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县域经济 经济发展 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

县域经济之间,经济基础好、资源丰富的县比较富余,财政资金雄厚;而经济基础较差,资源匮乏的县,财力紧张,有的甚至举步维艰,干部职工工资发放都有困难。不仅如此,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发展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市经济,并且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二是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两层皮”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城市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辐射的传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仍然存在着城市与县域争项目、争资金、争资源等问题,城市与县域仍然相互独立。三是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和紧密的产业链与配套关系。

2.传统农业的效率低下

传统农业是指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当前,中国县域传统农业可以归纳为6个特征:一是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二是农业发展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的增长,而对市场需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产品质量、农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等关注不够。三是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相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四是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五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下,技术进步水平不高。六是农业仍然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建国以来,尽管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稳步增长,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足,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中国农业发展缓慢。

3.县域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

目前大多数地区县域工业不仅发展缓慢、总量过小,而且档次也比较低,突出表现: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强,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收获—初加工—销售”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经营,真正能够发挥较大带动作用的深加工企业仍然很少。二是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少,难以形成积累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严重制约县域工业的发展。三是县域工业发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迟迟走不上发展的坦途。

4.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主要表现为:从民营经济自身来看,主要问题是: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餐饮服务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问题较为明显;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大部分民营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市场前景不广阔;借贷能力低,多数民营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由此导致其偿贷能力低,甚至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还贷意识和法制意识,信誉度低。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就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1.解放思想,确立新的发展理念

在新阶段实施县域新突破,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从某种意义讲,最缺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保障。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我们要联系工作实际,要冲破各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约束及体制机制性障碍,彻底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营造宽松良好的软环境。

2.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县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找准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培育重点企业,形成特色,创出品牌,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要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发展产业链条和特色经济,以此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3.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县域经济要紧紧抓住培育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要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扶持壮大,形成规模经营。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力也强的龙头企业。要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重点,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第二,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兴办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式龙头企业。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大型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真正成为龙型经济发展的龙头。第三,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有多种多样的模式,例如,“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不同的模式。

4.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加快推进工业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转入工业和城镇,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国内经济大县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首先要坚持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县乡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坚持工农结合,城乡互动,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用高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市县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合理的配套协作关系。

5.全力发展民营经济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把民营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首先,要彻底转变和根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牢固确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生力军这种主导意识。其次,政府要在加快体制创新,强化政策扶持,鼓励科技创新,引导集约发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良好的社会环境。再次,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要同县域国有、乡镇企业改革相结合,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国有经济改革,逐步使县域经济民营化;要同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相结合,引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使它们成为中坚和骨干;要同能人带动相结合,以技术能人、经营能人等县域各类能人为核心,支持他们在组织生产经营、开拓市场、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鼓励他们成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河北省县域经济;民营经济;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096-02

一、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一)产业聚集与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从产业聚集与县域经济发展分析县域经济走向专业化、产业化和高级化的必然归宿就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标志着县域经济的成熟。产业集群的规模可以用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非农业产值在社会生产中的比值等进行衡量,这些指标数值越大,则产业集群规模越大。据河北省统计局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河北省132个县(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到11 202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 505.1亿元,与我国经济发达省份如山东、江苏等地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民营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我国实现国富民强的重要战略举措。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民营企业的贡献,据2014年河北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9 894.4亿元,吸纳从业人员2 131.9万人,全年民营经济单位共支付工资总额4 716.6亿元,实缴税金2 713.4亿元。虽然河北省上述指标同比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与全国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从侧面反映出河北省县域民营经济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其次,企业自身问题突出,河北省民营企业多为资源型、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不仅产品结构单一,而且生产效率低。

(三)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城镇化水平主要靠两方面来衡量,其一,城镇化率(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年末常住人口)。一般城镇化率越高,则城市发展水平越高。河北省统计局根据河北省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测算出,河北省201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33%,这一数字远远低于同期我国56.1%的城镇化率水平。由此可见,河北省城镇化不仅发展水平低而且发展速度慢,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镇化体制机制的全面改革。其二,城镇现代化水平。对于城镇现代化水平这一指标,河北省的突出表现为城市科学规划程度低、定位模糊、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违章建筑层出不穷、城市管理弱化,人文环境差等问题。

(四)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加快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河北省新农村建设进程比较缓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劳动生产率低,技术落后等因素导致农民收入增加幅度有限,甚至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基础设施落后到仍然需要靠天吃饭;其次,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现代社会的水平,教育、医疗水平比较低,基础设施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产业聚集,提高县域竞争力

1.积极推动产业集群集中化。建立以中小型私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积极引导中小型私营企业建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扩大企业现有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对于大型民营企业可以采取联合、兼并等形式组建企业集团,加强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实行企业规模经营。

2.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企业家群体。一方面,行业应该对经营者开展一些相关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以及业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利用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为创业活动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拉动县域产业发展

1.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加快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的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建立共同基金;鼓励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积极承接小企业的小额担保贷款业务,与企业建立多层次的信贷与担保体系,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规范有效的担保。

2.改善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保障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聘请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将现代科学知识和经营理念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实现民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引入现代的科学管理模式,制定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各种相关制度,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

(三)科学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推动县城建设

1.科学规划与建设,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加快城镇化建设,对城镇发展要做到科学规划。针对河北省人多地少,城市土地、水资源的矛盾极为突出等问题,地方政府需要科学合理、长期规划土地和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搞面子工程,落实于民众生活真正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而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2.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明确发展目标,注重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和质量的相结合,尽可能多地增加就业岗位来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以新型工业化为中心,加快产业聚集,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镇化发展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各项功能,推动城镇化发展。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1.加速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以民为本,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依靠科技和生物技术,优化农业结构,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2.健全村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关系民生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水资源、卫生设施等,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发展劳务经济,实行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协调,加大对农民科学知识及相关技能的培训。

参考文献:

[1] 吴建民.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7-21.

[2] 王淑梅,王义杰,闫红.河北省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华章,2011,(16):8-9.

篇3

【关键词】 县域实体经济;问题;对策

所谓实体经济是以生产或制造物质产品和提供直接服务于生产或生活劳务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对应,虚拟经济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主要是指以资本运作为核心的经济,其本质上是实体经济的“影子经济”。两者有一定的关系,既互相影响有互相依存。近几年来,虚拟经济过快发展,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曾经一个时期内,不只是制造业等产业脱离实体经济,一些金融企业也参与其中,更加助推了这一趋向。在地区分布上,不只是大型央企、大中城市的企业,就是县域甚至农村也出现了这样的苗头,必须引起重视。本文仅就如何支持支持县域实体经济谈一点认识。

一、县域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资金过度脱离实体,进入资本及房地产市场

近年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部分实体经济受到市场竞争冲击,不少资本转向民间借贷、房地产等市场。县域一些小型企业及民间资本将仅有的资金转入房地产市场,而房地产市场目前已经是高风险行业。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还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特别是县域经济也受到影响。2011年下半年发生的温州民间借贷风波,以20-40%的高息诱饵,互相拆解民间资金,暴露出制造业企业的生存困境:一些企业正常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最终深陷高利贷的泥潭无法自拔;还有一些企业在高额利益的诱惑下,放弃了原先赖以立身的主营业务,成为专门向银行融资再转贷出去的“融资平台”。

企业为什么会脱离实体经济?随着我国制造业进入后工业时代,企业做实业艰难,竞争激烈,多数传统产业进入了淘汰期,净利润率达不到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新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多数企业无法介入。县域及农村传统的种养业、渔业及牧业等由于系弱势产业,自然资源影响较大,利润非常低,所以加上一些高息诱饵,致使部分企业、农民、牧民等主体脱离主业,将资金进入企业拆借圈中,以钱生钱,谋取高额利润,一旦某个链条出现问题,就形成了风险。

2、县域民间借贷发展过快,但不能形成规模效应

应当看到,民间资本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制度性的管理,过度发展潜在风险很大,民间借贷的高利润诱使企业把生产经营的资金投入到民间资本的拆借关系中以获取更高的短期利益,这种借贷本身有一定风险,另一方面民间资金较为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农民、个体工商户将仅有的一点点资金拆借给投资家,总体来看,资金规模有限,不能有效支持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县域实体经济资金依然匮乏。

3、银行惜贷、慎贷、严贷,县域小企业资金紧张

近年来随着对银行审慎监管措施的强化,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越来越强调担保、抵押品和贷款终身责任制的追究。推崇风险管理理念各项措施的落实使得许多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支持的难度大大增加。县域部分中小企业由于企业主体、担保不落实等原因无法获得银行信贷支持,不得不忍受高出银行同期贷款率2-3倍甚至更高的财务负担通过民间借贷进行融资,一旦经营出现问题,将无法归还借款,形成恶性循环,随之出现企业之间连环债务,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4、金融衍生品创新过快,分流了实体经济资金

20世纪70年代后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出现使其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据统计在金融市场上的外汇交易有90%以上是和投机活动相关的。县域也不例外,县域一些金融机构由于其实行高度统一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设立在县域机构大多数实际上只是储蓄窗口,将筹集的资金上存上级行,再逐级以同业拆借及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方式在资本市场谋取高利,使县域有限的资金流出,进入资本市场。由于虚拟经济的价格形成更多会受到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如果出现对虚拟资本过高的预期,使其价格脱离自身的价值基础,从而会导致实体经济中大多数商品的价格也脱离其价值上涨,形成虚假的经济繁荣,诱导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流向金融市场和房地产等领域,分流了参与实体经济周转的资金,严重影响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和投资资金供给不足。

二、支持县域实体经济的对策

基于对上述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分析,要切实做好金融支持县域实体经济,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多种渠道培育企业树立“勤劳创业、实业致富”观念

实体经济多数是工农生产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应以主业、实业为主,决不能利用实体经济的平台到银行借钱,借钱以后炒房地产,放高利贷,拿去做股票,这样做实体经济就不务正业了。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随后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也提出金融业要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央提出要堵住央企下属公司高息放贷不务正业之路,除了制定有关制度和措施之外,还要正面宣传和引导,培育企业树立实业致富,回归常态的意识。县域各类企业、包括小微企业,应转变观念,切忌跟风脱离主业,切实做好实业,才可以稳健长久的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农行,要认真落实我行授信执行制度,落实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坚持贷款资金受托支付管理,防范信贷资金转移用途,挪作他用,可以有效防止企业将信贷资金不能用于实体经济问题。

2、正确引导县域民间资本投向实业,有效管理民间借贷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进几年县域民间借贷总额中有70%左右的资金流入了房地产及资本市场,而用于县域及农村的个体工商经营、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商品贸易市场建设的资金仅30%左右,可见县域实体经济资金的分流程度多高,所以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应正重视民间借贷,要通过法律的、制度的形式规范民间借贷操作行为,借贷范围、最高利率、甚至贷款的用途等,政府及投融资管理部门要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向当地实体经济投资,要将分散的民间资本通过有效的引导管理,形成规模优势,投向实体经济。

3、立足三农,创新产品,支持县域实体经济

作为农业银行要以三农为主要阵地。首先是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县域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应以农户、农业、农民为信贷投放主体。目前农行已经出台了不少三农信贷产品,像小额农户贷款管理办法、农村基础设施贷款管理办法、近期还出台了《中国农业银行城镇化建设信贷政策指引》等,这些产品已基本能适应县域客户的融资需求。其次是创新担保方式,拓宽抵押品及质押品范围,探索开展应收账款、长期股权投资等债权、股权质押业务,尝试林权抵押担保、知识产权质押担保等。加快完善各项资产和权益的抵质押登记和评估工作。三是提高三农行业的贷款比例。银监会提出对农行当年新增贷款投向提出了两个不低于的要求,要求对小额农户贷款增速、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得低于同期各类贷款平均增速,在信贷工作中必须予以落实。四是强化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农行要重点加强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寻找新的载体,助推县域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4、金融业要提供对县域实体经济支持的稳定资金

我国政府在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上正在转向侧重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我国侧重发展实体经济是一个重大的、长期的战略选择。因此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政治任务,更是关于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现在我们银行很多资金大部分是去了实体经济,但是还有一部分是在金融机构内部倒来倒去,这个是银行的一个问题。作为业务主阵地在县域和农村的农行,信贷投放重点应以县域三农为重点,要大力筹措资金,将有限的资金,信贷计划向县域倾斜,县域支行应进一步减少上存资金额度,逐步降低将在县域吸收的资金逐级上存、进入同业市场拆出、或用于金融衍生产品投资的比例,将筹措的资金向当地实体经济投放,从资金供应渠道保证县域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促进县域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篇4

关键词:德育环境;现状;对策

人的社会化理论,强调以人本为中心.提倡教育回归社会生活、要关注入本性的发展的生活教育思想也逐渐涌现和发展。这些思想的发展为德育社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为高校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德育社会化语境中的“社会化”,泛指学生个体经历的一切社会生活形式,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人的德育行为的引导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社会,家庭的影响也日渐突出。其涵盖了人的日常饮食、起居、学习或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德育社会化就是要使德育恢复其人性化的本来面貌,使德育回归到人们的行为中去,这样才能够使社会生活与德育的引导性相统一,从而不会把学生德育仅仅局限在课本和理论上,而是树立“大德育”的观念,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诸因素对个体品德的影响。

特定社会总是希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其主导价值观、能实现其道德目标的新一代公民。因此,德育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核心。所谓大学生德育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个人逐渐接受被现存的道德体系所肯定和实现的道德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的过程,其包括三个层面的基本内涵:

一、在德育认知层面上,学习并构建德育理论框架

德育认知是德育主体对德育现象、德育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是个体德育心理的基础。大学生个人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了解当前社会的德育现象、德育体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构建自己的心理认知结构,提高其认识能力与参与意识。

二、在德育心理层面上,养成德育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形成德育态度

德育情感是德育主体在德育生活中对德育体系、德育活动、德育事件及德育个体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及感受; “德育态度是在德育主体认知和情感发生的基础上表现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体现为从肯定到否定、从赞成到反对的一系列状况,它集中反映了德育个体对德育系统的心理认同程度,是德育社会化强弱的重要指标。”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德育观点、德育立场、德育价值标准及德育心理等具有潜在的、隐性的特点,是极为重要的导向性因素,决定着大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和德育行为的选择。

三、在德育实践层面上,培养和形成参与德育生活的行为习惯

德育实践是公民通过多种合法方式参与德育生活并影响德育体系的构建、运行方式和规则的行为,是基于德育理论认知上的实践行为。实现大学生个体积极有效的德育实践行为是德育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目标之―。参与德育实践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德育社会化,使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改造社会的同时改造自身,从而实现大学生德育上的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在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着重使用说服教育法,忽视其他德育方法的使用。何谓说服教育法呢?说服教育法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树典型等方式,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学生心悦诚服地弄懂道理,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

情感陶冶教育是把学生情感的培养过程理解为如同把金属投入炉中熔冶的过程,以塑造学生的良好性格、坚定学生的信仰为目标。它不同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理论观点教育时间比较集中的特点,而是要充分利用环境、活动、言传身教的条件,寓理于情,反复进行,在校长的时间内逐渐对学生进行熏陶。运用情感机理,以情调动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由于大学生有着丰富、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世界,热情奔放,容易激动,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用真实的情感去帮助和激发他们的情感世界。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以诚心相待,引起感情共鸣,使他们能够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闲难,积极投身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各项活动中去,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中,注重德育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德育实践的体验,这种做法不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德育方法只重视灌输,长期以来,由于在指导思想和教育内容、教育职责上存在着问题,致使人们断章取义地理解列宁的“不会自动进入人们的头脑.它需要灌输”这一名言,想当然地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只有灌输。而且因为学生人数众多、课时少并且安排不尽合理等原因,导致灌输方法演变为脱离实际和学生身心特点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以至于越来越多地遭到学生的不满和抵制,显然这种灌输方法是不能搞好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因为社会实践是培养高校大学生优秀思想品德的有效教育方法。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而言,躬行实践是最重要的途径。即通过参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服务、勤工俭学、军事训练等各种社会实践,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使之真正转化为他们的认识和信念,使他们在实际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因为德育不同于一般的纯知识教育,它要遵循“知、情、信、意、行”相统相协调的发展规律。大学生的德育如果只靠书本知识和有限的课堂教学.既无法满足大学生德性完善的主观心理需求.也不能真正达到提高大学生德性水平的客观目的。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德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悟性”,使其充分认识到如何做人。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坚持一元化,使学生明白价值的阵地在于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白我价值,都要通过自身劳动来实现。归根结底,人的价值就是更多地为社会创造和奉献。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人为什么活着,如何生活和生活的目标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理想教育,理想是动力.也是激励,从学生生活的最贴切处人手,激发出学生强烈的职业理想,把社会理想、为祖国做贡献的理想教育落实到学生的职业理想上。使学生在理想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王雨.加强与推进高校学生公寓内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0

篇5

>> 创新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互构逻辑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意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我国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法治化路径探析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构路径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党的建设制度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学阐析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意义及路径探析 基于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探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中央八项规定的政治功能探析 信息经济学视角下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 多党合作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论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治理现代化:民主与法治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以德治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11-16/3014-04-16.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1.

篇6

关键词: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财务统计;存在问题

我市于2001年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改革运行十二年已取得显著成效,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推行,医保制度逐步实现了多层次,广覆盖的目标。目前基金的运行基本平稳,收支平衡,略有结余。随着改革措施的深入实施,医保财务统计工作中暴露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就近几年医保经办机构财务统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促进我市医疗保险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存在的问题

1、多机构并存下财务、统计报表多头报送

为实现五险种缴费基数的统一,我市2005年成立了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基金征收及增减员登记等,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基金的支付与定点机构的管理。同时,两经办机构分别设置账套对基金收入和支出进行单独核算,且由社保中心负责报送统计报表,医保经办机构负责报送财务报表。经运行实践,分开编制财务统计报表存在以下弊病:

(1)两个经办机构的财务人员均无法全面掌握基金实际运行情况,只能依据报表数字进行表面分析。

(2)财务报表和统计报表中均包括收入与支出相关信息,两个机构的会计人员每月都需互相提供数据,然后合并报表。部门间需花费大量时间沟通,不但延误报送时间,还降低了报表质量。

(3)编制基金年度预算报表时,一方编制收入数过于保守,另一方因担心基金支出增长过快而适当高估支出数。造成每年都出现基金预算“收不抵支”现象,无法准确进行预算编制。

2、财务报表内容实用性不强

(1)医疗保险基金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的会计核算方式,因此当期的收入和一次性补缴收入全部列示在报表收入项目中。

(2)财务报表中基金的累计结余数包含着历年来一次性补缴收入数,掩盖了基金运行真实情况,易造成基金结余率偏高的假象,从而影响管理者对基金使用效率的判断,使调整政策的带有片面性,影响基金的平稳运行。

3、财务软件版本、账套设置不一致影响大市统筹工作的开展

随着大市统筹工作的不断推进,对基层财务数据上传提出了高要求。今年本市已经按大市统筹要求对财务数据进行数据上传,由于基层财务软件及账套设置均与大市统筹要求的账套设置不一致,给财务数据上传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

4、定点机构费用结算时存在盲点

我市定点机构记账费用采用预拨与年终定额考核相结合的结算方法。目前一直延用此结算方式,但依然存在一些盲点:

(1)经办机构拨付环节与监督环节信息传递存在时间差。由于经办机构经费、人力物力、监控手段等不足,只能采用事后监督方式,难以及时发现、查处违规现象,无法合理、科学评判、监管医疗服务、管理、消费行为的规范、合理、科学性。即便发现问题,处罚通知下达至拨付环节,费用已经拨付出去了,无形中影响了基金的应用。

(2)经办机构衔接方式缺乏,难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无限膨胀势头。医保经办机构仅负责各险种基金的待遇支付,基金中心负责各险种基金的收入,两个部门机构缺少衔接,只有形成财务报表才能发现基金入不敷出情况。

二、解决对策与措施

1、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基金管理

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医疗保险基金预警体系和医疗费用监测体系,提高基金利用率,对医疗费用的支出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基金的平衡,详细说明每项基金基础,方便财务处核算。设置中间环节管理部门,两个机构将财务报表、统计报表梳理后的信息汇集到中间管理部门进行统计,减轻每月相互传送数据信息时间;或进行区域划分,将工作任务量先分区进行,然后在汇集到一起,这样各区域工作量不大,分开编制财务统计报表时信息数据传输量也不会太多。编制基金年度预算表时需统筹分析信息数据,实事求是,两个机构应综合实际情况进行编制,不能仅单独依据一方情况。

2、统一财务软件版本和帐套设置

基层尽可能采用大市(地级市)相同的财务软件及帐套设置,并逐步过渡省级统一软件,以便进行财务数据传输,确保数据准确性。各经办机构之间加强沟通联系,探讨更快捷、实用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务预警分析

为预防基金运行的潜在风险,应重视监测体系的建设,重点监测费用变化情况,加强参保人群结构、基金动态、异常数据、特殊人群的检测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网上公布市内大小医疗机构、医药价格等,实现宣传、监督作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务预警分析,让财务统计工作控制贯穿于基金运行的全过程之中。

4、强化基金内审部门职能,对业务流程进一步规范

依据《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等完善财务流程,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工作职责,构建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严格监控基金的拨付、支出、存入各环节;依照会计制度编制报表,实施核算,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建立财务监督小组,审查财务收支情况,及时纠察问题。

5、完善报表结构,增强报表的实用性。

目前的基金财务报表只是粗线条地反应了一个地区医保基金的大致情况,只有细化报表项目,适当增加报表披露内容,完善现有报表的结构,才能更科学的揭示表中数据关系,让报表真正成为管理者的参谋,增强报表的实用性。

三、总结

医保经办机构的财务统计工作在医疗保险基金运行中担任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科学、高效的发挥其职能,完善监测预警体系等措施,才能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切实提高参保人员的待遇,确保医疗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机井 建设管理 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0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053-01

1 汝县的机井现状

汝南县地处河南省东南部,驻马店市域中部,属驻马店辖县,东与平舆县接壤,南与正阳县交界,西与驻马店市驿城区、毗邻确山县、遂平县,北连上蔡县。县域土地总面积1502.26 km2,辖7镇、13乡,281个村(居)委会,总人口78.54万人,耕地面积为95930公顷,全县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形如簸箕。汝南县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多变、夏热冬冷、秋季降温较快、雨热同季。干湿冷暖适中。光、热、水资源丰富,但雨水集中变率大,易旱、易涝。历年降雨量941.2 mm,具有年限变化大,四季分配不均,地区差异明显,强度大等特征。

全县水资源总量8.25亿m3,其中地表水5.55亿m3,浅层地下水含水层埋深一般在20~45 m之间,以接受自然降水补给为主。人均占有水资源905 m3,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远低于国际公认的水资源紧缺标准的下限,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县。特别是地表水的缺乏,致使全县不得不多打机井开采地下水,致使部分乡镇成为地下水漏斗区。全县的机井目前约有7860眼,其中深井约790多眼,浅井约7070多眼。投资建设机井的部门有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国土资源、发改委等单位,资金以国家投资为主,群众在建设过程中主要是投工投劳,管理方式以村民小组自管和村委会管理为主,少数属于个人投资所有。

2 存在问题

(1)地下水过度开采,水位越来越低,机井报废越来越严重。以前机井一般都是20~30 m深,现在随着水位不断的下降打的机井越来越深,根据近10年实测资料对比分析:地下水的平均水位下降5~6 m,下降速率为0.5 m/年。地下水位不断的下降,导致以前打的浅的机井逐步干涸、报废,新打的机井也越来越深。

(2)打井部门较多,无统一规划。在汝南县能够实施打井项目的部门有水利、发改委、农业综合开发、国土资源等部门,各部门互不统属,各管一线,不能够统一规划,造成有些乡镇机井过多,地下水过量开采,成为地下水漏斗区,容易对今后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机井管理制度不健全。机井建成后都移交给了各村委会管理,由各村根据各自情况实施管理,制度不统一不健全,管理较为落后。

(4)机井维护费用资金不足。机井维护缺少维护费用,致使机井出现毛病后无钱维修,影响群众浇地或饮水。

(5)机井的布局不合理,一些村建有几十眼甚至上百眼机井,而有的村连一眼可供抗旱的机井也没有。如常兴乡百丈屯村是一个大村,辖13个自然村,可该村没有可供抗旱的水源,没有机井,一遇大旱村民急于抗旱,可就是没有水,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庄稼受旱。

(6)由于施工方没按要求建设,机井建好后就塌了。这就造成了有许多机井不能正常使用,不是坍塌倾斜,就是出水不足,在正常使用下抽不了几分钟水就抽不出水了。

(7)机井建设好了,但是配套设施不齐全。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工程很重要,配套工程不合理或者没有配套工程,机井的效益也会大大折扣。而建设者在打井的过程中往往只管建设好机井而必要有的配套设施却没有,如有井无泵、有泵无电、有水无管、有水无渠等现象普遍存在,这就造成了用时有井而用不上的窘境。还有的灌溉渠道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灌溉时效益低,浪费水严重,这也加重了机井的使用年限。

3 对策与建议

针对汝南县机井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如下措施: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进一步搞好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资源科学评价与预测和机井取水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调整机电井工程布局。同时,严厉打击未经许可非法打井的行为,努力实现地下水开采利用有序化。

(2)实施项目资金整合。由县政府牵头,农业部门具体实施,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规划,在项目、资金管理权不变的前提下,整合项目和资金。特别是有必要将发改委、水利局、农开办的项目、资金相互整合,减少开发面积,提高开发质量,增加耕地亩均投资资金量,建成高标准粮田,发展现代化农业。

(3)健全管理体系。对于农田灌溉井,成立村、组机井管理机构,各行政村确定专人(1~2人)负责本村的机井管理工作,每眼机井要明确1名管理人员,在确定管护人的同时,划定灌溉范围,受益户按灌溉面积或计时缴纳水费,收取的费用除电费、管护人员工资外,剩余上交村委会,设立专账,作为今后机井的日常管护等各项支出。

(4)建议县财政专门成立机井维护基金,设立专账,用于机井维护费用缺口。

(5)水利部门要在全县做好普查工作,并结合建设单位合理的打每一眼机井,争取让每一眼机井都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同时,要根据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合理的布置深井、浅井。

(6)要加强机井工程的监管,全面落实设计、施工、监督和业主责任制,做到分级管理,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建设,确保工程质量。

(7)首先要加强农田水利配套建设,保持机井的配套实施完好,保证随时可用。其次,农田间的渠道要经常查看维修,保持灌溉效益,争取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参考文献

[1] 苏国波.石羊河流域机井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

篇8

>> 云南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探讨 湖北省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路径选择 浅谈云南省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云南省政府网站服务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云南省花卉产业现状及展望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青海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992年――2008年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路径及其差异研究 基于空间数据分析的云南省县域经济竞争研究 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及优化 县域经济金融需求现状及对策研究 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的现状及优化路径 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及优化路径探析 广西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 云南省县乡政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偏好及完善措施 浅谈云南省水产品养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特点分析 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文新雷.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1(07).

[3]刘光溪.县域金融改革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云南样本[EB/OL]..

篇9

本文在扼要介绍了城镇化和县域经济的基础上,先从理论上阐述了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关系,再从我国的县域经济中城镇化的历史、现状中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镇化县域经济城市规划

ABSTRACT

Urbanization and the County area economy develoment are the key Path to solve the questions of agriculture,rural area and Peasnat,for in our country,to great extent,the County area economy equals to the rural economy,that is,to develop the county area economy is to develop the rural economy .Only if a great number of peasants have left their homelands and got employed in the cities, we can develop the rural areas and then peasnats can get much richer.It depends on the scale of urbanization.

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s to state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county area economy theoretically and then tries to find the Problems appeared in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of our national county area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and attempts to suggest som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Keywords: urbanizationthe county area economy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县域经济的涵义及性质

1.1县域经济的涵义

县域经济概念的提出应该是在改革开放后,本意是指一个县(市)地域范围内的经济:既有城镇和乡村的经济,.又有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经济;既有公有制经济,也有非公有制经济;既有政府的经济(财税),也有老百姓的经济(就业和收入)。可以说,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各项指标,在一个县(市)的范围内,基本都可以得到反映。具体地说,县域经济是指以行政县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元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

1.2县域经济的性质

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共同点是都指一定范围的地表空间中的经济区域。区域经济是经济发展中的空间单元,一国的国民经济正是由多种类型的区域经济藕合而成。区域经济按其形成的直接缘由可粗分为两类:一类是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区域,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等;另一类是“行政区域经济”,如省域、市域、县域,省、市、县既是行政管理层次,而其行政辖区内的经济活动,即构成省域经济、市域经济、县域经济。由此,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个层次,它是处于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结合部的位置。[8]

县域经济通常是指以县为行政区划的这样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它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综合性、集聚性和扩散性等特征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系统单元。对于县域经济的性质,大体可以做两方面表述。

其一,是一种行政区域经济。

从性质上讲,县域经济首先是中国经济中一种特殊的区域经济,是中国经济中基础层次的行政区域经济。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具有层次性。就我国而言,如按行政区分类,包括四个层次:一是跨省、市、区的经济区域,如东中西三个大地带;二是省、市、区经济区域,这是基本层次;三是地、市、州经济区域,这是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核心,聚合县(市、区)域经济,在形成特色经济,缩小地区差距中负有特殊使命的经济区域;四是县域,是经济区域的基础层次。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不可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区域。县既是行政的基本单位,又是区域经济的基础层次,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层次。

其二,是中观经济。

从性质上讲,县域经济还是一种中观经济。宏观经济运行是指国民经济总体的活动过程。微观经济运行指作为国民经济细胞或基本单位的经济主体,在市场上进行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观经济运行则是指宏观和微观经济之间那一区间经济的活动过程,具体地说,也就是某一部门或某一区域的经济活动。

2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2.1我国的农民享受不到基本社会保障

不仅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享受不到,就是进城务工经商也不能享受到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目前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纳入社会保障的工作刚刚起步,养老保险尚未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不能也不愿意失去养命的田地进入城镇。可以说,是县域经济本身的不发达不完善遏制了城镇化的进程。

2.2把城镇化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原则绝对化

一些县简单地将城镇化等同于工业化,片面强调要在本县或本镇建多少工厂、建制造业基地。反映在工作上,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招商引资,盲目上工业项目,但却忽视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带动、互为前提的作用。还有一些县脱离本地实际,贪大求洋,只重视现代服务业,不重视那些虽不起眼,但能增加就业、吸纳农民进城的服务行业的发展。

2.3城镇化的圈地运动

目前我国土地市场混乱和土地管理失范具有范围大、涉及面广的特点,已经不是个别地区的个别现象。这是继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开发区热”、“房地产圈地热”之后出现的又一轮规模大、地域广、涉及面宽的圈地运动。比如许多城市打着“加快城镇化进程”、“吸引外来资金发展县域经济”等的旗号,借“修改城镇建设规划“之机,大面积乱批乱占土地,借县改市、乡改镇之机,把大量农用地、甚至是国家严令禁止的耕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

3 如何协调发展我国的城镇化与县域经济

城镇化是县域经济的一个内容,城镇是县域经济的载体之一;而县域经济则是城镇化的保障、动力。所以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问题的关键就是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存在的不协调状况。

城镇不是画出来的,而只能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发展决定城镇发展。因此,在推动城镇化的总战略中,首先要做好经济发展的规划,完善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解决阻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而不能就城镇化论城镇化。同时,县域经济是一种开放的市场经济,不能一直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上,以城乡分离的状态为基础的县域经济是没有发展的潜力。所以,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要相协调,有必要做好以下的工作。

3.1建立合理的县域城镇体系。

这里的合理,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大、中、小全面发展、面面俱到,不是要刻意追求城镇的数量,人为地、行政地城镇化。各地要根据现有的资源、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需要,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推进县域城镇化必须统揽全局,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城镇规划要有前瞻性和科学性,要与经济社会发展、交通、土地、水利、生态环境等规划相衔接,不断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制定好县域城镇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镇规划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调控和指导。

县域经济是一种开放的系统,我国县域经济经济规模小,发展腹地空间有限,一般没有完善的经济体系。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走出封闭,经济参与大区域的联合与合作,打破计划经济时期形成“条块分割”和垂直分工联系,加强县域之间以及县域与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协调和经济横向联系,要有整体观、系统观,实现县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推动县域结构调整。

3.2把培养集群式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促进县域经济增长,为县域城镇化提供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我国传统的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程度,是通过各种资源的认为的单向度聚集来实现的,这种方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发挥到重要的经济作用,但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现在显然已经不可以通过那种方式发展县域经济和县域城镇化。

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把培养和扶持县域集群经济作为突破口。在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中,集群更多的是指分布在城市中的产业集群,折中产业集群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支撑和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重要因素。那么在县域经济中,集群经济特别是形成多种产业的集群成长和各种经济主体的集群成长是一种经济发展新思路。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就是培养越来越多的经济主体,特别是小规模经济和小企业,使它们在一定区域内,例如县域内形成集群经济,推动这些经济主体相互伴生、相互促进、形成产业链和集群优势,从而真正构筑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3.3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

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对此,有学者认为,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应该取消,农民在城里只要不违法,应提供给他们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权益,而不应该歧视。另外,发挥小城镇的作用,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农民就业,同时减轻大城市的压力,小城镇在减少城乡差别过大的过程中起桥梁作用。参考文献

[1]王梦奎、冯并、谢伏瞻.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申振东、周其华.城镇化透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金勇兴.聚集与扩散---温州建制镇城市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县级政府;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454-01

党的十提出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因此对于经济落后地区,发展县域经济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呈现出畸形发展的轨迹,本文就此作一些浅显的分析。

县域经济虽然在近年来获得了较快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条件下,相当一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冲击,县域经济面临的困难较多,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问题,可以说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县级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和企业决策

目前我国的县域经济还处于初期探索发展阶段,县级政府应该在维持市场的正常秩序,改正市场发展偏差,营造比较优势的投资环境等方面作出自身的努力。但这也使一些县级政府产生了一种认知上的偏差,感觉政府是万能的,可以取代市场来配置经济资源。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中,市场通过价格杠杆等经济关系进行的资源调节是接近市场信息相对对称状态,符合经济运行合理轨迹的。县域经济作为县级区域的局部经济,它的信息传递过程应该是与外部大的经济运行环境保持一致,它的波动也应该与外部经济运行轨迹保持统一的轨道。只有这样,县域经济才能正常顺畅地从外部市场经济运行中获得经济发展信息,在市场经济中吸收发展资源,获得摆脱县域经济市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机遇。如果经济运行机制长期被政府政策公文所控制和把持,那么其自发性进行资源配置的作用将无法体现,县域经济也无法与大的经济运行轨道实现正常对接,外来的经济投资也会看到这里的经济运行机制不规范而放弃投资计划,甚至本地的经济资金也会因此外流,这样一来,当地的县域经济只能慢慢萎缩,甚至走向消失。

对处于县域经济运行重要地位的企业来说,如果县级政府一味从政府自身角度出发长期干涉其生产经营决策与计划,这样很可能造成企业决策的非科学性与盲目性。另一方面,县级政府从县域经济发展初期探索阶段保护企业,扶持其发展的角度出发,过多地干涉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将使企业形成依赖习惯,丧失脱离政府保护独立发展的动力与能力,进而彻底地失去市场竞争力,最终被市场的大潮所吞噬,从而导致县域经济走向濒临崩溃的边缘。

二、县级政府对吸收外部资源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力度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资源的配置,尤其是资金、人才、信息等稀缺资源配置更多地倾向于县域以上经济区域。同时县域经济在宏观经济规划中处于第三梯队的角色(东中西部――大型都市经济圈――县域经济圈――基层农村区域),由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将高附加值的资源配置到层级更高的地域,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县级政府又在吸引外部投资资源推动本地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较差,很多县级政府很少拿出或根本拿不出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发展特色推向市场,也不善于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主动地融入到更高层级地区为核心的经济产业圈中去获取发展资源。某些县级政府的领导者观念过于陈旧,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层出不穷。这些因素使得县域经济面临边缘化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