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和艺术课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课和艺术课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学校艺术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是一种实践性、参与性、感染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因此,学校艺术教育无论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实施途径上,都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艺术课程教学,二是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三是校园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显性和隐性的育人作用。中国85%左右的学校在农村,75%的学生在农村,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整个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的开课率大幅提高;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较快;艺术教育投入有所增加,办学条件有所改变。但从整体上看,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仍然是整个学校教育中最薄弱环节,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造成一些学校只重视少数尖子、忽视面向全体;重视比赛、忽视教学。仅仅把艺术教育的外显成果作为响应素质教育的举措。二是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给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提供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对艺术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部分艺术教师原有学历的知识结构及教育教学思想严重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另外,农村艺术教育基本条件建设相对薄弱,教学、科研和管理还相对落后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明确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提高对艺术教育性质、作用的认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进而探索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当前艺术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
二、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校艺术教师师资配备严重欠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开始显现。农村的发展无法跟上城市的步伐,艺术教育在农村难以得到教师队伍的支持,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所以也就流于形式,无法落到实处。这些对于广大的农村学子来说,是非常不利的。长期以往,在艺术教育传播的源头上,就与城市拉开更大的差距,这些都与我们教育理念和初衷相违背。学生的审美素质高低和艺术能力是否全而提高,受艺术教师的专业结构的影响。农村艺术教师分配比较不合乎标准,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师不配套、专业不对口,有部分教授艺术课的教师所学习的专业并不是艺术专业。而有的专业院校毕业的艺术老师却带其他毫无关系的课程,又或者其他课程教师兼职教艺术课程,还有就是艺术教师频繁更换,几乎没有专职艺术教师,由于忽略了艺术教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很多艺术教师被迫都改行教其他课程。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农村学校应该常有发生。教师队伍分配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影响我们培养人才的质量。
2.艺术课被文化课挤占。
由于应试教育给其他文化课老师及学生本身带来的压力很大,很多老师、学生“重文化”“轻艺术”的思想很深,学生的课表上主要安排的是语、数、外等科目。艺术课一个班一周只有一节。当有些主课老师发现课程进度跟不上了,那唯一的一节艺术课就要光荣的牺牲。并且领导、老师、家长、学生都认为艺术课可有可无,挤占文化课的现象任然存在。直接影响到农村艺术教育的课程不能够开齐开足。
3.艺术课课时开设不够。
农村学校虽都己经陨枰帐踅逃课程音乐课、美术课、书法课等,但离国家规定的课时标准还有一定距离。一般农村高中学校高一艺术课课设一周一节,而到了高二迎接学考、高三迎接高考,根本就没有开设过艺术课。影响农村学校课程课时陨璨还坏囊淮笤因,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师资力量匮乏,艺术教师的兼职情况太重,所以直接影响到课程陨枨榭龊没涤敕瘛
三、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对策
1.发展壮大本校艺术教师队伍。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首选是培养全面的兼职艺术教师,主要针对这些兼职老师艺术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培训,种种困难下,如何让他们合格呢?这就需要我们学校领导适当的争取继续教育的机会,从非专业向专业化的教师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岗前培训是必要的。针对部分教师某方面的天赋或喜好一专多能的培养,提高综合素养。我们还可以尝试走教式的方法,通过同一乡镇共享艺术教师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吸引专业院校的艺术毕业生,可以通过宣传,积极的吸收专业院校的人才到农村从事艺术教育工作,也可以用下乡实习的方式,让农村学校有充足的“临时”艺术师资,这样没有经验的毕业生既可以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学校也可以暂时解决师资匿乏的难题,达到双赢局面。还可以让城关和农村优秀教师暂时交换工作岗位,这样使艺术教育者更有动力。让当地的民间艺人进课堂也是不错的想法,我认为也是解决师资问题匿乏的问题可以考虑的办法。
2.提高农村学校艺术教师专业素养。
根据农村学校现状,先将本校己有的专业艺术教师做一个全面的培训,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关键还是教师队伍是否专业化,没有过硬的技能,艺术教育的实施只是空话,因为艺术课程的综合性和人文性是新课强调的内容,是一种全新的形式,教师的技能示范起到很大作用,要想学会一门技能,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教师多技能的趋势是必然的,为艺术教师提供专业的有针对行的继续教育培训,让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很好地提高,为他们的进步提供阶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网上继续教育的学习,条件稍差的学校可以通过兄弟学校互帮的方式到附近学校交流学习经验,或者让其他专业好的艺术教师做一些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活动,如定期开展绘画、声乐技能的培训班,这样就地取材的方式节约了一些费用。
3.丰富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内容。
篇2
关键词:艺术设计文化课到课率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高校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课程体系逐渐完善,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等大量添加,科技教育逐渐规范化,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开始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占据主干地位,科技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不仅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但目前高校所出现的一个普遍的事实是,作为高校课程设置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文化课,大学生却对其不怎么“感冒”,到课率始终偏低。艺术特长生这种情况尤为严重,这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现通过问卷调查、集体访谈、个别访谈等方法对艺术类学生文化课到课率低的原因进行探究。
二、研究过程
在充分讨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学科带头人和专家进行进一步论证,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明确目标、重点后,即着手调查,我们主要使用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习适应性检测问卷”,对2009、2010级的室内、环艺、服装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情感态度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统计进行归因分析,进行了文化课教学现状调查,对教与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实施阶段,从以下几个子课题开展研究:
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研究
分析教学现状,对传统课堂和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反思,通过改革文化学科课堂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实施教法创新,进行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学科渗透,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需要,丰富艺术生的文化内涵,夯实艺术生的文化功底。
对艺术生的学法指导研究
针对艺术生的学习状况,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进行学法交流等途径提高学习效率。
对艺术生的班级管理研究
通过加强艺术生的心理辅导,加强班级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为艺术生学习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心理空间。
艺术生个案研究
根据典型艺术生的学习、心理、行为等制订落实矫治方案,完成案例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初步理清了艺术专业学生文化课发展低兴趣的原因:
通过在学生和老师的调查中我们知道了艺术专业学生对文化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是由主客观原因导致的。
(二)初步理清了艺术类专业课与文化课两类课程的关系。
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也存在着一致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讲它们是相生相伴,尽管表现的方式不同,但表达的内容上来说,它们具有相同性。尽管思维的形式不同,但它们具有互补性,从情感的角度来讲它们具有相通性。尽管要求的能力不同,但他们都有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要做到二者协调发展,必须充分利用二者相融相通的特点,整合教学资源,进行学科参透,使专业课与文化课的教学效益相互促进。
(三)构建了艺术类文化课与专业课相互渗透的有效策略。
1、将文化课的教学内涵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中,以文化课程促专业课程。
2、将专业课的艺术形式借用到文化课的教学中,以专业课程促文化课程。充分利用文化课课堂教学这个载体,挖掘科学美育因素,激活课堂教学。
(四)提升了学校对专业课与文化课两类课程的教学管理。
做到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协调发展,除了相互整合相互渗透外,还必须优化专业课与文化课各自学科的教学过程,减少因各自的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效率不高而导致的教学内耗以及教学资源的浪费。
艺术专业学生的教学应有别于普通文理科大学生文化课的教学方式,,应遵循下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内容的取舍
在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认识水平,以及国家教育部对文化科目的具体要求,对文化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减,目标降低,难度下调。大胆舍弃教材中的繁、难、偏、旧的内容。
(2)教学方法的选取
1)坚持“低起点,小步走”的原则
2)坚持“分层教学”的原则
3)坚持“激励为主”的原则
艺术专业学生转差的难度相当大,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失去耐心,难免出现烦燥,滋生怨气,言语之间不免会刺激学生,面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求教师调整好心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多与学生交流,多用言语激励,目标激励。
(五)有效的改进和指导学生对两类课程的学习方法。
要做到文化课与专业课协调发展,除了改革学科教学传统模式外,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忽视学法指导,即过分强调不同学科知识结构及其系统性,强调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自身教法的合理性;而往往忽视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对教法的接受程序,忽视学习主体一方的认识、思维和能力发展的规律等。因此,重视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加强学法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六)探索对艺术专业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式。
做到专业课与文化课协调发展,在加强对艺术专业班级的文化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艺术班的班级管理。
1、加强对艺术专业学生行为习惯的管理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
艺术专业学生性格活泼好,思维活跃,在行为习惯上表现为自控力较差。在中学时就与文理科的同学有明显的不同,艺术专业学生的学生人人都有理想,个个都希望自己能走上属于自己的艺术设计道路,但是他们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忽视自己人文素养的提高,他们有个性,却不愿被过多的条条框框所限制,其行为或多或少地也带有艺术化,表现为行为自由,纪律松散,穿戴出格,口带秽语,从众心理,强人出头,有些学生常常身染一些恶习却美其名日:“艺术个性”。
做人是成才的基础、成才的机会更多的是在真正的合格公民之中,一个连做合格公民都成问题的人,成为人才的机率则是微乎其微的,成才先成人,成人首先是要成为文明人,在班级管理中同,要求学生语言文明,行为文明,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2、艺术专业班级的班级管理应“艺术化”,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艺术专业学生性格敏感,容易冲动。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强调针对艺术生的实际,要更多地用德与情去感召学生,规范学生,把外在强制力变为内在约束力,学会与学生平等相处,站在学生角度模拟学生的心理,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增强效果,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我们要求辅导员在管理中讲究工作艺术,做到几个结合。
①理论疏导与感化疏导相结合。
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利用班会民主讨论某一问题的严重性与危害性,避免了空洞说教,了解班情学情,摸清学生思想动态,掌握学生情感脉博,做起工作来有很强针对性、说服力,学生信服。利用入学教育和班会的时间共同欣赏至情至性、感人至深的名家名篇,一起感悟人生。在期末总结班会上表扬学生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对学生的缺点提出希望。
②集体舆论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通过以学生主体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班规班约,让学生体会到班级这个小社会里遇到问题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班级形成良好的集体舆论和导向。同时,加强了对后进生的管理与转化。许多班建立了后进生档案,追踪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与之接触的社会成员、班主任,他们较信服的科任老师及相关教师经常也他们谈心,定期与家长见面,方式进行教育,事前预警而不是事后调节。
③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严格要求不等于一味惩罚学生,尊重学生不等于纵容学生,对于犯错误学生,辅导员处理灵活、方法得当,如对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求全责备,对于经常犯的小错误,少采用疾风骤雨式的方式,对于严重违纪学生的处理,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有这样一个案例:环艺3101班学生郑可人,性格活泼,兴趣广泛,待人热情。小时候曾参加过绘画比赛,参加过演出。到处是一片赞誉声音,周围都是羡慕的眼光,无形中形成了他的虚荣心。中学时候由于过多的社会活动使得他的成绩下降,不为人所注意,后来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故意穿出一些出格的衣服、作出一些出格的举动引起别人的注意。经过高考进入大学后,他也准备混日子,平时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上课不听讲,故意与老师对立,其表现很让老师头疼。辅导员屡次找其谈话也没用,许多老师想劝其退学以减少麻烦。辅导员了解到其父早年承包工程赚了些钱,后来由于劳累过度得了严重的风湿病,他对其父母很孝顺,外出打工就是因为他不想父母操劳,辅导员主动到医院去探视他,并托人找来治风湿病的药方送给他的父亲,通过谈心,让他知道其父母对他的期望,让他知道做人的责任,并用学生的事例激励他;经常在他的作业试卷上写一些鼓励的批语,在知识补差的同时鼓励他要有恒心意志毅力;在他小有成就时又提出新的目标,到大二下学期,他象换了一个人似的,他母亲在一次和辅导员的会面中谈到他的表现喜极而泣。
3、艺术专业班级管理应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艺术专业学生胆子大,好表现,把很多职责和事情交给学生去做,他们会想出很多老师想不到的点子,提出很多新花样,把全班学生组织到活动中去,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班级凝聚力。将被管理者变为管理者。实行轮流值日,轮流班长等,通过征集文明用语,校园警示语等,在校园广播、校园卫生、黑板报、寝室是我家、校园环境设计等方面让学生体验管理、学会自律。
4、家校合作管理,深化德育教育资源是班级管理的重要途径
实行与家长定期联系机制,进行班级情况通报,让家长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状况,一齐参与学生的教育工作。我们强调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群体更是影响学生个性的德育环境,每位教师都应有德育使命感,重视自己的言行修养,树立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的思想,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感召学生。
四、问题与讨论
1、专业课与文化课的理论层次和文化内涵上存在着交流和互补关系,受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文化层次的局限,研究主要停留在操作应用层面,着重于方法和途径的研究,对于两者的理性研究还有待深入。而且,对于两类课程的处理,还需要从生理、心理、社会、个人的性格特征等方面综合研究,我们对此研究不够。
2、艺术专业班级的教学是一种全新探索,艺术课程资源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国家学校需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和法规,建立科学有序的评价体系,确立评价原则和标准,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具体实施评价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3、艺术专业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具有某种技能和本领,而是要使交往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艺术专业学生文化低蕴不足,思想道德水平不高,品行不端等现实值得重视,怎样在培养艺术生专业课与文化课协调发展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如何有效的解决此类矛盾,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4、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自己首先应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应善于发现的挖掘文化课和专业课中的相互融合和渗透的共同点。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对两类课程的关系认识不足,影响着研究的深入开展,因此,有效的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陆祺.对艺术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陈勇著.加强和改进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3]黄艳梅等.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及教育策略.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2, (2).
篇3
一、从文化角度思考美术教学
在《梅竹精神》一课里的备课中,备课教师认为教学目标为:让学生初步了解所需的中国画画工具、材料;通过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了解,让学生初步领会了中国画所寄托的人格精神;让学生通过画梅,在感受中国画笔墨韵味同时,了解传统的笔墨技法。值得肯定的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正确。但在备课中交流中,发现部分教师备课重点仍只是笔墨技巧的单纯训练,没有意识到美术学科不仅仅是技法教学,它更是一种文化。在范梦主编的《美术概论》里,表述过这样的意思:“艺术,属于文化的范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也特别强调“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因此,可以看出,美术也是文化,美术教育也是文化教育。这是一种文化观在美术教学中的体现,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一个拓展和进步。为此,在“同课异构”的集体备课过程中,大家对此展开交流。碰撞的结果是大家统一思想,一致认为,此课教学重点应放在理解国人博大的汉文化———文人画基础上,通过对工具材料的尝试、水墨变化的体会和对书法意味的线以及穿插、组合、疏密关系的理解上,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照优秀国画作品和有关诗歌、散文,构思表现某种情趣主题,借助梅竹传统画法的学习,激励学生大胆尝试、感受中国文人那种“抒胸中之逸气”之意境。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想法,在广泛的文化情景基础上(比如诗歌赏析及古筝曲《高山流水》做背景),在表现技法上予以具体指导。但原本就是这样一节讲练结合的课,在传统教学思维定势影响下,某位教师在一节40分钟的课时里,滔滔不绝地讲了37分钟,又是演示、又是讲解,忙的不亦乐乎。等到让学生自己画的时候,课时已不足3分钟,所以包括后面的作业展示,基本上是仓促而过。
教师“贪”讲,本质上讲,是不放心学生,没有把美术课作为文化课,还是那种教以技能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思想体系在作怪。在大多数美术教师眼里,美术教师就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没有教师的知识传授就没有学生的学,所以导致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不教学生,学生什么都不会的怪现象也就不奇怪了。所以,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很重要,但是,在美术课上看不到这一点。如果在经验和知识上、在情感和认识上、在体验与观念上,没有与学生彼此分享和思考,那就不算好的美术课。另外,更深层次上看,教材上的这个主题不是能用单纯的审美就能够解释清楚的。所谓的“梅竹精神”其本身是一种哲学思考,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认识这一精神,这是中国社会所孕育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如果再深入探究,需要从人类学角度思考,那就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性传承,这其中既有民族性的问题,又有人种学的关系。可以反过来思考,梅花与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为什么中国人赋予其这样的精神寄托呢?而西方人为什么没有呢?
二、回归文化的美术教育
“梅竹精神”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由哪些人来倡导与秉承的呢?回答是文人。中国历史上的文人为什么要以这种精神来作为自己的一种信仰的追求呢?这其中的解释也并不是仅从审美的角度就能够回答的,因此,这一课题让我们的美术教师需要思考的东西太丰富了。这些问题构成了这节美术课的课题是必须要以文化的探究作为教学主线的。而从其教学目标看,教材明确提示有三:一是了解中国画工具、材料,领略中国画笔墨韵味;二是能初步了解梅竹的传统表现技法,尝试表现梅竹的题材;三是能领略中国画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让我们继续想想:中国画的工具是由什么构成的?毛笔的笔杆是由竹子这一材料制作的,为什么选用竹子呢?梅竹的传统表现技法其文化意义在于那里?中国的文人为什么将“梅竹精神”作为一种人格来自律呢?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就更多了……《梅竹精神》这一课题作为一个初中的美术教学课题,到底是以“梅竹精神”作为人文主题进行统领?还是以这样的主题作为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课题外衣呢?仔细品味,从教材这一课题已经设立的三个教学目标看,还是一种穿新鞋、走老路的“两张皮”编教材的方式。既然用《梅竹精神》作为课题的名称,那在一节40分钟的美术课里又如何能够将内容丰富呢?可以做这样的思考,在当今单科美术教材里的课题编写方式,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对于艺术课程的教学要求。既然社会中的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有着多因素的关联,那作为教材教学的内容在编写与呈现方式上,就不能以一节课的形式出现,而应该像世界发达国家的视觉艺术课程那样,以单元主题式的构成而确立自己在教学实施中位置。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将美术课上成文化课。这也就是尹少淳老师作为中国美术教育的领导者担忧的那样:美术课程一直在“飘”。
篇4
【关键词】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对策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 由于生活坏境、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美术这方面也不例外。初中美术课程标准还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搞好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应是广大美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1、长期重视不足,教学观念落后
由于应试教育长期主导我国的教育事业,对广大农村学校的教育影响深远。广大农村学校对美术学科的认识不足,没有把美术教育放到素质教育及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思想素质及审美素质的提高。在农村学校一般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美术课就是学生自己随便画,所以在学生的印象里,美术课就是画画,仅此而已。同时,学校和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而对美术学科的视不够,美术教学落实不到位。一些学校根本不开设美术课,一些学校即使开设美术课,也是形同虚设。也有的学校只在七、八年级开设美术课,由于九年级是毕业班,考虑到升学率,所以就不开设美术课。不少学校几乎不开展美术方面的教研活动,更多的是关心主科的教学发展。
2、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器材严重不足,不少农村中学缺乏美术教具和学具,美术教学硬件设施简陋,没有专门的画室,学校也没有提供给美术教师画架、画板、画笔等教学用品,不利于基本功的训练,影响教学;学校图书室关于美术方面的书籍也很少,师生都无法从中获得可用的美术资源,这些严重制约了美术教学的开展和中学美术教育的改革。近几年,大多数农村中学都已配备了专业的美术教师,但部分美术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和美术教育改革的信息了解甚少,教育科研能力较弱;在思想上较大程度地满足现状,缺少改革创新的精神;对农村美术教育规律探索不够,课堂教学水平一般,美术功底不够深。目前不少农村的美术教师从毕业至今,一直从事非专业学科的教学工作,几年时间就把本专业的知识忘得差不多了,较少有时间进行美术专业知识的学习,缺少从事美术创作的条件。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较少,参加书画展览的次数更少,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美术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美术教学质量。
3、学生对美术课不够重视
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应入学前,为增强孩子的想象能力都会鼓励他们去学画画,入学后则以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地认为文化课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文化课成绩才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得高分就行,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多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学生美术基础薄弱,到了中学,教材内容的难度又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又仅限于教材,知识拓展不够,学生感兴趣的卡通、水彩、作品欣赏等内容单一,涉及较少,能刺激学生感观的实物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审美判断更谈不上,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学生美术能力提高偏慢,难以跟上进度,逐渐拉大距离,兴趣明显减退。
二、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程结构
学校要改变应试教育的观念,正确认识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切实开足、开齐美术课程,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美术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创造精神。同时,优化课程结构,保证七、八年纪的美术必修课的教学时间,增设九年级美术必修课。必修课的教学,使学生得到基本素质的各种训练,获得不要的美术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正确认识真善美,着重解决共性的问题。要开设课外兴趣小组,加强课外活动。选修课和课外活动教育着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使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必修课和选修课这二者之间,既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又有所侧重,发挥了不同的育人功能。
2、让学生充分了解美术,培养良好的美术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知道,不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当对一件事产生了兴趣以后,才会认识它、学习它、探究它。为此,我在多年的美术教学的实践活动中一直致力于三方面的工作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兴趣:首先,利用我们身边的喜闻乐见的一切美术形式。如雕塑、工艺作品、剪纸作品、书画作品、戏剧脸谱、标志等向学生讲述什么是美术以及美术的种类,让学生了解美术并不神秘,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学生对美术的亲近感。其次,查阅资料并搜集相关图片,出示搜集的图片,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对中国绘画历史的认识,使他们对祖国古代极其丰富的文化和艺术遗产有初步的了解、这样做有助于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使他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及世界伟大的美术家及美术作品,以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充分利用农村条件,把美术教材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农村学校有农村学校的特色,乡村学校里特有的稻草、沙子、树叶、种子、碎布、蛋壳、豆粒、麦秆等材料对农村学生来说既经济又易取,我们把这些农家材料收集起来,让它变成农村美术课堂的素材;抠一块泥巴,可塑造出千姿百态的泥塑作品,比如:让学生用泥巴捏成在村庄里处处可见的鸡、鸭、鱼等形状,用豆子做眼睛,等干了之后再涂上颜色,就成了精美的艺术作品了。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元素,美的东西积累的过程,也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兴趣,陶冶了情操。
美术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当前,我国对新课改的推行,面对美术教育前所未有的革新和挑战,农村中学教育应当科学,准确的给于定位,以学生为本,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结合,将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实现综合效应,才能真正的促进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篇5
关键词 艺术教育 自身提高 教师资源
艺术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作为传授艺术知识的实践者,艺术教师自身艺术素质,决定学校艺术教育的质量,决定学生能否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能否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为其终身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尚不科学,对于艺术教育,社会、学校、家长等都有所忽视:一是社会忽视。这是因为社会对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好坏的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而不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为根本。二是学校忽视。因评价学校和教师业绩以学生的升学成绩或统考分数为唯一标准,学校和教师为了分数的提高,采取种种措施,加大作业量,频繁考试,至于艺术教育,早就置之脑后了。三是家长忽视。目前,家庭独生子女增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迫切。家长们错误地认为,抓艺术教育之类的素质教育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他们在意的是让孩子在学校多学文化知识,很少关注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四是学生忽视。绝大多数学生只考虑到自己的考试分数,很少考虑自己在各方面的修养。五是教育主管部门忽视。政府及教育部门这几年每年都向社会招考一批小学教师,但艺术教师的招考指标很少。本来每所小学的艺术教师就缺,处于“瓜菜代”状态,教育主管部门不补充新的力量,小学的艺术教师更显不足。六是投入忽视。近些年来,尽管政府部门对教育给予了较大的投入,但投入多是投在了在教学楼、食堂等基础设施方面,很少考虑投入艺术教育硬件……这些,给小学艺术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
面对薄弱的教师队伍和硬件设施,如何满足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如何满足学生全面成长的需要呢?培养和提升艺术教师队伍素质,加大硬件设施刻不容缓。我们现在至少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端正思想,整合艺教资源
思想是先导,整合是关键。改变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关键要从改革教育,端正思想抓起,将艺术教育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位置来抓,将增强力量、丰富内容作为艺术教育的关键和核心来抓。我校已有十多年没有分配音专和美专的教师。在零陵区,其他几所城区小学也已多年没有专职音乐、美术教师;不但如此,好不容易留下来的专职教师,却都被当地的初中、高中、职业专科学校一一调走。因此,语文、数学老师上音乐、美术课的现象比较普遍,个别学校,甚至干脆取消音乐、美术课,全都上语文、数学课。学生在学校受不到艺术教育,综合素质大打折扣。基于此状,一要整合艺术师资力量。小学教师绝大多数是师范学校毕业生。在师范学习时,有很多选修过音乐和美术,其中不乏较高造诣者。通过深入挖掘,沟通思想,整合力量,配备好几位专职教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二是要确保课程安排。艺术教育是提升学生素质、调适课程难度的好途径,各学校务必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将音乐、美术课开齐开足。
二、强化活动,创造艺术氛围
氛围是周围的气氛和情调。对于学校的艺术教育而言,氛围是重要的。有了氛围,才能调动学生和老师们的积极性;有了氛围,才能给师生们带来压力和动力。以艺术教育为主题,定期和不定期地举行艺术活动,创造校园艺术氛围,是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为此,我校每年六一儿童节都举办盛大的艺术节。艺术节的歌舞表演、大合唱比赛、书画展览、诗歌、小品等,在给孩子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使他们得到了训练,艺术欣赏水平逐年提升;另一方面,艺术老师在给孩子排练、训练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我们还不定期举办分项分类艺术赛事,以展示学生的艺术特长。让家长们看到孩子们那精美的、个性张扬的书法、绘画、摄影作品,看到孩子们在舞台上那优美的舞姿,听到那美妙的歌声及充满深情的朗诵……使家长们意识到艺术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是什么。事实证明,通过艺术节、艺术赛,创造学校艺术教育氛围,不但提高了孩子们对艺术的感悟,而且促进了家长及社会人士对艺术教育的关注。
三、加强管理,提升教学水平
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关键在管理,通过管理和培训的方式,可以提高艺术教育水平。
1.重视艺术示范课作用。为上好示范课,我们先组织上示范课的老师出去学习或者参加各级比赛,以保证示范课的质量;听完课后及时组织老师评课,以点带面,全面铺开,让其他老师从示范课吸取养料。
2.集体备课,提高艺术课质量。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于一体的备课方式。我校集体备课,严格遵循“一个中心发言人,一个案例,N次讨论,一次展示,一次反馈”的规程操作,即参加集体备课的老师在备课时,每人当一次中心发言人,每个中心发言人组织讨论自己写的一个教案,大家讨论这个教案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和知识要点的阐述。讨论好后,再回去给学生上课,到下次集体备课时再反馈这节课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以及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经过集体备课,老师们对教学中的知识得以明确,不但达到了知识共享、共同进步的目的,还融洽了老师们的关系,加深了同事之间的感情。
3.创造补课机会,提升艺术老师文化素养。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为快速提升艺术教师的艺术修养,我们采取了补课的形式:一是“请进来”。请当地有名望的艺术老师来校给教师们讲课,如请职院音乐老师来校讲解排练大合唱、指挥及即兴伴奏的方法等。二是“送出去”。送老师出去学习,艺术教师除出去听课培训外,还参加教师专题培训。经过多种培训渠道,让老师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从而提高艺术教师的综合素质。
四、改进考核方式,激发艺教活力
目前,学校考核制度,对艺术教育评估欠公平。艺术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属弱势群体,用艺术老师们的话说是“打杂”的。如:在绩效考核中,艺术教师上一节课的课时量分值只有0.7分~0.8分,而语文、数学教师上一节课有1.2分~1.5分。文化课有统考成绩,有奖励制度,而艺术课因没有统考成绩,再加上学校的评优、评先,以及职称的晋升中,领导考虑的多半是班主任、考试成绩好的语文、数学老师,艺术教育成果难以在学校和社会中得到承认。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教师不愿意上艺术课。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进学校考核制度,一是提高艺教的课时分值;二是增加对艺术教师的奖励制度。让艺术教师觉得自己不再是边缘化的人,以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
五、改善设施,夯实艺教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加强小学艺术教育队伍建设,必须为艺术教师解决教学基本工具,要做到室内有专业教室,室外有艺术场景。在设备上,应通过学校投入和社会捐助等多种方式添置艺教器材;学校要专辟艺术教育展示栏(室),以营造艺术氛围,让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享受艺术教育成果,共同支持和参与艺术教育。
六、对接社会,形成艺教合力
篇6
关键词:兴趣;过程;微笑
目前,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艺术教育作为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小学生电子琴教育不仅能使幼儿欣赏和感受音乐的美,还能使眼、脑手相互配合,充分调动左右脑的功能,开发智力,是深受广大小学生和家长喜爱的智力开发项目之一。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活动站电子琴教学方面一些好的做法及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建议。
一、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性格可塑性较大,所以在每一节课,我都从他们熟悉的、喜欢的、需要的方面出发,寻找兴趣基点,创设学习氛围,让他们高兴、愉快、想学,愿意去学。
二、重视教学过程,多种教学形式互相结合
艺术课的教学和文化课的教学还是有区别的,我们要让学生的思维处在一种兴奋、活跃而又不疲乏的状态确实很难,所以在教学中,我扎实备课、寓教于乐。
1、五线谱知识与简谱知识同时进行
学生在音乐课上只接触过简谱,对五线谱一无所知,但现行的电子琴教材中,我们选用的是《电子琴初级大教本》,里面是以五线谱呈现的。所以从一开始我就用简谱和五线谱同时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一部分学生能自己识谱,并能在琴上弹出音高。
2、节奏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节奏训练是电子琴教学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节奏感不强,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感到越来越吃力,甚至厌学。所以在开始教每一首曲子时,我都让学生用脚或点头点着节奏弹。这样做,学生对音的长短也能很好的把握,往后学,就可心里数节奏。所以节奏训练是学电子琴的训练项目之一。
3、试唱教学,培养学生的乐感
对于初入门的小学生来说,一味地让学生去弹,学生对曲子的识记程度远远不如让他们先学会唱曲谱再去弹。在这里,我尝试先让学生会唱,然后边唱边弹,学生弹奏曲子的速度会有很大提高。同时这样做,学生对乐曲中音的长短也能很好的把握。
篇7
关键词: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现状;改革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国家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其素质又极大地影响着国内的竞争优势。近几年,河南省高校的艺术教育也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通过调研和评估可以看出,我省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发展进程还存在很大不足,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省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省第一、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上了解到,目前,我省艺术教育面临四个问题。其一,艺术教育发展不平衡,个别学校对国家提倡的艺术教育不重视,不安排选修课,也没有教材。其二,艺术教育总体水平偏低,学别人的多,创新的少,流行的多,反映大学生生活的少,以致所有作品在国家比赛中拿不到大奖。其三,高校缺乏艺术人才和专门机构,有比赛或演出时,大多是“临时抱佛脚”。第四,只重视艺术教育专业的提高,忽视对学校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第五,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缺乏。
我省从2006年起开展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来,受到了大学生欢迎,但同发达城市比,教育效果还有差距。省教育厅体卫处负责人表示,艺术教育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建议,今后各高校在开展活动时,应激发大学生热爱音乐、美术、文学的激情,不仅重视艺术教育专业的提高,更应该重视对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
二、艺术素质培养在教育中的作用
艺术素质是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面素质的一重要部分,对艺术素质的发掘和培育,能培养人的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全面的思维创造能力,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艺术素质的教育对现代全面型的人才培养起着深刻的影响作用。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人类对世界、对现实、对生活的一种情感反映,对现实生活感受越深,艺术情感的表现就越深刻、越真实,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经过对生活深刻实践才完成,这样的艺术作品,对人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的作用就越大,因此,人们说优秀的艺术作品能陶冶影响人的性情。
13年前,美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就受命编写出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从一个方面改进和提高美国的教育质量,使美国的教育在2000年就达到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的“世界级水平”。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艺术张扬真善美,激发着人们的信心与勇气,丰富着各类庆典、礼仪,使人们勇于承受悲伤的同时,又使人们轻松愉快,是促进心理健康和人际和谐的良方妙药;艺术形象思维能把感觉、情感和理性相结合,使学生更佳地体会深邃的事物与原理。艺术教育有着德育、智育、体育所无法代替的巨大的育人功能。正鉴于此,西方政界与学界人士经常地反复地强调说,“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重视艺术的教育价值与功能,才能促进人性的发展与完善。
所以,我们以为,大学应尽快开设艺术教育公共课程,进行比较系统的、涉及文学、美术、音乐、播音、舞蹈等门类的艺术课程,给予艺术教育课程跟体育课、“两课”一样的地位,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类艺术形式的基本知识,进而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同时,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举办面向普通学生、能够吸引普通学生参与的艺术活动,如画展、书法展、摄影展、专场音乐会、诗歌朗诵会等,让我们的大学生亲近艺术,爱上艺术,不断增加审美经验,提高艺术修养。
但作为艺术的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将其纳入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不仅使艺术教育更为宽泛.同时对真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民族文化,树立民族形象以及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具有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价值,从艺术教育的实施、传授及提高方面也有便利的条件。如何使民间艺术落实到正常的人文艺术教育内容中,使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能熟悉了解并珍爱自己的传统民间艺术,进而热爱自己的祖国是具有及其深远的意义。
三、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措施
1.注重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采取多种办法。以音乐教学为例,通过讲解音乐背景、情节等,通过画面展示、播放幻灯或电影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曲目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强烈兴趣。例如,根据民间传说的爱情故事及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而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其美妙的旋律令人无限神往,其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但是,如今学生对于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完全熟悉,尤其他们欣赏是该曲时,也并不一定能够充分理解。若在欣赏此曲前,教师将故事的梗概以及“草桥结拜”“同窗共读”“十里相送”“婚变坟”“化蝶”等情节向学生讲述清楚,便能激发学生欣赏该曲的强烈兴趣,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地受到音乐欣赏教学研究和实践者的注意。有论者认为,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更好地启发、诱导、感化、影响学生心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激发他们认知上的需要和对音乐的兴趣。比如,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通过在不同的班级分别进行听磁带录音和通过多媒体欣赏乐曲,对学生注意力集中情况进行对比后发现,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加强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在艺术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各类、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因为课外活动是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类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抓学生心理特点及艺术教学的规律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纯真的艺术感受、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努力提高学校艺术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把建立艺术教育评估体系与标准提到日程上来,艺术教育教学考核、评估是检查学校艺术教学质量、改进教学的必要手段,是促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考核评估学校艺术教育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
(1)学校开设艺术选修课的种类、开设门数及课时;(2)课堂教学及课外艺术活动情况;(3)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审美能力、艺术表现和创新能力;艺术教育不能一瞰而就,不能心浮气躁,不能做样子打快拳,它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的任务。
3.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助手,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实现艺术教育的中坚力量,艺术师资的培养、利用、发展尤为重要。
(1)师资培养加快步伐。艺术教育师资数量特别是质量必须尽快提高,包括提高学术文化水平、学历学位构成、不同需要师资的数量等。艺术师资最大的问题是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不能同步,许多艺术师资有较好的专业技能却难以达到一般高校教师的文化涵养。所以一方面他们依旧靠师徒传授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往往文化素养较低(大奖赛上最为明显地显露了这一问题);而另一方面他们自己在艺术学术研究上也缺少能力,科研和学术写作能力不足。
(2)优秀的艺术师资要从培养入手,随着艺术课程改革的推进,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正在逐步改变过去只重视技能培养的老路,而更加侧重综合艺术的教育。由于我们的目的是培养艺术教师而不是专职演员,从招生开始就需要摸索出整套科学合理的考试选拔方法:由技能选拔转向考核学生的全面素质、专业适应性、创造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在培养过程中,除了积极培养艺术门类的基本素养(专业技能)外,还应注重人文知识素养、基本教育理论知识、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及娴熟教学技能的训练。
(3)合理引进和充分利用艺术师资。普通高校在引进艺术教师的时候不仅要考察其专业技能,还应注重其艺术综合素质(如艺术发展史、艺术理论、人文知识等)的掌握程度 , 引进高校艺术教育所急需的 “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艺术教师进入学校以后,高校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合理的利用,改变过去普通高校艺术教师多为兼职的做法,将艺术教师纳入专职教师行列,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兼职艺术教师也应相对稳定,必须具备专业教师资格,或是当地艺术家、艺术团体骨干成员。
(4)充分优化资源,为稳定艺术师资创造环境。首先,设置完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不断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管理水平,确保艺术教育政策法规的落实,是保证学校艺术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成立艺术或美育教研室,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学校艺术教育评估评价制度、目标责任制度、学生艺术素质考查制度、艺术特长生招生制度、学生艺术竞赛活动管理制度、学校艺术教育评优、奖惩制度等。定期开展培训和研讨,包括组织外出学习和参观,不断提高管理干部和教研员队伍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多渠道、全方位推动艺术教育发展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保证学校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并随教育经费的增长而有增加,年度工作经费预算中,要有艺术教育的经费项目。要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活动、发展特色项目、添置设施、奖励先进。高校内应该有相对固定的艺术教育教学场地和艺术活动场所以及用于艺术教育基础设施、器材配备的稳定投入。
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的思维指向是审美,功能可归纳为辅德、益智、健体等育人目标,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必然要通过审美这个环节才能够实现。作为素质教育内容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只是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和形成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其身体、心理、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改善。
1.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
健康的艺术教育要心智与技艺并举,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就必须牢牢把握两个基本原则来进行改革的尝试和教学内容的建构。首先注重艺术欣赏分析与审美欣赏的交融,淡化艺术技法、技能的操行练习;另外强化感知、重视体验的艺术教育创新与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的二重协调。
基于以上两个原则,针对艺术课程的专业特点,在课程整合上需要着重考虑基础性、综合性和平衡性三个因素。高校内开设艺术课程不应局限于欣赏类,而需要从各种角度开设更为丰富的课程,以满足广大学生们的需求,除了公共选修课程以外还根据专业需求开设一定的限定选修课程和必要的必修课。建议开设以下门类课程:
(1)欣赏课程,如《艺术鉴赏》、《音乐欣赏》、《美术欣赏》等,内容包括古今中外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的经典作品欣赏、艺术批评等。 (2)史论课程,如《中国艺术史》、《中外音乐史》等,内容包括古今中外的音乐、美术、戏剧的发展史等。 (3)艺术文化课程,如《艺术与文化》,内容包括艺术与人类文化的关联等.(4)艺术与社会课程,内容包括艺术与社会、与人生的相互关系等。(5)技能技巧培训课程,如《美术》、《声乐》、《舞蹈》等,针对一些有基础有兴趣的学生开设的专业技能技巧培训课程。最后,开展丰富的课外艺术活动也是艺术师资发展的重要阵地。组织各种比赛、演出、展览等活动能锻炼艺术教师们的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业务水平;举办艺术节,邀请艺术团体、艺术家演出讲座、观看高雅艺术表演等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艺术的热情,也能让艺术教师们得到学习和经验。
2.注重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
第一,强调艺术教育的研究,提升教育、教学的内涵。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运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艺术教育空间,提高艺术教学质量。第二,加强艺术类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第三,提高艺术教育的调研力度。充分发挥广大艺术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教改实验的积极性,引导并鼓励艺术教师多渠道争取和自筹经费,积极申报并努力完成研究课题,以提高艺术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科研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第四,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培训。学校应积极建立交流渠道,广泛开展艺术教育、教学交流活动。除选派和组织艺术教育管理干部、科研人员、教师、学生艺术团外出参观、培训、访问、考察、演出、学术研讨外,还应该有计划地邀请外地、甚至外国专家来访问讲学。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术团体、互联网、多媒体的作用,使对外交流和培训的范围更加广泛。
3.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艺术教学
在高校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抱着一种混混而已的心理,并没有从认识上接受艺术教育,他们觉得这些课好过,而且成绩好坏无关,学与不学都是一样。针对这样的思想,作为教师应该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同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艺术教育,并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样才达到了我们教育的真正的目的。
篇8
一、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近千年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体制已确立,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已基本组成,各院校相继开出了“系列”艺术教育课程,这是大家都看到的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在艺术教育工作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建构如何?是否符合艺术教育工作的要求,确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面对现实我们应充分看到,在艺术教育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人才”都裹了进来。造成师资队伍的良莠不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自身文化修养差,文化底蕴不足。科研能力不强:敬业精神与教学能力欠佳,教育思想观念滞后等不同程度的缺失。试问这样的教师怎样能够完成新世纪人才培养任务呢?由于他们的存在不但制约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质量。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一是现在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本身在校期间就由于受学校培养模式单一的影响。造成重艺(技能、技术)轻文,知识面窄,人文知识浅薄,艺术素质欠佳,艺术理论功底薄弱的后果,二是很少有人能够确立终身教育思想并付诸实施,不断地去充实自己。在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今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迫切需要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来完成这一历史重任,确保艺术教育工作能够做出实效。
二、目前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1、多元文化观念淡漠
目前,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nternationaJSocietyOr Music Educatton)提倡音乐教育中的跨文化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全球主义,强调世界音乐资源人类共享的教育思想。而在我们目前的教师队伍中。一些教师对多元文化没有足够的认识,一是文化偏见还比较严重,二是自身也没有系统地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很难开出系列课程。
2、人文科学知识薄弱
在现实工作中,美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史学等学科又都与艺术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文知识的欠缺势必影响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我们目前的师资队伍可以说来自方方面面,艺术团体、音乐院校,师范院校、个别的也有大专毕业生等,有的教师“先天”知识不足,而“后天”又没有确立终身教育思想不断的充实自己,所以很难达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要求。
3、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普通高校中的大部分担任艺术课程的教师队伍是1996年前后组建与发展起来的。而且绝大多数是当时的应届毕业生,他们不论在知识结构、课程结构,还是在年龄结构与科研梯队组合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毕业于同一时期的教师数量过多,也不利于良性发展。现在中青年教师成长缓慢,缺乏学科带头人而且课程体系的错位,这必然导致教师队伍建构的杂乱。
4、科研凝聚力不够
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在科研工作上要加强凝聚力。这是工作任务和性质的要求。公共艺术教育上的是大课,有时存在着几名教师同上一门课的现象,在科研的着眼点上存在着共性,要体现课程群的优势与团队精神。而在现实工作中,教师是自己忙自己的工作,在科学研究上没能利用与体现集体的智慧和优势,不能形成合力,这种状况不但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教师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5、教师精力投入不足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教学投入精力不足,分析来看,一是任课教师自认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内容简单,不需要用很多时间备课就行;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教师在校外有兼职,这两种现象对教学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教学效果难于保证。
6、科研意识不强
这支队伍从整体来说科研意识不强。究其原因一是受艺术教育自身特点的影响,教师普遍善长形象思维,淡漠了逻辑思维;二是本身在校学习期间也没有足够重视,科研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三是自身文化底蕴不足,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获取知识的能力也较弱,这与高校艺术类考生每年的文化课录取分数线低息息相关。
三、公共艺术素质教育教师队伍构建对策
这里我们要形成一种共识,就是并不是所有的艺术类院校毕业生都能够从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有些人员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1、个性品质方面
作为一名教师在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构建教师队伍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一点,它比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更重要。在构建队伍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把那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崇高敬业精神的人吸纳到这支队伍中来,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要严把进入关。
2.知识结构方面
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这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公共艺术课的教学过程与美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史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怎样才能融会贯通,这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清楚,一天两天就能够做到的,需要教师在诸方面努力学习,注重平时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而且成功的教学也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等诸多方面的支持。
3.能力结构方面
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它不同于专业教育,教学面对的群体是非艺术类的普通大学生,教师要能够用通俗的语言把最基本的专业知识讲清楚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需要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而且,公共艺术教学活动又有课内与课外之分,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组建教师队伍时,应注重教师能力结构方面的因素,着重在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获取知识与驾驭知识能力、组织教学与开展活动能力等方面把好人才质量关。
4.引进竞争机制
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这是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与保障。但是教师队伍的稳定也要有一个极限,不能只进不出或是在教学方面好坏不分,这种状况是非常不利于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来说会造成极大的损失。我们要在这相对稳定的队伍中引进竞争机制,末位淘汰,让每一位现任教师都有一定的职业危机感,以此推动教师不断地去学习、研究与掌握艺术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地精练与提高这支队伍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从而达到公共艺术教育长期健康发展的要求。
5.建立激励与成长机制
篇9
关键词:文科班;数学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120-01
随着新一轮课改在全国的推进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各级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也越来越显出蓬勃生机。我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根据学校的生源情况,提出了“扬学生个性之长,走‘以美育人’之路”的办学理念,经过这几年的“艺体强校”,我校成了市里闻名的特色高中。由于社会需求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文化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在文化课的学习中,数学是绝大多数文科班的“瓶颈”。
文科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如下明显特点:(1)数学基础差,对高中数学知识只知皮毛或者一窍不通,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2)对艺术课学习情有独钟,紧抓不舍,而对数学学习缺乏热情。(3)形象思维活跃,但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运算能力弱。(4)学习无计划,很少预习和复习,听课走神,抓不住中心,不会做笔记,学习需要督促,主动性不强。(5)学习心理方面耐挫力低,不愿动脑,面对困难回避、退缩,喜欢抄作业。上述个性决定了数学教学不能照搬普高班模式,必须另有讲究,注意教学的艺术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换位思考,赏识教学
在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要重构师生关系,这不仅是教学的要求,也是时展的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与教学的核心理念。教师不仅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二、降低难度,分段教学
数学学科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的抽象和概括。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广泛性构成了数学的显著特征,这个特性决定了数学活动具有独特的状态,具体表现在数学活动的思考力求抽象化、概括化,思考对象力求形式化,思考背景力求相对直观形象化,思考过程力求逻辑化,数学的结果力求应用化。显然,文科班对数学的上述要求是很难达到的。
针对文科班文化要求低、基础差、坐不住的特点,我在课堂上实行分段教学。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实际认识水平,以及高考对文化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减,目标降低,难度下调,坚持“低起点,小步走,激励为主”的原则。文科班文化底子薄,大踏步走是行不通的,要采用“文火慢炖式”,小步子,密台阶,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每天告诉学生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并且把任务简单化,避免多项任务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单一任务的完成容易有成就感,促进进一步的学习求知。
三、练能生智,熟能生巧,培养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对于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来说,数学是深奥难懂的一门学科,培养思维能力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通常都要经过枯燥无味、心烦意乱的一段时间。如果一时听不懂就放弃,有兴趣就学,没兴趣就玩,那将什么也培养不出来。有的学生听课一节,放弃两天,有的一边听一边玩,学习数学不具备连续性和持久性,那当然什么也学不懂。
其实,吃力和困难只是暂时的,在培养兴趣和能力的初始阶段,只要学生有恒心有毅力,顽强地坚持下去,就会豁然开朗,就会真正地入门入迷。
只听课不做题是文科班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学生经常对我说,他们听课能听懂,就是自己不会做题,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太懒,做题太少,甚至根本就不做题。一个学生,无论他智力如何,只要他不做题不训练就不会有什么数学思维能力。所以我也常对学生开玩笑说:“听懂不做题,胜似木乃伊。”有些学生,只满足于理解记熟基本的公式、定理、定义,而不愿意做题训练。当然,掌握基本知识是做技巧题、难度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要想能够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去解答巧题难题,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行。要知道,只有做题训练,才能加深对基本公式、定理、定义的理解和记忆,而单纯地去反复讲解公式、定理、定义会显得枯燥乏味。
四、夯实基础,不盲目抢进度
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大多数自我约束能力差,放学后能及时做作业的就少之又少,认真的就更是稀有了。有实验表明,高中数学后进生的学习困难起始于数学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阶段。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产生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数学基础差、概括能力弱,因此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不能再盲目的为了抢进度,而忽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
篇10
大多数的情况下,衡量学前教育专业是否合格,其中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而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要有高技能、高学历、高品德等,还要具有良好的素质,要想培养学生的素质,就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文素养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全能型人才。本文将浅析一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一.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概述
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说的素养,都是指人们在后天通过活动所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和思想修养等,素养主要就是由个人能力与个人精神两部分组成的。而人文素养,也是以人为中心,其中对人文科学(包括文学、道德政治和经济学等等)方面的研究能力与知识水平,从而体现出来的,以人作为对象和中心的一种精神。人文素养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中心和重心的精神,对人类的生存意义与价值进行关怀。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当中,实施人文素养教育,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道德伦理,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让学生能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人文素养,并不是直接将教育转化成实际的效益,而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成效。因而,在学前教学专业中,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在学前教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得到均衡的发展,这也说明人文素养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够促进人文教育的实施与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来源于学校方面,因为学校的教学宗旨就是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因而出现了许多与学校办学宗旨出现偏差的现象,比如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这就使得整个教学都以专业技能教学为中心和重心,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却被严重的忽略了。长此已久,这种偏重于职业技能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降低,职业技能也不佳,而且不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第二,来源于老师方面,因为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的老师依旧以灌输式教育和应试教育为主,这就使得传授的专业技能知识有所限制,不能够拓宽知识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会使得老师的综合素养降低。因为老师自身没有渊博的知识,从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老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够将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相互融合,在教学中体现不出人文素养的教学,使得教学中缺乏诚信、敬业等方面的教育,不能够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符合。第三,来源于学生方面,学生自身的人文知识与专业技能都比较薄弱,基础不够多,很多学生还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不流畅的问题,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出现自卑的心理,制约和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除此之外,学生对自身的人文素养要求不够严格、不够高,自身没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使得学生毕业以后,很难适应社会的教育工作。
三.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1.通过加强教学质量的考核,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奠定雄厚的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有一个协调而稳定的发展,通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这就对老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人文素养和教育目标联系在一起,制定出相关的教学档案,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标准,通过相应的活动或者比赛等等,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除此之外,还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心与自信心,让学生从提高自身开始,最后达到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与要求。
2.通过完善课程的体系,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培养
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地完善教学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和增加人文素质课程,通过丰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多数的情况下,人文素养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课程:(1)文化修养课程,这门课程以历史文化为主,把文学经典作为主讲内容,丰富学生的人文修养;(2)审美艺术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讲解诗词、书法、绘画和舞蹈等艺术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社会生活课程则,这门课程主要是讲解一些社交礼仪和哲学等内容;(4)人文知识讲座,这门课程主要是给学生讲解儒家思想,让学生学会更多的育儿知识,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总而言之,作为人文素养的四门基本课程,都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这些课程纳入到学校的必修课当中,能够丰富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如说,通过人文知识的讲座,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修养得到快速的升华,;社会生活课程中的哲学,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宽学生的思维;文学修养能够把人性和人文进行良好的融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精神品德与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3.通过强化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只有不断地加强与提高老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才能够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显著的效果,那么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强化老师队伍建设,通过提高老师队伍建设的教学能力,从而保证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正常进行。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其中的教书是指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而育人是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与文化素养。因此,老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够提高学前教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老师在学前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深入的去探讨和了解人文素养,从而对人文素养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树立好人文素质教育意识,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做好人文素养培养的课程。老师在强化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意识,通过开展有效的培训措施,不断地提高老师的人文素养,还可以专门给学生开设人文素养课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4.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大多数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文化课和专业课两部分内容,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都是以人文素养的内容与知识作为标准,通过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变,而将人文素养体现在课程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当中,丰富的教学内容促进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人文知识,还能够加强学生人文内涵的培养。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将人文思想作为教学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深入人文思想教育。除此之外,在教学目标中也把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在文化课程教学当中,老师可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儿童文学相关课程的建设,不断地拓宽知识内容,增加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在气质和修养上得到完美的提高。与此同时,老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出专业课中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力与优势,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优秀文化知识,从而将知识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发挥出知识真正的价值,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强化教学的方法与方式,通过多样化教学,真正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教学方式为辅,结合教材内容,将专业课程与人文素养结合在一起,从而培养学好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定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采取相关的措施,给学生设置科学而合理的相关课程,不断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通过拓宽学生视野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而提高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进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与稳定。
作者:章静秋 刘红 单位:贵州水城县比德镇中心幼儿园 贵州水城县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1]周曦.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43—44.
[2]黄晓霞.中职学前教育———注重人文素养[J].南北桥,2014,(1):82.
[3]康静,刘佳.浅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50—51.
[4]于滢慧.让人文之花在儿童文学中绽放———谈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语文学刊,2011,(18).
[5]方方.试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6(45):55-56.
[6]王建鑫.浅谈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1):77-78.
[7]朱仁娟.新教师群体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47-48.
[8]朱照红.高职学生创新心理与积极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5):89-90.
[9]周曦.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