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资源整合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资源整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信息资源整合

篇1

【关键词】资源;整合;集成

1、概述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水平得以提高,不断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和竞争力的过程,然而,现实情况是,在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搞信息系统建设以后,发现信息系统总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很多信息系统建成以后都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运转,形成了众多的信息孤岛。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主要集中在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上,解决具体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问题,很少进行经营决策信息系统和战略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近几年、在数据集成、系统集成、工作流程、非格式化信息管理、信息利用与个性化等方面出现了很多解决方案,如:

(1)部分已建信息系统,全面实施ERP。一些软件企业提出了全套ERP解决方案,即利用同一开发商的软件产品同时大规模实施ERP,由开发商解决各功能系统间的集成问题。但是,这种方案投资巨大,需要废弃已建成的应用系统,造成资金浪费,而且在近几年实施ERP的企业中,只有少数获得成功。

(2)开发中间件,实现应用系统协同。还有一些企业采用开发中间件的方法,在信息系统间利用中间件传递信息,实现应用系统集成,但每增加一个应用系统就要开发与原有的每个应用系统的中间件,使得应用系统集成的成本越来越高。

(3)建设企业数据仓库,实现商业智能。为了实现信息系统对企业决策过程的支持,有一种“数据仓库”的解决方案。如果用户有大量的历史数据,这些数据比较稳定,需要长期的、系统的保存,并且有明确的使用目的,这时数据仓库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但数据仓库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的维护成本较高,对实施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较高。

如何有行之有效的解决企业信息整合问题?信息整合是对于分散异构信息资源体系,在兼顾信息资源现有配置与管理状况的条件下,实现无缝集成,在新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上,开发新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增值。它是将异构分散的非结构化数据、异构的结构化数据管理利用,集成不同应用系统(SCM、ERP、CRM等),为所有者提供更高的资源管理、挖掘、展现手段的过程和方法,信息整合的目标是消灭信息孤岛,信息整合将提供内容管理、内容整合、数据整合、应用整合、流程整合等功能。

2、信息整合方案

整合方案的主要特点是在不改变原有信息系统的条件下实现信息集成,原有信息系统仍然可以按固有方式运行,建设一个信息资源整合平台整合企业信息资源,提高信息的价值。

企业应用系统整合平台逻辑结构如图:

2.1 企业门户平台

企业门户平台是指在Internet的环境下,把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统一集成到通用门户之下,根据每个用户使用特点和角色的不同,形成个性化的应用界面,并通过对事件和消息的处理传输把用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简单的说,门户平台为特定的用户用高度个性化的方式,交互访问相关信息、应用软件、以及商业流程的软件平台。

在资源整合平台中,通过企业门户组织、展现各种结构化、非结构化的信息内容和应用系统页面,为最终用户提供了统一的信息访问渠道。

2.2 数据整合平台

数据整合就是对分散异构的多数据源实现统一的访问,实时地、智能地将有价值的数据传递给分析系统或其他应用系统进行信息的进一步加工。数据平台从不同的应用程序和数据结构提取数据源,并完成在线转换和分析。

数据平台整合企业收集的各种外部信息数据库和内部应用系统数据库,可综合利用企业的数据资源,提供灵活的数据展现方式。数据平台与门户紧密集成,可以实现全面、统一的权限管理和灵活的报表调用。对于一些需要编辑的报表,可以输出到内容管理系统进行编辑、审核、授权、。

2.3 内容管理平台

内容管理平台提供对非结构化信息和部分结构化信息的管理功能。数据平台定期报表等结构化信息进入内容管理系统,内容管理系统对各类信息进行编、审、校等步骤,对各类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并控制信息的与访问权限。信息在栏目中展现,将栏目封装后到门户平台。

2.4 应用集成平台EAI

应用集成平台EAI为不同的应用系统互通提供了基于工作流引擎(Workflow Engine)的统一可靠的实时消息通信平台,突破了横贯于异构不兼容应用或数据库之间的障碍。支持Web Service,XML/HTTP,EJB,RMI,JMS,IMB MQ等接口,实现应用系统在统一工作流下的协同工作。

企业应用集成平台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通信模式如/订阅、请求/应答等等,实现同步/异步的消息传送,以及多种消息传送质量的保证如可靠传送,确保消息传送等等。

3、集成应用对企业的意义

(1)使企业的零散信息成为企业资源。进行信息整合以后,企业内分散的文件、技术资料、工程图纸、设备图片、新闻素材、音像资料、日常宣传资料、规章制度等信息资源都被有效的管理起来,经过不断的积累将成为企业资源,供企业员工方便的查询。

(2)提升现有信息系统的综合效能。企业通过信息整合,使企业对有用信息资源实施了有效管理;实现员工协同工作、应用系统协同工作;综合、统一利用现有信息资源,提高数据使用率;为每个员工提供个性化信息平台管理自己需要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在不增加应用系统的前提下,提高信息系统的综合效能。

(3)规避风险、保护投资。由于使用了整合技术,企业不必担心不同应用系统、异构数据库间的集成问题,可以分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此进程中逐渐提高企业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而增加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操控能力,避免一次性大量投资给企业带来损失。

利用信息整合技术可以将企业已经建成的应用系统与新建成的应用系统集成到统一的企业信息平台,不必因其软件技术落后而淘汰他们,不必因更换应用软件而再进行培训,保护原有投资。

(4)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利用信息整合技术,可以将企业的信息资源有效管理和综合利用,例如为企业领导提供定制信息、提供综合经营报表、提供多种数据展现方式,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异构数据 集成 数据仓库 模式

〔分类号〕G350

Study on Heterogeneous Data Sources Integration in Enterprises Basing on Information Sources Integration

Li HeZhang DongfengWang Jiang

Management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2

〔Abstract〕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is the key technology and method in achieving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and "isolated islands of information" bottleneck solved inside enterprise. This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several questions on heterogeneous data sources integration encountered by the enterprises, points out the fault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traditional data sets and data polymerization both methods of heterogeneous data sources integration, also puts forward a kind of new instructive method of heterogeneous data sources integr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two systems and lastly further discuss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pattern of heterogeneous data.

〔Keywords〕 heterogeneous dataintegrationdata warehousepattern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网络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建设,他们不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业务流程中涉及的各个部门建设和实施数据管理系统的阶段性、技术性以及其它经济和人为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采用不同存储方式的业务数据,数据管理系统也大不相同,从简单的文件数据库到复杂的网络数据库,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异构数据源。这些分散的不同业务的数据管理系统虽然能够满足各自业务数据存储和管理要求,但它们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接口,不能采用一种通用的标准和规范来共享通用的数据源,而在许多情况下,为作出一个决策,又可能需要访问分布在网络不同位置上的多个数据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因此,将各个业务异构数据源整合到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上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变得十分必要了,对于企业应用来说,这既是企业内部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

2异构数据源集成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从企业自身发展角度来看,企业决策层不可能仅根据某一项数据制订决策,技术人员也不可能仅根据某一个数据库中的信息设计出产品,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都需要从很多种异构数据源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也同样需要一种异构数据集成系统作为访问异构数据源的基础。单从数据集成角度来看,企业异构数据源集成,与普通的异构数据源集成问题没有本质区别,具有很大的共性。但从企业应用和业务流程的角度出发,必须考虑到这些数据在集成过程中所遇到的特殊问题。总的来说,在构建企业异构数据源集成系统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异构性

异构性是企业异构数据集成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系统异构,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异构、基础操作系统的异构以及DBMS本身的异构。

模式异构,数据源在存储模式上的不同。

来源异构,企业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的数据之间存在的异构,包括企业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1]。

2.2集成性

异构数据的集成性研究应该达到经过整合、集成后的综合信息仓库中的数据是各异构业务数据的有机集成和关联存储,而不是简单、孤立堆放在一个数据库系统里。原先企业中各种孤立的应用系统的数据经过集成后,应该达到只要通过一个统一的检索入口就可以直接访问所有的数据[2]。

2.3完整性

集成后的数据必须保证一定的完整性。其完整性应该包括数据完整性和约束完整性两方面。异构数据源集成的目的是为应用提供统一的访问支持。数据完整性是指完整提取数据本身,一般来说,这一点较容易达到。

约束完整性,约束是指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唯一表征数据间逻辑的特征。保证约束的完整性是良好的数据和交换的前提,可以方便数据处理过程,提高效率。

2.4性能

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在面对很多突发性事件的情况下必须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因此,企业的异构数据源集成系统必须保持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而且要能够快速适应各种可能出现的数据源。从降低企业运作成本的角度出发,该系统又必须具备低投入的特性。

2.5语义冲突

语义冲突表现在相同的数据形式表示不同的语义或同一个语义由不同形式的数据表示。它往往会带来数据集成结果的冗余,干扰数据处理、和交换。所以如何尽量减少语义冲突也是数据集成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信息资源之间都存在着语义上的区别。这些语义上的不同可能引起各种矛盾。

2.6权限问题

这里所说的权限问题包括两种情况:

首先是集成前的数据源来自于不同的应用系统中,可能归属于不同的业务部门,各部门使用的业务数据系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用户权限管理模式,如何保证在整合异构数据源的基础上使得这些部门访问原有数据库的权限不被侵犯。

再者是异构数据源集成系统中包括大量的数据,企业中不同的群体对系统的访问权限不同,如何实现对系统访问权限的有效控制,防止系统使用上的混乱。

2.7附加约束

当集成系统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数据源的时候,数据源的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关联,例如,在制造业企业中,保存在PDM与ERP系统中的关于同一件产品的信息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那么,把这种逻辑关系附加到集成结果中的过程就称为附加约束。

2.8集成内容限定

多个数据源之间的数据集成,并不是要将所有的数据进行集成,集成必须与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紧密结合起来,如何定义要集成的范围,就构成了集成内容的限定问题[3]。

上面列举了在构建企业异构数据源集成系统时所必须面对的几个主要问题,在企业应用中,这些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我们不应该简单、孤立地对待某一个问题,应该在集成过程中综合考虑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3异构数据资源集成的方法

传统的实现异构数据资源集成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是数据集中,也就是将原有的不同应用系统中的数据按照一种标准格式转换到新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目前很多数据库提供商都提供了该项服务。这种集成方式的缺点是随着数据管理系统的不断升级,原有系统不是被废弃就是重新开发,以适应新的数据管理系统。这种方法造成信息系统开发成本过高。这种方法实现方式如图1所示:

第二种方法是数据聚合,该方法利用中间件技术模式集成异构数据源,在集成过程中并不需要改变原有系统中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方式,而是通过中间件提供一个统一的数据逻辑视图来隐藏底层的数据细节,集成数据源对用户而言就是一个整体,用户通过统一的检索入口可以查询到原有各个异构数据源中的数据。中间件就象一座桥梁,将不同的异构数据库系统与应用程序连接在一起,实际上这种方法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集成,而仅仅是实现了异构数据库系统应用模式上的集成。这种方法的实现需要设计多个接口,而且随着应用系统的增加也必须增加相应的接口,工作量大、成本较高。这种方法的实现过程如图2所示。

通过对以上两种异构数据源集成方法的分析与比较,不难看出它们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异构数据源的集成,本文提出第三种方法:

首先对原有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制订出一套数据转换的标准格式,原则上,这套格式适用于企业内现有的各种数据;然后编写XML文档和模式文件XML Schema,通过它们来表示原有数据源和标准格式之间的一一映射关系,再按照这些映射关系,由专业的数据转换工具将原有应用系统中的数据定义类型转换成统一的标准格式,最后装入数据仓库中。这种方法的实现如图3所示。

4异构数据源集成模式实现

针对异构数据源的整合和集成需求,一些数据库管理系统自带的数据转换工具,能低成本地解决异构数据源的集成问题。如 :Oracle的SQL Loader、Power Builder的Data Pipeline、SQL Server的DTS等。这些软件能够针对具体的每个分系统编写具体的数据转换代码,来完成原始数据的采集、错误数据的清理、数据结构转换、异构数据整和、数据转储和数据定期刷新的全部过程。从而可以实现各种异构数据库系统和文本、电子表格等文件系统格式数据的整合和集成[3]。但在具体项目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仅仅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实现异构数据的集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一些具备相应技术条件和数据基础的企业多采用数据仓库技术和数据抽取工具来实现企业各种异构数据源的集成,尽管数据仓库系统的建设投资大、项目实施周期长、风险大,但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来看,是企业明智的选择。

本文根据数据仓库建设的思想,来实现异构数据源的集成模式(见图4)。

下面以SQL SERVER2000为例,来构建异构数据源集成模式中的中心信息库,具体步骤如下:

4.1需求分析

对企业所有需要整合和集成的数据源进行分析,以确定企业的需求,这就是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应依据数据仓库建设思想来确定企业需要整合和集成的业务项及综合信息查询、决策支持所需的主题数。

4.2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企业的中心信息库具有向数据仓库迁移的可移植性。使其既满足低成本地对信息的综合利用,又满足决策支持的高层次需要。按照决策主题需要和数据综合程度采用多层多维结构来建立中心信息库。

4.3数据转换与抽取

企业内各种数据由于来源不同,可能结构也大不相同,为了能够实现信息在企业最大范围内的共享,必须对企业各个业务流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对企业日常运作中可能产生的数据定制一种标准化格式,再编制XML文件,对现有数据源中的数据与标准格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做出描述,最后根据异构数据源的实际情况来选定所采用的数据转换工具,从而基于XML文件完成对各异构数据源的转换与抽取,并加载到数据仓库中[4]。SQL SERVER的DTS适用于数据量大(记录数超过千万条以上)的文件系统数据或其它可以存为文本形式的数据量大的文本或数据库(如Access)数据。

4.4同步更新

保持企业的中心信息库内的数据和各业务系统的数据之间的同步更新很重要,因为中心信息库是为企业综合信息查询、决策支持等提供服务的。我们可以采用SQL SERVER中的DTS导入导出工具和SQL Server Agent来共同实现中心信息库与原有系统中数据的同步更新。

4.5应用实现

面向企业全部业务流程,建立统一信息服务平台,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联机分析技术对中心信息库中的数据进行分 析,从中提炼出决策支持信息,供决策层参考。

5结论

本文分析了企业对异构数据资源进行集成所面临的若干问题,并指出了两种传统的实现异构数据资源集成方法的明显缺陷和不足,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有效地实现异构数据资源集成的方法。即通过统一标准的XML文档建立与原有系统和标准格式之间的一一映射关系,并通过专业的数据转换工具将原有系统中的数据集成到新的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去。最后探讨了异构数据资源集成模式的实现。加强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化管理,探索异构数据源集成的规律,这对于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加快企业管理的科学化与现代化进程、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静,良.异构数据源集成的实现.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6(4):458-459.

[2]谷岩,冯华.利用数据仓库技术解决异构数据库的集成问题.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5,22(6):25-26.

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 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发表标志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正式诞生,该文的主要观点“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保持竞争优势之源”被广泛接受和传播,并一致认为它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延展性、缄默性、非替代性和动态性的特性。人力资源为什么会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源呢?人力资源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源必须符合核心竞争力的上面六个特性。

1.人力资源的价值性

一种资源要成为核心竞争力之源必须能为企业增加价值,进而要求其本身也必须有价值。人力资源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源活动能降低企业成本和增加企业收益等方面,例如通过技术革新减少工时提高成品率从而增加企业价值。随着,社会物质资源越来越来匮乏以及物质资源带来的竞争优势易于丧失,人力资源的价值性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明显。

2.人力资源的稀缺性

全球到处都有失业者存在,人们往往会认为,这个世界显然是劳动力过剩的,人力资源是不稀缺的。假如人力资源供给是同质的在一定程度上所有现实的和潜在的员工都具有同样的能力,人力资源不可能被认为是稀缺的。而实际上人力资源是异质的,认识能力在人力资源中是正态分布的,因此,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是稀缺的其次,由于要素市场的不完善,也会造成某些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人力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发生,也会表现出人力资源的稀缺性因而,人力资源的稀缺性从性质上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力资源的“数量”稀缺,即一定时期内人力资源市场上具有某一特性的人力供给数量不足,导致企业为猎取稀缺人才互相挖“墙脚”,竞相争夺,但随着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这种人力资源能够迅速变得丰富;另一种是人力资源的“质量”稀缺,即由于认识能力的差别而造成人力资源特性呈现的非均质分布状态,其稀缺价值又难以用市场化标准判断,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后天的开发、培训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例如现在由于很多企业需要大量的熟练的高级技术工人,而这方面的人才又比较少,造成了技术工人的哄抢,从而技术工人的价格与日俱增,表现出很强的稀缺性,但是随着市场的介入,大量的技术培训学校的建立,这种稀缺性将慢慢消失。

3.人力资源的延展性

一种企业能力如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它必须能够支撑多种核心产品。人力资源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人力资源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建立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利用人力资源的知识溢出效应和战略协同效应,对人力资源所掌握的某一核心竞争力进行扩散、溢出,从而使人力资源具有的核心竞争力扩散到相关产品或服务,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海尔集团公司依靠其拥有大量拥有制冷技术人才优势进行多元化经营,迅速使资不抵债的小企业发展为国家级企业。从而,海尔成为调动人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典范,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企业的增值。

4.人力资源的缄默性

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性、稀缺性及延展性能够在短期内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带来超额利润,但如果其竞争对手能够模仿这些特性,那么一段时间后其竞争优势难以保持,通过市场的调节,这种优势就是变成平势或者劣势。而实际上,一种资源能够被模仿首先需要竞争者必须准确地确认竞争优势之源;其次,竞争者必须能够准确地复制人力资源集合的相关因素和这些资源作用的环境。核心竞争力的获得和利用依赖于其独特的历史,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当人力资源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联系是不能完全理解时,就存在因果关系模糊。人力资源本身的难以描述的、未编码的隐性,加上企业独特的发展历史、企业文化,以及特异能力的积累,都使竞争者不能识别和模仿企业的人力资源,其事实上也就无法复制人力资源带来的核心竞争力及竞争优势。

5.人力资源的非替代性

作为核心竞争力之源的资源必须具有非替代性。即是否有其他资源,如技术,具有替代由人力资源创造的核心竞争力的潜力。如果有其他资源能够替代人力资源,那么人力资源就不再具有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潜力。在短期替代人力资源带来的竞争优势是可能的,但这种短期替代不一定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因为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人力资源优势的资源是不稀缺的、可模仿的和可替代的,那么它将被模仿,而人力资源将重新形成竞争优势。因此,能替代人力资源只能是那些自身也具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同时,人力资源具有不可被废弃的可能和在技术、产品和市场中转化的可能。

6.人力资源的动态性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时间推移、环境变迁和市场需求变化,可能会成为一般性能力。一项核心性的关键技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模仿者能力的增强,可能会成为一般性的基础技术。此外,随着企业战略目标的转移, 企业原来的核心竞争力会失去作用。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动态性,所以所有一切不具有生物性、再生性及动态性的特点的资源都不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源。人力资源不仅具有生物性、主动性同时具有创新性的特征。在企业中的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不是消极地被利用,而是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和组织的意愿发挥创造性的作用,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提升了企业的价值,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保证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发展;人力资源不但主宰其他资源,而且还能够主宰自身,并推动自己的发展。通过主动学习和修炼,人力资源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并且能够更积极有效地利用其他资源。通过增加人力资源的数量和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人力资源还能够替代部分非人力资源,从而减轻企业发展过程中非人力资源稀缺的压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探析

人力资源的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但人力资源仅仅代表可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产生竞争优势的可能性,最终到底能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不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都是一个未知数。为什么?因为一个公司拥有很好的人力资源,如果不能很好的配置、使用、激励和开发的话,人力资源得不到很好的使用与开发,人力资源将无法带来任何竞争优势。因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的一个中间纽带,扮演一个中间变量的角色。这种中间变量角色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很多企业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而只有极少的企业能够开发出作为竞争优势之源的人力资源。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的有效性,最终才能把人力资源真正变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源。

1.招聘

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只有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能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提供良好的基础。招聘的实质是寻找到适合企业的员工并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使他们发挥出自己的价值,为企业创造出价值。招聘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及对称无知都使得人力资源的选择常常出现偏差,最终影响到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为此,企业建立人员信息甄别制度、人员信号传递制度、人员测评,以及提高招聘人员素质,解决招聘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才能提高人力资源选择的有效性,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

2.人员调配

人力资源配置问题,最早产生于社会生产中的劳动分工。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不能是简单的堆积,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对其有效、合理的整合、配置与管理,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带来竞争优势。企业应通过边际收益法、多种投入要素最佳组合法、匈牙利法及多目标局势决策等配置人力资源,遵循能级对应、优势配置、动态调节及目标管理等人员调配原则,有效调配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员工的最大价值,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带来人才支持。

3.绩效考核

企业绩效考核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它是否有效,不仅关系到考核的各个目标及最终目标能否实现,而且会对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乃至企业的众多管理活动造成重大影响,进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于绩效考核难以定位、主观性较强、指标难以全面和科学化及沟通反馈困难都会影响绩效考核的效果,进而影响员工的积极性,最终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企业增值。因而,怎样明确绩效考核目标、建立科学化及完善的考核指标,加强考核者的教育与培训,建立反馈控制系统等实现绩效考核效用最大化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问题。绩效考核将在提高公司员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保持企业旺盛生命力和竞争优势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4.薪酬管理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薪酬制度直接显示了公司的人才战略导向,薪酬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员工的利用率,成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由于影响薪酬的因素较多,怎样处理好薪酬的对外具有吸引力、对内具有公平性和激励性,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高效的薪酬管理,能够吸引高质量人才,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忠诚度,进而完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5.培训

员工培训是提升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思想素质,培养和提高工作能力,增强员工的企业文化认同,产生更大的绩效。现在,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并组织有关员工参加培训,使企业员工素质的得到提高,保持了企业人力资源的高质量,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许多企业培训缺乏战略性、科学性、复杂性和实用性,怎样真正发挥培训的作用,提高人力资源的价值,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6.企业文化建设与职业生涯管理

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 管理 核心竞争力 提升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想在全球化的今天快速发展,企业要想适应社会各个方面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人力资源管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条件和重要保障。这时应全面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以此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一)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资源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是企业生产运行、经营管理的关键因素,企业若缺乏人力,必会对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人力资源是发挥企业其他资源的关键,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人掌握着知识和技能,具有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企业只有通过人的各种行为才可以生产经营。因此,企业核心资源是人力资源,只有在具备了人力资源,才可以有效创造效益,提高竞争力,获得发展。随着现代市场的不断扩大,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是人力,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二)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企业人才进行合理培养和调配,是为了实现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人力资源具有长期作用,能够为企业发展发挥出有效作用。比如我们通过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发展可以看出,他们利用自身所具备的人力资源优势,为企业培养大量的人才,并充分发挥出企业人才的巨大贡献。企业在具备了雄厚的人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随着科学技术在企业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人力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主体,是创造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企业中的资金与设备都是从外界获得,但需要人员才可以掌握。而企业获得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掌握着核心技术及创造核心技术的人才更是稀少。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应用着大量先进设备,需要应用新的管理理念,这些都需要企业要具备着雄厚的人力资源。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要管理和建设人力资源,拥有更多的科学人才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只有通过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培养人才和吸收人才,以此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观念,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创新能力是由企业科技人员决定的,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水平是由企业管理人员决定的,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是由生产人员决定的。无论是处于世界领头的企业还是在各行各业领先的企业,都需要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以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一系列方法提高人才资源的管理水平,大力吸收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加大工作人员素养培训的同时,也要提高企业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因此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要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加大人力资源的管理,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大企业人力资源的建设水平,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首先要有效规划人力资源,按照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目标,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分析,采取相应的预测方法和预测手段,保证预测方法和手段的科学性,使企业和工作人员能够获得长远利益。企业管理者需要明确自身人力资源的情况和需求,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制定有效合理的规划方案。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企业高效管理人力资源提供科学条件。在建立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时,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在建立薪酬体系时,要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按照行业要求,让薪酬体系起到激励作用。在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时,要保证考核激励机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全面科学考察和评估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有效评价企业各项业务水平,对企业发展情况进行及时掌握。在制定考核激励机制时,要保证考核激励机制具备着合理定量、定性指标和评价系统。完善考核内容,增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大人力资源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要内容是员工培训,员工通过学习和培训,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首先要对工作人员的支出观念进行改变,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培训。其次要采取合理的培训方法,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人才的建设情况进行分析,从而选择科学的培训方法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最后要加大人力资源培训评估水平,推动培训效果。在培训人力资源时,要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的,积极开展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对培训工作进行有效评估。及时掌握工作人员的培训内容,提高人员的技术掌握水平。

(四)企业加大人才的吸引、招收、使用和留住力度

在吸引和招收人力资源时,要将事业发展、工资待遇、文化氛围以及人际关系方面进行体现,更好地吸引人才。企业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构建大范围的事业舞台,同时具有激励特点的薪酬体系,以此推动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

三、总结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更好发展和壮大,必须要加大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大力吸引人才、招收人才、使用人才和留住人才,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推动企业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唐胜利.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J].经济问题探索,2004(10).

[2]蒋秀青.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20).

篇5

关键词: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企业信息门户;EIP;SharePoint

中图分类号:TN9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3-524-02

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对企业自身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提高生产率、优化操作、降本增效等方面产生巨大作用。随着信息资源上升为企业的战略资源,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以微软SharePoint技术为代表的企业信息门户(EIP)解决方案,为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满足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安全共享、搜索和整合等需求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平台。

1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需求分析

企业信息资源主要指企业内部有关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内部信息)和外部的市场信息、经济信息、科技信息等(外购信息)。从信息存在的形式上看,包括各类文本信息、数据库信息、多媒体信息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有效地收集、获取和处理企业内外部信息,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信息资源的质量、可用性和价值,并促进信息在企业不同部门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共享。从满足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需求来分析,EIP作为企业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

1) 提供一个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整合和集成的基础架构。

2) 承担连接、沟通公司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枢纽的职能。

3) 提供内部网站统一部署、统一用户管理、信息资源集中授权以及个性化和信息推送的增值服务。

2 微软Share Point Portal Server 2007概述

微软SharePoint Portal是一套企业级门户解决方案。SharePointPortalServer2007(以下简称MOSS)赖以运行的一个服务―― Windows SharePoint Services(以下简称WSS),提供基本的信息共享和协作,可创建小型团队或项目组内部交流和协作所需的站点,具备比较细致的权限管理功能。WSS为MOSS提供基础的框架,而MOSS则在其上扩展了更多的面向企业级门户的支持,包括门户导航、企业级搜索引擎、应用集成服务如单点登录(SSO)、群体定位和个性化等。

3 在SharePoint门户中组织和管理信息资源

3.1 门户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

当企业信息门户将企业内部所有的信息资源整合、集成在一起,并通过门户统一展现时,各类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分类问题便成为门户成功部署的关键因素。如果门户中大量的信息未经整理和分类就交给用户使用,则必然会带来错误的决策和低下的工作效率。

SharePoint门户包含了多种内容组件和组织组件。前者是信息内容的载体,如列表、列表项、文档和文档库;后者用于信息的组织和协助用户信息的查找,如主题、区域、关键词、文档的元数据以及站点目录等。这些信息组件的使用,使企业能够从业务的角度来展示内容,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组织信息,允许企业将门户的各种信息资源组织成为多种视图,方便信息的共享和查找。

3.1.1 网站架构

MOSS门户网站和WSS网站在信息的组织架构上存在区别。WSS以站点集、顶级网站、子网站、列表等层次概念显示网站资源的组织架构。MOSS将企业内部所有的WSS站点集中在一起,形成中央的门户网站,并提供导航和检索服务。它通过扩展的WSS站点―――“门户区域”来组织信息。

3.1.2 门户区域

区域是MOSS门户网站特有的信息内容载体和组织手段。其作用有:

1) 提供门户网站和相关内容的导航结构或站点地图,通过添加、移动或删除区域,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改变门户网站的视图;

2) 提供信息浏览的集中结构,由经过组织的主题层次结构,将读者指引到他们要寻找的信息;

3) 提供一种灵活的方式来描述和查找文档。区域管理员可以允许或拒绝区域内容的请求,管理区域设置,并为该区域分配用户角色。可以将区域定向提供给一组或多组的访问群体。

3.2 统一用户管理与信息授权

3.2.1 统一的用户管理

SharePoint门户需要活动目录(Active Directory)的支持。目录服务是一个树状结构的信息目录,将企业所有的信息资源和用户、部门、组织或工作组的信息按有次序的结构进行组织。它为企业统一用户管理,实现各应用系统的单点登录(SSO),建立认证、授权和安全访问的统一架构提供基础平台。

3.2.2 门户信息权限设置

SharePoint的安全性是一个两层级别的混合物,它包括门户级别(MOSS)和站点级别(WSS)。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

1) 在MOSS门户网站中,信息的权限设置是以区域为基础的,只允许角色从上向下地继承权限。一个MOSS门户网站的子区域将继承它父区域的权限设置,或者通过设置阻止权限的自动继承而单独对该子区域设置不同的权限,但不能对区域中的每个列表设置不同的权限,区域列表的安全性继承自该区域本身。

2) 对于W SS站点,权限的设置就可以比较灵活、细致,可从虚拟服务器、站点集、顶级网站一直到列表(Lists)由上至下的层级结构中的任何一个位置为角色更改特定的权限。

3.2.3 门户区域的规划

MOSS和WSS在权限设置上存在的上述差异决定了企业在实施安全设置时需要在不同的位置实施不同的设定。SharePoint中的权限设置是非常复杂的,要求在规划和实施门户项目时,对整个企业的信息架构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从企业信息架构的顶层开始考虑每个层次安全设置。

3.3 企业信息资源搜索

SharePoint门户在SQL Server全文搜索基础上提供了强大的企业级搜索功能。它可以对存储于整个企业范围内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爬网收集、生成索引和提供检索,即使这些信息和数据以不同的专有格式存在或存储于不同的位置。

3.4 应用系统整合模式

SharePoint门户为企业整合信息资源提供了平台,特别是利用Web部件技术,很容易将来自不同应用系统的数据集中显示在一个统一的视图中。根据整合层面和深度的不同,有4种模式。

Web部件的特性为信息资源的管理带来以下好处:能够将多个Web部件汇聚在同一个页面上,意味着可以集中展现来自多个不同信息资源的数据或信息;利用门户的个性化功能,可以显示或隐藏某些Web部件,用户可以选择查看自己最关心的数据,能有效地降低信息过载给用户带来的影响;能够将Web部件定向提供给某些访问群体,从而实现应用系统数据或信息的定向推送。

4 结束语

以微软SharePoint技术为代表的企业信息门户(EIP)解决方案,为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先进的平台和手段。它为实现公司内部信息资源整合提供基础平台,是连接、沟通公司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枢纽,是实施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条件和手段。

参考文献:

[1] 涂曙光,熊明锋.MicrosoftSharepointPortalServer2003深入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4-8.

[2] Bill.MicrosoftSharepointProductsand TechnologiesResource Kit[M].Washington:MicrosoftPress,2004:585-605.

篇6

>> 基于事件的视频传输自适应调节方法及其应用 论现代图书馆信息整合服务的应用 基于NCL的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在决策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基于saas的跨平台信息服务模式及其在培训系统中的应用和研究 物联网环境下基于公众服务的交通信息整合研究 基于EA的电力企业信息资源整合服务设计 基于资源整合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与实现 服务业预测的复合式方法及其应用 浅析信息规划的整合与服务 恐怖事件中的传媒立场与信息整合 基于事件框架的信息抽取系统 基于Excel服务器的信息系统应用 基于SOA的公众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与应用 浅析整合营销在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基于元数据库方法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策略 测绘地理信息的具体应用及其方法 现场总线检测系统的信息融合方法及其应用 Web服务环境下基于信息协商的组合服务多属性选择方法 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的整合框架概述及其应用 基于容差优势关系的排序方法及其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6]Marshall, M. Scott, et al. Semantic disclosure in an e-Science environment[J].Semantic e-Science,Springer US, 2010:29-65.

[37]The Smart Tea Project[EB/OL].[2013-11-20].http:///.

篇7

Li Yinlong

(Shaanxi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Xi'an 710018,China)

摘要: 随着第四方物流(4PL)理论探索与实践的运用,如何合理有效地整合供应链的综合交通物流资源,目前尚无成熟的理论,更无统一的量化标准及模式。为了寻找4PL模式在整合综合交通物流资源的量化分析突破口,本文通过对整合过程的特征及理论框架进行深入分析,从经营管理运作的角度挖掘系统中的各个主要因素。在考虑系统整合过程的价值链增值基础上,探索系统的整合投入成本同各主要因素运作水平提升之间的复杂关系。构建4PL模式下交通物流资源整合决策的优化模型。

Abstract: As the application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fourth party logistics (4PL) theory, there have not been mature theory, even unified quantitative criteria and model about how to reasonably and effectively integrate comprehensive transport logistics resources of the supply chain. In order to find the breakthrough of 4PL mode about integrating traffic logistics resources, the paper deeply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oretical frame of integrating process, excavated each main elements of system from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Considering increment of supply chain in system integration, the paper explored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put cost and the promotion of operational level of each main element, at last, built optimization pattern of transport logistics resources integration decision under the model of 4PL.

关键词: 交通物流 资源整合 决策分析

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logistics;resources integration;decisio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024-02

0引言

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 4PL)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Accenture管理咨询公司首先在1996年提出并注册的,它将4PL定义为:“所谓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的整合者及协调者,调配与管理组织本身与其他互补者所有的资源、能力和技术来提供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他们认为企业会由70年代自行营运(insourcing)各项物流功能,到80至90年代转变为把物流功能外包(outsourcing)给3PL提供者的趋势,继续发展为企业专注在其核心事业上,而把其在全球供应链上有关物流、资金流、商流、信息流的管理与技术服务,统筹外包给一个可以提供一站式整合服务(single-point-of-contactintegrated service)的服务提供者。

第四方物流采用的运作模式,突破了第三方物流单纯发展的局限性,将资源从社会全局的角度上进行整合,将信息从物流供应链层次上进行共享,提供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真正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给顾客带来最大的价值。4PL经营者在整个供应链中扮演着协调人的角色:一方面与客户协调,与客户共同管理资源、计划和控制生产,设计全程物流方案;另一方面与各分包商协调,组织完成实际物流活动。4PL提供的是一种全面的物流解决方案,与客户建立的是长期、稳固的伙伴关系。第四方物流的出现弥补了物流发展过程中的缺陷,它依靠优秀的第三方物流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顾问和其他增值服务商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交通物流资源整合的含义

交通物流资源是指为交通物流作业各项功能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和手段保障,同时可以支持交通物流系统正常运作的一切有形及无形的资源总和。从综合交通物流作业的角度出发,可以把综合交通物流资源分为运输资源、信息资源、交通物流企业和客户资源;另外,根据资源在综合交通物流业务的实际运作中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本文将运输资源和信息资源归纳为综合交通物流系统客体资源,而把相应的客户资源以及交通物流企业归纳为交通物流系统主体资源。

首先是运输资源,运输是综合交通物流核心的功能,运输资源是最为重要的基础综合交通物流资源。其次信息资源。过去信息资源的载体主要是纸,这种建立在书面基础上的信息流传输缓慢,容易产生误导倾向,既增加了作业成本,又降低了顾客的满意度。现代信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处理成本大大降低,使用起来更加容易,各种应用软件和通讯设施使得我们能够更有效、更迅速地利用电子手段进行交流。信息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部分包括入/输出设备和存储媒体等。软件部分包括与综合交通物流活动相关的所有信息以及用于处理这些信息的各种应用程序。最后是交通物流企业。交通物流企业是整个综合交通物流系统运作的主体,主要是能提供交通物流服务的法人。交通物流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交通物流业的发展方向,良好的交通物流企业群体可以创建良好的综合交通物流市场环境,是综合交通物流系统中具有主导作用的资源。

同时,客户资源是整个综合交通物流系统运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指一些有交通物流服务需求的自然人及法人的总和。而交通物流系统客体资源是交通物流运作过程中交通物流作业作用的对象,是不具备主观能动性的资源,主要包括运输资源和信息资源两大类。

交通物流资源整合,从战略思维的层面上,是系统论的一种思维方式,主要是想取得1+l>2的效果。在战术选择的层面上,则是优化配置的决策,目的是要切实突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寻求资源配置与客户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我们说整合是现代交通物流的根本观念,整合包括需求的整合,主要是指生产企业、商贸企业的交通物流需求,如运输、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按流程要求重新设计,使物流成本更低,使客户的资金周转更快;整合同时也包括供给的整合,即对分散的交通物流资源如车辆、货站、设备、人员、网络等等重新进行组织和优化,从而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进而达到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的目的。

2交通物流资源整合模式的分析

2.1 运作资源整合的量化分析量化分析,是指对系统的各特征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的一种抽象描述,并通过构建一定的数学量化模型对这种抽象的关系加以体现。量化模型可以深刻的反映出系统的一些本质特征,同时可以描述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等。由于交通物流系统资源的分散性等特征以及各区域的经济状况差异较大等多种现实情况,对交通物流系统运作资源进行一定的量化分析,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达到交通物流运作系统资源适当标准化发展的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重复建设等情况的出现。因此要借助一定的量化模型及量化思想对交通物流系统运作资源的整合进行科学分析和指导。

2.2 交通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信息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信息需求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将逐步实现一体化,相关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将更加密切,相互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与交通物流业相关的各类经营主体,为在竞争中确立优势,必须重新审视价值链上其他相关企业的联系,充分掌握相关的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决策。无论是交通物流企业,还是其它的一些供应商、销售商等供应链条上的经营主体,只有掌握充分的信息,使其转化为自身的信息资源并进行有效的利用和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价值增值的目标。

通过对交通物流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模式,真正体现出收集到的信息的价值,这也是各种交通物流信息价值的最终体现,根据所面临的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通过社会公共信息平台以及企业信息平台的搭建来对交通物流信息进行最后的整合。其中,社会公共信息平台主要是针对宏观区域的交通物流活动提供服务的,而企业信息平台则主要是微观物流经营运作主体为自身的物流运作提供技术支持的。

2.3 交通物流系统主体资源整合模式研究物流服务提供者主要是指物流企业以及一些开展1+3物流服务的工商企业。资源整合能力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认准自己的优势,合理的利用,充分地挖掘交通物流资源的潜力,加强交通物流资源整合的能力,从而赢得高额的利润,并培养、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交通物流资源整合是现代交通物流企业决策的思维起点,物流行业在规模经济、行业集中度等方面的经济特性直接决定了交通物流资源整合的战略重要性。物流行业的规模经济特性很明显,交通物流企业必须要有一定规模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物流业务的服务范围一般来说是全国性的,这就要求交通物流企业必须拥有一个遍布全国的网络体系,才能顺利完成每一笔业务的收取、存储、分拣、运输和递送工作。

但是,我国目前物流企业规模都很小,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虽然注册的物流企业己经有80多万家,而每一家物流服务商拥有的市场份额都很小,这样就不利于物流业的高度化发展。因此,企业要以有限的资源最大程度地提供物流服务,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最大限度整合资源。对于交通物流企业来说,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可能充当两个角色,一是去整合别人,一是被别人整合。因此,交通物流企业要时时注意提升自己的能力,积极创造整合其他企业的条件和优势,努力成为一个整合者,而不是被整合者。同时,交通物流企业整合的实质就是通过对一些物流经营主体的转变,达到整合资源的目的。

2.4 物流服务需求者―客户资源整合模式在交通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过程中不能没有客户的直接参与。客户资源整合的基础是产业定位和区域定位,而客户资源整合的重点在于努力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努力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客户资源是整个交通物流系统中重要的资产,因此,交通物流企业必须善待客户,必须创建并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研究客户关系管理的方法和途径,延长客户的“使用寿命”必须通过自己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增强的市场竞争力,赢得客户的信任,提高客户的经营绩效,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

从长远的发展观点来看,交通物流企业的使命就是不仅要使客户的当前价值最大化,而且要使客户的寿命周期价值最大化。所以,交通物流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培养客户忠诚度则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行为,必须要有企业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

客户资源整合,说到底是为了争取客户,扩大市场份额。交通物流系统中的客户资源整合,其实质是通过对客户资源的有效整合,最终使交通物流系统中的运作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可采用以下四种模式进行客户资源的整合:①“低附加值”十“高附加值”物流服务需求者的整合;②“大客户”十“小客户”物流服务需求者的整合;③“去程”+“来程”物流服务需求者的整合;④不同“货种”物流服务需求者的整合。

3整合决策模型算例分析

假定某交通物流服务企业需要对每天业务批量具体如何执行问题作出决策,现有三种备选行动方案:S1大批量配送;S2货运班车;S3小件配送。未来对市场的需求情况有两种可能发生的自然状态:N1需求量大,N2需求量小。经估计,采用某一行动方案而实际发生某一自然状态下的收益情况如下表(收益矩阵):

风险型情况下的决策特征是:自然状态已知;各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已知;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分布已知。

3.1 最大可能准则由概率论的知识,在一次或极少数几次的决策中,取概率最大的自然状态,按照确定型问题进行讨论。在本案例中,工作人员根据以往的经验,需求量大(N1)这个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为0.3,需求量小(N2)这个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为0.7。

由表2看出,再最大可能准则下,采用方案S3企业获利最多。

3.2 期望值准则根据各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求不同方案的期望收益值,取其中最大者为选择的方案。

E(Si)=∑P(Nj)×α(Si,Nj)

可知,应采用行动方案S3企业收益最大。

4结论

本文所讨论的是进行交通物流系统资源整合的具体模式,而在现实的运作中,要想使这些模式真正运作起来,真正发挥作用以促进物流系统效果的最优化,还离不开一定的政策对其进行支撑。根据在交通物流资源实际运作中涌现出的问题,诸如,由于缺乏整体规划,造成重复建设情况时有发生;由于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造成资源利用不充分等等,要寻求一种有利于交通物流资源整合的宏观环境,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明确政府定位,进行统一规划;②改革现有体制,构建统一管理部门;③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交通物流资源整合。本文从量化角度探讨4PL对供应链的整合模式作了铺垫。但在现实运作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是繁多而错综复杂的,还需详尽细化与深入分析。4PL整合模式是一个前沿运作模式,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还需考虑更多更复杂的因素,形成更加成熟合理的运作框架。对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成本投入与运作水平改善之间的量的关系还需更加深入、合理的界定,这样才能以优良的整合策略指导实践,充分发挥4PL在整合交通物流资源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冉净斐.第四方物流整合供应链[J].商业研究,2004,(6):151-153.

[2]姚建明,刘丽文.4PL模式下的供应链资源整合决策分析[J].系统工 程,2007,(4):1-8.

[3]王涛,陈玉莲.第四方物流的运作及发展[J].中国储运,2007,4.

[4]李静,张毕西.我国整车物流高成本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07,8.

[5]第四方物流的三种基本运作方式.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站,2006,1,24.

[6]何景成,张金隆.企业资源构成及配置模型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6).

篇8

关键词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 F2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2-0014-03

作者简介 周叶,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

周国宏,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截至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4200多万户(其中,经工商部门注册的有460多万户,个体经营户有38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我国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总额的60%,上交的税收已经超过税收总额的一半,并提供了约80%的全国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增加财政收入、吸纳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在各个方面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他们综合起来表现为核心竞争力弱,这成为当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及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1、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由于企业各自的实力及发展状况的不同,不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存在着或弱或强的程度区别。王友志(2007)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价值理念(企业文化)、管理体制、组织制度、制度体系和资源要素。其中组织和制度是基础,要素和管理是支撑,价值理念和文化是引导,这样形成了一个系统化、动态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由此建立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模型,见图1。我们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各组成要素的内在机理,将其分为三个层面:核心是核心价值观,包括企业价值理念和企业文化等。第二层是组织制度与管理。最外层是资源要素,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见图2。值得指出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构成层面是符合木桶原理的,即只要各个层面或各个层面中的任一要素存在问题,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

2、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层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在核心层价值观层,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没有先进的价值理念做指导,企业注重短期利益而不注重对好的企业文化的培养。具体表现为许多中小企业片面强调公司或个人利益,而缺乏服务社会和公众的意识。好些企业的价值观中过分强调物质层的建设,而忽视了员工内心的要求等。从组织制度与管理层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组织结构不够科学,企业管理结构不堪一击,多数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不够完善和科学。从最外层资源要素层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融资难的问题。企业技术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管理队伍素质偏低,高技术人才奇缺。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核心竞争力面临着提升难度大、提升所需时间长的困境。

二、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官雪梅(2006)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企业管理组织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信息资源整合能力、企业市场营销能力等。

1、管理组织不够科学。企业管理组织能力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织保证,包括企业战略管理能力和企业管理组织能力。企业战略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及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然而,我国多数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不够完善和科学,这往往使进入高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在利益和降低风险的驱使下,片面地进行企业规模扩张和多元化经营。他们不顾一切地追求发展速度,扩大生产规模,或盲目地把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投入到其他业务领域,从而降低了在主营业务领域的投入。这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维持。甚至会使原来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丧失。企业的管理组织能力指企业独特的组织管理模式。企业只有拥有适应自身需要并能反映企业个性的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才会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中小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多为传统的直线式结构,这使组织内部信息传递和沟通的速度慢,常出现双重甚至多重领导的现象,给管理带来很大不便。这种模式很难适应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严重影响着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技术创新能力受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成功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先进技术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迎合人们需求,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受到限制,具体表现为:(1)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2)技术人才极度匮乏。(3)经营观念陈旧。以上三方面原因致使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这成为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又一重要因素。

3、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弱。当今时代信息流量大、流速快,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经营者要高度注视各种信息,迅速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及时地作出科学决策,才能实现最优管理。但是,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弱。在信息化的观念方面,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对信息化重视不够,对信息化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效果以及政府支持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措施不甚了解。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虽然我国有高达80%的中小企业具有接入互联网的能力,但用于业务的只占44.2%,只有9%左右的中小企业实施了电子商务,4.8%应用了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这远远不能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在发展环境方面,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服务的覆盖面较小,服务的内容不完善,除信息服务、技术支持外,还有很多领域没有形成完整的服务网络。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影响了我国中小企业信息资源整合能力水平。

4、市场营销能力不足。市场营销是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的重要职能,企业只有通过市场营销才能体现出其社会存在价值。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情况看,大多数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不足,表现为市场营销观念弱和市场细分失当等。我国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观念不强,许多企业不重视市场营销工作,以至企业没有营销策划的组织。由此导致企业营销战略仍停留在推销产品、获取眼前利益阶段,企业为顾客服务意识不强和企业品牌意识淡薄等一系列问题,这使企业很难在激烈

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我国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不足的又一表现是市场细分失当。正确的市场细分,可使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了解和对需求变化进行预测,也可为企业的研发与产品生产提供参照依据。目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主要以产品的性能为导向来进行市场细分,而忽视对消费者的研究,致使企业效益难以充分发挥,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途径

1、改进管理组织方式。科学合理的管理组织方式是培育和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为此中小企业要进行有效的战略管理和对企业组织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以实现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战略管理的首要前提是对中小企业进行战略定位,这就要求对企业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对组织资源进行客观认识,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进行认真考察;而后,中小企业要紧紧围绕自身的核心能力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使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以保持企业的长久竞争优势。在企业组织管理方面,中小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原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扬弃,在现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才能保证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和管理合理。中小企业要改变过去那种固定封闭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向以人本管理为中心的创新管理,知识管理转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因此,中小企业要改造和改革现有和现存的企业管理制度,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现代化,从而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保证。

2、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培育和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适应市场经营环境的新变化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是满足顾客需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要求,它对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小企业规模小、融资困难、研发能力有限的问题,考虑到单个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比较困难,故可采取联合创新或模仿创新的方式。联合创新即是由多家中小企业联营,以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组成联合研发公司,或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联合进行技术攻关。模仿创新不是纯仿造,而是跟随市场变化,借用先进技术产品的原理,再利用自己的技术能力加以改良和创新,超越该产品的创新技术,这既不会构成侵权,又易使企业技术处于领先地位。为了解决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中小企业应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和专利技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创造核心产品,不断占领和创新市场,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道路。此外,企业的经营决策者要提高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同时,企业要加大对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科研、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有利于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篇9

信息化是基于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我国信息化应用逐步深入,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进而促使人类社会达到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水平。信息化的概念起源首先是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70 年代后期西方社会才开始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信息化生产力是迄今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力,它要求要有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一切不适应该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将随之改变。档案资源信息化管理的精髓是"信息集成",其核心要素是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数据的深度挖掘,共享信息和资源,达到降低库存、提高生产效能和质量、快速应变的目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但也不难看出,政府对于企业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也加大了助推力度,不仅在建设的措施、效果上对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而且也引发了我们对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中深层问题的关注、探索和思考。

2 信息化背景下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含义是指档案资源优化组合的一种存在状态,是根据系统论的原则,依据一定的需要,在兼顾信息资源现有配置与管理状况的条件下,对分散异构信息资源系统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重新结成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实现无缝整合,真正实现"接地气、连民心"的活动落在实处。档案资料是人们提升自我的重要基地,要适应信息资源高速流转的需要,就必须使"死"档案变成"活"信息,形成一种信息流。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逐渐"亲民化",极大地改善了国家档案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真正解决老百姓查档"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信息化背景下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构建充分显现出了"投少产多"的原则,档案资源的构建拓展信息共享范围,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交流,实现信息共享。档案资源整合,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根本精神,又符合档案管理自身发展规律。档案资源是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长期积累起来的、有价值的原始记录。具有查考凭证作用、依据作用和参考作用,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种丰富资源。档案有利于提升人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因此,档案的管理一定要实施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这样就能够使档案的资源可以充分的在网络上实现共享,从而为社会大众所服务。信息化的发展为社会公众实现信息共享创造了条件,作为信息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资源因其自身的独特价值而备受社会关注,而对其共享的研究无疑成为社会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事业所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档案资源社会信息化潮流实现了国家档案事业,切实改变档案资源利用率低、档案资源开发滞后的局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档案资源整合是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的产物,我国对于档案资源的共享也越来越重视,进而推进档案事业可持续性发展。

篇10

关键词:赣南;物流企业;信息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一、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竞争环境的日益严峻,要大幅度降低我国物流企业的物流成本,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以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来带动物流企业的全面发展,构建全社会的大物流系统。这就迫切需要物流企业在信息资源上实现共享化、在信息网络上实现一体化,积极开发物流信息平台、建立并完善综合性或专业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物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因此,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赣南物流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赣南的物流企业中,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的企业很少,绝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物流企业之所以没有进行信息化有如下原因:

(1)小企业软件缺乏:首先赣南的物流企业都是一些中小型企业,适合中小物流企业的物流软件有限。这里的适合一是指价格适合,二是指物流软件适合。现在市场上有不少所谓的物流软件大多数是由传统的仓储、运输软件发展而来的,价格较高,而且存在不适用中小物流企业实际运作的现象。

(2)传统观念及传统的管理模式的影响:许多物流企业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而来,由于人员素质及资源有限,习惯于用传统的思想解决问题,使信息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同时,作业模式也习惯于手工作业,害怕甚至抵触企业信息化。

(3)提供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物流平台发展缓慢:赣南绝大多数物流企业是中小企业,企业资金、规模和经营能力有限,自己开发或购买物流信息系统软件的可能性不大,故迫切需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4)信息化整体规划能力较低:物流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能力较低,对信息化的理解不深入。赣南在物流企业信息化长期发展战略上尚未形成体系,标准化工作发展较慢;同时,物流企业对自身当前的信息化建设也缺乏规划,缺乏覆盖整个企业的全面集成的信息系统,目前真正去搞信息化整体规划的企业寥寥无几。

(5)信息技术应用比较落后:信息技术落后已成为制约赣南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目前,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应用比较少、层次比较低,计算机应用多局限在办公自动化和日常事务处理方面。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在拥有信息系统的物流企业中,其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和系统功能还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订单管理、货物跟踪、仓储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等物流服务系统,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尚未形成。

(6)物流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赣南物流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部分物流企业通过筹资建设信息系统,建立了企业内部的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企业内外的信息交流,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扩大企业的客户群,提高盈利率。但赣南物流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能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配置资源的企业还很少。特别是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滞后,物流信息分散,导致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岛”。

(7)普遍缺乏高素质的物流信息管理人才:现代物流作业过程复杂、环节较多,信息量大,对技术需求高,各种物流信息又具有不确定性、难以捕捉的特点。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绝大部分物流企业缺乏既熟悉物流管理业务,又懂得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知识,并熟悉现代物流信息化运作规律的专业物流信息管理人才。

三、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1)合作方式:赣南物流企业多为中小物流企业,其规模、财力有限,独立建立物流信息系统或平台耗资巨大,因此,中小物流企业急需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采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投资、共同开发、共同使用、共同维护。

(2)积极借鉴国外物流信息化标准:管理者应该打破常规的管理方式。在世界各国十分注重物流标准化建设,重视物流标准的跨国衔接,尤其重视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如美国与欧盟之间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和装备设施的统一标准,同时在物流信息系统标准化方面美欧各国已基本完成了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整个美欧统一市场的标准化。在注重向国外发达国家美国、欧盟、日本借鉴有关物流标准化经验的同时,我门更应当注意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充分合作,积极采用国外先进标准,特别是其中的信息化标准,并密切跟踪有关动态。

(3)可利用物流园区或物流基地和校企联合方式:在赣南物流企业中,大多数规模非常小,难以独立开发或购买物流信息系统,又缺少和其他企业合作开发物流信息系统的条件,此时,利用物流园区或物流基地提供的信息平台,进行高效率的物流运作。物流基地的信息系统可以为入驻的物流企业提供信息平台,引导他们利用现代技术进行业务运作,直接促进物流企业的业务拓展和运营成本的降低。根据国外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经验,物流信息系统在低端市场上不具备开发价值。从商业化运作而言,物流企业在目前还无法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地开展信息化。

(4)制定科学可行的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物流企业应明确企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在于构建信息优势和集成物流的“整体合力”,加快物流组织向便于信息快速流动和开发利用的转型,制定出合理可行的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

(5)采用适合自身需求的物流信息技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作成本,物流企业必须开发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根据自身特点,合理选择 EDI、GPS/GIS、RFID、EOS、Internet、条码等先进技术,更好地实现货物动态跟踪和信息自动处理功能。同时,还应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物流信息化支撑体系以信息化标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和设施为基本元素,以办公或业务自动化等事务处理系统为基本应用,以仓储管理信息系统、配送管理信息系统、运输配送管理信息系统等实现物流供应链管理与控制,以电子商务系统实现生产企业和物资需求者的供需关系,而通过资源计划系统实现与政府经济系统、企业作业系统的集成,从而准确预测不同模式下物资资源需求,制订全面的资源计划。

(6)有效整合物流信息资源:以往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十分看重硬件投入随着企业发展的需要,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日显重要。事实上,开发物流信息资源既是物流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物流信息化的归宿,同时,信息整合也会推动物流行业相关资源和市场的整合。赣南要发展现代物流,抓住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必须加强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大力推进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的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系统和物流配送管理系统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

(7)重视和培养专业人才:人才是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物流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一般认为,物流信息化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知识结构: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精通物流专业知识,这是开展物流工作的基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此外,还应掌握方法论、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等。因此,在进行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时,应注意从上述几个方面合理构建培训内容,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训环境和实践环境,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的途径可采取院校培养和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进行。同时注重信息化人才储备。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赣南物流企业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并不断降低物流成本,就必须重视并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鼎足于赣南,面向全国,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志惠.物流信息化对策[J].中国信息界,2005,(2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