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基地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基地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打造海洋能源基地的背景和优势
能源历来是人类文明的先决条件,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撑,特别是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电力需求的强劲增长,能源供应不足则会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劲。沿海地区特别是出现的“电荒”充分凸显了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㈠开发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
国际上,由于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在大量开采的前提下资源蕴藏量快速衰竭,以及战争等不确定因素对资源的影响,世界各国逐渐提高了对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的认识,认为能源转轨迫在眉睫。这方面,欧洲走在了世界前列,德国的风能发电量更是占到了该国总发电量的6%。得益于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大量开发,欧洲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伊拉克战争后油价大幅上涨对经济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国内,由于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能源需求量大且资源缺乏,北煤南运、西气东输等不仅受到交通瓶劲的制约,而且成本也大幅增加。近年来,能源紧缺极大地制约了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此,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和潜力,提高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已成为大势所趋。
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内在需要。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对能源特别是电的消费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用电发展规律表明,在人均耗电量1000-4500千瓦时这一阶段,普遍存在“十年倍增”的特点,当人均耗电水平达到4500千瓦时左右后,电力消费增长速度才开始趋缓。2003年,电力消费量14156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9.7%,人均耗电709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8%,其中:工业用电942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5%。与前几年相比,电力消费呈现出加速增长的发展趋势,预计在2-3年内人均耗电量将超过1000千瓦时,进入耗电快速增长的“十年倍增”阶段。结合县里到2020年总体发展规划和潜在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对电力的需求,预计到2020年电力需求将有增长2倍以上的可能。
㈢全省范围内出现的电力紧张是促使加快能源规划、建设的外在动因。
2003年,全省出现了严重的缺电局面,在省内发电能力已充分发挥、外购电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电力缺口仍超过400万千瓦时,全省各地出现了大面积的拉限电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此,全力以赴,加快电源电网建设,优化电源结构,在国内煤炭、油气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加强进口煤炭和LNG的研究,积极争取国家在我省建立油品储备基地和煤炭中转基地成为省里优先发展的项目。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对开发利用风能资源相当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计划成片开发。根据发改办能源[2003]83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征求对风力发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意见的函”,规划到2010年省新增风电装机容量200MW。在如此大背景下,为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自身丰富的风能资源和潮流、潮汛能资源,发展优质、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优良的港口资源优势,引进LNG项目和煤炭中转项目,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遇。
㈣丰富的能源资源为规划、建立能源战略储备库提供了可能。
1、风能。省地处东南沿海风能带,共有大小岛屿3062个,大陆海岸线长约1800公里,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12个省市之一。据普查估算,省陆地可开发风能资源在1000MW以上。县位于省东侧,是全省风力资源最丰富和集中的地区之一,岛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平坦的地势条件,更是风能电站建设的理想选址地。计划开发的风电场位于北部的岛,受我国东南季风气候的影响,属风资源I类地区,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地形条件满足建设大型风能发电场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2、潮流、潮汛能。我国海域辽阔,岛屿众多,潮流、潮汛能源居世界之首,而且主要集中在省海域,是潮流、潮汛能开发利用条件最为理想的地区。作为全国12个县之一,位于群岛中部,共有大小岛屿404个,总面积524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326.5平方公里,潮流、潮汛能源蕴藏量十分丰富。县境内被列入科技部项目的航道潮流能电站,已顺利完成试验,并取得了相当理想的效果,为下阶段的开发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为此,要立足于丰富的资源,加强对风能和潮流、潮汛能源的勘探、研究、开发,制定统一、长远的海洋能源基地建设规划,建立能源战略储备库,打造海洋能源基地,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打造海洋能源基地面临的困难和不足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丰富的海洋能源资源为打造海洋能源基地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但由于各种制约因素,打造海洋能源基地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㈠基础资料薄弱。
地处东南季风区,且县域内岛屿众多,风能和潮流、潮汛能蕴藏量十分丰富,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可利用风能和潮流、潮汛能的地域分布、蕴藏量等方面的资料极为缺少,为整体规划海洋能源基地、推出招商项目带来了许多不便。
㈡由于投资较大,资金不足问题首当其冲。
普遍来看,建设风电场和潮流电场与同等规模的火电厂相比,一般来说前者投资额要大于后者。4.08MW的风电场建设项目总投资预算为40907万元,为2003年度地方财政一般收入的354.8%。从资金上看,靠自身的财力打造海洋能源基地存在极大的难度,必须依靠招商引资来实现。
㈢项目科技含量较高,技术和人才问题比较欠缺。
与火电厂建设相比,当前,国际、国内在风电场建设方面有比较成熟的经验、技术可以借鉴,潮流电站建设则基本处于研究、论证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成果可以照搬照抄,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由此,在技术和人才的需求上要求相当高。打造海洋能源基地,缺乏必要的技术和相当数量的人才。
㈣缺少储备项目。
打造海洋能源基地,从项目角度讲,缺少必要的推介项目,不利于吸引外资,向外招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利用优势资源,量体裁衣,做好有投资吸引力的项目储备工作,是打造海洋能源基地的有效途径。
三、打造海洋能源基地的方向和目标
打造海洋能源基地,旨在利用充裕的风能和潮流、潮汛能源资源,发展环保的、可再生的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就而言,常规能源受到交通运输条件制约,因此,开发风能和潮流、潮汛能源,打造海洋能源基地,可使从电力资源输入转变为自给,并最终向电力资源输出的方向迈进。
㈠风能电站是打造海洋能源基地的首选。
风力发电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风能资源是调整能源结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尤其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风电技术飞速发展,单机容量不断增大,使得商业性开发风力发电成为可能。开发和利用风力资源,已日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计划大规模开发。拥有丰富的风力资源。风场年有效风速达6795小时,地形平缓,并可就地取材,建设成本相对较低,是开发风电场的理想选址地。因此,无论从可利用技术的成熟性,还是资源的可开发性看,风能电站建设无疑是打造海洋能源基地的首选。
㈡潮流、潮汐能应用是打造海洋能源基地的主攻方向。
目前,国际上海洋能开发利用技术尚未大规模走向商业化运作。从长远的角度看,潮流、潮汛能开发利用的研究成果能为我国自行研制一些关键设备和产品,配套应用于潮流、潮汛电站并逐渐形成生产能力,乃至商业化电站(群)的建造,将对解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急需电力,优化能源结构和改善环境污染状况、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等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就而言,岛屿众多且分布较为集中,形成了丰富的潮流、潮汛能,与风能相比,蕴藏量更大,稳定性更高,可选址范围更广。因此,加强科研攻关,最终实现并网发电是打造海洋能源基地的主攻方向。
㈢立足港口,引进能源中转项目,拓宽海洋能源基地建设路子。
打造海洋能源基地不仅要立足于风能和潮流、潮汛能,更要立足港口,建设大能源。在引进LNG和煤炭中转基地项目的基础上,建议争取、规划建设大型火电站项目,使一部分资源通过本地火电站的加工,以电的形式输出,减少运输成本。
四、打造海洋能源基地的对策建议
打造海洋能源基地,是配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求的大手笔,前景广阔。对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我们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供领导和同志们参考。
㈠加强领导,明确工作,把打造海洋能源基地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既然提出了目标,我们就要努力完成。打造海洋能源基地,由于牵涉的部门较多,成立以县里主要领导挂帅、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决定重大方针政策,协调重大工作措施,协调部门工作,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㈡加强勘查,收集资料,编制打造海洋能源基地总体规划。
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资料,在打造海洋能源基地的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盲目的现象,甚至出现“头疼医头”现象。为此,应未雨绸缪,及早考虑、督促有关部门特别是海洋和气象部门加强勘测和资料收集、整理,为今后编制县海洋能源基地总体规划打下扎实基础。同时在条件许可前提下,设置几个前期项目的储备库,既有助于减少资源和经费浪费,又能保证项目有序开展。
㈢因地制宜,做好项目储备。
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把打造海洋能源基地分解成若干个操作性强、具有开发前景的项目,积极向外推广,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弥补自身不足。风能项目,立足,发展长涂、本岛;潮流、潮汛能项目,在对水道实验项目的基础上,长远规划,待技术条件成熟,逐步发展水道、水道等潮流、潮汛能源电站。
㈣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宏观调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像打造海洋能源基地这样的大手笔,在资金、政策上必须给予一定的保障、引导。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包括资金运用,招商引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项目引进奖励制度,等等,以政策来规范工作,以政策来引导工作,以政策来促进工作。
㈤“借鸡孵蛋”,加大科研开发力度。
在自身缺乏科研人才的情况下,加强与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的联系,借助外力实行科技攻关。特别是潮流、潮汛能源的开发项目,目前尚没有商业化的开发成果,科技部门应加紧国家863项目“70千瓦潮流实验电站实用化”的研发,并逐步使之大型化、商业化。
篇2
近年来毕节市委、市政府围绕新能源汽车从基础资源、核心部件到整车装配的相关领域,引进了一批较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搭建了一批创新平台,集聚了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在毕节试验区形成了以“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车”三种整车技术为“三纵”和“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三种关键技术为“三横”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基地内聚集了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31家,其中添钰动力、力帆汽车、澳能空气动力、云内动力、兴国新能源、西凯新能源、汇丰车桥等企业都是由拥有大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实力雄厚、在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发展多年的集团公司投资建设;同时,基地内还有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40多家,主要产品有传动轴、方向机、前后桥、车灯、货箱、液压油箱、驾驶室、底盘构件、内饰等。预计到2015年,毕节市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企业将累计建成投产80个,汽车零部件本土化率达80%,可实现年产新能源汽车30万辆的能力,工业生产总值达150亿元以上。
11月26日,毕节市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这将对毕节试验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毕节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从省级基地到国家级基地的成长过程中,得到科技部、贵州省科技厅、贵州省经信委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下步工作中,毕节将紧紧抓住“十二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围绕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抓机遇、提速度、上台阶”的总要求,突出“科技带动、技术升级”的理念,以企业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产品关键技术突破为重点,逐步建立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着力推进知识、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要素的聚集,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将基地打造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并努力培育以新能源汽车为主导产业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来源:贵州省科技厅)
篇3
一、近五年来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发展情况
(一)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2009年我县修订完善县《地震应急预案》,县政府于2012年修建完成6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救灾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工作;县政府于2011年7月、2012年4月2次开展突发地质灾害综合应急演练,县中小学校每年适时开展地震应急演练。
(二)防震减灾工作机构、经费、人员落实情况
县防震减灾局由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核定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4名(其中领导职数1名),下设1个综合股室,目前县防震减灾局从事地震监测工作1名、财务人员兼职地震灾害防御工作人员1名,没有专门配备从事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人员,近几年来工作人员时常配备不够,人员变动大,业务培训不够,专项经费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因此人力、物力、财力都存在一定困难。
(三)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县按照州防震减灾局的要求,于2009年8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州地震应急预案》和《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制定了县《地震应急预案》。预案涉及到全县二十多个部门及所有乡镇,地震应急预案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框架体系,随着“4.20”芦山地震的发生,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取得了更加宝贵的经验,我县将在总结2次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使我县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更加完善。
(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及应急救援物资管理
近3年来,我县共投入资金228万元,用于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6处,总面积39300平方米,可容纳19550人。其中:县城东门广场,面积4200平方米,可容纳2000人;中学,位于县城,面积14000平方米,可容纳7000人;小学校,位于镇乡,面积2000平方米,可容纳1000人;碑园管理处,位于川主寺镇,面积3000平方米,可容纳1500人;管理处,位于乡,面积15000平方米,可容纳7500人;沟管理处,位于乡,面积1100平方米,可容纳550人。2012年上半年县投资18.5万元完成该6处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建设,2012年下半年再次投资210万元完善6个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后,民政部门按照政府安排将应急避难场所必须的账篷、棉衣、棉袄等物资储备于县民政局仓库;方便面、矿泉水等食品储备于县源茂超市。随着我县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完成和设施设备完善,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五)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志愿者队伍建设
县地震应急救援队最初成立于1996年,随着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县成立了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队伍,突发事件队伍主要由县公安、县武警中队、县消防大队、交通、通信、民政、卫生等部门组成;县团委及防震减灾部门负责志愿者队伍的组建及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应急救援相关活动,不断壮大县防震减灾的社会救援力量,提高防灾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发挥广大青年的优势和作用,为保障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六)灾情报送体系建设
地震灾情报送体系比较健全,各责任单位职责明确,从灾情信息的收集、传送、接收、处理形成了一条比较完善的应急体系,“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情报送体系建设在信息收集、传输、处理中发挥了一定作用。2012年我县完成灾情上报接收处理系统灾情采集PDA工作,在13个指定乡镇设立网点,指定防震减灾助理员为灾情上报员,负责开展震情、灾情收集和上报工作。
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优势及不足
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优势,应急救援机构比较健全,具有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优势,环境和社会稳定,具有辐射周边,向其他县提供迅捷支援和保障的优势,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县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得到了考验,地震发生后我县在较短时间内启动了《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地震应急救援队,该紧急救援队分成3个组,一组前往茂县、汶川方向,一组前往平武、北川方向,再一组前往本县重灾乡镇开展地震救援工作,该应急救援队伍反应灵敏、行动迅速、工作认真;不足是我县防灾减灾专业队伍技术力量薄弱,专业设备少,对应急救援工作经验交流太少,对乡村一级民兵组建的应急救援队培训不够。
三、改进设想及建议
总结和学习国外地震应急救援的先进经验,从美国应急救援管理体系方面得到几点启示,由此提出三点设想:
(一)强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队伍的工作职能,并将其设为综合救援机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重复工作和重复建设,提高救灾能力,政府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协调一致。加强统筹规划,形成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动机制。同时要进一步提高防灾意识,强化防灾工作,工作重点应由救灾转向以防灾、减灾为主,提高抗灾能力,提高工作主动性。
(二)强化管理模式
1.突出工作重点,一是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协调工作;二是重视防灾减灾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将研究成果转化用于防灾减灾日常管理工作和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推广;三是重视基础信息的收集和资源分享,对于灾害进程及时依托媒体收集、整合、公开;四是重视对公众的宣传工作,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都应设立专门接待访问者的部门,开辟网站进行自我宣传、科普宣传、法律法规宣传、公众防灾减灾知识宣传等;五是各级政府都要重视紧急救援工作的培训和演练。
2.加强良性循环的管理流程,各级政府在灾害行政管理上重点放在制定计划(规划)、组织培训、演练和搞好宣传教育四个方面,依托科研机构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相关政策用于防灾减灾管理,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同时政府应利用资金杠杆来推动关于减灾的思路和做法,推广减灾技术和规范的应用。
篇4
关键词:农业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201306)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0.072
1 充分认识教学基地建设意义,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1.1完善教学基地软硬件设施
完善教学基地软硬件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完善教学基地软硬件设施建设,包括各项基础设施及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充分认识到教学基地软硬件设施的提高对高等院校教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将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完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来抓。
1.2 坚持校内教学基地与校外教学基地相结合
校内教学基地必须要与校外教学基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校内教学基地是基础,校外教学基地是延伸与实践,经过校内教学基地的初步打磨,学生还需要到校外基地进行真正的锻炼,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真正人才。可以使学生初步接触社会,以帮助学生走出校门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1.3 坚持技能培养与知识传授相结合
高校学生的培养既要重视知识的积累,也要重视学生技能的提高,从某种程度上说知识的积累就是为了提高技能。因此,要把技能的提高作为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的重点,这就需要通过完善的教学设施、系统的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来实现,以保证学生在具有丰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1.4 提高教学基地新技术含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高科技、新科技日新月异,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基地的教学中也要尽可能多地融入新技术、新成果,使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新知识、新产品、新动态,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兴趣。
2 加强校内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2.1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加强紧缺人才专业、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有助于提高专业学生的技能和知识储备,同时也能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使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优点。
2.2 提高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量
在引进仪器设备时,在保证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也要注意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及技术含量,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高的仪器设备才能够满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强的学生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现代生产的前沿技术,同时先进的设备仪器也能体现出学校在某些领域的领先地位,从而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空间。因此,要切实提高仪器设备的技术含量和水平,从而达到原本的目的。
2.3 提高实践教学基地师资教学水平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的业务水平、责任心关系实践教学的成效,因此,教师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实践教学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专业理论水平要高,也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即操作能力也要高;既要了解农业生产上的最新发展动态,又要了解教育体系。综上所述,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师要具备较多的素质,对其要求较高。因此,高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基地教师进行培训,也让教师经常深入农业生产基层,或者挂职锻炼,同时也可以到基层聘请一些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理论水平也较高的教师。
2.4 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
积极争取农业企业与社会各界的资助与捐赠,也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生产工具,降低教学成本。要鼓励教学基地开展产学结合活动,进行一些农业生产,从而达到以产养学的目的。只有教学基地的资金有保障,实践教学才能顺利开展。
3 加强校外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除了在校内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外,也要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让学生真正深入到农业生产实践当中,接触农业生产最前沿、最真实的东西,让学生在真实的农业生产环境里接受实践技能培训。联系农业企业和农业生产示范园等作为高校的校外教学基地,弥补学校实践不足的方面,帮助学校系统地、完整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包括基地的建设、教师的培训,也包括教学内容、方式、教材、教学计划的建设与完善。要根据高校教育的目的,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建立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体系中要包括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式方法、考核方式等,要完善其中的每一项,使其更适合学生发展。
篇5
【关键词】智能电路 仓储管理 电子标签 室内定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生产活动在我国高原地区也逐渐繁荣起来。其中由于青藏高原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很多高原特a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各类大规模仓储项目也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然后而由于高原地区含氧量相对较少,人工劳动收到了极大地限制。因为,采用高级智能化技术、机器人技术,自动化技术来代替人工就成了一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大规模的采用物联网智能化技术,可以节省人力成本,消除地区差异,同时可以避免一些意外的人工伤害。
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电子射频标签RFID和自动循迹运输车辆的智能仓储系统。
1 系统方案设计
1.1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本文设计的智能化仓储分拣识别系统主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主要是货物身份识别、货仓定位、自动运输、自动卸货。下面本文将分别阐述解决关键的方案。
1.1.1 货物身份识别
本方案采用低成本的电子标签(RFID)来实现进仓货物的身份识别问题[1]。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定位系统的硬件包括:阅读器、电子标签和无线Wi-Fi模块。
阅读器是用于读取/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电子标签分为有源和无源两类。有源技术电子标签内部有电池,它的寿命一般比无源的长。在电池更换前一直通过设定频段向外发送信息。本方案采用的有源技术电子标签具有长时间的寿命。
在货物进入仓库前,使得待运输入库货物获得唯一身份的电子标签。从而可用于后续的货物处理流程。
1.1.2 货仓定位
目前的室内定位技术已相对成熟。常见的室内定位的算法主要分为两类:基于测距技术的定位算法和距离无关的算法。基于测距技术的算法一般是通过节点之间的距离或者角度来计算出未知节点的位置,常用的技术包括: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算法(RSSI)、到达角度算法(AOA)、到达时间算法(TOA)等。距离无关的算法有:质心法、APIT算法、凸规划算法等。这些算法都是利用节点之间的相邻邻域关系实现定位的。 在本方案中,在智能运输车辆上附加一个无线信号发射接收模块。在仓库明显位置处设立标准信号源,智能运输车辆可以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强度采用三角定位的方法获得自身的仓库位置关系以及目的地的地理位置。
1.1.3 自动运输
自动运输有两种可选方案。一种是基于固定轨道的传输方案,这种方案可以可靠的实现货物运输,运输量大、运输效率高,然而存在的缺点是灵活性差,占地面积大。因此本方案采用灵活可变的基于循迹的自动小车方案,只需要在地板上附加可供循迹的图形标志即可。
2 系统硬件模块实现方案
2.1 RFID模块的选用
RFID模块主要包括RFID通信模块、读写器和实体标签本身。通信模块要求链接控制模块或者内部网络。读写器需要考量读写是否方便,距离和准确性。实体标签RFID要选用合适大小、能够重复使用、成本尽量低。本方案采用国产系列的一款900M超高频的RFID模块。该模块兼容多种协议、具有加密功能,可以满足本方案的要求。
2.2 FPGA核心控制模块
在实现定位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数据计算和实时处理,单片机不能够胜任核心数据处理单元的任务,本方案采用高速的FPGA芯片作为主控芯片进行数据处理和信号控制[2]。从实际应用来看,FPGA管脚多,容易实现大规模参IO管理。一般单片机IO口有限,而FPGA有数百输入输出,可以方便连接外设。本方案中需要处理的终端模块较多;包含计算机系统、环境监测、车辆检测、RFID标签分组识别,需要大量端口,因此采用FPGA模块可以方便系统实现。FPGA内部程序高速并行单元,有处理更复杂功能的能力。FPGA不同逻辑可以并行执行,可以同时处理不同任务,导致了FPGA工作更有效率。并且FPGA有大量软核IP,可以方便进行二次开发。本方案采用采用高性能的XILINX SPARTAN6列FPGA作为主芯片,辅助以电路。
2.3 运输车辆的循迹方式和机械臂
车辆循迹是目前比较成熟的固定区域车辆自动行驶技术。本方案采用地面粘贴导向标志的方法实现车辆循迹行驶。导向标志采用黑色多宽度标志线。用宽度表征主行驶线路和支路行驶线。在需转向处附近特殊标志进行区分。机械臂采用常用的电机折弯式线性模组。可以实现自动卸货和分拣。
3 结论
本文设计了一个面向高原地区的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仓储分拣识别系统。该方案的实现和实施可以应用于高原地区的现代物流体系,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晓宗.无源UHF RFID温度标签关键技术研究与设计[D].天津大学,2009.
[2]许芳,席毅,陈虹,靳伟伟.基于FPGA/Nios-Ⅱ的矩阵运算硬件加速器设计[J].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1(04):377-383.
[3]杨墨,隋天日,曹涛,范强.变电站巡检机器人自动充电系统[J].制造业自动化,2013(03):47-49+53.
作者简介
殷明(1977-),女,四川省成都市人。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智能电子技术。
篇6
能源基地的水资源担忧
中国能源供给以煤为主,且在很长时期里难以改变。包括山西、陕西、内蒙、宁夏、甘肃和青海在内的黄河中上游地区煤炭贮量占全国的80%以上,是中国未来必须依靠的主要能源供给基地。虽然煤炭开采用水不多,但煤炭开采对地下水影响很大。洗煤需要水,煤炭发电更需要很多冷却水,煤化工也需要用水。但黄河中上游地区又是我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具有全国战略地位的黄河中上游能源基地建设能否有足够的水资源保障?
一些国际机构对此表示了严重担忧,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美国非政府组织Circle of Blue和国会智囊机构威尔逊中心在2011年合作了《中国之瓶颈:水匮乏与能源需求》报告,认为中国能源需求在迅猛增长,而水资源在大幅度减少,中国发展过程中水资源与能源之间存在灾难性矛盾,这一矛盾在中国已非常明显并在未来的十年会更加恶化。开采、处理和消耗煤炭所需要的水,将占中国工业用水的最大份额,即每年耗水120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耗水量的1/5。到2020年,中国的产煤量将比目前高出10亿公吨,中国当然是有充足的煤资源。而这一具有全球意义的问题仍然没有找到答案:中国从何处寻找足够的水――每年近150亿立方米的水――来开采新的煤矿藏。
绿色和平组织2012年发表了一份名为《饥渴的煤》的报告,认为中国14个能源基地的用水会达到99亿立方米,要占黄河可利用水资源量370亿立方米的1/4,而这些可利用量都已经开发利用,因而能源基地建设将无水可用。
总部位于香港的名为“中国水危机”的非政府组织,在汇丰银行的资助下,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能源基地与水资源问题的连续报道,也认为水资源短缺将是黄河中上游地区能源基地建设的一大威胁。
能源基地的水资源现状
众说纷纭,但都指向了水资源短缺会影响中国的能源基地建设。中国能源基地建设的水资源实际情形究竟如何?水资源短缺真会危及能源基地的开发吗?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可以明确指出:中国能源基地的水资源供给是有保证的。
首先,Circle of Blue、绿色和平组织和中国水危机网等机构都夸大了黄河中上游缺水地区能源基地建设的用水需求。
1.绿色和平组织所预测的需水偏大且与黄河中上游地区不对应。14个能源基地99亿立方米的需水中,包含了位于安徽、山东的能源基地需水,而这些地区水资源供求矛盾不是很紧张,不能简单地把黄河流域以外的能源基地需水也拿来与黄河可利用水资源量比较。
在绿色和平组织所预测的能源基地99亿方需水中,包含了66亿方的采煤需水,但实际上黄河中上游能源基地的采煤需水在10亿方以下。主要原因是他们计算的用水定额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他们采用的用水定额是采一吨煤要一方水,但实际上根据《山西省用水定额〔2008〕》标准,当地煤炭井采的用水定额是0.35方/吨,露天开采只有0.1方/吨。因此他们所采用的1方/吨的采煤用水定额比实际用水定额偏大很多。
另外,要注意不能混淆煤矿用水和煤矿排水。除了除尘用水和生活用水,采煤本身用水很少,只不过对局部的地下水储存和运动条件有所改变,把矿井的涌水量或储存与废气的矿坑、或者排放到河流而已。矿井蓄水或排水并没有被消耗,不过是改变了水存放的空间。所以认为每开采一吨煤要毁坏3吨水的说法也是片面的。
2.Circle of Blue和威尔逊中心的需水预测更偏大得离谱。其报告声称中国煤炭开采、消费的用水达1200亿方,不知道出处如何。实际上近年中国全部工业的用水量(指新鲜水取用量)才1500亿方。其中火电行业用水最多,为500亿方,占全部工业用水的1/3。在500亿方火电用水中,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占了440亿方,整个北方地区才有60亿方!那是因为南方水多,火电站采用直流式冷却工艺,北方水少,一般采用循环式冷却工艺。而且北方地区已经在推广空气冷却工艺,用水更少。
另外,其预测新增煤炭产产量需要用水150亿方,也是偏大得离谱。在黄河中上游地区,采一吨煤用水在0.35方以下,即使新增年煤炭产量10亿吨,需要增加的用水量也不过3.5亿方。何来150亿方新增用水量?
3.中国水危机网除了引用前面两家的错误数据之外,还引用了其他一些不确切而误导的数据,同样夸大了需水量。例如在2014年的报告中,引用了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专家的数据,认为每生产1000方煤制气要用7方水。按此定额,中国计划2015年、2020年、2030年煤制气产量分别达到180亿立方米、500亿立方米和1000亿立方米,就需要用水1.26亿方、3.5亿方和7亿方。但根据《山西省用水定额〔2008〕》,用原煤生产煤制气的用水定额是2.5吨水/万方气,生产1000亿立方米煤制气的需水量,也只有区区2500万方。可以看出,他们的预测偏大了很多倍。
第二,权威部门对黄河中上游能源基地的需水有过详细研究。在水利部门开展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规划以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中,对能源基地的需水及其保障措施进行了专门研究。根据水利部门的估算,按照该地区能源基地规划的煤炭开采和加工规模,山西、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的能源基地需水量总和不会超过30亿方。
能源基地的水资源对策
能源基地有限的需水是有办法保障的。具体保障途径是农业节水和跨流域调水。
首先,当地占总用水80%、甚至90%以上的农业用水,通过实施节水战略,可以把一部分农业用水节余出来并转给能源基地用。据估算,宁夏农业灌溉用水的节水潜力就达30多亿方,可以减少耗水量13亿立方米左右。宁夏、内蒙、山西、陕西、甘肃黄河流域可减少灌溉取水量80亿方、耗水量30亿方。
其次,如果当地节水满足不了包括能源基地需水在内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增加的要求,还可以考虑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跨流域调水工程成败的关键是有无可以承受较高供水成本的优质用户。一些供水工程之所以未能如期实现规划目标,主要原因是供水水价较高而没有足够的可以承受高水价的用户。而南水北调西线的能源产业用户,恰恰是可以承受较高供水成本的优质用户。黄河上游宁夏、内蒙等地实施了多期水权转换工程,工业企业投资于农业节水,所节余的取水量转移给工业企业,取水权的有效期为25年。能源工业企业愿意承担的取水权转换价格或者一次性投资已经超过25元/方,分摊到每年大约相当于2.5元/方。加上水资源费、供水工程水价和排污费,实际用水成本在6元/方左右。可以看出,能源工业企业有较强的水价承受能力。
篇7
危机中蕴含着机遇
陕西是矿产资源富集区,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大型矿藏富集一地。尤其是陕北地区的资源更是丰富,目前,陕北的延安地区已探明石油储量13.8亿吨,而榆林则更因其巨量的能源矿产资源而被称为中国的“科威特”。
作为建设中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地区已发现的矿产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开发潜力巨大。从煤炭资源看,榆林全市的含煤面积几乎占其总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探明储量则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86%,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2%。陕西能源产业在全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陕西实体经济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尽管能源产业处于产业链上游,受危机冲击的时间相对迟缓一些,但目前冲击已经显现。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源需求增幅下降,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二是企业效益水平明显下降,部分企业出现较大亏损。如陕西煤业化工集团2008年原煤产量尽管突破了6000万吨,同比增长20%,但四季度销售收入和利润增幅却较前三季度大幅下降。三是能源企业投资能力和投资积极性下降,而因为石油价格的回落也使得一些买化工项目的成本和经济性有所降低,对项目建设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从深层次看,影响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产业发展“一短三低”即产业链短,资源转化率低、综合利用率低、附加值低。供水、交通等基础配套建设比较滞后,以水定能、以运定产的局面未根本缓解。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压力仍然很大。现行体制机制、价格体系也日益显现出其弊端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相互交织,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能源产业在面临着严峻形势的同时,也存在着重大调整和发展机遇。一是,2008年总书记在视察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时曾做出了“珍惜资源、深度转化”的重要指示,李源潮部长也对陕西能源产业提出了“百年发展”的战略要求,这些均为陕西能源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是国家着力将陕北建成我国大型煤炭示范基地,神华集团、华电集团、中煤能源集团等一批国家大型企业集团纷纷跟进,国家战略层面上对陕西能源产业支持的力度明显加大。
三是国家出台了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等多项金融、财税、投资政策,制订和实施能源振兴规划,将对能源产业发展带来多重利好。
四是随着国际能源价格回落和能源贸易环境的改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更多地从国际市场获得所需的能源,对西部地区能源供应的依赖性将有所降低,有利于陕西在发展高附加值的能源转化产业方面争取国家支持。
五是能源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有利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升级。
六是2008年出台的《关于促进榆林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也进一步明确提出做大做强能源化工产业的目标和措施,将对今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延伸能源产业链
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09年陕西将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成红柳林煤矿等15个项目;进一步延长能源化工产业链,争取神华陶氏煤化工和兖矿100万吨煤制油等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将煤及煤化工等5个集群建成国内一流的产业集群;以加快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重点,做大做强煤炭、电力、油气和化工四大产业。
陕西省发改委能源处处长赵志也向记者表示,未来几年,陕西能源产业将按照“抓开发、促发展、保增长”的要求,围绕能源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煤油化工基地建设、民生工程和农村新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淘汰落后差能、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科技进步以及能源安全保障等方面,实施七大类246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约8500亿元,为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增强后劲。
在刚刚公布的《陕西省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11年,能源产业实现产值6000亿元,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在能源消费上,陕西一次能源消费总领规划目标分别为7100万吨、7600万吨和8130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7%。而在能源生产上则是力争到201 1年,煤炭3.3亿吨,原油3100万吨,天然气241亿立方米,电力装机3600万千瓦。另外,在技术上则要在2011年实现新的突破。尤其是在民生问题上,陕西还进一步推进其“气化陕西”工程,力争在全省11个市(区)、107个县(市、区)及10%的重点镇全面实现气化,市级以上城市气化率达到70%,县(区)级以上城市气化率达到40%,重点乡镇气化率平均达到30%,总气化人口达到1100万人。
在农村则基本解决全省10户以上居住相对集中的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农村电网行政村低压改造面提高到95%,40个以上县实现新农村电气化改造。
赵志表示,此次能源产业规划的一个重点就是加快转化,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带动就业。
在能源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主要围绕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大型油气生产基地、大型煤电基地、重要电网工程、大型炼化基地、油气储运设施、供水配套设施建设、煤炭运输通道的建设等方面展开。
民生工程上则继续推进“气化陕西”工程。在农村能源方面则积极推进技术成熟、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试点开发农村户用秸秆气化炉、秸秆集中气化工程,选择有条件的乡、村开展秸秆成型燃料试点。大力推广和普及太阳能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太阳灶,推进边远山区、棚栽集中地区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站,建设新农村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村。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石油大学教授曾昭宁分析认为,进行产业升级,形成产业群,实施支柱产业振兴战略,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而这也符合陕西的资源环境。
能源产业谋求转型
作为能源大省,在未来的几年内,陕西将继续发挥煤,气、油等各种资源配置条件好的优势,建成国家大型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高新技术和深加工协调发展的大型化学工业基地,以实现能源大省的最终转型。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宝国在年前指出,金融危机使能源供需矛盾得到缓和,一直绷得很紧的煤、电、油、运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为能源行业“休养生息”,进而也为我们解决一些深层次矛盾提供了重要机遇期。
陕西今后经济增长的亮点在于陕北能源化工的发展,煤化工又是能源化工的重头戏。如何让这个新开发的矿区不走渭北矿区的老路却是个难题。
篇8
关键词:江华县;野生黄连木;保护资源
中图分类号:S7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124-2
1 江华县野生黄连木分布情况
江华县沱江镇小水洞村黄连木生长在约100余亩的石山上,胸径50cm以上的植株有15株,胸径30cm以上的植株约50株,最大株胸径112.1cm,胸围径352cm,高15m,堪称黄连木王,野生状态,长势良好,证实野生黄连木在江华有集中连片分布。江华县专门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县石山树种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江华县野生黄连木主要集中在各村组的后龙山、荒山、石灰岩山地,其中在后龙山的一般集中连片,大面积分布的有十多处。
2 黄连木分布广,适应性强
2.1 黄连木
漆树科黄连木属,落叶乔木,因其木材色黄而味苦,故名“黄连木”或“黄连树。在《辞海》中称楷木,辞海记载:“相传楷树支干疏而不曲,因以形容刚直。”“楷模”一词据说由此而出。《植物名实图考》云:“黄连木,江西、湖广多有之。大可合抱,高数丈,叶似椿而小,春时新芽微红黄色,人竞采其腌食,曝以为饮,味苦回甘如橄榄,暑天可清热生津。”
2.2 生物学特性
雌雄异株落叶乔木,树高可达20多米,最高可达高达30m,胸径2m,树冠近圆球型,通常为偶数羽状复叶,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花单性,先叶开放,多数雌雄异株,花期3-4月,果实铜绿色,9-10月成熟,红色为空粒种,果实呈卵球形,直径约5mm,形状与花椒极为相似。成年树树皮为黑褐色。
2.3 分布广
原产我国,分布很广,北自河北、山东,南至广东、广西,东到台湾,西南至四川、云南,常散生于低山丘陵及平原,其中以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最多。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2000m以下,其中以400-700m最多,河北在海拔600m以下,河南在海拔800m以下,湖南、湖北见于海拔1000m以下,贵州可达海拔1500m,云南可分布到2700m。
2.4 适应性和抗逆抗病性强
黄连木喜光,不耐严寒,主根发达,萌芽力强,抗风力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干旱瘠薄,对土壤酸碱度适应范围较广,在酸性、中性、微碱性土壤上均能生长,因此,黄连木适应性强,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在干旱瘠薄的石灰岩山地生长良好。对二氧化硫和烟的抗性较强,据观察距二氧化硫源300-400m的大树不受害,抗烟力属Ⅱ级,抗病力极强。
2.5 寿命长,产量高
黄连木胸径15cm时,株年产果100-150斤,胸径30cm时,年产果200-300斤。盛果期可达百年以上。寿命长可达300年以上。据《云南名树古木》记载,兰坪县石登乡仁甸河村一棵黄连木高23m,胸径320cm,树龄高达1500年,被当地群众视为“神树”“龙树”。
3 黄连木用途广,综合价值高
3.1 含油率高
我国现已查明的油料植物(种子植物)种类为151科697属1554种,其中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植物为154个种。黄连木种子含油率42.5%,种仁含油率56.7%,出油率为22-30%;果壳含油率3.28%。较高的含油率决定了黄连木是一种极具开发前景的生物柴油树种。种子油可作食用油、油,或制肥皂。鲜叶和枝可提取芳香油。
3.2 用途广泛
黄连木叶芽、树皮、茎、叶,均可入药,其性味微苦,具有清热解毒、去暑止渴的功效,主治痢疾、暑热口渴、舌烂口糜、咽。喉肿痛、湿疮、漆疮等疾病。其木材为黄色,坚固致密,是雕刻、装修的优质材料;树皮、叶、果,分别含鞣质4.2%、10.8%、5.4%,可提制栲胶;果和叶还可制作黑色染料。根、枝、皮可制成生物农药;嫩叶有香味,可制成茶叶。嫩叶、嫩芽和雄花序是上等绿色蔬菜,清香、脆嫩,鲜美可口,炒、煎、蒸、炸、腌、凉拌、作汤均可。黄连木木材质地坚硬,纹理细致,可供建筑、农具、家具和雕刻等用材。黄连木油还可合成植物油聚醚多元醇。利用可再生天然油类合成植物油聚醚多元醇,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家具、垫褥和保温材料等领域。
3.3 观赏价值高,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
黄连木树冠浑圆,枝叶繁茂而秀丽。早春嫩叶红色,入秋叶又变成深红色或橙红色,红叶满树,全身香气四溢,是点缀庭院、山头、亭旁、游道分岔处、草坪中心的好树种,也是游道两旁对植、营造片林背景的首选树种。雄花序淡绿色,雌花序紫红色,也极为美观,宜做庭荫树、行道树及山林风景树,也常作“四旁”绿化及低山区造林树种。在园林中植于草坪、坡地、山谷或于山石、亭阁之旁配植无不相宜。可与槭类、枫香等混植,构成大片秋色红叶林,效果很好。湖南省湘西州现有的几千株黄连木古树,大多数长在房前屋后,十分美观。
3.4 优质木材
黄连木木材致密坚实,纹理细密,可供制家具、农具、手杖等,也可作为雕刻、镶嵌等的精细木工用材。
4 大力发展黄连木能源林时机成熟
随着化石能源危机的加剧,开发清洁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成了世界各国的战略举措。木本生物质能源是未来最有希望的生物质能源之一。专家认为,生物能源将成为未来可持续能源的重要部分,到2015年,全球总能耗将有40%来自生物能源。现代科学根据植物的功能,重新划分出一个植物类别:能源植物。目前,大多数能源植物尚处于野生或半野生状态。人类正在研究应用遗传改良、人工栽培或先进的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等,以提高利用生物能源的效率,生产出各种清洁燃料,从而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石化燃料,保护国家能源资源,减轻能源消费给环境造成的污染。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始开展能源植物或石油植物的研究,并通过引种栽培,建立新的能源基地,如“石油植物园”、“能源农场”等,满足对能源结构调整和生物质能源的需要。开发木本生物质能源,对于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减少对石化燃料的依赖,缓解人类所面临的资源、能源压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4.1 黄连木油非常适合生产生物柴油
近年来随着生物柴油技术的发展,实验发现,用中国黄连木种子生产的生物柴油碳链长度集中在(C17-C19)之间,理化性质与普通柴油非常接近,因此,黄连木油脂非常适合生产生物柴油。2.5吨黄连木种子可以生产1吨生物柴油。这决定了其在发展生物柴油中的重要地位。
黄连木是一种极具开发前景的木本生物质能源树种。黄连木在出油率、转化率、生物柴油品质、地域分布、适应性、经济收益期等方面有着其它树种不可替代的综合优势。
4.2 黄连木油转化生物柴油技术成熟
黄连木油转化生物柴油技术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通过了国家鉴定[国经贸鉴字(2002)046号]的木本生物质柴油生产技术。黄连木生物柴油的理化指标达到美国生物质燃料油以及中国轻质燃料油标准。各地正在陆续建设黄连木生物柴油加工厂,这为大面积发展黄连木能源林解决了后顾之忧。
4.3 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
国家、各省都出台了鼓励大力种植和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中央每年都分配给适宜发展生物质能源的省市具体的种植指标,要求各省市尽快建立生物质能源基地。
湖南省林业厅原总工程师柏方敏于2007年9月6日在湖南省生物柴油原料林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暨生物质能技术培训班会议上作了《抢抓机遇 开拓林业新领域大力发展我省林业生物质能源》的讲话,讲话指出“国家林业局于2007年5月中旬在北京召开了生物柴油原料林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会议,随后下达了我省建设10万亩生物能源林任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认真贯彻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一体化生物柴油原料林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开展林木生物质能知识专题讲座和技术培训,讨论修改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研究部署生物柴油原料林示范基地建设相关工作。会议还将参观油料能源林育种栽培基地和生物柴油实验室现场,增强我们搞好项目实施的信心。《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12月7日报道《国家林业局发出通知要求加快林业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要求各地抓住国家重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采取措施,推进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
4.4 黄连木适应性强,适宜大面积造林
我国人均耕地不到0.1hm2,以农产品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不大可能。黄连木适应性强,栽植成活率高,可在荒山荒地和沙地发展,不与农争地、不与民争粮。栽植黄连木可谓“一举三得”,既能缓解石油供给不足(提供生产原料),又能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环境,还可增加农民收入。
4.5 黄连木生物能源林预期经济收益高
黄连木栽植密度为3×4m,亩栽55株,丰产期年亩产种子量可达到2750kg,按目前的每2.5kg种子生产1kg生物柴油计, 每亩地每年可加工生产生物柴油1.1吨。黄连木结果寿命可达数百年,收益期也可达数百年。建设成的“绿色油田”、“生态油田”可在数百年内持续见效,取之不竭。
黄连木被认为是我国大面积规模发展首选的木本生物质能源树种,它必将成为新世纪能源林发展的楷模。黄连木栽培具有极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该在保护现有黄连木资源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去研究、开发黄连木资源,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5 江华县野生黄连木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5.1 划定区域,保护好现有野生资源
黄连木属于国家珍稀树种,野生黄连木是宝贵的资源,有效地保护,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将来的开发利用。对连片生长和散生的优良黄连木,划定保护区并挂珍贵野生植物保护牌,实行就地保护。
5.2 选种育种,培育优良品种
在省市专家的指导下,充分改造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品种选优工作,建立黄连木良种繁育基地,加速实现树体矮化,达到速生、丰产目的。为江华县及我省“三难地”绿化及生物能源基地提供优良苗木。
5.3 抢抓机遇建立生物能源林基地
把建立生物质能源基地列入江华县林业“十二五”规划。江华县是个林区县,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地格局。野生黄连木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县都有广泛的分布,适宜种植黄连木的山地面积达30多万亩。
江华县紧紧抓住国家重视生物质能源的有利时机,把建立生物质能源基地列入了江华县林业“十二五”规划,使用具备优良性状的本地及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在30多万亩广阔的岭西石灰岩山地和荒山上建立黄连木能源林基地,尽早形成“品种优选-苗木培育-基地建设-生产加工-上市销售”一体化发展产业链,实行“公司+专家+农户”的建设模式,走出一条适合江华林业发展的生物能源新路子。
总之,江华县抢抓机遇,大力保护和研究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植物,尽快建立基地,对于林业的发展,林农的增收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绿色能源”产业将会在江华县产生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对解决世界能源紧张也将会有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侯新村,牟洪香,杨士春,等.木本能源植物黄连木研究进展[M].安徽农业科学,2007,(12).
[2] 解双贵.黄连木在石灰岩山地造林适宜性的研究[M].西南林学院学报,2003,(23).
[3] 陈斌.“石油植物”新秀――黄连木[M].湖南林业,2006,(7).
[4] 刘启慎.中国黄连木生长规律的研究[M].河南林业科技,1999,(19).
篇9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 行业活动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是一所新兴发展起来的民办高职院校,成立于2009年。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学院看准了电梯行业发展前景及人才需求,通过5年的“电梯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经验的积累,不断探索创新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模式。
2014年6月,学院与世界电梯跨国企业――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深度校企合作,成立了电梯二级学院,成为西南地区首个电梯学院。
在学院成立初期,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同样也遇到了校内实训建设资金不足、对于电梯行业、企业用人需求不了解的问题。面对大多数高职院校均遇到的这些问题,重庆能源职业学院电梯学院不等不靠,走出了一条行企政校共建共用,实现实训基地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新道路。
一、选择有较好背景的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
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职院校能否成功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关键,选择一家在本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且致力于投资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的企业,更是成功建设实训基地的关键。
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在电梯行业中具有相当实力、且致力于做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赢的企业。本着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由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提供校内实训教学场地,合计面积达2600平方米,迅达公司负责提供电梯专业培训所有是专用设备,价值600多万元。
二、依托企业,进入行业,参与行业活动
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同时,电梯学院依托企业资源,不断获得电梯行业的最新资讯。面对行业、政府对学院没有任何了解的困难面前,学院相关领导亲自牵头带队,对电梯行业的发展、职业、工种、职业培训、技能资格要求等内容都进行了充分的企业、市场调研,积极了解电梯行业的发展动向,先后多次与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在电梯行业的派出机构――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电梯行业分中心进行交流沟通,主动参与电梯行业分中举办的各类培训、调查及会议,参加电梯行业职业鉴定考评员、管理员的培训,并获得相关证书。
在过去的3年中,重庆能源职业学院电梯学院始终参与、活跃在电梯行业的培训、会议、调研过程中,渐渐的学院被电梯行业分中心、电梯行业专家、电梯企业所熟知和认可,成为电梯行业唯一一所热衷于关注电梯行业发展、改革的民办学院。学院电梯专业的教学也紧紧围绕行业的需求,不断改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三、借助全国大赛,成就一流实训基地建设
当学院获悉在2015年5月,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电梯行业分中心将举办全国首届电梯安装工职业技能竞赛的消息时,学院意识到借此全国的大赛的契机,大力发展我院电梯专业、建设一流的电梯实训基地的机会来了。为能承办此次全国性的大赛,学院将已经基本建设竣工的电实训馆进行了重新建设和装修,拆除所有已建设好的实训建筑,依据举办全国性电梯大赛规模、同时满足600多人在实训馆参赛、观摩等功能来划分、建设实训场地。
四、行企政校共建共用,实现电梯实训基地多功能社会服务
利用电梯行业全国性技能大赛这一契机,电梯实训基地实现了实训基地的飞速建设。在满足学校电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同时,也为迅达公司提供了员工培训基地。
为服务社会,我院还积极申报电梯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并于2015年4月正式挂牌,考核鉴定职业范围包括电梯安装、电梯维修工这两个工种,我院也成为重庆市首家学校挂牌电梯行业的技能鉴定站。为今后电梯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提供相应的资源和场地。
篇10
关键词: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
1 引言
目前,全球性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正日益严重的困扰着人类,“寻求绿色替代能源、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光伏太阳能作为新型能源正获得高度重视。2002年以来,我国的光伏产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扬州作为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出台了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办法,成立了光伏产业园,晶澳、顺大、天威等多个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提升了产业发展质态,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从2012年江苏太阳能光伏职教集团扬州年会上获悉,尽管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正遭受国际影响,但它仍属朝阳产业,职业教育必须要为其服务,要有专业办学的前瞻性。
2 专业人才需求背景
邗江中专地处扬州地区,紧靠国家级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邗江经济开发区。新能源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五十多家,已初步形成“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光伏照明(发电)”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企业对电子光伏类技能型人才有较大的需求,年均需求量达2万人左右,中专学历的一线技术操作工占用人的58%。企业十分希望学校能培养较高综合能力和技能的人才,成为企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加强技能训练,跟上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学生技能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3 邗江中专光伏实训基地的建设现状
邗江中专光伏实训基地在原有电工电子实验设施的基础上,先后设立了8个先进的实训室,有电子焊接装配生产线、SMT表面贴装实训系统、电子测量实训室、电子产品调试实训室、光伏发电系统实训中心、太阳能基础实训室等,引入先进装备进行展示和操作训练,每个实训场地接入因特网,设立多媒体讲课区,开发跟踪现代先进技术的实训项目。
光伏实训基地的建设重点突出了电子与光伏技术先进性,互通性,重点建设光伏技术应用实训中心、电子设计装配技术实训中心、电子控制技术实训中心,打造电子技术、光伏技术、光电技术实训品牌。
4 邗江中专电子光伏专业课程改革的取向
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是为技能型技术人才培养服务,着眼点就是为专业教学服务。邗江中专在推进光伏基地硬件设备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与专业建设、基地建设相配套的课程改革,邀请知名的企业专家对光伏专业的设置提出指导性建议,完成了电子技术应用(光伏方向)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设置课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突出技能方向的影响作用,注重专业课与文化课、实训课,之间要相互贯通。积极开发电子装配、光伏发电、光伏原理等配套的自编实训教材。根据电子光伏职业岗位活动的主要内容按技术归类确定组成每门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课程的组成单元模块(项目式)。其一般分为三类,即:专业基础理论模块、技术类模块、技能训练类模块,各模块的课程设计要充分围绕培养目标和学生认知规律,体现现代职教方法的运用。
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是向利于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掌握、专业岗位胜任方向上进行,具体体现在:⑴按电工电子、光伏发电技能项目设计综合课程,实现理实一体,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应对职业岗位变化的适应性。⑵有效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⑶将企业小组生产、任务制、绩效制、工时制等管理模式嫁接于实训基地教学中,更加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加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⑷建立引企入校,生产与实习有机融合,强化项目课程的有效落实,进一步促进双师型教师工作、科研能力的提升,杜绝“黑板上开机器”职业教育的大忌。⑸通过课程设计整合,促进提高实验实训设备的利用率。⑹改革将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5 邗江中专电子光伏实训基地今后发展思路
⑴推进实训基地从服务型、消耗型实训向经营生产教学服务型功能综合化方向实训转变。①社会培训功能。邗江中专电子光伏实训基地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有条件成为各种培训的基地。②资源共享功能。实训基地下一步将建设成为扬州市的中职培训基地、市人才培养中心和技能鉴定场所,利用其资源发挥服务。③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功能。电子光伏实训基地应具备电子装接、测量、光伏发电等技能鉴定的功能,于此并加强推进考核模块设置,试题库建立,供培训与考核选择。④加工服务功能。邗江中专电子光伏实训基地在与微创晶公司合作的前提下,将加大合作力度,引企入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