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意识与传统民族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意识与传统民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民族传统装饰手工技艺;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志码:A
现代服饰设计不仅与款式、面料、色彩等息息相关,同时也要有文化主张。在倡导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当代,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结合传统纺织、运用民族传统装饰元素和手工技艺,是现代人对绿色服饰文化的追求。民族传统装饰取材自然、技艺环保,并且元素的造型特点、色彩特征、工艺手法等备受世人瞩目,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凝聚着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华夏文化内涵。现代服饰设计中也有许多民族传统装饰元素的呈现,但表现手法、技艺单一,几乎都是机械化加工与生产,工艺效果刻板,总缺少一种人情的味道,一些柔性的东西,产品的档次也随之降低。因此,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装饰手工技艺,应用于服饰设计中,会更突出民族的特色、鲜明的个性及服饰的文化内涵。
在工业文明发展壮大的今天,传统的服饰手工装饰技艺使用范围却越来越狭小。在服饰高级定制产品、影视作品中偶有展现,或专业服装院校的教学中有部分展示,而在面向大众的服饰产品中,却因手工技艺产出量低,工艺复杂性强,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等因素而转换成机械加工制做,使传统民族装饰工艺方法抽繁去简,只保留了部分形式,从而减弱了现代服饰“文化产品”的身份。
在现代服饰设计中,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技艺不应退出历史舞台,或是以服饰工业化生产的“有益补充”才出现。它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延续传统文化、提高服饰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拓展乡村妇女的就业渠道,维护和扩展民众的生计来源,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及培养服装专业学生创新、创造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1.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技艺呈现和延续传统文化,提高服饰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我国具有辉煌灿烂的服饰装饰工艺文明,它是古代先民智慧与能力的体现。主要的表现形式有织锦、印染、刺绣和缂丝,这些手工艺技法生动地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清晰地再现了当时的主导文化、艺术形式。例如,刺绣是古代女子必学的技能之一,女孩在未出嫁前都要为自己绣嫁妆,包括服饰和日常生活用品。传承、发展到清代,服饰手工艺技法的繁华为历代所不及,仅装饰绣法的种类就很多,有平针绣、抢针绣、打子绣、贴补绣、摘绫绣、盘金(银)绣、钉带(线)绣、镂空绣、珠绣、拉锁绣、麦秆绣、包花绣、挖补绣,再加上镶、滚等工艺,方法变换无穷。在服饰上具体表现为15种手法,即补、绣、盘、钉、雕、抽、挑、拚、绗、揽、垫、编、织、钩、印。这样繁多的工艺技法说明我国清代服饰文化注重繁复的装饰,展现繁缛、精致、极尽奢华的服饰风格。现代,这些民族传统装饰工艺手段在今天的服饰中鲜少看见,很多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技艺已经失传或正面临后继无人的现状,国家也在积极筹措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社会人的需求是多样的,所以从文化的视角及人的需要的多样性来看,传承与发展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技艺是必要的。传统民族装饰元素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文化内涵的精神层面,人们在享受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服饰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在现代社会它不仅要满足功能的需求,同时艺术美、文化性也更加凸显。现代服饰中想要再现民族传统文化,只有用传统的装饰手工技艺才能更契合民族文化的归属感,才能够感受到文化的根源所在。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当使用一些民族传统的手工技艺时,如刺绣、编织、印染或手工画等,传统的手工技法也会因制作者的不同而产生与众不同的痕迹,这种个人风格充分地体现出艺术的那种不可重复的意味性,使它与其他艺术品一样,具有超出一般服饰品价值的高文化附加值。在当代“手工制品”往往成为“优质品”的代名词,它也意味着购买这些服饰品的消费者属于较高的文化阶层,拥有独特的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
2.应用自然环保的生态材料与技艺,是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可行途径
民族传统装饰通常讲究就地取材、因才施艺、因地制宜,是不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技艺。例如,产生于少数民族的印染工艺,面料以纯棉布、丝绵绸、麻纱为主,经植物染料反复染制而成,产品不仅永不褪色,色彩鲜艳,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传统的服饰手工业经营,生产运作规模小,可分散,具有投入资本小、占用流动资金少、生产管理成本低的经济性。它无需复杂的工具设备和生产组织,不依赖高昂的投资和精尖的科技,只要人勤手巧、口传身授或临时培训,再加适当的政策扶持,便可广泛开展,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种经济形势的能源消耗较低,主要利用当地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不会产生高污染的废弃物。而且这种产业形态就其生产环境和工艺过程也极具特色,可开发为地方特色民族手工艺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与传统的民族手工艺产业互相促进,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的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
3.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产业开发、拓展乡村妇女的就业渠道,维护和扩展民众的生计来源,发展地方经济
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制作自古以来都是以广大乡村妇女为主的,她们不仅是家庭生产生活的主体,闲暇时还要从事纺线、编织、刺绣等服饰手工艺。虽然她们缺乏知识与文化,但长期以来,她们将民族历史中的古歌、史诗、创世神话等,以手工艺和服饰的形式在民间传承和传播,使得这些宝贵的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得以在民间延续。因此,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产业以心灵手巧的乡村妇女为主,既充分发挥她们的技艺优势,又维护和扩展民众的生计来源。
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生产由于规模小,产品转型快,还可以作为新产品开发的实验手段,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势。现在大众文化正在向“分众文化”、“小众文化”发展,这种小规模或个人化的生产方式可以针对不同群体进行新的产品开发、款式设计,也许就会形成新的产业形式或产品领域。
4.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技艺训练对于培养服装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具有重要意义
有研究表明,人类手的活动与灵巧性可以促使人类大脑的发育,同时对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形成也至关重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手与脑的互相促进、转化。当今手工实践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拥有无限的创造性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设计与创新绝不是空想出来的,它是反复实践、反复推敲和修改的结果。在服装专业教学中,加强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技艺训练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重新发现自我、发挥创造潜能、培养创意思维,改善现代服装艺术教学中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可以将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技艺训练与创意人才培养相结合,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5.结语
传承与发展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技艺也不是完全沿袭旧体制与旧工艺,继续制造“历史悠久’的老产品,而是要保留其组织原理、技术原理和资源观念,发展新的生产形势。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相比,服饰手工产业的规模不在大小,而在于其专业性、灵活性、技术的先进性、产品的特色性和创新性。
那么,发展现代的传统民族装饰手工艺产业应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仍以手工缝制或操作为主,但也会根据需求运用相应的工具和先进的技术,例如,南京云锦中的“结花本”技术和织造技术,即使现在看来也令人叹为观止。
(2)原材料仍以天然的为主体,但也不排斥使用少量的、恰当的人工合成材料。天然材料虽然环保,但其供应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复合材料在性能等方面有些还是优于天然材料的。
(3)注重产品样式多样化,注重定制者的特殊需求,符合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原则。机制灵活、反应敏锐是小企业的特点。应对市场多层次的需求,细分顾客群,紧跟流行动态,快速更新设计,也会具有很大的市场竞争力的。
服饰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表征,体现着个人的审美意识与品位素养,也成为表象世界与意志世界、理性与感性、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连接纽带。在当代的服饰设计中,民族传统装饰手工技艺被渐渐淡化、湮没,但它并不是过时的东西,它与现代服饰设计是相互依存、相互借鉴,在共同满足和丰富人们的审美要求的同时也在提升内在的精神生活。所以,在现代服饰设计中植入民族传统装饰手工艺制作的元素,通过传统的手工艺文明表现出一种文化思维和民族观念,表现一种鲜明的个性。借鉴传统创造新时尚,通过民族传统装饰手工技艺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运用,探寻中国文化,深入华夏文明。
参考文献
[1]卢娜,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手工艺的运用及思考[J],广西轻工业,2009(4):145-146.
[2]于政婷,刘磊,浅谈传统手工艺对服装设计的影响[J],山东纺织经济,2009(3):91-93.
篇2
大部分中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中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的来源。
二、当代中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中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中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还有青春期特有的猎奇心,导致部分中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中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四、调查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在调查时与部分中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中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 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中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 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在调查中,少量中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XX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篇3
一、在绘画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启蒙教育
绘画活动是引导幼儿运用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如蜡笔、油画、彩色铅笔、彩色水笔、毛笔、纸、布、绢、水粉颜料、墨等等,通过线条、色彩、形状、构图等美术语言来表达幼儿的所思所想,创造出多样的视觉形象。绘画活动是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幼儿绘画只是手段和方法,画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绘画这一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性,培养美的情操和陶冶美的人格。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激发幼儿主动观察,给予幼儿自我表达的机会,使绘画活动成为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有效途径。幼儿的绘画并非要求幼儿真实地将事物的逼真形象再现于纸上,而是将画纸作为幼儿表达自我的舞台,任由幼儿发挥。通过丰富多样的绘画活动,幼儿能从中认识这个美丽的世界,陶冶情怀,从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二、在手工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启蒙教育
手工即运用各种手工工具和材料,如剪刀、尺子、胶水、纸、泥巴、橡皮泥、石头、竹片、果壳、木块等物品,通过剪、粘、刻、织、捏、折等方式,用一些素材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广博的中华文化中蕴藏着许多古老的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藏,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创作、传承下来了丰富的手工艺术,这些手工艺术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加美丽多彩。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从这些丰富的手工艺术中寻找一种容易被幼儿接受的切入点与方式,寓教于乐,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实施中华文化启蒙教育
幼儿美术素养的提高来源于其美感的逐步升华,而幼儿美感的形成与提升则是在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中丰富审美经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从丰富的传统文化中选取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优秀作品,借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选取的美术作品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阶段。
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有选择的,幼儿的眼睛更关注那些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适合其接受水平的事物,他们接受什么及其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内化程度是受其感知能力和情绪情感制约的。因此,作品形式要多样化,将传统中华文化展现在幼儿面前,给予幼儿最直观的感受,帮助幼儿形成美的认知与体会。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幼儿能产生直观感受,有自己的关注点和理解,为促进幼儿对作品内涵有更深的感悟,则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幼儿。教师可根据作品内容先做一些欣赏提示,比如作品中有哪些人物或事物、他(它)们在做什么,分析其特征、关系,然后让幼儿自己欣赏,并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感悟尝试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也可创设与特定美术作品相关的情境,选取有感染力的音乐作为幼儿欣赏背景,或配之与美术作品相关的故事,使幼儿对作品内涵有更深的体验,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 转贴于
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我国民族精神,使中华传统得以延续的必要途径,其实施在于厚积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幼儿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得以保留的文化资源,如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杰出名人和民族英雄的事迹等,给予幼儿以中华文化启蒙教育,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使我国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四、传统文化与正常教育相结合
当今社会中现代化教育也很重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运用科学的形式和良好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由今引古:结合本地特色从实际生活引导幼儿感知传统文化,包括建筑特色、地方文化等。
中外包容:对外来文化要适当接纳,在设计和组织传统文化教学活动中应合理引用。如,和幼儿交流中国的饮食时就拿幼儿熟悉的“肯德基”、“麦当劳”相比较,使幼儿更好地把握传统饮食文化并在与外来文化相比较中形成客观、平等的态度。将中国传统文化放在多彩的外来文化中,让幼儿体验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更加生动。
五、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可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使幼儿从一点一滴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彩。
篇4
关键词:流行舞蹈;民族舞蹈;相互影响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30-01
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促进了传统民族舞蹈文化内涵、社会价值的多元变迁。现代流行舞蹈的大众文化特征不断地向传统舞蹈文化输送流行的、大众的文化信息,用流行舞蹈的形式表达主流意识。现代流行舞蹈研究,将从不同层面促进古典舞蹈、民族舞蹈对流行舞蹈观念、形态、行为等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这种“文化互融”,促使传统舞蹈实现在现代转换中的跨越与传承,即以“现代流行”为方向,激活舞蹈的传统文本,多种舞蹈艺术形态实行“互补”、“互证”和“互释”,使传统民间舞蹈逐渐与现代流行舞蹈走向“同构”。应该说,传统民间舞蹈与现代流行舞蹈不同表现形态间的“同构”,是建立在“文化自觉”意识上的一种协商、融合、扬弃与再生。变异是艺术发展的永恒定律,但不变的是血缘的延续。
很难说,现代流行舞动与传统民族舞蹈的联系是一种必然,也很难给现代流行舞蹈与传统民族舞蹈的关系给一个完整和准确的定位。中国传统舞蹈存在了数千年,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它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用舞蹈特殊的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传统民族舞蹈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现代人的总结,已经形成特点比较鲜明的舞蹈体系。而现代流行舞蹈是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派生的艺术范式,虽然众多舞者可以借“流行舞蹈”的形式来表现生活和情感,但是它已经不再是一种实现超越性的纯艺术,而是一种在人们日常生活过程中强化应用价值的消费性艺术。二者在文化品格上的确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他们既然能共同生存于现代社会的同一空间,就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所包含的文化特质不是决然对立而是有一定的融合性。
一方面,现代流行舞蹈对传统民族舞蹈给予成功的文化“反哺。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大众文化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艺术从过去的固定模式中解构出来,自由重组为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舞蹈,作为文化领域中的艺术形态之一,感应着现实境遇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姿态,接纳新的文化血液。正是由于不同文化冲突的存在,文化发展的动力也就产生了。经过长期的碰撞、调整与借鉴,流行舞蹈可能改变传统民族舞蹈的某些文化性质,使传统舞蹈在发展中引进、吸收流行舞蹈“商品”包装机制和科技手段传播方式等,使传统舞蹈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
另一方面,传统民族舞蹈给流行舞蹈注入民族性和复合型养分。现代流行舞蹈的“母语”在西方,作为西方文化家族的一员,既然已经在中国“落户”,就应该“随乡入俗”,获得中国的民族“群体认同”,与中国传统舞蹈共同构成丰富、完整的文化生态。而传统民族舞蹈正是可以协同流行舞蹈,努力开发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舞蹈语言,使流行音乐的发展显示出“本土化”、“地域化”的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进而摆脱单一性,并丰富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使其能够由封闭型的流行走向开放型的流行。
篇5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美德教育
1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
以下几方面。
1.1崇尚伦理道德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做自己该做的事。
1.2注重人文理性
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重视人的精神存在,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1.3强调和谐观念
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无不及的行事原则。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例如《黄帝内经》论述问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察。它无形中让人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整体、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
1.4倡导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面对现实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思考,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需要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巩固德育成果,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同时,发动家长,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把人的生命和尊严,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时,抗非典时;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四川5·12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是未来的主人,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现在标志设计、传统图形、内在价值
一、现代标志设计的局限性
(一)现代标志设计过于强调标志符号的形式感和现代性
现代标志设计单一从简化的字母、字体以及现代抽象形的角度进行设计的标志符号,虽然现代感、信息感、商业感比较强,但让人感觉缺乏中国的文化韵味和民族根基。没有能够很好的利用现有的传统图形的研究成果,也没有能很好的对传统图形进行变化和改造,研究出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设计出焕发生命力的现代标志。
(二)现代标志设计没能足够有效的进行信息传递和接纳
现代标志设计中运用传统图形仍需要考虑信息传递和接纳的有效性,含义太生僻艰涩、主题含义不明确的标志设计都不会有顺畅的信息流动和大量的有效信息的传达。现代标志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其信息的特征,便于信息有效的被读取和接纳,从而便于信息被有效的传递,这也是现代设计意识的要求。
二、传统图形的渊源和价值
(一)传统图形源于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图形艺术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由此可见我国传统图形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们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中,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些图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沉淀、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体系,这一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因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和结晶。
(二)传统图形体现艺术价值
传统图形体现了创造者的智慧,它反映了创作主体当时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与情趣。创造者获取的科学信息则是对有关现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知识的获取。标志设计在利用传统图形时其传达的信息体现了艺术审美法则,又符合经济、文化、伦理、风俗习惯等,因而传统图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现代标志设计与传统图形的完美结合
(一)现代图形和传统图形形体特征的结合
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应该提取并运用中国传统图形的某些元素到现代图形图像设计中。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图形的造型方式有许多不同,中国传统图形主要注重的是实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将传统图形中的“形”运用到现代标志设计之中,首先学会从传统图形中提取其形的元素,将这些提取的元素再进行新的设计重组,最后再将这种立足在传统图形原形上,而又对原形不断分解、转变和重构的衍生形糅合到标志的设计之中。这样不仅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又能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还能充分地表达标志所蕴涵的理念与个性。
(二)现代标志与传统图形意蕴的结合
现代设计标志一方面既要体现时代感和新特征,另一方面又要体现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意味神韵。因而从古至今,人们之所以反反复复地描摹着同一个图形,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形具有多么美好的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传统图形后面,往往蕴藏着更多更深的吉祥意义。将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标志设计相结合,这不仅要求去提炼和创新传统图形的形,同时还要求我们去探求和挖掘蕴涵在它们背后的意蕴。因为不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的事物都一样的心存向往,所以传统图形背后的吉祥意味等神韵特征同样也适宜沿用在现代标志的设计之中。
(三)现代标志设计与传统文化内在价值的结合
图形在表达中所蕴涵的气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气氛和意义,能传达整个图形的精神。因而把握与承传传统图形的这种精神,并最终将其融合到现代标志的设计之中,是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标志设计结合的一个关键点。这只有在深入领悟了传统图形的艺术精华之后,再在现代西方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是国际的现代标志。
此外,现代标志设计与传统图形相结合,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应用传统图形并非简单的嫁接和利用。对待传统图形我们应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对于一些存在有迷信、落后的糟粕成分,要及时去除。要将传统图形与现代的标志设计完美结合,就应该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让其具有民族性、现实性的一面得以传承下来。我们应该把握好传统图形的精神实质与内涵,并让这样一种文化气韵在他们的设计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四、现代标志设计与传统图形结合的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标志设计的个性化是它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它的受众也将是全球化的。因此文化的特征是现代标志设计必须观照的一个整体的两个面,而构思巧妙、雅俗共赏、个性鲜明、时代感强、图形简洁、寓意隽永则是其共性要求的不同层面。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源头,是中国现代设计赖以生存的根基。而传统图形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题材之广泛、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流传之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把中国传统图形元素融入到现代标志的设计之中,必定会使其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优秀的现代标志设计,正是把它实用、功利的制约转换成为新颖、独特的契机,以多重的素养功底、浓厚的知识积淀、宽广的思维区域、深入浅出的智慧、巧妙的构思顺应制约,完美地体现标志所要表达的视觉含义,使其成为一个区别于其他符号的独立生命。现代标志设计站在中国传统元素这个更高的起点,将走得更远。在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的共通中,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长江黄河,浇灌自己,奔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谢礼奇.探究传统图形艺术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承[J].新课程研究.2012(5)
[2]徐佳.浅谈传统图形艺术对标志设计的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2(5)
[3]朱琪颖.论现代标志设计的传统文化艺术继承[J].包装工程,2007(3)
[4]易心,朱吉虹.传统图徽对当代标志本土设计理念的启示[J].装饰,2007(5)
篇7
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于是在许多著作中、文章中、报告中乃至政策性的文件中,常常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字样。惹人麻烦的是,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内容含糊;特别是当那些著作向读者提出任务,要大家来批判、继承、发扬或弘扬传统的时候,更有无所适从、无可施技之感。因为,至少从字面上看来,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如果进而追究内容,则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媲美。
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各传统文化在其各自发生的当时,本系应运而生的,因而在历史上都起过积极作用。及至事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固化为明日的黄花和垢土。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礼失而之野;也有的生不逢辰,昙花一现,未老而先夭。但是,不管怎样,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
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分别在于理之正逆。凡是存在过的,都有其影响;问题在于影响的大小。因此,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以明辨其时代风貌,以确认其历史地位,以受拒其余风遗响。在我国,所谓的发掘抢救、整理清厘、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一套套办法和方针,都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的;所有的吃人的礼教、东方的智慧等等,一大摞贬褒不一的议论,也多是围绕着传统文化而发。对此大家耳熟能详,无待赘述。现在需要仔细讨论的是文化传统。
二、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Cultural tradition),落脚在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摩,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如套用一下古老的说法,可以说,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这种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因而,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不会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纵或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有时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后盾。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而互相激荡,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
所以,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正像肉体超不出皮肤一样,个人意志超不出文化传统之外。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够如何得以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如何不涣散,一个国家能够如何不崩解。
三、财富与包袱
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其情景当然是不堪设想也不忍设想的。因之,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应该是不为过分的。
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是一大学问,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非时装。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和虫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绝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
但是传统也不是神赐的天生的,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定也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抽刀断水水更流,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不仅于徒劳无功而已,更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这是有史可稽的。
那么人们是否只能坐享其成、静观其变呢?倒也又不是。
这里似乎用得上“创化论”。创化和进化的不同,主要在于进化论认为变化是受动的、机械的,而创化论则认为进化是生命冲动的绵延,是创造性的。创化论能否解释生物和生命现象,还可以争下去;若借以解说与意志的人密切相关的文化传统,也许倒合适。传统随生活的进化而进化,但无论生活的进化还是传统的进化,都离不开人的意志,或者叫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传统的进化上,被传统笼罩着的人们并非总是无能为力的。问题在于人们在多高多大的程度上认清了未来和过去,从而拿出什么样的对策,以及在多广多深的程度上动员了群众一起来实行创造性的进化。
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传统民居;民居保护;扬美古镇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5-0162-03
一、传统民居概述
(一)传统民居的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民居”的定义是:“中国在先秦时代,帝居或民舍都称为宫室;从秦汉开始,宫室才专指帝王居所,而弟宅专指贵族的住宅。近代则将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统称为民居。”[1]龙炳颐先生《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定义为:“民居不单指住宅,在中国的农村社会中,民居建筑还包括祠堂、庙宇、书塾、戏台等;在城市中则包括一层或二层的临街店铺,有按行业分类的专门商店,如医馆、药铺、钱庄、客栈等,也有供应居民日常生活的米店、蔬菜水果和杂货店。”[2]
在本文中采用下面的定义,即传统民居是指分布于广大农村或城市中的传统民居建筑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公用建筑,在一些保存完整的古城镇,甚至涵盖了古城中的所有传统建筑,因为它们与传统民居一起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旅游者在其中游览时也不可能将它们与民居分开来欣赏,但不包括在这些古城镇中兴建的现代民居建筑[2]。
(二)传统民居的价值
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具有反映特定地域历史特性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现特定时期建筑艺术特色的艺术审美价值、呈现特定区域社会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的社会风俗价值等。
1.历史文化价值。传统民居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保存、传承下来的,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留下了历史的印记,传统民居的历史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所存在的悠久时间,它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特定时期和文化下所具有的建筑形式,所以它有着自身内在的历史文化内涵。广西文化是中国著名的民族区域文化,有着其独特的地域性,扬美古镇传统民居是广西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的产物,是广西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不可再生性,研究扬美古镇的传统民居能够推动对广西的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艺术审美价值。传统民居作为传统建筑艺术的一种,秉承了传统建筑的空间造型艺术,具有艺术观赏意义。扬美古镇传统民居以明清建筑为主,保留较为完整的名人民居,可以清晰看到当时的建筑风格和特色,这些传统民居的内部构造及外部图案的使用等方面都体现着明清时期的建筑美学和艺术特点,具有很好的艺术审美价值。
3.社会风俗价值。广西扬美古镇的传统民居在时代变迁过程中适应了当地的文化、民俗及自然等方面的环境。现在所看到的传统民居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运用适应当地环境、社会发展的建筑技术,体现了现如今当地居民生活的文化特质及风俗习惯等;传统民居建筑上所使用的吉祥图案如宝瓶、如意等,很好地体现了当地居民的信仰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因此,传统民居具有较大的社会风俗价值。
传统民居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及社会风俗价值等对现代旅游者来说具有很好的吸引力,传统民居作为旅游资源来看,它是有形资源(自然山水、农田、传统建筑)与无形资源(村寨历史、聚落文化、传说逸事)的完美结合体,因此它还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3]。
二、乡村旅游开发与传统民居保护的关系
(一)正面影响
1.经济方面。传统民居作为一项独具魅力的人文旅游资源,也能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2]。如杨美古镇元明清三代遗留下来的民居建筑,现作为景区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建筑知识研究者和当地学生前来观赏,游客的消费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2.保护民居建筑。一方面,因要作为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促使当地政府自觉地保护传统民居建筑,以发挥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因发展旅游业,产生的经济效益为传统民居的保护提供了物质基础[2]。如杨美古镇的黄氏庄园、五叠堂、明清代民居、举人屋、魁星楼等民居建筑在旅游发展的基础上现都保存较为完好。
3.乡村传统文化的载体。进行旅游开发就要满足游客对乡村文化体验的需求,而在现代文明冲击下使得很多乡村旅游地太过于商业化,进而忽视了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和物质载体,对其进行旅游开发能够深度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并使其得以传承。
4.增强居民保护意识。当地居民意识到古老民居能够帮助改善经济条件时,会萌发对传统资源保护的想法,随着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居民在满足了基本需求后,会增加对更高层次的需求――精神需求,届时,居民就会意识到独具特色的古老民居的真正价值,而自觉进行保护。
(二)保护与利用间的矛盾
通过对一些著名的古镇、古村落旅游开发实例的了解,发现:第一,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经营者往往会忽略对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衷――保护与传承,为了获得最大收益,自动忽视对传统民居等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盲目进行旅游开发,过度利用,对传统民居等遗产资源造成破坏;第二,旅游经营者为了迎合游客需求,对传统民居进行大肆整修,而失去原来样貌,影响其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第三,欠缺保护意识的游客的进入会对传统民居本身及周边环境带来破坏,而对环境的破坏会影响其美学价值。
由于过度开发利用对传统民居造成的破坏反过来又会影响旅游景区质量,降低其旅游吸引力,影响传统民居旅游价值的呈现,当旅游资源价值没有充分展现时,就会影响游客满意度。
三、扬美旅游开发现状与传统民居保护
(一)旅游开发现状
扬美古镇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的西南部,距离南宁市区仅36公里,公路、水路、铁路俱通过这里,扬美古镇始建于宋代,繁荣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自建镇到民国年间,一直是近百公里范围的商品集散地,繁荣一时,素有“小南宁”之称,扬美是南宁市明清古建筑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地方,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遍布全镇,现有200多处,大多分布在古镇内的各街巷里,特色鲜明的明清民居有的还完好无损,因此今天又得名“扬美古镇”[4]。
扬美古镇凭借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的优势,2003年评为南宁“十大景观”之首,主要人文景观和古代建筑物有明代民居(七柱屋)、举人屋、黄氏大院(黄氏庄园)、五叠堂、清代青石板街、清代古镇碑、清代圩市禁碑等;2004年荣获南宁市“十佳旅游风景区”称号;2006年扬美古镇旅游景区通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审;2006―2008年,扬美古镇旅游景区被南宁市人民政府授予“南宁市优秀旅游景区”称号[5]。
经过多年的发展,扬美古镇旅游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4年春节黄金周迎来游客潮,正月初一至初七,景区共接待游客达9 380多人次[6];2014年6月举行扬美古镇旅游品牌活动――扬美古镇龙舟上水节,接待游客1 600多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6 460元[7];2014年“十一”黄金周游客量为1.3万人,同比增长26%,创扬美古镇黄金周游客量历史新高[8]。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扬美古镇的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支撑因素,旅游发展也已初具规模,在南宁甚至广西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但是,扬美旅游发展还存在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不足、旅游项目缺乏体验性以及传统民居建筑资源保护不到位等问题,扬美旅游发展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扬美古镇传统民居建筑保护状况
扬美古镇保留着南宁市最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是南宁著名的以传统民居和文化为主要依托的文化性旅游景区,它的大部分作为旅游资源的古民居建筑保留原有的文化特色和艺术气息。如明代民居七柱屋、举人屋、黄氏庄园、五叠堂等古代民居都保存较为完好,虽部分构件由于破损而重新休憩,但也保留了其原有的样貌,可以清晰地看到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形式,感受当时的人文气息。
以上古民居建筑作为旅游资源很好的保存下来了,但是,当地大部分居民的住房形式正在发生变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都市游客来到这里,给当地居民的文化意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来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弱势文化很容易受到大都市文化的冲击。现在去到扬美古镇,可以看到很多带有浓重现代建筑风格的民居,当地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正在被渐渐地冲击掉,随其而来的是当地传统文化的丢失。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更要注意对传统民居的保护。
(三)扬美旅游开发与传统民居保护存在的问题
1.当地居民保护意识薄弱。对扬美古镇来说,当地居民不仅是传统民居的居住者和使用者,更是重要的保护与传承的主体。但是,通过对当地传统民居的观察和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发现他们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意识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首先,很多传统民居的外观已经被改变,大街小巷出现很多现代化感较强的建筑,破坏了其应有的民居氛围;其次,扬美古镇的居民大部分是老人、孩童,偶尔碰见的年轻人也是前来旅游的游客,虽然扬美的旅游在发展,但是当地居民并没有参与其中,他们更愿意出去打工,挣钱回来改造他们的居所,他们向往城市里的生活,所以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独特的传统民居不以为然。
2.旅游发展与传统民居保护关系失衡。对扬美古镇这一类的具有浓厚历史气息的古镇进行旅游开发的初衷是在对我国重要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同时,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而缩小城乡差距。但在现实发展中,旅游各主体往往对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重视不够,一味地注重经济收益,在扬美古镇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其旅游开发与传统民居保护之间的关系已经失衡,这样不仅会传统民居造成破坏,同时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扬美古镇的持续发展。
3.割裂了乡村生态景观与传统文化间的关系。扬美古镇的旅游开发侧重点是对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度挖掘,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融合于旅游发展中,但扬美古镇的传统文化存在于乡村大环境下。在发展传统文化旅游的同时,也要关注乡村生态资源的开发,并有机结合两个景观,形成资源互补以丰富其旅游产品。扬美古镇作为乡村,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资源,但从其所呈现的旅游景观来看主要是人文景观,忽视了对乡村自然景观的开发利用,割裂了乡村生态景观与传统文化间的联系。
四、实现传统民居保护与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村民参与来强化传统民居保护意识
乡村传统民居的特色演变虽然受社会经济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当地村民的保护意识淡薄。乡村居民是当地传统民居文化唯一的传承者,旅游对其文化的影响最终是通过他们表现出来的[9]。走在扬美古镇的大街小巷,看到的当地居民大部分是老人、孩童,偶尔碰见的年轻人也是前来旅游的游客。从这可以看出,虽然扬美的旅游在发展,但是当地居民并没有参与其中,他们更愿意出去打工,挣钱回来改造他们的居所,他们向往城市里的生活,所以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独特的传统民居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却并没有实现他们的利益。所以,在今后的杨美古镇旅游开发中,要更加注重当地村民的利益,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其中,增强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促进旅游与民居保护的和谐发展。
(二)处理好旅游与传统民居保护的关系
当地政府、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应当看到发展旅游与传统民居保护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能够促进经济水平的提升,可以为传统民居的保护提供资金支持,旅游的大众性可以对传统民居相关及保护意识的宣传起到重要作用;其次,传统民居作为当地主要的文化性旅游资源,是其旅游发展的主要吸引力,传统民居保存的完整性对其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只有处理好旅游发展与传统民居保护之间的关系,扬美古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从乡村生态景观系统的层面上认识传统村落与民居建筑的地位
乡村生态景观系统包括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两大类型,乡村的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居民、村落与民居建筑等要素构成了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生态环境,这一生态系统的平衡构成了特色乡村景观[9]。旅游开发者和政府人员应站在生态景观系统的高度,看待居民、村落和民居建筑环境、生产环境、山水农林环境的关系,意识到传统村落与民居建筑在乡村生态景观系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注重协调好整个系统的平衡关系。实践证明,不完整的乡村生态景观系统或者遭到破坏的景观系统对于乡村旅游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而保护好人类生态――传统村落与民居是保证乡村生态景观系统完整性的重要环节,所以充分认识到传统村落与民居建筑的地位对于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非常重要,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条件。
五、结论
近几年,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兴起,传统民居作为乡村主要的旅游资源之一,越来越多学者专家认为传统民居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但是,传统民居作为较为脆弱的文化资源,在今后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更要注重的是对它的保护,要在科学的开发理念和规划依据指导下进行合理的保护性开发;经营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经营模式,不要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平衡;政府在充分认识到传统民居建筑保护重要性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当地居民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同时,当地政府要切实考虑到如何让当地居民成为旅游发展最大受益人,改善居民生活状况,改变他们的抵触心理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旅游发展中。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 蒋慧,黄芳.传统民居进行旅游开发的理性思考[J].经济地理,2007,(2):331-349.
[3] 刘韫.旅游背景下少数民族村落的传统民居保护研究――以嘉绒藏族民居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155-158.
[4] 扬美古镇[EB/OL].扬美古镇官网,http:///.
[5] 扬美古镇[EB/OL].新华网广西频道,2014-05-16.
[6] 韦珊珊.扬美古镇马年春节黄金周迎来游客潮[EB/OL].江南区政务信息网,2014-02-17.
[7] 韦珊珊.江南区扬美古镇举办“2014年扬美古镇龙舟上水节”[EB/OL].江南区政务信息网,2014-06-09.
篇9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传统文化
一、高校武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在5000年的发展过程,从不同历史阶段文化累积起来的,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特点,具有其他文化无可比拟的传承性,也是中华文化精神和知识发展的综合。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仅存并且在不断发展的国家,中华民族文化已经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国家和人民的每个角落,对人民意识、语言和行动等方面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武术是以中华文化理论为基础,以技术攻击方法为基本内容的体育形式,中华武术并非简单的拳脚争斗,而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达成自我保护和强身健体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武术活动。中华武术包含着大量的创通文化因素,其发展进程与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中华武术的发展可以称得上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想要学好中华武术,不单要有扎实的身体素质,更要领悟中华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和自我修身融入到武术当中,在掌握武术技能的同时,也能全面提高自我修养和素质。对于大学生而言,为了建设和推动国家的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强健的体魄,因此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要注重中国传统武术的学习,从传承传统文化和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两个方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水平。
二、高校武术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体现
中国传统武术中包含着大量传统文化因素,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武术既要注重人身体素质的修炼,也要讲究精气神的训练,要求习武之人形神兼备、身心俱修,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形意拳讲究的六合:手与足合、腰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就是天人合一、身心协调的应用。
(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在我国历史中有许多英雄志士都留下了爱国主义的痕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之类的爱国诗词,或是名将戚继光、岳飞等的壮烈事迹,都能够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的气节。一个缺乏尚武精神的民族不仅难以发展,更o法成为立足世界之巅的强国。只有通过弘扬传统武术,推崇“正道直行、崇尚气节”的精神,才能使中华民族拥有与世界诸多强国争雄的资本。激励人民面对民族和国家的压迫,敢于奋起挑战,为了心中所坚持的正义,不惜做出牺牲,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只有敢于反抗的民族才能称之为一个强大的民族。而在高校中进行传统武术教学,正有利于发展民族精神,增强每个人对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传统道德精神
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特点,这种精神在中华武术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习武之人在长期坚持不懈的锻炼之中,会养成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磨练了习武之人的意志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大学生在武术学习的过程中,虽然不会像正统的习武之人那样辛苦,但依然可以体会到武术学习过程中的艰辛,对大学生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精神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华武术中,除了技击技巧等方面,还有武德的存在。武德是中华武术中对于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所谓习武先习德,传统武术的门派中都把武德放在了极高的位置。会教育弟子们尊师重道,不可恃强凌弱。在武当和少林等武林大派中都有戒律的存在,作为约束弟子行为的准则。在高校中,可以通过武术教学的方法,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尊师重道、重视礼节等多方面道德素质培养。
(三)体现中国传统武术养生特点
中国武术的最终目的并非杀伤,而是强身健体。中国文化更加注重个人的修养,宣扬中庸思想,淡泊名利,重视养生和延年益寿。中华传统武术也受传统文化影响,将健身与长寿思想融入其中以中医的理论想为依据,丰富了中华武术的方法和内容,也从促进了武术的观念和意识的形成。大学生进行传统武术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高校武术教学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方式
(一)创造良好的武术氛围
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武术课,或在体育课范畴中进行武术教学,教学内容大多为简单的简化太极拳等,这些课程的设立对于大学生学习武术有着良好的推进作用。学校和社会各界应该重视和大力支持大学生进行武术文化的学习,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武术氛围,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方面发展。
(二)加强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中的武术教师都有一定的吴书记处,但对于武术文化的了解往往不多,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贫瘠。教师要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学习,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与武术文化的练习,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从多方面对于武术的教学能力进行提高。
(三)培养学生竞争和拼搏意识
武术除了其修身养性的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拼搏意识。武术来源于冷兵器时代的军事训练和作战,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竞争作用体现,对于中华武术的学习,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拼搏竞争意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创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5000年的发展和积淀,文化广度深远,而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由学生进行继承和发展。在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结合武术与传统文化,为学生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成为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栋梁,提升学生精神和身体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李平(1974-),女,汉族,籍贯:湖南长沙市,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体育,单位:湖南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职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认知与践行 问卷调查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04-02
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而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因此,学习、发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青年学生责无旁贷。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强调,要在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任何教育教学模式要想取得预期的成效,必然要考察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贯彻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本文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调查问卷的数据为参考,分析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践行现状并提出“四个融合”教育策略。
一、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践行现状分析
2015年5月,课题组利用公共网络平台――“问卷星”关于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调查问卷,问卷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作用认识、践行情况、保护意识、传承和发展意识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答卷289份。经过分析、总结和提炼,笔者认为高职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与践行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良好,但仍需普遍性的提高
问卷设置了10道关于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测试,如“您一共看过多少本古代经典著作”,7.27%(N=21)的学生“从来都没有看过”,43.25%(N=125)的学生看过“1~2本”,22.15%(N=64)的学生看过“3~5本”,27.34%(N=79)的学生看过“5本以上”;再如“您是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25.95%(N=75)的学生明确表示“非常感兴趣”,66.09%(N=191)的学生表示“有些感兴趣”,7.61%(N=22)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0.35%(N=1)的学生表示“讨厌传统文化”。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状况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出现认知偏差,对传统文化知识不了解,不关注,甚至不感兴趣。这需要在强化正确认知的基础上,转变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腐朽观念,真心实意地接受和学习传统文化。
(二)对传统文化的作用认识明确,但仍需有效性的引导
问卷调查中,对于“您觉得高职学生是否有必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90.66%(N=262)的学生认为“有,作用是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3.46%(N=10)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5.19%(N=15)的学生认为“作用不大、用到的地方很少”,0.69%(N=2)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作用认识明确,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作用,赞同传统文化作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承认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对自身的文化素养、生活态度、性格培养、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等方面影响较大,认为青年学生非常有必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继承、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坚定决心。但仍然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认识不正确,需要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有效性的引导。
(三)对传统文化的践行情况一般,仍需针对性的加强
当被问及“您对当前高职生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自觉性如何评价”时,15.57%(N=45)的学生认为“大部分同学很自觉,也很感兴趣”,64.17%(N=187)的学生认为“仅是小部分同学能自觉学习传统文化”,15.57%(N=45)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同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4.15%(N=12)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当被问及“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您能做到自觉用‘忠、义、孝、仁、礼、智、信’等传统文化价值观来要求自己吗”时,20.76%(N=60)的学生认为“完全可以做到”,75.43%(N=218)的学生认为“不能完全做到”,1.38%(N=4)的学生认为“完全做不到”,2.42%(N=7)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就整体而言,高职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践行情况不容乐观,认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小部分学生的事情,对这部分学生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加强其践行传统文化价值的自觉性。
(四)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强烈,但仍需积极性的关注
当被问及“现在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否受到冲击,您觉得需要保护吗”时,78.2%(N=226)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处境岌岌可危,需加强保护”,11.76%(N=34)的学生认为“顺其自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9.34%(N=27)的学生表示“不好说”,0.69%(N=2)的学生认为“不需要,传统文化不会受到威胁”。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非常强烈,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冲突时,立场坚定,态度端正,并且能够客观地分析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但同时,我们仍需对一小部分学生进行积极的关注,了解其思想动态,纠正其在传统文化保护观念方面的错误认识,这应当成为加强青年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五)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意识自觉,但仍需坚决性的执行
当被问及“您认为为了更好地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么做”时,67.82%(N=196)的学生认为“平时了解并适当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自身做起”,26.99%(N=78)的学生认为“主要关注如何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社会并体现其价值”,3.81%(N=11)的学生表示“有可能的话,投身传统文化事业”,1.38%(N=4)的学生认为“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具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深刻认识青年学生肩负的重要使命,能够从自身做起,积极投身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当中。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仍要注重对学生课外实践的监督,提高其发展传统文化的执行力,真正使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加强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分析
课题组根据调查问卷结果以及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实际情况,通过分析、提炼,形成包括校党委、社科部、学生处以及校团委四大主体在内的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总结出校党委统领宣传与传统文化教育、社科部思政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处日常管理与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校团委社团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策略。
(一)校党委统领宣传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
《纲要》中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因此,加强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集中宣传的原则,通过宣传橱窗、宿舍文化、德育品牌、校园广播、学校网络等途径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微信、微博为主导的网络微平台充斥着青年学生的大学生活,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调查显示三分之一(31.14%,N=90)的学生主要通过网络途径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但同时,网络环境鱼龙混杂,加之大学生的“三观”还未成熟,鉴别力和判断力还不强,因此,必须加强统领和宣传作用,保证传统文化教育方向的正确性。
(二)社科部思政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
“05方案”规定,高职高专学校必须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三门必修课,这三门课与传统文化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将每一章节的内容同传统文化的不同价值观结合起来,构成了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专题式教学体系;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深化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四个讲清楚”,即要讲清楚中国化的内涵根植于传统文化,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根源于传统文化,要讲清楚重要理论观点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要讲清楚系列重要讲话所蕴含的理论自觉。
(三)学生处日常管理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
日常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日常管理属于学生工作系列,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承担,他们与学生关系密切,是学生健康成长、正确成才的引导者和守护人。同时,班主任、辅导员还是班级活动的主要组织者,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形式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实现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共性与发展学生个性的结合。
(四)校团委社团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调查显示,31.48%(N=9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通过组织成立专门社团,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来广泛宣传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大学校园中都有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资源,各种社团进行分工合作,如书法类和文学类社团主攻书法和文字等传统文化,文艺类和音乐类社团主攻古乐赏析等传统艺术,体育类和竞技类社团主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等项目,实践类社团注重在活动中对传统美德的阐释和践行。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因此,我们在培养和提高当代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作用,努力促进传统文化在塑造学生心灵、提高道德品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正向引导,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P福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研究[J].广西教育,2015(8)
[2]韦建乐,卢国维.“概论”课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四个讲清楚”[J].广西教育,2015(8)
【基金项目】2015年度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立项课题(2015-B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