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预防性保护;文物收藏;保护作用
一、引言
文物的收藏和保护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这些外界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其中温度和湿度、光辐射、污染气体、有害生物和人类的活动等是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所以,本文首先对这几类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总结出馆藏文物的收藏和保护的预防性措施,希望能够对馆藏文物的收藏和保护提供积极的方法。基于这个想法,这篇文章就对相应的内容进行了研究。
二、关于馆藏文物收藏与保护的基本概念
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预防性办法将文物即将受到的损坏程度降到最低,避免文物遭受外界因素带来的损害,最终就会实现长期收藏的目的。1930年在罗马举办的艺术品国际研讨会上,预防性保护这个定义第一次被踢出,从那之后人们就对这一概念逐步的深入了解,这更说明了在文物的收藏和保护的过程中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
预防性保护性的措施主要是在文物的保护过程中,将文物可能受到的损伤因素降到最低,在这个过程之中主要体现了保护的主动性。众所周知,文物的修复工作都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害,只是损害的程度有所不同,也就会对原本的文物造成一定的改变,也就在所难免的会对文物中所保存的历史信息造成损伤。
三、影响馆藏文物的主要因素
(一)温度和湿度因素
温度和湿度是文物收藏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外界因素,这两个基本条件会促进外界的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就温度来说,随着气温的增高,文物中的一些物理反应过程就会加快,比如说会增加水汽的渗透效果,这样就会使文物内部高分潮湿和干燥,对文物造成很大的危害。湿度这是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管是金属材料还是非金属材料都经常受到湿度的影响,湿度能够作用于文物使文物产生一定的形变,继而对文物造成损害,同时还会加快文物的化学变化,使文物发生腐蚀或者其他一些劣质反应。
(二)外界气体因素
外界气体因素主要指的是在文物的收藏过程中,文物所处的气氛。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外界气体因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文物展览柜的装修材料所产生的污染气体,另一类是文物展览柜之外的污染气体进入到柜内。笔者通过对许多博物馆的污染气体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许多展览柜内都存在着甲酸、乙酸、甲醛和乙醛等有害气体,由于展览柜一般处于封闭状态,导致柜内污染气体相对偏高,这种外界环境对文物造成的很严重的损害。
(三)光辐射因素
光辐射主要指的是在文物的收藏过程中,外界光照设施带来的光辐射危害。从物理角度来说光是一类能量,也就会对文物带来非常大的破坏,光辐射还会促进文物材质的各种化学变化,特别是一些纺织类和木漆类的文物破坏尤为严重。同时,光辐射还会引起文物表面物质强度的下降而脱落,进而会破坏文物的整体性,当然更值得注意的是过长的光辐射会造成文物气氛温度的增加,从而对文物的长期收藏造成影响。
(四)有害生物因素
在文物的收藏和保护过程中,生物因素也是对文物造成破坏的一个关键因素。生物因素主要分为两类:动物和微生物。其中微生物是影响文物的主要生物,因为微生物在文物表面能够产生一些生物有机酸,这些产物都会给文物带来很强的腐蚀作用,进而造成文物的损坏。同样有一些昆虫吞食文物的材料,这同样也会对文物造成很大的危害,值得我们关注。
四、在馆藏文物实行预防性保护的具体措施
上面已经分类讨论了温度湿度、外部气体、光辐射和有害生物等不利因素对于馆藏文物收藏和保护的影响,相应的对于这几个方面,可以采用一定的预防性措施:
(一)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办法
因为温度和湿度对馆藏文物影响最大最普遍的一个因素,所以应先对想办法降低温度和湿度的影响。目前在我国的许多博物馆里,调节温度的通常是中央空调,控温效果达不到精确的效果,所以还需要对文物进行辅的控温手段,常见的有把文物放进带有调节温度功能的展柜,以此来给予文物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同时也要对参观人数进行限制,避免附近区域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二)外部气体的控制办法
要想合理的控制外部气体贵馆藏文物的影响,首先要考虑博物馆和展柜的装修材料的选择。在文物放入展柜的时候,应当提前净化附近区域的空气,尽可能的降低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在文物入柜之后,也要对展柜的密封性进行检测,用来降低外界污染气体的渗入。退一步说,在博物馆建馆装修的时候,就应当尽量选择没有污染的区域。
(三)光辐射的控制方法
对于光辐射,首先要做到的是应当尽量选择亮度较低的光源进行安置,同时应该尽可能的减少文物的照射时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可以设置具有红外感应的调节系统,就是说当有人靠近的时候光照会自动增强,当人远离的时候相应的会减弱光线,甚至熄灭。这样做就能尽量避免光辐射影响文物。
(四)有害生物的控制办法
一般来说生物对于文物的破坏和影响都是人眼看不见的,所以说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应当经常对文物进行清洁工作,以降低生物对文物的破坏。同时,还可以在必要的地方设置相应的隔x区域,尽量降低微生物的破坏效果。
五、结束语
总之,文物在收藏和保护过程中的预防性措施对文物的保存工作至关重要,应当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总结各种不同的影响因素,对文物的保存工作做到最好。
参考文献:
[1]郭智勇.博物馆展际交流中文物预防性保护策略应用探讨[J].文物世界.2015(05)
[2]吴来明,徐方圆,黄河.博物馆环境监控及相关物联网技术应用需求分析[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03)
篇2
关键词:展览;交流;文物;保护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壮大,文物的展示方法和手段层出不群,为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宣传区域文化,扩大本地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之间的馆际交流成为重要的渠道,这大大的增加了文物的利用率。博物馆在发挥以文物为依托的历史文化、民族文物宣传教育的同时,文物的流动性也随之增多,增加了文物安全隐患。为了更好的实现文化交流,就需要博物馆专业人员在展览的过程中加强对文物保护,笔者经过实际参与交流展览工作,就在外展交流中文物的安全与保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如有不妥,还望指正。
一、展品的选择
交流展是代表一个博物馆甚至是一个地区的名片,交流展的成功与否与体现内容和展示文物有直接关系,因此策展人在策展时既要考虑到能够展示地区历史文化内涵、表现博物馆馆藏文物特色的展览主题,同时对展品的选择也需要紧扣主题、精益求精,极具特色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的展品的范围,但因交流展的特殊性,应该尽量选择便于运输和保护及稳定性相对强的展品。
二、文物包装及运输
由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文物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头等大事。文物的搬运及运输是影响文物安全的隐患之一。馆际交流的外展有别有于博物馆内部展品的调整,除了常规的文物出入库和布展外,还增加了漫长的运输过程中,影响文物安全的因素增多。这就需要博物馆对外展的文物在文物包装和文物搬运上加大力气,才能稳妥的保证文物安全。由于文物需要长时间、多频率的搬运,外展对文物包装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确保文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绝对安全。文物的包装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形状制作一一对应的文物囊匣,并对每一个囊匣进行标记,确保工作人员可以迅速锁定展品位置,避免多次查找;二是对每一件展品都需要经过层层软包后装入囊匣,然后再放置在转运箱对应的位置中,根据文物特性上轻下重,每个转运箱都需要做好标记,并将展品牢固的镶嵌的转运箱中,避免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晃动导致展品受损;三是在拆包装时,工作人员需要小心谨慎,按部就班,轻拿轻放,确保每一件文物的安全;四是包装箱必须具有坚固、防潮、防震的功能,完成文物包装入箱后,用封条封住,未进行交接前不得开启。文物运输是交流展览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文物运输必须使用符合要求的正规运输公司,并有专人负责押运,并对所运输的文物上安全保险。严格按照文物押运的要求执行,押运车辆沿途不能停车,如需停车只能将车辆停靠在高速服务区或国有博物馆院内,做到人不离车,确保押运车辆在监控范围之内,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也要做到匀速慢行,最大限度的保证运输过程中的文物安全。
三、文物的清点、交接与布展
文物清点与交接是整个外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文物安全到达外展场馆后,对外展文物进行拆包和布展,整个过程全权由提供外展的博物馆专业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对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仅负责装订展板、提供陈列所需工具及展台、展架等现场协调和文物陈列以外的工作,完全不参与直接接触文物的工作。布展工作完成以后,文物按照展陈需要进入展柜,双方负责人签署完展览协议后,提供外展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与对接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文物点交。文物清点时,双方工作人员需对交接清单上列出的展品的名称、数量、图片以及残损情况进行逐一核对,撤展交接与布展交接手续一致。在布展、撤展时要特别注意文物附件,对接方对点交书清单上的内容存在异议的双方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现场记录并签字确认,需要补充图片资料的采集补充图片资料,清点完毕后,双方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在点交清单上签字,并对摆放展品的展柜用封条封住,确保在完成展览期间内,展柜不得打开。由于布展场地的关系,如果出现展品摆放不下无法展示的情况,经双方领导同意,将展品再次打包入箱封存,与对接展览的相关人员办理入库手续,放置库房妥善保管。展厅及展柜安全由对接博物馆负责,如遇特殊情况需及时与外展博物馆沟通。展览结束后,双方工作人员按照点交清单完成清点移交手续,外展馆对展品进行撤展、打包、装箱等一系列工作,整个交流展览结束。
四、根据不同场馆作出科学的预防性保护
文物是人类历史文化长河的产物,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内部结构非常脆弱,必须采取科学的方式使之得以保护。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核心内涵即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的管理、监测、评估和控制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达到长久保护和保存馆藏文物的目的。外展文物因其外部环境的改变是影响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外展文物通常要从一个地方交流到另一个地方,有些地方差异性很大,不如皮毛类藏品,在北方干燥的大环境下就向对适宜保管,在南方温热潮湿的环境下皮毛很容易变质。温度的忽高忽低,也会造成文物藏品的内部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类似这种气候差异及场馆环境差异很容易影响到文物安全。为了藏品安全必须加强预防性保护,将外部环境保持稳定的状态即恒温恒湿的状态下,如果不能满足恒温恒湿的条件,也要人为的进行干预,如干燥地区加湿、湿润地区除湿等采取必要的手段,尽量保持一个相对稳定和适宜文物展览的环境。这也就要求我们博物馆在外展交流时,重点选择场地、设备等相对全面的博物馆,应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方式,防患于未然。交流展览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省级乃至地方博物馆举办展览的支柱项目,引进展览和对外交流办展是博物馆工作的新亮点,是博物馆对外宣传的新窗口,是树立地区影响、提升博物馆社会形象及提高博物馆自身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文物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是整个展览的核心,我们要全面做好交流展览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时刻秉着文物安全无小事的原则,重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在重视利用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使每一件展品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功能,扩大博物馆影响力和吸引力,实现文物资源共享,实践文化惠民政策。
参考文献:
[1]郭智勇,《博物馆展际交流中文物预防性保护策略应用探讨》[J],文物世界,2015年05期.
[2]韩立伟,《浅谈馆藏文物在展览过程中的保护》[J],黑龙江史志(2014年19期).
篇3
关键词:油画作品保护、修复、预防性保护;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2-3?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95-03
一、引言
预防性保护是与抢救性保护修复相对应的保护措施。预防性保护的提出,是近几十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倡的新理念。传统的抢救性保护修复是被动的、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而预防性保护是主动的、积极的,是良性维护作品的最佳选择。“预防性保护”这一概念最初于1930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关于艺术品保护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预防,至今已经成为国际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的共识和发展方向。油画作品预防性保护的原则紧密扣合这一宗旨,其核心为:对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的管理、监测和控制;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使作品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作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达到长久保护和保存油画作品的目的。有关油画作品预防性保护研究的文章在我国目前较为少见,这方面的专家与学者就更是廖然无几。
油画是用透明的植物油调和颜料,在制作过基底的布、纸、木板等材料上进行制作的一种绘画形式。它于15世纪起源并发展于欧洲,到近代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画种。油性材料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丰富的技法效果,可以说几乎包容了所有其他材料和画种的技法特点。随着油画的传播与发展,不同地区、国家的画家依据自己生活的社会背景、民族气质,在油画语言上进行了不同的纵向探索,形成了各国、各地区的学派。
二、保护的契机
油画在中国已经历了百年发展并活跃在中国艺术市场,目前的油画创作在绝对数量上完全称得上是世界油画超级大国。这势必引发我们对油画做另一个角度的思考,即,我们在“消费”和享受油画艺术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和得到一定经济利益的同时,是否研究过,或者说是否尝试着如何去科学地管理这些油画艺术作品。
油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商业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三重因素使其在人类文化遗产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如中国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一批油画作品,无论从艺术思潮的角度还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角度,它们的历史价值与意义都是无法复制、无法重生的。因每一个历史期间都有其独特性,所以艺术作品除了它们固有的审美价值外,在人类文化及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它所承受的意义极具说服力。油画保护所要研究的与油画艺术的风格、流派、样式、题材等艺术史学的角度不同,它侧重对油画艺术的艺术价值与物质性进行探究与分析,这一角度是极具挑战性的。这种观点来源于欧美一些艺术理论家和作家,他们从不同的二个方面对油画作品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一方面是其物质性(物理特性);另一方面是决定作品之所以是艺术品的认同性(审美)。如,伦勃朗(荷兰,1606-1669)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要有一个实体存在:画布油画(oil painting on canvas),它是与一件杰作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家的代表作这种身份相分离的。
油画作品的商业价值与收藏价值,与所有艺术品的商业价值一样,指的是金融而非审美关注,是以投资和融资为目的,是物质财产估值的一部分。通过近几年来的艺术市场成交状况便可窥视商业价值一二。2010年中国艺术市场全年成交总额是573亿人民币,较之2009年的225亿人民币超过了150%的增幅,远远高于其他经济门类增幅和涨势。“2010年秋拍,中国书画、瓷器杂项、油画及当代艺术三大主力品种总成交额突破339.68亿元人民币”。
虽然油画作品还无法与中国书画相比,但2010年春拍与2000年的0幅成交数量、0元成交额相比,已经达到成交数量4055幅、成交额23.2亿元人民币的程度,显示出强劲的蓄势待发之力。
油画作品收藏,有诸多因素决定。博物馆、美术馆、高校、画廊、企业、个人等收藏目的不尽相同。对于中国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画廊与高校等诸多收藏与展示、研究的艺术机构来说,油画保护这一领域的研究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简单地说,一幅有污垢或破损的油画,不仅影响了我们的视觉审美,其经济价值也会大打折扣;一幅有重要意义及价值的油画作品,我们视其为人类文化遗产而要留传后世。
二、预防性保护的涵义
每一件油画作品在艺术家完成后脱离出手,就意味着它进入了保护的状态中。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领域内,油画的保护与修复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对中国艺术界和收藏界而言,则是异常的新和日益的迫切。保护与修复是两个紧密相关的因果。修复是针对各种不利因素对油画作品已经造成的损伤,利用技术和设备进行必要的修理与挽救,如油画作品中材料的自然老化、人们管理的疏忽、人为损坏和收藏环境的恶劣等起因。修复并非是我们选择养护油画这一艺术品的最佳途径,在不得不采取的这一干预行为(修复行为)之前,更为妥善和积极的方法是我们提前消除隐患因素,确保提供一个有利保存作品的环境,预防性保护的核心意义也正在于此。
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学者切萨莱·布兰迪(Cesare Brandi)在他的《修复理论(Restoration Theory)》(1963年出版)一书中首次提出,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和优先的原则应该是,对艺术品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其效果极大地优于在紧急情况下的“临终”抢救性修复。此处,他还将预防性保护定义为:所有致力于消除危害以及确保有利条件的保护措施的统一行动,由此强调了预防性保护与修复的必要性,其目的在于阻止极端紧急状态下的修复行为,因为这样的修复很难达到对艺术品的全面拯救,并且最终总会对艺术品造成二次创伤性损害。对于修复,他认为,要有把作品留传给未来的意识,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物理性实体与美学性、历史性两极性认知的方法来实现。并强调,艺术品即使有欠缺、损伤,也还是艺术品,就这样保持原状不修复也不会失去其历史性、美学价值,仍会继续作为艺术品而存在下去。根据对修复程度的认识,布兰迪提出了修复原则:最小干预性原则、兼容性原则、可逆性原则和可辨识原则。
1987年国际《艺术品和文物保护及修复章程》再次申明了预防性保护“即是对所要保护的艺术品及其周边环境条件的共同行为”。这个定义再次结合了布兰迪所阐述的理念,可以认为:预防性保护乃是对任何一种文化遗产所采取的保护和维护操作的共同行为,对所有旨在保护文物本身的干预规划的制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关注维护和保护性操作,不应该仅仅针对艺术制成品,同时也应该针对艺术制成品的保存环境。
目前我国对油画作品的保护,主要是对修复技术和材料的关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和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分别建有油画修复工作室,及一些从法国、俄罗斯、美国留学归来的个人工作室。他们对国内大批早期油画作品的修复干预的确挽救了不少珍贵的油画作品。如抢救性修复我国著名旅法女画家潘玉良众多的油画,历时近一年,对108幅油画进行修复;与法国专家联手历时5年修复徐悲鸿的22件油画作品;与日本群马大学富泽秀文教授合作对刘海粟的部分油画作品进行了临时性的保护措施;再如对李铁夫(1862-1952)、余本(1905-1995)、胡一川(1910-2000)等早期油画家作品的修复。修复性保护对损伤已迫在眉睫的油画作品确实起到了缓解、延长作品寿命的作用,但修复带来的诸多后果及修复本身在内的诸因素都要承担着极大的风险。可以说,任何修复活动都有可能构成一种对艺术品原状或原意的把握与干预,有可能纠正或复原相关的感知与理悟,但是,也有可能因为热情过头的修复而形成“破坏性的保护”的事实,或者酿成千古遗恨,使得艺术品面目全非,或者是严重地偏离原作的气象,貌合而神离。
在国内,油画修复的负面影响极少公开披露,故没有确凿的实例来进行参照研究,但不公开并不代表没有,毕竟我国对油画作品的保护研究才刚刚起步。欧美此类的例子也是专业圈子里的人们不愿公布和正视的事实,如19世纪末雷诺阿的《游艇聚会的午宴》(收藏于美国菲利普藏画馆)的修复宛如一场不可回首的悲剧;而17世纪伦勃朗的一些杰作经过修复也成了这个行业内不想多说的话题。无论是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提香,还是维米尔、夏尔丹、莫奈或梵·高等,都似乎有不幸的修复经历。这些已成为了博物馆等收藏机构不敢公示授人话柄的痛处。
三、油画材料(媒材)及作品结构研究
油画材料与技法体系从开始形成迄今已近六百余年。油画是用油性媒介材料和矿物、植物或动物颜料、蛋彩颜料或直接使用化学合成颜料,在制作过基底的布、纸、木板、金属版等材料上进行创作的一种绘画形式。它起源并发展于欧洲,到近代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画种。油画材料(媒材)可分为基底材料、油画颜料和媒介剂材料三大类。基底材料指承载绘画颜料层的依托材料和底子涂料;油画颜料是绘制时直接表达绘画的色彩和肌理效果的主要材料;媒介剂材料则是用于调整颜料性状并使其和基底材料结合在一起的各种稀释剂、结合剂和上光剂等。油画作品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将油画材料及作品结构研究纳入本学科的教学体系,主要依据以下几点:第一、油画材料(媒材)及作品结构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们是油画作品形成所依赖的物质基础。
第二、掌握油画材料知识和了解作品的结构,是维护好油画作品最基本的条件,是实施预防性保护的必要前提。典藏建库、展示陈列、收藏空间、包装运输及温湿度日照变化、气候变化等,油画作品的材料材质都会对此发生反应。
第三、在维护与修复时,油画材料知识的掌握还决策着手段与技术的实施原则,关系到作品最后重新呈现的原创性与视觉审美的品质。艺术家们所使用的媒材从油画颜料到蛋彩颜料,一直到现代的合成颜料,每一层——从第一层的表面涂层,保护画面的清漆(上光油)至中间的颜料层、再到最底层的基底层——之间的互相影响极为复杂。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材料教学与研究,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加入油画技法绘画课,提高学生的认知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还有开设实用化学与艺术作品分析等课程。
四、油画的修复与教学研究
油画的修复研究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修复史的研究,这是从史学的角度对已发生的事实做一个归纳性的描述。欧洲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艺术作品的传统加固和修理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在一段时期内主要是私人对艺术品的修复。19世纪,科学和艺术这两个领域变得越来越紧密相关,英国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环境对艺术品的破坏性影响,法国化学生物学家在这段时期对颜料的研究中还使用了科学分析法。但保护或保管、保存(Conservation),作为一门专门的研究领域,最终在德国初步完成,1888年,以弗里德利希·拉特根,一位化学家被应聘到柏林皇家博物馆工作为标志的。之后各国先后成立了文物与艺术品保护的组织,英国和美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迅速发展。英国1950年成立了国际上第一个保护组织——“保护历史和艺术作品国际研究协会(IIC)”,是“一个常设机构,旨在规划和提高保护、维护各类珍贵遗产所需要的知识、方法和工作规范”。二是修复技术的研究。虽然修复并非是我们选择养护油画这一艺术品的最佳途径,但要承认的是,油画修复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和实际操作性极强的工作,同时对修复人员的学术基础和艺术鉴别能力也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日前受教学空间与修复设备等条件的局限,学生们的实际修复操作大多是在离开学校后进行,所以在校期间系统性地加大理论学习的份量与强度,包括技术原理的学习,是一个良性的开端和进入专业知识层面的开始。这种模式有相当的益处,一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学术基础,提升艺术修养;二是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日后可厚积而薄发。
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对于损坏的油画作品是无法修复到与原创时的样子丝毫不差的,修复最好的结果是消除导致已损坏、腐烂和破损的因素;作好防护,避免状况进一步的恶化。根据国际上目前最科学的修复理念,油画修复是以保护和延续其存在为主要目的,修复措施首先考虑保持油画原物质结构的完整性,坚持最少量干预的原则。在必须进行干预的情况下,选择对原作现状最少影响、对原作的化学和物理状态最少改变的手段。修复者必需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质,了解各种处理措施的长远效果,了解在必要时能够使被修复油画安全回复至修复前状态的可能性。每一幅需要修复的作品都有不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经过十分谨慎而周密的实验和论证,从而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所以,不论是修复的前期准备工作,修复过程中,还是后期的检验环节,每一个步骤都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合理并高质量地解决问题,使作品最终得到理想的修复。
修复的技术过程与手段主要包括:
第一步?摇观察,观察是修复前必备的工作,艺术素养与鉴赏能力、专业知识在第一步的环节中起决定作用。
第二步?摇画作扫描、拍摄,有条件的话可以将画作转换为数字信息。
第三步?摇综述画作情况。
第四步?摇将画作已经出现的状况详细描述。
第五步?摇详细记录损伤区域状况。
第六步?摇利用仪器对画作进行逐步分析,如X光、紫外线或红外线检测等。
第七步?摇对画作整体分析、评估(从画框、内框、画布、画作基底、画面品质等入手)。
第八步?摇设定、论证处理步骤。
第九步?摇准备修复材料。
油画保护与修复的理论教育培养是构成该学科体系的重要基础部分,也是该学科四年本科基础必修课程中的主干课程,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及专业知识结构的建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具体技术操作的掌握与实际应用能力,其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具有极好的学术基础和艺术鉴别能力的专业人才。
因为理论部分主要涉及五个方面,所以在本科四年的教学计划中,它们可分别在一、二年级中的各个学期中完成。每个学期安排60左右学时来学习这些专业理论知识。
结语
目前我国对艺术品保护的研究更多的是针对具有历史和人文价值的文物,包括传统书画、青铜器皿等,而较少涉及中国当代艺术中重要的艺术形式:油画。这也许只是个时间问题,随着油画艺术在中国本土化民族化的过程中,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为我所用;国内艺术院校油画专业仍强烈地吸引一批批热爱它的学生们,油画保护与修复的意义和重要性一定会受到有关人士的关注、重视。当然“油画保护与修复”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一定要在学校、科研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完善,涉及到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工作室和实验室、培养师资、制订教学计划、编写和出版教材、配备物质设施和投入经费等多方面。这需要我们同心协力,一同改变目前我国的现状。
作者简介:吴晓欧(1968-),女,汉,本科,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馆学研究、藏品管理;张辉(1971-),男,汉,本科,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当代影像艺术。
注释:
①陈克伦,2010全国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会议PPT文件。
②《雅昌2010秋·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PDF版,22页。
③《书籍遗产领域的预防性保护措施》,萨尔瓦托莱·罗鲁索著;马艺蓉编译,《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年02期P83-89。
④同上。
篇4
江苏瀚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瀚远科技)成立于2002年,是南京大学在香港的上市公司——南大苏富特的独立子公司。公司注册地在苏州工业园区,注册资本2000万元,目前拥有员工160名,在西安和南京两地设有分支机构。公司秉承“实现信息技术之价值”的经营理念,主要从事智慧文物、政企服务、公租房、智能楼宇等解决方案开发、销售和服务。
自2005年开始,瀚远科技先后为苏州古典园林、杭州西湖、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大雁塔、大明宫遗址和嘉峪关长城等文物保护单位提供了信息化业务咨询、软件开发和运维服务。西安某文保单位负责人表示:“瀚远科技对文物监测预警业务和遗产档案管理业务有深刻理解,具有丰富的文物监测管理经验。”
八年来,瀚远科技为超过20家世界遗产地或文保单位提供文物监测预警解决方案。2010年以来,瀚远科技参与了历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监测和遗产档案部分的服务工作,见证了杭州西湖、内蒙古元上都遗址、云南哈尼梯田成功申遗。2012年,瀚远科技被江苏省科技厅授牌为“江苏省文物智能监测管理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篇5
收藏保护、展示研究和宣教教育是博物馆的三大基本功能。收藏保护则是三大基本功能的基础所在。博物馆人就是人类共同物质文化遗产――文物的收集者和保护者。
“嘀――”的一声打完卡,进库房一剑今天的任务还是很多的。
首先得把剩下的几件文物上架。这批文物之前在北京展出了近三个月,昨天已撤回博物馆,开始开箱点交数量和完成情况,大部分文物的分类分库上架也已经完成。
10点,总登记账小黄带着两推车的文物过来了。今天要跟她办理20件新入藏出土文物的点交接收。
这批窖藏出土的文物,保存情况都较好。每一件文物的点交,都要仔细核对名称、编号、时代、材质、数量、尺寸、重量、完残状况、来源等基本信息。把这批文物的点交工作完成后,车上还剩几件藏家捐赠的紫砂壶和书法作品,小黄说她得赶紧送去与传世文物的陶瓷库和书画库保管员点交。
入藏的文物,都要经过总登记账人员和专家的鉴选,只有能反映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才能作为藏品给予登记编号进入到博物馆中。文物类别和材质的不同,决定了文物会被划分到不同的文物库房进行保存。所有的藏品在进入到文物库房前,都会经过保护修复人员的专业清洗和消毒等预处理。
说到文物,给人的印象不外乎是在阴暗的房间内垒放着,一框框、一堆堆,灰尘扑扑、破破旧旧,后面还有个蓬头垢面、戴着厚厚镜片的老学者在做研究。这也是我最初能想到的情形。虽然学的是历史,但是从来也没有想过会与文物搭上关系。但似乎真的是有缘,现在我每天都在跟它们打交道。
博物馆的文物以考古发掘品为主,此外就是传世文物。传世文物种类非常丰富,包括有书法绘画、竹木牙角漆器、陶瓷器、玉石器、织绣等,市场上这些年炒得特别火热的元青花、鸡缸杯、珐琅彩瓷器等就属于此类型。传世文物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很多品相好、价值高。一定要用词要形容的话,那就是琳琅满目、精美绝伦。
11点多,按照点交清单,把新接收的20件文物抄账。藏品登记卡和档案的撰写得下午才能做了。
如同每一个人会有身份证和档案一样,馆藏的每一件文物也都有它的独有的藏品登记卡和档案。其基本信息包括名称、编号、时代、材质、数量、完残状况、来源和级别等。在档案中还增加了文物描述和相片。对文物日常管护外、撰写藏品登记卡和档案、对文物影像信息进行采集,这是我们的基础工作。空余的时间,我们也会对文物开展研究,如文物的时代特征、用途、纹饰和铸造工艺等。
我,是一个博物馆人。你,也可以做一个博物馆人!
从学科主体来说,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大致为:博物馆学概论、文物与博物馆陈列艺术、博物馆经营管理、文化人类学、文物学基础理论、文化遗产管理与法规、中国通史、世界文化史、考古学思想史、古文字史、古代工艺美术、民俗学、考古学通论、文物与考古技术、各类文物鉴定专题、文物保护基础、陈列应用与制造技术、古器物学(青铜、陶瓷、玉器)等。
篇6
摘 要:皮质文物因其特有的物理材质和化学构成,出土时多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而馆藏和各种方式存放的皮质文物,因皮质文物的材质、保存环境的差异、人为因素的干预等等,会出现缺失、皱褶、水渍、硬化、糟朽等各种病害特征。本文拟从皮质文物病害现象入手,概括叙述皮质文物的病害分类,并对引发病害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进而使皮质文物的保护方法更具针对性,为皮质文物的科学保护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皮质文物;病害;保护方法
1、前言
茹毛饮血,是原始人类最真实的生活写照,也是人类对皮毛最早的利用方式,我国对皮革的利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在冷兵器盛行的年代,以动物皮革制成的皮甲是保护士兵最主要的用具,因此作为生产力的代表不断得到改进,是皮质文物里最具代表性的一类,这从皮甲在出土皮质文物中所占比重可窥见一斑。进入阶级社会,皮革制品的用属仍然是地位与等级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上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时至今日,生活在内蒙古、新疆、、云南等众多少数民族,对皮制品的利用仍是普遍和别出心裁。
但是,皮质文物属有机质文物,其主要构成胶原蛋白质和脂肪对皮制品长期保存的环境提出了很高要求,无论是地下埋藏,还是馆藏等实际保存,都会面临温湿度的变化、病虫害的侵蚀、光照等众多不利因素,使得皮质文物的保护保存面临极大的困难。本文即从皮质文物所面临的众多病害现象进行归纳分类入手,并对引发皮质文物病害的各类因素进行探讨,为皮质文物的科学保护和修复提供理论借鉴,这对延长文物的寿命、研究和展示皮革制品这一民族文化象征具有重要的价值。
2、皮质文物藏品病害现象分类
皮质文物藏品病害现象主要分为褶皱、破裂、板结、磨损、污染水渍、动物损害、微生物损害、脱毛、不当修复等多种,以下将对其进行详述。
2.1皱褶
皱褶是指皮质文物出现的影响其外观表面不平整的变形,包括可调整和不可调整两种。皱褶是皮制品出现最多的一类病害现象,其表征就是皮制品表面的不平整,是在使用过程中的不当折叠或长期使用留有的习惯性折痕。在具体修复时,我们要注意皱褶的程度,对可调整一类,可通过软化等方式持续压平,对于不可调整或是需保留历史使用痕迹的一类,要注意保留历史信息或避免不当修复造成更大程度的损害而不予以处理。褶皱不仅有碍于皮质文物的美学价值,对文物的研究价值和长期保存也是极大的威胁,因而在日常存放时,要选择垂直挂放,对于脆弱或是自身糟朽的皮质文物,要平摊存放。
2.2破裂
破裂是指皮质文物在长期使用和保存的过程中因自身糟朽或外力作用形成的破口和裂纹。一般而言,是上述两种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物理老化使皮质文物呈现发硬发脆的状态,因此更易受到外力作用的破坏。如皮手套一类即会因长期使用引发磨损和撕裂的破裂。此外,应注意皱褶导致的破裂现象,长时间的不当皱褶亦是引发局部破裂的重要因素。
2.3板结
板结是指皮质文物在长期使用和保存的过程中,出现的因脱脂、脱鞣、脱水使皮制品柔韧性缺失而变干、变硬、脆化的现象。皮质文物从生产之日起,就伴随鞣剂和加脂剂的流失而出现逐渐硬化的特征,如遇水或是暴晒等不利因素,就会加速自身弹性蛋白纤维和胶原蛋白纤维变性,而皮质文物变硬主要即是纤维变性使其结构发生变化和水分散失过多所导致。在具体修复过程中,我们要根据皮质文物的不同材质要求,针对性的采取补水、加甘油和加脂等手段对其进行保护处理,要注意不同手段处理的时间和程度,且一定要在遵循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下操作,尤其是加甘油和加脂,不能改变皮质文物本身的颜色和质感,切勿因保护不当造成二次污染。
2.4磨损
磨损是指皮制品在长期使用和保存的过程中,受外力作用的影响,表面受到磨损的痕迹。皮质文物的磨损一般是在其使用阶段,如公文包等皮质文物就易在棱角处出现磨损现象。
2.5污染
污染是指皮质文物在长期的埋藏、出土、使用、保存、传承、收藏等过程中表面形成的污渍。污渍的形成多数是皮制品上的装饰物所致、人为污染或是因不当修复造成的二次污染。如皮包上的金属钮扣、人为书写的标签、皮衣上的彩色装饰印染等。在处理时要量力而行,采取蒸馏水擦拭,必要时可采取无水乙醇或丙酮处理,但化学试剂的使用要谨慎,切勿与皮制品发生化学反应。对于使用痕迹的一类污渍,要做保留,如内蒙古博物院展示的鄂伦春族撮罗子局部的水渍烟痕污染,是该民族人民在日常生活留有的使用痕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2.6水渍
水渍是指皮质文物在使用和收藏的过程中因水侵蚀在表面留下的沉积物或水浸过的痕迹。水渍是导致皮质文物硬化板结的直接原因之一,在日常的使用和保存过程中,过大的湿度和温差的变化都会引发皮质文物出现水渍,使皮质文物失去柔韧性,严重的会导致破裂。因此,对于贵重的文物保存,要置于恒温恒湿的环境,没有条件的,也要按期检查库房的温湿度变化,不要堆积存放,注意日常通风。
2.7动物损害
动物损害是指皮质文物在使用和收藏的环境中因昆虫、鼠类等动物活动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或损害。动物损害一般分为两类,物理损害和化学损害①。物理损害通常是指皮质文物受到昆虫、鼠类的抓、咬、挖等,化学损害则是害虫的粪便、唾液的污染,这二者都会使皮质文物的表面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甚至变为粉末。对于皮质文物一类的有机质文物,遭受动物损害几乎不可避免,温湿度环境稍有异常便会引发虫害等问题,在日常维护中,要时刻注意对库房墙角和储存柜角落的检查,一旦出现虫害不及时处理,这些虫害、粪便等就会成为新的虫害的营养来源而引发更大范围的虫害问题。发现虫害等动物损害,要尽量采取真空吸尘或捕虫胶一类的物理方法移除虫害,化学试剂需在物理方法都失败后或虫害范围过大时采用。
2.8微生物损害
微生物损害一般指微生物的滋生对馆藏皮质文物产生的伤害,亦称“菌害”、“霉变”。微生物损害难以事先发觉,一旦发生,就会导致皮质文物的片状感染,机械强度下降,甚至大面积脱落,且在处理时极易导致真菌的散播而感染其他文物,所以在处理时要格外小心,通常将感染皮质文物置于聚酯袋内在单独的房间或户外进行隔离处理,采取真空吸尘器吸除狍子类霉菌,注意远离库房和文物集中区域,防止真菌狍子扩散到文物集中区域的空气中感染其他文物。在确保文物可以重新入库前,检测储藏区域,调整合适的温湿度,一般温度控制在18℃―20℃,相对湿度在60―65%,注意日常检查维护,定期检查,定期晾晒,防止霉菌的再次扩散污染。
2.9脱毛
脱毛是指皮质文物在长期使用和保存过程中,由于磨损剐蹭等外力、虫蛀和鞣制工艺等因素导致的皮制品表面毛皮脱落的现象。脱毛是制革工艺里的一项基本操作,而不同的脱毛方法会对皮质文物保存期间的病害脱毛有不同的影响,如在PH值为13时,使用双氧水和NaOH共同作用脱毛,就会使牛毛和山羊毛的毛根受到明显的破坏②。对于馆藏一类皮质文物,因已无法左右其生产工艺造成的缺陷,定期的病虫害和微生物检查便成为防止出现脱毛的有效手段,温湿度的严格控制也有利于弥补制革工艺对皮质文物脱毛的造成的不利影响。
2.10不当修复
不当修复指在不当理念指导下采用不当材料、不当方法对皮质文物进行的修复。不当修复属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工作失误,轻者破坏文物的历史信息、艺术价值,重者会导致文物的损害,加速上述病变的程度甚至彻底毁坏文物。我们在具体的修复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不当修复,严格遵守文物修复的原则和操作规范,切勿臆测和凭借主观臆断开展工作,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结论
同所有文物一样,皮质文物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但其又属于特殊的有机物材料,其主要组成成分胶原、弹性蛋白、脂类等不仅对皮质文物本身的退化变质会带来不利影响,而且还极易受光照、机械、生物、化学的等外界因素的干扰破坏,使皮质文物在颜色、手感、形貌、重量、强度上发生变化。除本身材质的不同,皮质文物的病害特征还和其工艺以及所用原料的具置有很大关系,例如马的“股子皮”纤维编制特别紧密,透水性小,耐磨,一般适宜做鞋底革和鞋筒革,而颈部和腹部网状层胶原粗大,编织松软,则适合装具革。反映在皮质文物病变问题上就如内蒙古博物院馆藏日式公文包和鄂伦春族撮罗子,皮包所用皮质纤维粗大,质地较硬,因而在使用和保存过程中就易出现磨损的现象,而撮罗子因需折叠和搭建需要则选用质地娇软的皮料,因而就易导致出现皱褶的现象。温湿度的骤然变化和协同作用是导致皮质文物出现基体变形、生物腐蚀的首要因素,尤其是在密闭空间或空气流通不畅的区域,上文所述动物损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湿度的不利影响造成的。光对众多文物保护来说,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因素,包括皮质文物,必需防止光线直射引发的紫外线影响,从而预防光化学作用产生的纤维氢键和肽链断裂,使皮质文物机械强度下降。生物的不利影响,诸如霉菌、虫蛀等微生物损害通常也是由湿度变化引起,但又和化学影响一道加重了皮质文物的各种病变程度,例如皮质文物整体质感发硬,出现板结、撕裂现象,甚至化为粉末。可见引发皮质文物病害现象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而是上述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日常的保存和展览中,要多从皮质文物的空间环境(温湿度、光照、微生物)和保存环境(接触到的包装材料)入手,最大程度控制不利外因引发的皮质文物病害问题。
本文基于皮质文物常见的病害现象种类分析,参考内蒙古博物院馆藏皮质文物,对皮质文物的病害现象、病变种类进行了归纳,以期对皮革文物的预防性的保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是概括皮质文物的总的特征分析,不排除因皮质文物的材料不同和鞣制工艺的区别做特殊处理。(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CXJJS13023)保护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馆藏丝织品病害分类及图示》(WW/T0013-2008)。
[2] 陈淑英,赵作勇.《谈馆藏文物微环境保护方法与策略》[J].《文物世界》,2011年第2期。
[3] 成都工学院:《皮革工艺学》[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61年
注解:
篇7
关键词:路基路面;路基病害;科学性预防养护;病害处治
我国现阶段公路养护工作的方针是“全面规划,加强养护,积极改善,重点发展,科学管理。保证畅通”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因此,各级公路管理机构都应把公路的预防性科学养护研究和技术改造作为首要任务。
一、公路科学性预防养护工作的意义
近几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发展迅猛,许多地区公路网骨架已经基本形成。在继续扩大公路网规模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难题:如何使现有的公路网在资金受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公路的安全、质量和性能的预期以及尽可能地延长其使用寿命。研究表明,及时合理地对路面预防性养护能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延迟路面大修和重建,对维持良好的路面性能和保证路面具有良好的效益费用比至关重要。然而对于预防性养护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实际操作中仅凭经验确定,具有很大主观随意性,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实施。
目前,对路面的养护一般采用日常养护,大都等到路况下降到最低可接受水平时,再实施罩面或改建措施,即所谓的“反应型养护”。这种方式的最大缺点是它的工作量和费用都远远高于定期维护,而且还延误交通。因此,为了维持高质量的路面而又不超出预算限制,考虑从传统的反应型养护方式转变为预防型养护方式,预防型养护实质上体现在路面维护。
二、公路养护工作的方针、技术要点
根据公路建设工作总方针的要求,公路养护工作的方针是”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此,应根据积累的技术经济资料进行科学分析,预作防范,消除导致公路损毁的因素,增强设施的耐久性,提高抗御灾害的能力。基于上述方针,相应的公路科学养护技术主要可归纳为:因地制宣、就地取材,尽量选用当地天然材料和工业废渣有工程设施,以降低养护成本;应用和推广先进的养护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改善养护生产手段,提高养护技术水平;重视综合治理,保护生态平衡、路旁景观和文物古迹,防止环境污染,注意少占农田:全面贯彻执行《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加强桥梁的检查、维修、加固和改善,逐步消灭危桥;公路的改善提高应符合国家有关公路技术改造的方针、政策和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规定,施工应注重社会效益,保障公路畅通;养好路面是养路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质量考核的首要对象。
三、路面、路基工程预防性养护探讨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路面大多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由于沥青材料是热塑性材料,它对温度很敏感,受诸多因素影响,路面易老化,因此产生的病害类型很多。常见的有车辙、开裂、拥包、松散、沉陷、坑槽、麻面和唧浆等,这些病害会严重影响道路行车质量、行车安全以及道路使用寿命,而引起这些病害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有设计原因、施工原因、材料质量原因和外界条件的原因。
为了提高路面的行车质量,对路面发生的各种病害要及时进行修补养护。目前,修补的主要手段是清除损坏部分,再用热拌沥青混合料填补,养护则采用罩面。由于热拌沥青混合料用于养护时,受到气候、温度、运距及用量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使损坏的路面不能及时得到修补,或者即使修补了,因沥青混合料温度不符合要求而影响到通行质量。此外,由于修补、养护材料类型少,有一些病害因没有合适材料而得不到有效治理。
路基和路面是道路工程的主要结构物,且共同承担车辆的荷载作用。而路基是路面的基础,其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路面结构稳定、路用性能良好的基本条件。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与地质条件,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温度和湿度;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包括设计、施工和养护。而路基工程一经完成,则路基的质量将主要取决于路基的养护水平。因此。为了保证公路的正常使用品质,必须对路基进行合理的养护和维修,使之经常处于良好状态,以避免路基发生严重的病害。
四、路基早期病害预养护措施方法
路基病害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首先弄清发生病害的原因,经过综合分析,因地制宜地采取根治措施:
调查沿线自然地理条件。如气象、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情况,了解其变化规律,为防治病窖提供第一手资料;认真选线、精心设计、严格施工、杜绝发生路基病害的人为因素,这是预防病害的积极措施;充分注意路基排水,治水是防治路基病害的关键。在设计、施工和养护工作中,路基排水均应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加强养护、及时治理,以预防或减轻路基病害,并及早发现病害征兆。有利于及时采取治理措施;综合分析、积极根治,如采用绿化、农田水利建设、土地的开发建设等措施。
五、路基养护工作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为使路基满足密实、稳定、均匀的基本要求,必须采取防止地面水和地下水浸入路基的措施,保持排水系统完好,路基各部尺寸和坡度符合规定,并及时消除不稳定的因素。为此,路基养护工作的内容包括:①维修、加固路肩和边坡;②疏通、改善、铺砌排水系统;③维护、修理各种防护构造物及透水路堤、管护两旁公路用地;④清除坍方、积雪、处理塌陷、检查险情、预防水毁;⑤观察、预防、处理翻浆、滑坡、泥石流等病害:⑥有计划地局部加宽、加高路基、改善急弯、陡坡和视距、使之逐步达到要求技术标准。
路基养护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日常巡视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维修措施:①路肩无车辙、坑洼、隆起、沉陷、缺口、横坡适度、边缘顺适、表面平整坚实、整洁;②边坡稳定、平顺无冲沟、坡度合乎规定;③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路肩水簸箕(路面拦水缘石出水口)、跌水并等排水设施保持无高草、无淤塞,纵坡适度、水流顺畅、进出口良好;④挡土墙、护坡及防雪、防沙等设施保持完整无损坏,砌筑伸缩缝填料完好,泄水孔无堵塞;⑤及时治理翻浆路段,使其尽快恢复到原有路况、对坍方、滑坡、泥石流等病害做好防护抢修,尽力缩短阻车时间。在上述养护工作中,要待别注意保持路基排水系统处了完好状态,因为水是造成多种路基病害的重要因素。其次,在各种养护维修工作中,要保证工程质量,不可马虎从事。
六、高速公路堰塘、沟谷区路堤路面基层开裂和桥涵台背脱空处治建议
通过现场实地考察,相关钻探、调查、检测结果汇报的基础上,与会各方充分讨论,高速公路堰塘、沟谷区路堤路面基层开裂和桥涵台背脱空认识与处治建议如下。
1.高速公路堰塘、沟谷区路堤路面基层开裂和桥涵台背脱空情况认识
(1)堰塘地基挖除并换填砂砾、下路堤及下路床换填砂砾、上路床水泥砂砾以及路面底基层、基层结构设计施工方法合理,路面基层开裂是路面底基层、基层施工材料级配、施工工艺、养生以及雨季季节性气候影响所致,右侧涵洞八字墙地下水涌流是正常现象。
(2)堰塘沟谷区高填路堤软基抛石挤淤、路堤土石填筑、上路床水泥土及填挖交接处格栅处理设计施工方法合理;沟谷区高填路堤软基挖除换填砂砾、路堤土石填筑、上路床水泥土及填挖交接处格栅处理设计施工方法合理。
(3)地基挖除、路堤土石填筑及上路床水泥土砂砾及填挖交接处格栅处理设计施工方法合理,路面基层开裂是路面底基层、基层施工材料级配、施工工艺、养生以及雨季季节性气候影响产生,纵向路基填挖交界处路面基层开裂是高填路堤沉降拉裂所致。
(4)部分桥涵台背脱空是施工通病,应对脱空桥涵台背进行处理。
2.泌阳至桐柏高速公路堰塘、沟谷区路堤路面基层开裂和桥涵台背脱空处治建议
(1)堰塘区路堤路面基层开裂按路面基层开裂情况处治办法执行处理;右侧涵洞八字墙及部分路堤地下水涌流处做反滤层挡墙处理,降低并排除路堤地下水。
(2)高填路堤在路床、底基层、下基层、上基层处铺设高强土工格栅。上基层和下面层处铺设玻纤格栅,并在纵向路基填挖交界处上基层表面设置间隔5-10m切缝,切缝深度为1/5上基层厚度。
(3)路面基层开裂,上基层和下面层处铺设玻纤格栅,并在纵向路基填挖交界处上基层表面设置间隔5-10m切缝,切缝深度为1/5上基层厚度。
(4)对部分桥涵台背脱空进行砂砾石填充和密实压力注浆处理,压力注浆保证临近注浆孔返浆。
3.泌阳至桐柏高速公路堰塘、沟谷区路堤路面基层开裂和桥涵台背脱空处治效果观测与检验
(1)建立上述路面基层开裂处的变形沉降观测,验证路基施工近8个月后的稳定状况。以便进一步完善堰塘、沟谷区路堤路面基层开裂处置方案。
(2)对堰塘、沟谷区高填路堤处设置“软基高填路基沉降观测”起止标志,引导车辆安全行使。
(3)在部分桥涵台背脱空砂砾石填充和密实压力注浆处理后,进行其弯沉和承载力检验,并达到设计标准。
篇8
【关键词】古树养护;古树复壮;措施应用
前言
北海公园是一座具有800多年历史的皇家园林,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在琼华岛和团城景区的二百余株古树是这座古老历史 园林活的见证,是古代劳动人民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古树的养护管理以及复壮工作在专家的指导下,总结以往的经验,对景区内古树的养护及生长势弱的古树复壮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琼华岛景区古树的基本情况
团城及琼华岛是北海的主要景区,目前岛上共有古树200余株,分为一级和二级古树,涉及树种6种(侧柏、桧柏、白皮松、油松、国槐、楸树),其中常绿树种占绝大多数。目前,除6株古树生长势差,其余二百六十株古树生长势基本正常。
二、古树生长势较弱的原因分析
通过历年来对琼华岛生长势正常与濒弱古树周围环境的观察与分析,认为造成以上古树生长势衰弱的原因主要是:
(一)地理位置:古树植株多生长于陡坡或道路旁,不利于水土保持,游人踩踏易造成土壤板结。岛上建筑较多,古建筑的灰土地基对建筑旁的古树根系生长非常不利。
(二)土层:由于琼华岛由土和太湖石人工堆砌而成,部分山石上土层很薄,造成古树根部发展空间小,从土壤中吸收养分也相对减少。
(三)通风透光条件差:由于部分区域高大乔木密度大,古树生长其间,通风条件较差,光照条件差,影响古树的生长。
(四)病虫害:由于古树部分分布在琼华岛白塔山的山体中间部分,超出了打药车的辐射范围,发现的病虫害只能用喷药筒人工防治,相对于打药车在防治高度和范围上效果都不好。
(五)人为破坏:由于琼华岛是对游人开放的景区,游人的踩踏、喝剩的饮料以及游人刻划古树,污染了土壤,增加了不利于古树生长的盐分,是人为破坏的因素。
三、养护及复壮措施
(一)对于生长情况良好古树的养护
在加强正常养护的同时,对有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古树主动采取预防性措施,我们主要作好以下几点:对古树生长环境的控制,及时清除生长在古树周围的杂树;春水和冻水的灌溉要及时、充足,旱季补水,雨季注意排涝,特别是对白皮松进行排涝处理;减少因人为造成的对古树的破坏,向游人和职工加强古树保护和植物生长知识的宣传教育;控制因病虫害对古树造成的危害,结合琼华岛的地形,提出合理化建议,目前已在琼华岛山顶安装了两个打药箱和打药泵,从而消除植保防治死角;在琼岛景区内于古树的树冠投影区域适当作复壮井。例如在2009年琼华岛永安寺前广场的改造中,我们参照团城的古透气井,在广场古树的垂直投影处作仿古透气井,并作30×100厘米的复壮沟使之相连,改善地下通气条件,既美观了环境,又对树木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复壮效果好,后推广至全园古树。
(二)对于濒弱古树的养护及复壮措施
我们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致濒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养护复壮:清除古树周围的杂树,对古树基部进行培土(腐殖酸土与素土混合)增加土层厚度、改良土壤结构,及时打药控制因红蜘蛛、蚜虫而造成的危害;将古树树干垂直投影内的早园竹去除并单独做堰,将早园竹与古树分割并分别进行养护,避免因对早园竹大水浇灌而造成土壤含水量高。去除早园竹后,使古树周围的通风采光条件得到改善,有利于古树的生长;作复壮井,内置腐植酸土,槲树叶等营养基质,改良土壤的酸碱度;堵鼠洞,释放灭鼠药消灭鼠害;古树周围培土,使用滴灌系统灌溉,供给古树生长所需水分,缓解坡地水土流失问题。
四、讨论
通过对琼华岛古树多年来的养护观察,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古树的生长势良好,6株濒弱的古树通过复壮措施和加强水肥管理,生长势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古树的树叶宿存基本在2~3年,叶色正常(较绿),树木的枝干也没有再发生死亡现象。据观察总结,挖复壮沟,填充腐殖酸土、槲树叶等营养基质,对柏树类的古树复壮效果明显,而松类古树特别是白皮松,根部或复壮井中施肥复壮效果更明显。
总结这些年的经验,在作好正常养护的同时,我们感到对于古树的养护复壮主要还应注意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树木的立地条件、生长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因施工产生不利因素时,在养护上应采取预防性措施(如:挖复壮沟增加透气性、适当施腐殖酸良土壤、施药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及时对断根古树施放生根粉),避免树势的逐渐衰弱;做到因树养护。由于北海历史悠久、立地条件复杂,在对古树进行养护复壮时,不能单纯的采用一种模式,要根据不同的树种、不同的立地条件、生长环境、致濒原因进行养护复壮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佃林. 《植物与植物生理学》[D].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东林. 《高级园林绿化与育苗培训考试教材》[D].中国园林出版社,2006.
[3] 张艳洁,丛日晨,赵琦.适用于表征古树衰老的生理指标[J].林业科学,2010.
篇9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环节;生态环境;建议
0.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高度的重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在开发和建设的各种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水利项目的建设是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其建设、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诸如发电、灌溉、航运、水库养殖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但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工程规模普遍较大、工期较长、施工的持续化程度较高,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使得施工区域的水、气、声等环境质量大幅下降。就施工区域而言,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物种的损失以及生态景观的破坏; 就水域的整个影响区域而言,容易造成下游生态环境的变化,造成连锁反应。
施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逐渐受到关注,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为了将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环境保护理念已经逐渐深入到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竣工等各个环节中,水利项目建设开始针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全过程的控制。
1.水利建设过程中各个施工环节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表1 水利建设项目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
在水利建设过程中,根据施工环节的不同可以分为工程准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工程竣工阶段三个环节,各个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环境保护工作,见表1。
1.1工程准备阶段
1.1.1环境影响评估
环境影响评估是水利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在面对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矛盾选择时更加明智。环境影响评估工作通过对工程建设地区的环境本底状况进行摸底,对待建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从环保角度对待建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给项目的立项提供科学依据。水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地表水、环境空气、声环境、生态环境、水土流失以及对周边人群的影响等。主要根据具体的各个施工环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噪音、粉尘、施工废水、对水土保持的影响、施工可能导致的地质灾害以及对施工和周边人群的健康影响。
1.1.2环境保护设计
环境保护设计工作主要是以前期的环境影响评估分析作为基本依据,结合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施工设计提出合理化、具体化的措施。
环境保护设计的主要工作是: ①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对前期工作中的环境影响评估进行复核审查; ②对承建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对各种环境因素的保护提出各种具体要求,诸如地表水环境的保护、空气保护、噪声的控制、珍稀动植物的保护以及人群的健康等; ③对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的环境管理、环境监理以及环境监测工作内容进行具体化; ④根据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量,结合环境影响评估制定一个科学的环保投资预算。
1.2工程施工阶段
1.2.1环境管理
此处强调的环境管理工作是指承建单位按照合同以及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中的要求,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安排专门的环境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管理。环境管理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施工期间的环境进行实时的监测,并定期编制环境管理报告向主管部门进行汇报; 做好污染事故的预防性工作; 在施工后期积极组织实施环境恢复及改善工作。
1.2.2环境监理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监理,主要是指业主委派专业化的环境监理单位,以国家环境保护法律为依据,结合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合同,对承建单位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
在施工阶段,环境监理工作包括: 对施工现场以及施工人员生活区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 督促承建单位按照工程合同中的环境保护条款认真实施环境保护工作; 对承建单位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不足进行建议,诸如督促承建单位对环境保护的文档和资料等进行整理归档; 监理单位还应该根据工作的内容编写环境监理日志,并定期编写工作月报和年报,向上级管理部门进行汇报。同时,定期对环境监理工作进行总结,提出发现的问题和可行的解决方案。
1.2.3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工作的目的在于实时地掌握施工期间环境的变化,针对环境发生的具体变化并结合施工环境保护目的提出可行的环境保护建议。在进行监测工作时要注意,参与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的监测资质,同时要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对施工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基础性数据,诸如污染物的排放、声环境的变化以及当地的生态破坏状况等进行实时测定。
水利工程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为工地污染物的排放,生态环境因素的监测等。然后根据监测到的基础数据,结合相关部门的预测资料施工区域的环境质量月报,撰写施工区域环境监测简报以及施工区域环境状况年度报告。
1.3工程竣工阶段
对于水利工程而言,工程竣工阶段的环境保护工作验收一般是由专业的环境咨询机构来进行的。咨询机构在实施验收工作之后应该提供验收报告,对工程是否达到环境保护工作验收的条件进行公正的判断,并给出合理的依据。
水利工程竣工阶段的环境验收工作包括: 工程建设前期的环境保护审查、审批手续的完备性,相关的技术设计及资料等是否齐全; 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以及设施是否按照标准予以配置,环境影响报告中的环境保护设计是否得到了落实; 环境保护工作的目的是否达到,工程建设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是否进行了恢复; 环境管理、监理及监测工作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2.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
2.1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为了防止发生水土流失,导致植被破坏,在水利建设过程中要将水土保持工作置于第一位。对于承建单位的用地范围进行严格控制; 对于作业表层的土壤,应该予以妥善的保存,便于以后生态环境的恢复; 在进行取土作业时,要确保施工区域内场地的平整,避免由于施工而导致的滑坡和坍塌等地质灾害; 对于植被的休整应该按照设计范围予以正确施工,不得滥砍滥伐。
2.2废弃物的处理
废弃物的处理应该按照施工合同中的环境保护条款予以认真落实,处理地点应该远离水源地,尤其是掩埋操作应按照相关规范进行,防止对周边的土壤及水体造成污染。
2.3水污染的控制
主要是做到对废液、废水的排放进行严格控制,做到集中排放、集中处理。例如在对水坝进行灌浆时,为了避免排出的水泥浆流入水库造成污染,应该将之导入到废浆坑中进行集中处理。
2.4文物保护
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时,应立即暂停施工,保护好现场,及时通知相关的文物保护单位。对于发现的文物不能私自进行处理。
篇10
1 纸质档案病害分析
新征集的旧纸质档案或保存不当的纸质档案,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病害问题。如水渍、污渍、皱褶、断裂、纸质酸化;写印色料的褪色、变色、晕色;虫鼠损害、生霉、磨损、破烂不堪等现象,这些不同程度的各种病害,称为纸质档案的病害。综合归纳主要病害有:
(1)水渍:受水浸湿而留下的痕迹。
(2)污渍:纸面上各种被污染的痕迹,如灰尘、泥渍、墨渍、油渍等。
(3)折痕:纸张由于折叠或挤压而产生的线状痕迹。
(4)皱褶:纸张受各种因素作用在纸张表层形成凸凹不平的皱纹,局部变形。
(5)断裂:纸面局部断开,相互无连接或从一个整体断为两个甚至多个部分。
(6)磨损:外力摩擦造成的痕迹。
(7)烬毁:高温火烧造成的损毁。
(8)脱色:写印色料局部脱落、褪色、字迹模糊。
(9)酸化:纸张pH值
(10)残缺:局部缺失或字迹残缺。
(11)脆化:纸张物理性能降低,易碎。
(12)微生物损害:霉菌侵蚀造成的损害。
(13)动物损害:昆虫、鼠类等动物活动造成书画的损坏。
(14)锈蚀:由于金属生锈的侵蚀(铁钉等对纸张造成的腐蚀)。
2 修复理念与原则
档案是珍贵的历史资料,针对其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点,修复工作必须坚持科学理念与合理保护的原则。修复理念是,以体现档案价值为宗旨,最大限度延长档案的寿命;保持档案的“原真性”,尊重和保留最初形态,不改变档案本体遗留的历史痕迹;在保持真实性的基础上,兼顾档案在历史、科学和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多重价值;注重保护修复中的科技含量,提高预防性保护意识。
修复原则包括:
(1)最小干预原则:修复始终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少干预档案本体承载的历史信息。
(2)兼容性原则:即档案原材料与修复所用的材料在物理、化学等性能上必须是相接近。
(3)可再处理原则:选用当今较先进的且已被证明有效的技术和材料,同时应考虑到随着档案保存时间的延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后人二次修复留下足够的可再次处理的空间。
(4) 耐老化原则:基于档案长期保存的特点,修复中选用的材料应能够降低外界因素对档案本体的影响,避免造成修复性破坏,保证其延长保存寿命。
(5)规范化与标准化原则:修复档案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修复技术与质量规范化,修复人员规范化,努力达到档案修复管理的标准化。
3 纸质档案保护修复流程
3.1 前期调查:前期调查工作主要包括记录档案基本信息、价值和保存现状。内容应包括档案的名称、年代、级别、尺寸、质地、质量、来源等,说明档案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档案保存环境的温度、湿度、照度、紫外线指数等。
3.2 检测分析:通过科学仪器进行常规检测,包括纸张厚度、密度、定量、白度、色度、帘纹宽度、pH值、写印色料溶解性等。
(1)厚度,是反映造纸技术水平和纸张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密度,指纸张紧度(g/cm3),与原料性质压榨有关,紧度可以反映纸张结合的致密程度。定量,指单位面积纸的重量(g/m2),它与纸的用途和制造工艺有关,对于面积规则、损伤较少的档案,可直接称重并测其面积,通过计算得知。对于不规则的档案纸样可以用对比法测定。测量厚度、密度和定量是对档案残损选配补纸的重要参数。
(2)白度、色度。纸的白度可间接反映纸张纤维的提纯程度和老化程度,纤维素含量越高、老化程度越低的纸一般白度显现高。色度的测定是为了与保护修复后的纸张进行对比,判断保护修复过程有无造成色差变化。
(3)帘纹观察。帘纹是区别手工纸与机械纸的重要标志,观察帘纹形态判断纸张质量和制造时期,便于科学选配修复用纸。
(4)pH值。纸张pH值对纸张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有很大关系,弱碱性的纸张状态比较稳定;偏酸性的纸张由于酸催化水解导致纤维素?-1,4糖苷键的断裂后被氧化生成羧酸,从而导致纸张不断酸化、降解。对档案纸张表面pH值测定,是决定是否采取脱酸处理的依据。
(5)写印色料溶解性。纸质档案上字迹、印色在进行保护修复前,需测试其溶解性,为保护修复措施提供参考。通常采取棉签蘸取蒸馏水和无水乙醇溶液,轻轻擦拭字迹或色料部位,如果出现掉色现象,要采取固色处理。
(6)材质分析,材质分析尽可能做无损分析(从破烂糟朽散落的碎屑中取0.3×0.3厘米即可)。检测方法是将样品用蒸馏水浸润揉团放在载玻片上,滴几滴蒸馏水后用尖头镊子和钢针将纤维分散开,使其分布均匀,然后滴上I-ZnCI2染色剂,通过纤维测量分析仪观察其纸张纤维,即可判断造纸原料。修复应尽量采用相同材质的纸张作为修复用纸,材质分析为修复纸张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对于病害突出的纸质档案应采取特殊分析,特殊分析是针对性的病害分析,包括污染物、微生物、褪变色等鉴定,分析方法有傅利叶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生物显微镜等。
通过以上基础检测和分析,对档案所处的状态进行总体评估和病害发展态势预测,为选用保护修复材料、确定修复重点和方法提供可靠的依据。
3.3 消毒灭菌:为了防止微生物病害的发生以及霉菌之间的交叉传播、感染,纸质档案在修复前后均要进行消毒杀菌处理,确保再入库时与未修复保护的档案隔离存放保管,预防交叉感染病害。
消毒灭菌使用的方法主要有真空充氮气消毒法和环氧乙烷熏蒸消毒法。真空充氮气消毒法对纸质档案无副作用有一定效果,但时效较短。环氧乙烷杀菌普广杀虫力强,是当前用于纸质档案灭菌除虫卵和霉菌孢子均有较强灭杀作用较为理想的成熟技术,但环氧乙烷所产生的有毒气体废气必须合理、谨慎处理。
3.4 清洗、去污:根据纸质档案的具体情况,进行除尘去污处理。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1)物理清洗方法:物理方法是借助各种机械外力和能量使污垢分解并剥离开物体表面,以达到清洗的目的和效果,主要方法有:毛刷清除法(用软毛刷将表面灰尘轻轻刷去,减少表面灰尘);剔刮去污法(针对档案本体上的固态泥点、蝇粪、黑点杂物,使用刀尖小心剔刮剥离);面团粘污法(将小麦粉加水揉和成软硬适当的面团,用面团在纸面上来回滚动将污渍粘除);水清洗法(用纯净水、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清洗水渍黄斑、轻度霉迹污渍)。若是顽渍可采用超声波乳化技术进行清理。
(2)化学清洗方法:对于局部严重污渍使用棉签蘸5%乙醇溶液进行清理,清理时基本不会对写印色料造成损伤。有实验研究表明:5%乙醇溶液对各类字迹的耐久性影响较小,乙醇又有去污杀菌的功效,而且操作方便效果甚佳。若有锈蚀,可用专业工具去除锈钉后,清除周围锈渍,使用棉签酒精局部清洗。
3.5 去霉: 霉迹霉斑主要是白霉、绿霉、黑霉、红霉等,去霉方法有:
(1)乙醇(酒精)擦涂法可去除“白点片状”白霉菌。具体方法是,用柔软洁净的纱布或脱脂棉球蘸取75%酒精在有霉菌的部位进行擦拭,根据霉菌严重程度控制擦涂的次数。特别注意的是,擦涂前先进行写印色料易溶解性试验,如果写印色料易溶解就不能使用此方法。此外,酒精属于易燃物质,使用时要注意防火。
(2)高锰酸钾与草酸搭配使用去绿霉、黑霉、红霉。具体方法是,先用0.5%高锰酸钾溶液擦拭霉斑残留部位5分钟~10分钟,再用2%草酸溶液中和棕色沉淀,然后蒸馏水冲洗干净。若不能彻底去除,再用1%溶菌酶溶液涂擦并保持一段时间后用蒸馏水冲洗,用吸水纸吸去水分后阴干。
3.6 脱酸:档案纸张pH值7)的清水清洗,也可用0.2%的碳酸氢镁溶液做脱酸液涂刷在档案纸张背后实施脱酸,再用清水冲洗。(2)用淘米水(pH值约8.5~10.3)浸泡清洗有很好的脱酸效果。
近年来,等离子脱酸、超纯水有限洗涤脱酸等新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已取得成果。
3.7 皱褶展平整体整理:档案大多存在皱褶病害,须将每一皱褶耐心细致轻轻展开、将变形状态整理恢复常态形状后分批进行压平。对于档案边缘磨损严重或遭虫蛀的,据情况可用古籍修复方法进行衬垫修复。经检测是属机械纸张,要依据纸张的拉力、强度、色度、质地等要素遴选与之相适合的纸张做修复材料。修复后进行压平处理。
3.8 保护写印色料:档案中的写印色料主要包括油印版、蜡印版,手稿类的红、蓝、黑墨水及铅笔等。出现褪色、变色、晕色等病害,可采取宣纸衬垫隔离方法保护每件档案的写印色料。对于蓝黑、纯蓝墨水褪色严重的字迹,可使用LC显色固色剂实施恢复。对于圆珠笔、复写纸字迹褪色,可使用BAH、DAH恢复剂恢复;对于扩散的圆珠笔、复写纸字迹可用TH22、NHJ剂恢复;为了防止机械摩擦造成损伤铅笔字迹模糊,可喷涂胶剂进行封固,并拍照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