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专业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专业建设

篇1

关键词:中专计算机 双师型 专业建设

如今我国对计算机人才市场的需求缺口很大,而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就业形势却不理想,尤其是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业很难。究其原因主要是中专学校计算机类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力不够,专业性不强,不能适应工作。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我们应该做的是让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不落伍,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一、提高生源素质

当今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不是很理想。通过对企业的调查,笔者了解到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专业知识不强,能力不够,没有上进心,又不肯吃苦等现象。原因不只是老师教的问题,很多学生是因为当初选择学计算机专业就是不想受累,有份体面的工作。这种想法决定了他的未来与现实会出现很大的差距,导致不能接受现实状况。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其他专业不符合的人员都可以读计算机专业,导致学习进度相差很大,老师不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把好的学生也耽误了。所以笔者认为要想让中专计算机专业办好,就要在入学时严把质量关,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要。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计算机行业发展速度很快,计算机专业更新速度更快,计算机教师所掌握的专业要与时俱进,不能落伍。有句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老师的专业水平决定着学生培养质量。提升老师的专业水平首先是让老师继续学习充电,才能更好地掌握当今计算机专业技能;其次从计算机专业老师中挑选有能力的,最好在企业实践过的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老师编写校本教材。因为计算机传统教材存在知识老化现象,与当今社会需求不符,学生不喜欢学等因素已经不适合了;最后让计算机教师投身企业中,通过实践、调研等方式来关注市场动态,从而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实用、能用、够用。

三、定位培养目标

通过对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回访和调查,对计算机行业人才市场的分析,了解到中专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主要有计算机办公软件基本操作,局域网的操作维护,专业打字员,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和调试,影视制作及数字化,平面广告设计及制图,计算机信息等。学校要根据现有的机器设备,专业老师的能力等条件从中适合学校的专业,不要做力不从心的专业,对选择的专业要做精细,尽最大努力做好做强。

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培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学好、学会。我们要打破以往的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旧的教学模式调动不起来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实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老师的教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进行辅导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另外组建兴趣小组和竞赛,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还要进行工学交替,让学生完成一些实际的项目。完成实际项目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更加了解学习专业的目的性,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

五、培养学生自主创新

计算机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发展更新速度飞快。如果不跟进就会被甩到后面,计算机老师要不断学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意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老师教的知识,还要多留时间让学生独自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老师给予指导,这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便将来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中专计算机专业建设只有适应社会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和改革、提升生源质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专业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潘静,祁利平.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7(11).

篇2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弊端

虽然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但社会上仍有很多电脑文盲,计算机专业市场还是有待我们进一步开发。并且据笔者调查,不好就业并不是不需要,而是现在学校培育出来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没有学到真才实学,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社会需要有着精湛计算机技术,有着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

二、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文化课与专业课比例不当。中职学校的学生要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学生。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与企业相对接,必须把专业技能学好。在开课时,相对降低文化课的比例,如3∶2,甚至可以是3∶1,提高专业课的比例,让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学习专业知识,真正拥有一技之长。

2. 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环节缺少实训。职业学校有些专业,如数控、机械、学前教育等,可以先学习再下校办工厂或企业、幼儿园实训,反复交替进行,学生经过实训后,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再就业时就能得心应手,而不至于慌慌张张,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完全脱节。

3. “课程制”的弊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大都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课程制”。这种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1)同时开设几门专业课,学习目标分散,不利于工作经验的形成。(2)一个完整的任务往往不能当堂完成。(3)机房使用乱、管理难。(4)设备损坏严重。(5)矛盾多,课堂秩序差。(6)设备使用效率低,资源浪费大。(7)教学目标缺少个性化。

三、中职计算机专业建设改革的思路和过程

(一)“项目制”教学实训的思路

1. “突出操作”。除个别课时需要在多媒体教室讲解要领和评点“作品”外,不分理论课和上机课,全部在机房进行 。

2. “接近实战”。不管是例子,还是学生的任务,都必须接近行业中的实例。机房的布置尽量仿真工作场景,教学方法采用师徒授技方式。

3. “注重专长”。学生应“多能”但更应有“专长”,至少有一项技能达到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

4. “流程作业”。除最基础的常识外,根据行业不同可分几个流程,每个流程由几道工序组成。只有完成了上一道工序,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5. “团队合作”。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培养责任心,彼此互相帮助、分离信息、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二)“项目制”研究的大致过程

1. 第一阶段是进行职业分析和行业调查研究。搞清经济建设中,中职学生能够从事的计算机行业所需要的中、低级劳动者的特点、工程、必须技能水平及待遇。

2. 第二阶段是教学改革准备。根据职业分析成果,制定教学模块,设计各模块的教学流程,落实各流程的教学内容。

篇3

关键词:技能竞赛;计算机;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3.67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在职业院校竞赛制度建设发面已经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了相对规范的制度,在此制度的规范下,也已经举办了各级各类的技能竞赛。在建立全国职业竞赛制度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各个中职学校出现误读,特别是认为技能竞赛仅仅是个别优等生的事的误区,中职学校应该领会其中的真真隐藏的含义,技能竞赛是一个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机会,应该把职业竞赛当作一个突破口,促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改革与创新,不仅要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水平,更要促进整个职业教育的质量。

1 以技能竞赛引领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建设意义

1.1 对全体学生和比赛优胜者的激励作用

技能竞赛作为一项标杆,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学生都有一种争第一的天性,能踊跃参赛,并且由于性质使然,中职生的水平差异很大,通过这种竞赛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信心。[1]对成功者来说,成功的结果就是对自己的肯定,而对失败者来说,失败不过是成功的垫脚石。竞赛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加有干劲、有动力。

1.2 对教师的激励,促进教师加强教学和提高操作技能

技能竞赛既是参赛学生的较量也是参赛学生指导老师们的较量。这种竞赛不仅体现了学生们的专业技能水平也从另一面反映了指导老师们的教学水平。所以说,这个舞台不仅是学生的,也是老师们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老师们可以尽情的展现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成果。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所以,老师们应该以终生学习为教学理念,成为“双师型”教师。[2]

1.3 对比赛后进单位和个人的督促作用

比赛成绩差的,不能一味的批评甚至惩罚,应该通过激励与鼓励,促使他们查找自身原因,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1.4推动计算机专业设备添置并适应社会应用发展

笔者的学校在1996年起就组织学生参加了本市组织的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竞赛,当时主要以打字、排版、编程为主要内容。当时仅有386电脑4台,为了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学校添置了10台英文打字机用来练习指法。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通过辅导教师及参选学生的努力,校参赛队在1997年的本市级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比赛中获得了综合第一名的好成绩。同年又获得省级比赛综合第二名的好成绩。一时上下学校出现了一股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学校领导也把握时机,在引导学生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了专业设备的建设。他们想方设法挤出资金为学生竞赛添置设备。学校于1997年的下半年就组成了一个有30台电脑的实训室,大大地改善们学校计算机专业设备的问题。同时,全校各专业教研组都开始重视学生技能的培训。很快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就成为本市的市级骨干专业,至今影响深远。目前学校已拥有6个机房400多台电脑,包括网络实训室、动漫与游戏制作实训室、图像设计实训室等。回首看来,开展竞赛活动已经成为笔者所在学校选拔人才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推手。因为参与了竞赛,我们始终把握计算机行业发展的脉搏。从此,笔者所在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也走上了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改革之路。

2 分析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的好处

2.1 对全体学生和获胜者起到好的激励作用

技能竞赛的根本目的就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成功人士作为学习上进的标榜,从而唤起学生们学习的无限乐趣。而中职学生知识水平薄弱、学习积极性差等原因,如果在学习中一味通过枯燥的坐式听课方式进行授课,想提高学生成绩及教学质量无疑是非常困难的。而如果让这些学生参加计算机技能竞赛获得成功后,使他们认识到只要自己努力学习,成功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其不仅增加了学生的信心,还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的主观能动性。而对于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而言,通过与获取成功的学生相比后,更能够激励他们更加刻苦的学习,以期取得更优异的成绩。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本省高职单招考试保送生政策的出台,也进一步激励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引导中职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2 对教师的激励,可促进教师加强教学的创新及提高授课的技能

技能竞赛不仅仅只是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比试,也是对教师们授课质量的检测。学生的成绩离不开授课教师的培养,学生的技能成绩直接关系着教师教学能力的成败。而中职计算机技能竞赛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在课堂上更加努力学习和完善自己的不足。也使计算机专业教师看到自己授课技能的缺陷,更应当努力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的理论及操作技能的水平,使其成为“双师型”的授课老师。

2.3 竞赛项目的实用性强,引领学生就业方向

省赛中的综合布线、建设网站和园区网互联以及搭建和应用网络三个项目既是考察了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所需要熟练掌握的最基本的技术,不过实际上,在中职生中很少有人能掌握着。但是,社会上却是急需这类技术人员,培养学生在这上面的技术能力,是为了能够引导就业方向。所以说,举办专业技能考核不仅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端人才,同时作为一种标杆,也可引领中职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方向。

3 通过技能大赛引领中职计算机专业进行专业建设改革

3.1 以竞赛项目和内容,引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内容改革

从技能大赛的要求上我们可以深深的感受到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迅速。在2011增加了一门新兴的“网络综合布线技术”项目,2012年将“工业产品设计(CAD)”项目纳入大赛题目,2013将“计算机应用能力”项目写入大赛试卷。从大赛的要求上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最新动态,[3]也可发现当今企业急需的人才种类、行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等,这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以及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具有重要的作用。

3.1.1 多开设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加强实训课

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应该多多开设,这既是中职生所喜欢的也是技能竞赛所需要的。实训课程的增加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的学校最近几年在网络布线课程以及软硬件组装维护上,开设了专门的实训实验室。网络综合布线有专用布线室,不仅平时有许多的动手实践课,学校还专门安排一周时间进行综合实训,在实训课程中参照省赛要求操作,严格要求。另外软硬件组装维护课程也备有专用软硬件维护室,和网络综合布线一样,平时实践课,外加一周综合实训,在课程中更是做到了人手一台电脑,各自独立的进行硬件组装以及软件安装等。

3.1.2 课程设置体现技术实用性

将综合布线技术与网络设备互连技术等这种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以及实用200中国科教创新导刊China Ea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型的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引入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4]此外应该还要以多原化、宽专业为设置与调整课程的原则,在研究课程的同时还应该结合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特点针对性的开设与省比赛相关的课程。

3.1.3 提早让学生接触专业性强的课程

尽早的开设专业性强的课程具有很多的优点,第一将强化训练的时间减少了,为大型比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进入学校的第一年,主要课程主要由图像动画以及动画制作、图像处理以及软硬件维护等组成。在学生学习一年后,主要开设服务器配置、综合布线、交换机路由器实验、网站建设以及网页制作等课程,最后一年则考虑到学生即将毕业,开设一些综合实训以及辅助课程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2 以技能竞赛为引领,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技能两字是职业教育的立足点,竞赛项目的设置不仅将综合应用能力以及主干技能体现了出来,还将行业以及市场的需求也反应了出来。

3.2.1 竞赛项目内容融入平时教学

首先,优化组合课程纲要和竞赛纲要,合理的对其进行增减。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链式项目教学法融入竞赛项目。举个例子,在《综合布线》中,开始将省赛的综合布线项目展示给学生,然后将这个大工程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融入到平时的课程中,是知识逐渐深入到学生心里,最终教学达到目标。

3.2.2 加强综合实训,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因为大型的技能竞赛每一个项目都包含有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考察的是综合应用的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首先,在每结束一门课程时,应该留有时间,让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实训,将所学的知识能够灵活的运用起来。其次,最后一年,应该对综合实训进行加强,项目对象就用省市的竞赛项目,与此同时,老师也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每个人都应该至少完成相应专业的一个完整的项目,并且设置用于激励的奖项,比如笔者的学校就设置其中的百分之十、二十、三十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而奖品也不应吝啬。这样全员参与的校级大赛每次都能举办的红红火火,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市职教中心领导也表扬了这样的全员竞赛。这个学期笔者的学校更是为动画设计与制作、网站建设以及软硬件维护等项目分别设置训练周期。[5]

4 结束语

所以说,职业教育是一项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也一样。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能做到奖励,但也不要忘记要对差生进行鼓励与鞭策,这样才能最终形成人人争第一的良好风气。充分利用好技能竞赛的激励与引导的作用,带领全校师生奋发工作与努力学习,最终达到将学生们都培养成具有高素质技能的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仁胜.技能大赛对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启示[J].职业,2011,30.

[2]张军锋,王玲.中职计算机技能大赛推进教学改革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2.

[3]李莹.重视技能大赛推动职校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2011,22.

[4]刘豫东.技能大赛在职业教学中的作用[J].才智,2009,33.

篇4

【关键词】计算机 实践教学 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38-02

1.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的概述

计算机有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组成,软件又包括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随着全国近几年的课改深入,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综合型职业教学人才,才是现代社会中所不可或缺的技术人才和知识人才。为了满足各个领域的人才需求和自身的工作选择需求,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即理论教学体系向实践教学体系的转变。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实践体系中,也会和学习计算机知识一样,将计算机实践体系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的软件部分主要研究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上的编程和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其中的组成,不断挖掘出计算机软件的性能和各种语言的描述方法。纸上谈兵在计算机教学体系中永远培养不出一批良好的将军。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在实践教学中,本专业学生对于软件的构造有极大的要求,只有不断的去调试和修改,才能编制出一个完整没有错误的软件,才能应用于实践。除了软件,硬件也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硬件是计算机实践的基础和必备的条件,有了硬件,软件才能正常运行,才能有软件实践的平台。在计算机实践体系中,不仅要从实物中认识到计算机组成的原理,还要能了解其基本组成部分,计算机硬件的运行,存储和控制职能等。传统的理论教学体系不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也不能使学生充分吸收课堂知识,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此处所说的实践体系并不是单单指在学校的教学中的实践,是在以学校理论基础扎实的前提下,实施的以校内实施为前期,以校外实践为主要训练内容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当下的发展情势我们了解到,现在只有百分之二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从事着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所以,要想成为这百分之二中的一员,就必须拥有淘汰掉剩下百分之九十八的竞争对手的实力。对于计算机招聘的企事业单位的要求,都是以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如毕业时已有工作实践经验,就已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其剩下的便是对自身知识掌握的能力。这是建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最终目的。但是在达到目的之前,还要先了解一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初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陷入一种“烫手山芋”的状态,企业陷入一种专业人员极度缺乏但是却不愿意聘请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尴尬境地。主要是因为校内的理论知识框架下培养的学生,对于企业的商业价值不大。而学校教师与学生也均处在计算机难,难于上青天的教学难点上,知识的死记硬背对于学生没有丝毫作用。所以,针对学生实践较少,课程实践部分不能很好与市场实际需求接轨、校企合作力度不大等真正现状,提出了现在的专门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这也引起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思考,理论知识不再是衡量我们学习知识和能力的唯一标准,而是要根据自身专业知识和行业需求,不断使自身优化成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即招即用型人才,不会再出现孔乙己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而是觉醒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型人才。所以,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其他领域问题提供了一个前车之鉴,要前进,就需要改革和创新。

2.实践教学体系框架的构建

在了解到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后,我们必须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去满足在教学中对实践体系的需求。从整体上构建一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第一,学校应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针对于计算机专业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在理论课的基础上,增加实践的内容。学校为计算机实践体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理论知识以后的实践强化学习是必经之路,为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为了实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应该承担起创造学习环境的责任。第二,以学校计算机教研组为中心,展开一些计算机实践的项目。项目的难度要使学生能够承受,结合书本里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计算机理解能力的强化训练,由老师或者更高一级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起到一个指导作用,对一些实战中的技术在不断重复中熟练地掌握,最终达到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在项目的跟进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自身的问题和储备不足的理论知识,再一次的准备之后,又再一次的进行实践的操作,如此的循环往复,在实践的课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做到基本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更深层次的认识软件的应用创造过程。第三,建立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长期联系。除了在校内的机房接受的实践知识外,校外与校内的结合是完全有必要的,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但是在真正的社会里所要面对的变化是在学校里学习不到的,所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形式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与企业建立一种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定期定岗实习,将学习过程与企业实践交叉进行,使校园文化与优秀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岗位能力、就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使学生从“学校人”转变为做“职业人 ”。这一框架的构建加强了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与计算机实践企业教学的联系,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实践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

在构建出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后,必须对计算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进行扩充,那么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的主要内容。首先,需要学校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和设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固定的实践场所和充足的计算机设备是保证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必要装备。其次,学校应该安排适量的实践课程。使学生能够有充足系统的时间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不断实践和自己的摸索中会慢慢掌握和消化书本上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操作,还会产生学生自身能力的激发,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使学校向社会输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素质有所提高。第三,建立校内或者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机制,以强化计算机实践体系的完善和应用。不定期的在学校举行以校内为单位的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操作大赛,以物质或者荣誉作为奖励,以鼓励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实践学习兴趣和实践学习能力。还可以根据校内选拔结果,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计算机实践操作大赛,这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还能为以后就业创造一定的竞争优势,所以计算机专业的实践体系的构造和实施势在必行。第四,在计算机语言的选择上,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现在世界上计算机编程的语言的多样化能适应计算机专业人士自身的需求,但是也对学习计算机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困难以至于笼统接受所有语言的教学方式。在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语言学习的深入性和专一性就成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学生应该精通一种或者两种语言,如果只是学习表面知识,甚至一种语言也不能熟练掌握,那么以后就不能在计算机行业长久立足。现在企业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越加苛刻,只有理论知识的计算机人才已经慢慢从计算机市场中退出历史舞台,继而代替的是能把理论实践结合起来为用人单位所用的复合型人才。

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的主要内容从侧面反映出它在各个方面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首先,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学校的目标,学生的整体素质体现了整个学校甚至整个教育的成功性,所以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除提高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水平之外,也提升了自身的教学素质,从侧面反映出教育改革的正确性。第二,从学生角度而言,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真正从内在了解到计算机的真正知识,学到了真正有利于以后立足于社会的本钱,对于自身以后就业是个大大的优势。最后,从社会和企业的角度看,不仅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从业人员,也以计算机为首的高科技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也是职业教育急需的一项改革。

4.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

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在当代社会立足生根,才能不被社会的新生命所排挤掉。不管在哪个领域,都是弱肉强食的世界。虽然构建了关于计算机专业实践的体系框架及其内容,但是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之后,便会有更加优秀更加适合的体系来代替。所以,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就成了伴随着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一大重要的任务。不断优化自身体系内容和结构,才能在同行业中保持不败之地。

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向前发展,它也会随之不断的更新。需要后来人不断注入新鲜的思想,把旧的体制和不成规划的东西给淘汰掉,逐步引进新思想,新内容,使其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中闪亮人们眼球,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发展逐渐跟上计算机发展的速度。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事业单位相结合之后,实现了社会与职业中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接轨,更加满足了社会对计算机职业人才的要求,减少了计算机毕业人才与企业之间的磨合时间,大大提高了企业人才的使用效率。在以后的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创新意识可以朝着与企业接轨的方面不断深入挖掘,争取找到一个学校理论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实践的最佳结合点。

在上述构建起来的关于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内容的充实化和专业化是其特点,至于未来的创新改革是不能预知的变化。但是根据现在计算机专业发展趋势和前景,创新的大致方向是明确的,突破传统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方式,建立起一个多结构多视野的多层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和理论中,都能够在保留传统实践体系的情况下,提出改进的方式和新的元素,使其不断促进计算机专业在社会上地位的上升,也会使其学习计算机的速度在计算机发展的速度上,拥有质量的优势,但是不要本末倒置,理论基础永远都是实践体系最重要的根基。

小结:随着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的不断完善的构架,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学校以及企业都带来了福音。现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性不强,不能在企业中很好地完成企业的要求与任务,也满足不了企业对计算机人才即招即用的就业现状。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就成为各方面都关注的一个必行措施,并且在推出及其扩充主要内容后,使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构架体系成形并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构建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的初衷,也只有真正实施以后,才能显现出这个体系的构建带来的益处和目的。

参考文献:

[1]阳王东,祝菁 《计算机实践课程的过程管理与量化评价》计算机教育出版社

[2]黄贤英,李玉桃 《构建面向岗位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重庆工院学报

[3]王志英,蒋宗礼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研究》中国大学教学出版社

[4]王正飞,曹文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环节的实践探索》中国科技信息出版社

篇5

结合辽东学院上述四类专业的实际授课情况,提出适应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设置方案,方案主要包括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授课重点和实训项目案例,其中的实训项目案例将不同专业知识和与之相对应的计算机技术结合得更加紧密,实现课程体系的建立。表2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调整后设置一览表。由表2可见,四类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实训项目内容相对于教改前做了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实用的修改,以下分别介绍这四类专业的实训项目案例的具体建设及授课情况。

首先,详细了解一下金融类实训项目案例的具体建设及授课情况:金融类包括会计学院的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及经济学院的金融学等专业,针对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备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分析、财务核算的能力,在课程中设置了财务管理系统实训项目案例,实现财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此项目案例采用C/S架构,涉及两个计算机相关技术,一个是前台开发语言,如VisualBasic或C#,另一个是后台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图3为“财务管理系统”项目案例体系结构示意图。由图3可见,在项目案例创建过程中,无论后台数据库的创建、前台功能实现,还是使用此系统的用户都需要有财务方面的基础知识作为前提,用户通过客户端与后台数据库进行信息交流。如财务管理的应收账款模块,属于总分类账中的资产类账户,跟踪和记录客户购买公司产品以后应该支付给公司的款项。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运用财务基础知识分析、设计项目案例的数据结构并创建后台数据库,这部分需要向学生讲解Access建库部分知识;

其次,用户通过客户端进行查询、购买产品,完成这项功能需要向学生讲授VisualBasic或C#语言的相关语法知识;这样学生针对这项功能,需要同步学习两方面计算机技术,其它知识点的授课也是遵循这种方法。虽然知识点有难度,但是由于直接和一个项目案例结合讲授,学生反而更容易接受。根据上述项目案例的建设思想,以下给出管理类、机电机械类和化学化工类三类实训项目案例的概要建设情况:

(1)管理类:如工商管理学院的工商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学院的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等专业,针对培养目标中对管理系统商务化要求,在课程中设置了电子商务系统实训项目案例。此案例系统客户端采用B/S架构,选用功能强大的ASP.NET做前台网页设计,并配置C#或VisualBasic做网页功能代码编写,服务器端采用C/S架构,数据库也选用Access数据库管理软件。此案例教授学生如何实现大量数据的电子商务化管理。

(2)机电机械类:如机电学院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数控技术与应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针对培养目标中对单片机系统开发的要求,开设KeilC51课程做单片机及接口功能开发,如KeilC51对非编码键盘的软件实现。

(3)化学化工类:如化工与材料学院的化学工程与工艺,针对培养目标中化工过程模拟优化的要求,开设了MicrosoftC语言课程完成模拟模块设计,如利用C程序仿真酯化反应过程,从而降低实验风险,提高实验精确度。上述各类专业的相应专业知识点都合理的结合了计算机技术,其中金融类和管理类的实训项目与以往计算机技术课程实训项目的区别是增加了前台的功能设计,让学生掌握更多软件开发技能;机电机械类和化学化工类的实训项目则摆脱以往计算机技术课程实训内容的无针对性,结合本专业开设了实践性很强的实训项目。由此,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更加专业化、具体化、实用化的项目系统。

2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实施的教改效果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方案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由于课程内容设置向着学生本专业方面调整,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专业特性,使学生摆脱了对计算机学科的陌生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通过对近两年学生座谈会资料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极大提高,明确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对自身专业的重要性,从以往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第二,对四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考试成绩进行了跟踪分析,表3为教改后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执行效果数据一览表。由表3可见,教改后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考试通过率明显高于教改前,可见教改后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更加有利于学生巩固本专业知识,同时也易于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是一个高低起伏的波形图,总会有部分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优于其他同学,实训项目案例可以增强课程的直观性、可操作性,应注意积累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接受情况,适当调整实训项目内容,以适应更多学生的课程学习,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3结语

篇6

[论文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职教的新形势,中职计算机课程逐渐被冠以“低层次化”,在教学实践中和现在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中,作为一名中职计算机课教师,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从课程模式的构成因素和中职计算机岗位设置入手推行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改革的设想。

近年来,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重视,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05年11月份、2006年9月份别召开了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广东省职教工作会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点工作之一是: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中指出“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并着手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广州市政府也纷纷推出加强职业教育的相关措施。借着职教改革的东风,职教自身学科改革、建设呈现出一种良好的态势,也给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职教的新形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状态:教材与师资专业程度不够,中高级职称计算机教师对本专业知识更新程度日显落后,对中职学生的社会定位不明确,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整个学校的所有专业开设同一门课,使用相同的教材;忽视计算机专业相关课外知识的拓展和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有效指导;学习评价模式单一……上述做法,不但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以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形成。

其次,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逐渐被冠以“低层次化”。随着职业教育的逐渐的被重视,中职教育的“实用性”理念日渐强化,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如火如荼,但没有走职教的怪圈,具体表现为:其一,增加了专业实训课程的课时,但实训内容的安排无针对性和无法进行量化考核,只是简单地重复性操作;其二,计算机课程仅体现了“应用性”,而忽视了“时代性”。如有些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平台还停留在Win98,教学使用软件的版本明显陈旧等;其三,教师少有进修、观摩等学习的机会,计算机教师闭门造车,不仅提高少,见识少,自我主动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低。其四,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缺乏导向,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研究不成系统,基本是以自发的形式或经验式的总结。

因此,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中职学校进行计算机课程模式的改革很有必要性,在职教大发展的形势下,抓住机遇,及时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和探索,在中职学生素质大幅度滑坡的现状下,迎难而上,逐渐改变中职计算机课程“低层次化”和混乱的局面,重新建构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

二、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改革的内容

课程模式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考核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推行中职计算机课程模式改革的设想也主要从这几方面展开:

(一)课程目标建立基于计算机类职业岗位系列课程体系

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的原则。一个专业可以确立2-3个主要岗位和1-2个拓展岗位,不同专业的岗位可以交叉,但主次明确;一个职业岗位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职业能力),如一个程序员岗位(偏Web编程)的岗位能力分析,核心能力有:编写程序能力、软件工具使用能力、网站建设能力、网络管理能力等。每一岗位能力由一个系列课程(至多3门课程+2门实训课程)教学进行培养,形成系列课程链路。

构建计算机类职业岗位基础平台(发展、基础)+岗位系列课程(技能、技术、能力、职业证书)模式,取消学科类基础课程。

(二)课程开发基于计算机类职业岗位的系列课程设置方案

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动画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制作实训);电子商务技术员(网页设计基础、网络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实训);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企业网组建与管理、网络管理实训);程序员(Java系列)(Java程序设计、JSP应用程序设计、WEB应用程序设计实训)。

以上只列举了四个岗位系列课程的设置方案,岗位进行精确的定位后,接着就是实际教学中对教材的挑选问题。综观当代国内中职计算机教材市场,龙蛇混杂,个别出版社出版中职计算机系列的教材,但水平很一般。要选一本好教材,对学生和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可以通过网络上书评进行有选择性挑选,不要轻信出版社的书托,从岗位设置和实际教学需要出发。

(三)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主,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知能并进,分层实施,全面提高。首先,要求参与改革的教师改变理念,主动以新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其次,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确立学生定位,根据岗位划分制定教学计划和选定好的教材,最后决定实际教学策略。再次,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学习习惯,何谓良好的计算机学习习惯?就是保持对计算机新知识有一定的求知热情和所知越多所未学的就越多的学习心态。当然要学生达到此境界比较难,但身为计算机教师,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主动地去学习。特别是学校的领导更加应该鼓励教师进行自我专业方面的进修。广州市政府从07年开始和中山大学合办的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师资班,面向市属高校、中等院校招生,每年提供50个名额,每位补助全额学费4万,目的很明确,为加快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软件师资队伍,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专业进修的好机会。

(四)课程评价构建科学的计算机学习课程评价体系

构建全新的全方面考察、重在能力测试的计算机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的保证,反过来可以更好地推动课改的进行。倡导多维评价,避免传统的以学生分数为主的单一性、总结性的评价方法,不仅要求关注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平时教师要记录学生课内外的实际表现:包括平时作业(书面作业、网络作业、实训技能等项目)、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参与率及热情程度等。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特殊技能和校内外荣誉获得的加分评级活动,如参加广州市计算机技能竞赛等。倡导多元评价,即评价主体多元化,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使评价为学生发展起促进和引领作用。一种科学的计算机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可发挥导向教育和改进激励作用,这也是评价的最终目的。还要及时反馈和评价,使学生从评价中及时了解自己的现状,扬长避短,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傅松涛,蒋洪甫,英国BTEC课程模式的内容及其实施效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2] 刘伟善,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几个问题解决策略的探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广州,2006,5.

[3]李福灼,计算机课程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5,7.

篇7

关键词:课程设计;计算机实验教材;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4-0083-03

1引言

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课程实验、综合性设计、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课程实践(含课程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实践环节,直接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以及后继实践的开展质量。课程设计是属于第一个层次的综合性设计实践教学。

根据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1]以及浙江省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 [2]的调查,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开设数居全国专业点数之首,其中有很大部分为最近十年内开设的。这一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对国家信息化建设浪潮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许多学校专业建设的经验不足。一些专业师资队伍薄弱,一些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得到足够的、比较综合或系统的训练。根据浙江省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浙江省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环节的学分差距较大,一般在16~30学分之间;一般学校安排的课程设计为5门左右,多的学校有7门,少的只有2门。因此,目前各高校对课程设计环节的理解与实施的力度存在差距,其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别;一些学校课程设计的工作量与深度不够。

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重要与可行的手段。课程设计的内容建设与实施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一些师资队伍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高校,实施高质量的课程设计确实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加强课程设计内容的研究与相应教材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教材是教学经验和成果的凝固。通过总结课程设计实施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的成果,形成教材,必将有助于推动高质量课程设计在各高校中的开展,为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作出贡献。

2计算机实验教材出版状况

鉴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国内各大出版社纷纷开始重视实验教材的建设。目前实验教材基本上分以下两类:(1)课程基本实验教材,以课程基本实验为主,包含一部分设计实验,这是目前实验教材的主体;(2)课程设计实验教材,以综合性、设计型实验为主。

近年来,虽然出版的实验教材数量有所上升,但整体比重还是比较低。例如,作者对国内某大出版社公布的计算机类教材清单进行了统计分析:在570本左右的教材中,实验教材共73本,占总数的12.8%;而这些实验教材基本上以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类课程(包括数据库程序设计)的实验教材为主,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材占实验教材总数的34%,程序设计类课程实验教材占实验教材总数的44%,其他所有课程的实验教材只占22%。从各类别教材中实验教材的比例上看,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中实验教材占30%,在程序设计类教材中实验教材占31%,而其他类课程实验教材的比例仅占4.2%。可见,目前已出版的实验教材主要集中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这类计算机基础课程上,专业课程实验教材非常少,而综合性设计(课程设计)的实验教材更是非常缺乏。

从我们已经了解到的已出版的一些课程设计系列教材的情况看:

(1) 不同出版社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教材的侧重点和风格不同,各有特色。但整体上来说,这些系列教材基本上都比较注重市场应用性广的技术,专业覆盖面和系统性都还不够。已出版的课程设计教材主要也集中在程序设计、实用技术等方面。

(2) 不少教材的实验案例偏重课程知识与相关技术的巩固、掌握以及应用,而对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化方法方面的训练份量还不够。

因此,建设专业覆盖面广、体现综合性设计和工程化方法的课程设计实验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

3计算机课程设计教材建设要点

课程设计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好的课程设计应该围绕着一门或几门主要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以培养学生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为目标,通过团队式合作、研究式分析、工程化设计完成较大型的系统或软件的设计题目。课程设计不应仅仅围绕着巩固、提高和融合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综合设计能力、动手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团队合作、工程化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因此,课程设计教材的建设应该紧紧围绕着以上目标进行,突出以下特点:

(1) 系统性。课程设计适用于计算机专业绝大多数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学生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系统的过程。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课程设计教材最好能形成系统性,涉及专业主要课程,以给学生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持续的实践训练。

(2) 典型性。课程设计中的案例应该围绕相关课程的主要知识与技术,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巩固与掌握相关课程的主要知识。

(3) 工程性。目前,计算机软硬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基本上都需要应用工程化方法、进行团队式合作。因此,课程设计作为实践能力训练的重要阶段,也应该体现和突出工程化方法和团队合作意识。

(4) 探索性。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课程实验的主要表现点之一是:希望学生能围绕课程设计目标,通过查找与分析有关参考资料,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激发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在案例分析与练习方面,不应该只是“手把手”地教,更应该留有进一步发挥与想象的余地。

(5) 可仿性。课程设计一般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课题设计,因此这些案例本身应该具有可再现性,即学生通过教材的案例分析可以自己设计实现相应案例;另外,学生也可以在案例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创新。

(6) 层次性。近几年来,越来越多、不同层次的学校在计算机专业中开始实施课程设计。由于不同学校学生层次的差异比较大,建议在课程设计的题目上有一定的训练梯度,尽量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既有详尽的指导,也有适当的提示。

4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实验教材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在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设计已有1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目前,学院80%以上的专业骨干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相应的综合实验,其中大多数是以团队合作方式完成。

为全面总结专业课程设计的建设经验,推广建设成果,该学院特别组织相关课程的骨干任课教师编写了一部以课程设计内容为主的“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综合实验系列规划教材”,并将于2007年下半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

篇8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重组;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岗位网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1-4891-02

高职类计算机专业的现状不容乐观,《2010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提到,计算机相关专业被列为高职失业率第一、本科失业率第二专业。”的确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只要是中高等学校就有计算机专业,而且计算机教学都偏基础偏理论,毕业的学生虽多,但专业不精动手能力不强,从而出现供大于求。而实际上,计算机专业的高、精、尖人才十分希缺。使得高校和市场形成了供求矛盾,这也迫使计算机专业必须进行大刀破斧的改革甚至重组。现在我针对高职类计算机专业改革及发展进行相关的探析。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而教师又是专业建设的主体,所以只有教师地教学理念不断的更新,才能实现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我用上海市工业技术学院王立刚院长的话“在教师上投入资金越多,效益越大”。计算机专业是个与时俱进的专业。它的发展不仅仅局限在软硬件的发展,而更偏重于计算机这个高科技产品的应用,我们教师当初在学校获取的是传统计算机专业知识,在他传授给高职学生时,已经存在极大的不适应。这时就需要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

1.1 教师培训的基本思路

根据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培养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使专业教师适应职教课程改革的要求。

1.2 教师培训的基本原则

“借助外脑”,帮助教师树立先进职教理念,学习与借鉴现代职教模式与教学方法。“立足校本”,帮助教师获得相关技能等级证书,提高专业能力与实践操作技能。

1.3 教师培训的基本做法

采取委托培训、派出学习、校内培训、产教结合、技能鉴定与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制定实施办法,建立教师激励机制。

2 重组专业课程

专业的设置是市场为依托。合理的专业设置必须对市场进行过全面调查,包括对往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人才市场的人才需求,IT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等。经调查总结出目前市场一方面需要的是以操作应用和维修为主的通用性计算机专业人才,如网站开发设计人员,硬件维护人员、企业网络建设和维护人员;另一方面大量需要计算机应用程度较高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包括熟练应用OFFICE的信息化工作人员、企业专业管理软件应用的人员、多媒体技术运用及创作人员。针对以上市场需求分析,设置了相关的6个专业(网络专业、硬件维护和维修专业、信息化管理专业、动漫与特效处理专业、软件应用专业以及传媒专业),每个专业都有3~4个相关岗位网(如网站开发与设计岗位、网络维护和建设岗位、硬盘维修、主板电路分析及维修、.打印机常见故障及维修、复印机常见故障及维修、美工设计基础、平面设计软件、卡通漫画基础、office软件综合应用、企业信息化软件、多媒体技术应用、企业网页设计与管理等)。由岗位网决定开设的专业的课程组,打破传统的课程大纲。从而构建新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标准。

3 引进校企合作,仿效企业实训

现在计算机专业招生较好的学校,如上海海洋职院、武汉职院、深圳职院等。以深圳院为例,学院秉持“校企合作,持续双赢”的原则,先后与思科、Oracle、H3C、微软、ARM、Intel 、Symantec等跨国企业,建立校企战略合作关系,企业捐赠的设备和教学资源约占专业实训设备总值的20-30%,并提供学生认证折扣优惠,专业教师均已拥有多个国际IT技能证书,实现校内校外实训环境的深度融合。而且他们自身也非常注重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和支持。而且还有很多学校甚至自己开办工厂,院长为法人代表,实验实训设备跟企业、社会直接接轨,他们不但对本校学生进行培训,也对外面的学员进行培训。有效利用了学校的多方面资源,促进学校、专业、学生的多方发展。由于计算机专业课程实操性强,做好实习实训是关键,没有配套的专业实训室的支持,专业教学只能纸上谈兵。

除此之外,积极探索 “一条主线五个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了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探索中我们将软件应用专业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着力打造“一条主线五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是以培养学生四种能力为主线(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五个模块”是指培养过程的“课程实验—期末实训—毕业实训—顶岗实习—创新性实践活动”五块。五个模块是根据软件技术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四种能力,体现工学结合。这五个模块和整个课程体系,都是围绕主线来展开。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直接走进工作岗位。

4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训课程和教材

发展新的计算机专业思路,教材的开发势在必行。目前,已与金亿五金压铸厂共同建设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作过程的《信息开发技术》课程,与广州唯康通讯有限公司建设完成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 “教学做”一体化情景化教学的《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发《信息开发技术教程》、《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实训教程》、《网站规划与设计实训教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教程》、《角色动画教程》等教材。

5 小结

计算机专业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纸上谈兵,一定要付诸行动,让我们这个本为新兴的专业,开出长久之花,为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就好业,我们一定要认真的落实专业改革,让计算机专业打破高校与市场供需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字】生产性民办高职计算机

1生产性实训基地研究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理论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考验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实训教学则作为辅助教学的形式存在,但是目前的实训方式与现行企业的生产实践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学校和企业之间也没有简历相应的沟通途径,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了解当前生产的新技术,不具备企业的实践操作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实训设施不足、双师型教师不足、实训成本高、实训模式落后,这点在民办院校体现尤为突出。教育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会议时指出:“加快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改革,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所以,实践教学在目前计算机专业里面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改变目前的实训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产性实习基地的特点

针对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课题组认为职业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以生产性实训为主体的实训基地建设体系,具有很深的意义。

2.1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可以降低办学成本。

民办院校,因为资金来源单一,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导致了专业实训的投资往往比较缺乏。最近几年,省科技厅资金的注入,对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民办院校应该抓住机会,大力发展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大量的实践教学以发挥实训基地的设施优势,对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开发出具有是实用加之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将商业项目引入实践教学过程中,这样既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又可以降低学校技能训练成本,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技能和创新能力,实现了“三赢”实训教学模式,具有现实的意义。

2.2生产性实训基地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生产性实训项目最大的差别就是在于学生实训所使用的项目是企业的实际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下实训,这样不仅可以掌握项目的整体设计过程,也可以对当前的技术和所学习的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提高综合实践技能。

2.3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师资力量是民办院校当前最大的难题,在推行商业项目进课堂的同时,对项目的选择有着严格的要求,一般又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专家共同探讨,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这样的项目既符合学校教师的技术能力,也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企业也可以有计划的对老师进行技术培训,以满足老师在教学中的技术需求,更加方便老师对同学进行生产性项目指导。

3计算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发展与思考

生产性实训的特点是:一、实训教学所用项目具有商业性,能够产生一定的利润;二、生成的地点在学校里面。因此,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学院的具有人力资源、生产设备、电力资源的特点,结合企业的技术、服务社会等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

目前职院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都采用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并且很多技能的训练都属于消耗性实验,比如水晶头的制作,学生在制作了水晶头和网线的时候,做完后直接丢弃,并不能产生一定的价值或者作为技能训练用的材料,网线和水晶头就成为了废品,加大了学校的经济投入,这就使有限的资金显得愈发捉襟见肘,随着经济的发展,给实训基地建设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如何积极探索出一条切合实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新模式,对于我院这样的民办院校来说显得尤为紧迫。下面从三个发展方向发表个人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3.1引进配件服务企业,由于我院在推动校企合作年度较少,而实践教学体系仅限于技能训练,没有系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所以可以尝试引进服务企业,这样,由企业提供设备与材料,学校提供人力、场地,在学校进行服务性营业,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以服务师生。比如校内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项目,既降低实训成本,减少消耗,使生产性实训得以顺利开展。

3.2建立工作室,以维持综合性项目的生产: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木匾,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为大企业生产配套产品,十个很理想的选择。这样可以使得实训基地真正成为生产性的实训基地,可以承担起教学和生产的双重任务,使产学结合更加紧密。有效避免了由于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而带来的严重经济损失,保证实训资金的正常周转。

篇10

关键词: 中职教育 双师型教师 师资队伍 建设途径

近年来,由于招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甚至被称为夕阳产业。而与此同时,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包括计算机的需求却不断攀升。如何解决二者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计算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而高质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更是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根据权威机构调查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严重,其中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每年需求百万以上。培养和造就生产、治理、服务等领域的第一线应用型人才,是历史赋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使命。

中等职业教育尤其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尽管已经进行了多年,但还有许多学校对技能训练重视不够,认为只要有几个计算机房就可以。计算机专业课老师既要承担课堂教学,又要负责实训实习教学,加上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必然带来实习实训时间的减少和专业教学质量的普遍下降。

因此,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应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二、正确理解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纵观职业教育发展历程,职业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的应用,师资队伍的评价方面偏重于理论等问题,为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提出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理念。

目前在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争议,但是加强职业学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教师这一观念在职业教育界和教育理论界已渐成共识。在着重强调教师本身应有的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构建的同时,也注重教师的职称和从业资格证的获取,加强计算机教师队伍实践层面的教育教学技能,才是真正的富有实践意义的、符合职业教育宗旨的高标准。

三、构建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主要途径

1.想方设法从有关单位引进和聘用一批具有计算机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引进行业知名计算机专家作为顾问和专业带头人,使计算机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计算机专业“双师”结构的队伍。

2.把计算机教师实践技能的置于首位,强化技能培训。

学校应针对多数计算机教师理论知识较强,实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实训指导能力较弱的情况,强化计算机专业技能方面培训,分期分批输送计算机老师进行实践继续培训。同时学校聘请计算机专业的高级技工、高级工程师负责计算机教师技能培训和考核;采取“集中学(学习)、岗位练(训练)、单个考(核)、逐项过(关)”的办法,也能较快地提高计算机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

3.加强对年轻或低职称计算机教师的岗前培训,使他们快速适应现有的教学环境。

同时让老教师采取传、帮、带的方式,让年轻教师很快掌握各种教学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精通教学法,夯实“双师型”教师生力军专业的基础,使之尽快在教学中脱颖而出,同时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学校可有计划、分批次、按比例选送教师到高校深造。

4.必须进一步建立、改进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机制,同时要注意完善一些细节的处理与评价。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规定,制定专业技能型教师申报评审第二个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请职业资格认证的具体政策和管理办法,建立起双师型教师的统一认定标准,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中职计算机教育要做大做强,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而培养和造就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无疑是重中之重。唯有上下共同努力,多方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一支合格的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为实现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注入强有力的人力资本。

参考文献:

[1]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基本对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曹晔.重视兼职教师的发展.构建二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3]黄斌,毛松青.“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体系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