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建议

篇1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我建议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

一、生动有趣的导入在新课标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作用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比是一个好故事的开头。如果故事的开头能动听、能悬念叠出、能异彩纷呈,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引人入胜。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会影响到该节课的整体质量。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万式,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不是那么一成不变,不是那么枯燥无味,不是那么干瘪苍白,要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幻彩,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奔放。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效果。

二、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最直观可行的措施

课堂教学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对教师来说,上好一堂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而恰当的教学手段的方法的运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现代课堂教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开放性。要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除使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教师还应当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也可以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

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和运用多媒体设备,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带经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最不喜欢课堂教学,变成非常喜欢课堂教学。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踊跃发言,激烈讨论,积极参与到教与学中来。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这个教学要求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条件和平台。教师在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对教材的内容给予适当的简略或补充,或展示有关最新最热门的讨论观点及意见,既讲授了课程内容,又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既讲授了必修内容,又扣住了时代脉搏,体现课堂教学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三、以彩色、动感的语言带学生进入学识胜地

教师在上课时,充分运用体态语言来传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点的强调,同时也运用肢体语言和情态语言来表达教师自身对知识、对学生、对课堂的情感。在语气上,通过轻重、缓急、抑扬、快慢等变化进行教学,在语态方面,以平等方式、交谈方式进行情感教学,体现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在其乐融融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激发出来,主动性自然就发挥出来;也就不再有课堂教学毫无生趣的结果了。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课堂教学的说服力、感召力极大部分来自于教师授课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仅富有严谨、精炼的教学语言还不足以应付教学,在新课标要求下,一个优秀的教师还必须不乏彩色与动感的语言,才能真正扣动学生的心弦,促进思维的活跃和想象的丰富,发挥对提高思想课堂教学的实效功能的积极作用。

四、利用学科整合优势多方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新课程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这就要求教师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全面拓展个人的各方面学识修养,同时要把学生视为接受完整教育的个体,而不是只偏颇于任何一个单独学科的“专人”。新教材课堂教学,本身就渗透了多个学科的知识,这是一大优势。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应用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增强学生对相关的文学、历史等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等综合能力。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不觉得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又达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掌握了教材观点。使学生从不喜欢课堂教学到很喜欢政课,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各方面知识素养的提高,培养适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当然,利用学科整合进行教学,对教师自身也就提出了更高个要求,要求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汲取多万面多学科的知识,才能真正发挥优势,达到好的教学目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教学中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遵从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问题    建议

一、引言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正在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这一过程中,语文课堂无论是学习教材还是教学思想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来说越来越开放,课堂教学方式多变,充满活力,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但是仍需不断完善,加以改进。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着三方面的特点,首先是互动性教学。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语文课堂必须凸显主体学生的地位。只有在平等的关系基础上,师生之间才方便进行沟通与交流,教师用自己本身的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眼界,不断诱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师生产生共鸣,教学相长。其次是灵活性。对语文课堂来讲,教师进行课堂陈述,学生认真听讲,学生提出课堂问题,教师进行一一解答,教师提出课堂问题,学生之间可自由发挥,也可采取小组交流讨论解决。总之,教学组织形式多变,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课外辅导,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是活动性。语文课堂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拓学习视野。

三、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不明确

语文课堂教学目的性不强,教师无效备课,课堂秩序不佳,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目标模糊,对学生的要求不明确,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堂练习,都是照本宣科,不仔细研究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导致一堂课结束,学生们还如坠云雾中,不知道哪些是重难点。

2.教学指导不足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掌握了语文语言的训练重点,但是训练方法可能不恰当,基本上都是采取教师讲述、学生倾听的教学模式,老师是课堂主角,学生缺乏实际的操作。就比如在识字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把单独的字作为教学重点,应当引导学生记忆,学会用这些字;对于词语,也要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灵活运用,达到独立学习的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师生互动欠缺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流于形式,一般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互动较多,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没有提问的权利。即便组织课堂分组讨论,学生间进行沟通交流,大部分也会变成几个优秀同学发表建议、其他同学倾听的情况,导致学生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师生互动欠缺。

4.备课不充分,教学重难点不突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备课极不负责,没有认真研读教学教材,而是直接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课前对学生进行分析,没有属于自身的教学特色;在课堂讲解时,采取传统的教学观点,面面俱到,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延伸范围广,导致学生不能领悟重难点,得不到针对性的练习,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

5.课堂设计连接不紧密

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一般针对该堂课的教学内容会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以便学生更容易把握教学内容,但是有的教师教学设计和实际课堂讲解出现偏差,缺乏整体系统性,教学设计环节连接不紧密,有时候课堂上学生纷纷发表意见,争吵异常激烈,而讨论的问题却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课堂效率低下。

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建议

1.教师精心备课

教师精心备课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首先要熟悉教材体系结构及特点,了解每一个教学模块和教学专题,充分熟悉文章,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按照教材要求准备教学内容;其次制定好学生的学习目标,在备课时时刻不忘教学目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最后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还要把握各位学生的学习心理,关注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要求,保证充满活力、求知欲强的学生能够提高学习能力。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兴趣是引发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上课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将课堂教学变成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活动,以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引导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展现给学生们要学习的新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在学到有故事情节的文章时,教师可构建一个美妙的情境,提前让学生们进行课文预习,然后分组进行表演,让学生相互合作;教师应放下严谨的教学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表演,营造出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最后教师统一做出点评,既吸引学生们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学得愉快,又提高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参加教学活动。

4.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

现代教学媒体表现力丰富,更容易吸引小学生的眼球,多媒体技术具有声图文并茂的特点,容易吸引小学生的学习乐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忱,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保证课堂学而不乱,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寓教于乐,完成对知识的吸收。

五、结束语

总之,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改变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经过不断的积累和总结,整理出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杜萍,王兆坤.试论教学智慧及其生成条件[J].课程·教材·教法,2009(02) .

篇3

1.从学生自身情况来看,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惰性强,对财务会计课程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少数学生能完全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可能由于基础差、接受能力差等原因,对教师所讲内容不知所云,完全机械记忆,不能灵活运用。

2.从课程教学内容来看,现有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所用教材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具体展开,以会计报表的编制为终结,详细阐述了企业的供、产、销及利润分配环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材编写基本上是内容面面俱到,条条框框的规定较多,重点不突出。加之我国的会计核算与国际接轨,准则的频繁修订、出台,造成了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改和补充,影响了教学内容的稳定性、连续性、系统性,增加了教学难度。

3.从教学方法上看,在财务会计课堂上,主要的教学方法还是讲述法,黑板上的一段文字或是教师口里的一段描述就是一笔业务,让学生在文字或教师的描述中去想象这是一笔什么样的业务,然后照葫芦画瓢地编制会计分录。有时,学生不理解业务,教师就要费很多口舌去讲解,很多时间都浪费在这些解释和描述上,而学生仍然会对业务涉及的原始凭证及业务流程一无所知。虽然现在有许多上会计课的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将一些原始凭证和业务流程以较为生动的方式播放出来给学生看,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的实战性;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没有真正地进行原始凭证填制,没有真正的业务流程体验,虽然在课堂上、考试时会写分录,但一到实际工作岗位上仍然是满脸茫然,捉襟见肘。

二、对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正确引导,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我们要找出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的原因,及时对症下药。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多,枯燥零散,学起来很累,且越学越难,越听越糊涂,于是渐渐产生厌学心理。针对以上情况,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宜采用观摩法、任务驱动法、角色体验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法。例如:观摩法中我们可以将一些业务的原始凭证及业务流程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播放给学生,或者是收集、填制各种原始凭证及有关会计事项的办理指南,制成票样或打印出来,放入文件夹供学生查阅观摩,让学生获取较直观的认知。任务驱动法中由于学生已学过会计学原理,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在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中,第一次上课时就应发给学生一个模拟实训企业的会计资料,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会计模拟实训。教师要掌握实训进度,以下达实训任务书的方式告知学生应在什么时间完成什么工作内容,具体实训时间由学生自己安排,但工作成果要按期交给教师检查以评定成绩。角色体验法中财务会计课程涉及到很多具体核算业务,由于学生并没有接触实际工作,对于工作的分工和业务流程缺乏感性认识,而会计核算和管理往往是站在特定的角度、特定的业务流程上进行,因此学生缺乏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项或几项业务,让学生扮演银行工作人员、会计、出纳、销售人员、经理、客户等,模拟各种角色体验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面临、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将烦琐、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成生动形象的语言。如在讲到存货购入核算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出纳、会计、采购员和仓管员,各司其职,完成材料的购买、款项的支付及材料的入库等业务流程及会计单据传递。

2.细化、强化教学实践内容,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可采用手工账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的方法。会计手工模拟实践是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及其规律。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践是对手工模拟实验的升华,它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和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处理,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很多用人单位也将电算操作能力列为招聘的条件之一。根据社会的这种需求,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基础上,可以利用手工模拟资料开展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其方式是在上述手工完成综合实训资料――会计凭证填制、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的基础上,将会计凭证输入计算机,同时完成会计电算化的账务处理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将两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巩固学生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3.建立校内记账公司,将校内模拟实训与真账实践相结合

篇4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已获得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被称为问题意识。而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以技能培养和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形成学生终身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为最终目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能够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当务之急就是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中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一、创建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敢问

1.课前强调,放下提问的包袱。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无论是新生入学还是中途接班,上课前必须强调的要求就是上课注意听讲,但并不等于只能听不能讲,回答老师的问题要讲,有问题更要讲出来,这样学生在意识中就少了很多对提问题的顾忌。

2.课中引导,创设提问的氛围。上课过程中老师的态度、语气以至于表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影响到课堂气氛的好坏。作为老师,应当以一种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学生回答对了,或微笑点头示意,或提出表扬鼓励;答错了,提醒再想想;甚至对于有些没有认真听课的学生也要善意的提示、引导。

3.课下多沟通,相互了解才能相互理解。课堂上只能从表面上了解学生,而学生内心到底有哪些想法,只有通过课下交流才能及时把握,往往课堂上不经意的走神,不应该的错误、出乎预料的问题都有一定的原因,及时沟通了解,既能了解学生的问题,并能及时解决,又能使学生对老师课堂上的提醒、批评进一步的理解。这样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就等于为学生提供了“安全”的环境,使学生敢于说、敢于问。

二、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学生愿问

1.精心设计引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地理教师发挥学科特点,利用情景教学,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是学生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主动去发现问题。往往精巧的引言设计、巧妙的新课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时事热点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不失时机地将实际热点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是学生能从切身感受出发,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进而推动他们思考、疑问。通过热点问题,不但将重点难点知识很快突破,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探求知识的欲望。与此类似,作为地理课堂切入点的热点很多,像2008年的雪灾与气象灾害,2010年的西南五省干旱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金融危机与产业的转移和升级,印巴冲突与中东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等,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提问的主要突破口。

3.恰当引用诗文、谚语,调动学生兴趣。中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其中不乏一些名篇佳句,里面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果能够把这些故事词语有关的地理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恰当地运有待地理课堂教学中去,不仅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学生会问

1.问题的启发性。主要体现在所提的问题要难易合适,即教师应对学生的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高质量的问题应该是既使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问题的信心。问题的难易程度正好介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的每一类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以能调动全体学生都处于积极思考状态为宜。

2.问题的关键性。真正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必须提高设问的质量,优选问点。所谓问点,就是指讲授教材时提出问题的切入点。一般地说,问点应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这就要求课前教师要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抓住本质,确定关键性问题。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Ⅰ季风这一内容时,学生对于海陆不同季节气压中心的形成很不理解,于是我就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作为主要问点,首先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提出问题一:“夏季,海水和海岸那一个更热?冬天,海水和海岸那一个更冷?”然后引导学生将刚刚学过的热力环流原理迁移到这里,提出问题二:“夏季,海陆上空分别形成哪种气压中心?冬季呢?”最后水到渠成,提出问题三:“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夏季形成什么方向的风?冬季什么风?”这样,抓住内容的关键之处,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设疑,步步深入,就能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不断的深入思考,从而使思维不断向知识纵深发展。

篇5

关键词: 莆仙戏 表演艺术 地理课堂教学

莆仙戏是福建省的古老剧种之一,流行于兴化方言区,其表演独具地方特色,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本文从莆仙戏的表演手法与艺术精神两个方面分别探究其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借鉴意义,以深入学习“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就是艺术家”这一素质教育理念。

一、莆仙戏的表演手法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借鉴

莆仙戏的表演手法,包括演员的形象包装、情感表达、动作表演和语言表达及舞台音乐的表现等,都极富艺术性,对地理课堂教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形象的包装。莆仙戏的行当角色有生、旦、贴生、贴旦、靓妆(净)、末、丑、老旦八个,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服饰、化妆风格,让人领略到中国古代的人文风貌,仿佛时间倒流到过去。为人师表,大方得体的服饰装扮同样能为打造一节快乐和谐的课堂增添色彩。因此,地理老师在为学生“唱戏”之前应该好好“梳妆打扮”一番,不求浓妆艳抹,但求自然得体,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的魅力。这是地理教学所倡导的美化环境的组成部分。

2.情感的表达。莆仙戏演员表达情感时喜用“雀跃步”,怒用“双摇步”,哀用“双掩面”,乐用“双提肩”,形象生动,台下观众深受感染。研究表明:信息的传递=7%词语+38%语音+55%表情。可见,恰到好处的情感表达对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因此,地理教师应该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太阳暖大地般的热情乃至指点江山般的豪情去感染和关怀学生,从而有效传递地理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动作的表演。看莆仙戏,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就是演员的动作表演了,手部动作都应“上不超于眉毛,下不低于肚脐”,腿部动作各不相同,生角“蹀步”、净角“挑步”、丑角“七步溜”等,肢体语言丰富,极富观赏性。如果上课时教师能像戏曲演员一样,恰当地运用肢体动作,甚至邀请学生一起参与,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发展。以高中地理必修1《常见的天气系统》为例,在介绍气旋的气流运动状况时,可以请全班同学与老师一起张开双臂,用双臂的“低空靠拢—垂直上升—高空分离”分别演示气流“在近地面辐合—垂直方向上升—高空辐散”,演示反气旋时方向相反,最后给这组动作命名为“地理功夫”,学生定会好奇并积极参与。

4.语言的表达。莆仙戏的声腔称“兴化腔”,它融合了莆仙民间歌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唐宋声诗、词乐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风味。对于教师而言,语言是课堂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否把学科知识与学生喜好两者结合进行艺术处理,这对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关键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能使抽象的专业术语和原理浅显化、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以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由于偏理科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枯燥、困难,常规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如果教师借助一些谚语、诗词乃至歌词、口诀等脍炙人口的语言加以诠释和表达,则学生更容易接受,效果更好。

5.音乐的表现。莆仙戏的后台伴奏有锣、鼓、笛及本土民间的“十音”、“八乐”等,使其音乐形式多样化、抒情化。音乐使人放松,适当地使用音乐能有效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如果在地理教学中能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乐曲,不仅能活跃气氛,还能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如高中地理必修2《人口迁移》中关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人口迁移原因的解释可以播放歌曲《小芳》,让同学们了解发生在“”时期知青上山下乡中的一些往事,从历史回顾中去感受那个时期所谓的“国家有计划、有组织”的人口迁移政策,印象更深刻。

二、莆仙戏的艺术精神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借鉴

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可见,教师对学生注意力保持的重要影响力。而地理教学由于实践性、综合性、理解性较强,对学生的顺利学习形成一定的障碍。这就要求一线教师要积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把教学当做毕生的事业来追求和经营,积极为学生创适愉快、高效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扫除地理学习障碍、提高地理教学效率。莆仙戏的艺术精神强调艺人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及奉献的精神,这对地理教师及地理课堂教学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有“莆仙戏第一旦”之称的名老艺人王少媛的艺术人生给我们以启发。王老师13岁就进入仙游鲤声剧团拜师学艺,由于她勤学苦练、虚心学习、勇于探索的艺术追求,使得她的表演入木三分、惟妙惟肖,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被专家誉为“集莆仙戏旦角表演之大成”。如今,王老师年近知天命,但仍活跃在培养后备人才的薪传事业上。这种对艺术的敬重及精益求精的精神,令无数戏迷为之感动。地理教师不妨学习莆仙戏艺人的艺术精神,努力修炼“孺子牛的品格,园丁般的情怀,乃至春蚕、蜡烛般的奉献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精心策划我们的地理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教师及地理课堂教学的魅力,进而以良好的心态探究地理、学好地理,有效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郑尚宪,王评章主编.莆仙戏史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篇6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提问是惊奇与怀疑的开始,是教与学的纽带,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手段之一,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因而课堂提问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1坚持有效提问的原则

为保证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教师的提问还应该坚持一些提问的基本原则。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某一特定教学目的展开的,教学的中心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激疑、集疑、释疑的过程,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问时应注重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即实效原则,适时原则,梯度原则,角度原则。

实效原则,课堂提问设计的实效性取决于问题的真实和确切,即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提问要紧扣教学 目标和教材内容从感知直观人手,但不宜一问一答展示现成知识的结论,以免学生猜测教师的意向作答,掩盖了学生的不知之处,使教师获得不真实的反馈信息同时提问要确切,要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不能超越学生知识、思维的实际水平,也不能使问题语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否则课堂提问会造成停滞局面,达不到预期目的。

适时原则,课堂提问的适时性应该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抓住时机 ,其二是提问次数要适度,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提问时机有关,什么样的设问应在某节课的什么时机提出,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即要因时设问,恰到好处,同时提问次数不是越多越好,过多过频的课堂提问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常会导致学生随大流,不去深入思考,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各学科各种课型、内容各不相同,提问设计中把握适时适度尤为重要。

梯度原则,现代信息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提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难易级差从低到高逐层进行,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进行回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

2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几种方式

课堂提问的方式很多,只有对提问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

篇7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应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86-02

1现代教育技术的解读

1.1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学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的过程中,在实现教学和教学过程中,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突出“现代”二字更加注重现代科学技术,针对现代科技成果与系统思维的问题进行探讨,使得我们的教育技术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众多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专家对此有各自不同的阐述,获得广泛接受的现代教育技术被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众多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有效地沟通和控制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作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它紧跟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并为其提供理论与技术的支撑。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应用技术方面的核心。三是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教学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1.2现代教育技术的外延

如前所述,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有形技术主要指教育教学活动所使用的物质工具,它往往是通过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或幻灯投影、电影、视听设备、计算机、网络、卫星和其他教育媒体来展现。无形技术,包括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教学思想、理论等教学过程,可以说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技术走向内涵式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但作者认为,把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这个综合体(物质工具和教育理论)的能力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外延将更能体现出其“现代性”,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载体,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而能否灵活运用这两种技术从而体现出现代教育技术之特性,则是现代教育技术能否在课堂中有效实施的保障。

2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让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现代化,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前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实现现代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育民主化,展现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迸发强大的冲击力。然而,在特定的教学应用程序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如技术中介,教师使用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偏离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潜在问题,渐渐浮出水面。

2.1一项“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调查

为深入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作者在海南S中学见习期间,深入课堂教学实地观摩,同时以针对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和针对教师进行访谈的形式,对海南S中学的师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前者旨在以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学生对于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式的反馈情况;后者旨在了解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态度和意识。其中,本次问卷发放数为50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无效问卷1份,空白问卷1份。同时,对该校的硬件环境建设进行了实地考察与了解。

2.1.1海南S中学现代教育技术硬件环境相关情况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若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实施,硬件环境是其必备的条件。包括计算机室、多媒体综合教室、计算机网络系统等综合硬件设施。

近年来,海南S中学现有专用的多媒体电化教室/实验室32间、多媒体演播厅1间、语音教室4间、计算机教室5间,有教学和办公用电脑460多台,所有的教室均为多媒体电化教室,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已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不断地扩建的宽带校园网实现了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的高速网络化,学校电子阅览室与公共信息网、教育科技网、国际互联网联通。由此可见,该校已基本具备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硬件环境。

2.1.2海南S中学初中某班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应用基本情况

(1)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基本普及

调查显示,96%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只有4%的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基本普及。

(2)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加吸引学生

另外通过对海南S中学在校生的调查显示,有62%的同学比较喜欢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只有13%的学生不喜欢多媒体教学,另外还有25%的学生对使用或不使用多媒体教学没有什么感觉。总体来讲,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相比更加吸引学生,

(3)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亟待提升

对海南S中学的调查显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前者更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情况占到将近一半,但另外有21%的学生表示上课容易分神,而另外32%的学生认为与之前没什么两样,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率应及时修正,加以提升。

针对上述产生的教育技术手段应用效率问题,为提升该校的教学效率,实现教育技术之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化。作者主要从教师角度出发试图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对两名不同教龄的教师进行了访谈,(两名教师分别为26年教龄与5年教龄)。同时深入课堂,对教育技术手段的课堂应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观察,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2.1.3海南S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1)教师未能完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含义

作者认为,教育技术可以分为两个含义,一是对“教育”的掌握(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理念、课程论等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二是对于“技术”的掌握,(主要指计算机及各类教学软件的交叉操作技术)。长期以来,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阶段,即计算机操作技术。如被问及“您对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式的理解”时,各位教师对“教育技术”一词虽熟悉但模糊,第一印象基本是计算机教学。其实这种对教育技术的片面理解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硬伤”。如果仅仅用计算机和幻灯片代替教材,那么又与传统教学有何区别呢?按照上述理解,我们应重新对“教育技术”有一个新的认识,即教育技术不仅仅包括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技术,还包括课堂教学设计的技术,即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各种方法。大多数时候,这些关于“教育”技术的方法往往是隐形的,大部分时间都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课堂氛围中。因此真正的教育技术包括隐性的“教育”技术和显性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而一部分教师并没有掌握教育技术的真正含义。

(2)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不相符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为素质教育服务,也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张。但在很多情况下,现代技术间接却有可能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作者在课堂观摩时便发现有以下两种现象:一种是简单移植型,即教师将教材内容移植到PPT课件上,省去板书环节(或只有很少的板书),而学生由之前的看教材转变为看课件,依然延续了传统教学方式。课堂中鲜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如果有,也只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才能有所展示。一般正式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某些情况下,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际上恶化了传统的应试教育在课堂中的表现。

另一种是表演型,为了应付其他教师的课堂观摩和教学评价,教师倾向于制作华丽精美的教学课件和表演性质的师生互动。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真正目的并非指向学生的主动发展,而是为了自己教学环节的完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成为某种程度上的“表演秀”。

(3)学生自身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升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挑战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学生对电脑的熟悉程度显著提高,并且利用电脑学习率上升,这就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挑战。调查显示,94%的学生在三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电脑,6%的学生使用电脑时间最短也在一年以上,因此学生对电脑的掌握程度已相当熟练。通过与一名教师的交流,年龄大、教龄长的教师与年轻教师相比,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通过网络资源学习情况都相对较弱。而教师(尤其是教龄长、年龄大的教师)如果平时不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更新,或许还不及学生的水平,这将会严重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才能防止落伍。

3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有效应用的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过程中既有其优势,同时也存在某些潜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教学过程的有效开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低效教学”的一大因素。及时抑制这种现象的恶化,对于提升该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主要针对教师这个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3.1树立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技术理念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将什么作为关注的核心?是简单的教材移植还是制作华丽丰富的课件,还是学生自主的发展和教师知识的指导。无论多么发达的现代教育技术,它始终只能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物而不是主体,必须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否则无论课件如何精美,画面如何丰富,都将脱离教育技术课堂教学的正确轨道。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技术观,避免陷入“操作技术至上”的误区。在课堂教学中,教育技术手段应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性教学、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师生民主活泼的交流互动中,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丰富、更加生动。

3.2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高信息素养

学校要定期为在校教师提供教育技术培训的机会,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参观兄弟学校或在此领域较有成果的学校,以借鉴对方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的可取之处,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正确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和外延,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可以获取、使用并发展信息技术的一种修养和能力。它包含与信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也包含能够获取信息能力和态度。因此,提高信息素养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有效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师应掌握的制作,开发和应用课件的基本技能,以及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3利用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学习能力,建立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网络的普及,大部分学生都已具备了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学习的能力,这也为教师的教育技术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掌握的计算机水平,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让学生自己制作一节课的课件,并让他们自己通过网络搜集所需要的教学资料,师生角色互变,每周安排一位学生讲课,全班同学轮流进行。学生在制作课件或讲课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在课上作为倾听者并及时给予学生引导和反馈。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信息搜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了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掌握,使学生的整体素质获得全面提升。

3.4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现代教育技术在该校的课堂应用中虽存在着某些问题,但不可否认,学校中仍然有一些青年教师是一批优秀教师。他们不仅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学科素养、学习能力,并且可以较好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及课外活动。老教师可以向青年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式方法,青年教师可以向老教师学习对课程内容的把握能力,新老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技术教学水平的有利途径。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篇8

一、递进导学法的基本含义

递进导学法注重“导学”,即,把学生引导到有结构的学习材料――预习案上来。“递进”指学习的层次性。大体分为“简单尝试”“本质尝试”“创造性尝试”等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即独立又合作,完成教师事先在预习案中设计的问题,或提出质疑,然后通过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形成认知上的共识。学生在阅读、思考、评议、解惑中掌握知识、开发智力,为今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基础。

二、递进导学法的理论依据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应当在给定条件下,尽量多地自己去发现学习材料,学习材料的生动和趣味性是对学习的最佳刺激,强烈的心志活动所带来的愉快乃是这种活动的最好报偿。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

华东师范大学某博士生导师教授认为教学就是引起、维持、促进学习的行为,洋泾中学校长李海林教授说:“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授课,就没有教学,没有教学就不应该拿工资。”

三、递进导学法的操作环节

第一阶段:导学案的设计。预习案:教师首先要编写预习案,将这一节课划分为若干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学)探究,先学后教,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或从实践的角度、或从理论的观点、或设置悬念,传达教学意图,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对要学问题的关注。引起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想通过学习获取新知识,自学教材,存疑质疑。使学生在走进课堂时,已经知道今天这节上什么内容、有哪些知识点、存在哪些问题,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生上课前已经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要问。

第二阶段:将(教学案)引入新课,小组交流。通常是以旧拓新,在学生已有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内寻找新旧知识的结合点,通过对预习案的学习探究,小组交流讨论自学预习案中的疑问,报告探究成果,简述理由;前面学生作阐述,后面学生质疑补充、互评互议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预习案设计的这节课若干问题进行再学习、质疑、辨析,让学生在各小组交流他们对预习案中知识、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如,平面上对称问题,简单引入新课后让学生交流讨论预习案10分钟左右,问题(1)求五个基本对称点,激活学生已有知识,问题(2)求五条基本对称曲线,适时提出方法:代入法,问题(3)求一般中心对称点和一般中心对称曲线,都可以通过学生交流自评实现学习目的,教师适度点评图形直观性重要和代入法灵活性在对称性中的作用,问题(4)平移对称轴,再求对称点和对称曲线,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同样离不开图形直观性和代入法灵活性,问题(5)求一般轴对称点和一般轴对称曲线,由特殊到一般,使关于直角坐标系中对称性知识建构初具雏形,教师让学生代表把他们的解答投影出来展示,交到班级交流。

第三阶段:(教学案)思维递进。这使学生学习新知识递进到一个新层次,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将获取新知识的新方法延伸到更高层次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由提出拓展问题、自由探究、小组讨论、课堂反馈辅导、讲评小结四环节构成。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的学习也是不断进取的过程,随着知识的迁移,认知能力也应相应发展,如,平面上对称问题:设计问题探究一,问题探究二,由于时间关系有些探究性问题放在了巩固性练习中,使学生有了充分思考后,小组共同学习探究。(1)如何求P(a,b)关于L:Ax+By+C=0的对称点,(2)如何求曲线C:F(x,y)=0关于L:Ax+By+C=0的对称曲线方程。教师适当参与小组学习探究活动,小组讨论后选一到二位小组的学生来用投影仪把他们研究结果表述论证,由其他学生来质疑或提出其他看法,教师作出评价并将有关结论方法板书。要求学生记录。

第四阶段:巩固性练习。这是一组涉及有关概念(或公式法则)方法应用本质属性的问题。数学是思维的科学,要求严谨、严密、规范;问题中有意设置一些认识过程中的障碍,澄清一些“混淆视听”的说法,把新知识、新方法应用到数学有关问题中,使学生在迂回曲折的多向思维中获取知识的真谛。《对称性》这节课巩固有关对称性应用,除上课对学生学习及时评价,通过课堂练习、课后练习反馈也是教学评价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是建构知识、进一步巩固全节乃至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检测本节的学习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

四、递进导学法的作用

课前将每节课划分为若干问题,一般分为四到五个问题,编写导学案包括预习案、教学案、巩固性练习,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师经验创设情境,构建一个导入递进的的学习过程,把概念、知识(公式)、能力串联起来,形成一条链。

(1)根据预习案自学练习,学生自学课本或查找有关资料,尝试完成第一层次的练习。(2)小组讨论:是学生在完成自学练习的基础上,对共识与疑点的交流,学长主要负责组内的交流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3)学生自学练习及小组交流时,教师进行巡视,听取交流情况,有目的地观察上、中、下各层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个别辅导或作些心理暗示,对优秀生可提出更高要求,如,一题多解、超前自学。发现优解,或普遍问题,可请学生写在黑板上或写在投影片上引为例证。(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讲思路、讲正误、讲规律、评优劣、达成共识,规律性的东西和学生的独立见解用灯片打出,使之充分交流,条理化、系统化。后面“巩固性练习”,可安排部分课内部分课外完成,同样依次按:①自学练习;②小组讨论交流;③反馈辅导;④讲评小结四个环节进行,作好全节课的讲评小结,提高对概念、公式法则、数学方法的认识层面。

篇9

小学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一门新兴课程,教学方法运用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情况。但在受“主科副科”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之下,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的激发。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进行得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学方法体现着新课程的理念,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法现状的研究有助于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更具体、更学科,为教学方法及小学科学教学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材料。

二、当前小学科学现状

受传统观念中的主科副科的影响,包括家长、学校教师及学生在内,多数都认为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为副科,学生只要在科学课堂上不违反纪律、安全得到保障这节科学课就是成功的,这显然是对小学科学课的一种偏见。持这些观点的人们也同样认为,小学生主要学好语数外即可,科学知识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还太早,不仅接受起来有难度,即使现在学到一些科学知识日后也不一定记住,对于小升初来说都是无用的,可以直接忽略的。这种偏执的想法是造成小学科学课程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经过研究开设小学科学课程,必定有其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对知识的渴望是最热烈的,断然不能错过这个特别的年龄段,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则能够提高小学生对科学只是的求知欲,抓住时机让学生了解科学的世界,为日后自然科学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1.建立课堂教学监督机制。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增加小学科学课的课时,这里所说的并不是指单纯的增加科学课的课时,而是可以通过增加活动课课时的形式增加科学课课时,可在双休日等休息日开设兴趣学习班,鼓励学校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提出明确的科学课教学要求,对教学活动的要求越具体越细致,教师就越有章可循,越能够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从而设计与课时内容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方法的使用更具有有效性。

2.重视并创设教学情境

《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指出“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儿童学习科学的起点是他们的好奇心,只有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和体验科学发现过程里的魅力,才能够保证儿童的这种学习科学的兴趣。作为科学教师,不能低估学生进行探究的能力,更不能以自己来代替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正是新课改所追求的。小学时期的儿童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与他们自己可以都收操作的具体事物,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情境,使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己动手去参加多样化的活动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该尽量的为学生提供探究及自主学习的机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组织者、支持者的角色。

3.拓展社会资源

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已经较过去的几十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对科学素养的认识却知之甚少,对科学素养的培养则更加的不了解,只有使社会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了才能够形成全社会重视科学教育的氛围,才能够有效提高科学教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性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它的顺利实施需要社会的政策的援助,可以增加小学科学课的课时量,为小学科学活动提供一定的资源,如实践场地、科技馆参观等。社会对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提供的支持越多,小学科学教师的自我责任感则越强,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高,教学方法的使用也更加多元,对自己教学的满意度也会随之提高。

4.教师应加强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的能力。

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增强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的能力,如多媒体的使用、课堂控制力的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实验的能力等都需要有意识的去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多媒体使用水平,实验教学法需要教师有基本的实验素养准确的操作手法……每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对教师专业技能的水平都有一定要求,为更好更熟练的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师要发展自己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排除自己在选用教学方法的时候受到自身技能水平的限制,也才能够对自己所选用的教学方法运用的更加得心应手。

5.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视科研

在一定环境下,意识影响行为,小学的任课教师都应该转变忽视小学科学课程的观念,在思想上小学科学教师首先就能够对自己本职的教学工作有了一定的重视,教学活动的进行便进入了良性循环。无所谓“主科”、“副科”,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对教学活动有偏见,要在思想上纠正自己的看法,增强自己的满意度。其次小学科学教师要提高对教学研究的重视,视科研为教学的一部分。教师日常教学工作较繁重,备课上课批改课后作业,很少有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更不用说是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研究了。因此,如果教师进行教学研究,那么研究的结果将直接作用到一线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对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有效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在思想上提高自己对教学活动研究的重视。

四、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 课程实施 小学科学教师

只有进行了课程实施,一个新的课程方案出台后的课程计划才有可能转变为现实。课程实施是迈向成功的课程改革与真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1]目前,人们对课程实施的看法不一。笔者赞同这样的观点:“课程实施是指将课程方案、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涉及诸多关系。”[2]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课程的理想或计划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就是教师在学校里、在教学中实际执行或实施了课程计。可以说,教师极大地影响着课程计划的实施及其质量。

一、教师与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关系

“改革的方案可能是理想的,……问题在于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怎样做的,教师是否按照方案中所规定的内容去执行。……可见,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3]许多研究表明,教师是课程实施成功的决定性力量,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层面,教师成为课程实施的核心。影响课程实施的其它因素,一般都要通过教师这个因素发挥作用。[4]

Snyder等学者归纳了影响课程实施的四类十五个因素,其中,第三类是在学校水平上影响实施的因素,如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特点与取向。影响课程的诸多因素往往要通过教师反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内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和一定程度的自主性。[5]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直接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成败。[6]因此,从对教师的研究入手,深入研究课程实施的过程,是研究课程实施的一个恰当策略。

自2011年颁布并实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后,教育部又组织专家对其进行了修订完善并规定于2017年秋季开始执行修改完善的课程标准。教育部指出,各地要各地要引导教师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教师要要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体现出这样的理念:在课程实施这一环节,要充分依靠教师,发挥教师的作用。因而,从教师因素入手,研究目前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难状”,对于“解难”十分有意义,更是必要的。

二、教师层面上的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难状”及其原因透析

(一)教师层面上的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难状”

1.科学课程被教师视作“辅科”,丧失应有地位。究其原因,第一,存在教师随意将科学课课时换作他用的情况;第二,教师选配存在问题,教师资源的配置随意性大,往往根据学校经费情况而定;第三,小学科学教师职业认同度普遍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2.教师缺乏其他教学资源,甚至只拥有教材资源。教师自身缺乏主体意识并且存在惰性,不愿意积极进行创造性的利用,以致于资源荒废。

3.教学偏离课程基本理念,教学过程荒芜。科学课程要求让学生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领会科学与技术、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关系,提高科学素养。[7]但在教师的教学里却表现为:第一,课堂教学从内容到方法偶有科学课程赋予的内涵,教学偏离了本来的意图;第二,课堂教学仍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占据主导,课堂教学失去了科学课该有的生机;第三,不进行教学设计,结果科学课成了“放任自流课”;第四,教师对科学课程的评价不能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分数评价、试卷评价盛行,更谈不上促进课程的实施和师生的发展。[8]

(二)教师层面上的小学科学课程实施“难状”的原因

1.教师对科学课程存在错误的认识。如:科学课程是其他课程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学科的拼盘;科学课花费时间,对学生升学、高考又无作用的价值观致使教师认为科学课程不重要。基于这些认识,科学课程当然不可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科学课程的发展与改革自然也就是一句空话了。

2.教师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低下。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国家垄断课程,教师习惯于唯上、唯纲、唯本,缺乏主动开发课程资源的责任意识。而科学课程要求学科知识高度整合,学习方式深刻变革,这给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带来了较大难度,致使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有惰性和抗拒心理。

3.教师队伍数量不够,专业化程度不高。据调查,目前我国中小学科学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现有科学课教师队伍多由语、数及理化生等学科教师兼职,甚至是不合格教师去兼职。教师素质决定着科学课程实施的深度、广度,决定着科学课程实施的成败。[9]虽有各种客观的理由表明科学课程在小学中实施存在困难,但深究其原因,实是缺乏一支实施科学课程的专业教师队伍。

三、教师层面上的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难”状之“解”

(一)改变“辅科”观念,还科学课应有地位

科学课程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并整合了多个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学科地位不容忽视。教师作为科学课程实施的主体,更应该正视科学课程的应有地位,将科学课程视作与其他科目地位相同的课程,以促进自身发展和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打开学生的科学之窗

需要得到教师普遍认同的是:教师自身就是科学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而且还承担着科学课程资源地开发利用的责任。小学科学教师可以立足当地,开发特色的地方科学课程资源,而且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更可以融合网络科学课程资源、课堂生成的科学课程资源。但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时刻保持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不断积累,对于条件限制的地区,教师可多制作替代性实验器材,以丰富小学生的科学课堂。

(三)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保障科学课程的有效实施

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问题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专职科学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他们大多非专业出身,没有接受过具有科学教育背景的职前教育,且现有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完全达不到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要求标准。可以说,目前还没有形成拥有小学科学教师必备的专业特质、相对稳定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10]因此,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问题作为一个非常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质量。只有努力解决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的问题,才能提升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成效。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如:积极参与教师培训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改进自身教学方式;重视参与教材培训,充分把握教材,提升科学课程实施质量;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及时更新。

总之,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者,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难”贡献教师层面的“解”。

参考文献:

[1][4]汪霞. 课程实施: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J]. 教育科学研究,2003,(03):5-8.

[2][6]潘洪建,王洲林. 论课程实施中的七大关系[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3):46-50.

[3]马云鹏. 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00,(04):2-10.

[5]马云鹏. 课程实施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 课程.教材.教法,2001,(09):18-23.

[7]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