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专业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经济学基础》、《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公司理财》、《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当代中国经济》、《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网络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务》、《市场营销》、《企业经济学》等。
从近几年就业情况来看,经济学专业毕业生通常有这些流向:
1、商业性质的银行,其中包括中国工商、建设、农业银行等四大行和招商等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
2、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等;
3、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4、金融控股集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5、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6、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大型企业财务公司;
7、国家公务员系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
8、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等。
拓展阅读: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篇2
药物制剂专业课程
药物制剂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药学、生物药剂学、工业药剂学、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药物制剂研究和生产技术的基本训练,具有药物制剂研究、开发、生产技术改造及质量控制的基本能力。
药物制剂专业学习课程:药物制剂技术、药物检验技术、药事管理实务、药物制剂设备使用与维护技术、实用药物学(含药化、药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技术、生物化学、制药卫生、中药调剂与中成药等。
药物制剂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药物制剂和与制剂技术相关联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制药、新能源、医疗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制药/生物工程;
2 新能源;
3 医疗/护理/卫生;
4 学术/科研;
5 医疗设备/器械。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药物制剂研究员、分析研究员、制剂研发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药物制剂研究员;
2 分析研究员;
3 制剂研发工程师。
药物制剂专业就业前景
制药企业从事药剂生产工艺操作、原材料及产品质量监控测试、生产技术管理、药品营销、药事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可观,毕业生可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药剂专业在平时的学习中专业课程主要是学习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物理药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工业药剂学等这些,通过几年的学习后毕业生主要是从事药剂师工作的居多,也可以从事药品销售,研发等这些职业。
篇3
化学专业的主要课程
1、数理信息课程
数学课程:主要包括微积分(有的学校叫作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数学类课程是理工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
物理课程:大学物理以及大学物理实验。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等过程主要是物理过程,一般不涉及化学反应,学好物理课程对理解这些过程十分有帮助。
电子信息课程:本课程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机械制图、C++程序设计(也可能是C语言)、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原理与技术等。
2、专业基础课程
化学类课程:本课程主要学习内容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电化学等六大化学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是化工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化学意识十分重要,但是缺少化学中十分重要的结构化学(或量子化学)课程,建议同学在学有余力时自学。
化工类课程:本课程主要的学习内容包括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分析与开发、分离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设备基础、化工仪表等。这些课程主要讲授化工中“三传一反”的原理和设备,以及化工流程设计软件Aspen Plus的学习。
化学专业的就业方向
化学专业的毕业可以在日化、服装、石油化工、食品、制造医药、环保等行业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化学分析师,原材料检验、空气质量检验 技术工程师,企业的工程技术员 医药工作者。
还可以在化工相关企事业单位、商贸公司从事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生产管理、生产监督、环境监测、质量检验、技术服务等工作。还可到相关行业从事化学品的应用研发、安全管理、质量检测等工作。
化学专业就业前景
化学专业是一个基础性的学科,在很多方面都是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的。因此从广义上来讲化学专业以及他所处的这个相关的行业,也是国家鼓励支持发展的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由此他受到的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也就比较大。
化学专业出身的毕业生们的就业方向很是宽广,就业前景也是相当的不错的,因为可以从事的行业很多。
在很多时候,我们在选行业、选专业的时候,都要讲究朝阳行业。因为朝阳行业意味着今后他会发展的越来越好,至少十年、几十年之后都不会过时。所以这也使得化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好,因为它的发展趋势摆在这里。毕竟是国家鼓励支持发展的一些行业。
篇4
[关键词] 科技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福建
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与核心
1.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发展经济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更重要的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顺应世界竞争格局新变化,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与新特征而做出的战略抉择。本质上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包括: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转变,从技术引进型向技术创新型发展方式转变,从外向拉动型向内外联合拉动型发展模式转变,从“物质化”向“人本化”发展方式转变,从倾斜型向均衡型发展战略转变,从效率优先向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方式转变,从单纯追求GDP增长向“包容性增长”的发展方式转变。这八个方面的转变,从根本上讲,必须“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石和动力,它通过不断调整消费预期、扩大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来引领全社会需求结构转变;通过促进要素新组合、增加替代性要素和促进要素流动来推动要素结构转变;通过不断提升技术效率和丰富技术形态来改变产业发展生命周期、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
2 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急迫性
2.1 经济发展已迈入新阶段
“十一五”期间,福建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全省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656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1949.53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从18646元增加到33051元,已大大超过国际上公认3000美元的社会发展临界线。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理论,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意味着工业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新起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信号,也标志着福建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由单纯的依靠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驱动经济增长转变到依靠知识创造与应用创新驱动增长的科学发展轨道。这就要更多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从而驱动经济的高质量、高水平、可持续增长。
2.2 产业结构演化亟待跃升
《2011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10.2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0.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167.5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632.0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5年的12.6∶49.2∶38.2调整到2011年的9.2∶52.7∶38.1。但相比于美国(目前约为1:20:79)和日本(目前约为1:29:70)等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化历程与发展趋势,显示了福建产业结构仍处于经济结构演化的较低层次。福建虽已出台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但确保方案有效落实的关键核心仍是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为此,加快推广应用一批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和创新产品,实现重点产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塑造和产业集群的壮大发展,有效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成为全
*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编号:2011GXQ4D055)“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与路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福建省软科学计划项目(编号:2010R0001)“福建省“十二五”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省上下亟待解决的重大发展问题。
2.3 引领未来急需新增长点
在现代化经济发展和产业演变过程中,新旧产业发生替换,进行新陈代谢,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新兴产业行业,就是新经济增长点。然而,回顾近现代科技发展历程,对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努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是保证新经济增长点迅速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随着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先行,环渤海经济区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全国以区域经济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面对这种发展态势,福建必须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去审视自己的发展空间、发展路径和发展政策。要确保经济持续、高效增长势头,谋求后危机时展主动权、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选择好、培养好、发展好新经济增长点,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及长远利益。
3 科技创新驱动福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导向
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要求和阶段性特征,“十二五”期间,福建科技发展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性跨越式发展机遇,把“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密围绕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奋斗目标,体现创新驱动、引领发展、惠及民生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根本要求,全面推进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把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和构建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等作为重要战略导向,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支撑和引领福建经济社会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
篇5
摘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新开设专业,在科学定位和课程设计上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本文在对江西师范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基础上,从总量、结构的角度,分析了课程开设与学生就业去向不匹配问题,提出课程设计模块化建设思路,就经济学课程模块建设提出具体设想,并就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提出思路。
关键词 :劳动与社会保障;经济学;就业;课程体系
一、研究背景
1998年教育部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时减少了近一半专业,却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新兴边缘学科诞生后,很多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凭借自身原有相关学科,比如,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学、社会保障学等的师资优势,办出一些特色,走在了前面。江西师范大学校2005 年设立该专业,并于次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多届学生毕业。
二、就业总量分析为了解毕业生实际就业去向,笔者对江西师范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0届、2011届、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形式包括电话、短信、委托本班同学对未能联络上的同学补充联系。其中2013届和2012届有效信息获得率分别为100%和56%,而2011届和2010届毕业生获得的有效信息不足50%。表1给出的是2013届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就业岗位的情况。(表1)
总的来看,2013届毕业生中就业单位为企业的占比为60%,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占比为40%,即便把其中的大学生村官部分删掉(按协议他们极有可能将来需要面临二次就业,大约占其中的17%),即真正属于公务员及机关事业单位的部分为23%。虽然相比一些重点大学,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比率仍属较高水平(后者2013届毕业生该项比率仅为6%)。而去往企业的比率高达60%,中国人民大学为86.5%。
在岗位方面,去往企业就业的21 人中有15人前往私营企业,其中10人从事经营类工作;3人前往国有企业,其中1人从事经营类工作;2人前往地方银行,均为经营类工作。按此计算,从事经营类相关工作的比例占32%,高于预期。意味着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从事的是经营类岗位,在所有类别岗位中比率最高(在所有类别中占比最高的是行政类岗位,但如果除去大学生村官部分,则占比和经营类岗位占比相等),远高于我们对从事经营类岗位的学生数量的预期,偏离了我们最初认为大部分毕业生应该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或企业人事、工资与福利部门工作的判断。这种误判体现在就业比例与和服务于相应就业类别的课程或学分比例之间的对比关系上。2013届毕业生培养计划共开设了25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不含公共必修课),其中经济学类课程7门(不包括相关课程,如高等数学等),占28%,略低于经营类岗位就业同学的占比,考虑到大学生村官二次就业问题,则两者差距可能会更大,经营类岗位就业比例将显著高于经济类课程的比例。
三、就业结构分析
学生培养计划中经济类课程的开设和学生就业选择情况并不匹配,即经济类课程安排落后于学生就业需求,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在结构上也很明显。
根据就业反映情况,经营类就业全部集中在企业,没有人在政府相关部门从事经营类工作,但为这些部门就业而开设的经济学课程却占全部经济学类课程的43%,主要有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概论和政府经济学,它们没有给学生就业带来直接的促进作用。其他几门经济学类的课程情况稍好,除西方经济学原理作为基础性课程外,其他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劳动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原理等都有服务对象,即可以在毕业生就业岗位中找到其影子,如有学生从银行业务工作,有同学从事劳动保障工作以及企业人事管理工作。
在2013 届毕业生就业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升学比例非常低。在41个同学中仅有2个同学选择升学或升学成功,比例为5%,远低于中国人民大学的37.1%,南京农业大学的17%。从升学方向看(2012届类似),这个专业主要有两个去向,一是经济学,可以选择劳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一是社会保障。对升学选择经济学方向的同学而言,现有经济学课程安排对他们并不利,主要表现为课程杂、方向不明确、缺少核心课程,导致学生在向经济学专业升学过程中遇到障碍。如果升学方向是社会保障,其相应课程则开设较为齐全,一共开设了7门核心课程。但在这种“完美”的课程设置下,选择社会保障作为升学方向的同学仅有1人(2012届为2人),和选择经济学作为升学方向的人数相当,令人质疑其价值。
四、学科建设科学定位
根据以上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可发现,经营类岗位和行政管理类岗位总的占全部就业的比重高达78%,而社会保障类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类等其他岗位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不到22%,这种反差显示出当前学科建设定位不够理想等问题。首先体现在办学单位设置不合理。据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设立了专门学院外,其他高校,比如,福建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均则将其设置在公共管理学院,依托管理学平台办出了特色,对学生培养和就业有利。省内某高校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前身为经贸学院),定位为培养学生向劳动与人事、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及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为此开设了共计10门经济类课程,也办出了特色。江西师范大学则把它放置在了政法学院,目前状况难以显示该平台为专业特色建设带来帮助。当然,新办学科问题在所难免,关键是要面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基于目前收集到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可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首先是培养计划中应该对核心课程进行模块化管理,通过模块引导学生明确对未来的定位。根据历届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在某些岗位类别上的集中趋势,可考虑设置若干模块,比如,经济类模块、行政管理类模块、社会保障类模块等。这里仅关注经济类模块建设。
五、经济类模块建设
对就业信息的纵向比较,有助于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如果不苛求严谨,可以把历届学生培养计划中,经济学课程的变化与历届学生中经营类岗位就业和升学情况作个对比。这里仅以信息收集情况稍好的2012 届和2013 届毕业生为例。2013届毕业生从事经营类有关工作占就业学生中的比例高于2012届毕业生。相应,2013届毕业生的培养计划中经济类课程的门数为7 门,比2012 届毕业生多1门。同时,部分课程的学分也有所增加,如果算上一些外围课程,则相差更多。经济学课程的变化和学生在经营类岗位的就业存在正向相关性,建设好经济类模块有助于学生就业。
经济类模块建设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服务和致力于经营类岗位的同学,一是服务于在其他岗位的同学。两类同学就业目的不同,对经济学课程体系的需求不同,因此可分别设立两类经济学模块课程供选择:经济类模块I和经济类模块II。
经济类模块I。主要面向将来准备在就业或升学时向经营类岗位或经济类专业发展的同学。该模块在原来经济学课程中进行整合,主要对原来一些就业贡献小且内容非常相似的课程,比如,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概论和政府经济学进行精简,同时增加一些核心课程和有利于拓宽学生就业面的课程,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该模块具体包括以下课程: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劳动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从课程数量上看,该模块所包含的课程数量与原来的经济学课程数量相比并无变化,但从就业的现实角度看,则显然设置更加优化,且更贴近当前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或旁听其他课程,再如,消费者行为学等。
经济类模块II。该模块旨在为往其他方向发展的同学提供经济学基础知识,传递经济学思想,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工具。具体开设的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原理、公共财政学、劳动经济学。从课程数量看,该模块包含的课程比原来培养计划中的经济学课程减少3门,学分数量减少9分。这些课程主要是经济学思想、经济学相关知识的普及,它们或者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或者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决策的思维。这个模块课程尽管精简了,但传递经济学基本知识与经济学思想的目的更突出,反而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
六、结论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新设置专业,各高校兴办该专业的时间差距不大,关键在如何结合高校自身资源办出自身特色。作为文科院校,江西师范大学在资源上具备一定优势。但要把这一优势发挥出来,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第一,学校应该重视新专业的建设。
平台对一个学科的发展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政法学院这个平台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的贡献并未显现出来,对学生就业非常不利。另一种选择是设立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管理学科实力并不弱,但却分散分布在商学院、教育学院、文旅学院和政法学院中,无法发挥规模办学优势。
第二,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重新明确学科建设定位。就业不能仅依靠学生毕业时学校搭建的各种平台,关键还在学生自身素质、知识和能力。因此,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必须明确未来方向。要实现这一点,学科建设定位必须科学合理,并建立在以就业为导向基础上,只有全面综合分析学生就业情况,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这种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必须最终体现在学生培养计划和课程设计上。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有益于学生定向培养。在当前学生课时不断被压缩背景下,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助于缓解课时紧张现象,避免教学质量和培养质量下降,达到培养有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D].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03).
[2]谢勇,李放,周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04).
[3]宗惠.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D].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
[4]朱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如何提升就业能力[J].职业时空,2011(04).
篇6
关键词 文秘人才市场 文秘专业教育 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崛起,企业对各种文秘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各种文秘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大量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文秘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企业招不到合格的文秘人才。这说明文秘人才的需求前景是看好的,但文秘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还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教育需加以改革,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突出适用性,增强文秘专业人才的就业适应性。
二、从文秘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探析当前文秘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人才培养方向
当前文秘专业培养方向与当前社会环境不相符的问题。当前文秘教育的培养方向还是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文员或管理等工作偏向于理论的或学术型的,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入,文秘专业毕业生大部分选择进入企业就业,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培养方向应顺应经济的社会的变化,把秘书岗位由行政秘书向企业秘书转化,办学方向面向民营企业,突出企业特色,真正落实解决当前文秘人才培养方向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2.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
过去大部分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针对性,结果专业口径越来越窄,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也给毕业生就业和转岗带来一定的困难。当前文秘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向是中小民营企业,这类企业规模小,文秘的分工不可能太细,据调查这类企业很经常要求文秘人员既能当文员,还能兼管财务、统计方面的工作或也能涉及外贸、商务方面的工作,总得说要求文秘人员是个“杂家”“多面手”,能一专多能。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应用性”为主旨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以实用、够用为主,增设选修课程,开设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经济法等企业特色的课程;突出现代文秘特色,设置外语交际口语、商务英语、英文录入、秘书英语写作、汽车驾驶技术等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形势要求的课程。
3.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专业教学方式
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更是素质教育,从总体上看传统文秘专业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技能培养的倾向。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文秘的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文秘专业的教学应把实践技能训练放在突出地位,以培养过硬的实务能力为主线,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校本资源,利用学校的办公设备,如传真机、复印机、摄像机、投影机等设置进行操作训练。再者重视第二课堂,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到挂钩单位进行实习、锻炼,让学生参与本校或有关单位接待、会场布置、宣传、庆典等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文秘工作经验,强化业务知识,提前完成由学生向文秘人员的角色转换。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直观的多媒体教育技术,也较能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督促学生学会利用现代网络手段查阅、分析各种信息也是增强学生学习参与性与实践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4.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专业的就业指导
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一样,大部分文秘专业的在校生生活在象牙塔里,关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趋势缺少了解,在毕业时择业过程中存在很大盲目性,缺少全局观念。一些毕业生不能正确评价和定位自己,缺乏正确就业导向及对就业意识的片面认识,很多学生对就业的工作地域、经济待遇、环境条件等的期望值仍居高不下,故往往导致择业失败。而学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还做得不够,就业信息来源分散,同时在对就业形势的预测和教育方面十分薄弱,往往停留在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的宣传的层面上,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而且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所以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择业心理,给予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培养学生自我分析意识。许多文秘专业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应该是领导的参谋、助理,做的是传达领导指令,检查督促的工作。如果只是打打字,,接打电话,忙于琐事,简直是委屈了。一个专家说过,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会扬长补短,择业阶段要学会扬长避短,就业阶段要以长带短。作为旁观者的老师要及时地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让学生能够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能树立起“人人有才,人无全才,个个成才”的自信心;但同时也要告诉学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
其次、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意识指导须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所以就文秘专业实践体系,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要强化学生的现代商务、现代办公设备应用和企业管理等职业技能训练,鼓励学生考取多种能力证书,如文秘职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普通话证书,汽车驾驶证,报关员等证书,以更好提高就业竞争力并能为就业过程顺利转岗打下基础。
第三、就业心理辅导。由于文秘人员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繁杂的义务工作,工作不定时不定量,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心理常处于紧张状态,没有和职业相适应的特殊个性心理素质,恐怕难以服和,所以学习就业的心理辅导
课的开设对加强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健康的秘书人格是很有意义的。
三、反思
社会的飞速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文秘工作也提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要求。正确认识文秘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不断深化文秘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对于培养满足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文秘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篇7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系统掌握与工商管理相关的经济、金融、法律、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拥有系统性思维、批判性思考和较强的数理分析技能,具备识别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相关的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专门性人才。
工商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和中外工商企业、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中从事经济管理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新能源、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新能源;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金融/投资/证券;
4 房地产;
5 其他行业;
6 建筑/建材/工程。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人事专员、招聘专员、行政主管等工作,大致如下:
1 人事专员;
2 招聘专员;
3 行政主管;
4 人力资源经理;
5 销售经理。
1、工商管理专业就是商科的大杂烩,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把其中一门专业课学好,就可以多一个就业方向。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复合性、应用性的特点,在社会各个领域中都有很广泛的需求。所以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一直供不应求,发展空间也比较广阔。
2、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在很多领域中选择工作,所以无论是就业方向还是就业前景都很宽泛。在校期间,学生不要只学习一个学科,可以再选修一个工科或是技术性的学科,形成“工商管理+XX专业”的知识结构,只要你肯用心学习,不愁没有好的发展。这种既懂管理又有技术的学生,才是最抢手的。
篇8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 本科生 就业
1 实习对地方综合性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具有推动作用
要想达到社会所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标准,该类院校经济学专业本科生不但需要夯实专业知识功底,更为重要的是将理论灵活地运用于实际操作当中。这样不仅能直接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而且更为有助于其深刻理解理论知识,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作用效果。然而,该类院校的本科教育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就业技能的提升。虽然部分地方综合性大学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在精心修改与完善经济学专业的培养计划,调整课程设置,尽可能增加技能锻炼等活动,但由于这种教育的改良仍有诸多不足之处:较为注重学生校内模型性的体验;实践课程的增开力度有限;课程设置较为单一。故其所产生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而推进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实习计划则恰到好处地弥补了这一不足之处,其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入经济学专业实战演练这一较为贴近实际的环境中,进而有利于学生就业技能的提高。
2 实习对地方综合性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职业规划具有指导作用
“追求高额的工资”,“贪图舒适的工作环境”,“渴望白领的体面”等一直都是本科生选读经济学专业的主要原因,但这种狭隘的就业思想同时也是促成本科生在面对不利的现实就业背景下仍然选择加入“眼高手低”这类群体的原因之一。这种错误的职业定位与规划为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困难“添砖加瓦”。一旦步入这一误区,本科生就有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换单位,换行业,从而使得他们在工作一定时间后仍然一无所获,失去了由工作经验带来的市场竞争力。对此,华南理工大学针对大学生的就业观问题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受访的学生中有七成人工作5年内至少跳槽两次,这七成人群中有四成左右是选读经济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究其频繁跳槽的根源无非是“收入增长潜力有限”、“工作环境难以适应”、“公司发展前景不被看好”、“个人能力不能得以充分施展”等,其中,有近42.14%的学生将“收入增长潜力有限”作为跳槽原因的首选。显然,纠正本科生,尤其是抱着“就业容易”,“赚钱容易”观念的经济学专业学生错误的就业观非常重要。本文认为,实习是让地方综合性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深刻认识就业形势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只有让该类本科生认清当前的社会就业情况、市场竞争情况、人才需求情况,才能有助于其切身体会就业压力与就业困难,从而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在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下,结合自身的综合素质来制定与规划合理的职业生涯。
3 实习对地方综合性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市场具有拓展作用
地方综合性大学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签订实习基地建立协议等不仅有助于双方建立互信互利的沟通合作机制,而且还为企业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提供新渠道,为该类院校的教学计划优化指明方向,替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参考。一般说来,企业与学校签订实习基地建立协议将会给企业带来诸多益处。一是企业可以根据实习的总体情况完善企业的选聘标准、企业员工的培养方案,从而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能的目的。二是企业通过实习掌握更多的学生个人信息,对于匹配于企业的专业人才,企业可以针对其不足之处予以指导,从而引导其向企业人才所需满足的条件这一方向发展。显然,这为企业的人才选聘提供了成本低、收效快的新途径。就地方综合性大学而言,实习的开展将有利于该类院校发掘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技能锻炼活动安排等方面的长处与不足,从而为其各种教育活动的改进提供突破口。对于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其在实习过程中将获得查漏补缺的机会:对于理解到位的知识点可以灵活的运用于实际操作中,而对于欠缺的地方则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弥补。同时,学校老师给予的指导、企业相关从业者给予的点拨也有助于其针对自己的短处进行再学习再实践,进而促使其快速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4 实习有助于社会客观公正评价经济学专业本科生
自全国高校扩大招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升,拥有高学历和丰富专业知识的人所占比重逐渐增大。这与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发展方向相一致,恰到好处的满足了市场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要求。然而,相较于招生人数的持续增长,师资教学力量的扩张速度相对来说较为缓慢。由此造成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出现下滑,实践教学师资不足,高校学生特别是需求量不断增加的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的专业素养由于长期脱离实践教学,所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难以达标。更重要的是,社会大众将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通货膨胀的不断加剧,社会失业率水平的不断提升等不良现象的产生和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都归咎于从事经济方面工作的人士,并且这种认识波及到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显然,这是社会对经济学专业大学生一个认识误区。要转变公众的态度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让其了解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相关方面,而实习无疑是为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的主要方式。这是因为实习能够为企业、社会团体、机关单位等社会群体全面展现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工作情况与能力、实习态度、知识结构、团队精神等多方面的素质,从而有利于其对该类学生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实习是每个大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到实际的工作当中,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发现出自身专业素养的不足之处,才能激励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学习,从而不断充实、强大自己。地方综合性大学、企业及社会对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实习的作用关注度不断提升,且加强该专业学子的专业素养与动手能力,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中企业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更加强烈的要求实习必须朝着形式多样、不断创新的方向发展。故地方综合性大学在积极组织实习的同时,还需紧密结合经济学专业设置的宗旨与目标,根据经济学专业的特点与社会需求制定贴切合理的实习方案,竭力促成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和主管教师三位一体的实习指导模式,通过发挥其指导作用来引导学生做好实习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相关工作,从而实现预期的实习目标。
实习这一段经历对于每个本科生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有助于本科生优化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而且作为一位老师,它教授本科生诸多为人处世的哲理,使其在实习过程中体味生活的冷暖、事业的艰辛,接触到“象牙塔”里不为传授的知识,从而开阔眼界,大受裨益。充分发挥实习的就业功能将有助于缓解本科生就业难、就业面窄的矛盾,纠正其错误的就业观,是为大学生就业做好铺垫的可行方法。地方综合性大学、实习单位等应当积极形成实习直通就业工作的有关机制,做到为本科生的实习创建新途径的同时,也为其就业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地方综合性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实习就业问题研究,周建军,李智媛,企业家天地,2010.1.
[2]大学生毕业实习的就业功能浅析,邱荣斌,王钦正,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4.
[3]实习就业一体化研究,魏魏,吴少云,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4]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实习模式探索——浅议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实习的改革,许巧仙,范莉莉,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3.
篇9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竞争力;途径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连年以来就业率都比较低,如何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这成了社会关注的重点。笔者认为要想使其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使其专业就业率提高,真正的关键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笔者认为: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必须从专业性质定位、人才素质定位等方面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在现有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基础上,找准定位、打造特色
信息与计算科学涵盖面很广,灵活度大。在专业方向选择和课程的开设上应有侧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如何培养特色人才成为摆在各个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认为:首先,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人才培养应该遵循“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的办学指导思想。“强基础”指深厚的数学基础不能削弱,这是与计算机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和信息与管理专业的最大区别。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模型实现的能力。“宽口径”指基于本科教育的特点,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尤其是与管理类、计算机类的交叉。“重实际”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次,根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毕业生供职的行业来看:今后该专业可以朝三个方向发展:侧重于信息科学方向、侧重于计算科学方向、侧重于经济管理方向。侧重于哪个方向,完全由高校的软、硬件条件决定。
二、走校企联合之路
鉴于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社会认可程度低的状态,高校可以开辟实习基地,积极与企业联手,实行“订单式办学”。所谓“订单式办学”是指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培养、输送什么样的人才。一方面,学生能通过实习及时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并从生产实践中汲取知识,开拓眼界,为今后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这些企业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开拓就业市场。同时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能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培养目标。
三、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鼓励“一专多证”
信息产业是一个充满高薪机遇的行业。为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开发自己的“软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在学好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通过相关的认证考试,提高自己“专业化”水平,争取做“又红又专”的专业化人才。与信息相关的认证主要有:网络认证、数据库相关的认证、开发技术相关认证、经济管理相关的认证等等。认证资格是获取高薪的“通行证”,这对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四、探索就业教育走为创业教育的新思路
以往的就业教育通过灌输就业政策,训练学生面试技巧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而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事业心、进取心、冒险精神,进行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从“就业”到“创业”,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但对就业的整体状况迥然不同。单纯的“就业”,只是有限的工作岗位在学子之间的选择,这个选择是通过竞争,通过“找”来得到的。而“创业”不仅能为自己解决就业问题,并可以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这“找”一“创”之间,把减法变成了加法,甚至乘法。
创业教育不仅打破传统意义上“就业就是找工作”、“就业就是替别人打工”的狭隘思路,而且摆脱以往的创业误区,即:大学生创业走的多是IT、高科技的路子。“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大学生创业时拓宽视野,在各种变化莫测的形势中就能赢得机遇。
五、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提高本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本专业学生要学会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科学、计算数学和金融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本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及动态更新学习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专业的学生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西部地区经济效益就业问题对策分析
一、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形势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近几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逐渐增加,就业问题是现在面对的最大的问题。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存在专业对口、就业集中、选择灵活、供求不等、观念滞后、非正规就业等特点,可以看出,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就业选择时,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的学生具有明确的职业选择。西部地区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因而西部区艺术类学生的就业更为困难。艺术类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往往会选择那些经济发达而又环境较好的发达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北京周围地区等。一方面,西部艺术人才大量外流;另一方面,西部缺少艺术类专业人才,同时西部地区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抉择存在很大困难。西部地区大学生人才的外流,对于西部地区经济来说是一种流失,但是对于全国来说,更好的就业方向和趋势,也是一种经济流入。
二、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经济效益分析
就业是一个社会焦点问题,不仅关系到应届毕业生,同时也关系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带动的是社会整体的经济产业链,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有阵重要影响。
1.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情况对文化产业经济的影响
大力发展服务、文化等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始终坚持的方针。艺术类大学毕业生作为文化产业链经济中的生力军,对文化产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类学校作为提供国内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基地,艺术毕业生如果不能很好的就业,长期以往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在西部艺术学校就读的生源越来越少,引发西部艺术学校无法提供艺术类毕业人才,最终导致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文化产业链发展趋势因为缺乏后继人才而不得不逐渐减退。
2.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带动整体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亭的提高,艺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虽然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并非以艺术的名义出现,但是都和艺术有着某种联系。如工业产品设计、生活用品类产品设计、服装、鞋类产品设计,各行各业的产品设计都需要美学艺术,艺术学生通过设计而帮助各个行业提升经济实力,促进行业经济的发展。
3.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消费经济
学校所学内容和社会工作岗位内容的差异导致艺术学生毕业后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以满足社会需求。这就要求艺术学生毕业走上岗位后需要不断消费各种学习产品,而艺术是一个高消费专业,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消费经济。艺术大学生毕业后,往往对各种艺术学习产品的消费会增加,艺术类毕业学生失业后对提升技能的消费将降低。比如一些艺术学生毕业后走上设计岗位,为了适应岗位你需求,就必须购买设计专用的电脑、数码相机等高科技产品,从而促进该行业经济的发展。
三、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1.分析就业形势,收集信息
作为艺术类的大学毕业生,只有尽快为自己的人生方向定位,才能够在达到目标之前逐渐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提前分析就业形势是应对就业难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如果提前准备不足,就会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西部地区的大学生不仅仅需要提前分析西部市场的就业形势,也要综合分析全国市场的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制定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就业形势,包括学校论坛、学校就业信息网或者是大量的求职网站,等等,都会有就业信息的。也要多关注时事,观察全国的就业形势,从而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加以利用,这也可以作为今后求职的资源。
2.重视知识构建,提升能力
在求职之前,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应对求职问题的基本要求。高校艺术类大学生要重视自身“知识、能力、素质”这三者的整体优化,并且学校方面也应该朝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努力,不仅仅需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构建、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要不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为了弥补国家政策中扩招对能力要求低的漏洞,在高校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实践环节的落实和加强,既重视学生知识储备,又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努力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如校内的专业技能考核、各类比赛、社团活动、观摩展演等,校外的各类比赛、演出或展览、社区活动等,使得艺术类学生利用一切机会提升实践技能。
3.加强人才流动,服务基层
针对西部地区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西部学生可以结合艺术类的自身特点,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学校就业创业理论的引导下,树立多元的、开放的就业思想和理念,选择留在西部,服务西部,或者是走向更为边远的地区去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从而做到人尽其才、物为所用,将个人的艺术专长与自身的人生价值相联系,从而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4.满足企业需要,突破障碍
分析当前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形势,今后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趋势将以私营的中小企业为主,针对这一情况,应该加强艺术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性,在两者之间找到切合点。政府、学校应该为毕业生搭建与企业沟通的平台,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西部地区政府还应该大力发展地方文化产业,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比如,可以搭建实习平台,企业对人才的使用、培养和吸纳经过地方主管部门的严格考核,给予企业相应的经费补助,这就解决了对学生培养和企业纳才的双重成本,从而也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做了铺垫,更加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
5.拓宽就业渠道,多向选择
艺术类大学生应该拓宽就业方向,进行多向选择,不能仅仅固执的坚守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可以从事其他行业或相关行业,将专业作为兴趣和爱好。例如,音乐类毕业生可以选择乐器行,或任职各类培训机构,也可以选择礼仪文化公司等。根据艺考热等实际情况,抓住时机,选择合适的艺考培训方向,做艺考培训,不仅有效应对了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也是自主创业的开始。美术类或设计类毕业生也可以转向动漫设计、网络游戏设计、影视制作等创意产业,从而提供给自己新的就业渠道。艺术类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几率较大,寻找合适的商机进行创业,不经解决自身就业,还能带动就业,为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艺术类学生也可以选择灵活就业的方式,如美术类学生选择自主创作或为画廊创作等。
四、总结
艺术类学生的成功就业,宽渠道、宽方向的就业形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稳定的需要,在今后的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相关工作中,应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国家发展状态,投身自我,努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袁静.从大学生就业形势看艺术设计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09,(8).
- 上一篇:启发式教学方法
- 下一篇:城市精细化管理考核办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