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呼吸道的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清理呼吸道的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清理呼吸道的护理措施

篇1

关键词:小儿;静脉麻醉;气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0938―02

由于小儿呼吸道的特殊性,氯胺酮静脉麻醉术后护理极为重要,采取良好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患儿的康复,能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我院自2001年7月至2006年12月收治96例患有直肠息肉、脱垂经氯胺酮静脉麻醉术后患儿,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全部患儿康复出院。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自2001年7月至2006年12月对小儿患有直肠息肉、脱垂96例,男59例,女37例,年龄0.5~7岁,所选患儿全部无心肺疾病,尤其是无上呼吸道感染。术前禁饮食,1~6个月禁食4h,0.5~3岁禁食6h,3岁以上禁食8h,术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02mg/kg,鲁米那5mg/kg,建立静脉通路,对患儿不合作者,肌肉注射氯胺酮4~6mg/kg,能合作患儿于手术前静脉注射1~2mg/kg。手术时间5~30min,并持续给予低流量氧,术中监测患儿心率、呼吸、SPOz,术后由麻醉医生护送回病房,患儿取去枕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给氧,监测心率、呼吸、SPOz等护理措施,患儿无1例出现呼吸抑制,1例患儿在30min后将清醒时出现呕吐,经过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面罩给氧后病情稳定。所有患儿住院时间为2~5d,平均3d。痊愈出院。

由于新生儿口咽部肌肉发育差,鼻孔较窄,需用鼻呼吸,双侧后鼻孔或粘液的分泌物引起的阻塞可导致完全性气道梗阻;婴儿和7~10岁的儿童,气道最狭窄的部分在环状软骨,气道直径较小,微小的变化即可引起明显的气道阻力增加。结合小儿气道的解剖与生理特点,笔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使用抗生素等治疗控制感染后再施行手术,可以避免由于麻醉后患儿出现呼吸抑制,口咽分泌物增多造成呼吸遭阻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通过监测心率、呼吸、SPOz等护理措施,患儿无1例出现呼吸抑制,1例患儿出现呕吐,经过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面罩给氧后病情稳定。所有患儿住院时间为2~7d,平均4d,全部患儿痊愈出院。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 一般准备 协助医生了解病情及检查目的,有无禁忌证,评估小儿全身情况、营养状况和实验室检查有无异常,作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2.1.2 心理护理 根据不同年龄患儿对问题理解程度的差异,耐心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对3岁以上的患儿要做好心理护理,用亲切、童趣的语言,和蔼耐心的交谈,使患儿产生亲近和依赖感,并产生良好的前馈反应利于接受治疗,同时解除其家长的疑虑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和理解。

2.1.3 肠道准备 预约时,根据患儿年龄给家长以不同的治疗确认治疗须知单,以保证治疗无误,与家属讲解手术和麻醉的风险及意外,并签字确认同意手术。3岁以上患儿可用开塞露清洁肠道。

2.2 术后护理

2.2.1 ①:麻醉后未清醒的患儿,回到病房,将患儿取去枕平卧,或颈部下垫一小枕,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②持续低流量给氧,氧流量为2~4 L/min。

2.2.2 监测心率、呼吸、sPoz等护理措施,观察神志、面色,有无腹痛、腹胀、便血,婴幼儿注意脉搏、呼吸、唇色的变化。床边备有负压吸引器,若患儿口腔有分泌物,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以免造成呼吸道梗阻。

2.2.3 建立静脉通路,前臂输液处用小夹板固定,以免活动造成针头脱出或穿破血管液体外溢造成皮下组织肿胀,静脉输液速度为9ml・kg-1・h-1。若出现意外时也可通过静脉给药进行处理。

篇2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呼吸机;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5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88-02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主要临床特点是慢性反复性咳嗽、大量咳痰,呈进行性呼吸困难加重,是由常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而引起的肺部气道内气流阻塞、痰液阻塞而产生的,极易危及生命[1]。伴有呼吸衰竭时需要实施气管插管措施建立人工气道,保证正常的肺部通气,改善呼吸衰竭症状,因此,在COPD合并呼吸衰竭时的护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健康。笔者现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44例护理研究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44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43-89岁,平均年龄为67.39±3.83岁。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二氧化碳潴留现象。

1.2 方法 针对此组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给予急救护理措施,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术,建立人工气道,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改善患者呼吸衰竭症状。

2 护理措施

2.1 呼吸道管理

2.1.1 人工气道的建立 临床上对于人工气道的建立常用的方法为气管内插管及气管切开插管。因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患者呼吸道失去了原有的加温加湿的生理功能,因此人工气道的建立之后要注意保持患者气管的湿化作用,应及时设置供氧系统的湿化氧气的装置。确保气管插管以及气管切开内气囊压力维持在25-30cmH2O,避免压力过低导致呼吸道漏气,压力过大造成气管内局部粘膜坏死[2]。

2.1.2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严格观察患者的呼吸道情况,发现患者呼吸道内有分泌物及痰液时及时进行清理。其分泌物较多的主要指征包括痰鸣音、频繁咳嗽、呼吸机气道压过高报警等。采用负压吸引器进行吸痰以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吸痰时应注意:①对患者人工气道型号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吸痰管直径应小于气管套管的内径的1/2,吸痰管的粗细影响吸痰的效果,若吸痰管型号太大会产生大量的负压,引发肺扩张不全或者肺叶塌陷[3]。②吸痰前注意手卫生,为人工气道内吸痰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③分泌物过多且粘稠的患者,可以进行翻身叩背,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以利于稀释黏液。④吸痰时动作要轻柔,在气管内进行由下至上的旋转式抽吸法禁止吸痰管上下抽吸,每次吸引时间应小于15秒。吸痰前后要给予患者高流量氧或者纯氧吸入,操作时密切观察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指证。

2.2 呼吸机的管理 呼吸机需要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管道连接的紧密性,气管导管固定牢固,呼吸机的通气模式和呼吸机各参数的调节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血气分析的各项指证做相应的调整,对于有自主呼吸的患者可以选用SIMV模式辅助呼吸,无自主呼吸的患者给予PCV,PSV,IPPV模式控制呼吸。呼吸机的呼吸频率范围在12-14次/min,潮气量=标准体重×(6-8ml/kg),呼吸比在1:1.5-1;2,ARDS的患者必要时可选用反比通气2:1[4];吸氧浓度在40%-60%之间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造成氧中毒,PEEP在3-6cmH2O之间。呼吸机的使用必须调节好每个参数的报警界限,禁止关闭报警音量,出现报警及时解决报警原因。

2.3 循环功能 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体温以及血氧饱和度等变化,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有条件的监测中心静脉压值,遵医嘱合理进行补液。

2.4 预防感染 只要控制好人工气道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预防呼吸道感染,但对于短时间脱机困难、气管切开时间较长的患者较多会发生肺部感染[5]。控制方法:①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②加强人工气道湿化温化作用;③定期做好口腔护理;④定期清理气囊滞留物;⑤将床头摇高30度;⑥定时翻身扣背及时吸出呼吸道及口腔内分泌物。⑦医护人员各项操作前注意手卫生;⑧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

2.5 加强基础护理 对于高热的患者及时进行降温措施,可以采用物理降温,也可使用药物治疗。加强口腔护理,每日3-4次,根据患者的口腔状态合理的选用漱口溶液。注意皮肤的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舒适,按时翻身扣背按摩身体受压部位,防止压疮的形成。

2.6 湿化及雾化治疗 通常给予患者采用雾化吸入治疗,使药液可随患者的吸气末到达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内,最终达到控制和预防感染,消除炎症,接触呼吸道痉挛、湿化气道粘膜使痰液稀释,利于痰液排除的作用[2]。在实施雾化吸入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患者突然出现呛咳、胸前区不适以及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时,应立即停止雾化,查找原因,常见的原因是由于雾滴进入气管形成异物对支气管引起刺激形成痉挛所致。另外还有可能是由于粘稠痰液湿化膨胀,形成泡沫致使部分支气管阻塞或因吸入方法不正确所致呼吸困难症状加重。其中有3例病例在雾化吸入后出现心悸、濒死感,患者心率瞬时增至120次/min,考虑出现此症状患者是由于雾化吸人时氧气供应不足所导致,因此立即停止雾化吸入,将患者扶起端坐,身体向前倾,经鼓励患者咳嗽,并进行有效的氧疗等处理后,3例患者症状均得到了缓解。因此,在为COPD的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时要密切的采取护理措施,针对上述发现的情况给予有效地处理,雾化治疗时护士应守在床边,并正确的指导患者做深而缓的吸气动作[3]。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2.7 长期呼吸功能训练 向意识清楚的老年患者指导呼吸功能训练的重要意义,督促老年患者持之以恒的自觉进行训练[4];①腹式呼吸训练:指导老年患者坐位或者卧位,一手放置腹部,一手放置胸前,做深呼吸动作,紧闭双唇,吸气时用鼻腔吸气,尽量用腹肌作用,呼气时用口呼出,做吹口哨形状,回收腹肌。呼吸动作要按节律进行,吸:呼时间为1:2至1:3。②吹气训练:选择瓶子和气球为工具,首先深吸气然后将肺内气体呼入气球或瓶子内。

3 小 结

对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能够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减少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满意度增高。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江少容.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05,9(1):32.

[2] 白冰.黄磷吸入中毒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护理[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0,7(6):302.

篇3

[论文摘要] 目的:更好地认识新生儿窒息的护理诊断与抢救措施,提高新生儿窒息抢救成功率。方法:对2006~2008年分娩的126例窒息新生儿复苏方法及复苏效果进行观察,其中,轻度窒息106例,重度窒息20例。结果:经过及时抢救和恰当的护理,治愈96例,转新生儿科28例。死亡2例。结论:采取有效助产技术与恰当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阻止新生儿窒息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快、稳、准的复苏技术及复苏后全面细致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在妊娠晚期和分娩过程中,由于缺氧或缺氧所引起的各脏器一系列的生理改变,也就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1]。其预后与窒息的严重程度、复苏是否及时、措施是否得当有关,总结我院2006年5月~2008年5月分娩总人数中,出现新生儿窒息126例,轻度窒息106例,重度窒息20例。采用国际公认的现代化复苏技术(ABCDE复苏方案)。A清理呼吸道;B 建立呼吸;C维持正常循环;D药物治疗;E评估。评估贯穿于整个抢救过程中。为窒息新生儿提供及时的抢救措施。大大提高了窒息复苏的成功率,现将我院对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和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总结我院产科2006年5月~2008年5月活产新生儿2 010例,窒息儿126例,窒息发生率6.27%,其中,剖宫产18例,胎吸8例,宫内窘迫22例,正常分娩78例。重度窒息20例,占窒息总人数的15.87%。对轻度窒息儿给予清理呼吸道、触觉刺激和常压给氧后很快恢复正常,对羊水Ⅲ度粪染及重度窒息儿则给早期气管插管清理呼吸道,正压给氧部分配合胸外按压或药物等抢救。经积极抢救,精心护理,96例治愈,28 例转新生儿科,死亡2例。妊高征合并胎盘早剥新生儿娩出重度窒息死亡1例,脐带脱垂死亡1例。

1.2 窒息诊断标准

可按新生儿生后1 min内Apgar评分法来衡量窒息的轻重程度。4~7分为轻度窒息, 0~3分为重度窒息[2]。如生后1 min评8~10分,数分钟后又降到7分及以下者也属窒息。

2 抢救措施

按ABCDE步骤进行复苏。

2.1迅速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胎头娩出后,不要急于娩出前肩,接生者用左手自鼻根向下挤压挤出口鼻内的黏液和羊水,应用吸球迅速清除口、咽、鼻、喉器官中的黏液等异物,断脐后用消毒毛巾擦干婴儿全身,置复温台保暖。并迅速摆好(头略后伸,肩部垫高2~3 cm), 轻度窒息尽快用婴儿吸痰器吸净口腔、咽喉及鼻腔的黏液和羊水,注意电动吸痰负压不超过13.3 kPa,抽吸时动作轻柔,边吸边前后左右转动,每次的抽吸时间不超过10 s直到吸干净为止[3]。羊水混胎便或重度窒息者,可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在直视下清理呼吸道,防止胎粪吸入致吸入性肺炎。

2.2 触觉刺激,促进呼吸的建立

清理呼吸道后仍无自主呼吸,可采取用手轻弹新生儿足底,用手在腰背部沿身体长轴快速、轻柔地摩擦婴儿皮肤1~2次等方法诱发呼吸,仍无效者或虽有自主呼吸,但不充分,心率仍

2.3 恢复循环

有效正压通气30 s后, 患儿仍未复苏,心率仍小于80 次/min且无上升趋势,应给予胸外心脏按压,以保证充足的心搏出量。可采用双指按压法,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1/3处,压迫胸骨下陷1.5~2.0 cm,按压频率为100~120 次/min 每按压3次,正压通气1次,按压心脏30 s后,心率>100 次/min,出现自主呼吸、皮肤转红后,停止加压继以面罩给氧,此时应逐渐降低吸氧浓度,直到呼吸空气时皮肤红润后停止给氧。如果停氧又出现青紫,再给予能保持皮肤红润的最低氧浓度,以免引起氧中毒。本组重度窒息20例,通过以上处理复苏成功12例。

2.4药物治疗

一般情况下很少使用药物,药物治疗包括肾上腺素、血容量扩充剂和碳酸氢钠,脐静脉是最好的给药途径。严重窒息注意保留脐带6 cm 以上。当没有静脉通路时,气管内导管是给肾上腺素最容易的途径。重度窒息者经用100 %氧适当通气和胸部按压30 s后心率仍低于60 次/ min 时,可用1∶10 000肾上腺素(0.1~0.3) ml/kg,脐静脉推注或气管内注入。5 min后可重复1次。母亲产前4~6 h用过镇痛药或麻醉药致新生儿呼吸抑制时,可用纳洛酮0.1 mg/kg,脐静脉推注或气管内注入,对于加压给氧后仍有呼吸抑制、心率慢、肌张力差和代谢酸中毒者,用5%碳酸氢钠3~5 ml/kg加25%葡萄糖液10 ml脐静脉缓慢推注。

2.5评价

复苏过程中,每操作一步的同时,均要评估患儿呼吸、心率和皮肤,然后决定下一步操作。对于窒息严重,新生儿情况较差者每5~10分钟按上述标准再评,直到总分>7分为止,或在婴儿窒息期内每隔2~4小时重评1次,直到24 h。

3护理

3.1抢救前的准备

了解病史,严密观察产程变化,产房备齐急救药品及器械,药品及器材处于备用状态,红外线辐射台预热,一次性用物拆包备用,估计有重度窒息发生时,通知儿科医生进产房参加抢救[4]。

3.2抢救要点

在复苏过程中,动作要迅速,技术要熟练,操作要轻柔,尽量避免创伤,每一项操作做到及时、准确、无误。

3.3提高助产技术

接产时注意胎头娩出后,胎肩、躯干不要急于娩出,尽量缓慢用左手自鼻向下将羊水、黏液挤出,清理呼吸道,在呼吸道分泌物未吸净前,切忌刺激啼哭。

3.4保暖

整个复苏过程中必须进行保暖。新生儿娩出后立即置于预热的远红外线抢救台上,并用温热干毛巾擦干头部及全身,以防止热量丢失。

3.5加强监护

复苏后除密切监测体温、心率、呼吸外,还要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前囟门张力、肌张力、抽搐、吸吮反射、尿量、皮肤颜色及窒息所致的各系统症状等变化,并注意输液速度及不良反应,认真做好护理记录。

3.6哺乳

窒息复苏新生儿哺乳时间应适当推迟至24~48 h,喂奶后取侧卧位,避免移动,防止呕吐。

4体会

临产后随宫缩出现子宫胎盘血流量减少,一些潜在的危险往往在此时表现出来,尤其是高危产妇临产后动态观察产程图,及时了解宫口扩张及胎先露下降情况,产程长特别是潜伏期延长,使孕妇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加之可能出现的相对性头盆不称,以致胎儿受压,胎儿缺氧,产程延长使胎儿承受缺血缺氧的时间延长,最终将导致不可逆性缺氧而发生新生儿窒息。宫缩过强宫腔压力急剧升高也可导致胎儿急性缺氧,胎膜破裂后注意羊水性状,有无脐带脱垂,严格掌握催产素催产的指征及剂量,需要时应专人守护观察[5]。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关键是迅速纠正缺氧[6],做到早预防、早判断、早复苏。同一组复苏人员必须配合默契。操作迅速、准确无误、熟练掌握每一项操作,根据新生儿窒息严重程度,均采取ABCDE复苏方案,其中,A是根本,B是关键,评估贯穿整个复苏过程。呼吸、心率、皮肤颜色是窒息复苏的三大指标,并遵循评估决策措施再评估再决策再措施程序,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完成复苏,对重度窒息患儿及时转NICU治疗。本组126例新生儿窒息患儿严格按照ABCDE步骤进行复苏,其中98例经过AB步骤即可复苏,20例经过ABC步骤可复苏,8例经过ABCD步骤,29例转NICU治疗。复苏后严密观察病情、精心护理、积极治疗,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得智,徐蕴华,陈自励.胎儿窘迫与宫内复苏新生儿窒息诊断与急救[J].中华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3.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38-358.

[3]陈自励.新生儿窒息的现代概念和诊断治疗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杂志,2000,15(5):307-310.

[4]李桂花.心肺复苏临床配合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4):343.

篇4

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最常见的最严重的继发性病变。当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聚集在颅腔的一定部位,而且达到相当的体积后,造成颅内压增高,脑组织受压而引起的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为颅内血肿。

2护理评估

现病史:患者,邹木水,男性,50岁。家属代诉“因骑摩托车不慎摔跤致使昏迷、呕吐胃内容物多次,伴全身多处软组织挫裂伤7小时”。门诊于2012-8-21-9:00以“脑外伤”而收住我科。首测体温36℃,脉搏85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46/95mmHg.患者神志模糊,烦躁不安,言语不清,急性病容,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1.5㎜,对光反射迟钝,后顶部见直径2㎝头皮血肿,四肢有不自主活动,双下肢无明显水肿,左肘部见多处挫裂伤,遵医嘱Ⅰ级护理,通知病危、禁食、心电监护,持续给氧,留置导尿,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给予降压、止血对症治疗。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3年,最高血压不详,不规律口服降压药治疗。患者家庭和睦。家庭条件一般,已参加新农合农保,于三年前戒烟酒。

辅助检查:8月21日1.头部CT示“额顶叶脑挫裂伤并血肿”。

3 护理诊断

3.1调节颅内压能力下降-与血肿压迫脑组织有关预期目标:生命体征正常,无颅内高压症状出现护理措施

3.1.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的变化,给予心电监护

3.1.2立即建立静脉通路,根据医嘱予降颅压、止血药的使用,输液不要过快或慢,以40-50滴/分为宜,脱水剂除外,并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3.1.3安置舒适卧位,抬高床头15-30°,保持病房安静舒适护理评价:患者生命体征正常,无颅内高压出现

3.2清理呼吸道低效-意识障碍不能自行排痰预期目标:病人无喉部痰鸣音,无呼吸道阻塞及窒息发生护理措施

3.2.1呼吸道通畅,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

3.2.2给予充足氧气吸入,告知用氧注意事项

3.2.3必要时吸痰

3.2.4床旁备气管切开包

护理评价:患者呼吸道无痰鸣音,无气道阻塞,血氧大于95%

3.3躁动-脑外伤所致

预期目标:躁动得到控制,不发生继发性损伤护理措施

3.3.1密切观察分析躁动因素,床旁加护栏,24小时专人陪护

3.3.2给予约束带,但不可过度约束,以免挣扎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约束带松紧可以容纳一手指以上为宜

护理评价:躁动得到控制,无继发性损伤

患者于2012-8-22-9:00复查CT“左额顶叶脑挫裂伤并血肿较前增大”,于2012-8-22-10:40进入手术室在全麻下行“左额顶叶脑挫裂伤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于2012-8-22-14:26术毕安返病房,患者神志浅昏迷,测体温36.6℃,脉搏89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24/70㎜Hg,血氧饱和度98﹪.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0㎜,对光反射灵敏。遵医嘱按全麻术后护理,禁食,测血压、脉搏、瞳孔、血氧q1h.行输液降压、脱水、止血对症治疗

4术后护理评估

8-23-9:00术后第一天,患者神志模糊,嗜睡,头部切口及颜面部肿胀,生命体征平稳,,四肢能不自主活动,四肢肌力Ⅲ级

8–24–9:00 术后第二天,患者神志模糊嗜睡,生命体征平稳,切口及颜面部肿胀较前愈明显

8–25–9:00 术后第三天,患者嗜睡状态,颜面肿胀青紫,生命体征平稳,大便一直未解,患者有吞咽反射,遵医嘱停禁食改流质

8–27–9:00 术后第五天,患者嗜睡精神状态,能应答问题,颜面肿胀明显消退,生命体征平稳,饮食可,大便正常,

8–28–9:00 患者神清,生命体征平稳,四肢肌力Ⅳ级,可在家属协助下平坐,解软便三次

5术后护理诊断

5.1 意识障碍-脑水肿致使脑组织功能障碍

预期目标:意识障碍减轻,无继发伤

护理措施

5.1.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瞳孔,神志的变化,并以GCS评分标准记录

5.1.2床栏保护病人,抬高床头15°-30°,以利消除脑水肿,患者给予头侧卧位,禁卧患侧

评价.患者于8月28日神清,无继发损伤

5.2清理呼吸道低效

预期目标.患者无窒息,血氧饱和度大于95%

护理措施

5.2.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洁呼吸道分泌物、持续充足给氧

5.2.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维持室温16–22℃,湿度50–60%

5.2.3患者清醒后指导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鼓励多饮温开水

评价.患者血气指标正常,无窒息

5.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

目标:维持良好营养,保证喂养安全

护理措施

5.3.1评估患者吞咽障碍程度,指导少量多餐给予进食

5.4 知识缺乏-缺乏脑外伤康复知识,文化程度较低有关

预期目标:家属掌握有关康复知识,病人能在护士指导下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

护理措施:协助家属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实施。

5.4.1语言沟通训练:病人有意识时每项操作都向病人解释,取得最大限度合作;有目的和病人说话,让病人认知亲近熟悉的人和物

5.4.2记忆力训练:教会病人认记周围环境、物品;鼓励病人表达喜怒哀乐情绪

5.4.3肌肉活动训练:患肢被动运动每天三次。每次30分钟;肢体按摩每2小时一次,每次20-30分钟

5.4.4平衡功能训练:病情允许时扶助病人半坐正坐下地站立行走

护理评价:家属能了解相关知识的程度,能进行部分康复训练

该患者经本科室精心治疗与护理,于2012-9-5 康复出院,出院时神清,生命体征平稳,四肢肌力正常,已给其行出院指导

6出院指导

6.1患者注意休息,保证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外出时注意保护头部,最好戴头巾,家属做好防护

6.2保持良好心态,不参加有争议性活动,

6.3坚持肢体功能锻炼,必要时可行一些辅助治疗

篇5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助产护理;效果观察

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娩出后一分钟,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产科常见的危急病症,应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抢救,减少新生儿的死亡发生。笔者选取2010年9月到2013年4月85例窒息患儿,对其临床资料以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9月到2013年4月分娩的85例窒息新生儿,其中男48例,女37例,根据窒息诊断判定标准,轻度窒息70例,重度窒息15例,其中接受产钳助产5例,剖宫产24例,顺产56例。所选取的患儿的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窒息诊断

①针对产妇病史的具体时间,从中寻找患者的具体诱发因素;②当胎儿在母体内,孕妇可感觉胎儿于宫内胎动频繁,胎心率过慢低于每分钟100次或过快高于每分钟160次,且羊水在胎粪的污染下,变成黄绿色;③轻度窒息:新生儿出生后呼吸不规则或表浅,全身变紫,其中APgar评分为4-7分;④重度窒息:新生儿呼吸微弱或消失,肌张力较为松弛,皮肤变苍白,APgar评分0-3分;⑤不同长短时间的窒息时间,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以及酸中毒。

1.3助产护理方法

选用国际公认的复苏ABCDE方案,A为清理呼吸道,B为建立呼吸功能,C为维持循环正常,D为药物治疗,E为评估,综合这五项抢救措施。对于重度窒息患儿,每间隔4-10分钟对患儿病症进行一次评估,直至评估APgar评分高于7分。

1.3.1清理呼吸道

待娩出胎头后,医护人员应立刻挤出胎儿口鼻中的羊水以及黏液,并将呼吸系统的黏液等其他异常物质迅速吸出,然后将脐带剪断,之后使用消毒毛巾对婴儿进行清洁,同时注意做好保暖措施。在整个清理抽吸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动作缓慢,直至将婴儿的异物抽吸干净。如患儿为重度窒息,应采取气管插管抽吸呼吸道内部的异物组织,将其彻底清理干净,防止患儿出现吸入性肺炎并发症。

1.3.2 建立呼吸

若对患儿进行抽吸清洁后,患儿的呼吸道通畅,患儿仍不能正常呼吸,可以通过按摩患儿的背部或轻拍新生儿的足底,对患者实施给氧治疗直至患者皮肤转红,诱发患者出现呼吸刺激,如仍不能正常自主呼吸,应立刻对患者实施加压给氧治疗。

1.3.3维持正常循环

待患儿可进行自主呼吸后,患儿仍未复苏,应立即对患者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其中每分钟按压100-120次。当患儿可正常进行自主呼吸后,患儿病症有所好转,可停止对心脏进行按压,对患者实施给氧治疗。

1.3.4药物治疗

患者病症无明显好转,可采用脐静脉药物对患者实施治疗,其中实施治疗的主要药物包括扩容剂、碳酸氢钠、纳洛酮、肾上腺素等,但在一般情况下这些药物都较少使用。

1.3.5评估

在患儿复苏时,助产护理人员可对新生儿的心率、肌张力、自主呼吸、喉反射以及新生儿皮肤情况进行观察,并做出评价,为实施抢救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结果

3讨论

临床上认为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因缺氧或缺血而导致患者内脏器官功能出现的一种生理功能变化为新生儿窒息病症,是因胎儿宫内窘迫出现的病症,为妇产科常见的危急病症[1]。患儿出现窒息时会无法正常自主呼吸,肺泡不能正常进行扩张,新生儿出现缺氧情况而导致患儿肺循环阻力增大,出现循环障碍,患儿不能正常进行气体循环,导致体内的二氧化碳升高,极易导致新生儿出现酸中毒病症[2]。因此,医护人员在进行孕产检时,应该叮嘱孕妇做好保健工作,同时做到早期有效诊断、发现、预防并实施有效的治疗[3]。助产护理人员首先应对产妇适当进行孕期健康知识的宣传,增强孕妇对相关保健方面知识的了解,引导产妇如何做好孕期运动[4]。同时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在产妇整个生产过程中,应对产程进行严密观察,观察产妇情况,减少新生儿出现窒息情况[5]。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所选取的患者实施助产护理后,其中轻度窒息患者70例成功复苏,复苏率为100.00%,重度窒息患者13例成功复苏,复苏率为86.67%,2例患儿复苏不成功,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吕艳.新生儿窒息过程中助产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136-137.

篇6

1.1一般资料

总结我院产科2006年5月~2008年5月活产新生儿2010例,窒息儿126例,窒息发生率6.27%,其中,剖宫产18例,胎吸8例,宫内窘迫22例,正常分娩78例。重度窒息20例,占窒息总人数的15.87%。对轻度窒息儿给予清理呼吸道、触觉刺激和常压给氧后很快恢复正常,对羊水Ⅲ度粪染及重度窒息儿则给早期气管插管清理呼吸道,正压给氧部分配合胸外按压或药物等抢救。经积极抢救,精心护理,96例治愈,28例转新生儿科,死亡2例。妊高征合并胎盘早剥新生儿娩出重度窒息死亡1例,脐带脱垂死亡1例。

1.2窒息诊断标准

可按新生儿生后1min内Apgar评分法来衡量窒息的轻重程度。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2]。如生后1min评8~10分,数分钟后又降到7分及以下者也属窒息。

2抢救措施

按ABCDE步骤进行复苏。

2.1迅速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胎头娩出后,不要急于娩出前肩,接生者用左手自鼻根向下挤压挤出口鼻内的黏液和羊水,应用吸球迅速清除口、咽、鼻、喉器官中的黏液等异物,断脐后用消毒毛巾擦干婴儿全身,置复温台保暖。并迅速摆好(头略后伸,肩部垫高2~3cm),轻度窒息尽快用婴儿吸痰器吸净口腔、咽喉及鼻腔的黏液和羊水,注意电动吸痰负压不超过13.3kPa,抽吸时动作轻柔,边吸边前后左右转动,每次的抽吸时间不超过10s直到吸干净为止[3]。羊水混胎便或重度窒息者,可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在直视下清理呼吸道,防止胎粪吸入致吸入性肺炎。

2.2触觉刺激,促进呼吸的建立

清理呼吸道后仍无自主呼吸,可采取用手轻弹新生儿足底,用手在腰背部沿身体长轴快速、轻柔地摩擦婴儿皮肤1~2次等方法诱发呼吸,仍无效者或虽有自主呼吸,但不充分,心率仍<100次/min者,立即使用气囊面罩加压给氧人工呼吸。注意选择合适的面罩,以能罩住上下颌尖、口及鼻为宜,面罩紧贴面部,先放于颌下缘然后再盖没鼻子,一般压力为2.94~3.92kPa,流量5L/min,给氧浓度60%~80%,频率40次/min。

2.3恢复循环

有效正压通气30s后,患儿仍未复苏,心率仍小于80次/min且无上升趋势,应给予胸外心脏按压,以保证充足的心搏出量。可采用双指按压法,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1/3处,压迫胸骨下陷1.5~2.0cm,按压频率为100~120次/min每按压3次,正压通气1次,按压心脏30s后,心率>100次/min,出现自主呼吸、皮肤转红后,停止加压继以面罩给氧,此时应逐渐降低吸氧浓度,直到呼吸空气时皮肤红润后停止给氧。如果停氧又出现青紫,再给予能保持皮肤红润的最低氧浓度,以免引起氧中毒。本组重度窒息20例,通过以上处理复苏成功12例。

2.4药物治疗

一般情况下很少使用药物,药物治疗包括肾上腺素、血容量扩充剂和碳酸氢钠,脐静脉是最好的给药途径。严重窒息注意保留脐带6cm以上。当没有静脉通路时,气管内导管是给肾上腺素最容易的途径。重度窒息者经用100%氧适当通气和胸部按压30s后心率仍低于60次/min时,可用1∶10000肾上腺素(0.1~0.3)ml/kg,脐静脉推注或气管内注入。5min后可重复1次。母亲产前4~6h用过镇痛药或致新生儿呼吸抑制时,可用纳洛酮0.1mg/kg,脐静脉推注或气管内注入,对于加压给氧后仍有呼吸抑制、心率慢、肌张力差和代谢酸中毒者,用5%碳酸氢钠3~5ml/kg加25%葡萄糖液10ml脐静脉缓慢推注。

2.5评价

复苏过程中,每操作一步的同时,均要评估患儿呼吸、心率和皮肤,然后决定下一步操作。对于窒息严重,新生儿情况较差者每5~10分钟按上述标准再评,直到总分>7分为止,或在婴儿窒息期内每隔2~4小时重评1次,直到24h。

3护理

3.1抢救前的准备

了解病史,严密观察产程变化,产房备齐急救药品及器械,药品及器材处于备用状态,红外线辐射台预热,一次性用物拆包备用,估计有重度窒息发生时,通知儿科医生进产房参加抢救[4]。

3.2抢救要点

在复苏过程中,动作要迅速,技术要熟练,操作要轻柔,尽量避免创伤,每一项操作做到及时、准确、无误。

3.3提高助产技术

接产时注意胎头娩出后,胎肩、躯干不要急于娩出,尽量缓慢用左手自鼻向下将羊水、黏液挤出,清理呼吸道,在呼吸道分泌物未吸净前,切忌刺激啼哭。

3.4保暖

整个复苏过程中必须进行保暖。新生儿娩出后立即置于预热的远红外线抢救台上,并用温热干毛巾擦干头部及全身,以防止热量丢失。

3.5加强监护

复苏后除密切监测体温、心率、呼吸外,还要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前囟门张力、肌张力、抽搐、吸吮反射、尿量、皮肤颜色及窒息所致的各系统症状等变化,并注意输液速度及不良反应,认真做好护理记录。

3.6哺乳

窒息复苏新生儿哺乳时间应适当推迟至24~48h,喂奶后取侧卧位,避免移动,防止呕吐。

4体会

临产后随宫缩出现子宫胎盘血流量减少,一些潜在的危险往往在此时表现出来,尤其是高危产妇临产后动态观察产程图,及时了解宫口扩张及胎先露下降情况,产程长特别是潜伏期延长,使孕妇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加之可能出现的相对性头盆不称,以致胎儿受压,胎儿缺氧,产程延长使胎儿承受缺血缺氧的时间延长,最终将导致不可逆性缺氧而发生新生儿窒息。宫缩过强宫腔压力急剧升高也可导致胎儿急性缺氧,胎膜破裂后注意羊水性状,有无脐带脱垂,严格掌握催产素催产的指征及剂量,需要时应专人守护观察[5]。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关键是迅速纠正缺氧[6],做到早预防、早判断、早复苏。同一组复苏人员必须配合默契。操作迅速、准确无误、熟练掌握每一项操作,根据新生儿窒息严重程度,均采取ABCDE复苏方案,其中,A是根本,B是关键,评估贯穿整个复苏过程。呼吸、心率、皮肤颜色是窒息复苏的三大指标,并遵循评估决策措施再评估再决策再措施程序,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完成复苏,对重度窒息患儿及时转NICU治疗。本组126例新生儿窒息患儿严格按照ABCDE步骤进行复苏,其中98例经过AB步骤即可复苏,20例经过ABC步骤可复苏,8例经过ABCD步骤,29例转NICU治疗。复苏后严密观察病情、精心护理、积极治疗,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得智,徐蕴华,陈自励.胎儿窘迫与宫内复苏新生儿窒息诊断与急救[J].中华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3.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38-358.

[3]陈自励.新生儿窒息的现代概念和诊断治疗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杂志,2000,15(5):307-310.

[4]李桂花.心肺复苏临床配合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4):343.

[5]范运阁,张凤荣.分娩方式与产程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1,10(3):236.

[6]李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5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12):155.

篇7

【关键词】 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护理

新生儿重度窒息是指新生儿娩出后不能自呼吸或者呼吸抑制的状态, 是临床新生儿科常见的危重病症之一[1]。因此及时有效的采取相应措施在抢救新生儿重度窒息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有效的降低新生儿的病死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新生儿的健康。作者就新生儿重度窒息时临床所采取的抢救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了解相应措施的临床效果, 以期指导临床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2013年在本院进行诊治并发生重度窒息的新生儿62例儿, 其中男35例, 女27例, 年龄30~41周左右, 出生时的体重为1700~4000 g。并选取2010年之前未及时采取综合的抢救护理的重度窒息患儿40例。其中男22例, 女18例, 年龄27~41周左右, 出生时的体重为1600~3800 g。将2010年后的患儿作为治疗组, 2010年前的患儿作为对照组, 观察两组患儿之间的差异。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2]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视诊发现患儿皮肤苍白、指趾端以及口唇发绀;心脏检查发现患儿心音减弱、心率减慢、出现心律不齐等现象;触诊发现患儿肌张力减弱甚至消失、体软、头颈四肢无力, 关节可松弛;皮肤黏膜反射减弱消失, 刺激无反应;呼吸中枢麻痹而无呼吸, 或仅有浅表或不规则的无效呼吸。

1. 3 方法

1. 3. 1 保暖 及时对入院患儿进行新生儿诊断评估, 若Apgar评分在0~3分之间则确诊为新生儿重度窒息。此时应立即对患儿做好保温措施, 即将患儿置于预热好的远红外线开放式辐射台上。该措施能有效的防止患儿因低温出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以及酸中毒等并发症妨碍抢救工作的进行。

1. 3. 2 清理呼吸道, 通畅呼吸 采取该能够有利于开放患儿的气道以及帮助患儿排出气道内的脏物。如果发现患儿口腔内有脏物流出, 应立即将患儿的头偏转向一侧, 以防将脏物吸入气道并发感染。如果患儿咽部是由胎粪或者是比较粘稠的脏物堵塞时, 清理呼吸道可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在借助喉镜的帮助下进行气管下吸引。

1. 3. 3 维持呼吸功能 如果经过轻弹足底2次后或30s后, 患儿仍不能出现有效的自主呼吸或出现喘息样呼吸, 而且心脏检查发现患儿心率

1. 3. 4 促进血液循环 当患儿心率低于60次/min而且没有上升趋势时, 应该立即对患儿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方法为医护人员用拇指或双指按压患儿胸骨下1/3处, 速度为100~120次/min。同时配合人工呼吸, 要求每做3次胸外按压配合1次人工呼吸。或者每3次胸外按压间隔1次正压通气。给氧停止的标准为患儿在自主呼吸空气时皮肤仍然保持红润。

1. 3. 5 药物治疗 药物主要包括肾上腺素、呼吸兴奋剂、血容量扩张剂等。给药方法主要是通过断脐后保留的5~10 cm的脐带进行脐静脉穿刺给药。药物的用量应严格控制, 如脐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是用0.01%肾上腺素按0.1~0.3 ml/kg给药。

1. 4 护理措施 产前严密观察胎儿状况, 如果状况显示胎儿娩出后可能发生窒息, 那么护理人员要在分娩前就做好抢救准备。胎儿娩出后发生窒息, 护理人员要及时、准确的抢救。护理人员要严格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 如呼吸、心率、体温、脉搏等, 并详细记录。应该给患儿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减少并尽量避免对患儿产生刺激。保持患儿居住环境的清洁, 每天用消毒水擦洗室内桌椅以及喷洒地面。并用紫外线灯或臭氧杀菌剂每天对室内空气进行照射, 确保室内空气的洁净。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比较发现治疗组的复苏成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重度窒息危害重大, 有着很高的致死率以及致残率, 因此该病属于产科急重症之一[3]。在经Apgar评分确诊为新生儿重度窒息后应及时对患儿进行保暖, 防止因低温导致的低氧血症等并发症;进而清理呼吸道, 通畅呼吸, 以助患儿产生自主呼吸运动;若清理完呼吸道后患儿仍不能自主呼吸, 应借助气囊面罩给氧的方法帮助患儿维持其呼吸功能;并可将气囊面罩给氧与胸外按压相结合促进患儿血液循环等[4]。而且在抢救过程中必要时要结合脐静脉给药帮助患儿恢复自主呼吸及心跳, 此过程必须要争分夺秒, 才能减少以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复苏成功后, 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 详细记录, 发现异常及时汇报, 以助医生能及时有效的采取相应措施[5]。而且护理人员要定期消毒患儿的观察室, 保持环境的洁净以避免患儿出现交叉感染及并发症。本研究发现, 在抢救重度窒息患儿时, 在第一时间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抢救及护理措施, 患儿的复苏成功率要明显高于非综合抢救组。说明抢救重度窒息患儿要分秒必争, 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抢救及护理措施, 这样能有效的减少患儿病死率及致残率。

参考文献

[1] 郑维英, 林桂英.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护理措施.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6):41-42.

[2] 韩永新, 徐秋萍, 于亚丽.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及护理效果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36):41-42.

[3] 王宝君, 张旱愉, 张韵.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与护理效果观察.当代医学, 2011, 17(19):74-75.

[4] 程真梅, 郁敏.不同剂量纳洛酮在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中的疗效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 13(26):173-174.

篇8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骨科护理

凡严重创伤患者,在伤后出现呼吸功能障碍,以致不能维持正常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即使增加吸入的氧浓度,也不能改善发绀情况,而出现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及肺顺应性进行性减低时,即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一般护理

1.1 ARDS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可取半卧位。

1.2 营养支持

ARDS由于应激反应导致高分解代谢,使蛋白质消耗明显增加,故应给予充足的营养支持,以增加机体抵抗力。一般情况下,每日需热量83.7~125.5kJ/kg,其中蛋白质为1~3g/kg,其余的热量由糖类和脂肪补足,脂肪占总热量的20%~30%;对于恢复期的患者,每日的总热量可更高些。营养补给的途径有:经口、经胃管或经胃肠外等途径。注意不宜摄入过多的碳水化物,以免引起高血糖和造成二氧化碳增多。

2 氧疗

按医嘱及时使用高浓度氧或纯氧,但不可超过6小时,以免引起氧中毒,从而加重肺组织的损害。吸氧时应保持吸氧管和氧气面罩的通畅,避免管道打折、脱落或受压。

3 机械通气的护理

早使用机械通气是支持ARDS患者肺功能和提高血氧分压最有效的方法,其护理要点如下:

3.1 选择呼气末正压呼吸方式 ARDS一旦确诊,应立即实施机械通气,并选择呼气末正压,因这种方式可增加肺呼吸末的肺容量,使功能残气量增加,从而促进肺泡气体中的氧向血液弥散,防止肺萎缩,改善肺通气和氧合,使肺的顺应性增加,一般从低值开始,以0.29~0.49kPa为宜,依据病情变化逐渐调整,直到最佳值,但不可超过1.47kPa,以免造成气道压伤。

3.2 持续气道正压辅助呼吸 当患者存在自主呼吸时,在呼气期和吸气期由呼吸机向气道输入一个恒定的正压气流,使整个呼吸期均为正压,此时,给予适当持续气道正压辅助呼吸,即可改善胸廓的顺应性。

4 做好呼吸道的护理

积极做好机械通气的护理,及时给予湿化、吸痰等,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护理如下:

4.1 清理呼吸道 创伤后应检查呼吸道有无异物,防止误吸,做到及时清理呼吸道;吸痰时,注意吸痰管插入的深度和两次吸痰所间隔的时间,并且保持吸痰装置的清洁和无菌。

4.2 湿化气道 ARDS患者多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并给予人工辅助呼吸,因此,气管内应每2~3小时滴注无菌生理盐水1~2滴给予湿化,每次湿化气道后应给予吸痰,积极清理呼吸道。

4.3 雾化吸入 每日2次,雾化吸入液中一般加入抗生素、溶解黏液等药物,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对于雾化吸入器的功能,护士应十分熟悉,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谨防交叉感染;在雾化吸入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情况,如患者感觉呼吸困难时,可调整雾化器的方位和距离。

4.4 协助患者,促进其排痰 ARDS患者多伴有咳嗽反射无力,应帮助患者翻身,并在呼气时拍其背部,如背部有伤口时,可轻拍其胸部,鼓励患者咳嗽,使痰液顺利排出。

5 严密监测呼吸循环功能

5.1 呼吸功能的监测有呼吸频率、潮气量有条件可在床边作肺功能测定,肺功能测定包括最大吸气压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定时测量动脉血气,进行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监测呼气时的二氧化碳浓度,是判断有无二氧化碳潴留的好方法。

5.2 对于机械通气患者,应不断记录吸入氧气的浓度、潮气量、通气模式、机械通气频率的设定、实际通气频率、吸气停顿压、最大吸气压、呼气末压及平均气道压等参数。

5.3 患者的心率、血压等循环指标的监护也是必不可少的,可在其床旁置心电监护仪进行持续监护。

6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

6.1 由专人护理,随时记录病情变化。

6.2 观察患者T、P、R、Bp及神志和口唇、指(趾)甲有无发绀等现象。

6.3 准确记录患者24小时出入量,从而限制液体量,以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有效地消除肺水肿,是救治ARDS的重要措施之一。患者每日液体总的入量应小于总的出量,保持在500~1000ml液体的负平衡,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避免在短时间内快速输入大量液体,可用输液泵有计划地控制全天补液量。

6.4 观察患者痰液的颜色、量、气味、黏稠度。

6.5 高浓度给氧的患者应注意氧分压的变化,使其维持在70mmHg左右,以免造成氧中毒。

6.6 如发现患者吸气时有明显三凹征的现象,呼吸节律不齐、频率由快变慢,缺氧症状加重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做好抢救工作。

7 积极做好生活护理

7.1 保持病室空气的新鲜,病床的整洁、干燥,防止被呕吐物、呼吸道分泌物等污染,使患者舒适。

7.2 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

7.3 做好皮肤护理,防止烦躁的患者抓伤自己,对于深昏迷的患者应积极预防压疮的发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受压部位的皮肤应定时按摩,在病情许可下按时翻身变换。

8 加强心理护理

ARDS患者有面临死亡的危险,患者及家属都表现极为紧张和恐惧,因此,应尽量减少、消除引起焦虑、恐惧的医原性因素:

8.1 耐心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特殊治疗、检查等重要性及配合的要点。

8.2 对疾病的预后多给予明确、有效和积极的信息,必要时可介绍该疾病的成功病例。

8.3 抢救时,护士应保持态度和蔼、镇静自如,以娴熟的救护技术,认真细致地进行紧张而有序的抢救工作,给患者和家属在心理上有信赖和安全感,使患者处于最佳心理状态,而有利于抢救成功率的提高。

9 合理使用药物

9.1 对于进水量过少或失血过多而引起血容量减少的患者,应遵医嘱及时补充液体或输入新鲜的同型血,注意输液的速度不可过快,输液量不可过多,以免诱发或加重水肿。

9.2 观察用药后反应,如应用呼吸兴奋剂时应注意其药效和药物反应,当患者出现烦躁不安、颜面部潮红、面部肌肉颤动等情况时,应立即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使用,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10 准备好抢救物品

病床旁准备各种抢救药物,如呼吸兴奋剂、利尿剂、强心剂等;准备氧气、气管切开包、静脉切开包、吸痰器、吸痰管等,以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工作。

参 考 文 献

篇9

[关键词] 异丙酚;无痛人工流产,;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a)-125-02

异丙酚是一种起效迅速,诱导平稳,无肌肉不自主运动,咳嗽,嗝逆等副作用的短效静脉,苏醒快,完全没有兴奋现象,且可认为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的作用,达到大脑皮层抑制作用,是一种运用于小手术比较好的静脉[1]。但异丙酚对呼吸和循环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减少,有时出现呼吸暂停,动脉血压下降,心排血量减少,心搏指数、心脏指数和对周围阻力降低等副作用[2]。因此在异丙酚的临床应用中要求医护人员必须认真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保持循环呼吸功能的稳定,保持呼吸道通畅,这些措施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所在。现将本科室异丙酚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3月~2009年3月,本院共收集了13 328例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术中患者全部用异丙酚静脉进行麻醉,患者年龄为18~45岁,体重在正常值上下不超过20%,无明显的心血管疾病,心脏功能和肺功能都在正常范围。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护理

1.2.1.1生命体征的监测无痛人工流产,手术室设立在住院部,具备有相应的监测仪,心电监护仪,能监测血压、脉搏、心电图的变化,能监护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能反应患者用药后动脉携氧情况。吸引设备备用一套,以便清理呼吸道。避免堵塞呼吸道。急救药品:地塞米松、阿托品、麻黄素等,简易呼吸囊1套,气管插管1套。

1.2.1.2术前患者情况判断对患者要进行全方面了解,体重营养状况,耐受能力,是否有贫血,对各个系统进行了解及评估。特别是呼吸系统功能及循环系统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以判断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再考虑用药剂量及输注速度。如有严重贫血,最好术前给予输注浓缩红细胞,因为血红蛋白低下影响机体的携氧能力,易导致术中缺氧的情况。

1.2.1.3病史的搜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如有过敏药物则对异丙酚过敏的机率要大,因此在使用异丙酚之前,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预防性静注地塞米松10 mg,以防过敏发生。询问患者禁食、禁水的情况,应用异丙酚无痛人工流产的患者要求禁食6~8 h,禁水2 h以上,这是防止反流物进入呼道的关键点[3]。询问是否有呼吸道感染,如果呼吸道感染,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会增加患者苏醒时间以及分泌物堵塞呼吸道的机会。必须先治愈呼吸炎症再做手术,或是采取其他人工流产方法。评估患者是否患有鼾症,因为鼾症患者本身容易引起舌根后坠,再加上异丙酚对舌根肌肉有松弛作用,使得舌根后坠更加严重,容易堵塞呼吸道,导致患者缺氧,了解以上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应用异丙酚后,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询问患者是否有癫痫史和精神病史,这两种疾病都是异丙酚使用的禁忌证。

1.2.2手术患者术中的监测与护理

对手术患者进行评估后,带入人工流产间,首先打开静脉通道,给予输注林格氏液,输氧,并用心电监护仪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随时做好呼吸道吸引、心肺复苏准备。再根据患者体重,耐受力,首先静注芬太尼0.05~0.10 mg,因为芬太尼是阿片受体激动剂,具有镇痛作用,能加强异丙酚的麻醉效果,并且能减少异丙酚的术中用量,在异丙酚注射液里加2%利多卡因1~2 ml,可起到消除和减轻异丙酚注射引起的注射部位疼痛[4]。在手术医生给患者消毒,铺巾的同时,给予静注异丙酚2.0~2.5 mg/Kg体重缓慢静推,当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实施手术,躁动者再追加30~50 mg,边注射边做好监测工作。

1.2.2.1对循环的监测因为异丙酚对循环有抑制作用,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只要患者心率及血压下降不低于基础值的20%,或是收缩压不低于80 mmHg,心率不低于55/min,可以不做处理,如果血压下降超过上述值,可给予麻黄素10~15 mg静脉注射,心率下降超过上述值,给予阿托品0.5 mg静脉注射,即刻能使患者恢复正常。

1.2.2.2对呼吸的监测 因为异丙酚对呼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要认真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胸廊起伏,面部颜色变化,血氧饱和度变化。当患者呼吸缓慢,潮气量减少,血氧饱和度也即下降,此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用呼吸囊正压给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特别是对于有睡眠鼾症的患者要特别引起重视,在给患者注射异丙酚后,立即提起患者下颌能防止舌根下坠堵塞呼吸道。

1.2.2.3对呼吸道的管理 少数患者在使用异丙酚后会导致口腔分泌物增多,甚至少量胃液从口腔涌出来,用异丙酚有使贲门括约肌松弛作用,因此手术中患者一定要头偏向一侧,让分泌物顺其口角流出,并及时做好清理呼吸道的工作,防止反流误吸和窒息。

1.2.3手术后的观察及护理

手术结束后,患者循环及呼吸系统稳定,能够睁眼,有咳嗽反射,能正确回答问题,便用推车,送入手术室ICU室,再继续观察1 h,如患者定向能力恢复,步态平稳,在家属的陪伴下方可离开医院。

2结果

本组13 328例患者应用异丙酚于无痛人工流产术,通过无痛人工流产室相应的监测仪器、急救药品及抢救设施准备到位,并且在术前认真做好患者的访视,术中严密监测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本组没有发生1例差错及意外,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能够使手术患者在睡眠中轻松地渡过手术难关。

3 讨论

从以上13 328例异丙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后的观察及护理来看,异丙酚的确是一种很适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短效静脉,它起效迅速,苏醒快,不留后遗症,能让患者在睡眠中没有任何痛苦地渡过手术难关,很受患者欢迎,但它由于存在循环呼吸抑制的作用,少数有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的情况,甚至有过敏症状出现,因此要求在监护患者手术过程中严格把关每一个环节,不能掉以轻心,一刻也不离开患者,认真做好患者监测工作,仔细观察呼吸频率,胸廓起伏,面部颜色的变化,随时做好吸引,用药,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的准备,需特别注重保持呼吸道畅通,保证患者氧供,这些是异丙酚应于人工流产手术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7.

[2]刘红梅.丙泊酚加瑞苏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 100例麻醉效果的临床观察[J].实用诊断杂志,2006,20(4):288.

[3]杨德荣.丙泊酚两种给药方法对无痛人工流产,术呼吸抑制的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于产科杂志,2006,20(5):382.

篇10

关键词:呼吸道烧伤;严重;心理疏导;效果

呼吸道烧伤通常发生于伤员的面部,大多数患者主要是因为吸入蒸汽、火焰、刺激性烟雾、干热空气、有毒气体导致的,呼吸道烧伤一般可分三种,轻度烧伤、中度烧伤以及重度烧伤[1]。本次研究的患者全部为重度烧伤,烧伤部位深至小支气管,较早发生呼吸困难,并且通常不会因切开气管而使病情得到改善,较早出现肺水肿,肺部呼吸音减弱。医护人员在护理严重呼吸道烧伤患者时,除了需做好常规护理外,还应加强心理疏导,以便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这样才会获得良好预后[2]。严重呼吸道烧伤患者不仅要忍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承担心理上的强大压力,这会让患者的精神陷入崩溃边缘,这需要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家属对患者的心理进行耐心疏导,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能尽早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11月在我院急性门诊处接收的严重呼吸道烧伤患者2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15~68岁,中位年龄为(38.2±1.7)岁。其病情较为危重,但语言正常、意识清醒,临床表现为眉毛、睫毛、头发烧焦,面部水肿,嘴唇水肿。

1.2方法 为严重呼吸道烧伤患者提供紧急救治,持续为患者给予氧气支持,使用动态心电仪24h监测患者的心跳、血压等情况,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方便输液、提供特别护理、使用气管切开插管,以防呼吸道粘膜水肿、喉咙水肿导致呼吸道梗塞。经积极救治,除1例患者死亡外,剩余患者均度过危险期,住院20d后全部出院。在救治不同时期的严重呼吸道烧伤患者时,使用相应的心理疏导护理措施,能促进患者有效康复。

1.3心理疏导策略

1.3.1提供心理安慰,解除顾虑 刚开始烧伤时,患者及其家人都处在较为恐慌的心理状态下,对突发事件缺少心理准备,对治疗效果有很多疑虑。医护人员应先将病房中的闲杂人员清理干净,只留下和患者最亲近的人员陪伴在患者身边,保持较为安静的医疗环境,帮助患者放松紧张情绪。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治疗措施及目的,拉近和患者之间的关系,让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3]。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对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接触患者的心中疑虑,提高患者自信心,以便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临床护理服务人员应用鼓励、同情。快慰的话语对待每名患者,多给与患者一些心理安慰,以便保持患者心理情绪的稳定,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

1.3.2运用语言表情,增加交流 患者烧伤8h后,头面部和颈部的水肿现象越来越严重,鼻腔变得狭窄,口腔周围水肿现象严重,张嘴困难,易出现呼吸道梗阻现象。在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后,应立即为患者提供气管切开插管手术。手术后,患者会在胰腺时间内出现语言交流障碍,身体上的不适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4]。为患者提供镇静药物,除了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语言安慰外,临床护理人员还应使用温和的语言、亲切的表情、温柔的动作、严谨的工作态度为患者提供周到的护理服务,使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舒适感受,从而获得心理支持。

1.3.3真诚精心护理,建立信心 患者的头面部和颈部的水肿在发展阶段时,应保持气管插管的松紧适宜,以便减少紧迫感。确保敷料清洁,保证吸入空气的湿润,使患者的口腔与鼻腔变得舒适,避免痰液粘稠而出现阻塞现象。体液渗出的高峰阶段,患者的口腔、耳部、鼻腔、眼部都会有体液不断渗出,这时临床护理服务人员应不断清理渗出的体液。当患者烧伤3~5d后,极易发生气管壁坏死组织溶解脱落而产生窒息。所以,在这一阶段要对患者严密观察,只要发现有坏死物脱落应立即吸出。吸出时动作要快、准确,并保持冷静,并且为患者提供心理暗示,避免患者因情绪紧张出现窒息感,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另外,临床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示患者其及家属烧伤病情的发展过程,让其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流露唏嘘、感叹等同情声音,家属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由于患者在烧伤后,丧失自理能力,对医护人员与家属的依赖性增加,并且强烈的自尊心以及敏感的神经害怕被人嫌弃。所以,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保持态度真诚、和蔼,让患者感到被人重视的感觉,进而提高患者度过难关的信心。

1.3.4加强饮食护理,恢复机体 在临床护理患者期间,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宣传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向患者讲解营养支持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同时了解患者以往的饮食习惯与爱好,方便为患者安排合理的饮食。为患者提供含有大量维生素、热量、蛋白质的食物。鼓励患者通过空腔进食,等患者的免疫力提升后,并且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及感染现象后,患者的心情自然变得开朗、轻松起来。

2结果

本次研究的20例患者,除1例死亡外,剩余患者全都接受心理疏导,并且康复效果良好,均可出院。

3讨论

在烧伤患者中,呼吸道烧伤患者所占比例较大,由于严重呼吸道烧伤患者的病情不仅复杂而且容易发生变化,常伴有严重并发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因此在治疗中具有一定困难[5]。严重呼吸道烧伤患者的心理较为脆弱,容易出现烦躁、恐惧、焦躁等应激性心理反应,由于严重呼吸道烧伤患者易发生呛咳、呼吸困难等症状,所以患者易陷入绝望、不安、惊慌等不良心理状态中,因此医护人员应为患者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消除患者顾虑,提高患者自信心,加强饮食护理等方面,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综上所述,心理疏导在严重呼吸道烧伤患者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效的心理疏导不仅可以帮助患者走出阴影,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还能帮助患者尽快康复,使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参考文献:

[1]王丽,陈存富,周兵,等.严重呼吸道烧伤护理中的心理疏导[J].实用医药杂志,2013,17(08):210-212..

[2]林宝玉,罗显利,黄爱好,等.浅谈关于呼吸道烧伤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24(18):365-267.

[3]于建玲.关于严重烧伤患者的护理研究与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2,18(22):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