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教学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教学的理解

篇1

【关键词】:物理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演示实验;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一、我们应该深入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特色

物理教学的改革在一步步地深化,那么要求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尤为重要。而三维的课程培养目标是新教材中最突出的体现物理学不仅以其概念、原理和规律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而且以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升华和发展了的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推动科学的继续进步,与此同时,它的知识和思想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奏响人类思想和观念进步的伟大旋律。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新教材中对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多地融入了过程与方法,更好地显示了物理规律的探究之路,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旧教材多是教科书编者的“独白”,一部教材在讲解新内容时,能引起学生的期待,就已很好了,所以我们应该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实施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以满足教学的要求。

二、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寻求新颖的教学观念。

1. 教学应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仅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2.教学应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教学过程应该从重视结论转为重视过程

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示该学科的探究结果。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

4.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的发展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它突出表现为:重认知轻情感;我们只有加快观念的转变、加快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才能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兴趣,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三、做好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理解的能力。

教师在物理课堂上演示实验时,并不是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唯一接受实验信息的渠道,让学生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在平时实验演示时,应该有严谨科学的作风与熟练的操作技能,用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精神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简单的说我们应该做到四个把握:

一是把握实验的时机。

什么时间开始实验,如何与课程相配合,对此要作出适当安排。因为演示实验主要是给学生观察的,对何时看、看多久、怎么看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把握实验的尺度。

演示教具,其本身有一定尺度。但有的教具尺度很小,就有必要把关键部位的尺度放大,让全班级每个同学都能看的清楚。

三是把握实验的主次。

在实验演示中,教师对实验器材逐一介绍和说明,这是必需的。但在说明中,必须把握主次,演示的关键部位和要观察的现象的重点,是否这样做将直接影响到展示的效果。

四是把握实验的效果。

在实验演示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都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与兴趣。这样既营造了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同时也扩大了信息反馈交流的容量,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演示实验的效果。让学生乐在其中。

四、终身学习,补充新知识,提高自我素质

物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应该时刻保持学习、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素质教育改革激发我们不断进行教育反思,重新调整教学思路,使教育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庞维国?上海教育出版社

2、《冲突性学习》——史晓白朱永新

篇2

关键词:“121”学导式课堂教学;启发式教学;自学;合作探究

“121”学导式课堂是融合“121”教学模式及学导式教学法优势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也是近年来国内积极推广的启发式教学法之一,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121”学导式课堂教学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服务课堂教学,通过对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展开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水平,培养个人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与能力。

一、“121”学导式课堂教学

“121”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教学时间按照1∶2∶1的比例划分为三段六环节,让学生遵循学习准备―实践操作―知识迁移―点评导拨―自学―合作探究六大流程尽可能的高效利用课堂十分钟完成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巩固。学导式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引下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练习的一种教法,其着重挖掘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及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尝试应用自身能力去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发展个人潜能,从而实现教学双方的各尽其职、各得其所。

“121”学导式课堂是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新教法,走出了僵化灌输教学的窠臼,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地位与教师的主动灌输性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与能动性,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可供个人思考与发挥的空间,是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尝试,也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以学论教,以学定教。新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常态,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被激发,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与学习习惯,有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增添课堂活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对“121”学导式课堂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1.理解

“121”学导式课堂教学的关键时间的把握与教学节奏的配合。“121”中第一个“1”代表学生自主学习的十分钟,这段时间学生是学习主体,“2”代表教师释疑的20分钟,这段时间师生互动频繁,共同解决学习重难点与问题,第二个“1”代表学习后训练及反馈的10分钟,是巩固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阶段;“121”模式应用的关键在于合理把握教师讲授时间与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活跃空间的同时确保教师全面解答疑惑。学导式教学法的关键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导相长,问题先行,以导利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以促进学生思维开发、提升课堂适应性,该教法的关键在于巧妙应用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参与主动性,配合教师辅助完成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

正是由于两种教法都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二者才有了合作的可能性与空间。“121”学导式教学中要注意合理控制不同环节教学时间搭配,引导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学习,教师从旁给予支持辅助,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让学生更加直观、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课堂中至少超过三分之二时间都要由学生掌控,从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小组合作学习等多个环节入手,变讲堂为学堂,做到真正凸显学生主体的价值与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导式教学法发展性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鼓励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知觉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心智平衡发展。教学时要注意随时紧抓学生注意力的焦点,激发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通过自学掌握个人难点与重点,发现疑难为教师解疑提供便利;解疑时要通过学生自主提问及教师设问做好全面答疑,对知识重难点部分要做到精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练习,尝试解决问题,并巩固所学知识,配合后续课堂小结及评价掌握本课程教学情况,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为学生能力培养与锻炼提供更多机会。

2.思考

“121”学导式课堂教学要提前设计好教案,通过提升教案设计质量,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明确不同阶段学生能力培养,开发重点,在进行知识传授、解疑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问题解决对策,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对于教师讲解中的疑难关键部分可迅速抓住重点并掌握。设计教案时除了要考虑把握教学节奏之外,还要深入思考学生主体作用该如何发挥,备课时重点研究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合作实践,打破以往备课与教学方式,借鉴以往课堂成功经验服务新教学模式下课堂的改革与转型。教学过程中要谨遵学导式教学法的主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与学最优化原则,围绕教学内容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在“最近发展区”理念的指导下培养锻炼学生能力,突出并巩固学生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掌握自主学习、趣味学习的精髓,完成个人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受益。

“121”学导式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与组织模式,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人意识与因素的挖掘,在开发学生能动性的基础上由教师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向学,为学生智力开发、能力培养、思维模式养成提供帮助与支持。“121”学导式课堂教学要避免生搬硬套,要结合教学任务、课程目标、课程性质、学习对象自学能力等灵活搭配选用不同方式高效完成教学。

综上所述,“121”学导式课堂教学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与有效性有积极意义,是一种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新型教法,值得在课堂中大力推广应用。相关教师需要积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结合班级实际情况,科学应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文全.对历史课有效教学的思考:浅谈“学・导・练”有效课堂和“121”教学模式[J].新课程:中学,2011(04):109.

[2]王春强.对篮球教学中运用“学导式”教学法的思考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9):164.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 英语 阅读理解

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本材料的阅读感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运用于思维拓展延伸能力。这种拓展延伸能够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的准确把握定位。

1.阅读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语言知识问题。由于学生句法和词汇量的不足,学生的单词拼写能力差。再加上学生阅读时受生词过多的影响,不能获取文章的整体信息,只好断章取义,造成理解偏差。而且新教材中生词较多,有30%的学生记不住,所以错误率较高。

1.2人人参与问题。没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当老师提出一些较难问题时,很多学生往往不举手,班上只有几个学生能回答问题,因而大部分学生对阅读文章有畏难情绪。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发挥不够,他们的阅读能力无法在课堂上得到提高。这样时间长了,班级中学生的两极分化的现象就严重了,继续发展下去会使阅读教学处于被动状态。

1.3精选材料问题。阅读时,选材很重要,学生应广泛涉猎各种题材的文章。但实际阅读教学中,学生课外接触到的阅读材料形式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也不利于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其阅读能力。

1.4思维方法问题。初中学生的思维还不成熟、不稳定,所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只注重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忽视了与学生的兴趣、志向和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密切结合,一味强化应试解题能力,没有有效地通过阅读活动来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

1.5课外阅读问题。①教材中阅读类的文章远远满足不了初中生10万词阅读量的要求。②高中英语词汇量太大,学生难以记住。③阅读方法不科学。一些学生自上而下、一词一句阅读,当老师提问时连一半也没读完。根据新课标要求,初中生每天应有300―500词的课外阅读,而实际上有1/3的学生在课外连书本上的东西都没有再读一次,更不用说别的课外阅读资料了,学生阅读的自觉性不够。④课程设置较复杂,操作难。不少教师把阅读课作为教授语法句型的途径,只注重语法讲解、句子翻译,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思考太少,学生被动接受过多,自主学习过少,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

2.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特点

2.1注重了整体结构的合理科学安排。《牛津初中英语》教材思路明晰,以话题为核心,以结构和语言功能为主线贯穿全书。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语言目标、主要功能项目与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并分A、B两部分,A部分是基本语言内容,B部分是知识扩展和综合语言运用。每个单元都附有Self check,学生可用来自我检测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教材从八年级下册开始在每个单元的后面都设置了Section 1(Before You Read),Section 2 (While You Read),Section 3 (After You Read)等来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2.2选材广泛,内容新颖,语言地道,极具趣味性,可读性强,有着鲜明的时代感。注重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兴趣和心理需求,广角度、多视角、全方位地择取语言素材。所选内容典型、实用、贴近生活。

2.3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在每个单元末均安排Self check部分,内容有词汇自测、词语运用、完成表格、看图填表、阅读后完成任务、根据信息写作等。一方面,学生可通过Self check自我检测单元学习情况,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肯定成绩、查找差距。另一方面,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配合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4教材中每个单元设计的Pair work,Group work,Survey 及Game为课堂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不论从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择定,还是教材的结构与设计等方面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将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紧密结合。本套教材难度较大,呈现的人名、地名多,词汇量大,不过也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西方社会的生活、文化、教育、科学领域等知识,以及相关词汇,英、美式读音等,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标的指导下,科学地使用教材,领会其精神实质,提升分析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新教材教学的新途径,改进和完善阅读课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阅读理解的训练策略

3.1善用阅读方法。(1)要注意优质良好的心态。阅读时精神要集中,切不可遇到生词就心烦意乱,失去自控能力。对所读的文章印象要清晰,理解要深刻。(2)提高阅读的速度。做阅读理解时,要注意培养快速阅读的习惯。个别不懂的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和构词法去猜测、推断。(3)要注意培养语感,并要注意词语的搭配用法。(4)要留心关键词句。如果文章太长,最好先把文章后面的问题看一遍,带着问题去看文章。这样可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和解题的准确率。阅读时要善于找关键句,特别要注意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这样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文章的大意。(5)要注意文章标记,把有关的任务、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等用笔划出来,这样才一目了然。

3.2设置趣味阅读。趣味激发兴趣,兴趣促进阅读。阅读兴趣的培养还需从形式多样性着手,把阅读内容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精选一些有趣味性的阅读材料,下载一些动画,结合本单元语言目标开展阅读活动。多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资料,安排每一节课的英语阅读时间。增强阅读技巧,从简到繁,从慢到快。精选幽默风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多了解一些英美等国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同时,也可有目的地开展英语游戏、演唱会、朗诵会、讲演比赛、单词接龙、默写比赛、作文比赛、听力比赛,等等。

篇4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 教育观念 创设条件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086-01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在教学中占有了很大的比重,中学物理作为科学学习的必修学科,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活动和教师实验教学的开展就成为了物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探究性教学的全面开展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要想更好地实施此种教学模式,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1.教案是依托,教材需挖掘

教材中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探究,教师应根据探究问题的情感价值观把握其难易度。对学生需要探究的问题,教师应进行深入、彻底地研究和分析,充分考虑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提出的疑问。此外,对学生提出的创新问题要顺应学生自身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探讨。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育理论普遍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教师应给学生更多机会,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不是把问题丢给学生去思考,不是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应明白自己需要什么。

二 协调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探究性教学初期,要让学生逐步接受知识,在某些环节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方式使学生尽快获得新知,然后逐步深入,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在探究性教学中,要避免学生的探究流于形式,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教师要及时予以引导,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驾驭教材的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调整解决。

三 在物理探究性教学中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1.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机会

探究性学习应注意营造宽松的氛围,注意问题的提出方式,让学生能不受拘束地思考。课堂探究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探究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兴趣激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因为此时的鼓励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动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当学生经过探究解决了一个问题时,他们内心会充满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一种强有力的令人愉快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探究一旦有了这种成功体验,他们就会产生再次享受这种体验的愿望。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一节好课必须重视问题的设计,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探究性物理教学问题设计,必须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一位优秀的教师要善于驾驭课堂,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探究始于问题,问题源于质疑。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要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要避开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和容易出现的错误。难度要适中。学生通过学习,能探究解决的问题要多一些,学习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尽量避开。千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要与学生“抢”问题,要多用鼓励性、引导性的语言。

4.给学生营造探究学习的气氛

篇5

关键词: 可理解输入假设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指导与启示

一、大学英语写作的现状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国际市场经济不断深化,世界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中国与外界的交流也日渐频繁,越来越多的机构和公司对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其中,英语写作是英语技能的重要方面,在科技、经济、文化、体育等领域,人们经常会采用各种文体(论文、报告、信件等),同外界进行交流。同时,2004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对书面表达的要求是: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在30分钟内写出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用词恰当,语意连贯。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与此同时,各种英语考试也大多将写作列为重要考核内容之一,甚至英语四、六级还对写作设定了最低分值。

从历次学生的考试分析来看,作文中错误频繁,平均得分较低。语意表达不连贯、文章缺乏重点、逻辑思维混乱、内容缺乏广度和深度等问题具有普遍性。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用词、造句甚至是谋篇衔接等问题。

二、可理解输入假设理论

美国学者克拉申(Krashen)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包括五个假设:习得和学习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察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其中,输入假设是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克拉申认为,人们通过理解信息习得语言,换言之,通过接受可理解的输入才能达到习得语言的目的。所谓的“可理解输入”是指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语言材料的总体难度不超过学习者的理解范围但又要向前迈一步。如果学习者目前的知识水平为“i”,那么输入应为一个小的跳跃,要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用“i+1”表示。输入材料如果太难,或者太容易,都不利于语言的习得。同时指出,接受性的语言行为,例如听和读,在语言的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提供足够量和形式的输入,语言技能的提高和语言的习得将会变为主动。作为语言教学中的一大重要部分,写作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提供大量并且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三、输入假设对大学英语写作的指导与启示

1.加大阅读量,提供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

阅读与写作两种技能有着共同的认知过程,其联系密不可分。写作在大量的阅读之后才成为可能。没有阅读为基础,没有人能天生具备写的能力。阅读是一种学习方式,而写作是一种更为精确的学习。“写作可以强化语法结构,深化学习者对词汇、习语及惯用法的学习”,“写作是强化语言学习的独一无二的方法”(Ann Raimes,1983)。但由于课时有限,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并没有专门的写作课。而且学生在课堂上唯一的输入材料就是精读课本,远远不能满足其对英语词汇及国外文化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英语书籍,如《英语周报》《21世纪英文报》,或网上资料等内容时代性强、语言地道又精彩的文章,指导他们分析、记住一些精彩的语句,有机会可以尝试用在自己的作文写作中。经过长时间的阅读积累,学生可以在熟悉英美社会文化背景的同时,有效地滚雪球式记忆生词,更好地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在词汇搭配、遣词造句上更加成熟、地道。因此,阅读水平越高,获得写作所需的输入就越多,写作水平也就越高。

2.降低情感过滤。

Krashen认为情感过滤是外语习得的限制因素,情感过滤太强就会在大脑中形成障碍,语言输入就会受到阻碍,结果无法习得语言(蒋祖康,1999)。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其情感过滤会逐渐加强。因此,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情感障碍低的语言习得课堂环境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场所,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大大促进学习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减少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焦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写作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适当地降低评分标准,打一些“鼓励分”,写几句表扬的话。这样,学生会受到极大的鼓舞,觉得写作是一件很轻松愉快的事情,从而喜欢上写作,并通过写作促进学生去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

3.注重英汉思维模式的不同。

中国学生在学习、使用英语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也就是说,学生在用英语写作时始终摆脱不了母语的影响,常常会把本族语的语言习惯带到英语写作中,造成表达失误,并且易犯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的错误(戴炜栋、束定芳,1998)。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分析、对比英汉写作中谋篇布局的异同,将英汉思维方式与文化差异融合进来。比如英语写作倾向用演绎型,习惯开门见山提出要说明的观点,然后对具体的细节进行阐述;而汉语则习惯用归纳型,先是为主题渲染气氛或罗列事实,最后才总结出主题,有些甚至没有主题。因此,中国学生写英语作文时不习惯开头点题,抓不住中心思想。根据可理解输入假设,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体裁的原版英语文章,找出其特定的语篇框架,让学生对文章结构及写作过程有更全面的认识,以便了解英语本族人的写作方式,从而学会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语篇模式来安排自己的文章结构。

四、结语

总之,英语写作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断加强学生写作各个方面的输入,提高输入阅读的强度和效度,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用英语语篇模式思维的能力,不断积累,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Raimes,Ann.Techniques in Teaching Writing[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121-123.

[2]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篇6

一、教与学的差异

听过两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Unit5 Do you like soccer ball?一课,前者是教师教词,领读对话,然后做练习。后者的流程:先用动画片Do you have money? I don’t have money. I have a gun.激发兴趣导入,教师在黑板上画了篮球、排球、乒乓球等简笔画,几个学生分别教单词并介绍单词的学习及记忆方法,然后师生、生生互动,通过游戏猜,小组列表调查成员是否有球,创设借物、购物等情景学习及训练Do you like soccer ball?的听与说,整堂课是在学生主动学和学生活动中展开。两者比较,前者是教师领着学生认识并学习语言;后者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会交流,符合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先输入再输出的规律。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的角色就是引领者、参与者和评价者。打个比方,前者就好像大人领着孩子来到了海边,孩子急切想跳进海里游泳,而家长紧紧抓住孩子的手不放,孩子不能挣脱家长的束缚,只能沮丧无趣地被家长牵着。后者孩子能尽情地在海里畅游,感受大海的亲肤与广阔。一个是教中心,一个是学中心,着力点是教师还是学生,一目了然。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学为归宿,这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这是方式的差异,教师角色的差异,更是观念的差异。

二、教与学的要义

课堂是教与学的途径,如何实现效率的最高化,效果的最大化,效益的最优化,其实质是什么?南开中学校长康岫岩根据对人的学习能力及其本质的认识,把教的要义概括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我的理解:激发愿望,就是关注学生并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教学,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学。提升能力就是分类教学知识点,采用不同方法策略分类、分别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不同课型积累提高学习能力。发展个性,就是使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要求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尽其才,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和激励者。听过的伊春六中李科老师借班上的七年级下Unit9的综合任务一节课,李老师是这样激励引领学生参与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愿望的。

这是一节复习课,李老师创设情景、设计活动,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读译等任务后质疑,一步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李老师从师生问好开始,使学生情绪马上调整到高昂状态,在基本训练环节,老师能巧妙地把上一单元的外貌描写与让学生介绍老师外貌特征及口语训练融为一体,并在训练中采取不同问法降低难度,拉近距离,消除紧张情绪和陌生感,不时用幽默语言点拨引得学生开怀大笑。学生立即进入状态,并且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中。阅读训练时,一是词在句篇中学,二是创设听、做等情景激发学生乐学,从而达到会学。如Enjoy doing 的学习,师问生Do you like listening to an English song?同时播放手机中的英文歌曲,创设听的情景;问Do you like making a paper plane? 于是师生一起叠纸飞机,并让飞机在教室飞翔,创设了做的情景;又问Do you like playing games? 师生一起捉迷藏,创设了说和玩的情景。老师完全可以直接告诉学生enjoy doing 的结构以及用法,强化记忆,但通过游戏的形式一下子使课堂活跃起来,虽然游戏简单,但学生做得兴致盎然,看似随意但却是老师精心设计的,符合七年级学生爱玩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游戏轻松地理解了一个比较难懂的知识点,玩中学,乐中学,并引起了他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达到有意学习的目的。综观整堂课,既有活跃的课堂气氛,又有深入的理性思考;既有学生的动手实践,又有教师的点拨指导,学生的学习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一节枯燥的复习课,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激励者,引导学生学会、会学,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调动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教”的要义——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

根据教的要义,我是这样理解学的要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挥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变无意学为有意学,并获得自我调控的学习能力。听了《陈太丘与友期》一节古文的讲读课,教师通过导学案导学,明确目标,学生自学字词,疏通文意等基础后,还对课外古文进行了拓展学习,教师只起到了点拨作用,整节课讲少学多,尤其对“入门不顾”的研讨,学生各持己见,讨论热烈,有的认为有礼,因为不足7岁,年龄尚小;有的认为无礼,虽7岁,但诚信礼貌要从小做起,这是先有礼,后无礼。答案已远远超过了教材对初中孩子可理解的解释。这时教师对学生敢于挑战教材的观点给予了激励,同时又鼓励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和理解,先做人,再做事。

三、教与学的层次

我把教与学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教师的讲。虽然教师的教离不开讲,但这个讲是教师一讲到底,满堂课的讲。一是青年教师刚刚走上讲台,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很少关注学生,一讲到底;一是观念老旧的中老年教师,穿新鞋走老路,认为讲都不会,不讲更不会了,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教师讲了学生会了。相对应的就是学生被动地听,开始还能注意听,超过20分钟,教师反复的、不厌其烦的、不生动的讲,就不仅不吸引学生,而且学生还产生了厌听的行为,表现为趴桌子、睡觉、溜号或做别的小动作等,长此以往学生这样被动接受,厌学就顺其自然,不难理解了。第二层次是师问生答。这个“问”好像是师生的互动,但这是机械的、一问到底、满堂课的问。这个“问”虽然比讲高了一个层次,即内容问题化,学生略有思考,但问题没有层次,不论是对学习有关还是无关的问题,包括“对不对,是不是”的问题都占有很大比例。这样的教师对教材分析理解不到位,抓不住重点、要点、考点,所以也就不能很好地把握、良好地运用教材了。相对应,学生就是机械地应和着教师,表面有了师生的交流,但实质只是停留在肤浅问答的层面上,并没有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第三个层次就是师生对话。这是师生之间与教材文本的对话,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教材,我就是教材中的一员,教师带着学生走出教材,从而一分为二地评价教材的人与事。如英语购物话题的情景、数学销售的问题设计情景等,这不是简单的对话,而是教师以语言、情景为抓手,引领学生通过语言、情景品析逐步进入情感层面,再从情感的体验基础上垂直进入思想层面。有对教材内容的情感交流,也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这是比较高的层次,这样的教师既能很好地驾驭教材,又能更好地关注学生,骨干教师为多数。相对应的学生不仅能思考教师的问题,还能沉浸在问题的研讨之中,深挖教材的思想智力因素,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第四个层面就是学生的讲。一是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展示陈述讲解,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程序性知识的概括汇报。对教师来说,不仅教会学生学会了知识,还培养了口头、书面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这主要体现在研究型、智慧型教师的层面;对学生来说,不仅思考教师的问题,还要能提出自己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的深化和提升。这是讲的更高层次及境界,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积极主动地学,并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

四、教与学的结合

篇7

数学理解究竟是什么?它对高中数学教学有什么意义呢?本文参考一些文献资料并结合教学实际对此略作探讨,抛砖引玉。

一、数学理解的含义

数学理解应指对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的理解。图式的获得、产生式系统的建构、关系和观念表征的完善分别是陈述性知识理解、程序性知识理解、过程性知识理解的本质.

“理解不仅仅是把新知识与先前的旧有知识产生联系,而是创建了一个丰富的、整合的知识结构,……,当知识被高度结构化的时候,新的知识就能被连接、并被融合进已有的知识网络中,而不是只产生元素之间的单个连接,……高度结构化的知识不易被遗忘,它有着多重途径被找回,而孤立的知识片段更难于被记忆。”现代数学教学提倡素质教育,数学理解对于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完善与优化个体大脑内部的知识网络结构,从而推动记忆,又更易于接受新信息、同化与理解新知识,也正因为有了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才拥有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学习的兴趣,形成良性的学习过程;另外,理解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的过程,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构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同时也拥有了举一反三以至开拓创新的经验和能力。知识只有被深刻理解了,才具有迁移与应用的活性,这种迁移能力对个体未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进程。

数学理解既是认知建构的过程也是认知建构的结果,数学理解与否是造成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二、高中新课改对数学理解提出的要求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专门安排选修课的内容,例如数学史选讲、几何证明选讲、数列与差分、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初等数论初步等,是想让学生在已学过的数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已学知识和相关知识的理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要求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从事观察、概括、猜想、推理等数学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和在运用数学的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要求教师用新的观点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数、空间观念、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统计、随机观念、算法等)要在整个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螺旋上升,让学生多次接触,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最后,要求在进行学习评价时,注重评价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三、学生学习数学时理解上产生的误区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教师尽管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反复强调重点要点,学生却充耳不闻;教师尽管如何地强调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学生却仍然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符号游戏,不得要领;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分析过的数学习题,学生在作业或测验中仍然可能是谬误百出等等.结果,老师的抱怨之声不绝于耳:连课堂上讲过的一模一样的习题,在考试中出现时仍然做不出来!为什么会这样?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社会的建构过程.“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上面所列举出来的种种现象,只能表明学生认为自己“我通过了”,甚至“我懂了”其实并没有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的理解,他们所学到的往往并非是教师所教的!学生真正获得对知识的“消化”,是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其成为整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我们对学生“理解”或“消化”数学知识的真正涵义获得了新的解释,也能从中认识到“满堂灌”的真正危害。这正如我国著名特级数学教师马明先生所说的一样:教师把知识“抛”得越快,学生忘得越快.教得多并不意味着学得也多,有时教得少反而学得多.

四、数学理解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首先,数学理解的本质是数学知识的结构化、网络化和丰富联系。建构主义学习观一再强调:“要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真正的理解,这意味着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只言片语的。”而希伯特教授则用信息的内部表示和构成方式来描述理解,“我们认为一个数学的概念、方法或事实是理解了,是指它成了内部网络的一个部分。更确切地说,数学是理解了,是指它的智力表示成了表示网络的一个部分。理解的程度是由联系的数目和强度来确定的。”这就是说,数学理解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学理论;启示;借鉴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趋势下,英语的应用与学习更加重要。特别是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之下,对英语教学所提出的要求越发严格与具体。为了满足更加严格与全面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利用语言学理论,为英语教学内容的改革及完善提供动力,从而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隐喻认知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在人类运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当中,隐喻是最常见的语言表现之一。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手段,隐喻认知是人们以具体经验为重构复杂并且抽象性概念的一个过程。在语言应用的过程当中,人们通常倾向于使用自己比较熟悉的概念来理解相对陌生的事物,从而不断丰富对世界的认知。从这一角度上来说,隐喻认知理论实质上强调的是自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发展的过程。在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许多语篇文本中(可能是情感,时空、人体等多种因素)均含有一定的隐喻思维内容。教师若能够准确应用隐喻认知理论,就能够在英语教学中发挥充分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例句:“Avian influenza:perfect storm

now gathering?”在以上有关“禽流感”的语句中,将“禽流感”病毒的危害性与大众所熟悉的“暴风雨”概念等同起来,将“禽流感”与自然灾害相似的破坏性形象展示出来,使读者能够认识到“禽流感”所具有的巨大冲击力、侵袭性和蔓延性特点。利用这种概念隐喻认知理论,使陌生概念与熟悉概念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行对应的关系,这种连贯性的方法能够有助于预测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这种理论的合理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发掘语篇中关键词汇的深层次含义,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而言非常重要。

二、生态语言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生态语言学作为近年语言学中关键理论之一,以全球语言以及文化的和谐共存作为关注对象。当前,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应用非常广泛,且已经渗透至我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当中。在这一背景之下,如何正确处理英语语言学习与本民族语言文化维护之间的关系,是高校英语教学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当前,汉语中也开始充斥大量的英语音译词汇,如“派对”对应“party”,“雷射”对应“laser”,“蕾丝”对应“lace”,“曲奇”对应“cookies”,“培根”对应“bacon”,“芝士”对应“cheese” 等。除英语音译词汇外,也不乏一些汉英夹杂的变形语句,例如“I服了U”“e网情深”,等等。在文化渗透的背景之下,以生态语言理论为指导,能够使英语教学更好地维护本民族语言文化,同时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英语语言的学习技巧,了解西方语言文化。

具体策略如下:第一,针对学生热衷于过西方节日的习惯,教师可以在节日来临时鼓励学生上网查询这些节日的文化渊源,在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的同时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而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也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兼顾中西方文化认知水平的提高;第二,需要及时指出学生所使用的音译外来语中存在的错误,例如,“粉丝”一词来源于“fans”,而“fans”在英语中是复数形式,因此“我是XX的粉丝”这种语句实质上是错误的,只有在母语中无法找到对等词的时候才能够使用音译词,以免因错误使用音译词而给交际带来不良影响。

作为一门有着高度实践性特点的学科,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以及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求以语言学为主导,利用语言学关键理论来指导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为英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促进英语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及完善。

参考文献:

[1]李金华.文化策略与原则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183―184.

[2]承 雨.论英语教学中的跨语言策略[J].医学教育探索,2010(04).

篇9

【关键词】结构力学;课堂教学;实例

引言:

结构力学是土木、道桥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内容十分丰富的课程,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觉困难,为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在结构力学教学中,采用了一些看起来简单、有效的方法,以提高学习兴趣。

一、注重知识的融合,引导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创新能力

1、注重《结构力学》各章节知识的相互融合、贯通,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结构力学》教学内容基本上分为四部分:基础知识,提高知识水平,深化表面研究,利用实践。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论,方法为基础知识点。对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并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提高认识,深化研究与实践。为了便于内容的分块教学,编者按知识点分章节编排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运用知识和思维能力。实际工程的结构不是单一的,片面的,孤立的力学。力学条件复杂,形态多样性,这就需要专业知识,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要丰富而深刻的,也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各章内容的相互渗透性、综合开放性,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建立合理的力学模型,以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教学活动,学生的认知活动,并加深对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探讨培养良好的素质,对真理的追求,追求卓越。帮助学生提高效率,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全消除了“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情况,可用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一位教师的使命。

2、注重力学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的融合和渗透,加强引导结构力学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后续课程,三门课程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是互补的关系,不可分割。结构力学教学注重知识的融合和渗透,遇到相关问题,应及时指出,便于学生的回味与思考,多角度分析,加强对学生应用和内容的理解,同时要加强指导,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运用型人才。老师在力学课程的内容,从侧面反映了教师对于组织教学内容的组织、归纳、推广的运用能力。老师对某一问题进行讲析,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扩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信心,将学生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打破材料的柔性约束。

二、从后续课程中选择合适的例题

结构力学的习题和例题来源于实践,但也有一些习题与实际结构联系不紧密,脱离实际。针对此问题,在对后续结构课程进行深入学习、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寻找适合结构力学的例题,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桁梁桥的预拱度计算

这是钢桥中的一个问题,由于制造误差引起位移计算时,学生总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不愿意花精力去学,教师通过引入问题背景,激发学习热情。图1桁梁桥计算简图,在设计时,需要稍稍上拱一点,以便成桥后在自重和荷载作用下不至于下凹,影响行车。这个事前的上凸,称为预拱度,是通过每个上弦杆比下弦杆加长一点点实现的,这可用静定结构由于制造误差引起的位移来计算。例题为:图示桁架制作时各上弦杆都比下弦长8 mm,求由此引起A点的竖向位移。

图1桁梁桥计算简图

(二)斜拉桥的索力计算

图2(a) 为一斜拉桥的简化力学模型,为七次超静定结构,弦索可看作二力杆,其力法基本体系可取如图2(b),对称结构的在对称荷载的作用下,其内力应是对称的,力法基本体系可取成对的未知数X1,X2,X3,其单位荷载弯矩图是对称的,图2(c)为其中X1=1时的单位荷载弯矩图,这种方法比取半结构方法更容易。

图2 斜拉桥的索力简化计算

(三)框架的稳定问题

结构力学中,计算了单杆稳定的临界力后,稍加引申,学生很容易理解钢结构单层单跨框架的稳定临界力定性判断,在结构力学中解决此问题,比在钢结构中解决容易。对图3(a)、(c)中的无侧移框架,区别仅为横梁刚度其一为无穷大,其一为0,可将框架柱的计算简图分别简化为(b)和(d)两种形式。其临界力分别为π2EI/(0.5H)2和π2EI/(0.7H)2。实际结构中,横梁刚度一般为介于0~∞,则无侧移框架柱的临界力介于π2EI/(0.5H)2和π2EI/(0.7H)2之间。对图3(e)、(g)中的有侧移框架,其他条件不变,其临界力分别为π2EI/H2和π2EI/(2H)2。则实际结构中,无侧移框架柱的临界力介于π2EI/H2和π2EI/(2H)2之间,很好地解释了钢结构中柱子临界力的规定。此例题是钢结构课程要用到的内容,在钢结构课程教学中如果首次遇到这个问题,学生会很难理解。在学习框架稳定时,解决此问题较容易,学生因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增强,加深了对稳定问题的理解。

图3 单层单跨钢架临界值

三、结构力学现代课堂教学教具的研制

结构力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更接近于工程实际,这就为研制结构力学现代课堂教学教具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在结构力学课程,超静定结构含量占主要部分,在超静定结构、静态结构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的同时,在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样,对超静定结构特征进行全面的,正确的,深入了解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结构力学,对超静定结构受力特点的理解很重要。为了更好地描述超静定结构的特点和结构受力特征。研制一个静定与超静定的结构内力特性对比教具,直观的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受力特点比较。教具包括结构,传感器,增压装置,数据采集和显示装置结构为两个相同尺寸的刚架,其中一个为静定结构,另一个为超静定结构。

四、结构力学的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精神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式教学,直观的主要途径,包括怀疑灵感启发引导,启发灵感的讨论等形式。在结构力学教学中,做一个好工作,启发式教学,教师必须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设计结合本课程的知识体系,针对这一问题,设置“陷阱”,建立冲突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消化和相关知识的运用。

激发学生的问题和对知识的渴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通过老师的问题激发学生产生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视觉灵感启发,包括示范,启发,生动地描述实际现象的叙事的兴趣比抽象的理论与形象思维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教练的灵感是给学生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运用知识去寻找答案的思维探究。批改作业、辅导,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知识或方法,应该指出的是,及时的错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或查阅相关文献,寻找可能的答案。讨论由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相互理解,相互启发,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甚至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

五、结束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性,即课堂教学结构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要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在教师启发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达到终生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镰锟.结构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远隶,徐君兰.钢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篇10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在高校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进行中,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以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就当前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解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体育教学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心理调解;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上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件越来越多。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 25%,近年来已达到3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是关系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警官院校的学生处于大学生向警察过渡的时期,较一般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需要更强的心理素质,本文就警体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调解进行研究。

1研究对象

以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方面的书籍,阅读中国知网上近年来相关的论文与资料,总结当前研究的进展与存在问题,为本文的写作提供参考。

2.2专家访谈法

就全国警体教学的专家进行访谈,咨询专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的意见。

2.3问卷调查法

就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学生300名,其中男生200名,女生100名,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5份,回收率98.3%,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99.3%。

2.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自我评价分析

对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现状自我评价调查,从表1的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仅有11.6%的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非常了解,有16.4%的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有高达46.1%的学生一般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有25.9%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现状。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心理健康也成为人们关注的方面,如何引导大学生关注、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是今后高校教育要考虑的问题。

3.2警察院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的作用分析

警察学校的学生较比一般高校学生有着显著的差异,警察院校的学生专业课较多,学习压力大,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要求严格,学生训练非常艰苦,有很多学生常常处于焦虑当中。而体育教学可以很好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解,塑造健康的心理。由于体育课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通过体育课教学,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同时,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自身情绪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缓解紧张的心理,化解大学生的不良思想情绪,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通过体育课中的团队合作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团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有利于缓解因学习产生的焦虑。可以说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解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3.3警察院校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解当前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存在的不足,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有48.8%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心理教学内容较少,有21.5%的学生认为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差,心理辅导能力不足,有19.1%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内容落后,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当前体育教学中心理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由于警察院校与普通高校有着明显的区别,警察院校是为培养警察做人才储备,体育教学内容多是以格斗、散打这些实用性较强的项目为主,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而对学生心理辅导相对较少,这样的体育教学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

4结论与建议

4.1当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了解较少,缺少心理方面的健康辅导。

4.2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3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4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体育课教学应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掌握心理健康的调解方法,使学生可以及时的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解,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5对现行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体育教学要以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体育教育要包含健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提高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

4.6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体育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能力。体育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健全的心理素质,加强体育教师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学习,更新教师的教学理解,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全方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师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衔华,全宏艳,蒋湘祁,蒋艳华,罗军,刘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效用的实证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2]陈东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探析及应对措施[J].文教资料,2010(24).

[3]周勇.浅谈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大众科技,2009(12).

[4]金勇,严红玲.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11(11).

[5]饶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活动[J].文学教育(中),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