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精细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性病精细化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慢性病精细化管理

篇1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三病”综合防治方案的实施,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治网络。通过开展“三病”的筛选,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居民“三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二)具体目标

1.以乡镇为单位,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率分别≥8%、1.5%,社区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压率≥95%;患者规范管理率均≥60%;服药率≥60%;高血压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均≥30%;常住人群健康教育覆盖率≥95%、健康知识知晓率≥70%。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现率≥2‰,规范管理率≥60%,逐步降低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率。

2.建立完善的县、乡、村三级综合防治组织机构,对每位“三病”患者实行精细化管理,提供个性化干预治疗方案,实现档案动态信息化。

3.对常住人口“三病”患者实行国家基本药物范围内的药品免费配送治疗。

4.建立完善“三病”综合防治长效运转机制。

二、实施步骤

(一)调研访谈,摸清基数(3月1日至3月31日)

1.组织调研组走镇下村,深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通过召开座谈会、民主恳谈、群众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城乡居民对健康的需求,明确项目的工作目标和重点。

2.以乡镇为单位,全面掌握已知的“三病”患者数量及分布。

3.召开“三病”防治专家技术论证会,确定治疗方案及年经费数额。

(二)完善组织,制定方案(4月1日至4月27日)

1.县政府成立“三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防治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政府和有关单位设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2.卫生部门建立专家指导组(邀请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专家参与)、质量控制组、宣传报道组、检查督导组等小组。

3.组建14支诊疗团队。每支诊疗团队由市级心脑血管临床专家、内分泌临床专家各1名,县级相应临床医生各1-2名组成,疾控人员、责任医生、联络员全程参与。同时,组建1-2支精神病临床专家组,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治。

4.组织参与项目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掌握综合防治项目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工作职责。

(三)广泛动员,全员参与(4月28日至5月10日)

召开全县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和任务目标,建立上下一心、步调一致的运转机制。采取各种有效宣传形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

(四)落实措施,精细管理(5月11日至10月)

1.采购配置国家基本药物范围内的药品及血糖测量仪、试剂等物资。

2.建立县“三病”信息管理平台,分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扩大发现“三病”患者人群,对已掌握的“三病”患者由诊疗团队进行复诊核查,开具个性化健康处方。

3.社区责任医生对现场复诊排查后的“三病”管理对象根据新的分级管理规定,规范开展定期随访工作,并及时将每次随访信息录入管理系统。

4.专家指导组开展巡回指导、随访质量控制、患者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指导等。

5.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双向转诊制度。

6.通过讲座、健康俱乐部、走村入户宣传等健康教育形式,积极开展非药物干预。

三、保障机制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三病”综合防治项目是惠及我县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是今后几年的卫生重点工作,各单位务必提高认识,按照县政府《关于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县公共卫生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本方案要求,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正常有序开展。

(二)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县委宣传部:组织开展公益性、群众性精神卫生和慢性病预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引导群众养成体质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

县发改局: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规划纳入县“十二五”总体规划中,向上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督促落实,确保乡镇卫生服务站建设适应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需要。

县公安局:重点掌握辖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把加强精神病人的管理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中,落实日常监管和控制措施;依法做好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工作,参与并协同实施应急医疗处置措施;会同民政局等部门做好流散在社会上的精神病人的处置工作。

县民政局:建立健全慢性病、精神病患者救助制度,将慢性病、精神病困难户纳入低保。研究制定精神疾病患者、特困慢性病患者医疗救助政策;组织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使病人通过生产自救,改善生活质量。

县财政局:负责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财政投入机制,及时落实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卫生部门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考核工作,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县人劳社保局:研究制定加强慢性病、精神病防治技术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保持队伍稳定,扩大队伍规模;研究解决提高城镇参保人员的慢性病、重点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为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创造或提供就业条件和场所。

县卫生局:负责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和计划;提高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开展项目培训、指导;负责项目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完善信息公示及奖惩等制度。

县残联:维护精神残疾者的合法权益,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采取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社会服务等综合防治措施,推行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参与社会生活的开放式管理,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服务,提高康复质量,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

县慈善总会:制定慈善救助方案,落实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重性精神残疾人的慈善救助。

各乡镇政府:负责辖区内“三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领导;重视、支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三病”患者的筛选和管理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网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健全并规范公共卫生专干和村(社区)公共卫生联络员制度;加强对村社区的督导,强化组织、宣传和指导,定期召开例会,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机制,确保实效

1.定期组织对各乡镇项目实施进度和工作质量进行督导控制,每月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保证工作质量。

篇2

第一章

第一条

为继续深入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完善慢性病管理流程,切实做好门诊慢性病患者的服务工作,实施规范化管理,结合我科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桓台县妇幼保健院内科全体工作人员。

第三条

本管理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二章

相关要求

第一条

主任

1.负责制定《内科门诊慢性病管理办法》;

2.负责督导所有内科慢性病管理工作;

3.负责与相关科室协调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条

护士长

1.负责内科门诊慢性病病人的统计、记录、存档工作;

2.负责内科门诊慢性病病人的信息保密工作;

3.负责协调内科门诊慢性病病人的即时联网结算工作;

4.负责协调内科慢性病病人就诊过程中出现的其它问题。

第三条

主任助理

1.负责内科门诊慢性病患者《淄博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慢性病医疗服务协议》的签订;

2.负责内科慢性病病人用药及就诊情况的统计。

第四条

内科工作人员

1.负责内科住院病人慢性病管理的介绍和解释工作;

2.负责为内科病人中符合条件的患者办理慢性病申请的工作;

3.负责为签约的慢性病患者建立慢性病病历档案;

4.负责为内科慢性病就诊病人提供购药、就诊、健康指导等服务;

5.负责慢性病患者就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上报工作。

第三章

相关规定

第一条

成立内科慢性病管理小组

组长:于光禄

组员:王园园,许爱华,沈威海

第二条

门诊慢性病签约时间

1.持有慢性病证,并且证件在有效期内的患者,在2012年8月1日至9月30日在县医院医保处服务大厅进行信息登记并与选择的协议医院签订医疗服务协议;

2.2012年新申请慢性病的患者,在本年度10月15日至县医院急诊室领取《桓台县基本医疗保险慢性病鉴定申请表》并按要求填写,选择协议医院,在10月19、20日医疗专家组鉴定通过后,于2012年12月31日前与协议医院签订医疗服务协议。

第三条

签约注意事项

1.县医保处每年4月19日、20日及10月19日、20日进行两次门诊慢性病鉴定;

2.

县医保处仅在每年4月19日、20日这两天对《慢性病证》进行复审,逾期不予办理;

3.申请城镇居民慢性病病人必须符合《城镇居民慢性病种(9类9种)》的相关规定;

4.申请城镇职工慢性病病人必须符合《城镇职工慢性病种(19类35种)》的相关规定。

第四条

其他需注意的事项

1.慢性病签约患者就诊除内科外,还关系到收款处、药房、辅助检查科室及医保科,要协调好相关科室,以更好的做好配合工作;

2.对符合慢性病条件的患者要尽量为其办理慢性病证,与患者建立长期诊疗合作关系;

3.对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医保科负责人,保证工作顺利开展,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第四章

相关奖惩

第一条

1.主任未及时对慢性病管理的实施进行督导,在慢性病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影响慢性病患者在我院就诊,扣50元/次。

2.主任未及时上报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影响慢性病患者在我院就诊,扣50元/次。

第二条

1.护士长未及时对内科门诊慢性病病人进行统计、记录、存档,影响慢性病患者在我院就诊,扣50元/次;

2.护士长未做好内科门诊慢性病病人的信息保密工作,产生不良影响的,进行通报批评;

3.护士长未及时协调内科慢性病病人就诊过程中出现的其它问题,影响慢性病患者在我院就诊,扣50元/次。

第三条

1.主任助理未及时与选择我院的慢性病患者签订《淄博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慢性病医疗服务协议》的,扣50元/次;

2.主任助理未及时上报内科慢性病病人用药及就诊情况,扣年度绩效考核2分。

第四条

1.内科值班医护人员未做住院病人慢性病管理的介绍和解释工作,扣当月绩效考核2分;

2.内科医生未对所分管的病人中符合条件的患者办理慢性病申请的扣年度绩效考核2分/人;

3.值班医师未为就诊的慢性病患者建立慢性病病历档案的,扣当月绩效考核2分/次;

4.值班医护人员未对慢性病就诊病人提供购药、就诊、健康指导等服务的,一经发现,扣当月绩效考核2分/次;

5.值班医护人员未对慢性病患者就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影响慢性病患者诊治的,扣当月绩效考核2分/次。

第五章

第一条

本管理办法由内科负责解释、补充。

第二条

本管理办法可根据妇保院内科实际情况的变动进行修订。

附件:

附件一:内科慢性病病人用药情况

附件二:内科慢性病病人就诊情况

附件三:城镇职工慢性病种

附件四:城镇居民慢性病种

附件一:内科慢性病病人用药情况

姓名

性别

年龄

慢性病种

常用药

备注

附件二:内科慢性病病人就诊情况

姓名

性别

年龄

慢性病种

就诊日期

备注

附件三:城镇职工慢性病种

恶性肿瘤(白血病)门诊放(化)疗

尿毒症门诊透析

脏器官移植抗排异治疗

糖尿病(合并感染或有心、肾、眼、神经并发症之一者)

高血压Ⅲ期(有心、脑、肾并发症之一者)

类风湿病(活动期)

肺源性心脏病(出现右心室衰竭)

脑出血(脑梗塞)恢复期

慢性病毒性肝炎

阻塞性肺气肿

慢性心力衰竭、慢性房颤、冠心病、心肌病(原发性)

消化性溃疡、肝硬化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肾功能衰竭

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甲亢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

多发性硬化、震颤麻痹、运动神经元病

精神分裂症

结核

附件四:城镇居民慢性病种

恶性肿瘤(白血病)门诊放(化)疗

尿毒症门诊透析

脏器官移植抗排异治疗

糖尿病(合并感染或有心、肾、眼、神经并发症之一者)

高血压Ⅲ期(有心、脑、肾并发症之一者)

类风湿病(活动期)

肺源性心脏病(出现右心室衰竭)

篇3

【关键词】 乡镇卫生体系;护理管理;精细化模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80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45-01

1 精细化护理管理理念的理解

护理工作是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服务。因此,对于其理念应就其相关工作上进行理解。在当前患者临床护理中,唯有对护理的理念进行明确的定位,才可以将相应的工作的目标进行准确的确定。所以,在积极推行和落实精细化的管理,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就是像医护人员讲解精细化的管理,尤其是其意义、及关键性,唯有从根本上让医护人员认可精细化护理,才能真正的在临床上落实精细化的管理,也才能针对性的学习、培训来提升自身的技术和素养,长此以往能形成统一的思想和认识,使得护理工作的效果越来越好[1]。第二,医院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医护人员展开培训,包括讲座和进修等方式。这有利于医护人员对于精细化的管理进行充分的认识,包括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知识、关键内容、重要的方法和管理的关键性和必要性。这有利于护士长在实际工作中充分的实施或落实精细化的管理方式,进而能有效的带动医护人员为患者做好服务。

同时还要从法律的角度去理解管理的理念。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强化,以及法律知识的普及,人们开始使用法律的方式和手段进行自身利益的维护和保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患者的生命有直接性的关系,尤其是对于高危患者,因此,医护人员要学会用法律知识来强化和保护自己。这些都使得临床的护理服务要逐渐的朝着规范化以及法制化的方式发展[2],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的避免和降低临床护理中的医疗纠纷问题。

2 护理人员的精细化管理

对于基层卫生院,医护人员在其结构上具有年轻化、学历低的特点,而且外人员约占医护人员综述的2/3。加之医护人员的流动性较大,造成了当前临床护理中护理效果差、患者满意度低的现状。因此,在基层乡镇卫生院中,护理服务的问题受到了高度的关注。怎样在现有资源的基层上,进行有效、优质的护理服务,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因此,对于医护人员,在当前的形式下应对医护人员的技术能力、职业素质、心理承受能力等进行摸底和统计,并依据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自身特点来对其工作进行安排。比如,在输液室中,大多数的患者在此进行输液治疗,因此应安排对患者行静脉穿刺能力强的医护人员在此进行服用;在手术的抢救室中,就应安排心理素质稳定、过硬的护士来协助医师的手术。此外,可以依据患者的临床状况来协调护理人员,做到不同岗位都有有业务技术能力强的医护人员在位的情况,同时还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护理人员的组合。这样有利于医护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同时也能有效的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有有效的降低和避免护理隐患和纠纷[3]。

在精细化的管理中,应落实“护理总长-护士长-质控护士”这一模式。该模式下可很好的执行质量管理的责任制。在护理的整个过程中,护理总长的职责是对全院的护理服务的质量进行控制和负责;护士长的职责是对本科室的护理服务质量进行控制和负责;质控护士的职责是对其参与的护理的质量进行控制盒负责。这种护理的模式中引入扁平式的管理模式,突破了过往“金字塔”模式的管理方式[4]。能有效的对护士的需求进行满足,同时也体现出了民主的特点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实施[5]。在日常的生活中,应对医护人员的生活进行关注,给予适当的帮助,这有利于护理人员积极性的发挥,从而提升护理工作的有效性。

3 创新化护理的流程模式

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对于现行的护理服务流程进行细化和总结,对于护理工作的不妥之处进行改正,进而完善并制定护理服务的详细流程。比如,在急救的流程中,护理人员由于紧张通常特别重视护理操作的迅速化,对于无菌操作的观念、自我保护的意识、药物的选择以及与患者的交流等都有所忽略。因此,通过对该护理流程优缺点的分析,可以对该护理的流程进行重新制定,并适时的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模拟演练,以熟悉急救的操作流程。这样有利于护士们在急救中既能保证抢救速度,又符合操作规范。对于那些涉及到患者的安全、健康教育和压疮护理等方面的流程设计时,除了从医学的角度进行考虑外,还需认真采纳患者、患者家属以及陪护人员的建议,将专业化、整体化和人性化贯穿到流程和标准中。在患者集中的输液室,护理部通过对原有接液、化液、输液和巡视流程的细致梳理,不仅缩短了患者排队等候输液的时间,而且使输液巡视制度得到了真正落实。

根据各科室特点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患者输液、抽血和发口服药等各项操作前都要进行患者身份识别,以杜绝差错的发生。病房建立护理风险因素评估制度,对新入院的患者进行潜在护理风险的评估,根据评估状况制定相应措施,将其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并在病人一览表和床头上用统一的标识标注,提醒其他护士和患者家属注意患者安全。各科室高危药品、近效药品标识要统一、明显;各种抢救器械人人会使用,专人保养,班班交接,始终处于完好状态;皮试、输液和输血有统一的操作流程,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安全。建立危重病人床边交接流程和院内、院外病人转送交接流程。护士长加强对重点病人、重点时间和重点环节的巡查,保证医疗安全。

4 护理人员的指引以及人才培养

护理长在日常管理中,应积极的深入到临床护理的第一线中,对于护理工作的任务进行细化,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应本着“工作一起做”的氛围进行,对于不同班组的护理工作,要进行参与和监督。这样有利于在护理工作对,对护理制度、职责以及规范的理解,并能及时的发现这些规定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对其进行及时的改正。此外,对于一线护理人员的建议应进行仔细的考虑,对于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建议应在科室以及医院进行推广。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有利于护理人员积极向上、团结主动、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从而达到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管理,使护理工作真正达到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随着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新农合模式的发展,住院进行诊治的慢性病及癌症晚期的患者越来越多。医护人员现有的护理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全部患者对于疾病知识以及健康护理的要求,其护理业务素质也无法满足护理服务的标准。因此,在临床护理服务开展的同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医护人员进行技能、心理素质等的培训。尤其是对于常见的高发病,例如:压疮、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术后等方面[6]。这些方面护理技能的培训,提升了护理人员的技能素养,能在护理过程中给予患者更多的健康知识护理以及优质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能提升护理的有效率,有利于患者的临床恢复。

5 结语

在当前的医疗改革中,构建全民的新型医疗制度是当前新医改方案的目标,这有利于全民医疗的实施,可以让全民充分的享受到及时、有效、便捷以及价廉的医疗服务。作为新体系“节点”的乡镇卫生院,其护理方式和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此,就要对当前的护理管理模式和方式进行创新,这对于医疗护理水平的提升是非常关键的。在临床的护理服务中,落实精细化的管理有利于护理服务的系统化、程序化、标准化和合法化。精细化的管理在临床护理服务中的实施可以有效的做到护理工作过程高效的运转。基层卫生院尤其是乡镇卫生院,护理管理的工作尚处于开始的阶段,应学习并借鉴市、省级医院的优秀经验,来强化当前临床护理工作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刘淑华.创新护理服务流程加强精细环节管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33):4179-4180.

[2] 王艳艳,孙晓平,张华.浅谈护理管理中的人文精神[J].吉林医学,2007(2):229.

[3] 蒋联群,朱迎阳.谈医院管理的精细化[J].卫生经济研究,2007(6):46.

[4] 魏建凤.乡镇卫生院护理精细化管理新模式探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1):99-100.

篇4

精细化服务:做大医院做不到的事

80岁的郑老太患有严重糖尿病,2年前并发大面积重度压疮。由于家人缺乏足够的医疗知识,未能提供有效的家庭护理,当刘医生收到预约上门诊治时,郑老太的臀部压疮直径已达20厘米,深约10厘米,局部组织坏死,皮肤发黑、流脓,散发出阵阵恶臭。老人曾辗转于三家大医院都被告知没有条件收治入院,家属无奈中想到了社区卫生中心的家庭医生。面对痛苦绝望的病人、愁眉紧缩的家属,刘医生对病情的顾虑一闪而过,果断接手了这一棘手病例,并制订了详细的治疗方案。

初期治疗进展非常缓慢,刘医生每天利用午休时间上门为郑老太清除局部坏死组织、消毒、换药。这是一个细致而漫长的过程,每次都要耗费一小时左右,经常一次换药下来,刘医生的白大褂都被汗水浸透了。由于家属的科学护理直接影响病人的创面愈合,刘医生深知健康教育和家庭支持在慢性病康复中的重要性,因此,他每次上门时,都会花上十几分钟给家属讲授压疮护理知识。

通过7个多月的不懈努力,郑老太的深度大面积压疮痊愈了!家属动容地说:“没想到,到大医院求治无门的‘绝症’,普普通通的家庭医生却给治好了!”

个性化服务:赢得特殊人群信任

五里桥街道有个特殊的小区,里面住着许多老干部,他们医疗资源丰富,家庭医生签约率低。82岁的残疾独身军人董阿姨就是其中一位,刘医生第一次上门访视时,老人淡淡地告诉他:“我有专人接送到三级医院就诊,而且给我看病的都是大主任,我不需要像你这么年轻的社区医生!”

面对冷冰冰的拒绝,刘医生选择了坚守,他反复上门和老人的保姆聊天、向邻居了解老人情况。刘医生的数次上门终于让董阿姨打开了心扉,道出了血压控制不稳定的烦恼。从那以后,刘医生每周上门为董阿姨进行健康体检,指导合理饮食和用药。半年后,董阿姨的血压平稳了,心情也开朗不少。一天下午临近下班时,董阿姨突然打通刘医生手机诉说心慌不适,刘医生二话没说立即赶到,体检发现董阿姨心率很快、伴有频发早搏,且有明显胸闷、气促表现,询问后得知她自行停药了!情况十分危急,刘医生立即将董阿姨从4楼背至1楼,再用轮椅推至附近的综合医院就诊。

经历了这些事,董阿姨很是感激,不仅主动要求签约家庭医生,还在她的老伙伴群里做起了宣传员,宣传家庭医生的仁心仁术。

整体化服务:搭建信息技术应用平台

“刘医生,签约后我们能享受到啥服务呀?”“你签约这么多家庭,忙得过来伐?”面对社区居民日益增多的需求,刘医生感到光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应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提升家庭医生的工作效率和服务内涵。

篇5

    2012年病区药房与门诊药房的多次盘点结果显示,在药品满足按金额管理的标准要求之外,实行药品实数化管理,可以通过盘点数量符合率进行对盘点结果汇总分析。药品盘点数量符合率的公式为=(帐物相符药品品种数/盘点药品品种总数)×100%。门诊药房的数量符合率从建立之初的68.2%稳步提升至89.1%,而病区药房的数量符合率也由72.3%提高到93.7%。基本实现了药房药品的实数化管理,为药品管理的精细化提供了可能。

    随着医疗保险政策的推广和深入,越来越多的病人使用医疗保险看病就医。而现有药品的包装并不能完全与医保政策相适应。例如,很多慢性病医保明确限制每次门诊处方只能开具1~2周的药品,而大部分药品的包装并不是7天用量的整数倍。这导致药品拆零现象严重,加之我院药房窗口众多,数量众多的拆零药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药品盘点效率,同时降低了实数化管理的准确性。

    据药品的使用频度,准确掌握药品申领的数量,既要确保临床供应,也要减少药品在药房的积压,这要求药房二线工作人员对药品的领用要做到经济、有效,心中有数。前面提到,盘点质量将影响实数化管理效果[2]。重视盘点工作,减少和杜绝错盘、漏盘。盘点前对部分药品采取先盘封存,盘后再使用的方法可以减少盘点期间的工作量。对于动态盘点方式,选择病人流量和业务量较小的时间段同样可以减少误差。盘点后的信息录入需要双人核对,尤其是现在很多药品存在一品两规的现象,更需要避免因为规格相近而导致的盘点数字录入的误差[3]。对于盘点误差较大的药品,通过一段时间的数量定期追踪,掌握药品使用情况,总结分析误差原因,逐步提高实数化的准确率。

篇6

关键词:医疗保险;决策支持分析;数据仓库

1概述

随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人社数据资源越来越丰富。依托已积累的海量信息,针对人社领域及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进行挖掘、分析,从而实现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对业务异常情况监测预警,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内部进行监督考核,为领导下一步的决策提供科学、准确、及时的依据。

2医疗保险信息决策支持系统技术架构分析

决策分析支持应用系统的技术框架由数据整合处理、决策支持数据仓库、决策分析支持应用和前台数据展现四个部分构成(图1)。数据整合处理即为将各类源数据(包括交换数据库联网监测数据、常规统计数据以及外部相关系统的数据),按照指标要求,经由数据中转区进行数据的采集整理到决策支持数据仓库。ETL数据集成平台是交换数据库与决策分析数据仓库的接口,ETL数据集成平台对不同数据源进行整合利用,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将数据提取、分类与整理后,对数据进行编辑与压缩,经过数据计算与变换,最后形成决策支持所需的数据和信息,保存在决策分析数据仓库中。决策分析支持应用系统的最终用户包括管理层和决策层的用户,同时也包括管理层和决策层的功能。应用控制层提供基于前端展现平台开发的领导视图、总体情况、主题分析、监测预警、平衡测算等应用功能。应用展现平台使用echarts图表插件,为用户提供直观、生动、可交互、可个性化定制的数据可视化图表。创新的拖拽重计算、数据视图、值域漫游等特性大大增强了用户体验,方便用户对所展现数据进行挖掘、提取、修正或整合,让你可以更加专注于你所关心地方,无论是系列选择、区域缩放还是数值筛选,让你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解读同样的数据。

3医疗保险信息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设计分析

为实现数据库的高扩展性和高数据处理性能,为数据库提供安全保障,采用索引机制、分区分表技术、多用户解决方案以及数据库维护策略等,支撑数据库的正常工作。利用系统的系统监控和调度,支撑数据库中数据的处理过程的管理和调度。根据数据库对系统支撑的需要,在内容上包括:基础数据整合数据、数据仓库层(DW)数据、数据集市数据以及系统管理数据。对于决策分析支持应用数据仓库来说,数据处理过程主要包含了:数据获取、数据加载、数据抽取和转换以及数据访问这四种数据处理方式。数据抽取:从生产库抽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处理,并复制到交换库中。数据集成:把交换库中的数据,依据数据仓库的要求,参照数据转换规则,进行数据抽取和转换集成,并加载到数据中。生成数据集市:依据系统数据应用需要,对数据仓库中的汇总,依据各专业数据集市的数据需求,抽取和转换,并加载到相应的数据集市中。CUBE生成:从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中,抽取满足用户需求的关键指标数据、报表数据或利用OLAP服务,抽取生成各种格式和内容的CUBE。

4医疗保险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功能设计分析

医疗保险信息决策支持系统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应用的,通过对人社信息的数据挖掘,深度数据分析,建立针对医疗保险业务的、制度化的分析预测机制、实现包括主题分析、监测预警、平衡测算、自定义分析在内的多层次决策支持模式,以辅助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

4.1主题分析

以数据库、多维立方体(Cube)等作为数据源,实现任意数据的切片、旋转、钻取等在线分析处理(OLAP)功能。分析的主题包括面向参保单位、参保人员、离退休人员;总体情况、参保缴费、待遇支付等多角度在内的各种主题分析,同时在分析过程中也形成、输出O-LAP分析报表,图表结合,展现方式灵活多变。4.1.1领导视图用于用户在登录后,第一时间展示其所关心的系统关键性指标,可以大致了解业务系统的运行状态。此功能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关注点进行定制,并根据用户所处的不同区县,展示其所在地的地图,表1是以昌吉州社保局局长的角色进行配置展示的领导视图:4.1.2总体情况用于展示昌吉当月医保基金收支结概况,收支变化趋势、基金结余构成、基金结余地区分布情况,数据期别和行政区划为通用维度(表2)。4.1.3参保征集参保征集主题对昌吉州当月医保基金参保单位、参保人数、缴费基数、参保征缴、医疗个人帐户收支结情况进行分析,分析的理念与以上相同,就是相关性要针对各个模块具体设计。4.1.4待遇支付待遇支付主题对昌吉州当月城职医疗费用支出(总)、城职医疗费用支出(住院)、城职医疗费用构成(住院)、城职医疗费用支出(慢性病门诊)、城职医疗费用构成(慢性病门诊)、城职医疗费用支出(普通门诊)进行分析,分析的理念与以上相同,就是相关性要针对各个模块具体设计。例如图2:对三个月普通城镇职工慢性病就诊费用分析,可以看出各种慢性病费用的费用情况,根据分析可以帮助人社部门设置各类慢性病月限额,还可以分析各级别的定点医疗机构慢性病就诊情况,辅助人社政策部门出台相应的医疗政策。

4.2运行分析

将系统中核心指标纳入系统监控体系,根据配置的异常和警告阀值,对各行政区划下需要监控的指标进行定期检查,并将不正常的数据进行汇总提示。现阶段计划将下列指标纳入监控体系。新参保人数趋势(环比增长或减少超过20%)在职长期驻外参保人员和退休异地安置参保人员异常退保人数趋势(环比增长或减少超过20%)征缴率(环比增长或减少超过20%)住院人天异常(环比增长或减少超过20%)住院费用增长异常(环比增长或减少超过20%)病种费用增长异常(同比增长或减少超过20%)住院率平均水平异常(大于50%)可支付月数(小于6个月)异地就医占比(环比增长或减少超过20%)

4.3平衡测算

通过对一段时间序列的数据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即能看出其变化的趋势,又可以对未来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描述、分析,作出相应的预测。例如通过历年收支数据以及政策参数对未来基金的测算,且提供调整参数的功能来达到用户期望的基金收支情况,得到详细的决策方向方案。首先是对收入进行测算进入收入预测界面,可调整参数:预测年参保人数、人均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等参数。手动调节单位参保人数,缴费比例等参数,点击“测算”可以输出基金收入的测算结果。第二步对支出进行测算进入支出预测界面,可调整参数:报销比例、起付线、单病种定额报销费用等。手动调节城职基本医疗起付线、城职大病起付线、城职报销比例、单病种定额等参数后,点击“测算”可以输出基金支出的测算结果。第三步预测基金结余率设置点击基金结余率设置,设置完成后,在预测情况界面可以看到设置的结余率水平线,方便比较收入与支出的关系。第四步参数调整如果基金预测支出没有达到结余率水平线的要求,可以调节收入参数、报销比例、起付线、单病种定额报销费用等。调整方式分为两种一:按比例调整:就是相应参数列表中的所有内容*(1+调整比例)二:明细调整:即可针对单位参数值进行调整确定后按调整后的所有参数进行预测并记录调整内容。最后点击导出政策参数调整结果,生成并下载政策参数调整内容文件。

5总结与展望

大数据时代人社信息量将迅速膨胀,无限放大,利用传统的简单查询服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只有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深层次发掘各类数据的关联,开发人社信息中蕴藏的知识,通过智能化处理平台主动推送给用户,才能不断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高层次、个性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洁磐编著.数据仓库与决策支持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篇7

(一)提高项目组织化程度。各单位要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领导组织和技术指导组织,完善协调工作机制,做到有场所、有人员,切实承担项目日常管理工作。按照国家、省和市考核要求,全面梳理,健全台帐,做好迎接国家、省现场考核的准备工作。

(二)发挥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推动项目配套资金落实到位。2013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不低于30元,新增经费主要用于巩固现有服务项目,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贯彻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加强项目资金监管。按照“先预拨、后结算”的要求,将补助资金及时分配到项目单位,严禁截留或挪用。各单位要将40%以上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交由村卫生室承担,并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将相应比例的经费按月补助到村。加强补助资金审计,建立资金拨付、使用信息社会公示制度,把政府考核、群众参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各单位要对项目资金实行专帐、专人管理,做到项目财务凭证独立建账,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二、提升项目服务质量。

(一)完善管理制度。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指标要求,并重点研究解决在老年人健康体检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居民健康档案的动态规范管理、妇女儿童保健项目免费措施的落实上存在的问题,做细做实各项工作。完成公共卫生项目服务人员的全员培训,村以上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培训率100%。着力抓好指标检测、定期报告、信息公示、逐级督导、质量控制等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强化精细化和制度化管理。

(二)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专业公共卫生及其他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持的分工协作机制。要充分发乡镇卫生院项目主导作用,认真指导村级机构主动配合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健康档案管理、慢性病管理、老年人及妇女儿童健康管理相关工作。

(三)解决难点问题。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指标的要求,并重点研究解决在老年人健康体检管理、重型精神病管理、居民健康档案的动态规范管理、妇女儿童保健项目免费措施的落实上存在的问题,做细做实各项工作。开展难点调研、重点督导、工作点评和现场观摩,加强典型解剖和示范引导,探索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科学调整机制,不断提高项目服务质量。

三、增强项目实施效果。

(一)强化绩效考核。依据项目三级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明确绩效考核目标任务,优化考核方法,简化考核流程,标化考核结果,推进项目绩效考核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促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全面完成10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年度工作任务,努力提升城乡居民项目接受度和优良服务感受度。

篇8

应该说,“看病难”与社区医疗长期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关系极大。如果说,将门诊功能从大型医院剥离,下沉到社区是“理想”,那怎么下沉、如何避免带来更多问题,则是“现实”。

如何保证社区医院的首诊质量?没有足够的社区医生,社区医疗谈何发展?如果社区医疗没有完善,取消大型医院的门诊,会否导致医疗秩序的更加混乱?门诊病人数量减少后,综合医院的利益能不能得到维护?

就三甲医院医生而言,降低门诊比重没什么不好。此前曾有多家医院宣布“周末不再提供门诊服务”,让不少疲于应对超负荷工作、日益严峻的医患矛盾,还要身负科研任务的一线医生们借“双休”得以喘息。此外,腾挪出精力,可以促使医生们回归本位,主攻疑难杂症和医学研究。

理解万岁。

但需要正视的是,无论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这是普遍现象。无论是普通感冒发烧还是慢性病,只有让医院的专家诊疗过才能安心,对大多数中国患者来说,这就是“路径依赖”。

这是令人无奈又无语的现实。怎么破?

取消门诊倒逼患者回归社区医院,显然不是最优选择。除非广东之外,全国其他省市的三甲医院门诊也集体关停,否则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看病的情形将不会消失。

大医院门诊可以“瘦身”,但不要轻言“取消”。医改政策设计牵涉甚广,如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为地“制造”出更多问题,得不偿失。

比如,大医院门诊取消后带来的缺口如何补。如果通过医疗服务调价来补窟窿,必将引起患者不满;如果降低医务人员薪资以期“节流”,医疗服务水平也势必会受影响。

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以填补缺口,住院费用便会提高,将引起患者不满;若通过降低医务人员薪资或是裁员以节约成本,又可能降低医务人员服务水平,引发患者抱怨。

再比如,当如潮水般的患者涌入,社区医院能不能“接得住”?患者肯定是不想折腾的,如果能在家门口解决问题,如果社区医生能在第一时间给患者较为准确的建议,并能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谁愿意任黄牛“宰割”,一定要跟专家们聊可怜的三五分钟?

取消大医院门诊,靠行政命令不行

周昭远(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兼大内科主任)

靠行政命令就可以取消大医院门诊吗?

现在大医院人满为患,病人就诊体验差,确实该解决,但为什么病人都往大医院跑?回答这个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各级医院各司其职,病人就近就医,社区(地段卫生院)医院和区医院专业较齐全,有些专科医生的水平甚至不低于省市大医院,病人就诊率和医务人员收入也和大医院相差不大。

后来推行医院等级评审,同样的病在三甲医院治疗收费就高,这种不合理的竞争导致三甲医院急剧扩张,而非三甲医院逐步萎缩、人才流失加快、人才培养失衡,才导致今天病人不管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的局面。

近年来,广州市通过提高社区医院的医保报销比例,促使部分病情稳定的慢性病人回流到社区医院,但如果是初发病或急性病、疑难病,谁愿意去社区医院?

如何提高社区医院的首诊质量?从头开始培养社区医生周期太长,远水救不了近火,所以可以考虑改变现有机制,让大医院有经验的医生自己开诊所或到社区医院出诊。配合舆论宣传和政策配套,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就会逐步改变,病人的就医体验将很快改善,这是行政命令所不能做到的。

放开医生自由执业利国利民不利官,关键是各级官员能否放下自身的权力和利益,变管理为服务,出台有利于医生、病人和社会的政策,让每个医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病人也能够就近就医,尽快找到合适的医生看好病,让社会资源充分得到公平合理的配置和利用。

一句话,要减少大医院门诊病人不是靠行政命令,而是应该出台鼓励医生自由执业和愿意到社区医院出诊的政策,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医院盲目“做大做强”

伴生“越位医疗”

廖新波(广东省卫生和计生委巡视员)

门诊是医院决胜千里的主战场,因为门诊病人的多少决定了现有和潜在的市场份额,这就是当今中国的医院为什么要有门诊的一个最大原因。

然而,从经济学角度看,医院扩张后就要千方百计地使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也就是说,沉没成本无需增加或增加不大时,多收一个病人就多一份利润。那么,医院又有什么理由使一张病床空着呢?

由此看来,医院扩张所带来的并不是真正的经济效益,而是伴随着过度医疗、资源浪费以及分布不均。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医院盲目地扩张和开设门诊,实际获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不高。目前我们还没有如此感觉,只是因为我们支付系统的效率、医院人力成本和运行成本的核算都没有实现精细化。

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医生价值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回归,支付部门和医院就不得不认真思考“怎样的支付制度才是合适的”以及“医院的规模究竟多大才合适”。

其实,“抢了别人的角色”正是当下造成患者无序就医,阻碍分级诊疗制度落实的一大原因。例如省市级各大医院均住有10%左右的康复患者,也普遍开设“体检中心”。财政补偿机制不足导致医院为了生存与发展追求更大经济效益,省市大医院凭借自己的资源优势,盲目“做大做强”,“越位医疗”,致使本该属于基层医疗机构做的事,都“揽括、代劳”。

此外,技术准入制度和医院等级评审制约“小医院”的发展;基层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取信于民”等也是影响分级诊疗制度落实的重重因素。

科学医改方向不是“分级”,

是“分工分类”

朱恒鹏(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在于不再以行政等级制配置医疗资源,而非加强政府管控之手。

部分三甲公立医院难能可贵地在做“医联体”和分级诊疗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仅靠“学雷锋”是不行的。现有分级诊疗的做法,体现的都是政府主导的思路:政府希望(医院做“医联体”)、政府要求(大医院取消门诊,倒逼患者首诊回社区)。

事实上,分级诊疗不应是“分级”,而应是“分工分类”。老百姓和医生都明白,社区就是底层,三甲医院是高层。不管是从资源、职称、工资标准,还是设备配置、药品定价,都是越往高层越高。

如果我们依然保持分级的思路,优秀的医生就永远不会去基层,患者也不会去基层。一味说要患者怎么办、劝患者怎么办,显然没有用,即便医保对在基层首诊的患者提高报销比例,或者实行在基层给报销、去三甲医院不给报销的做法,其效用也不大。

篇9

糖尿病病程长,患者负担重,为社区管理重点疾病。当前,此病发病率高,危害大,社区管理因其有效性及防控性,成为疾病控制最为有效手段。社区管理一改传统用药治疗观念,旨在建立集用药、饮食、运动、生活等于一体的综合化模式。此文从社区管理意义、现状、解决对策及未来展望4方面对糖尿病的社区管理做出探讨。

[关键词]

糖尿病;社区管理;现状;对策

社区管理为医学上新型管理模式,由疾控机构、政府支持、社区服务、卫生部门及综合医院等共同参与防治,对于控制病情发展、减轻疾病的不良影响及提升患者健康水平有重要作用。社区管理意义、现状、解决对策及未来展望是以下研究重点。

1糖尿病社区管理意义

血糖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较大,包括体内调节水平、饮食、外界环境、运动及心理等,故血糖控制有一定困难性及复杂性。不良生活习惯较难在短期内纠正,纵然患者意识到其危害性,也难以在快节奏、紧张生活下对运动、用药及饮食等保持较好依从性,因此,病情控制有很大难度[1]。在社区管理下,患者与服务人员同处一社区,交流沟通较容易,容易了解其用药情况及生活习惯,监测代谢指标及血糖变化,并分析病情控制难点,及时调整,保证在未出现并发症前,加强随访及科学指导,预防并发症,缓解医院诊治压力,节省大量资源。现阶段,社区管理逐渐向第三部门或个人、政府及市场多元化互动模式发展,可积极促进社会公正,维护资源分配公平。引入多元主体,不仅满足有限资源对公共设施及服务的供给,还对社区服务竞争机制有促进作用,提供更加充足、优质的服务。大量医疗实践证明,糖尿病的治疗,仅仅依靠药物是不行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适时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干预,是治疗糖尿病,控制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曾龙驿教授告诉家庭医生在线编辑,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管理具有重要的创新及现实意义,但是目前社区医疗实力不足,尚未能充分发挥社区综合管理优势。

2社区管理现状分析

糖尿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无根治手段,病情及治疗要伴随着患者终生。目前,有关糖尿病研究及分析不断深入,医学实践逐渐完善,各类新型药物更新,但此病控制情况仍不乐观。分析控制不佳原因,总结为,缺乏病因治疗,运动或饮食不恰当,低血糖,对于新药物缺乏了解,治疗方法较保守,基层缺乏完善的保健系统,患者依从性差等。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成年人口中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逐年攀升。我国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显著增加,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是解决这一公共卫生问题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当前的卫生事业发展中,还普遍存在优质资源在大医院高度集中,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给社区慢性疾病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和管理形势非常严峻,现有的医院为主的糖尿病管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改变模式,发展以社区为重心的糖尿病社会化管理网络。以往社区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糖尿病教育,不断改进教育形式和丰富内容。教育内容有糖尿病定义、发病机制及分型,临床表现,药物合理运用,运动及饮食指导,胰岛素治疗,血糖监测,并发症预防及危害性等,并对于特殊人群制定了特殊宣教内容,如儿童、老人、妊娠糖尿病等[2]。在形式上,主要通过示范教育、发放资料、观看视频、设立热线电话、知识讲座、义诊宣传等进行宣教。教育内容涵盖面广,形式多样,但管理效果仍不理想。有资料显示,健康教育为社区管理的重点,并非全部内容,应当为一个体系,具体有人员构成、管理系统、政策支持、评估体系、制度等,不仅要对患者进行管理,还应加强医务队伍管理,此外,也要有自我管理,即患者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依从性管理,围绕健康教育这一中心环节进行。糖尿病的社区干预非常重要。如在一般人群中宣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宣传糖尿病的定义、症状、体征、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提倡健康的行为,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在重点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筛查,一旦有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受损。应及早进行干预,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对已患糖尿病者,提高检出率,以便尽早发现和及时处理。防治并发症发生、发展。有研究显示,通过慢性病的社区预防与管理,糖尿病的发病率可减少50%。

3如何加强社区管理

3.1体检及转诊

社区内建立首诊监测血糖制度,对于新发现病例,建立个人专项档案及健康档案,定期完善、补充及更新。针对纳入管理、建立档案者,定期给予体检,项目有肺部、体温、血压、腹部、脉搏、血糖、呼吸、心电图、血脂、血常规、心脏及尿常规等,1年1次,准确记录。对于高危病例,及时转诊确诊;经二级或二级以上机构康复效果佳、血糖及血压控制良好的病例,应及时转诊到社区,并掌握个人信息及资料,将其纳入社区服务及管理。除转诊外,也应建立巡诊制度,每季度开展随访,测量血压及血糖等。由专家分片定期集中巡诊,了解个体病情变化,并给予生活、用药、运动及饮食指导,及时诊治多发病和常见病。以护士和护士助理为骨干技术力量,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以健康教育定期复查为主的管理;以全科医生和护士为骨干技术力量,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人群进行精细化管理;由全科医师、营养医师、心理医师、和社区护士组建家医团队,对难管难治型患者进行行为健康门诊干预。

3.2分层和分类管理

按照患者不同学历及年龄进行分组,实施分层管理。将文化程度高、年龄小的病患分为一组,给予深层次教育培训,说明糖尿病病因、症状体征、治疗和转归等,重点介绍运动疗法及饮食控制重要性,介绍血糖控制对于并发症预防的积极意义,1次/月,1h/次。将文化程度低,年龄较大的病患分为一组,给予多次浅层次强化教育,2次/月,2h/次,介绍药物疗法及非药物疗法方法,教会其尿糖及血糖监测记录方法[3]。若条件允许,指导家属同时参加教育培训,实现家庭管理,利于指导及监督患者用药。根据控制血糖情况分组,实施分类管理。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且无并发症者(控制较好)分成一组,每隔3个月随访一次,并定期展开知识教育,测量两次血糖指标;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者(控制不佳)分成一组,分析原因,并调整用药种类、剂量和方法,经常随访,2周1次。若患者连续两次控制不佳,需联系上级机构,组织会诊,协助其调整方案,每隔3d随访1次,指导监督按量、按时用药,监测血糖。

4社区管理展望

当前,社区医疗受广泛重视,社区管理不断完善,工作日趋规范化、科学化。未来在社区医疗支持政策建立下,管理工作更加细化、有序。管理工作应借助通讯、网络及信息技术,围绕社区人群建立基础档案,构建动态、长期的评估体系,大量发现高危人群及未诊断人群,及早干预和管理,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或避免并发症[4]。借鉴发达国家优良成果,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增加效果评估,促进管理长期性及持续性。全科团队在社区防治糖尿病工作中起重要作用,包括公卫医师、全科医师及社区护士多方面人员,制定考核性指标时,应将个人绩效与管理目标互相结合,将政府要求向自觉管理转化。制定绩效指标,也有利于体现社区管理公益性。

5结语

糖尿病属于慢性病,治疗有综合性、长期性特点,开展社区管理,有利于疾病有效防治,对减轻个体经济负担、避免并发症和提升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笔者通过查阅资料,从管理意义、现状、对策等方面对糖尿病社区护理进行研究,并就未来展望做出探讨,供学者参考。在社区医疗场所也会遇到一些复杂及疑难病例及不典型的严重并发症。部分医生往往忽视了病史和相关资料的询问和求证,从而延误了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社区医生应该在临床工作中,夯实临床基本功,加强对问诊、体格检査的掌握,进行恰当而全面的实验室检査,同时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在目前社区长期管理糖尿病的工作中,切不可忽视并存病的发现,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做出鉴别诊断,进行进一步的诊治,不失时机地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这对于节约医疗费用,减少器质性疾病的漏诊与误诊,挽救患者生命都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谢华 单位: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苏庆建,王为民,郭妮,等.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分析[J].医学综述,2014(12):2248-2249.

[2]曾竹青.糖尿病社区管理优化路径初探[J].中国现代医生,2014(30):91-93,97.

篇10

1家庭病房开展情况

作者单位目前有老干部60名,年龄83~102(89.3±5.7)岁,90岁以上占40%,绝大多数患有3种以上疾病,其中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等最为常见。根据老干部医疗保健的需要,作者单位先后开设家庭病床11张,收治患者11例,其中男性8人,女性3人,平均年龄79~97(87.3±7.4)岁,包括脑卒中偏瘫3例,心功能不全2例,老年性痴呆2例,肺癌全身转移1例,卵巢癌腹腔转移1例,股骨头坏死1例,青光眼(失明)1例。

2家庭病房的建设与管理

2.1成立家庭病房医疗团队

组建家庭病房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分别由干休所所长和卫生所长担任,成员由卫生所的医护人员组成,同时吸收老干部的家属和陪护人员共同组成医疗服务团队。

2.2家庭病房收治对象

家庭病床服务对象为患有慢性疾病、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受限、行动不便或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干部,需要医务人员定期观察、指导和治疗;或者在体系医院住院治疗后,病情相对平稳,出院回家仍需进一步观察和治疗的患者。

2.3家庭病房诊疗方案及抢救预案

家庭病房服务的老干部年龄大,疾病多,病情复杂。因此应根据老干部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家庭诊疗和护理方案、抢救预案及后送的条件与措施。这些措施、方案的制定应遵循个体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突出医护的重点和难点。科学、严格的医疗制度可以保证家庭病房高效、安全地运行,同时也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和救护能力[4]。

2.4家庭病房的服务内容

除了常规的体检和指导用药外,还可根据所里的软、硬件条件,开展一些常规的医疗服务项目,如血压、血糖测量,心电图检查,静脉采血与输液,皮下、肌内注射,吸氧与雾化吸入,留置胃管,导尿与膀胱冲洗,造口护理,伤口换药以及一些理疗项目等。

2.5家庭病房日常管理

家庭病房责任医师和护士坚持每天巡诊,了解老干部的病情,进行诊疗和救治,如有病情变化或其他意外应及时给予相应处置,并上报领导,必要时联系体系医院,转院治疗。根据老干部的病情,体系医院定期指派相关学科副教授资历以上的医师来家庭病房查房,每月1~2次,指导疾病的检查与治疗,指出老干部医疗、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干休所领导每月1次行政查房,了解家庭病房的运行和管理状态,老干部的身体状况和需求,以及工作人员的服务情况,促进家庭病房工作的完善。

2.6家庭病房病历书写管理

与医院病人相比,家庭病房的病人病情相对平稳,但依然要求责任医生与护士要及时、准确地作好病历文书的书写[5],记录病人病情的状况和变化,医护处置的过程以及上级医生的查房内容,卫生所所长定期检查病历内容并签名。目前作者单位已采用了电子病历,此外,医务人员应了解全所家庭病房的开展情况,值班同志应熟悉每个病人的病情,做好交、接班工作,写好交班记录,做到“口头有交班,文字有记录”[6]。

3家庭病房管理的关键环节

3.1医疗保健

医生在家庭病房运行中既是服务者又是管理者。责任医生应增强对老同志的爱心,加强工作责任心,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关注各学科的进展,学习最新医疗保健知识,并且能准确、灵活地应用到工作中。此外,责任医师还要发挥家庭病房管理的主导作用,把治疗计划及时与责任护士、病人及家属沟通,指导和教会患者及家属关于饮食保健、简单换药、家庭护理等知识和方法,“医疗团队”分工协作,充分体现团队工作精神[7-9]。

3.2护理保健

要求责任护士具备综合的护理能力,熟悉患者各方面的病情,具备某些诊断、治疗和护理操作能力,善于细致观察病情并及时报告医生,顺利实施各项护理操作,如留置胃管和导尿管,指导和教会家属或陪护人员帮患者翻身、拍背、肢体功能锻炼等内容。3.3后勤保障家庭病房内设有医用病床、床垫、被褥等,配有专用的便携式治疗箱和内外科急救箱。长期卧床的老干部应视病情配备褥疮气垫床、橡皮床单、吸痰器、吸氧机、雾化机、胃肠减压管、鼻饲管、导尿管、肠造口袋和理疗设备等专科器材。这些医疗设备与器械由卫生所集中管理,定期消毒、维护和更新,以保证医疗安全。

4体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理念从过去的“以医院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10]。家庭病房的出现和普及,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为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提供足不出户的医疗与护理,集家庭医疗、护理、保健、功能康复、生活料理与健康宣教为一体的服务[11]。家庭病房作为体系医院治疗的重要补充,是老干部慢性疾病长期治疗和功能康复锻炼的有效医疗模式,为行动不便、长期卧床的老干部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钟才进,李清红,陈娟,等.综合康复性治疗对老年高血压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4,28(4):334-336

[2]朱玉林,朱群,王永莉.干休所家庭病房的感染管理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3,6(9):27,33

[3]王慧杰,高筱雅.干休所开展家庭病房的做法和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765-766

[4]樊建芳,武建英,陆建国,等.老年慢性病家庭病房开展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10):704-705

[5]王娟,李海朋,王将军,等.病历管理中相关法律问题分析[J].中国医院,2015,19(2):59-60

[6]赵丹.基于精细化管理的老干部保健工作[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27(9):674-675

[7]武孟田,李斌.干休所家庭病房的现状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3,6(3):160

[8]王彦芹,许丽.干休所开设家庭病房的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14,7(2):148

[9]钦瑞强,徐军霞,冯仲贤.干休所开展网络家庭病房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4,16(5):394-395

[10]耿智慧,崔凤俊.干休所老干部医疗保健中家庭病房的实施及意义[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7):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