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动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益活动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Edelman的最新报告发现,用户越来越喜欢跟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打交道。在2008年到2010年,大约有42%的网民表示如果质量和价格一样,他们更愿意购买具有社会化责任感的企业的产品。2012年这个比例上升至53%
而且这些选择在热心公益的企业购买产品的用户购买的比例变得更加频繁。2010年67%的受访者每年至少会在社会化责任感较强的企业购买产品,2012年这个比例差异不多,也有66%;但在每月购买至少一次的用户中,2012年这个比例有将近一半,而2010年只有32%
在公益活动的类型方面,消费者的关注点非常多样。捐赠利润或服务是消费者亲睐的企业公益方式之一,而不那么直接的诸如鼓励员工参与志愿者,与其他企业一道合作则选择比例较低
篇2
关键词: “互联网+” 大学生 微公益 现状调查与分析
“互联网+”下的微公益强调全民参与并创造价值,它有着两层含义:一是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做公益,二是激励人们挖掘身边微小的社会需求,并且通过自己切身的行动,表达爱心,传递爱的温暖。
在校大学生无疑是“互联网+”时代最具潜力的微公益参与群体。一方面,大学生是尚未发展成熟的社会人,大多没有雄厚的资本或傲人的履历,但他们有为社会更美好之明天的期盼及为之献出个人力量的热情。另一方面,大学生数量庞大,极具感召力和凝聚力,能够召集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微公益,团结更为广泛的公益力量。
通过对大学生参与微公益现状的多元调查与研究,我们提出相应的改善性建议,促进微公益成为大学生奉献爱心的新渠道。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
(一)相关文献
内容上,近年来国外同课题作品主要有历史发展、高校支持力度、多重价值、可靠性、激励机制等取向。而国内同课题作品中,有的围绕大学生微公益的德育功能、社会化价值,有的则着眼于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倡导大学生微公益的制度化、规范化。
程度上,国外同课题作品往往针对大学生微公益提出一个问题并进行数理分析,通过数学建模等手段分析现状,推出未来趋势,基于此给出针对性建议,或基于研究范围内的历史沿革与现状进行综述。而国内同课题作品往往从大学生微公益的影响、意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侧重于探讨其思想价值与社会影响。
可见,从优势上看,国外同课题作品的数据分析较为直观、科学,能提出针对性建议。而国内同课题作品在文本理论研究方面较为深入。
从不足方面来看,国外同课题作品在课题的广度与适用范围方面还有待检验,理论分析不够成熟。国内同课题作品的实证调研缺乏深度,在分析大学生微公益的种种具体问题,以及数据处理的合理性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并且偏重于对学校开展德育价值的探讨,往往忽略微公益行为与大学生自身的双向影响关系。
(二)总结
为了得出所研究区域内大学生微公益开展的真实情况,我们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在问卷设计、实地采访、数据分析等方面力求同国外优秀成果一样严谨、客观,不仅在原因剖析上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而且针对我们的调研结果提出了多角度的新见解,力求在适用于研究区域的同时,对大学生微公益现象的本质问题做出尝试性探索,使之成为适用于大学生微公益课题研究的可靠参考。因此,我们在吸取国内外同类课题长处时,找出其不足,并在我们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扬州大学的在校学生,根据调查需要,我们从中抽取了部分大学生,所学专业涵盖了文科、理科、工科、艺术、体育等学科门类。问卷发放通过纸质问卷与问卷星平台上的电子问卷两种方式进行,并通过这两种途径进行数据收集,共收集有效问卷314份。所接受问卷调查的男女生比例大约为2.7:1,其中男生占26.75%,女生占73.25%。调查抽取年级分布情况为大一占17.2%,大二占47.1%,大三占29%,大四占6%。在学科分类中,文科类占46.2%,理科类占41.7%,工科类占12.1%。
后期我们还专门访谈了3名普通大学生、3名微公益组织学生负责人及2名微公益组织老师负责人。访谈内容包括普通大学生版:是否了解、参加过微公益、了解渠道、对微公益的看法、建议等;学生负责人版:组织活动的动机、微公益活动基本流程及注意事项、线上线下怎样结合、遇到的问题、项目优势、社会反响等;老师负责人版:对互联网时代下微公益的看法等内容。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扬州大学部分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由16道题组成,大概分为基本信息,了解渠道,参与意愿与时间,援助对象,微公益领域与形式,看法与建议等方面。这16道题全由客观题组成,采取匿名方式,要求填写问卷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问卷。除此以外,我们还选择了个案专访法,分别对普通大学生、普通教师、公益社团负责人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
三、调查结果
采用自编问卷,包含人口学资料、行为事实与态度、观点、评价三类问题,总共由16个问题组成,问题涉及个人微公益参与现状、参与初衷、个人对微公益的评价与建议等多方面。
四、原因分析
本次调查体现出当前大学生对微公益的了解总体程度较浅,丰富个人经历成为参与微公益的重要动机,受助对象以学校及所在地周边社区内弱势群体为主,服务开展间断性较强,并且这一现象在性别、年龄、政治面貌方面无显著差异性,是较为普遍的共性现象。形成这样的结果应有其主客观成因,以下我们将进行针对性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微公益现状的形成当然无法避免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1.动机存在功利性
调查结果表3表明,虽然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参与微公益是为了社会责任感和实现个人价值,但大多数人会将参加微公益和学金的评定、评先评优等结合起来。此外表2显示,有44.90%的大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微公益,更有34.75%的学生选择不参加微公益的原因是参与微公益不能带来收入。
据此可知,公益精神和自我提升是大学生参加微公益的主要动机,但是仍有不少学生对参加微公益的真正意义和目的认识不深刻,带有功利的影子。
2.公益精神缺失
随着社会情形的变化,一些大学生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公益意识越来越淡薄,反而追逐一些浮夸的思想”[1]。大学生处于青年心理成长期,正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个性塑造定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认识、审视自我,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但由于不良个人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某些大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社会情感冷漠,对他人、社会考虑较少,导致公益精神缺失和参与微公益的活动持续性不足。
3.微公益理念认知不足
从表1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微公益还是有所关注并试着了解的。但也有4.15%的大学生甚至没有听说过微公益,这说明他们对微公益的理念认知不足,表明他们在主观上没有想关注并了解微公益。通^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是否了解微公益与是否参加过微公益活动呈明显正相关,即对微公益了解程度越深,参加微公益活动的人数越多。因此,大学生对微公益的认知亟待提高。
4.怀疑微公益可信度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即使有71.01%的大学生表示稍微了解微公益,也有55.09%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参加过微公益,但仍有人对于微公益存在或多或少的误解,对于微公益的理念与真正所指不甚了解。在大学生对微公益的看法中,可以看到有1.91%的学生认为微公益是“纯粹做宣传、搞形式”,72.61%的学生认为微公益是提倡社会公益的好办法,给人们搭建了一个奉献社会的好平台,25.47%的学生认为微公益是公益动机、商业动机兼有的一种形式。某些学生由于受之前社会舆论的影响,对微公益持有偏见或理解不清,“部分大学生不理解微公益的真正所指,他们把微公益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公益活动,认为公益必须依附于物质形式”[2]。
(二)客观原因
除了大学生对各类微公益项目的主观认识不同以外,公益组织、学校、受助方、社会环境等层面都从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微公益项目的现况。
1.公益组织层面
(1)公益团队实力参差不齐。
从微公益团队内部来看,大学生负责人社会经验不足、阅历有限,往往一开始对受助方实际需求的了解程度就参差不齐,只能提供单一化的服务类型,不一定能达到受助方的期望。且在项目此后的推进中,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而实时调整项目细节这方面做得不够。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因为团队成员往往各有所长、观点不尽相同,所以时而出现队内各部门意见难以调和、产生矛盾的现象,从而降低团队凝聚力。
(2)内部管理机制有待优化。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项目团队初期往往能投入很高的热情,而在持续的过程中出现成员纪律散漫、积极性降低等状况。参与频率持续走低、参与程度难以深入等问题在得不到很好改善时,团队内部往往会积累出各种隐患,影响成员的向心力及团队整体实力,甚至于出现恶性循环现象。
(3)宣传力度不强,线上和线下公益脱节。
宣传上不能较好地利用网络平台,微公益的线上宣传往往不能很好地反映线下活动,与之产生脱节,线上线下的宣传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宣传力度的低下,使得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公益效果不尽如人意。
(4)公开透明度、真实可信度尚显不足。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团体绕过政府认可的公募机构,自行在网上募款。因此在微公益的推进过程中,存在着募捐主体不明、善款监管不够透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社会评价低下,影响赞助方的资源支持力度、合作方对项目总体发展的前景预判、大众对项目的参与热情等。
2.学校层面
(1)激励机制不完善。
虽然各大高校近年来为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相继推出了如规定志愿服务总时长等规定,配以如评选公益模范人物等多种奖励办法,但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校方对学生个人或团队进行公益项目的激励机制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此外,大大小小的院级、校级公益社团及自发性公益团队往往各有各的运作模式,学校常常难以通过统一的激励机制凝聚各个团队的力量,打通院校、社会之间的层层壁垒,为这些星星点点的公益力量导引出一条合适的出路。
(2)未充分发挥学校引导作用。
在大学生接触各类社会信息,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学校方面往往没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培训及跟踪辅导,导致大学生微公益参与者缺少参考意见,迷失方向,影响其能力的发挥。
3.受助方层面。
(1)配合力度有待提高
接受微公益项目帮助的受助方如敬老院、留守儿童等机构或群体,往往曾与多个微公益项目合作过,而微公益项目“小而精”的行动若没有真正改善受助方的实际状况,如募集的资金没有解决受助方的燃眉之急、实践活动没有真正收到受助方所需的成效等,都会影响受助方对原有微公益项目的配合力度,削减信心。不顺畅的沟通很可能加深双方的不信任,从而导致微公益服务的项目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例如原有的与社区老人聊天庆祝节日的项目很可能变为机械地为老人打扫家庭卫生。这样既浪费了微公益团队付出的努力,受助方的需求又没有得到解决,难以将双方互助的合作持续下去。
(2)利用微公益平台牟利。
值得正视的是,不乏有一些目的不纯的受助方,对参与微公益活动的大学生进行有意误导或不良利用,以骗取政策补贴或谋取私人利益。
4.社会环境
社会舆论环境对大学生微公益项目的评价往往建立在对社会公益事业整体环境的预判上。但每个参与者的视角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因而社会舆论对其整体现状的评价往往大相径庭。影响大学生微公益的诸多方面,如赞助方的资源支持力度、合作方对项目总体发展的前景预判、大众对项目的参与热情等。同时社会整体信用状况不佳导致公民对公益组织缺乏信任,形成恶性循环。
五、结论与建议
(一)现状及前景推测
总体上,当前大学生微公益事业的发展还有很充足的发展与完善空间,优势在于可以初步调动大学生发挥才干,在“互联网+”时代综合运用各类媒介及方法主动创新,为社会公益事业注入活力。但是囿于资源、知识技能、合作程度、评价标准等诸多限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公益项目持续性不高且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若这样的情况长期难以改善,可以预见大学生微公益将日渐衰微。为了改善这样的现状,促进大学生微公益在当代获得更好的生长土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各方参考。
(二)改善性建议
1.大学生个人层面的举措
(1)转变功利心态,积极树立公益精神。
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处于价值观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自我辨析能力还在继续发展。面ο呱舷呦赂魇礁餮的声音,应有选择性地聆听。对于只顾一己私利、一味贪图个人享受之消极思想可当做过耳之风,不必听从。而对于积极向上、普惠大众的公益性思想,可以深入思考后,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2)主动了解社情,主动参与微公益实践。
在借助互联网平台,可自发组织的微公益活动实践中,大学生不仅能实时了解社会现状,丰富社会阅历,而且能动用巧思,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并可有针对性地对社会实情展开研究。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不断锻炼自我能力。在社会化的实践学习与公益活动带来的正向反馈中,充实地成长。
2.公益团队自身层面的举措
(1)培训及时有效,总结经验弥补不足。
微公益团队成员在项目开展前最好能实地了解受助方,尽可能更多地体验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苦楚、分析他们的困境,从而换位思考,了解清楚他们真正的实际需求。这样在进行内部培训时就能更好地与组内成员分享经验,让成员们尽可能多地了解受助方,产生共情,并在活动前、后都组织恰当的培训和探讨,更有针对性地总结经验,根据受助方的需求变化做好及时调整,促进成员们保持积极性,激发新的活力。
(2)规范组织管理,增强团队内凝聚力。
微公益团队中的大学生各有所长,规范化的管理能够促进大家有序地开展活动,收获更好的成效。并且当团队内意见不一时,有序的讨论与民主的决策能帮助团队解决当前问题,找到新的方向。
在资金、物料管理方面,在互联网公众平台上,财物使用情况的公示、公议是账目透明化的可靠途径,有据可查的透明化财务报告无疑能引入公众作为坚实的监督力量,遏制内部腐败、牟私利等乱象。
3.高校层面的举措
(1)改善激励机制,激发大学生参与活力。
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奖评优等方面,学校可以适当增加对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的评分权重,评选出投身于微公益的先进典型,并对于成果显著的公益项目及项目参与者给予适当奖励,鼓励更多大学生积极投身公益实践,增强微公益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开展公益教育,营造公益文化氛围。
在鼓励大学生参加微公益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校园、社会等环境的重大作用,营造良好的公益氛围,为大学生微公益实践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各高校可依托自身校园网络平台,积极宣传各项公益活动和感人事迹。适时通过高校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公益意识,使大学生更多地投入社会公益事业,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
(3)整合优势力量,鼓励各团队发挥所长。
高校内部可以适当打破校内社团、项目团队间的院、校层级壁垒,在鼓励各团队百花齐放的同时,适当地组织其形成公益联盟,聚集多方力量携手共行,在遇到一些系统性项目时能够更有效地开展活动、交流经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4.受助方层面的举措
公益活动是双向互助的过程,活动的受助方能或多或少地给予大学生志愿者反馈,有感谢、鼓励,也有评价、建议,正是这样的反馈,能帮助微公益团队实时调整,真实地从项目中积累经验,获得成长。除此以外,受助方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大学生其他帮助,让参与者们获得多方面的成长。
5.社会力量层面的举措
(1)评价公正客观,宣传大学生公益事迹。
在社会舆论方面,大众媒体应大力弘扬微公益思想、行为和活动,并根据现状公正地评价,对于微公益活动的不成熟之处,也能给出建议,促进微公益项目的改善,为大学生投入公益事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加强制度监管,与公益团队资源共享。
负责社会公益项目监察的职能部门是微公益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可以与时俱进地出台相关政策、调整有关制度,加大对非法牟利性质的恶性微公益项目的惩处力度,依法治之,则微公益运作可更加规范化,大学生的参与将会更有制度保障。
经济实力、社会人脉的限制是大学生参加微公益的问题所在。若企业、基金会等组织能伸出援助之手,共同寻找合作点,与微公益团队分享资金、人脉,双方就可实现互惠共赢。
参考文献:
[1]李雪.大学生微公益意识培育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篇3
京港澳高速南岗洼路段在“7·21”特大自然灾害中受灾严重,当晚,这些在河西再生水厂工作的农民工,第一时间拿着救生圈、麻绳,剪破铁丝网钻进高速公路,救了上百名危在旦夕的被困人员。崔永元自掏腰包拿出一万四千余元宴请154位救人农民工。
北京无偿献血者用血可在医院实时报销
即日起,献血者用血可以在医院实时报销,并且无偿献血者及亲属可以享受优先用血。市卫生局公布《北京市无偿献血优先用血的实施方案(试行)》和《北京市无偿献血者临床用血血费报销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万达未来5年将捐20亿
近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谈及他对于慈善公益事业的未来筹划和思考,不仅透露了近5年内万达将在慈善事业上投入20亿元,以及他打算捐出约占他个人90%资产的万达商业地产股份创建慈善基金的规划,还对慈善的目的、慈善的创新以及如何改进慈善环境,提出了个性鲜明的看法。
农民工免费上大学名额扩至千人
继去年市总工会资助140名农民工免费上大学后,今年免费名额将扩大至1000名,可选择的学校和专业也增多。市总工会表示,本市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争取5年内能免费为万名农民工实现读大学梦想。
永旺集团启动黄色小票公益活动
据经济之声报道,世界500强、日本最大的零售企业集团“永旺集团”,8月11日在中国所有店铺启动“永旺幸福的黄色小票活动”,只要消费者把当天在永旺消费的黄色小票放入投款箱,永旺就将其消费金额的1%捐给慈善团体。
长沙市慈善募集财产接受公众查询
今年9月1日起,《长沙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实施。按照《条例》规定,长沙市将建立统一的公益慈善信息平台,及时募捐活动、接受捐赠、救助、捐赠款物使用等信息。依法成立的红十字会、慈善会、公募基金可以依法向社会公众进行慈善公募。慈善公募活动的募捐人应当建立募集财产使用情况跟踪核查、评估、反馈,以及接受捐赠人和公众查询、监督的工作制度,并向社会公开。
江苏基层公益岗位招聘将于9月15日举行
根据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民政厅(《关于做好2012年开发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重点帮扶困难家庭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苏人社发[2012]229号)精神,2012年江苏省基层公益性岗位高校毕业生招聘笔试将于9月15日举行。
首届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公益论坛将在广州举行
首届中国企业品牌文化公益论坛9月25号、26号在广州召开,这是中国品牌的盛会,也是品牌崛起幕后英雄群体亮相的时刻,品牌文化助力品牌腾飞,100顶级策划人“我最喜爱的100中国策划人”齐聚羊城,参加首个中国品牌文化公益大奖东方飞龙奖颁奖盛典。
旭辉地产大型慈善公益活动启幕
2012年8月11日,旭辉地产联合人口福利基金会启动为期一个月的“资教助学,情暖人间——光辉12年,50盘旭日慈善行”大型慈善公益活动,从8月11日到9月11日活动期间,旭辉地产号召全国13个事业部及城市公司、50个楼盘,将该期间销售的每套房的千分之一房款捐赠给于人口福利基金会,专项用于资助贫困地区中小学优秀教师、优秀学生以及贫困学生。一方面鼓励扎根于基层教育事业为国家百年大计做出贡献的各位辛勤的园丁,另一方面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实现人生的宏伟理想。
沧浪新城儿童友好家园9月开园
沧浪新城儿童友好家园项目有望在9月开园。据了解,儿童友好家园是为儿童及家长提供心理、艺术指导、家庭教育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动手能力和兴趣培养等服务的一个社区公益项目。目前,该项目初步设定了儿童游艺区、多功能活动室、儿童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区域,并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
“温暖2012”聚焦弱势儿童
8月15日,由56网发起的公益品牌“彩虹计划”携手人人公益、山东教育卫视共同推出的“温暖2012”公益微电影项目在北京宣布开机。“温暖2012”公益项目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搜寻以弱势儿童为主题的真实公益线索,由张元执导拍摄5部公益微电影,呼吁社会大众关注弱势儿童群体。
“中联助学子”登山活动再次吹响公益集结号
中联集团携手“简单助学”将于9月2日举行一次“中联助学子登山砺壮志”公益活动,面向社会召集爱心市民。只要在9:30-11:00登上五马山的前200名市民,每登上一名,中联集团就以共同捐助的名义向“简单助学”捐助100元“爱心阅读”公益基金,专项用于这些山区的孩子购买图书。
“幸福广东百帮一关爱直通车”慰问活动将启动
“幸福广东百帮一关爱直通车”大型公益慰问活动计划于2012年9月2日在深圳市体育馆隆重举行启动仪式。当天将联动其他的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共同参与到慰问活动中来,分别慰问深圳市盐田区福利中心、福田区敬夕阳养老院、深圳市民爱儿童福利院、深圳市华阳特殊儿童康复中心、龙岗区颐乐综合服务发展中心等五个福利机构。
篇4
拜师名门 用努力培养实力
付馨15岁那年,便开始师从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李光华教授学习琵琶演奏。在教学中,李光华老师的教导更多地倾向于“口传心授”,结合每名学生的特点与乐曲,进行一些改良与专门性的教育,为学生点出思路,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其中的奥妙,继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知的能力,达到启发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目的。
李光华教授不会让学生对他过多地产生依赖性,他会让学生更多地在琴声中融入自己的个性,进而令每一个人在对乐曲不同认知程度的基础上,衍生出每一个人不同的风格。付馨说:“李光华老师常常会建议我们走出琴房,去感受生活。举例来讲,在我学习《平沙落雁》或是《天鹅》等作品时,他会让我先去感受生活中的实物,比如去观察天鹅的生活习性,通过天鹅的行为、动作、叫声,刺激自己去领悟作品的内容,探索乐曲中所表达的内涵。我想,这就是李光华老师为我的演奏带来的最大帮助与体悟。”
此外,付馨在习琴过程中也曾受到过黑连仲、刘慧、姚毅军等多位名师的指导。虽然这几位教授的教育教学各具风格,但他们之间都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让学生多去体验生活,从生活之中发现美,再将自己的理解与领悟反补到专业中。这为付馨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青年琵琶演奏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勇敢尝试 用汗水超越梦想
本科期间研习阮乐器的同时,付馨还参加了阮族重奏的排练,亦曾在姚毅军老师的引导下,接触室内乐五重奏,这与付馨之前一直练习的独奏有很大的不同。重奏的要求比独奏更高,重奏并不是展现演奏者个人的性格与情感,而是讲求团队的默契配合,不仅要使自己的情绪与气息达到要求,同时还要考虑与其他人的情绪和气息相互融合,这就要求演奏者在重奏中摒弃个人的演奏习惯,考虑团队之间的协作与默契,以整体效果为标准,去表现音乐作品的内涵与情感。付馨对记者谈到她自己的理解:“我觉得重奏的演奏形式不仅要求技术上的严谨,对情感上的升华要求更加严格,要求演奏者更加注重自己专业上的修养与内在气质的培养,而不能仅仅从技术上去解决问题。”
独奏与重奏这两种演奏形式都是富于挑战性的,但重奏稍胜一筹。付馨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果断选择了接受:“对我而言,我自己在舞台上独奏并不会太紧张。而重奏是对一个团队的挑战,需要更多的演奏者共同协作配合去创造音乐,它难在不管排练多少遍,每一遍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而随着大家默契的增加,融合度越来越高,才能慢慢地做到心中的音乐、气息、情绪自然契合,保证演奏出音乐的完美。另外,重奏的挑战性还在于在舞台上控制情绪要比在生活中训练更难,随着舞台时间、地点、灯光等条件的变化,大家重奏的配合也在随时变化,因此,要想在重奏中自如地表达出作品所蕴含的感情,则更要求重奏中的每位演奏者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绪,聆听其他人的演奏,继而做到人齐、心齐、音乐齐。”
热心公益 以人格升华琴格
篇5
姚明智慧的言语曾被球迷们津津乐道。比如――
有人问:“长得高有什么好处?”姚明答:“上面的空气新鲜点。”
有记者问能否让美国小姐坐在他的腿上?姚明说:“我不知道这位小姐的体重是否超过了50公斤,如果超过50公斤,我想我的腿会受不了的。”
总有人想知道,火箭队更衣室里的老大是谁,是姚明还是麦迪?对这个问题,姚明答:“如果非得说球队属于哪个人,那个人应该是我现在右手边第二个人(指教练)。”
在慈善活动中,姚明的话更让人感动――
2005年,在为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时,有人问姚明:“你给骨髓中心做志愿者,更多是利用你的形象,是这样的吗?”姚明:“确实有这方面的意义在,原来说做好事不要留名,现在做好事得留名,留下你的名字,然后告诉别人我是做了这件事情,然后带动其他人也来做这件事情。现在这个社会要讲究宣传的,很多事情如果你没有宣传,达不到一个影响力,你就没有办法做好。”
作为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姚明已签下意向书,一旦有血样与患者匹配成功,姚明马上捐出自己的骨髓。有人问:“当时,你如果正在参加一个重要的比赛,你还会马上捐吗?”姚明毫不犹豫地回答:“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吗?我可以放弃几场比赛,也可以放弃那几场比赛的工资。”
有人问姚明:“我们注意到,你参加的很多公益活动都跟孩子有关系,这是一个刻意的安排吗?”
姚明却很认真地说:“对孩子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去打工子弟学校打篮球那件事情,我没有忘记,我保证我每一年会去一次,不能对孩子失信。另外,与艾滋病孩子一起吃饭那些事情,我认为从艾滋病那些公益活动的角度来说,就是一方面是给他们好的医疗,给他们好的物质保障,另外一方面从精神上支持他们。因为艾滋病是传染病,所以大家都会相对有戒心一些,而我们则应该传播一种思想,那就是艾滋病是我们的敌人,艾滋病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有人问:“为什么对智障人士那么关心?”
姚明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个经历:“我从小个子比别人高那么一点,每年高那么一点,最后形成一个差距以后,那时候别人就给我起绰号,比如说,上海话叫……,算了,就不说了,当时听了心里也不好受,心理也确实有一些影响。所以我希望用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去告诉大家,被这样一种看法所笼罩,你的生活是那么不美好,希望大家可以用一种换位思考的方法,去想一想你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特别是智障人士。”
与姚明经典的幽默语言相比,他的慈善感言或许显得太朴实了,然而这些朴实的语言却让人内心充满了温暖,而此刻我们发现了一个更高大的姚明。
篇6
2013年8月26日,星期一下午,在上海市血液中心,《小康・财智》记者见到了来参加上海“触动心灵,为爱举手”无偿献血一周年纪念活动的触动传媒创始人、美籍华裔的慈善企业家冯晖中。
如果你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打出租车,经常会遇到有一类出租车座位后面有一个小小的屏幕,乘客可以去点击这块屏,这个城市吃喝玩乐信息都可以在这块屏中显现,这个小小互动屏幕就是冯晖中的事业。
从美国到中国的创业
冯晖中成长在美国,1966年,年仅8岁的他就随家人离开香港,前往纽约,开始了家族脱贫致富、出人头地的冒险之旅。冯晖中创业深受其父亲的影响,回忆当年,他告诉记者,他父亲省吃俭用,在布鲁克林(Brooklyn)地区修理缝纫机,勉强得以维持生计,直到两年后迎来了命运转折的契机:一场大火焚毁了当地一家缝纫机厂,他父亲就用家里的所有积蓄买下了工厂设备,进行维修,并开办了自己的工厂。家族最终成为了唐人街(Chinatown)最大的服装承包商和业主之一。
冯晖中向记者回忆,他在家里的七个孩子中排行第六,从小就有我行我素的习惯。“在父亲创办纺织企业后,我就认定他们没赚到设计环节的巨额利润太可惜了。人们常说,中国人只会承包,不会制造和设计,而我想改变这种局面。渐渐地,我开始接到布卢明代尔百货公司(Bloomingdale)和其他公司的订单,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生意一直不错,直到1990年经济萧条侵袭。我和我的家族转而经营商业房地产,在曼哈顿的坚尼街(Canal Street)拥有建筑大楼,并且在翠贝卡(Tribeca)买下了其他一些物业,价格远低于当今市价。”
谈到这里,冯晖中说是父亲在美国的创业成功经历促使他回到祖国创业。当时他提出来祖国大陆创业时,父亲有质疑。冯晖中说,父亲能从香港来美国纽约白手起家创业成功,我为什么不能从美国回到中国大陆创业成功呢?
2003年,冯晖中来上海创立触动传媒,触动传媒是一家互动显示屏媒体公司,它将数字化液晶触摸屏安装在出租汽车副驾驶座位头枕上。目前来说,触动传媒是一家具有自动数据监测功能的数字化户外媒体公司。公司专注于发展国内先进的互动荧屏媒体技术,并已将此技术输出到北美加拿大地区。如今,触动传媒拥有北京、,广州、杭州、青岛、深圳和香港地区六家分公司,总部设立在上海,现在全国近5万台出租车有互动荧屏,且处于快速增加状态。为品牌提供创新的营销平台去跟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互动,获得更好的互动效果,以提升品牌知名度、回忆度和消费者反馈度,是触动传媒的经营理念。
致力于社会公益
触动传媒把乐善好施的社会公益责任作为企业运营理念的一部分,触动传媒自2007年起就建立了“触动心灵”慈善公益品牌,致力于向乘客及社会公众推广从“公益心”到“公益生活”的一种理念。多年来触动传媒通过本身的媒体传播渠道,围绕着地球环保、关爱儿童、白领健康、社会公民社会公众习惯引导四大主题,坚持不懈地在进行社会公益活动。
2008年,“触动心灵”启动“多背一公斤”白领公益旅行活动,有思考、有组织、有目标地让平日忙碌的人们能通过他们所信任的平成公益旅行;2009年曾推出“触动心灵・点亮人生”为农民工子弟学校捐建图书馆项目;同年,又推出关注灾后教育的“为明天・触动心灵”四川大型支教公益项目。2012年8月25日,冯晖中了解到现在国内血库紧张,就联合上海市血液管理办公室、上海市血液中心发起“触动心灵・为爱举手”出租车内无偿献血公益活动,该活动已得到众多社会名人,企业和社会团体的认可和支持,除上海,北京的触动也开展了此项活动,到目前为止,无偿献血按钮在全国覆盖人次超过3.4亿,京沪两地已有近8万名乘客通过触动传媒互动荧屏报名参加无偿献血活动,为白血病患者、雅安地震受伤群众等提供了无偿献血。同时触动传媒通过互动荧屏的公益宣传,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无偿献血的误解和看法。
财智专访|
《小康・财智》记者:请冯总谈谈您的创业经历?作为美籍华人企业家选择大陆发展的原因?
冯晖中:虽然我在美国已经有了稳定的事业,但我内心仍有一颗火热的中国心,而且我有预感中国一定能成为最强的经济体,现在看来我当初的选择对了,2002年,我向父亲提出想在中国开办一家传媒公司时,我父亲漫不经心地拿起一张报纸说道:“你不懂中文,不会说,不会读,也不会写。你又凭什么能够成功呢?”当时父亲的质疑更让我坚定在大陆创业的信心。35年前,父亲也是在一个语言不通的遥远城市白手起家,自己也想作同样的尝试。人生中,坚持不懈就是一切。你也必须与时俱进,特别是在中国。这是目前我在大陆的体会。
《小康・财智》记者:新媒体时代,触动传媒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冯晖中:随着移动终端功能的增强和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方式,用手机听音乐,手机读书,手机看电视……手机的信息功能已经超越通信功能,开始扮演传播信息和文化娱乐新角色。所以触动传媒的下一步计划是,研发手机与互动荧屏互动的新传播方式。
《小康・财智》记者:触动一年来支持公益献血,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冯晖中: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们这个活动的明星朋友、社会名人、普通百姓,或是企业和社会团体。我们很高兴能够通过出租车内互动荧屏,来教育和改变人们对于无偿献血的看法。作为一个媒体平台,我们也将继续坚持走下去,让越来越多的公众行动起来,通过献血来帮助他人。最让我感动的是许许多多普通乘客,素未谋面通过触动屏的宣传都来主动献血,他们是最可敬的人。
《小康・财智》记者:如果人生让您重新选择,哪些事是你想做而没去做的?
冯晖中:我对我的人生没有什么遗憾的,如有就是对家庭有些愧疚,对我的妻子和女儿没有时间好好照顾。现在我多花些时间陪陪她们,是我最快乐的事。
篇7
摘要:随着体育运动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体育的职业化,商业化,市场化进一步加深,明星运动员一言一行成为青少年及大众效仿学习的范本,良好的形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大众英雄崇拜以及明星运动员如何员何塑造良好公众形象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英雄崇拜;明星运动员;形象塑造
现代竞技体育职业化、商业化、市场化运作以及媒体的广泛参与和报道,人们的日益关注等因素造就了一批明星运动员。竞技体育的观赏价值以及娱乐价值,使其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备受瞩目的明星运动员应当传递出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明星运动员形象塑造至关重要。
1.英雄崇拜释义
无论在什么时代,英雄都是时代高昂的主旋律。英雄本是一种理想人物,范畴很广,行行有英雄。英雄是理想的人物,是我们羡慕和追随效仿的对象。关于英雄崇拜,历来就有两种观点:一种看法是“英雄造时势”,英雄值得崇拜。另一种看法是“时势造英雄”,奉劝众人不要盲目崇拜英雄。崇拜的英雄可能是体育明星,或是著名的成功人士等等。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对英雄的理解各不相同,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对英雄的理解各部相同,但对英雄崇拜的情感成份远远超过理智的成份。就本质而言,体育明星是运动员自身形象“异化”的产物。大众所迷恋、追逐、崇拜的偶像明星,并不是运动员本真的“我”。任何明星都会身不由己被赋予一个身体的甚至于人格的面具,作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载体。在繁荣的文化工业的背景之下,对明星的崇拜必然伴随着对形象化的文化的一种消费,或者说,明星崇拜本身就是对外在形象的一种崇拜。体育明星身上一般都有一种相同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被汲取后会转化为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鼓舞更多人去寻找自己的理想。大部分人谈及自己所喜爱的体育明星,首先注重的是他的才能、技艺和所取得的事业成就,这也是体育明星们之所以令青少年敬佩、尊崇和向往的资本。
2.大众对明星运动员的崇拜原因
明星运动员是指在体育领域成就卓越,表现突出,社会形象良好,为公众瞩目的杰出体育界人士。在我们国家如:刘翔、姚明等等。他们再竞技场上的突出表现是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这些明星运动员多产生于奥运会、国家运动会、地区运动会、专业锦标赛、职业联赛等职业赛事,这些赛事的公共性、广泛性及公益性特点使得体育明星具有公众代表性,尤其通过媒体的传播运动员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崇拜明星运动员既有心理因素、 文化教育因素, 也有社会环境因素; 既有主观因素, 也有客观因素。崇拜心理或主观因素包括情感投射、 榜样认同、 审美认同等; 客观因素或文化教育、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共同利益、 社会环境影响等。一个运动员能够再运动场上叱咤风云,为国家和民族争光,他就是理所当然的成为大众崇拜的英雄,他就应当受到民族的尊敬和爱戴。当然运动员不一定在比赛中获得金牌也可能成为明星运动员,如埃蒙斯在雅典奥运的比赛中脱靶,在2008年奥运会上出现同样的事情,但他一样能成为我们心目中的明星运动员。皮埃尔・德・顾拜旦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一次国际体育大会上通过的《奥林匹克》中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顾拜旦的一句名言“参与比取胜更重要”。奥林匹克精神蕴含了公正、公平、平等、正义的内容,承认一切符合公正原则的优胜,唾弃和否定一切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公正原则使奥林匹克精神具有了极大的魅力。友谊原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体育活动,其最高目标是通过体育活动的手段,把世界上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凝聚在一起,使大家相互交流、增进了解和友谊,进而达到世界团结、和平、进步的目的。
3.明星运动员公众形象塑造
所谓明星运动员形象,就是指运动员本身、运动员行为、运动员的各项比赛及其成绩留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相对稳定的地位和整体印象,是社会公众对运动员全部看法和评价、整套要求和标准。所以明星运动员作为强势体育文化的载体,他们的言行举止在媒介的作用下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积极向上的形象会得到人们的赞许和褒扬。而不良的举动就会招致社会的关注和舆论的谴责。如菲尔普斯吸食大麻、奥运飞人博尔特在公共场合的不道德行为、田亮被开除出国家队、孔令辉酒后驾车、王治郅打人事件等。不管媒体报道真实度有多大,但是在客观上给当事人造成的负面消极影响已成事实,因此明星运动员的形象塑造尤其重要。
3.1满足公众的要求。一个好的明星运动员形象,要满足公众的利益,就是明星运动员能站在公众的视角,研究公众的需要,满足公众对体育运动的要求,从而赢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这样也有利于运动员个人发展如姚明集身高,好的品质,高超的篮球技艺,还有财富于一身,可以说是中国体育界的名片,是国人的骄傲,大众很难发现有不去支持他的理由。
3.2提高个人技术和战术水平。个人的技术战术水平是运动员能否在赛场取得优异运动的主要因素。明星运动员要想被公众认可,就要不段的提高个人的技术和战术水平。出众的运动技术战术水平是体育明星在赛场上出色的表现的基础,在平时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勤奋和运动潜力都是明星运动员树立良好形象十分重要。
3.3 良好的比赛作风、拼搏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中国国家奥运队在与切尔西预备队的比赛中,国奥队队员已经表现出作风不良让广大的公众感到痛心。明星运动员能在运动场赛场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是取得良好形象的基础,赛场上的形象除了优异成绩,另外还有运动员的比赛作风、拼搏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等都会给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3.4提高文化素养,加强文化知识学习。体育明星从小就把大部分经精力投身于运动训练,很少有过多的精力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造成他们在文化知识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体育明星尤其要加强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丰富自身的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自己具有一种人文精神,净化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思想与社会和时代文化的发展保持同步。只有这样体育明星在媒体记者的狂轰乱炸下在不致顾此失彼、无言以对,才能应对自如、充满自信。同时,具有人文意识的人能远离精神附庸,专业队的人文精神可以规范运动员的职业道德,籍以抵御经济大潮中金钱至上的雇佣思想,帮助运动员提升思想境界,达到授业、解惑而升华为传道之目的,从而让文化素质内化成个人品质。
3.5体育明星的自控能力。遵循“可行与不可行”、“应该与不应该”、“恰当与不恰当”的行动原则。要学会控制自己情绪,用宽容争得支持,以胜利换取尊敬的比赛方法,切忌一时冲动、放纵自己,在场上出现恶语伤人、辱骂观众等不良行为。这不仅是运动员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也是运动员良好品牌形象的体现。
3.6积极参加公益性活动。体育明星的运动生涯短暂,奥运会冠军以及其他一些头衔并不能保证自己永远拥有极高的曝光度。因此,体育明星应该积极地参加公益性活动来保证自己的地位,如库尔尼克娃,虽然已淡出网坛,但她参加海啸赈灾表演就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如2007年1在月21日无锡体育中心体育馆联合举办的“中国体育明星慈善夜”大型公益晚会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前跳水运动员高敏以及110米栏运动员刘翔及教练孙海平夜从上海赶来参加这次公益活动。又如2007年9月14日晚北京首钢体育馆,随着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与NBA明星队慈善义赛。公益性活动是运动员提升自身形象的绝佳手段,积极参加公益事业性活动,可以增进与社会各界的信息交流,获得舆论媒体的软性公益报道和硬性广告宣传。运动员的形象“效应”不会自动产生,必须通过大众媒体与其联动才能发挥作用。以此来提升运动员的社会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形象。公益活动本身是富有爱心奉贤的事业,体育明星参与公益活动,体现了良好的道德情操,引领着社会公德,让公众更加的信任和欣赏他们,公信力得到提高。
4.结语
明星运动员作为一个备受大众关注的特殊人群,不论在赛场上还是在生活中逐渐的成为大众心目中崇拜的英雄,明星运动员更应该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并积极有效地保持或提升自身的社会认可度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邹克宁,余文龙,刘 彤.当代体育明星崇拜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社会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31(4) :14 -16.
[2]刘少华.大众文化时代的体育明星-以姚明为中心[J].体育文化导刊,2003(6):20-22
[3]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青年研究》,1999. 7
篇8
关键词:中职;德育;实践课;办法
中职学校的课程大体说来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德育课,二是文化课,三是专业课。德育课排在首位有它的必然性。我们通常所说五育并重德育为首,由此可见德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随着教改的深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已普遍认识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不可否认的是,尽管这样好多学校和德育课教师仍然把德育课的教育停留在单纯的说教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德育课的实践性,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说做两张皮”,不能够使学生在行动上真正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针对中职学校的这种现状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主要包括从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两方面来进行改革,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在认识上注重课程的实践性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中等技能型人才,这直接决定了德育课教学的实用性。学生学习德育课最直接的目的不是掌握多少理论知识,而是看学生在上岗前的职业道德素质怎么样,它应该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衡量学生德育水平的最直接的尺度就是用人单位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满意度。而且学生的这种道德素质要更直接的体现在自己的日常行动上。目前好多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由于没有切实认识到中职学校教育的特殊性,仍然抱着普通高中的教学思想进行教学,因此过于注重理论教育轻视实践教育,在考核时过于重视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学生在平时的行为表现。要转变这种教育现状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必须实实在在的改变教学观念,树立德育课实践性质的思想,把理论和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改革德育课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教师的能动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并没有多少机会可以真正参与其中,这样做的结果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的。现代教育理念主张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参与者,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案例分析、情景会话、模仿秀、自由发表对某一道德事件的感受、体会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使德育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过程。其次,教师应该充分尊重这门课程的实践性本质,多带学生到附近的工厂、公司实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完成教学内容的领会,这样必然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第三,在中职学校的其他课程里也必然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德育课教师应该多于其他科目的老师进行交流,进一步挖掘其他课程的德育教育资源。
三、强化学生实训实习
中职学生的实习实训对于学生来其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自己所学的德育课理论知识。然而现实状况是教师在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中片面强调学生的技能培训,对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往往不予重视。甚至有的专业课实训教师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他们认为培养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是德育教师和班主任的职责,殊不知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过程。在此笔者强烈呼吁:所有的教师尤其是实训课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宝贵的机会,采取实习实训前召开主题班会、介绍实习企业的基本情况及规章制度、学生实习实训动员、学生实习实训宣誓等形式上好德育实践课。让学生到实习企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的管理,当好企业的员工,为成功地实习实训专业和技能打好基础。
四、召开德育专题会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召开经验交流会。学校可以经常性的请一些社会上的道德榜样来给学生做先进事迹报告。中职生由于还未成年,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三观,同时这个年龄的学生又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因此通过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必然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等等一系列高尚情怀。另外,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德育方面的征文活动,引导学生畅谈、抒发对道德领域社会现象的看法和评价,并在此过程中向他们讲解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主流道德价值观念。学生们参加这些活动后就可以将德育课本上的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结合起来,使他们真正感受道德在人们生活中的力量,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五、注重德育教育的日常渗透
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固然离不开课堂的教育,但课堂教育并不是唯一的形式。其实德育教育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应该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来。我们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每个人道德水平的体现,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学生日常行为教育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三国时刘备说过一句话叫做“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通过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小到随手捡起一片垃圾,大到见义勇为)都可以不断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按照道德水准严格要求自己,天长日久自然会形成一种良好习惯。这种看不见的良好品质的养成过程就是我们加强自己德育水平的过程,即我们进行德育实践的过程。
篇9
公益助学,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而且深得人心的公益行为,这在烟草业已是蔚然成风,比如“利群阳光行动”“飞翔基金”、“娇子助学”,而“芙蓉学子”可谓其中的创始者。芙蓉王实业最近拍摄的两部“芙蓉学子”的公益宣传片,《做该做的篇》中虽然只有几幅平常的画面,可是配上文字“让他们做该做的”却产生了发人深省的效果,同样,《理想篇》主要采用对比手法,将孩子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两幅画面并置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他们的理想只有上学才能实现,让这些孩子们回到课堂,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长大后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之材,成了广告片中的主题。而画面最后出现的“芙蓉学子已帮助6536名学生走进大学”顺理成章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芙蓉王“传递价值,成就你我”的品牌理念得到进一步诠释。
精心策划
公益赞助必须策略先行。对于企业而言,公益赞助可视为一项企业营销行为,所以在执行公益赞助时必须视同企业其他营销行为一样,策略先前,预先将整个过程的每个步骤考虑周到,只有考虑充分,把握得当,才能使企业避免成为“无名英雄”,使结果朝着企业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1. 跟随政府关注的焦点,赢得政府认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注留守孩童问题,关心关怀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个重要课题。第九届“芙蓉学子”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孩童,其骨干项目“芙蓉王注册志愿者关爱行动――关爱留守儿童”,通过举办全省性城乡联谊送温暖、“一帮一”结对关怀、夏令营、留守家长培训等多项活动,为守望家园的孩童送温暖办实事。而这一举动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为活动的顺利执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将公益项目同企业文化和理念结合起来
一个品牌最持久的影响力应该是它的价值、文化和个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社会价值和精神内核。“芙蓉学子”之所以在湖南省乃至全国的公益助学行动中有着广泛知名度和美誉度,并且成为著名的公益助学项目品牌,正是因为它融合了希望工程的崇高理念和现代企业的责任意识,秉承湖湘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施好善、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美德。“芙蓉学子”及芙蓉王实业所倡导和弘扬的社会价值和精神内核,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诠释。常德卷烟厂将“芙蓉学子”与企业文化、人才战略紧密结合,由此推动人才兴国,彰显芙蓉精神,实践“传递价值、成就你我”的品牌理念。
3. 围绕主题不断创新,做公益助学领头雁
多年的实践积累,“芙蓉学子”助学公益活动一直在探索,作为中国庞大的未来精英人才储备,当代中国大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心智结构和精神信念,如何使“芙蓉学子”公益助学活动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芙蓉学子精英成就实验室”、“芙蓉王精英学子激励行动”和“芙蓉王园丁奖”应运而生,活动的影响力直指高端知识人才。
从自发到自觉,从关注大学生的一瞬进而关注他们的一生,从一帮一到现今的三大板块,从湖南走向全国,从单面浅层的经济捐助走向精神与心灵的再造,成为富有精神品格的公益文化品牌,“芙蓉学子”不断实践和丰富着自己的品牌理念,也使“芙蓉学子”的公益品牌一直走在公益事业的前列。
统一主题持续传播
1.统一主题
《品牌金字塔》一书中提出企业传播的“项链理论”:所有传播推广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去运作。因为一个品牌单个的广告、促销、公关、赞助等活动,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串起来,即使做得再好充其量也只是一颗珍珠。只有将所有的传播行为用一根主线串起来,才能组成一条闪闪发亮的项链。
企业战略一经确定,便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传播,所有的传播动作,包括公益活动,都以此为主线,保证企业主题的统一性及连续性。此次助学行动的主题活动是“芙蓉王・关爱明天――芙蓉王注册志愿者关爱留守孩童行动”项目。与芙蓉王的品牌理念几乎一脉相承,只是更为具体。
2. 持续沟通
公益宣传片在确定公益项目并捐赠款项之后,还需要积极跟进这一项目,在公关、广告活动上积极配合项目的宣传,凸显企业形象。芙蓉王拍摄的这两部公益宣传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这两则公益宣传片也正是希望通过媒体来告诉社会“芙蓉学子”为此做出的努力,以此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扩大“芙蓉学子”公益助学活动的影响力。
与媒体合作现在是媒体发达的时代,借助公益事业既达到宣传的目的,又不违反法律法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公益事业切合人们心目中的道德观,是值得赞扬的行为。2005年“芙蓉学子”联手湖南经视《都市一时间》的“小李飞到”关注家境贫困大学新生的入学问题,这是一档收视率极高的民生新闻类栏目,得到“芙蓉学子”帮助的家庭感激涕零的场面,在感动了观众的同时,也使“芙蓉学子”的爱心之举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携手公益组织企业投身公益事业,公益组织履行了自己的使命,特定群体得到了帮助,企业获得经济上的回报,这是一个三赢的局面。因为在公益组织、企业和受益群体三者之间,逻辑上原本就不存在利益冲突的关系,这就是公益营销的客观基础。
今年,常德卷烟厂以连续8年与共青团湖南省委共同举办“芙蓉学子”公益助学活动的成功经验为基础,并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指导下,再度与共青团湖南省委、湖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湖南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芙蓉王实业等单位携手,启动第九届“芙蓉学子”大型公益活动。有了第三方的参与,无疑会扩大传播效果,也必将产生更大的合力。
打造公益品牌 优化企业形象
“芙蓉王”文化以人为本,“传递价值,成就你我”,寓小我于大我之中。就如同公益宣传片中所表达的理念,公益事业不仅仅是捐钱,更重要的是帮助那些孩子实现理想。打造公益品牌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站在企业整体战略的高度作一个长远的规划,一以贯之地执行,而非一时冲动。从1997年到2006年,“芙蓉学子”整整做了9年,芙蓉王是要宣传其品牌理念中的“爱心品牌,成就你我”形象,所以,其坚定不移地选择“芙蓉学子”,不断扩大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使“芙蓉学子”由一个短期的助学行动发展成为具有本土特色的全国知名公益品牌,有效地提升了这一项目的品牌价值。而9年的不断完善,也让“芙蓉学子”成长为中国知名的公益助学品牌之一。
评判企业是否已将暂时的公益行为转化为持久的公益品牌,不仅要看其在公益实践中捐赠款物的多少,更要审视在公益实践中公信力的大小和为公益文化的传播做出的贡献。这些得到关爱而健康成长起来的贫困学生,会努力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然后再用爱心回报社会,形成爱心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讲,“芙蓉学子”公益助学行动所资助的已不仅是6000多人,他们的精神将被无限传递、复制和发扬光大。“芙蓉学子”所承载的“传递价值,成就你我”的理念将进一步推进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进程,将中国的爱心事业推进到新的高峰。
篇10
钱一直是个大问题,不论在中国还是他国,钱这个最容易牵挂利益的东西,让人爱恨交加。涉及公众利益的钱财更是敏感,比如公众捐到慈善组织的钱。
2009年8月12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非政府组织(NGO)研究所所长、救灾捐赠机制课题负责人邓国胜披露了一组调研数据。这组数据与钱有关,而且是与很多人的钱有关。
《国际先驱导报》报道了邓国胜的研究成果:自汶川大地震一年多以来,价值767.12亿元的捐赠款物中的80%捐资进入了政府财政专户,作为政府的额外税收存在,六成以上的捐款人不知道款项的去向。
数字一出,便引爆了一颗“舆论炸弹”,民政部、学者以及网民之间展开了一场“口水仗”。许多网友提出质疑:“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捐款,就是不知道捐给了谁,真正需要的人往往没有得到多少!”更有网民直言:“地方官员近些年公信力那么低,把救灾捐款交给他们我们不放心!”
针对汹汹舆情,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隔天便做出回应:“公众把资金捐给慈善组织,但最后还是由政府来执行项目,这是个很现实的体制问题。”
现实体制内的NGO成本
正如王振耀所说的,这是个很现实的体制问题。体制是一个大问题,体制又导致更多细微问题,让慈善这个问题看起来更加复杂化。
在社会人士质疑善款去向之前,已经有人对慈善机构运行成本款项的来源表示了质疑。在北京工作的郭小姐自己建立了一个QQ群,这个QQ群的群友都是在北京工作的爱心人士,他们在工作之余,经常自发性捐钱救助某一个贫困学生。这个QQ群友的共性是:不相信公益组织。
“我觉得财务不透明是最大的问题,谁知道把钱给他们之后,用来干什么?”郭小姐说。另一个名叫WAWA的网友则有些偏激地说:“我参加过一些公益组织搞的活动,看到那些公益组织的人,几乎都装备了价格不菲的单反相机,这让我很失望,我觉得善款可能被挪用了。”
正如WAWA所说,在中国公众面前,慈善组织在筹集善款时大多以苦哈哈的形象出现,因为按照中国培养出来的习惯性思维,越是穷的组织反倒越让人信任,但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利于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以郭小姐的这个QQ群为例,他们从事的公益事情,基本上都是要贴钱运行的,每个人的出行吃住都自己出钱,其成本并不低。这就让一部分成员逐渐有了退意,因为自己贴钱做好事,在这个社会压力巨大的时代,多少显得有些奢望。这个QQ群目前能将热情保持下去的人越来越少了。他们现在转向寻找他们自己认为靠得住的组织,然后将钱捐过去。“这样的好处是,我们能够随时监督款项去处,防止腐败发生。”郭小姐说。
郭小姐他们不知道的是,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NGO处于零成本运作。这个时期内,公募基金会的运作成本大多来自政府财政,而草根组织的运作成本则没有保证,完全取决于其他组织的资助。这两种资金来源让NGO们很难办。比如说公募基金会是政府财政支持,同时收到的善款大多又要由政府统一分配;草根组织的运作成本大多需要其他组织的捐赠,这样的捐赠往往掌握着该组织的生死,其出资者的话语权也就容易影响草根组织的公平公正。
因此,在2004年3月8日国务院总理签署第400号国务院令,颁布《基金会管理条例》。该条例的第四章财产的管理和使用第二十五条写道:基金会组织募捐、接受捐赠,应当符合章程规定的宗旨和公益活动的业务范围。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不得在中国境内组织募捐、接受捐赠。公募基金会组织募捐,应当向社会公布募得资金后拟开展的公益活动和资金的详细使用计划。
第二十八条和第二十九条则规定了基金会使用基金的方式方法,其中,第二十八条提到应当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这一点指明了资金的可保值增值,基金的良性循环发展则更有利于基金会的发展,也就能够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第二十九条则明确指出了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
这个条例的出台,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慈善组织的生存问题,让慈善组织能够正常开展工作。但是,因为中国并没有一个好的约束体制,部分组织主动性差,财务不透明。各种因素的掺杂,慈善组织的可信度并没有提升。成本之争还在继续。
成本误读解决之道
对于成本的质疑,国际化的NGO同样存在此类问题。作为全球性的扶贫组织香港乐施会目前在香港及国际上拥有良好的口碑,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健民就在一个公益组织论坛上推荐过这家组织。他认为乐施会的财务报告制度是较为公开透明的,值得内地的NGO学习。
就是这样一家口碑良好的组织,仍然被香港民众误解过。在早几年,香港一家媒体通过对比其他组织的财务报告指出,香港乐施会的行政费用最高。这个报道给乐施会造成的影响是负面的,但是作为国际性的知名NGO,他们在积极与媒体记者进行沟通的同时,公布了更详细的财报,信息让公众一目了然,公众通过财报发现原来误解出自计算方法不同,这样的事件后,反倒让香港乐施会成了最大赢家。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NGO的做法也许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在美国休斯敦联合之路慈善总会工作的李允晨有多年NGO从业经验。他所在的联合之路慈善总会拥有70余家社会服务机构。他对于慈善组织行政成本问题有着自己的看法。
2008年他特别撰文写道:休斯敦联合之路慈善总会每年募款6000万到7000万美元。总会的功能是为下属的70家社会服务机构统一募款,考核评估服务效绩,分配捐款,提供培训、协调活动等,不承办具体服务项目。总会行政开支占当年募款总额的11%至12%,其中69%为132个员工的工资及福利,15%为办公楼以及社区服务中心的设施维护,包括水电、清洁、保险、电话、电脑通信等方面的费用;11%为营运费用,包括办公用品、文宣、财务审计、员工参加会议和培训的费用等;4%上交会费(美国联合之路慈善总会以及得州联合总会的会员费)。会费大部分用来参加州和全国性的培训和专业会议。
- 上一篇: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
- 下一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