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艺术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的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天, 曼曼把画中人物的头涂成了强烈的紫色,把背景的天空涂成了深红色。妈妈见了非常生气,训斥她:“你画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兰兰画得比你强多了,她长大了一定能成为大画家!”爸爸坐在一旁接着说:“这么乱涂乱画的,简直是没脑子―你白上美术课了。”
曼曼低下头,不吭声了,过了一会儿,把画纸和画笔都放到了一旁。
曼曼家长的错误在于,他们根本没搞清楚培养孩子学习艺术的目的是什么。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画家、音乐家、舞蹈家,而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孩子成为人格健全、素质高尚的人。对孩子的美术创作,随意批评或指手画脚地进行指正是不正确的。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艺术能力有一定的发展阶段,超越他们的发展阶段,要求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掌握较难的绘画技法,甚至用成人的眼光去评判孩子的画,这些都是错误的,充其量只是让孩子学会了机械的模仿。
有一位美术教师,她带领学生们度过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黄昏。
“让我们先别开灯,大家一起等待暮色的来临。大家可以互相说话,但不能忘了观察窗外的景色,一定要把这一切记下来。”
孩子们开始叽叽喳喳地笑闹起来,但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就什么声音也听不到了。孩子们安静地坐在窗前,看到最后一丝晚霞消失,淡紫色的雾霭升起来。教室里越来越暗,但没有人想到开灯。黑暗一点点地蔓延开来,包围过来,远处的灯火亮了,天上也若隐若现地出现了星星……
直到黑夜彻底地淹没了一切,这位老师突然说:“请开灯吧!”孩子们吓了一跳,接着欢呼起来。他们这一个小时的“作业”,收获很大,对他们来说,这样的体验与感受也许终生难忘。
这位美术教师对学生们进行艺术教育的高明之处在于:她的教育方法,既满足了孩子自然、本能的绘画渴望,又发展了他们对美术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同时给了他们最大的快乐。
孩子学习艺术,体验是第一重要的。
如今,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他们带着孩子学琴、学画、学唱歌,一年四季,风雨无阻,连孩子的正当休息也不放过。但是他们不见得对艺术教育有着正确的认识,不见得真正掌握了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他们的言行极有可能无意识地挫伤了孩子刚刚萌发的艺术创造力,甚至他们根本没有搞清楚,自己对孩子所进行的艺术教育到底是什么。
这里还有个值得家长们学习的例证:20世纪著名的钢琴家鲁宾斯坦出生于一个对音乐一窍不通的家庭。在波兰,当他蹒跚学步时,就非常喜欢听所有的声音,包括工厂的汽笛声、卖东西老人的叫卖声……他不爱说话,但喜欢唱歌。实际上,他的这种能力,很快转变成了一种游戏,人人都试图用唱歌来和他交谈,而他自己也试图通过曲调来认人。在他3岁时,父母为哥哥、姐姐买了架钢琴。鲁宾斯坦后来回忆说:“客厅成了我的天堂……我半游戏半认真地弄清楚了各个琴键的名字,我背朝钢琴,便能说出任何和声的音符,即使是最不协调的都行。从那以后,掌握那些复杂的键盘,就成了我的游戏。我很快就能用一只手,后来用两只手去弹奏任何听到的曲调了。”
篇2
俄罗斯:从小培养艺术鉴赏力
在俄罗斯,家长普遍重视对孩子进行艺术兴趣的培养,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孩子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
在周末或节假日,俄罗斯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剧院。在那里,经常能看到年轻的父母拖儿带女,兴致勃勃地前来观赏,而且每个人都打扮得漂亮整洁。有的孩子还手捧一束鲜花,那是家长准备让孩子在演出结束之后送给自己喜欢的演员的。所以,一般在演出结束后,观众并不是匆匆离去,他们仿佛还陶醉在优美的艺术境界中。而演员谢幕、小观众献花有时要持续半个小时。孩子在大庭广众下,手捧鲜花走上舞台,丝亳不羞怯。
音乐厅同样是俄罗斯人带孩子经常光顾的地方。那里经常演奏俄罗斯及世界各国的著名交响乐曲。孩子们听音乐时聚精会神,肃静庄严,俨然一个成年听众。那种认真的神态,使人觉得他们一点也不是在凑热闹,而是津津有味地欣赏。他们拍出的掌声,并不是模仿,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不管他们能听懂多少(那远不是最主要的),至少他们的投入是真诚的。他们听音乐时的自制力正是来自这种投入,而投入则是家长平常循循善诱与熏陶的结果。
逛艺术博物馆也是俄罗斯人的嗜好。在博物馆的艺术品前,经常会看到年轻父母俯身对孩子指点和讲解,而各个博物馆对小观众都是免费开放的。
日本:家庭艺术氛围浓厚
我曾随团走访过一户日本工人家庭。主人相川45岁,妻子是家庭主妇,同住的还有25岁的女儿和3岁的小外孙,一家三代同堂,其乐融融。
走进客厅,我看到一台雅马哈三角钢琴和一台电子琴并肩置于墙角。四周墙上挂满了水彩画和装饰画。女主人和女儿为我们演唱了一首日本歌曲,优美的女声二重唱颇具水准。女主人向我介绍,墙上的水彩画都是她的作品。客厅里摆放的插花,都是他们自己从门口小花园里随手采来的,温馨之极;墙上的装饰画,更令我感到主人一家和谐的艺术氛围。
篇3
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如今美术院校的美术专业相继开设了更多丰富、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已经和过去纯艺术美术专业截然不同了。它更加适合国际美术专业交流和经济科技发展,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美术专业。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又称通才教育,是当前高等专业美术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普遍进行的基础性的专业、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和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通才教育的目的是改变过去专业过细,过分强调专业而培养“工匠式人才”的教育观念与实践,转而在大学期间注重对学生进行“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的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从近几年美术专业类高校来看,很多高校开设的新兴专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社会发展空间。一些特殊的冷门专业已经逐渐具备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性,逐渐成为当今社会比较热门的艺术专业,如影视动画专业、舞台美术专业、游戏设计专业等,都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既具备一定的高科技,又兼备一定的视觉艺术审美价值,带动着经济产业发展趋势,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前高等专业美术教育的基础教学基本上是一种中国传统艺术的延续或者对西方古典艺术的研究,其教学内容和艺术形式都缺乏教育方式的原创性和主动性,所以发展美术教育研究不同门类的美术专业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打破原有的教学观念,抓住特色与热门专业的优势,与相关学科专业相互融合,引导、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艺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通过实施开展“产、学、研”的教学模式,将艺术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实践中不断学习知识和总结经验,在动画设计专业领域创造出一套新型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中国美术学院探索设立综合绘画工作室,在“大美术”观念指导下,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多学科交叉式综合教育模式,以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础,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造和实践,创造出一条中西艺术文化相融合的教学道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承担了“国家广告设计职业标准”的制订与教学工作,从中探讨出一套广告设计专业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实践能力、具备全面的艺术修养的设计人才。如今,创新的“产、学、研”相结合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先锋的创新思路,通过实现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速学科的发展。如,现在很多高校开设的动画专业就是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产业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将动漫人才培养试验区办为“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先锋榜样,拓展教学科目,完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很多毕业生成为各地动画领域的专家、高级导演、管理人才及参与国际竞赛获得奖项的行业领跑者,部分毕业生成为全国各大高校启动动漫专业的骨干教师。
二、艺术教育在专业美术院校实践中的价值
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曾主张“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教育唯有运用艺术才能解脱人类心灵所受的压制,才能达成民主社会的教育目标——自我实现,完成团体的职分,才能真正为人类的未来带来幸福机运”。如果没有艺术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途径。教育不能够离开情感,情感是最能够打动和影响人情绪的方式,人与人之间需要情感去沟通,需要情感去建立感情的桥梁,艺术中同样需要倾注情感,才能变得丰富饱满,才能让艺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艺术专业知识,更应该在艺术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丰富学生对艺术专业的情感,只有让学生先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使得他们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这种教育模式也是当今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三、结语
篇4
教育惩罚,是指对学生某种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使学生受到警示,旨在控制不良的思想行为。心理学认为:任何一个人知道自己犯了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只有为自己的愧疚承担了责任,才能得到心理的平衡。由此可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合理适当的教育“惩罚”,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敢于负责、高度自律的品质,从而引导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康地成长。因此惩罚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维度,也是一个必要的手段。但在教育现实中,很多老师不敢使用惩罚,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结果导致学生在错误面前信马由缰,丧失是非观念,德育软弱无力。其实,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教育中没有惩罚,只是惩罚要为育人的目的服务。教师的工作就是想法把惩罚教育艺术化起来、人性化起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老师说:“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越是惩罚,越要尊重。”可见教育惩罚必须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方法唤起其内心的荣誉、羞耻、同情、悔恨等感受,让其心悦诚服。真正的惩罚艺术要用心去体验,是和风细雨滋润心田。对学生是一种唤醒、一种鞭策、一种激励,也是一种压力。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样的惩罚方式才能让学生欣然接受并心怀感激呢?我想,把握高难度的惩罚艺术技巧非常关键。而这种“惩罚艺术技巧”应该是教师深思熟虑的结果,是教师反复研究学生犯错的原因、特点、环境之后,在合法、合情、文明、科学、理性的基础上有预谋地进行的教育行为,是具有积极效应的教育活动。下面提出几种本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的惩罚策略供大家借鉴:
第一招:以心换心的关爱式惩罚策略。巴班斯基说:“任何惩罚都必须同时有对产生这种或那种过失的原因和环境的分析。” 当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教师首先应该想到,他为什么会这样,造成错误的原因在那里?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去考虑问题。“蹲下来”以温和的态度和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到教师的爱护,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户;其次,和学生一起认真分析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种种后果,在和风细雨般的交流中,打开学生紧闭的心扉,让学生感到教师和班集体永远站在他的身后,从而能接受教育,在教师和同学的“爱”的“惩罚”中得到自我成长的需要。最后,要对犯错的学生给予更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用“爱”彻底感化学生,让学生从心底理解老师“爱之深,恨之切”的心情,从内心深处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
第二招:尊重人格的宽容式惩罚策略。惩罚与尊重并不相悖。19世纪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的尊重每一个人。”所以,任何形式的惩罚教育都不得损害学生的人格尊严。面对有缺点的学生,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应当检讨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是否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整件事,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从而唤醒他内心的真善美。教师只有懂得宽容学生犯的错误,才不会在用语上冷言讥讽、态度上怒形于色、方式上大动干戈、措施上风刀霜剑。有人说:“教育是雕塑心灵的艺术。”它需要宽容和期待,宽容是一缕阳光,它可以照亮学生的心田;宽容也是一种温柔的力量,它可以穿透学生的心灵,根除他们心中的杂草。
第三招:集体讨论的民主式惩罚策略。实事求是地讲,由班主任作出的处罚决定,学生难免心存疙瘩,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但如果将学生出现的错误视情交由班级公开公正讨论,并形成一个具有广泛共识的处罚意见,让犯错误的学生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意见是民主的、正义的、“众怒难犯”的,拒绝改错就会被孤立,从而摆脱侥幸心理,甘愿改正。这种策略执行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引导,保证集体决定的处罚意见适度有效。处罚意见形成后要帮助犯错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作为班集体一员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其团队意识,并深刻理解和体会班级民主制度对违反纪律行为的约束和惩罚作用。
第四招:对症下药的针对性惩罚策略。科学的惩罚总是针对不同的错误性质、程度以及违反者的个性特征,因人因事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措施,达到惩罚一次,杜绝一类错误行为,惩罚一人,教育一大片,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班风的积极效果。教育惩罚的针对性,能够对错误行为的矫正以及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针对学生乱丢纸屑这一不文明行为,教师可根据学生各不相同的心理成因,分别设计相应的惩罚方式,让学生自选惩罚方式,主动改错。如属于规范意识淡薄的,罚背诵《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属于环保意识差的,罚抄写环保内容的美文两篇;属于集体荣誉感不强的,罚为班级赢得荣誉一次;属于惰性心理的,罚主动捡拾校园纸屑,时间一周;属于盲目从众的,罚找寻班上同学的不文明行为并积极规劝,时间一周;属于节约意识淡薄的,罚协助班级管理员回收纸屑一周。这种针对性的惩罚只要实行一周,必定产生实效,班级乱丢纸屑的行为将从根本上被杜绝。
第五招:欲抑先扬的表扬式惩罚策略。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对待犯错误的孩子,老师不妨退一步,采用欲抑先扬的表扬式惩罚策略,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又能让学生在“表扬”中明白自己的不足和错误,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表扬式”的惩罚策略不显山不露水,但无疑比罚站、蹲马步、写检查等更容易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篇5
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然而现在谈论道德素质的问题时,不免先说起德育,而忽略了美育的作用。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美育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美育思想,他把艺术看作是维护当时社会道德观念的有力工具,希望通过诗教和乐教实现其政治理想。我国古代儒家为了以道治国,稳定社会秩序,普教六艺。要求学生掌握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基本才能。通过教之六艺,要求人们在行动上、思想上、性情上都符合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在中国古代画论中,艺术的德育功能向来受到推崇。儒家、道家盛行的伦理道德意义影响着中国画的主流意义,使中国画发挥着“恶以戒世,善以示后”的政教作用。谢赫在他的画论著作《画品》中主张艺术作品要有思想性,要能教育人们服从本阶级的道德规范。鲁迅也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①在中,先生也大力提倡在“教育上应注意美育”,他的美育言论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西方的18世纪末期,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同时期的法国美学家狄德罗也十分重视艺术的伦理教育作用。他认为艺术作品必须对欣赏者有教育意义,否则作品就没有价值。艺术载体多样化,但其任务都是弃恶扬善、歌功颂德。当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看到恶的人和事会谴责和厌恶,看到善的人和事会感动,而受鼓舞。这说明艺术可以感化教育人,具有道德教育的威力。狄德罗坚持把艺术的美感作用与道德作用等范畴联系起来,把理想的艺术看作真善美的完整统一。马克思同样很重视艺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他认为艺术家所揭示的社会真理,要比许多理论家所提供的东西还要有价值。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一个艺术实践者,并形成了他的艺术见解。他认为艺术应该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艺术的功用主要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圣经》作为西方根深蒂固的信仰准则、道德规范的根源,西方艺术的成长离不开《圣经》所宣扬的宗教意识,以《圣经》为题材的西方古典油画对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法律、政治、伦理道德、精神心灵的影响源远流长。
二、艺术教育手段
(一)艺术欣赏
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通过艺术欣赏,自然而然地去追求真善美。实施艺术教育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学校,二是社会。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都是通过艺术欣赏来实现的。在高校普及美育的过程中,艺术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开辟艺术欣赏的天地,引导他们进入艺术美的世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趣,一定的审美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都离不开高校的艺术教育。艺术欣赏在艺术教育中既是重要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手段,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健康向上的情趣。我们观看影片《巴黎圣母院》,美丽善良的女神爱丝美拉达和相貌丑陋却品德高尚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演绎的真善美故事,至今让人感受颇深、耐人寻味。当听《义勇军进行曲》时,那铿锵有力的旋律立即在听者心中唤起最朴实的爱国心,最强烈的爱国使命感。凡有形象的东西不一定是美的,但美的东西必然具有感人的形象。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面里,表面上看是纤夫在辛苦地劳作,其实,画家更深层的含义是社会底层的劳苦人民的挣扎及与残酷的命运和黑暗社会做斗争。这些艺术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及意境无不给人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与启示。
真正的艺术作品是通过具有特定形式结构的灵魂与欣赏者的灵魂相互感应的。可以说,艺术作品是爱的结晶,艺术欣赏是爱的感染。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传统艺术是我们的主要欣赏对象。国画、书法、中国油画、中国戏剧、民族音乐等艺术形式,很自然成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它既是艺术教育,又是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自古至今都是文人墨客笔下塑造的对象,荷花的优美形象与寓意往往与现实的人或事联系起来,其美感及意境更深一层。一幅以荡气回肠抑或浅吟低唱为主调的山水画,不仅能赏心悦目,还能使人心胸开阔,在感悟大好河山的意境的同时,心灵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教育。罗中立的肖像油画《父亲》,一面世便震动了画坛,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画面中细腻刻画的一个敦厚、朴实的农民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深深震动了观赏者的心灵。艾轩的油画《女孩》,浩瀚的高原背景衬托着孤独美丽的小女孩,画面营造的气氛马上把欣赏者带到了神秘的,让人不自觉联想、思考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
(二)参与社团
完成艺术的审美,仅靠艺术作品本身单方面的条件是不够的。它取决于艺术作品和欣赏者两方面因素的积极相互作用,即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东西在欣赏者内心产生共鸣,达成审美意识的配合。欣赏者的审美能力越高——即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那么,他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便能更多地产生共鸣,所受的艺术教育愈有效。②学校的艺术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在艺术通识课上学习艺术理论知识、进行艺术欣赏,还要鼓励学生课下参与学校的艺术社团活动,在艺术实践中体验艺术本身的内在力量,也是实现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目前,各高校都有形式多样的艺术社团,它们是高校艺术文化的重要实践场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适合自己的艺术社团,在社团里学习能更专业地提升审美实践能力,社团会定期组织学员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等,不仅丰富了社团学员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审美意识和道德素质,同时,又起到对其他观赏者的艺术教育作用。充满活力的艺术社团对营造校园艺术氛围、支撑艺术教育体系、激发学生艺术潜能、提升学生道德修养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艺术职业教育;教育技术;学习过程;学习资源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1-0004
传统的艺术职业教育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对资源利用不充分、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且涌现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对于艺术职业教育而言,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不同,既需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及综合水平,还要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满足这些要求,在艺术职业教育中也越来越受重视。
一、教育技术及其在艺术职业教育中的意义
1.教育技术
在新教育形势下,教育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但其具体概念,至今仍莫衷一是。国内把它看作是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培育人才并且对传统教育模式加以创新的一种新技术。目前,我国普遍认可的一种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2.意义
可见,教育技术应用于艺术职业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套逐渐完善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资源和学习方法是三项基本要素,综合应用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取得最佳效果。关于其意义,可从以下两点考虑:首先,教育技术转变了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学模式更开放、更科学,教学资源更丰富。其次,既然是技术,离不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尤其是网络和多媒体的发展,才能在教学中轻松地搜索各种资源。而多媒体的现代化多功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能够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教育技术在艺术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不难分析出,我国传统教学突出体现的是教学过程,而教育技术则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颇为重视。将其应用于现代艺术职业教育中,有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根据自身实力合理制定学习目标。同时,对周围的环境或现代高科技等学习资源加以整合,组成一个系统,发挥整体最大作用。其目的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研究利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包括技术设计、技术开发、技术利用和管理评价几个环节。艺术职业教育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需要跟紧时代潮流,把握市场需求,及时对教育资源进行调整。不单单指教学计划或者教学目标,还包括训练计划、课程安排等方面。技术利用主要是把信息化技术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了保证各项工作能顺利开展,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还需加强管理。
三、教育技术用于艺术职业教育的问题对策
1.学校方面
艺术职业教育的具体专业包括美术、音乐、舞蹈等,因专业内容不同,教学要求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比如音乐既需要学习理论知识的课堂,开设鉴赏课,还需要有专门的训练房;舞蹈则需要另外建设舞蹈室,甚至在舞蹈欣赏上,也应有特定的地点。部分艺术职业院校为节省投资,可能会把声乐房和舞蹈室合并,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少数院校可能都没有实践练习的地方。信息化和多媒体化程度较低是另一个问题,比如硬件设备质量太次,配套设施不完整,难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所以,学校首先应该提高教育技术的地位,尽可能地提供相关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实现课堂的信息化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新环境。
2.教师方面
在有些建立历史比较长的艺术职业院校,很多教师不管在专业理论知识,还是自身能力或者教学经历上,都称得上优秀。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太深,他们很容易因循守旧,难以接受新事物。在课堂上依旧以教材为主,采取的也是陈旧的教学方法,致使很多学生都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应加深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具有创新意识,敢于尝试新方法。同时与时俱进,了解现代学生的兴趣和心理需求,把信息化技术和艺术教学联系起来。除了要熟练运用一些基本软件和专业软件,还要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
3.学生方面
当前教育的门槛放低了,学生的综合水平参差不齐,在条件较好的院校艺术氛围和学习氛围相对较好,学生的主动性很容易被调动。但随着艺术职业院校数量的增多,很多院校实力较弱,对学生也没有严格要求,整个艺术氛围很差,学生很容易被影响。所以,一方面学校要控制生源,另一方面学生要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即便所处环境较差,也能够主动学习,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
四、结束语
教育需要创新,需要顺应时展趋势,国内目前的艺术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并不理想。为改善这一现状,应培养创新意识,加强改革。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开展的设计、开发等一系列活动,在艺术职业教育中具有诸多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小松.浅谈教育技术在艺术职业教育中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学习,2013
[2]薛巧梅.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篇7
目前很多西方文化传到我国,使得我国的文化向多样化发展,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艺术教育同样也被时代的发展影响到,很多观念以及体系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僵化的思维模式被大大的扩展,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各科教育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也可以看出,艺术教育的变化有些滞后于社会的变化,仅仅局限在国内,无法很好地结合传统艺术教育和新兴思想潮流,存在很大的弊端便是无法把大众化的文化转变为国际化的文化。我国普通院校传承了传统艺术的精华,也逐渐吸收了大量社会中现代元素,但是艺术教育需要更多地创新和发展,需要不断的进步才能够更好地延续下去,面对越来越多的教育媒介,艺术教育的趋势便是数字化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进入到了数字化时代,很多学科如自然、社会以及人文等学科的划分变得越来越模糊,各科目的交叉变得越来越大,出现了很多综合性的科目,如服装设计等,面对高科技的挑战设计领域变得更加的宽广,各种科技被使用在教学中,本文主要讲述艺术教育中的艺术教学的创新性研究。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便是数字化的双语教学。
二、艺术教育在现代教育媒介的创新研究
1、教育媒介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1)双语教学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所谓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两种语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普通院校艺术教育的方向以及培养对象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艺术教育越来与不适用于社会的发展需要,而艺术教育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艺术教育培养的学生往往都是一些泛泛人才,难以满足质量的要求,因此针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双语教学显得越发重要。很多学生都认为外语对于艺术而言起不到什么作用,因此在思想上就显得不够重视,但是必须看到英语的学习是我国适应经济化全球发展的必然选择,很多的计算机软件通常都是英语编程,若是掌握不了这门语言,就会无法精通计算机,很多的创新就无法及时的表现出来,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应重视起来。
(2)数字化对艺术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被广泛的使用,社会快速的进入到数字化时代,电脑的普及使得教育媒介中加入了网络媒介,实现了文字、图像以及声音的数字化,而且逐渐成为了一种不可替代的发挥重要作用的教学媒介。数字化是十分具有高效性的技术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在各科教学与实践中,艺术教育的一个衍生学科便是美术教育,在传统的教育中,从构思到设计建模分为好几个极端,在数字化时代,传统的学习行为被计算机所改变,很多的手工绘制以及模型工具等都变为了计算机制图,使得设计速度大大提高,尤其是一些专业化的电脑软件更是使得教学内容变的更加的多样化、系统化以及层次化,非常有利于艺术教育的深入展开。第二数字化促进了新的造型以及表达方式,这也是计算机对艺术设计的最直接的贡献,在构造物体以及图像处理方面,计算机具有很大的特点,使得艺术设计开辟了新的领域,在设计领域中电脑设计采用的是非物质实体,克服了手绘表达不清的缺点,更加方便表达内容。在传统的艺术教学中教学的重点通常都是理论和技能的掌握,因此学生的思维往往也都十分的倾向于专业课程的技能训练,计算机的引用使得以往繁杂的技能训练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表现方式不拘一格,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感受来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灵感,这也是现代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
2、艺术教育在现代教育媒介的传新性研究
(1)针对于双语教学开展的创新教育艺术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便是双语化的教学模式,针对于双语教学的创新性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是修改教学大纲,更加深刻的理解双语教学内涵。明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双语教学内容与模式,实施更加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整合、教学策略等,以便更好的帮助教师确定正确的双语教学理念,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双语教学应该包括双文化的教育,对双语教师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这类教师必须能够非常清楚的明白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以及文化背景、内涵和差异,并且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组织语言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教授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掌握专业性的技能知识,更能吸收多层次的世界文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其次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营造出良好学习氛围,为创新性思维的展开提供教学环境。实施双语教学的主渠道便是课堂教学,艺术教育的双语学习目标、艺术教学目标以及之间的矛盾等都需要进行完美的解决,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知识面的扩展,在这里并不是说,专业技能不重要,而是说在这个基础上尽量是学生获取更多的新信息和新知识,逐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主动建构的精神。第三是普通院校应加强艺术双语教育的师资培训,可以在寒暑假期间对教师采取集中培训,专门进行外语能力的综合培训,尤其是艺术类专业的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教师去国外进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外语口语水平以及教学水平,并且学校还应定期举办一些艺术教育双语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以及一些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活动,提供给学生更加具有专业化的师资力量。
(2)数字化模式下的艺术教育创新性研究在数字化发展越来越宽的影响下,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更快的创作艺术作品,更新艺术观念。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单一的教学变为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数字化教学模式,数字化教学模式在创新性教育研究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鼓励学生自主进行选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第二实施创新性的教育,教师首先要把创新教育理念尽在心里,逐渐改变自己在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发现学生的不同思维模式以及创造能力,是传统的复制教育转变为创新性教育。在教学管理方面,要在教学目标中加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计算机网络的配置也要本着宽口径、高素质、求创新以及重发展的原则,建立一套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知识结构,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讲述一些艺术理论或是基本技法,而是更加深刻的讲述知识的文化、历史以及观念等,尤其是理论所包含的人文内容,坚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运用辩论等多种教学模式,更好的使用一些探究性的工作如专场音乐会以及艺术评论等,存在学生进行学科间的交流,光看开展社会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以便更好的激发生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语
篇8
在这三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我加倍努力,付出很多,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我觉得用心去对学生,比单一的批评教育效果更佳。下面就我工作当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通过教学教育学生
课本中有许多关于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烈和爱国科学家的文章和事迹以及科学家的发明和创造。通过这些知识可以教育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操,鼓舞学生从小确立报效祖国的志向。这种教育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教师有意点拨,还是直抒胸臆,对激发学生的爱国心都是有效的,而且随着量的积累和认知的提高,必将有质的飞跃。
如讲二项式定理时,介绍伟大的科学家杨辉发明了系数组成的三角,为我国的数学史添上了漂亮的一笔,增加了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另外,在讲指数函数时,我引用折纸的例子,不停地对折一张纸,折过几次之后,会发现一个想都不敢想的大数字。我教育学生要树立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意识,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通过漂亮的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美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里,产生积极对待事物的心理。
二、以身作则做表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言传身教是中国有效教育的光荣传统。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话精辟地概括了教师身教的重要意义。一个师德高尚、灵活施教、言传身带、以生为友的教师才是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可依赖的教师。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是说“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他们的思想、思维很活跃,他们敢于思想,敢于发问,他们对教师的评判不仅察其言,而且观其行。也就是说,学生评估一个教师的优劣,不仅听教师是怎么说的,更看教师是怎么做的。如一个初中生养成了抽烟的恶习,一下课就躲到操场的角落里点上一支烟。一次被班主任发现,狠狠地批评了他。放学后,一走出校门,这个学生又点了一支烟,他的同伴问他:“老师批评了你,给你讲了抽烟的许多害处,你为什么还抽?”这个学生理直气壮地说:“既然抽烟不好,有害健康,他为什么还抽?”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只有言传身教,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新的时期对教师的行为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克己待人,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如课上的例题、习题,我必须自己先认真地做一次,再给学生讲解。不管什么情况下,我都严格备好每一节课,从不敷衍了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听每一节课,教师也才能把握好每一个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再如,有时个别小组值日不好,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自己亲自去把没搞好的卫生重新打扫一下,慢慢地,学生自己便意识到了。
三、热爱每一位学生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持久而又深厚的教育爱。它不是基于亲缘关系,不是出自个人的需求,而是来源于教师对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责任感。教师爱岗敬业,必须通过关心爱护全体学生来体现。因为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是最宝贵的职业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其次,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因学生的家庭地位、经济状况以及教师与学生家长的私人关系而重点地关心,有选择地爱护。再次,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有针对性,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赋予具体的爱,尤其对后进生多给予一些关心和爱护。因为人们往往爱品学兼优的学生,对后进生歧视。爱是后进生转化的基础和条件,是促进他们进步的精神动力。讽刺挖苦只能给这些学生带来心理负担,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最后,教师要多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和学生交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疏导,破译学生心理的密码,排除他们各种心理障碍,体现教育爱的细致和深刻。
四、密切与家长联系
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早于孩子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因此,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和组织者的教师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主动自觉地协调与家长的关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以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家长教师共同配合,校内校外共同监督,促进学生进步,有问题及时解决,慢慢地,学生对家长也有了新的认识,也会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
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 音乐鉴赏 音乐环境
艺术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因为视觉的、听觉的美和作用于感觉系统的直接性,决定了其美学能量在多种情况下能够出其不意地打动对象。这种打动本身就是具体的,也是微妙的。实际上,它对于人的“素质”的潜移默化作用不可估量。
素质教育,比较容易追溯到胎教,尽管胎教的作用已被普遍认可,然而没有直接体验的证明,就使胎教的有效性总是一个“悬案”。据说对这种教育的认可是通过观察胎儿的某些物理性反应而形成的,以此推测,“有意识”的“培养”在人的成长中就无比重要,这在后来的学校和其他社会教育中被反复强调。
但无数事例却远远没有推测那样理想,无数有心栽花花不成的例子,有事例也指向胎教,它的作用总是被唯物的人理想化。
胎教主要通过听觉,胎教被理想化包括听觉作用和内容的理想化,音乐是内容的主要部分,联系起来,我们今天素质教育的音乐设计正如胎教一样,也不断被理想化。
事实上,把一个培养好人的愿望和音乐的美学的感染连接起来,在我们这个时代做得很刻意,其中,音乐和美学总是“被需求”,就在这种被需求的简易满足中,人的“感觉”被弱化了。
真正的问题在于没有刻意到底,素质教学的目标是“人”,而不是“人的艺术素质”,更不是某种艺术的知识和技术的掌握,这样就决定了素质教学中的音乐和关于音乐的认识,理解起来要困难一些。
音乐与素质的关系,一定要与人的发展切实联系起来才好理解,大家都不怀疑,音乐是随人的进化而发展出来的能力。进而,美国学者斯蒂文・平克①在《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中认为,“与语言、视力、社交技巧以及体力相比,缺少了音乐,人类生活方式似乎不会决定性的根本改变”,就是说音乐得以延续和发展,是因为“人”喜欢它;面对平克的观点,另一位学者桑卓・托哈波②认为,“非常巧妙但并不正确”。托哈波研究摇篮曲,确认全世界的摇篮曲都很相似,母亲对婴儿念叨吟唱――以慢旋律而感情饱满的语气,“是母亲与婴儿之间一种本能的交流方式”。她要说明,音乐可以看作是人的“素质”“本能”,与生俱来。
这里强调了音乐不仅是文化,也是天生。而与之对应的现实是,音乐是历史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现在又总在环绕着每一个人的东西。
音乐与人的健康也被广泛注意,波兰在上世纪70年代设立了最早的音乐治疗研究所,随后音乐治疗法遍布世界各地。可以肯定,柔和轻松的乐曲,至少可以使某一类病人安静。人体在特定的音乐环境中产生的感觉和反应,与人体本身的节奏有密切的关系,也成为一种公认的经验。
中国传统医学对于音乐的疗效也有广泛研究。中国传统讲五音:宫、商、角、徵、羽,正与五行的金、木、水、火、土相顺应,就是此道。实事求是讲,我们不能验证它的正确与否,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种感觉得到启示,朦胧地感觉到音乐与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的物理性素质和精神素质的意义,感觉到前人注意到的东西,体会我们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当人们欣赏音乐时,常常会有所陶醉,忘记纷扰。善于用美妙的乐音来干预自己的情绪,澄清自己的感觉,从而影响心理以至生理――假如设计这种作用的教育,的确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在这方面,音乐的作用是通过心理和物理作用来实现的。人体对于音乐节奏具有明显的跟随本能,换句话说,音乐节奏和精神节奏甚至与肢体动作呼应,在现实中我们随时都会有这种息息相通的感受。
可以说,不可能人人都是艺术家,然而人人都不能够脱离艺术,尤其像这种声音的艺术。在这个意义上体会“美育代宗教”,也就是从人本身、人的生理和精神结构方面理解和解决音乐与人的素质培养的关系,而不是特别社会化角度的强调。
同时随着对于音乐本身的结构感、组织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就越发加强了对于“好音乐”和正能量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用都是良性的;正如人的身体或精神有健康的问题,音乐也有健康的问题。
另外一个课题是必须谋求一种“好的听法”,以便于听者放下包袱,达到真正的精神松动,这种“恰当环境”和“顺应”,使音乐与听觉的关系更加纯粹,有益于音乐对于人精神作用的最大化。实际上,许多人都有在睡梦或半醒半睡的朦胧中、也就是没有刻意的情况下,受到音乐之声的“渗透”或获得“沉浸”状态的体验。
当真正的“沉浸”实现,音乐就有了它的真正意义,这种情况,在歌剧院、音乐厅或其他“公众”场合很难得到,当然这里不包括佯装或疑似;而课堂准备得不好,其作用也会类似于演出场所。音乐,正是由于它“听觉的”特征,由于听者不能同期过滤“杂音”,包括公共场合各种人造的、并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干扰,其“听”的意义,被削弱是必然的。好课堂建立的意义就在这里,正是“环境的创造”和“人”的顺应,从这里使音乐更加有效,使音乐对于“素质教育”的贡献落到实处,正是音乐鉴赏课程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基本问题。
音乐的素质教育是谋求听的方面的感染最大化。在这方面,造型艺术有最充分的经验,造型艺术的形象是凝固状态的,几千年的积累,通过建筑和环境的遗留也通过博物馆的形式集中和陈列,比如基督教建筑和其他艺术,对于身处那个环境中的人们,是躲也躲不掉的“感染”,自然潜移默化影响精神和心灵。这种影响,并不一定是接受方准备好的。这一点给音乐的“欣赏”以启发,真能做到出其不意,“音乐”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是施加影响而不是引导欣赏,音乐素质教育研究的主题是研究施加影响的有效方法。音乐对人的打动有如水流,无孔不入也会水到渠成,它的意义在于渗透,在这一点上与其他艺术门类比较,音乐是最为突出的。明白这一点至关重要,而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方法,也会在这个主要方向的努力上逐步成熟。
注释:
①斯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学认知神经科学教授。
篇10
一、生态美育的简介
何为生态美育,生态美育就是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间的物质功利关系进行升华,将其上升到有关精神沟通、交流理解以及平等自由的关系上,能够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并在环境保护、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面上起到重要价值,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生态美育是将关怀生命作为基础,进而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且通过审美的方式,使用感情感动人、使用美好的事物启发人,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其后收获的教育效果是任何教育无法达到的。艺术教育是达成生态美育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间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2]。
二、艺术教育使人与精神和谐统一
在生态美育的背景下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能够将其思想领悟与道德水平大大提高,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思想进行加深。艺术教育的主旨是将学生放在主要地位,在教育中将学生作为主体,进而对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与和谐相处起到促进作用。生态美育下的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审美实践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对周围事物进行欣赏与品鉴,并在审美事物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思想领悟、道德水平以及精神境界进行强化。在其基础上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以及感情的交流,将思想与感情上的冲突与矛盾降低,促进人与人之间友爱精神,使其营造相互谅解、包容彼此以及和谐共处的氛围,从而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如利益关系。
三、艺术教育可使学生间和谐相处
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参与审美实践中,锻炼自身的审美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创作艺术作品,提高思想觉悟与道德修养,与其他同学经历共同的思想、道德境界与情感基础,减少道德、思想以及精神上的冲突、分歧等,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德国美学家席勒曾经说过:只有美的交流,才能够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都共同的东西。艺术教育能够从两方面提升人际关系的价值,一方面能够通过美的形式与观念感染人、抚慰人和教育人,使人们以一种平常心对待人际关系,另外一方面是讲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沟通手段,从而进一步推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艺术教育可促使人与自然相处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同时能够带给人们美好的感受与精神满足感,生态美育视角下的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不断的欣赏自然美、创造自然美,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和谐相处,生态美育能够净化人的情感,通过大自然的洗涤,对塑造和谐的品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使人生境界得到提升,个性得到进一步的生化,完整的体现了生命的价值所在[3]。德国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借诗人荷尔德林的诗词诗意的栖居表达出一种别样的生存境界,只有进入审美境界的人,才能够真正的摆脱人生际遇的羁绊,哪怕遇到困境,也能够恬淡悠然,达到人生和谐的状态。
- 上一篇:老年人常见慢性病汇总
- 下一篇:城市管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