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创新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管理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管理创新

篇1

关键词:城市管理 创新系统 构建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1、创新系统的概述

创新系统是以城市政府为主体的城市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信息收集与接收子系统、创新方案设计子系统、执行反馈与监控子系统构成完整体系,各子系统分别是负责某一方面职能并且相互的配合,充分的确保管理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还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因其城市政府内部机构关系的复杂以及管理对象的庞杂,在客观之上,充分的要求城市管理创新系统具有一个比较高的权威,从而为城市管理系统与城市管理的总体创新制定了一个战略规划,指挥与协调具体的创新行为。在其组织的形式之上,城市管理创新系统应该是以委员会的形式来出现的而不应该是作为职能的部门。

2、城市管理创新系统构建的环境分析

2.1、内部环境分析

2.1.1、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模式是由传统的管制型逐渐的转向现代化的服务型,而且还冲击着城市政府的管理基础。假如我们没有系统地开展管理创新,则就很难以真正的保障在其新基础之上的城市管理系统功能能够得到正常的发挥。构建城市管理创新系统能够有效地提升城市发展战略选择的可靠性,进而通过对规划的评估、监督与实施执行城市管理系统转型的风险以及成本,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2.1.2、治理理念的变革

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但是在此过程之中难免就发生利益之间的冲突,在深层次方面就是文化的冲突。其旧有夫人方式不能够很好地整合到各种文化之中的时候,就会造成社会主流文化和管理文化之间的摩擦、原有落后的管理文化对新兴文化的阻碍等等的问题。

构建城市管理创新系统一方面是可以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进而培育其开拓城市管理的思路,吸收其中先进的因素,进而创新管理文化;另一方面正确、和谐的管理观念,进而减少价值取向个体因思想观念的偏差所产生错误行为。

2.1.3、城市管理系统的功能转型与结构调整

机构与部门具有了新的职责权限,也相应的改变着其行为方式。构建城市管理创新系统可以充分的利用其创新的知识优势为机构与部门的改革提供非常有益的参考,从而使得政策的主体与行为权责相互匹配,使政策的产出与预期效果相互匹配,目标群体与政策相互匹配,进而加速城市管理系统的整合。积累具体的政策创新,逐步的实现政策系统的整体创新,并且最终在其新形势之下积极的政策产出的最优化管理。

2.2、外部环境分析

2.2.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得市场突破国家与区域的界限,其允许的要素在更加广阔的范围之内来进行流动。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逐渐的强化,使得作为重要经济主体的城市非常快速的融入到全球的市场之中,城市中各主体的相互作用以及行为方式也随之变得更为复杂。城市事件的影响通常是不再局限于城市的内部,在某些情况之下就会迅速的扩散到区域、国家乃至是整个世界范围之内,从而造成严重的现实或者是其潜在的后果。

2.2.2、技术进步的影响

互联网改变了行政生态,使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社会中流动,冲击着社会结构与公众心理。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信息传播方式加快了社会管理对象,尤其是社会公众政治人格意识和利益主体意识的迅速觉醒。

2.2.3、知识经济的影响

知识在目前已经逐渐的成为关键性的支配与经济资源的因素,也许是唯一的较为有优势的主要来源。其从根本之上变革着生产方式,直接性的打破了原有的产业的布局与结构,这就得要求城市管理的系统调整执政理念,重视、突出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进而就进一步的加强其强化的服务的意识与职能。

3、构建城市管理创新系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管理主体对系统创新认识模糊,缺少构建创新系统的明晰思路

系统创新在实践与理论之中均处于的是初步的阶段,我们只有不断地通过摸索以及完善才可以有效的指导行动,其重要性也是有待于人们逐渐的认同与发现。其城市政府主导着其城市管理创新系统的构建过程,其对创新系统与创新在其构建的进程受到城市管理中作用的认识程度的所决定。因其大部分的领导者从来没有接收过专门的训练,创新系统与管理创新的相关知识是有限的,或者是畏惧风险或者是认识不清,不敢创新或者是想创新却根本就无法创新,延缓而来城市管理创新系统的构建。

3.2、创新知识储备不足,缺少适用的理论模型与模拟技术

构建城市管理创新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且系统性较强的工程,期间所涉及到信息工程、组织理论、管理学以及创新学等等多种社会与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无论是在施工阶段、设计阶段,还是在系统运行的阶段,任何一种知识的缺乏均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重则就是限制其功能的充分的发挥,轻则就是打断其建设的进程,而且这还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城市管理创新系统的核心在于知识的解释和挖掘,也就是即使拥有了先进的技术来收集所需要的信息,假如没有一个强大的知识提取的能力与信息的处理技术,面对数量庞大的信息依旧会束手无策,根本就无法转换为自己所学的知识。

3.3、创新系统的构建缺少高阶位的政策保障,资金投入有限

与创新建设相关的政策规定的大多为部门性的规定,而且还缺少其内在的一致性,政策之间的摩擦与冲突不断的增加政策系统的内耗,减低政策支持的效力。城市政府的制度供给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而起更高层级的宏观政策供给非常缺少其可操作的配套政策的支撑。政策的保障是处于最基础的层面,政策体系内部的紊乱,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创新系统建设的无所适从。

4、推进城市管理创新系统构建的策略

4.1、加强组织建设与人才培养,再造核心流程

借大部制改革的契机,完善创新促进委员会与创新咨询委员会的建设,统筹创新和创新系统建设事务,切实发挥综合协调和咨询参谋作用。细化创新岗位责任,落实具体任务。重新识别创新活动的核心流程,打造精简、高效的创新链,通过创新知识的积累、流动、共享和转化实现新的价值。

4.2、推广知识管理,加速创新理论模型和模拟技术的本土化

知识管理有助于城市政府的管理创新,可以增强政府的学习能力,促进知识共享,使政府的知识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建设知识导向型与学习型政府的行政文化,让所有的人员都可以充分的参与到其中,充分的挖掘其系统内部人员的所有潜力并且可以积极的利用系统外部的智力资源。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管理的知识,科学、合理、高效的传递、加工、存储与收集,并且同管理创新相关的信息以及创新系统的构建,提取并且转化为所需知识,构成一个有力的智力支撑。借鉴国外成功的理论模型,然后再结合我国城市的实际来进行分析,重新的进行验证以及调整其中的关键要素以及变量,进而就形成了本土的有效地理论模式。

4.3、培养创新战略思维,完善创新系统建设规划

城市管理主体应认清时展的形势,通过比较分析有无创新系统统筹管理创新的成效的差异,明确构建城市管理创新系统的积极意义。调整价值理念,重新认识儒家文化在亚洲文化圈中的重要性,吸取精髓构建新型的核心行政文化,促进管理创新。

总之,科技的发展加速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不仅从根本上改变着生产方式,还深刻的影响着社会关系。城市政府若固守传统模式中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将难以在变革的社会中持续有效的发挥作用,迫切要求以管理创新作为新生动力,改进自身结构与管理方法,培养核心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9月15~16日,国际城市论坛2011年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论坛以“建设智慧城市,创新社会管理”为主题,我国首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围绕论坛主题,与会领导和专家分别从科学执政看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城市变革与城市管理创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着力点等方面发表主旨演讲。在第二天的圆桌论坛上,获得2011年度“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的城市代表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主题,以化解民怨和顺应民意为主线进行了深入研讨,取得了积极成果。

信息技术引领城市变革 智慧城市重在社会管理的“智慧”

2011年被誉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元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上百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数字)城市的目标,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80%以上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

智慧城市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以实现人口、产业、空间、土地、环境、社会生活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智能化管理为目标的全新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城市改造工程,更是一个城市系统重新再造的过程。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组织部部长赵长茂在论坛发言中指出,社会管理的前沿性要求建设智慧城市。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并推动了产业变革和社会转型。信息网络从一个技术工具正在变成与社会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科技的前沿性直接投射于社会层面,各种问题直接表现为社会矛盾,并呈现扩大化、关联化、整体化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现有的社会管理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市场化、多元化、网络化、动态化的社会环境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日趋严峻。

与会代表认为,智慧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着城市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是从根本上优化城市治理模式、优化城市运行机制的“解决方案”。同时,以信息技术引领城市变革,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效能和质量,这既是智慧城市的核心要义,也是推动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在此次年会上,“智慧城市实验室”首次公开亮相。作为我国首家智慧城市发展研究平台,该实验室将通过打造可视化的电子政务信息平台、智能化的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和多元化的智慧城市共享空间,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从化解民怨到顺应民意 创新社会管理要抓住本质规律

论坛圆桌会议期间,获得2011年度“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的各城市代表阐释了他们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实践经验――

山东泰安市从管理理念、管理主体、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探索系统化的社会管理创新,改变了过去单纯管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从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从偏重管制、控制向更加重视服务,重视协商、协调转变;从偏重事后处置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真正实现了社会管理惠及民利、保障民安。江苏淮安模式改变了传统事后被动处理的维稳工作方式,实现了事前主动预防,完成了对社会稳定问题由粗放式治理到集约式治理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基层基础,源头治理的现代公共治理理念。同时,把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此外,还有北京市朝阳区的“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系统,上海市浦东新区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厦门市的“无讼社区”等等。

从建设智慧城市,到体制机制创新,从社会风险评价,到政府公共服务,从加强社会参与,到解民怨顺民意,这些来自基层的鲜活实践为我们梳理出未来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路径,那就是无论是决策层面、执行层面、监督层面还是参与层面,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化解民怨走向顺应民意。与会代表认为,民意才是需求,尊重民意才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最本质规律。要把群众满意作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顺应民意贯穿到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放在社会管理的首要位置

作为此次论坛的一项重要成果,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推出的国内首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城市整体上已进入一个典型的危机频发期,主要表现为五种不稳定因素与九大纠纷极易诱发和放大为社会危机。与此同时,“五全两信”问题正成为社会公众关心的焦点。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医疗安全、生产安全、网络安全成为引发社会矛盾最敏感的“导火索”,而政府失去公信,社会失去诚信又成为隐藏在这些“导火索”背后的“炸药包”。

篇3

城市是社会经济要素高度集中的区域,是人类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的中心,是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聚集和扩散的基地。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从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到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由17.8%上升到51%,平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7个,其中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已达58个。

随着城市化的逐步加快,信息技术的深化应用,城市正在进入由工业化中后期向信息社会跨越、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智慧城市发展阶段,这其中既有宝贵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多层面的难题和矛盾。一方面,随着快速城市化的推进,飞速扩张的城市规模、人口流动加速、城市地理复杂性提高、各类公共设施庞杂、设备专业化程度高、公共安全隐患增多等一系列问题对城市运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原有的城市运行管理水平与城市建设相比,则显得落后,特别是决策过程中缺乏足够、及时、准确的城市运行信息支持,这给城市运行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在智慧城市的背景下,采用包括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云计算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革城市管理模式,创设智慧化的管理方法,对于实现城市运行管理现代化而言,已是势在必行。

一、城市运行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及推广,国内大部分城市都已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运行管理。国内城市运行信息管理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手工管理阶段

20世纪80年代前,各城市的管理运行数据由人工采集,如城市地下管线的竣工图及相关属性等尚未数字化。这种手工管理方式效率很低,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

(二)办公自动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始,部分城市管理部门开始使用计算机,主要在办公室使用计算机处理和打印文件,即所谓的办公自动化。这一阶段大约持续到90年代初。用今天的眼光来看, 这是城市管理信息化的启蒙阶段。

(三)单项业务系统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末,计算机及信息网络在城市各管理部门得到了初步应用, 各部门建立了面向业务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各部门业务工作信息处理,提高业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这类系统与业务工作流程密切相关,各类业务系统存储了大量的业务信息,但这些信息数据分属于不同部门和处室,数据被人为割裂,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和利用,城市运行信息化管理效率没有完全发挥。

(四)基于数字城市的系统综合阶段

21世纪初始至00年代末,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已成为人们对城市的运行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借此,城市运行管理进入了数字城市时代。所谓数字城市,就是指在城市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中,利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方式加以展现。数字城市的本质是通过ICT技术把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再根据对这些信息处理、分析和预测的结果来管理城市,以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通畅和高效运转。数字城市的建设为城市运行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其代表就是北京市东城区率先提出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

(五)基于智慧城市的智慧化管理阶段

自2008年底IBM提出智慧地球及智慧城市理念以来,国内很多城市都推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所谓智慧城市,其实质是以信息、知识为核心资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手段,通过广泛的信息获取和全面感知、快速安全的信息传输、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在此阶段,城市运行管理也开始了智慧化的探索。从信息技术角度来看,城市运行管理智慧化首先就是对城市运行进行完整、准确、及时、量化的信息收集;在有了完整详细的信息基础上,管理者才能构建相应的信息图像和信息轨迹,具备科学管理的基础;在长期有效的城市运行活动分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积累并构建城市运行模型,开始进行城市运行的科学管理。而这些工作正是智慧城市的核心:所提供的物联网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为城市运行管理的科学化及智慧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二、当前城市运行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城市运行,涉及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从行业上分,包括交通、市政、公共安全、水利、环境保护、医疗防疫、电力、气象、食品安全、应急指挥等众多专业部门;从层级上分,分为市、区县、街道、社区等不同管理层的指挥机构。对以上各类运行工作进行监控,及时展现它们的运行状态、问题处理情况以及其他方面的情况,是城市管理者进行指挥的前提。但目前国内各城市在运行管理过程中,都面临一些类似的问题。

(一)缺少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应用

城市相关部门依据各自的管理职能建设了各自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但由于缺少综合协调、各自利益为重等原因,全市城市运行相关信息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系统之间信息也不能共享,或者只是有限共享,已建的系统成为信息孤岛。

(二)行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

城市运行指挥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得不到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由于各种复杂原因,城市运行相关专业部门,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机构信息化水平较高,能够及时提供反映本专业运行状态的信息,另一些部门则还基本处于手工统计阶段,运行状态信息往往要延迟很久才能得到。而且,由于长久以来缺乏一种及时汇总和形成城市运行状态信息的机制,各专业部门统计的信息往往没有被充分利用。最终的结果是,领导需要的时候,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而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又被束之高阁,得不到充分利用。

(三)信息的深层次挖掘利用还比较欠缺

当前部门所建信息系统基本只用于为本单位提供日常业务支撑服务,而未对信息的利用进行深层次开发,无法为城市整体运行管理智慧化提供数据支撑,使系统的效能大打折扣。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缺乏反映整个城市宏观运行情况的适当信息支持。城市运行涉及到诸多领域,这些专业的统计数据,倘若不经过专家的解释,非专业人士往往很难搞清楚这些数据的意义和其所蕴涵的信息。事实上,决策人员并不是特别关注数据本身,而其中蕴涵的信息才是他们特别需要掌握的东西。因此,需要从各专业的统计数据中,抽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以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决策者,并综合各专业的运行情况,形成全市的城市运行情况,从而让决策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整个城市的运行态势和任意一个局部专业的运行态势。

(四)信息传递不畅,综合协调机制不足

城市管理者得不到及时准确、形象直观的信息支持,除了信息本身的不足外,信息沟通传递不畅,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其结果是导致了对城市运行指挥协调的难度加大,降低了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尤其像交通和市政保障运行这样的工作,它们是城市运行各项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一旦出现情况,不仅无法迅速得到处理,还特别容易造成全局性影响。由于这些领域存在分管部门多、协调头绪多、相互干扰大、隐患排查难等现象,因此,迫切需要构建城市日常运行指挥协调机制及配套的信息沟通机制,统一协调城市日常运行指挥中面临的问题。

三、基于数字城市技术的网格化城市管理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城市技术的集成,为全面提升城市运行管理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在国内,许多城市已经建立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2003年底,北京市东城区率先提出网格化城市管理的构想,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地理编码技术和移动信息技术,推出全区域、全时段和网格化城市管理解决方案以及与之配套的“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及应用系统”,创建了“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一个以政府和市民为主体,基于有线和无线网络、无线数据通讯、GIS、地理编码等信息技术,集成地理空间框架、单元网格、管理部件、地理编码等多种数据源,在城市管理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和专业部门之间实现部门协同工作,在全辖区范围内实现全覆盖、全时段精细化管理的综合信息系统。

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相比,基于数字城市技术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一)数字化管理

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不同,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联系空前紧密,3S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中间件技术等共同奠定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技术基础,即便是处于模式最终端的“城管通”,也凝结了现代数字技术的结晶。在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框架内,科学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有机地合为一体,实现了工具理性与社会理性的高度统一,并最终共同为管理实践服务。

(二)闭环式管理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下的管理经常是力度很大、结果很差,其原因之一是缺乏实时更新和动态监控。而在网格化城市管理中,单元网格内一旦某一城市部件出现问题,会在第一时间被发现,第一时间被解决,第一时间被反馈,第一时间被检验。城市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实现了准确、及时的动态化管理。

(三)精细化管理

精细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管理的细化和深化,明确各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建立合理、高效、不断优化的业务流程。精细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要求,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正是一种精细化的管理。例如,北京市东城区将所有城市部件分为6大类56种168?339个,每个部件小到井盖、路灯、邮筒、果皮箱、行道树,大到停车场、工地、立交桥、电话亭、公厕,全都有自己的身份代码,每个监督员对自己管理区域内的城市部件的数量、位置、所属社区、管理部门都能脱口而出,新模式下问题处理时间已精确到秒。这充分说明,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摆脱了传统城市管理粗放、滞后的缺点,向精细化方向不断发展。

(四)动态化管理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在信息获取上基本处于静止、被动的状态,往往是在一类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带来恶劣影响之后,城市管理工作才跟上来,因此也就有了所谓的“突击式管理”、“运动式管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有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作为技术支撑,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动态监控。单元网格内一旦某一城市部件出现问题,会在第一时间被发现,第一时间被解决,第一时间被反馈,第一时间被检验。城市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实现了准确、及时的动态化管理。

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建成运行后,城市管理效果明显改善,体现在提高了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效率。这将促进城市管理从定性变为定量、静态变为动态、单一变为综合,从而发挥现有基础设施的最佳效能,进一步提高城市运行的效率,不断满足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

城市网格化管理可以说是充分利用数字城市技术实现城市运行管理方式的一次革命。但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进入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阶段,上述的城市网格化管理已有所力不从心,主要在于:首先在信息采集方面,物联网实现的自动感知能力大大超出了基于人力的“城管通”;其次在信息处理方面,感知网络及虚拟社区等带来的海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及城市运行所需的实时性要求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及数据挖掘技术的处理能力,这时我们需要新的基于实时数据库和大数据技术的决策支持系统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城市运行管理进行智慧化升级,开始新一轮的探索实践已是势在必行。

四、城市运行管理的智慧化创新实践

随着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及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应用,城市运行管理也正快速进入智慧城市时代。面对此机遇,南京市于2011年底适时提出了智慧南京运行管理中心的建设目标,智慧南京运行管理中心是在全市层面的部门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整合基础上的应用成果的展示和城市综合管理中心。

(一)智慧南京运行管理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

智慧南京运行管理中心的建设以“智慧的城市运行管理”为目标,在南京现有信息化建设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将全市各部门业务系统以及行政服务部门部署在不同设备、不同系统采集到的城市基础信息融合成统一的数据视图,在此基础上进行智能分析和仿真预测,通过数据的智能分析得出城市运行相关的各类智慧信息,充分挖掘城市运行中的各类信息的价值,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把城市管理模式从被动应对事件转变成有预见性地主动、提前规避问题,使城市能够更好地预见问题、应对危机和管理资源。智慧南京运行管理中心建设将实现以下三大目标,以有效支撑智慧南京的建设:

1.全面汇聚、有效利用南京城市运行的各级各类信息

智慧南京中心应实现城市运行信息的全面整合与共享;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来自城市多个部门、多个单位甚或各类传感器的各类信息,以最有效的方式了解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

2.及时掌握、智能预测南京城市运行可能出现的问题

智慧南京中心能够在海量信息积累的基础上,实现对城市运行中不良情况的智能判断和预测;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分析城市运行的状态是否正常,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和事件,提前预防,主动应对,使事件对城市运行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3.快速响应、协调资源推进城市智慧管理和服务的一体化

智慧南京运行管理中心能够为市领导和相关部门提供高价值的城市运营信息,为城市管理的协同作业提供一个统一的门户和平台;城市运行的各管理和参与部门在市领导的统一领导下,实现一体化作业,通过高效率的资源协调和协同作业,以一个整体来解决城市运行中的问题和处理应急事件;为市民提供相应的服务。

(二)智慧南京运行管理中心系统总体架构

智慧南京运行管理中心将作为南京智慧城市各个运行环节和各类运行资源的整合中心及物理门户,全面实现智慧城市运行的监控、协调、指挥、展示,其大脑和枢纽是运行管理与服务平台。

该平台的实现依托于全市各部门以及政务数据中心数据资源,在其基础上进行整合、分析、挖掘,并以数据的整合逐步推动管理的整合,形成一个智慧城市运营管理的核心平台。该平台的核心价值是突破城市传统“按部门”的管理维度,提供城市管理者从构成城市的要素的全新管理视角,如整合多部门数据,提供以事件、人、道路、车辆、自然资源、公共设施、企业等为中心的360度全方位视图;通过GIS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将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要素,水、电、交通等其它各类海量的服务资源信息,结合地理信息,准确、实时、高效、生动、直观地进行展示,为领导决策和为民服务;通过各专业部门间城市数据的共建共享,构建各部门间的协作应用;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利用,构建城市运行和状态数据的监测,在数据汇聚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为城市运行提供智慧管理的决策依据。

其具体应用建设内容包括综合指标分析展示功能、城市资源综合展示及管理功能、交通领域,涉及智能应用功能、城市管理、环保等领域智能协同功能、数据传输与交换子平台、智能门户、基于DLP的视图功能、外网智慧政务(综合政务平台)建设等。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

(三)智慧南京运行管理中心近期建设目标

根据计划,智慧南京中心近期的建设目标主要是:在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一期工程建设成果和市14个试点委办局应用系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以跨部门、跨地区的数据资源共享为基础,实现城市运行情况的可视化综合互动展现,同时以改善和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提高市民的出行体验、满足突发事件处置和应急管理对信息快速集成的需求为突破点,探索城市运行智慧型应用建设思路。

1.搭建一个集广泛信息采集、多维统计分析、智慧应用操作/展示为一体的城市运行管理与服务平台,依托城市运行管理监控指标体系,支撑城市管理者对城市运行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宏观管理。

2.研究并形成南京市城市运行管理监控指标体系。相关指标的确定主要基于可采集性、代表性、可比性及可扩展性原则。指标体系包括城市经济评价指标、城市交通评价指标、城市环境评价指标、城市安全评价指标、城市社保评价指标、城市政府服务电子化评价指标、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等。

3.研究并形成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间信息交互的标准和规范;为满足南京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运行需求,对相关政府管理和服务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设计。

4.以智慧政务、交通、城市管理、环保为例,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的智慧应用示范。

智慧南京运行管理中心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城市运行指标体系,同时在关键领域丰富应急预案和预测模型,不断拓展接入的业务部门系统,逐步将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逐步纳入到智慧南京运行管理中心的平台上,真正实现城市“智慧”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唐建荣,童隆俊,邓贤峰.智慧南京:城市发展新模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4

凭借成熟的技术支撑和运作模式,目前,A数正倾力协助政府,打造一套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感知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高效、全面的智慧城市管理体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城市管理领域的预防和管控,切实提高市政部门运作效率,从而让城市建设的面貌得到全面改善。

智慧城市先行者

2015年底,杭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杭州市推进智慧城管建设运行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全面推进杭州市“智慧城管”建设,这也意味着将现代信息技术用于城市管控和服务的智慧号角正式吹响。

但其实早在2009年,作为新媒体与新网络领域的全国领军企业的华数便与杭州政府一起智慧创新,在智慧城管建设的领域开创了先河。

6年前,华数与杭州市上城区城管局展开密切合作,创建了智慧城管的首个项目――智慧上城。该项目是搭建以街道所辖社区的行政区域为基础网格的“管理信息平台”,通过综合运用路面探头、智能监控、车载监控等信息化设备,为上城城管局提供区域内各类资源信息的可视化管理。

在智慧建设方面驾轻就熟的华数,其先行的脚步不仅为如今深入推进杭州“智慧城管”建设打下了基础,更因出色的技术和运作,凭借“智慧上城”案例荣获了“2014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和“中国社会治理创新范例50佳”。

助力智慧城管“杭州模式”

华数集团丰富的经验与前瞻的眼光,让它始终走在“智慧城管”建设的前列。如今,如火如荼进行中的滨江“智慧城管”项目已经璞玉初现,智慧城管的建设,使滨江区面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有了质的提升。同时,区域内市政部门处理问题的时效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在资金成本和人员开支方面也得到了大大的节约,信息化投资有了显而易见的效益。

与此同时,华数切实考虑政府工作层面及市民的生活疑问,特色定制智慧应急、智慧执法、智慧市政、智慧停车等流程,真正做到“智慧城管,智慧为民”。

智慧应急:以GIS、物联感知、智能控制为技术支撑,建立区、街道、巡查人员三级监管指挥体系,实现多源监管数据与专业实时数据展现相结合,全面提升城区防汛排涝现代化管理水平。

智慧执法:快速发现违停车辆、工地噪音、出店经营、犬类到期等现象,结合网格数据实现城管事件自动派单,提高违章查处的工作效率,提高执法的人性化与准确率。

智慧市政: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相关软硬件技术,通过监测、分析,实时发现井盖移位或丢失、积水点、排水口等情况并就近派单相关人员维护,提高城市政智能化管理的时效性和协同性。

智慧停车:通过手机APP即可查询停车场信息,地磁设备自动判断车位占用情况,支持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方式,有效解决停车难问题,方便市民出行。

篇5

关键词:STEI知识链;工程创新;知识经济

Abstract:Viewedfromthestandpointofpracticalepistemology,the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ndindustrycorrelatewitheachotherinactualproductionandlifeandareinassociationwiththeformationandapplicationofknowledge,thusmakingtheknowledgeindifferentbutinterrelatedforms.Itimpliesthatthereisanintangibleknowledgechain,namelytheSTEIknowledgechaincomposedof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ndindustry.WithrespecttotheSTEIchain,theengineeringinnovationplaysakeyroleintheprocessofofferingthe“artificialimplements”resultingfromengineeringknowledgewhichisincorporatedintotheproductivefunctionsinordertoacquirethefirstapplicationofcommercialization.TheengineeringinnovationintheknowledgeeconomytimesisoftheoreticalandpracticalimportanceintheperspectiveofSTEIknowledgechain.

Keywords:STEIknowledgechain;engineeringinnovation;knowledgeeconomy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正在成为创新的核心。工程活动架起了连通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桥梁,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也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现实指标。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工程创新已成为创新活动的主战场,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的一个关键性环节,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大局。因此,“工程创新应该成为创新研究的新重点”[1]。目前,对工程创新的研究已受到许多学者关注,并有了诸如工程创新的意义、特点、规律[2],工程创新与工程人才,工程创新的一般属性[3],工程范式的创新[4],工程教育创新[5]等研究成果。作为创新研究的新领域,工程创新研究还需要深入探讨。殷瑞钰院士提出的“四元知识链”概念[6],为从知识链的角度探讨工程创新提供了新的视野。本文立足于实践的知识论立场,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四元知识链”进行分析,并从“四元知识链”的视角对工程创新进行新的解读。

一、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知识链

1.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四元知识

近代以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把科学、技术、工程看做是基于实证主义知识论框架下的认识论范畴,把科学视为认识世界的理性化、系统化的知识,甚至视为认识世界唯一有效的知识,技术和工程只是科学的应用。近年来,国外学者皮特(JosephC.Pitt)、莱顿(EdwinLayton)、文森蒂(WalterVincenti)等对这种认识进行了批判。莱顿和文森蒂都赞同从具有实践导向和深刻反思的工程师的视角来看待工程知识,他们认为:“工程知识和一般的技术知识,组成了一种不同于科学知识普遍性的离散的知识形式”[7]43。皮特也在《工程师知道什么》一文中提出:“科学知识是有理论边界的(theory-bound),而工程知识是任务明确的(task-specific)”,“工程知识被证明要比科学知识更可靠”[8]。国内学者邓波等也对实证主义的知识论立场进行了批判[9],他们认为,基于实证主义知识论立场下的科学观造成对人的生活世界的遗忘,使得人与世界最原初、最根本的关系表现为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对象性关系,它是一种认识论的关系而非存在论的关系。这种认识论的关系束缚了人类从生活世界获得知识并应用知识来进行生产和生活实践的能力。要摆脱这种束缚并改变现有的困境,必须改变知识论的立场,即立足于生活实践的知识论立场,依据人与世界的境域化的、存在论的关系,从生活实践来考察科学、技术与工程三种不同知识形态的本质与特征。

笔者赞同从实践的知识论立场对科学、技术、工程三种知识形态进行区分,但更愿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开来。由于国内外学者对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工程知识三者的联系未作具体的论述,并且没有提及产业活动过程中的产业知识这一形态。因此,为了本文的目的,笔者基于实践的知识论立场,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四种知识形态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必要的阐述。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从事生产、生活的探索性活动,正是这种实践使得人类不断获取认识和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智慧,也正是这种实践才是人类一切知识产生的源泉和动力。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工程知识、产业知识就是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生成的彼此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知识形态。

李伯聪教授提出的“三元论”与产业哲学所倡导的“四元论”为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工程知识、产业知识成为独立的知识形态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确证了四元知识的合法性。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工程知识与产业知识都有其自身的本质与特征。概言之,科学知识是描述性知识,旨在描述和解释世界的存在方式;技术知识是作为行动的程序性和规范性知识,旨在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么做”;工程知识是作为造物行动中的情景化知识,旨在成功实现现实人工物的建造[9];产业知识是作为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社会化知识,旨在通过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来获得经济利益。它们都是在生活与生产的实践中不断获得并加以运用的。从生活世界的实践来看,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四元知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实践对象与实践目的不同。科学是探求自然和社会的构成、本质及其规律的实践性活动。它直接以自然或社会为对象,其特点是探索与发现。科学的实践目的在于揭示规律,发现真理,以描述性的知识形态解释实践对象的存在及其运行方式。技术是这样的一种实践活动,即发明和创造能控制、应用、改进人工自然以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手段和方法。它主要以人工自然为实践对象,其特点是发明与创造。技术的实践目的是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以多种技术知识的形式来指导程序性和规范性的行动。工程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建造某一特殊人工物(或人工物系统)的实践活动。它以人工自然物为实践对象,其特点是建构与创新,目的在于建造具体的人工物(或人工物系统),在造物过程中要运用到情景化、境域化的知识。产业是人类借助科学、技术以及工程等手段和方法,生产产品和提供各种服务以满足人的生产、生活需要的实践活动。它以自然资源(或人工自然物)为实践对象,其特点是生产与市场,实践目的是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以获取经济利益。

(2)存在形态与功能不同。在存在形态上,科学知识是描述性知识,是明言的,可以文字、数字符号、图形等方式存在并传播与共享;技术知识既包括理论形态也包括经验形态,有些是明言的或可以转化为明言的,也有些只能是默会知识(如技能、诀窍);工程知识是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集成与综合,具有复杂性、难言性、不可复制的特性;产业知识则是由同类的或相似的工程专业体系和相关的工程技术相互组织、复合而成的体系知识,具有排他性(如所谓的“隔行如隔山”)。在功能上,科学知识主要在于解释与预测;技术知识在于发明与申请专利;工程知识服务于具体的“造物”;产业知识服务于生产产品与提供服务。

(3)实践评价原则不同。对科学而言,实践评价主要指其真理性检验,其评价原则是坚持逻辑一致性与实证或伪证原则;技术知识则讲求价值性评价与事实性评价两大原则;工程知识讲求优化原则与多元性评价原则;产业知识则是追求产品的创新性、商业效用性、审美原则等。

(4)应用范围存在差异。科学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科学概念、科学定理或定律,它具有公共性、共享性特征,任何时候任何国家(地区)的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和运用。但它又是有理论边界的,超出其理论边界就可能产生谬误。技术知识的基本单元是技术发明和技术诀窍(know-how),它具有私有的特性,即有专利权,这必然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工程知识作为一种情景化、境域化的知识,就某一具体工程而言,它是唯一的,不具有普适性;但工程知识具有可试错性、可传递性等特征[7]48,往往可以适用于某些其他的具体工程领域。产业知识有共性产业知识与专有产业知识之分,共性产业知识的应用范围较广,而专有产业知识往往是商业机密,不外传。

综上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形式,它们从现实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同知识的获得与应用相关联,生成彼此相互区别的知识形态。

2.STEI四元知识链

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四元知识不仅是相互区别的,而且在实践中是相互联系的,这种实践联系使之形成一条无形的科学—技术—工程—产业(STEI)四元知识链。它们之间的实践联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实践目的或手段看,它们蕴涵于实践之目的—手段之间的转化关系中。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和目的。认识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最终要为实践服务。科学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获得对世界存在方式的认识(科学知识)是目的;但当它以理论或原理的形式进入技术(工程、产业)活动领域,就转化为手段。同样地,技术活动中的技术发明与创造既是目的,又是手段。通过技术发明获得技术知识是目的,把技术发明的物化成果和技术知识应用于工程(或产业)之中,它就转化为手段。对于工程和产业,我们也可以作类似的分析。

(2)就实践过程来看,它体现于知识在科学、技术、工程以及产业等实践活动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中。这主要强调各种知识形态之间的知识供给(knowledgesupply)或运用以及输出或反馈。具体地说,科学知识通常是技术、工程、产业等活动过程的知识供给者(knowledgesupplier),同时经过技术、工程或产业活动过程之后以某种信息的形式(也可能是新的现实问题)予以输出(反馈)。技术作为工程或产业的“单元”使得技术知识成为工程或产业活动的知识供给者;同时技术知识在工程或产业活动过程中也会有信息(或新问题)输出。工程知识、产业知识等也存在类似的情形。

(3)就实践结果来看,它体现于知识在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等活动中的凝结(或物化)过程中。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工程知识、产业知识最终都以技术发明的物化(或工程所造之“物”,或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形式得以凝结。

因此,正是实践促成了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四元知识链的形成。这种知识链是科学、技术、工程与产业之间的一条无形链,它强调实践过程而非时间—历史意义上的承接,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非线性的(或网络状的)关系。正如殷瑞钰院士所说:“这是很复杂的知识链,是多层次的知识网络,不同环节和层次之间存在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关系。”[10]要阐述它们之间的非线性(或网络)关系,需要打开作为每一知识单元的“黑箱”来进行分析。这有待对它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STEI知识链中工程知识的地位与作用

工程是建造物质世界从未有过的“物”的活动,就此而言,工程知识在工程建造中的作用只能是作为“造物”的手段而发挥作用的,处于从属地位。

1.工程知识作为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的集成体

工程知识和科学知识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知识,不能把工程知识简单地视为科学知识的应用。ThomasTredgold(1788—1829)最早把工程视为科学的应用的观点[11],以及邦格的技术是科学的应用的观点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批判。如莱顿、文森蒂、皮特[7]44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和工程是科学的应用的观点进行了批评。李伯聪教授也明确表示,尽管不能否认现代工程活动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可以解释为“科学的应用”的成分,但决不意味着工程就是科学的应用[12]226。然后,这些国内外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工程(知识)和科学(知识)是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知识)。正如皮特反复强调的:“工程知识和科学知识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知识,不能认为二者中的每一个必须依靠另一个,更没有事实根据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子集。”[8]

就实践来看,工程知识是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知识的集成体。工程是一定边界条件下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造物活动,其目的是建造一个自然界不存在而又可带来一定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人工物。在工程“造物”过程中伴随着工程知识的生成。工程是技术性要素与非技术性要素的集成体。技术性要素包括技术设备(机械、工具等),技术原理,技术方法等内容;非技术性要素包括资源、资本、人力、社会与环境条件等因素。而技术性要素(如技术原理、技术方法)中必然包含科学知识,如技术原理是科学原理(知识)与目的性的结合[13];非技术性要素中包含着资本、人力等属于组织、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因此,工程活动中在对各种因素进行实践集成的同时,也包含着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知识的集成。由于每一工程都是情景化的、具体的、唯一的,所以工程知识包含科学知识是相对于某一具体工程而言的,它与皮特所强调的并不矛盾。

2.工程知识作为产业知识的“知识因子”

相对于科学和技术来说,工程往往发挥“集成”的作用;而相对于产业和经济来说,工程往往是“基层单元”和“构成单元”。相应地,工程知识往往作为产业知识的“知识因子”发挥作用。产业知识主要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市场调研与预测、产品研发、产品的标准与测定、营销策略、产品售后服务制度等内容。而工程知识主要包括工程规划知识、工程设计知识、工程管理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工程安全知识、工程运行知识、工程环境知识等内容。同类工程或不同部类的工程的规划、设计、实施、运行和管理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产业政策和市场,乃至对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产业知识的“知识因子”,工程知识在产业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三、工程创新的知识链视角

尽管就工程的实践“造物”而言,工程知识只是作为“造物”(实际目的)的手段而发挥作用,但这并不说明工程知识不重要。相反地,工程知识是人类知识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从知识分类和知识本质上看,工程知识还是“本位性”的知识而不是“派生性”的知识[12]261。在工程创新成为创新的主战场、知识创新成为创新活动的核心的当今时代,从STEI四元知识链的视角探讨工程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1912年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一种生产函数的转移,或是一种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其目的在于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并且他将创新概括为五种形式:①生产新的产品;②引进新的生产方式;③开辟新的市场;④开拓并利用新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⑤采用新的组织方式[14]。后来他又在《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InstabilityofCapitalism)一文中提出了创新是一个过程的观点[15]。针对熊彼特创新概念的界定,从知识角度看,知识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成为生产函数的转移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如追求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往往成为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这里的“高科技含量”一定意义上反映着知识的“高”与“新”。尤为重要的是,知识也日益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组合应用越来越受到知识型企业的青睐。知识已成为一种特质性的生产力[16]。因此,从知识的角度看,创新是凝结于产品中的新知识并入生产函数中得以首次商业化应用的过程。

工程设计是工程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在工程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莱顿对工程设计的重要性作了重要的评价:“从科学的观点看,设计什么也不是;可是,从工程的观点看,一切都是设计。”[12]238下面以工程设计知识为典型,从四元知识链的视角对工程创新进行分析。

在文森蒂看来,工程设计知识包括基本的设计概念(运行原理和常规构型),设计标准和规格,理论工具(数学、推理、自然规律),量化数据(描述性和说明性的知识),实践因素和设计手段(程序性知识)等。他还发现工程设计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知识的生成活动,工程知识的应用是作为实际目的的手段而发生的[17]。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工程设计过程,既是已有的工程设计知识的应用过程,又是新的工程知识的生成过程。工程知识的生产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就实践的工程活动而言,创新是工程本身的内在要求,是工程活动的灵魂。工程设计作为其关键环节也必然体现和反映着工程创新。从四元知识链的视角来看,这种体现和反映表现在工程设计知识的生产与应用上。工程知识既是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及相关技术的集成体,也是产业知识的“知识因子”。在工程设计中,工程师要在一定边界条件下,设计出具体工程的运行原理与常规构型、标准与规格、有关量化数据,并结合其他实际因素(如文化风格等)最终拿出设计方案,描绘设计图纸。在这一过程中,在同时考虑技术性要素和非技术性要素的情况下,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及相关知识进行集成,使得这一过程既包含对已有的工程知识的应用,也包含新的知识的生成。新生成的知识作为产业知识的“知识因子”最终凝结于产品的生产中,从而实现创新。实际上,对每一项工程,无论是理念、规划、设计、实施,还是运行和管理,在每个环节上都会发生或大或小、或局部或全局的创新。从知识的角度看,每一项工程发生的创新总伴随新知识的生成,由于新知识的生成在工程活动中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所以它只能被并入到一定的生产条件当中,形成新的生产函数,为建造出合目的性的人工物并通过进入产业活动过程实现其潜在的经济利益服务。每一项工程的完成也预示着工程知识的一次创新,新的工程也酝酿着工程知识的再创新。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推动工程创新。因此,从四元知识链来看,工程创新是凝结于工程“人工物”中的工程知识被并入到生产函数中以获得首次商业化应用的过程。

从四元知识链的视角分析工程创新,对知识经济时代现实中的工程创新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方面,它为从知识的生成与应用方面探讨工程创新提供了一个符合时代特征的理论视野;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按照工程知识如何在工程活动过程中起作用来实现工程创新,进而探寻一种新的生产力,显然是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杜澄,李伯聪.工程研究[CD2]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第2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8-42.

[2]殷瑞钰.工程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8-23.

[3]王大洲.试论工程创新的一般性质[J].科学中国人,2006,12(5):31-34.

[4]张秀华.走向工程范式的创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5):39-43.

[5]王树国.面向和谐社会的高等工程教育创新[J].科学中国人,2006,12(7):54-57.

[6]殷瑞钰.关于技术创新问题的若干认识[J].中国工程科学,2002,4(9):38-41.

[7]约瑟夫•C.皮特.技术思考[CD2]技术哲学的基础[M].马会端,陈凡,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8]PittJC.Whatengineersknow[J].Techne,2001(3):17-31.

[9]邓波,贺凯.试论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与工程知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10):41-46.

[10]殷瑞钰.工程与哲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0.

[11]DurbinPT.Criticalperspectivesonnonacademicscienceandengineering[M].Bethlehem:LehighUniversityPress,1991:60-79.

[12]李伯聪.选择与建构[CD2]大脑和认知之谜的哲学反思[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3]远德玉.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CD2]远德玉技术论研究文集[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231-233.

[14]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易家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3.

[15]曹鹏.技术创新的历史阶段性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研究生院,2001:14.

篇6

1.电力工程管理的目的。电力工程包含电能得到传输、电能的生产和电能的配送等相关工作,部分电力工程还会将电作为工作的能源和动力,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21世纪以来,随着电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与使用,电能的生产逐步变得多样性。电力能源的不足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日常生活的运行。因此,电力工程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做好电力工程,优秀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电力工程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施工程序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充分调动企业的人力资源及物力资源,遵照电力工程的工作特点和工作规律,把电力工程的施工程序进行有机结合,达到尽可能利用一切资源,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消耗,把工作最好的完成,为企业取得最大的利益。优秀的管理制度,不仅能够保证电力工程企业完成国家对其作出的各项要求指标,还能更进一步的发展企业经济。

2.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项目管理是一种最早在美国应用的管理技术,它分为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在电力工程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各项电力管理工作的总称,它的实施过程会成为一个企业电力工程实施运作的核心。不论在技术方面还是社会方面,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都尤为重要。技术方面,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能够反映电力工程施工过程所存在的客观规律和科学合理的组织方式,以此来更好的总结前人实践后得出来的经验,有利于企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方面,工程项目管理能够体现和反映生产关系。这就要求其必须遵守国家的规定和要求,确保完成国家计划,对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做到严格执行,认真贯彻。发动各级员工对彼此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合理的运用人力、物力等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突飞猛进,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也是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

3.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弊端分析。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某些企业的工程管理人员素质过低,没有经受过专业的培训,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诸多不利于发展的问题。他们对企业的效益缺乏意识,也很难接受新进的技术。在工作之中,他们也不能及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主动的加强和更新自己现有的知识技术。这会导致该项工作完成的速度相对缓慢,技术得不到提升,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逐渐被时代抛弃。或是对某项工程施展的进行没有做到全方位的控制。电力工程的施工需要每一个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如果该部门没能明确自身的工作内容,企业对工程进展的控制力又相对较弱,这会导致该项工程项目无法按时完成,甚至更为严重的后果。例如,某国家能源公司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未能按照规定的时间上交设计图纸和相关资料,因而导致了施工延误,施工顺序被打乱。

由于施工中所需要用到的材料和资源不能及时供应,致使混凝土工程的运作推迟了3个月,2号机组的施工运行也推迟了7个月有余,严重影响了工作进度。最终,承包商的投资成本大幅增加,并且因此产生了合同纠纷,导致了企业的巨额赔付。也有在施工过程中,未能完全按照规章制度或是企业要求进行施工的施工人员。近年来,各类电力工程的违章案例都屡见不鲜,施工人员违规操作,管理人员不及时管理和制止,最终造成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有时甚至威胁到个人的生命财产。例如,某电厂在机组试运的过程中发生了锅炉灭火的事故,其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操作的过程中,没有严格认真的执行热机操作票,将某一项操作过程遗漏,从而导致机器无法正常的运作,最后出现了锅炉灭火的现象。这次意外虽然没有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却是一次深刻的工作教训。对待电力工作如果不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谨慎遵守每一项工作的要求,随时都有可能危害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二、项目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创新

1.合理运用PM模式。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脚步的进一步加快,传统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逐渐暴露出弊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电力工程管理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PM模式能够更加有效的节省资源,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之下,管理者运用更加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更为切实有效的对项目的运行进行科学的管理。合理运用PM模式,可以使企业的各项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也能够使项目管理更加科学化和具体化。

2.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先进技术的引入能够改变现有的项目管理模式,拓宽管理者的视野。根据不同的优秀案例,逐步改善企业的管理模式,完善企业制度。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引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已经屡见不鲜,在电力工程管理方面,国外也有许多值得我国企业借鉴的先进技术,例如,借鉴国外滚动开发的模式,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企业资金,将各项资源最大化的使用,将各类人才最有效的运用。在这种模式下,提高工作团队的自觉能动性,明确各个阶层人员所要完成的任务和应负的责任,有条理的落实工作中的各项细节,避免错误的发生。这样,能够节省企业内部资源,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其它企业的先进技术也可以有效的借鉴和使用。按照电力企业的要求和企业特点,将其它企业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科学的进行改变,合理的将其融入到电力工程之中,扬长避短,真正做到企业管理的多元化。

3.提高团队素质。想要改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首先要提高团队的专业素质,构建一个专业过硬的工作团队。为此,首先要在选拔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时做好工作,严格杜绝在选拔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充分考虑被选拔人员是否有良好坚实的专业基础和管理能力,并且对其各项能力进行深入的考察和检验。以及其对于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是否有足够丰富的经验,是否能够根据个人经验的总结为电力工程管理带来新的发展。拥有优秀的专业管理人才,可以更好的带动整个工作团队的进步,改善固有的工作理念和管理制度,在各个层面都注重创新性。除此之外,还应该对企业团队进行整体的专业培训,不但个人要优秀,整体也要优秀。通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向团队内的成员教授各种先进的工作理念和操作技术,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这样团队合作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保证项目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企业成本,加大企业整体的前进脚步。只有电力工程管理更进一步的发展,电力工程企业才能不断的进步。成为各个企业中的佼佼者,带领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前进。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道路桥梁;管理;创新;施工

1.引言

在道路及桥梁施工前,公司或者国家必须得准备一份完美可行的项目计划,以便于工程项目的实施,如是期限内的的工程项目,在管理上就尤为重要,若管理上不足,可引起工程项目不能如期完成,或者存在质量问题,因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才还在进一步调整中,而在国家发展中工程项目技术的日益完善,在工程项目中管理上的不足便体现出很多问题,所以创新性管理迫在眉睫。

2.传统管理存在的缺陷

传统上的管理就是在公司或者国家,在计划实施道路和桥梁施工项目下达的同时,进行的中规中矩的管理方式,不仅耗时长,工程项目质量也达不到预期标准,甚至施工项目完成后,检查不合格,重新再次修改,不仅费时还费力,而其中出现的人员上的问题,人员的管理不足,整体素质达不到标准,易导致整个工程项目进展缓慢甚至,重新再次施工,技术人员素质上良莠不齐,整体不能很好地配合,协调性差,这是传统上管理上最大不足,缺乏应有的素质观念,在施工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影响着下一步的施工进程,如果其中一个环节脱节,整体便达不到施工项目预期标准。

在施工项目实施时,因整体素质不达标,会出现施工原料被小剂量的变卖,这些剂量的施工材料在整体施工项目实施过程中,却很容易被忽略,一人成功,多人效仿,占小便宜的心理的作用下,有时整体工程项目实施一半,却发现很多材料用了很多,已经超过预期的一半,就像蚂蚁搬家一样,一个很少,多了就出现问题了,这种出现的问题在正常施工项目实施时很少,而隐患却一直都在,因为这种只为自己的心里存在,工程项目在整体实施时工作人员严重缺乏整体工程观念,导致各种原因,各种手段往自己兜里揣钱的举动,不顾整体,不顾大家,不顾整个工程项目的完成,只为了个人利益,认为出现问题总会有上面人去解决,而总公司或者国家,就算提出可行方案也是考虑很久,这样施工项目的实施时间延长,而这种延长会逐渐的变成整个工程项目停止施工,时间长了便不去施工,因而发展中国家,总是和时间在赛跑,不可能在某个地方停留的时间过长,所以一般工程项目都是有时间限制的,过了时间,承包的公司便不会去做,会换别的公司来做,而原本公司,却被分配到其他建设项目中去,可见管理上的整体观念是多麽的重要,技术人员技术是一方面,主要还是素质问题,若不更改必然成为大患。

3.各个施工领域的创新管理

在传统管理模式中的缺陷已经如此明显,那么新的管理模式便出现了,时不我待,既然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发展中国家的需要,那么就得创新就,首先,这是一个成本的创新管理与施工的管理的概括。

3.1 要更改施工人员的心理素质

杜绝贪小便宜的发生,让其认识到整个工程的重要性,只要让其认识到,这种状态变会很好地改善,其次待遇问题的改善,既然出现贪小便宜的举动是不是待遇上的不足,使其会出现这种状态,所以待遇上的更改,便会完善这种心理,其次从严管理,从根上拔出这种举动,只要待遇好,为了国家发展,在严格施工人员也会接受,只是严格归严格,是不能苛刻的,若是苛刻便会引起强烈的反弹。

从心理上解决这些问题后,那么技术上的创新便会紧随其后,其一,施工责任方面的创新管理,因道路和桥梁方面的整体工程施工项目非常庞大,那么就需要大的项目,小的管理,形成一种流水线的管理方式,在管理工程中实行责任制分工,从实际的道路和桥梁现场施工的实地检测考察来实行分工责任制的现象,实地的勘测考察不只是工程师,与整体项目经理来负责,随着项目施工的开展,随时随地的变化,可以通过层层上递的方法,来实现工程师所看不见的细节上的问题,基层的分工与协调才能具体实现整体一致,这是为了后期施工做铺垫,这种方式的管理,让施工队的负责人全权掌握随时的状态,施工时的进度,数量及其质量等,而负责人只要把每天的施工动态,指定成表格直接向上级领导汇报即可,这样层层把关,使其上级负责人能及时了解施工的具体动态,但是不可不总是等待下级来上报,每隔三天必须下来看一看具体的施工进程,可否与上报的动态不符,不仅施工人员实行这种管理方式,也可用于测量人员,材料人员,造价人员等,都可以大力推广这种管理方式,技术人员可以用临时的小组来实行责任制。

3.2施工时技术的创新管理

因传统技术管理,只是针对施工技术人员的管理,与造价人员的管理,及其测量人员的管理,而创新的管理,不仅管理人员,还要管理技术,必须让所有参与施工项目实地的人员进行,全面的技术上的探讨,尤其是和施工人员上的探讨,因施工人员远远大于各种技术人员,很多工作还要靠着基层施工人员来完成,而技术人员与技术人员之间,也是必须调节好,这样技术人员能与基层施工人员达到良好的配合,技术人员之间也能非常协调,各个岗位的人员都能够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自己的任务是什么,故此,大家因为施工项目实施时间长了,对此都能够很好地了解,协调方便,有效地减少了项目上的错误,而也不会出现施工人员与技术人员之间的矛盾。

3.3项目施工时监控的创新管理

在道路和桥梁项目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整个结构受力均衡的问题,因为受力是否均衡关系着的是,项目施工实施的工程质量的问题,因为生产的工艺不断发展,新材料的在我国发展中不断的更新,这便对施工的监管部门的人员素质要求的就更高,在具体的项目施工实施的工程中,必须要及其重视生产安全的监测,虽然监管部门的监管人员辛苦些,但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要全面的把质量提升上来,不仅仅是体现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这也是给全国都在施工的管理部门,及其监督方面提供一个很有价值的,实用的参考方向,对于监督质量不仅是责任问题,也是工程完成后的安全问题,不能保证施工后的安全问题,那么这个项目施工的实施也不能有存在的意义,而监管部门的监管人员,也要实行与其相关的岗位职责制度,加以健全的规范来实行审批,这样的组织分工,监管人员必须得有相关的责任心,就算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发现不了的问题,或者隐患,监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必须要检测出来,防止质量问题。

3.4运用新的成本管理方法

在施工材料上的创新管理,便会容易得多,因施工的材料非常的多,大批量的需求是道路与桥梁施工的特点,因此,存放问题与采购问题便体现出来,材料的选购是就近原则,因为可以不过于消耗体力,和运输上的浪费,而存放地点,也是必须严格把关的,具体数量以施工时,为主,新的材料管理必须考虑各个变量因素,有详细的材料使用过程计划,方可实行。

4.结束语

道路和桥梁的施工管理,是一个非常庞大而且复杂的施工管理过程,不仅涉及前期的施工计划还涉及到施工的进程,和全面的控制山东各管理,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不仅能减少施工的时间,还能减少不必要的经济上的浪费,只有好的管理方法,才能让整个项目实施达到最好的效果,工作人员的协调才能趋于完美,不仅保证工程的质量,还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本管理;实训创新;模拟场景;情景教学

一、国内外成本管理实训教学现状

从国外研究应用情况来看。英国采用讲授、辅导、研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授课,以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并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美国大多采用案例教学增加教学实习课程的比重以此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掌握继续学习,终生学习的技能。加拿大采用实地训练课程开设,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毕业前获得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德国注重专业实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从国内研究情况来看。目前,无论是在教学计划还是实际教学工作中,成本管理教学都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但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培养应用型成本管理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学理念使成本管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被忽视。课程教学计划中用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小,实践教学的形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实践能力差,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多年来,许多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马上胜任本职工作。如何加强成本管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一直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育关注的主题。(2)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成本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成本管理教学一直沿用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先完成成本管理理论教学,然后用很短的时间让学生集中进行模拟实验,这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被人为地分成两块,由于在校学生在学习期间从未接触过实体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在理论学习中往往感觉成本管理理论很抽象,对成本管理理论知识不能深刻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而学生在最后进行模拟实验时也只是局限于假设企业的固定条件下进行,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从而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得不到有力的保证。(3)现实的成本管理实践教学形式和手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实的成本管理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包括模拟实验和会计专业实习。其中,成本管理模拟实验被融于财务会计模拟实验之中,而且仅对生产费用分配和产品成本核算进行模拟实际操作。专业实习,因为接纳单位、学校、学生各方面的原因,有的学生不能落实实习单位,使专业实习不到位。即便落实了实习单位,因一些单位成本管理业务少,会计处理方法简单,实习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

二、搭建实训平台进行情景教学的意义

(1)情景教学的含义。情境教学是一种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可安排学生到某一工业企业参观产品生产技术过程,也可组织学生观看根据产品生产技术过程、生产组织特点录制的录像片,对成本计算对象的经济内容予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显示与剖析,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企业产品生产实际,设计成本计算方法的技能。(2)情景教学的意义。情景教学模拟制造业现场,目的是使学生参与,教与学互动。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实际制造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从而是教学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情景教学环境下,教学通过设计现实主题情景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或学习环境以诱发他们进行探索与解决问题。在有效教学与有意义学习的对立统一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建合作交流与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大平台,让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活动能真实落到实处。情景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把所学知识放在问题中,创设问题情景,使问题处在学生的学习心理最近发展区。这样,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能力的培养,升华成本管理实训教学改革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搭建实训平台进行成本管理实训创新实践

(一)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模型展示。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教学模型展示了该公司整个生产流程。作为成本会计教学,着重展示原材料名称及物料流向、车间名称、辅助生产车间名称,学生在模型前如同置身于工厂。

1、 部门设置。 (1)基本车间及工艺流程:冲压车间―连杆车间―制管车间―成品车间冲压车间―下料―冲―车―转总装车;制管车间―下料―车―酸洗―防锈―转总装车间;连杆车间―下料―车―镀前粗磨―镀前精磨―电镀―镀后精磨―总装车间;总装二车间―领料―组装―电泳―包装―入库;总装一车间―领料―组装―涂装车间;总装三车间―领料―组装―涂装车间;涂装车间―领料―外联―静电喷涂―包装―入库(成品减震器)。(2)辅助车间:机修车间(加工料架、挂具、修补)、动力车间(供水、电、汽)。(3)非生产部门:后勤管理、采购部、物流中心、销售部门、技术研发部门、质保部门(一线品质检验、测量、化检、外协检验、体系认证、售后服务)

2、公司成本核算相关制度。(1)本公司原材料核算采用计划价;(2)自制件采用实际价格;(3)月底按归属单位分摊材料成本差异;(4)辅助车间水、电、汽按各单位使用量进行分配;(5)机修的加工费按各单位加工工时进行分配;(6)成本费用核算设置: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分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下设三个明细核算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7)各车间之间半成品结转用逐步结转法;(8)各车间计算完工产品成本是按约当产量法,完工产品入库按实际成本; (9)成本核算岗位分工及工作范围:成本岗位:分材料会计岗(2人),成本核算岗(2人),投入产出审核岗(1人)、产成品岗(1人);(10)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依据是:上年12月未实际成本价

3、所需相关数据资料。(1)冲压领料汇总;(2)工资、福利预提;(3)辅助车间发生资料,如:折旧、水电等

4、成本控制。(1)部门降低成本的方法及成效:各部门费用按预算执行,超额在工资中兑现。不同部门降成本方法及成效不一,简要举例如下:①采购部降价年目标是3%,去年实际完成降价3.5%,②研发部门新材料替代,此项工作审核中,数据不定③车间采用投入产出核算法,超定额耗用及超定额废品实行追索,在工资发放中兑现。(2)成本定期进行分析:月度分析,具体资料有投入产出工作报告,财务经营分析

(二)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模型教学的要求。一是每个小组在教师讲完具体要求后,独立开展实训,小组内成员可自由交流。各组员按要求完成自己任务。二是先完成的成员可帮助未完成的同学整理资料,未完成的同学应按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三是各小组在模拟实训完成后,将实训成果交由教师初审,教师给出整改意见,并交小组讨论修改,定稿后再上交。四是以小组为单位将其学习过程和成本计算结果进行公开展示,在教师的带领下与其他小组实训结果进行对比并综合点评。五是学期末,要求每位学生根据小组综合实训结果,自己整理一份实训结果并上交指导教师,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综合实训内容,消除因成员间岗位差异而出现的技能差异。

(三)根据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模型进行成本会计岗位设计。综合模拟实训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设计为10人,成本会计6人,其中材料会计岗(2人),成本核算岗(2人),投入产出审核岗(1人)、产成品岗(1人);出纳1人对应现金、银行日记账;会计2人对应明细账、多栏账、总账;财务经理1人负责稽核原材料、工资、其他支出、制造费用、明细账、总账、报表的审核;财务总监1人负责车间成本核算、报表分析及成本报表说明。

(四)成本管理实训模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1)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工艺流程。(2)对各类费用进行归集与分配。各小组可自行选择费用分配方法。(3)辅助生产费用对外分配。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辅助生产车间的核算是比较复杂的,因各厂而异。可将辅助生产车间划分为机修车间、运输车间、动力车间。其中机修车间含供电、供水、供气,教师指导学生开设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多栏账,其中辅助生产成本多栏账包括原材料、人工费、辅助车间制造费用等二级科目。具体业务指导如下:其一,指导学生(会计)登记辅助生产多栏账。其二,准备交互分配法、顺序分配法的相关数据资料。其三,按组分别计算辅助生产成本,其中第一、第二组采用交互分配法,第三、第四组采用顺序分配法。(4)车间制造费用分配。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开设制造费用多栏账,并按车间核算。根据原料汇总表、工资汇总表、折旧汇总表、其他费用汇总表、辅助生产车间费用分配表,逐项登记各车间制造费用。因钢管、连杆均为半成品,故三大车间制造费用不要放在一起分配。制造费用的总额按三个基本车间的固定资产原值比例进行分配,减震器成本计算表,成本还原与否学生自定。(5)完工产品成本的计算。

(五)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模型教学预期效果。从上述模型教学案例可看出,综合模拟实习场景教学直观,简明。会计岗位与会计任务分配合理,并按照"岗位会计任务会计技能模拟训练交流互动上交报告提高创新"的实训教学步骤,指导学生扮演好岗位角色、完成工作任务、增强专业技能,效果是明显的。其一,搭建实训平台是成本会计感性知识过渡到理性知识的桥梁,模型教学法优点是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其二,每组学生初步做完某汽车减震器有责任公司模拟实训后,也许收获不大,但经过每组成员中各个会计岗位的人员对所负责的任务进行演说和交流后,学生的技能前后相比截然不同,他们所分享的成果是巨大的。这样做可以使得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学习他人的先进方法,开拓自身的思维,树立合作创新意识。其三,学生通过模拟实训后,逐步明白了会计与出纳、财务经理与财务总监是不同的财务角色;明白了成本会计因不同的辅助生产方法,不同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计算的成本结果是不同的;明白了分步法成本计算的步骤,分步法与品种法是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明白了总账、明细账、报表、科目汇总表的钩稽关系。其四,学生通过模拟实训后,与期初相比,对成本会计工作更熟悉,对成本会计理论理解更透彻。

参考文献:

[1] 郭秋平.自主学习力: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以哈佛大学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181-185.

篇9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创新;措施

中图分类号:TV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143-01

水利工程的建设是涉及国家和民生的大事, 因此对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一定要做到位, 尤其是对整个工程的质量与安全。笔者通过对水利工程项目的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创新措施,希望能够在今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水利工程的施工特征

1、施工工程的实物数量众多

水利施工的工程的实物数量较大,工作的强度相对较高,施工采用的机械也多种多样,且对工程施工条件要求非常严格,极易遭到工程施工条件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水利施工时,必须针对工程施工的各种计划实行比较选用,以选择最优的工程施工计划,对水利施工质量效果起到保障作用。

2、地质环境对施工要求较高

水利往往在河流处进行施工,因此对地质环境、气象气候以及水文条件等因素的要求较高,为了使水工建筑物能保持在干地上施工,用围堰来维护基坑,并将水流引向预定的泄水建筑物泄向下游,对水利进行施工导流之后才能开始施工建造。

3、施工的危险系数较高

对水利进行施工时,运用的器械设备相对较多,高空作业、水下作业及水上作业工作复杂繁多,危险系数较高,此类多种危险作业混合的施工措施使其比其他行业的工程施工危险系数更大。

4、水利施工地区偏僻而遥远

水利施工建设通常处在偏僻而遥远的区域,由于距离保障建设施工的基础地区很远,对建材的运送与器械的管理调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起水利施工的成本起伏不定。

二、水利施工管理的内容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制定项目管理制度、投标准备、签订施工合同、选聘工作人员等。每一环节都将影响施工的后期进行,施工方应该注重细节,做到在施工前进行承包双方和工程师之间的施工意见进行细节沟通,使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到完善。如: 在合同选择上,施工方需要考虑自身利益,选择风险小、获利多的合同模式。合同是施工前准备活动中的重点,涉及到工程的质量、时间以及投资金额等,都是影响建筑工程的关键性因素。

2、施工期的管理工作

施工期的管理工作是施工工程的中坚力量,对水利工程图纸的审核、施工场地的安全管理、施工材料的质量监督等工作,都是施工期间需要注意的问题,影响着施工的整体进行。有效的施工期管理可以实现工程安全高效的工作。

3、施工后的善后工作

工程竣工后,施工方需要对财务账目进行清算,将施工的总结报告上交到相关部门,协助监察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审查考核,宣布管理部门的阶梯,工程彻底竣工,施工后期的善后工作是工程最后的保障环节。

三、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创新的措施

1、强化施工方案管理

只有设定了严谨的方案才可以保障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其是工程施工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水利施工管理同样不可或缺。强化施工方案管理,针对施工目的做出合理的评估,各个方案以施工目的为核心。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定严格实行水利施工管理制度,将施工建造过程分成步骤,对每一步必须有细致的方案作为依照,此举能够降低施工过程无序导致出现问题的可能性。

2、加大技术创新,完善管理体制

国家要加大对水利行业的资金和科技投入。只有具有足够的资金,企业才能够在满足公司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制定相关的技术创新体制。水利施工技术可以在科研项目资金中设定一部分资金作为科技创新资金,根据水利项目的具体特点,安排资金作为专项科研创新资金推动技术创新。同时,企业可以和相关的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项目合作,通过利用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水平,研发出先进设备产品。对于管理体制方面,要对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要虚心向同行业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企业进行学习,对现有的企业管理制度进行技术方面的改进和管理方法的优化,吸取其他企业的管理理念,结合自身企业发展状况,探索出一套属于自己企业的管理模式。在改革和管理过程中,要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并定期进行工作总结、经常去其他企业进行技术考察,汲取先进经验,消化吸收再利用,将先进理念进行改进整合,融入到自己的企业中,最终让自己的企业管理达到无懈可击的水平。

3、加强水利技术质量监控

充分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和自身素质,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水利的质量。深化管理体制,要牢记工程项目的质量是第一关键要素,在保证项目质量的条件下,充分改进技术、引进设备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完善企业的质量管理体制,加强对员工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企业应该定期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让企业的各项制度深入人心,对于新入职员工要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对于购买的新产品要让全体员工熟悉操作方法,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和专业素质;制定严格的操作程序避免低级错误引发的安全事故。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禁止技术不过关、没有职业岗位证的员工进行技术工作。

4、抓好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的经济实力能资金流动性决定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对施工成本的合理控制,需要做到既没有浪费资金又达到了施工目标。施工的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及考核。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项,在施工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对工程成本的监督以及对偏差的及时纠正等措施,使施工成本控制在成本计划范围内,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

5、重视安全生产

在提高水利施工管理的创新策略上,重视安全生产是关键。监督人员一定要检查和监督施工企业单位建立相应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落实生产安全责任制,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同时,建立施工安全生产制度,对于那些施工当中暴露出来的不良的工作行为予以批评。对于建设过程当中的不合法的、不符合规章制度的单位不仅要批评指导,还要将其公布。为确保已经建立的相关制度的合法和规范性,保证相关制度的正常以及严格化执行,应当建立相关的执法队伍,通过奖罚等手段来保证其的良性发展和循环,保障企业单位的正常运行。此外,建立对企业负责人和相关负责人的安全生产方面和管理能力的定期考察,对于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要进行培训和指导,若是考察不通过,则可将其劝退。

6、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培养

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对于管理人员的素质具有较高的要地注,只有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较高,才能更好的提高水得工程管理的水平。所以水利工程管理部门需要做好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不仅需要定期对其管理知识进行培训,同时还定期举办管理人员交流活动,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确保管理人员自身知识结构的积累。同时作为水利工程管理部门,还需要聘请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的专家定期对工程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这样对于水利工程管理人员更好的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更好的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的水平,确保水利工程能够顺利实施。

总之,水利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涉及面广的工程,需要各个单位的共同努力,不断提高自身人员的素质,完善法律法规,也要提高监督效率和水平,这样才能做好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把关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马学鹏.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问题及管理创新研究[J].北京农业.2014(15).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建筑工程建设日趋频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企业若要在建筑市场保持竞争力,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就必须取得创新上的突破,真正发挥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有效协调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三个生产力要素的作用,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和进度,发展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建筑工程企业施工管理的要求。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要点分析

1)施工技术管理

周期长、涉及面广、施工工艺复杂是建筑工程施工的主要特点,相应的施工人员参与较多,因此不仅涉及工程施工的合理性与进度控制的施工技术管理,而且与在施工技术管理方面的施工成本息息相关,首先要对施工图纸进行管理,施工图纸的技术交底与会审工作应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共同进行,协调解决及时发现的问题,同时尽可能地优化施工技术中的工序。其次,施工单位应以施工现场条件、施工单位自身条件等各方面为依据,合理、认真、严谨地切实做好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第三是技术准各工作,对于涉及到的施工新技术或是工程项目中关键部位的施工技术更应做好相关的准各工作,包括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培训、施工规范以及技术交底等准各工作,施工单位还应指派专人对这些关键施工技术进行监督施工,以保证施工技术管理到位,从而能够保质按工程进度完成相关施工项目。

2)施工材料管理

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为满足施工需要,一般在施工现场有专门会有存放场地,同时施工质量保证的关键就是施工材料,对其的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施工材料管理包括: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的自检、抽检、报验、存放、发放、回收、维修等方面。施工材料的保管工作施工单位应设立专人负责,及时进行自检进场的材料,并向监理单位报验,管理人员应做好相关的材料登记工作,对材料做好相关的保养工作,施工材料的发放应有登记,避免出现浪费现象。

3)施工人员管理

施工人员的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首先应建立起高效率、组织能力强、专业技能强的领导组织机构,其次对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进行有钊对性的培训,同时制定出详细的岗位职责在施工之前,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工作要做到详细不错漏,对于施工关键部位更是要由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负责。监督施工另外还应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培训,并设立安全员岗位。

4)施工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始终是建筑工程项目需要长抓不懈的工作施工单位应将安全工作的关口前移,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从预防做起,制定相关的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操作流程,对于施工安全防护设施的设计与搭建质量予以保证,确保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监督与安全检查工作到位,对于可能发生的施工安全事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做出相关的分析与处理,设立安全员或以安全值班机制来确保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贯彻与落实。

5)施工后期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进入到后期时,所涉及到的专业也更多,如装饰专业等,此时各工程交叉繁多、专业性强、工作量大,还会关系到已施工完成的分项保护等问题因此,对于施工管理来说,后期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对于整个建筑工程项目能够按施工进度保质完工的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的成本控制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应从经济管理技术组织等各方面入手进行施工后期管理。应在工程现场施工管理部门的管理下,根据工程项目后期施工专业性质、规模、特点等来设置施工后期管理的岗位职能,真正实现人员结构科学合理、高效率办事,同时能够将目标层层分解,责任落实施工管理人员应对施工后期工序质量进行实时检查与不定时抽查,并做好前后工序交接工作,包括工作而的控制与安排、施工机械设各与材料的供给、成品保护、交叉施工环节处理、施工安全防护、文明施工等各方面内容。在施工后期管理过程中,可适当制定激励制度,从而进一步对施工人员的积极性进行激发,实施奖励措施能够更好地保证施工后期管理工作的质量。

2.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原则

根据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不同的生产必要配备不同的管理方式。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要注意创新管理不能偏离一定的原则。首先,建筑土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应当适应现代实际的生产力发展的情况,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对于管理模式的要求也不同,有效的管理方式可以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企业的进步又从另一方面促使人们创新管理方式,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协助。只有这样才能将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三个生产力要素结合起来,发挥企业的潜力,促进建筑工程行业的进步。其次,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还必须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经济市场是不断的变化的。

只有适应市场的变化才能获得利润,企业才能生存并发展。建筑市场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不合格或者是进度缓慢,对建筑企业的评价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企业

就很难以占据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利益,更谈不上企业的生存、发展和促进行业的进步了。再次,要有利于树立并提高企业的品牌效应。在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只有能够从市场中获取足够利润的建筑企业才能站住脚跟,适应市场的需求。

3.施工管理创新措施

1)组织机构的创新

建筑企业的项目部只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从而忽视了整个建筑单位的利益,给项目施工带来诸多的隐患。现代的建筑单位经常会同时进行多个项目的建设,为了很好的完成每个项目的要求,必须在企业方面和项目方面做好必要的协调。为了避免施工出现更多的问题,就必须对工程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更新,在主体方面和空间方面进行一定的扩展,以签订合同、履行约定、投标竞争等多个方面为出发点,完善和发展建筑施工的组织结构的创新。

2)体制制定的创新

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建筑单位必须把项目部划分为一个单独的分公司,建立针对性极强的施工制度。成立有限责任制度,利用相关的责任制度,创新产权的联系。然后建立分公司司法人财产机制,对于一个企业项目部的财产,应该有明确的分界线,让项目部拥有属于自己的合法财产,对自身的经营状况实行责任制。假如出现亏损的情况,项目部就需要承担对应的法人责任。最后是建立立法人的治理结构。对于分公司,应该由建筑单位出资独立建设。综合考虑建筑单位需要谋求更大的利润和效益,同时很好的避免市场存在的风险,施工单位就需要认真的履行合同规定的每一项,对施工的成本和质量进行科学的管理。

3)理念思想的创新

对于施工管理的创新,关键的因素在于高层领导的重视态度。因为管理的创新需要不断的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因此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在高层领导充分重视以后,就可以从基本的观念认识到管理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施工理念的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得到的效益在短时问内根本看不到,因此就需要建筑单位的工作人员拥有长远的见识,对建筑施工理念进行管理创新。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要求,制定一套完备的创新方案。

4)自主技术的创新

在技术方面的创新,需要利用一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改造,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技术的创新需要准确了解市场的需求,之后对技术和工艺方面进行确认,再加上施工单位的实际状况,进行技术的引进和自主研发。创新好技术领域的改革,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的位置。

结语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是一项长远复杂的工作,对于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至关重要,这需要我们投入足够的耐心和精力,提高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