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公益活动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参加公益活动的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素养;对策
大学生公益素养培养是高校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公益素质的提升正通过各种载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公益劳动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我们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公益素养调查,调查涉及对公益的了解、参与情况及对公益事业的期望和建议等。
一、高校学生对公益事业的观念行为
1.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度
在对392位泰州高校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参加过公益活动的同学有80%,没有参加过公益活动的则有20%。另外,在对参加过公益活动的学生中调查得知,每周关注公益新闻,积极找机会参加公益活动的同学所占比例只有3.7%,每月固定时间参加的则占7.5%,而有88.8%的同学认为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公益活动才参加。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只有少部分的同学对公益活动不热衷。但是,从关注公益活动的积极度上看,现今的大学生仍缺乏热情。
2.泰州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能力
在对上述392位学生的调查中还发现:在以捐款为参与公益的形式中,88%的学生能捐款1-50元,能捐51-100元的同学有11%,极少数能捐100元以上的金额。调查学生们对自身参与公益事业的能力的认知时,31.5%的学生认为自身在公益事业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认为自身能力有限。可以看出大学生限于自身的经济能力。
3.泰州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渠道
对于参加过公益活动的学生,有71.5%的表示曾经通过现场捐赠的形式参加,有27.7%的通过手机、银行、网络等方式捐款,有13.8%的加入红十字会等社会公益机构,50%的以志愿者、义工身份参与义卖义演等公益活动,7.7%的则表示通过其他途径参加。
4.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认识与态度
多达9.3%的学生完全不知道社会上有哪些公益机构与活动,大部分学生,占68.5%只知道1-3个公益机构活动,了解5个以上公益机构活动的学生只有10%。这说明了大部分同学对公益事业的认知存在着不足。
二、高校学生产生这种公益事业观念和行为的原因
1.个人因素
(1)大学生的能力有限,这与家庭经济来源有一定程度的关系。高校的大学生一般都是靠家庭提供生活费的,都是消费一族,经济收入直接影响到参与公益事业的行为与观念。
(2)大学生对社会公益事业的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到其参与行为与观念。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现状、参与途径等信息了解甚少,并且极少主动关心公益事业的发展。
2.社会影响
(1)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渠道单一。目前社会上参与公益事业的方式比较少,只有捐款、志愿者等,无法调动公众参与到公益活动的热情。特别是在学校的大学生,学校只是偶然组织参与公益活动,校园宣传不足,缺少参与公益事业的渠道,难以调动大学生参与到公益活动中。
(2)社会的诚信度缺失。当今社会出现许多“伪”穷人,他们原本能够自食其力,不需要帮助,但却欺骗公众捐款,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上的捐款持怀疑态度。公益透明度不高,对捐款的使用情况、流向不明确,导致大学生对公益事业诚信度的缺失以及公信力的下降。
(3)公益事业发展缓慢。社会上的公益机构数量不多、质量不好,内部组织建设不规范,效率低下,缺少有效的管理,导致大学生不敢投身到此类的公益事业中。
(4)政府重视程度不足。现代意义上的公益事业是最近十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在监管程度上存在不足。因此,关于公益事业的相关法律和制度还不完善,无法起到很好的监控作用。
三、对发展高校学生公益事业的措施与建议
针对上述调查及原因分析,作为高校应逐步增强在校大学生的公益观念意识,使大学生投身到公益事业中来。
1.学生自身角度
大学生需要增强自身的公益意识,积极主动关心公益事业的发展。大学生进行公益的方式不止捐款一种,例如,参加网上公益机构、进行义演义卖活动、加入社会志愿者团体等等,这些都是每个大学生可以做到的较为便捷可行的公益方式。大学生可以在平时生活中做到节俭,学会理财,并把其中一部分投入到帮助他人的公益事业中,以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尽早背负社会责任。
2.学校角度
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参与公益的平台,做好宣传,给予当代大学生充分地参与公益事业的渠道,调动大学生参与公益的积极性。
目前大学生公益现状并不乐观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平台给其发展,学校及校内的社团组织应在全校倡导人道主义精神,鼓励党员及学生干部带头参加红十字会、公益总会等组织开展的公益活动,推动形成良好的公益氛围,促进公益事业在校园中的发展。
同时,在校内形成公益光荣的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可以采用标语、海报等鼓励形式,在校内传媒大力宣传,营造公益氛围,宣传公益的本质意义,塑造大学生对公益的正确理解。
3.社会角度
社会上的公益机构应该努力吸收大学生这一阶层,为中国的公益事业发展做贡献。当今社会诚信度缺失是一大问题,公益结构应首先提高自身质量和诚信度,让民众特别是大学生对其安全性、有效性有信心,应做到捐款使用、流向情况公开透明化等。
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对社会和其个人都具有重大意义,推动着现代文明和人道主义的发展。社会和学校应该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与氛围,让当代大学生继续发扬公益事业,向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借公益的火把温暖世界。
参考文献:
1.张敏,《中国慈善事业调查:我国人均捐款额仅为0.92元》,《工人日报》,2006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慈善;认知;参与
近年来,公益慈善、微博公益、微公益等概念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公益,随着更多的公益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大学生参加公益慈善活动越来越活跃,为了解与评价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认知与参与状况,以及在参与公益活动存在的问题,笔者以浙江某高教园区为例,展开调查。调查问卷共设计21个问题,其中有3个为开放性题目,18个为封闭性题目,内容涉及大学生公益慈善的参与度与认知度,以及影响大学生公益慈善参与度与认知度的因素。
问卷发放范围为浙南地区的某高教园区大一至大四学生,其中有男生425人,女生425人,共发出问卷950份,学生在不记名的情况下独立完成此问卷内容,收回有效问卷900份。
一、基于调查的大学生公益认知与参与状况
(一)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认知不足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的管理中,大部分的大学生会选择看书、泡图书馆,其次大学生会选择实习,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实践化,也有部分大学生会选择上网、娱乐,打工、赚钱。只有少数的大学生选择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对公益活动的关注度上,有40.72%人知道于建嵘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活动”,有59.28%人没有听说这个活动。当问及大学生对于2011年于建嵘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是否愿意参与时,有20%人表示会参与,觉得关爱儿童是他们的责任;有74.32%人表示可能会,因为要考虑是否有时间和能力;有5.68%人表示不会,认为那是社会的问题,他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另外,目前一些公益活动开展受到限制,有49.72%人认为是活动单一,无法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有63.47%人认为是经费不足,不易开展;有47.13%人认为是学生对公益认识不够;有41.15%人认为是学校的宣传倡导的不足导致公益活动受到限制;还有4.28%人认为是其他原因限制了公益活动。
(二)大学生参与公益慈善的较低
经常主动性参加公益活动的大学生有200人,占总数的22.3%;偶尔参加的有586人,占总数的65.33%:从未参加过的有111人,占总数的12.37%。从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的动机的基本情况来看:有263的人是为了力所能及的奉献,占33.25%;有303的人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占38.31%:有27的人是为了感恩,占3.41%;有64的人是有志于公益事业,占8.09%;有105的人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经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占13.27%;有29的人参加公益慈善活动是学校要求参加,占3.67%。在大学生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的偏好的调查中:有17.81%的大学生偏好教育方面的公益事业;有16.35%大学生偏好医疗卫生方面的公益事业,有63.92%大学生偏好环保方面的公益事业,有1.13%大学生偏好西部开发方面的公益事业,有0.79%大学生偏好其他方面的公益事业。
(三)影响大学生公益慈善认知与参与的因素
据调查,有83%人不知道公益组织,有17%人知道公益组织。在关于公益条例的调查中,有0.5%人知道公益条例,有99.5%人不知道公益条例,公益知识的储备多少对大学生关于公益慈善的认知有影响。周边同学对公益慈善活动评价的高低和参与活动所碰到的阻碍因素影响活动的参与度。大学生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公益慈善活动信息:有305人是通过志愿者服务机构来获取;有 564人通过学校团委、学生会、志愿者服务团体来获取;236人是通过网络来获取;300人是通过自发的志愿者社团来获取;6人依靠其他途径来获取。大学生能否获取公益慈善活动信息,以及通过何种途径获得信息,对活动参与度具有一定的意义。
此外,对于是否应该把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状况作为大学生奖学金评定的硬性标准的问题:有34.09%的大学生认为不应该,他们觉得公益如果掺入功利性目的,就会违背其美好初衷;有8.27%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因为这样可以鼓动大家参与其中,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有57.64%的大学生认为应该适当考虑,因为公益出于自愿,硬性标准会使很多公益参与仅仅只有形式而并非出自真心。学校如果将参与公益活动与学生评奖评优相挂钩,能够影响大学生公益慈善活动的认知度与参与度。
二、对策探讨
(一)加大对公益慈善宣传,增加学生公益知识储备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可知,大学生的公益慈善认知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重视度和关注度缺少,公益知识储备不足等。
针对大学生的公益知识储备普遍较低问题,学校可以开设相关公益慈善活动的课程,供同学们选修,也可举办公益实事热点讲座,增强同学对公益慈善的热点关注。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72.03%的同学是通过学校团委、学生会、志愿服务团体来获取相关的公益活动的信息,所以依靠学校团委、学生会、志愿服务团体的宣传,可以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增加相关公益知识储备,比如可通过印发公益慈善宣传的小册子,放在各班级教室供学生拿取阅读,印刷宣传海报张贴在学校大厅或走廊等公共场所宣传公益慈善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接触到的电子传媒在不断的增加,调查发现有30.14%的同学通过网络等大众传媒的方式获得相关公益信息,微薄公益传播也是一种新型的宣传方式,微博慈善公益传播因其体验互动性、功能多样性、低廉高效性和创意参与性,让个人或机构从事公益活动更加便利、高效。
(二)结合学生兴趣,举办多元化公益活动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可知,大学生的公益慈善参与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参与公益慈善的活动频率不高,参与活动的动机、偏好、时间均不相同,获取公益慈善信息的途径少,参与公益活动的时间阻碍因素突出等。
对于学生对公益慈善认识不够,公益活动因形式单一开展难的现状 ,组织活动的社团可以先充分调查了解大学生感兴趣的公益事业,在举办多元化的公益活动才能够吸引到参与者。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最关注的公益慈善的三个方面是环保、教育和医疗卫生,组织者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兴趣所在,多举办这些大学生关注方面的公益活动。同时,对于同一类别的公益活动也不要总用一种形式来举办,例如,对于环保的公益活动,第一次可以进行知识宣讲——在教室演讲现代环境的环保严峻现状,第二次可以是实地实践——帮忙清扫街道,第三次可以室外宣传——向当地百姓发放宣传资料等等,或者活动组织者尽可能多的和需要帮助的组织多联系,例如聋哑学校、残疾学院、福利院等等,和不同的组织联系,相对应的活动就有所不同,使活动多元化得到保障,就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
(三)提高大学生自我公益实践能力
在本次的调查中,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认知度普遍较低,时间冲突、家人朋友的不支持以及经济因素都影响了大学生自我公益实践能力,一个良好的公益心态,能够提高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认知度。保持良好的公益心态是提高大学生自我公益实践能力的一个方法,所以大学生可以参加一些体力劳动和服务劳动,如寝室楼道美化,班级卫生打扫,清理课桌、献血等公益活动,通过不断的实践,大学生利用其在活动中的切身体会来培养自身的公益心态、锻炼自身的能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及提高自身的公益实践能力。
据调查,关于阻碍高校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主要因素:有59.57%的同学认为是时间因素;有48.18%的同学认为是经济因素;有52.16%的同学认为是家庭因素;所以,大学生在参加公益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地协调、管理好自己的课余时间,并与家人朋友多交流沟通,获取他们的支持。大学生通过假期工作,可以解决公益慈善活动中经济方面的问题,为自身创造更有利的形势,帮助自身提高公益实践能力。
(四)增设适当的奖励机制,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国家民政部在2005年年底颁发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年),纲要中发展慈善事业的基本措施之一就是,“完善表彰奖励制度,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在调查中可以看出,增设适当的奖励机制有助于公益慈善的开展。学校各个院系、社团可建立统一完善表彰奖励机制,比如“积分制”,“互学互比”对积分靠前的团体或者个人进行表彰,鼓励。
参考文献
[1] 刘芸.温州慈善现状及其完善对策探析[J].温州大学学报,2011(05).
[2] 朱翠贞,艾卫平,张卫平.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探讨[J].高等教育,2011(01).
[3] 宋扬,于佳莉.慈善奖励机制推动中国慈善发展[N].公益时报,2008-12-09.
篇3
一、中小学生课外社会性学习的研究背景
(一)参加社会性学习对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学生主要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又必须将知识的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学生必须在现实生活中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主要途径是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活动,如社区公益、志愿服务、实际操作、学生教育活动等。[2]通过社会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获得自身个性的健康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例如,姜朝晖认为,作为社会性学习活动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培养团结精神和实践能力[3]。沃德斯坦(F.A.Waldstein)和赖尔(T.C.Reiher)对美国6所高中501名学生进行了2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服务学习和志愿活动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参与性,使学生更加自信,自尊心更强,更能容忍社会的多样性;也更加尊重他人,更愿意参加各种社会活动。[4]
(二)新课改规定的社会性学习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结构多元化,围绕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设置了社会实践课,并在小学开设“品德与社会”、在初中开设“历史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但是,新课改提出的中小学生社会性学习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内容越来越多,但教材、课程容量有限且要保持相对稳定,社会性学习内容不可能都进入学校课堂和教材;况且,大量的社会性学习内容不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可在活动中以生动直观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我们需要多举措、多途径大力开展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活动。
二、中小学生课外社会性学习的现状调查
全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有1000多家。据统计,年观众量达1.2亿人次,但其中青少年只有3500万人次。按在校大中小学生2.3亿计算,人均才0.15次,与学生在暑期踊跃参加各类旅游和培训班等活动形成了鲜明反差[5]。殷世东在中国期刊网中检索1981-2010年间关于中小学社会实践的研究发现:相关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且发在重点期刊上更少。[6]基于此,笔者及课题组编制了“中小学生课外社会性学习活动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法,在我国华东、华北、华南和西部地区的60所中小学校发出调查问卷15 550份,收回问卷15 084份,其中有效问卷11 380份,分析并探讨了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课外社会性学习的现状与问题。
(一)中小学生参加社会性学习的频次低、时间少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公益性活动更少。分别统计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公益性活动的频次和每次活动花费的时间,结果发现:从参加的频次来看,高达36.4%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社会性学习,另有50%以上的学生也只是偶尔参加,而频次越高则参与人数越少;从参加时间来看,用时1小时以内的学生最多,达37.2%,另有35.3%的学生甚至没有花任何时间参加社会性学习,而花费的时间越多则参与人数越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公益性活动的情况,笔者对中小学生参加课外社会实践或公益性活动的频次和每次花费的时间进行了分类调查和统计,先统计中小学生平时是否参加课外社会实践或课外公益性活动,再进一步统计选择“是”的中小学生参加社会性学习的频次和每次参与的时间。
从结果可知,从未参加课外社会实践的中小学生比例达53%,而从未参加课外公益性活动的中小学生比例更高,达63.3%;经常参加课外社会实践的中小学生比例仅有8.9%,而经常参加课外公益性活动的中小学生更少,只有7.2%。从每次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性活动的时间来看,50%以上的学生没花任何时间,其中没花任何时间参加公益活动的学生比例更高,达64.9%;每次花费1小时以内的学生分别占1/5左右;每次花费1小时以上的学生比例更低。相对而言,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花费的时间更少。
(二)中小学生参加社会性学习活动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调查发现:高中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的比例最低,小学生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的比例最低。分别统计不同年级段学生(小学、初中和高中)参加课外社会实践、公益性活动的频次和时间(详见表1、2),结果发现: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参加课外社会实践的频次存在显著差异,即高中生偶尔参加的比例最高,但经常参加的比例最低,这与高中生的课业负担重有关;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在参与课外公益性活动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小学生偶尔参加的比例最高,但经常参加最低,这是由于公益性活动对参与者的要求要高于社会实践,而小学生囿于身体、知识、意识方面的限制参加较少。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参加课外社会实践或课外公益性活动所花费的时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即小学生花费1小时之内的比例均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而小学生花费1~3小时的比例均低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三)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活动单一、内容贫乏
笔者曾专门在三所学校调查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结果发现:中学生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种类单一,参与次数最多且人数最多的内容是辅导成绩较差或者低年级的同学;在不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枯燥。小学生的社会实践多是组织参观一些场馆(如博物馆等)和到社区拔草或捡垃圾,也有在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的。由于社会实践内容单调,难以发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笔者进一步深入社区观察和访谈发现:很多社区并无开展专门针对学生的课外社会实践学习活动,有时开展一些活动仅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但没有实质性内容。以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作业为例,大多数社区只是草草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敷衍了事;学生自身也只是为了完成“盖章作业”,并不是真正地为了参加社区的实践活动。正如《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2月23日报道中采访的一位王先生说道:“社区为孩子准备的社会实践活动种类其实非常单一,比如过年前要求小学生上街去劝说邻里少放烟花爆竹,或者到孤寡老人家去‘送温暖’、贴对联。我感觉这些活动都很老套,不能激发小孩子的兴趣,都是形式大于内容的‘走过场’,孩子不可能有什么收获。”
(四)中小学生自身意愿是影响其参加社会性学习活动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中小学生参加或不参加社会性学习活动原因进行统计(见图1、2),发现大多数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公益性活动是自己意愿的结果,与父母和学校老师的要求也相关。因自己意愿而参加公益性活动的比例要高于参加社会实践的比例,而在父母要求下参加社会实践的比例要高于参加公益性活动的比例。在中小学生不参加社会实践或公益性活动的原因中,属于自己没意愿的占多数;同时也有缺乏场所、时间和精力的问题,因为家长反对而没有参加的中小学生只占极少数。
图1 中小学生参加课外社会性活动的原因
图2 中小学生不参加课外社会性活动的原因
三、中小学生课外社会性学习的难题破解
(一)社会性学习活动次数与时间严重不足
社会性学习是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很重,接触社会的机会减少,社会性学习活动的次数和时间严重不足,影响了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本次调查表明,高达36.4%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社会实践与公益性活动,偶尔参加的最多,占53.2%;即使参加,所花费的时间在1小时内的最多,达37.2%。个案观察和实际访谈证实,现今中小学生基本未接触过课外社会性学习活动;即便是中学生,对于课外社会性学习的认识也不清晰。不少学生的社会实践甚至沦为“盖章实践”,如《今晚报》2013年8月6日报道:“为给‘社会实践’作业盖章学生参加义工走过场”;《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2月23日报道:“中小学生社会实践作业几成‘盖章作业’”,《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12日报道:“中教观察: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怎能成‘盖章实践’”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忙于参与课外补习,以致社会实践与公益性活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好好学习顺利通过中考、高考被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因而学生的课外时间很大一部分都用于补习功课,仅有的一点闲余时间连玩耍都不够,因此造成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严重不足。二是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安全问题被过分夸大,一旦学生在课外社会性活动中出现问题,无论是不是教师或学校的责任,矛头都被直接指向教师和学校,使学校和教师深感压力重大,无奈之下只能尽可能减少甚至不让学生外出参加社会性活动。
(二)社会性学习活动内容单调
根据笔者在三所学校和相关社区的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活动类型单一、内容贫乏。例如,中学生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主要是辅导成绩较差或低年级的同学、到敬老院看望和服务老人;小学生的社会实践则多是组织参观一些场馆(如博物馆等)或到社区拔草、捡垃圾。由于社会性学习活动内容单调,难以发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作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区方面而言,并不是社区负责人不愿意认真组织学生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而是无论人力或物力都缺乏相应的支持,政府部门并未给予实质性的帮助。从学生方面而言,这与学生本身缺乏相关技能有关。现在的学生都是在学校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缺少实际应用,因而在实践过程中感到无从下手。当然,这种情况的产生也与学校教育有关,学校的升学压力大,其目标主要是通过文化学习提高升学率,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活动只是被看作一种可有可无的课外学习形式,甚至认为开展社会性学习活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三)部分学生存在好逸恶劳、怕苦惧难思想
调查表明,在中小学生不参加社会性学习活动的原因中,属于自己不愿参加的占40%。不愿参加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了可能没有兴趣以及时间和精力不够等原因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一部分学生好逸恶劳、怕苦惧难。现代社会科技发达、物质丰富,学生享受着现代化发展的便利,许多学生从小就没有或者很少参加劳动;加上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是家里的宝贝从小不做任何家务,更容易养成“好逸恶劳、怕苦惧难”习惯,对参加实践活动有畏难心态。正如《中国教育报》采访家长时所报道的:“我认为是好事,可孩子不这样认为啊,她不愿意到社区去,我也没办法”,这位家长说,“孩子上高一,不爱劳动,也不大愿意与人接触,假期没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此外,学生因学习负担重,如有课外时间,更愿意用于看电视、上网等消遣性强的活动,而不愿意外出参加社会实践或公益活动。
(四)不同年龄特征也影响到学生的社会性学习
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年级段的学习负担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活动。小学生之所以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的人数少,是因为各类公益活动,不仅需要爱心,还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有学校在校园设有“开心农场”生态园,组织志愿者浇水、拔草、施肥等;也有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去社区参加义务劳动(如植树等)或去敬老院参加敬老爱老活动等。一方面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有关知识和服务技能不足,不可能经常参加这些公益性活动,主要是以体验为主,培养其公益活动观念和道德意识;另一方面,虽然社会实践非常重要,有助于学生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学会助人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及公民意识,但高中生之所以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数少,是由于高考的压力,高中生学习任务重、学习负荷大,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功课学习上,甚至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加上有些家长对社会实践持反对态度,担心孩子耽误学习或上当受骗,因而想让高中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是困难的。
(五)社会性学习资源缺乏
2011年《教育部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发出后,全国各地确立了一批实践基地,但远远没有满足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需求。本次调查表明,在中小学生不参加社会实践与公益性活动的原因中,想参加但缺乏场所的占33%。首先,受课程体系和文化氛围的制约,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与建设一直困扰着中小学校,在区域内可供中小学生参观、学习和锻炼的实践基地严重不足;其次,实践基地与中小学校可以开展的合作项目非常少。由于社会实践资源缺乏,严重制约了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四、中小学生课外社会性学习的推进策略
(一)征得大众认同,获全社会理解与支持
由于中小学社会性学习内容涉及面很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产活动等方面的内容都有可能进入中小学社会性学习范畴,需要相关的部门支持与配合。[7]然而目前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开展社会性学习的认识不深,没有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道德观念与行为的统一、增强心理健康素质等方面认识社会性学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宣传,使大众认同社会性学习的作用。例如,可利用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传播成本低、形式生动活泼等优势,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性活动的良好育人环境。
(二)建立安全分担制度,保障活动的安全性
安全问题是中小学生开展社会性学习的阻碍因素之一。对于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活动,政府、学校和家庭所承担的责任不均衡。长期以来,政府和家庭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而学校则承担了本不该承担以及无法承担的责任。这就需要制订政府、学校和家庭相应的责任分担机制,明晰各自的责任。[8]学校、家庭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导他们防范意外的应对策略。教育行政部门则要协调社会实践基地切实保证活动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性,配备必要的安全保护人员,向学生讲清与社会性学习活动内容相关的操作程序和安全制度,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社会性学习活动时,须由导游带队、教师跟队管理,相关基地、场馆人员积极配合,确保学生在社会性学习活动中的安全。[9]同时,要建立中小学生社会性学习活动意外伤害事件的保险机制。
(三)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使社会性学习常规化
很多学校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记录与考核不够重视,往往在假期结束时要求学生上交盖章的社会实践记录册就算完成任务。为了保障和激励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逐步完善开展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校应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志愿服务活动是美好的道德行为和重要的道德实践,但很多学校同样缺乏对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考核和激励措施。因此,学校应记录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并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估,褒扬和嘉奖优秀志愿者。同时,要建立志愿服务回馈制度,如允许志愿者利用志愿服务的工时换取一定的社区服务,并在就学、就业、就医等方面享受一定的优惠或优待等。
(四)针对年龄特征,开展社会性学习活动
为了有效开展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我们需要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推进。例如,郑州市把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小学3~4年级为认识阶段,活动内容为在校内观察;小学5~6年级活动内容为集体体验,了解为主;初中1~2年级以参加集体活动、启发想象能力、增强好奇心、培养探究精神等活动内容为主,通过集体协作,教师引导,扩大活动范围,增加活动时间,强化实践活动效果;高中1~2年级可设置个人小组、班级年级活动,开展个体思考、集体协作、集思广益、人生感悟等活动,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10]
另外,中小学生是志愿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成人志愿者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在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应以校内志愿服务活动为主,最好能与平时开展的各类活动结合起来。同时,必须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建立不同于社会志愿者组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的重点应该是学习与体验,让学生从体验中汲取知识,学习他人的经验,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其目标应该是培养未来具有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精神的人。
篇4
北京天诚盛业科技有限公司 市场部经理 吕然
昵称,维尼小乖熊,从公关公司转做甲方企业市场部。qq: 459307818
沙龙主持:肖会
RunToView市场部同行沙龙QQ群号:76873217
现任威游策划公司市场总监。专注于企业市场部的研究,致力于通过有效的市场推广和市场运作,促进销售。runtoview.com xiaohuiln@hotmail.com 13521873999
索要会议录制音视频及PPT bj_xiaohui@126.com
市场部的职能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对外宣传和对内沟通。对外宣传我们将会通过各种传播手段提高公司形象,品牌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使得广大公众和潜在受众能够了解并认识和信赖我们。对内沟通,主要通过一些列的企业文化活动,增加员工的凝聚力,将公司积淀的精华灌输给员工,让员工以良好的形象和精神状态面对公司以外的人。
对外宣传,目标群体可以分为公众和受众。由于我所在行业原因,我们是做指纹识别系统,主要面向银行客户。首先,我们会对公众进行宣传,然后再对受众进行加强性的宣传。
对外宣传思路:
我们所做的对外宣传,就是利用各种宣传渠道提升公司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和受众面前的形象。对外宣传所做的工作包括:网络宣传、市场活动、媒体宣传、数据库营销、公共关系维护、销售活动、资质资格申办、宣传物品设计......
1、 宣传渠道:
我们的宣传渠道可以分为针对公众和针对受众两类:
针对公众:网络宣传、展会评奖、媒体报道、公益活动
针对受众:数据库营销、客户会议
2、针对公众宣传渠道的关系:
我们以网络和媒体作为基础的平台和载体,将展会评选、公益活动以及公司事件传达给公众。
3、宣传渠道所包含内容:
因为市场费用的原因,我们在对外宣传上,不可能像其他系统公司做很大的活动。对外宣传包括渠道:
网络宣传:公司网站、论坛、博客
更新内容、发帖
媒体报道:大众性网站新闻、金融类,科技类,人物类行业杂志
稿件、人物专访
展会评选:涉及到银行客户参会的展会,以及金融、生物识别、高新技术有关的奖项
参展、参评
公益活动:捐资助学、困难儿童类
活动、捐赠
数据营销:公司宣传手册、公司新闻、礼品、问候
邮寄、邮件发送
客户会议:介绍公司、介绍产品、面对面沟通
这些是对内和对外的主要渠道。对外宣传,思路是希望能够利用各种宣传渠道,提升公司在公众和受众的形象。公众宣传方式,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活动、展会等,通过这些平台、奖项、公益活动等事件,传达给公众,将一个乐于慈善、行业内取得多少奖项的形象通过网络和媒体散播出去。
网络的宣传,包括公司网站,它是最主要的窗口;其次论坛、博客,用免费的资源进行一些新闻的,它对于搜索有一定的帮助。我们的客户,在进行初步选择时,可能会输入我们公司的名字,通过搜索量来分析公司近况、动态和实力。所以,我们每月都会有一定的公关文章出去;会找些金融类的杂志,做些专访的活动。去年《商界》为公司做了专访,从客户反馈来讲还不错。
我们也常会参加金融类、生物识别类的评选。参加评选,主要是为了公司形象和公司资历,在做标书的时候能添砖加瓦。今年3月份,我们开始涉足公益活动,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只是为了积累公司形象,并不会大范围宣传。
银行客户是我们的受众,通过直邮、电邮、节假日定期问候等,让客户感觉我们在他们的身边。他们受重视,我们的销售工作才好做。反复不断进行信息的传达,加深客户对我们的印象。
做这些工作,主要是为了我们的销售工作:
a、让销售在客户面前有的说、使公司资料能够更丰富;
b、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
c、形成良好的形象和一定影响力,通过口碑在业内宣传。
对内服务思路:
全面为营销部销售人员进行服务,并对提出需求的销售人员尽可能的满足他们。将市场部变成营销部领导的智囊和忠实的执行者,营销部制度、规范的监控者,销售人员的服务者。
服务内容包括:标书制作、营销文件起草、营销流程监控、信息收集共享、日常出库、发货等。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有两点:a、让销售人员能够安心的跑市场;b、尽可能的帮助销售去做公司内部协调性的事物;
市场部内部管理:
对市场部的内部管理,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1、建立工作计划、总结制度。每人将按照各自分工进行以周为单位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并在每周结束对照找出计划和实际的差距和原因。
篇5
关键词:公益营销;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形象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074-021
引言
公益活动是指从组织的长远利益着手,无偿贡献出人力、物力或直接以现金赞助和支持某项对社会公众有益的事业的公共关系实务活动。在近年来我国经历的一些公共性突发事件中,各大社会团体特别是其中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纷纷借助公益活动与消费者沟通,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影响着消费者使其在购买决策这一环节对该企业或者品牌产生偏好,在无形中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的影响力。
2 国外企业公益营销的发展现状及优势
2.1 发展现状
20世纪40年代国外就出现了公益广告,而公益营销在20多年前产生于美国。1983年美国运通公司对自由女神像修复的资助活动,由于该活动的巨大成功,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这种将企业营销目标与公益事业挂钩的营销方式的研究兴趣。
从消费者层面来说多数美国公民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词都不陌生,因为他们一般都参加过公司组织的公益活动。衡量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一个标准,是公益投资占税前利润的比例,大多数美国公司的比率在0.05%到5%之间。随着后来企业对公益事业的投入更加灵活广泛,单纯的捐款数额已不再是公众对企业所承担社会责任评价的参考。
2.2 国外企业在公益营销方面的优势
(1)特殊的关注点,把公益对象与品牌战略相结合。
化妆品行业与海洋生态保护从表边上看没有任何的直接关联,而美国著名护肤品公司雅诗兰黛公司旗下品牌La Mer海蓝之谜却能把两者巧妙相结合。该品牌定位高端,化妆品的原料主要来自海藻,整个生产环节都有赖于清洁无污染的海洋环境。雅诗兰黛公司不遗余力地推动海洋环境保护,在践行公益的同时也是为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投入。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对海蓝之谜品牌青睐有加的顾客大多对海洋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加上这品牌本身传递出的海洋气息,使企业参与海洋保护的一系列公益活动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认同,品牌形象也更加深化。
(2)重视形式创新而不乏深刻内涵。
国外企业在公益活动的策划中兼顾了企业形象、品牌宣传、产品推广和营销,更注重精神内涵,对支援者起到了实质的帮助。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真情互动”欧莱雅校园义卖西部助学活动都少不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让学生“做一天欧莱雅人”的义卖工作人员招募。在这一环节中,单项的援助转化为良好的互动,吸引了更多群众的参与。经过激烈的竞争和严格的面试,学生不仅得到了来自欧莱雅的专业培训,包括面试技巧、公司文化、产品知识、销售技巧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还直接组织运作义卖的具体事项,从事美容咨询、销售和物流管理等活动。同时借助新闻舆论影响和广告宣传,使公益行为的影响更加扩大。
(3)贴近群众,深得民心。
公益营销以人类生存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作为出发点,关注各种社会问题,迎合了消费者对于人文关怀的需要,除此之外消费者在购买的同时还能得到行善的满足感。连锁巨头沃尔玛自2001年以来,致力于帮助非赢利和教育团体在成千上万个社区培养人们的读写技能。“Words Are Your Wheels”(文字是你的轮子)教育捐献最能说明沃尔玛公司根植大众,以寸草之心回报社会的行动。每年,公司的3500多家沃尔玛超市、山姆俱乐部、交通和仓储机构分别会向当地文教机构捐出1000-2500美元不等的金额。
3 国内企业公益营销的发展现状与不足
3.1 现阶段的中国企业公益投入尚停留在起步阶段
中国企业公益指数是衡量中国企业的公益行为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集合,企业公益指数将企业公益行为变量纳入指标体系,包括企业公益的组织化程度、企业公益投入、企业公益战略等几个方面。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对全国203家大中型企业和1285名市民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果显示其指数得分仅为44.0(满分100),处于“不及格区”。
3.2 我国企业公益营销中的不足
(1)企业公益关注面过窄。
从公益事业关注的广度上看,国内企业公益投入领域多集中在扶贫、救灾与教育援助领域。与国外相比,国内企业对环保、健康等领域关注还偏低。很多企业积极响应媒体在突发性事件中的号召,却忽视了选择公益活动应从企业的品牌内涵出发。公益营销需要合理的系统配置,随意性的、战略意图不明晰的公益活动,会误导消费者对企业品牌文化的理解。
(2)活动形式单向性,缺乏互动。
以报纸和电视为代表的媒体是企业最擅长选择的渠道。媒体利用其自身的优势通过设置议题的方式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像救灾、捐款助学、治病救人等等,然后来拉拢企业来参与,来资助这种公益行为。然而企业在这样的公益活动中一直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媒体牵引着前进,其最终的效果是企业出钱了,没有获得好的宣传效果,消费者并没有认识到媒介背后赞助企业的存在,只是媒体为自己在公众心中树立了形象。
(3)体制不完善导致公众的信任缺失。
目前很多企业在开展公益营销时,往往只是重视前期的宣传,重视企业的营销工作,忽视跟进服务工作。且这些公益活动具有明显的事件性、临时性的特点,企业参与往往与一些突发事件和自身经营业绩有关。公益营销活动完成后,只是公益营销的开始不是公益营销的结束。很多企业在参与公益营销前看重的是社会的热情,忽视了活动结束后公众的反应和态度。
4 我国企业公益营销未来的发展策略
4.1 慎重选择,把公益活动与品牌形象相结合
在选择公益活动的投入时盲目跟风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那些与企业利益和自身品牌文化相符合的活动才能把营销效果最大化。例如作为儿童产品的制造商,强生公司一直赞助美国的国家安全儿童运动来避免儿童伤害的项目;作为世界最大的女性化妆品和美容产品直销商,雅芳近年来一直赞助旨在提高全美和全球乳腺癌意识的“雅芳乳腺癌圣战”活动项目。这些企业是将其品牌和合适的公益营销活动项目有机结合,使得它们的品牌形象得到完美演绎,极大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2 制定独特的宣传方式
在公益活动中宣传品牌应避免像广告那样直接的商业性。在这里创新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吸引公众的广泛关注,更是要把传统的单项传播转化成与公众的双向互动,这样才能赢得社会影响和企业影响的双重效益。企业保持一个品牌的公益营销活动内容和其他形式的宣传内容高度一致是非常重要的,消费者通常会被公司所采取的宣传方式和行为风格中的“身体语言”所影响,像因特网这样的现代传播媒介为营销人创造了一条全新高效的宣传渠道。
4.3 把公益事业纳入到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中
国外很多成功的公益主题都延续了多年,而国内企业更应该把临时的、阶段性的公益投入转化成长期的发展目标。企业应该重视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从个人到组织层层深化,因此激发公司重要利益相关者和潜在的公益事业大使军团,也就是员工们一起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定期提醒号召公司参与公益活动是传播公益主题的有力方式,因为这样可以征募到大量的公司员工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这些员工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将成为公益事业的拥护者。当企业和品牌想发起某个具体的公益活动时,一部分员工已经为这项事业打好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楼建波,甘培忠.企业社会责任专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2]哈米什・普林格尔.品牌的精神-相关目标营销如何打造品牌[M].北京:中国财经政法出版社,2005,(2).
篇6
“也许,每个人的生死都是上天注定,曾经的怨恨会消失,曾经的犹犹豫豫也变得直截了当……和别人说起我的事情,他们先是惊讶,而后会冷静。被人打,被人骂,被人推出门口、被人冷落……这种遭遇我都有过,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才造就了今天的我。也许兰廷双这三个字有一天会消失在这个世界,但是与我在公益这条路上勇往直前过的人,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我们的那段五味时光……”
说这段话的是一个20岁的小伙子,他叫兰廷双,虽然在几年前他就被确诊为脑瘤,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和这个世界说再见,即便如此,在公益这条路上,他从未停歇。
在兰廷双的博客里有这么一段话:“希望当我不在了,能有人关心他们――我的父母。那些爱我的人,也要坚强面对生活,我的益然还会前行。其实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没有遗憾,我的旅游之梦,我的大学之梦,我的公益之梦,都实现了!也在这里告诉大家‘有爱的人,运气不会差’。正是因为爱,才会宽容,正是因为宽容才有了爱……爱在路上,你我共同行!”
“公益活动一定要坚持下去”
1996年,兰廷双出生在公主岭市八屋镇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靠打工生活。
和公益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他14岁上初中的时候,那一年,班级里来了一位新同学,是从北京转学过来的。这位女同学热情活泼,没多久就带着几个同学做起了好人好事。兰廷双记得当年村里一个小男孩被火烧伤了,这个女同学就组织了几个同学到公主岭市卖报纸筹钱支援小男孩看病,不幸的是晚上在回家的路上,女孩被车撞伤了,在医院救治了三天后离开了这个世界。去世前,女孩对兰廷双说:“无论大小,你们一定要把公益活动坚持下去。”
从那一刻起,公益两个字就深深的刻在了兰廷双的生命里。
一年后,因为各种原因,兰廷双辍学了,孤身一人带着200块钱来到了长春,在四处碰壁之后,兰廷双隐瞒了自己的年龄,一个开饭店的老板收留了他,让他在后厨帮忙,每个给他2000元的薪水。拿到工资的时候,他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用一年的时间做20件公益活动。“这20件公益活动只算做成的,像捐款治病的就要把需要的医疗费用筹集齐才算做成。”于是,在工作之余,他长期关注并经常参加长春的各类公益活动,共捐款8千多元。
兰廷双那股热心公益活动的倔强劲,在有些人看来就是“傻”。一次,他去敬老院给老人做心理辅导,临别之前,兰廷双给老人留下了600元钱,而自己兜里只剩下50多元钱。走到文化广场后,看见一对没有钱吃饭的母女,他又拿出了50块钱。那时候已经是夜里12点了,公交车早就没有了,望着兜里剩下的几块钱,他只能在附近找了一个室内自动取款机待了3个多小时。凌晨3点左右,他开始往自己住的地方走。
2011年,兰廷双觉得自己“单打独斗”做公益的力量实在太微弱,他想要带动更多的人投入到公益事业的战斗中。酝酿了很久,他终于有了个想法:建一个自己的公益志愿者团队。于是,兰廷双在网吧里开始了筹建公益团队的第一步――建立QQ群,名字就叫“吉林省益然志愿者协会”。
虽然有了这样的一个群,但是由于缺乏宣传和人脉,在挺长的一段时间内,群里只有他自己一个人。为了招募会员,兰廷双每次参加公益活动时都会宣传自己的协会,他还特意做了一面旗帜,一枚徽章,走到哪都会戴着徽章宣传自己的公益理念。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那一年年底的时候,QQ群里的人越来越多,有了100多人。
人多了,兰廷双乐了,他将群里的第一次活动定为南湖公园捡垃圾。天公不作美,活动当天下起了大暴雨,兰廷双风雨无阻的到达活动现场,遗憾的是,原本约好的18个人,居然一个人也没有来。
兰廷双没有失落,没过多久,他又组织了第二次活动――给环卫工人送豆浆。这一次,兰廷双没有失望,报名的32人在当天全部出现在现场,活动开展的极为圆满。打那以后,吉林省益然志愿者协会的活动越来越多,志愿者也越来越多。
“我要一直帮助别人”
在做公益的这几年里,兰廷双对自己格外“凑活”,吃的是最简单的,每天也只睡4个多小时,小小年纪的他脸色总是不太好。
在2012年年末的一次公益活动中,兰廷双突然晕倒,志愿者们把他送进了医院,诊断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脑瘤。那一刻,很多志愿者都流泪了。为了让他得到更好的救治,大家商量好了将他转院到了北京,兰廷双清醒过来,了解了病情之后,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决定不告诉家人。兰廷双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是志愿者的爱心救了他的生命。一年后,他才出院。看到那么多人给自己捐钱,他很感动,执意要把钱还给大家。可志愿者们却说:“只要你坚持做公益,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报答。”苗子辉是益然公益的志愿者之一,他说,“公益这条路坚持下来很难,像兰廷双这么小的年龄能够坚持,就更难得!”
2013年兰廷双出院后,更加觉得生命和时间的宝贵,于是,他组织公益活动的频率更高了。母校公主岭市秦家屯镇第二中学他最常去。他组织了35名大学生来这里支教,每次不是带着衣物,就是带来学习用品。
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时,兰廷双带着团队义卖募捐的1.5万元善款前往灾区,把捐款交到当地民政部门,并在这次救灾经历中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对公益的认识也更深刻了。他说,“真正的公益是不顾一切去帮助别人点燃希望,而被救助者也去呵护这份希望。”
2015年,兰廷双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在社区组建了“益然公益青少年之家爱心课堂”,由在职教师和支教大学生辅导孩子们完成作业、开展一对一心理引导及多样化益智亲子等活动,这间课堂是免费的,只招收贫困家庭、农民工、双职工及离异家庭的孩子们。
兰廷双说:“三年前,我去云南省彝良县支教,我始终不能忘记那段时间的所见所闻和临别时孩子们不舍的目光,回想起我在学生时代身边很多农村孩子无人管束的假期生活,如何让这些孩子在假期有一个学习的场所,让想参与支教事业的大学生们不用远赴山区,也能奉献自己的爱心与才华呢?”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兰廷双将乡下废弃学校和补课班闲置的旧桌椅运到长春,招募到来自长春高校的6名大学生支教力量。那时正值寒假,益然公益青少年之家课堂在桂林街道、曙光街道和永春街道提供的三间教室里正式开课了。30多名来自贫困、离异和农民工家庭的孩子们在这个爱心课堂里度过了一个难忘而快乐的寒假。
“农村的孩子更需要得到社会与新式教育的引导。”兰廷双说,“辅导孩子们完成寒假作业是基本课程。此外,这些孩子有些是孤儿,有些长期缺乏父母关爱,支教大学生们和孩子们做朋友,对他们进行心理引导。每天师生们还有一系列益智亲子类的游戏,以提高孩子们的情商。”
篇7
一、消除零乱、系统规划
近年来,国内外企业随着自身的发展壮大纷纷挑起了社会责任的重担。但据数据调查显示,国外企业在公益广告的制作上更加注重系统规划,国外企业每年都一次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介绍公司一年来的社会公益事业以及他们的企业文化并在官方网站上设有对公益活动的介绍或专门的频道。例如,BP(中国)公司的气候变化、研发项目,BP参加的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BP捐助希望小学活动、BP组织员工参与志愿者活动、以及BP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综述,等等。BP公司在公益活动方面都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报告,并在其官方网站对其公益活动进行了明确的说明。相反,与外国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对企业公益事业的系统规划却显得有些零乱,例如:中国建设银行的“中国建设银行爱心基金”、“中国建设银行红十字青少年发展基金”项目,在建行的网页上仅能查询到两份有关“立项事宜”的项目报告,公众对具体的基金操作流程、资助标准、基金历史等一无所知。在例如:在“2006最具责任感企业”的公益网页调查显示,在获奖的中国建设银行、中粮集团、国家电网、亿阳集团、伊利乳业和联想集团等6家国内企业,与英特尔(中国)公司、BP(中国)公司、杜邦(中国)公司、大众汽车、摩托罗拉(中国)公司、飞利浦电子(中国)公司等外企旗鼓相当,但实际上中国企业除了中粮集团和联想集团在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方面有一个大致的主题趋势以外,其余4家国内企业均未显示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主题。因此,国内企业公益行为的策划、宣传手段与国外企业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专家认为,中国企业付出同样的爱心、捐出等额的善款,却没有外企打扮得那么“漂亮”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缺乏外国企业在公益广告制作上的整体规划。
二、避免单
一、内涵深刻
目前我国企业在公益广告制作形势上主要还是停留在捐钱捐物与口号式宣传,例如蒙牛集团投入1.2亿元,走到井冈山、大别山等贫困地区的“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公益活动,为近300所学校的所有学生每人每天免费供应牛奶,长久的停留在这种宣传就显得枯燥单调,缺少内涵很难起到宣传企业形象的目的。而国外企业在公益广告制作上则避免了中国的单调模式,兼顾了企业形象、品牌宣传、产品推广和营销,更注重精神内涵,例如: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真情互动”欧莱雅校园义卖西部助学活动都少不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让学生“做一天欧莱雅人”的义卖工作人员招募。经过激烈的竞争和严格的面试,学生不仅得到了来自欧莱雅的专业培训,包括面试技巧、公司文化、产品知识、销售技巧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还直接组织运作义卖的具体事项,从事美容咨询、销售和物流管理等活动。这样的公益宣传不仅丰富了公益活动的精神内涵,避免了单一刻板的宣传模式,同时也借助新闻舆论影响和广告宣传,更好的改善了企业的名声、提高企业形象的层次,提升其品牌知名度、增加客户忠诚度,最终增加了企业的销售额。虽然国外企业公益广告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完善的运作方式,但不可避免的也会有其行为的缺失,但相对国内企业要少很多,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发现媒体刊播体制限制、存在一定的违规现象是其行为的缺失现象。
三、媒体刊播体制限制
在国外企业赞助公益广告的投放播出主要是通过公共广告机构与媒介公司签订合作合同的方式,同时媒体是以免费的方式为其播出公益广告,免费播放的时间由媒体提供决定,这样就使公益广告的在刊播的时段和频率上无疑会受到限制。
另外,有的国外企业公益广告在刊播时公益广告活动存在着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其在确定主题时就有所考虑和区别,无形中给公益广告带来了重复制作的弊病。例如:以阪神大地震为例说明,由于播放区域的不同,这次赈灾公益广告的内容也特别针对地域差异而分为全国版和关西地方版。
四、存在一定的违规现象
篇8
关键词:宗教慈善公益活动;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634 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7)01-00069-04
宗教是慈善之母。五大宗教教义教规各不相同,但在教育引导信众投身社会公益慈善这一点上是共同的。2012年,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鼓励和规范宗教慈善行为。五年来,常州市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落实《意见》精神,积极开展宗教公益慈善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课题组通过查台账、看现场、听汇报、表格填报、调查问卷等方式,对五年来全市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总结经验做法,查找分析问题,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推动宗教界更好地开展公益慈善活动。
一、常州市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基本情况
全市宗教界现有养老(安养)院7处。其中,佛教6处(常州市武进区大慈安养院、常州市武进区三圣寺临济慈善功德安养院、常州市武进区永宁寺莲居安养院、常州市武进区大林寺居士念佛堂、常州市天宁区南城寺净修养老院、常州市新北区万佛寺弘法托老所);道教1处(白龙观养老院)。共有床位1186张,入住老人274位;3处收费(常州市武进区大慈安养院、常州市武进区三圣寺临济慈善功德安养院、常州市武进区永宁寺莲居安养院),其他4处免费。常州市武进区永宁寺莲居安养院向民政部门申领了登记证书,其他6处尚未登记。现设有慈善组织3个:常州宝林慈善基金会,2013年7月创立,原始基金300万元,募集资金354万余元,使用资金近330万元;常州天宁禅寺慈善基金会,2015年9月创立,原始基金200万元,募集资金12万,使用资金7万;常州金坛区龙山慈善基金会,2016年6月创立,原始基金300万元,募集资金14万元,使用资金26万元。
二、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课题组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695份。其中,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主要负责人116份,宗教教职人员356份,信教群众223份。统计数据如下:认为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非常重要的574人,占82.6%;比较重要的120人,占17.3%。对所在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公益慈善活动很满意的516人,占74.2%;比较满意的174人,占25%。认为社会各界对宗教界公益慈善活动持欢迎态度的664人,占95.5%;持无所谓态度的30人,占4.3%。认为慈善公益事业是需要统筹策划、精心部署、科学管理的649人,占93.4%;认为遇到事情就捐钱捐物、尽力而为即可的46人,占6.6%。认为宗教团体应发挥主人翁精神和协同自律作用的673人,占96.8%;认为只是配角、敲边鼓的22人,占3%。认为不得在慈善公益活动中传播宗教的397人,占57.1%;认为可以传播宗教的249人,占35.8%;认为必须传播宗教的23人,占3.3%;认为绝对禁止传播宗教的26人,占3.7%。认为开展“宗教慈善周”活动意义重大的521人,占74.97%;比较有意义的143人,占20.57%;成效一般的25人,占3.6%;流于形式的6人,占0.86%。认为宗教界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同时存在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活动不规范、人才匮乏等问题的273人,占39.3%。在八项慈善公益活动中,感觉单位(个人)在灾害救助方面投入最多的463人,占66.6%;在扶贫帮困方面投入最多的136人,占19.7%;在扶助残疾人方面投入最多的44人,占6.3%;在捐资助学方面投入最多的19人,占2.7%。
三、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主要特点、存在问题及原因
对调查的相关数据、表格及问卷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后,发现五年来常州市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一)充分认识宗教慈善公益活动的重要意义,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活动情况是满意的。逾99%的人认为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非常重要、比较重要;逾90%的人对所在宗教团体、宗教场所慈善公益活动开展情况表示很满意、比较满意;逾95%的人认为开展“宗教慈善周”活动意义重大、比较有意义;逾九成五的人觉得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受到社会各界欢迎。
(二)准确把握宗教慈善公益活动的本质,宗教团体的主体责任是明确的。逾93%的人认为,宗教慈善公益是一项需要统筹策划、精心部署、科学管理的工作;近九成七的人认为宗教团体应发挥主人翁精神和协同自律作用。
(三)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对自然灾害救助是敏感的。2015年11月底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扶贫工作新思路后,宗教界在2016年的“扶贫助困”资金增幅达74%;2013年“宗教慈善周”主题为“让残疾人生活得更加幸福”,当年宗教界“扶助残疾人”资金为五年之最;2016年盐城阜宁6・23风灾发生后,宗教界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捐款45万余元,有的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还自发组织前往灾区慰问。
篇9
那是2012年4月21日,他第一次参加“一个鸡蛋的暴走”筹款活动,混在公益组织的队伍中,尝试着挑战自己。44岁的岁数、80公斤的体重,走完50公里,募到18400元—雪茄哥的成绩相当不错。
雪茄哥平时被人们称为“袁总”,他所在的国际保险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坐落于钻石交易中心大楼,一楼入口还设有安检。那根暴走中的雪茄,产于古巴并限量生产。除了参加鸡蛋暴走,他曾捐助过希望小学,捐赠闲置书籍,和草根公益组织合作开展CSR项目。最终,他用10小时走完全程。
他也不清楚自己是怎么一步步走近“鸡蛋暴走”走到“无法自拔”的。
今年,袁颖晖索性自己拉旗组队,还在公司内部鼓动了一帮对公益暴走“蠢蠢欲动”的员工以企业的名义组队参加。暴走当天,风雨交加,手脚冰冷,鞋子进水,脚底起泡。第二天,袁颖晖拖着伤残的腿参加同学聚会,同学们的关切迎面而来:“你的暴走/鸡蛋/公益怎么样了?”
一个鸡蛋的暴走
在上海,如果你问别人是否知道“联劝”,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但是如果问起“一个鸡蛋的暴走”,对方极有可能兴奋地告诉你:“当然知道了!”
事实上,联合劝募在国外已是成熟的筹款方式。联合劝募是指通过一个专责募款的机构有效集结社会资源,通过专业、高度问责的方式将资源按需分配给合格的公益组织,代替捐赠人监督善款使用情况。
2009年,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发起成立首个秉持联合劝募理念的基金会—上海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又简称联劝。
2011年4月,本是一次联劝内部三人行的春游活动意外得到群起响应,最终联劝工作人员组建了7支队伍61人参与某户外俱乐部在苏州举行的50公里徒步活动,一群公益人将徒步与筹款相结合,在徒步之前纷纷与亲朋好友打赌:“如果我走完50公里,就给山区孩子捐些鸡蛋钱吧!”那次非正式的筹款徒步为联劝“一个鸡蛋”儿童公益项目募得7万余元。
随后的10月22日,联劝联合企业正式发起“一个鸡蛋的暴走”公益活动,竟有122支队伍参加,规模逾千人,募得67万余元,其中公众募款比例高达77%!
2012年,联劝“一个鸡蛋的暴走”正式转型为平台性筹款活动,同时为多个儿童类民间项目筹款,并制定了100万元善款使用计划。由此,“一个鸡蛋的暴走”定位更为清晰,改变了以往只为“一个鸡蛋”公益项目募款的目的,成为联合劝募形式的公益筹款活动。这是一个自助式团队活动,自主组队、报名,队长对队员负有联络、安全等重要责任。参与者需要徒步完成50公里,并在暴走前和亲朋好友打赌,目的在于为儿童类民间公益项目筹集善款。
2012年鸡蛋暴走的报名者把网站挤崩溃了,208支队伍、2014名队员最终为联劝募得230多万元,远远超出使用计划。
计划外的100多万怎么用?联劝理事建议让捐赠人参与决策,如此,既对行业发展有利,也易于让捐赠人融入公益。因此,“雪茄哥”袁颖晖的暴走并没有以终点线而宣告结束,紧接着,他被责任心所驱使,想对善款的去处一探究竟。接下来,他竟获得了善款使用的决策权,自行评判公益项目并有一票决定是否资助。再后来,他俨然成为了联劝的智囊,提建议,敲警钟。
不一样的公益庭审
据雪茄哥回忆,真正改变他对公益界一些观点的,就是暴走评审会。
去年6月和7月,联劝(又称上海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举行的头两次暴走评审会上,5个公益项目当场被捐赠人否决了4项—气氛不算融洽。“没想到落差那么大!”钱铮说,“评审会可以让捐赠人和公益组织互相了解,但结果大大出乎意料。”究其原因,一个是公益组织在项目需求调研、分析、项目针对性、PPT和陈述方式上十分不完美,此外,捐赠人对公益行业也缺乏了解,甚至产生误解。一个项目20万,评审们不敢轻易下手。
袁颖晖报名参加了6月30日的那场评审会。他记得,有一个机构想做三江源地区的儿童乙肝筛选。“三江源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分布较分散。很多人没有去体检,所以也不知道自己是乙肝携带者,更无从说治疗。那个公益组织就希望得到一笔资助,去做乙肝携带者的体检。”袁颖晖介绍道。
但是,这个项目被否决了。袁颖晖认为,项目的出发点非常好,但只做了“一半”的事情。“如果检测出来是乙肝,怎么办?人家不知道自己是乙肝可能没什么大事,但你让人家知道自己得了乙肝,治疗的费用在哪里?如果后续的问题不解决的话,那个家庭马上就遇到问题了。”他投了反对票。其他人基于各种各样的理由,也投了反对票,但袁颖晖并不完全赞同他们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是政府的责任而非公益组织该做的事情,我觉得很多时候不能说因为这是政府要做的而政府没有做的时候我们就不去做。”
在和对方交流时,袁发现虽然这个公益组织很小,但非常有热情来做这件事,他开始反思:究竟更应该支持热情还是专业性?最终,他想通了:“联劝应该扶持草根的,既然是草根的,我们就应该对他们的专业度有一定的容忍。如果真的做得很专业了,就算不来也能去其他地方获得资助。但就是那些非常草根的,非常初创的,最困难的时候应该去扶持一把。当然,有一些最基本的要素还是不能忽视的。”
为了增强捐赠人对公益组织的了解,联劝一方面帮助捐赠人了解更多公益行业的基本常识,另一方面,也加强对公益组织项目的筛选,甚至模拟现场评审。今年8月23日最后一场评审会,8个项目捐赠人通过了7个。
想起自己和联劝的改变,袁颖晖呵呵笑了起来:“参加第一场评审会的时候,心态跟很多人是蛮像的。”他又连忙解释道:“这些钱都是大家辛辛苦苦走出来的,也都是很多人的信任,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得起背后给我们捐款、支持我们的人!”
50公里的挑战
可以说,50公里暴走筹来的,是队员们的“血汗钱”。
“50公里不是一个容易达到的目标,它大概相当于从浦东国际机场到虹桥机场的直线距离。为了完成目标,2012年,我提前1个月就在下班后进行了适应性锻炼,从绕世纪公园1圈(5公里)开始,直至绕行4圈,很好地储备了体能。但其中过程的艰辛还是难以言表的。”今年3月14日,袁颖晖在微博上发出了筹款信。
这是他参与“一个鸡蛋的暴走”公益活动的第三年。
2011年,公益伙伴黄凯鹏Mark参加鸡蛋暴走,邀袁颖晖打赌。“他每走一公里,我就捐2公斤鸡蛋。”想到200斤左右的Mark为了献爱心去走20多公里,袁颖晖乐了,一口答应下来。10月22日清晨5点多,黄凯鹏开始了鸡蛋暴走的“微博播报”,并不断回答人们的提问。从早上开始,袁颖晖一直关注其微博。Mark热情洋溢地写道:“这个活动是心灵的清净,是对社会万物的改变,是对人的挑战,呵呵……”“明年继续一个鸡蛋的暴走,我喜欢上它了!怎么办??”
第二年,袁颖晖提出加入安诺公益的暴走队伍。“过去讲公益,要么出钱,要么出力,而这个筹款活动是出钱出力的结合,更主要的是,他一个人在那里走路,你去关注、捐钱,一个人带动了很多人参加到整个过程中去。”这个很少参加体育运动的企业高管带着挑战自己的决心,开始为暴走做准备。
50公里分为4个路段,路程分别是14-14-8-14公里。袁颖晖分析:“50公里的挑战都是在30-40公里这段,那个时候体力也差不多了,40公里以后你不会放弃的,30公里有可能考虑放弃。除了体育特别好的人,像我们普通的人去走那个路,更多是靠精神上走完全程。”
与此同时,微博募捐也拉开“序幕”。他采取姜太公钓鱼的方式,拥有上千粉丝、认证资料为某国际保险公司副总经理的个人微博账号为他募集了14000多块钱。他方才体会到微博的力量,也高兴于发现愿意为公益做事的人很多。“当你非常用心、非常真诚地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其实你可以打动别人,让别人在内心认同你,那个时候捐钱就是自觉自愿的。”
多影响5个人
参加暴走,评审公益项目—2012年的体验刷新了袁颖晖对公益的看法。但是,他仍有点“意犹未尽”。
“我觉得对于公益的事情,不是说你一个人做就结束了,而是说你要把更多人带进来。”他希望自己从一个被动的参与者变成主动参与者,去影响其他人参与进来。为此,他自己组了一个特别筹款队“徜徉天空的鹰”,承诺筹措善款不低于2万元。同时,他也向公司里的老板建议,鼓励员工以企业的名义组队参加。
他在微博上发帖招募队友,没想到十多年没见的老领导梅国洪也表示要加入。曾参加过北京健康万人走环保行动、55岁的梅国洪主和亲朋好友打赌,若走完50公里,朋友就捐鸡蛋钱,若走不完50公里,朋友认捐的善款全部由他一人承担。“这才叫真的打赌。”梅国洪乐呵呵地说。
雪茄哥第一个把特别筹款队的承诺书交到了钱铮手里。有意思的是,鹰队队员一个在南京,一个在苏州,另外两个虽然在上海,但经常出差。在暴走之前,5个队员只好通过电话会来筹备。
4月20日,今年暴走的日子,天气异常寒冷,风雨交加。雨衣在第一路段就破了,袁颖晖穿了件红色的冲锋衣,无所谓。走完第一路段时,梅国洪说,要看看第二路段的身体状况怎么样。“我以为他要说,看看第二路段的身体状况怎么样决定走不走,结果他的意思是看看第二路段的身体状况怎么样,再决定接下来到底是跑还是走。后来是跑的!”袁惊讶极了。走到第二路段,感到实在不行了,他坐下喝了杯热茶,吃了两根香蕉,被寒冷占据的身体才慢慢恢复了些许体力,走到第三路段的时候差一点就想放弃,但精神撑着自己走下去。
最终,梅国洪以8小时45分钟走完全程,募集善款33333元,名列个人筹款第八;“徜徉天空的鹰”以65779元筹款名列队伍筹款第七。 当晚,袁颖晖发微博汇报:“经历3个多小时的大风大雨,无敌的寒冷,以及左右脚各磨出了两个2cm半径的大血泡,我还是历时10小时45分钟完成了10公里的暴走。”
有人问,雪茄哥明年是否还参加?
雪茄哥答:“我不可能每年都参加。坦白地说,你周围的圈子永远是这么大,当你影响别人去参与的时候,他的圈子也会更大更大。今年,当我去组队的时候,无论公司还是自己组的队伍,我有一个小小的心愿说,这10个人,明年有5个变成跟我想法是一样的,那么这个种子就发芽结果了。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影响5个人,再影响5个人……公益暴走这件事情就可以生生不息了。”
暴走的第二天刚好是大学同学聚会,毕业于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的袁颖晖拖着“伤残”的腿前往。人们拥上来问:“你的暴走/鸡蛋/公益怎么样了?”也有人兴奋地说:“我有个朋友也参加了!”还有同学说,汶川地震的时候公司捐了很多钱,后来到灾区回访,感到很失望,善款没有被好好使用,最后都不想再参加什么公益活动了。
篇10
两年多前,本刊曾经以《责任的力量》为名对奔驰这个一百多年经久不衰的品牌的生存之道进行探索。从1986年奔驰的第一辆车也是世界上第一辆汽油车问世至今,奔驰的历史如同一本厚厚的书,饱藏着太多的故事和秘密。也许从时间的线索上看,奔驰品牌只是随着时代的向前而历经沉浮并不断调整自我得以生存,但撇开时间的线,支撑它一直闪耀至今的内在力量其实是简单的“责任”二字。
责任决定成功与否
责任,这个听起来更像是文明时代市场经济“副产品”的词汇,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来贴上公益的标签。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尽量的“去利润化”,改变商业单纯逐利的形象,塑造更为社会化的品牌形象。即便如此,其实也无可厚非。唯一的问题是,如果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单纯的当做企业自身的形象营销去开展,那么不仅在理解上过于肤浅,而且不会长久。毕竟责任是需要诚意来成全的。
说到诚意,奔驰的做法十分值得参考和借鉴。因为奔驰完全把自己看做一个履行“责任”的品牌,任何盈利性和非营利性的活动都体现了其社会责任的承担。单是从这种思维来看,就已经赢了。
深入奔驰在中国的整套发展策略,笔者注意到的是,诸如渠道统一、深度本土化以及丰富产品矩阵这些“基本套餐”只是戴姆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棋盘”里的众多棋子之一。在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最容易被人忽略却又不得不提的是,与消费者、行业发展、员工利益、社会公益等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在戴姆勒可持续发展的“棋盘”中占据了丝毫不亚于产品生产运营的的位置。奔驰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看作是为品牌赢得信任的唯一有效方式。“‘信任’乃一切之本,良好的声誉更是公司最为宝贵的无形财富。”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唐仕凯如是说。不仅如此,奔驰在其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还这样写道,“不仅仅依靠财务数据,并且通过评估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来衡量公司是否成功。”
总结一句话,就是奔驰将自身的生存发展看作是一个庞大的责任集合体,而集团的运行过程就是一个承担和履行责任的过程。显然,在奔驰眼里,社会责任不是简单的用来维护品牌形象的工具,而是已经与公司的成功与否休戚相关。
责任框架
奔驰将自己这个责任集合体的责任分成两个部分:第一是基于生产的基本责任,第二是基于社会公益的高级责任。
在基于生产的基本责任中,又包括员工责任、商业合作伙伴责任、节能减排责任等。例如,北京奔驰工厂曾斥资650万安装了2600套节能灯具,年节省352万度;建设了处理能力为3000吨/天的污水处理中心,实现了中水回用,减少了COD、氨氮等污染物的减排;投资约8601 万元废液集中处理系统,对乳化液进行再生循环,减少了废液的排放;投资约1333 万元为机加工生产线安装了12套废气净化系统,并加装热回收箱用于室内新风预热,节能与减排并举;安装了金属废屑烘干回收系统,减少了危险废弃物的排放,每年可节省约400 万元。等等。奔驰认为,有意识的节能减排不仅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同时能够为企业自身节约不必要的损失甚至带来额外的收益。
为什么将社会公益看做是更高级的责任?因为奔驰深信,无法度量的东西往往具有巨大的能量,而不带有利益目的的公益活动是为企业赢得信任的高级行为。2010年6月,奔驰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携手设立“梅赛德斯- 奔驰星愿基金”。如今,基于“星愿基金”的平台,奔驰已成为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投入力度最大、覆盖面广泛、专业化强,而且极具创新性的汽车企业之一。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框架下,奔驰在中国运行的基于“星愿基金”平台的公益活动是一套完整的独立运转不依赖商业运营的可持续体系。它将公益活动做得尽可能“中国化”、本土化,甚至地区化。这个体系中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内容:环境保护、驾驶文化、教育支持、音乐艺术体育、社会关爱。甚至,如同奔驰品牌对技术的精益求精一般,这个公益平台同样强调公益上的品质和创新,从而也使其逐渐具有自己的品牌特质。
截止2015年,星愿基金在5大领域累计投入8250万元,各类公益项目惠及人群近100万。
责任升级
2015年4月14日,奔驰宣布与劳伦斯中国体育公益基金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在中国针对贫困地区儿童开展体育公益活动。同时,奔驰还将全面升级其在华企业社会责任战略。
在“星愿基金”项目的第五个年头,奔驰计划通过“劳伦斯培训师计划”和“希望小学体育公益项目”等项目,帮助129所希望小学培训体育教师和近4万名孩子,提升其体育课程品质;并将于2016年年底,在全国培训千余位希望小学的体育教师,覆盖400多所希望小学,帮助超过15万青少年儿童增强体育素质。
奔驰还宣布推出16辆限量GLA 260 4MATIC劳伦斯特别版,以纪念与劳伦斯体育公益基金战略合作的达成。这是奔驰史上首次为公益项目而推出一款专属限量车型。据了解,16辆GLA劳伦斯特别版将仅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售卖,售车款项将捐给奔驰“星愿基金”,专门用于劳伦斯在华体育公益项目。
在社会责任战略升级之后,星愿项目的其它活动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