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市场规模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管理市场规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源管理市场规模

篇1

■建筑智能化行业高成长

■建筑节能领先者

■当前股价:33.81元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达实智能是一家从事建筑智能化及建筑节能服务的民营企业。自然人刘磅、涂德猛和刘昂通过持股达实投资,持有达实智能40%的股权。

上市前三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9%,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38%。

较之主营收入的平稳增长,净利润增速波动较大,这主要是由于2008年毛利率下降,以及今年上半年政府补贴金额较之去年同期有所减少所致。

建筑智能化:受益行业高成长

建筑智能化,是指综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将建筑物建设或改造成为智能建筑的全部工程,包括建筑智能化方案咨询、规划设计、定制开发、设备提供、施工管理、系统集成及增值服务。

由于建筑智能正处于快速成长期,随着大型建筑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经验积累逐渐加深,其获得大型工程和大额订单的能力也随之加强,因而未来市场集中度会逐步提高。这就为行业相关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也对其技术和资金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行业特点决定了只有具有较好资质、拥有较强技术服务能力的企业才能更好分享行业成长。公司在资质、技术和区域方面的优势有助于其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技术创新和行业经验是公司的最大优势

除了外购设备,公司还拥有楼宇可视对讲产品、IC卡读写器、安防监控产品、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等自主产品。公司首次提出“智能卡一卡一密”的方法,解决了IC卡应用系统的安全问题,并成功研制了基于TcP/IP技术的IC卡读写设备1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主研发的城市能源监测管理平台,是一套基于Intemet、GPRS、zigbee等技术的能源监测与管理系统,可实时地采集和记录建筑物的主要能耗数据,并通过中央空调在线仿真技术,发现建筑物能耗漏洞,可以有针对性提出管理节能和节能改造方案,公司产品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行业经验积累方面,达实智能在12年时间内完成了2000多项自动化,智能化案例,其中包括300多栋建筑物的智能化设计施工及节能项目,应用行业包括住宅、学校、医院、办公、商业、文化等多种建筑形式,行业经验十分丰富。近期又将在建筑领域的智能化控制经验应用到轨道交通领域,为深圳地铁三号线轨道交通二期项目提供了自动化集成系统,市场开拓取得有效突破。

从毛利率来看,公司综合毛利率持续高于其他同类型公司,一方面原因在于其他公司业务种类较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公司拥有较强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保证了公司业务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EMC节能领域的领先者

目前中国城乡400亿平方米的建筑中,95%以上为高耗能建筑。据建设部测算,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耗能建筑面积将达到720亿平方米,建筑能耗将占总能耗的40%,建筑能耗将加剧能源危机。按照中国建筑节能“十一五”规划目标,到2010年全国建筑节能的目标为实现节约标准煤1.01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4亿多吨;建设节能建筑的总面积累计要超过21.46亿平方米,其中,新建建筑达到15.92亿平方米,既有建筑改造达到5.54亿平方米,建筑节能服务已经被列入国家的节能规划,但目前距离该目标实现仍有相当大的距离。

如果对目前存量400亿平方米中十分之一的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按每平米100元计算,至少有40000亿元市场规模。如果对存量建筑的三分之一进行节能改造,就有至少1.5万亿元的市场规模。根据赛迪传媒的调研数据,2007年建筑节能服务市场规模为24.9亿元,其后将保持其后将保持30%以上的增长,到2010年,行业规模将达到60.4亿元。在节能减排的政策推动下,未来三年建筑节能行业还将维持高速增长。

合同能源管理成为节能改造的新趋势

对于既有建筑的机电设备节能改造,达实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合同能源管理(EMC),即由专业的能源服务公司(ESCO)通过能源管理合同为客户企业提供能源审计、方案设计、项目融资、设备采购、施工和节能量监测、等一整套的节能系统化服务,在合同期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企业分享节能效益,并由此得到应回收的投资和合理的利润一种商业运作模式。

在节能改造之前,耗能客户需要付出大量能源和设备运行维护费用,而在进行节能改造的过程中,客户能源支出减少,EMCO的收入来自客户节省的部分能源费用。在节能改造完成后,客户获得全部的节能收益。

建筑EMC节能领域的领先者

公司在国内建筑节能服务市场的主要竞争者以国内本土企业为主,主要有同方股份、泰豪科技、汇通华城、嘉力达等公司。与国内竞争者相比,作为建筑节能EMC行业的先行者,达实智能具有较强技术和品牌优势。达实智能采用自主研发的“EM C007中央空调节能控制系统”,实现了对占空调总能耗35%的水系统的节能控制。该系统以变温差模糊控制专利技术为核心,集成数据采集、控制策略优化、自动控制等技术,提高中央空调水系统的运行效率,达到节能的目的。

实践表明,中央空调系统整体能耗可在目前的基础上降低10―20%。信息产业部首批推荐建筑节能公司名单有53家,其中中央空调合同能源管理只有达实智能一家。达实能源监测管理系统(EMC002)目前已经在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商业建筑及轨道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节能改造项目中。其中包括深圳书城、嘉里中心、天马微电子、迈瑞生物、深圳地铁、好易通科技、南玻集团、方正科技、伟创力集团(新辉开)等知名企业。

基于达实能源监测管理系统(EM C002),达实公司在深圳总部建立了“城市能源监测管理平台运营中心”,通过运营中心,为用户定期提供“节能服务运行及建议报告”,使用户获得真正有保障的节能服务。

篇2

关键词:节能减排 环保 低碳

引 言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节能减排工作势在必行。所谓“节能减排”,即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1]。这是在资源短缺和环境承载力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1.我国节能减排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形势非常严峻。近些年,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作为检验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使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开始实行节能减排,有了一定成效。但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很大代价,节能减排工作依然严峻。综合减排措施与项目投资并未完全展开,激励减排的政策有待完善。此外,部分地区的节能减排工作还没有落到实处,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个别地区、个别行业的能耗指标、排放指标不降反升。

2.我国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

2.1建立节能减排法律管理体系,但相关配套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建立了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及管理体系。但节能标准、标志的制定和修订较为缓慢,能效标准没有考虑未来的技术发展;《节能产品目录》尚未制定,无法对相关企业实施政策补贴或税收优惠;能耗和污染物统计指标、监测与考核体系仍不够完整。

2.2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初步建立,但市场规模相对较小

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建立推动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机制,重点推广了合同能源和清洁发展机制,但和我国庞大的节能市场相比,这两种新机制的市场规模还相对较小。由于税率错位、融资困难和相应行业标准缺乏,阻碍了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的发展壮大;由于对最新清洁发展机制方法学的研究相对滞后,相关跨学科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制约了清洁发展机制的发展。

2.3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在短期内效果不明显

目前,高耗能企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仍在建设,这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而且我国小企业数量较多,如果简单地大量关停小企业,将会对社会安定以及生产供应稳定带来许多问题。

2.4节能措施薄弱,优质能源不足,现有能源结构不利于节能

目前,我国的能源主要以煤为主,煤炭消费比例大,优质能源消费比例小,这是造成我国能源效率低下原因之一。加上生产工艺落后于西方国家,而且产品的能耗较高。

2.5新能源及节能新技术投入力度较大,但其推广应用相对缓慢

为了推动新能源的研发,我国加大了对新能源、新技术的投入。由于新能源成本相对较高,导致市场规模较小;我国大多数节能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存在较大差距,且研发推广缺乏有效组织,节能技术发挥的作用相对不足[3]。

3.节能减排的对策措施

节能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制定完善的政策体系,并做好各项工作之间的衔接,才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3.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力度

运用各种有效手段,使政策体系、制度体系、管理体系等形成合力,切实把节能减排工作做好。把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的要求具体化,体现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规划、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以及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等方面,实现节能优先[4]。

3.2优化能源结构,加大节能新技术引进、吸收、研发的扶持力度

积极发展光能、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并采取政策倾斜等措施推动中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建设;进一步加快引入包括生产制造技术、组织管理技术和市场营销技术在内的复合式技术结构;加大研发创新的政策支持,尽快制定并完善节能新技术的各级标准及相关认证体系[5]。

3.3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发展

通过经济手段,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发展。加大差别电价的实施力度,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同时,为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应逐步提高环保收费标准,并把环保收费通过税收的形式确定下来。

3.4制定并完善节能减排的税收制度

抓紧通过出台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完善节能减排的税收体制。充分运用税收政策缓解环境污染,保护紧缺资源和能源,从源头上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通过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实行鼓励节能环保新技术设备进口的优惠政策。

3.5加强节能环保领域的资金支持

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项目的金融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环保部门与金融部门建立环境信息通报制度,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从而控制企业盲目投资行为,确保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的完成。

3.6借助法律手段推动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实现

借助于法律手段健全节能各级标准体系,并从源头上控制高能耗行为;加大政策激励力度,明确国家实行促进节能的税收、价格、信贷政策。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将严格查处各类违法问题,如违规审批、越权审批、降低环评等级等,进一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与公平性。

4.小结

我国的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是防止经济由偏快走向过热、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目前,各职能部门应对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从体制入手,积极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这是遵循自然规律与顺应时代潮流的战略措施。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节能减排理念,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晶莹.对节能减排问题的重新审视[j]. 有色冶金节能,2008,1:18~19

[2]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n].石油商报, 2007

篇3

虽然节能服务产业进入中国以来就获得了政策支持,但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政策性壁垒,实践证明,不完善的政策环境已经成为EMC在中国节能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节能服务市场发展还不成熟面对严峻的用能形势,1996年我国推出了首个节能项目,世界银行为此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我国的EMC项目由此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的节能服务市场发展还不成熟,比如市场准入机制还不完善,节能服务指标还不健全,节能效果检测技术还不成熟,缺少标准合同文本等,所以当前整个节能市场出现了一拥而上、鱼龙混杂的现象,管理层对这种现象也应接不暇,客观上阻碍了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的发展。

2.融资是节能服务企业生存发展的最大障碍由于行业门槛不高,目前节能服务市场70%的节能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弱,而EMC运行机制又决定了它对资金的依赖性,融资已成为决定节能服务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节能服务企业很难提供担保或抵押,所以现阶段,尤其是中小型节能服务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与此同时,又因为金融机构对EMC运作机制的认识知之甚少,也增加了节能企业从银行获得授信贷款的难度。

3.税收减免政策落实尚需时日自2010年国务院25号文件颁布之后,税收部门才开始承认节能服务属于服务业,可以像其他服务业一样开具服务业适用的营业税发票,但部分地方尚未出台具体实施细则,且申请程序繁琐,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真正享受到税收减免的企业数量不多,没有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4.地方政府推广节能改造积极性不高在北美,政府机构和公共设施实施节能改造的积极性非常高,包括白宫在内的政府机构都引入了节能改造,而我国政府机构和公共设施实施节能改造还只处于零星试点阶段,政府机构和公共设施推广节能改造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我国政府现行的财务制度与合同能源管理运行机制存在天然障碍,具体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节能服务支出并没有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本身并无权使用由于采用EMC机制实施节能改造所节约的能源费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政府机构进行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政策研究

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突飞猛进,节能市场不断扩大,节能市场投资总额持续增加,预计到2015年,可以达到3000亿元的市场规模。虽然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正逐步落实,但节能产业的发展依然不够成熟,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家政策都还将是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进力,节能服务产业仍需要政策的大力扶持。

1.营造良好的社会节能氛围虽然EMC进入中国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但社会公众仍然对合同能源管理这一节能新机制缺乏必要的了解,这在客观上极大的影响了其在中国的发展。面对社会对节能减排的认知障碍,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严峻的用能形势,向全社会宣传EMC的理念,树立全社会的节能意识;节能行业协会应利用自身优势深入社区,通过开办展览会、开设讲座等宣传各种节能技术,大力普及节能知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推广,在全社会营造节约用能的氛围,提高社会公众对节能减排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引导和促进全社会参与到节能行动中来。

2.出台并完善财税政策支持节能产业发展节能服务产业自进入中国以来就获得了政策的大力扶持,但目前来看相关财税扶植政策还不够完善。2010年以后,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的重磅金融财税政策密集出台,2010年出台了《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文件规定了符合规定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从2011年可以享受三免三减半税收优惠政策;2010年6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建立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通知对中央财政安排的用于奖励合同能源管理资金使用办法进行了具体规定。这些都是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文件,但政府更应该做的是将已有的政策细化并且落实到位。

3.政府率先实行节能改造在北美,国家要求政府机构和公共设施必须釆用EMC模式进行节能改造。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存在着财务制度障碍,各级政府并无节能改造的积极性,所以国家更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级政府带头接受节能服务,从而引导节能服务市场采用EMC方式进行节能改造。政府机构和公共设施利用EMC模式进行节能改造,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就能达到减少能源消耗的目的,节能服务公司通过EMC项目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2012年漳平市由于城市财政困难,在路灯改造项目中引入了合同能源管理,通过与昌盛节能合作,漳平直接节省了财政投资1000多万元。据权威测算,经过节能改造后每年可节电240万千瓦时,节电率将达到50%左右,而昌盛节能公司也将获利160多万元。

4.加大财政奖励政策力度和范围2011年以来,中央财政对采用“节能效益分享”模式实行节能改造的项目实施了财政奖励政策,不仅中央财政给予每节约1吨标准煤240元的奖励,各省级财政的配套奖励标准要不低于60元/吨。相比较巨大的前期投入,这一奖励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各地方可根据自身财力适当提高配套奖励幅度。北京市已率先在工业领域实行了财政提高到360元/吨,非工业领域奖励力度则更大,达到了每节约1吨标准煤奖励560元。此外,还要进一步降低奖励门槛,增加奖励类型,以最大程度覆盖尽量多的合同能源项目。

5.拓宽节能资本来源融资困难是节能服务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我国节能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困境应从顶层设计寻求突破,国家可通过制定鼓励政策,通过将金融机构纳入财政奖励覆盖范围,鼓励银行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服务,尤其是地方商业银行对合同能源管理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目前已有北京银行等为支持EMC开发了一些新的贷款产品,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成立担保基金,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等措施支持企业融资需求;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如节能减排国家专项资金、工业节能专项资金、节能服务奖励资金等直接支持节能服务产业;企业则可从通过股权融资、融资租赁、融资担保等手段实现融资。

6.规范节能服务市场调研表明,虽然节能服务企业普遍面临融资困难,但这并不是制约节能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主要障碍反而是节能服务市场不规范。这要求国家要通过立法严格市场准入机制,完善认证体系,对节能服务公司进行考核评价,建立全面的操作性强的资质等级认证体系,规范节能服务产业的入门门槛;建立节能服务企业诚信档案,动态跟踪节能改造项目的工程进度、履约状况,当然更主要的是制定节能行业规范、节能服务标准,建立第三方节能量检测制度。目前上海市已首先开展了上海市《节能改造服务规范》的编制工作,通过示范文本规范节能企业服务流程,使用能单位能清楚明白地享受节能改造的成果。

三、结束语

篇4

日本经济持续低迷20多年,给日本经济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长期通货紧缩加之劳动人口减少、少子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导致企业设备、研发投资受限,国内消费减少,市场需求低迷。为重振日本经济,2013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在不到半年时间内相继推出大胆的金融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促进民间投资的增长战略(《日本复兴战略》)这三大经济刺激政策,力争在未来10年内实现名义GDP平均增长3%,实际GDP平均增长2%,人均名义国民总收入有望增加150万日元以上的目标。

一、通往增长之路

作为日本政府为重振日本经济射出的“第三支箭”,《日本复兴战略》力图恢复企业及国民的信心,将期待变为行动。

首先,将最大限度地挖掘民间力量,将企业中“沉睡”的庞大资金转换为产生未来价值的投资。一方面将加速推进产业新陈代谢和高科技企业创业;另一方面,果断实行规制制度改革,开放国营企业,以期复兴日本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并创造高附加值的服务产业。其次,促进全民参与,培养立足于世界不败之地的人才,包括让女性绽放光彩,让年轻人及老年人也能更好发挥自身能力,培养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年轻人。再者,开拓新领域,开发前所未有的产品及服务,创造一个全新的市场,在不断发展扩大的国际市场上将蛋糕做大,使日本经济在中长期保持持续增长。最终目的是恢复日本社会活力,让国民切身体会富裕,将经济增长的果实回馈于民。

为开拓新领域,日本复兴战略提出,要从根本上强化创新战略和国际拓展战略,以赢得研发竞争,占领世界市场。日本综合科学技术会议作为总司令部,将从根本上强化其职能,在特定战略领域集中投入国家、高校及民间的人才、知识财产和资金,组建立于不败之地的日本“梦之队”,创造全新的增长领域。

与以往增长战略不同,此次增长战略中的各项政策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予以落实,各项对策均有明确的施行步骤及计划表。另外,还以新设立的“国家战略特区”为突破口,加快改革进程。

二、三大行动计划

作为实现增长的具体途径,日本复兴战略提出了“日本产业复兴计划”、“战略市场创造计划”和“国际拓展战略”三项具体行动计划。日本政府通过实施“日本产业复兴计划”,强化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实施“战略市场创造计划”,培育新市场,同时实施“国际拓展战略”,赢得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

1.日本产业复兴计划

为消除日本经济在“迷失的20年”间所产生的结构性不景气,振兴可在全球竞争中取胜的日本制造业,并创造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实现一个易于企业开展活动且个人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日本政府提出六项措施,包括:采取紧急的结构改革计划来促进产业新陈代谢;全面实施雇佣体制改革,强化人才力量;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实现世界最高水平的信息技术社会;进一步加强区位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创新。

在推进科学技术创新方面,日本复兴战略强调,今年6月制定的《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是实现增长战略的关键。日本复兴战略明确,今后5年内实现在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的创新指数排名世界第一,举全国之力创造“以技术持续取胜”的国家,并重点实施以下对策。首先,强化综合科学技术会议作为总司令部的作用。通过与相关政府部门、产业界及高校的合作从根本上强化综合科学技术会议秘书处的作用,并在政府总体科技预算战略的制定上,为解决国家课题、推动重视成果的戴明环研发模式上发挥作用。其次,推动战略性创新项目。科学技术创新对于“战略市场创造计划”的实现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因而创立一个跨省府合作、历时数年的“战略性创新项目”,期待其在解决国家级重要课题,创造战略市场上有所贡献。再者,设立“革新性研究开发支援项目”。在加速“最先端研究开发支援项目”成果的实用化同时,参考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机制,从长远出发,选定对未来经济社会面貌影响颇大的革新性研究课题,在项目经理的管理下大胆进行独创研究。此外,将强化研发法人的职能,以保证集中有效地开展研发。还将确保研究人员的资金保障,强化官民研发投资,强化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

为激活以民间为主导的信息技术利用,实现世界最高水平的经营环境,日本政府将全力推进全新的信息技术战略,开展全面的规制制度改革,并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对策及信息技术人才方面采取对策。信息技术综合战略本部确立了在激活地区活力、提高行政效率、地理空间信息、农业、医疗健康、资源能源、防灾减灾、道路交通、教育等领域应解决的课题,并制定了具体对策,期望通过对大数据的灵活运用实现安全便利的生活环境。日本政府计划到2015年将实现世界最高水平的公共数据公开,建立以国民、用户为中心的电子行政服务。

2. 战略市场创造计划

该计划是通过率先解决社会课题来开拓全新增长领域的一项中长期战略。由于能源、健康医疗等社会课题今后将形成巨大的国际市场,因此就国际及国内面临的社会课题,该计划选定了日本具有国际优势、全球市场看长的四大主题,以期通过在全球率先解决这些课题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领域。

主题一:延续国民的健康寿命

日本以慢性病就诊病例多、疾病患病率高、护理需求率高为特征的75岁以上老龄患者人数增加,并且随着医疗护理服务水平提升,日本国民医疗护理需求正在扩大。日本政府将通过充实预防服务,在尽可能控制国民医疗护理需求扩大的同时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护理,以期在2030年实现“延长国民健康寿命的社会”。据预计,到2020年,日本国内相关市场规模将达26万亿日元,海外市场规模将达311万亿日元;国内就业规模将从现在的73万人增至160万人。日本政府从以下方面实施对策。

首先,为使个人及企业有意识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及疾病预防,建立一个方便就医的环境,日本政府将培育作为战略市场的增进健康、疾病预防及生活支援的相关市场及产业,并通过建立健康、疾病数据库等世界先进的研究分析基础设施来扩大相关市场及产业。例如,促进医疗护理信息的电子化,促进入保者的健康管理以及医疗费用的合理化;共享地方病历及护理信息,在全国范围普及运用信息通信技术的在家护理服务;为在全国范围普及医疗信息合作网络,将讨论引入个人医疗信息序列号制度。

其次,激活医疗相关产业,通过率先开发医药、医疗器械等革新性医疗技术的核心产品,使其快速得到认证,同时出口至海外,以促进革新性医疗技术的更好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日本政府将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新设日本版的国立卫生研究院,以此作为医疗领域研发的司令部。在推进革新性产品实用化过程中,将加快完善认证、审查制度,并从根本上提高医疗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例如,运用超级计算机进行模拟分析来实现医疗和制药过程的精确化,一气呵成地推动最尖端医疗技术的研发、实证、临床试验直至认证,集中连续地推进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等再生医疗的研究与实用化进程。

再者,为使老龄者及残障人士安心生活,建设面向老龄者的住宅,提供优质医疗、康复服务,发展护理机器人等相关产业。

主题二:实现清洁、经济的能源供求

日本的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清洁、经济的能源供给,并通过竞争实现能源的有效流通,构建一个能源合理消费的社会。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高效火力发电、蓄电池、下一代节能电子设备和结构材料、能源管理系统、下一代汽车、燃料电池、节能家电、节能建筑等战略领域。据预计,到2020年,日本国内市场规模将达10万亿日元,海外市场规模将达108万亿日元;其国内就业规模将从现在的55万人增至168万人。

日本大地震后火力发电成本大幅增加,同时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依然较低,甲烷水合物等能源利用距离产业化还需相当长的时间。为解决这一现状,建立清洁、经济的能源社会,日本将全面推动陆地及海上风力、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灵活利用;全面运用高效火力发电,降低能源成本,加快开发超超临界发电、煤炭气化燃料电池发电等火力发电技术,率先引入世界最高水平的火力发电技术;开展未来能源技术开发,如推进甲烷水合物等海洋资源利用技术。日本政府计划,2018年浮体式海上风力发电技术和甲烷水合物相关技术实现商业化。

另一方面,为使消费者自由选择电力供应公司、按需选择用电套餐,同时使能源高效流通、超越时空限制,将促进电力、燃气、通信等不同行业的相互融合与合作,搞活电力产业及市场,建设多元、稳定的电力系统,并期待创造16万亿日元的相关产业。为利用平时储蓄的多余电力,日本将普及蓄电池,目标是在2020年获得50%的世界相关市场。同时,将研发超低能耗电力设备等下一代设备,电力电子、光通信技术和超轻量、高强度结构材料等技术。特别对于作为可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效率以及进一步改善节能家电、下一代汽车节能效果的关键技术的电力电子技术,日本计划在2020年前通过新材料等下一代技术使其产业化。

主题三:建设安全、便利、经济的新一代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活动中发挥基础功能的社会资产。日本的目标是在2030年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实现智能基础设施配备。

首先,将朝着低成本建设安全坚固的基础设施的方向采取对策,期待通过感应、机器人、无损检测等技术掌握、积累和利用生活、公共和产业基础设施损害程度的数据,做到及早检测、防患未然的同时,使全寿命周期管理成本降至最低。战略指出,将制定基本计划,明确相关目标和路线图。与此同时,将支持发展全新的基础设施相关业务,开发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检测、诊断系统及数据管理方法,推进新材料的开发、准天顶卫星系统的建立以及地理空间信息利用设施的配备。此外,还通过安全驾驶支持装置与系统以及交通堵塞预测系统、物流系统等实现人员、物品安全舒适的流动。

主题四:以吸引世界瞩目的地域资源致富地域社会

期待通过灵活利用日本各地高品质的农林水产品及观光资源,吸引各国消费者及企业的目光,建立一个可持续盈利、富裕的地域社会。在促进农林水产产业发展方面,首先将最高效地利用农地并降低生产成本,强化现场管理;通过使用新技术及不同产业间的相互合作进行农业创新;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机器人技术等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生产、流通系统升级,扩大市场和产业。

3.国际拓展战略

为获得迅速扩大的国际市场,各国间的激烈竞争正在蔓延。日本也在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并将通过扩大对内直接投资等措施,把世界的人才、物力、资金吸引到日本,把世界的经济增长纳入其事业范围。因而,日本政府上下将形成一体,在国内外推进官民一体的战略性措施,具体将构筑战略性通商关系、推进经济协作,赢得海外市场,完善支撑日本增长的资金、人才等基础。

篇5

变频产品进入爆发增长期

余热余压利用迎来拐点

当前股价:元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201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和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3.37和2.6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4.97%和44.20%;实现每股收益0.80元。公司业绩符合我们之前的预期,连续保持高增长态势。由于SVC和SVG的市场覆盖面互有重合,在SVG大幅增长10倍后SVC订单与上年基本持平。另外因为SVG设备本身具备谐波抑制功能,产品的放量对传统FC销售形成一定影响。高压变频调速设备的订单增速符合我们对行业的整体预期。余热余压发电业务新增订单继续增长,信力筑正在手未完成订单接近8亿元。我们预计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公司SVC、SVG等无功补偿设备仍将保持较高增速。在高压变频器领域,10MVA特大功率设备募投项目投产后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公司光伏逆变器在销售方面与无锡尚德合作,预计今年将实现销售超过1亿元。

柔性输电业务蓬勃发展

目前公司在无功补偿方面的主要产品有SVC、SVG以及配套滤波设备。SVC通过降压变压器并入系统,由于阀的控制作用,SVC将产生谐波电流,因此为了降低SVC对系统的谐波污染,产品一般配套设有滤波器。而静止无功发生器SVG是基于瞬时无功功率概念和补偿原理,采用IGBT、GTO等全可控功率元件构成的换相交流器。与SVC相比,其调节速度更快,调节范围更宽,欠压条件下的无功调节能力更强。

公司的无功补偿设备作为传统业务自上市以来保持较高速度增长,2007、2008年同比增长均超过45%,2009年无功补偿及滤波设备同比增长27%。由于受到市场参与者增加的影响,产品毛利率呈逐渐下滑趋势,目前保持在52%左右。就未来产品市场需求来看,我们认为市场长期增长潜力可观。我国2009年发电装机容量约为8.7亿kW,根据行业的一般规律需要无功容量约4.4亿kVar。假设其中20%配备SVC,10年完成装备,则年均市场容量为0.09亿kVar。到2015年,预计我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3.5亿kW,以此推算“十二五”期间无功容量需求为0.48亿kVar,年均0.096亿kVar。综合上述存量市场和新增市场,以160元/kVar计算,无功补偿设备年均市场容量约为29亿元。若考虑部分采用最为先进的SVG产品,则市场容量可达到年均34-36亿元。

另外,公司已经涉足无功补偿设备元器件电抗器的生产环节,2011年产能将达到5000台/套。由于电抗器的市场需求量较大,且供货周期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产品的生产进度和交货时间。电抗器的自产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并且有助于改善公司无功补偿产品的毛利率水平。

变频产品进入爆发增长期

由于变频调速可以使电机获得更高的效率,减少电能的消耗,因此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变频器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国家《电动机调速技术产业化途径与对策的研究》报告,目前我国发电总量的66%消耗在电动机上,据此计算,2009年我国电动机耗能约2.4万亿kWh。以其中8%做装配变频器节能改造、平均节电20%计算,2009年节电潜力约为400亿kWh。针对不同的电机设备变频器可以广泛应用于风机、压缩机、挤压机、泵以及其他电力驱动的工业领域。随着我国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用户对变频器的需求日益增长,近几年设备市场增长率在50%以上。根据预测,未来几年高压变频器行业增速仍将保持在40-50%的水平,预计到2012年市场容量可达到150亿元。

公司抓住行业市场发展的机遇,其变频调速产品销售收入保持高速增长,2007-2009年分别同比增长148%、286%和173%,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由于公司产品结构侧重于高端变频(四象限、大容量),因此该项业务毛利率处于行业较高水平。

太阳能光伏组件直接发电形式为非线性直流点,必须通过直、交流逆变实现电网接入或带动负载。光伏逆变器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功率部件占总成本的10-15%,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就整个光伏行业而言,随着国内政策的推动,预计到2020年光伏逆变器总需求量将至少达到18.6GW,市场规模超过500亿元。而2008年全国光伏逆变器产量约为25MW,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目前国内光伏逆变器市场的集中度较高,2009年合肥阳光电源的市场占有率约为63%,此外SMA、Satcon等国际厂商也是市场的有力竞争者。公司的光伏逆变器产品已经实现产业化,预计业务规模在4000万元左右。公司若能凭借其突出的电力电子技术实力,打入新能源领域并在光伏逆变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则该业务的发展前景相当可观。

余热余压利用迎来拐点

合同能源管理(EMC)是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项基于市场运作的节能服务机制。EMC公司通过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包括:能源审计、项目设计、设备采购、工程施工、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培训、节能量确认和保证等一整套节能服务,从客户进行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收益。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EMC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节能产业(国际简称ESCO),而在我国目前还属于新兴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

公司在2009年进入余热余压节能发电市场,其业务模式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凭借在工业节能领域的前期市场培育,公司的该项业务拓展迅速,2009年实现收入1.2亿元,2010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达到293%。我们认为EMC模式是加快节能设备、技术普及应用的有效手段,也符合我国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EMC前期投资的资金需求量大、收益回款期较长等不利因素,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公司的现金流压力,尤其是在业务保持较高速度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对资金的占用量也逐年累积递增。我们分析,在资金量一定的情况下,EMC项目在经历最初1-2年的爆发式增长之后将回归到一个相对平缓的增长模式,以收益回款对冲所需的初期投资,从而缓解资金压力。

盈利预测

篇6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由硬件(智能家电、智能硬件、安防控制设备、家具等)、软件系统、云计算平台构成的一个家居生态圈,实现人远程控制设备、设备间互联互通、设备自我学习等功能,并通过收集、分析用户行为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生活服务,使家居生活安全、舒适、节能、高效、便捷。智能家居包括家居生活中多种产品,涵盖多个家居生活场景。

2016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到1140亿元,2017年第二季度智能家居活跃用户规模达到4600万。随着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90后婚育潮的到来,智能家居将成为主流的发展趋势。

从智能家居发展阶段来看,中国智能家居市场正处于市场启动阶段,尚未进入爆发期,智能家居产品渗透率较低。目前,智能家居领域依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产品本身智能化程度低,多数产品是按既定的程序完成任务,在主动感知和解决用户需求、人机互动等方面达到的体验依然较初级,因此没有形成广泛的用户粘性,消费者对智能家居产品抱有观望态度。而相较于亚马逊的echo和GoogleHOME,国内还没有成熟的智能家居控制中心,仍处于以手机APP向智能音箱、智能电视、机器人等控制中心的过渡时期。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带来硬件背后的软件及服务能力、与智能硬件相匹配的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家居,有利于形成适配下一代硬件的真正的“智能化”及深入场景体验的个性化计算,语音及视觉等人机交互技术有助于提升与智能家居产品的交互体验。

“AI+智能家居”提升智能家居产品交互体验

语音交流更倾向于日常交流方式:通过人类的语言给机器下指令,从而完成自己的目的,而无需进行其他操作,这一过程将更为自然。同时语音交互在特定的场景中具有优势,比如远程操纵、在行车过程中等,能够实现在特定场景中解放双手的作用,在家居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语音识别成为主流的人机交互方式。

近年来,语音交互的核心环节取得重大突破,语音识别环节突破了单点能力,达到97%以上的中文语音识别准确率,从远场识别,到语音分析和语义理解技术都日趋成熟,多轮对话的实现等都有利于语音交互取代传统的触屏交互方式,整体的语音交互方案已被应用到智能家居领域中。

计算机视觉、手势识别等交互方式成为语音交互的辅助,echo在新推出的echoshow产品中已搭载屏幕,而智能电视除语音交互之外,通过计算机视觉分析视频内容,并对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下一步操作,包括短视频剪辑、边看边买等,比如Yi+搭载在天猫魔盒中的“瞄一下”功能。再比如在智能冰箱中,通过计算机视觉实现对冰箱内食品的分析,以及衍生出的用户健康管理和线上购物等功能,多种交互方式将统一在家居生活场景中,从而提供更为自然的交互体验。

另一方面伴随着智能家居平台的发展,通过“IFTTT”的场景布局,智能家居实现多种家居产品的联动,用户可以自定义多个使用场景,实现定制化、个性化。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使得个人身份识别、用户数据收集、产品联动在潜移默化中变成现实,未来家居生活场景中将提供千人千面,家庭成员的个性化服务。

“AI+智能家居”实现内容和服务的拓展

找到合适的语音入口是挖掘智能家居背后用户价值的关键。硬件本身具有入口价值,智能音箱,智能电视,家庭机器人等都有可能成为合适的入口。

传统的鼠标操作、触屏操作逐渐向语音交互这种更为自然的交互方式演进,语音交互的未来价值在于用户数据挖掘,以及背后内容、服务的打通,以语音作为入口的物联网时代将会产生新的商业模式。智能音箱、服务机器人、智能电视等智能化产品成为现阶段搭载语音识别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载体,作为潜在的智能家居入口,智能音箱、服务机器人和智能电视等产品在提供原有的服务的同时,接入更多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并实现对其他智能家居产品的控制。这些产品为付费内容、第三方服务、电商等资源开拓了新的流量入口,用户多方数据被记录分析,厂商将服务嫁接到生活中不同的场景中,数据成为基础,服务更为人性化。

“AI+智能家居”的未来发展趋势

a.带来更好的智能化、更高体验的人机交互

从最早的WiFi联网控制到如今的指纹识别、语音识别,人机交互性能大大提升,智能家居产品正在由弱智能化向智能化发展。而智能家居产品受众也将从尝鲜者转向更为普通的用户,甚至包括老人和小孩。更智能化的技术应用、更复杂的用户结构和更广泛的用户覆盖等因素必将促使智能家居产品趋于简单实用。

智能化和人机交互体验的升级将大大扩宽智能家居应用场景,2016年,智能安防类产品落地,指纹锁、智能摄像头等产品受到了广泛关注。随着智能感知、深度学习等技术的提升,智能灯光、智能温控等产品也逐渐趋于成熟,2017年智能音箱成为爆款产品。当用户需求不断扩大,产品愈加丰富,智能家居将会渗透到家居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家居市场将迎来爆发,2019年,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950亿元。

b.智能音箱、智能电视、管家型机器人将继续抢占智能家居控制中心,智能家居趋于系统化

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措施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建筑不断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与此同时,环保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成为了现在的主题。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在减排节能的实施主要遇到的问题包括:强调碳基类能源量的消耗及使用效率;在施工与使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释放度;规模化住宅及以往的未实行绿色建筑标准大住宅及建筑物的改造等方面。

绿色建筑概述

绿色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是指能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给人们的工作和活动带来舒适空间的建筑。同时这种建筑要能够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目标。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屋顶花园、立体绿化,而是代表一种象征或概念,指建筑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对环境无害,同时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绿色建筑”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就是减少各种资源、建筑材料与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利用可再生材料与能源;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利用排水与回收材料;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重新使用旧材料。

绿色建筑特征

绿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1)建筑本身和传统建筑相比,其大大降低了能耗。(2)绿色建筑遵守当地气候,人文,自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所以没有确定的建筑规则与模式。(3)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阳光、空气、绿地,重视内外部的有效联系,与封闭的传统建筑布局相比,其开放的布局有许多区别。(4)绿色建筑过程中,对整个过程都重视环保要素。绿色建筑具有传统建筑没有的优势,其特点见表1。

三、我国节能减排现状

我国在节能减排的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功效,但是总体的局面还是相当的严峻。为了在未来能顺利实现节能减排的宏伟目标,只有认识到了其中的原因,才能真正找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出路。

产业结构不合理

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型,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很大比列,并实行“集约化”生产;而我国目前仍然以制造业为主导,加之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生产方式,高能耗和高污染物排放难以轻易减下来。

我国科技水平尚欠发达,节能减排技术转化率低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水平都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条件下,还不足以依靠强大的科技力量来全面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技术进步对节能的贡献率约为10%。

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初步建立,但市场规模相对较小

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建立推动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机制,重点推广了合同能源和清洁发展机制,但和我国庞大的节能市场相比,这两种新机制的市场规模还相对较小。由于税率错位、融资困难和相应行业标准缺乏,阻碍了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的发展壮大;由于对最新清洁发展机制方法学的研究相对滞后,相关跨学科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制约了清洁发展机制的发展。

我国绿色建筑中节能减排的实现方式

在绿色建筑中可循环材料的广泛使用

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旧建筑的拆除时不可避免的,且呈激增趋势,旧的建筑材料被拆除后多被废弃而未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为此,在绿色建筑概念的指引下,我们可以摒弃原有的观念,充分利用可利用的旧建筑材料,使之循环使用于建筑物之中。一般而言,在绿色建筑时代,“不存在没用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对旧的建筑材料多采用分类回收的方式。如对于可回收旧的建筑材料,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标准,什么标准下的可以继续使用,什么状况的不能使用,应当加以明确。所以,我们政府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的监管,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引导、规范市场,实现旧建材的有序回收,建立高效安全的流通渠道。

对于不可回收的建筑材料,一般可以进行粉碎处理,用于铺设施工道路等,这样可以减少能耗,既缓解了上游企业提供铺路物料的压力,也解决下游企业处理建筑垃圾的难题,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二)降低碳基类能源的消耗,提高其使用效率

在任何一道建筑工序中都会消耗大量的碳基类能源,为了降低碳基类能源的消耗,必须在每道工序中都着力提高其使用效率。

首先,在源头上的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就应当确立低碳建材的生产与使用理念,对于高能耗低产出的材料坚决不用,并尽可能的利用可循环资源及垃圾处理而产生的环保产品。

其次,对于那些环保节能的能源应广泛适用,如太阳能、潮汐能和风能等。如上海世博中心就在建筑中安装了LED照明,并且使用了大量具有减量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及环保技术,比如江水源、水蓄冷、透水混凝土以及雨水收集等。通过实施这些节能环保的措施,世博中心每年节约的能量可以供当地一万多户居民用电一年。

其三,建立完善的降低碳基类能源量的消耗,提高其使用效率的评价体系。我国当务之急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与机制,也只有如此,我国降低碳基类能源量的消耗,提高其使用效率才能得以真正实现,使绿色建筑的节能减排优势得以发挥。

(三)采用规模化住宅方式并对未实行绿色建筑标准的大住宅及建筑物进行改造。为了节约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应采用规模化住宅方式。因为规模化住宅的建造过程中多采用工厂化生产方式。一般在工厂完成原料及预制构件的生产,在施工现场仅仅进行组装和浇灌即可。施工中机械设备得以充分利用,也避免了施工现场原料的浪费,同时建筑垃圾也急剧减少。规模化住宅成为节能减排的主力军,使绿色建筑之理念得以充分彰显。此外,通过对以往的未实行绿色建筑标准大住宅及建筑物的改造,也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当然,落实绿色建筑中的节能减排重在监督,应当将监督机制贯穿于绿色建筑的全过程之中,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将以节能减排为主旨的的绿色建筑落于实处。

绿色建筑实现节能减排的建议

加强科技研发能力

要想使绿色建筑能够更好的实现节能减排,就必须加强科技研发能力,我们以室内装修为例,室内的装修设计对于节能减排而言是有着巨大意义的。比方说,光线问题一直都是居民比较关心的问题,那么在室内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在不影响家庭正常生活的情况下,放弃室内自动电动升降梯而使用步行梯,拆除底层与首层的电梯井围墙,不但解放了空间并且做到灵活利用空间:首层客厅面积增大,与此同时拆除的步行梯南侧局部墙面,使首层实现了实际意义的南北通透:光线的通透与空气的流通。

形成规模

绿色建筑要想形成规模,必须从内部进行改善,也就是说,必须实现室内的节能减排,才能从根本上达到绿色建筑整体节能减排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以别墅来举例。别墅的特点是层面高,阳面采光好,因此开窗面积比较大,采光虽然好但聚热量也随之增加,因而会大大增加室内空调机的开启频率。所以在窗户类型的选用上,可以这样操作:首先选用保温性强的内部断桥结构木铝双层玻璃窗,提高保温隔音效果;其次适当增加窗扇开启数量以确保室内自然通风量,降低空调使用频率。

形成意识

绿色建筑在建筑商和人们的心中没有形成意识。所以,要从各个方面加强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的意识。比方说对于汽车轮胎、酒瓶、饮料瓶、下脚木料、布料、水管等可回收物品,通过设计师的个性创意而制造的家具、灯具等生活小件,实现居室局部生活用品的零碳排放;利用地层的自然保温原理,通过地源热泵系统提供空调、厨房、卫生间等的生活用水,降低电量的过度消耗与电器使用频率;适合各种建筑形式的太阳能储水罐的充分使用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的意识,之后,逐步大量的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节能减排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绝对不可以忽视大意。绿色建筑可以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节能减排。因此在绿色建筑中实现节能减排,是最简单、快捷的方式。

参考文献

篇8

当前,受制于中国工业化加速发展、出口导向战略以及体制性因素的影响,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金融危机后,转型成为社会各界最热门的话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外需主导型增长模式转向内需主导型增长模式,由制造业为主导的资本密集型增长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劳动密集型增长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选择。那么,经济转型对服务业的影响会如何,是加速发展还是抑制发展?转型又会带来哪些行业投资机会?

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目前,中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2.6%,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50%的平均水平。未来十年,服务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主要原因基于如下四点:

第一,中国人均GDP达到了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分水岭。

美日韩发展经验表明,收入水平是决定服务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人均GDP超过一定水平后,由于消费快速扩张,服务业迅速崛起,“消费主导-服务业推动”的组合将取代“投资主导-工业推动”组合,逐渐成为新的增长动力,第三产业比重超过60%而成为主导产业。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偏低,对服务的消费需求有限。2009年,我国人均GDP将近4000美元,服务业步入向快速增长过渡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将逐渐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的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也将逐步由以“衣食”为主的基本需求升级到以“住行乐”为主的享受性需求。居民用于享受性需求支出的上升将带动相关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制度变革和消费政策将促进服务业发展。

OECD国家发展经验表明,除经济发展水平外,政府规模、城市化、劳动力市场体制、产品市场管制等制度也是影响服务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国别分析显示,政府规模越大,即控制的经济资源相对越多,对经济运行的控制能力越强,则服务业比重越低;城市化水平越高,服务业比重越高。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服务领域市场化程度低,服务业中大部分行业处于政府管制下,这种体制严重抑制了服务的有效供应。服务业税收制度和价格机制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服务业的供给不足。为扭转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问题,近期中国政府从供需两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政策。

供给方面,放松对医疗卫生、教育、交通、物流、电信等垄断行业管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等;需求方面,加强社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制定各种促进消费升级换代的政策,鼓励居民消费从温饱型向消费型和享受型消费结构的转型。预期未来在政府放松管制、城市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推进下,服务类行业将会有较快发展。

第三,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将为现代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制造业的高级要素投入,生产发展有助于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最终提高制造业生产率。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制造业投入中对服务业的需求是显著提高的。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制造业投入中服务业投入份额分别由20世纪70年代12%左右上升到2000年20%左右。

然而,中国并没有形成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机制,“世界工厂”的定位使得中国制造业发展主要以代工生产和加工贸易为主要特征。这种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阻碍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出现了“逆服务化”趋势。同时,相对滞后的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难以满足工业内部结构升级对现代服务的需求,也制约了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未来十年,在调结构政策背景下,需求模式的转变将使中国由“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这将带动中国服务业投资和需求的快速增长。

第四,国际转移加速中国服务业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第5次并购浪潮以来,世界并购和投资的重点已经由制造业转到了服务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根据国际贸易组织统计,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量由20世纪70年代初1/4,提高到2/3;服务业跨境并购案例数占并购案例总数的比例由1987年的38.8%上升至2006年64%;国际服务业转移涉及行业越来越多,主要以软件、电讯、金融服务业、管理咨询、电子芯片设计等知识业为主,其中,银行、保险及其他金融服务业、电信服务、公用事业等服务行业的跨境并购案例占比逐年上升。

从中国FDI流向看,2010年流向服务业的FDI迅速增长,服务业FDI占全部FDI的比重超过了制造业。

生产业最具成长性

生产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方向。生产业发展之后不仅影响服务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的转变,而且制约了我国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升级改造。正因为此,推动中国生产业加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这一点在政府政策导向上得到了突出体现。“十一五”规划中将发展生产业放在服务业的首要位置,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措施。2009年以来,政府在多次工作会议中提到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这充分显示了政府对服务业的重视。预计“十二五”时期随着新三十六条的实施,相关扶持政策会进一步加强。这将推动中国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其中节能环保服务业、金融保险和地产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等领域尤其值得关注。

节能服务业

随着节能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实践的广泛推进,节能因其市场化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产业,并催生出专业的节能服务业。目前,节能服务业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兴起,其中,美日节能服务业产值居全球前列。2008年,美国节能服务业产值达50多亿美元,合同能源服务业收入年均增长率达24%。

相比较,我国节能服务业发展呈现成长快,但整体规模偏小的特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景气监测中心数据显示,2004-2006年,我国节能服务业总产值增长率保持在40%左右;2006-2009年,节能服务业总产值由82.55亿元增长到580亿元左右,增长率加快到92%左右;2008-2009年从业人员翻番,由6.5万人增加到11.3万人;2005-2009年,节能服务业公司由112家增加到502家。但是,总体上看,在我国节能服务业仍是处于萌芽状态的新兴产业,产业发展规模偏小、水平偏低。2010年6月国家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及相关扶持政策,为节能服务业发展清除了制度瓶颈,预计未来节能服务业可能出现爆发式增长,增速有望超过50%。

环保服务业

环境服务业包括环境污染治理服务和环境管理相关的服务业,它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环保服务业是环保产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环保服务业占环保产业的比重在40%-50%之间,资源管理和环保设备产业则分别占25%-30%、20%左右。

全球环境服务业发展迅速,年平均增长8%-12%,超过其环保产业市场年均5%的增长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2%-3%的增长率以及国际贸易年均6%的增长率。从环境服务业项目看,固废管理和水处理服务占环境服务市场的主要份额,约80%。其中,德国、法国及意大利企业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废水处理,美国企业是固体废弃物管理,日本则是空气污染防治方面,美国、西欧和日本共占环境服务业世界市场的87%。

相比较,受制于技术等因素影响我国环保服务业发展滞后,环境信息、环境咨询、环境贸易融资服务等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2004年,我国环境服务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口的0.08%;环境服务业年收入仅占世界环境服务业市场份额的1.5%;环境服务业占环境保护产业的比重仅为10%,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0%。但近年,随着我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居民环境意识加强,我国环境服务业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00-2008年间环境服务业年均增长率约达30%,是同期环保产品制造业市场增长率的2倍。

篇9

空调 关注全球化发展战略

上图是全球暖通空调可再生能源销售额排名前20位的厂家,从图中可以看到,大金、三菱、松下、格力、美的都有很好的表现,但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大金。前两年,大金是全球唯一一家在空调、采暖与可再生能源领域均表现非常出色的企业。现在,由一家发展到了四家。

大金在暖通市场中,以直膨空调氟系统著称,而北美空调市场是传统的水系统市场。大金空调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其通过收购Goodman、麦克维尔,整合一些产品同时收购了一些渠道,因而进入包括采暖在内北美成熟市场。近年来,在空调领域还有一些在全球比较成功的收购案例。

2014年1月,江森自控(JCI)收购日立(Hitachi)60%的空调业务,收购其所有空调产品系列包括分体机,包含生产设施,切入了成熟的甚至是新兴的分体机和多联机市场。在北美市场,Hitachi 产品依托York庞大成熟的分销体系进行销售。

2016年2月26日, 三菱电机(Mitsubishi Electric) 100%完成了收购意大利冷气机制造商Declaim的收购,收购了Declaim旗下的两个品牌,分别是中央空调和精密空调领域非常优质的品牌,通过这次收购,使三菱电机可以在日本以外成功进入冷水机组和精密空调的市场,尤其是进一步拓展欧洲市场。

2016年6月,美的收购意大利中央空调企业Clivet80%的股份,实现了产品技术化互补。Clivet产品主要以大型冷水机组为主,约占意大利水机市场份额的5%、欧洲大型水机市场份额的3%、全球水机市场份额的1.4%。通过收购,使美的完善了产品阵容,实现了满足不同客户差异化的需求。

从以上这些企业的案例,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很多企业的规模升级是依靠技术升级实现,但在技术升级遇到瓶颈时,或者是自身企业的技术研发速度变慢时,利用资本运作的方式,获得一些相应的技术储备也是一个选择。当然,在资本运作中要选择优质的合作伙伴。

新风 关注生态设计及标签

我们所研究的新风领域,是指通风换气系统,包括家用换气扇、家用新风机、商用新风、商用热回收新风机(含带热回收功能的组合式空调箱)、不带热回收的空气处理机几类,在整体通风换气系统中,家用新风机的增速达到了30%,增速最快。

2016年,中国家用新风机的市场规模约达到58亿元~60亿元人民币。很多的新风产品是与中央空调一起安装,因此,吊项式安装的新风机占据着85%的市场份额,壁挂或落地式新风机仅为占15%。从功能上来看,国内销售的绝大部分机型是双向流产品,占比为94%,单向流产品占比只有6%。

近两年国内出现了很多新兴的新风品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内的品牌,普遍为近两年成立的新公司,知名度不高、市场推广能力有限。新风机,做为新兴产品,主要面对的是中高收入人群,这部分消费群体对品牌和产品有较高要求。另一类是国外品牌,但很多国外品牌实际是把新风产品直接进口到国内市场,很多产品在空气净化能力上,并没有根据中国雾霾天气做调整,普通问题是产品风量小,净化能力有限,且产品售价高。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和参考欧洲新风市场发展的路径来思考我国新风市场的升级方向,来其实最初在欧洲市场,新风产品是用来换气和节能的,不是为了解决雾霾问题的。在欧洲,节能不是单纯靠产品节能来实现,要依托建筑节能才可以。如果建筑本身不节能,气密性,保温性不好,使用节能高能效的产品也达不到很好的节能效果。随着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的推动,建筑的气密性和保温性和节能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使得客户花费几千欧元购买新风产品用来节省几百欧元能源账单的能动性被大大降低,新风做为节能产品这个卖点已经不太适用了,所以解决室内空气质量问题成为新风产品的新卖点。

其次我们可以参考欧洲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据我们了解,法国、比利时等一些国家强制要求新建房屋要安装新风产品,目前德国还没有强制要求。据了解,我国相关的协会、政策部门也在探讨在新建建筑中实现新风标配化的问题,目前还没有看到实际的实施。但不可否认,这会是一个方向。

三是生态设计和标签。 2014年11月25日,欧盟在官方公报上正式公布了通风设备ErP指令新要求(EU) No 1253/2014的生态设计要求。该要求已于2014年12月15日生效。指令中将通风装置分为住宅通风装置和非住宅通风装置,两者因功能差异性而被单独要求,涉及对装置的单位能量消耗率、声功率水平、速度驱动方面等都提出了要求。

有一些产品在欧洲有能效标签,有一些节能的设计等,这些也是国内新风系统升级的方向。

热泵 关注新应用市场开发

热泵和壁挂炉产品是近两年因国家推行煤改电等政策而备受关注,也受益颇多的两类产品。从欧洲国家热泵产品的技术发展方向来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能效与新的应用。相对来讲,对能效的需求更迫切一些。因为,从2017年9月开始,欧洲市场对热泵产品能效有一些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于高温采暖热泵的季节性能效不能低于110%,低温采暖热泵季节性能效不能低于125%。

在新的应用方面,高温热泵在一些工业领域的应用可能是出水温度要达到130℃~150℃,这就是一个技术的节点,如果在技术上能够突破这样的节点,获得技术的领先,在未来的市场中就可能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壁挂炉 细分应用解决方案

从去年开始,佰世越对中国的壁挂炉市场进行了季度监测。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壁挂炉市场的增长是17%,到二季度的时候工程市场增长达到了33%,三季度工程市场增长达到60%。整体来看前三季度壁挂炉市场的平均增长率为21%,其中零售市场的增长在8%,工程市场增长35%。

工程市场的增长是受益于煤改气的政策,这种高速增长除政策的引导外,与房地产市场的相关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少关联?有多少是已经透支的2017年销售量?这些还需要企业进一步研究,以便对明年的市场做出更准确和客观的判断。

炉壁挂炉的技术划分可简单分为冷凝与非冷凝两种,与国际市场相比,目前中国市场冷凝式壁挂炉的占比还较低,只有8%左右,虽然占比不高,但冷凝燃气壁挂炉是发展方向,企业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储备。

未来,没有单一的解决方案,壁挂炉的应用也会进一步细分划,现在是同一个产品可以满足民用、商用,热水、采暖等,但未来会针对不同的领域,例如,商用、别墅用、高层使用、替换市场、新建住宅、空间采暖、生活热水等,均有不同的应用解决方案。而采暖领域技术应用也非常广泛,例如采用燃气锅炉、电采暖、热电联动、生物质锅炉、热泵、太阳能光伏、热电联动、热回收、太阳能光热等,但从欧洲市场几大主要采暖产品的发展趋势来看,虽然热泵、太阳能采暖的应用在未来几年的占比会有所提升,但整体来讲壁挂炉还会占据主流地位。

智能家居 关注商用领域开发

行业对智能家居的关注度也极高,在互联网上经常会看到800亿、1000亿的市场。但这上千亿的市场到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代表着什么?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包括很多业内人士在探讨智能家居时,对于这一市场的概念其实也并没有一个非常标准和统一的描述,更多的人是从自身所处的行业或者所做的产品来看这一市场。佰世越对智能家居市场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

2000年时,智能产品更多的是简单联动,比如智能我们认为照明、窗帘。2008年时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增加了暖通空调控制,安防系统以及更多的多媒体形式逐渐加入智能家居系统,但此阶段,由于产品技术、产品价格、产业环境、消费者习惯以及消费者意识等因素的约束,智能家居市场发展缓慢,主要以整体方案的形式应用于别墅和高端住宅。

2014年至2015年,被业内人士成为智能家居元年,大量资本涌入,智能家居被更多的人关注,行业呈爆发式发展的态势。同时,随着互联网以及物联网先关技术发展的推动,智能家居市场的定义、产品和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升级,企业跨界合作趋势明显。但在这种趋势下,智能家居市场的定义也变得更加模糊。

目前来讲,对于智能家居市场国内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佰世越尝试着把智能家居进行了一些分类。第一种是智能单品,例如智能洗衣机能够通过手机APP实现远程控制开关或调控。第二是独立功能系统,例如独立防盗报警系统,此系统无法添加或扩展更多其他功能的系统。第三类是整体智能家居系统,可分为无网关的整体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例如苹果 Home kit。带网关的整体智能家居系统,例如无线智能家居系统。通过有线通信协议,例如KNX、BactNet、 Lon 其他等协议,组成的整体智能家居系统,这种智能解决方案与楼宇自控相似。

佰世越认为智能家居系统应该是可以控制两个或以上的独立功能系统集成,能够让消费者实现对家居集中管理的智能管理平台。所以,对于整体智能家居市场的数据研究,无网关的智能系统目前还无法做到有效的数据监测,而单品类智能产品种类繁多,监测智能家电的机构可能会获得部分信息,也很难获得完整的信息,数据也只能是一个概念。

对于一个市场的研究,所获取的数据必须有很确定的定义,数据对厂商才更有意义。目前,佰世越对智能家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带网关的整体智能家居系统和通过有线通信协议组成的整体智能家居系统。这两类智能家电系统所涉及的制造企业主要包括ABB、罗格朗、南京物联、紫光物联、施耐德、霍尼韦尔、海尔等。2016年佰世越所研究的国内智能家居市场规模预计达8亿人民币左右,较2015年相比增长了11.3%,增速有些放缓,主要是智能家居市场增速受整体宏观经济放缓以及房地产调控的影响而有所减速。

智能家居的应用领域可归类为:能源和环境控制、安防控制、舒适控制。由于终端用户对于舒适度需求的不断提高,舒适家居产品在销售端又缺乏体验式的感受。造成目前智能家居只是在一些相对高端、前沿的用户中应用,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讲,可以对这部分市场进行细分。而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品牌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采购选择因素。

从国内智能家居的功能应用来看,灯光应用占比最高,达到36.3%,其次是窗帘,占比23.5%,暖通空调占比16.2%,娱乐系统和背景音乐占比8.5%,安防占比5.9%,家电占比仅为3.2%,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目前,国内智能家居的市场应用主要是在中高端住宅,商用领域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有线通信协议的应用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德国的智能家居市场,应用主要在智能电器、智能娱乐系统、智能窗帘、智能家居能源管理、智能灯控、智能温控、智能安防系统、智能烟雾/CO探测器,其中占有比最高的是安防系统。这也可以看出中国与国外在智能家居应用领域的差异,中国更多的是舒适解决方案,而国外主要是安防系y。

篇10

【关键词】 东莞 LED产业

一、东莞发展LED半导体照明产业的机遇和优势

LED光源被公认为照明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目前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竞相争夺的技术与产业战略制高点。据统计,近十年来,全球LED的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20%,LED照明市场被业界认为在未来10年将是成长最好的市场之一。我国对LED的研究起步较早,科技部支持的863计划,近十年来一直在支持LED技术的研究开发。2003年6月中国成立了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正式起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广东作为我国LED产业大省,LED照明产业已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之一。东莞市东莞现有从事LED企业100多家,年产值超过50亿元,产品分布在衬底材料、芯片、封装、应用及配套材料等各个环节,初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并在产业链中下游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特别是东莞勤上光电成功申报广东省地方标准项目《广东省LED路灯地方标准》,其申报的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LED照明装置工作组获得初步成功,已被国家标准委批准筹建。其LED产品,在国庆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上的出色表现,成为东莞LED产业的标兵。

二、东莞发展LED半导体照明产业的主攻方向

LED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特点。LED产业链上游主要是LED衬底材料和LED芯片制造两个环节,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点,集中了70%的利润;中游是芯片封装,特点是投入较低、以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在封装环节进入产业的企业门槛低,目前仅中国就有从事封装的企业1000多家,在封装环节产生20%的利润。下游是应用,主要集中在背光源、显示器件、照明器件等,这一环节直接面对市场,需要市场、科研、开发和生产紧密结合。根据目前东莞LED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国际产业趋势,东莞发展LED产业的主攻方向将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突破关键技术,主导行业标准。尽管东莞LED企业数量和产值较大,但是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总体不是很高,缺乏拳头产品和核心专利技术,针对这一情况,应着力在衬底、外延及芯片制备技术、封装技术、应用产品关键技术、配套及设备关键技术等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能否取得LED行业标准的话语权是决定未来产业化和市场拓展的关键。东莞勤上光电作为东莞乃至国内LED应用的龙头企业,起草制定的《广东省LED路灯地方标准》是国内首个LED路灯地方行业标准。东莞应藉此契机,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争取在未来照明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和检测评估标准的制定完善中起重要作用。

第二,立足小功率LED封装,发展大功率LED封装。封装工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东莞大部分LED封装企业都集中在小功率家电仪表、显示荧幕等封装领域,主要依靠订单进行生产,易受到金融危机等外部经济环境变动的冲击,有朝不保夕的风险。东莞目前LED产业在中下游集中度高,而LED未来应用的主要领域将以大功率照明为主。因此,东莞要根据自身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大、LED应用前景广的优势,集中发展LED显示屏、中大尺寸背光源、汽车车灯、室内装饰灯、景观及通用照明等大功率LED封装测试。

第三,完善上游产业链,发展LED芯片。发展LED产业关键是掌握上游核心技术。近年来国内外LED产业迅速发展,大功率、高亮度和高稳定性的LED芯片已成为实施半导体照明工程的关键,对衬底材料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种类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东莞中镓半导体有限公司是国内寥寥无几的几家氮化镓衬底企业之一,要以此为依托,加强新型衬底材料的研发和投产,实现半导体高端优质材料及有关装备的国产化和产业化。

第四,借力集群优势,拓展LED应用。目前东莞LED产业在中下游集中度明显,大部分企业都集中在LED产品的应用方面。随着LED技术的发展,成本的下降,近两年LED产品应用范围逐渐扩展,LED显示屏、中大尺寸背光源、汽车车灯、室内装饰灯、景观及通用照明的市场潜力巨大。东莞已被国家科技部正式确定为“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城市,同时也被列入广东省“千里十万”大功率LED路灯产业化示范推广工程城市,应借此契机,通过大规模的LED路灯示范应用,推广应用半导体照明,通过大功率LED路灯产业化示范推广,解决大功率LED关键技术难题,通过相关项目和工程的实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低成本、高可靠性的LED产业化制造技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研发及生产龙头企业,促进半导体照明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

三、东莞发展LED半导体照明产业的突破路径

第一,优化LED产业布局。以常平、南城、企石、清溪、高为重点区域,依托这些区域的LED传统产业优势,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重点扶持中镓半导体、福地电子、天域半导体、勤上光电、品元光电等重点企业。

第二,积极引进LED芯片企业。抓住我国台湾地区LED外延/芯片行业向外转移的契机,以InGaN芯片和InGaIP芯片技术引进为突破口,积极引进光磊、璨圆、华上光电等我国台湾LED外延/芯片企业落户东莞,尽快形成LED外延/芯片,尤其是高亮度LED外延/芯片的本地供应能力。抓住日本等国家封装测试环节产业向外转移的机会,重点引进其封装测试项目重点企业和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