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言文学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全面落实语言文学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主战场”,是实现理论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但是,从当前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看,其依旧是局限在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教学模式之中,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于该学科教学不感兴趣,教学质量与效率偏低,无法实现对学生语言文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因此,这就要求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将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及享受式教学模式引起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情境以及教学案例的构建,使学生走进语言文学知识的“海洋”中,通过自身主观积极性的发挥来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并从语言文学知识中获得快乐,实现自身文学素养的升华。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享受文学语言之美的过程,走进文学作品之中,就仿佛置身于一个脱离现实的虚拟世界之中,所有的情感、欲望都得到了释放与满足。而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被激活,进而在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实现了对语言文学的再创造。
二、积极开发隐性课程,实现与显性课程相结合
所谓的显性课程指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而隐性课程指的是校园文化等隐性教育资源,其中,显性课程的开展能够实现学科理论内容的有效传授,而将隐性课程融入其中,能够实现对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丰富,进而以寓学于乐的教学理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科教学的质量。
1.开展社团活动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其思维较为活跃,喜欢尝试新鲜的事物并具备较强的创造能力,因此,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如创办演讲社、文学社等,能够“投其所好”,在吸引其兴起的基础上,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造力,在展现自身才华与个性的过程中,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以实现与显性教学内容的融合,使学生真正具备相应的文学知识素养。
2.积极开展专题讲座
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实现对显性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语言文学知识的实际需求,进而弥补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不足。在实际开展专题讲座的过程中,可以聘请专家或者精英,同时也可以选择具有此方面特长的学生作为代表来开展讲座,进而在听讲座的过程中来提升学生在语言文学领域上的境界,通过“讲”来提升学生自身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3.创办语言文学网络论坛,并实现校园环境的教化功能
首先,在网络论坛的创办上,针对语言文学教学的实际需求,通过对互联网的有效利用来实现师生以及生生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这对于教师来讲,其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实现对显性课程教学的有效调整,并能够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确保学生能够在对此学科感兴趣的基础上,不断实现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其次,充分发挥出校园环境的教化功能。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讲从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已经就给出了最好的证明,大学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来讲至关重要,环境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因此大学校园的环境也是大学生接收到语言文学教育信息的途径之一。因此,这就要求要打造出与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相适应的文化环境背景,以充分发挥出环境的教化功能。
三、创新语言文学课程的评价模式
篇2
[关键词]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
一、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概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设置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更是高等院校专业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近现代大学中又称中文系或国文系,近年有些高校称中国语言文学系。
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众多高校中,民族院校处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地位。民族院校是我国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我国目前共有本科民族院校13所,其中国家民委直属6所即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大连民族学院,各省、区属7所即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此外还有一些处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主的综合性高校如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较早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如西南民族大学1956年设专科,1957年设本科。
相对于各类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而言,民族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既有相似的问题,更面临着各自特殊的难题。首先,民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诸多方面本来就无法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其次,在我们民族院校内部强调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不够,无论是经费还是科研项目等方面都不可能向其倾斜;第三,民族院校内其他专业的同志没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应用性地位和作用,一味强调各自专业的应用性、实用性,忽略了汉语言文学对其他那些应用性、实用性专业的支撑作用。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民族院校的重要意义。
(一)对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民族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来讲,汉语文是他们必备的工具。民族院校的学生无论在学校选学什么专业,都离不开汉语文这根拐杖。如果汉语文的基础比较差,学习各类专业知识将必然会面临许多困难,肯定会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学习和研究。
其次,汉语文可以提高民族院校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当今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假如学生只是精通某种民族语文而缺乏汉语文的表达和书写能力,学生毕业时就会感受到比别人更大更多的就业压力。
第三,汉语文对于中华大家庭各民族共同交流和经济建设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华大家庭中有55个少数民族,党和政府一贯主张“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宪法也明文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语文是民族地区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所必需的。但是汉语是我国最广泛的交际工具,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更是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语言之一。因此,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就离不开汉语言文字学的学习。有少数民族学者早就指出:“少数民族懂得汉语文的人越多,运用汉语文的能力越强,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就发展越快。”
(二)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首先,汉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语言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形成和变化的,在形成、发展、变化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都会对汉语产生影响,换句话说汉字不单单属于汉民族,而且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
其次,汉字文献也不仅仅是汉族文化的载体。浩如烟海的汉字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综合知识的总结,也记载着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甚至许多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经验、文学艺术也主要靠汉字文献而得以流传至今,换言之汉字文献成为中华多民族交流的见证,也为保存各少数民族文化做出过积极贡献。
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可以进一步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树立在中华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观念,树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意识,从而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稳定与发展少数民族人才学好汉语言文学,可以更好地对外交流,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从而更好地为少数民族省、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缩小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做出更大贡献。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和愿景。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已经开始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上作思考、探索和改革。
第一,文学院近些年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并从学理上进行探讨,在实践中进行改革。比如徐希平早在2003年就发表了《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2007年又发表了《加强实践、突出特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等论文,从理论上对此进行了思索和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各学科的老师都在积极探索、踏实改革、认真实践,学院在2007年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办学50周年之际,特地将全院师生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相关论文结集出版。
第二,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文学院从2006年期每年定期举行“文学院教学活动月暨教学艺术研讨会”,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全院师生共同参与,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
第三,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学院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校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美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年被批准为四川省特色专业。
第四,在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前提下,认真调查研究,切实修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生修读指南,突出汉语言文学在民族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其中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坚持完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拓宽对民族文化、民族文学以及民族交融有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其次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对各民族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再者增加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介绍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即重视过去被忽略的各少数民族代表性文学作品和许多保留在汉字文献中的少数民族作品;最后注重基础课与应用型课程的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各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第五,切实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增大各门课程的信息量,有效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有课程都已实现多媒体教学。
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但我们和兄弟院校还有差距,我们也还有许多困惑,所以我们殷切期望通过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实现如下愿景:
其一,加强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进一步突出各自的特色,更好地适应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对多民族人才的需求。
其二,希望由此搭建一个平台,将研讨会办成一个可持续的、松散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联谊、交流和沟通的论坛。我们希望由今天开始,以后大家轮流、不定期地举办此研讨会,增进友谊,互相学习,使我们办出各自特色。新晨
其三,推动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建设。过去因为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我们不得不选用“权威”教材,可是这些教材却不适合民族院校多民族学生的文化和知识水平,我们希望组织力量编写立足于民族院校多民族学生实际情况的、适合多民族学生多元文化背景的教材。
其四,推动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召开研讨会,有幸请到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文学院、中文系的各位领导、专家,希望能不吝赐教,毫不保留地将您们好的办学理念和思路,成功的改革实践经验传授给我们,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化我们的教学改革,推动我们的专业建设,从而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使文学院办得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张绵英,阿旺措成。略论藏族地区的‘双语’教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民族语言文学研究专辑)。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3]徐希平。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0)。
篇3
[关键词]写作课程 实践教学 改革
[作者简介]王焕玲(1972- ),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写作教学。(河南 南阳 47300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67-02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系统掌握文化传播或中文教育理论及相关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近些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网络编辑、报纸杂志编辑、办公室文秘、广告文案策划与写作等工作,这些岗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写作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写作能力是最能彰显本专业人才优势的素质之一,也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般都会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广告文案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写作类课程,这些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写作能力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一、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设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该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之中,并且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学生的就业需要。但是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写作类课程一般只在低年级开设,缺乏写作能力训练的连续性。
2.课程重理论、轻实践。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在课程理论讲授的同时设置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很多高校的写作类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上尚属空白,即便有的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也被教师安排为课堂练习,没有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写作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无法得到实现。
3.缺乏激励机制,无法调动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实践教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但是由于目前高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写作类课程的任课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致使实践教学流于空谈。
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科学设置写作类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从专业的高度来设置写作类课程,保证学生每个学期都有写作类课程,保证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都能够有专人负责指导和监督,保持写作训练的连续性,让写作能力训练不断线。从一年级开始结合学生的其他专业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文案与写作、应用写作综合训练、企业内刊编辑、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课程,这样从基础知识和理论到具体文种的写作到综合写作,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1.第一学年:奠定基础阶段。新生在入学伊始,教研室便为其指定专业指导教师,由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发展,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趋向,为其制定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写作能力是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之一,专业教师应对学生四年的写作学习提出指导意见和明确要求,可要求学生四年中完成100篇文章的写作任务,每年完成篇目在25篇左右;写作类课程的考试成绩必须为良;必须在校内文学刊物和网站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
2.第二学年:技能练习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开设基础写作、应用写作两门基础课程。基础写作课程主要讲授写作的基本理论及知识,教会学生如何提炼文章的主题、如何选取材料、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锤炼语言等,从各个环节教会学生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要求学生能够在赏析佳作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基本文体写作。在基础写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教师通过对各种应用文体知识和写法的讲解,通过各种应用文体训练,使学生能够进行行政公文、事务文书和专用文书的写作。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完成30篇以上的作品。
3.第三学年:专业提高阶段。在第二年的基础上使其进一步学习新闻文体和广告文案的写作,要求学生能够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新闻稿件,能够进行简单的广告文案与写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很大一部分会进入企业,从事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一门企业内刊编辑课程,这门课程开设时可集中进行,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使学生接触企业内刊,了解内刊运作的程序和编辑组稿的要求,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内刊的编辑。这种集中实践的形式,将会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特别是新闻文体的写作能力。学年论文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开的写作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一般开设在三年级的下学期,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写作技能的基础上初步进行专业论文的写作,这门课程能够使学生在较高层次上对专业知识与写作技能加以整合,培养专业的审美体验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以及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
4.第四学年:应用验收阶段。在这一阶段,可以设置三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应用写作综合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应用写作综合训练课程主要通过为学生设置相关实践情景,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行各种文种的写作,强化之前的写作课程的理论及能力,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应用写作能力;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须进行的专业论文写作环节,也是对学生四年来专业课学习的总结和验收环节,训练和测试学生的专业综合研究能力和专业论文写作能力。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1.增加写作类课程课内实践时数。为了突出学科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汉语言文学专业大都开设了应用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文案与写作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由于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写作类课程的教师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在制订培养方案的时候,这些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时数或者为零,或者比例相对较小,即便一些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安排了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受到学术型、理论型教学模式的影响,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被理论授课环节所替代,课内实践环节往往形同虚设。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必须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写作类课程实践环节的比重,最好能将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保持在31 的水平,这样才能将实践教学落实下去。另外,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环节能够确实被执行,我们还应该有详细的课内实践大纲。
2.开设写作类集中实训课程。为了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应在高年级开设不同种类的集中实践课程,如应用写作综合实训、企业内刊编辑等课程,这些课程既有对学生专用文种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也有对学生专业综合写作能力的训练和考核。这些集中实训课程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让学生利用这个机会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提前了解未来的工作岗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具体要求。例如担任应用写作课程、企业内刊编辑课程的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相关企业,使学生在企业集中实习,参加企业的行政工作和企业内刊编辑工作,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行业对专业能力的需求,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和采编能力。
3.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练习。因此学校和写作课程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文学刊物和校园网络,使之作为学生习作发表的阵地,鼓励学生参与院校的文学刊物,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校应该加强对外联系和合作,建立多家专业实习基地。学校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把学生分期、分批地派到企业,参与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和文化宣传工作,例如撰写日常行政工作文案、企业策划宣传文案、企业内刊文案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真正了解到行业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需求,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也更早地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四、实施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包括汉语阅读能力、汉语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等。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写作,需要给每位学生指定一位责任导师,由导师负责指导、监督、跟踪学生的写作。为了加强写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也需要写作课程的任课教师投入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无法深入推动,其原因之一在于任课教师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深层的原因是高校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工作的激励机制。指导老师为学生批改文章、带领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总是在课外进行,教师不能得到任何形式的补助,而且这些活动耗费教师很大的精力,使其无法集中精力搞科研,而社会实践的成果又无法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要件,因此许多教师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将实践教学环节改为理论环节,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内、书本的教条上,使写作课程的教学与社会严重脱节,背离了设置写作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初衷,也就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是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必须使专业指导教师有足够的热情和精力,这就要求高校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对积极参加实践教学改革的教师实施资金补助;对参加实践教学改革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予以职称晋升政策的倾斜;为教师创造实习、实践环境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指导热情,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紧密结合实际,探索各门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各门写作课程的教师要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课程自身的内容和性质,逐步探索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基础写作课主要培养学生基础文体的写作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和帮助学生创办文学刊物、利用网络平台写作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方式的探索,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基础写作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撰写博客文章,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应用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文种的写作能力,教师可通过创建新的实训模式、编写切实可行的实训方案、校企合作办刊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探索;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践性较强,更应该创建开放式互动式写作教学平台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文本和案例,应该想办法把学生拉出校园,发现身边的新闻,随地取材,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采访与写作能力;广告文案写作课程也要研究各行业对广告文案写作教学的要求,探索课程的实训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写作能够与社会实践接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潘连根,王静义,李佩伦.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00(1).
篇4
论文摘要: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专业,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背景下,也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本文阐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并分析了新课程改革对汉语言文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最后论述转变教学观念的具体措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也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点
古老的东方文化中饱含着巨大的创新资源和动力,其内在的公正、礼让等核心价值提供的广阔的人文视野。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通过系统的学习过程积淀浓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汉语言文学未来教育的创新性以及人才总体素质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主要着眼点不是应用,而是旨在为社会整体的精神风貌以及价值取向施加一定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关注的焦点是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是为社会的人文工作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教学的最大价值无法通过简单的经济指标加以衡量,其所创造的价值主要是无法具体用数字加以量化的社会效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也十分明确,就是更加关注实用性。特别是当前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汉语言专业的教学也要相应的加以变革,力争实现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前提下,兼具时代的特色。
二、新课程对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新要求
根据新课程的相关要求,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并且更加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的培养以及与人沟通和团结协作意识的树立。
(一)重新进行职业定位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需求,汉语言文学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观念,对自己的职业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用发展的眼光对职业重新进行思考和审视,从而理解职业所应彰显的新的内涵。作为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中学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以后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而言,要首先确保自己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可能,除了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理论,还要努力在教学能力、道德修养以及科研等方面有所创新,不断提升自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人生、享受工作的过程,不但可以充实自我,还可以践行自我价值观,实现职业梦想。
(二)提升自我修养
首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拉近与学生的关系,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意见;其次,要注意增加自身的知识积累,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知识结构要突出广和杂两个特性,也就是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尽可能的通晓各个领域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转变教学观念的具体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有所改变,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扎实的基础,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并通过深入分析,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当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新课改不但为其提供解决方案,还对教师教学观念的及时转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教学活动围绕着教师展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视学生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来展开,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程度,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的前提下,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以往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去摄取知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程不但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还要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有所变革和创新,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以确保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当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可样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相应的练习,但需要注意的是,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注意课堂练习教学环节思想观念的更新,要借助课堂练习,引导学生变换思想,在达到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锻炼新技能、启发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许和解决的思维和能力。
(三)将教学与生活充分结合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借助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当前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充分的展示出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科学的教学观念来指导实际的教学活动,这里的科学性主要就体现在教师充分认识到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兴趣以及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性上,通过设置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以及实际水平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直观灵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在我国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中,新课程理念首先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从思想根于认识到教育权威性的转变,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着与教授者,而是要努力尝试作为学生个体成长与综合素质提升的指导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索与研究的过程。要想了解语文学习的内容,首先要了解初语文教材的差异性。语文编排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语文基础训练,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文学鉴赏能力和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认认真真地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发展智力,培养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王伟奇.”应用性”观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造的思考.文教资料,2007,( 5)
[2] 孙宝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考试周刊,2009,(3)
篇5
【关键词】少数民族 语言文学专业 现代汉语 语音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61-02
一 引言
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基础,是语言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语音教学在各种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语音教学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语语音教学是现代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和社会交际能力的首要前提。语音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掌握汉语语音的基础知识和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的发音,为使用口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
我长期在藏学院从事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情况非常熟悉,下面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现代汉语课程的语音教学。
二 现代汉语课程语音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我校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主要设在彝学院和藏学院,大的专业下面又设了不同的方向。因此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目标,讲述内容的侧重点也应该不一样。比如对于语言文学方向的学生,一般来说,他们的母语相当熟练,不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而且这部分学生以后还可能会从事汉藏或汉彝的语言对比研究。因此,语音理论的讲授就要细致而深入,而且最好能把两种不同的语音系统进行对比讲授,明白两种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想办法激发他们对语言的研究兴趣,培养他们探索和研究语言的能力。而对于双语行管或者别的专业方向的学生,他们的母语,尤其是书面语相较于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就要稍逊一筹,因此在语音教学中就要调整目标,淡化理论教学而偏重普通话的训练,把现代汉语视为一种工具来开展教学。使他们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以下将主要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语音教学的实践,举例多以藏学院学生的学习为主。
1.语音概说部分的教学实践
语音概说部分重点掌握语音的含义以及语音的性质,尤其是生理性质,我除了让他们看发音器官图外,还带着学生对照自身,一个一个地去找准每一个发音部位。而对于语言文学方向的学生来说,还得重点掌握影响音色的条件,只有明白了哪些因素会影响到音色,才能弄清音素之间的差异,真正明白元音与辅音的区别,从而进一步弄清两种音系的差异。
2.声母部分的教学实践
声母主要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去分析。这一部分我主要运用的方法是汉藏语对比的方式。声母是由辅音充当的,跟汉语比,藏语是辅音更为丰富的语言。普通话有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藏语都有,藏语有的普通话则不一定有。所以就辅音来说,汉语跟藏语比简单多了,只要能发藏语的音就能发汉语的音。比如藏语有喉音,普通话就没有,藏语的舌尖擦音和舌面擦音还有送气与否的差异,而普通话只有不送气的擦音。因为藏语现在没有统一的标准语,各地的方言分歧也较大,我会带着他们一个个地去找到汉语声母的发音部位,并纠正他们的发音缺陷。比如,〔n〕和〔l〕这两个音素在藏语的各种方言里都是两个不同的音位,他们既会发也会听,但还是常常分不清普通话里哪个是鼻音,哪个是边音,尤其是四川和云南藏区的学生,他们受西南方言的影响。但他们又和云南、四川的汉族学生不一样,他们能分辨鼻音和边音,只是分不清鼻音字和边音字,只需告诉他们记住发鼻音的字就可以了。舌尖音对于四川和云南藏区的学生也是一大难点,虽然藏语里既有舌尖前音也有舌尖后音,但他们以前并不知道汉藏语的这两个发音部位是一样的,因为两种语言在发辅音时加的元音不一样。知道这两个部位的准确发音部位后,只需记住哪些是舌尖前音,哪些是舌尖后音就解决问题了。除了书上教的分辨方法外,我还运用古代汉语的音韵学知识教他们怎样分辨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比如我运用古汉语中舌尖中音和舌尖后音的关系去分辨舌尖前后音,如“召”字〔t?u51〕,加上走之旁就念“迢”〔t‘iau35〕;“失”〔??55〕,加上走之旁就念“迭”〔ti?35〕;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如果同声旁的字可以念舌尖中音,还可以念别的舌尖音,那念舌尖后音就可以了。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安多藏区及部分康区的学生发不送气的清塞音和清塞擦音时不要发得太重,因为普通话是没有重浊音的。
3.韵母部分的教学实践
普通话的韵母多达39个,对我们学院的学生来说,复元音韵母是最难的,因为藏语只有单元音没有复元音。这一部分我们也主要运用汉藏语的对比教学,把汉语的元音与藏语的元音对照起来讲解。我先利用舌面元音图分析每个元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每个元音在舌位图上的位置,既列出汉语的也列出藏语的,并标出汉藏语共同的单元音,再分析有差异的单元音。由于藏文字母与拼音字母差异很大,当告诉他们形体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母却是同样的音色时,他们既吃惊又兴奋,甚至还有怀疑。通过对比讲解,能够激起更多的学生对汉藏语系语言的研究兴趣。只有把单元音韵母讲清楚了,才能教他们发好复元音。我们学院的学生大部分毕业后都会去做公务员,还有一部分会去做藏语或汉语老师,所以把语音学好是很有用的。但汉语韵母的记忆对他们来说是难点。10个单元音还好记,复元音韵母和带鼻音韵母就难了,依靠死记硬背固然可以记住,但也容易忘记。我是这样让他们记的:按开齐合撮四呼来记,先记开口呼“ai、ei、o(au)、ou”;再记齐齿呼的,有“i”的就颠倒顺序,如“ai、ei”就颠倒成“ia、ie”,没“i”的就在前面加“i”,于是“o(au)”就变成“iao、iou”;合口呼也用同样的办法来记,“o(au)”就变成了“ua、uo”,“ai、ei”前面加“u”就变成了“uai、uei”;再加上一个撮口呼“üe”,13个复韵母就记全了。也就是说,复韵母只用记5个就可以了。鼻韵母也按开齐合撮来记,再分前后鼻音就可以了。当然,除了讲清发音原理,还得多带着学生读,尤其是复元音韵母和带鼻音韵母。
4.声调部分的教学实践
声调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除了拉萨的学生普通话好一些,其他藏区的学生声调都有很多问题。特别是上声,绝大多数学生都发不好,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发准确,在生活中人们说话时上声一般只发半上或阳平,而且还都是凭感觉在发。安多藏区的学生声调问题最为严重,几乎四个声调都有问题。为了让他们把声调学好,我先让同学们切身地去感受什么叫作音高变化,比如阴平调,发完后让他们保持在发音状态,感受声带拉紧的感觉;发去声时,先让他们保持住即将发音时声带拉紧的感觉,发完后又让他们保持住动作,感受声带彻底放松后的感觉,反复练习,直到他们真的感觉到为止。如果他们感觉不到声带的拉紧和放松,他们根本不可能理解什么叫作音高变化。能够感知音高变化后,再教他们上声就容易多了,他们发上声只有升没有降,而且老是多升1度,把普通话音高的214调发成25调,只需把上声分成两个部分来教,先教半上21调,升时再比原先降低1度就可以了。多带领他们练习是很有必要的。古入声的改读对他们来说也是很大的问题,四川、云南藏区的情况跟四川的汉族学生情况差不多,甘肃、青海的学生既要注意入声归入阴平上声的字,还要注意区分归入阳平和去声的古入声字。
此外,为了让他们学好枯燥的语音知识,我还把语音知识的学习和练好普通话结合在一起。在讲授语音知识的同时,告诉他们学习普通话和参加普通话测试语音上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如轻声、儿化、变调等,以及如何朗读词语和文章等。为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每次上课前都留出十分钟让学生站上讲台去表现自己,每次三到四位同学,他们可以读绕口令,可以朗诵诗歌,也可以讲故事,也可以演讲。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普遍感觉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变得更大胆,更敢说了。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多次的改革,新鲜事物的不断涌现使得过去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能很好的适应教育市场的需求。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母语使用的规范性和得体性,加强语言使用的流利程度和准确程度,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为以后人生的大厦打下坚实的基础[1]。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改革要从本质上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让教师回归引导者的位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改变了“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引导启发学生探索提出问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满感情的去写作。要达到此目的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探索新思路来完善我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体系。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现状,提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改革方案。
一、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我国中小学作为文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够通顺的、清楚的、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考试方式,中小学生的写作存在了一些问题。一是教师的方法有待改进,现在的写作课流程通常是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内容打分。这样的流程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唯分数论的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的想象力也有一定的限制。二是现有的中小学作文教学理论不够科学,没有形成完善的作文教学理论体系,在实际中实用性不强而缺乏引导的力度。
三是作文形式太过于刻板,太过于讲求作文的格式而套路而忽略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教学现状同样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
不可否认的现状是高校汉语言教育与市场需求已经脱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完全的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高校的课程管理者要分析市场需求,认清时代形式,合理的设置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结构,可以参考的思路有“结合市场、加强实践、磨炼技能、改变实践课课时、更新教材等等。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培养计划应该聚焦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完善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改变课时结构将学生有限的精力集中在主要的内容上,而不是浪费大量的实践去了解一些陈旧的理论概念。加强写作教学实习,实习不能流于形式。
(二)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学风建设
学生归根到底还是以学习为主,为了培养良好的学风,教师应适时的组织开展班级会议,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奖励,努力营造一种求真务实、笃学创新的学习氛围。鼓励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征文、演讲、创新比赛,在积极备战的过程中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个人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如果比赛获得了名次,那会极大的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2]。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的时代背景下,一批批优秀的年轻教师大量涌现。高校要为年轻的教师提供上升的渠道,使他们能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毕竟年轻的教师与中小学生之间交流起来更加便捷。
三、结论
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基本上都是汉语言文学教育毕业的,所以为了达到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目的就必须从研究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入手,分析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存在的弊端,探索新的思路对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进行改革[3]。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写作课程现状,提出了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学风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改革思路,为推动国家基础教育工作增添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高职语文 课程改革 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3
一、教学方式的创新
高职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学应用能力,但是单纯的使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是不行的,学生不感兴趣,且与专业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语文教师在运用传统教学法时,应注意推陈出新,根据教学内容以及专业需要,综合的运用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表演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专业能力的提升。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较多的运用案例教学法;表演专业的学生可以较多的运用情境教学法以及表演教学法。教学课堂可以在教室、在企业、在实习基地、在旅游景点,只要能进行教学的地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地方都可以进行教学。比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景点进行教学,可以把学校作为一个景点,要求学生作为导游,进行介绍。师生关系也要灵活多变,有时可能是师徒关系,有时可能是业主与雇工的关系,有时是领导与秘书的关系,有时又是游客与导游的关系。如表演,旅游、文秘类学生,可采用戏剧表演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扮演剧中角色,再现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对于舞蹈类专业以及歌唱专业,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诗词等编写舞蹈和歌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理解能力。对于美术、装饰类学生,则可采用平面展示法,让学生根据剧本,绘制舞台背景、制作人物道具、设计该剧广告宣传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为了服务于各个不同的专业,还可以引进多媒体教学和其他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通过对课件的制作、视听媒体资料的运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拓展有限的教学容量和空间,打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将学生的社会实践、课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进行教学。如,充分利用自己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在校内外广泛组织公关礼仪队,并在学校内为各种会议、活动、庆典提供服务,进而再把它推向社会,积极参加协助并为各企事业单位的大型会议、庆典会展活动、颁奖仪式等提供优质服务等。学生在真实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体验公关服务,感受职业环境,培养职业能力,激发学习的热情。
二、开展长文短教语文教学方式
语文教材选取了很多优秀篇章来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而所选教材中长篇课文所占比例较大,如果采用面面俱到的传统教法,往往会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很难在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是增加45分钟语文课的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长文短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从题目入手。教学时,教师板书好课题后先让学生审一下题,思考文章的选材(内容)。审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做到以审代讲。当学生跃跃欲试想了解课文内容之际,再让学生打开课文寻找答案,分析课文。例如,在介绍苏轼的作品时,教师现为各位学生讲述一下苏轼的人生经历,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审视将要讲的苏轼的作品,让学生在苏轼的作品中探索答案,了解苏轼为何写作这一诗词。之后再让他们打开课文对照。这样既避免了烦琐的分析,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有意注意和审题的能力。
从思路入手。在学习林觉民《与妻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看电影版本的《与妻书》,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再了解整篇文章,让学生感受作者在狱中咬破手指用鲜血给妻子写下绝笔信的情景,了解当时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通过了解这些文章的这些细微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经历,了解文章思想。
三、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推动学生通过高职语文课程快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驱动力。目前,有很多教学方法都值得教师尝试,任务驱动教学、多媒体教学、开放性教学等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专业知识与职业需要,将未来职业中可以通过高职语文教学提高的知识与技能变为实际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探讨和研究的过程中,运用学习资源,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生动的图像使文学作品对学生形成较强的感官刺激,再融入文学作品的知识性和人文性,这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多样化的开放性教学活动。例如安排学生做社会调查、找到人群消费的热点、撰写调查报告,教师还可以在节日组织学生售卖节日礼品,让学生自己提出创意、策划活动、编写宣传海报,鼓励学生活学活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融入社会,找到自己的差距,提高组织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就业的竞争力全面提升。
四、进行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教育使语文教学真正融入职教工作,成为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结合语文教材,设置恰当的教学任务,形成相互协作的品质,正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现代高职理论认为:语文学科是最适合培养学生合作素质和应用能力的课程。教师应结合优秀篇章,引导学生体会协作意识和包容精神的重要性。比如《史记》当中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呈现出我国传统文中的优良人文情怀,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教学内容来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教师、院系也可积极组织开展团队活动,比如辩论会、演讲赛等,在体验活动中让学生提高合作能力。
篇8
论文摘要:本文从湖北某高校2010届266名英专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发现,25%的论文选题是语言学和关于语言学方向。该结果又一次证实了近些年对“英语语言学”教学效果不佳现状的描述。本文从学科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方面讨论了如何通过撰写语言学方面毕业论文的角度讨论了改善该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
1 引言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校专业目录(1998版)和(2003版),“英语语言学”属外国语言文学类下英专本科高年级主要课程之一。但自1980年高校英专陆续开设该课程至今已有30余年,却仍存在教与学效果不甚理想等问题。如潘之欣(2002)选取部分南开大学和上海交大在读英专硕士研究生,采用问卷形式,对该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表明:该课程依然停留在以英语语言为主的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效果不佳;且学生普遍体会不到学习该课程所带来的乐趣,主要原因有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教学方法不当等。吴格奇(2005)反思该课程时也提到,“教师不满意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目的很茫然”是主要问题。本文则从英专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角度出发,试图探讨该课程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缓解“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尴尬状况。
2 调查研究
266位2010届英专本科毕业论文是从湖北某高校外院教学科的电子数据库中拷贝的。该调查属于二手资料研究。笔者根据论文题目、摘要、提纲、主要内容按语言学方向、文学方向和翻译方向进行归类,其中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如“The Feminist Power of Discourse in The Scarlet Letter”,分析文学文体语言特色,如“Textual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An Analysis of Vagueness in EnglishAdvertisement”等都被归纳为语言学方向。结论是:58%的论文属于英语文学方向,25%为语言学方向,17%为翻译方向。
究其因,首先是作为基础学科的“英语语言学”未能引起学生太多的关注和兴趣;其次,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内容未能引起师生足够地注意;再次,教师在课程内容处理和安排中未能很好地将课程学习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总之这个数据也从另一方面验证了该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描述。这与教学、引导不无关系。
3 对策分析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试图在前人创造的知识的基础上有自己新的认识与发现,并将这种认识与发现以一种可易时易地的方式与人进行交流。因而撰写论文是学用结合的大好时机,从英专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来看课程教学具有一定说服力。
3.1课程定位
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其研究分类越来越细、分工越来越明确,正如王宗炎(1988:151形象地比喻:过去的语言学只是一家小商店,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百货公司。对于林林总总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流派,结合教学大纲和英专学生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形成,对该课程定位是必要的。
白郁(2007)认为语言学目标是宽泛的而非具体的,即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对语言的热爱。而本文则认为既应有宽泛目标,也应有具体目标。“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及其相关对象的人文科学。它的研究领域分为共时的和历时的,理论的和应用的,微观的和宏观的3个对立方面,其任务是描述语言事实,寻找并解释语言发展的规律,发掘语言学理论,总结语言研究方法,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杨自俭,2002)。”因此宽泛目标是培养理性思维,即对理论的理解、背景、历史贡献与发展不足及实践运用。具体目标是提高学生对语言学理论的应用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并能提升语言技能。杨教授定义也明确了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内容。学习理论知识时,学习和应用研究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语言学基础理论,尤其是微观方面的理论成果,对英专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有检验作用;在跨学科或横向方面,将语言学相关理论用到英美文学和英汉翻译中,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提升英汉对译技巧,形成论文即为具体目标。诚然,理论与实践结合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撰写论文乃一种尝试。故在介绍理论时,必要补充对理论的应用与研究,适当抛砖引玉,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故,具体目标使学生看到学习成效,宽泛目标锻炼了学生理性思维,既调动心灵又提高素质,教学效果也就不同了。
3.2教学内容
传统课本基本上以微观语言学为主,按结构语言学思路编排内容,从语音学、音系学、形式学、句法、语义学,一直到语用学和语篇分析。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大多数学者的主张,如白郁(2007)认为应以语言哲学意义、语言与大脑及认知关系、语言学发展简史、宏观把握语言学真正意义等四方面为重。还有学者认为增加课外阅读材料以改进教学内容,如王扬(2004)和吴格奇(2005)主张选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概念的材料、辅之以拓宽视野的补充材料。还有以宏观还是微观语言学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的争论:“微观”派认为语言内部分支是语言学的基础内容,课时分配比重要大;“宏观”派认为基础部分简单,学生可自学,重点应是宏观介绍;“中间”派是既注重基础又考虑涉猎面。
但笔者认为,各高校层次不一,地理位置不同,统一规定教学内容不足取。近5年教学实践告知以微观语言学为主,即语言学内部分支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如在处理词形学时,适当介绍词的研究现状,对象我校这种以师范专业为主的二本院校的英专学生而言,无论是提高职业技能还是英语水平都相当重要。我校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适当添加西部少数民族语言的相关研究,如方言特点、语言迁移现象、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也应在绪论部分增加语言学史和语言哲学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趋势及语言与哲学的密切关系。此外适当介绍结构、认知和功能语言学这三大学派的相关内容也有必要。总之,就像百货商场的陈列员,教师将所有商品分门别类、有条有理地展示,学生自然会依据具体情况取舍。教师侍机提供论文命题,使学生的探索与发现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而深化。著名学者赵鑫珊(2004)在其新作《我是北大留级生》就曾列出了20个作为语言哲学研究对象的话题,且认为是“震撼灵魂”,不可能不为之心动的命题。
3.3教学方法
该课程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有关研究一致认为必须改进该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建构语言及语言学知识。如潘之欣(2002)用大量生动典型例子,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讲解理论要点和难点;王扬(2004)主张采用传授型和讨论型相结合的方法;鞠玉梅(2007)主张研究型教学模式,“设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强烈求知欲。
总之,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努力激发学习动力。启发式和发现式方法讲解基础知识和理论要难点;研究型或探究型方法,布置任务(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大课堂讲解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步骤;小课堂任务分配型方法,使教学达到“鱼”、“渔”兼授效果。如语言学绪论之后,成立“Study&Research Group”,提供6个topics:11LanguageChanges;2)Social Dialects;3)Communication Competence;4)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5)Error Analysis;6)PragmaticFailure,2周时间准备15分钟ppt陈述,5分钟小组同学共同回答相关问题,并建立QQ群,随时联系。教师仅为任务的布置者、监督者、帮助者和评定者,并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推荐给学术期刊,或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如一组学生在讲“语用失误”时,列举了电影、小说、校园、网络等许多有趣的例子,如分析不够透彻,教师可适时适当加以补充、提示和参加讨论,既融洽了气氛和师生关系,又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
让学生随时记录和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和语言事情,并联系到语言学理论,如,“山寨”、“x客”、“剩女”、“宅男”等新词新语收集,以讨论词的构词理据。虽在探索中有难度,可介绍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资源;也可大胆与相关领域的教授或专家电邮寻找答案。为形成质量较高的论文打下了基础。这些都说明:语言学课程的终极目的不是讲授具体的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能意识到语言现象的存在,能对之产生兴趣,并发表自己一定的见解,使自己作为一名普通人,也能融入到语言研究的大环境中去。
4 结束语
从学科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三方面,适当有效地联系到学士毕业论文的选题,既能改善单一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又能真正做到研究型或探究型学习,也达到了教学大纲能力培养的要求。毕业论文的撰写就是提供一次培养创新意识、实践“做学问”的机会。将课程教学与论文写作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就找到了毕业论文的素材,这也是学习思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具体实践,相对于借助他人的文章获得二手资料而完成的毕业论文来讲,学生的获益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也更能体现学生真正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另外,这种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态度更会为学生走向社会,诚信做人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白郁,英语本科语言学教学的重新定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1):70—73
2 鞠玉梅,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语言学导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7,(8):36
3 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47—55
4 王宗炎,语言学:它的历史、现状和研究领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4):14-24
5 王扬,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4,(5):57—60
6 吴格奇,“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行动研究与教师知识体系的反思[J],国外外语教学,2005,(2):32—36
篇9
翻转课堂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
一、研究背景
1.跨文化交际课程面临瓶颈
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推动下,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和变革,如今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已从一门单一语言基础课程发展成了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的科学课程体系,跨文化交际课程便是其中文化类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该课程兼顾了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具有语言文学习得和社会人文习得两层目标,旨在帮助学生积累国际文化知识,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然而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受到课时安排、学生水平、教学辅助手段等种种限制,具有较高目标要求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在很多高校都无法实现最初的设置初衷。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趋势
各个阶段的教育均已身处信息化环境之中,高等教育更是如此。对于从小就熟悉电子设备和网络资源的95后大学生来说,自己从网络上获取的知识信息量远比教师45分钟的一言堂要大得多,老师们在传统教室能够利用的各种多媒体设施和内容展示方式也早已过时。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善于利用学生手中的移动设备组织微学习和翻转课堂才是能够吸引当代大学生兴趣,优化教学效果的更好途径。翻转课堂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环节安排,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更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因为教学内容和流程的改变,翻转课堂更好的保证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内化,提高了教学的效度,因此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
二、跨文化交际课堂翻转的可行性
1.翻转课堂满足跨文化交际课程知识内化的要求
胡文仲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归纳为阶梯式上升的三个层面:认知、感情和行为。跨文化知识的认知是基础,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是前提,其实践探索、亲身体验的行为才是完成知识内化的关键。然而在传统的跨文化交际课堂上,无论教学设施多么完善,多媒体手段如何先进,纵使授课教师在课件制作和教学组织上投入再多精力,课程的讲授依旧是线性的单向灌输,内容也只能是基础知识的不完整输送。可是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师成为了学习方式的设计者和活动环节的辅导者,即使教师的身份更加多元化,学生却始终是真正的教学主体,跨文化知识的传递也从教师的主观输入引导变成了学生的主观输出驱动,学生会基于老师的组织最大限度的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以及获取知识,最终通过实践完成跨文化知识的参与体验和深度内化。
2.翻转课堂顺应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规划
在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置中,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对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高年级学生的较高英语习得要求。为了实现高层次的习得目标,理想的教学内容应包括课堂讲授、小组活动、答疑指导以及评价反思等多样化的环节,以保证相关跨文化知识的完整输出和最佳吸收。然而现实是,受各学科专业培养计划和大学英语课程整体规划的限制,真正分配给该课程的课时非常有限,授课教师为了遵守教学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不可避免的会对知识点内容和课堂活动环节进行大量删减。但是如果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师可以把传统的基础知识点讲授制作成视频材料交由学生课下利用互联网自主习得,并辅以相关资料,而把基于基础知识点的案例讨论、思考探究、互动评估、反思评价等更深层的教学活动放在课上进行,这样的教学安排释放了大量的课堂时间,缓解了课程培养目标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置之间的矛盾。
3.翻转课堂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和习惯
由于各高校甚至同一所高校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意愿具有明显差异性,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具有层次性,“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然而现实中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往往是以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形式进行组织的,班级规模也以百人以上的大教学班为主,课程的安排和活动的组织难以保证难易的平衡,因材施教基本上成为了难以实现的梦想。如果利用翻转课堂组织跨文化交际教学,学生可以提前在课下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相应资源,基于自己的水平进行课堂任务的准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消除学生的焦虑或自卑情绪,使其更加自信从容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此外,利用移动终端、网络平台、线上资源等当代大学生熟悉的工具和手段进行知识的输入,更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为贴合学生的认知习惯。
三、结论
源自西方教育理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仍需与国内传统的跨文化课程教学相互磨合,但整体上来说,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引入翻转课堂将会为更好的辅助该课程的教学活动开展,值得大学英语教师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2-8.
[3]黄淑萍.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5(8):117-123.
[4]孟令波.论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在翻转课堂中的实现[J].现代交际,2015(11):203.
篇10
以《狐狸和乌鸦》这篇文本的教学过程为例,这是非常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品,学生们对于这个故事也非常喜爱。在理解课文时,教师可巧用插图,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理解文章内容。比如学习1至2自然段时,教师可边让学生观察插图,边听第1自然段的录音,提出问题:
①通过所听与所看,你们知道了什么?(狐狸住在树下的洞里,乌鸦住在树上的窝里,狐狸和乌鸦是邻居,互相较为了解。)然后借助插图,帮助学生认识“洞”和“窝”。这样,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
②想想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然后指名学生读2、3自然段,边听边想: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当乌鸦找到一片肉,它的心情怎样?怎样看出来的呢?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很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同时,这个过程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大家通过插图的引导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文意,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思维也会慢慢得到拓展与延伸,对于故事的发展与演进会有更好的体会,形象思维能力也在逐步得到构建。
二、丰富课堂教学
儿童文学作品还能够很好地丰富课堂教学,能够让语文教学更富趣味性。一方面,儿童文学作品在文体上以童话故事居多,这些故事普遍都生动有趣,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鉴于儿童文学作品的这些特征,在教学形式的安排与设计上也可以有许多拓展与创新。教师可以以故事为依托来丰富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无论是让学生们来表演这个故事还是在文本的基础上对于故事情节的发展与演进进行想象与发挥,这些都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并且让大家非常直观地体验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乐趣。如学习《狐狸和乌鸦》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拓展延伸:
1)请发挥想象,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编个小故事。
2)表演迁移:
①自主推荐,找合作伙伴带头饰表演。依照课文内容自由想象,加入适当的表情与动作。
②评议。观看的学生可以对于台上学生的表演进行评议,引导学生说说好在哪里,不好之处如何改。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与创造的机会,可锻炼学生表演才能,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使其快乐学习。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学形式,这些生动多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们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并且让文本教学的效率得到提升与优化。
三、深化学生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