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和综合素质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力和综合素质

篇1

[关键词] 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护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1(b)-0151-02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occupation ability of high vocational nursing

QIN Shu-ying TAO Li

Nurs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Henan Anyang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Medical,Henan Province,Anyang 4550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and modern nursing concept change,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to become the occup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facing nursing occupation education.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occupation ability and relationship,and from the adjustment of curriculum,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and put forward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of nurs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occupation.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quality;Occupation ability;Nursing;Education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的工作领域日益扩大。同时,社会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在知识、能力、技能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护理职业教育弥补了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要,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并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如何适应现代护理发展需求,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与临床零距离接轨,是护理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1 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内涵

1.1 综合素质的内涵

素质的内涵可分解为以下4个部分: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包含人品、性格、道德等要素;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包含了知识与智力等要素;业务素质是人的立业本领,包括知识技能结构和工作能力;身心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基础,包含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高职护生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是智商、情商和技能三方面的有机整体,表现在人文素质、专业开发素质和创新素质等[1]。

1.2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2]。素质教育不等于知识传授教育和能力培养教育,其实质就是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其天赋条件,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要载体,在此基础上全面和谐地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品质和综合素质。高等护理职业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还应注重与职业教育内涵紧密联系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1.3 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通过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来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其载体是综合性的职业行动[3]。个体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整合的状态。专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方法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社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4]。职业能力作为能力的一种特定形式,更强调知识、技能、态度三者的融合,既要注重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会学习和工作,还要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具备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社会责任心等隐性能力。

教育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意见稿)中指出教育应“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职业院校教师需要设计包含完整职业行动这一能力载体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 提高护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由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内涵可以看出,不能简单的把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等同起来,综合职业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应该是共性和个性、整体与局部、内化与外化的关系,综合素质包含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形式,是综合素质的外化[5]。通过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影响职校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均很看重学生的“德”,把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招聘的首要条件。除了要求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外,更注重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敬业奉献的精神以及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现在许多大学生重功利索取多,强调责任和奉献少。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强烈责任感的人,要求毕业生能踏踏实实工作,能做到荣辱与共。而今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趋于淡化,缺乏责任感的人不仅自己的工作完成不好,而且还会影响别人的工作。同时,不少毕业生存在的好高骛远、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均会成为求职路上的绊脚石。因此,作为护理职业学院的教师,在教育和培训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 高职护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成功就业,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需要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学生本人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正确处理好知识学习、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三者的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从事多年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护理教育教学模式,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组织、考试评价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入手,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3.1 调整课程设置,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开必要的素质教育课程,构建以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将护生的道德教育放在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6]。优良的思想道德是从事任何社会职业所必备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职业能力是否具有所需要的发展空间。对高职护生来说,培养高尚的护理职业道德和慎独精神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在入学之初对护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尤为必要。在第一学期开设理论基础上增加护士人文修养、护士伦理与法规、人际沟通、心理学基础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好基础。另外,在不同学期开设大学语文、社会学基础、美学与艺术欣赏等选修课程及心理健康讲座、报告,加强心理辅导和帮助,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

3.2 以护理技能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为契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现代职场不可缺少的素质。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健康的竞争心理和耐挫心理对毕业生来说非常重要。护生要自觉主动投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实践活动来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造能力,培养自己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激发自己的创新欲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学校可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护理技能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动手能力。如5.12护士节之际举办护士礼仪大赛及授帽仪式,学习南丁格尔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护理道德修养[7];职业生涯规划演讲比赛,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校园辩论赛,培养学生胆略、自信、必胜的精神风貌,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书法、写作、文艺等各种有益于提高素质的竞赛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及开拓创新精神。

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虽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还是缺乏护理岗位上所需要的适用能力。为弥补适用能力欠缺,要多争取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实习活动,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校期间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参与程度,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在不断接触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发现自己的所学有所不足,从而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社会大课堂的锻炼,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

3.3 通过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越来越需要发挥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因此,要求毕业生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既能领导别人,也能被别人领导。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营造轻松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团队的整体效应。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施一个教学项目,要牵涉到不同的学科知识,需要不同的教学设施和场地。项目组成员要分成几个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学生需要根据项目内容去收集资料、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实施,最后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学生尊重同行、团结互助、精诚合作的科学态度[8],为其将来进行临床护理工作和研究护理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3.4 通过护理技能实训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强调人文关怀和爱伤观念

现代护理观强调人的整体性,要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护理操作的始终。在护理实训课上引入“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法,学生在对“患者”的操作前解释、操作中指导和操作后嘱咐中逐步强化其服务意识,培养和树立学生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慎言守密、尊重患者的作风,医行端庄、语言亲切、热情周到的行为风尚,将护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每一项护理操作中,培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体恤患者疾苦的爱伤观念。

3.5 改变评价方式,开发与职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建立一套与素质教育课程相配套的形成性考核制度。学生最终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实践考核几个模块组成,而护理实践考核应包含护士仪表、与患者解释和沟通、操作中的应变能力以及熟练程度,主要考察学生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的应对能力,可随时向考生提出与情境有关的问题,以考察学生是否能有目的、系统地思考和逻辑地解决问题,从而客观地评价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康国虹.高职护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J].天津护理,2009,17(6):360-361.

[2] 范莉莉,刘宝玲.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状况[J].中国高职医学教育,2008,(9):60,69.

[3] 徐朔,吴霏.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 33(10):36-39.

[4]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5-10.

[5] 龙山青,范超.浅议汽运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1,216(8):177-179.

[6] 周恩红,符丽燕,卢益东.护理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8,23(15):12-13.

[7] 毛芳玲.护理健康教育效果与护士综合素质的探讨[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7,5(5):6-7.

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0. 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学术界以及公众对素质教育的认识逐渐加深,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以及进行教育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的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专业型的人才,更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复合型的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 在素质教育要求下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理工科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素质教育的推行和要求下,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智商与情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智商主要指的就是一个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情商主要是指一个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能力、情绪的控制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能力等方面。智商和情商的高低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也说明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一个人的能力的高低影响大。在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理工科大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学习好专业知识,更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不但有助于其适应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也对理工科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理工科大学生自身要重视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尽快让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的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2. 探究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求

2.1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中的核心内容。所谓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发展的内部根据和内部动力,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心理素质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专业技术知识学习以及实践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对实践中的突发事件的应激性反应较影响较为明显。心理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的核心内容,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是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和前提[2]。

2.2交流沟通能力是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交流沟通能力是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中的基本能力,一个人能否将自己的思想与观点明确、有效地传递给他人主要是看这个人是否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化的不断加速,国家与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良好交流与合作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所以说有效的交流沟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我国的传统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视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和书写能力,对于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比较忽视。有很多的理工科的学生不能进行高效的沟通与交流,不能有效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思维,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中要更加重视理工科大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

2.3创新能力是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综合素质能力的灵魂。创新能力不仅是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综合素质能力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要适应现代知识型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也对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理工科大学生要发掘其巨大的创新潜能,为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也要求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时刻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挖掘。

2.4实践动手能力是理工科学生创造财富的根本途径。理工科学生不仅要全面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大学课程中,理工科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不仅包含专业的技术理论知识,也有大量的实验与实践课程,意在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来理工科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就需要把自身学习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转化为一种能力,并且通过动手实践完成来工作中的各项任务,创造财富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说实践动手能力是理工科学生创造财富的根本途径[3]。

3. 理工科大学生在现阶段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方向

3.1心理素质能力。当今社会很多在城镇生活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促使很多学生独立意识与独立能力较弱,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依然较弱,自我的控制能力较差,面对困难容易采取逃避的方式或者逃避的态度。由于心理素质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心理素质训练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

3.2交流与沟通能力。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对方明白你的思想或想法。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会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与相处过程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人际关系和人际问题,这是不利于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在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很多理工科大学生只注重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不善于交流与沟通,导致其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能有效的与他人进行沟通与合作。由于交流沟通能力的重要性,理工科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开设相关的交流沟通课程,加强学生对交流沟通的认识。理工科的老师要建立交流沟通课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题的研究当中,通过一系列交流项目让理工科大学生认识到交流沟通的重要性,让他们主动来提高自己的的交流沟通能力。

3.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可以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效发掘创新能力也有利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应试技能,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扼杀了很多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素质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可以改革学校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可以开展多样的设计大赛,或者关于创新能力的比赛来挖掘和拓展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

3.4动手实践能力。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和书写能力,对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忽视,导致很多理工科大学生对纯理论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但是对需要动手实践的课程或者项目掌握的较差,这突出反映了传统教育留下的弊端。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以及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理工科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和验证真理,这样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4. 结束语

本文笔者主要是基于素质教育来探究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问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的探究也需要不断地深入。本文主要是对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者来说,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任务也任重道远。(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

备注:“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3DZZ057。

参考文献

[1]曾开富,王孙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22.

篇3

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协调组织、制订方案计划等综合素质及能力是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重点考察的内容,而目前高校的本科教学则比较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对学生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关注度较为缺乏,这些能力的培养通常依靠其他方面在课堂外完成。如果把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和课程结合起来,把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与培养其他技能系统、恰当地结合起来,对学生、企业都是非常有益的事情。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对教学活动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实施教学改革的具体步骤与方法

我们选择在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开展理论学习与综合素质及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整个活动持续了一个学期。具体做法是:

第一,确定教学改革的整体目标及子目标。我们把整体目标确定为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我们将综合素质及能力具体分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危机应变能力、合作精神等。

第二,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掌握学生在改革前后综合素质及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并通过前后对比以评估改革效果。

第三,确定改革的实施方式。把学生分成AB两大部分,A部分通过自愿分组方式形成6人一组团队,B部分通过随机分组形成6人组团队,每组各有一名通过竞选而形成的组长,负责本组成员的分工与协作,以完成任务。这样对比AB两部人群的任务完成及能力提升等情况。

第四,设置实地调查或者品牌宣传等具体任务,让各个组在组长的领导协调下自行设计方案以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可以向指定的教师进行咨询。

第五,任务完成情况汇报及评价。在规定的时间内,各小组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报,并对其他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提问并评价。然后,再由老师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把这两个评价综合起来评选出优秀组。每项任务都有优秀者,完成全部任务后再评出总体优秀组。同时,设置最佳表现者、最积极参与者、最佳领导者等个人单项奖,由知晓更多细节的同学评出这些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奖励。

第六,组织学生评价此次活动及建议。活动结束以后,要求同学们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分析活动对自己及团体的各种能力有无提升,活动还存在什么问题及如何改进,为下一次更加圆满地进行活动提供支持。

二、教学改革的结果

此次教学改革的效果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上来分析评价。

(一)教学改革前后,学生层面上发生的变化

教学改革后与改革前相对比,学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在课程学习上的积极主动性、学习效果大大提高。这可以通过对课堂评价、到课率、课堂或课间提问交流时间、提问的问题等方面来体现。1)学生对课堂评价从平时的较低或无兴趣,感觉到教学内容在实际工作没有太大作用,转变到改革后的比较有兴趣,感觉到教学内容在实际中工作有较大作用;2)到课率由平时的78%提高到改革后的100%(排除请假的学生);3)课堂、课间提问或交流时间从几乎没有在课堂或课间进行过提问,老师基本上下课就走,转变为同学们无论在课堂或课间提问时间都比较多,课堂讨论热烈,参与同学多,时间较长,专业课程的老师下课就走的现象较少出现;4)学习效果的改善体现在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学习成绩等方面。学生所提问题不再是单一的某个课本知识,而是多方面的,既有非常专业深度的学术问题,还有非常具体的操作性的技术问题。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从原来的平均75分提高到平均85分。

第二,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及能力大幅度改进。这可以从学生自评调查问卷的前后结果及指导教师的访问调查来说明。在进行教学改革前,我们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进行了学生自评问卷调查,较多学生(68.53%)对自己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评价较低或缺乏较为明确的评价,而当进行完一轮改革后,学生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评价都出现了提升,能够比较自信和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在对指导教师的采访中,教师也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指导教师认为经过实践,学生从原来的等、靠、要等消极行为转变到现在的主动获取、积极探索等积极行为。有一个例子最为明显,有一小组需要办公室开讨论会,但需要钥匙。学生除了问找谁要之外,还问怎么找,办公室在什么地方等许多细枝末节的问题(这些问题只要稍微留心就能解决),以至于老师觉得自己拿这钥匙也比回答他简单多了。在下一轮次中,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就不一样了,同样需要一位老师的协助,指导老师仅给其简单提示后,学生自己就很快地找到老师解决了问题。

从学生角度上看,总体上来说,这次教学改革的结果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实践为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及实施提供了机会和锻炼。

(二)教学改革前后,教师层面上发生的变化

教学改革也在教师层面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上课方式及内容得到优化

教师的教学方式因为学生的要求而改变,讲课方式不再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过程,学生听教师讲,而是基于问题的讨论式教学,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书本,也要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具体操作层面,有些是学科理论前沿方面的,教师因此也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扩展,既要涉及书本上的知识,也要把当前的学科发展前沿问题给予介绍。这些变化对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不能再将知识局限在课本上,需要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及最新进展,备课时间也随之延长,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2. 教师的角色得到拓展,上课积极性提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的角色比较单一,大多限于课堂上的教学,而对于课堂外,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作用不大。这次改革让任课老师也同时担任指导教师,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在课堂上,延伸到了课堂外,跟学生的接触机会增加,双方相互了解的程度加深,相互交流的话题也不再局限于书本或者所授课程。由于双方交流的深化,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了承认,并得到了学生的尊重,教学的积极性也因此而提升。

3. 教师的科研工作得到促进

教师的科研工作有许多调查及数据整理工作,这需要有经验的学生给予帮助。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增强,也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了较多的比较有力的研究助手,使得研究工作的调查及数据整理工作容易推进。而且,特别优秀的学生甚至参与到研究工作中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三、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改进

此次教学改革实践的良好结果,说明了理论学习与其他技能的学习可以恰当地融合起来,能够通过具体的一个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通过“实施实践活动”这样一个点,实现“学生在学习、组织、领导、沟通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与发展

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是在活动中体现的,因此只要有恰当的方法,也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活动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当前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较弱,与他们的这些能力没有或者较少得到使用与锻炼是紧密相关的。为他们提供得以施展的机会,他们就会获得成长和提高。

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学改革,为同学们的各种能力的施展提供了机会和舞台,帮助他们克服畏惧心理,了解与掌握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法与程序,不同人群之间冲突的处理,如何实现成员之间的协作,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与意识。

(二)通过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生厌学是大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根子不在学生,更多的还是在于教学的方法与模式。根据具体学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改变学生在学习中被动的角色定位,这是厌学的主要诱因。因为学生不知道这些理论可以用来做什么,有什么值得他们学习的地方。而一旦让他们参与到其中,就会对这些问题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认识,不再迷茫彷徨。

1. 坚持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充分锻炼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而这些是仅靠学习得不到的,只有让他们在实践中去学习、体会,使用这些能力,才能更大程度上获得、锻炼这些能力。让学生自主组织并完成任务,不是放任自由,而是以目标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更好地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老师仅充当顾问者的角色,完成任务的具体方式方法、团队的组织激励及协调、与外界的沟通谈判等问题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是一个学生自身多种能力得到施展、完善、提高的过程。

2. 制订相应的奖励制度,调动和维持同学与老师的参与积极性

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要保护与维持他们的积极性。这项教学改革活动侧重于实践,需要较多的外出活动才能完成任务,因此需要支付一定的活动成本。适当的奖励定制不仅可以使同学们更加积极参与活动,而且还有助于他们产生成就感与公平感,感受到付出与收获之间存在关联,是对他们活动成果的承认,也感受到上级及其领导对此活动的重视与支持,从而有利于维持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1. 需要进一步拉近任务的设置条件与实际践行条件之间的差别

此次改革中,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与实践完成任务的一个完整过程,因此对完成任务所设置的约束条件比较弱,但这会导致结果可能不具有可行性。比如在品牌推广环节,从品牌的定位,产品的形象、性能特征、消费群体等角度,学生选择相应的代言人,但这些代言人大多数都是知名人物。从关联程度看,我们认为这些人物能够较好地展示品牌形象、产品的性能等方面。但在现实中,这可能行不通,因为名人代言费可能是一家新公司无法负担的支出。

在未来的实施中,需要对任务的条件进行修订,以更加逼近真实,增强实战性,以更好地锻炼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2. 需要调整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师参与积极度

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参与此次教学改革活动,是一种额外的任务,但没有直接明显的收益,不能获得教学时数或者其他承认。虽然大部分教师能够理解并支持活动,但也有部分教师因此而存在着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不愿意担任指导教师,或者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参与程度不够。这需要调整改革措施,争取获得学院层面上对教师的这种教学活动给予承认,并计入到工作量中。同时,再根据学生的实践成绩来反映指导教师的努力程度,给予优秀老师以适当奖励,激励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3. 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减少学生搭便车现象

在此次改革实践中,没有从制度层面上鼓励学生参加活动,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作出规定,即赋权不完善。组长没有较多的权力来激励或约束组员参加活动,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是一个缺陷,可能会产生搭便车现象。在此次活动中,就有报告说有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组长由于管理权限不足而无法管理的现象。在未来的活动中,如果恰当地在赋予小组组长权利与尊重个体自主原则之间取得平衡是重要的问题。

4. 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增加学生实践活动场所及资金来源,

目前,我们的这些教学改革活动主要是学生自己运作,所需资金基本来于自身,而且实践活动的场所也是自己寻找。而营销活动是企业的日常活动,如果能够把我们的教学改革与企业的营销活动沟通起来,既可以为学生的实践提供充足的场所及必要的资金来源,而且也能为企业的营销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便利,实现共赢的格局。要实现这一点,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是必要的,因此,我们下一步的重要工作就要尝试与企业联系,双方找到共同点,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篇4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板带厂是昆钢钢铁主业中受打击最重的企业,由于市场萎缩,产品大幅降价,造成全厂部分生产线连续停产半年,职工收入下降,职工思想出现波动,面对这样的危局,企业发展该何去何从。

板带厂工会在厂党政的支持下,团结带领板带人立足内部挖潜降本,提质增效,并提出了“培养提升职工综合素质,增强职工应变能力”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通过号召职工认清形势,注重提升职工思想觉悟,促进职工身心健康,潜移默化地提高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激励职工主动学习,增强应变能力,让职工能正确理解、适应、支持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政策、措施变化;积极带领职工比技能、练本领,立足岗位作贡献,不断提升职工队伍的技能技术水平,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形势任务教育是关键。厂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撰写职工形势任务学习材料,分层次地深入职工讲形势、讲任务;最艰苦的时候,在厂区里打出“上帝永远只帮助那些努力自救的人”、“守住家园和岗位艰苦奋斗降成本夺回饭碗抢回钱 决不服输靠自己与市场拼搏到底决不放弃”、“ 保住集体,才有自己,靠责任干工作,靠智慧获利、拿工资” 等贴近职工、振奋人心的标语;积极组织职工开展市场形势和经营知识学习,让市场的压力传递到每一位职工,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凝心聚力与企业共谋发展。

专业技术技能素质是核心。提高职工技术技能水平是解决国有企业“人又多又少”问题的主要途径,让职工具备与企业改革发展相匹配的精湛技术本领,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增强职工应变能力的关键和核心。板带厂工会以公司及厂内职工技能竞赛、劳动竞赛、岗位练兵等“争创”活动为载体,大力组织职工进行专业知识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学习;以“对标挖潜,争创效益”的立功竞赛活动为契机,认真找差距定标杆,层层分解指标至班组、个人,组织职工在本岗位工作中竭尽全力挖潜降本,提质增效;带领职工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探索岗位先进操作法,在本岗位工作中创新创优。通过扎实有效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以及评比奖励、提升技术技能等级水平等措施的采取,职工参与面和积极性高,整体技能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职工的好点子和优质高效的工作也推动了板带厂生产发展和效益提升。

篇5

关键词:创新能力 综合素质 创设情境 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62-01

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历史教学也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大限度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巧妙置疑,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欲望

故人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优秀的老师在教学中总是努力而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来置疑。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人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借助外界因素的刺激。巧妙置疑,设置情景是触发学生创新欲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学知识的兴趣,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改革开放》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1950年时中央政府实行了什么土地政策?(2)中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3)化运动中土地所有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4)改革开放后,为什么又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在学生逐题回答正确的基础上,我又追问。综上所述,概括党和政府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一连串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大家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争先发表自己的创新见解,甚至争的面红耳赤,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意见终于统一,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提高了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2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创新能力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时体现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创新探索,尝试创新的乐趣。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驰骋想象。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学习,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机动灵活地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例如:做小游戏、歌咏、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不拘一格,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创新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在讲授《民族团结》一课时,我在课前就布置了预习提纲:搜集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准备在课堂上展示。结果在课堂教学时同学们由于有了精心的准备,个个跃跃欲试,争相展示自己的所学。有的演唱蒙古族的歌曲,有的讲述藏族的宗教法事,甚至有些同学竞穿上了维吾尔族的服装跳起了新疆舞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师生之间实现了心与心的交流,在融洽的氛围中学生体会到了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必要性。

3 鼓励学生置疑,激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提出问题,从新的角度去考虑,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这句名言道出了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置疑问难的重要地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首先要鼓励学生置惑,只有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得以满足,创新思维才能被激活,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在历史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要敢于挑战教师、挑战教材、不迷信教条,要勇于置疑、勇于创新,勇于想象。提倡学生之间互问互答,提倡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置疑发难。例如:在讲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我精心准备了教案、课件,可是在上课不久,学生竞出乎意料地提出了“什么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我及时调整原有的设计方案,又以此问题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反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不要党的领导?要不要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要不要人民当家作主?一系列问题的迎刃而解,既解答了学生的疑惑,又顺利地过渡到四项基本原则上来。这样在教师的帮助下,师生共同分析问题,解答疑惑,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与尊重,从而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愉快而轻松地享受创新所获得知识。

4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创新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必须从满堂灌转化为启发学生思考,诱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探究。从死记硬背转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例如:在一堂综合复习课上,我有意识地将林则徐、郑成功、岳飞等历史人物放在一起,让同学们评价,然后我又提问:为什么称前者为民族英雄?而称后者为抗金名将?同学们满脸茫然,于是积极讨论、探究。当他们释疑后,我又追问: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有了前面的基础,同学们化深奥为浅显,争相回答:看主流,要客观、全面、公正,评价要准确等。这样的设计不仅巩固了知识,传授了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与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要以一切服务于学生为宗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渠道,运用多手段,采取新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优化课堂教学,正确引导,科学组织,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教学改革 自主学习 创新能力

高等院校是一个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除了基本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也是我们的教学改革要达到的一个目标。我们中药学教研室负责生药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工作,我们的教学改革从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着眼,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着手,开展了“让学生走上讲台”和“让学生走出书本”的教学改革活动,在近五年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让学生走上讲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好的学习是学生自主地学习,我们所实施的教学改革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充分表现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1.备课的过程使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要讲课首先要备课,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地掌握知识,因为教师的角色转变要求他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备课中,学生首先要领会大纲的教学要求,而在以往传统模式的教学中,教学大纲的要求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反映的,学生对此并没有直接的认识。然后是分析教材,按照大纲的要求来确定讲课的重点、难点,来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自觉地、自主地进行了学习。我们认为,备课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的重要过程。

2.完成教学准备工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备课的基础上要完成教案的准备和幻灯片的制作,学生热情很高,搜集素材,查阅资料,设计版面,相互探讨,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创新能力,体现了极大的学习积极性。有不少组的学生在自己制作的课件中,不仅仅完成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还通过查阅资料补充、扩展了相关专业知识。虽然每组学生只承担5~10分钟课堂教学,但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完成了一个学习的飞跃,即要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进行准确的表达。这样,不仅对一些定义、概念要有十分清楚的认识,还要考虑如何对其进行解释、分析、对比、归纳。要站在教师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备课笔记的教案的准备、教学课件的制作等教学准备工作给了学生一个换位思考的机会,同时很大程序上调动了学生的潜能,不少学生制作的课件内容丰富,形式新颖。

3.讲课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讲课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几乎每个学生第一次走上讲台时,都会有一些紧张不安。我们事先给学生提供了练习的场所,有不少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室反复练习,从站姿到语速、语调到准确的语言表达,我们相关任课教师给予指导和训练。多次练习后,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讲授技巧,大多数学生站在讲台上时,能够将经过自己加工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他人,并且了解了作为讲授者如何与被教授者进行互动、沟通。这无疑是对学生表达能力上的一次锻炼和提高,同时使学生增强了勇气和自信。

二、“让学生走出书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认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应当局限于课堂内,而应将其延伸到课堂外,通过开展“让学生走出书本”的活动,尽量为学生创造出相关条件,鼓励他们参加各项课外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现代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1.文献检索与相关进展资料的查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年轻的、迅速发展着的学科,我们目前使用的是卫生部教材的第五版,虽然每一版新教材中都会有新知识的补充,但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除了对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所掌握外,还应该更多地了解这门学科的相关最新进展。我们药学院的多媒体教室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学习平台,于是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检索、查阅相关天然药物的资料和最新研究紧展。教师负责给出查阅范围,并提供一些专业信息检索网站,负责指导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分析、讲评。通过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学生熟悉了一些专业文献网站和检索方法,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开阔了眼界,走出了书本的局限,对学科前沿的内容有所了解,并掌握了查阅专业资料的方法和技巧。

2.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

药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同时通过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观念,使一部分学生对科研工作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们主动与老师联系,希望有机会参与一些科研活动。所以,在青年老师在进行各项课题研究的时候,就选取了部分学生参与科研实验,将自己的课题思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部分实验工作。学生成为老师科研工作的助手,在此过程中又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教研室设计的“三黄胶囊的制备和质量检查”,是为大四的学生下点实习前进行培训的一个综合性实验,该实验综合了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等几门学科的知识技能,整个预试验都是由05级的牟金金等课题小组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她们态度认真,操作仔细,表现出良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

3.学生的科研活动锻炼了创新能力

篇7

关键词: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有社会、学校、个人、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但部分毕业生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差,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如今,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业务素质这个单一指标上。有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毕业生素质排前五位的是:专业基础知识(32.5%)、思想道德修养(22.8%)、问题解决能力(16.7%)、敬业精神(9.1%)、团队合作精神(6.6%)。可见,单一的专业素质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直接要求,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容

关于综合素质这个概念,各个领域对它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但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主要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品质如真诚、勤奋、有责任感等等。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底蕴、对艺术和宗教等的理解、人际交往的知识与能力等等。专业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身心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等。在这四个方面里,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

二、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的陈旧僵化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素质大学毕业生的前提。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跟不上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计划单一,培养方式陈旧僵化,从一开始就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而且,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学方式呈线型单调的程序流程,形成了以教材、教室、教师为核心的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这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课程设置结构单一

课程设置是决定人才培养最终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实施学分制,学分制与学年制相比无疑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学分制下仍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分配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都存在着结构单一、重复低效等问题。这表现在,课程的设置仍存在着面过宽或过窄,多数课程和专业老化、陈旧,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和衔接,专业分割严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脱离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校园文化缺乏活力

校园文化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人生观、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还是充实学生头脑,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同时,校园文化还能构筑学生的现代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些高校还存在着忽视校园文化建设,或者校园文化建设活力不足的现象。这表现在,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积极性不高,而是热衷于个人社交、网络游戏等更加私人化的活动。

(四)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

调查显示,由于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形成了在单一专业基础上构成的单向、线型、平面、封闭、低功能的知识结构。具体表现在:着重于专业知识,而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狭窄,文理分割严重,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缺少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修养;片面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性知识,热衷于考证、过级,忽视了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打基础;知识体系内部缺乏有机联系,知识庞杂、松散、相互孤立、死板、僵化,缺少系统性和有机联系性;知识的陈旧速率高,信息封闭,知识吸纳力不足,知识更新慢,等等。这种知识结构状况明显缺乏创新活力,也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方法与途径

(一)学校方面

1.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在培养方案上,要根据社会、学科的发展不断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使人才培养方案保持科学性和合理性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要打破线型单调的程序教学,应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的互动,在注重学生的自主和情感因素的同时,积极启发学生去思考,营造良好的、浓厚的、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增强自学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如本院在口腔医学生开展的PBL教学模式和临床医学多站式技能考试等。

2.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优化整合的目标是建立多方向、立体网络系统的课程结构。它既包括学科专业体系的综合和概括,重新建构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概念框架体系和整合专业科目结构体系,也包括学生认知及思维形式与知识体系的统合,还包括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协调与整合。具体来说,要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结合起来,要把开展理工科和人文学科课程结合起来,使其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要使新旧专业结合起来,开设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专业课程,打破专业、学院、学科、校际间的隔阂。增大临床实践课比重,把理论课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如,开放式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计划和动手能力,通过课程的综合化,促进学科知识渗透,特别是文理渗透,创设学科综合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科、社会和学习者之间的协调和整合。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以社会主义为主导,以校园精神文明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我们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大力开展社团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使大学生获得新知识,增长新才干,培养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增强团队意识,使学生个性和社会相协调,更好地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兴趣。

(二)大学生方面

1.大学生应当树立均衡发展的观念,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目前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并不是很多,很多大学生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可是在其他方面就相对落后。特别是医学类院校的大学生,学生的学术研究氛围比较浓厚,但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却并不丰富,所以给人的感觉是学生不活泼,缺乏青春的朝气,在面试的时候不能大胆表现自己。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兼顾。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历史感,它不仅有助于在专业领域内更有创造力,还可以使人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而在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大学生还应该加强自然科学的学习,做到文理平衡,相得益彰。在道德品质素质方面,大学生受到了多年的教育,从整体上来讲他们的道德品质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近些年来社会上的消极思想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盛行,这导致了有些大学生在这股思想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陷入了腐化堕落的泥沼,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大学生应该加强世界观、人生观的学习,分清崇高与卑下,逐步提升人格,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心理素质方面,应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面对挫折失败的打击,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事情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2.注意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既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基础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优良的性格、顽强的意志等。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三大要素构成的。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结构系统、专业知识结构系统、工具知识结构系统和方法知识结构系统。基础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根基,特别是专业基础知识,它是知识更新的动力,是思维的因子。基础知识包括基础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基础技术知识等等。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本专业所需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等等。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核心,是创新的质料。它包括学科概念体系、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及学科的历史演变、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工具知识和方法知识是知识结构的关键。工具知识包括汉语言文学知识、外语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等。方法知识则包括如何科学用脑用时,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如何搜集加工材料信息等相关知识,也包括现代科学的方法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等。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建构,必须要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状况,结合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发展方向,运用科学的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篇8

关键词: 声乐教师 综合素质 教学能力 提高

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指声乐教师在从事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应具备的基础知识结构和能力,而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则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专业展示能力和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两者均是构成声乐教师优秀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对搞好声乐教学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教学能力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因此,要辩证地看待和解决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提高的问题。

1.提高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其教学能力的基础

1.1提高声乐理论水平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基础。

声乐理论是歌唱家们从歌唱实践中概括、总结出来的系统的声乐知识,是形成声音和进行演唱的理论基础,是声乐教学的重要依据。声乐虽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同样不能脱离科学理论的指导。一首声乐作品除了优美的旋律、精美的歌词外,还有调式、和声、转调、力度、速度、装饰以及节拍、节奏等许多乐理方面的内容。声乐教学中的指导性用语,对作品的处理,无不渗透着声乐理论。声乐教师如果基础理论贫乏,不懂声乐知识,就很难帮助学生完成对作品的处理。

因此,教师的理论水平对声乐教学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声乐教师必须加强声乐理论的学习。要掌握全面的声乐理论,首先就要从这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声乐论著中汲取营养,大量地阅读并领会它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楚声乐发展的脉络,更科学地、更全面地深入领会人体发声的有关知识,正确地对待声乐各流派的优劣,在声乐教学工作中做到视野开阔,思路清晰。其次,全面的声乐理论的掌握还要求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对待理论的学习,而不能良莠不分,一并咽下。只有在学习中批判性地继承,才能使我们的声乐教学工作目标明确,少走弯路,科学地培养人才。

1.2提高文化修养是把握声乐教学内涵的必然要求。

声乐是一门综合性的美育学科,涵盖了自然、社会、人文等多学科知识。因此,声乐教师要具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的储备,对中外古典的、现代的艺术和文化知识都要有所涉猎和认识,并能在教学中运用这些知识,全面、透彻地讲解声乐理论和声乐技能,分析和处理歌曲,形成自己对声乐作品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声乐能力和演唱风格。同时,加之声乐艺术与其他相关学科、姊妹艺术之间的连带性,都要求声乐教师具备相对全面而系统的文化素质。

声乐教师要充分汲取各种知识养分,不断地充实自己。声乐教师的文化素质大致可以包括以下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相关学科知识,如唯物辩证法、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学、语音学、美学、外国语等;二是其姊妹艺术,如舞蹈、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提高相关学科知识的途径,应以学习教科书为主,辅之以通俗性的讲座、辅导材料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论文等。对于其他姊妹艺术,提高的途径和方法则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抓品位、抓根本。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其艺术品味的培养,如同文学趣味的培养,基点要高。

1.3提高教学理论水平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条件。

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对课堂教学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声乐教学也是教育科学,十分讲究规范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具有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教学的能力,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和分析教育过程,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选择教材,安排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演唱水平。教师还要根据教育学的规律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

2.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搞好声乐教学的重要保障

2.1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专业展示能力。

一是加强歌唱技能训练,努力提高歌唱水平。声乐教师有精湛的歌唱技艺是教学立足之本,是教师的教学魅力之所在。学生对声乐的喜爱,也许恰恰是听了教师的某一次示范或者某一次演出。因此,声乐教师一定要热爱自己的专业,珍惜每一次给学生示范、表演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有位声乐教育家曾说:要教好学生自己首先要唱得好,要想给学生讲得准确、示范得准确,教师就要唱得准确。这是由声乐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不能只靠热情和想象,必须有真知灼见。二是不断提高教师用歌唱诠释音乐作品的能力。唱歌不仅是肌肉、声带、骨骼的生理运动,更是歌唱者的心理活动表现,它受到人的情感、情绪、兴趣、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把握音乐作品心理变化的能力,随时把心理调控到音乐作品反映的心理,这样诠释的音乐作品才有感染力,才能感染学生,才能把学生教好。

2.2学习掌握传统声乐教学手法,并发展创新。

传统教法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要努力学习掌握它,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创新,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教法,灵活用于教学,科学解决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学生身上出现时,因为其性格、习惯等个体差异,就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如“喉音重”的问题:可能是张嘴太大的原因,也可能是使劲大、憋住的原因。又如“高音难”的问题:可能是声音重、力量大的原因,也可能是气息憋、流动差的原因,或者是咽壁力量差等原因。只有找出问题的本质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教有成效,因此,声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问题的异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开展教学,才可能事半功倍。如有些学生唱歌时嘴巴张得大、位置低、高音难、使劲大,教师可以让他们咬着一只笔来朗诵、歌唱,这样就可以使声音轻些、位置高些,慢慢就会感受到歌唱语言的位置所在,这样坚持练习定会收到良好效果。“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每个教师都很重视,但憋劲唱和在气上唱可是两码事。憋着劲唱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改善这种状况,可以采用走动、弯腰、跳舞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声音流动之感,叹气之感。这些方法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但又要灵活施教,不得盲从。

2.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搞好声乐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讲课的语言组织能力是关键,如果课堂中的语言运用适当、准确、生动而又精彩,那么整个课堂就会显得格外活跃、流畅而富有动感,学生的思维情绪随之高涨,“当堂效益”的教学效果就会出现。除了课堂语言、教态之外,我们还应注意专业上的“术语”应用,特别是“概念性”的语言,表达要适当、准确。目前,我们仍保留着一些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例如民族唱法中“字正腔圆、字清腔纯、字领腔行”既是声乐教学中“吐字行腔”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清晰的吐字可以营造出干净的声音,良好的语言可以充分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

参考文献:

[1]石月婷.简论声乐教师的基本能力结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5):115-117.

[2]汤红期.论声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业务能力[J].教育与职业,2007,(12):58-59.

篇9

关键词:无线电测向 技能素质 综合实验

一、概述

无线电测向综合实验是通信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指挥能力、团队协作组织能力和综合应急处置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结合学生任职岗位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对实验内容的训练和考核进行了针对性的设置,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1.通过原理图的分析理解和电路的实际焊接,提升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无线测向涵盖了多方面的专业领域,包括了对学生电子技术基础、通信原理、高频电路、国防军事学等专业知识的锻炼与要求。从事通信类岗位的学生应该具备分析和理解电子产品整机电路工作原理的基本能力。在无线电测向综合实验中,围绕上述岗位技能要求,首先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查阅相关资料,画出所要组装的无线电测向接收机的组成框图、信号流程图;写出各组成框图的功能、作用及整机电路的工作的原理等;掌握基本单元电路组成和原理,如各种滤波电路、放大电路、检波电路等。由指导教师结合测向接收机的具体电路重点讲解电路分析的一般步骤与方法。当学生熟练掌握实验中无线电测向接收机电路分析后,再运用所讲的整机电路分析步骤讲解一般无线通信设备整机电路的分析过程,通过对无线电测向接收机电路的分析,学生既巩固理论教学内容,又增加了新的知识,锻炼了电路原理的分析能力。

无线电测向接收机的组装与电路的调试实验首先让学生在旧的电路板上练习焊接一些简单元件,根据焊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讲解,对焊接中存在的难点如:虚焊、焊点过大等问题指导教师做出正确的示范,并让学生反复练习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烙铁的选择、使用及焊接质量如何才能符合实验的要求。然后让学生反复观察无线电测向接收机和一些电子产品的成品机内元件的高度、排列方式、焊接工艺等,结合综合实验的具体情况总结无线电测向接收机组装时,电阻元件排列应按立式安装,元件的高度不能超过中周,焊接点符合质地要求且表面光滑,焊接元件的时间尽可能短,防止元件损坏、铜皮脱落等。学生组装电路完毕后,实际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电子设备的焊接和组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最后让学生调试所组装的无线电测向接收机,调试中学生独立测试无线电测向接收机各部分电路的输入、输出信号和有关的技术数据,并记录。调试后各部分电路测量的信号和数据与电路分析的理论值相接近,学生在无线电测向接收机调试环节中,经反复调试逐步掌握了无线电测向接收机的调试技能。通过对组装无线电测向接收机信号和技术数据的测试,加强了学生对无线电接收机工作原理的理解。

2.通过调试过程中对仪器仪表的使用和各种故障的排除,增强维修技能的锻炼

维修技能是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项技能,是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关键性环节,因此,在无线电测向接收机组装的实验中,根据具体故障现象,引导学生根据测试信号和数据分析故障原因,判断故障位置,排除故障学生通过各种具体故障排除,逐步掌握了维修技能,积累对电子产品的维修经验。

为使学生尽快掌握该项技能,实验中将各种故障进行分类,组织学生分别讨论,指导教师根据故障现象结合原理分析画出查找故障过程的流程图,学生按流程图逐步测试数据和信号,将测试结果与理论分析值比较。哪一级不符,则故障位于该级,然后重点检查该级的各元件的质量和焊接情况,直到排除故障为止。故障的无线电测向接收机可采用不同的维修方法讲行检杳、维修。如常用的信号寻迹法、替换法等。通过各种故障无线电测向接收机的检修,加强了学生的维修技能,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在元件检测和整机电路的维修调试中,反复使用各种测量仪器、仪表,将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仪器仪表的选择和使用。

3.通过对实验项目的精心设置,淬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团队协作精神和应急处置能力

无线电测向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使用自己制作的测向机,通过奔跑和分组协作的方式在不同的地形环境中寻找预先设置好的多个隐蔽电台。这种类似竞赛的方式使得学生在测向过程会消耗大量的体能。通过分组和竞争的运动方式会对学生耐力和体力形成一种考验,对培养学生坚持和忍耐的意志品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实验开设的过程中,通过增加无线电测向隐蔽电台的数量、缩短寻找时间和扩大测向运动场地范围,可以有效的提高实验过程中的竞技性和娱乐性,既提高学生无线电测向过程中的热情,又使机体承受大强度、高密度运动量的刺激,增加了学生耐力和疲劳的忍受能力,培养了顽强、坚韧的意志品质。

无线电测向实施的过程当中能使学生经历找到目标的兴奋、愉悦心情,相互竞争时的紧张、激动心情,被超越时的失意、焦虑心情等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要想完成任务和取得优异成绩,就需要不断调节和控制自我,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制力有着特殊的作用。学生在无线电测向实施的过程中只能依靠测向机和自身的独立思考判断,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外界的帮助,而且随着电台信号和外界地形环境的不断变化,需要不断选择和改变跑动寻找的路线,判别电台的信号特征和位置,对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和快速反应并当机立断的处事能力具有有效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独立性、果断性的意志品质培养。而且团体测向过程中不同团队对电台方向线的判断、奔跑路线的设置和选择有着各自的理解和安排,团队成员的协助和努力将直接影响到团体的考核成绩,对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实验项目的设置可充分利用无线电测向过程中电台信号和环境的不断变化的特点,适当利用不利的气候条件和环境下磨练学生的意志,如在无线电波环境较复杂的区域架设隐蔽电台,架设可移动的隐蔽电台等方式,提高隐蔽电台寻找难度,营造学生不易找到、找错或漏找电台的挫折环境,让学生体验挫折,使其在挫折的磨练中逐步学会面对现实,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困难和挫折,迎接挑战,形成锲而不舍、坚韧、自制的意志品质。

4.小结

综上所述,无线电测向综合实验的开设,是提升高校大学生综合技能素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方式。在综合实验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全面培养、锻炼学生,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自我修养意识和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能力。

参考文献

[1]熊开封,高校开设无线电测向素质课程的探讨[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3(6).

[2]张林,无线电测向过程中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学报,2007,19(2).

[3]张林,无线电测向走进第二课堂的探究[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6(1).

篇10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在经济社会技术的大力支持下,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扩大,人们对工程建筑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随之发展较快的还有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岩土工程勘察质量对工程建筑质量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必须对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给予高度重视,为有效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2. 对岩土工程勘察的简单介绍

2.1岩土工程勘察的定义

岩土工程勘察是一种编制文件的勘察活动,主要就是根据所要建设的工程的要求来对建设场地进行分析、评价、查明它的地质、岩土工程的条件以及周围环境等特征。

2.2岩土工程勘察的分类以及应用

按照所需要勘察对象的不同将勘察分为铁路工程勘察、港口码头工程勘察、大型桥梁工程勘察、公路工程勘察、工业建筑工程勘察、民用建筑工程勘察和水利水电工程勘察,且水利水电工程主要指的就是水电站和水工构造物的勘察。因为铁路工程勘察、港口码头工程勘察、大型桥梁工程勘察、公路工程勘察等工程勘察更具重要性,且需要很高的投资造价,所以国家都对这些工程勘察分别制定的各自的规范、技术标准和规程等,且这些工程勘察被称为工程地质勘察,所以说岩土工程勘察主要应用在建造医院、学校的校舍、住宅、工业厂房的地基、基坑、边坡、堤坝等工程的处理,这些工程都会应用到岩土工程勘察。

3.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技术问题

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岩土参数问题

岩土参数问题主要集中在风化岩、残积土以及粗颗粒土等对于获取原状岩土样以及进行试验较为困难的岩土层,使得这些岩土层的变形指标以及承载力等设计参数无法精准确定,而是以平均值作为参考性状数据,或是忽略试验得出的状态强度及岩土性状等与原位测试结果不相符的状况,使得报告统计时相关参数与本数出现偏差,且对相关联的近似概念不作区分,使参数混淆杂乱,勘察报告中的数据不够科学、系统。

3.2勘察依据问题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之前,必须在明确的工程设计意图的指导下,充分收集

对工程施工产生较大影响的各方面资料,诸如勘察对象的具体情况,建筑工程的结构性状以及建筑规模等特点,地基荷载、允许变形以及埋置深度等相关资料,但许多工程勘察的前期资料都不够完善,例如界面划分、地质形态等不够清楚明确,使得勘察成果质量不高,从而提供给工程结构设计的数据资料的实用性不强等,严重影响着建设工程的结构设计与施工质量。

3.3勘察报告问题

由于岩土工程勘察的资料数据有失精准,也就直接造成勘察报告的准确性与可行性不高,使勘察报告不能为工程结构设计有效利用,甚至还会导致建筑工程设计不合理,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与整体质量。并且,除勘察成果的原因外,若在勘察报告中,只是对基础设计参数进行阐述而对地基评价不够合理实际,针对性不够强,会使得勘察成果不能有效利用,而岩土工程勘察的功效也就大大折损。另外,还有勘察报告的质量问题,很多勘察报告只注重对基础设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却忽视了报告中的图件质量,使得报告中的图件并不能满足报告编制标准,也大大降低了勘察报告的指导意义。

3.4综合能力与技术素质问题

技术工艺实施的最重要还是人的问题,岩土工程勘察相关人员的综合能力与技术素质是直接关系着勘察技术功效的发挥以及勘察成果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实施中,由于很多相关人员存在缺乏技术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对技术发展与应用认识不够以及缺乏对勘察资料数据的整理分析与归纳利用的能力等问题,进而造成对勘察过程的真伪无从辨别、对勘察资料的重点把握不住以致利用率不高以及面对复杂工程或重大项目时无从下手的局面,致使勘察精度达不到标准要求,勘察资料有失精准以及对勘察技术的应用不够规范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岩土工程勘察成果的质量,进而给工程结构设计与具体施工带来很多利因素,严重影响着工程施工的经济安全。

3.5原位测试试验

原位测试应严格按规范进行,在施工中常会出现一些所谓的“捷径”,静力触探按规定应定深调零以减少零漂,有时图省事不按要求调零,造成数据采集不准,尤其是气温与地温相差较大的冬天、夏天触探指标相差更大。标准贯人试验不按规定进行杆长和孔深校正,在缩孔和孔底有残留时,不能及时发现标贯器没放置于应测试孔底位置,造成标贯数据严重失真。重型及超重型动力触探按规定需连续贯入,并定深旋转触探杆,但在施工时由于连续贯入比较缓慢,且起杆困难或局部地段锤击不进而放弃连续贯入,使得对碎石土评价缺乏相应手段的触探指标数据而不够详实,进而造成对碎石土评价的困难。

4.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技术问题解决措施

4.1提高岩土参数的准确性

对于原状岩土样获取以及进行试验较困难的岩土层的相关参数,应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并综合多学科、多技术应用领域的相关的理论技术等,对诸如承载力或变形指标等参数精准确定,对原位测试结果不相一致的试验结果,应找出不相符的原因并分析,确保试验结果数据精准以及统计报告时参数的准确性,并注意对关联度较高或相近的概念做区分,谨防参数统计时出现杂乱混淆的状况。

4.2明确勘察意图,合理选择与应用新技术

首先在工程勘察之前,应对勘察目的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识与理解,做好相关资料数据的搜集工作,充分把握勘察对象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建筑工程的性状结构、规模、地基承载力要求、变形模量以及抗剪力强度等所有相关的材料都

搜集完全并对其进行有效分析与归纳总结,认清勘察工作的重点,让勘察资料数据与结论明确清晰,综合提高勘察成果的质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需要,合理选择与应用新技术,为工程结构设计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为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

4.3强化勘察报告的实用性

首先,要强化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实用性,就要综合提高勘察报告资料的准确性,除勘察资料数据本身的原因外,应加强地基评价的合理性,在基础设计参数的有效归纳与总结之后,还应基于合理准确的数据资料,对建筑工程的地质条件、地基变形模量以及固结压缩曲线等进行深入分析与总结,提高勘察报告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同时,勘察报告应满足对资料数据的统计分析,还应按报告编制标准有效提高报告中图件的实用性,对工程相关的地形地物、道路建筑物等参照物要在平面图中标明,使勘察点与拟建筑物的位置一目了然。

4.4提高相关人员的技术素质与综合能力

重视对勘察技术规程规范的学习与掌握,通过培训、学习等方法,尤其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其所具备的专业技能能保证勘察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同时,注重理论与经验的紧密联系,让工作人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与实际相联系,将理论知识合理运用于实际操作中,明确技术发展与应用,并自行合理地辨别勘察数据的真伪,通过其他相关技术方面的充分交流与沟通,合理而有序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为有效提高勘察成果质量、保障勘察资料数据准确可靠奠定良好的基础。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岩土工程勘察的成果质量对工程建设质量有深远影响,要想保证工程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与工程的整体质量,就必须对岩土工程勘察成果质量严格要求,为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实现工程施工的安全高效、经济可靠。

参考文献:

[1]黄汉芳.浅论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思考[J].广东建材,2012

[2]童玲.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的技术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