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化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化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版式设计;视觉;艺术化;简洁;创意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180-01
一、版式设计中视觉艺术的形成
版式设计是沟通,是传达;而艺术是表现,是创作。这并不是说设计里没有表现的成分,更不是说艺术是不在乎沟通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创造版面美的前提,版面的美感是通过视觉感受到的,版面中各视觉因素结合起来,既统一又变化多样,从而使版面既不觉单调又不显杂乱无章,充满灵性和艺术性。
现代的版式设计,已不再是几根线条和几块网纹的组合,它所体现的是设计的个性,传达的是画面对设计的态度,这就要求编辑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有针对性的版面语言来描述画面的内涵。作品必须让思想优先,图像应该服从与支持你的想法,而不只是独立的装饰品。因为不同的版面有着不同的内在灵魂。
在整体风格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又要形成各自的个性风格,逐日规划新鲜的、醒目的版面,达到多样统一的视觉效果。
版面设计就是组版元素在版面上的计划和安排。优秀的版面设计,都表现出其各构成因素间和谐的比例关系,达到视觉上的均衡。在绘画的构图理论中,均衡指画面构成要努力使各种力量均等,从而获得一种稳定感。在版面设计中亦是如此,必须把版面中的组版元素作为视觉力感、数量因素、物理因素来考虑,使它们在画面中的分布能够上下左右大体相等。体现对比、统一、平衡、节奏、动感的原则,并处理好主次与聚散、图与地(即背景)、群组与间距、四角与对角线、空白与版面率等关系。
二、简洁成为现代版面风格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社会,现代的读者又是多元化的读者,是匆匆忙忙的读者。在竞争激烈的报刊市场,谁能使读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谁就是赢家。大众传播学理论将新闻传播的过程,因而这一过程越短、越简明,传播
的效果就越好。所以,我们设计版式,必须服从于简洁易读这一原则,减轻读者视觉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不使读者产生视觉疲劳,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从近几年获奖版面所体现出设计风格,高明的编辑从不滥用色彩,只是让它更接近于自然,自然而单纯的版面设计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视觉畅游的可能性。单纯化视觉形象的自由延伸,使人获得一种视觉活动的超越和解放。
三、版式设计的艺术化趋势
创意在版面构成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平面设计中的创意为两种,一是针对主题思想的创意;二是版面编排设计的创意。将主题思想的创意与编排技巧相结合的表现,已成为现代编排设计的发展趋势。在编排的创意表现中,文字的编排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它生动、直观、富于艺术的表现与传达。
在版式设计中,追求新颖独特的个性表现,有意制造某种神秘、无规则、不理量的空间,或者以追求幽默、风趣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读者引起共鸣,乃是当今设计界在艺术风格上的流行趋势。诸如著名的日本设计大师福田繁雄其个人作品展海报(左)中运用正形与负形不断地交替感知,使版面具有不安定感,给人产生好奇心理,从而加深视觉记忆度。这种风格摆脱了陈旧与平庸,给设计注入了新的生命。在编排中,除图片本身具有趣味外,再进行巧妙的编排和配置,可营造出一种妙不可言的空间环境。
“以情动人”是艺术创作中奉行的原则。在版面编排中,文字编排表述是最富于情感的表现,如文字在“轻重缓急”的位置关系上,就体现了感情的因素,即“轻快,凝重,舒缓,激昂”。另外,在空间结构上,水平、对称、并置的结构表现严谨与理性;曲线与散点的结构表现自由、轻快、热情与浪漫,如右上图与右下图版面中,强调图形的静,用以烘托文字的动,从而揭示出主题的内涵,在静动对比中建立和谐的整体关系。此外,出血版使感情舒展,框版使感情内蕴,留白富于抒情,黑白富于庄重,理性等等。合理运用编排的原理来准确传达情感,或清新淡雅,或热情奔放,或轻快活泼,或严谨凝重,这正是版式设计更高层次的艺术表现。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汽车内饰织物;个性化设计;艺术化风格;纺织品设计;汽车装饰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S18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6-0022-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6.011
近年来,汽车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汽车的大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于汽车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汽车不仅仅是人们的代步工具,同时人们对汽车的美学要求、安全性、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内饰织物的需求量在上升,人们对汽车内饰织物提出了舒适性、美观、安全等要求,而且各类要求也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1 我国汽车内饰织物发展的整体情况
1.1 汽车内饰织物的定义和类型
在汽车上使用的纺织品针对其位置的不同,被分成内装饰用的纺织品和外装饰用的纺织品,汽车内饰织物指的是用于汽车内部的纺织品,在汽车上所用的纺织品,汽车内饰织物占绝大多数。汽车内饰织物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汽车制造的阶段,内饰织物用于车体的制造,如地毯、窗帘、座椅的面料等,在汽车内部配饰用的纺织品,人们可以通过对自身的爱好分析,选择汽车配饰纺织品,如座套枕套、方向盘套、后视镜套等。汽车内饰织物的设计也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能够提高人们出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汽车的成本。随着汽车产量的增加,纺织面料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汽车内饰织物的选择与汽车的制造是密切联系的,能够与车型、性能和风格等产生重要的联系,作为吸引消费者的一类重要的因素。
1.2 我国汽车内饰织物发展的主要特征
纺织品在汽车内饰织物中使用的时间并不长,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内饰座椅上使用纺织面料。我国汽车中使用的纺织品的产量大,而且产品的质量比较高,但是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在一些欧洲国家,汽车内饰织物的发展能够促进汽车性能的提高,汽车内饰织物的使用量很大。在很多发达国家,汽车生产商非常注重纺织品的功能性和舒适性,并且将节能环保的理念注入到汽车内饰织物的设计中,运用了安全性高的面料。汽车内饰织物面料的开发具有整体化特征,在满足了舒适化要求的同时,还需尽量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运用艺术化的手段,让汽车内饰织物的设计更加美观,并结合人们的性格特征,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汽车内饰织物。在国际上,汽车生产商家的竞争也开始朝着内饰织物的设计上发展,在日本汽车生产商的竞争中,处处都能够体现出设计上的创新。美国的汽车生产商也在提高汽车内饰织物的高档性,确保汽车内饰织物能够迎合消费者的喜好。我国的汽车内饰织物的设计还处于基础阶段,更加注重其适用性,在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设计上几乎没有问题,但还是不能借助艺术化的手段,设计出有个性的汽车内饰织物,汽车内饰织物的空间设计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2 汽车内饰织物艺术化风格设计研究的重要性
2.1 提高汽车产品的竞争力
汽车内饰织物的艺术化风格设计的探究,能够确保汽车生产商设计出风格多样化的汽车内饰织物,防止产品单一,也能够尽量避免产品的同质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人们在追求汽车动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汽车的外形,对汽车的内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尽管汽车内饰对其功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也不会影响汽车的运行功能,但是汽车内饰织物的色彩、搭配、图案等能够展现出汽车内饰的风格,良好的汽车内饰织物设计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提高人们的驾驶乐趣,能够反映出人们的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选择车型产生一定的影响。汽车内饰织物的图案、色彩和布局等也实现了多样化发展,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但是与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相比,汽车内饰织物的创新设计是跟不上步伐的,不能够起到促进汽车产品竞争力的效果。
2.2 推动汽车用纺织品和汽车工业的进步
在汽车纺织品的使用中,汽车内饰织物占绝大多数,随着我国私家车数量的增多,纺织面料的使用也越来越多,而且使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纺织品的消费中,汽车内饰设计成为一个重要的门类。在对汽车产业相关资料分析,人们在购买汽车后,一般不会对发动机、车身等大型的部件频繁更换,但是对纺织品的更换频率非常高,因为纺织品的更换不会耗费车主太多的成本,因此汽车内饰成为提高汽车生产商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汽车用纺织品进行设计能够促进汽车生产商与纺织品生产商的交流,能够促进不同企业间的互动,促进了纺织品生产商的研发力,有利于实现不同行业之间的合作,促进汽车生产商和纺织品生产商的共同
发展。
3 汽车内饰织物艺术化风格设计的主要因素
汽车内饰纺织品的设计应该在家用纺织品设计的基础上,结合车主的喜好,对设计进行创新,汽车内饰织物风格设计的主要因素有色彩、造型、纹样、材料等,还应该分析内饰织物的主要作用,进行合理的
设计。
3.1 色彩
汽车内饰织物的色彩会对汽车的空间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色彩是汽车内部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汽车的主要基调,对人们的视觉感官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而且汽车内饰织物的色彩也会影响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性。汽车内饰织物中的色彩因素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色彩的设计能够让人们产生不同的感受,能够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色彩的设计能够提高人们出行的安全性。在汽车内饰织物设计中采用蓝色,能够带给人们安静、淡然的感觉,人们在这种环境中,紧张的情绪能够放松下来。运用绿色作为汽车内饰织物的主要色彩,能够让人们感觉到平静、生命力,让人们在行车中产生舒适的感觉。
3.2 造型
汽车内饰织物在进行造型设计的过程中,要运用造型的变化来展现出设计的美感,应该通过面料和色彩的搭配使内饰织物具有自身的特点。汽车内饰织物的种类多样,不仅仅有座椅的面料、地毯等,还包括座套枕套、挂饰等,不同的内饰织物,其造型的变化还是不同的。在对座椅的面料设计中,要注重其包覆效果,在进行造型的设计中应该通过对汽车的结构的分析。企业内饰织物的造型多变,还表现在其使用了不同的材料,在对座套枕套进行设计中,应该根据车主的爱好,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在汽车内部,座椅是汽车内部空间的核心部分,应该在设计中注重合理性。
4 汽车内饰织物艺术化风格设计的发展
4.1 设计突破单一的局面
在汽车内饰织物的艺术化风格设计中,能够形成独特的风格设计,应该通过对消费者类型的不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汽车内饰织物的艺术化风格设计分成不同的层次,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的需求。由于性别差异,人们对汽车内饰织物的风格要求产生差异,男性消费者更加注重体现他们的地位,在汽车内饰织物的选择上一般以大气为主,女性在选择汽车内饰织物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时尚元素,他们会追求风格浪漫的卡通系列。
4.2 汽车内饰织物的设计越来越能够体现人们的文化品位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汽车内饰织物的设计能够提高汽车产品的附加值,还能够借助传统文化,将传统的艺术展现给大众,能够展现出一定的诗意性情结。汽车内饰织物的设计能够借助我国传统的文化符号来实现,这些文化符号能够展现出我国文化的地域性,能够传达我国的文化内容、社会风俗灯光。在汽车内饰织物的设计中,借助波斯纹样、阿拉伯卷草纹样等设计,能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可以借助青花瓷纹样和书法纹样等,展现出车主的文化品位。
5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我国的私家车数量越来越多,汽车已经不仅仅作为一种代步工具,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展示人们的个性,也是人们身份的象征。汽车内饰织物的设计能够反映出车主的喜好和品位,提高车主的驾驶乐趣,对汽车的内部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汽车内部织物应该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设计师也应该通过对车主心理的分析,设计出符合他们审美标准的汽车内饰织物。
参考文献
[1] 高山.汽车内饰织物艺术化风格设计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 张飞跃.基于顾客价值的汽车内饰纺织品创新研究
篇3
摘要 设计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成为人们生活的主导因素之一,创造着人们新的生活方式,为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在非物质社会的逐渐深入下,设计使人们的艺术化生活得以实现。
关键词:设计 文化 艺术化生活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在不经意中你会发现,你的周遭被越来越多的视觉信息、听觉信息所充斥,我们的生活被人造物所包围,很大程度上我们生活在一个人造环境中,而我们周围的几乎每一件人造物品都是设计的结果。设计有责任为人们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孕育一种优秀的设计文化,使得人们能够在生活中感受、解读这些设计成果,享受艺术化生活。
一 设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个综合体,包含不同的方面。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进行理解,从而有了对文化的不同解释,简言之,凡是人类超越本能地、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这其中研究者普遍认为物质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文化形态。
从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一直不断地在造物,为了生存、生活制造一切所需的工具和物品。在制造的物品中,工艺美术或者说具有艺术设计属性的产品,是人类用艺术方式造物的文化,它以独特的艺术品格和文化的累积性、承传性和深刻性成为人类物质文化的代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最具典型性。中国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遍及中原、西北和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不同的文化类型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在器形和纹饰方面有着不同。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一种类型。这件彩陶实际上是盖在装小孩尸体的瓮棺上,画于盆内的人面鱼纹显然不是单独的装饰那么简单,从这个纹样以及器物本身可以探究原始先民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
在西方,文艺复兴后期已经有“设计”这个概念,其中包含了计划、意图以及素描或图样两层含意,只是最初的设计工作主要体现在创造新颖式样和对物品的装饰上。由于当时的手工业技术条件和组织方式的制约,使得设计活动无法从制造过程中明确分化出来,直到18世纪工业革命的到来,设计不再是单纯的美化,而是建立起了构想与制造技术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此,设计真正在生产过程中确立了明确的位置。
随着经济的发展,设计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更加紧密,成为人们生活及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的丰裕使人们的选择增加,设计使人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并且随着产品科技内涵的不断增加,产品的结构和工艺过程不断复杂化,设计成为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如果没有专门的设计,产品则无法进行批量生产,而产品要成为商品进入市场,必须针对消费者进行一系列的设计。当商品在市场上得以流通,这一系列的设计行为创造了人们新的生活方式,赋予了文化新的内涵,从而使设计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设计成为人们生活的主导因素之一
很少有人会真正意识到设计所涉及的范围,以及设计对人们生活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随着非物质社会的越来越深入,设计对人们生活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所谓非物质社会,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字化社会、信息社会或服务型社会。这个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根本不同是:工业社会的产品价值包含原材料的价值和体力劳动的价值,而非物质社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主要以先进知识在消费产品和新型服务中体现的比例衡量。设计的产品不再是一种具有固定功能和性质的产品,而是一些不断生发出新的和无法预料的功能及性质的产品。正如Tufan orel 所说:
“……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创造出或发明自己的个性,他只能顺应或选择市场所提供的‘原型性个性’。或者更直接地说,他只能把自我塑造成一个原型性个体。”
由此,许多新型的淋浴器、洗澡龙头、桑拿等,已经成为一种使身体更加美好和放松的“休养文化”,而不再是过去那种仅仅使身体变干净的“沐浴文化”。设计成为人们生活的主导因素之一。
三 艺术化生活的实现
赫伯特・A・西蒙提出设计乃是一切专业学科的核心,是专业技术有别于科学的主要标志。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对技术本质意义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种人类行动,只要是想改变现状,使之变得更加完美,这种行动就是设计性的。设计主要关心事物应该是什么样子,还关心如何用发明的人造物达到想要达到的目标。由此对设计的理解应更加宽泛,可以说没有设计,人们的生活将变得单调、乏味,没有美感,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为人们生活服务的设计观念的确立,使得设计成为人们生活艺术化的主要手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和发展的新艺术运动,主张人类生活环境的一切的人为因素都应经过精心设计,应创造一种为社会生活提供优美环境的综合艺术,凸显了设计为人们生活服务的观念。新艺术设计涉及建筑、家具、产品、服装、首饰、平面设计、书籍装帧以及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领域,在丰富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在当时风靡欧洲,并对现代设计和现代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设计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而人的创造离不开社会生活,也就是说,人的创造只能来自各种不同信息、不同文化、不同要素的对话和融合。这充分体现出设计是一种综合过程,它构成了各种文化形态的联结点。设计者则需兼容并蓄,具备实现综合的能力,最终使人们生活的艺术化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研祖:《造物之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篇4
关 键 词:后现代语境 产品设计 精神疾病 艺术化生存
关于后现代的本质如何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后现代主义究竟是停留在对思想层面和思维范式的突破上,还是已经深入到改革现有生活方式和生活制度的现实层面上。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指出,随着社会知识化、服务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社会,后现代已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和文化标志。
一、后现代语境中的设计
后现代语境,从设计史的角度来讲,指的是人类社会经历了工业革命、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和大众消费之后,进入信息社会之后的所谓后工业社会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信息爆炸引发了社会面貌和人类观念的大动荡和大改变,人类有一种强烈“失去控制”的感觉,因而在思想上和生活上对“秩序”的需要更加急迫,使意在创造秩序的“设计”上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与此同时,设计自身也正经历着“质”的变化。在后现代语境中,最根本的改变还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而思维方式的根本改变又表现在,多数传统的“两极对立”,如主观主义与个人主义,物质主义与非物质主义等,眼看着一个个消失。随着这种对立的消失,工具理性以及这种理性依赖的逻辑原则也正在受冷落。但在自动化程度日益增强的后现代,作为“工具理性”之典型表现的设计领域,却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大量设计的是“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这意味着,在后现代语境中,设计产品正在迅速地与艺术产品靠拢,设计过程也正在与艺术创造接近。结果,最终的产品再也不像传统产品那样,摆在我们面前,任由我们去解释,转而成为“形式”的非物质化和“功能”的超级化,逐渐使设计脱离物质层面,向纯精神的东西接近。
更重要的是,许多后现代设计,焦点已不再是一种有形的物质产品,而越来越转移到一套抽象的“关系”,其中最基本的是人与机器的对话关系。在智能产品中,传统产品的“形式”和“功能”在“语言”中合为一体,使产品范围从一种可见的有形东西,延伸到无形的人与机器的语言对话中。语言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活动符号,是一种难以捉摸的,多变的,适应性强的东西。这正是艺术创造和艺术作品特有的性质。设计一旦涉及到这样一种语言活动,其本身也就接近一种艺术活动。智能卫浴(图1),表盘显示的智能触摸界面设计,出于人性化的思考和理解,体现的就是人与机器的对话关系,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经典之作。
从以上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后现代语境中的设计正在向艺术领域靠拢,也同艺术一样,随着不确定的情感,制造一种不确定的和时时变化的东西。
二、城市人的“精神疾病”
在西方后现代思想家看来,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在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的主导方面是消费文化。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和体验可以供人们消费、维持、规划与梦想。消费文化改变了原来的商品观念,消费具有了新的内涵和属性。它不再是对真实的物或使用价值的消耗,而是已经变成对宣传和广告符号本身的消费。消费不仅被符号化,以致它们成为消费物的所指。消费社会的主体,也不再是直接面对物的主体,而是由错觉的符号所构成的“幻象”。因为当我们消费商品时,我们以为自我会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判断和选择,其实我们的选择已受广告、电视等媒体的引导和操纵,我们变成实实在在的“客体”。可以说消费统驭了生活世界,消费异化使人的需要畸形发展,在这种异化消费中,人没有真正的自由,人在消费中迷失了自我。
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各种电视、传媒、广告、摄影等的图像开始泛滥,几乎全面覆盖人们的生活,可以说人们进入了“读图时代”。“读图时代”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已经与原有的对象发生了疏离,它变成了一种失去模本的“拟像”。在这个依凭图像传媒所带来的审美泛化的文化世界里,所有的事物都变成了审美的符号,艺术的形式已经渗透进一切对象之中。“拟像”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被销蚀,这种无孔不入的“拟像”构筑了人们生活的“超真实”世界。由视觉所带来的审美修饰性,使人对于视像的消费性更加沉迷,并且这种沉迷愈发强烈,愈发受制于视像消费所带来的。然而这种和满足并不具备精神内在的品格,它所呈现的也只是人们最直接的欲望和动机。可以说人们在这种“超真实”的现实世界里,在视觉与幻觉的交织中,失去了方向。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追求美和的主观愿望。启蒙时代以来,开始崇尚理性。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把人类从宗教的“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人们对理性的膜拜使得把美和艺术的东西往往归结为抽象的理性。理性和感性形成二元对立的局面。到了后现代社会,人们开始摒弃了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对立,出现了向感性倾斜的局面。对感性与美的强调是长期以来对理性压抑的抵抗,在更大程度上弥合了主体追寻美和的愿望和心理。然而在如此的消费社会里,人们在感性的欲望化的追求中,一切审美的品质被感望所淹没。感性异化的加剧,使人们在科技发达,物质进步的同时,也丧失了诗意追求的本真和。
在商品消费大肆其道的氛围中,在“拟像”符号的世界里,在感望的满足下,人们在符号和信息的不断膨胀中缺乏真正的交往,迷失了自我,个体精神世界的根基发生了变化。面对消费主义、功利主义时所负荷的焦虑和感望的无限膨胀,都向我们展示了城市人精神贫瘠的非人化图景。
三、产品设计之“艺术化生存”
产品设计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艺术化的发展趋势。一些设计大师如索特萨斯等人的家具设计,表现出极强的个性化、人性化的色彩,其本质就是设计的艺术化。在后现代语境中,大规模的市场群体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多中心的市场要素,不同阶层、习俗、人群、语言、传统、行为方式的文化群体细分着市场,因此,迫使无限制的大批量生产转向有限规模的生产,无论是手工方式还是机械方式,在这种趋势下,设计师关注着设计的文化和人类学范畴的相关问题,如伦理、道德和艺术价值,而非单纯的商业价值。产品不仅有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其文化的艺术的价值,是以隐喻的符号的方式表现的这种价值。
从设计和产品的生产方式上看,产品设计的艺术化生存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手工艺术的复兴,新手工艺术将成为设计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手工艺术以无数劳动者的实践为基础,以全民族的文化、艺术意志为蓝本,以物的加工改造为实体,是一种呕心沥血的文化积累。新手工艺术与传统的手工艺术在本质上并无多大差异,而在品类和艺术形式上有新的表现,它从造型、色彩甚至构成方式和陈列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现代性和现代艺术的形象特征。在后现代语境中,新手工艺术不经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的形态存在于社会生活中,而且作为高技术结构强有力的一个互补机制,平衡者着人的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
二是设计与手工艺品的结合。在高科技的设计和生产中,传统的手工艺与高科技的生产、设计相结合,使得产品设计生态化、人性化、艺术化。大工业生产体系和方式正在向着大批量、智能化、个性化的方向转型,这种转型是为了提供更多、更好、更适用的产品,为了适应人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蕴含着产品设计和生产的一种艺术化趋势。因此,在后现代语境中,机械与电子技术与手工技艺相结合,根据所选的表现形式和表现需要来采用不同的技术和工具。如:Hans Wegner 设计的Y椅(图2),构架采用弯曲木,另外的仅是编织物,自然材质感强烈,体现出人与自然材料的亲和性。归根结底,人们是想寻找一种新的复合关系,连接艺术世界和技术世界的边缘领域,实现双方的融合、共生、对话,以满足人们在“拟像”符号的世界中对更加复杂的品质的寻求。
三是机械产品趋向人性化、诗意化的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为产品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人性化的设计和诗意化的产品生产都将成为现实。就产品的生产而言,手工产品的手工艺品质、使得产品天生具有了人性,是“生态的产品”,大机器产品经过人性化、诗意化的设计,同样能创造出人性化的产品来。诗意化的和人性化的实际上就是艺术化的设计。如:卡尔洛·莫里洛设计的书桌(图3),采用玻璃台面,体现现代科技的特点,而原木和积层木的结构体现出自然材质的美,使该设计具有更多的艺术化特性。要实现这种艺术化的设计,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设计师如何从人性化的、生态的角度去从事设计,将产品设计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满足人们对复杂品质的需求,以此重塑人类的价值维度,构筑人的精神家园。
产品设计的终极指向是艺术化生存,这是一种高品质生活的概念。产品不仅仅是满足功能需求的工具,更是增加生活乐趣的载体。产品设计的本质是来自于产品内在的品质是否满足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情感方式的需求。要使产品具有吸引力,设计师必须对生活方式展开研究,将行为、观念和器物本身互相整合,真正实现了文化之间的积极互动。
四、总结
当今,设计与艺术已在进一步交融,对话,互为汲取。设计产品逐渐从有形的物质产品转化成人与机器的对话关系,并且日益向着艺术化方向发展,其本质和内涵体现着对人的关怀。然而,随着消费主义盛行,图像传媒的发展和全面审美的泛化,人们过分追求感官的享受和欲望的满足,丧失了精神的深度,以致于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开始丧失,精神被放逐,价值感逐渐缺失。面对大众主体出现的普遍的精神危机,产品设计要实现艺术化生存,必须从根源上进行思索,把行为、观念和器物本身互相整合,将“设计为人”的深刻内涵揭示出来,实现文化之间的积极互动。因此,在后现代语境中,实现产品设计的艺术化生存,才能为解决城市人的“精神疾病”在学术上建构使产品设计走向艺术化发展的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stephen.R.C.hicks.Explaining Postmodernism.scholargy publishing,2004
[2]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高铦等译,北京:新华出版,1997
[3] [法]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5] 李砚祖.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篇5
首先,加强动画美术的专业基础训练。动画艺术在表现语言上综合了许多与美术、电影、音乐和戏剧表演等相关的艺术形态,其中以视觉画面的展现与美术形态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动画专业教育过程中的美术基础培养仅仅效仿传统美术专业的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动画专业特有的美术特点加以训练。以培养职业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在动画专业的美术基础教学方面,更需要在提高传统美术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和加强具有动画制作特点的技能训练。动画专业的素描、速写和泥塑等美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应在深化学生对造型、动态、空间的把握能力的同时,将动画所特有的技能要求加入到课程中。例如,动画作品的画面通常是多方位多角度的,人或物体的空间位置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动画与电影等影视作品一样,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其最大的艺术特点,而镜头的运用表现则是体现出故事情节的关键。与拍摄电影电视的摄像机不同的是,动画镜头中所展现的事物采用的是绘画的表现形式,随着镜头的不断变化,画面中人或物形体造型上的透视关系也将产生丰富的空间变化。这就要求动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美术基础,还需要具有较强的空间造型意识和表现能力,由此刻画出来的画面才能更为准确和生动地表现出动画作品的剧情。所以动画专业的素描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形体结构,还要强调从不同的方位去熟悉物体所处的空间关系,也就是能够从人的任何一个视角或者是物体的任何一个角度来表现对象的造型特征。与素描平面化的绘画相比,雕塑课程有助于学生在理解形体结构的基础上加强对立体空间中物体的造型能力,这无论是对二维动画中的造型绘制还是三维动画中的模型制作都具有提高作品质量的作用。
再如,动画是一种表现连续动态画面的艺术形式,作品中通常会出现大量的人物动态,而对这些动作过程的美术表现都是建立在运动规律的基础上的。因此,动画专业的速写课程要求学生在快速写生人物的动态造型的同时,还应将力的传递和曲线运动等动画规律作为观察和思维方法引入到连贯动作的表现中,促使他们以一种分析和捕捉运动发生过程的意识来进行速写训练。现在的动画制作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虽然无纸化的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在制作过程中运用了很多不同的计算机动画绘图软件,但相对于扎实的美术基础应用软件只是一个工具,再熟练的操作技能也需要在良好的艺术素养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动漫企业在挑选动画专业学生时首先注重的是美术基础而并非软件技术的原因,他们更注重的是人才长远的可供挖掘的潜力。
其次,提高创新意识和综合设计技能。动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形式,它和绘画、电影、戏剧表演有相似之处,但在画面的风格、人物的表演和剧情的节奏等方面又具有夸张多变的表现特点,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一种想象力的艺术创造和延伸。动画作品中包含很多表现元素,人物和场景的造型设计,画面整体的色彩基调,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剧情的表现手法都是围绕故事的内容背景和人物的特征展开的,这就要求动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美术表现能力,还要拥有形象思维的设计表达能力、动作表情的想象和表演能力以及故事剧情的编排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动画专业教学在强化动画美术基础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在整个动画制作中的综合设计技能,以满足和适应动画行业工作中不同职位的要求。
例如,动画人物和场景设计课程的目的是将文字内容的事物以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不仅能画,最重要的还要能根据剧本内容和要求创作性地去画,去设计。又如,角色动画课程主要以人物的动作表情设计为教学内容,不仅要求学生能掌握动画运动规律,还应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并将这种表演融入到动画设计中去。动画人物的动作情感的体现与电影、戏剧等影视演员的表演极为相似,控制动画角色的动作就好比是自己在演戏,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在理解剧本内容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和处理设计出来的。可见,培养学生对人物动作表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动画专业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也是造就一个优秀的动画专业学生甚至是动画设计师的重要条件。
此外,高职院校动画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制作的技能,还应当具有动画剧本的创作意识和能力。动画的艺术表现力大胆夸张,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它与电影电视真实的拍摄手法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画面表现高度自由的创造性,无论是画面构图、色彩变化还是人物动态几乎都不会受到客观世界的拘束和局限,而有些达到极致甚至是超越了现实可能性的艺术化表现反过来会让整个动画故事的演绎更为出色,更为精彩。因此,在指导动画剧本创作的过程中启发和引导学生将动画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剧本的创作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动画的特点来编排故事内容和设计剧情,培养他们以一种充满想象空间的创新思维来创造动画。如果说动画美术基础是最根本的专业素质,那么综合的创意设计能力则是以此为前提的具有艺术创造力的专业才能。艺术创意的教育培养会进一步提高和充实高职院校动画专业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他们今后的职业方向的定位、工作岗位的选择和事业发展的空间都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除了专业美术基础和艺术创新能力,学生是否具备敬业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协作精神,也常常会被动画企业作为挑选人才时的一个重要的职业素养标准。高职院校在培养动画学生各种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当将职业素养教育作为一个必要的教学内容加以灌输和引导。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多开展实验性的团队创作,或与企业挂钩开展教学和产业的交流合作,以工作室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参与行业中的实践项目。通过这样的专业技能锻炼可以进一步增进学生彼此间的信任和协作,同时也会逐步提升和增强整个团队的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
篇6
第一步:“知先行后”,以“道”引“器”
“知先行后的观点早在古人中就有不少争论。南朝理学家朱熹对以上三个方面有深刻的阐述:1、“知先行后”说,“夫泛论知行之理,而就事中以观之,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在朱熹看来,如果只教人“笃行”,不教人明“义理”,“笃行”就没有目的,也就不成为笃行。即是说以“道”引“器”比盲目地模索更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2、“行重知轻”朱熹说:“知之愈明,则行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其依据是:“第一行能生知;第二行能使知深化;第三,行是知的目的;第四行是检知的标准”。墨子对学生的教育也非常注意学以致用,他主张“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3、“知行相须”,他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明末进步思想家王夫之提出的却是“行先知后”,他认为“知是在行中产生的,离开了行就不会产生知。虽然朱熹、王夫之的知行理论关系处理先后秩序的不同,但都是作用于维护封建道德论理的,达到控制人们思想的目的。但是,笔者认为,如果我们从这些思想中剔除其糟粕,批判性地转移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对于开辟新境界也是很有其参考价值的。活用朱熹“知行”理论观的顺序其理由是,在今天科技信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已有许多中西古今成功的现成知识和经验,如果不作充分的运用,就会陷入盲目的实践,其收效是事倍功半的。但也要充分理解王夫之正确的一面,不要把学生引入故纸堆里,“寻行数墨”,结果使学生空疏无能,或者陷于“虚为索惝怳觉悟“之中。名人有言“没有什么象清楚的知识能使我们如此的开郞达观”。“知”与“道”其大体相通。荀子在“正名”中写道:“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之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就是说心将意义赋予印象,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可以凭耳朵知道声音。可以凭眼睛知道形状。五官虽能记录某物而不能辩别它,心试图辩别它若未能说出意义,在这个时候,人们还只好说是没有“知识”。说明了知识在实践前传授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都是通过较后批次录取进入高职院校的,好动的性格决定,对于冗长的知识讲授容易引起疲劳厌倦,因此讲知识,首先可简短地引用苏格拉底“知识也就是美德”。还有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关于“美的理念”中的“学问知识美”。“关于事物属性美的理念”,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对称和确定姓”。“美必须具有可观性和和整体感这两个特点”。这些理论在艺术各门课程中经常见到,但没有被强调,说明是移用哲学家,美学家提出的美学标准,使学生听起来缺乏力量感。其中柏拉图在其对话《会饮篇》中描述的两个步骤对于设计理念最具说服力。“第一,从某一美的形体开始,由这美的形体孕育美妙的道理。第二,了解了这一个形体美或那一个形体,与其它一切形体美是互相贯通的,在许多个别美的形体之中见到共同的形式美,由此获得形体美有概念……”.哲人的权威性论点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和重视,也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二是以引出经过整合过的同一课程不同课本中所具有的承续性、广延性、普遍性、权威性的知识核心点;引出整合过的同一学科不同课程的具有承续性的知识核心点,使简洁、流畅的语言能使学生易记、易懂、易背的具有共性的知识点。诸如艺术设计中的形式要素,色调、对比等等。学生让各科相互续用,通过反复、关键的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活用。
第二步:知轻行重,实践出真知
知轻行重阶段基本上是从个别到特殊开始的,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实践课题的认知和训练,其中,告诉学生决不能忘记亚里士多德的“整体感“的理念。再强调任何事物的个别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整体也离不开个别。使学生明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的所在,举例说“黑体字”,我们不限于这个字怎么写,而是让学生认知大多字体设计中存在的黑体特征的美的理念,从而理解对“美的理念”“分有”。这样,学生自然觉悟到对传统黑体字训练的必要性。然后,再引用荀子的“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知智合称为“知识”,“这就是说,人和认识事物和掌握技能的能力,只有和客观事物相接触才能构成知识和才能”。这一点就强调了“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会进一步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知识才能的重要。常有学生在课堂训练中叹息作业做不好,正当此时,可袭用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方法,开导他们的新思维,还可运用朱熹关于事物运动存在“渐化”和“顿变”两种形式,鼓励天天练习就能像“木渐长,则山渐高”使“渐”不知不觉地“化”,由量变到质变,只要做出不懈努力就会显著迅速的“变”。“变是自阴之阳,忽然而变,故谓之变,”即为“顿变”。朱熹认为“顿变”是由于“渐化”积累到一定的限度而引起的。再推而远之,“变者化之渐”,在顿变之后又必然转入逐渐的变化,谓之“化者变之成”。固此经过反复实践,认识、总结将使学生悟到“渐变”是“顿变”的基础,而“顿变”是“渐变”的必然结果。于是学生如重释负信心倍增,兴趣盎然。继续袭用苏格拉底、柏拉图的问答法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师学生相互提问互相回答。另外教师示范、个别指导修改也十分重要。许多艺术家常讲,只看过程、不看结果,只要过程到位,就水到渠成。也许有道理。只要在实践环节中,对知行,关系的正确处理,“知行互发”自然拓宽了视野。
第三步:知行互发、成绩斐然
篇7
关键词:生物化学 课堂教学 设计艺术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发展极为迅速、渗透性较强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边缘学科,随着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在临床医学中的大量应用,迫切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还要熟悉更多的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那么,作为医学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教好这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呢?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艺术的主体是课堂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研究应当以课堂教学艺术为其主要对象,课堂教学中的设计艺术是架设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一、专心探究导入艺术
课堂教学的导入也叫开讲,是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导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后面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并抓好课堂中导入这个环节,以促进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导入的关键在哪里呢?只有当学生喜欢并重视你所教的内容,他们的状态才能进入兴奋,才能集中精力激发思维并引入学习的课程。因此,导入的关键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教师必须首先对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其重要意义,拓宽思路,倾注热情,以感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重视。课堂教学导课的教育功能,表现在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中去。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路标,指引着学生的思维和方向。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实践证明,教师对导课环节重视不重视,是否精心地进行设计,其教学效果是迥然不同的。教学导课艺术性的高低,反映着教师审美创造能力所达到的水平。精彩的导课,往往能够奠定整个课堂教学艺术成功的基调。
二、潜心组织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效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研究表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同教师表述的清晰度有着显著的相关,而教师讲解得含糊不清则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呈负相关;教学语言艺术的内在逻辑性,可使所表达的内容系统、条理,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论证性;教学语言艺术的动听程度,决定着教师语言感染力的大小和学生的语言接受程度。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它综合地反映着教师的全部教学素养,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课堂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中相当重要的教学艺术,教师缺乏了语言艺术,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师的悲哀。教师的授课语言首先应规范化,而后讲究艺术化。规范化的语言应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逻辑性强、不讲废话、不讲口头语;艺术化的语言应新颖活泼,抑扬顿挫,声音柔美,亲切可人、细腻动人、引人入胜。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从学生心理出发,把抽象的内容讲得具体形象,把深奥的问题讲得浅显易懂,化复杂为简单,化枯燥为生动。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大放异彩。
三、慧心巧用教态艺术
课堂教学教态包括教师的手势、表情、眼神、体态、仪表等若干方面,在教学时教师将之恰当配合、灵活运用,便构成了精妙入微的教态艺术,有时甚至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达到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实践证明,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气氛的形成和学生的情绪生活。所以教师讲课时要注意做到情绪饱满、精神振奋、态度端庄、和蔼可亲,以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研究也表明,教师的教态对教学语言表达起着一定的配合、修饰、补充、加深、评价等的辅助作用,在课堂中以表情姿势助说话,可以使教师的表情达意更准确、更丰富,更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师应注意提高教态艺术水平。一名好的教师总是运用手势、表情、声调等手段生动形象明朗直观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不容忽视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非语言交流”。教师备课时不可能把非语言因素自然流露,教师在讲课中无论是表情还是姿态,完成这些非语言交流靠的是充沛的工作热情,靠的是倾注于追求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激情。教师在授课中风趣也罢,喜悦也罢,不是勉强装出来的,要自然流露,毫无做作之感。教师的这种真情实感的表露非但不怕学生的注视,反而特别希望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引起共鸣。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非语言艺术会使授课效果锦上添花。
四、精心设计板书艺术
板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材的分析、概括、归纳、提炼,是教学目的及要求的体现。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民教师应该也必须写一手好字,这不仅仅是教师基本功和内在素养的体现,也是赢得学生钦佩的又一法宝。同时板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把握重点,训练思路。板书要字迹工整、大方、规范、秀丽,给学生以美感。课堂教学板书是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是师生在课堂上最简易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师高超精湛的教学板书艺术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炼和浓缩。教学板书要书之有效,就得书之有方,讲求构思与设计,做到明确要求,书之有用;抓住重点、书之有据;精选词语、书之有度;确定形式、书之有格;排列先后、书之有序;留有余地、书之有节。只有这样,教学板书才能达到科学、精当、醒目、规范、易记的要求,有效克服教学板书的盲目性、随意性带来的低质量、低效率的弊病,并进而登上艺术的殿堂。一个好板书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仿佛一件精致的艺术精品,能磁石般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精心设计板书对课堂教学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篇8
Abstract: The article makes dialectic analysis of thenatural value limitations of current art and design individualized pursuit, through the basic discussion of personalized humanity value of aesthetic of art design, focuses on the exploratory study its socio-ecological value, and proposes the idea that the individualized pursuit of art design should maintain the overall balance of social culture ecology and integrated coordination. Als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individualized pursuit of art design is also emphasized.
关键词: 艺术设计;个性化;价值
Key words: art design;individualized;value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325-02
0 引言
自工业化革命以来,现代产品及现代设计已经成为我们生产生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作为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用品,由于其缓慢低效的生产制造方式,已经逐渐被视作农业时代的落后产物,被人们渐渐淡化和遗弃。相对来看,标准化、批量性的机器产品愈加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这本也无可厚非。然而,在经济日益发达完善的今天,人们在生活中也开始追求个性化、艺术化及相对特有的设计艺术情怀。因为完美精致的工业用品相对缺乏人性感情,这种没有体温的产品与具有体温的个性化手工制品又开始形成了对比。研究发现,手工艺制品虽然造型具有不完美性和相对随意性,但正是这样自然、个性的特点在这样一个具有多样化需求的信息时代中又焕发了异样的价值。
1 个性化追求的自然价值局限
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格局进一步形成,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更加全面及丰富,现代技术文明促成消费者进入“顾客是上帝”的观念状态,其结果是人们购买商品的要求变得更加挑剔,最后开始对物质生活提出自己的想法和主张。社会民主文化也推动了人们个性的张扬和展示的机会,人们开始注重个性化消费取向,从而衍生出个性化艺术设计。“个性化设计追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和当前流行的趋势,是社会市场分工细化和文化多样存在的具体形式,具有典型性的个性内涵。但这里要说明的是:艺术设计个性化追求虽然是自然价值的一种存在,但是它具有局限性。
由于传统手工技术规范具有随意性、宽泛性的特点,对手工艺制品保留典型个性痕迹也带有局限性。另外,加之传统工艺的加工制作时效性比较差,针对社会需求输入量也比较小,不能完全适合社会市场的需要。而个性化追求同时也具有反秩序、反规范、反计划的非理性因素,在传统社会中这种特征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滞后,并未明显的表现出来。那么,在现如今设计产品能够轻松实现整齐划一、巨量复制的目标后,个性化物品和个性化设计又开始上升为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人们所追求的艺术审美定位开始移变,纯手工的皮鞋、手表、服装等开始限量版发行,并被社会大众所追逐和猎寻,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个性化追求的自然价值体现。因此,艺术设计个性化追求和个性化局限本身是一对自然的矛盾,具有辩证统一的哲学关系。
2 艺术设计个性化的人性价值审美
我们知道,在人性价值审美取向方面,机械批量标准化生产同手工艺个性化制作有本质的区别。前者体现出生硬、单调、巨量、快速等特点,这些因素似乎都与人性的情感无关;后者具有个性化、丰富性、人情感等人性特征,这些因素与前者的冷漠和理性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而我们感知艺术设计在社会生产实践方面,个性化追求的人性审美价值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艺术设计主体的体验;二是艺术设计客体的体验。
从艺术设计主体的体验来说,手工艺制作者对于物象的尺度、比例、节奏、材料及工具的把握富有鲜明的人性因素,他们会根据经验依据物象的艺术设计处理目标,采取不同的手法、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感情语言来创造性的制作物象。这种过程是一个根据设计目的,因势利导并具有针对性的把握和拿捏过程,在思路整合与扩展中结合技术手段和创意灵感,在有意与无意之间留下不断变化的物象形态语言,从而最终达到与设计者头脑酝酿已久的主题形象、审美意念的完美契合。那么,设计主体者在感情的投入、思想的影响、手法的随机方面就具有典型的个人审美语言,这就形成了设计主体的人性价值审美的植入。设计媒介便成为承载人性审美的载体和形式,人性价值的赋予使得这些物象具有了人性的审美表情,如欢喜与忧愁、愤怒与悲伤等感彩,这些都印证了艺术设计主体所承载的人性价值审美的客观存在。
从艺术设计客体的感受来看,由于设计物象在设计主体的人性化塑造下,从物象的内核到表层,功能到形式,已经植入了客观物象的各种表情和人性色彩。作为客体,就可以通过设计物象的整体造型、装饰手法等外在形态,以及设计物象客观生命的丰富性、社会性等内在特质,来感知艺术设计物象表达的人性价值。这里的价值体现了客观物象的一些多样性,也显露出客体的精神审美要求具有丰富性,使客体感受到的人性价值审美多样要求得到同步体验。因此,作为艺术设计个性化物象,设计主体参与的程度比较深刻,客体在使用物象时所产生的感受将会非常丰富,人性价值审美也就更加明显的得到了体现。
3 艺术设计个性化的社会生态价值
所谓生态价值,哲学范畴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指生态环境对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是人类社会多样性价值体系中重要的价值标尺之一,也是自然环境所具有的满足人和社会的能力。艺术设计个性化社会生态价值表现为重视生命与生活质量,或者是珍视生活生产物象的外化形态与内在内涵的综合因素。多年以来,人类活动过度的向自然索取资源,已促使生态环境持续遭到破坏,因此,增加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综合效能和减少环境的恶化,便是维护和促进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也是生态价值和社会伦理的核心意义。
首先,人是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也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艺术设计个性化追求在产品设计、数字媒体、图像设计等方面利用各种形式手段增加情感因素,但在近乎完美的形式后面,缺乏的是丰富的精神个性,这同样是一种精神家园贫瘠的体现。所以,强调个性化追求的同时,应当注意保持物质与精神的同步协调和发展。其次,从社会需求的平衡方面来观察,伴随工业流水线的高效发展,个性化设计追求作为补偿性反应体现得更为突出。先进与落后总是保持一种互逆的联系性,人们在追求高端科技产品的同时,也开始更加追求具有高度趣味和人情个性的物品,这体现出来人性追求自然的社会价值回归。艺术设计个性化追求的社会生态价值表现出人性真实的一面,同样也凸显出人性社会中主体情感的独特性、多样性、丰富性和具有不确定的差异性。
艺术设计的发展也是迅速的,随着后现代主义设计高效的推进,社会存在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认识艺术设计的个性化,其本源也是重新认识传统手工艺活动,并肯定手工艺制品的个性价值。这在近些年不断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已经得到印证,文化产业部门并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抢救性保护。这里强调艺术设计个性化的社会生态价值,不是否定当前的社会化科技生产,也不是在表达我们要重归传统手工业时代。而是在辩证的强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追求同样是一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我们应当注意到当前这个环节过程中出现的生态危险性因素,同时我们也要使之保持平衡和协调,而不是相互排斥和抵制。最后,以此来达到艺术设计整体环境的共生共融和相互弥补。
4 艺术设计个性化的文化多元价值
艺术设计的每一步发展离不开社会和社会文化,从社会文化的整体性来看,还与它所依存的地域特征、民族习惯、自然环境等方面也有必然的关系。譬如不同的地域存在不同的手工制品,也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民族文化,这些不同的风格和文化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归属特征。由于工业文明的影响,相对割断了文化和地域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现代文明的发展不仅给这个社会带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同时也带来了人类文化单一化,这是整个人类面临的复杂矛盾。国际化的标准使得造物文化单一和趋同日益加重,然而,艺术设计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典型方面相对走到了矛盾的前沿,开始逐步走向了多元化和多样化。
艺术设计个性化的价值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地域环境形成的地方性特色,二是利用独特的个性审美和个性手工艺。前者的地方性、民族性特色被人们喜爱和追求,是人性社会寻求新鲜的一种心理需求,后者是艺术设计主体的修养水平、认识深度和表现手法的独特个性形成的。以上两个方面都彰显了艺术设计文化的多元个性,虽然并未体现出过多的主动性因素,但在这个相对崇尚多元文化的时期仍然显示出巨大的文化感染力价值。艺术设计主体的差异化导致文化的多样性需求,从而进一步形成了个性化的多元性追求和文化的多彩展现。
人类放弃手工使用机器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但这并不能说明艺术设计的发展是和谐的,或者说是与生产力发展保持同步的。只有保持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不断继承和传扬人类艺术设计个性化发展的优秀成果,保持着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中独一无二的生命情感和蓬勃创新的整体力量,才能最终在人类活动的社会生命价值体系中,保持艺术设计个性平衡的宽度和深度。因此,重视和协调艺术设计个性化的多元平衡发展,是为了促进人类文化发展的整体性进程。个性化的艺术设计价值也正以崭新的面貌,来推动中国现代社会多元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并不断呈现出生机盎然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诺曼.付秋芳,程进三译.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篇9
封面设计是装帧艺术的主要构成之一。封面犹如一个人的衣着、样貌,是了解其内在的窗口。当读者阅览书籍时,对书籍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封面,如同影视作品的精彩片头,是把观众的思绪带人情景的最佳向导。封面设计同时也是一种推销手段,是书籍的门面包装,是对读者的诱导,是抓人眼球的手段。优秀的封面设计,不仅能招揽更多的读者,更能使读者快速地融人书中并爱不释手。书籍封面设计作品虽然不能算作纯粹的艺术作品,但优秀的设计师都会将其视如艺术品般精心打造。杰出的书籍封面设计作品,其本身就是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封面设计虽然有其艺术性的独立性,但在现实设计过程中往往受到客户的需求和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封面设计作品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客户的商业需求,有时甚至取决于个人的审美趣味或兴趣偏好。封面设计的定位和客户的需求,最终都会影响到封面设计者的创作构思和设计效果。所以,设计者和客户在初期积极有效的沟通是封面设计作品成功的前提。当封面设计的前提条件满足后.设计师就可以在此框架下构建自己的艺术作品了。图形、色彩、文字和构图是封面设计的四大要素。图像是封面设计的重要元素。因为面积大、色彩丰富、位置突出等因素,图像的设计在封面装帧中尤显重要。设计图像可分为抽象与写实两大类。如果要根据书的内容进行设计,纪实性内容的题材就比较适合写实性风格的图像;而浪漫风格的题材,则用抽象的图形就更为传神。例如,休闲类书刊是大众化的审美标准,通常会选择明星的艺术照作为封面,体育类杂志则通常会选用体育明星和竞技场面的照片,文学类书刊常用抽象、写意类的图像设计。
封面的文字设计常用的有书法体、美术体、印刷体等。书法体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个性,且大都出自名家之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并广为大众所接受。美术体大致可分为规则和不规则两种。规则美术体强调外型的传统规律,整齐划一,有易于识别和学习的特点,但相对保守,变化较少;不规则美术体则强调多变的外形,比划设计和整体外形追求艺术化夸张变形的效果,具有个性鲜明、设计感强、相对活泼的特点。就印刷体而言,早期的印刷体比较程式化,变化少,较规整,现代的印刷体因受到不规则美术体的影响而变化丰富,从而加强了字体的艺术性。
装帧设计时,封面文字除了体现书籍内容外,更多地要考虑其在封面设计中的位置、字号、色彩、聚散等。另外,设计者需要慎用特殊字体,因为很多印刷单位也许没有这些罕见字体,很可能会给排版、印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建议最好少用特殊字体,或将这些特殊字体和源文件一起配送至印刷单位。封面的色彩是最容易打动读者的视觉元素。准确的色彩运用首先要考虑书刊的风格、内容。如幼儿书刊的色彩设计,因强调对比、追求色彩的视觉冲击力而使用大量高纯度的色彩;学术类书刊的色彩设计则要求具有丰富的内涵,有一定深度,从而产生端庄、严肃、高雅、权威的视觉效果。另外,设计者还要熟练掌握一定的色彩心理学,用以表现情感并影响读者,使之产生共鸣。例如,红色给人热情、欢乐之感,用它来表现火热、生命、活力与危险等信息;蓝色调给人冷静、宽广之感,用它来表现未来、高科技、思维等信息;黄色调给人温暖、轻快之感,用来表现光明、希望、轻快、注意等信息;绿色调给人清新、平和之感,用来表现生长、生命、安全等信息;橙色调给人兴奋、成熟之感,是很受人们欢迎的颜色;紫色调给人幽雅、高贵之感,用来表现悠久、深奥、理智、高贵、冷漠等信息;黑色调给人高贵、时尚之感,用来表示重量、坚硬、男性、工业等信息。封面设计的构图是设计成败的关键元素,其基本的方式有对称、均衡、对比等。
其一,对称是指在设计样图中根据中轴线和中心点为参照来平衡构图,对称分布。其具有平稳、严肃、庄重、和谐的感觉,但这种构图方式会让人感觉整体缺少变化、单调呆板,缺乏活力。所以,比较适用于内容严谨的学术型书刊。
其二,均衡。均衡的特点是同量而不同形。均衡不单是形式和数量上的对称和平均,更主要的是艺术上的均衡,是变化中的均衡及心理上的均衡,这种均衡不等同于简单分配。将主体置于中间,或者对称排列,这样虽然均衡了,具有了稳定感,但十分呆板,缺乏艺术的多变性。构图的均衡,不是对称,而是对立统一关系。
其三,对比。封面设计中的对比有反差对比、虚实对比、面积对比等。反差对比在画面中就是色调的反差。画面的明暗反差度大,称之为高反差,反之亦然。一般在封面设计时,要兼顾画面明暗两部分的变化,使之产生丰富多变的黑白明暗色调。有时为了追求作品的艺术效果,使得色调显得更深沉、概括、醒目,可以通过加强对比,突出色调的层次,由此来产生诱人的艺术效果。虚实处理的基本原则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间”。封面设计构图中的虚实处理,是指封面图像的清晰程度,是指整个画面结构的虚实藏露。虚,一般指画面中的陪体部分,模糊或空白的部分;实,是指画面中的主体部分。在画面处理中,虚实相辅相成,使实的主体部分更加突出,虚的部分适当隐藏,让读者看了回味无穷。面积对比,在封面设计创作中,往往需要面积大小对比的手法来加以表现。我们平时在观察事物时,也存在一些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偏差,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距离所带来的透视变化,也会影响对象原先的面积大小。设计者要充分利用大小变化来努力打破构图的均匀和呆板,使设计主体成为画面的中心,让读者的兴趣点集中于主体,从而突出设计主题。将书籍封面设计以上四个基本要素有序地组合在一个画面里方能构成书籍的封面。然而,只是掌握封面设计的这些基本方法,也很难设计出优秀的书籍封面作品。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科学、文化的价值日愈突出,人们对书籍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书籍装帧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注重文化内涵、讲究艺术品位、追求个性特征已被越来越多的装帧设计者所重视。用装帧封面设计方法发掘思想内涵,丰富文化意蕴,提升书籍价值,已成为现代设计的追求。
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电脑时代的来临对美术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装帧设计因电脑技术而逐渐改变了传统美术设计的工具、材料和方式方法,并一再突破了以往表现手段的局限而大放异彩,使现代装帧设计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但设计师们要创作出有价值、有生命力的装帧艺术作品,还是有赖于自身艺术素养的不断提高。如今,设计师们在显示器前就能观摩并探讨设计方案,观察任意角度的设计效果,随心所欲地将设计样图放大、缩小或变换角度等,这些曾经繁杂的工作只需轻触鼠标、键盘即可瞬间实现。设计师们因电脑技术的应用,从而轻松实现了传统设计手段无法给予的梦幻效果和更为广阔的设计空间。
篇10
城市的历史、文化、人物发展等诸多内容都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提到人们众所周知的《清明上河图》,这不仅仅是一幅书画作品,而是承载了那个特定时间的历史及其文化,从画中也能感觉到人们向往欣欣向荣的美好城市生活的景象。这也说明了,书画艺术也可以作为一座城市的名片,可以代表与展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文化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对其城市的发展产生久远影响。一座城市的发展与这座城市的民俗的密不可分的,民俗是一切文化的源泉,民俗文化也最具地域特征,具有代表性。一幅经典的画作,一个体现当时民俗风格的摄影或录影资料,一个文化艺术交流平台的创立,一个书画艺术经纪公司的建立和成长,这些都承载着有关于这座城市发展的伟大使命。一座城市对外宣传时,最有力的名片即是这个座城市的文化,城市发展借助于书画艺术这个文化载体,带动整座城市的艺术文化和收藏的热潮,有利于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能更好地认识他们所处的这个生活圈的历史和文化。没有文化根源的城市存活不久,人们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中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说一个国家一定不能没有文化的基础。那么由此引申到一个民族,一座城市,一个家庭无不如此。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文化,他便成为一个没有发展潜力的民族,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不会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所以一座城市的发展了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只有将城市文化发扬光大,这样才能使我们生活的城市更好的发展下去。
2艺术与城市文明
艺术的发展是需要两个层次面相互配合产生的,第一层次面是雄厚的物质基础,其二层次面是较高的精神素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艺术是高端的、具有生命级别的。城市社会恰好为艺术提供了主、客两方面的条件。举例来说,采访人们时问道人们心中最美的城市,很多人都说出了维也纳等等,先说维也纳,他之所以有世界音乐之都之美誉,其一是其拥有非常雄厚的物质基础,其二是奥地利人具有优良的文化传统与高雅的审美水准,每年一次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便是最完美的体现。综上所述,艺术阐释了城市文明的最高目的。城市文明的发展水平越高,它与艺术的关系就越密切。首先,艺术是一种尺度,他能完完全全的区别一个城市与一个乡村。但并不是说相对落后的农村就没有艺术可言,在一些文明程度比较落后的乡村,也有属于乡村的村间文化艺术,例如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及民间手工等等。但它们本身如果脱离了乡村,大多也就失去了民间艺术文化的色彩,赋予民间艺术现代感,这样慢慢适应了城市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就具有了较高的审美价值。其次,艺术作为一种尺度,也能够很好的衡量出大城市与一般城市在文化上的差异。一般来说,中小城市发展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于实用性的物质文明层面,而只有积累了雄厚物力财力的大都市,才有可能去从事各种非生产性、非经营性的艺术活动。大都市文明发展水平越高,随机出现各种社会问题的几率也越大,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慢慢滴在城市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压抑、紧张、焦虑、痛苦等,人们需要通过艺术与审美获得解脱。这也成为当代大都市不再敌视“艺术与审美”的主要原因。再次,在都市化发展飞速的今天,城市空间更加拥挤,利益冲突更加激烈,危机与矛盾更加尖锐与突出,慢慢涌现的城市问题加速的激发出当代都市人强烈的艺术与审美需要,同时也改变了艺术与城市文明的传统关系。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一是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贵族与平民的传统边界慢慢消失。在原来社会,生活是实实在在的,艺术是非实用主义的,两者之间不可逾越。在当代都市空间,这种矛盾关系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艺术的生活化”或“生活的艺术化”。二是一些具有标志性的都市文明实践直接影响了艺术的主题与发展。以艺术与世界博览会关系为例,世博会最初叫做“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单从这个名称上看,根本没有艺术的位置。1851年第一届伦敦世博会,只是在最后到了闭幕式阶段,才安排了些许简单的音乐演出。但到了第二届巴黎世博会,与第一届有很大的区别,不仅仅是主题添加内容为“农业、工业和艺术”,艺术的内容也变得为之丰富。巴黎世博会专门设立了美术品展览馆,展出了千余件的绘画作品与雕刻作品,与此同时还举办了首届世界摄影展。近些年来,世博会的文化与艺术氛围就越浓厚,随即出现的世博周边文化艺术产品也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3结语
- 上一篇:文化课和艺术课的关系
- 下一篇:青年人才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