也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开发,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应该探索并开发符合农村地区教学环境的美术教学资源。

二、探析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实际上,农村的乡土美术资源十分丰富,面对过于城市化的教材,合理地开发农村美术教学资源必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方法。小学是基础教育的起步阶段,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都要从小学教育抓起。此阶段的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接受能力快,也是习惯与素养养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可惜的是学生们不知道从小生活的农村和这里的平凡事物也能变成美术创作最自然最朴实的素材。显然,探索并开发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资源是不可忽视的。第一,解决了教材不适用于农村教育的问题;第二,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第三,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广西农村地区小学美术资源探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广西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文化众多;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看,广西具有特色的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从文旅资源的角度来看,广西拥有经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批准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40余处。其中广西农村地区蕴含着特有的乡土文化和传统风俗,这些乡土文化资源不仅富于地域特色,还充满了古朴气息,可见农村有着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农村教育要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和利用其中的民间美术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设计相关的美术教学内容。

第一,自然环境。在城市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就常有带领学生到郊外写生的课程,一方面是锻炼学生对事物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能力。此外,自然淳朴的农村也是画家们向往的写生首选。农村小学正处于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古老的建筑充满了年代的气息,秀美的树木是历史的见证,因此,将农村独有的自然环境资源运用于小学美术教学中是十分合理的。

第二,特色农作。农作物是农村重要的栽培植物,食物的自给自足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广西地区不仅盛产水果,还有药材和名茶,这些都是美术教学中拼贴、绘画等课程可以利用的题材与资源。

第三,乡土文化。农村地区是滋生和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本,乡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相伴而生。教育肩负着传承文化与创新文化的双重使命,美术作为古老而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更应在其发展中带动文化的传承。在广西的农村,有麻垌的荔枝节,每年荔枝成熟时将作为祝贺、款待和联络感情的好物;蒙圩的吃社节,在农历的三月、四月,六月,主人会宴请亲朋好友到家中作客;宾阳的炮龙节,通过彩架游行和吃灯酒等活动以联络感情、邻里往来;每年的冬至,乡村每家每户都会打扫尘埃,流传着冬大过年的风俗,即过冬要比过年更隆重……因此,乡土文化经过筛选和课程设计后也可合理利用。

第四,饮食文化。广西的农村各地都有着丰富的饮食文化資源,不仅颇受欢迎且各有特色。将农村本地饮食文化资源利用到农村美术教育中,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还体现了丰富的地域特色。值得教育工作者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饮食文化资源都可作为美术教育资源,也不可直接将变为美术教学资源,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整合出具有美术教育价值的内容才可利用于基础美术教育中。

第五,服饰文化。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少数民族众多的区域,服饰文化应是指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无论是在审美情趣还是在文化习俗中都各有特色。样式色彩、服饰图案和纹样成为了少数民族服饰的鲜明特征。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融入农村美术教育中,对学生的设计思维训练以及家园感情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包括自然环境、特色农作物、风土人情、山水风貌、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道德伦理、乡土文学等等,开发符合实情的校本课程。

四、结语

小学美术教育在学生的智力、思维、价值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的发展还需要漫长的过程。探索和开发广西农村地区的资源,并将它们运用到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中以促进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使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习美术、陶冶性情。当下农村地区美术教学资源的探索与课程开发仍未结束,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共同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广滨.美术教育概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

[2]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3]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高等教育出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