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概念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管理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绿色施工;概念;城市道路;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施工管理理念分析
(一)绿色施工的概念
绿色在当前社会代表的就是环保节能的理念,所以绿色施工就是建筑工程建设中,将保护环境、能源节约当作一个重要的内容并借助各种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而实现的一个施工管理理念。绿色施工是对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贯彻和执行,倡导在施工中因地制宜,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生产安全为前提,以各项绿色管理理念和措施为基础,最大化地减少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这不仅包括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减少扬尘、噪声污染,还要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工程建设的进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绿色施工的意义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创新是每个行业想要发展都必须有所突破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建筑行业来说,一方面行业要突破并向前发展,创新绝对是必由之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建筑企业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绿色施工创新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逐渐增多,绿色生产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很多人的共识,反映在工程中就是绿色的施工和管理,所以在绿色施工上寻求创新无疑是十分符合时展主题的。通过绿色施工和管理,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创造更为洁净的生活环境,倡导并践行绿色施工的企业必将受到大众的欢迎,取得更多的市场优势,同时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也会在政策上获得更多的支持,这对于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是非常有利的。
二、城市道路绿色施工管理要点分析
(一)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
1、临时用地指标
(1)根据本项目施工规模及现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临时设施,项目部的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
(2)项目部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在满足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废弃地和死角。
2、临时用地保护
(1)临时加工厂、现场作业棚及材料堆场,宜设在道路慢车道外1米与红线内,并且生活区与作业区应分开,并设置标准的分隔设施。
(2)道路清表的30cm耕种土应堆弃在道路两边的人行道与红线内,作为后期绿化带的种植填土。
(3)道路便道应尽可能采用原有生产路或设在道路红线内,避免占用农田和耕地。
(4)利用和保护施工用地范围内原有绿色植被。对于施工周期较长的现场,可按建筑永久绿化的要求,安排场地新建绿化。
(二)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提高用水效率
(1)对于地下水位较浅,管道埋深较大,采用降水井降水法施工时,宜优先考虑使用地下水;对于多余的地下水应尽可能与当地的灌溉渠相连,用于当地的灌溉使用;其次考虑排入河道。
(2)施工现场喷洒路面、绿化浇灌不宜使用市政自来水。现场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应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严禁无措施浇水养护混凝土。
(3)使用地下降水消解生石灰。
(4)施工现场供水管网应根据用水量设计布置,管径合理、管路简捷,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损。
(5)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必须设立循环用水装置。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提高节水器具配置比率。项目临时用水应使用节水型产品,安装计量装置,采取针对性的节水措施。
(6)施工现场建立可再利用水的收集处理系统,使水资源得到梯级循环利用。
(7)施工中应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
(8)优先采用中水搅拌、中水养护,有条件的地区和工程应收集雨水养护。
(9)处于基坑降水阶段的工地,宜优先采用地下水作为混凝土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冲洗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
(10)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喷洒路面、绿化浇灌等用水,优先采用分传统水源,精良不适用市政自来水。
(三)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材料措施
(1)图纸会审时,应审核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相关内容,达到材料损耗率比定额损耗率降低30%。
(2)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
(3)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储存环境适宜,措施得当。保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
(4)材料运输工具适宜,装卸方法得当,防止损坏和遗洒。根据现场平面布置情况就近卸载,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5)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脚手架等的周转次数。
(6)优化工程的预留、预埋、管线路径等方案。
(7)应就地取材,施工现场500公里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用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以上。
(四)节能与能源利用
1、机械设备与机具
(1)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是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
(2)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荷长时间运行。机电安装可采用节电型机械设备,如逆变式电焊机和能耗低、效率高的手持电动工具等,以利节电。机械设备宜使用节能型油料添加剂,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回收利用,节约油料。
(3)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
2、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
(1)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的体型、朝向、间距和窗墙面积比,使其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南方地区可根据需要在其外墙窗设遮阳设施。
(2)临时设施宜采用节能材料,墙体、屋面使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减少夏天空调、冬天取暖设备的使用时间及耗能量。
(3)合理配置采暖、空调、风扇数量,规定使用时间,实行分段分时使用,节约用电。
3、施工用电及照明
(1)临时用电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具,临电线路合理设计、布置,临电设备宜采用自动控制装置。采用声控、光控等节能照明灯具。
(2)照明设计以满足最低照度为原则,照度不应超过最低照度的20%。
(3)项目办公采用节能灯具,做到人走灯灭,空调关闭。
(五)环境保护
一是从严控制泥浆污染。泥浆污染是建筑施工中主要污染源之一,主要来源于土方工程、基础工程,要对这些泥浆采取强有力的处理措施,如采取固结处理的方式,以防泥浆发生外流等。二是从严控制施工扬尘。在施工过程中,尘土飞扬是最为常见现象,特别是大风干旱时节最为厉害。故此,针对扬尘污染,要对施工现场采取围挡和淋水降尘的方式,从而有效地控制尘土污染。三是从严控制光污染。在施工现场中,电气焊是产生光污染主要源头。在建设施工中,要尽可能地采用微施工,减少或使用电气焊的亮光。四是从严控制噪声污染。噪声污染是施工现场主要的污染之一,具有时间集中、位置多变等特点,主要来自于大型施工机械、车辆或施工人员施工作业。噪声污染会影响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在控制噪声污染时,可以采用选用低噪声设备,减少夜间施工等。此外,为了加强对污染的控制,在实际操作中,作为施工企业,必须紧密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对各种影响环保的因素进行全面的控制,提高施工的环保效果。
结语
绿色施工是时代对建设行业发展提出的要求,实践也证明了绿色施工对于企业形象的塑造是有着很大意义的。节省资源、降低成本一直是各个企业施工生产的要求,现在要逐渐转向环保节能上,倡导绿色施工,传播绿色施工管理理念,促进建设行业向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李泽民.绿色生态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设计艺术研究,2014,01:89-92.
[2]武文婷,程洪波.城市道路的绿色包装[J].包装世界,2001,06:63-64+97.
篇2
【关键词】工程 工程管理 概念 特点 措施
1.前言
工程”这个词,在不同的学科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同时这也揭示着工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但是具体到了工程管理学当中,工程这个概念就具有特定的科学内涵。借助这个特定的内涵,将促进我们更加有效的理解,工程管理这个概念以及其所具有的的特点。由此,这个内涵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理解了这些对于工程管理又会有什么样好处了?本文就试图从工程管理概念以及特点和具体措施三个方面与大家一起来探讨工程管理的这种内涵。
2、工程管理的概念
工程管理在当代,已经成为了一门学科专业,其内容一般是指对土木工程进行管理。但并不仅仅是管理,工程管理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相应的技术,可以用这样的公式来简单定义工程管理的概念,即:工程管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工程管理,可以说就是对一个工程进行经济上的掌控(包括工程造价的控制、工程的经济效益的把握)和技术上的支持(工程运用何种技术提高质量)。有学者认为“工程管理是指为实现预期目标,有效地利用资源,对工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由于工程可以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所以工程管理在概念上也会受到这些解释的影响,但总体来说,工程管理领域涉及了建设施工工程、产品生产、企业转型改造等方面,工程管理不同于一般形式的管理,它是指在特定环境中对特定形式的技术集中方向的管理,有着相应的特定目标、特定形式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的工作。
3、工程管理的特点
与一般的管理不同,工程管理因为其技术集成和产品相关的特征,有着其独特的特点,这包括:
(1)工程管理的系统性
从理论上来说,工程管理的系统性表现为工程管理是人类为了特定的目的,利用各种技术有序的集成,完成目的的活动。工程管理的过程就是,工程的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子系统有机统一,从而实现工程整体目标的过程。这就决定了,系统理论在现在的工程管理当中是不能或缺的。这同时也是工程管理思想的重中之重。
(2)工程管理的综合性
由于工程是技术的有机集成,工程常常与特定产品、特定企业和相互联系,所以任何形式的工程管理必然是一种考虑不同技术协调性和不同产业特性的综合性管理。加之,工程管理的综合性也表现为工程目标实现所要求的多种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工程管理主体与工程管理环境的协调性上。
(3)工程管理的复杂性
一般来说,工程是由多个部分构成、多个组织参与的,这就决定了工程管理是一种复杂性管理。由于这种极其复杂性的特点,就要科学知识在其中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加之,由于工程本身具有很多未知的因素,而每一个因素常常带有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具有不同经历、来自不同组织的人有机地组织在一个特定的组织内,在多种约束条件下实现预期目标,这就决定了工程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远远高于一般的生产管理
4、工程管理的具体措施
工程管理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在这三个方面,管理人员所需采取的具体管理措施也是不同的。
(1).成本管理,又被称为“造价管理”“造价控制”等。工程的成本包括施工过程的花费、技术和施工人员的雇佣、项目开发的投入等等,由于牵涉了整个工程的所有相关环节,所以做好成本管理是做好工程管理的重点,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大局是否能够在经济效益最大化下完成。要做好成本管理,就要采取以下措施:
1)根据工程的具体特点设计施工组织。企业要从招标、投标、签订合同开始抓起,了解工程的规模和工艺特点,从自身的技术水平以及工艺装备等实际条件出发,做好施工设计工作,尽可能地缩短工期,以节约成本。
2)企业要提高对高新技术的使用。提升工程的技术水平,紧跟时展的脚步,了解当下工程技术的发展、是否出现相关的可以提升工程效率的新技术等。在工程施工前,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技术措施预案,做好周密的准备,以保证不会耽误工程的实际进程
3)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管理,设置专门的资金监督管理部门,层层把关,保证工程资金的使用合理、没漏洞,注意对人员的监督,以防止挪用公款,谋取私利的现象出现,避免一切可能造成成本增加的管理漏洞的出现。
(2).质量管理,就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通过对管理手段的加强,保证最后完成的工程能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工程质量管理,要求把质量问题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工程质量好与坏,以预防为主,手续完整,并以全过程多环节致力于质量的提高。
企业方面,(1)要加强对各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2)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3)对工程师以及技术人员的作用应予以重视,(4)建立从上到下的质量监管体系,(5)设置专人负责,(6)严格监管整个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
项目方面,以项目经理为核心,联合项目的技术人员、施工现场的负责人等建立一个质量控制网络,网络的形成为交流提供了便利,也因此能够及时有效地把握工程的具体情况,对可能会对工程质量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进行控制。另外,要建成权责明确、分工清晰的执行机制,严格控制施工工序以及施工环境,才能保证质量管理的有效进行。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有很多环境、社会因素可能影响到工程的质量,比如地质情况、水文气象、天气突变、国家法律规章变化、行规行情的变动等等。因此,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和现实条件,对可能影响到工程质量的环境和社会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控制,如制定应急机制,尽量明确可能产生的变故,设计应急方案以待不备。
施工工序和工程材料也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应强化对施工工序的控制,严格按照制定好的工序进行施工,同时确保工程材料的质量,在控制成本时,不能牺牲材料的质量。
(3).安全生产管理,这是政府和实施工程方都必须重点关注的。
政府方面必须重视对企业工程的监督管理,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经营中是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很可能会忽视安全生产工作,这需要政府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保证务工人员的人身权利。
企业要提升自身的企业道德,这其中的关键环节就是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要把安全管理的目标,具体落实到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并分配管理人员,建立固定的制度,做到权责明确,构建一个系统严密的管理体系。
设计单位要主动参与安全管理工作。在设计的工程方案时设计单位应当着重考虑工程的安全操作,在设计文件中注明与工程安全相关的重点环节,并针对潜在的风险提出预防意见。
5、结束语
工程管理的目标在于实现工程的最优化,是为工程服务,为工程建设者服务,因此,必须重视工程管理,把握它所具备的特性,做好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这三方面,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冯伟.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的探讨[J].建筑科技与管理.2010(04)
篇3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数学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积极举手发言等一些外在形式,而是教师要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生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样就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从生活入手,引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通过自己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或经验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学习租车和购票这一知识点时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了一下租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培养他们了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
新课改提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知识在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如果不实行“再创造”,则会对学习的知识难以真正理解,更不能灵活运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将学习的知识进行挖掘、再创造。
四、练习形式多样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我们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的数学作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如:可以设计一些故事,创设一些情境等一些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融入到故事情节中,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五、适时的课堂评价激励学生学习数学
篇4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建设拆迁管理,保障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和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及《山东省城市建设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因城市建设需要拆迁房屋及其他应拆除物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拆迁人,是指取得拆迁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或个人。
本办法所称被拆迁人,是指被拆除房屋及其他应拆除物的合法所有人(包括代管人、国家授权的国有房屋及其他应拆除物的管理人)和使用人。
第四条 本市城市建设实行统一拆迁,对拆迁工作集中管理。
拆迁人应委托市、区、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拆迁机构组织实施。
第五条 拆迁人应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对被拆迁人给予补偿和安置;被拆迁人应服从城市建设需要,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搬迁。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授权的拆迁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市城市建设拆迁工作。对拆迁机构进行资格审查,发给《拆迁资格证书》;对专业拆迁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发给《岗位合格证书》。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及时办理拆迁中属于本部门管辖的业务。
被拆迁人所在的单位(或上一级机关)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作好宣传动员和搬迁安置工作。
第二章 拆迁管理
第七条 因建设需要拆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持拆迁计划和市规划管理部门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市土地管理部门出具的土地使用意见书,向拆迁主管部门申请立项。经批准后发给《拆迁许可证》。
拆迁人应与拆迁主管部门指定的拆迁机构签订拆迁委托书,并报拆迁主管部门备案,同时向拆迁主管部门缴纳委托拆迁费和拆迁管理费。
拆迁涉及土地使用权变更的,应依法办理土地权属变更登记手续。
第八条 拆迁立项后,拆迁主管部门应及时通知公安等有关部门冻结拆迁范围内户口的迁入和分户,停止办理拆迁范围内房屋及其他应拆除物有关的手续,并将拆迁人、拆迁机构、拆迁范围、户口冻结起止时间等事项,以拆迁公告的形式予以公布。
户口冻结期间,因出生、军人退出现役、结婚等确需入户、分户的,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办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成街连片的街坊改造工程引起的拆迁,冻结期不得超过一年半;其他工程引起的拆迁,冻结期不得超过一年。逾期自行解冻。
第九条 拆迁公告后,拆迁机构应做好被拆迁人的户口登记、房屋勘测等拆迁准备工作,提出拆迁方案,并与拆迁人就拆迁经费、安置房源等事宜签订书面拆迁协议,一并报拆迁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由拆迁主管部门拆迁通告。
第十条 在拆迁通告规定的拆迁期限内,拆迁机构应与被拆迁人就拆迁补偿办法、补偿金额,房屋安置地点、安置面积,搬迁过渡方式、过渡期限,违约责任以及当事人认为需要订立的其他条款签订协议,并报拆迁主管部门备案后,房屋及其他应拆除物方可拆除。
第十一条 拆迁机构与被拆迁人在拆迁通告规定的拆迁期限内达不成协议的,由拆迁主管部门进行调解或裁决。
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在诉讼期间,如拆迁机构已给被拆迁人作了安置或者提供了过渡用房的,不停止拆迁的执行。
第十二条 在拆迁通告规定的或者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裁决作出的拆迁期限内,被拆迁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拆迁的,由市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迁,或者由拆迁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迁。
第十三条 被拆除房屋存有产权、债权或使用权纠纷的,当事人应通过协商、仲裁或诉讼的方式解决。在拆迁通告规定的拆迁期限内尚未解决的,由拆迁机构按本办法提出补偿、安置方案,报拆迁主管部门批准,并办理证据保全后,房屋先行拆除。属产权、债权纠纷的,补偿费暂由拆迁机构无息代管;属使用权纠纷的,暂安置使用人。待纠纷解决后,由拆迁机构按双方达成的协议或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书、判决书执行。
第十四条 拆除房管部门统管的房屋,拆迁机构应到房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房管部门对被拆除房屋应及时停租、撤管、注销产权。
第十五条 拆迁范围内的房屋及其他应拆除物,由拆迁机构组织拆除,并负责因拆迁造成的残缺修复和市容卫生的处理等事宜。拆除市政公用设施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实施。
第十六条 拆迁人和拆迁机构不得擅自改变批准的拆迁范围。拆迁后,拆迁人不得改变建设工程性质,不得做损害被拆迁人合法权益的设计变更。
第十七条 拆除军事设施、人防工程、涉外工程、寺观、教堂、文物古迹和华侨、归侨、侨眷的房屋,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 拆迁主管部门负责对各项拆迁活动的检查、验收。被检查者应当如实提供情况和资料,检查者有责任为被检查者保守技术和业务秘密。
拆迁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拆迁档案,加强拆迁档案资料的管理。
第三章 拆迁补偿
第十九条 拆迁机构应依照本办法对被拆除房屋及其他应拆除物的所有人(包括代管人、国家授权的国有房屋及其他应拆除物的管理人)给予补偿。
拆除违章建筑和超过批准使用期限的临时建筑,不予补偿和安置,并限期自行拆除;逾期不拆除者,由拆迁机构强行拆除,以料抵工。
拆除未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给予适当补偿。
第二十条 拆迁补偿实行产权调换、作价补偿或者产权调换和作价补偿相结合的形式。
产权调换的面积按所拆房屋的建筑面积计算,作价补偿的金额按照所拆房屋建筑面积的重置价格结合成新结算。
第二十一条 拆除私有房屋由拆迁机构作价补偿,房屋的附属设施可给予适当补偿。
所有人对自住房屋要求保留产权的,可以售给安置房屋。所售房屋建筑面积等于或小于被拆除房屋建筑面积的,按建筑造价结算;所售房屋建筑面积超过被拆除房屋建筑面积的,其超过部分按商品价结算。付清购房款后,由房管部门发给产权证。
第二十二条 拆除出租、出借的私有住宅房屋,所有人要求保留产权的,按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办理。原租、借合同不因拆迁而失效,因拆迁引起变动原合同条款的,应作相应修改。
所有人不要产权,使用人由拆迁机构给予安置的,由使用人或其所在单位向所有人支付补助费;使用人由其所在单位安置的,由拆迁机构向所有人和提供安置房屋的单位支付补助费;使用人自行安置的,由拆迁机构向所有人支付补助费。
第二十三条 拆除房管部门统管的住宅房屋,包括拆甲区安乙区的,用安置使用人的房屋实行产权调换。实行产权调换确有困难的可作价补偿。
拆除单位的自有房屋,可实行作价补偿,房屋的附属设施给予适当补偿。
第二十四条 因拆迁造成停产、停业的,在停产、停业期间,由拆迁机构对其在拆迁范围内的在册职工或营业执照规定的从业人员,计发基本工资或生活补助费。由财政拨付工资的单位除外。
第二十五条 拆除代管房屋,其产权调换的房屋或作价补偿的价款由代管人代管,并保存档案资料。
拆除的房屋其所有人下落不明的,由拆迁主管部门登报公告,逾期无人认领的由房管部门按代管房屋处理。
第二十六条 拆除市政公用设施,由拆迁机构按原性质、原规模重建或按重置价格予以补偿。
第四章 拆迁安置
第二十七条 拆迁机构应依照本办法对被拆除房屋的使用人给予安置。
住宅房屋按合法居住面积计算;非住宅房屋按合法建筑面积计算。一房多用途的,按户口冻结时的主要用途确认。
第二十八条 安置住宅房屋的使用人其家庭人口,应以户口冻结时常住户口的常住人数为准。一房内多户口簿的按一户安置;空挂户口的,不予安置。
非常住户口符合下列情况的予以安置:
(一)原有常住户口,已应征入伍的战士(不包括已在外地结婚定居的);
(二)夫妇一方临时支援外地单位工作的;
(三)按规定户口报在学校、幼儿园的学生、幼儿和报在本市工作单位的野外工作人员;
(四)夫妇一方住在工作单位集体宿舍的。
第二十九条 使用人的安置地点,应根据建设工程的性质,按照有利于实施城市规划和城市旧区改建的原则确定。
住宅使用人的安置,属于新开发的住宅建设工程,就地安置。旧城区改建的建设工程,住宅和底部一层为非住宅,其余是住宅的,就地安置;非住宅和底部两层及其以上为非住宅,其余是住宅的,易地安置。
非住宅房屋使用人的安置,应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对污染环境和有害居民生活的单位,易地安置;对公共福利房屋、市政公用设施、商业网点等和受地域性限制的单位,原则上就近安置。
第三十条 对住宅使用人易地安置的,安置房屋所在区域应具备城市规划要求的基本生活配套设施。
第三十一条 对住宅房屋的使用人按下列标准安置:
(一)就地安置的,原则上按被拆除房屋居住面积安置。对原住房面积超过国家规定的住房标准,同时又超过本市近期规划人均居住水平的,可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按国家规定住房标准或本市近期规划人均居住水平安置;对人均居住面积低于本市解困安置标准的,按本市解困规定办理。
(二)易地安置的,从区位好的地段,迁入区位差的地段,按就地安置标准酌情增加安置面积,但最多不得超过25%。
(三)对应在区位好的地段安置而主动要求到区位差的地段安置的,按就地安置标准增加安置面积,但最多不得超过40%。
(四)实际安置面积比应安置面积少1平方米或多3平方米以内的,均为正常安置。
第三十二条 拆除非住宅房屋,按被拆除房屋建筑面积安置。
第三十三条 使用人的安置房屋超过正常安置面积的部分,由使用人或其所在单位缴纳超面积安置费。住宅房屋,按建筑造价计缴;非住宅房屋按成本价计缴。
使用人不要或少要安置房屋的,由拆迁机构按规定发给奖励费。
第三十四条 安置房屋为住宅楼的,应按立体切块提供。拆迁机构应参照被拆除房屋的情况和使用人家庭成员年龄结构,合理安排楼层。对烈属、残疾人、孤寡老人应予以照顾。安置两套以上房屋的应酌情搭配楼层。
第三十五条 使用人因房屋拆除需要搬迁的,由拆迁机构发给搬迁补助费。
第三十六条 被拆除房屋的使用人一次安置到位确有困难的,可先作过渡安置。住宅房屋的过渡安置期限,最多不得超过十八个月。非住宅房屋的过渡安置期限,根据建设工程的合理工期确定。
第三十七条 使用人的过渡安置房屋,可由拆迁人或拆迁机构提供,也可由使用人或其所在单位解决。使用人或其所在单位解决过渡安置房屋的,由拆迁机构在拆迁协议规定的过渡安置期限内付给过渡安置补助费。超过过渡期限的,自逾期之月起,适当增加过渡安置补助费。由拆迁机构提供过渡安置房屋超过过渡期限的,自逾期之月起,由拆迁机构付给过渡安置补助费。因不可抗力原因超过过渡期限的除外。
过渡安置期结束后,使用人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到位搬迁,并由拆迁机构付给搬迁补助费。
第五章 奖励和处罚
第三十八条 使用人在规定期限内,提前完成搬迁的,由拆迁机构发给搬迁奖励费。
第三十九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由拆迁主管部门按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无拆迁许可证擅自拆迁的,责令其停工,并按已拆除房屋建筑面积重置价的3%~5%处以罚款。
(二)擅自改变拆迁范围的,责令其限期改正,并按其多拆或少拆房屋建筑面积重置价的5%处以罚款。
(三)改变原批准的建设工程性质或建筑设计而损害被拆迁人利益的,责令其恢复原性质或原设计;无法恢复的,按本办法有关规定对被拆迁人重新安置,因此发生的全部费用由拆迁人承担,并对拆迁人按工程造价的1%~3%处以罚款。
(四)使用人超过搬迁(包括到位搬迁)期限的,超过一天扣发50%搬迁补助费,超过两天扣发全部搬迁补助费,超过三天及其以上按实超天数计罚,每天罚款金额等同提前一天的搬迁奖励费。
第四十条 对个人的罚款,由本人或其家庭成员所在单位扣缴;对单位的罚款,由其开户银行扣缴。罚款全部上缴地方财政。
第四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复议机关应在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决定。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复议及诉讼期间不停止处罚决定的执行。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除外。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拆迁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二条 对辱骂、殴打拆迁工作人员,阻挠拆迁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拆迁主管部门和拆迁机构的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成绩显著的,予以表扬奖励;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规定的委托拆迁费、拆迁管理费、超面积安置费、各种奖励费、各种补助费的标准,被拆除房屋和拆除物的重置价、建筑造价、成本价、商品价及其成新的勘估标准,近期规划人均居住水平、解困规定等,由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市情况制定,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四十五条 对省、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个别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拆迁,市人民政府认为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做出义务性贡献的,应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制定实施办法,作为重大事项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
第四十六条 各县在国有土地上因建设需要进行拆迁的,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拆迁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篇5
关键词:精细化城市管理*
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就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而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市容逐渐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成为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大事,如何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坚持不懈,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就成为摆在每一个城市管理工作者面前急需认真系统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管理精细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城市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各个方面和广大市民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市管理需求趋于人性化。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共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安全、交往、自尊和实现自我价值。由此可以看出人的需求是丰富多样的,是动态发展的,并且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和自身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关注人性需求的多样性。这就要求城市管理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提供良好的更精细的服务产品。
二是供求的市场化。改革开放30年以来,社会供求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满足多样性的精细需求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同时市场化激发了个性化、多样性的需求。市场化为精细化服务既提供了动力,又提供了基础。
三是管理的法制化。市场经济就是契约经济,要有规则和法制保障,没有规则和法制就会失去秩序,造成“市场失灵”,从而无法使精细化服务得到保障。法制化在实体意义上保障了市场交易的公开、公正、公平,同时法律严密的程序也促进了各项事务运作的精细化。
四是技术的信息化。信息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的主要代表。信息化不仅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基础,也为社会关系的调整、管理方式的改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变革的平台。
五是空间的城市化。城市化发展对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与乡村的区别之一:城市的社会与经济关系分工细致、专业化程度较高,有非常细致的供求关系;同时,由于建筑空间和人口密度的加大,环境问题对社会经济影响也较敏感,道路河道等公共空间面临比乡村更多的诉求。所以随着城市化空间的拓展与水平的提高对精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总之,人性化、市场化、法制化、信息化、城市化五个方面的发展促使城市管理进入了“精细化时代”。
二、城市管理精细化的概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发达国家(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具体到城市管理工作,精细化就是管理理念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精细化、管理内容的精细化。所谓管理理念的精细化就是要转换管理理念,变“城市卫士”为“城市管家”,建立“大城管”理念;所谓管理模式的精细化,就是要实现适用法律的精细化和分工的专业化;所谓管理内容的精细化,就是城市管理的范围要广、程度要深、质量要高。
应该说,管理学要求的精细化和城市管理要求的精细化外延虽有所不同,但其主要内涵还是一致的: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要求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做到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结果。
三、盛泽、*城市管理的现状
随着2001年8月*市城市管理局的正式成立,*的城市管理工作进入规范化管理的新阶段。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和所属的执法(大)队也相继成立,城市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环境不断美化,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健康城市创建试点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江苏省首批文明城市”称号,2005年10月又通过“国家园林城市”的验收。2006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工作全面展开。2007年11月下属盛泽执法大队顺利通过省级规范化队伍建设考核验收。盛泽大队下属四个中队又同时获得苏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基层执法中队规范化建设达标中队”的称号。2008年8月,盛泽镇中心大道和同里镇中川路分别被命名为苏州市示范路。一个既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又有现代气息特色的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肯定成绩同时,我们也应要清醒地看到城市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城市管理工作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不够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不普遍;市容环境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队伍形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努力。
四、开展精细化城市管理建设的意义
城市管理精细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提升城市管理效能的关键所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精细化有利于完善管理机制。从城市管理精细化的概念来看,它包括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三方面,它要求形成一个“大城管”的理念,建立一个专业化的分工,实现管理的广、深、高。这必然会促使管理机制的不断转变,整合政府、社会、市场和市民多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促进城市管理分工专业化;实现城市管理向社区、街道的延伸。
二是精细化有利于塑造城管形象。长期以来,城市管理队伍始终不能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认同。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城市管理工作和城市管理知识缺乏了解,缺少必要的城市管理意识;另一方面,也与城市管理队伍工作的不彻底,不细致有一定的管理。而精细化将有利于改变这种状况,用服务的精细化、管理的精细化和执法的精细化,实现“服务经济、服务城市、服务市民”的城管宗旨,塑造“以勤管城、以法管城、以理管城、以情管城、以廉管城”的城管形象。
三是精细化有利于提升管理效能。管理效能的提高是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根本目的。“细节决定成败”,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求在每一个细节上狠下功夫,把经常性的工作当成精品来抓,不再以单纯的美化、亮化为目标,而要实现城市管理的精品化,用一流的管理,抓精细的过程,创精品的结果,这是提升城市管理效能的根本出路。
五、如何开展精细化城市管理工作
正如前文所述,*的城市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并正朝着精细化城市管理的目标大踏步的前进,但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精细化还需要从精细化的概念出发,实现理念、模式和内容的共同精细化。
(一)管理理念的精细化。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思路与出路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源之不远,流之不长;源之不丰,流之不活。思路对出路起着多方面的决定作用。对城市管理而言,管理理念就是思路,管理理念的好坏决定了城市管理工作的好坏。因此,我们必须以最先进的思想武装管理队伍,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城管。一是要转变工作思路,变“城市卫士”为“城市管家”,树立为人民服务,为城市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经济服务的理念;二是要实现执法方式的四大转变:从突击式、被动式、保障迎检式管理向制度化、常态化管理转变;从主干道管理向次干道、街巷管理转变;从问题成堆后管理向初期预防、预先介入管理模式转变;从粗放式管理向责任制、精细化、数字化管理转变;三是要树立“大城管”的管理理念。城市管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许多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努力。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大城管”的理念,从全局来考虑和做好城市管理工作。
(二)管理模式的精细化。
管理模式指的是城市管理工作中涉及的管理体制、分工及适用法律等方面,它是承载城市管理工作的基础,是抓好城市管理工作的前提,要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就必须首先做到管理模式的精细化。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要理顺上下级的关系,理清与相关单位的关系,实现职权明晰,责任到位。一方面,城市管理队伍上下级隶属关系较为模糊,往往到省一级就没有独立的部门,这需要通过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关系;另一方面,由于城管执法的职权大多是从其它部门集中而来,且未真正划转清晰,有较多的交叉、重叠和冲突。解决这种冲突的最好办法是变机构间问题为机构内部问题,协调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确保城市管理工作运行的顺畅。
二是实现专业化分工。组织内部的专业分工可以降低整个程序的复杂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社会化大分工的根本原因。作为社会公共部门的城市管理队伍也应适应这种趋势,加强内部分工。特别是要实现管理与执法的相对分离,做到职责清晰。从周边城市来看,苏州、张家港也都是如此,管理者固定于路段,执法人员则负责一片,节约了管理成本,提高了执法效率。
三是适用法律的精细化。法律是所有执法队伍的立队根本和工作依据,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应该说城市管理工作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欠缺之处。首先是法律依据亟待完善。虽然目前的管理队伍往往要从事数百项行政执法职能,但目前仍没有一个完整的城管立法,连城管队伍的性质也处于相对模糊的状态,给城市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其次法律的适用还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执法程序方面。应该说,*在法律适用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出色的,实现了执法案件的专人负责,网上审批,且数年来无一起行政复议或诉讼案件发生。但仍需进一步加强,要做到亮证执法,规范执法用语、执法行为;最后,还要做好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严防处罚的歧亲歧重。
(三)管理内容的精细化。
篇6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采集;建库
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同时,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城市管理方法和措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管理的需求。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创新城市管理方法和措施。为了满足现代城市管理的需求,可采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来对城市进行监督和管理,以提升现代城市服务和管理的水平。
1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1.1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概念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就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和指挥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管理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构建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多种现代科学技术,例如无线网络、GPS全球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来获取地理信息,创新了城市管理的模式,并实现了城市监督和管理这两项职能的合理分工,采用的管理方法包括城市事件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和万米单元网络管理法等。
1.2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组成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是由各种基础数据和图集组成的。其中基础数据包括监督网络数据、地理编码数据、单元网格数据、城市部件数据、社区以上境界数据和城市地形数据等;图集包括城市管理单元网格图集、城市管理部件图集和城市管理监督网络图集等。
2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采集
2.1城市部件的定位、分类和编码
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采集中,首先要完成城市部件的定位和分类。城市部件的分类主要利用相关的地理编码技术将各类的城市部件分成几大类,然后通过地理坐标定位,将城市部件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图中,这样就可以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对城市部件进行分类管理。成熟部件的划分种类基本都是相同的,可以将其分为C类、B类和A类。其中C类城市部件主要是指能够概略表述空间位置的部件,常见的有停车场、桥梁等,在C类城市部件的定位中,要求其定位的误差在±10m之内;B类城市部件主要是指边界和空间位置都比较明确的部件,例如户外广告、亭和垃圾箱等,在B类城市部件的定位中,要求其定位的误差控制在1.0m以内;A类城市部件主要是指边界明确和空间位置明确的部件,包括路灯、井盖等,对于这类城市部件的定位要求其定位的误差在±0.5m之内。另外,根据具体的城市部件也可以将城市部件分为道路交通类、公共设施类、园林绿化类、市容环境类、房屋土地类和扩展部件类。其中道路桥梁类主要包括城市道路、桥梁、公交车亭和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类主要包括路灯和水、气、电等设施;园林绿化类主要包括街头座椅、绿地、古树名木和城市雕塑等;市容环境类主要包括果皮箱、广告牌匾和公共厕所等;扩展部件类主要包括斑马线、盲道和旅游指示牌等。按照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规定,市容环境设施类城市部件分为13个小类,交通设施类城市部件分为31个小类,公共设施分为58个小类,园林绿化类部件分为10个小类等。完成了城市部件的分类之后,还要对城市部件进行编码,编码过程中要求每一个城市部件的标识码具有唯一性。城市部件的标识码由部件代码和顺序代码组成,其中部件代码为10位数字,顺序代码为6位数字,所以部件标识码一共由16位数字组成。其中10位部件标识码又分为市辖区代码、大类编码和小类编码。
2.2数字化城市单元网格的划分和编码
城市单元网格的划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结合城市单元网格的管理现状、地理布局、属地管理、面积等,要遵循方便管理、相对稳定原则以及无缝拼接原则等来进行划分。划分好单元网格之后,同样也要进行单元网格编码,单元网格的编码同样也要遵循一个单元网格对应一个唯一的标识码的原则。单元网格标识码一共由15位数字组成,分别为县级或者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划代码,一共为6位数字;街道代码或者镇乡代码,一共为3位数字;社区代码或者村代码,为3位;最后是单元网格的顺序代码,一共有3位数字,这样数字最终组成了单元网格编码,并且能够确保一个单元网格对应一个唯一的编码。
2.3城市地理编码
城市地理编码就是根据面、线和点等来对城市的地理实体进行标示,通过地理编码,就可以对地理空间进行大致定位,在空间位置上显示出城市中不同数据资源的地理信息,可以实现人们对空间信息的读取,在不同空间位置内实现对城市信息的相关整合和优化,最终实现整合优化城市资源的目标。在城市地理编码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地理编码技术来对城市的部件进行分类,并实现分项管理,确保对城市的精确管理,改变以往管理过程中的盲目管理现状,将以往传统的城市人工管理向现代信息化管理转变。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数据的建库要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数据的建库,首先要对数据进行普查。在城市数据普查过程中,需要对部件的属性信息、部件的空间位置以及部件的照片拍摄等进行普查。其中,城市的部件基本属性主要分为附加属性和基本属性这两个方面,基本属性包括城市部件所在的单元网格、专业部门、部件的名称、部件的标识码、部件的使用状态、部件数据的来源以及城市部件的初始日期和变更日期等。在普查过程中需要完成对相关数据的普查,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普查。城市部件的附加属性是指专业需要增加的属性或者根据行业的特点特征增加的附加属性。例如,对于井盖这一城市部件来说,井盖材料就是附加属性。在对城市部件进行普查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界定部件普查的范围。对于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来说,在普查过程中主要普查的内容为城市道路,包括部分居民区的地上设施和城市市政管理的公共地上设施等。完成城市部件的普查之后,就要开始数据建库,采用没有压缩的E00格式对调查之后的部件属性数据信息以及图形数据信息等进行逐一核实,核实后将其输入到部分数据库中,最终完成整个数据部件库。在输入城市部件的属性时,应该将城市部件的采集数据、地质普查数据以及单元网格划分数据等按照部件数据属性信息表的格式录入到数据库中,以完成建库。
3结语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就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和指挥系统,是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整合优化城市管理资源的重要手段,其可以使城市管理的流程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实现对城市的有效管理。因此,一定要做好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建库工作,以提升我国城市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作者:钱娅林 单位:秦皇岛市测绘大队
参考文献
[1]张燕.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普查方法探讨[J].城市勘测,2015,35(6):24-27.
篇7
[关键词]城市管理信息化 公众满意度 PLS路径分析
[分类号]C931
在城市管理信息化的研究方面,美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美国的CompStat、CitiStat和GMAP就是信息技术应用到城市管理中较成功的例子。
公众满意度指数是从公众或社会需求的角度,采用多等式计量经济模型来评价经济运行质量的一种新型经济指标。它对真实把握公众需求,了解公众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客观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公众是城市管理信息化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推动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动力。公众对城市管理信息化的依赖程度直接反映出城市管理信息化的服务水平,他们的满意度是检验城市管理服务质量的标尺。因此,建立城市管理信息化公众满意度指标体系,定期对城市管理信息化做出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有利于城市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和把握公众需求,合理配置有限资源,促进城市管理服务创新,为城市管理部门提高其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1、城市管理信息化公众满意度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1.1 城市管理信息化公众满意度内涵
公众满意度是在公共部门顾客满意度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概念,它的内涵与顾客满意度的内涵基本相同。根据满意的定义,可知公众满意度是指在对政府工作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公众对于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是对公众心理状态的量化与测量。
在城市管理的研究中,美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尝试通过市民满意度调查来评价地方政府的管理绩效,Gregg G等采用ACSI模型对纽约的城市管理市民满意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填补了顾客满意度模型在城市管理领域的研究空白。在我国,尤建新、陈强将私域部门的“顾客满意”概念引入城市管理,认为“公众”是城市管理部门的“顾客”,城市管理应当“以公众满意为导向”。吴建南、庄秋爽认为,“政府要保持其地位就必须加强企业的竞争意识,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的形象,提高政府的服务努力程度和水平,提高‘顾客’(公众)的满意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从公众满意的角度对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进行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提出城市管理信息化公众满意度的内涵:城市管理信息化公众满意度是指公众在享用信息化服务的过程中,对城市管理信息化服务的期望与实际得到的城市管理信息化服务相比较后得出的一个对城市管理信息化服务的总体感受与主观评价。
1.2 城市管理信息化公众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公众满意度是客观评价城市管理信息化服务质量的一种指标体系,是一种来自公众方面的对城市管理信息化服务水平的客观评价。作为一种累积性的满意度评价,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三项:公众期望、感知绩效、城市管理信息化成熟度。
1.2.1 公众期望 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公众对城市管理信息化的期望由两部分组成,即基本期望和潜在期望。前者是指公众认为理应从城市管理信息化服务中得到满足的基本需要;后者指期望值超出基本期望的、公众并未意识到而确实存在的需求。随着公众对所需的城市管理信息化服务越来越熟悉,公众的基本期望和潜在期望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公众期望”作为公众在接受城市管理信息化服务过程中最先产生的变量,对满意度有着一定的影响。
1.2.2 感知绩效 感知绩效是公众在与城市管理信息化服务接触中形成的,是公众表达需求与城市管理部门提供信息化服务的互动结果。服务接触是满意度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本文将城市管理信息化公众感知绩效作为公众满意的“关键驱动因子”,即公众满意度的关键影响因素。
1.2.3 城市管理信息化成熟度 公众由于生活背景、受教育程度、个人价值观等的不同导致对城市管理信息化期望层次存在着高低差异,因此公众满意度的影响因子不能全部取决于公众的感知绩效,城市管理本身的信息化成熟度也是满意度模型的重要影响因素。
2、城市管理信息化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的构建
2.1 城市管理信息化公众满意度的变量选取
2.1.1 潜在变量的选取 根据对城市管理信息化公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分析,笔者选取了公众期望、感知绩效、城市管理信息化成熟度、公众满意度、城市形象以及公众信任作为模型的潜在变量。其中,“感知绩效”是个十分复杂的变量,涉及城市管理信息化的方方面面,为了更准确合理地对“感知绩效”这一潜在变量进行测量,模型将“感知绩效”变量进行细化。公众在感知城市管理信息化的绩效时,主要是从“管理信息化系统”、“管理信息化服务获取途径”、“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公众参与”四个方面来感受的。因此本文增加了这四个变量,以使指标能够较为科学地测量公众对城市管理信息化绩效的感知。
2.1.2 可测变量的确定 借鉴Fomel构建CSI模型的方法思想,笔者采用多维可测变量来度量潜在变量。在确定可测变量时,应该关注所选的可测变量能够尽可能地解释和测量对应的潜在变量,同时也要遵循指标体系建立的相关原则,保证可测变量体系的可操作性。本文建立的城市管理信息化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可测变量如表1所示:
2.2 城市管理信息化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
根据模型的潜在变量和可测变量,笔者建立了城市管理信息化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如图1所示:
该模型由10个潜在变量和28个可测变量构成,模型以公众满意度为核心变量,包括“公众期望”等7个前因变量和“城市形象”、“公众信任”2个结果变量,以及13个相关关系。其中,“公众期望”是指公众使用城市管理部门提供的信息化服务之前根据经验、传闻等对各项服务是否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预期;感知绩效是指公众在使用城市管理信息化服务之后的总体评价,是公众满意度的关键影响因素;管理信息化系统主要是指城市管理部门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包括系统的覆盖范围、响应速度等;管理信息化服务获取途径是指公众如何得知与利用城市管理信息化服务,并涉及利用城市管理信息化服务的频繁程度;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指城市实施信息化管理的硬件设施;公众参与是指公众与城市管理部门的交互程度,如公众提供建议、城市管理部门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服务;城市管理信息化成熟度用于衡量城市管理信息化服务水平,它要考虑到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公众满意是指公众在对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高低的预期与实际感知到的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比较而产
生的是否满意及满意程度;城市形象特指公众对城市管理部门进行城市管理信息化的看法,借鉴Waltertsll。对企业形象的分类方法,城市形象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城市管理部门整体信息化形象、功能形象、品牌形象;公众信任是指公众对城市管理部门进行城市管理信息化活动的信赖和支持程度。
3、实证研究
3.1 数据处理与分析
本次实证研究以湘潭市为研究对象,检验城市管理信息化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的有效性,并且得到模型中潜在变量与其可测变量以及各潜在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本文选取使用Chin开发的PLS路径分析的PLS-Graph 3.0软件对数据进行运算和分析。
3.1.1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本次调查以网页问卷调查为主,兼顾实地问卷调查,由调查人员录入。调查工作于2010年6月1日至2010年7月5日之间进行,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8份,样本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3.1.2 信度与效度分析 为了检验收集数据的可靠性,应用SPSS 15.0软件对28个度量项目进行数据的信度及效度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可见,数据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设计的量表是合理的。
3.2 模型估计的PLS路径分析方法
本文使用PLS-Graph 3.0软件运行PLS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主要包括内生潜在变量的复测定系数(R2)值和潜在变量之间路径系数的比较。计算得到的内生潜在变量R2及潜在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结果,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公众满意度变量的67%被前面的潜在变量所解释(R2=0.6721),城市形象变量的58%被公众满意度变量所解释(R2=0.5836),公众信任变量的54%(R2=0.5432)被顾客满意度变量所解释,说明整个模型有很强的预测能力。从各潜在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可以看出:
・公众满意与公众期望之间为弱相关(-0.1142),即公众对城市管理信息化的期望越高,公众满意度越低。这符合一般满意度的描述,说明:①城市管理信息化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公众还没有能够累积起足够的使用经历来理性地调整自身的期望值;②当前的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和城市政府部门提供的信息化服务尚不能很好地达到公众的需求标准。所以城管部门要采取各项措施逐步、稳健地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政府也要合理管理公众期望,引导公众树立理性的、符合实际的期望。
・在影响公众满意的其他两个潜在变量中,感知绩效较大(0.6746),城市管理信息化成熟度影响较小(0.5358),同时都是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感知绩效和城市管理信息化成熟度的提高均能带来较好的公众满意度值;而且感知绩效的权重系数更高些,这也与前面将感知绩效作为满意度的关键影响因素是一致的。在感知绩效的四个影响因素中,管理信息化系统影响最大(0.4931),其次是城市管理信息化服务获取途径(0.4785)。所以城市应该着力建设城市管理各部门内部系统,并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使城市管理由粗放、落后、盲目方式转变为高效、便捷、精确的方式。同时,城管部门应该将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有机地运用到城市管理中,实现城管部门内部作业网络化、决策科学化、资源共享化,让公众能够更加便捷、快速地办理业务。另外,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影响力也较大(0.3604),而现在我国城市管理部门相互独立,“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应该在建立公共数据库的基础上充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城市的信息化管理真正地运作起来。
・公众满意对城市形象(0.3127)和公众信任(0.3968)都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公众的满意度越高,对城市管理信息化的信任程度就越强。良好的城市形象和公众满意度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城市管理信息化的参与热情,然而良好的城市形象并不是天生的,需要城管部门对城市管理信息化做长远的规划,来逐渐改善城市管理部门与公众的关系。比如,城管部门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引进信息技术时要以公众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不能盲目跟随其他地区,也不能认为“贵的就是好的”,而要从公众需求出发引进最适合本地区的先进技术。城管部门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媒体的重要作用,通过媒体向公众宣传城市管理信息化理念,展示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使公众在了解信息化的基础上给予城管部门更多的理解和信任。
4、结语
篇8
传统城市以高耗能、低回报为主,产业集中在粗放生产领域,城市管理不同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互联互通都比较差,老百姓所享受的服务也与令人满意有一些距离。但是智慧城市不同,它更关注低碳、智能化和综合技术的应用,不同城市管理部门之间信息交流非常及时到位,工作关系融洽,老百姓也能体会到更加便捷、高质量的医疗、购物等生活服务体验。
我从2012年开始研究智慧城市以及相关课题,但是至今国内真正做得好的案例却没几个。一些试点城市只是停留在信息互动阶段,有些甚至连信息的互联互通都没做好。不少地方政府只是希望借助智慧城市的噱头来争取资源或者吸引投资,将智慧城市看作互联网或信息化城市的附带结果,并没有把它与产业联系在一起,也没有考虑人的因素。而这并非打造智慧城市的初衷。
当我们谈智慧城市,我们需要将产业、城市和人联系起来,也需要将城市与城市联系起来,这种互通有无才是智慧城市的核心。此外,推广智慧城市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去做。
西方国家和我们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不一样。在他们看来,公交上使用的一卡通都可以算是智慧城市的体现,但是国内智慧城市主要靠政府主导,采取全覆盖的顶层设计模式。当然,到底哪一种更符合智慧城市的本质目前还存有争议。可是我个人觉得,不管是在国内推广还是智慧城市概念的出口,我们都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传播带有智慧城市因素的产品来做到这一点,比如说推广互联网技术,或者把城市管理中与智慧城市关联的模式传播出去。我认为,城市借助科技提高自身档次也是升级为智慧城市的一种方式。以上模式,都比一下子移植过来更容易接受,不然速度太快了其他方面反而容易跟不上。
篇9
北京城管移动指挥车能实现日常监控取证、无线视频传输、现场指挥调度等功能。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了物联网的发展,而将物联网应用于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管握手物联网
2010年,北京城管完成了对全市6000余部PDA城管执法终端的3G升级,还对全市300余辆城管执法车车载视频取证系统进行了3G升级改造,全面启动了对400个重点点位的“3G”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北京市城管执法局高度重视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并认识到新技术给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创新带来的新机遇。从3G城管通移动执法终端应用到车载视频取证系统、数字综合巡查精细化管理新模式、无线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再到城市管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平台的建设,北京市城管执法局正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智能化、社会化。物联网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将推动城市管理从以政府管治为主向以公共服务为主的转变,推动从电子政务向电子公务的转变,推动城市管理信息化向信息化城市管理、数字城市向信息城市、泛在城市(ubiquitous city)、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中国台湾也译作智慧城市,IBM包装了一个类似的概念叫smart city,被翻译为智慧城市)的转变。
用户体验是核心
正如邬贺铨院士所说: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北京市城管信息装备服务中心主任宋刚认为:“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这个观点也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同。传统的人与信息系统的交互都是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屏幕等外设来进行,而这种情况正在得到改变,沃尔玛超市的物流管理、高速公路的自动收费、远程医疗等都代表着这样的转变。
创新2.0是指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是一种应对日益移动泛在化的信息通信技术,以用户为中心、用户体验为核心、社会实践为舞台的创新形态,使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成为可能。移动泛在环境下的创新2.0将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形态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变,从以研发生产为中心到以服务为中心转变。
社会进步、产业进步的动力来源于创新。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互动的产物,“创新双螺旋”对于物联网产业的创新发展非常重要。“目前物联网的发展还主要聚焦在产业发展上,而对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用模式的创新、相应的经济社会变革的研究还不够。要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面向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政策引导。”宋刚表示。
用户创新是源泉
下一代创新模式的构建、物联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各方的参与。其中,政府是创新基础设施的重要引导和推动者,比如欧盟通过政府搭台、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创新基础设施来服务用户,激发市场及社会的活力。用户是创新2.0模式的关键,也是物联网发展的关键,而用户的参与需要强大的创新基础设施来支撑。物联网的发展不仅将推动创新基础设施的构建,也将受益于创新基础设施的全面支撑。“作为创新2.0时代的重要产业发展战略,物联网的发展必须实现从‘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再向‘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转变。”宋刚把“用”提到了很靠前的位置。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陈龙也认为,要让物联网受到欢迎,就必须从基层做起,从能够看得见、能够为老百姓接受的地方开始做起。
市民满意是标准
“物联网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必须以用户体验为核心来推动,物联网的移动泛在特性也将为以市民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的再创新提供新的机遇。”各物联网企业、信息化企业认为城市管理信息化部门是他们的直接用户,其实,也要看到广大一线在街道、社区从事城市管理与服务的工作人员更是用户,城市管理的最终用户是广大生活、工作在其间的市民。今年,北京市城管执法局明确提出“城市管理的本质是服务”的理念,并积极探索利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转型。宋刚说,物联网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健康发展关键是看如何设计出让市民更贴心、更满意的各类服务,提升城市管理的公共服务水平,市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是检验城市管理中物联网应用的最终标准。也只有通过这样的应用创新驱动,才能真正推动物联网的健康发展。
链接
论坛精彩观点一览
论坛嘉宾:北京市城管信息装备服务中心主任宋刚。
观点一:用户体验是一种用户在技术和产品应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主观感受,传统的用户体验通常经特定设计,在特定的实验环境(如实验室)中进行。而物联网及移动泛在技术的发展,使得技术创新形态发生转变,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人为本的创新2.0形态正在显现,实际生活场景下的用户体验也被称为创新2.0模式的精髓。
观点二:随着信息技术的移动泛在化、特别是物联网的发展,用户体验设计正从传统IT的二维屏幕UI界面设计,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三维真实环境交互设计,以真实生活场景中的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模式将给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带来新的机遇。
观点三: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要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政用产学研”协同推动,强化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面向下一代创新的政策引导。
篇10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管理;城市管理问题;市政服务热线;新模式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igital information age, digital city management model in China is carried out, but with the new things, city management has also appeared many problems. Use of municipal services hotline to further explore and improve the digital city management, this is our necessary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Keywords: digital city management; city management; municipal services hotline; new mod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市民可以通过“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向城市管理部门提出建议、意见或咨询、投诉等, “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的开通,架起了城管部门与市民之间的桥梁,市民不仅可以通过服务热线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城市管理问题,还可以通过热线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无形当中拉近了城管部门与市民的距离。长期从事这项工作,利用市政服务热线去进一步探索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这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责任和义务。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与市政服务热线的定义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手段来分析处理和管理城市中部件和事件的信息,促使人、物、资金、信息和交通的通畅与协调。其管理平台是以基于GIS的可视化管理为核心,采用SOA架构,集成且利用电子地图、全球定位技术、PDA数据采集终端、视频监控、呼叫中心、移动视频、工业监测监控等系统和技术,引入城市指挥概念设计的综合管理城市平台。平台具有查询、求助、投诉受理、抢险抢修等作用,概括起来,数字化城市管理包含有:地理信息系统(GIS)、呼叫中心系统、视频监控系统、PDA采集终端系统。而我们要利用的就是呼叫中心系统中的市政服务热线,去探索发现数字城市管理中的问题。
呼叫中心系统中所包含的市政服务热线,就是市民通过拨打政府对外公布的一个服务热线,就能由电话进入政府所公布的服务系统,实现咨询投诉等各项功能。而政府则利用这个呼叫中心系统统一指挥管理市政工作,统筹协调分散在城管、市政、公用、园林、环卫、交通、建筑等专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资源和执法力量,为社会、市民提供快速优质的服务。
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队伍建设问题
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需要建立高规格机构及招聘高素质工作人员,但在精简机构、降低行政成本的大前提下,市政批准成立的指挥和监督中心,部分地方的人员编制问题会出现得不到落实的情况。在没有编制的情况下,很多市区便采用聘用大量高龄下岗失业人员作为城管监督,监督员会认为自己收入低、社会地位低、辛勤工作得不到尊重、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而带着怒气、怨气工作,因此造成城市管理中出现很多问题。
体制机制问题
在数字化城市管理下,其体制仍然会引发问题出现。如久拖督办案件、违章建筑、流动商贩都是由于体制不顺而引发此类问题出现。从管理体制上看受制于地方机构、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和监督中心大多事业单位。从机构设置上看,指挥与监管中心分离,权力制衡的指导思想无法实现。从运行机制上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属主或属地界限模糊,如城市规划调整中征地拆迁、产权变更等其中出现的矛盾因无牵头主管部门和主要负责人督办而长期得不到解决。
参与主体问题
数字化城市管理中,从城市问题发现、到处理问题、到处置确认结果、到处置绩效考评基本是在政府系统内部循环,而参与主体市民却游离于数字城管之外。尽管市民可以通过相关热线向政府或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但过程并不透明,也未做到完全公开信息化,很多市民并不知晓,就更无从谈起运用。很多市县监督员发现的问题最低过万,而市民向相关部门投诉的问题还未能破千,这足以说明市民参与其中的主动性未能有效发挥。
三、探索城市管理新模式
(一)市政服务热线统一、明朗化
借鉴美国311热线做法,可以把诸多的令市民不明确、不知晓的投诉电话,全市甚至全国统一一个号码,对于每个投诉电话进行流水编号,以便于市民了解自己的投诉被处理的过程和结果,提高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满意率。
(二)加大市政服务热线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市政服务热线宣传力度。利用网络、广告、宣传单、部分公共设施等平台全面向市民宣传,宣传内容要切合市民日常生活、切身利益,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让更多的市民知晓和了解市政服务热线的服务内容和宗旨,才能有更多的民众参与城市管理之中。
(三)提高城市管理问题处置率
城市管理中的很多问题发现容易处理难,尽管数字化城市管理给我们提高了了问题的发现率,但是处置城市管理问题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完善管理机制、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考核结果应用是数字化管理模式健康运用、提高城市管理问题处置率的根本保证。
(四)扩展数字化城市管理范围
目前数字化城市管理主要还是针对市容和环卫工作,应将更多的内容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范畴,充分整合现有专业部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个专业子系统的互相沟通、信息共享,使城市管理逐步走向更完善全面的信息化时代。
虽然数字化城市管理为大家带来了很多便捷的服务,但是无形中也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变得不喜欢与不熟识人或事物沟通从而给城市管理带来不少问题。所以我们应该主动去了解并利用市政的服务热线去反映问题,多为数字化城市建设贡献自己宝贵的意见,让人民政府从民众中发现更多的城市管理不足之处,才能为我们城市管理铺建一条崭新的道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闵锐利,杨寒光,石犇等.基于房产测绘的城市房产数字化——CAD、GIS在房产测绘和数字城市管理中的综合应用[C].//第十五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378-381.
[2] 邓仕虎.网格化数字城市管理信息平台设计与开发[D].西北大学,2007: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