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项目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项目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十一五”期间我省能源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科学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加大能源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区域供水、交通和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了能源开发利用需要。陕西省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原煤、原油、天然气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构成为75.9:15.4:8.4,与相比,煤炭比重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上,石油略有下降,天然气持续增长。同时,陕西省能源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及发电量分别达到2.8亿吨、2370万吨、103亿立方米和897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5.7%、10%、11%和10%。
(二)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快
“十一五”以来,陕西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相继建成了一批能源重点项目,加快了煤油气产能及电源建设步伐,为建设我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区奠定了基础。煤炭新建现代化矿井21处,改扩建7处,技改11处,产业升级3处,新增产能9432万吨。石油新增探明储量5.8亿吨,新增产能1000万吨。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2300亿立方米,新增产能40亿立方米。电力新增装机1228万千瓦,其中陕北“西电东送”360万千瓦。同时,陕西省顺利推进能源民生工程,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农村电网改造面达到89%,解决了2万户、8.5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建成蓝田、安塞等14个农村电气化县。大力实施“气化陕西”工程,开工建设宝汉线、咸宝复线、西气东输二线联络线等长输管线,建成合阳、吴起等12个县城市管网,实现了21个县城通气,预计20__年全面实现“气化陕西”目标。
(三)大型企业集团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与中央大型企业集团合作不断深化,先后与华能、大唐、神华、华电、中煤等8个中央大型企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集团承诺在陕投资总量达到1万亿元以上,目前完成投资1000亿元左右,实施的项目涉及煤炭、电力、煤炭综合利用、新能源及基础设施等众多领域,为科学开发能源资源发挥了引领作用。
四是规划和配套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先后编制完成了《陕西省新能源发展规划》、《陕西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永陇矿区麟游区、吴堡等矿区总体规划及彬长矿区规划修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规划体系。研究制定了《陕西省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实施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了能源资源的有序开发。配合神华、华电等国家大型企业集团编制完成了在陕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陕西“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陕西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稳步提高煤、油、气等一次能源产品产量,重点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和煤炭生产与煤机制造一体化,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益,实现能源强省目标。加快实施“大能源、大布局、大通道”建设,统筹好各种能源建设发展规模和时序,统筹好重点能源开发区的布局和定位,统筹好能源输送骨干通道的规划建设,形成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关中能源接续区、陕南水电核电健康有序发展的格局。积极推进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水电、风电、太阳能和核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培育新兴能源产业,着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多元化和高效化。大力提升能源科技研发能力,推进先进技术示范和应用,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突破,在未来能源发展与竞争中占据优势。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有序关停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和完善“开发一块、绿化一片”的生态保护机制,实现资源、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
三、陕西初步拟定的“十二五”能源发展政策措施
(一)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能源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领域的改革,真正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建立生态补偿修复机制,建立“开发一块、绿化一片”的管理机制,推行强制性绿化达标。进一步规范资源管理,全面推行资源配置市场化。加强已配置资源的后续管理,确保用于转化。
(二)切实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快基础配套建设,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全面搞好协调服务,确保各类在建项目按计划建成投产。加大能源化工项目调研储备力度,做到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组织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落实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等可再生能源国家优惠政策,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三)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继续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加大采煤沉陷治理力度,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所有大型燃煤电厂必须安装使用脱硫除尘装置,并逐步实现脱硝。超前研究二氧化碳等大宗排放气体的综合利用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四)进一步改善宏观管理
促进能源投资多元化,扩大能
篇2
上午好!
在这春意盎然、绿满神州的美好时节,我们非常荣幸地与各位领导、嘉宾相聚在北京*中心大酒店。刚才,*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先生在致辞中向各位嘉宾简要介绍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极具竞争力的投资环境,下面,我就*的*港和新能源开况向各位领导和嘉宾作详细介绍。
一、已经通航并趁势加快建设的“*深水大港”——*港,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港位于*省*市*县海岸线外13公里,距长江入海口60海里,是长江口北翼最重要的深水海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发现,到2008年10月28日初步通航,*港开发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上海组合港的重要一翼,作为*出江入海的重要支撑,作为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作为推动长江南北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节点,*港开发建设不仅战略意义巨大,而且投资商机无限。
(一)良好的港口条件,为投资者成功兴业奠定了基础
*港特点明显,有着诸多优势条件:
从自然条件来讲,*港的建港自然条件与河北省的曹妃甸港基本相近,都是淤泥质海岸,也同样是离岸式海港,港口的等级规模、岸线使用条件也是同等的。
从港口等级来讲,*港主航道是三万年前古长江的入海通道,平均水深达长期稳定在-17米以上,不需疏浚就可通行10万吨级的巨轮,稍加疏浚可具备30万吨级航道条件,是长三角北翼、也是整个*从连云港到长江口近千公里海岸线上不可多得的可建10~30万吨级深水海港的理想港址。
从区域位置来讲,*港与上海洋山港同处长江入海口的两侧,与洋山港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是上海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港“三靠”的区位优势更为彰显:一是靠上海,已融入上海一个半小时经济圈;二是靠长江,是真正意义上的江海联动;三靠市场,腹地处于长三角经济圈,是中国最成熟的市场之一。
从资源优势来讲,*港区域拥有大面积的滩涂可低成本围垦成陆,临港工业土地资源丰富。*港规划建设两条通江运河和一个平原水库,为港区发展重化工业提供充沛的淡水资源。*港海域面积大,环保空间优势明显,适宜建设大型石化产业基地。*港规划建设的lng电厂、近海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等一批新能源项目,为*港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教育基础雄厚,高考成绩连续15年保持*省第一,现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继续教育学校近30所,每年可为地方提供技工万人以上。*民风纯朴,社会和谐,是全国万人发案率最低的地区,也是*省社会治安安全县,来港兴业有着可靠的安全保障。总之,*港良好的建港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决定了*港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二)清晰的规划定位,为投资者成功兴业指明了方向
*港产业定位已经明确,根据国家交通部、*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港区总体规划》和中咨公司的研究成果,*港的总体目标定位是:世界级亿吨深水大港、*出江入海的大通道、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最具竞争力的组合港。
在岸线利用规划上,根据“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规划思路,规划建设两条航道、两个人工岛、两条岛陆通道、三条岸线。两条航道分别是蓝沙洋南航道和蓝沙洋北航道。两个人工岛:一是太阳岛,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以油、气、大宗干散货为主体;二是金牛岛,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以修造船和集装箱为主体。岸线总长度17.5公里。规划万吨级以上泊位62个,其中10-20万吨级泊位8个,30万吨级泊位2个。
在临港产业规划上,重点发展以能源、石化、冶金和现代物流为一体的“3+1”产业格局,力争用10至20年的时间,努力把*港打造成*沿海重要的冶金基地、全国绿色能源基地、国际水准的现代化石化基地和长三角重要的物流中心。
在集疏运规划上,一是疏港铁路:目前正在建设的海洋铁路为新长铁路海安编组站至*港专线段,建成后北可接陇海线,南可经沪宁线、沪杭线、浙赣线进入中国铁路网。二是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两条高速公路,一条是扬启高速公路经*港由沪崇苏通道接上海浦东。另一条是锡通高速由无锡经苏通大桥跨江连接*延伸至*港。三是内河航道:规划建设三级和五级两条航道各一条,直通长江。
在港城发展规划上,围绕“一城两翼”的空间格局,全面加快以县城为主体,*港新城区(规划用地17平方公里),和小*新城区为两翼的港城建设步伐,配套建设现代物流园区、行政管理中心、商贸商务中心、配套生活社区,力争通过20年左右的发展,建成50万人左右的新型中等海港城市。
(三)显著的开发成效,为投资者成功兴业提供了平台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乘*新一轮沿海开发和*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东风,以“规划审批、工程建设、招商引资”为抓手,*港开发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突破。目前,*港区总体规划获得交通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准,省委省政府专题出台了扶持*港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港区域环评获得省环保厅批准,12.6公里的陆岛跨海通道—黄海大桥、1.44平方公里的太阳岛、万吨级的重件码头、蓝沙洋南航道已基本建成,并于2008年10月28日实现初步通航。10平方公里的临港工业区“三通一平”已配套到位,连接陆岛的管线桥工程获得核准并开工建设。港口新城建设快速推进,启动区道路工程已实现简易通车,综合商务大厦主体工程已经封顶。连接县城的*大道已建成通车,*运河、海洋铁路等集疏运工程快速推进。中石油*lng接收站项目储气罐基础已完工,10万吨级专用码头已开工建设。新加坡金鹰投资的差别化纤维、新加坡凯发集团投资的污水处理、华能国际投资的能源基地、国司投资的煤电一体化等项目也取得重大进展,正在加快落户之中。总的来说,*港开发建设正呈现快速推进的良好态势,*港的影响力和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四)众多的开发领域,为投资者成功兴业创造了机会
*港正步入一个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可投资的推荐项目有四大类:第一类:基础工程项目。一是金牛岛整体开发工程。功能定位以修造船和集装箱为主体。建设规模初步拟定为一期10km2、二期15km2。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人民币。二是30万吨原油码头。在太阳岛北侧拟建30万吨级泊位,南侧建设10万吨级泊位。项目总投资约7.5亿元人民币。三是5万吨级成品油和液体化学品码头。设计年吞吐量为260万吨。项目总投资约5.9亿元人民币。
第二类:园区开发项目。一是*港散货物流园和液体物流园。规划建设2.2平方公里散货物流园和1.8平方公里液体物流园区。二是5-10平方公里产业园。采用“区中园”的形式进行产业园成片开发。
第三类:产业发展项目。一是冷能利用项目。主要利用lng冷能发展空气分离项目为周边的化工园区提供液氮、液氧等原料;利用港口码头物流及lng冷能发展低温粉碎废旧轮胎项目及相关产业;利用lng冷能建设大型冷冻、冷藏库,发展粮食、水果以及农副产品仓储物流以及下游加工产业。二是幕墙材料项目。规划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幕墙材料进出口仓储区、幕墙材料荒料保税区、幕墙国际石材园区、幕墙金属材料园区等。三是木材加工项目。项目集木材接卸、中转、仓储、加工、制品配送于一体,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四是石化基地项目。主要建设大型现代化石油化工综合基地、氯碱生产基地、原油进口中转基地和原油储备基地,主要招商项目有年产30万吨的vcm项目、年产20万吨的醋酸乙烯项目、年产20万吨的eva项目、年产50万吨的苯乙烯项目等。
第四类:新城开发项目。主要项目有:港城五星酒店项目、商业街开发、旅游度假村及居住区项目等。
二、享有“绿色能源之都”美誉的江海*,新能源开发潜力巨大
*拥有充足的风力、生物质、潮汐等能源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条件优越,前期基础工作扎实,开发前景广阔,是国家首批“绿色能源创建县”。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正全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力争早日建成“华夏绿色能源第一县”。
(一)新能源开发规划
瞄准世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沿,我县编制了全县新能源产业规划,以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风力发电产业、秸秆发电产业、生物质燃料产业、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太阳能发电示范产业、潮汐发电产业以及风能制氢、海水综合养殖和新能源观光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规划至2015年绿色能源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达到46亿千瓦时,建成“百万千瓦风电县”;率先建成年产20万吨规模以上的生物柴油项目,着力打造具备国际水准的“绿色能源之都”和具有示范价值的中国新能源产业集群代表。在做好新能源产业规划的同时,重点对风电产业和风电产业园进行了详细规划。
在风电产业规划上,*沿海及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超过400万千瓦。*将以大规模近海风电场开发为起点,构建一个包括风机制造、风力发电、与风电相关的制造产业在内的大风电产业体系。其中,潮间带风电场总规划面积为280平方公里,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近海风电场规划为2个区,总面积为940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250万千瓦。其中i区规划面积为250平方公里,装机容量为80万千瓦;ii区规划面积为690平方公里,装机容量为170万千瓦。
在风电产业园规划上,规划建设3000亩的风电科技产业园,重点引进兆瓦级风机总装厂及配套设备制造等风电设备制造项目,最终建设成为集风电设备研发、制造与风电试验场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风电设备科技产业基地。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
目前,*新能源产业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新能源项目已成功落户投产,国电龙源集团、华能集团、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北京华睿集团、*国信集团等一批大型电力能源企业已落户*,已建成投产的风力发电规模达25万千瓦,共装机150台套;在建风电场规模达17万千瓦,共装机114台套;*秸秆发电项目2006年动工建设,2008年6月正式通过验收,成功并网发电。强生集团引进的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首条25兆瓦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已于2008年3月转入批量生产,该生产线创下了单线产能、电池转换效率、设备投入与产出比例、批量化生产投产时间四项中国第一。二期投入的两条单体33兆瓦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于今年4月底正式投入生产,年内可形成90兆瓦以上的生产能力,预计三年之内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能力将进入世界前5强。
(三)新能源合作项目
目前,最适合在我县投资的新能源项目主要有以下五类:一是风电设备制造项目。依托风电科技产业园,着力引进总装厂,实行风机设备就地配套,引进风机塔筒厂、风叶厂、电机及控制系统、总装厂及其他修配套服务等项目。二是近海及潮间带风电场项目。规划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约为250万千瓦;潮间带装机容量约为100万千瓦。三是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建设规模为5兆瓦电站,预计投资1.5亿元人民币,投资回收期约5年。四是生物柴油项目。*发展生物柴油项目的条件得天独厚,项目总投资约6000万元,投资回收期约2—3年。五是沼气电站项目。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业是*的传统产业,可大力发展生物沼气综合开发利用项目。
三、素有富商亲商安商优良传统的魅力*,倾情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和“投资福地”
*是我国最早的沿海对外开放的县份,招商引资基础条件较好。近年来,在致力抓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倾情打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为了吸引更多的客商投资*港和*新能源项目,*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特别是涉港项目,均享受省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和“绿色通道”服务。
对投资规模、投资强度和社会贡献率特大的项目,我们将以个案方式给予更多的优惠。
另外,在*港经济开发区专门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和经济环境监察中心,对所有涉港投资项目实行“一门式受理、一站式审批”,对外来项目的审批、建设实行全程式和保姆式的服务。
篇3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打造*能源基地,实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中国*集团公司在国内发电行业中处于排头兵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要求我们必须把能源安全摆到重要战略地位,提高能源开发水平,加大能源开发力度,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这是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集团进一步提升竞争优势、保持领先地位的根本途径。
*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是国家规划的西部能源化工基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我们科学决策,科学规划,科学发展,加大投资力度,确定了以煤为基础,煤炭、电力、铁路、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打造*能源基地,建设实力雄厚、管理一流、国内领先的能源企业。按照“运煤和输电并举”的方针,大力推进“陇电东送”、“陇电入川”工程。规划投资1000多亿元,加快*地区煤炭资源、电源项目和铁路等工程开发,形成煤炭产、运、销一体化发展格局。到2020年,形成煤炭生产能力突破1亿吨/年,发电装机突破3000万千瓦;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强大、辐射带动力强的能源产业带,把*地区建设成能够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保障的大型能源基地。
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能源产业开发,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为又好又快地开发建设*能源基地,实现地方经济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重点采取了四大措施:一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提高资源开发水平,实现矿产资源的科学利用。在煤矿、电厂等项目开发建设中,设计采用科技含量高、安全系数高、资源利用高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并使之符合清洁生产要求;配套建设坑口电站、煤化工等项目,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附加值,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二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庆阳是一个缺水的地方,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作用,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将*煤田*矿井和新庄矿井同步设计开发,选煤厂、装车站、矸石场等公用系统统一配置,从而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用水、节约使用土地,实现企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三是统筹产业结构,坚持以煤为基础,以电为核心,实现煤电联营。优化电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使火电、水电、风电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以资产收购、重组等方式参与*、*等地的水电资源开发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建设酒泉千万千瓦风电基地,打造河西走廊“陆上三峡”的大好机遇,加速推进酒泉风电项目进度;统筹项目布局,以*能源基地为核心,在天水、*、*等地同时布局能源产业开发项目,实现省内能源资源平衡,解决部分地方“资源枯竭”之忧。四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对所有新建项目做好节能减排设计的同时,实施平凉电厂供热改造项目,规划控股建设*、*等省内中等城市的热电联产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能够有效地节煤、节水,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进企业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占领先机,加速推进项目建设
篇4
不仅如此,能源合作其实已经扩大到更大的泛珠三角区域中,并成为这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能源合作空间广阔
在泛珠三角区域内,云南、四川、贵州等西部省份资源丰富,而广东等沿海则是能源消费大省,这种资源和需求分布上的不平衡,在显现发展差距的同时,又给区域内能源合作提供了空间。
据有关部门测算,泛珠三角区域内能源消费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从2004年的29.4%,提高到2010年的36.1%和2020年的40.1%。2020年,煤炭需求量将达到9.4亿吨,石油需求量达到1.4亿吨,天然气需求量达到600亿立方米,电力需求量达到2.1万亿千瓦时。
国家有关“规划”据此预测:到2020年,9+2省区间电力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合作层次得到提升,省区间电力错峰、水火互济、跨流域调节、互为备用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显著增强,电力输送成本大为降低,西电送广东最大电力达到3438万千瓦;煤炭市场趋于完善,云贵煤炭外输能力保持稳定;省区间油气管网联网取得较大进展,输送能力进一步提高。
对此,相关“能源规划”以建立区域能源长效合作机制为目标,分别针对电力、煤炭和油气,提出了区域内能源合作的综合目标。
煤电油三大板块凸显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的泛珠三角区域能源建设的重点在电力、煤炭、油气三大板块。根据“能源规划”,电力方面继续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目标是,“十一五”西电新增向广东送电1150―1350万千瓦,其中贵州新增400万千瓦,云南新增420―620万千瓦,龙滩水电站210万千瓦,湖南鲤鱼江电厂新增120万千瓦;龙滩水电站送广西210万千瓦。
在输电通道上,重点建设“黔电送粤”、“云电送粤”、龙滩水电站送出等“西电东送”工程。“十一五”合计新增500千伏交流变电容量525万千伏安,线路长度4478千米;新增500千伏直流输电规模300万千瓦,线路长度1225千米;新增800千伏直流输电规模500万千瓦,线路长度1438千米。同时加快西部大型水电基地开发,通过区域内省网互联,发挥电力错峰、水火互济、跨流域调节、互为备用等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减少各省区的事故备用,提高机组利用效率,增强电网抵御事故的能力和运行可靠性。加强区域内能源资源省与缺能省份的电力合作。
据悉,区域内核电领域的合作意在长远。广东是核电大省,四川是核电装备制造大省,拟新建核电的省区将加强与广东、四川的合作,共同推动区内核电产业的发展。
煤炭方面的规划,重在煤炭基地建设。其中,建立区域煤炭交易市场成为关键。规划争取2010年煤炭交易中心的交易量占区域煤炭交易总量的30%。
在“西煤东运”通道建设上,将提高西江航运干线通过能力,开辟西南水运出海中线通道,提高铁路煤炭东运能力。
油气方面的合作重点是加快炼油基地建设。将充分利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沿海地区良好的石油进口优势和原油加工产业基础,到2010年,通过改扩建使广州石化原油加工能力超过1000万吨,进一步扩大茂名石化加工能力,在广东惠州、广西钦州、海南洋浦、福建福州、湖南岳阳建设石化产业基地,提高区域内油品供应的保障程度。
“规划”提出,将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重点开发四川天然气,力争2010年产量达到340亿立方米;加大南海海域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力度;推进云南及湖南张家界油气勘探和开发。
与此同时,还将合作利用进口LNG。加强粤港澳进口LNG合作,建成投产广东(深圳)LNG项目一期工程,供气能力370万吨/年,其中向香港供气63万吨/年;推进珠海LNG项目,扩建广东(深圳)LNG项目。
由此,泛珠三角区域要推进区域性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快和完善川渝、西南、两湖、珠三角等区域性天然气管网的建设,进一步研究区域内天然气管网互联可行性。
篇5
日前,《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新能源规划》)。北京市发改委能源处处长高新宇对规划进行了解读。
高新宇介绍说,这次本市首次编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规划是顺应新时期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编制而成,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增强首都创新能力、培育未来经济战略支撑、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首都全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能源需求总量持续刚性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国家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能源消费总量将受到严格控制和考核,但为体现鼓励可再生能源及能源节约政策,水电、风电、太阳能及能源综合利用方面新增消费量在考核中将被扣除,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将不计入能源消费总量。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落实国家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的必然选择。
高新宇说,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立足首都区位功能优势,体现全国高端示范的重要途径。充分体现首都在能源利用和产业发展上的高端高校高标准要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技创新水平已成为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首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客观需要抢占产业制高点,把全国领先的研发优势转化为雄厚的产业实力,实现新兴产业更高层次的发展。
《新能源规划》四大特色
高新宇介绍,“十二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划是本市首次编制的关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的规划,其编制过程突出体现了以下五个特色:
一是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统计调查制度,首次摸清了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状况。初步掌握了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总体状况,明确了首都资源禀赋,为规划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规划编制强化了细分领域研究及相关储备项目对规划的重点支撑。明确各细分领域发展方向和重点,使得“十二五”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更有抓手。
三是规划编制注重加强重大规划衔接,同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
四是规划编制较为系统,内容较为丰富全面。规划涵盖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现状、开发利用、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等各个环节,不仅是一个能源利用规划,也是一个产业发展规划,综合性较强。
《新能源规划》
八个“更加注重”
高新宇说,《新能源规划》强调把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优化能源结构和增强首都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以提高开发利用规模和水平、培育壮大产业服务体系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着力点,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实施“3+2”工程,全面推进太阳能和地热能应用,积极促进风电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不断推动生物质能多元化应用,努力将北京建设成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端研发中心、高端示范中心和高端制造中心。
高新宇强调,《新能源规划》提出了很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亮点,具体可概括为“八个更加注重”。
一是更加注重总量规模和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体现高端发展要求。“十一五”期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步伐不断加快,截至2010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值达到400亿元,但在新能源技术水平上,目前北京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科技创新资源、技术服务方面具有明显的全国领先优势,但整体技术资源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为此,《新能源规划》提出,今后五年要通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巩固新能源技术创新优势,加快新能源研发中心建设,做大新能源产业基地规模等措施。北京市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要实现产业收入收入1000亿元,新建6到8个国家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和技术研发平台和2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培育形成5到10个具有影响力的产品认证、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机构。
二是更加注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标准、高水平利用,体现民生发展要求。《新能源规划》根据首都不同地区资源禀赋条件,着力推进与民生相关的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高水平开发利用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实施九项新能源应用工程,并集中建设一批区域联供和多村联供的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等重点民生保障工程。
三是更加注重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等重点区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深化重点区域新能源应用水平。《新能源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高水平建设一批体现当地资源优势与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水平相结合的重点示范项目,力争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利用率达到6%,延庆县新能源利用占全县能源消费总量的30%以上,全县50%以上的居民使用清洁绿色新能源。高新宇介绍,在全球光伏发电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之际,北京亦庄等全国13个开发区被列为国家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新能源规划》中明确提出高水平建设国家光伏集中应用示范区,坚持以应用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发展,高水平建设一批太阳能光伏屋顶发电项目,提升高效光伏组件、智能电网等高端技术产业研发制造水平,全面提升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管理服务创新水平。
四是更加注重高端功能区新能源利用高标准建设、高起点规划,体现高端示范。《新能源规划》提出,统筹高端产业功能区能源禀赋特征和能源需求情况,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科学规划设计产业园区、楼宇、企业间的能源供给系统,实现循环高效梯级利用。在未来科技城、丽泽金融商务区、CBD东扩区和海淀北部新区等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一批一体化工程及其他能源相结合的热泵供暖(制冷)工程;区域内新建公用和居住建筑推行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高新宇强调这是在长远发展上改变能源利用方式;建设一批与产业功能相配套、与建筑一体化结合程度高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到2015年,高端重点功能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10%以上。
五是更加注重发挥密集的研发创新优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形成。这是未来北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在。《新能源规划》提出,抓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大力推进首都新能源研发创新工程建设。通过建设技术创新平台、承接重大研发项目,提升技术服务水平。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光伏、风能、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共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问题,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积极争取国家风电产业平台、生物质能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级重大项目落户北京,协调推进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为新能源产业提供科技支撑;支持各类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新能源领域的研发设计服务,建立一批国内领先的试验平台、示范中心、检测中心等,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
六是更加注重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力,体现产业发展要求。《新能源规划》提出,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和高端示范应用的市场优势,实施国家级新能源研发创新工程和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工程,通过以“研发促进应用,应用带动产业,产业助推研发”的发展模式,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在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系统集成能力上取得突破,同时强化高端制造优势,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提出,巩固太阳能高端技术研发优势,增强风电设备系统集成能力,加快新能源汽车刹那也化步伐,提高地热能技术研发水平,促进生物质能应用技术升级和实现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突破等重点任务。
七是更加注重新能源产业高端要素集聚,提升产业基地集约化、特色化发展水平。着眼于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围绕新能源产业重点领域,通过建设重点新能源产业基地和专业化、特色化新能源产业集聚区,集聚高端要素和产业链环节,强化高端制造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提升北京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新能源规划》提出,做大做强三大产业基地,打造以太阳能光伏产业及应用示范为主导的延庆新能源产业基地,打造以太阳能产业为主导的平谷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发挥太阳能电池生产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优势,以新能源汽车企业为带动,形成纯电动汽车电池、控制系统、电机、整车制造等上下游完整产业链,打造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吸引国内外新能源优势企业入驻,加快发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风电产业园、昌平风电产业园、通州光伏产业基地和北京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等新能源产业集聚区,推进为产业配套的工业设计、科技研发、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商贸物流等生产业的发展,打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集聚区。
八是更加注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软环境建设,体现机制保障要求。《新能源规划》从强化部门协调、扶持创新转化和搭建服务平台三方面提出了优化发展环境的总体设想: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政策创新能力、制定完善新能源相关技术、工程标准等加强部门联动,合力推进产业发展,通过探索税收信贷等鼓励政策、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和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健全新能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完善首台套机制等加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力度;通过建立新能源中介服务平台、建立新能源技术交流合作平台、培训平台和增强新能源产业联盟纽带作用等措施加快服务平台建设。
新能源规划所涉重点问题
高新宇在解读中,同时对《能源规划》所涉及到的重点问题进行了说明。
《新能源规划》提出,到2015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将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约6%左右。到“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提高到11%左右。其中核电和水电约占7%。相比于国家规划目标,北京无法大规模发展水电,同时发展核电不现实,因此,本市6%的目标相对合理,在所占领域比国家目标发展力度更大。
在重点工程方向与思路方面,《新能源规划》按照“支持高端、加强示范、扶持产业”的原则,通过固定资产投资专项补助等措施,加强对重点领域重大工程的引导和服务,同时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
在出台相关重点政策方面。“十二五”时期,为继续加大对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和产业发展的积极引导作用,《新能源规划》提出,加强落实国家扶持新能源发展的税收、补贴等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落实本市,同时加快本市太阳能光热、光伏、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上网等技术和产业标准的制定,尽早制定新能源就技术标准、新能源统计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体系、新能源发电上网标准、太阳能光热设计、施工纳入建筑过程强制标准等,开展工程标准制定工作,北京市新能源统计体系及总量分解相关实施细则等政策,出台强制安装使用太阳能光热系统的《北京市太阳能系统建筑应用项目管理办法》,并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方面实现大突破。
篇6
关键词 公共政策;分布式能源
中图分类号:P754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随着国家战略调整,环境问题趋之严重,天然气行业发展已经刻不容缓,以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为例,国外发展已有历史,但在国内仍属于新型能源,浙江省以杭州为例,也是刚起步不久,对其发展的研究,业内也是比较关注的,接下来,温州市马上就会迎来天然气时代,发展分布式能源也是大势所趋,但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制定有效政策和措施,确保产业不会止步不前,是政府、市场及经营企业在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政府在天然气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重点致力于政策法规的制定及监管,产业推广只有合理的政策保障,方可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2 公共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总体上来看,公共政策分析的意义就在与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拟定政策方案,建立评估标准,依据这些标准权衡政策方案的利弊得失,涉及执行计划,并对政策执行进行评估,以避免或减少政策过程中的消极状况和结果。一是通过整合性与科研性的分析,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二是帮助决策层减少决策失误,尤其是产业尚未推广前;三是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况;四是增强政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
天然气行业属于典型的市政公用行业,涉及民生,以发展分布式能源为例,如何制定产业规制,是经营企业和公共部门所必须研究,借鉴他人,结合自身,寻找解决公共问题的适当方案,为产业健康发展做好引导,就是公共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3 国内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现状
3.1国内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现状
近年来,我国分布式能源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实现了起步,以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为例,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设1000余个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拟建10余个各类典型特征的分布式能源示范区域。到2020年,在全国规模以上城市推广使用分布式能源系统,装机规模达到5000万千瓦。“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目标显示,清洁能源装机目标“雄心勃勃”,光伏、天然气分布式项目也成为政府扶持的项目。
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明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应推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其中着重强调冷热电三联产项目应重点发展,在节能减排压力逐渐增大的背景下,是能源结构调整的方向之一。
以即将建成的上海迪士尼乐园为例,所需要的电力、冷、热甚至压缩空气都由一个集中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提供,整体能源效率达到85%。在pm2.5高居不下的当前,其能效较高、相对环保、安全性好、理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受限于天然气价格及电力体制改革等现实问题,加上各地政府就行业相关政策的制定出台上,还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导致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脚步缓慢。据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的数据统计,目前全国建成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数量有限,一年仅10余个,且都是示范项目,而地方财政补贴政策方面,目前国内仅上海、长沙两地已经出台明确的鼓励政策。
3.2 相关政策扶持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发展
从决策层已经制定的政策来看,说明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是一种趋势。
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京津翼各地百姓呼吁当地政府要尽快拿出改善PM2.5的举措,当pm2.5高居不下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上马。
从1997年至今,国内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如1997年,上海建成2-3个示范项目;1999年,北京市开始着手进行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调研和工程试点工作;200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课题立项《楼宇型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应用研究与示范》;2004年,上海市发改委等五委、局颁布《关于本市鼓励发展燃气空调和分布式供能系统的意见》;2005年,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颁布《分布式供能系统工程技术规程》(试行版);2006年,建设部行业标准启动《燃气冷热电联供工程技术规程》;2007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天然气利用政策》鼓励燃气冷热电联供应用;2008年,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修订《分布式供能系统工程技术规程》及相关鼓励政策;2009年,国家能源局《新能源规划》鼓励燃气冷热电联供应;2012年,《关于下达首批国家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的通知》(发改能源[2012]1571号);2013年,《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家电网办[2013]333号)等等。
此外,《关于加快天然气冷热电联供能源发展的建议》(国务院研究室研究报告 总445号)、《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实施细则》以及“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目标等一系列文件预示天然气分布式项目都将成为政府扶持项目之一。
3.3分布式能源发展仍举步维艰
2014年11月18日,在第一财经研究院主办的“能源的未来”高峰论坛上,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分布式能源专委会相关负责人认为,分布式天然气项目的发展前景有,但实际推进依然会有难处,实际发展并不顺畅。主要表现天然气价格太高,无法竞争煤电,入电网难,各地政府职能部门对分布式能源理解不够,机制不灵活,不能将天然气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
从上述一系列举措来看,我国决策层已经认识到发展分布式能源的重要性,但各地职能部门目前更多的是停留在政策制定和示范点的调研上。
4温州市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
中央及地方一些城市,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发展上,已经有了发展的趋势,但仍处在发展初期,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政府、市场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接受的决心还不够强,相应的制度还不完善,包括具体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尚未出台,各种问题环环相扣,温州市应在总结其他地方发展分布式能源的政策基础上,又面临着政策制定尚无,基础调研数据相对薄弱,工业企业稀缺,潜在示范项目还需挖掘等现实问题。
5温州市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的建议
5.1逐步改变现有认知观念
通过多管齐下的信息宣传,来改变建设单位选用传统供能模式的观念,鼓励发展高效环保和前端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发改、建设、能源等职能部门在对项目立项、设计和建设等方案的选用、评估、审查时,对具备使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条件的新建项目,应做好引导,明确要求其优先采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
5.2努力打造示范项目建设
要以温州即将启动气源转换工程为契机,利用天然气自身优势,相关职能部门及经营企业要加快基础数据调研及潜在对象的摸底工作,对于适宜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投资项目,尤其是政府性投资项目,要兼顾经济效益及能效环保,力求通过示范项目来带动产业发展,来推进中小规模企业,做好“油改气”、“煤改气”的改革,最终形成具有温州特色的分布式能源项目的持续发展。
5.3确保各项精神落实
随着中央及地方纷纷出台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发展规划,温州市各职能部门必须在以大投资、大建设的平台上,充分认识到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重要意义,结合实际,切实贯彻落实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实施细则》、《关于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及“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等纲要精神,给予产业最大的政策支持。
5.4研制完善地方政策
要做好政策对接和落地,理解决策层和其他地方的支持政策用意,结合温州实际,尽快出台本土政策。市委市政府要筹备专项小组,要求包括各区县(市)及工业园区、住建委、发改委、行政执法、国土、财税等政府相关部门及经营企业、专家学者、百姓代表等,针对产业发展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温州区域的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及配套设施,通过不断构建、完善政策体系,来推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发展。
5.5做好专项资金扶持
集中力量、集合政策,设立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专项资金,对温州市现有的油改气、煤改气等潜在中小规模企业,要及时出具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项目奖励等经济政策,对可能发展的示范点给予专项扶持。同时,要通过银企合作,利用政策杆杆,加大银行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确保项目发展。
篇7
一、青海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青海省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与其他省份相比,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太阳能而言,青海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高原大气层相对稀薄,日光透过率高,气候干燥、降雨量少,云层遮蔽低。全年日照时数达2500-3650小时,柴达木盆地更为突出,年平均日照时数可达3600小时以上。总辐射量中直接辐射量的比重约为62%。据测算,年接受的太阳能折合标煤1623亿吨,相当于电能360万亿千瓦时。就风能而言,资源也很丰富。青海90%以上的地区,年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全年可利用风能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年平均可用风能密度在65-100瓦/平方米以上。其中年平均风速3.5-4米/秒以上,全年可利用风能时间在4000小时以上。年平均风能密度在100-150瓦/平方米以上的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70%以上。据测算,年风能资源理论折合7854万吨标准煤,相当于电能1745亿千瓦时。
(一)太阳能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是以硅材料为主的光伏产业链初步成型。通过政府有效引导和支持,青海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青海华硅能源有限公司、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等一批新能源龙头企业。一批单晶硅、多晶硅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标志着太阳能光伏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以青海尚德尼玛为代表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企业已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二是太阳能光伏应用初见成效。太阳能光伏应用在青海省起步较早。90年代以前,青海省的光伏发电市场主要由国家扶贫项目支撑。近年来,青海省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用加速,截至2011年底,青海已实现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容量1003兆瓦。三是太阳能热利用的推广应用取得一定进展。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实施小型公益项目、生态家园工程、藏区太阳能温暖工程和三江源能源建设工程、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等,太阳能在青海省广大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二)风力发电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是适应高原风况的风机研发取得突破。青海省风力资源总体蕴藏量巨大,但风能密度低、风向乱等问题一直以来是制约风力发电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研发已取得重大突破,具备了产业化生产的条件;二是风力发电场建设步伐加快。随着垂直轴风机的研发成功,解决了我省风电开发的重要技术制约,青海省海西等地区均有开发商进行测风试验等风电项目的前期工作。
加快推进太阳能、风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对青海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传统重化工业的比重,降低工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有利于推进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工业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全省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
二、青海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产业薄弱,配套能力不足
青海工业经济历经几十年的发展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基础仍然薄弱,产业规模小,大企业少,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产业链不合理,新能源产业相关配套设施和材料制造等上游产业项目在省内未能形成,技术研发、运营管理、装备制造、原材料加工等对外依存度较高。
(二)部分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尚待突破
以青海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够健全,研发机构不完善,高层次人才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差,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机制尚待完善,影响了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制约了青海省产业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三)高科技人才和有职业技能的产业工人缺乏
新能源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需要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有职业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由于历史、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气候等原因,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科技人才缺乏和有职业技能的产业工人不足,已成为制约青海省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问题之一。
三、青海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指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需要从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发展方向、技术与经济、产业布局等方面,尽快制定和完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规划产业发展,统筹规划新能源产业与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协调。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使规划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
针对新能源产业各领域产品市场需求,按照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任务和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在做大、做强基础产业的同时,尽快提出一批具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建设起点高、发展前景好,与上游产业规模相匹配的产业建设项目,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前期工作,为产业发展打好项目基础。
(三)加大政府投入,引导产业发展
建议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资金等专项扶持资金,专门用于项目招商与项目建设期间的补助和贴息。同时,结合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结合省情实际,出台青海自身支持新能源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产业发展。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扶持,推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新能源产业作为青海省的一个新兴产业,投资相对较大,技术相对复杂,对资金、设备、人才的要求较高。通过政府有关机构、市场主体,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引导一批有技术、有市场的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到青海投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拓宽渠道,吸引多种资金投资青海新能源产业,落实项目建设资金,促进产业加快发展。
篇8
对关注能源领域的民营企业来说,《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的出台,是打破新能源发电领域壁垒的难得机遇。
中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和2020年,大电网覆盖地区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网总发电量中的比例要分别达到1%和3%以上;权益发电装机总容量超过500万千瓦的投资者,所拥有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权益装机总容量应分别达到其权益发电装机总容量的3%和8%以上。
然而,可再生能源的项目,很多体制性的障碍仍然存在。在风电和光伏等产业管理体制不顺的情况下,要促进可再生能源协调有序发展,须进一步完善产业和电价政策。
以风电为例,在调研中,监管部门发现,普遍存在风电前期工作规模大于地方规划规模,地方规划规模大于国家规划规模的现象。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发展,不顾资源好坏和规划开发时序安排,无序审批,越权审批,加速审批,造成风能资源开发许可审批混乱,形成一窝蜂上马现象,国家风电规划难以有效落实和实施。
而风电开发企业,也更多地注重开发规模,不注重开发效益,开发违反基建程序,抢占资源,仓促上马,甚至出现一批无规划、无测风、无监管、无验收的“四无”风电场工程,严重影响风电的健康发展。
国家规定,5万千瓦以下的风电场由地方政府审批,由此导致了地方政府对风电的“拆批”现象。投资商为了绕过审批壁垒,尽快开工,常常对项目规模化大为小。
2008年,全国共核准风电项目199个,装机容量1167万千瓦,其中装机容量为4.95万千瓦的风电场139个,占项目总数的70%,装机容量688万千瓦,占总容量的60%。这样的拆分项目,多属于不同的发电公司,必然增加建设管理成本,增加备品备件等运行成本,输电工程得不到充分利用。
就太阳能发电而言,上网电价存在的问题,一是尚未形成和制定事先对社会公布的标杆上网电价,基本上还是逐个项目核定价格,或是通过招标确定价格,电价政策不够透明。而定价的原则不甚明确,水平难以把握。
生物质能发电的主要问题是价格偏低,管理不够规范。生物质发电由于“小机组、大燃料”的典型特点,造成生物质发电单位投资大、燃料成本高。
总之,由于大多数可再生能源企业尚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受技术、成本、市场等因素的制约,目前除水电可以与煤炭等常规能源发电竞争外,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都相对较高,还难以与煤炭等常规能源发电竞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必须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才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我们应当打破政策壁垒,吸引投资者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起到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作用。新能源的政策,既要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也要经济合理,避免过度保护,这是两条基本的原则。
篇9
宁波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现状与优势
现阶段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水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海洋能及非天然生物能源等。宁波市地处东南沿海,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领域优势比较明显优势,并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利用领域也不断扩大。2008年宁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完成总产值177.2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5.4%,实现销售收入181.6亿元,占5.7%;实现利税20.1亿元,占7.0%;实现创汇额14.6亿元,占10.0%。
风能与风能产业。风力发电具有无污染、可再生、占地少、建设周期短等特点,被誉为“21世纪的洁净能源”。大力发展风电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电力工业结构调整、节约资源和能源具有重要意义。据研究,一台单机容量为1000千瓦的风机与同等容量的火电装机相比,每年可减排2000吨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宁波市属于风能丰富的Ⅰ类地区,平均风能密度为180瓦/平方米,有效风速时间为6500小时以上,风电装机规模保守估算约为1800万千瓦,按年平均满负荷运行2100小时计算,年可发电378亿度,以2008年全社会用电量计算,可解决全社会10%以上的用电需求。目前慈溪市已建成风电装机容量4.95兆瓦,2008年并网发电,平均月发电量800万千瓦时;象山县檀头山和鹤浦风电场,已通过风力资源评估,正在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高塘、花岙风电场正在进行风力资源评估。在风光互补方面,宁波生产的风光互补照明系统已应用在鄞州投资创业园区、慈东工业区、奥运青岛风帆基地、东盟博览会、广交会和长沙湘江风光带等50多个地区。在风电产业方面,以在国内领先的风光互补系统生产、具有系列研发和批量制造能力的宁波风神风电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其离网型中小型风力发电机200瓦~20千瓦产品达到100%国产化,已打开市场;并网型66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引入技术,市场有待开辟。另外,宁波市还有宁波东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大型风电齿轮箱等风力发电机组零部件配套企业。如宁波永冠能源科技集团风力发电机零部件产值3.3亿多元,为国外一些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商生产零部件,具备年加工400多套风力发电机组重要零部件的能力,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和国内市场。
太阳能与太阳能产业。气象资料显示,宁波市近十年年均日照时数约1900小时,平均气温16.20C,在水平面上,年均太阳辐射约4700兆焦/平方米。太阳能利用的主要形式是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伏、太阳能路灯和可再生能源建筑。目前宁波市利用最多的是太阳能热水器。据统计,2008年全市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已超过60万平方米。经预测,到2020年宁波市城乡居民总户数将达到250万户,如40%住户使用太阳能热水器,1%住户采用光伏屋顶发电,则太阳能面积将分别达到150万平方米和75万平方米,按热水器每平方米年节能150千克标煤和光伏组件发电150千瓦时计算,宁波市太阳能可利用贮量合计为26万吨标煤,按照2008年居民能源消耗计算,可解决13%以上能源需求。目前宁波已形成以宁波太阳能电源、宁波晶元太阳能、宁波洲兴太阳能光伏制造和杉杉尤利卡太阳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太阳能利用产品开发生产的企业群和行业雏形。如宁波燎原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道路照明灯具生产企业。据统计,2008年宁波市光伏产业重点企业产量达288兆瓦,产能达358兆瓦,产值达73亿元。
生物质能和生物质能产业。生物质能主要包括沼气工程、沼气发电、工业沼气和垃圾发电工程。截止2009年上半年,宁波市在建沼气发电工程装机容量已达500千瓦以上。垃圾发电方面,宁波是继深圳、珠海之后,全国第三个实现“垃圾发电”的城市,已建成北仑宁波枫林绿色能源公司垃圾焚烧发电厂、镇海宁波中科绿色电力有限公司垃圾焚烧发电厂、慈溪中科众茂环保热电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垃圾发电不仅可基本缓解宁波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的巨大压力,还能提供绿色能源。宁波明耀环保热电有限公司今年8月底正式投运的污泥干化项目,预计日处理湿污泥500多吨,干化后的污泥用作电厂辅助燃料,每年可节约标煤12500多吨。计划项目建成后,干化北仑全区的的湿污泥力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污泥综合处理项目。在沼气利用设备方面,宁波市具有完整的配套产业,但沼气发电设备尚处于试验阶段,总体规模较小,分布零星。
地热能和地热能产业。地热资源主要用于供暖、发电、温泉洗浴、水产养殖、温室种植等方面。宁波市低位地热能资源丰富,地表10~15米以下温度常年保持在15~20℃左右,适合发展地源热泵。至2008年底,宁波市已建成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项目建筑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其中鄞州区农林水利局、区科技中心、区国税局、鄞州银行等面积都超过1万平方米。目前宁波市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生产流水线―中美合资埃美圣龙(宁波)机械有限公司。公司生产的产品夏天可将建筑物中的大量余热取出来,释放到土壤或地下水中,冬天又可把土壤中或地下水中所蕴涵的大量热能取出来,供给建筑物,从而实现制冷、制热和提供热水。预计到2020年,采用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的建筑物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节电1.6亿千瓦时,可折合5.6万吨标煤。
宁波发展新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宁波市新能源开发利用离规模化、产业化还有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可再生能源占常规能源的比重过低,基本处于试运行阶段,并不能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新能源产业投入较高,尚未形成产业规模,新能源产品价格市场竞争力不强,需要政府部门支持。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究投入不足,研发能力和设备制造能力不强,能源利用技术大多从省外甚至国外引进,在投融资方面,没有形成有效机制,产业体系不够完整。
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认识不足。新能源的发展尚未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舆论宣传引导不够,全民对新能源的认知度不高。新能源建设项目没有常规能源建设项目那样的固定资金渠道,虽然编制了长远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但缺少必要专项资金支持。
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有待加强。新能源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技术进步却不明显,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不多,自身研发能力较弱。关键生产技术、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出口产品总体质量不如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新能源产业技术人才匮乏。
新能源产业的推广应用亟需加强。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取得一定成绩,但在推广应用上力度不大,需要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培育来推动新能源产品的推广应用。
鼓励促进新能源产业的政策体制亟待形成。新能源推广应用的社会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不高,更需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激励和支持。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和《关于进一步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对新能源项目的贷款贴息、电力并网、投资收益等有关问题作出了规定,而目前宁波市对新能源产业的专项规划尚未出台,整个产业发展缺少统一的规划引导,有关新能源的具体政策只见于零散的政府文件中,还没有专门针对新能源产业形成独立的政策配套体系。
宁波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对策建议
完善新能源发展领导机制。抓紧建立新能源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成立市、县(市)区“新能源推广应用协调小组”,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推动。制定好新能源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精神,抓紧完成《宁波市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明确可再生能源在宁波能源消费中的比重2010年达到3%和2020年达到8%的最低目标,分步骤、分阶段推动新能源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
完善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要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新能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研究和制定相应的财政、投资、信贷、税收、价格补贴和成本与风险分摊机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重点发挥电价的杠杆作用,用足用好可再生能源附加费,提高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补偿。要积极扶持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行业龙头与优势企业项目,支持重点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公共平台建设。要健全新能源投融资服务体系,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可再生能源领域,并在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和经费安排上向新能源领域倾斜,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支持帮助有一定规划的新能源优势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要积极鼓励发展风电产业,在税收方面,对风力生产的电力增值税减半征收;所得税可参照小水电按6%收取;对风力发电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实行“三免三减半”等优惠政策,为风电企业的发展减少建设成本,积累资金。
促进新能源技术装备和人才引进开发。要继续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围绕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主要设备。要全面提升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产业政策为导向,鼓励本地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实行产学研联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利用新技术和新产品,加速新能源开发科研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提高新能源技术装备制造能力。要实行多种形式的引才引智模式,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战略投资、先进技术、大院大所和领军人才,充分发挥宁波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院校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加强高校光伏等专业课程设置,创新培养模式,尽快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新能源产业人才队伍。
克服电网建设滞后问题。要加大对宁波风力资源的调研和风力发电的规划,加大对电网企业风电场配套电网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按照国家的规划进行规模化开发,确保重点项目的实施。要进一步加强区域电网接受风电能力和电网输电规划的研究,加强电网设计与建设,增强电网对风电的支撑能力,加快建设百万千瓦级基地的接入系统工程。要切实解决以往风机占地视为永久性占用耕地面积处理,存在着土地补偿标准高、审批难的政策制约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对慈溪风电二期选址、象山等风电项目的用地加快审批进度,确保风电示范基地的顺利进展和圆满完成。要挖掘现有电网能力,使风力资源不仅能发得出电,而且能送得出电,用户最终能用上绿色电力。
篇10
【关键词】新能源,发电,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在能源工程上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强对新能源发电的应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二、新能源发电的概况
未来的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是巨大的,随着石油天然气煤炭的资源日进枯竭,人类正在积极努力的寻找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绿色清洁能源。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深处所产生的热能(潮汐能例外),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1.燃料电池发电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储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当不断的从外部供给电池时,它可以持续发电。不用经过燃烧这个耗费能源,污染环境过程。理论能量转换率为100%,实际发电效率可达40%~60%,可以实现热电联产联用,没有电热损耗。装置为积木结构,容量大小可灵活调节。燃料电池的效率高,污染小,成本及维护费用低,广泛用于工业,国防,军事中,前景广阔。
2.沼气发电
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具有较高热量,抗爆性能较好,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沼气发电是新兴的发电技术,现在在我国主要用于农村的小规模发电。沼气作为发电机燃料,驱动发电机产生电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的增多,而生活垃圾可以作为沼气池产生沼气,有效的变废为宝,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取暖的话,可以减少我国对石油煤炭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
3.潮汐发电
潮汐能发电的工作原理与一般的水力发电原理相同。利用潮水涨、落产生的水位差所具有高势能转变为机械能,再把机械能转变为电能(发电)的过程。修筑水坝将潮汐效果强烈的海湾围筑。发电机组安装在拦海大坝里面,利用潮汐涨落产生势能差来推动水力涡轮发电机组发电。发电产出比高,不损耗资源。
4.地热发电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热仓库。,全球潜在地热能源的资源量约4×1013MW,相当于现在全球能耗的45×104倍。地热是一种洁净的可再生能源。地热发电是利用地热区域的水蒸气或者利用热能交换加热某种沸点低的液体使之变成蒸汽进入并推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最近发展起来的“热干研过程法”地热发电法不受地理限制,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地热开采。
三、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加快
目前,中国新能源发展较快,利用比较广泛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居世界首位,热水器保有量一直以来都占据世界总保有量的一半以上。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中的太阳能电池生产近年来发展速度惊人,引起世界瞩目。风力发电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发电技术。
2.产业链尚不完整
我国新能源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不完整或上下游产业链无法对接问题。矛盾比较突出的是风电和光伏发电产业。
对于风电产业,产业链上下不对接是制约风电产业化的主要因素。风电产业链大致分为上游的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和下游的风电建设运营产业两部分。其中风电制造产业可以细分为整机制造产业和零部件制造产业。我国风电产业链上下游不匹配,上游生产能力和研发水平在全球处于较低水平,而下游的风电建设发展速度却位居世界前列,上下游发展速度和规模明显不能衔接,我国风电产业产业化进程受到约束。
3.平均技术水平偏低、利用成本较高,产品竞争能力弱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新能源利用起步较晚,新能源利用技术平均水平偏低。目前,我国新能源利用的大部分核心技术和设备制造依赖进口,技术和设备国产化程度不高,而技术和设备部分一般占新能源投资的绝对比重,导致我国新能源利用成本高,同类产出产品竞争能力弱。
目前,国内风电设备制造整体能力不高,兆瓦级以上风电设备制造技术还需要进一步验证,近期还不具备国内批量生产的能力;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居世界前列,太阳能系统集成技术虽然并不低于全球各国水平,但尚不具备和常规发电竞争的能力;而我国生物质能发电的净化处理、燃烧设备制造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四、新能源发电的发展思路与规划布局
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就是职能发展一定要确保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安全是基础,安全永远是第一。
(二)。鼓励性原则
一定要鼓励促进新能源的发展,促进电力工业的绿色发展。
(三)、经济性原则
以全系统成本最低为原则,全面优化新能源发电结构比重和区域布局。
(四)、协调性原则
要加强与其他常规电源发展的相互协调,加强与电网建设的相互协调。
2.新能源发电发展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
一定要从单纯的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与速度并重。从集中大规模开发转向分散与集中、大中小相结合的发展方式转变。
(二)、明确各方责任,全方位促进发展
我们在政府部门、监管部门、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制造企业、行业协会应该按照《可再生能源法》赋予的责任。
(三)、加强新能源发电科学统一规划
要科学制定规划,明确相对稳定的发展目标。建议能源主管部门按照安全、经济、绿色、和谐原则,根据全国能源需求与可再生能源资源实际状况,对水电、煤电、核电和天然气发电等进行统筹优化,制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总量目标。据此总量目标,制定新能源发电规划,优化提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区域布局、重点项目、实施进度、配套电网和调峰电源建设、服务体系和保障措施等。这些内容都是《可再生能源法》里规定的,以及发电规划里要包括的内容。同时这个规划要纳入电力工业发展规划,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要实现中央与地方的新能源发展规划相协调和实现新能源发电规划与其他电源规划相协调。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需要与其他电源的调解能力以及系统调峰电源的规模相匹配,要在规划中具体明确。还要实现新能源发电规划与电网规划相协调,两个专项规划的协调和有机衔接,在新能源发电规划中具体明确大型新能源发电基地接入电力系统的电网工程。要实现新能源发电规划与消纳市场相协调。在规划中必须明确其消纳市场,即具体明确是在本地消纳,本地消纳多少,还是在本省消纳多少,还是在所在区域消纳多少,还是在其他的区域消纳,具体到哪个区域消纳多少,都应该在规划里进行统筹,明确下来,这样才能做到规避并网难和消纳难的问题。
(四)、建立和完善项目审批协调机制
一是要确保开发项目经济规模;二是建立联席审批制度,确保同步核准、同步投产。包括新能源项目、配套电网工程和配套调峰电源都应该做到同步核准、同时投产;三是建立项目审批程序与电价补贴资金挂钩制度。当然,按照法律规定,对同一个新能源的项目如果多家申请的话,应该通过招投标来进行解决,这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五)、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一是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二是细化新能源发电优化调度管理;三是落实新能源发电辅助服务补偿;四是制定合理的新能源发电送出工程电价政策;五是出台科学可行的调峰电源电价政策;六是充分保障鼓励新能源发展的财政资金来源,出台简便易行的分布式电源并网管理办法。
(六)、加强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作
资源评估的工作力度要加大,要加强发电运行管理,健全相关的标准体系,加强检测和体系认证原则,统计口径建议要加快。
(七)、加快掌握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八)、高度重视生态环保问题
新能源的发展也会带来相应的生态和环保的问题,无论是风电也好,太阳能也好,还是其他方面,也需要同步的无论从规划、建设、运行整个全过程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运行。
五、结束语
通过对新时期下,我国新能源发电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新能源发电发展思路,为国新能源发电发展的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助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能源发电的发展现状[J].中国电力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