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与城市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摊经济与城市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摊经济与城市管理

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经济;城市发展

引言

城市规划管理,是保证城市各项建设事业有秩序的、协调的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一系列有效举措。由于我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大中小城市分布极不平衡导致当前我们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国的城市规划出路在于创新,在于结合中国实际基础上的创,因此,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低碳经济建设渐渐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1 城市规划的原则与管理工作

1.1 城市建设的相关原则

城市规划足一项牵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诸多因素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只有把城市规划好,才能逐步建设好、管理好

1.1.1 城市规划要坚持科学性。规划是龙头,规划是前提,规划是保证,因此城市规划编制要坚持科学性。对城市要进行科学的定位、定性、定向。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要科学,要符合当地实际。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使城市规划具有战略性、广域性、前瞻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要科学编制近期规划和长远规划。

1.1.2 城市规划要坚持超前性。也就是说城市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竞争的需要,着眼于新经济时代对城市发展带来的新挑战,高起点筹划城市的发展格局。用先进的规划技术指标来指导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避免城市建设重复运行,在利用规划对各种城市资源进行配置时有效地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杠杆,以集约合理为条件。

1.2 城市建设管理工作

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工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改革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求实的作风,努力提高规划制定和修编工作水平

1.2.1 加强领导和协调。规划是城市管理的第一要务。市长是城市规划工作第一责任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城市规划工作纳人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发挥规划在城市管理中的龙头作用。

1.2.2 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培养规划人才。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提高城市规划的科技含量。城市规划的编制要有长远眼光,提高战略性和前瞻性,为经济社会发展留有余地。

1.2.3 依法制订和实施规划。进行规划修编的地方 首先必须对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修编的目标和任务,并按法定程序认定、报批和备案

2 低碳经济在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在城市规划中,低碳经济建设也渐渐占据重要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关注热点。这对城市建设是压力,是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

2.1 能源资源挑战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电力中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会产生4.12吨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如何在既定资源条件下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变,是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极大考验。

2.2 现阶段高排放挑战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围,正处于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停止,致力于改善13亿人民生活水平的努力不可能停止,“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难以回避,成为中国城市建设规划的一大制约。

3 城市规划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

3.1 以低碳经济为发展目标的城市规划

针对低碳经济与城市规划的相互作用,提出如下以低碳经济为发展目标的城市规划综合决策框架。建议的框架以城市规划决策五个不同阶段为架构。从中建议在决策过程中每一步的“无碳化”考虑及相关的行动配套。此五阶段同时也代表了,在城市规划中由宏观的愿景政策到中观的总体土地和建设规划及微观的详细规划规划许管理和监控等步骤:(1)城市发展远景和减排目标;(2)城市发展战略及政策:(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规划许可;(4)城市设计及绿色建筑设计;(5)监控和持续研究。

3.2 城市发展战略及政策

从城市低碳经济远景和减排目标可以编制不同方面的城市发展政策。如城市的土地利用、工业、电力、建筑及交通政策都是协助城市整体达到减排目标的重要领域,应有一项综合城市气候变化应对政策以跨界、跨政策、跨部门的思维和体制去实施。相关具体的政策幅度可以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使用;综合供暖供冷及发电系统;工业结构调整;清洁工业生产:紧密城市发展形态;公共交通导向发展;高能源效能建筑法规;消费者警觉性教育及产品标签;生活方式;碳税及其他经济政策;食物及农业政策:生态多样性保护;城市现有基建受影响的评估和社区适应行动等。

3.3 “减缓”规划

减缓规划策略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不同手段去减低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少潜在的反面影响。相关的手段可包括编制推动低碳城市建设的法规规范和标准、提供节能减排的激励政策鼓励使用减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造方式。有关的政策必要有一个概定的减排指标为依据,作为度量各减缓规划手段的可行性及成效的工具。

3.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详细规划及规划许可城市发展战略和政策会具体在空间中落实到城市内的土地利用布局,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当中。然后会再往下游通过详细规划及许可制度实施。本文就此有以下两点建议:

3.4.1 采取以能源及资源管理策略为主导总体规划的编制原则之一,比较不同规划方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3.4.2 采用创新规划工具和模型去量度不同土地利用、建设、交通布局及城市设计方案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标,特别是和二氧化碳,排放相关的指标。可包括最少如下的指标:

a总体规划的能源消耗量、节能效应、可再生能源使用率;b总体规划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不同情景的比较;c城市交通出行模式的分布及其达到减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不同方案;d城市工业在清洁生产及节能减排的效应;e城市电力能源结构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规划。

3.5 监控和持续研究

有关地块在一级及二级开发过程中对城市整体二氧化碳排放减量目标的贡献能否达标;有关能源及资源利用控制性指标的表现;通过示范点,监控创新技术及手段对减排的效率及成本利益;建立以项目或规划范围为对象的研究计划,探索低碳经济发展下市民的消费及生活习惯的应对;跟踪新规划手段和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篇2

关键词:关中地区 景观生态学 斑块 廊道 基质

0 引言

陕西省关中地区西起宝鸡,东至潼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关中地区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20米,东西长360公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如今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化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带的建设,关中中小城市借此机遇,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稳中趋快[ 1 ]。据有关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底,关中地区城镇化水平42%。然而在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建设城市新区的同时,由于规划理念的滞后,缺少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与空间布局的相关性的考虑,导致城市绿地综合功能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1 关中地区中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

(1)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缺乏生态性评价

关中地区许多中小城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在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没有对绿地资源、社会环境、土地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以及对生态环境进行生态适宜性和生态敏感性分析。

(2)对绿地系统规划中对生物多样性缺乏考虑

为了维持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稳定,达到城市生态平衡的目的,需要增加城市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然而如今许多关中地区中小城市在新区建设中,由于规划原则的单一性,忽略了生物多样性的考虑。

(3) 城市旧区与新区在景观生态格局上的动态联系性缺乏考虑

关中地区许多中小城市在空间层面上,旧城区与新区的绿地系统之间缺乏联系。在时间层面上,城市在新区的分期建设过程中未与旧城区的景观格局进行有效的衔接。

2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以及最优景观格局的一门学科。景观生态学主要包括以下理论[ 3 ]。

2.1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景观生态学中理解的景观是指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空间单元,按照各种空间单元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而被分成三种类型:斑块(patch) 、廊道( corridor)与基质(matrix) ,这三种类型要素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景观空间格局[ 4 ] 。

在景观生态学理论中,景观规模上每个生态系统都可看作是一个具有相当宽度的斑块体、狭长的廊道或基质,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是景观组成的基本模式[ 5 ] 。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斑块一般指各级公园绿地、小游园、各企业事业单位、居住区的附属绿地等;廊道是指能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并对被隔开的景观起障景的作用,同时又能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绿色通道;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面状空间相当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中的基质。

2.2景观异质性理论

不同大小和内容的斑块、廊道、基质、网络共同构成了异质景观,即景观异质性。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注重构建景观异质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自身恢复能力的提升,从而最大限度的维持生态的稳定性[ 6 ]。

2.3生态多样性理论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综合体。广义上的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7 ] 。作为人类聚集的城市,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仅是城市中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

3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蒲城蒲南新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

3.1蒲城蒲南新区概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蒲城的城市建设在近几年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是蒲城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蒲南新区应运而生,成为承载蒲城跨越式发展的活力之土。

蒲城南新区位于蒲城县迎宾路以东,长乐路以南,西延铁路北侧,总用地面积482.34 hm2。目前,已开发的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迎宾大道与长乐路两侧。现状用地北部有高压走廊,留有一定规模的防护绿地,西北侧以及中部有水渠。从环境质量来看,现状多为农田和果园,生态环境质量较好。本次规划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采用因子加权评价法,分别对场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

(1) 生态适宜性评价

根据场地特征,选取高程值、坡度、现状土地利用类型、距水渠距离四个生态因子,对各因子进行具体的属性分级,并且对其评价值和权重赋值(表1)(图1)。

(表1)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表

编号 生态因子 属性分级 评价值 权重

1 高程值

480—500M 3

>500M 1

2 坡度

5-10% 3

>10% 1

3 现状土地利用类型 建成区、农村居民点、工地 5 0.40

整理开发区 3

一般农田、荒山灌木草丛区、林地、基本农田、河流 1

图1:生态适宜性评价图 图2:生态敏感性评价图

(2) 生态敏感性评价

为对场地自然环境背景下潜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明确的辨识,避免此次规划建设破坏敏感性较高的生态系统,并合理保护场地自然环境,从而进行该项评价。根据该场地特点,选取植被覆盖度、坡度、人口密度、声环境这四个敏感性因子,对各因子进行具体的属性分级,并且对其评价值和权重赋值

(表2)(图2):

(表2)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表

编号 类型 敏感性因子 属性分级 评价值 权重

1 生态环境问题 植被覆盖度(NDVI值) 0-0.1 极敏感 1 0.20

0.1-0.3 中度敏感 3

0.3-0.5 不敏感 5

2 生态结构压力 坡度(%) >15 极敏感 1 0.30

10—3 中度敏感 3

3 人口密度(人/KM2) >1000 极敏感 1 0.20

500—300 中度敏感 3

4 环境污染问题 声环境——据污染源距离(M)

100-300 中度敏感 3

>300M 不敏感 5

通过对生态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分析得出,规划区北高南低,总体坡度小于3.0%,地势相对平缓。生态适宜性较好,局部地区生态敏感性较高。

3.2蒲城南新区绿地系统规划

在蒲城南新区规划区北部和南部各有一片东西向带状高压线走廊防护绿地,与中心一条南北向的高压线走廊防护绿地相连,总体形态呈现楔形。城市规划道路绿地由十字网状防护绿地和街头公共绿地组成,因此规划区的绿地呈网状+楔形结构。根据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原理,这种结构有利于建立生态廊道从而满足物种的流通和生态系统的循环繁衍 (图3)。

图3:蒲城南新区(东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3.2.1 斑块—廊道—基质

(1)斑块 在规划区间的高压线走廊引入“城市森林”斑块的概念。即将高压线走廊的大片防护绿地森林化,利用森林的生态系统延伸食物链,同时借助城市森林斑块踏脚石系统将城市内部的绿地与城郊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机联系。这不仅有利于城市空气库存与外界的交流,引入新鲜空气,缓解热岛效应,而且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保护和安全的路线,并保持自然群落的连续性。

(2)廊道 蒲城南新区的绿廊布局为“一环、一轴、三带”的网状绿地模式。一环即是贯穿生活服务区和市场物流区的步行绿廊。一轴即为开元街方向两侧30M宽的公共绿带轴。三带指的是北部公园带,沿中部高压线廊道南北向线性滨水走廊带,沿五原路南侧绿带。

利用景观廊道布局理论,将蒲城南新区主要绿色廊道归纳为三种类型:①生物廊道型走廊如:蒲大公路周边的防护绿带,以及春晴街以北、五原路以南的防护绿带。这些绿色廊道主要由城区的自然山体,生态农田所形成的绿色空间构成。这种类型廊道能起到生态防护功能。②城市生态防护性廊道,如:仓储用地和居住用地之间的卫生防护绿带属于这种类型的绿色 廊道,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噪、防尘、降污等。③游憩景观型绿色廊道如:蒲城南新区内的开元街、富原路、五原路等城市林荫道系统。这些绿色廊道不仅起到连接新区与旧区的绿地系统的作用,同时还具有休闲、景观、文化等功能。

(3)基质 蒲城南新区在规划中将城区边缘大面积的乡村农田融合为城市功能的一个部分,自然景观渗透到城区中,使农田、自然景观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共同构成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

3.2.2 景观异质性

在蒲城蒲南新区(东区)规划中根据景观异质性要求,在规划区中合理布置城市公园、街头绿地、游园以及广场等不同类型斑块的数量。为更加突显景观异质性的特点,在本次规划区的高压线走廊内构建“绿色浮岛”,即营造人工滨水湿地浮岛景观。其作为人造生态斑块不仅能涵养水土、增加城市的景观异质性,还能为一些物种提供迁徙和扩散的暂歇地,从而达到天地、人、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愿景,并且符合景观生态学中“集聚+离析”的景观异质最优格局。

3.2.3 生物多样性

在蒲城蒲南新区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规划中,增加城市绿地系统中植物的多样性是提高绿地绿化水平的重要环节。在规划区中绿地景观植物配置主要如(表3):

(表3)主要植物配置表

乔木 灌木 地被 绿篱 爬藤植物

金枝国槐 金银木 鸢尾 红叶小檗 爬山虎

紫叶李 黄刺玫 月季 金叶女贞 凌霄

刺槐 红刺玫 荷兰菊 水腊 紫藤

银杏 丁香 地被菊 小侧柏 金银花

樱花 珍珠梅 白三叶 金叶莸 葡萄

4 结语

以蒲城南新区为例,本文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在关中地区中小城市新区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现状绿地系统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发现新区内外景观生态格局缺乏持续性联系,公共绿地斑块的多样性不足且分布不均匀。在此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研究得出城市新区绿地系统规划应按在斑块—廊道—基质的基本组织结构上叠合集聚+离析的多样性异质格局,构建城市绿地系统生态网络。

本研究针对绿地斑块的尺度、形态的适宜性还有待深入,同时在规划中反映绿地景观多样性、异质性的定量指标体系也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侯全华.西部中小城市发展空间走廊的综合开发规划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05 -308

[2] 刘滨谊.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城市规划会刊,2002,( 2) : 27- 29.

[3] R. 福尔曼. 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许慧,王家骥.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3.

篇3

【关键词】乌鲁木齐市;温州街夜市;问题及对策

一、选题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1)乌鲁木齐市(温州街街)夜市地摊的规模、以及商品种类。主要研究摊位的数量,商品的价值,商品的类型,商品的质量。(2)夜市地摊摊主人群的构成情况以及顾客来源。主要研究摊主的职业、收入情况、出摊目的,顾客的收入层次、年龄层次。(3)夜市地摊的经营情况。主要研究商品平均利润,摊主盈利状况。

(二)研究的意义

夜市地摊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夜市地摊文化是现行市民生活催生出来的文化,并日渐演绎为流行文化的一种,我们需要去寻根探讨地摊文化的催生与发展以及对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并对夜市及夜市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开发,本次调查研究就是对温州街夜市的初步探索。

二、乌鲁木齐市温州街夜市现状概述

乌鲁木齐市温州街夜市属于商圈夜市,是以温州一条街的基础上发展的起来的,其产生与温州街形成大致同时。为对乌鲁木齐市温州街夜市进行深入了解,我对温州街夜市进行集中调查,并在平时进行相关调查。调查对象有夜市商品及地摊主、过往顾客、周边商家、城市管理人员等。

调查时间为2014年7月15日到2014年8月15日,我分别于2014年7月16日星期二,2014年8月3日星期六,2014年8月8日星期四,前往温州街进行集中调查,得出结果如下:

(一)关于温州街夜市的规模及商品

温州街夜市西邻阿勒泰路东傍北京南路,中间是温州一条街商业街,道路酷似“工”字形。温州商业街地下街主要经营各种服饰,中域街部分主要经营小吃。此范围内经营商品种类繁多,且较少受城市管理人员的管理,多为商铺经营者的拓展经营,流动性较小。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温州街主干道部分夜市。

表1 商品种类分布情

在规模上,夜市范围覆盖整个温州商业街主干道。三次集中调查的结果显示,夜市摊位数量在180―240个左右,工作日与双休日无明显数量增减,冬季夏季规模差异较大,但仍已形成较稳定的市场规模。商品种类大致可分为共12类,包括饰品、衣物、鞋袜、电子产品、化妆品、鲜花盆景、家具用品、水果、小吃、皮包皮具、小吃、玩具。商品范围涉及吃、穿、用、装饰等方面。其中衣物所占比例最大为32.63%,其次为饰品占25.79%,较多的还有鞋袜占17.37%,其余商品所占比例较小。(如表1)

表2 夜市摊主人群组成情况

表3 摊主职业分布情况

表4 摊主年龄分布情况

(二)关于温州街夜市摊主

(1)人群组成。在随机抽样中,共发现摊主人员组成主要有以下几种人群:个体店主、企业单位员工、零工、自由职业者、大学生、家庭主妇及老人、专门从事地摊的摊主。其中企业单位员工及自由职业者所在比例最大,均占23.3%、其次为大学生占11.2%。值得关注的是专门从事夜市和地摊经营的摊主所占比例较小,仅16.67%。由此看来,温州街夜市经营在专门从事夜市和地摊经营摊主较少情况下,仍能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当规模,表明其在市民生活中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而是上升至市民生活文化层次。广大普通市民不仅是夜市的消费者更是夜市的经营主体,这点在其他地方仍是少见的。(2)摊主年龄。经营者的年龄分布上以青年为主,年龄跨度从18到70岁。18~25岁占50%,26~35岁占26.67%,36~45岁占10 %,其余为46岁以上13.33%。其中60岁以上有3人。另外经营者性别比例上,女性经营者较男性经营者多。在经营者人群构成上,单独经营的约占四分之一,和朋友同学合伙经营的约占四分之一,家庭经营所占比例最大占一半以上。在家庭经营中各种家庭成员均有参与,有合作经营一个摊位的,也有邻近经营多个摊位。另外长期经营者占70%以上,其余为偶尔或周末进行经营,有5%的经营者表示是第一次来。(3)出摊目的。在中低收入人群中,专门从事夜市地摊经营的经营者,目的即挣钱养家;自由职业者及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出摊目的包括锻炼自身能力及补贴生活费;在白领等中高收入者,出摊目的在于缓解、释放压力,或帮助朋友家人经营,同时补贴家用。将此作为一种娱乐休闲的方式。

三、结语

(一)规模大,种类丰富

乌鲁木齐市温州街夜市地摊的规模较大、商品种类丰富涉及面广,已形成稳定的市场,成为乌鲁木齐市经济文化活动中长期稳定存在的一部分,其发展与乌鲁木齐市大型城市与发展速度密切相关,城市发展、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二)身份职业多样化,年龄跨度大

乌鲁木齐市温州街夜市地摊经营者身份职业多样、年龄跨度大,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都有参与,不是单一的小范围的经济活动,市民参与度较高。

第一,非专门从事夜市地摊经营的普通市民是主体,经营者流动性较大,经常有新的摊主进入,夜市有较强的生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第二,年轻人是主体,女性经营者多。年轻人代表着青春活力,女性代表着审美与细腻,经营者主体的突显,使得温州街夜市也具有了这样的特点,融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和审美情趣,文化欣赏的层次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鑫.“感性”与“理性”――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5).

篇4

江苏省常州市城市管理局就曾被恶搞了一把。2009年6月,该局网站的首页上,“城管队员按摩女河蟹一家齐欢乐”的大标题赫然在目。在这个标题下面,“城管队员深入实践,集体视察洗头房”,“城管队员深入实践,集体殴打小贩”,“城管队员武艺高强,菜农溃不成军”等小标题取代了原本应该严肃的网站内容。

被恶搞的常州城市管理局并没有得到民众的同情,相反,在搜狐网就此事做的一个小调查中,有5000多个网,友投票,其中仅有1.63%的人认为黑客太嚣张,应该追究其责任。而认为“这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希望这件事能让执法者反思”的占到了95.98%。

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并不仅是常州市城管,就在最近几个月,北京出现城管执法秘笈,深圳城管被小贩捅死,绵阳城管入户打狗被反锁。几乎每一次与城管相关的新闻,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城管总是处在公众的负面评价当中?

城管工作的尺度如何把握

“我觉得城管的理念有问题。”东方小白这么对记者说。东方小白是河北一家媒体的工作人员,他很不理解为什么城管要对小商小贩围追堵截。

“如果不摆摊,那些小商小贩可能连生活来源都没有了,他们为生计奔波,却被城管追得东躲,甚至被打骂。”东方小白坦言,如果没有母亲摆摊,自己也许连大学学业都无法完成。

东方小白出生在河北省一个县城,父母都是普通工人。1996年,东方小白考上大学,弟弟在读高中,但这个时候,父母双双下岗。为了维持这个家,母亲加入小商贩的队伍,在自家楼下一个自发形成的市场中卖菜。每天早晨四五点就去批发蔬菜,一天忙碌下来,收摊回家时,往往都在晚上10点之后。辛苦自不必说,遇到城管,还要迅速地连人带菜躲进小胡同,等城管走了再出来继续卖。

“为了供我们兄弟二人读书,前后共8年时间,母亲都是这样辛苦地熬过来。没有母亲摆摊卖菜,我和弟弟连大学学费都没有。”东方小白说,直到自己工作一年之后,母亲才结束摆摊的生活。而原来同母亲一起摆摊的人中,很多人至今还过着同以往一样辛苦的生活。

在东方小白眼中,小摊贩不是城市的污点,他们在动荡中讨生活,摆小摊的微薄收入是他们的生活来源,不能为了城市的形象驱逐他们。

而同样一个问题,在很多城管工作人员看来,又有另一番理解。“按照相关的法规,流动摊贩是违法的,应该取缔。”广东省中山市城管执法局局长薛飞英说,如果城管不管那些小摊小贩,那就是失职,流动摊贩很快就满大街都是。然而城管一旦要管,就很容易跟小商贩起摩擦。城管的恶名,大多因此而来。

曾是公安局局长的薛飞英,3年前到中山市城管执法局工作后发现,城管的工作一点不比公安工作好做。一边是值得同情的辛苦讨生活的小商小贩,另一边又是不容忽视的国家法律法规,这时常让薛飞英处于两难的选开放政策,把它当作就业和商业发展的一部分,可以在商务部门下建立城市服务管理机构,实行低门槛登记的服务管理制度。

蔡定剑认为,城市管理是维护公共安全、秩序和卫生,使城市有良好的环境。而公民个人经营一点小生意,是一项很大、很重要的权利,即公民的经济自由权和生存权。是城市的亮丽重要,还是老百姓的吃饭重要?

“很多人的就业和生存问题没有解决,公民的生活和生存要靠自己谋生,不可能全靠政府安排。城市居民不能种地,也不可能都有能力去办企业当老板。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政府千方百计要扩大就业,开放城市摊贩和小市场是一条极好的途径。乌鲁木齐市开放摊贩夜市就解决了几万人的就业问题。如果全国都这样做,那将解决千万人就业。而且有了方便的街头地摊购物,会大大促进市民的消费。”蔡定剑说。

在蔡定剑看来,中国走向现代化、国际化,不是要消灭小商贩、地摊。只搞一些大马路、高楼、霓虹灯等,是一种“变态”的现代化。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城市也没有消灭小商贩和地摊。小商贩、地摊可能出现“乱”象不是放开之错,而是管理没跟上。

对于城管的作用,也有专家持认可态度。马耀清就认为在一些领域特别需要城管队伍,如果没有城管,城市很快就会乱成一片。

罗亚蒙认为,我国城市化在跨越式发展,一些城市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现在已经到了以建设为主的城市时代转向以管理为主的城市时代,但中国的地方政府还没有做好准备迎接这个转变。

那么,城市管理究竟是什么?应该怎么管?

在罗亚蒙看来,所谓城市管理,就是管理城市的基础功能设施和公共空间,这些方面一天不管,城市就会瘫痪。也就是说,城市管理就是要维护一个城市的正常运转。城管就承担了这样的职责。

“城管在工作中与群众发生冲突,是无法解决的吗?”罗亚蒙说,其实很容易解决。

罗亚蒙给出了理念、理论基础和体制架构一整套的方案。简单说就是要和谐、亲民,一盘棋、管到底。

“比如流动摊点,那是弱势群体的生活来源,当然不能驱逐。”罗亚蒙说,有些摊点可以提供一个场所集中经营,有些摊点就需要在热闹的街头,那么就划定时间限时经营。不能单纯为了城市漂亮忽略民生。如果城管都替群众考虑了,群众怎么会对城管那么大意见?

几年前,广州市城管曾被批评野蛮粗暴,但现在也提出了城管要做最可爱的人。

篇5

关键词:城市管理者;流动摊贩;行政处罚法;执法

本文系华北理工大学2016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流动摊贩的治理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唐山市为例”阶段性成果;指导教师:刘晨光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2日

一、流动摊贩和城市管理问题

(一)流动摊贩产生的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就业,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压力逐渐增大,产生众多下岗和无业人员,部分人选择了加入到流动摊贩群体。流动摊贩投资少、成本低、风险小、收效快,成为低收入家庭和外来流动人员的首选,加上其对市场的适应性强,经营内容调整快、无税收,只要经营者头脑灵活,肯吃苦,其收入养家糊口没问题,收入好的流动摊贩甚至不低于企业白领。如此大的利益驱动,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流动摊贩的队伍中去。廉价的消费对于经济能力弱的学生、蓝领群体来说更适合自己,所以流动摊贩存在一定受众群体,产生了流动摊贩的发展经济基础。

(二)流动摊贩给城市管理带来的问题。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遍地开花的流动摊贩带来更多的管理困难。(1)影响城市交通,导致交通不便。以唐山市为例,毗邻华北理工大学建设路校区的煤医道夜市是一道具有一定历史的风景,但是对于交通造成严重的堵塞,对于附近小区人们出行造成巨大困扰;(2)污染环境,影响居民生活。在华北理工大学建设路校区周围存在大量的流动摊贩,这些流动摊贩中大部分以食品经营为主,产生的油烟和垃圾严重影响到周边的环境;(3)噪音扰民,影响正常生活。在流动摊贩聚集区,大量的流动摊贩叫卖声加上顾客的声音,更有甚者利用扩音器、音箱等设备造成巨大噪音,严重影响周围群众的生活;(4)坑蒙百姓,危害其身心健康。流动摊贩成本廉价,同时流动摊贩为了更多的利益,缺斤短两,从业人员没有健康证明。其条件受限无法保证食品卫生安全;(5)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流动摊贩拒绝缴费和无营业执照,销售商品大部分不合格,影响社会经济秩序;(6)浪费和摧毁公共财物。流动摊贩为了自身利益占用城市公共交通,有时候还会破坏城市交通设施的绿化带;(7)影响城市形象。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但是流动摊贩的存在,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脏乱差,使城市魅力大打折扣。

(三)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简称“城管”,是中城市管理中的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执法依据是1996年颁布的《行政处罚法》以及各个地方的地方性法律规范。城管执法职责之一是贯彻实施国家及本市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章,治理和维护城市管理秩序,同时城管执法是将城市管理相关的法律集于一身的综合执法模式。但是,我们国家没有统一的城市管理执法制度或者法律,所以在整体上没有统一性,对于执法对象的行政行为缺乏统一的规范。

调查结果显示,城市执法中存在以下问题:(1)城管执法程序不规范。城管执法程序性是城管执法公正性的必要条件。缺乏执法程序性,执法的公正性就难以保障;(2)部分城管素质低下。部分执法成员缺失公正心、作风不正,利用公权力牟取私利。执法过程中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严重的损害城市执法队伍形象;(3)暴力执法。有众多原因,执法缺乏程序化、素质低下、执法观念落后等导致暴力执法,群众对于暴力执法的态度十分反感;(4)落后的城市执法观念。我们国家正在建设法治国家,社会处于转型期,城管执法存在一定落后性,不能与时俱进,导致执法效果锐减。

二、流动摊贩治理困境

(一)从流动摊贩方面。第一,流动摊贩存在一定的流动性。流动摊贩没有固定的销售地点,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摊贩的存在;第二,流动摊贩成本的廉价性。一套简单餐饮设备加上一辆三轮车就能做流动摊贩,没收流动摊贩工具不能阻止流动摊贩的继续经营,只会催生流动摊贩对城管的怨念;第三,流动摊贩人员的复杂性。流动摊贩的组成人员部分来自本地,熟悉当地执法人员,人情关系导致执法的困难;第四,流动摊贩人员的素质低。流动摊贩的组成成员大部分来自无业人员,没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对于自己的违法行为没有自我意识,反而认为执法人员故意刁难,甚至发生暴力抗法。

(二)从城管执法方面。第一,城市管理受人力资源制约。城管数量不能和流动摊贩相比,遍地开花的流动摊贩拥有庞大的基数,城管人员数量受限,不能做到面面俱到;第二,城管受执法时间限制。城管也需要休息,而流动摊贩寻找城管休息时间出摊,逃避管理;第三,城管执法缺乏群众基础。作为公权力站在强势一方,得不到群众的支持;第四,城管执法缺乏合法性和程序性;第五,复杂的人情关系是执法的阻碍;第六,政策问题。政策返还制度,使得城管执法为了政绩,并不会为彻底解决流动摊贩问题付出努力。

三、深层次分析两种利益的对立

从更深层次上探讨,其实流动摊贩和城管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利益阶层,且是相互对立的阶层,是公权和私权的对立。

流动摊贩是基层社会生存的一种方式,代表着社会部分底层群众生存方式,可以为他们带来经济收入养家糊口,同时是公民的私权力。首先,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流动摊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流动摊贩是庞大的群体,现在政府并不能解决这部分人的生存问题,所以自力更生做流动摊贩是迫不得已选择;其次,从流动摊贩服务的群体来看,社会中存在数量庞大的低收入群体,对于这些人地摊消费是更理性的选择。对于经济水平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摊贩经济是其中的重要角色。

城市管理是公权的代表,同时代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城管为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秩序,城管是秩序的守护者之一。城管不止是打击小商小贩的权力机构。虽然站在人情的角度我们并不认可城管的做法,可是站在发展和秩序的角度,城管的存在为我们带来了诸多好处,为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一面。

两种价值的对立,消除任何一方对于社会都是不利的。中和两种价值的冲突,公权与私权通过博弈互相让步,不能一味地追求发展而脱离现实。

四、从法律角度反思

(一)立法方面。从《行政处罚法》到地方法规,并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而是出现众多法律交叉问题。立法目的并没有得到实现,出现立法和执法的断层现象。交叉化管理导致城管管理的都是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的部分,所以也经常看到群众对于城管的否认。

(二)执法和监督。城管执法缺乏监督,导致执法效果大大削弱,而且无法克制暴力执法的发生,权力没有约束就会存在滥用。程序正义更能约束权力,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城市管理执法局现行的财政返还制度更加加深执法者的权利滥用,乱罚款、乱收费的现象层出不穷,违背立法者初衷,引发更深的社会矛盾。同一部门掌管执法和监督权利,这样就会滋生监督不力和权利滥用的现象。合理地使用监督权,才能保障公权力不会被滥用。

(三)整体体系。法律的运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拥有执法权,同时自己监督自己,这是在法律中不合理的存在,不能保障监督权的合理使用。城市管理缺乏一定监督,并且行政复议并不能得到很好利用。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监督,一个完整的体系才可以保证权利和义务公平、公正。权力和监督一体化就会出现“官官相护”现象。背离了立法的初衷,离立法意图越来越远。一部好的法律应当严格规制执法的程序合法性和内容合法性。对于公法,法无允许皆禁止,约束公权力,才能更好地保障私权。

(四)法律目的。从法理上来讲,立法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惩罚而是预防,法律主要指导人们如何去做事情,是一种具体可预见性、可控性的期待。同时,必须加大对法律的宣传,让流动摊贩了解法律从而规制他们的行为,达到教育的目的,减少矛盾冲突的暴力化。从法的作用来说,法是对个人行为的指导,对他人行为的评价、教育和对违法犯罪的惩P。城管不仅要对流动摊贩进行强制管理,更重要的是教育和指导。

(五)法律本质。法律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存在着一定的僵硬性和滞后性,死板的执行法律与立法目的并不符合。自由和秩序是法的两个目的,自由是最高目标,秩序是法的前提。自由应当有一定的限度,法律就是其限度和范围。人们有在城市中谋生的权利,但是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要遵守法律规定。有一定制约,才能保障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法律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法的本质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律的制定应该结合现实的社会经济。“生存本就是人的根本,而自由是其权利,秩序为其保障,只有在法律体系下有秩序的自由发展的经济才能持续。”

五、流动摊贩治理改进办法

(一)从城管角度来看。首先,合理的使用公权力,并且接受监督;其次,应当给予流动摊贩更多的教育和引导,而非行政处罚。从流动摊贩的角度,谋生也要遵循城市的秩序,不能不管不顾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二)从立法角度来看。流动摊贩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能为了发展一味打击流动摊贩,这是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方法。法律的本质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律应与现实结合,为了城市发展而剥夺他人谋生的权利不可取,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大量的下岗和失业人员,会导致更多违法犯罪发生。

(三)从执法角度来看。城管部门可以仿效交警做法,对于执法过程全程执法记录仪记录;执法记录可以有效地阻止暴力执法的发生,有利于提升执法部门的公信力。对于流动摊贩进行登记积分制,并且对惩罚结果进行公示。对于不同的流动摊贩区别对待,严惩屡教不改者,保护服从秩序的守法者。

(四)从监督角度看。建立合理并且完善的机制,把监督权从执法部门独立出去,维护公权的公信力。一是简化举报程序;二是降低举报成本;三是保护举报者隐私,积极调动群众力量,监督执法,让人民当家作主。

(五)从城市规划角度看。在城市规划中,留下一部分地方专门供给流动摊贩;联合社区、学校等单位为流动摊贩寻找合理时间和空间为他们生存提供便利条件。流动摊贩是社会很大一部分群体的谋生之道,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加上不定时检查,对于流动摊贩登记积分制,使其自觉维护城市的卫生和食品安全,促进城市和谐、有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一)占道经营重点分布区域:占道现象以集贸市场、商业区、客运中心、校园周边以及部分城乡结合部较为突出。__菜场、__超市、商贸中心周边的占道经营现象尤为严重。城区主要道路的占道经营以分散的摊担和横亘在路面的小吃摊为主,多数占据道路两侧的街巷口及人流密集区。城乡结合部则以电动小三轮、农用小卡车的占道经营为主。

(二)占道经营者的人群分布:菜场周边及超市门口的占道经营大多为本县城郊的农民及低收入者,通过出售自家种植的果蔬等来增加收入。城乡结合部及商业区摆摊者则以外来务工人员居多,贩卖薄利多销的产品吸引消费者。

(三)占道经营的时间分布:早上8时前、中午12时至2时以及下班时间段尤为严重,周末以及公众假日,摊贩数成倍增加。经营范围五花八门,以小吃、水果、日用品、小饰品为主,另有少数贩卖衣物、玩偶等。

(四)多方利益交织,整治工作难度大。在各占道集中地,如商贸中心、__超市、__菜场周边等处,执法人员为追求人性执法,主要通过劝导的方式开展日常执法工作。结果往往是经过劝导教育,占道摊贩一哄而散,而执法人员刚转身,摊贩们又马上聚回原地重新开张。

占道经营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有:

(一)现有的城区规划满足不了经营者的需求。随着我县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区内规划的农贸市场已不能满足经营者的经营需求。县政府虽然在规划上作出了一定的调整,但与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较为严重的供求矛盾。因此,部分经营者选择“马路市场”的方式开展经营活动。

(二)占道经营者技能、资金条件限制。多数占道经营者受自身条件限制,一无足够的资金开设店铺,二无专业技能受聘于单位,为了养家糊口只能流落于街头巷尾占道经营。尤其是一些外来务工者,因无技能傍身,无能力进厂入店从事经营活动,而摆摊无需技术和营业执照,资金投入又少,因此通常是一根扁担两箩筐,一张床单两个包便从事占道经营。

(三)部分市民日常生活所需。市民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违章占道经营以其经营方式灵活、购买方便等原因,也能满足很多消费者的需求,并在市场上占了“一席之地”。这些市民求廉价、求方便、求离家近的心态,客观上为“马路市场”的滋生蔓延提供了现实土壤。

(四)占道经营者相关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大多数占道经营者对城市管理、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秩序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了解甚少,文化低、素质差。执法人员对其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时,不配合执法工作,甚至无视工作人员的说服劝导。

(五)因历史存续原因,市民观念未能及时转变。在县城__街与__上街交界处,过去曾经形成了群众自发性的集市,在这里聚集了一批固定商贩与消费群体。这些商贩把在该路段乱摆卖的行为看成是理所当然,认为“摆卖十多年了,执法部门不应该干涉”,不理会执法人员的劝导教育。而部分消费群体也不理解执法人员的日常工作,甚至因同情小商贩而对执法人员产生抵触情绪。

不难看到,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因其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而经营人员素质又参差不齐,势必会对城市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也冲击着城市市场的经营秩序,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一)影响市容,不利于文明城市的创建。凡是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地段,就有废弃物满地、塑料袋乱飞、污水横流等不和谐现象,如水果摊贩遗留的果皮与包装纸,摆卖叫喊产生的城市噪音,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也极大地影响了市容市貌,直接损害文明城市形象。

(二)扰通,妨碍城市道路正常功能的发挥。流动摊贩的乱摆卖行为占用了人行道甚至是车行道,如东升路、武阳东路__菜场路段。占道经营致使道路堵塞,尤其是上下班时段,就连自行车、行人通行都很困难,常引起人、车摩擦,产生不必要的各种矛盾纠纷。

(三)存在安全隐患,容易造成人身、财产损失。不少占道经营户为了降低成本,向群众兜售“三无”产品或假冒伪劣产品,质量达不到安全要求;从事饮食经营人员既未体检也无卫生证、健康证,所出售的食品往往卫生不达标、未经检疫或保管不善易发生变质,对市民的身体健康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四)破坏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占道摊贩偷漏税款、逃避缴纳市场管理费,使国家利益受损;随地摆摊、排放污水废弃物,需要各部门增加财政支出进行善后处理;因其无固定经营场所,流动性大,难以实现有效管理,且容易与合法经营者形成恶性竞争,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县城管执法局在对各类占道经营现象进行系列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贯彻“以民为本,疏堵结合”理念,对如何破解占道经营难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制定《__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城区临时占道经营审批暂行规定》。该规定遵循“公开、公平、减量、便民”的原则,对临时占道经营的审批及管理进行了职责权限细化,对示范街区、非示范街区、重大节会、规划设置及季节性农产品自产自销摊点的占道经营许可等作了相应的规定,做到临时占道审批管理有法可依。

(二)专项整治与后期巩固相结合。开展市容市貌的专项整治是治理违章占道经营的重要手段。但若是后期巩固做不到位,往往收效甚

微,不多时占道经营现象又会卷土重来。为巩固提升整治效果,防止出现反弹,各中队加强了早中晚时段的管理,特别是俞源街整治后实行定人定责,其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每天晚上安排人员值勤至凌晨两点,巩固了整治成果。(三)合理布置疏导点。俞源街过去是我县占道经营的集中路段。每当夜幕降临,俞源街就显得十分热闹,特别是各饮食摊点更是生意兴隆。但是,一些饮食经营者随着生意的渐好,就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并违章搭建雨篷等物,造成俞源街路面狭窄,影响交通。针对此现象,县城管执法局协同工商、公安、交通等部门认真做好思想工作,对俞源街的流动摊位进行依法取缔,并在江山新村一路拆迁空地开辟30个临时经营地摊作为疏导点供经营者经营。现在的俞源街路面干净整洁,行车秩序井然,成为__建设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四)实行网格化管理,兼顾严格执法与人性执法。以执法大队“网格化管理”和“执法人员社区联系制度”为基础,各中队明确自身管辖范围及职能分工,多管齐下,与摊贩进行深度互动。一方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时常进行换位思考,为其着想,倾听民意;另一方面严格依法行政,克服办案畏难情绪,对少数屡教不改、蓄意闹事、干扰执法的当事人,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绝不姑息。

(五)加强互动与宣传,营造全民参与城市管理氛围。从2012年6月份开始,县城管执法局在《今日__》上开辟“美丽家园”专栏,每周一期,宣传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相关法律法规、城管执法目标要求、城市管理热点难点,努力营造全民参与城管、理解城管、支持城管的良好局面。同时,通过在《武川论坛》上进行局长与网民互动,做客《阳光热线》与听众沟通交流,开办城管专题电视栏目《美丽家园》报道一线执法动态等方式,让市民更好地了解城管执法工作,为解决占道经营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实践证明,上述应对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我县占道经营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果,经营秩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整治占道经营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笔者认为,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巩固完善:

(一)更新观念,变单一管理为服务与管理并重。城管执法部门是集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职能部门,城管执法人员理应成为人民的勤务员。转变执法理念,要求执法人员端正执法态度,转变执法方式。在面对违法占道经营者时,坚持教育在先,严格按照执法程序办案,做到文明执法、人性执法。同时,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加强对城管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引导牢固树立“以民为本,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对于执法过程中出现的不按照程序执法、、的部门或执法人员,一经查实,坚决追究责任。

(二)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规范整治城市占道经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城管、工商、交通、环保、卫生防疫、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因此,县城管执法局在加大执法力度的过程中,应积极与工商、交通、环保、公安等部门进行联系,建立大城管工作模式,开展综合执法,形成工作合力。

篇7

(一)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助力复工复产复学

一是加强环卫保洁。在全区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共累计出动清扫车辆台次3650余次,人员32300余人次;加大对居民生活和企业自产垃圾的收集转运工作,每天清运生活垃圾达140余吨,做到日产日清,及时收运,无害化处理;成立了环卫消杀小分队,设置口罩等专用垃圾桶,每天坚持对垃圾收集容器每天消杀不少于2次,垃圾中转站每天消杀不少于6次,公厕每天消杀不少于2次。二是加强市容管理。以“门前三包”责任制和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全方位开展秩序整治活动,对主次干道市容秩序执法排查,对流动摊贩、出店经营等现象现场进行整改,共劝导临街店铺480余家,查处违法行为180余起;成立临海童城管临时党支部,每天抽调5名党员协助临海童办事处加强市容管理;对校园周边环境秩序日常巡查管理的基础上,落实错时管理等长效管理制度,全力保障学校正常有序复学;联合市场管理、交警等部门,对农贸市场及周边环境全面开展整治,对我区2个高速路口车辆进行管控,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市容秩序保障。三是落实服务举措。推行首错免罚制和“马路办公服务”工作模式,对沿街商铺和企业首次轻微违法行为以教育为主,免于行政处罚;推行网上审批报备制度,优化业务申报条件,简化网上审批流程,方便企业在疫情期间正常办理业务审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坚持便民不扰民、放开不放任,探索城市管理新模式,有序开放“地摊经济”“马路经济”,科学、合理设置临时摊(群)点和便民服务点共计14个;推行对企业“一对一”上门服务活动,给帮扶企业宣传优惠政策,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疫情防控管理制度,帮助及时解决复工复产困难和问题,现两个企业已正常运行;

(二)以重点工作为抓手,助推“美丽”建设

坚持垃圾治理,狠抓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一是推进垃圾分类。年初,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逐步建立垃圾处理系统,进行源头分拣管控,对有价值的废弃物重复再利用,减少垃圾处理终端处理量,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对我区5个垃圾中转站升级改造,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120余吨,日处理餐厨垃圾8.5吨,无害化处理100%;二是严格监督考核,认真落实考核责任机制,综合督查考核结果拨付保洁费用。1-5月,我局对城区26条主次干道环清扫保洁综合考评36次,日常考评52次,罚款32.0925万元;对三镇一办农村清扫保洁综合考评13次,日常考评4次,共扣款2.0705余万元。加大对工业园环卫保洁监督管理,实现全区环卫保洁全覆盖。同时,加强对雷河大堤公厕进行管理,坚持每日消杀,保障卫生干净、环境整洁。

坚持标本兼治,狠抓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一是道路扬尘治理。我局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清扫冲洗机制,采用高压冲洗车与湿式洗扫车联合作业,加大对道路清扫洒水力度,特别对我区核心范围内的道路严格落实洒水标准,有效抑制道路扬尘。二是渣土运输整治。加强前置审批,截止目前,共对渣土运输进行审批10件;加强源头监管,监督指导围挡施工现场、施工喷洒抑尘、冲洗出入场车辆;加大执法处罚力度,采取24小时不间断巡查,共查扣车辆91台、处罚金51800元。三是露天烧烤和餐饮油烟专项整治。按照“属地管理、部门联动、疏堵结合、分类整治、标本兼治、长效治理”的原则,我局对82家餐饮经营单位餐饮油烟情况进行拉网式排查,均按要求运营,确保环境质量优良。

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工作。一是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充分利用宣传栏、报刊媒体和互联网等宣传平台,大力宣传城市管理工作,共组织2次大型现场法制宣传,发放宣传单300余份。同时,上传各类工作信息50余条,及时报道城管工作动态。二是严格依法行政。制定《执法服务水平提升年主题活动方案》,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今年上半年各项审批共计47件,依法立案查处行政处罚案件99件,其中参加了市局组织的全市城管系统的2019年卷宗评比中,忠正建筑公司无正当理由不与招标人签订施工合同案获得优秀卷宗称号。三是创新执法思路。创新“城管+律师”司法保障模式,探索律师进中队工作思路,推进标准化城管中队建设。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签订律师,发挥律师的专业优势和职业优势,让律师深入城管中队中,参与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依法办案的水平。

坚持精细化管理,狠抓市容秩序工作。制定《区智慧城市管理工作考核办法(暂行)》,监督对各镇办智慧城管工作落实,提高案件及时整改率,目前为止,共发现上报有效城市管理方面立案2998件,已结案2998件,结案率100%。以“门前三包”责任制和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全方位开展市容市貌“六乱”整治,1-5月份,共计清理辖区内流动摊点1183余个,清理店外店60余家,拆除违建2643平方米,铲除非法小广告300余处,查处违法停放车辆120余辆,全面提升我区市容秩序。以服务群众为宗旨,深入推进小区内电动车飞线充电专项整治,联合各镇办、住建、公安、消防等单位,按照“疏堵结合、科学规划”思路,协调建设充电桩等硬件设施,为市民提供服务,截止到目前,全区已设立安装室外充电设施157组,安装充电插孔2477个,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

工作计划

全力落实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以智慧城管平台为依托,严格《区智慧城管工作考核办法》,有效发挥智慧城管督查考核作用,强化通报、约谈、问责力度,抓好市容案件整改的结案率、及时率,降低反复立案率,不断提高案件办案质量和效率,积极推进香港街、工人村大街“示范街”创建力度,不断提高城市智慧化管理水平,全方位开展市容市貌“六乱”整治,实现市容管理常态化、智慧化、精细化。

篇8

长期以来,政治被视为精英们的事情,因为它从来都是与权力、统治和管理这些公共领域的上层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底层无政治――这种精英主义政治观一直在影响着人们对当今世界政治领域的分析和判断,也主宰着政治学的研究取向和研究视角。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正在向这种主流的“政治观”提出挑战。

我对底层政治的关注始于对农民维权抗争的研究。10年前,我在湖南农村调查,了解了许多由“减负代表”或“上访代表”引发的农村。这些事件让我感到十分的惊讶甚至是震憾。因为,它们与主流媒体和学界所宣称的农村形势相差甚远。已有的学术训练和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责任促使我开始关注这些事件,并感到下列问题需要回答:这些“减负代表”、“上访代表”是些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领导农民与基层干部进行抗争?他们是如何组织起来又是如何运作的?村民们为什么宁愿冒着风险不惜采取集体行动冲击会场营救他们?他们被打击后是否还会继续从事减负上访活动?前面这些问题是有关事实方面的。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我想进一步回答的理论问题是,当代中国出现的这些农民抗争活动的根源、动态过程和结果是什么?有组织的农民争取权利斗争对农村的治理和政治稳定发生了什么影响?为了防止中国农村踏上通向深刻政治危机的道路乃至引发不可控制的动乱必须引进哪些制度变革?于是,我对这些农民维权代表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调查。正是这些调查,我提出当代中国农民的“以法抗争”依据的是底层社会的政治逻辑,因此要在政治上重新认识农民。在我看来,底层民众并不是一群愚昧得不能分辨得失的群体,现代社会应该容许有底层政治的存在空间。

我一直认为,对底层社会与政治的研究不仅仅是学理方面的。实际上,底层政治与现实政策密切相关。近年来,执政者逐渐认识到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目标。但是,对于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在我看来,当前最主要的就是要改变执政理念,树立全新的底层立场。在制定和实施政策规则时首先要考虑底层民众的意愿和需要,从底层民众的处境去理解他们的诉求和行为,多关注底层民众的现实生活。对此,我不妨以城管和小商贩的关系为例对底层社会和政治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说明。

这几年,城管和小商贩的恶性暴力冲突事件时有发生,比如发生在某农业大省的果农手推车被城管暴力踢翻、100斤草莓成果酱的事件;某沿海特区发生的街道综合执法队与街头小贩“同归于尽”式的冲突,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固然与某些城管的素质低劣有关,但从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们制定和实施政策规则时的理念存在一些问题。从制度方面来说,城管队或综合执法队之类的组织,对违反城市容貌、环境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绿化、风景区、市政设施、爱国卫生、犬类管理、户外广告设置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是现代城市管理之需要。这些执法者也不全是恶人,而且在他们看来,其行为不仅有法规依据而且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可从这些小商贩的角度来看,他们在街头、路面摆摊贩卖,也多为无奈之举。一般来说,假若他们有能力开大超市,也就不会去练地摊;假若能开大饭店,就不会在街头摆小店;假若有能力住宾馆,也就不会待桥洞了。这些在街头讨生活的人,不是失地失业的农民工,就是城市里下岗失业者,或是I临时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对他们来说,所做的一切,不是有意与体面人的生活环境过不去,也不是有意破坏政府制定的各种规则,而仅仅是为了生存。

在我看来,城市的环境整洁是需要的,认真执行各种规则也很正当,而让底层民众能活下去则更为重要。特别是在目前没有为农民工等社会群体建立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情况下,我们就没有理由为了追求某些人的高尚舒适的生活、某些城市似画的优美风景,而把这些底层民众自的非正规就业视为非法,也不能以有碍市容为由把他们赶出城市。目前各地之所以产生了这些问题,可能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城市主义和精英主义在主导社会秩序和规则肯定是一个重要方面。可以说,各级政府能否在城市管理、社会公共利益和穷人的基本生存权之间找到最基本的平衡点,不仅是一个执政能力问题,更是一个执政理念问题。

篇9

老杨是协管大军中的一位,本文讲的正是以老杨为代表的协管员们的故事。

52岁的老杨是皮革厂的下岗工人,来菱湖城管中队当协管员已4年了,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已成为工作常态,8:30上班,17:30下班,中午休息3个小时,每周加早班(7:00~8:30)、中班(12:00~14:30)和晚班(18:00~22:00)各一次,每月工资2600元(含社保、医保金800元和加班费400元)。尽管工资不高,但老杨很在乎这份工作,因为对他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有份工作实属不易。

我第一次见老杨,是在协管员的休息室,老杨正在写“工作日志”,协管员能认真记日记的确出乎我所料,访谈时,老杨拿出日志本和手机展示了他的日常工作。 日志中的日常管理

通过阅读老杨的日记本,我们能够大概了解城管系统的路面业务和日常运作。

2015年3月31日,星期二,晴。

早加班,巡守菱湖南路,后按要求上报围挡墙板破损情况,上报后到兴业汽修店做工作,要求搬走门面占道大吊龙,对方不予配合,我仍向其宣讲城管具体规定,劝店主文明规范经营。店主一时还不能接受,我将情况向张书记做汇报,改日继续做店主工作。下午2点上路做保障,区领导有检查。

2015年4月2号,星期四,大雨。

点名后,各小组开展现有问题及解决方法群策群力大讨论。菱湖南路现有问题:1.早点炉子出店、小板凳出店;2.物流点多占道严重;3.占道洗车严重。今天兴业汽修把门前大吊龙搬走了,几天的思想工作终于有了成效。

2015年4月24日,星期五,阴雨。

加早班,巡查5路,南路,4路,2路,驱赶4路卖枕头大地毯,规范鲜花出店及灯箱出店1家,驱赶南路草药售卖大摊位6人,赶走卖菜苗小商贩一处,规范早点经营,整治三处出店灯箱。全天巡守菱湖南路……清理南路沿街菜市场,清理占盲道的自行车。

2015年4月26日,星期日,晴。

……二路荣发面馆出店并且态度激烈,经二次沟通,终于答应配合城管管理,并且化对立为融合,现场看到对方的笑脸。……

除小商小贩占道经营外,围墙挡板、物流占道、洗车占道、大吊龙占道、灯箱占道、自行车占道都属于城管的管理范围,后面这些工作似乎并不为外人所知。更不为大家熟悉的是,随着市民要求和城市管理标准的提高,近几年抓鸡子(涉及违规饲养家禽和扰民等问题)成为城管的一项工作。

半个月前,老杨在路上巡查时被一位约70岁的老太太拦住:“你们管管这个鸡,它天天打鸣,不要人睡觉!”老杨问:“您贵姓啊?”没想到老太太反应激烈:“你怎么地,问了我,去告诉别人,让人家骂我啊?”老太太还说,如果他不处理就向市长专线投诉。老杨压住内心的不快,开始沿路寻鸡,在一家石材店前看到了一公一母两只鸡,这对鸡仔是石材店老板买给儿子养着玩的。老板虽然有抵触情绪,在老杨的劝说下,还是答应将公鸡杀了。老杨在路上再次碰到那个老太太,老太太说:“你那天去做工作,我在楼上听到了,谢谢你啊。”市民的认可和表扬使得这份简单重复的工作显得有了意义。

鸡子打鸣影响邻居休息本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一般通过邻里沟通即可解决,但现代城市社会是陌生人社会,居住区与个人的社会关系不存在必然联系,邻里之间的矛盾也无法通过社会关系有效解决,向政府投诉成为一项硬性需求,经过系统运作后,这类事务最终由街头一线人员前去解决,正是处于治理末端的非正式人员直接决定了政府服务的质量和形象。 照片背后的底层社会

老杨边翻手机照片边向我讲述了今天上午的工作(2015年7月15日)和图片背后的底层故事。

第一张是一个擦鞋妇女,属于典型的占道经营,老杨介绍说擦鞋工大都来自周边农村,几个女工租住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子,吃住都在里面,她们往往早上做一顿饭,简简单单吃一天。问她们为什么不回家种地,她们的回答是如果靠家里的地,一家人都得饿死,不得不出来谋生活。这些擦鞋工比较服从管理,你说一句,她们就会走,但很难根治,他们不过是换个位置而已。事实上,只要不在显眼的位置摆摊,老杨们也不会认真驱赶她们。

第二张是一个70岁左右的菜农,他将脚踏三轮车放在墙边,在靠近马路的人行道上摆几个小筐子卖菜。这些老农是原居民,尽管每家每户都有四五套还建房,但老农们过惯了苦日子,喜欢占道卖菜,也借此消磨时间。第三张照片中一个60多岁的婆婆同样是本地人,老杨说,每次让她走时,她都装作没有听见,依然我行我素,实在难以管理。

第四张照片中5、6个年轻人(有一个女青年)是卖假药的江湖骗子,当老杨拍照时,卖药的青年还朝老杨摆了个V字手。老杨说,这些年轻人很厉害,都是团伙性质的,你看,一个年轻人坐在凳子上卖假灵芝,其他人有的向人推销,有的装作路人买药。老杨早上在菜市场门口就驱赶过他们,他们如今又跑到修车店门口,老杨来管理,他们很不耐烦,几个人将老杨围起来斗狠。老杨说,你们再不走,我就叫机动队来了,他们这才离去。

现代城市社会是陌生人社会,居住区与个人的社会关系不存在必然联系,邻里之间的矛盾也无法通过社会关系有效解决,向政府投诉成为一项硬性需求,经过系统运作后,这类事务最终由街头一线人员前去解决,正是处于治理末端的非正式人员直接决定了政府服务的质量和形象。

第五张照片中是一个在菜市场门口卖莲蓬的老汉,他是第一次出现在老杨的管理区域内,第六张、第七张照片中的人都是卖菜的“常客”了。第八张是一辆瓜车,第九张中是一个卖生玉米的,第十张是一家早餐店出店经营。对于这些经营者,老杨多说几遍,对方就会配合工作,因为“常客”都晓得如何配合城管工作,更晓得与城管对着干不会有好结果的。

第十一张、十二张是两家水果店,经常出店经营,多次劝说无效,城管队员开始暂扣东西,为此两家水果店还与城管队员打过架。

第十三到十七张照片反映了某幼儿园门口的流动摊贩情况,一个瓜车,一个卖蔬菜的,一个卖干货的,一个卖生玉米的,不远处还有一个卖百货的地摊。这些人都是“老油条”,天天来这里摆摊,你赶一下,他们就慢悠悠地动一动,你一走他们就又回来了。近几年市城管局三令五申“城管队员不准收东西”,协管更无权暂扣东西,只能进行劝阻,摊贩熟悉了城管的套路,加之人员有限、区域较大,协管不可能长时间守在一个地方,于是出现“城管前脚走摊贩后脚就来”的现象。

第十八张照片中是一个60多岁的老汉,他肩挑两筐农副品,一筐是鸡蛋,一筐是咸蛋,外加一些干萝卜,冬天还会卖一些糍粑、豆干之类的东西。老杨说,这个老汉非常顽固,几年来坚持在本地打“游击战”。一般情况下,老杨都会和气地劝商贩离开,但对这个“顽固”的老汉,老杨的温柔已经失效,对他讲话时明显的喉咙粗了一些,音调大了一些。

以上从事擦鞋,卖莲蓬、玉米、干货、蔬菜、鸡蛋的人多是城郊农民、外地农民或城市下层平民,他们栖身街头通过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服务获得生存资源,构成了底层社会的主体,下岗工人老杨也是这个底层社会的一员。

底层的结构性冲突

对底层人而言,生存比尊严更重要。当经济、社会和行政结构不断挤压底层人的生存空间时,底层的冲突就成为必然。

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房租不断上涨,加之旧城区、城中村改造,底层社会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失去了载体,他们不得不向城郊迁徙,而生存资源的分布也随之稀薄,为了保持生存质量,他们不得不在社会竞争中更加“强势”。

45岁的农村妇女黄秋真一直在家务农,两个月前她也加入了流动摊贩队伍,主要在某主干道上卖莲蓬。在城管多次警告后,她依然在原地摆摊,该中队在一次整治中决定对其采取强制措施,黄秋真眼看着小推车被强行抬走时,一时失去了控制,与协管员郭兴撕打起来,双方为此都进了派出所。在派出所里,黄秋真向警察声嘶力竭地喊道:“就是他打了我,我的头至今昏沉,你看,我这头发一缕缕地往下掉。他要给我治病,否则我天天跟着她,把她孩子、家人都杀了!”

在警厅外,协管队长问黄秋真见了城管为什么不跑?黄秋真说:“那一条路除了我还有3个卖莲蓬的,都有各自的地盘,谁都不能多走一步,你们来了我只能往厕所里跑,今天是没有看到。”协管队长说:“人家都在路口卖,见了城管就跑,你偏偏站在那里不动,不收你的车子收谁的?你若跑几步,哪个会去追你?”

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房租不断上涨,加之旧城区、城中村改造,底层社会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失去了载体,他们不得不向城郊迁徙,而生存资源的分布也随之稀薄,为了保持生存质量,他们不得不在社会竞争中更加“强势”。

在街头整治行动中,如果协管员见了摊子却不管理,就会被认为收受了他人好处,他随之会失去正编队员的信任。为了保持信任关系及其在街头管理中的优越地位(管理位置由带队正编队员分配,位置不同,管理难度和油水也不同),协管员不仅会积极管理,而且会主动追击、迎面而上,在冲突情景中构成一道防线―以免正编队员陷入不利处境之中,加之协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城管与社会的冲突于是集中地体现到协管身上。当然,正编队员也不可能将自己完全置身于冲突之外,前些天我在另一中队调研,该中队长向我展示了他近期遭受跟踪威胁的短信,内容如下:

2015年7月2号

怎么不接电话,今天你无理抢我的东西,还打我的人,你住的地方我知道,你和你老婆小孩小心点,我要撞死你家人。

2015年7月6号

你今天把小姑娘带到办公室去了,小姑娘还蛮可爱的。我一直在你后面……人被打,东西被你抢,你还要我写保证书,你是公,我是私。被你抢的东西不给,你看着办。我的车况不怎么好,刹车容易失灵。

篇10

其实,这些事我也感同身受。就说坐飞机到机场取行李吧,今年春天从台北回来,差不多时间抵达的飞机好像有三个航班。除了我坐的这个航班,还有两个从韩国飞来的航班。我到的稍早就站在行李机旁等待,一会儿头个韩国航班旅客出港,迅速挤到我们的前边。等这帮人弄清楚了不在此处时,像一阵风又刮到另一处。这边刚刚清静下来,又一个航班旅客出港,风一样刮到我们的前边。当然,这里不是他们取行李的地方,忽一阵疾风又不见人了。行李来了,我却被挤到了后边,眼看着到手的行李不得不再次跟着履带转圈去,俺也只得等待着它的下个轮回。

排队,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小事,它的理论基础是“先来后到”,它的实际操作规程是“先来后到”,它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也是“先来后到”。“先来后到”的引导意义在于安定社会秩序,平和人的浮躁心态,渐次满足人的需求。

如果失去了这个平等社会的天平,那么,任何一件事情都可能被颠覆。一种情况是,别急,早晚有你的,如此兑现,谁也不必急什么,排队等呗;另一种情况是,不急,早晚什么都没你的,那就要想办法往前挤,过了这村就没这店儿了。一条龙变成了一个大疙瘩,堵在窄小的门外,进不去也出不来。

再者,排队还是不排队,与这个国家的发达还是落后,有文化还是没文化,关系不大。现在很多人到国外转一圈回来,都说没有中国发达,现代化程度远不如国内。但是,再往深处说,那就不是这样了,比如排队,两个人以上就会排队,几乎看不见加塞这种令人讨厌的蛮横行为。

南非是一个很有自己特点的国家,占全国人口多数的黑人掌握国家大权,少数白人却掌握着这个国家的大部分钱财。首都就有行政首都、经济首都、司法首都,当官的平时都凑不到一起,个人忙活个人的事。而且,城市没有公共交通工具,出租车、公交车、地铁,一概没有。出行就是富人开车,穷人步行,外来的旅行者要么跟旅行团,要么租私人车辆。唯独在黑人聚集区,或者由城市管理部门划定的区域,政府会派出专车,供往返于城市中心到黑人社区的黑人乘坐。

有一天傍晚,我们路过一个黑人乘车点,老远望去,排队等车的黑人排成一条蜿蜒曲折的长龙。我真的受到震撼,受到感动,那不是黑人兄弟在排队等车,分明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个彩虹之国的又一条多姿多彩、缤纷斑斓的美丽彩虹。黑人兄弟不喜欢别人给他们照相,但我还是禁不住这道风景的诱惑,拿出相机,用颤抖的手按下快门,湿润的眼睛使镜头有些浑浊。

因为各种原因,南非的黑人普遍上学不多,很多都是文盲。然而,他们十分遵守基本的做人做事规矩,排队上车,是一件被他们看作天经地义的事,这个不需要到课堂去听老师讲。

最近在网上广泛流行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进城的农民大爷,在乘坐公交车时,先把粘在自己鞋底的泥巴,在车下清理一下。上车后,看见自己把车弄脏了,拿出一块手绢又擦了好几遍。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的公交车司机,把这件事发到网上,借此感化更多的城里人。

据在国外的朋友说,中国人到国外旅游道德水准最低的不是落后地区的人们,而是自认为现代化程度很高的经济发达地区。他们自认为见多识广,什么都不在话下,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为所欲为,毫无尊重、敬畏、欣赏之心。

我愿意,你管得着吗?是他们真实心态的写照。

我儿子说,他们在悉尼只要看见来自国内某地的旅客和某地的旅行团,赶快走开,倒不是心里有什么抵触,而是受不了这些人毫无约束的言谈举止。我到澳大利亚,接机的儿子首先告诉我需要注意的事项,当时引起我的不满。我出国数次,走过几十个国家,还不知道这点事。后来,我逐渐理解了儿子和他们这代年轻人的苦衷,他们在国外生活十分不易,树立和维护中国人的良好形象也是这代人必须做的。而现在一些走出国门的人,在一些平时的生活细节方面,太过豪放,侵害了当地人的生活权益,损害了中国人的形象。

儿子不客气地指出,从年龄段划分中年和老年是最难以约束自己的一个群体。这部分能够走出国门看一看、瞧一瞧的人,无论在单位,还是自己干,都小有成就。他们常被人拥着、捧着,养成了我是老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惯性思维。尤其是一些所谓革命了一辈子,即将退休回家看孙子的居功自傲者,那更是潇洒,甚至带着一种破坏的心态,无所畏惧。不让在公共场合抽烟,他偏抽――老子抽了一辈子烟了,还没人管得了呢。按规矩让他排队,他就不排――老子在国内从来没排过队。凡此种种,让外国人很不理解,久而久之,留下一个非常不好的印象。这种印象一旦留下,再想扭过来就太难了。

有人说,现在一些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不解,一个是了解不够,再一个是带有偏见。外国人对中国的确有了解不多不深而产生的误解,在欧美个别国家的个别人,他们可笑地认为中国人至今还留着小辫,穿着长袍马褂,随处吐痰、扔垃圾,甚者随地大小便。

这是太过分了,但是,随地吐痰、扔垃圾,随处小解的劣习依然常见。网上一度风传几十名游客在北京颐和园墙外,集体小便的照片,就是一个外国人拍摄并上传网上的。其实,环顾周围此类现象比比皆是,高速公路边,旅游景区的树下,还有在地摊边吃边解决的。我认为他们不是了解不够,而是知道的太多。至于偏见肯定有,假如我们能够洁身自好,努力消除自身缺点,偏见不会长久,好感自会油然而生。

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是永远存在的,是世界大同的根本。然而,人类共通的生活原则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孔夫子教导我们的“礼让”。

排队是一个简单的礼貌问题,插队、加塞是对前人的不礼貌。往深处说,排队是“仁”的问题,插队、加塞首先是对“先来后到”这样一个处事规矩的破坏,引起社会的不公平。

有分析家认为,中国人的这种不排队现象,是对社会资源处置不公和社会资源稀缺的疑虑,总是千方百计往前挤。比如,单位评职称因为受名额限制,夹杂一些场外因素,有办法往前挤的一定要挤。其他诸如提干、出国、涨工资,也是如此,你不挤人家挤,关乎工资、住房,长远点还关乎退休以后的工资待遇。每遇这种情况,总会听到有人说:我也想静静地排队,又文明,又轻松,可是我文明轻松了,一转眼到老了什么都没有,谁管我?什么都争,争来争去的结果就是大家都疲惫不堪,苦不堪言。

临了,一声叹息,早知现在何必当初。

扯得有点远,还是说排队本身这件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