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信息资源范文

时间:2023-10-19 16:0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广义的信息资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广义的信息资源

篇1

[关键词]广西 区域艺术 艺术欣赏

[作者简介]吕屏(1979- ),女,广西柳州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艺术、艺术人类学。(广西 桂林 54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广西优势艺术资源运用于地方高校艺术欣赏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A045)、2010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性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10C0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45-02

“艺术欣赏”是高校重要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出台,此课程被摆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然而,当前不少高校教师对区域艺术资源在“艺术欣赏”课程教学中的意义理解不到位,对存在问题认识不充分,因此,本文拟以广西为例,对相关问题及可供选择的措施作初步探讨。

一、广西区域艺术资源应用在高校“艺术欣赏”教学中的意义

本文所指的区域艺术资源,主要是指广西特有并在国内外同类艺术课程中具有重要价值及影响力的资源,包括民族歌舞、民间美术、民族工艺等。将广西区域艺术资源运用于地方高校“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实践中,其意义主要在于借助地方文化艺术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地方特色课程、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具体体现在:

(一)有利于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将广西区域艺术资源引入“艺术欣赏”课程教学,有利于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广西区域艺术具有鲜活性和真实性,它作为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比起传统的教科书,内容更具现实性和实践性,更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因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提高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质量。相对于传统教育的古板、枯燥无味,利用区域艺术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区域民族文化艺术的喜爱与认知。这是传统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二)有助于开发地方特色课程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学习纲要中,明确要求地方高校应建设体现当地资源与文化特色的课程。教师将区域艺术资源融入地方高校“艺术欣赏”课程教学中,丰富了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共性和特色的相结合,有助于突破传统、陈旧、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创新艺术欣赏课程的授课方法与教学模式。而且将广西区域艺术资源运用于高校“艺术欣赏”课程教学中,使高校艺术欣赏课程教学走向社会、走向民间,有助于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欣赏》教材,丰富和完善高校“艺术欣赏”教育课程体系。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将地方区域艺术资源引入“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艺术,让学生了解自己当地文化艺术的过去、现在及未来,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优秀民间文化艺术的认同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还能强化学生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有利于实现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教育宗旨。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就指出:为确保学生接触区域艺术,学习对社区艺术资源的创造性和经常性的利用便成为重要的因素。日本在艺术教育中也强调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美术馆、博物馆等设施和文化财产。通过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地方优势艺术资源的挖掘及应用,不仅使艺术教育获得来自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滋养,也将使艺术教育的课堂成为文化传承的空间与阵地。可见,对于地方优势艺术资源的拓展与利用已成为各国艺术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

二、广西区域艺术资源应用在高校“艺术欣赏”教学中的问题

应用广西区域艺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欣赏”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艺术资源应用不足、教学内容脱离区域现实、教学方法单调等方面。

(一)区域艺术资源应用不足

广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征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然而,在不少高校,承担“艺术欣赏”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特别是对可能增加的教学负担的担忧,在实际教学中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对区域艺术资源的应用。其实,广西区域艺术资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如民族音乐、舞蹈、民间工艺、民间美术等,这些艺术资源不仅蕴含着各自民族的审美心理、风土人情,还折射出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色彩,为地方高校“艺术欣赏”教学提供了丰富且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艺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这几大资源类型缺少足够关注和了解,难以对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资源加以灵活应用。此外,网络的普及,使外国文化更容易对本土文化造成冲击,从而使人们失去了对区域教育资源的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造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区域艺术资源了解不够、把控不力、应用不足。

(二)教学内容脱离区域现实

由于地方高校在艺术欣赏课程教学中一直使用教育部统一规划的教材,系统讲授宫廷、文人、精英化的艺术,这样的授课内容不仅远离广西区域实际,也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当下艺术欣赏课程教育的现状来看,统一化、单一化的教学内容无法充分体现区域艺术资源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地方特有的优秀艺术资源的学习与传承,造成了地域民族文化认知教育的缺失,使得地方高校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此外,虽然我国大多数高校都以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艺术欣赏教育,然而,这些不同层次的艺术欣赏课程却大同小异,授课内容的重复、简单化倾向,容易导致艺术欣赏课程缺乏吸引力,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单调

“艺术欣赏”课程教学方式单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主要是以教科书为教材,没有或很少联系区域艺术内容,脱离学生现实生活,致使教学内容单一,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不多,以“照本宣科”为主,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觉得课程索然无味,从而影响学习的动力。二是教师对区域艺术资源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因此无法科学地选取有特色的区域教学内容,对区域艺术教学资源与课程的结合方法缺少设计与规划,致使课堂教学散漫无边,讲到哪算哪,有随意之嫌。教师具有“授业、传道、解惑”的责任,如果自身对课程内容不够了解,又怎能解决学生的困惑,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呢?可见,这两方面因素的存在,使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广西区域艺术资源在“艺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如何有效地将广西区域艺术资源应用于“艺术欣赏”课程教学,是承担该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区域艺术资源数据库

对广西区域艺术资源布局、结构进行全面详尽的调研,通过对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区域艺术资源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构建区域艺术资源数据库,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广西区域艺术资源框架。如对广西红水河流域的铜鼓艺术文化圈、广西左江流域的岩画艺术带、桂东北地区的民族风情艺术圈等进行挖掘与整理,加强不同区域艺术资源的联结,整合孤立、分割的区域艺术板块,形成资源丰富、特点明确、相互联动的广西区域艺术资源体系。收集整理广西区域艺术资源现状的一手资料和最新数据,以生动的文字、真实的图像和影像等方式,编撰、构建“广西区域艺术资源数据库”,为其运用于地方高校“艺术欣赏”教学做好资源素材上的准备。

(二)将区域艺术资源作为教学内容

对广西区域艺术资源的分布状况、艺术特色以及相关的历史发展和民俗演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将其中具有价值的资源作为“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为单位,以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着眼点进行分层次、有重点的设计。此外,以统一性和民族性相结合为原则,通过编写与之相适应的地方教材,不断完善区域艺术课程资源体系。即在选用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的同时,增加一定分量的区域艺术教育,使地方高校学生既能学到全国统编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又受到地方民族文化的熏陶。在这部分教学资源的选择中,不仅要处理好广西壮族艺术与汉族艺术内容之间的比例关系,更要在开发利用本土民族艺术资源时,避免走民族极端主义。这就要求从具体现状出发,进行教学内容比重的调整,注重结合共有的文化艺术和地方优势、特有的文化艺术,激发学生关心区域各民族文化的兴趣,以树立起多元文化的观念。

(三)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广西的区域艺术资源大多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具有广阔的生活基础和空间,各种艺术的传播途径和媒介以及对生活的体验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对“艺术欣赏”的教学方法不能以简单的讲解、欣赏方式实施,应突破传统单一课堂讲授方式的束缚,大力加强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小课堂”教学和地方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多渠道教学方法。如,可有计划地组织师生深入民族地区参加民间音乐、舞蹈表演等活动,从中体会各种典型而实用的歌唱方法、各种民族器乐的演奏技法。这种真实的生活环境、艺术环境,不仅有助于创造出一个更开放、更具情境化的学习氛围,而且通过亲自参与动手,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更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地方高校“艺术欣赏”课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除加强实践教学以外,为将广西区域艺术资源更好地运用于“艺术欣赏”课程教学,还应采用单元授课、网络教学等多形式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增强其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根据数字化信息发展的新媒体时代特色,建立健全广西区域艺术资源数字化网络体系。它超越了传统媒介,具有超越时间、空间的特性,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建立区域艺术资源数据库,利用网络、远程教育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区域艺术资源的远程共享,让广西区域艺术资源成为更开放的教育内容,进入更普及的教育领域,努力扩大广西区域艺术资源的影响,使广西地方高校的“艺术欣赏”课程教学更加生动和丰富多彩。

广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区域艺术类型丰富。将地方区域艺术资源运用于高校艺术欣赏课程教学中,是弘扬民族文化的良好途径。因而,我们应根据这一客观实际,对地方高校艺术欣赏课程教学进行大胆的探索与改革,努力走出一条实践教学的新路径。

篇2

关键词: 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环境 ;教育资源;教育媒体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1/03-0044-03

在教育文献中,人们常见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媒体等概念术语。尤其在教育技术学的文献中,这三个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却常常被交互使用,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随意性。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学科,不断出现新的名词概念是必然现象。同时,规范和界定这些名词概念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故本文分别从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的角度,对这三个概念关系给予分析。

一、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教育环境”是指与教育这个中心有关、一切可以运用于教育教学或对教育教学产生影响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是教育活动一旦产生就被抛入其中的一种文化氛围。从宏观上看,它包括教育活动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从微观上讲,它又包括为具体教育活动展开所创设的种种条件1。“教育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被教师和学生利用的一切人力与非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信息、资源、设备、人员和场所等。狭义上的教学资源指资料、设备和场所。而“教育媒体”就是在教育活动中用来存储、呈现、传递信息的工具,它可分为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教育环境包含教育媒体和教育资源,而教育资源又包含教育媒体,也就是说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体的范围依次递减(如图1所示)。

(1)教学资源包括教育媒体。从对教育资源的界定可知,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以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是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教育媒体是教育信息的载体或加工、传递教育信息的工具,明显的,教育媒体属于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可见,教育媒体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媒体和教学资源密不可分,将不同的教育媒体综合运用于教学之中,对教师和学习者来说,它们就成了教学资源。因此,如果说教育媒体反映了教学材料的客观属性、技术属性,那么,教学资源则侧重于教学材料的实用属性,即教学材料是干什么用的,为谁用的。

(2)教育环境包括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体。根据定义可知教育环境是围绕着主体并对主体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因此,不管是教育资源还是教育媒体,它们都是围绕于学习者周围的,都不外乎精神方面的和物质方面的,因此,他们都包含于教育环境的范围之中。

二、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看

若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看,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体三个概念就有了新的特定含义,与教育学的角度就有所不同了。

教育技术学所说的教育环境,实际上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生如何学好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环境。2在学校中主要包括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数字电视教学系统、数字语音学习系统、电子阅览室等。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环境相比,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更加注重的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物质层面的教育环境,即我们关注的是教育学角度下教育环境的一个方面。

而教育技术学所指的“教育资源”主要是“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产生的,它是指信息内容、材料和信息渠道,既包括教育信息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载体,还包括了信息的表现形式,是信息及其载体的综合。教育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信息资源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现代生活中的信息资源,指师生在所处的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自然和社会的事物、现象;二是由各种印刷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报刊、杂志,等等;三是各种视听材料和多媒体、数字化的教育信息资源。狭义的教育信息资源是指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技术特征的教育信息资源来源,即广义教育信息资源的第三部分。正是由于多媒体技术把教育信息以数字化方式存储、处理,以多媒体方式呈现,以超文本结构连接;网络技术又将教育信息进行大规模、集成化的传播和交流,因而,此类教育信息资源就显得格外重要起来。3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重点就是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技术特征的教育信息资源,主要是对狭义的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开发。

教育媒体,可分为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教育技术学则重点放在“现代教育媒体”,它是指教育中应用的现代视听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媒体和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工具。值得说明的是媒体具有复合性的特点,任何媒体都是由硬件设备和软件材料两部分组成的,即由设备和载有信息的材料复合而成。仅有硬件设备而无相关的软件材料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媒体。因此,现代教育媒体不但包括基于电子、光学、机械等技术的视听媒体,基于电子、数字技术的互动媒体和技术,而且包括载有教育信息的相关软件材料等。现代教育媒体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概念,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教育技术学角度来看,通常所说的教育媒体即特指现代教育媒体。

依据前述的含义,即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现代教育媒体的含义,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有了新的界定。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物质层面的教育环境,在学校里基本上是指六室(普通电教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计算机室、微型电教室、语言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和三大系统(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4,而现代教育媒体是指教育中应用的现代视听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硬件设备和相关的软件材料。换句话说,现代教育媒体既包括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的内容也包括了相关的软件材料。因此,不难看出,现代教育媒体的范围要大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教育信息资源不仅仅指存在于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信息内容,而且包括在教育活动中用来呈现和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材料等,如影视材料、课件和网络等,也就是说教育信息资源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教育信息及教育信息的物化载体或表现形式。目前,教育信息资源的物化载体或表现形式有:试听教材(如幻灯片、电影片、电视录像带、录音带、光盘等)、计算机课件、网络课程和教育网站等。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教育媒体包含了教育信息资源中呈现和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材料,但却没有包含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信息内容,因此,现代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资源是部分交叉的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现代教育媒体包含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而现代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资源在内容上是部分交叉的关系,如图2所示。

篇3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的定义及特点

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的概念在学术界有多种说法,目前,比较通用的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是把信息内容、信息技术设施和人力资源都包括在信息资源概念里。狭义的解释只是把信息内容本身视为信息资源。近年来,狭义概念又有一种提法,既有利用价值的信息才能视为信息资源。应当说,信息资源这一概念还在研究发展中。信息资源整合所采用的是信息资源的广义概念。

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Inform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IRI),是指对于不同地域的信息形式、管理单位中分散存储和管理的各类信息资源,通过一定的手段使联结成为一个结构有序、管理一体化、配置合理的整体。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共享,共享则是整合的基本出发点与根本归宿。 信息资源整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与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研究工作还处于发展过程。 所谓信息资源整合是“系统”的理念,就是强化对信息资源的全面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英文简称IRM)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新的管理领域,当代称为IRM思想。它的管理理念是:取代过去单纯以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管理的理念,主张对信息资源要运用技术、经济、人文的手段进行统筹规划,全面管理。其管理特征是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的、可控性的、个性化的和实时性的管理。近几年,国内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信息共享受阻,重复建设现象突出等。尤其是在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自1999年启动政府上网工程后,许多地方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建设、分散性建设、投资型建设,由此产生了许多自我封闭的、条块分割的、信息隔绝的网络和信息系统,即所谓的“信息孤岛”现象,成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瓶颈。目前,国家提出信息资源整合就是根据IRM思想,针对当前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些弊端,从实际出发采取的治理办法。针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领域即电子政务建设而言,信息资源整合是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建设,规范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符合国情的重要举措,是政府必须面对的课题和任务。

信息资源整合的特点

信息资源整合建设采取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资源能连续更新。将各种数据库、光盘资源、网上信息资源、电子格式文献、印刷型文献以及视觉类信息等不同种类文献真正融合在一起,便于用户检索使用。概括而言具有如下特点:

①整合后的资源来自不同部门、不同系统,因而覆盖面较广,能够提供跨部门的服务。

②整合后数据对象间具有统一性和有机关联性,体现了资源的系统性。这种关联性反映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③整合后的信息资源具有相同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功能,提供统一的用户界面和共同的检索方法。

④整合后的信息资源在结构功能上的统一性便于数据的更新和扩充。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因此在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应遵守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规划先行的整体性原则。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关系到整个政府的信息资源能否有效利用的问题,所以一定要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对所有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确定其统一标准,使各信息资源之间能够有效交流,尽可能减少冗余或不一致的信息。

以公众为中心的原则。政务信息资源的使用者除了政务部门自身外,还有公民、企业、各种社会团体,各种角色对信息资源有不同的应用需求,因此需要打破“以政府管理为中心”的理念,超越政府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能的界限,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对不同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合,以满足从不同的角度去组织、揭示、识别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需求。

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其价值是根据资源的利用情况来决定的,用户的需求是决定信息价值的主要因素。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嫩而就,不应盲目地从简单的数据资料出发开发建设数据库系统,而应该组织各方力量先做详细的市场调研,从公众最需要、最有价值的而社会其他组织又无法满足的资源需求出发采集和整合资源。

模式上灵活多样的原则。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最佳模式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前提下的集中整合与管理,但由于政府各部门信息化一开始就处于条块分割的无序状态,要完全按照一种技术标准,将各部门、各系统已有的数据库集中起来,实行集中管理、集中服务在现实中是很难行得通的。但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集中式或分布式的信息平台架构,对那些尚未开发的有价值的零散的信息资源进行及时的采集、分类、加工,集中管理,而对已存在于各部门的内容庞大、体系复杂的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在兼顾原有信息资源配置体系条件下利用技术手段实现无缝集成,通过对内容、数据和应用的多方面整合,实现统一门户提供的可控和个性化服务,达到信息资源的最大增值。

(5)机制上多头并进的原则。应以政府为主导,联合社会其他机构如图书馆、信息机构、社会信息咨询公司、软件开发商、高等院校、商业公司等,利用他们具有的优势共同开发政务信息资源,这是现阶段一个比较可行的方式,有利于全面挖掘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信息的采集效率,更好地提高政府的信息服务能力和质量。

政府门户网站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便捷性以及它所具有的灵活互动功能和信息沉淀功能,决定了它强大的信息整合功能,遵循整体性原则、需求导向、模式上灵活多样等原则对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取得成效的重要突破口。

政府门户网站资源整合的案例分析

瑞典的政府门户网站首页为三个部分构成:政府机构链接导航区、信息区、应用主题服务区,页面简洁却包含了资讯信息、在线服务、公众参与等大量的内容,这其中最大的一个特色在于它从用户需求出发,在政府信息公开和用户信息获取两方面做了别出心裁的设计和创新:

(l)政府信息公开

瑞典政府门户网站在首页主要设置了“区”、“信息”两个栏目,前者将政府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作了全面的公开,后者为用户提供了大量的政府资讯、新闻信息,进入其中,它被分为信息分类和信息展示两个区域,用户可以通过清晰的栏目导航和强大的搜索引擎寻找所需信息,非常人性化:

①在信息分类导航上,瑞典政府并没有使用工作量最小的方式―按信息来源分类,而是采用了两种用户都容易理解的分类标准―信息的成文体裁(包括文章、演讲、声明、评论等)、信息的格式(包括文本、图片,流媒体等)进行分类,让用户看得懂,找得到,同时也打破了政府网站以传统的网页文本信息为主的信息方式,丰富了资讯信息内容的表现形式。

②在信息检索上,瑞典政府为用户提供了两种工具:一是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二是每条信息的元数据描述。瑞典政府为每类信息都设置了以时间(精确到月)和产生部门为条件的搜索引擎;在每条信息前还附上元数据信息(包括信息类型、信息产生时间、信息产生者和产生部门),部分信息甚至还提供作者的联系方式供用户交流之用。通过两类工具的同时使用,为用户快捷的获取所需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篇4

【关键词】信息资源深层开发 图书馆

90年代以后,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得益于经济建设持续发展,带来图书馆事业的繁荣,信息资源的快速膨胀得益于网络技术在图书馆区域熟练的应用,出现了图书馆的繁荣景象。

网络信息时代的服务,海量的网络资源以及不断开发扩容,它的检索方式和手段的变化给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融入全新的概念,信息服务应该是面向一切有信息需求的用户,所开展的社会化信息开发,组织提供的系统性活动,它不再局限于图书馆所藏,而融入到整个社会信息资源体系中。

1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基本含义

人们对信息资源这一概念的认识存在着多种理解。考察历史,信息资源随着信息数量的不断增加,信息作用的日趋扩展,信息本质研究的逐步深入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是人们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科学本身的知识水平提高的结果。

鉴于此,我们不妨将图书馆资源划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两部分,内部资源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泛指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数据库网络资源、检索资源、人才资源、设备资源等一切资源;狭义而言专指文献资源、数据库网络资源和各类检索资源。用户需要与信息资源的矛盾是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基本矛盾,解决或缓解这对矛盾的主要形式就是要做好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工作,通过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挖掘,按照用户的特定需求和信息自身有序化分布的内在规律,想出切实可行的如何提高高品质的优质服务,就是把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面向市场、面向未来,树立创新意识深化服务内容调整知识结构,才是信息资源实施深层次开发的主要形式之一。

1.1更新观念,以创新意识来塑造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形象

面对知识经济发展带来的网络化、电子化、社会化信息服务对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的冲击,首先必须做的就是更新观念和树立创新意识,明确发展方向。在更新观念方面,应摒弃一切阻碍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的陈旧僵化的观念和体制,要认识和掌握有关市场的知识和原理,按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则来组织信息服务的营销,以满足市场(用户)信息需求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以为用户提供适用信息和竞争信息的科学性、完整性、实效性来考察其综合服务水平。同时,要确立图书馆信息服务时社会信息咨询业正规军、主力军的观念,锁定一批固定的用户群,占有自己的市场,在树立创新意识方面应改变长期吃皇粮、旱涝保收、亢员过多、管理混乱、好坏一样的不良状况,以提倡献身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先导,以能者上庸者下和竞争上岗、分流的强化科学管理,制定规划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制约监督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加快向社会化、规范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真正树立起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作用。

1.2深化服务内容,多层次开展信息服务

在当今信息服务网络化、社会化的大背景下,图书馆应对信息服务重新认识和界定,按服务内容和用户需要,可将图书馆信息服务重新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其一继续发展参考咨询、代查、课题服务等以及编辑专项等信息服务,同时利用计算机开展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等信息服务。其二能够体现图书馆信息服务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开展深层次的信息加工,尤其是对所提供用户信息内容的精确度和相关度,这也将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及价值标准。

1.3调整只是结构,加强信息队伍建设。

在知识经济时代,电子出版物、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文件的发展,使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及其传递更加多维化、网络化和拟人化。同时,社会化的信息服务业飞速发展,市场竞争而来的风险几率不断扩大。这一切都迫使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者必须行动起来,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来及时调整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重塑自身的知识形象。否则,便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信息服务工作。由于信息服务工作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社会效益显著的特性,决定了人才在该工作中的至关重要性,面对相同的信息资源,不通层次的人加工出来的信息产品是不一样的,而信息服务人员就必须具备高深多种知识,能够在网上取材并进行高难度的快速加工,能够对用户无法接受乃至理解的知识信息予以解读。所以人才的智力结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决定信息产品质量高低的关键。因此,人们常说信息服务需要的人才应该是指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技术、外语、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术、市场原理知识和公关意识、知识面广和博学多才的素质,这样一个横向的知识水平,以及某一门学科专业较深的纵向的知识结构,以此而成为具有充分背景科学知识和信息分析与研究能力的专家。曾经有一位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说过早期的图书馆员都是学者,在下一个世纪里,这一名言再现。

2 图书馆开发信息资源的内在机理

事实上,图书馆对信息资源实施开发的内在机理主要表现为如何实现信息本体资源内部各层次形态的不断变化,即由一般信息向知识信息、情报信息的顺利转化,并制成用户能够实际利用的知识产品和情报产品,那么什么是图书馆信息资源中的信息、知识和情报?三者存在怎样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如何转换的呢?

一般意义上我们认为,信息是世界上某一客观物质存在的表现形式和其运动规律及特点的表象,它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生物界和人类社会中。知识则是人类通过信息感知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的多次反应形成的认识,它是人类大脑重新组合形成的序列化的信息。情报则是人们意识、决策和行动中排除不确定所需要的特定制式和特定信息。信息、制式和情报都可以记录、编码、存储和传递,并且三者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图书馆的现代信息服务工作,就是要在广泛收集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图书馆各自的性质和所承担的任务,对多元化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选配、科学的整合和深层次加工,使之成为有明确目标指向的序列化的知识信息,并且还要不断转换为便于用户交流、吸收、利用的具有较强方向性、针对性的情报信息。要做好以下工作,图书馆信息服务必须逐步实现两个转变,即从过去注重以传递利用文献这一物质载体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服务模式向以交流、利用信息、知识和情报为主要特征的集约型服务模式的转变;从以提供知识信息、文献信息为主向以增强用户的信息意识、情报转化利用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以及多功能、深层次的综合开发社会信息资源,尤其是特定用户对象需要的情报资源的现代服务体系转变。

3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深层开发

3.1 开发信息资源中的预测性资源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仅要求科研人员掌握静态信息资源中的情报,而且需要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各个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以及各个学科当前以致将来的研究热点、学科带头人,并预测出学科的发展方向,因此,图书馆仅开发出静态式的信息产品、情报产品已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特别是科研型用户的信息需求,必须改变现有的情报服务方法,努力提供战略性情报的服务方法,动态性综合报道各类信息资源,帮助用户掌握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动态变化,克服社会实践、科学研究中的盲目性。

寻找学科研究热点。一般来说,在某一阶段信息资源(如期刊上登载的论文)中所涉及到的最集中的主题,论文引文中引用最多的知识单元的相关主题,用户检索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检索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主题范围内的研究活动相对于其他主题要活跃,这个主题也就代表着这一阶段该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可通过设计一定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分别对主题词标引频率,主题被引频率和检索主题词词频进行数量? 计,加权计算得到权值大的主题词,有信息专业人员加以分析以后再向用户报道莫以学科的研究热点,增强情报服务工作的科学性。

3.2 提高用户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虽然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也采取了参考咨询、跟踪服务、主题服务等服务方式,解决了不少教学、科研、生产、管理中难题,但是这种服务提供给用户的大多是现成的目录、索引、文摘、数据或者是信息、动态等之类的知识信息,而不是具体的方法和途径。事实上,不管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多么周到,都不能代替用户自己掌握这种本领。而一个现代型用户若不懂得信息检索知识,不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社会上的、科研中的发展动态及情报,不把探索的触角伸向主要的信息发源地,不掌握鉴别、判断信息知识情报质量和水平高低的方法,他们就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我们知道信息资源的检索效果除了取决于检索者的检索知识和信息能力外,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他的专业水平以及语言能力,如果熟悉专业的用户掌握了检索方法,在辅之以信息人员待检,就能提高检索中查全率和查准率。

由于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县级技术在图书馆中逐步应用,用户在进行脱机、联机检索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了解数据数据库自娱在哪的构成和特点,尤其在联机检索系统中主题词的选择、提问式的构造等都需要进行专门的学习和接受具体的指导。因此提高用户利用信息的能力,将成为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

篇5

关键词:自主学习;外语信息资源;优化整合

1.外语信息资源的概念

外语信息资源分为狭义的概念和广义的概念,从狭义角度来说,外语信息资源就是一切和外语教学相关的电子材料、多媒体、书本等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从广义角度来说,外语信息资源就是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和外语学习相关的信息要素,如信息设施、信息经费、外语信息加工和存储的技术、服务于外语教学的有用信息等。外语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策略,并且具有良好的外语学习自主环境,因此,在外语自主学习过程中,外语信息资源建设十分重要,学生具备的外语资源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2.外语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外语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仍有待完善

当前很多学者研究指出,信息化教学初级阶段的关键部分是硬件设施的投入,其高级阶段才是网络和课程整合研究,外语信息化教学需要应用信息技术资源,提高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水平,同时注重管理和培训,真正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效能。虽然当前信息化教学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大部分高校的信息教学硬件建设相对楼后,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较低,且很多高校网络化教学平台,导致外语教学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因此为了提高外语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应该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以及基础设施的保障体系,同时对局域网外语信息资源的建设进行强化。例如,建立地区级或以上级别的网络外语自主学习资源库,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归类,并对不同的资源使用设置对应的操作权限,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获取更多准确可靠的信息技术和多元化的信息资源。

2.2信息资源研发能力有限,“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根据相关的调查可知,大多数的高校信息资源建设还处于初级的起步阶段,信息资源的研发能力有限,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高校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较低,存在信息资源孤岛现象,这进一步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这主要是因为高校管理人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较低,并且高校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设相对落后,也没有从思想上重视高校的信息资源建设。因此,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建立和完善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收集大学外语的自制课件和其他的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得以共享,充分体现出劳动者的价值。(2)高校建设符合本学校外语教学需求的资源平台;(3)高校根据《教育资源建设规范标准》,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目录和资源制式的校级共享;(4)充分利用校级的信息技术和环境,建立外语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加强外语网络资源平台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一种实践过程。作为过程,其要求学校、教师和学生间加强合作和交流,开展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共享活动,并建立相应层次的信息资源保障机制,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目标的实现。

2.3亟待提高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知识的建构者和信息的加工者,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外语信息化教学的水平。通过调查可知,当前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意愿较强,但是学习能力相对欠缺。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在课上还要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扩展教学中的外语资源来源,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便捷地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建构知识和实践。这样,学生在课余时间才会利用外语信息资源进行学习。

3.外语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

当前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外语教学中应用信息资源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开拓学生的眼界,但是由于当前高校信息资源的建设比较薄弱,因此应该加强高校的外语信息资源整合优化,直接推动外语信息资源库的建设,让学生利用外语信息资源库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1外Z信息资源结构

通过外语信息资源库学生可以获得多元化的外语信息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外语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鉴于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优化的理念,结合传统与现代信息资源的优势,基于自主学习的高校信息资源建设包括网络信息资源和非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包括互联网外语信息资源(专门的英语学习网站和具有信息价值的外文网站)和校园网外语信息资源库(精品课程、网络课堂、电子阅览室、网络学习平台)。非网络信息资源包括课件、光盘等电子材料及纸质的书籍、报纸和杂志等。

3.2外语信息资源整合优化

基于自主学习的外语信息资源整合优化理念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资源依赖理论构建而成,用以提高信息资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包括信息资源创建、利用、自主学习过程管理及学习效果评估四大要素,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图1所示。

(1)理论基础。基于自主学习的外语信息资源整合优化模式贯彻建构主义理论所强调的学生对信息资源的主动选择和运用,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以学生为主”的学习观,实现了资源依赖理论提倡的资源共享理念。(2)信息资源创建。外语信息资源的创建应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力量,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教师、社会和高校之间共同协作,创设出可以自由选择的信息资源环境。(3)信息资源利用。在信息资源利用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和讨论,内化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实现资源的积累,通过讨论和总结产生新的信息资源,实现自身资源价值的增值。(4)自主学习管理。自主学习管理主要包括学习策略的监控和信息资源的管理。学习策略的监控主要是在元认知策略的指导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互评或者学生之间互评,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运用能力、反思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对外语资源的识别、获取、使用、开发、存储等进行开放式管理。(5)评估。对基于自主学习的外语信息资源整合优化模式进行评价,不仅要对外语信息资源创建、利用、共享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评价,还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过程性的、真实全面的、动态的、及时的评估,从而为外语信息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优化提供导向性指导。

篇6

关键词:网络教学 信息资源 开发与利用

网络教学环境为人们教与学的活动提供了全新的沟通机制和先进的技术方法,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网络环境下教师与学生通常是分离的,知识的来源不再是教师而是分布在网络中的教学信息。如何将教学活动融合到网络当中,有效利用稀缺的教学信息资源,提高资源的信息化程度和共享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教学信息资源的含义

教学信息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其所包含的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教学信息资源包括相关网络硬件资源及其软件资源两个方面,其硬件资源是指各种教学信息资源在搜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必须借助和依赖的相关网络硬件设施,例如电脑终端、耳机、扫描仪、打印机、录像机、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网关、网卡、光纤、电缆等;软件资源是指各种教学信息资源数据库及其相关管理、存储和传输的软件、技术标准和协议(包括网络操作系统、信息存储格式标准、信息库的制作软件、IP和HTTP等网络传输控制协议等)。从狭义上说,教学信息资源仅指那些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互联网上运行的,对教与学起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和促进学习者学习的信息资源;或经过加工、组合后能够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一般以教学信息资源库(知识库或数据库)的形式出现。

本文所指的教学信息资源主要指后者,就是狭义上的教学信息资源。按照教育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界定,教学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各类网络媒体素材、网络题库、试卷、课件、网络课程、教学案例、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以及文献资料等。

教学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重硬件资源建设,轻软件资源建设。目前我国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很多学校把主要精力、财力都花费在铺路、建网、购买机器设备上,对于应用则关注较少,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没有配套的软件资源建设方案和措施,忽视了应用系统、网上资源和人员队伍的建设。这正是当前许多学校校园网不能发挥效益的主要原因所在。

教学信息资源开发缺乏规范性。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依靠众多单位或多人合作完成的,因而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划,资源分类不规范,种属界定不清,内容庞杂凌乱,相互包含重叠,不利于教师使用,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也不利于管理,给校园网内部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以及实现与外界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

教学信息资源开发简单化。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教学信息资源库,但是这些资源库只是试题、课件、教案、教学录像等资源的简单堆积,在学习资源的呈现以及学习环境的设计上仍以教为主导,导致只是简单的课本搬家,将部分教案搬到网上。部分学校的教学信息资源库就是购买大量的教学光盘进行拷贝,重数量而轻质量,教学信息资源缺乏科学性的教学设计,导致师生使用网络开展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教学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低。

实施网络教学的技术系统不完善。教学信息资源库的网络开发应用支持系统对于方便有效地开展网络教学,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十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而现有的教学信息资源库在这些方面十分薄弱,如缺乏资源检索、在线交流、在线测评等功能,师生不能方便地上传和修改资源,安全性差等。这是当前教学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不重视教师培训和指导。目前还有部分教师缺乏使用网络的意识和技术,有的教师还抱着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思想,对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思想不感兴趣,不愿去学习新的知识。有的教师虽然愿意学习,但是计算机知识欠缺,加之目前较好的课件开发软件比较少,课件开发难度大,所以感觉无从下手。这些都与学校不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有关。

“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各学校囤积了大量的教学信息资源,如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教案、教学改革成果等,它们分散在教师的个人电脑中,资源利用率非常低。教师间缺乏交流、协作和资源互补,并且不能将自己的教学成果及时与人交流和分享,产生“信息孤岛”现象,导致资源重复浪费与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并存,无法充分有效地利用优质资源,阻碍了教师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工作,难以优化教学资源和促进教学效果。

开发利用教学信息资源的必要性

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使广大师生突破时空界限,方便灵活地获取信息,共享网络上最好的教师和课程。通过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让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调用其中的内容,有利于打破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建成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全民的、终身的教育体系。

可以满足现代办学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我国目前教育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再加上最近几年连续的扩大招生,使得各学校都存在师资缺乏、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教育振兴计划,就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和教学实践有效结合,将各学科宝贵的教学资源有效组织、整理、存储、加工,使之成为教学资源库中的宝贵财富。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可以将有限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供给使用者(教师和学生),从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从长远看,这也是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举措。当今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通信设施和网络技术来丰富自己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如果学校具有便捷的校园网络和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教师和学生就能方便地加以获取、采用。一方面,教师就能不受时空限制,从网络上获取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编入自己的教案中向学生传授;也可以足不出户地与世界各地的同行、专家进行学术讨论,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教学内容,做出原创性的成果。另一方面,学生们也可以在网络化教学环境下,自主地寻求他们所感兴趣的领域与知识,吸取当今国际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并和已有知识加以融合,就可取得创造性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开发利用教学信息资源的措施

宏观规划,分工协作。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根

据各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承担相应的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这样既能迅速丰富各学校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内容,又能保证其质量。分工协作不仅是不同学科的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的需要,对于同一学科同样存在分工协作问题,因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往往发生在同一学科。因此同一学科更应当统筹规划、加强协作,让有限的人力和资金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科学管理,规范建设。要对教学信息资源库按一定规则进行分类管理,进行资料的电子化转换工作,定期维护和更新,经常从网上搜索和下载新的信息资源。还要按专题建立网站,以web教材形式,对专题研究方法进行指导,这种网站既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又可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主学习,去探索网上和资源库上的知识信息世界,培养学生成为主动性强、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习者。与此同时,还应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评审标准,使各校之间能够互相调用资源,达到资源的高度共享。

校校联合,优势互补。这里的校校联合指的是高等师范院校与各中小学彼此协作来实现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优质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由于高等师范院校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理解得比较深刻,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各中小学就可以充分利用各高校的理论研究成果,将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各中小学通过利用高校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既能保证制作设备的档次,也可节省大量的经费。

完善教师的培训体系。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依据。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在多媒体制作、网页设计、课件制作、网络教学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让他们踊跃地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来。同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使用网上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新模式,建立一个真正应用于教学的、资源可以高度共享的、效益良好的教学信息资源库。

搞好信息采集工作。信息的采集是资源库建设的基础,在整个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应引起高度重视。资源库信息的采集可采取自制、购买、下载、剪辑等多种办法进行。从采集工作开始,在整个建设过程中,都应体现以教师、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原则,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仅让他们成为教学信息资源的使用者,而且要让他们成为资源的提供者和评价者。用户、资源评价和管理员、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共同参与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7

关键词:信息资源国民经济开发利用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信息化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决定着下个世纪的发展实力与机会,这就使信息化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什么是信息化?我国定义为:在国家统一规划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化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适应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显然,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关键。

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关键

1、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出发点和归宿。

(1)、信息资源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据有关资料统计,1980----1990年间,美国、日本、西欧的CNP增长率分别为:2.97%、8.53%、1.02%,而同期的能耗增长率分别则为:0.49%、1.65%、0.17%。这组数字表明,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物耗和能耗却不断下降。也就是信息所起的作用超过了物质和能源这两种传统经济的基础资源,信息已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关键。

(2)、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

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积累有序化的有用信息集合;广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和它的生产者及信息技术的集合,信息、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技术三要素按一定的原则加以配置,构成一个信息系统,才能显示其价值并被加以利用。

信息资源建设是人类对处在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的信息进行有机集合、开发、组织的活动,其结果是形成信息资源。推进信息化,就是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速信息产业的成长与发展,扩大信息活动的规模与作用,统筹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中国信息协会1996年年会认为:我国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重设施(硬件)建设,轻资源开发的倾向表现突出。近几年以“金”字工程为代表的大型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迭起,而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业却进展迟缓,造成资源开发和硬件建设比例严重失调,以数据为证:目前美国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营业额之比为:1:57,日本为:1:96,韩国为:1:566,而我国仅为:1:1129,况且,这一“重硬轻放”的现象还有加剧的趋势,长此下去将严重制约我国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3、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众所周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谁占有和控制了信息,谁能有效地开发利用,谁就能占领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制高点”。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从生产角度来看,以计算机科学力为基础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以数字编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传摇手段得到迅速和普及,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手段,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生产关系来看,传统工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退居次要位置,而信息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从上层建筑来看,人类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乃至无意识形态不再有国家的界限,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可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关键。

4、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了知识经济的产生。

知识经济是以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出现的经济,它的产生又导致了一系列显着的变化。首先,是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的飞速发展,导致新的信息产品和业务层出不穷;其次,在知识经济形态下,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自然资源、资本和硬件技术的数量,而是直接依赖于智力资源知识和信息的积累和利用;第三,知识经济直接导致经济的全球化,这就使市场的规模和容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使市场结构和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可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信息资源通信领域将成为下个世纪世界各国激烈的争夺的焦点,谁占据了通信技术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未来。

二、目前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和难点

目前,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状况是五多五少,即原始信息多,加工整理少;孤立分散的多,交流共享的少;常规方式的多,电子方式的少;为政府宏观服务的多,为企业微观服务的少;静态的信息多,动态的信息少(国内上下千个信息库能保持动态更新和有效利用的不足10%,其余的是“死库”)。形成目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在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重硬件轻软件现象普遍存在。

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数据加工、产品研究开发和产品服务是关键环节、重点部位就是资金的主要投向。目前我国对信息基础设施的硬件方面投入很大,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而作为支柱产业的电子工业发展明显滞后于信息产业群中的其它产业,如电脑业、电信业等,这就造成了整个信息产业技术设备国产化程度低,大部分核心设备市场为外商所占领。例如:目前微机芯片和电脑软件基本上均需进口,集成电脑市场约有75%为外商所有。而且由于资金、技术力量的不足,加上国内科研单位、企业大都需要零散经营,各组为战,缺乏核心经营效应,因而在技术开发上始终滞后于世界水平,这也大大影响了我国信息化的进程。

2、信息市场发展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管理,且法制建设滞后。

虽然我国的信息资源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民办信息市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发育不健全,统一的信息市场尚未形成,这不仅与国民经济和经济发展对信息化进程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与我国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由于我国还没有一个完善的信息市场政策,一方面,对新兴的信息市场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另一方面,传统的信息市场的法制建设极其滞后,没有制定出完善的关于信息市场的全国统一法规,来治理市场,整理秩序,保护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而信息具有内容丰富、实效性强、变化频繁、结构复杂、组织无序等的特点,信息市场发展的不完善,显然不利于信息进程的加快发展。

3、全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高,信息化建设的高级人才尚缺乏。

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网络将成为人类进行生产、管理、教育、流通等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应用手段。但在我国,信息化意识并未深刻变化,对电脑、科技通讯、网络的应用也十分局限。尤其是目前真正懂信息、懂科技、有开发能力和高水平应用能力的人比较少,这一点必然影响信息化的发展。

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1、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统一规划,宏观调控,促进信息产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不能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实现,政府管理、支持和引导十分重要。

实现信息产业发展目标的关键是抓好两个转变,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层面上,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逐步理顺信息产业群中的电子工业、电信工业、信息服务业内部及相互间的体制关系,各级政府部门对信息产业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政策性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管理机构,优化市场机制,才能使信息化经济沿着集约化的增长方式发展。而且,由于信息产业群内部诸产业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且兼有专门化特点,因而各个部门的发展,必须随着该产业与整个经济的发展,进行动态平衡和协调推进,以避免彼此间畸轻畸重,甚至“瓶颈”产生。

2、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共同发展。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发展阶段,又面临着全球信息化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埋头工业化而置信息化于不顾或脱离工业化实际盲目追求信息化,都是不现实的。必须把工业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此作为我国中远期发展途径。利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引导新时期的工业化支持信息化,为信息化进程和信息产业的建设发展提供物质、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而且,由于信息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形成后,信息流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客流量和货运量,以此缓解工业化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和环境的危害,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3、把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信息化进程的一个重点来抓。

抓好大型企业与放活小型企业相结合,同时把信息化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信息化进程中,收集技术、市场等信息,分析国内外影响信息产业发展程度化等工作在我国仍十分薄弱。因此,增加研究开发费用,加强研究开发力量是十分重要的。既要注意中小型企业的培育和扶植。另一方面,信息化也为企业改革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这两年国家经贸组织和实施的“金企业工程”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信息化的导入,将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从内在提高效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还将要求企业对旧体制的流程及时进行改革。目前已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如果注重提高运用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使企业尽早摆脱困境也是可能的。从这一角度看,企业信息化已成为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赵廷龄.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关键[J].中国信息导报,1999,(5).

篇8

摘要:本文从服务科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信息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今后在高校信息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开展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集成平台建设,重视信息集成平台建设的可扩展性,并探讨了信息服务集成的具体方式。

关键词:服务科学;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集成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服务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许多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信息服务研究领域也不例外。本文试图从服务科学的视角,探讨在新形势下高校信息服务建设的新方向。

1、关于服务科学的概述

1.1 服务科学的基本内涵

服务科学作为近年来出现的新兴学科,对其比较权威的研究是IBM。IBM的研究者认为,服务科学是预测服务创新的新方法,以商业和专业的知识为基础,追求按需服务。

目前,关于服务科学的学术论述可分为广义和狭义2种:广义的“服务科学”是有关“现代服务”的探讨,即“服务、科学、管理和工程”(service,science,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缩写为SSME),其内涵比较广泛;狭义的“服务科学”仅指SSME中的“科学”部分,即对服务认识的一种理论总结,或倡导组织广泛采用IT、网络技术及科技成果,改进服务性能,降低服务成本,增强服务效率,迎接和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带有浓厚的实用特征。

简单来说,所谓的服务科学就是强调人和科技的有效结合,同时为服务提供者和客户创造价值,充分体现以人(即用户)的需求为根本。

1.2 服务科学与服务创新

服务是人类的重要活动形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服务科学以技术为手段,以服务为目的,促进技术融入、转化为服务活动,延伸产业价值链,增强服务,催生新兴服务业的生成。同时服务科学关注技术与服务结合,在微观经济领域强调技术是手段,服务是目的。它侧重于管理学、工艺学方面的论述,丰富了服务的内涵。服务科学贯穿着创新理念,并深化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联系。

而服务创新作为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2种。广义的服务创新是指一切与服务相关或针对服务的创新行为与活动,涉及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狭义的服务创新是指发生在服务业中的创新行为与活动。

服务创新是创新的重要形式、途径,不仅包括服务业的创新,还包括制造业内部的服务创新,具有普遍性。服务创新的模式包括技术创新、服务媒介创新和服务性创新。服务创新丰富了创新理论的内容,是服务业发展的动力,延伸了产业价值链,对提升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率具有直接作用。

对信息服务业来说,服务创新的特点是通过知识、技术的引入和运用实现创新,或利用技术手段提供服务,或提供新的服务项目。

2、基于服务科学的高校信息服务集成

2.1 网络环境下高校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当前,图书馆是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同时各院系的资料室也发挥着部分文献信息服务的功能,但各自为政的现状很难为高校的科研教学提供全面新信息服务。以高校图书馆来说,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面不断扩大,同时,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也朝着纵深化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功能上实现集成化,以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准。

目前高校以图书馆为主体的信息服务在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及服务内容、服务技能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差距,使得高校目前的信息服务缺乏创新和竞争能力,不足以与客户共创价值,也不足以帮助科研人员创建全新的信息服务产品。同时,由于对信息服务的创新体系结构及创新模式缺乏理论和方法上的深入研究,难以为实际的信息服务创新过程提供指导,因此,高校信息服务迫切需要对服务创新模式、过程、技术及组织管理进行科学的研究,以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优质服务。而服务科学有助于进行系统性的创新和生产率的提高,它通过提高对服务中生产效率、质量、业绩、开发、知识的重复利用等方面的有效预测,成为服务改善的动力。

事实证明,面向用户是信息服务赖以生存的土壤,只有面向不同时期、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集成化的信息服务,才能开创信息服务的新局面。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社会进程的发展,信息服务的空间问题逐步被淡化,各种服务的支持平台日益发展成熟,这为信息服务人员观念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开展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研究,例如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图书馆制作的信息门户,把图书馆和非图书馆的、有偿的与无偿的信息资源集中在一个万维网界面,并上传有地方特色的信息资源,使之成为有图书馆特色的信息门户模式;而北卡罗那州立大学图书馆开发的信息门户系统,则是基于用户定制为用户提供局部和远程的数据、信息和知识服务,即个性化信息服务。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也开始重视并开展面向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如中国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跨库集成检索系统和清华同方的异构统一检索平台USP(Union Search Platform)等。

由此可见,当前各种垂直网站、学科信息门户、主动化信息推送,以及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构建服务模式,都是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体系逐步深化,不断满足用户集成信息服务需求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这也是今后信息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基于服务科学的高校信息服务集成

当前,随着信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各种信息服务机构的兴起、信息服务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信息用户在图书馆之外有了更多的信息利用选择,因此,高校信息服务机构必须面向用户开展各种更深层次、综合集成的服务。

服务科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交叉形成的科学,是应用性、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它不仅研究战略、结构、运作、营销,还研究服务需求、服务定位、服务绩效、服务文化、服务创新、服务策略、服务产品、服务定价、服务品牌等等。我们基于服务科学来探讨高校信息服务集成问题,说到底就是在现有的服务模式基础上进行服务创新,充分考虑用户需求,改变服务策略,为用户提供更多更优秀的信息服务产品。

另一方面,在网络广泛应用的环境下,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不再只对单一的载体所含的信息感兴趣,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往往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得到满足。用户不仅对信息获取的结果感兴趣,对获取信息的过程也很关心;同时,他们往往还要求服务提供者围绕他们关心的信息提供一系列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因此,在服务科学的基础上探讨高校信息服务集成的问题,是一种服务创新,可以更好地解决当前高校信息服务在具体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有助于充分考虑用户需求,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3、基于服务科学视角的高校信息服务集成策略

3.1 构建面向用户的高校信息服务集成平台

服务科学的特色在于强调服务创新。IBM全球研究中心负责人Paul Hom将服务科学定义为:服务科学是科学、工程和管理的跨学科应用,其目的是改善服务。而在高校,面对科研和教学中日益强烈的信息需求,图书馆作为主要的信息服务提供者,有必要开展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集成,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

一般来说,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集成主要是指将分布的资源和分散的服务,按照一定的知识管理规则和服务目的有机地链接成一个整体,灵活地无缝整合不同系统的资源和服务。为支持用户搜寻、发现和利用各种资源与服务,图书馆应利用已经建立的信息门户,集成各种类型、各种格式的信息资源,开发同构或异构系统的统一检索平台,同时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建立数字参考平台。

需要注意的是,在信息服务集成平台的建设中,还必须注重其可扩展性,也就是能够可持续发展,在设计的时候要预留未来发展的空间。

3.2 网络环境下高校信息服务集成的具体方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目前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已经从传统数据集中模式转向信息资源应用层面进行集成。因此,要建立以图书馆为主体的面向用户的信息集成服务模式,应该是以用户信息需求中心,以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为出发点,集成所有馆藏信息资源并加以整合,为用户提供主动、高效的信息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要构建一个基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数字图书馆集成服务框架,综合考虑信息用户的环境、用户偏好、用户需求以及数字图书馆服务组件的功能,利用Web services等信息技术,实现不同数字图书馆系统中符合用户需求的子系统和组件的动态集成,实现包括高校各类信息资源在内的集成化管理,充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而Web2. 0正是强调个性化服务的互联网体系,其目的正是为用户个体微内容的收集、创建、、管理、分享、合作、维护等提供集成化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按个体的客观需求在网络环境下集中获取所需信息。Web2.0是基于元数据信息方式的新型互联网,其核心理论和思想包括:六度空间理论、长尾理论、社会资本、去中心化等等。正是在这些核心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博客(Blog)服务、简易信息聚合(RSS)、维基(Wiki)、标签(Tag)、社会网络服务(SNS)、及时通信(IM)、社会性书签服务(SN)、社区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和集体编辑服务等应用服务,并且发展迅速。Web2. 0的信息传播是以微内容为基础,通过聚合、管理、分享、迁移这些微内容,以进一步组合成各种个性化的丰富应用。

因此,构建基于Web2.0技术的高校信息服务集成平台,是当前网络环境下高校信息服务实现信息利用最大化的有效方式。

4、结语

综上所述,把服务科学这一新兴学科应用于高校信息服务工作中,探索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信息服务创新的新途径,有助于进行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使高校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沈峥.服务科学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关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30):10-11

[2] 梁战平.21世纪的新兴科学——服务科学[J].中国信息导报,2005(5):11-13

[3] 吴吉玲罗兰珍.基于集成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研究[J].现代情报,2007(6):94-96

篇9

[关键词]政府信息 信息资源管理 协作管理

[分类号]F27

随着政府信息爆炸式的增长,单凭政府部门一己之力来管理政府信息资源已经力不从心了。为了解决此问题,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列维坦认为,信息资源的本质就是协调和整合。库柏则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意味着整合或协调。因此,对于包罗万象的信息资源,必须依靠多元合作、多方协调进行管理。不少人提出应该改变政府信息资源的传统管理模式,引入企业、第三部门,甚至社会公众的力量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协作管理。

1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

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概念建立在对政府信息资源概念的认识基础上。不少研究者都认为政府信息资源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政府信息资源是指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对政府活动有影响的信息资源的统称,包括政府部门为履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职责而采集、加工、使用的信息资源,政府部门在业务过程中产生和生成的信息资源,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信息资源以及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信息资源等。广义的政府信息资源是指政府行政工作中产生和利用的信息资源及其相关人员、设备、技术、环境和资金等要素的集合,可分为政府信息资源本身、信息技术设施资源和其他资源。

很多研究者提出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其中比较经典的是谢阳群从信息资源管理的组成要素出发对其进行的定义: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既包含信息本身,又包含诸如人员、设备、资金和技术之类的相关资源。朱晓峰、苏新宁从生命周期的视角进行定义,认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就是政府信息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不仅要对政府信息资源本身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还需对其他相关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2 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理论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系统研究,但在电子政府、电子政务、协同政府、协同治理的研究中都包含了协作管理的思想。

2.1 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重要性研究

有的研究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人手,对企业、第三部门参与公共信息协作管理的必要性展开论述。

欧文・休斯从分析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需求的多样性入手,指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应当树立“分类共享”的观点,并在公共物品理论的基础上,把政府信息产品或服务分成两大类,即纯公共信息和准公共信息。根据在竞争性上存在的差别,准公共信息进一步细分为弱竞争信息和强竞争信息。对于纯公共信息应免费共享;弱竞争信息通过向消费者收取一定比例的成本费共享;强竞争信息由信息企业通过市场定价的方式向消费者收费,提供有偿共享。国外还有的研究者认为多元主体参与协作可形成信息化领导力(E-leader-ship),他们采用Quad模型表示多元主体,涵盖除了政府部门、私营部门、民间社团和创新与教育部门(I&E)四个方面的主体。

旃群认为只有市场经济作用于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产品遵循市场供需机制,才能孕育良好的信息资源市场,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杨玉麟等认为在公共信息资源领域,凡是能提供公共信息,以提高私人福利、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都能够成为公共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第三部门、企业及个人等多元主体参与,以公众满意度为宗旨的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格局势在必行。陈聪提出了多元化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理念,具体而言是指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投资建设主体的多元化,从单纯的政府建设转向由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合资合作企业)、第三部门、社会公众投资或通过合资、合作的形式共同投资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黄志澄通过对政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引入第三方中介服务对保证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最大化至关重要,进而提出第三方中介服务(包括咨询、监理、培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建议。黄萃认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市场化,正成为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一方面,社会团体、企业既具有投资的能力,又具有创新的活力,他们的加入将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社会团体、企业的介入,不但促进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发展,也推动了相关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2.2 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方式、模型与体制

西方各国政府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官僚制阶段;以“政府外包”、“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等为特征的市场多元化阶段;现行的以“整体合作政府”为特征的整体合作阶段。

陈聪所构建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分类共享模式,包括健全纯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和优化准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魏吉华提出了政府信息资源内外联合开发模式,政府部门可联合社会机构如图书馆、情报所、信息资讯公司、软件开发商、高校等共同开发信息资源。刘月学等认为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模式有外源化模式、产业化模式、内外联合开发模式和网络开发模式。黄萃认为目前来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和资金筹措已经呈现多元化格局,包括伙伴关系、外协外包、政企整合、发行债券和广告筹资五种模式。

2005年,李立明等以信息化城市管理为对象,提出了电子公共服务模型――GBCP模型,描述了政府(G)、企业(B)、公众和社区(C)、公共产品(P)构成的、涵盖电子公共服务各方面的完整动态循环系统,如图1所示:

笔者提出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引入电子参与,调动公众以社会治理者的身份,协调各组织、各阶层的利益来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笔者还曾提出了基于E-Participation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3 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政策

政策能为协作管理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许多国家制定政策支持公司、企业等私营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开发与建设,发挥市场机制的功效。

1983年,英国信息技术咨询小组(ITAp)提议将一部分政府信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由私营信息部门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开发或者利用。2000年9月英国的《21世纪的电子政务服务》中指出了将商业机构和民间组织引入到电子服务市场的重要作用。2003年10月英国批准执行《欧盟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指令》,随后参照此指令制定了相应的法规。例如,

2004年制定了《政府公共信息再利用的最佳实践指南》,2005年颁布了《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规则》,它们明确了政府部门职责以及应公开的信息内容,规定在公共信息再利用时要坚持非歧视与公平的原则,并且规范了公共信息再利用的范围、再利用的申请流程,许可证发放以及批准的程序等问题。

1990年美国工业贸易署的《政府拥有的可交易的信息: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信息交易指南》中指出,美国政府可按市场价出售已形成市场价格的公共信息;政府为企业提供那些尚未形成市场价的信息时可只收信息成本费。在交易完成后,政府不直接参与信息加工活动,而由企业自己投资建设;对于可由私营部门提供的信息服务,政府不应再提供类似服务。此外,政府部门应与私营部门加强合作,同时将大部分的信息收集工作委托给社会信息服务机构。1993年美国公布《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提出了9个方面的具体措施,确定了反对垄断、鼓励竞争与合作、优胜劣汰的方针。该计划支持私人企业在国家信息基础没施建没中占据核心地位,并采用税收优惠和颁布相应的监管政策的办法刺激私人企业投资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2001年1月,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NCLIS)向白宫递交《公共信息传播综合评估》报告,肯定了商业机构、非政府组织(NGO)在公共信息传播中的作用。2001年3月,NCLIS又提交了《公共信息资源改革法案2001》,提议制定行之有效的公共信息资源获取计划,并采用多种手段特别是以公私合作的方式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整个生命周期管理。2002年美国颁布了《电子政府法案》(E―Gov―ernment Act 2002),提倡为外包服务商创造有利的环境,鼓励采用外包的方式开展电子政务项目,这样能为承包方带来通过使用lT改造业务流程所节省下来的节余资金(share-in-saving)。

欧盟在多国整合协调基础上进行区域性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欧盟成立信息协会(information society),该协会的主要职能为领导和协调欧盟成员国进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进行公共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欧盟1994年信息化建设报告,提倡国家信息自由化政策,保护信息化领域的多元化竞争。1996年欧盟制订了《促进公共与私人部门在信息市场的协作指导原则》,促进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协作。1999年1月欧盟委员会发表了《公共部门信息:欧洲的重要资源――关于信息社会公共部门信息的绿皮书》,提倡与私人企业、非政府组织、非盈利机构加强合作以促进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公平竞争,提高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明确规定了官方版权的含义、公共部门信息的范围、获取和传播公共信息的条件等。2000年11月欧盟通过了《提高和扩展公共部门信息的获取》指令,提倡公共信息的非歧视性公平交易,并且进一步规定了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的申请流程、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的条件、这项指令的具体实施等一系列问题。该项指令旨在促进公共部门信息的再利用与商业性开发。

4 现有研究的贡献与存在的问题

虽然已有的研究没有直接提出协作管理的概念,但是多元化管理、公私合作管理、市场化管理、公众参与信息资源管理等研究都包含了协作管理的思想,为政府公共资源协作管理打下了基础。但是研究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不成熟,存在不足之处。

4.1 现有研究成果

在理论层面,目前的研究者都意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单靠政府部门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存在局限性。不少研究者都明确提出要加强政府、企业、第三部门的协作,依靠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志愿机制的协同效应来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水平。

有的研究者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更细致的分类,指出了哪些类型的公共信息资源具备市场开发的可能性,这些理论为企业参与协作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有的学者对企业、第三部门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有的研究者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起源人手,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进行归纳,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一些国家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提出了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多元管理体制。

在政策层面,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都在电子政务服务的相关条令中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公私合作(包括政府与企业合作、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的措施,肯定了企业、第三部门在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地位,指出了协作管理、多元化管理对于信息开发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欧盟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指令》的影响巨大,许多国家都参照本国的国情制定了政府信息再利用的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到政府信息开发和服务中来。各国政府在制定公众参与政策方面的成果也十分突出。联合国自2003年后的电子政务测评报告中,都设立了电子参与指数,将电子参与的程度直接与电子政务的成效挂钩。电子参与指数的设置反映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对公众参与的重视。

在实践层面,政府公共资源协作管理方面的项目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协作管理的形式在电子政府、政府门户网站、公共信息平台、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公共信息商业开发、医疗信息服务等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多种领域得到应用。私营部门通过服务外包、多元融资、成立公司、外聘人员、租用设备等形式参与到政府信息资源的供给、开发利用。第三部门也在信息咨询、技术援助、人员支持等领域参与到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公众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案例也不断涌现。公众参与在政策制定、公众门户、电子论坛、网上民主、服务系统、政府网站、公众参与窗口都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4.2 研究存在的不足

在理论层面上,把政府信息资源与公共信息资源混为一谈,很少细致地区分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这个具体而重要的领域。已有的研究目前还停留在对多主体协作进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的讨论上,还没有深入下去,缺乏对协作模式、协作流程、协作机制、协作平台建设方面的系统研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本身还是一个发展中的课题,它们的概念、内涵、研究对象等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政府公共资源协作管理理论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政策层面,由于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还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国家缺乏专门针对此领域的立法和政策。现有的法律和规范都是在把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的传统的管理体制下设立的。

政府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的实践应该说已经走在理论研究的前面,滞后的理论研究无法为其提供有效的指导,实践活动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自为状态,遇到不少困惑和难题。

参考文献:

[1]谢阳群信息资源管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26

[2]李志敏浅析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学理论,2010(9):40-41

篇10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as one which proposed by the overseas scholar carries on the conformity and the management idea in the 1970s to enterprise's soft resources. Since the birth, has brought the benefit including the enterprise insider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he enterprise extraneous information recognition system'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ethod and the strategy for many enterprises.

关键词:知识经济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 企业管理

Key word:Knowledge econom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Business management

作者简介:张花萍(1972―)女,商丘市人,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引言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智力和知识资本逐渐成为了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所在,而同时,知识和技术的的快速更新和老化,以及经济环境的非连续性变化为企业组织的稳定发展制造了很大的障碍和压力。所以单纯的信息资源管理似乎已经不再能满足一些企业的要求,尤其是包括各类高新技术企业、文化传播、出版、新闻、广播电视、咨询服务、金融保险、大学和研究机构、服务型企业等等在内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若想真正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不仅要组织管理好组织的内外部信息流,而且还要将组织成员所积累的知识有效的保存和传递。而所谓知识,是一种储存在人脑中的,比泛化的信息更加隐性的资源,所以也就需要特殊的管理思维与管理方法,于是相应的,学界又提出了知识经济管理这一概念以求解决这一问题。

一、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经济管理

要明确二者之间继承与替代的关系,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二者的相关概念与定义,以及其特点。

1.1、信息资源管理

就像企业管理范畴的很多概念一样,学界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也没有一个明晰的划归与界定。但是,一般来讲,人们都倾向于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属于信息管理的范畴之下,是信息管理发展的一个最新阶段,也是当下企业运用最多的一种信息管理手段。

信息资源管理是从信息管理的基本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上发展而来的,但是在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上有所发展。信息资源管理的理念核心是以人为本,它不仅对信息本身进行整合,也同时对从信息的产生到消亡过程中的所有参与主体进行管理,是集信息的技术管理、信息的经济管理和信息的人文管理于一身的一种集约化管理方式。信息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对人在生产、传播、处理信息过程中的行为的管理;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和法律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监测和控制;三是对资源配置及运行结果进行评价和研究管理。

可以说,信息资源管理同时兼顾了技术因素、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尤其突出强调了人文管理的重要性,将“人”置于最核心的地位,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来设计实施,使人的信息需求达到最大化满足,这是在之前的信息管理过程中一直被忽略的方面,也是信息资源管理之所以被称为一种新的信息管理理念的进步之处。但是,相较于知识经济管理来说,信息资源管理的侧重点依然停留在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上,而所管理的信息也都还停留在显性的信息方面。或者可以说,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内容就是抽象的信息,是一种对于符号的研究,是通过既有符号来触及问题本质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可以将信息资源系统看作是有信息管理走向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会在后文的比较中详细探讨。

1.2、知识经济管理

与信息资源管理一样,学界知识经济管理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至今可考的来源是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克莱星顿的思图维星公司在其一份报告上所提出的。被普遍认可的知识经济管理策略是指,组织有目的的在内部建立一个具有量化与质化指标的知识流动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使组织成员对知识的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再是个体的单独行为,而是通过不断的回馈,被纳入到整体的知识系统内,在组织内部形成一个永不间断的累积过程,使得个人与组织的知识在组织内部不断循环与增长,从而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的决策等多个方面做出贡献。

在实际的应用中,知识经济管理具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意义层面上的内涵。在狭义的层面上,知识经济管理仅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在广义上,知识经济管理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对在知识流动过程中各个相关主体的管理,这样的管理往往是社会层面的,至少不仅仅局限在企业内部,而要延伸到企业所处上下游的其他组织,是多个组织协同工作的结果。

但是无论从哪一个层面来看,知识经济管理的目标是相同的,即通过对知识本身和其相关主题的管理,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其在组织内部或者多组织间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流动,提高其应用主体的整体素质,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它是一种将个人智慧转变为集体智慧的有效的、规范化的、程序化的途径,所以它既是对客观事物的管理,又是对人本身的管理,让知识在共享过程中不会因人员流动的因素在组织中消失,而是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

二、从信息资源管理到知识经济管理

2.1、知识经济管理产生的必要性

谈到知识经济管理产生的必要性,我们就必须先谈一谈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指的是可以用文字、图象、声音等形式进行表达,并通过印刷或电子设备进行广泛传播的知识类型。对于这种知识的管理,很多企业已经将之纳入到了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之内,并探索出了良好的的继承与培训的方法。

而隐性知识则是一些比较主观的知识,它们只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包括人的经验直觉感情等等。这种知识常常是十分难以传授和表达的,即便可以传播,其传播形式和传播范围也受到极大的限制,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所以在组织内部,尤其是已经抛弃了传统上师徒关系的现代企业中,这种隐性知识常常随着员工的流动,比如跳槽或退休而不可挽回的流失着。但与此同时,隐性知识又常常成为知识创新的关键,甚至在文化传播和服务行业领域,这些隐性经验是能否高质量的进行工作的决定性因素。

知识经济管理正是基于这些考虑和需要因运而生的,隐性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是知识经济管理系统鼓励挖掘的重点。知识管理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组织成员所具有的隐性知识进行引导,使其转化为显性知识。在这种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过程中,知识在组织内部由于不断的碰撞和交流而得到保留,传播和创新,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让知识在企业内部活了起来。

2.2、知识经济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区别

最后,我们再总结性的探讨一下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经济管理的区别。

信息资源管理更多解决的是如何通过管理组织的“物流”、“资金”、“生产设备”等有形资源的信息,借助成本控制等手段,提升硬件设备产能;而在信息输出方面,则是通过强调规范化和程序化来从企业的外部和内部统一的信息口径,从而树立一个固定的企业形象。这种方法虽然行之有效,但是会造成隐性知识流失的弊端。

而当企业进入了知识管理时代,知识经济管理则是以“战略绩效” 、“协同”、“知识”、“激情”等无形资产为关注对象,强调知识的工具化、快速应用,期望通过“战略绩效”帮助企业“做事对”,实现和谐战略;通过“协同”帮助企业“做事快”,实现和谐工作;“知识”帮助企业“做事好”,实现和谐知识;而“激情”则帮助企业“做事乐”,实现和谐文化。

从关系上来讲,知识经济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在面对新的竞争形势时所进行的提升和互补。具体的来说,知识经济管理以十大功能应用为核心,即战略绩效管理、组织协同类的任务管理、流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组织知识类的数据中心、知识中心和人才中心;激情类的文化管理、社区管理和活动管理。这十大核心功能中,以组织知识类为重点,在管理的创新和突破上也最多。而在十大核心功能应用基础上,知识经济管理还面向不同管理和业务需求,发展出了不同的拓展应用,如自动化办公应用、企业文化管理应用、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等,并通过建设以人为导向的门户管理,在企业内部的信息软件系统方面,也实现传统以功能为导向的软件应用到以人为导向的软件应用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宇.信息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2