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启发式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生物教学;应用;教学质量
新课程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了更顺应时展的教育理念,更注重学生的知识应用以及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生物学科以实验为基础,具有贴近生活、知识点多、探究性强的特点,在生物学科中开展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生物学的优势。因此,教师要针对教材中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生物的乐趣。这样,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综合能力。
一、通过启发式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促进学习的主要动力。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可以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大幅提高学习效率。生物是一门理科学科,其知识和理论具有抽象性,加上高中生物知识多、逻辑性不强,需要掌握和理解的内容比较多,这就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难度。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就课本内容精心组织问题,先通过直观的方式进行铺垫,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慢慢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分析原因,归纳总结共性,在学生理解和接受了以后,再引出抽象的知识概念,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和理解,充分体验生物学的魅力。例如,在讲“植物的激素调节”之前,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为什么向日葵会随着太阳转动?被连根拔起的小草,过了几天后,为什么又开始弯曲向上生长,而根又扎进了土地?是什么导致了小草这样的结果呢?这时,学生之间会相互讨论和研究。有些学生以前可能知道一些植物的习性,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许多植物的根都具有向下生长的特性,而植物的芽具有向上、向光生长的特性,是什么控制着植物各个部位的不同生长?接着教师引出植物激素的概念,并告诉学生:植物的生长是靠植物激素进行调节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进行知识应用的能力,进而让学生对生物学习充满兴趣。
二、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知识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和推演出来的。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对生物的知识原理和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教材内容也有更深的理解。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课本内容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多地安排一些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启发学生的实验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讲解“分子与细胞”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做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在材料选择上选用深色的紫色洋葱的外表皮。当学生进行实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选取干燥的洋葱表皮可以吗?如果蔗糖浓度高一些实验会有什么现象?换成其他(氯化钠、氢氧化钠)溶液呢?”这样,能让学生在实验的时候进行思考,对提问进行推演,分组验证,并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分析和探究实验现象,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多媒体在启发式教学中的作用
生物学科有很多知识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实验条件要求比较苛刻,而且生物知识本身又比较抽象,这就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和吃透,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抽象的生物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内容,拉近生物理论知识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轻轻松松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和过程,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进一步理解、掌握、运用知识。比如,在学习“神经传导”的时候,由于知识内容比较微观、抽象,通过语言叙述基本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探究了。这就需要生物教师借助多媒体的力量,找一些具体描述神经传导的课件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神经传导时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接受、神经内外膜的电位变化,体验生命的奥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神经传导的特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让学生就身体受到冷热或是打击时的反应理解神经传导的实际意义,进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同时,启发式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耀慧.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6(05).
篇2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教学改革;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169 ― 02
法学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多样化法律职业需求,具备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和宽厚的法学专业知识。本科法学专业学生主要通过学习法学基础理论和部门法律,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学科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全球化,改革开放向深层次发展,教育方式的变化由灌输型向引导型转变。大量西方法学理论成果和法制实践经验引入中国,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研究适合中国社会现状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法学本科学生的自我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就业压力等外在因素等都迫切需要高校课堂进行法学教学改革。
一、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heuristic teaching method),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有意识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的“启发”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①。在欧洲,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的问答法。这种方法主要基于问题式教学,目的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问答方式有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
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一类教学方法的总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法学教学中的案例使用比较普遍,在介绍案例的过程中设计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问答方式,会大大增加法学课程的兴趣。针对本科教学重在法学知识传授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对相关法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掌握,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具体的课堂教学方式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如何调动学生深入思考法学理论问题,而不局限于案例本身,就是对教师问题的设计和引申的知识点的考验。
这一教学方法运用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灌输式学习方式为启发式学习方式。最终问题的焦点都围绕着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不打消其学习的积极性,所以问题的提出和逻辑性至关重要。法学教学改革的目的不仅致力于教,还致力于学生的学。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运用
法学教学应用性的特点,既要保证一定的理论教学,也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案例教学为引导,重视理论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考问题。本科阶段教学目的是深入学习理论知识,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法律人的思维和渊博的知识、灵活地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在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方面要求大学生要强化“自我塑造”的意识,靠自学、研究、思考,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启发式教学方法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第一,传授法学理论之后,再采用启发式进行案例分析。以灌输式为主,启发式为辅。第二,提前布置案例,提出了问题,并提供分析问题的思路。第三,首先为学生设置实际问题的情景,通过对情景的探究获得知识。
课堂考核方式可以多元化,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愿结组,查找案例,或分配一个知识点,以讲课的方式将案例的问题解答清楚或将分配的问题讲明白,设置打分制度,学生互评、老师点评等激励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本科生利用网络搜集案例答案,而不认真思考的情况常有发生。另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的利弊也越来越多,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电子产品,获取学术资源的途径越来越丰富;学生知识获取的选择性越来越大,对有用信息的甄别能力也是对学生的考验。这些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此就有了明显的优势。教师有效运用有限的时间,提出问题,层层深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为其提供思考的空间,和深入学习的动力。
三、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传统法学教育的特点,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虽然受到抨击,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从实践角度,对法的价值进行判断,对法的利弊进行分析,有利于促进学生改变僵式、固定的思维方式。中国法学教育的课堂上,介绍外国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时候,不要忽略中国法学发展的特点及法律变化的背景,法律的进步之处,法律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客观公正地引导学生的法律思维。
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授课班型的影响,学生自控能力的限制,本科生学习习惯的影响、法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教师的授课方式等。
大班授课的教室很难制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实现老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一是因为授课时间的限制,不可能使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加入并表达自己的想法。二是反馈不及时,课堂情况如果控制不好,案例教学反而会起到反效果,会认为案例教学在浪费时间。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同学参加入课堂讨论,并得到及时准确的反馈是很难的。
即使是小班授课,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一般学生会对案例的结果感兴趣,而轻视过程,或者把提问和回答问题都看成是巨大的压力,使课堂气氛限于沉默,或者认为讨论是浪费时间的事而消极抵抗,很难发挥案例分析的作用。最终导致无论什么班型授课都可能就几名学生在参与和回答问题。
以上这些现象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基础,如教学与科研的并行提高,教科书和参考书的挑选,对学生的学术训练和指导,指导学生参加法律实践活动等,还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确保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授课质量,如何在课堂上避免出现“低头族”。
第一,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学生学习不应以记忆知识为目的,反复的背诵,这样的学习效果适用于初学法律时,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掌握的法律知识,以后学习的动力会越来越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找到更多的知识,就要靠主动学习、靠探索、靠思考,多提为什么,能够主动地去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案例背景知识,提升对法学学习的兴趣。在案例分析的时候,结合具体学科的特点,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侧重于方法的培养,引导其主动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鼓励大学生自我定位,教师加以引导和帮助。能够自我塑造和发展,
鼓励其在学生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教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己掌握的资源,带领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研究和创造实践学习的机会。学生自己对有兴趣的课程,可以组织成学习研究小组,课后互相学习,交流心得。在课上、课下与教师交流,获得法律职业者应该具备的将法律思维能力、法律知识和法律实践经验综合于一体的能力和技巧。
第三,科学合理利用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效果受制于课程设置、课时分配、教师授课方式、案例资料来源、硬件基础设施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影响。选取的案例类型可以分为小案例、中案例和大案例,不同的案例分析应针对具体的分析方法,结合个案,充分挖掘具体的案例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使学生逐渐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以便应用于实践。
第四,灵活的考核方式。以期中考核、或期末考核的方式,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自行组织、分配角色、寻找案例、汇报表演。在组织考核和讨论案例中掌握知识。教师负责点评、指导和总结。控制课堂气氛和学生角色的定位,引导学生发挥其潜力和创造力,学会查找资料和组织自己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真正能从学习活动中学出兴趣,学会思考,能够进一步自主学习。
让学生像职业律师那样分析案由―找寻争议点―确定适用的法律,做出最终的判断,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的追问反问,同学的相关问题,师生的集体讨论,使个人见解逐步形成统一意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案件事实与法律规范之间来回穿梭思考。不断地追问,使学生学会思考与反思,教师在学生的问答中分析学生问题之所在,并快速反应。学生不但要长于知识接受,也要善于推理归纳。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可以组成小组讨论,允许不同论点存在,甚至形成多方对垒的格局,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教师的主持和组织在案例教学法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教师适当介绍学科的相关内容,了解实务中处理相关案件的大体思路,设计案例,使课堂讨论有序进行,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对学生各阶段的表现评价,总结经验。
在课堂上互动,有利于培养法学专业学生未来从事法律职业所必备的敏捷的反应能力,高度的自信心和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法律人才应具备法律知识功底、人文知识背景、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遵守法律职业道德、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业务修养,改进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法学教学的特点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案例,重视司法实践中收集和整理的适合教学的案例,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浅入深”的讲授、创设学习情境。指导学生实践、评估学习效果,使学生“学”与“思”结合,引导学生多提问,积极参与案例讨论,激发其研究、学习的兴趣。利用网络、媒体等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学问、道德、社会责任的承担、角色的置换。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三层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参 考 文 献〕
〔1〕房文翠.法学教育中的法学实践教学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2010,(06):72-74。
〔2〕梁西,宋连斌.法学教育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69.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方法
生物是一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学科,尤其高中生物具有实践性和直观性等特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高中生物是一门比较理性的科目,隶属于理科的范畴;死记硬背的机械式学习方式并不适合高中生物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充分理解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将课本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中,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教育部门设置高中生物课程的目的。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制订出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一、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分析
高中生物在高考中占据的比重较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未能有足够的重视,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兴趣不高,自学能力和主动探讨能力严重不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课堂气氛相对沉闷。学生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未能得到有效的培养,甚至已经习惯了“教师讲,自己听”的教学模式,缺乏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高中生物虽然属于理科范畴,但对于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而言,生物仍然是一门偏向于文科的科目;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对其学习技巧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无法达到有效的突破[1]。基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应及时做出整改措施,优化高中生物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时代对人才的定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书呆子”式学生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要,因此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探索意识较强的综合型人才成为当代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教育改革大背景的影响下,启发式教学受到各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提问、自己的思考以及教师的总结过程中,多层次锻炼自身的思维模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效率;还有助于学生充分感知生物课程的学科特点,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忽略对知识的理解而一味追求对课本知识点的记忆[2]。此外,生物是一门理科性课程,单纯的机械性记忆并不适合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高中生物需要学生归纳总结、动手操作、理解记忆,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逐渐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索创新,才能成为适应时展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三、启发式教学原则
(一)学生主导原则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启发式教学有意将教师形象淡化,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导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引导和启发作用。启发式教学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探究能力。在启发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只活动于讲台上的教书先生,开始逐渐走下讲台,与学生融为一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实现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尽可能采用诙谐幽默的教学方式,适时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语言及动作的启发引导,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独立思考原则启发式教学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问题导学、构建思维情境等教学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将生活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许多问题的答案是发散性的,并没有统一的答案,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新型想法,,切勿墨守成规。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合理地把握课堂教学方向,在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及时予以帮助,保障教学环节的继续推进。
(三)动手动脑原则在当代教育的大背景影响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启发式教学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启发式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中通过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生物的实用性,并设置问题导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联系到其他的与生物相关的问题。此外,生物是一门注重培养动手能力的实用性学科,在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启发引导,可使其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四)民主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启发式教学下的师生关系更为和谐平等,它摒弃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坚持师生平等的教学原则,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师更为全面地了解到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在启发式教学中坚持民主原则,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
四、启发式教学方法
(一)生活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高中生物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目,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是生物教学的典型案例。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具有了基本的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与生物相关的信息,通过生活实践中的典型情境,引发学生对生物相关知识的深度思考。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将生活实践与理论知识充分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认识到生物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会了探索生活中的生物问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
关键词:启发;思维;自主;引导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处于尚未完全开发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时,教师应该采取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索。
一、活跃课堂气氛,注意情境创设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程教育中,可让学生自己想象和设计这一问题和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比较相似,比如方程式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相联系。比如正方形、长方形的学习,可以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是正方形、长方形,让学生自己思考和领悟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似点和区别,这样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更容易牢固。
二、因人而异,全面突击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有人习惯用右脑思考,有人习惯用左脑思考,有人善于联系实际得出结论,有人习惯套用书本公式定义解答,教师应在这些差异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细心去观察以及足够坚定的意志和耐心去引导学生学习。
三、启发教学有“方”,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就感
所谓启发式教学,即是老师充当引导者,学生充当主体和探究者。在数学学习中,引导和探究的划分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老师应该注意适可而止的引导,过犹与不及,都是不可取的引导方式。比如:要牵马去河边喝水,一定要把马引到它再走几步就能看到河流的地方,切不可距离河流还有1000米就放手不管,也不可牵过河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就相当于马匹,而老师就充当着牵马者的角色,马匹是否能喝到水,和教师的引导方法和程度息息相关。
四、尊重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探究根源
很多小学生都看过《十万个为什么》,可能有些问题并不需要他们这个年龄就知道答案,但是孩子的好奇心永远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书本上经常会有前人推导完备的一些套用公式和方法,而学生总是不理解为什么,这个时候,老师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一定要引领学生探究始终,这是启发孩子最好的契机。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涵就是提高学生智力以及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小学数学教育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专业课;案例;启发式;教学改革
0 引言
专业课程的教学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了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通识类课程注重基础理论不同,专业课程往往是与实际工程问题紧密联系,突出针对实际情况和工程技术问题的系统设计和方法。受传统教学思维和方法的局限和影响,目前很多的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仍然采用了与通识类课程相类似的教学方法,而这些课程的自身理论性不强,传统的教授方法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案例教学法早在1910年就已经被当时的学者科普兰博士提出,并运用于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工商管理教学中[1]。这种教学方法针对实际的案例展开学习和讨论,其指向不仅仅是教师,还要求教师与学生都要有较大的行为变化,着眼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式教学方法对于当前高校的专业课教学中,同样有着相类似的作用和效果,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1-5]。本文以嵌入式系统课程为例,结合多种形式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案例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进行了探讨。
1 传统专业课教学模式分析――以嵌入式课程为例
嵌入式系统课程目前是面向本科测控技术及仪器、自动化以及电气自动化等相关专业所开设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该课程内容涵盖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基础等内容,知识点与实践内容较多,与实际工程应用联系紧密[3-6]。经过多年的总结和分析可以发现,在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授时,教学过程中会存在以下的几方面问题:(1)课程应用性强而理论性偏弱,知识点的理论连贯性不足,学生难以准确把握课程特点和整体脉络,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较为困难;(2)受课时要求、场地以及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实验项目较为简单,只能满足学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需求,难以达到系统设计的训练目的;(3)知识点逐点介绍的传统授课方式,辅以相关的课后练习、实验,整体性表达不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也不够,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还需要进一步的训练或培训才能熟练运用。
这些问题影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学生完成本课程学习之后,在系统分析、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不够,影响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2 案例启发式教学方法探讨
根据课程的特点,本文研究的案例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知识点的组织以及典型工程设计案例设计、教学过程的行为组织、实验项目的设计和开展、课外设计工作。
鉴于嵌入式系统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背景,知识点较多,为了克服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缺陷,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分析各知识点的特点,根据课程的应用情况和当前技术应用现状,遴选出合适的典型工程设计案例,以此为基础,对教学知识点进行重新组织。具体来说,如图1所示,由简到难引入三个具体工程应用系统,以此为核心展开教学:其中,通过第一个案例的系统组成与应用逐点展开课程内容,使学生全面了解课程的特点、应用背景和组成,并由此引出嵌入式系统基本组成的核心知识点,包括处理器、存储器、I/O口、基本程序设计以及中断系统等;通过第二案例,引入用户需求,全面分析系统设计和扩展,引导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分析能力,涉及的知识点包括系统扩展、硬件基础和软件基础等;最后的第三案例由授课教师提出,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设计报告,全面评估和检验学生的课程学习的效果。
在教学行为的组织过程中,按照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和课后实践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思路,围绕课程授课中提出的三个应用系统案例,积极的鼓励学生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来补充和理解学习课堂上没有完全弄清楚的问题,学习课堂上没有讲解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并以小组的形式,分工协作,开展系统分析、设计方面的自主式学习。
在实验项目设计方面,由于侧重于应用,因此实验内容应区别于通识理论课程的实验,后者主要通过观察和验证现象来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而嵌入式系统课程实验内容直接面向工程应用,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因此可以在典型工程应用案例基础上,以系统设计和功能验证为目的的展开实验,提高实验内容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课外设计工作方面,实用化技术需要丰富的经验奠定基础,仅仅依靠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结合简单的工业系统应用以及电子设计竞赛内容,通过实验课、课外设计、科技竞赛项目兴趣小组等提升课后实践的层次,丰富课外实践的内容。其中实验课和课外设计配合理论课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和训练他们应用开发的基本能力;科技竞赛项目兴趣小组主要针对学有余力并对科技竞赛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应用与创新能力,如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智能车竞赛等。通过实践,使学生能够整合嵌入式系统的相关理论,并在实际开发中得到体验。
3 实践意义
本文总结了近些年来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思考,以嵌入式系统课程为例,研究探讨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启发式教学模式,尤其针对工科学科的专业课程教学,并给出了具体的教学模式结构和实施内容。研究内容为高校专业课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71-75.
[2]朱涛,马恒,刘强.专业技术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1):91-93.
[3]修春波.单片机课程的案例驱动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13,5:197+201.
[4]史成芳,程荣龙.基于“案例驱动”的单片机教学方法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6):93-94.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应用探讨
一、启发式教学的积极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主要是以教师为主,教师在讲台上口头描述,将所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看似学到了很多知识,实则只是接收到了一点。学生在被动的情况下,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降低了教学质量。启发式的教学改掉传统的弊端,打破传统教学的格局,拒绝做口号式的学习,实时提升教学质量。启发式教学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充满激情,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并且享受学习的过程,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真正快乐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一)学生自主性原则
在应用启发式教学时,教师要全面去注意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并且结合教材中较为有趣的知识去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可以制定奖惩制度,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对于表现一般的学生进行激励。另外,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要学会进行拓展,结合实际生活,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学习发展。
(二)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被动下去接受知识,课堂的氛围因此也很沉闷枯燥。在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时,必须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1]。教师在讲解“嫁接”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让学生自由讨论嫁接之后为什么会变异,这样子学生就可以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交换自己的想法,从他人的回答里汲取新的养分,完善自身的知识缺陷,同时拓展思维深度。教师在进行点评鼓励后,学生得到了认可,自信心倍增,更容易产生学习动力,提高自身的成绩。
三、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实际应用
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在生物课程中,相比于传统教学,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正好生物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两者互相适应。不过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教师要实际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还有认知的能力,当然不是所有的生物知识都适合这种教学办法,所以,教师要多注重其实际运用。
(一)实验性教学
因为高中生的学习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面临的是高考的压力,所以传统的学习中,学生只能每天重复做着相应的练习,为了巩固自己的知识点。生物其实是一门研究动植物还有各种微生物的趣味性学科,因为枯燥无味的练习,导致学生失去了对生物的探究兴趣和动力。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中多注重实验式教学,学生面对教师的讲解和书本的知识,凭着自己的想象难以理解,教师通过做实验,结合教学重点,将生物理论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实验中,去感受实验带来的乐趣和奇特。如此,学生便能提起自己的兴趣,积极的去学习生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探索的欲望。
(二)多样化教学
生物本身就是探索大自然规律的学习,学生探究其繁衍进化的实质。而且生物带有很大的神奇趣味性,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的时候都是带着好奇心和兴趣的,但是受传统模式的影响,教师给学生施加的压力过大,学生慢慢不再感兴趣。所以,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提起最大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堂上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采用平实易懂的话将难点描述出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知识[2]。
篇7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启发式教学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目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训练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既快又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动作的技能,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国启发式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开启了我国启发式教学的先河。启发式教学作为教学方法中的一条重要标准和指导思想,贯穿于各种教学方法中,起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举一反三的作用。在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学活动性,所谓教学活动性是指教与学要处于一种积极的活动状态,通过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成一种互动,以促进体育教学。
一、正确理解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就是在教学中注意激活思想,启发式教学是符合人体生理、心理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技工学校中很多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实质认识不够,常常与提问法等同起来,这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启发式教学而所造成的。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启发式教学逐渐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但是,在技工学校中还有很多教师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那么,要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把启发式教学引入体育教学中呢?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可以与新的教学方法平行地采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现在所采用的是一种经过改造的传统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的主体与客体的不同,教学又分为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笔者认同第三种观点。目前,在技工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所采用的正是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指导,经过对传统教学方法改造的一种新讲授法。这种课堂讲授示范法应贯穿启发式教学,并且可以和其他教学方法交叉进行教学活动。因此,体育教师正确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技工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密切配合,巧妙的引入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技术要领、细节,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启发式教学的依据
教学目的任务就是通过任何教学方法、途径把知识、能力传授给学生。而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的区别就在于:传统教学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主要是传授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而现代教学论则认为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现代教学论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节与控制知识信息量,促使学生心理过程定向探求,以获得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认识。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断推进学生的心理过程。
三、 控制好启发式教学
对体育教学目标要合理适度把握,结合实际教学活动,才能控制好启发式教学的“度”和“量”,才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程序过低会使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刺激,而过高则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在技工学校中通过教师对体育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才能掌握好分寸,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
在启发式教育中,如果教师传授的东西过于简单,这样学生就会减少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上只有设置一定的障碍,才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克服障碍的智力情绪,要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独立活动的机会,而不是总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因此,适当提高难度的实质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高难度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掌握好分寸,如果太难就会走向反面。因而“分寸”和“度”的把握必须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精神力量克服障碍。
四、 启发式教学与体育教学原则紧密结合
体育教学原则是体育锻炼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从事体育锻炼者寻求最佳锻炼效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各种原则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各种原则。体育教学不是孤立的教学系统,体育运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有时间和空间等的要求,每一个项目不同要求也不一致,所以我们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一定要抓主要矛盾以点带面,才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动机原则
启发式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用知识去激发、用难度去强化,又实践去深化,从学生在心理上培养一种克服障碍的能力。使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为获得知识和技能而刻苦学习。教育中最本质的精神不是制约而是解放。
2、 循序渐进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既快又准确的理解所学习的动作,并能够牢固掌握动作的技能。在运动技能学习的初级阶段,神经过程处于泛化阶段,内抑制过程并未建立,往往会出现多余动作,外表看起来动作僵硬不协调。因此,教师要把动作分成几部分进行讲解,并按着动作顺序由慢到快、又简到繁的进行反复教学练习,循序渐进的完成教学程序。
3、 反馈原则
反馈是控制系统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过去的操作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在现代科学中,反馈方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各个行业中都经常用到,它也是检查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反馈方法也是如此。体育教学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是在动中掌握技术、技能,而且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干扰,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对象,将技术、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并通过随时随地的接收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不仅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而是思维与身体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主体,只有通过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启发式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技术技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少儿美术教育;启发式;创新型;创造性思维
启发式教学方式与重“教”的传统美术教学方式在本质上有所不同,其重点在于“启”———启发创新。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从课程主题内容导入、具体课题设定和教学指导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这种依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有效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是现代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因材施教,富有人性化教育思想和教学观的追求。
一、启发式教学方式顺应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创新型人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2005年不顾身体病重奋力向国家总理进言:“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全面地发展起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家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按照培养科学家、发明家的模式去办学。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丧失了创新性与独特性,因此很难出现杰出的人才,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1]当今世界,经济以知识为基础。人类对知识的掌握推动着一场新的产业革命的发生,它对经济未来的走势取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的未来将面临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标志即为知识创新。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型人才应具备非凡的创造力、创新力以及求异思维,同时还应具有广博的胸怀。启发式教学方式在美术教育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当的启发式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智力,促使学生愉悦地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品质与特征,提高创造才能,以顺应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启发式教学方式保证创新思维的导入
(一)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组成。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美术教育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重点,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方式的根本区别。启发式教育方式的重点在于“启”。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设计好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题的切入点应贴近生活,并指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和相互讨论,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提出各种‘怪异’问题,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各抒己见,一个问题可以允许有多种看法、多个答案,给他们有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时间和空间,从儿童的视角去欣赏、去发现儿童的点滴创造,并与他们交流、分享,同时对儿童的独特认识予以鼓励与肯定,充分学会接受并尊重儿童异想天开的提问和怪异的想法。”[2]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尊重、肯定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在绘画中表现自己,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互相观摩与讨论激发艺术潜能。艺术的创造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问题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课程中应利用一切因素并善加优化,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实现自我。例如:在一堂课的开始部分,教师巧妙地把本次绘画课题带入课堂讨论,问:“孩子们今天晚上都吃了什么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吃了米饭,有的说吃了清粥配馒头,还有的说吃了热气腾腾的拉面。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问:“请小朋友告诉老师,吃过的面条长啥样的?”孩子们的答案会有多种:面条是长长的,面条是扁扁的,还有的面条是黑乎乎的。接下来再让几位学生表演吃面条,让其他学生总结吃面条的样子,最后提出今天的绘画课题:《吃面条咯》。结果是,学生所作之画,画面活泼灵动,神采各异(图1、图2)。图1图2堂课上,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在学习的关键点进行引导与启发,在活泼互动的场景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图形表达的乐趣,也锻炼了逻辑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深化艺术感知
1.用大师绘画感悟童心
教育不仅关心人是否有知识,而且关心人是否有体验,关心体验到什么,追求到什么样的体验,如何感觉自己的体验。历代美术大师提供了风格各异的绘画形式,米勒、提香、毕加索、凡•高、马蒂斯具有不同的绘画特点。要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有所体验,教师需要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将众多样式的绘画作品提供给学生,通过作品拉近学生与大师的距离,进入艺术创造的最佳境界。儿童与大师在绘画时有相似之处,落笔毫不犹豫,造型色彩搭配形式夸张,构图视角独特,他们以朴实稚拙的线条表达着内心的情感。有时,大师也会因儿童的大胆创新而惊叹!毕加索曾经说过:“我花费了一生的时间,去学会像一个孩子一样地作画。”画家学会像年幼的孩子一样去作画,利用创造性直觉去作画,让自己与世间万物交流沟通,这种真情的流露,直觉的再现,是大师与儿童绘画的不谋而合。经过对大师作品的欣赏,学生拓宽了美术视野,提高了感受美的能力。各类教学形式的注入,激发出学生的艺术潜能,使其美感拓展,创造才能迸发。例如对毕加索画作———《有胡子的男人》(图3)的欣赏,刚看到这幅画时,学生们哄堂大笑,觉得画中人物的胡子长得满脸都是!这是孩子们的独特视角,他们觉得这幅画充满了乐趣,甚至令他们捧腹。的确,毕加索的这幅画,将人物的面部特征极简化,但是只要你仔细观察还是会发现画中人物的头发、鼻子、耳朵等是一应俱全的。又如《朵拉玛尔肖像》(图4),夸张的眼部造型,歪斜的鼻子,迷你版的耳朵,鲜艳的色彩,无一不吸引学生的目光。图4学生在欣赏课后所画的作品:大胆的人物脸部变形,鲜艳的色彩与面部切割,使整个画面充满想象力与无拘束感(图5、图6)。图5图6正所谓见多识广,只有通过多见、多闻,才能广阔天空。
2.姐妹艺术的启迪
艺术有其共通性,语言、书法、音乐等都有其相互贯通之处。他们之间的联系能使学生在绘画时感受到无比的艺术魅力。美术课背景中恰当的音乐,可以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体验音乐旋律与绘画书法的微妙的联觉。如《歌唱时的脸》课题,熟悉的音乐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周围同学的面部表情变化,注意寻找唱歌时的脸部特征。学生的画画面大胆、新颖(图7、图8),显现出画者内心的纯真和创造才能。图7图83.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激发思考H•里德认为:“艺术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本能,如果人们过分刻意地对待这种本能,本能就会缩进无意识的贝壳之中。”[3]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们没有意识到这是在为未来打基础,是在用绘画这种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儿童的眼里,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着新奇,他们把内心的感受变幻成美丽的图画。孩子们从来不会胡乱画画,有的画面尽管在成人眼里是杂乱无章的,但这些画恰是孩子们向你诉说的一个个美丽的故事。长得像洋葱般的头,他说这是我的爸爸;舞动着的波浪线,他说那是挥舞的手;一条笔直的线,他说那是飞驶而过的列车。有人认为年幼的孩子纯粹以绘画来作为娱乐动机。其实这种观点过于片面。孩子们都热衷于绘画,并且在绘画过程中得到了愉快的体验,但他们并不仅仅以此为娱乐,他们绘画的目的在于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绘画课题,充分调动学生绘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人感兴趣的绘画作品往往能找到共鸣的绘画题材。画作要难易适度,难度较大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从而丧失绘画兴趣。在指导学生进行创作时,要尽量注重创作的连续性,必要时还要给他们一定的帮助。当孩子在绘画疲惫、浮躁、缺乏耐心时,教师要适时进行鼓励,以激发其绘画直觉。激发思考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环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体现了思考在学习中的地位。引导学生多思,逐步养成其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是课程目的之一。激发思考方式多样,如课前导入,巧妙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热情,继而鼓励其独立、积极探索,并且适当留白,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与余地,使学生以独特的绘画方式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启发式教学方式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启发式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更能体现人性化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中,要让学生掌握各种美术技能往往靠临摹范画。临摹虽然能积累许多素材,但长此以往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绘画直觉得不到启发而制约其创造力的发展。儿童的大胆下笔也许画面凌乱,但儿童画的灵动稚气,以及在绘画过程中对直觉美的抒发,启发了创造意识。启发式教学方式保证了课程中创新思维的导入,顺应了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其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开始,教师设置好贴近生活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学过程深化艺术感知,用大师的绘画感悟童心,融汇各学科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其思考。注重过程评价胜于技能评价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少儿美术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绘画知识与技能,使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开发。
作者:郑健1,张棋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美术与设计系 福建市鼓楼区小火龙艺术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靳晓燕,齐芳.“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EB/OL].(2015-07-10)www.gmw.cn/01gmrb/2009-12/05/content_1016095.htm.
[2]宋烨.儿童美术课的创新型教育方式探究[J].滨江学院学报,2010,26(2):121-124.
篇9
关键词:热工系列课程;启发式教学;联想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160-02
一、引言
热工系列课程包括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是热力学最先发展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热能与机械能和其他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规律及其应用;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一门学科,传热学的作用是利用可以预测能量传递速率的一些定律去补充热力学分析[1,2]。热工系列课程内涵丰富、概念抽象、公式数量多、联系工程实际范围广,是本校油气储运、石油工程、机械工程等工科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因此,针对本课程教学过程,必须定位在要保持学科基本理论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基础上,考虑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突出专业特点,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应用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然而,在多年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是一门非常难于学习掌握的课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课程本身特点决定的,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具有理论较难,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较多,对学生用高等数学知识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较高等特点,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过程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和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关,教师往往只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觉得原本就枯燥的物理概念和数学方程更加索然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提高热工系列课程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最有力的途径就是采用启发联想式的教学方法。
二、关于启发联想式教学的思考
启发式教学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他们才离得开教师,甚至可以超越教师,最终成为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现状的人才。这种教育方式对目前的高等教育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联想教学法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一种有效手段。所谓联想教学法,就是把首次接触的知识,通过连接点,将新颖的、有价值的东西与我们过去的见识、思考、观念,尽可能多地予以联系,被充分吸收后成为自己的思考、认识、判断与熟知的知识[4]。我们在教授一门新课程时,总是从基本的概念说起。要让学生学习、理解这些基本的概念,往往要通过举例来说明。举例,就是一种联想,就是将已知事物和新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的比较、参照,将彼此联系在一起。由此,学生就可以通过对已知事物的认识,去学习、理解未知的新事物。
三、启发联想式教学方法的实施
启发联想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针对热工系列课程而言,参考和学习国内外的教学经验并总结自己的教学体会,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面的解决措施来实施启发互动式教学方法。
1.要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在大学物理中的热学部分已经学习过本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当这些知识重新出现时,应先和学生一起复习,激发学生的回忆,然后再引出热工理论的定义,紧紧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同时注意不是简单地重复旧知识,而是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来论述并加以深化和推广。
在教学活动中,新知识的学习常常受到与其相类似的旧知识的干扰。例如,有些学生总是将工程热力学中压力的概念和单位与中学物理中压力的概念混淆起来。为克服这种干扰,需帮助学生找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并划清两种类似知识的界限。例如说明工程热力学中的压力是一种应力的概念,是单位面积上的力,是气体分子撞击容器壁产生的效果,其国际单位是帕斯卡,而物理学中的压力是力的概念,其国际单位是牛顿。使学生对立地建立新知识中的概念,对新旧学习内容进行概括,找出其共同的本质。
2.通过有趣的比拟,启发学生对生僻易混概念的理解。热工系列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逻辑性强。列宁说:自然科学的成果是概念。显然,没有力、速度、加速度等概念也就没有力学这个科学[5]。但是,热工课程中的各个概念是怎么引入的,不能只从定义出发给学生讲解。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是极差的,学生往往会对概念似是而非,无法正确把握各个概念,在该课程完成之后不久就轻而易举地忘掉了几乎所有的内容。为了避免这种教学现象的出现,对于概念的引入和讲解应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即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也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我们将热工现象和概念与生活中一些广为熟知的现象进行比拟,以此引入概念,学生往往能受到启发,从而从根本上掌握这些概念,并且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刚进入传热学的学习时,讲到热量传递规律,可将热量传递比拟为电流流动,学生们对于直流电路的欧姆定律I=■是非常熟悉的。将温差比拟为电压,将热阻比拟为电阻,由此学生们可以自然地将热流量与电流联想到一起,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们自然就可以很容易地记忆传热学非常重要的两组公式Q=■、Q=■。再如,在讲到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因素――流态时,针对层流和紊流,可以将流体的运动状态与学生排队郊游进行比拟。同学们行进的队伍非常整齐,每个队列的同学接踵摩肩,不同队列的同学互不影响即是“层流”的状态;而各个队列的同学打闹嬉戏,相互影响,使得行进的队列非常混乱,杂乱无章即是“紊流”的状态。这样的讲授既生动又形象,学生们容易接受,更能较好地把握这些难以理解、容易混淆的概念。
3.针对不同专业,通过热工课程在本专业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有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讲授热工理论的过程中,对于涉及热工应用的部分,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在遵守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随时提问题,大胆发表关于热工理论在本专业应用的见解。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要注意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以教师为主导,引领、启发和传递信息;以学生为主体,感受、感知和反馈信息;以问题为基础,设问、思考和分析探究;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例如,在讲授“传热过程”一节,对于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介绍热力采油的例子,让学生用热工理论描述注蒸汽采油的过程,描述每个传热环节,进而结合传热学的基本公式,提出提高热力采油效率的基本措施;在讲授“压缩机”及“换热器”一节,对于油气储运专业的学生,可以介绍天然气及石油管道输送工艺,结合管道工艺流程图,介绍泵站、加热站的作用,并对其进行讨论,由此可衍生出“蒸汽伴热”和“油气混输”等输油工艺,从而加深了对热工理论内容的理解。
4.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的丰富的图、文、声等处理功能,使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记忆,掌握和运用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为教学质量的稳定提供了保障。热工系列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与工程实践密切相连,需要很多工程问题作为背景,而课本中单调的文字叙述和简单的图形说明,往往不能准确形象地描述这些工程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通过多媒体文件,让他们形象地认识知识,教学效果要好很多。例如在讲授压气机的工作过程时,用动画来表达,较之单纯用文字描述更加形象,学生也更容易接受。然而,多媒体教学容量大,画面丰富,多方位剌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要根据课堂的实际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适当的讲解、提问、启发和点评,并留有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对于热工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方程和公式的讲解,其推导过程用板书的形式来讲授更加符合人们的逻辑思维习惯,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在写板书的过程中,学生会跟着教师的板书一同思考、琢磨和消化,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应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要“善用而不是滥用”多媒体教学。
总之,在热工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施启发联想式教学方法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通过该教学方法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它是大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朱明善,等.工程热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杨世铭,陶文铨等.传热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陈晓强,徐秀兵.《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解――兼谈启发式教学思想[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77-79.
篇10
关键词: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方法;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65-02
《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它研究的对象是气象、天气、气候,教材主要介绍大气物理属性、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与划分、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普遍感到比较难学。因此,如何提高《气象学与气候学》课堂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些方法。
一、“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建议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在设计一节课的时候设置一些具有悬念性的问题,使学生置身其中,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运用引发兴趣、引发查询、引发动手、引发讨论、引发辩论等策略,根据具体内容具体设计。最简单的做法就是采取“标题—问号”的方式,使知识问题化。例如大气中三圈环流的形成,首先简化地表影响,单纯考虑热力因素形成的地表大气的运动状态,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来大气运动的空间表象模式;然后再利用箭头、文字、旋转的地球、地砖偏向力的影响等动画来提问地球表面上的三圈环流是如何形成的?这样就会帮助学生建立气象学的立体空间感,学生很快能理解各纬度带上所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及影响,诱发和培养学生思考气象中的大气问题要从三维空间考虑。
地理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型:①影像材料问题情境。教师提供丰富的文字、现代化的信息图像材料,把学生引入到一定的思维空间,使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②实验问题情境。气象试验在教学中逐渐被重视,同时也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利用材料作出三圈环流模式图等。③故事问题情境。如在讲锋面气旋时,首先从火烧赤壁谈起,图文并茂地介绍这场经典战役,将锋面气旋的结构与两军的布阵位置、东风的由来联系起来,学生就能把握锋面气旋系统内各个区域风向的差别以及降雨产生的具置。④虚拟实践问题情境。如地理决策教学中用“假如你是……”这样的设问。
二、角色转换教学法
角色转换,就是学生和教师位置对调,让学生也体验一下当教师的角色。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使学生主动查阅相关文献、主动熟悉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主动寻找生活中的实践积累,来充实自己所讲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实例教学法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都会穿插实例来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例如教学台风知识时,要求学生自己上网搜集信息,完整地记录某一次台风发生、发展、消亡的经过,并进行PPT演示、交流等活动,也是比较典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组织。在选用实例教学方法时,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和身边熟悉的例子着手选择探究的主题。最好选择体验式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究,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更深刻,掌握得更好。例如大气稳定度是教学难点,比较抽象。讲解它时可以举例,稳定状态的大气就像弹簧一样,当我们人为地将弹簧一端拉到一个新位置后,弹簧会弹回去,具有返回平衡点的趋势,稳定大气与之类似。这样,学生就会对稳定大气产生一个感性的认识,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了。
四、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
因课时有限的问题,本门课程的教材内容得不到全部禅释。建议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讲授清楚基本理论、重点和难点,然后给学生布置自学提纲,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作学习笔记,这一部分可作为学生平时的学习和考核方式。以最小的时间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作为教师我们应积极进行课程的数字化建设,做好从“主角”向“编导”转变、从“传授知识”向“激励创新”转变的思想准备。
五、多媒体加板书教学方法
多媒体使用得过多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为了适时地把学生从多媒体中拉回来,笔者建议在多媒体教学中适当地穿插少量的板书,让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回到书本里的知识中来。可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少量板书式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既能丰富课堂教学,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六、结论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在教学过程中一种模式和教学方法往往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多元化和学生个体全面化发展的目的。“书本知识”是静态的,“问题”是动态的,只有通过各种问题才能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才有可能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笔者通过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淑敏,孟令波,孙彦坤.高等农业院校农业气象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5):196-197.
[2]章丽萍,刘瑜,白艳萍,等.《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教育,2010,(4):198.
[3]刘鹏.气象学与气候学实验实习[M].西南交大出版社,2007,(8).
[4]余锦华.对《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气候教育与科技,2006,29(4):10~13.
[5]杨再强,申双和,景元书,等.面向社会需求,应用气象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30.
[6]郭送军《空气污染气象学》课程教学优化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增刊):230-231.
[7]王景琦.谈多媒体技术在气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8(13):246-247.
[8]王凤文,杨书运.几种教学方法在《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07):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