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理胃病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调理胃病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俗话说,“十人九胃”,可见胃病之广。那么,如何避免胃受伤害,怎样及早发现并及时治疗胃部疾患呢?笔者就此采访了苏州市中医医院脾胃专科主任陈江教授。
作为医学博士的陈江教授,目前是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脾胃病分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中医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从事中医内科临床二十余年,擅长以中医药为主治疗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胃肠疾病、炎症性肠病及消化道肿瘤术后的调理。
据陈江教授介绍,在中医学里唯一被称为学说的,只有脾胃学说。脾胃学说奠基于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发展于汉代的《伤寒杂病论》,形成于金元时代,金元时的李杲写有专著《脾胃论》,充实于明清。如今,脾胃理论在临床应用上涉及内、外、儿、妇产、皮肤、五官等科百余个病证。
中医脾胃学说是个多功能系统,脾胃在中医学里被称为“后天之本”, 它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它的发病也十分广泛,中医有“脾旺不受邪”“内伤脾胃,百病乃生”之说。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的脾胃摄入营养物质所供给。先天不足的,可以通过后天调养补足。脾主运化,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原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若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机能亦因此而失常,故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与胃通过经脉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接收食物,脾主运化食物。食物进入胃以后,由胃进行磨化腐熟,初步消化食物,将其变成食糜,然后由脾进行消化、吸收,化生为精微营养物质;要很好地完成这一程序,必须使脾与胃的正常生理功能相互协调,才能正常发挥。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的运化有赖于胃的动力,胃的受纳有赖于脾的资助,而且不燥不湿、不冷不热,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完成纳运过程。脾胃位居中焦,是升降的枢纽,脾胃的升降影响着各脏腑的阴阳升降,因此脾胃健运,脏腑才能和顺协调,元气才能充沛,生机才能洋溢活跃。所以在治疗上应该注意调理脾胃气机,使当升的得升、当降的得降,回复正常的脾胃升降功能。
中医学和西医学中都有“脾”、“胃”这两个器官的名称,虽然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医学体系,但对脾胃形态大小的描述大致相同,认识也较为统一,认为都是消化器官。中医药对脾胃病的防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之处。
首先是整体调节。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是相互关联的,一脏功能失常,必影响它脏或由它脏功能失调所致。所以,中医治疗脾胃病,并非单治脾胃,而是从整体调节,使各脏腑的气血阴阳平衡而达到治病效果;
其次是治疗用药灵活。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如春季肝气旺,应防止肝木克土,宜适当疏肝健脾;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体质,因人下药,因人治疗。
中医治疗手段多样,有中药内服、外敷、药浴、针灸推拿、食疗等,达到补益虚损、调畅气机的作用,并且副作用极小,许多治疗脾胃病的中药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或调料,如生姜、大枣、茯苓、薏苡仁等。
那么,调理脾胃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陈江教授强调,调理脾胃要从好的养生习惯开始。俗话说:脾胃疾病三分治,七分养,也就是讲脾胃病要靠平时养生。总起来说,要养成三个好习惯:
一是好的静心习惯:好心境需要好的静心习惯来进行自我调节和管理,好心情才有好胃口,养成“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心理养护状态,才能促使“肝气疏泄,气血条达”。胃口常开才能保障营养物质摄入和正常的运转,为生命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物质。保持积极的心态是“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基本要求,也是让机体发挥强健免疫功能的有效方法,“养心”是“养生”的高境界要求,“养心”就是保持静心的态度,积极地面对一切。
二是好的饮食习惯:三餐按时有规律的进餐,做到“饮食有节”,才能使消化系统有序的工作;营养合理才能确保正常的生理需要;确保食物卫生,做到“饮食有洁”才能杜绝病从口入;烟酒对脾胃有伤害,需戒烟酒。
三是好的生活习惯:按生命作息规律办事,做到“起居有常”是“精神内守”的生理要求;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才能“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篇2
近日,沈大伯因突然晕倒被家^送进杭州江南胃胆病研究所治疗,才发现患了巨型胃溃疡伴胃出血,胃内还有很多粗粮潴留。医生说,沈大伯的胃病与长期吃粗粮有关。
吃粗粮不当易导致胃病恶变
“多吃点粗粮对身体好”,这已是人尽皆知的健康理念。杭州江南胃胆病研究所所长王来法说,粗粮含有丰富的不可溶性纤维素,有利于保障消化系统正常运转。它与可溶性纤维协同工作,可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增加食物在胃里的停留时间,延迟饭后葡萄糖吸收的速度,降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粗粮的食用方法很重要,一旦方法不对,反而会损伤身体健康,尤其对食管及胃肠的伤害更明显,如出现腹胀、浑身没劲儿等身体不适。如果长期一日三餐只吃粗粮,那么会伤害到胃、肠、食道等消化系统功能,成为胃溃疡、胃肠综合征、克隆氏病、食道癌等疾病的诱发因素。
沈大伯平时没有消化道疾病,但年纪大了,胃肠道消化功能差,又过多食用了粗粮,导致胃肠道负担加重。粗粮会在消化过程中产生酸性物质,对胃黏膜造成进一步伤害。老年人灵敏度下降,往往对疾病的反应迟钝,所以胃病如此严重还没有感觉。
虽然人是杂食动物,但胃并不是万能的,它有自己所能消化的极限,过分摄人粗糙或过于精细的食物,会加重胃的负担。中医对此慨括为“食枯硬难消化之物宜少,食荤腥油腻之物宜少,食腐败之味宜少,食香燥炙沸之物宜少,食五谷新登者(还未完全成熟之品)宜少”。
胃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西医把它分为胃溃疡、胃炎、胃下垂、胃恶变等等。尤其是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异型增生者,恶变率较高。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把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胃溃疡定为胃恶变前期疾病。
胃病可以进行整体治疗
中医治疗胃病,讲究的是辨证施治、标本兼治。胃病发生的关键是其元气不足,由此造成胃的活力减弱,功能失调,动力下降,外邪乘虚而入,进而导致胃黏膜受到损害,引发炎症、糜烂、溃疡、腺体萎缩,直至发生恶变。
对胃病的治疗,必须进行全面分析。如只治其一,不问其二,则事倍功半,难有成效。另外有很多病人由于久治不愈,对药物敏感度下降,造成漫漫求医药不效的结果。
因此,治疗胃病首先要恢复胃的元气,激发胃的活力,调节胃的功能,进而根据各种胃病的不同,采取合理对症、整体用药,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运用中草药内服、外敷和真空穴透三法合一的方法。穴透外敷:穴透是用中草药火罐真空压力和中草药敷于脐穴,通过脐穴皮肤的渗透和吸收,使药物分子进入血液,参与血液循环,达到病处,发挥作用。内服中药:能够在胃胆黏膜处形成保护膜;全面调理和恢复脾胃功能;并能形成抑菌屏障,杀灭有害细菌。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如何防止胃病及并发症,以及阻止胃病的恶变?王来法建议大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吸烟、少喝酒;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不要吃反季节产品、油煎食物、霉变食物;不要吃茭白,因为这个东西农药的含量很高。蔬菜买回来一定要浸泡到位,除去有害物。饥饿时不能吃柿子、山楂、白薯、橘子、菠萝、黑枣、鲜荔枝、冷饮。这些都是对胃刺激伤害很大的。
如果真的发生了恶变,那也不要怕。要有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篇3
门诊时间:周五上午,周日下午(瑞金二路156号)
冬季气温寒冷,老年人一旦受了凉,往往胃肠就闹腾起来了。特别是本来就有胃寒不适的人,在平时就常抱怨怕冷、口淡不想喝水,而到了冬天,他们更易感到四肢冰凉,疲倦无力,不但胃口不好,若是饮食失当更会在这个季节发生胃肠痉挛性收缩,出现胃痛、反胃、腹泻等症状。暖胃,无疑是他们这个季节的当务之急。
专家咨询台
Q:前阵子突然降温,我在外出时灌了几口冷风,回家后,不但发热头痛,四肢发冷,而且还开始拉肚子了,这两天总觉得胃里胀胀的,吃什么都没胃口,甚至有反胃作呕之感。像我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65岁杨伯伯)
A:中老年人的胃肠道黏膜逐渐萎缩,与青年人相比,同吃一样食物,或是同处于一种状态如受凉、疲乏等,更易发生胃部不适或疼痛。因此,中老年人更要注意御寒暖胃,随气候变化增添衣物,夜间睡觉时盖好被子。
而对于风寒犯胃发生的不适,中医有个著名的方子效果不错,这就是藿香正气散。在这个基础上,医生也会根据你的症状添加药材,如腹泻厉害的患者,会加入防风、白术、自芍、陈皮等药{若有呕吐症状,则加上半夏、生姜等;若有怕冷畏寒、四肢冰冷的情况,则加上附子等药;如果是因吃生冷食而伤了胃气,那么可以用些砂仁,因为砂仁有化湿行气,温中止泻的功效。 工Q:我是一位老胃病患者,平时除了常有胃部胀满。冷痛的症状之外,胃还有个怪癖好,喜欢被按压的感觉,被压着时会感到特别舒服。虽然我吃得少,可常常拉稀。
(56岁高阿姨)
A:按照这位读者描述的情形,你可能属于脾胃阳虚导致的胃病。在冬天宜顾护胃气,补气升阳。中医对于阳虚畏寒的患者一般会用仙灵脾、菟丝子来帮助升阳,同时,如果还兼有脾虚症状的话,则会添加党参、山药、扁豆等药材帮助补脾健中;若是有气短、胃下垂的症状,则会加入黄芪、升麻、柴胡帮助补气升阳;若有恶寒发热的症状则还会加入防风、荆芥来帮助祛风解表等。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就是根据具体不同的临床症状,灵活加减用药。
日常调理
在中医治疗胃病中,有一条简单好记的原则,叫胃以喜为补,就是说吃下去,胃觉得舒服的,就是有益于胃的补药。
冬季暖胃最好的养生方法是喝热粥。此外,喝点普洱茶或红茶都有很好的暖胃效果。
篇4
论文关键词:脾胃藏象发展历史
脾胃藏象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是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籍中有关远古医药活动就有许多传说和记载:“上古之世,民食呆蔬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脾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目,燧人氏。”《韩非·子五蠹》说明远古时候,由于食物粗劣和生食,“伤害肠胃”而多腹疾。、
1奠基于秦汉时期一脾胃藏象理论初步形成
1.1古代哲学与文化的渗透对藏象学说的影响从先秦到两汉,是中医学的大发展和奠基时期,是远古朴素唯物主义和辨证法与医药学家的医疗实践相互渗透,影响和结合的过程。
阴阳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藏象学说以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诊断和治疗等内容五行学说是古代先贤长期直观经验的抽象概括。藏象学说充分利用其合理的部分,对人体进行归类,形成人体内外的统一观,按照同构系统的类比关系,把脏腑、形态、情志与季节、气候、方位、时间相联系。便于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一致性。《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用同构系推演,口病属脾病,lJ玑肉病也从脾论治。脾病可用甘味药,可见五行理论可以有助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藏象第一步是认识脏腑,起子解剖。命名原则是取类比象,即《易·系辞》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1.2《内经》、《难经》脾胃藏象理论初步形成《内经》这部巨著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内经》中虽未有专篇论述脾胃,但有关脾胃的解剖、生理、病理、症状、治疗等论述,均已散见在各篇之中,内容极为丰富。《内经》有脾胃的色泽、属性、功能的记载,并从肌腠、颜色纹理的致密与粗疏来推断脾脏之大小,《素问·五脏生成篇》日:“生于脾,如以缟裹栝蒌实,黄当脾,甘。”说明中医藏象学已开始有形态学基础。《难经》中有关于脾胃解剖形态的记载,而且其中有明确的描述,并附有图形,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其形态、解剖位置方面的认知程度尚不深刻,也欠精确。关于胃的解剖位置主要着眼于胃的受纳功能,如海如府,无所不容,但尚无确切定位。
《内经》还认识到脾胃功能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认识到脾胃功能的盛衰,直接关系人体生命以及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从而认识到脾胃在五脏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内经》还认识到脾胃的盛衰强弱与人体健康休戚相关。人体只有依赖脾胃运化精微与转输糟粕的功能,方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内经》、《难经》对脾胃病证的病因病机也有一定的认识。认为脾胃病的病因归纳为六外邪、内伤情志、饮食劳逸等。如《素闷·本病论》日:“饮食劳倦即伤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建立了脏腑病机纲领。十九条贯穿了藏象理论,如“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还以十九条作示范,阐述了辨证论治的总则。《内经》对脾胃病的症状也有一定的描述,认识到脾胃主要病症有脾胀、脾泄、脾咳、脾瘅、脾痹、脾风、脾疟、肉痿、脾约、脾积、慢脾风、脾疳、胃胀、胃咳、胃痈、哕等以及脾胃经脉循行病症(是动病,所生病)。《内经》还提出脾胃病的治疗原则,而《内经》治脾用药的实例仅有兰草(佩兰)汤化湿清热治脾瘅。同时《内经》还讨论了脾胃论治某些疾病的方法。如呕胆证,用降胃利胆的治疗方法。
1.3《伤寒杂病论》首次确立了脾胃藏象辨证论治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伤寒杂病论》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说明重视脾胃之气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为后世脾胃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张仲景对脾胃学说的又一重大贡献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治疗学,将理论和方药融合起来,在《伤寒论》113方中约四分之一涉及脾胃。在疾病的康复阶段,张仲景也从调整脾胃人手,有专篇讨论瘥后劳复问题,7条中有5条均为调理脾胃之法。可见《伤寒杂病论》从辨证、治疗、预后等几方面阐述了脾胃藏象理论。
2魏晋隋唐脾胃藏象理论的发展
魏晋隋唐,随着病因学、诊断学、方剂学以及不少临床医学的相继问世,对脾胃理论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从各个方面发展了脾胃藏象理论。
2.1《诸病源候论》开拓从病理角度研究脾胃病证隋·巢元方撰《诸病源候论》,以脏腑为核心论述病机,其中专列“脾胃病诸候“,开拓了从病理角度研究脾胃病证的途径,也是脾胃病理学的最早记载。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又如唐代的《千金方》、《外台秘要》引用该书内容很多,并依据其证候.拟定脾胃治法,创造不少著名方剂。
2。2孙思邈进一步强调脾胃虚实证治唐·孙思邈《千金方》,分别论述脾胃虚实证治,提出“五脏不足,求于胃”的论点。强调调治脾胃可使“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治”。并按脾胃疾病的治疗方法,收集调治脾胃专方180余首。同时孙思邈还介绍用针刺和艾灸的方法治疗脾胃病证。在自我保健方面,孙思貌对食疗调理脾胃十分重视,认为“食能排邪安脏腑”“食不欲杂”,并撰“食治”专篇,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后王焘撰医方类书《外台秘要·序》,究脾胃治法源流而言,确实收集了唐以前的许多见解和经验,大大发展丰富了脾胃治法和方药的内容。所以,后世医家认为“不观《外台》方,不读《千金》论,则医人所见不广,用药不神。”
3宋金元藏象理论的充实
宋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医学书籍大量刊行,医学研究理论深化;另一方面,由于战乱、劳役、饥锇等因素而致疫病流行,内伤、虚劳病13益增多,促使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家对内伤、虚劳病的病因病机及其病症论治展开研究,使得脾胃藏象理论更加完善。
金元时期是脾胃藏象理论与治法系统建立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学术争鸣风气极盛,中医流派逐渐形成时期,各个医家从不同的临床实践角度,不同的临证体会,各自总结所特有的学术见解和治疗经验,促进脾胃理论与治法的系统建立。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基本上采用《诸病源候论》的分类法,而且每门都冠以《病源》之文。后世医家对此书评价甚高,清代《四库全书总目》云:“其书但论病源,不载方药.盖犹《素问》、《难经》之例。……《内经》以下,自张机、王叔和、葛洪数家外,此为最古。究其要旨,亦可云证治旨津梁矣。”
宋代国家设立脾胃专科,由太医局编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按照脾胃治法创制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名方,流传至今,成为调补脾气(阳)、脾阴的两个基础方。此外《普济本事方》的枳壳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参苓白术散等,都是调理脾胃,消补兼施的处方。
3.1钱乙强调调治脾胃的重要性以擅长脏腑辨证著称儿科专家钱乙(d~JL药证直诀》,提出小儿“易虚易实”,脾虚不受寒湿,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钱乙把慢惊、发搐、壮热、腹胀、黄病、虚赢、弄舌等多种疾病的病因都归之为脾胃,特别强调了调治脾胃的重要性。(《虚实腹胀论》)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治则和方药,如健脾之白术散、益黄散,泻热之泻黄散,益脾和胃的异功能等,使儿科脾胃病证治疗日趋系统化、专科化。总之宋代对脾胃治法的研究有重大突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3.2张元素创制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金代医家张元素,对脏腑辨证、遣药制方做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阐发,根据《内经》的藏象理论,依据脏腑本气和经络循行路线,结合虚实寒热进行辨证,将脏腑病证分为“本病”和“标病”,并有“是动病”“所生病”的区别,同时创制了《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还有“五脏五昧补泻”和“《沽古珍珠囊》所载的“引经报使”,对脾胃病证虚实标本的用药方法也作了明确阐述张氏重“养胃气”,强调脾胃在五脏六腑中的地位和养脾胃的重要性。在治疗上张氏根据脾喜温运,胃喜润降的特点,确立了治脾宜守,宜补,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的治疗原则。对李杲脾胃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3刘完素提出的“胃中润泽说”刘完素突出的学术观点是提倡“火热论”,脾胃的生化在于胃中阴液润泽的作用,在《宣明论方》“胃中润泽论”,对胃阴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方法,论述颇为精详。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中认为人体胃中润泽与否,是饮食人胃化生精微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河间堪称胃阴学说的创始人,为李呆的《脾胃论》和叶天士提倡胃阴学说打下了基础,充实了脾胃藏象的内容。§_
3.4李东垣完善了脾胃病因痛机和治疗李杲善温补,创立了脾胃学说,病因方面,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认为脾胃内伤病的形成,是元气不足引起的,而元气不足,又是脾胃受损的结果,这一论点是张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在生理病理方面,李氏非常重视脾胃阳气升发.指出“火与元气不能两立”。同时认为脾胃居于中焦,是精气升降之枢纽。辨证方面,李氏十分强调要辨明内伤与外感,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对内伤热中证和外感发热证的病机和症状进行明确的鉴别。在治疗上,李氏重视脾胃和元气的关系,针对脾胃内伤病的特点,用药偏重升阳补气为主,并贯穿于治疗的各个方面:创立甘温益气、升阳散火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总之,李杲以脾胃理论,阐发内伤热中证,不落窠臼,独创新义,自成一家,形成了较系统的脾胃藏象理论,对后世医家薛己、张介宾、李中梓、叶桂等人产生巨大的影响。
4明清脾胃藏象理论的完善
明清不少医家对脾胃藏象理论进行了论述和发挥,使之日臻完善。明代王纶结合东垣和丹溪之学提出脾阴说,认为脾胃须分“阴阳气血”,反对概用“辛热温燥,助火消阴之剂”。认为胃火旺和脾阴虚是互为因果的。临床中以人参、自芍、甘草等作为治疗脾阴虚证的常用药物。这种脾胃阴阳,脾胃分治的论述,对后世“脾阴”、“胃阳”学说具有一定的影响。
4.1薛己首创脾统血薛已的脾胃理论渊源于《内经》,上承东垣之学。不仅认识到脾胃气血之本,而且从《内经》“脾裹血”引申发展,首创脾统血理论,指出:“血藏于脾土,故云脾统血”(薛己《妇人大全良方·月经不调方论第五》)。此外,还对脾胃虚弱而致的寒中证作了颇多的阐发,指出脾病也当益火,则土自实而脾自安。”(薛己《明医杂著》)对火衰土弱之虚寒证,强调肾中命火对脾胃的温煦作用。
4.2缪希雍注重牌阴缪希雍注重养护胃津,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缪氏认为“阳明多气多血,津液所聚而滋养百脉,故阳明以津为本。”《医学传心·卷一》主张治疗热病以养护胃滓为要务.故善用清凉、甘寒、清气之法。尤善用石膏、并配以麦冬、知母、竹叶等清解邪热,颐护胃津。在治疗杂病方面,氏注重脾阴,认为许多疾病都是“脾阴不足之证。”吴澄在《不居集》中明确的论述了脾阴虚的病理和治疗。
4.3李中梓提出“脾胃为后天之本”自宋代哲学家邵雍阐
发先天、后天哲理后,医家对人体也重视先后天问题。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脾为后天之本”的著名论点,“谷人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l,故曰后天本在脾。”并认为与“肾为先天之本”同等重要.“肾安则脾愈安,脾安则肾愈安”,在治疗上,主张脾肾并重,“治先天根本,则有水火之分。水火不足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火不足者,用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后天根本,则有饮食劳倦之分。饮食伤者枳壳丸主之,劳倦伤者,补中益气汤主之。”(《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一
4.4五脏与脾胃互为调治明代张介宾还着重发挥了治五脏以调脾胃的观点,指出:“脾为五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景岳全书·卷十七脾胃》与李东垣的调脾胃以安五脏之说,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因此在治疗上:“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脏也。”明代倚石,长于理虚,其于《理虚元鉴》中提出:“阳虚三夺统于脾”,阐述了久病虚劳从脾论治的原则,“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生命之根。”(《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因此治虚劳虽重视肺、脾、肾三脏,但他认为三脏的阳虚之证(夺精、夺火、夺气)均以胃不进食,及脾气不化为危,倚石称这种情况为“中气不守”,故在治疗统于脾,以补中益气之法统之。
篇5
中医理论认为中焦脾胃有着脾升胃降的生理特点,因此脾胃病常常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相兼、升降失常的病机特点,而辛开苦降法一法中寄开于泄,寓通于降,平衡阴阳,调理气机,恰好针对脾胃病的病机特点而治,故堪称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治则之一。
“辛开苦降法”源自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首先提出了“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风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 又指出治则:“清气在下,则生餮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由此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指出辛苦两类不同性质的药物可以合理配伍,为后世依据药性气味遣药组方奠定了理论基础。
张仲景遵《内经》之原则,集辛热的半夏、干姜和苦寒的黄连、黄芩等药于一方,创立了“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开创“辛开苦降”之先河,成为为辛开苦降调和脾胃的代表方剂。
由药性的分析可见:升浮药多具辛、甘味以及温热之性;沉降药多具苦、酸、涩味以及寒凉之性。辛温之品多能发散行气、行水蠲饮、温中散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且有辛辣之味,也能刺激食欲;苦寒药物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坚阴止利,并有健胃作用。辛味属阳;苦味属阴。
辛苦药味相伍,一阴一阳,一寒一热,一升一降,一开一泄,用以调畅气机、调和阴阳、平调寒热,分解湿热;能斡旋中焦、调理气机、升清降浊、疏通胃肠、增进食欲,且辛散无动阴之弊,苦寒无碍阳之害,相得益彰,共同完成气机疏通、宣发及排泄、降浊的全过程。能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保证气机在人体内按照中医医理正常的循环。因此常奏效于脾胃病中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湿热相混之病机,目的在于调和胃肠、肝胆气机,所以,也属于和解法。
因于“辛开苦降法”特别适用于脾胃病中错杂的病机,因此“泻心汤”辈被后世历代医家所推崇,后世,成无己、尤在泾等对辛开苦降的论述有进一步的发挥。
再以本人的病例举例:
华××,女,48岁。感到上腹饱胀不适、嗳气、泛酸反复两年。曾检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萎缩性+。HP:(-)。西医就诊后给予多种胃肠动力药及制酸药物,症情未见明显好转。此次就诊时,患者嗳气泛酸明显,食欲减退,餐后饱胀,上腹隐痛,大便不畅而质溏,一日三、四行。因反复发病,还伴有失眠、焦虑、烦躁、心慌等情绪不安症状。查体:中脘部按压时有轻微疼痛,舌质淡红,舌尖较红,舌苔薄黄,脉细弦。
辩其证型为脾气虚弱,肝脾不和。治则为健脾疏肝和胃。
处方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
用药:半夏9克,黄芩9克,干姜3克,黄连3克,党参9克,大枣3枚,炙甘草3克,淡竹叶9克。14贴。水煎服,日二剂。
二诊:上腹饱胀感明显好转,食欲增加,解便较前通畅,尚未成形。嗳气泛酸仍有,焦虑缓解,寐尚欠安。查: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细。
治则不变。
处方:原方加茯苓神各10克,白术15克。14贴。水煎服,日二剂。
三诊:胃部症状已明显好转,仅余大便欠实。夜寐安。查: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
治则改变为理气健脾。
处方以六君汤善后。
用药:桔皮9克,半夏9克,炒党参15克,茯苓10克,白术15克,莪术15克,丹参15克,甘草6克,红枣3只,生姜2片。水煎服,日二剂。
药用三月后,复查胃镜:浅表性胃炎。
分析:此患者的症状应属于张仲景所谓的“心下痞”,为胸腹间,气机阻塞的一种自觉症状。由于脾胃互为表里,同处中焦,发病时相互影响,脾湿易侵及于胃,胃热易于脾,造成脾为湿困,胃为热扰,脾胃湿热胶结难解的病理状态。表现为胃强脾虚,胃强则纳食增多,脾虚则运化不及,食滞胃脘,郁遏脾气,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湿浊壅滞中焦,进一步加重了脾虚,半夏泻心汤之“辛开苦降”治法,具有和胃降逆,散痞开结的效能,是调和脾胃的代表方剂。
本方立意,在于治胃脘疾病,即寒热之气,互结而成之痞,用药所以要寒热并用,辛苦甘共进,苦寒泻心,辛温散痞,甘则和中补虚。故辛温之半夏健胃消痞,且和胃降逆而止呕,为君药,配干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苦寒泄热通痞,为臣药;人参大枣甘温补益中气,为佐药;甘草补脾胃而调诸药;为使药。综观全方,寒热互用,攻补兼施,故能散寒热互结的“心下痞”,达到“泻心”的目的
篇6
一、精神因素对胃病的影响
精神的乐观和情绪的舒畅,在脾胃病的调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将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七情的异常变化是胃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现代医学证明大脑与胃肠道通过迷走神经密切相连,人在兴奋和恼怒的状态下,胃液的分泌量大为增加,过量胃液中的胃酸会破坏胃粘膜屏障,甚至引起粘膜损伤性病变。如果人悲伤、忧虑则会减少胃血流量,明显地抑制胃酸分泌,同时引起胃运动减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若长期工作压力太大,精神过度紧张,或诸事不顺心,常烦恼生气,就可能出现上腹部疼痛,或胃胀不舒等症状。如突然受到精神刺激,则易发生消化性溃疡,这种情况常称为应激性溃疡,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这就是精神因素参与溃疡形成的一面;同时精神因素还可影响胃病的治疗效果和致使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精神调护是一个耐心、细致的心理治疗工作,它是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来影响、减轻或消除病人痛苦的心理因素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和手段。若能灵活应用,会使病人克服心理障碍,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利于临床效果的提高。
二、正确对待疾病
胃病患者首先应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胃病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通过规范治疗和调养,一般都能改善症状和彻底治愈,不必过于忧虑和担心。既来之,则安之,这是正确对待疾病的态度。
病人的亲属要随时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协助医生做好思想工作。部分病人由于病情反复,日久不愈,容易出现焦虑、急燥或失望,对这类病人在敦促其认真服药治疗的同时,还要关心体贴病人的痛苦。采取适宜的方法劝慰开导,以解除病人的消极心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配合医生的治疗。
三、避开烦恼和忧愁
胃病患者要正确对待日常生活中不顺心之事。因为社会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矛盾,人们在各自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中生活,有的因家庭子女,有的因经济状况,有的因上下级关系,有的因居住条件等等,平时总有些不如意之事。面对种种繁杂而一时又无法解决的烦闷之事,病人应正确对待,增强自己的自控能力,平衡心态,冷静思索,理智处理。不应为了某件事一时未能解决而朝思暮想,日夜烦恼,使病情加重。如果在外界的干扰下,情绪一时难以稳定的,可以分散转移自己的思路,暂时避开所遇到的烦恼之事,做些喜欢做的事,如看电视、听音乐或打太极拳、慢步走等;也可以找人诉说烦恼和苦闷,将烦恼告诉师长或知己。患者把自己内心的烦恼倾吐出来后,心情会感到轻松舒畅,有利于胃病的康复。
四、合理的膳食
合理的膳食在胃病的治疗和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不注意饮食的调理,往往会使病情愈而复发,或迁延日久,使病情加重。胃病患者可遵循以下膳食:
(一)全面、合理的营养:有足够的热量、充足的蛋白质,适量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充分的维生素。它们有助于修复受伤的组织和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二)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为了避免胃的过分扩张,减少胃酸对病灶部位的刺激,应采用少食多餐的进食方法,使胃中经常保持适量的食物以中和胃酸。
(三)避免食用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能促进胃酸分泌的肉汤、浓咖啡、烈性酒、粗粮、韭菜、芹菜、豆芽及过酸、过甜或过辣的食物。萎缩性胃炎大多缺乏胃酸,可适当吃点酸性食物。
(四)烹调方法:宜以蒸、煮、炖、烩为主,熏、炸、腌、拌的食物不易消化,不宜选用。
五、不宜吸烟、饮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能使胃酸分泌增多,损害胃粘膜;烟草中的烟碱对胃粘膜的刺激性也较大,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吸烟还可以使胃粘膜血管收缩,减少粘膜的血流,影响胃的功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吸烟时幽门括约肌处于松弛状态,使位于幽门以下的十二指肠中的胆汁很易反流入胃。作胃镜检查时可以看到,有胆汁反流的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损害往往较广泛而严重。酒也是诱发胃病原因之一,尤其是烈性酒可使胃粘膜出血、水肿、糜烂,甚至引起消化道出血;长期饮用烈性酒,对胃粘膜的刺激和损伤较大,能导致胃粘膜发生长期而不易恢复的慢性炎症。所以胃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吸烟和饮酒。
六、生活要有规律
生活无规律,起居不定时或过于劳累,也是胃病发作的原因之一。一些公职人员,因工作繁忙,正常的生活节律被打乱。或加夜班,或日班延时,导致胃酸分泌与调节功能紊乱。这是胃病久治不愈,或经常复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工作繁忙的人在胃病治疗期间,一定要注意休息,在胃病恢复期,应注意保养和调理,争取足够的睡眠,以降低胃病的复发率。患者可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生活习惯,制订一份作息时间表,尽量做到工作、休息、饮食、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
七、胃病患者禁服的药物
有些药物对胃粘膜的刺激性较大,在胃病的治疗期间或胃病恢复期都应禁用。否则会使胃病加重,或因溃疡病而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避免服用的药物有:
(一)可造成胃粘膜局限性损伤的药物,如辛可芬、阿斯匹林和水杨酸盐、保泰松等。现在非甾体类抗炎药品种很多,应多加注意。
(二)可降低胃粘膜抵抗力的药物,如辛可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消炎痛、保泰松、利血平、组织胺等。
(三)刺激胃酸过度分泌的药物,如组织胺、利血平等。另外,各类激素还可以影响胃溃疡粘膜的修复过程,特别是长期、大剂量服用激素时,会导致胃溃疡穿孔。如果有些病人(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因病情需要非服不可,要在饭后服用,或尽量采用肠溶衣剂型和小剂量间断服药法,或用栓剂塞肛给药;同时配合使用抗酸护膜药物(如硫糖铝、复方氢氧化铝片等),以免胃粘膜受损。
八、未病先防
预防胃病的发生,关键在于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调畅心情,保持乐观情绪
《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早有论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古人认为,心情舒畅,肝气调达,脾胃旺盛,气血充沛,身体自然强壮健康。如果有不良情绪刺激,则会引起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进而引起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经常保持乐观情绪,做到心情舒畅、开朗,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思想波动,对减少或防止胃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要调畅心情,首先要做到思想清静,少私寡欲。同时应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思想倾注于各自爱好的娱乐活动,使精神有所寄托,自怡为乐,陶治情操,就可以保持消化功能的正常,预防胃病的发生。
精神乐观能使气血和畅,营卫流通,精神畅达;乐观能使人摆脱高度集中的思考和日常繁忙事务带来的思想负担,使心情轻松愉快。解除一时的烦恼,又能知足常乐,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好处。
(二)起居有常,养成良好习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形成的生活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也是人类适应自然的必然结果。因为白天机体阳气旺盛,精力充沛,适合进行各种生产劳动。晚上阳气衰减,精神较差,适合休息。正常的工作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手段,一定的运动量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健康,减少疾病。但工作和运动都不宜过度,过度会影响健康导致疾病。坚持适当的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能使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让疲劳的机体得以恢复,各个器官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篇7
如今,膏方更是在江南地区渐成民俗,尤其“上海膏方”一直被推崇为“膏方之首”。又是一年冬来到,又到冬令膏方调补的时节。为此,我们特地请上海四大中医院的15位中医聊聊膏方。
房敏:膏方是中医特色的养生保健的瑰宝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教授
《黄帝内经》中就有表述:“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冬季调补正是顺应“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养生之道。膏方以其浓度高、体积小、效果显著、作用持久、剂型稳定、服用方便、口感良好等诸多优点,在保障与增进人民健康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以其补益润养、滋补调治的中医特色,成为群众广为接受的养生保健重要手段之一。目前膏方养生在我国南方地区较为普及,在上海更有“宁得一料膏方、不用金玉满车”之说,广受沪上百姓的欢迎。
目前,岳阳医院仍保留着传统的膏方制作工艺,也是上海地区唯一具备膏方独立制作加工能力的中医医院。在膏方的制作加工方面,严格按照《中国药典》和《炮制规范》的要求,从优选用组成膏方的饮片、细料、胶类、糖类和辅料等各味药材。
膏方制作场地和设施设备都达到并部分超过国家相关中药加工的规范要求,传承了精制铜锅等道地用具和方法。在严格的全程生产制度管理下,由一批资深制药匠师主持,采用传统制作工艺,按照配方、浸药、提取、浓缩、收膏、分装、凉膏等七个步骤,一方一锅定制加工,确保每料膏方的上乘品质。
膏方的配制配伍必须推崇医理探求,理法方药合度,坚持整体考量、调补合度、补泻兼顾的原则,所以对处方医师的要求比较高。岳阳医院的膏方门诊,所有应诊医师均是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资深中医师。在每年膏方门诊开诊之前,所有医师还要经过严格的膏方处方资质考核,在取得考核合格后,方可在门诊应诊处方。由其是对于首次应诊膏方的专家,还需经过系统培训,保障了应诊专家的诊疗规范。
此外,我院还吸引了朱南孙、秦亮甫、施杞、严世芸、黄振翘、何立人、杨炳初、徐敏华等一大批上海市的名老中医坐诊膏方门诊,良好的医师资源,也能够保证在配伍膏方时做到观整体,察辨证,知病情,识病机,调阴阳,理气血,辨寒热,护脏腑,养脾肾,分主次,解虚实,择补泻,执缓急,行开阖。由于每料膏方均采取一方一锅的加工工艺,在处方时便以量身定制,做到辨证施治,一人具一方,万人不重方。
当下正是冬令服用膏方的最佳季节。岳阳医院的膏方门诊也历经了几十年几代中医人薪火相传,形成了特有的中医特色品牌。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理念的转变,群众的健康需求也日益增加。尤其在冬季进补季节,膏方作为一种极具中医特色的养生保健方法,强调注重人的个体化差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个性化效果非常显著。
而现代研究表明,只要根据各个季节的特点,掌握气候的寒热温凉,按照人体在四季相应的阴阳气血状态,适当调整润养滋治的重点,选择相应的药物或配方,做到补而不腻、补而不滞,膏方也可以一年四季使用。
董莉:冬令膏方调治卵巢早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妇科主任医师
董莉
全国名老中医朱南孙学术思想继承人。擅长治疗月经不调、闭经、卵巢早衰、痛经、产后病、更年期综合症、虚劳等疾病。
膏方门诊时间:周一上午
卵巢早衰治疗上,朱氏以补肾活血化瘀为大法,在此基础上增加补益气血兼顾肝脾之药,而非一味破血行血。平时以汤药为主,犹如予脱水之鱼涓涓细流,而时至冬季,冬令膏方进补如放脱水之鱼于江河之水,事半而功倍。朱氏认为,经、带、胎、产、杂病都可以服用膏方,卵巢早衰亦不例外。
总结其拟方特点有三:
1.重于辩证,因人施膏。朱氏注重症候病机,认为病机为入道之门,乃治病之要。因此,朱氏膏方脉案皆紧扣病机,辩证施治,纠正女子生理动静失衡,以平为期,在病机上高度提炼为动、静两大证候。
2. 组方严谨,善用药对。朱氏膏方,药味多在20-30味间,选药组方考虑周详,配伍讲究,主次分明,或相须相使,或相反相逆,依病情而定。药味不多,药量适中,膏方缓图,渐收功效。
3.用胶讲究,服瞩周详。对胶糖类的运用,也明辨细微,斟酌取舍,颇有讲究。通常之膏阿胶养血、龟甲胶、鳖甲胶养阴消Y,鹿角胶温阳皆常用之法。血粘度高级高脂血症者,主张膏方中少用胶或不放胶,不放任何胶者亦称清膏。
彭培初:冬季保养前列腺可服膏方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彭培初
上海市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精通内科,对泌尿、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疾病的诊治颇具心得。膏方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大柏树总院),隔周六上午( 青海路分院)
中医认为前列腺为“藏精之所,属命门之肾”,故“调补肾脏”在前列腺疾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黄帝内经》指出:五脏六腑的功能随四季变换而盛衰不同,因此在养生上,重点就是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
调养前列腺的最佳季节在冬季。有条件的男性,可以选择冬令进服膏方,因为冬季为闭藏而主收摄,此时进补最易吸收。肾精充足,则前列腺的生理及免疫功能增强,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并可预防来年疾病的复发。
现代研究表明:中药可以提高质量,增加受孕率。这是因为由前列腺液、精囊液、尿道球腺液、组成,这些液体中包含果糖、柠檬酸、胆碱、维生素C、有机磷、前列腺素、凝固酶、去能因子、锌、柠檬酸盐、酸性磷酸酶、精胺、亚精胺、甲基胺糖、ATP酶、5-核苷酸酶、蛋白质等物质,它们的存在活化了,使其能够保持活力。
中药取之于自然界,包含各种天然微量元素和营养成份,而这些都是各种人工保健品所不可替代的。
倪伟:慢性呼吸道疾病,冬令膏方正当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浦东分院内科主任医师
倪伟
擅长对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等能够较为熟练地结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两套方法进行诊治。
膏方门诊时间:周五上午(总院)周二上午(分院)
由于大气污染、吸烟、工业经济发展导致的理化因子、生物因子以及人口年龄老化等因素,使近年来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病等发病率明显增加,慢性呼吸道疾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四季均可发作,而以寒冬季节发作者居多的特点。
膏方是在大型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不同处方,经浓煎后掺入某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因能起到很好的滋补作用,又称其为滋补药,针对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种类的不同、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寒热、并发症的有无等情况,膏方可以做到一人一方,融中医的“望、闻、问、切”,“理、法、方、药”和“君、臣、佐、使”于一炉,通过膏方调治可达到防治复发,减少发作,同时调摄体质,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
此外,膏方与汤剂相比,主要优点在于服用方便,每天一汤匙服下,或开水冲饮,减少了汤剂每天煎煮的麻烦;同时膏方含适量糖分,口感较好,老少皆宜,无汤剂味苦难服之忧。对于服药有困难的人来说也没有任何问题。因此,冬令膏方对许多处于稳定期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无疑是较为适当的选择。
顾耘:膏方既是滋补之品,也是救偏祛病之剂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老年科主任医师
顾耘
擅长诊治心脑血管及其相关疾病、老年认知功能减退、慢性虚损及功能性疾病等。膏方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五上午(总院)周三下午(分院)
膏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功效:①补虚扶弱,包括亚健康状态的纠正;②防病治病,不仅用于虚证,也能用于实证,尤其是在汤剂治疗见效后,以膏、丸缓图,可以不伤胃气;③抗衰延年,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
例如,心脑血管病(中风、冠心病、认知功能减退等)已成为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头号杀手,动脉粥样硬化是其共同的病理基础,而有些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风、代谢综合症等和上述病变是共同土壤里长出的不同毒草,尽管上述病变多有痰浊、血瘀等实邪为患,但都因脏腑功能亏虚,推陈出新不利而致,而且上述病变都应长期治疗或终身治疗,因此在冬季以膏方缓图不失为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
老年人具有多脏器功能减退的特点,常常数病同现,在诊治上往往出现矛盾。而中医强调整体观,治病必求于本,尤其适合老年病的防治,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开膏方前应做相应的检查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你的病情;调理好脾胃以防“虚不受补”,必要时服用“开路”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辨证施方,切不可乱投滋补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刘胜:乳腺癌患者的膏方调养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乳腺科主任医师
刘胜
擅长治疗各种乳腺疾病、小腿病、糖尿病性坏疽、复发性口腔溃疡、带状疱疹、疖病、痛风、甲状腺疾病等。对各种肿瘤的中医药治疗也颇有心得。
膏方门诊时间:周六下午(总院)
对于乳腺癌患者而言,一些患者往往担忧服用膏方是否会增加复发转移的风险。我们认为,只要根据病人不同的个体状况,结合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选择地进行膏方的调理,注意扶正、祛邪方法的合理配伍,服用膏方是不会增加患者复发转移的危险的,对于抗复发、转移还有一定的作用。
一般患者在放、化疗期间、术后的2年内,由于病情不稳定,变化较多,应该首先选择中药汤剂的辨证论治,以期达到较好的疗效。2年以后,患者症情较为稳定,可以在冬季选择膏方调养。
在处方中,要注意病人全身可能存在的各种虚实夹杂的症状,不可滥补,必须调补结合,既要固护正气,也要注意攻邪,要做到扶正不助邪,攻邪不伤正,要更加重视患者脾胃、气血、阴阳的调整,更加重视患者体质状况的调理。
对于不同的乳腺癌的类型(高危、低危、不同的患病年龄、病理结果等),治疗重点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乳腺癌的病人,应该强调在有经验的中医师的指导下,通过认真的辨证论治,进行个体化的调养,处方“因人而异”,其冬季膏方,重在一个“调”字,合理配伍,以达到扶正祛邪,带病延年的目的。
柳文:消化系统疾病的膏方调理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
柳文
擅长诊治消化系统疾病(胃、肠、肝)的诊治,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膏方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四上午(总院)
消化系统疾病中适宜进行膏方调理的病证较多,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痛、肝纤维化、肝硬化等。这些疾病往往病程较为漫长,容易反复发作,临床症状迁延,不少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调理。有些疾病由于其性质关系,即使临床症状稳定,仍需坚持用药。因此膏方不失为一种调治的良好方法。
消化系统的大部分疾病在中医学中可统归为“脾胃病”,脾胃病膏方调治起到救偏祛病的双重作用,通过补益脾胃,养肝益肾,调理气机升降,兼化痰浊、湿邪、瘀血、食积,以达到补中寓治,治中寓补,补治结合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减轻或稳定病情,另一方面调整体质,以减少疾病的发作或发展。
消化系疾病中常见胃胀、恶心、呕吐、食欲不佳等症状,对于这类患者是否可以服用膏方应区别对待,中医认为如果由胃肠功能紊乱,脾胃虚弱所致者,仍可服用膏方调理。若是因暴饮暴食、感受外邪或某些器质性疾病所致者,则实非所宜。
薛征:哪些儿童适合膏方调理?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
薛征
擅长治疗儿童高热、急慢性扁桃体炎、咳喘、吐泻、厌食、癫痫、铅中毒、多动症、抽动症等。门诊时间:周三、六全天,周五上午(总院)
1.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小孩,包括经常感冒咳嗽,或多次患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膏方可以改善其羸弱体质,挺高机体免疫力。
2.支气管哮喘,哮喘反复发作后处在缓解期间的小孩,可适当用膏方调治1-2个月,有利于改善体质,增强抗过敏能力,修复受损的支气管内膜,减轻气道的高反应,避免气道重构,从而预防哮喘的发作。
3.过敏性鼻炎患儿,平时经常打喷嚏、流清涕,皮肤湿疹瘙痒或伴有其他过敏的症状。4.生长发育迟缓,形体瘦削矮小,食欲不振,自汗盗汗,遗尿等。
5.其他疾病,如慢性泄泻、慢性胃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心肌炎后遗症等疾病。需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滥用补药会导致消化不良、性早熟等副反应。然而小儿的膏方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补药。其组方原则是以调理为主,补虚纠偏,用药平和,治中寓补,一般以冰糖、饴糖和少量阿胶收膏调制。且小儿中药膏方中的辅料多为食品,如莲子、红枣、山药、核桃肉、阿胶、薏仁米、蜂蜜、冰糖等等,适当选用,香甜可口,可达到药补、食补相结合,小儿也喜服。
小儿膏方要由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在细心诊察患儿的基础上,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辨证处方,这样开出的膏方与“儿童补品”有着本质的区别。
顾明达:小儿膏方调补,正确服用也很重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顾明达
擅长小儿慢性咳嗽、哮喘、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肾炎肾病、紫癜等诊治。特需门诊时间:周五下午、周六全天
小儿膏方不主张在疾病的急性期服用,如外感发热、腹泻呕吐,就要暂停食用膏方,立即就医,把急性病先治好,在治愈或基本缓解后再服。急性期调补,不但起不到很好的调补作用,反而有闭门留寇之嫌。脾胃虚弱,尤其是经常使用抗生素的患儿,常伴有胃纳呆钝、反复腹泻、腹痛胃胀、舌苔厚腻等消化功能不良的病症,应先服用“开路方”,使胃肠功能康复后再服用膏方。
服用膏方时要忌咸腥、虾蟹、羊肉、辛辣、腥膻、油炸油腻食品、生萝卜、茶叶、咖啡等不易消化及较强刺激的食物,以免妨碍脾胃消化功能,影响膏剂的吸收。同时注意忌食腌萝卜、芥菜等腌制食物,以免妨碍补气药物的吸收,含有首乌的膏方要忌猪、羊血及铁剂;此外,还不能与牛奶同服,二者结合易产生难溶性化合物而不被人体吸收。
哮喘患儿以及对某些食品有过敏反应的患儿,还要避免“发物”,避免接触油烟、油漆。家中避免花草、猫狗等宠物。咳嗽痰多的患儿要忌甜腻食品,消化不良的孩子要忌油腻油炸食品,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孩子要注意保暖,防止外来风寒入侵。如遇其它疾病或需合并使用其它药物时,应在医师指导下,另遵医嘱是否停服或继续使用膏方。
张敏:糖尿病患者是否可以服用膏方?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糖尿病科主任
张敏
擅长治疗糖尿病、甲状腺、痛风、垂体瘤术后等疾病。门诊时间:周四下午(总院)周四上午(石门路门诊部)
糖尿病的病理因素主要是虚、火、浊、瘀,病理性质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即本虚标实。这些特点决定糖尿病患者膏方的配方用药与其他患者需要的“大补”有所不同,要求以“清补”为主,治疗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大法,根据不同个体,可配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药味。
一些过于苦寒、攻伐、温热之品不宜使用,以防伤及阴液、损伤。也不宜选用过于滋腻之品,以防黏腻难化,妨气碍血,留邪内闭。膏方配伍时需注重阴阳平衡、扶正固本、健脾助运、通补相兼,以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整方药味不求众多,但从实效出发,补中寓治,治中寓补,以扶正祛邪,邪去则正安。给糖尿病患者开具膏方时,为防患者血糖升高,又不影响其口味,可选用木糖醇、阿斯巴甜等产热少的甜味剂来代替糖类物质。这些甜味剂甜度较高,用量只需一般糖类的十分之一即可。同样在制作膏方过程中一般需加入胶类物质,如阿胶、鹿角胶等,它们主要有补益作用,同时又有收膏作用,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较为滋腻,我们可使用理气消导之剂,翰旋气机,以化解、减少胶类物质的黏腻之性。如此这般用药,糖尿病患者使用膏方治疗就不会有血糖升高的顾虑了。
值得一提的是,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存在急性并发症、血脂血压都很高的情况下,中医认为此时机体邪气过于旺盛,不宜服用膏方,需待这些情况有所缓解后再作考虑。
范兴良:肝病患者宜服用清补膏方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范兴良
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著名中西医结合肝脏病学家王灵台教授,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肝病。门诊时间:周一、周三、周五全天(石门路分部)
肝病的范畴很大,包括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脂肪肝、肝癌等,病情分为稳定期和活动期。膏方可以发挥中医药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抗肝纤维化、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优势,对机体的免疫调控作用更凸显其特色和优势。
首先是肝病病情处于稳定期方可服用膏方,一般肝功能正常半年以上,所以在吃膏方前还需做肝功能等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不同的慢性肝病患者有不同的体质状态和证型,有些人适合膏方进补,有些人则不适合。适合膏方的也有进补方法的不同,对于肝病患者来讲,在膏方中使用的药物宜清补,同时要保持服药过程中的气机调畅,脾胃调和,切忌使用大热大补之品,以免壅塞气机发生变证。部分患者在服用膏方前需要服用“开路药”。
总之,肝病患者完全可以在合适的时候服用膏方进行进补,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合适的患者,让更多的人受益。
最后,提醒一下肝病患者,有如下情况不宜使用膏方:有湿热阻滞者、舌苔厚腻者、食欲很差者、黄疸明显者、肝功能异常者、上消化道出血者,肝昏迷者等。
李咏梅:冬令膏方 润肤养颜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李咏梅
擅长中西医治疗顽固难愈性皮肤病,如湿疹、异位性皮炎、银屑病、红斑狼疮、血管炎、脱发等疾病。膏方门诊时间:隔周周二下午(总院)
皮肤是覆盖在人体表面的一层天然而美丽的外衣,是“面子中的面子”,中医诊断学中“望、闻、问、切”四法,第一法“望诊”内容之一便指的观察皮肤,人体外在的皮肤是内在脏腑功能平衡协调与否的一面大镜子,皮肤不仅关乎面子问题,更是关乎健康问题。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脸部肤色,看出他的健康状况。
随着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许多不良因素,亦会通过皮肤反映出来,如情绪不好,紧张、焦虑等可致皱纹、脱发、痤疮、过敏性湿疹及色素性皮肤病产生或加重,而这些损容性皮肤病不仅带给患者生理上的不适,同时也造成心理上的“负担”。
中医认为:“有其内必形于诸外”,人体内脏功能正常,气血生化有序,肌肤滋养充沛,则可免受皮肤之灾。中医膏滋药是祖国医学中的一颗明珠,既可强身健体,治疗疾病,又可美丽容貌,白皙皮肤,实乃“由里至外,以内养颜”之意。而根据个体辨证处方,严格按照膏方原则控制加工而成的“一人一膏”,更能达到理想的疗效。
因此对于诸多皮肤病如脱发、黄褐斑、白癜风、须发早白、老年皮肤瘙痒症及面色晦暗、容颜早衰等患者不妨试试冬令膏方,想必可有“润肤养颜”的体面收获。
张明:膏方进补治脱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
张明
擅长痛风,乳腺病,复发性丹毒,痤疮,湿疹,银屑病,慢性荨麻疹、扁平疣、黄褐斑等难治性皮肤病。膏方门诊时间:周一下午(总院);周四下天(青海路)
中医理论中最核心的是阴阳气血、五脏六腑的辨证。而肾作为先天之本,是五脏六腑的进补源头。人自呱呱坠地开始,肾气开始消耗,至花甲之年,肾气已经逐渐消耗殆尽,故而面须花白稀疏,是年老的象征;精力耗损、压力大而致肝气郁结,肝藏血,发为血之余,故头发脱落,提示他们的肝血损耗严重,肾精耗损也严重,故而男士头发脱落提示压力大。女士脱发多发生于产后,孕育、分娩耗损先天,故肾之精血消耗,故产后有脚酸、腰痛、脱发等症状。发为肾之华,血之余,治疗脱发,当然要从补肾疏肝以生精血做起。
从治疗脱发的名方七宝美髯丹我们便可略窥一二,此方出自《医方集解》,由何首乌、茯苓、牛膝、当归、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七味药物所组成,是治疗脱发、白发的验方,用于肾水亏损,气血不足所致的须发早白,牙齿松动,梦遗滑精,筋骨无力等症,有滋补肝肾,填精养血之功。据现代研究报道,中药制首乌、女贞子、菟丝子、丹参、补骨脂、枸杞、黄芪、人参、红花、当归、茯苓、香附、川牛膝等二十多味药具有植物雌激素样活性物质,能对抗雄激素,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适度的调节人体雄激素代谢,而无矫枉过正之弊。
概而言之,膏方相对于中药内服剂,更像一个大的生物系统,环环相扣,弊害相克,让原本可能产生很大偏性的药物更温和无害,让多种药物的有效性贴近个人体质,将中医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对于脱发的治疗,更是如此。
陈F:肿瘤患者如何用膏方调理?
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陈F
擅长:各种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及恶性肿瘤的中药调理。
门诊时间:周三下午、周五下午(总院)周一上午(石门路门诊部)
冬令膏方进补主要适用于肿瘤患者中免疫功能低下、正气不足、处于康复期的病人。服食扶正膏方,不仅能提高免疫功能,纠正和修复手术、放化疗对机体的损害,而且能在体内贮存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助于防复发,抗转移,对防止癌症卷土重来大有裨益。
长期服用膏方,不仅能够补益气血,调理脾胃,同时还能顾及“余毒未尽”,达到恢复患者体质,清除体内剩余余毒的目的,可以起到滋补和治疗预防的综合作用。
对放化疗期间的患者,中医膏方的扶正祛邪之功效不仅能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顺利完成放化疗,而且能调理患者身体素质,使其具备接受放化疗的条件,并且还能协同放化疗充分发挥抗癌作用。
有的患者可能担心,具有滋补功效的膏方,会刺激癌细胞生长。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癌症的生成和发展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我们治疗肿瘤,非常注重运用中医扶正的方法,即根据肿瘤患者不同病种、不同病期、不同症状进行调理。在辨证的基础上,适度加用“攻癌”中药(软坚化痰、清热解毒、理气散结的中药)来控制病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期,补虚疗疾。
也许有人说,有的肿瘤患者常服中药调补,何必服用膏方呢?其实,膏方是一个个体性强的大复方,除常用中药外,还包含了具有滋补作用、药效持久的贵重中药,是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分析,有针对、有选择地将一些名贵滋补中药组合复方,以起到良好防病治病作用。
蔡峥:固元膏人人适宜吗?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蔡峥
擅长:脾胃病、老年病、亚健康调理。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全天(曙光医院西院);周六全天(曙光医院东院)
固元膏最早出自民间秘方,人称“贵妃美容膏”,其基本配方为阿胶、黑芝麻、核桃仁、黄酒以及冰糖,可补血养元、润肤乌发、延缓衰老。
篇8
徐大平,著名中医养生专家,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现代养生》杂志社副社长。擅长于针灸经络外治法、杂病内治及养生保健。
一、什么是慢性胃肠病
胃肠病的主要表现:上消化道的主要表现有上腹不适、疼痛、腹胀、呃逆、恶心、呕吐等等,还有些人有下消化道的症状,如下腹部坠胀、排便不畅、便秘、腹泻、排气等。
本症的发病机理 迄今尚无统一的认识。精神因素在本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如过度劳累、情绪紧张、家庭纠纷、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若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均可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造成脑――肠轴的紊乱,进而引起胃肠道功能障碍。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升清,为人体气机升降转输之枢纽。只有脾胃功能健全,气血旺盛,才能滋养先天肾精而使脑海充盈,人也格外精力充沛。步入中年之后,脾气渐虚,运化水谷精微之力下降,清气不升,气血不足,难以灌输百脉,濡养肾精而致肾虚,脑髓失充,致使神明错乱,加速了脑的老化。如果脾虚转枢失职,可使脏腑气机失调,既不能转化体内精微物质,又不能及时将代谢废物排除体外,聚湿生痰,进而痰凝、气滞、血瘀,阻碍气血运行,使人易病早衰。
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见胃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常,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久病脾胃虚弱,脾阳不振,内寒滋生;亦可因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肠疾病。
二、穴位保健
取穴:内关、中脘、天枢、足三里、公孙、阴陵泉。
1.内关即是内脏元气通行道路的关口,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同时又是交会穴。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胃肠道疾患,如胃胀痛、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又能治疗心脏疾患,像心痛、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等。同时对机体起着双向调节作用,像高血压、低血压、高血糖、低血糖等,还可用于急救。具置:腕横纹上2寸正中,即大拇指横节为1寸,量2次即可。用拇指罗纹面按揉内关穴1~2分钟,拇指罗纹面按于内关穴位上来回按揉,手法宜深沉用力,局部有酸胀感。
2.中脘(太仓)
取穴法:中脘在上腹部之中央,腹中线上。使病人仰面平卧,自胸歧骨(胸骨体、剑突联合处)至脐中心1/2处取穴。
作用:
①治急慢性胃炎、腹部胀满、呕吐呃逆、胃痛、胃下垂、胃溃疡、胃扩张、消化不良、腹泻、便秘、肠梗阻、胃酸缺乏或过多、食欲缺乏、痢疾、肝炎。
②治高血压、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精神病。
③治心下痞满、中气不足、气短。
操作:用拇指按压中脘,随呼吸起落,呼气时下按,吸气时上提,使劲上下揉100下。
以中脘为中心,先把右手掌放底下,左手掌重叠右掌上,顺时针方向按摩划圆圈50下;再把左手掌放底下,右手掌在上,逆时针方向揉摩50下。逐步扩大范围。
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
3. 天枢
定位:在腹中部,当脐中旁开2寸处。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热病,疝气,水肿,月经不调。
操作:用中指按压天枢,随呼吸起落,呼气时下按,吸气时上提,使劲上下揉100下。
用两手中间三指从耻骨分别向两边揉,一边揉一边走,揉至心窝部,两手汇合,再沿原路返回。如此反复揉按50次。注意,揉的路线是以足阳明胃经为途径,必须经过天枢穴位。天枢为大肠募穴,调理胃肠,行气祛瘀以止痛。
4.足三里
取穴法:足三里在小腿外侧之前上部,胫、腓两骨间。在外膝眼直下3寸,胫骨外缘1横指处,当胫骨前股长与伸趾长肌之间。正坐自然屈膝,以足掌放平为度,用本人之手虎口围住膝盖食指放于膝下胫骨前缘,四肢并拢,当中指尖着处是穴位。
作用:
①养生保健: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强壮神经,预防衰老,对结核病、伤风感冒、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肺心病、脑出血及其他病症都有防治作用。三里之灸能祛病延年,所以古来把三里灸叫做长寿灸。
②防治肠胃病:足三里是胃经的穴位,主消化系病,有“肚腹收于三里”之说。对于腹部疾病,如胃肠虚弱、功能低下、食欲缺乏、羸瘦、腹膜炎、腹泄、便秘、消化吸收不良、肝脏疾患、胃痉挛、急慢性肠炎、胰腺炎、腹水膨胀、肠梗阻、痢疾、胃下垂等。
③有补益肾气的作用:对耳鸣、眩晕、腰痛、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哮喘等有效。
④其他:头痛、失眠、贫血、神经衰弱、乳痛、气胀、半身不遂等均可灸足三里。
操作:取端坐式,抬左腿与膝盖成直角, 双手握拳敲打左腿足三里及内侧的阴陵泉穴3分钟, 抬右腿与膝盖成直角, 双手握拳敲打右腿足三里及内侧的阴陵泉穴3分钟。
5.公孙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主治: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痢疾,心烦失眠,水肿,发狂妄言,嗜卧,足痛,足肿,脚气。
操作:取端坐式,单盘,先找到第1跖骨,从第1跖骨小头后缘往上、往内侧推,摸到基底部前下方凹陷,用同侧的拇指指腹按压在公孙穴上,点、按、揉,有胃肠不适者,公孙穴很敏感,酸、胀、麻非常明显。操作3~5分钟,换手,作另一只脚的公孙。公孙穴是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6. 阴陵泉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下缘陷中。此穴位用拇指掐上去,有明显的胀痛。
主治:下肢疼痛,足背痛,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尿失禁,茎中痛,遗精,妇人阴痛,膝痛,黄疸。
操作:平坐在床上或凳子上,两腿分开伸直,双手四指附着在小腿上,大拇指压住阴陵泉,同时用力按揉,力量由轻到重,1~3分钟后,两手拇指沿着胫骨内侧,从阴陵泉一直推到内踝下照海穴(足内踝下缘凹陷中),做3~5分钟。
刺激阴陵泉能健脾和胃,利水消肿,而胫骨内侧面则是足三阴经的经脉循行路线,为脾、肝、肾三经分布多个穴位,因此可以益肾健脾,舒肝理气,通调肠胃,对于一切胃肠系统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三、经络体操
1.叩齿咽津功
静坐、静卧和静站都可。平心静气,轻轻吐气三口,以后用自然呼吸法。
①叩齿:思想集中,上下牙齿相叩36次,其力由小到大,以轻轻作响为度。叩齿可以刺激牙齿,改善牙齿和牙周的血液循环,保持牙齿坚固,防止松动和其他牙病的发生。
②舌动:旧称搅海,用舌在口腔内上下牙齿内、外运转,左右各36次,津液很快生满口,生了唾液暂不咽下,接着漱津。
③漱津:闭着嘴,将舌功所生津液鼓漱36次,然后分3小口咽下,咽时意念诱导着津液慢慢达到丹田(脐下1.5寸部位)。每日3~4次,如配合叩齿,可起固齿作用。
下面介绍一个咽津功歌诀:一咽二咽心不乱,三咽四咽藏露甘,五咽六咽内景实,七咽八咽肾水升、心火降,九咽加一咽,水火即济、气通三关寿百年。
舌功和津液可以激发消化腺的分泌,改善消化功能,有促进营养吸收的作用。中医认为津液是人身之宝(、血液)之一,经常练生津、咽津功法,可以医病保健,益寿延年。方法简便,随时可作,只需几分钟便可作完。
2.调理脾胃单臂举(摘自八段锦)
预备式:立正,或两脚平行站立,距离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
动作:右手翻掌上举,五指并紧,掌心朝上,指尖向左,同时左手下按,掌心朝下,指尖向前。然后复原,再左手翻掌上举,五指并紧,指尖向右,同时右手下按,指尖向前,然后再复原。如此反复多遍,配合呼吸,上举下按时吸气,复原时呼气。做10~20分钟,早晚各做一遍。
四、膳食搭配
1.八宝粥(《方脉正宗》)芡实、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白扁豆、莲肉、山药各10克,加水适量,煎煮40分钟,捞出党参和白术等药渣,再加入淘净的大米300克,继续煮烂成粥。分顿调糖食用,连吃数日。可治疗胃肠消化不良,体虚乏力,泄泻虚浮等。
2.淮山内金粥
原料:淮山药20克,鸡内金10克,陈皮5克,大米150克,麻油3克,精盐5克,味精1克。
制作:淮山药洗净,切成斜片,陈皮洗净切丝,鸡内金碾为细末。大米洗净,放于砂锅,注入清水1500毫升,大火烧开后,入山药、陈皮、鸡内金,转用小火慢熬成粥,加入精盐和味精,淋麻油调匀。分早晚服用。
功效:补肺肾,健脾胃,用于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和慢性泄泻。
3.黄芪炖母鸡
原料:黄芪100克,柴母鸡1只(农村散养)约1000克重,料酒3匙,姜3片,水1500毫升,盐适量。
制法:先将母鸡宰杀,去毛,剖腹去肠、内杂,剪去爪尖,洗净,切成块,再将黄芪洗净,待用。在锅内装入鸡块、黄芪、姜片、料酒、水煮开,改用温火炖2小时,鸡肉烂后加食盐适量即可。
功效:母鸡肉与黄芪合用,助其健脾益气之功。慢性肠胃炎患者和体虚感冒、腰腿无力者均可食用,疗效显著。
五、预防护理
1.饮食有规律: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2.注意防寒:胃部受凉后会使胃的功能受损,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
3.避免烟酒:不吸烟,因为吸烟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诱发胃病。应少饮酒,大量饮酒可导致胃穿孔。
4.饮食不宜:少吃油炸、腌制、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因为油炸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腌制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5.饮食四宜:①宜少宜精:宜少指不可过饥再吃东西,且吃东西―次不可过饱;不宜极渴时饮水,饮水一次不宜过多;晚饭宜少。宜精指少吃粗糙和粗纤维多的食物,尤其对于有消化不良的病人,要求食物要精工细作,富含营养。
② 宜温宜洁:宜温指胃病患者不可过食冷瓜果,也不能因畏凉食而吃热烫饮食,这对食道和胃的损伤也很大。宜洁是指有胃病的人胃抵抗力差,应防止食物被污染,并注意食用器具的卫生。
③宜鲜宜淡:宜鲜是指吃适量新鲜蔬菜和水果,新鲜疏菜水果可防癌,同时也指吃新鲜的食物,不食腐烂变质的食物。宜淡指宜吃清淡的素食。中医讲淡味是养胃的,清淡素食既易于消化吸收又利于胃病的恢复,而且可使人长寿。新鲜蔬菜、五谷都为健胃佳品,但食用不可过量。
④宜软宜缓:宜软指饭食、蔬菜、鱼肉之品宜软烂,不宜食油煎、油炸、半熟之品及坚硬食物,既难于消化,而且有刺伤胃络之弊端。宜缓指细嚼慢咽,充分地咀嚼,唾液大量分泌,既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又能有防癌和抗衰老的效果。
6.推荐保胃肠的好食物:
①南瓜:含大量果胶,可保护胃壁,减少溃疡。
注意:南瓜皮不好消化,消化不良的患者食用时最好去皮。
②木瓜:含木瓜酵素,有助于分解并加速蛋白质吸收,可缓解消化不良,木瓜也是健脾胃、治胃痛的好食物。
注意:木瓜偏寒,建议不要空腹食用。
③山药:健脾胃、益肾气,可促进消化吸收,黏稠质地也有保护胃壁功效,还能促进食欲,胃部长期不适导致食欲不振的患者可多吃。
篇9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的炎症,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指直肠结肠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症状为左下腹疼、腹泻、里急后重、便下黏液、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不断,反复发作。慢性结肠炎通常根据致病原因分为特异性即有明显原因的结肠炎,和非特异性即致病原因不明的结肠炎。笔者2008年4月~2011年2月采用绿色疗法,自然辟谷治疗慢性结肠炎50例,疗效显著。
在采用自然辟谷疗法时,其患者诊断标准,所用病例符合《中医诊断学》标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化脓、便血、全身不适等症状。一些病例还出现反复发作、时好时坏的病史,并经X线及内透镜检查,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和溃疡。
由于自然辟谷治疗还未被人们完全理解和接受,笔者在治疗中完全采用全辟谷和半辟谷治疗形式,每天对患者播放由笔者创作的自然音乐《快乐歌》、《心能量》、《自然催眠歌》、《自我催眠歌》、《富乐养生》、《自然之歌》等13首歌曲进行治疗,然后通过打坐吸收自然能量,平衡人体生理功能,排除人体的垃圾和毒素。每天由辟谷专家进行早晚各半小时能量调理和传授吞纳服气的方法进行治疗调理。7天为一个疗程,15天为一个大疗程。
在自然辟谷中,辟谷者必须放松身心,聚精会神地倾听所播放的音乐,静心吸收能量,调动人体潜能,燃烧多余的脂肪,排除体内多余的能量。如身体出现疲乏,或感觉能量不支时,应进行能量吸收和吞纳大自然灵气。在此过程中自我放松身心,想到气血畅通,生理功能和病理功能恢复正常,人体恢复健康。
自然辟谷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我们依据《新药最新疗法标准》,临床痊愈10例,占50%,全身症状消失,结肠显示恢复正常;显效20例,占40%,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16例,占32%;无效4例,占8%。内镜检查显示,无特殊明显变化。
典型病例介绍:
张++,男,39岁,高级心理咨询师,2002年3月5日就诊。平素喜吃生冷、瓜果等,幼时常有腹泻,时作时止。2004年曾患细菌性痢疾,服痢特灵而愈。2005年时不明原因腹泻不止,稀水样便,每日4~5次,伴有发热体温38℃左右,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服用抗生素症状有所缓解,但反复无常,停药后又出现腹泻,肠鸣泻泄,每天3~4次,夹杂脓血黏液,腹胀满,不思饮食,症状时轻时重。2006年2月乙状结肠镜检:肠黏膜粗糙,轻度潮红,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7~10cm处可见米粒样浅表溃疡,周围有片状出血点。
病理报告:结肠黏膜慢性炎症。诊其脉象弦滑,舌苔淡黄腻,舌质红,中医辨证属湿热郁结型。
采用自然辟谷疗法和放松催眠之后让其进入自然辟谷状态,然后在放松入静之中倾听《心能量》歌和饮用大量的水,排除肠胃病的垃圾和病毒。
具体操作:让患者仰卧,双手放于身体两侧,全身放松,呼吸自然。辟谷治疗师开始用语言引导,慢慢放松全身,全神贯注地倾听《自然催眠》、《自我催眠》、《自然养生》、《快乐歌》等歌曲,慢慢进入催眠状态,然后调集自然能量,修复肠胃,让其功能恢复正常,之后进行不吃饭的自然状态。能量调理,身体清理由辟谷老师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半小时,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第一个疗程后,脓血便消失,食量明显增加;第二个疗程,重点采用配合心理催眠治疗,并强化音乐音量和精神愉悦的调节,清理人体内部毒素,共治疗14次。两个疗程后,肠镜复查浅表溃疡愈合,片状出血点消失,肠黏膜恢复正常,患者精神愉快,食量每天约1斤左右,每天大便一次成形,基本治愈,一年半随访未见复发。
讨论与体会:
篇10
关键词:老年病;脾胃;综合治疗
根据联合国人口组织(WPO)的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人口占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老年人口占人口比例达到7%,就表明这一人口总体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一国家或地区就属于老年性国家或地区。自2000年,我国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属于老年性国家。毫无疑问,大量老年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也给医疗体系(主要是医院老年科、养老院、康复所及疗养院等)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怎样综合有效的治疗老年疾病,关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老年朋友的生活质量,是广大医务工作人员热议的话题。
在中医理论中,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这两个系统是人体生命之本源,二者协同,是推动其它脏腑功能的基础。人老体衰,各系统机能均在不断的下降,然而脏腑亏虚,多从脾虚开始,脾胃一虚,其余脏腑无所受益,百病易生。肾藏先天之精匮乏,脾胃亦衰退,后天之精充养乏源,先后天之精皆不足,精亏则气少,生化不足,推动无力,则五脏六腑皆受牵连。各种机能减退,运化无力,痰瘀水湿停聚,正虚而邪实,遂症候复杂,盘根错节,短期汤药也难有桴鼓之效。
笔者采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干部科2013年06月住院患者资料。患者82例,其中男46例,女36例,平均年龄77岁,得到如下之结论:
1在院患者脾胃疾患统计及分析
绝大部分老年人脾胃功能受损,甚至有器质性病变。中国有句古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由此可见,饮食多少可以从侧面反映人的脾胃衰弱程度。脾胃功能随着年岁增长逐渐减退。在本次调查的住院患者中,仅有16例明确诊断为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炎症性肠病,结肠/直肠息肉,甚至消化道肿瘤等器质性病变。但临床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远远不止于此,绝大部分老年人都存在肠胃功能退化。临床表现为纳食减少、食而不香、不喜饮水、皖痞、腹胀、腹泻、便秘等等;脾主四肢肌肉,脾胃损则大肉渐脱,消瘦乏力,有11例明确诊断营养不良。脾胃功能失常则水谷津液聚而生痰成饮,或流溢于血脉,或走注于经隧,或充塞于清窍,或泛溢于肌肤,可阻郁于脏腑肢节而生百病。脾胃仅为整体的一部分,它与全身脏腑功能和器官都有互相联系和影响,所谓"脾胃一病五乱并作"[1]。临床可见老年患者纳食减少, 形衰神疲立现, 胃口渐佳, 病情随之稳定或好转, 虽身患数疾而不足虑也。因此,饮食滋养及药物调理脾胃应该作为治疗老年性疾病的重中之重。
2在院患者心系疾患统计及分析
在院老年患者中,56例患有高血压,11例明确诊断为高血压心脏病,40例患有冠心病,10例存在急/慢性心功能不全,5例患有肺源性心脏病。心属火,脾胃属土,子盗母气,子病母亦损。脾气推动不足,瘀血阻滞,水湿停聚,心气受痰瘀水湿阻滞,则发为胸闷、胸痛、心悸、头晕、黑矇、乏力等症。因此需要实脾以救母,标本兼治。各种原因导致心功能不全,体循环淤血,胃肠道淤血,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因此,这种情况下需要改善心功能,缓解胃肠道淤血,脾胃功能才能逐渐复苏。此外,阿司匹林是防治冠心病一线用药,很多老年人不能耐受其对胃的伤害,出现胃痛、甚至胃出血等不良反应,这种情况下,当调整用药,换成对胃粘膜损伤较小的氯吡格雷,或加用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护胃,甚至以中药调理脾胃,顾护胃气。心与脾胃,哪个先病,哪个后病,哪个是标,哪个是本,常常分不清楚,也没有必要完全分清。但一定要注意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兼顾,两脏同调。
3在院患者肺系疾患统计及分析
金为土之子,肺为脾胃之子。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得到脾胃输布之精气,才能行使其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之功能。年老体衰,脾土亏虚,母病传子,肺金则不鸣矣。笔者所调查的在院患者中,有32例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或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呼吸困难、胸闷、气紧、喘促,甚至咯血,常常伴有形体消瘦。老年人肺系疾病常反复发作,不得根治。因此要充分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在疾病尚未发作时培土生金,实脾气,则卫气充,肺卫得固则不容易反复受凉感冒。亦可以充分发挥中医特色,运用三伏敷贴,预防肺系疾患在秋冬季节的发作。然而,病根犹在,即是防护再好,冬季仍然是肺系疾病的高发季节。老年人受凉后出现发热、汗出、咳嗽、咯黄痰、喘促、呼吸困难等症。西医对症治疗往往予大剂抗生素及退热药,犹如冬日一盆冰水泼在本已不旺的炉火上,使人脾胃大伤。呼吸道感染控制后,患者常常表现为纳呆、食欲不振、腹泻、舌光红无苔等。此时尤其应当补益脾气、滋养胃阴,固护脾胃,缓缓调理,使其康复。总之,古语有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无论是在发作期还是在缓解期,都应该健脾燥湿化痰,标本同治。
4在院患者肾系疾患统计及分析
肾为先天之本,随着年岁的增长,肾藏先天之精逐渐减少,成肾精亏虚之证。笔者所统计的在院患者中,有14例存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多继发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肾功能不全会导致人体精微物质的丢失,如蛋白尿;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机体合成红细胞减少,会导致贫血。慢性肾功衰继续发展到终末期,亦会影响消化道,引起恶心、呕吐等症。此外,肾主骨、生髓,在本次调查的在院患者中,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的患者有9例,实际上可能远不止于此。脾肾是先后天的关系,互相滋养,年老肾精渐亏,唯有通过后天脾胃补养才不至于过快精尽衰老。
5在院患者肝系疾患统计及分析
肝喜调达,恶抑郁。然而临床中,会见到很多老年人患有脑出血后遗症、脑梗塞后遗症、阿兹海默综合症、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等。中医诊断为"呆病"、"郁病"、"癫症"。患者往往因为患病前后巨大的反差,生活不便,不能自理,而情绪低落,抑郁不舒。在中医理论中,此为肝气不舒,肝郁则克伐脾土,加重了患者食欲不振。患者不愿与外界交流,恶性循环,加速了其大脑退化的速度。在院患者中有39例诊断为脑梗塞或者脑出血后遗症期,13例明确诊断为老年痴呆。早在《内经》就已认识到脾与认知状态关系密切。"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素问·刺法论篇》)。"脾藏意于智"(《难经·三十四难》)。"五味入口, 藏于胃肠, 味有所藏, 以养五气, 气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素问 六节藏象论篇》)。包括记忆在内的神志活动有赖于气血的濡养,即"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脾胃功能的紊乱会影响到气血的正常化生,气血化源不足,气虚血少,血虚不能上奉,心神失于濡养,神明衰弱,则记忆不强导致健忘[2]。进而影响到认知功能。因此,针对这类人群,治疗仍然要以脾胃为本,同时兼以疏木扶土。
6在院患者患癌情况统计及分析
在院患者中,有15例患有肿瘤。在中医理论中,肿瘤属于"癥瘕"、"虚劳"的范畴。其病机为久失调养,痰瘀聚集,形成有形实邪。此时,单凭中医中药已经回天乏力,难以消除病灶。相较于肿瘤科,老年科的患者更多放弃激进的放疗、化疗等抗癌方法,而选择保守治疗、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对于这个特殊的群体,医护人员需要转变治疗的侧重点,不是力求治好疾病,而是给予更多的关怀,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使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静心宁养,减少痛苦,安然度过终末期。因此,调理脾胃是对症治疗的基石,尽量让患者正常进食,后天不失滋养之源,才能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
7在院患者内分泌系疾患统计及分析
在院患者中,有27例患有糖尿病。糖尿病属于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它还是冠心病、中风等的高危因素。因此,调控血糖,防止大、小血管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在中医理论中,《灵枢·五变》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消渴的根本病机在于元气亏虚。脾主运化,输布津液及精微物质。脾病可导致津液精微物质代谢功能紊乱而发生消渴[3]。出现口渴、多饮、多食易饥、消瘦等症。在老年患者中,症状往往不典型,甚至某些老年人是在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后才发现糖尿病的,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以及心脑血管的并发症。但是,仍然要认识到此病的病机是"脏脆","元气大亏",治疗当以党参、黄芪等大补元气,再随证加减。因此,消渴患者的治疗也是围绕脾胃为中心的。
8在院患者口服用药情况统计及分析
老年人疾病既多且杂,而对应每一种疾病,往往需要至少1~2种口服药,所以每个老年人每天可能需要服用几种,甚至十几种口服药,其中包括西药和中成药。例如:高血压患者常需要二联及以上的降压药;糖尿病患者常需要二联及以上降糖药,如果伴有并发症,则需要更为复杂的用药;冠心病患者首先需要一级预防用药,他汀类药物调脂稳定斑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集,而针对具体情况还可能用到硝酸酯类制剂以扩张血管,β受体阻滞剂抑制交感兴奋,ACEI或者ARB类药物防止心肌重塑等。笔者整理了在院患者的口服用药情况,平均每人每天需要服用6.6种口服药。量多且杂,但又确实为病情所需。这给脾胃带来了相当大的负担,尤其是某些药物本身就易产生消化道副作用。有研究者建议用药前了解患者病史及用药情况,分析症状,以合理选择药物,尽可能减少用药量,联用药物以不超过3~4种为宜[4]。精简药物以顾护脾胃,防止过多药物对其造成的伤害。如果实在无法减少,也要注意调理脾胃,以固命本。
9调治当以患者为中心,以脾胃为中心
老年人病多且杂,常常伴有多系统损害。笔者认为对于老年病,更应该采用以患者为中心,综合治疗的模式进行。专科治疗往往以疾病为中心,专科医生专注于本科疾病进行重点治疗,而忽略其它系统疾病。一旦治疗好本科疾病,再转其它科室治疗其它系统疾病。患者在病房间辗转,劳顿不堪,并不适合老年患者。如果采用老年科综合治疗的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就会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的负担。然而综合病房中,医师面对复杂的多系统疾病和纷杂的临床情况,怎样才能抓住本质?李东垣《脾胃论》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脾胃即治所以五脏","善治病者,唯在调和脾胃"。脾土居于中央,是后天之本。因此,在疾病缓解期,还是应该以调理脾胃为本。
调理脾胃包括饮食调理以及药物治疗2个方面。①老年患者食欲减退,以及受某些特殊疾病的影响(如糖尿病、胃病、肝硬化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食谱范围大大缩减。因此,更要选取营养、易消化、口感好的食品。此外,还要注意,"胃以喜为补",要在兼顾疾病禁忌的同时,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喜好,让其更多通过肠道而非静脉摄取营养。②药物治疗当以益气健脾为基础。常用的药物有党参、黄芪等,可以大剂应用以补气;辅以甘淡实脾,如茯苓、白术、扁豆、山药等;如果久病湿、食、痰等实邪阻滞,还可以加用豆蔻、草果等;随证加减,其效得彰。此外,某些老年人过于重视身体健康,胡乱进补,或以地黄、阿胶等滋腻之品碍脾之运化,或以肉桂、虫草等耗胃之津液,最终导致脾虚胃损,反而衍生出诸多病症。因此,临床医师有责任告知老年人不要盲目进补,要遵从医嘱,有针对性的用药。强健脾胃,以壮大气血,就成了病后调养的第一要点。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尤其如此。如果服药后障碍了脾胃运化功能,患者饮食难下,吹得再神奇的处方,世间再名贵的药物,于患者又有何助益[5]?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总之,老年慢性病的善后调理, 一切从调治脾胃为治疗大法,方可百病皆愈。
参考文献:
[1]钟朋光.浅谈调理脾胃在老年病临床上的意义[J].内蒙古中医药,2008,(1):4-5.
[2]李珀.试论脾胃虚衰是老年健忘肇始病机[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3):201-202.
[3]李小华.亓鲁光教授治疗糖尿病经验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